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等教育权在中国的平等保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事关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而高等教育更是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应当保障其公民平等享有,这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同,作为受教育权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权亦不能例外。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权的平等保护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危及到我国公民高等教育权乃至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迁徙人的异地高考问题由来已久,其本质就是公民无法平等享有高等教育权,但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从相关概念的分析入手,以迁徙人异地高考权利的缺失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公民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公民无法平等享有高等教育权问题的对策。
     本文第一部分分析了与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相关的概念以及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原则。高等教育是公民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权是公民受教育权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权的平等也包含于受教育权的平等之中。在谈论高等教育权平等时,本文将其与义务教育权的平等相比较,认为高等教育权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标准的平等。在保护公民高等教育权的平等时,本文认为应当注重合法保护,并且要处理好高校自治与公民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关系。
     本文第二部分以迁徙人异地高考权利的缺失为例,讨论了当前公民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的现状。高考户籍化是我国高考政策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公民高等教育权没有得到平等保护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对高考户籍化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根据德沃金的理论,文章对异地高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高考的录取标准以及这一标准的制定进行了分析,认为它们都不利于高等教育权的平等享有。
     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造成我国公民高等教育权的平等保护诸多问题的原因。第一是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并且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集中于个别大省市;第二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地方利益保护现象,高校与地方政府存在着利益互补;第三是关于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执行力度不足。
     本文第四部分分析了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对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权平等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笔者认为应当从三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第二,依法公平设计招生方案,加强中央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调控力度,打破地方利益保护的束缚。第三,完善并严格执行法律政策,可以进行《教育经费法》、《招生考试法》等法律的制定,及时出台涉及保护公民平等的高等教育权的政策,并且要严格执行。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future a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charged with the task to train high-level personnel. The right to education is a basic right of the citizens, which the state should provide equal guarantee for its citizens. This concep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a part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has no exception. In China, however,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many problems, doing serious harm to the equal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even the rights to education. The problem of attend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other places is not a new one. Its essence is that the citizens can not achieve equal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Until now, however, this issue has not yet been fundamentally solved. This dissertation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related concepts, taking the lack of the right of attend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other places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itizens'right of equality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fter analysing the cause of this problem, I propose some measures to address i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onceptions related to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it.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stage during the citizens' education process, and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s a part of the citizens' right to education. When we discuss the equal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it with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special meaning of the equal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equality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quality of the standard to college entrance. In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equal rights of higher education, 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and handl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autonomy and citizens'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correctly.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take the lack of the migrants' right to attend trans-provinci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The unreasonable binding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is a typical feature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which is an aspect of the failed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s well. This dissertation shows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unreasonable binding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Ronald M.Dworkin's theory,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standard of college admission and its formulation, reflected by the absence of the right to attending trans-provinci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 am convinced that they are not conducive to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analys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of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First, our education resource is deficient. Moreover, the alloc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source is not balanced and most of the resource is in large cities and provinces. Second,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unreasonable protection of local interests,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admission.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interes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Thir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are not sound enough. Besides, the lack of enforcement of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is a reason as well.
     In the fourth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I analys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For China's problems that we are faced with in the field of the equ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higher education, I believe that three steps should be taken to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First of all,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al Law of PRC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Law of PRC. Second, we should design the admissions scheme fairly. Enhancing the contro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breaking the prot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y local government ought to be effective measures. Third, enhancing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relating to these problems is a vital solution as well. We could do the legislation for educational appropriations and entrance examination.
引文
①参见[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参见朱福惠:“论迁徙自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30页。
    ①[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②诸如在某些条件下对于选举权的限制。
    ③参见刘建军:“重申公民迁徙自由权利——纪念现行宪法实施20周年”,《政法论丛》2003年第1期,第35页;邢爱芬:“国际间迁徙自由理论探微”,《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第9294页;李宾华:“论户籍制度改革与迁徙自由”,《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第52页;赵小鸣:“迁徙自由权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第92页。
    ①王伯琦:“论概念法学”,载王伯琦著《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第149150页。
    ②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③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543页。
    ④李伯钧:《中国宪法新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⑤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⑥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①许志雄:《宪法入门》,台湾月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转引自胡锦光、任端平:“受教育权的先法学思考”,载《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2-—-273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45页。
    ②参见林来梵:《从宪法规范的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有学者将公民的受教育的阶段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也有学者将其简单地分为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由于这两种分类方法皆不影响本文对于高等教育权的探讨,故采取简单分类。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300页。
    ①参见曲相霏:“析受教育权平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59页。
    ①参见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9521页。
    ②参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①“非京籍家长讲述随迁子女高考路”,http://v.qq.com/cover/5/531dfomihtpcay3/e0011bbfslc.html,2013年1月6日最后访问。
    ②参见张千帆:“大学招生地域歧视的危害”,《民主与法治》2010年第4期,第2023页。
    ①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法学》2004年第5期,第45页。
    ①丁东:“从恢复高考与异地高考”,南方都市报2011年4月。转引自荣利颖:“中国高考政策研究之高考与户籍制度的关系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7页。
    ②参见荣利颖:“中国高考政策研究之高考与户籍制度的关系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59页。
    ①参见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第125—130页。
    ②[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③[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5页。
    ④如《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都有类似规定。
    ①参见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7期,第25—-26页。
    ②杨学为:《高考文献》(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参见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第252页。
    ①参见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第251页。
    ①根据相关资料,2012年该指标有望达到4%。
    ②徐明稚:“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思考与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第40页。
    ①徐明稚:“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思考与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第42页。
    ②参见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7期,第26页。
    ①参见周佑勇:“依法治考——用权力保护权利”,《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第4期,第39页。
    1、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龚向和:《受教育权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伯钧:《中国宪法新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4、孙霄兵:《受教育权法理学——一种历史哲学的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林来梵:《从宪法规范的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杨学为:《高考文献》(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谢晖:《法律的意义追问:诠释学视野中的法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戚万学主编:《高等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湛中乐主编:《高等教育与行政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人权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7、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徐显明主编:《人权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英]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通过计算机进行的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法]皮埃尔·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版。
    5、[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力》,信春鹰、吴玉章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一)朱福惠:“论迁徙自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二)刘建军:“重申公民迁徙自由权利--纪念现行宪法实施20周年”,《政法论丛》2003年第1期。
    (三)邢爱芬:“国际间迁徙自由理论探微”,《中州学刊》2010年第6期。
    (四)李宾华:“论户籍制度改革与迁徙自由”,《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五)曲相霏:“析受教育权平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六)胡锦光、任端平:“受教育权的先法学思考”,载《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七)刘希伟:“‘高考户籍制’的历史镜像、现实困境与反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八)曲相霏:“受教育权初探”,《政法论坛》2002年第3期。
    (九)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法学》2004年第5期。
    (一○)荣利颖:“中国高考政策研究之高考与户籍制度的关系探讨”,《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一一)张千帆:“中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合宪性分析”,《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
    (一二)徐明稚:“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思考与建议”,《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
    (一三)孙平:“高考移民’现象与教育平等权问题的法学司考”,《中国考试》2011年第2期。
    (一四)翟月玲:“‘异地高考’的根源、理念探究与对策”,《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7期。
    (一五)张千帆:“大学招生地域歧视的危害”,《民主与法治》2010年第4期。
    (一六)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一七)周佑勇:“依法治考——用权力保护权利”,《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第4期。
    1、苟人民:“高等教育领域的平等权问题研究”,2006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夏志文:“受教育权救济问题研究——政府责任与司法保障”,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赵小鸣:“迁徙自由权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1、“全国各省市异地高考方案”,http://www.eol.cn/html/g/ydgk/,2013年1月10日最后访问。
    2、“非京籍家长讲述随迁子女高考路”,http: //v.qq.com/cover/5/531 dfomihtpcay3/e0011bbfslc.html,2013年1月6日最后访问。
    3、“关于印发山东省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意见的通知”,http://www.sdzs.gov.cn/ptzk/ptgk/2012/12062401.shtm,2013年1月7日最后访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