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现当代小说病态人物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绝不仅仅是单一经验的描摹,相反,只有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丰富的描写,使作品中出现的多种对立面的交相为用,才能使文学作品具有艺术上的统一性,继而使读者领会以前尚未领会的对其他可能经验的认识,譬如吸引力和反感,理性和力量,爱和恨,这都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审美标准,小说中病态人物的出现便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可能经验,从而使其自身也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中国现当代小说即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批具有文学价值的病态人物,苍白忧郁的少年,性压抑的苦闷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家们通过文字结缘,彼此交相辉映,他们跨越时空界限,凭借文本的创作,为读者编织了一个庞大精妙的人性网络。他们笔下人物在历史的虚构与内心的虚无之间左右摇荡,在揭露社会生活和展现时代背景的同时,见证了人性的多样与多变,也给因早已习惯于描写常态人物而变得规范化和模式化的文学增添了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学趣味。
     本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病态人物的性格分析为主线贯穿全文,致力于运用“细读”的文本分析方法,采用中西诗学的批评观,对上述叙事文本进行细致地考察。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括了该选题的价值、研究现状和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结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病态人物并非是无源之水,它可以追溯至西方的文学传统与东方的幽妙情怀;另外,在深刻揭露人性与社会的黑暗面的同时,作家们也传达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关注。同时,由于传统的文化价值和道德观,这些病态人物的创作还存在局限。
The them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he morbid character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s. The standpoint of the dissertation is:Only through the artistic unitarily by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pposite sides, can the readers comprehend the“all other possible experiences”which are not been understood before. On that very aesthetical standard, the appearance of morbid characters in the fictions extends people’s“possible experiences”, which makes itself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anon.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the parts of the preface, the body and the epilogue. The body is formed of four chapters, namely, Chapter 1“Generation of Morbid Characters”, Chapter 2“Textual Study of Morbid Characters”, Chapter 3“Stylistic Study of Morbid Characters”, and Chapter 4“Modernity and Post- Modernity”. They provide multi-dimension and all-round analyses for morbid character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s from angles of conceptual sources, theoretical structures, critical practices and enlightenments. Preface
     The preface proposes the values of choosing this thesis, the research status, the methods applied,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study framework. As a literary symbol, the narration of morbid characters, of course, possess the textual value of modernity. On one hand, it absorbs the writing technique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China’s traditional fictions and western modern fictions, constructing literature view, meanwhile, deconstructs i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unfolding of ruthless reality and civil crisis, morbid characters are provided with cultural and sociological values. By a logical extension of this point, narration of morbid characters not only involves the literature, but also has cultural meaning, shows the consideration of human culture, literature and social values of China’s fictionists. The dissertation would like to unify some morbid characters by choosing ten fictionists; therefore, these characters will form an ideal type. The Close Reading of New Criticism will be the best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narcosynthesis and narrative theory.
     Chapter 1 Generation of Morbid Characters
     The chapter traces the sources and background of morbid characters. Firstly, the dissertation goes backward into the ancient Greek and Hebrew culture, and finds out the influences of incest and narcissism complex show deep relations between morbid characters and fictions.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hina’s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mains in the morbid character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s. such as resentment, melancholy and rage, the traditional genes still be found in fictions. Then,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dysphrenia of modern people who are abandoned by the idyllic shelter. Hence, the Anxiety, di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dissimilation lead to psychological trauma,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nihilism. Take all thes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morbid characters could be trace back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modern crisis.
     Chapter 2 Textual Study of Morbid Characters
     This chapter concretely analyses the morbid character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s. The fictionists write such a row of morbid people whom possess enormous value, such as pale juvenile, sexual oppression, mental patient, and lunatic. They use those characters knit a shining human network for the readers by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style, times, and spaces. Next, the morbid characters witness the human stain and variety, while unfold the social life and era background. Therefore, they add unique aesthetic values and literary preference.
     Chapter 3 Stylistic Study of Morbid Characters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stylistic of morbid characters from the angle of view, rhetorical device and style. Firstly, the angle of view creates the interest, conflicts and suspense. We often use two kinds of views, so called morbid view and natural view. Next, the part studies the rhetor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de-familiarization of language, irony and metaphor. As we know, the morbid characters are naturally ironic. They act abnormally and speak fallacious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healthy and normal. It is to say, the fallacy means truth. And the metaphor could explain the dilemma and human civilization.
     Chapter 4 Modernity and Post- Modernity
     Modernity is always a controversial topic.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people are so nervous about totality and unity, so they hope to own a elegant and pure style. But the post-modernity makes this anxiety be a reality, the unity has been totally vanished. Therefore, there is nothing unique and elegant, no happy ending and classic narration. Instead, the carnival of nothing is the situation. Epilogue
     At last, the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the essential values of morbid characters, and their meaning to society and the whole human beings. Finally, this part looks forward to the prospects of the issue.
引文
①[美]弗雷里克·詹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的文学》,见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5页。
    
    ①[美]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刘佳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②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③[美]勒内·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余徵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276页。
    
    ①[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②Allen Tate, The Man of Letters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Henry Regnery,1953,p.3.
    ③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139页。
    
    ①[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5页。
    ②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③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254页。
    ①[英]狄更斯:《<马丁·恰则尔威特>序言》,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308页。
    ②[法]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董澄波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①W.K.Wimsatt&M.C.Beardsley,“The International Fallacy”, in W.K.Wimsatt, The Verbal Icon,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1954, pp.3-4.
    ①李欧梵:《西方现代批评经典译丛·总序(一)》,见[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修订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赵毅衡:《新批评与当代批判理论》,见《重访新批评》,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③[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24页。
    ④[美]莱昂内尔·特里林:《弗洛伊德与文学》,见[美]卡尔文·斯·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包富华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51-152页。
    ⑤董学文:《弗洛伊德文艺观述评》,见《文艺学的沉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303页。
    
    ①[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9页。
    ②[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3-274页。
    
    
    ①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7页。
    ②Jonathan Culler, On 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Criticism after Structuralism, London and Henley, 1985, p.166.
    ③[美]拉尔夫·科恩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9页。
    ②罗念生:《埃斯库洛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见《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
    ①罗念生:《埃斯库洛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见《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8页。
    ②罗念生:《埃斯库洛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见《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3页。
    ①《创世纪19:16》,见《旧约·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2年,第16页。
    ②[英]J·G·弗雷泽:《中译序·金枝》(上卷),徐育新,张泽石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7页。
    ③[英]J·G·弗雷泽:《中译序·金枝》(上卷),徐育新,张泽石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①[保]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289页。
    ②[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美文集》,张唤民,陈伟奇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③李传龙:《性爱神话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401页。
    ④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⑤周作人:《读报的经验》,见《谈虎集》,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第461页。
    ①郁达夫:《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见《郁达夫文集》(第7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第176页。
    ②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见《她是一个弱女子——郁达夫中篇小说集》,郭文友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③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见《她是一个弱女子——郁达夫中篇小说集》,郭文友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4页。
    ④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95页。
    ⑤格非:《鲁迅与卡夫卡》,《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⑥凌宇:《沈从文的生命观与西方现代心理学》,《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张爱玲:《心经》,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45页。
    ②张爱玲:《金锁记》,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③张爱玲:《金锁记》,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45页。
    ①杨经建:《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乱伦”叙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3卷,第6期。
    ②杨经建:《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乱伦”叙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3卷,第6期。
    
    ①[美]卡伦·荷妮:《自我的挣扎》,李明滨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89页。
    ②[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③钱理群、温儒敏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①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②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③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3页。
    ④黄颂杰编:《弗洛姆著作精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92页。
    ⑤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03页。
    ⑥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⑦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见《张爱玲全集·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4页。
    ⑧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7页。
    
    ①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2页。
    ②[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98页。
    ③张爱玲:《烬余录》,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8页。
    ④[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①刘鹗:《自叙·老残游记》,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1年,第2页。
    ②[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①钱钟书:《诗可以怨》,见《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121页。
    ②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1页。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②王德威:《现代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③白先勇:《明星咖啡馆》,台湾:皇冠出版社,1987年,第16页。
    ④顾如梅:《在洛杉矶和白先勇对话》,《文学报》,1987年3月12日。
    
    ①白先勇:《明星咖啡馆》,台湾:皇冠出版社,1987年,第332页。
    ②吴功正:《小说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③林贤治:《人间鲁迅》,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70页。
    ④钱理群、温儒敏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⑤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见《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512页。
    ①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见《从文自传·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
    ②王德威:《现代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0页。
    ③张爱玲:《第二炉香》,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5页。
    
    ①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72页。
    ②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89页。
    ③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①孔子:《微子第十八·论语》,见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3页。
    ②孔子:《子路第十三·论语》,见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83页。
    ③安作璋:《论语词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④朱熹:《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16页。
    ①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讲话》,《民报》,1906年8月6日。
    ②傅斯年:《一段疯话》,《新潮》(第一卷),1919年,第4号。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④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②[法]迪普莱西:《超现实主义》,法国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32页,转自柳鸣九:《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35-136页。
    ③[俄]巴赫金:《小说中的时间与时空体的形式》,见《文学与美学问题》,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75年,第211页。
    ①[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页。
    ①[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108页。
    ②苏童:《米》,见《苏童作品系列·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③苏童:《米》,见《苏童作品系列·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④[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⑤朱天文:《荒人手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王小波:《三十而立》,见《王小波全集》(第六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②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见《王小波全集》(第六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9页。
    ③[美]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第73页。
    
    ①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②[德]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①沈从文:《八骏图》,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
    ②沈从文:《八骏图》,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07页。
    ③沈从文:《八骏图》,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09页。
    ④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见《从文自传·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73页。
    ⑤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
    ⑥[美]刘易斯·费耶尔:《什么是异化》,见《异化问题》(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⑦余华:《河边的错误》,见《余华作品系列?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⑧余华:《一九八六》,见《余华作品系列?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67页。
    
    ①[德]弗洛姆:《逃避的自由》,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第91页。
    ②[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8页。
    ②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见《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1页。
    ③鲁迅:《小杂感》,见《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01页。
    
    ①[法]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郭宏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
    ②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①杨经建:《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文艺评论》,2005年,第5期。
    ②石万鹏:《父与子—中国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③沈从文:《三三》,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④沈从文:《边城》,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①沈从文:《边城》,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93页。
    ②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③张爱玲:《多少恨》,见《张爱玲全集·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④张爱玲:《心经》,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
    ⑤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⑥张爱玲:《茉莉香片》,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9页。
    ⑦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见《张爱玲全集·重访边城》,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42页。
    ①蔡克建:《访问白先勇》,见《白先勇文集·第六只手指》(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第548页。
    ①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47页。
    ②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见《从文自传·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页。
    ③沈从文:《传奇不奇》,见《长河·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①沈从文:《传奇不奇》,见《长河·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②沈从文:《渔》,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①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9页。
    ②余华:《虚伪的作品》,见《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余华作品系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③王小波:《弗洛伊德和受虐狂》,见《沉默的大多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④苏童:《你好,养蜂人》,见《苏童作品系列·红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90页。
    ⑤[德]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0页。
    
    ①苏童:《南方的堕落》,见《苏童作品系列·刺青时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7页。
    ②苏童:《南方的堕落》,见《苏童作品系列·刺青时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03页。
    ③苏童:《米》,见《苏童作品系列·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苏童:《米》,见《苏童作品系列·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86页。
    ②苏童:《你好,养蜂人》,见《苏童作品系列·红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③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见《余华作品系列·世事如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6页。
    ④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31页。
    
    ①[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155页。
    ②[美]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孟禅森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①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王宏志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②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①[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9页。
    ②张爱玲:《小团圆》,见《张爱玲全集·小团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23页。
    ③张爱玲:《封锁》,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④张爱玲:《封锁》,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52页。
    
    ①张爱玲:《封锁》,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②张爱玲:《封锁》,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③张爱玲:《封锁》,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④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⑤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⑥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
    ⑦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6页。
    ⑧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①张爱玲:《色戒》,见《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61页。
    ②苏童:《米》,见《苏童作品系列·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③[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6页。
    ①蔡克建:《访问白先勇》,见《白先勇文集·第六只手指》(第4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第548页。
    ②朱天文:《废墟里的新天使》,《自由时报·自由副刊》,1999年9月3日。
    ①[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8页。
    ②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③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96页。
    ④张爱玲:《倾城之恋》,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99页。
    ①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①陆扬:《精神分析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5页。
    ②[英]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③夏济安:《鲁迅作品的黑暗面》,见《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乐黛云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73页。
    ④杨鸿台:《死亡社会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72页。
    ⑤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81页。
    ①沈从文:《从现实学习》,见《从文自传·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02页。
    ②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见《从文自传·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③沈从文:《知识》,见《边城·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6页。
    ④沈从文:《湘行散记》,见《湘行散记·沈从文集》,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①[俄]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人格主义哲学的体认》,徐黎明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③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73页。
    ②[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94页。
    ①[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96页。
    ①[法]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96页。
    
    ①[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525页。
    ②[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①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11页。
    ①郭本禹:《从存在精神病学的创立到反精神病学主张的提出——莱恩存在精神病学说之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美]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高建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5页。
    
    ①韩少功:《爸爸爸》,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②雷鸣:《巫楚文化的诗意镜像——韩少功创作片论》,《山东文学》,2007年,第2期。
    ①[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1页。
    ③[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8页。
    ④申丹:《视角》,《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
    ⑤[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7页。
    ⑥[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65页。
    
    ①[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8页。
    ②邱鸿钟:《疯癫梦醒——关于精神病人体验的研究》,《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11期。
    
    ①张爱玲:《花凋》,见《张爱玲全集·红玫瑰与白玫瑰》,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美]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李文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年,第449页。
    ③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6期。
    ①张定璜:《鲁迅先生》,见《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33页。
    ②郭沫若:《契诃夫在东方》,见《沸羹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第201页。
    ③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④余华:《现实一种》,见《余华作品系列?现实一种》,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56页。
    
    ①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7页。
    ②张爱玲:《金锁记》,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③[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页。
    
    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张隆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41页。
    ②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①李建军:《小说修辞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①[英]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5页。
    
    ①张爱玲:《第一炉香》,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②张爱玲:《倾城之恋》,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①朱天文:《荒人手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83页。
    ②[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41页。
    ③[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页。
    ④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79页。
    ①[德]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李伯杰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60页。
    ②汪正龙:《说反讽》,《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③赵毅衡:《新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83页。
    ④[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8页。
    ⑤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97页。
    ⑥王小波:《文明与反讽》,见《王小波全集》(第二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7页。
    ①王小波:《红拂夜奔》,见《王小波全集》(第四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4页。
    ②王小波:《万寿寺》,见《王小波文集》(第三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年,第87页。
    ③[俄]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选》,冯增义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23页。
    ④王耀辉:《文学文本选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①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385页。
    
    ①[俄]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57页。
    ②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16页。
    ③张爱玲:《惘然记》,见《张爱玲全集·重访边城》,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④张爱玲:《金锁记》,见《张爱玲全集·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
    
    ①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43页。
    ②[法]瓦岱:《文学性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③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第641页。
    
    ①[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页。
    ③陈乐民:《启蒙札记》,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第12页。
    ④[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页。
    ⑤江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4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②[美]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美]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孟祥春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6页。
     ①苏童:《妻妾成群》,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①苏童:《妻妾成群》,见《苏童作品系列?妻妾成群》,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②苏童:《妇女生活》,见《苏童作品系列?妻妾成群》,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
    
    ①张淑华:《西方后现代哲学评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61-176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6页。
    ②[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0页。
    ①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第52页。
    ②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73-474页。
    ③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5页。
    ①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50页。
    ①I.A.Richards, Coleridge on Imagination, London: Kegan Paul, 1934, pp.171-172.
    ②[美]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中英对照),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43页。
    ③[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3页。
    ④[德]恩斯特·卡希尔:《国家的神话》,范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朱天文:《荒人手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第282页。
    ②[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65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3页。
    ④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美]弗·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①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①颜纯均:《怎一个‘生’字了得一一初读黄碧云》,《世界华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
    ②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第296页。
    [1]阿伦特.关于暴力的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中英对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巴塔耶.文学与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5]白先勇.白先勇文集[Z].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6]彼得·毕尔格.主体的退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双语修订第3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
    [8]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9]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0]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陈方竞.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的发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4]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6]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7]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8]陈晓明.仿真的年代—超现实主义文学流变与文化想象[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9]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1]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2]程群.宏大叙事的缺失与复归[J].史学理论研究,2005,(1).
    [23]程文超.欲望与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邓晓芒.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5]范智红.世变缘常:四十年代小说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6]弗·多尔迈.主体性的黄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7]弗·施莱格尔.雅典娜神殿断片集[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8]弗雷泽.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9]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30]弗洛姆.逃避的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3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美文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
    [32]弗洛伊德.性爱与文明[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3]福柯.疯癫与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7.
    [34]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5]郜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格非.塞壬的歌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8]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9]哈迎飞.论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语言特征[J].求索,1996,(4).
    [40]韩立群.沈从文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41]韩莓.人性的长河——沈从文边地小说的文化源头探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4).
    [42]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43]洪子诚.问题与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2.
    [44]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5]洪子诚.作家的姿态与自我意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6]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7]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8]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49]黄发友.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50]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5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2]季红真.众神的肖像[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3]江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4]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5]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6]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8]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9]卡伦·荷妮.自我的挣扎[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60]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6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62]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3]莱昂内尔·特里林.诚与真[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64]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5]蓝爱国.解构十七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6]乐黛云.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67]雷蒙·威廉斯.现代悲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68]李传龙.性爱神话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9]李建军.小说修辞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0]李欧梵.上海摩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1]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2]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派[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73]李欧梵.中西文学的徊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75]林非.鲁迅和中国文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76]林建法.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灵魂与灵魂的对话[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77]林贤治.时代与文学的肖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8]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9]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5.
    [80]刘登翰.香港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1]刘洪涛.沈从文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2]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M].上海:三联书店,2008.
    [83]刘绍铭.到底是张爱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8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8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86]刘中树,张富贵,王学谦.现代文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7]鲁迅.鲁迅全集[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8]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89]吕正惠.台湾新文学思潮史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2.
    [90]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1]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2]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3]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94]孟繁华.生命之流的从容叙事——王小波的小说观念与文学想象[J].南方文坛,1998,(5).
    [95]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6]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5.
    [97]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7.
    [98]尼·库恩.希腊神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99]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店,1986.
    [100]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01]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2]钱理群.走近当代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04]邱鸿钟.疯癫梦醒——关于精神病人体验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11).
    [10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06]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3).
    [10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8]沈从文.沈从文集[Z].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
    [109]苏童.苏童作品系列[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10]孙郁.被亵读的鲁迅[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
    [111]泰勒.自我的根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12]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13]陶东风.语境与立场——关于王小波的对话[J].文艺争鸣,1998,(3).
    [114]陶菊隐.大上海的孤岛岁月[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5]图斯特.病患的意义[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116]瓦岱.文学性与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7]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118]汪晖.反抗绝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19]汪民安.身体、空间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20]汪正龙.说反讽[J].人文杂志,2007,(3).
    [121]汪政.自我表达的激情[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22]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23]王彬彬.余华的疯言疯语[J].当代作家评论,1989,(6).
    [124]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6.
    [125]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上海复旦出版社,2003.
    [126]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27]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28]王宏图.都市叙事与欲望书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9]王建刚.狂欢诗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30]王路.沈从文评说八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
    [131]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132]王万森.文化冲突与文学对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33]王小波.王小波全集[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134]王晓明.“乡下人”的文体与城里人的思想[J].文学评论,1988,(3).
    [135]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36]王一川.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7]王宇.性别的表述与现代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138]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M].上海:时代出版社,1990.
    [139]王岳川.中国后现代话语[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40]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41]吴冠军.多元的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42]吴义勤.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43]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44]夏志清.人的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45]夏志清.新文学的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4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147]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148]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49]严家言.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150]颜纯钧.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J].文学评论丛刊,1982,(15).
    [151]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2]杨鸿台.死亡社会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97.
    [153]杨经建.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父”母题[J].文艺评论,2005,(5).
    [154]杨经建.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乱伦”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155]杨小滨.否定的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9.
    [15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57]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58]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9]伊瑟尔.怎样做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60]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161]余华,李哲峰.余华访谈录[M].博览群书,1997,(2).
    [162]余华.余华作品系列[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6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
    [164]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165]袁良骏.香港小说史[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166]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67]詹姆逊.批评理论和叙事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8]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9]张爱玲.张爱玲全集[Z].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70]张风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1]张福贵.惯性的终结:鲁迅文化选择的历史价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72]张光芒.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6.
    [173]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74]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75]张沛.隐喻的生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6]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7]张淑华.西方后现代哲学评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2).
    [178]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三联书店,2001.
    [179]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180]赵稀方.小说香港[M].上海:三联书店,2003.
    [181]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82]赵毅衡.意不尽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3]郑家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源语境[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84]周保欣.沉默的风景——后当代中国小说苦难叙述[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85]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86]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7]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8]朱德发.评判与建构[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89]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190]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19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92]朱天文.朱天文自选集[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93]竹内好.近代的超克[M].北京:三联书店,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