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新兴时政新闻话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不断变革的同时,国内媒体和媒体上的新闻报道也在发生着微妙但实实在在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读者市场逐步“细分”的传媒业发展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提高,报刊杂志上的时政新闻,从思维模式到写作手段,与以往的时政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差异,一种有别于传统时政新闻报道的全新话语模式逐渐兴起。虽然在传统的纸媒,尤其是党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瓶颈制约,但中国的新锐媒体逐步实现了自身话语体系与话语构建方式的创新。
     本文以批判话语理论为指导,选取两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文本,借助话语分析-历史思辨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结构、超结构、微观结构、风格、修辞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时政新闻话语变迁的三个特征:一是官方政治话语的淡化和公民话语的渗透;二是新闻专业主义话语的建构和成长;三是从大众话语到精英话语的演变。在分析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之后,文章指出,时政新闻话语的变迁有利于媒介的“归位”,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同时,这种变迁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史过程,将随着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不断推进。
With the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Chinese media and news reports have undergone a corresponding change since 1980's.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increasing needs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Chinese media and news report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to be more professional and adjusted themselves to the core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ders "breakdown" of the media industry background. Therefore set up a new discourse model, which reconstructed the society and influenced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ritical discourse theory an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history-dialectic study, the author chooses typical sample discourses(two groups) of the economic news reports, and compares the two sample groups from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 macro-structure, super-structure, micro-structure, style, rhetoric and "intercourse-text". As a result,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 from the discourses of Chinese current news reports can be concluded. First, the science discours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economic terms, has replaced the official politics discourse in a certain degree. Second, the journalism-specialized discours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constructed. Third, the mass discourse has evolved to the elite discourse. 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the social-historical reason for such chang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changes contribut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media,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Moreover, the changes will be a continuous process along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引文
①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 38页
    
    ①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②冯健土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闻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③张君吕编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页。
    ④周小普、徐福健著,({(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第7页
    
    ①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北京,《汉语学习》,1994年第2期
    ②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2页
    ③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3页
    ④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82页
    ⑤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59页
    ①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83页
    
    ①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92
    ②葛兰西:《狱中杂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③[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2页
    
    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60页
    ②[荷]梵·迪克:《话语心理社会》,施旭等编译,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170-171页
    ①[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页
    ①[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①[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3页
    ②[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74页
    ③[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96页
    ①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166页
    ①[美]谢丽尔.吉尔思汤姆.瓦霍沃著《新闻采写教程》姚靖江刘肇熙译
    ①媒介效果实证研究的话语[1]——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理解与误解之反思http://www.zeview.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487&Itemid=2
    ①《作为新闻的叙事化生存》http://www.woxie.com/news/woxie.asp?id=4852
    ①张如鹏:《宽广的时空跨越多层面的内含揭示——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剖析》,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 年第3期
    
    ①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2页
    ②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13页
    ①[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2页
    ①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52页
    ①尹保云:《中国的意识形态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秋季号
    ①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
    ②黄伦生:《话语转型:尴尬的选择》,南宁,《南方文坛》,1995年第5期
    ③王宗岳:《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次问题》,北京,《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④萧功:《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见http://www.nfcmag.com/2002/09/1/aticle/991431.htm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兰州,世界华人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
    ①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兰州,世界华人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
    ②蔡敏:《发展理念背景下的新闻话语》,四川,《新闻界》,2002年第6期
    ③李良荣:《新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32页。
    
    ①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35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的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131-156页。
    
    ①兰文飞:《媒体在中国改革中的社会责任》,北京,《学习时报》,2004年10月17日
    ②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中译本序
    
    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187页
    ②李曙新:《话语民主:哈贝马斯对当代民主政治的新诠释》,北京,《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4月
    ①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1]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2]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3]冯健土编.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新闻出版社, 1996
    [4]张君吕编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
    [5]周小普,徐福健著. <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现代传播, 2002(3)
    [6]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7]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北京.汉语学习, 1994(2)
    [8]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9]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
    [10]顾潜.中西方新闻文体:异同与创新.新闻大学, 1998年秋季号
    [11]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2]王治河.福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13]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4]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5
    [15]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 1999
    [16]支庭荣.从叙事学角度看西方新闻报道方式的嬗变.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2002
    [17]张如鹏.宽广的时空跨越多层面的内含揭示——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剖析.武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9(3)
    [18]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9]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尹保云.中国的意识形态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2000年秋季号
    [21]边燕杰,张展新.市场化与收入分配——对1988年和1995年城市住户收入调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 2002(5)
    [22]黄伦生.话语转型:尴尬的选择.南方文坛, 1995(5)
    [23]王宗岳.中国九十年代话语转型的深层次问题.文学评论, 1999(3)
    [24]萧功.当今中国的中产阶级与知识分子.见http://www.nfcmag.com/2002/09/1/aticle/991431.htm
    [25]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兰州.世界华人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 2001. 8
    [26]蔡敏.发展理念背景下的新闻话语.新闻界, 2002(6)
    [27]李良荣.新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10: 232
    [28]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5
    [29]秦志希,王萍.中西新闻传媒的文化分析.现代传播, 1998.1
    [30]刘夏塘.比较新闻学.北京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 1997
    [31]兰文飞.媒体在中国改革中的社会责任.北京.学习时报, 2004. 10. 17
    [32]李曙新.话语民主:哈贝马斯对当代民主政治的新诠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 4
    [33]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6/
    [34] [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7 .
    [35]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
    [36] [荷]梵?迪克.话语心理社会.施旭等编译,北京:中华书局, 1993
    [37]葛兰西.狱中杂记.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8] [美]谢丽尔.吉尔思,汤姆.瓦霍沃著.新闻采写教程.姚靖江,刘肇熙译
    [39] [法]皮埃尔?布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的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40] [美]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潘邦顺译,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