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安顺屯堡作为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之后实行屯田制的产物,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封闭发展的文化环境,保留了较多的源于明代江淮与江南地区大汉族正统意识的文化符号,被认为有明代江南遗风。作为一种被称为“文化孤岛”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语言学、建筑学,以及西南地区战争史、交通史、经济史、工艺史的重要研究素材,前人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本论文在前人对屯堡文化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吸收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史籍检阅与田野考察,从建筑学与景观学视野对屯堡文化的研究缺环——屯堡聚落的建筑环境景观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这是一次关于安顺屯堡聚落形成的历史原因、地区分布、类型特色与年代特征以及藏在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对于屯堡聚落的环境构成与空间形态特色、院落空间形式及其文化意义、屯堡建筑的材料与装饰特点,对于屯堡建筑环境景观形成的观念动力,对于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的美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等,对这一系列涉及屯堡聚落建筑环境景观本质的关键问题所进行的框架性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论证,提出了个人的核心研究论点,即:屯堡移民作为一种大明正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与历史进程中,以汉族文化为核心,以江南文化为本底,立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结合自然环境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文化增容和文化重组意识,创造出一种具有原生意味的地域性乡土型生成建构式族群文化。屯堡建筑环境景观表现出封闭性、整体性、统一性、匀质性特征,突出共同守护与共同防御特点,既守护着族群利益与个体财产,也守护着祖源地文化精神;既防御着敌对势力的侵袭,也防御着外部文化的滥入。这种建筑环境景观对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内聚力,时刻提醒着屯堡人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身份,并以此制约和维系着家庭、族群、乡民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关系。
     研究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建筑环境实物为依据,以史籍查阅与社会调查为参考,以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与环境文化思想为指针,以相关民居建筑文化为参照,筛查梳理,去粗取精,力图真实地反映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的本来面貌及其内在心性,并通过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安顺屯堡聚落建筑环境景观的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此为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园地,也为屯堡文化完整地保护与合理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依据。
Tunpu of Anshun, is the production of Land-Hoarding System practiced after pacification of areas of Yunnan and Guizhou by "mobilizing the northern forces to fight in the south"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For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sons, the culture closely developed after 600 years has preserved the cultural symbols on behalf of orthodox consciousness of Han nationality in regions of yangtze and huai river so that it is named "isolated cultural island". With much useful research done before by predecessors, the culture of Tunpu comprises a variety of consequent research materials on cultural anthropology, sociology, folklore, art science, linguistics, architecture, together with the history of war, traffic, economic, and technology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various views of former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Tunpu, especially combin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n history and sociology, by the approach of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historical resources, researches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the villages of Tunpu from the angl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neglected before. It is aimed to find the historical reasons, locations, types and ages of villages of Tunpu. Consequently the main research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key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essence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of this area such as the spatial feature of the environment of villages of Tunpu, the spatial forms of courts and its cultural meanings, the materials of Tunpu's architecture and their decoration features, the ideal power for the form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Tunpu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for present design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in villages of Tunpu.
     This research is grounded on a hug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from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searching and social survey, lead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ideals on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and compared to detailed conventional architecture related. By finding and utilizing the useful information, a veritable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of Tunpu can be erected, and after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from far to near and outer to inner, the unique racial culture and value contained in is revealed so that a new area of research on culture of Tunpu is cultivated and the academic evidence is given as well that why the culture of Tunpu should be preserved wholly and utilized appropriately.
引文
[1]姜永兴,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3):57
    [2]沈福馨,安顺地戏论文集,文学艺术出版社,1990
    [3]安顺市政协,安顺文史资料(第15辑),1994
    [1]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
    [2]塚田诚之,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9(3)
    [3]塚田诚之,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1)
    [4]吴申玲,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屯堡文化的生成、特点及原因,贵州文史丛刊,1999(1)
    [5]桂晓刚,试论贵州屯堡文化,贵州民族研究,1999(3)
    [1]贵州省安顺市政协宜教文卫体委员会编,安顺文史资料·屯堡文化专辑,2002(12):44
    [2]王江萍、曹春霞,民族理念与地缘特征的高度融合--聚焦屯堡建筑及其文化,华中建筑,2004(3):123
    [3]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彭丽莉、龙彬,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南方建筑,2006(1):49
    [2]王海宁,传承与演化--贵州屯堡聚落研究,城市规划,2008(1):66
    [1]Christian Norberg Schulz.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Cassell Ltd,1980
    [1][唐]韩愈,《祥注昌黎先生文集·卷二十一序》,[宋]文谠注,宋刻影印本,388
    [2]俞宗尧、帅学剑、刘涛志著,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
    [3]俞宗尧、帅学剑、刘涛志著,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
    [1]黄勇、张景丽、金昌海,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B卷,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2](德)海德格尔,建·居·思,陈伯冲译,建筑师(4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81-87
    [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部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10-116
    [1]转引自杨新民《“建筑”一词的概念及其转义》,建筑师,第45期.
    [2]王弼等注,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系辞下》,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第87页.
    [3]我国建筑形态的发展史可以归纳为:巢居、穴居--半穴居--地面--贴着地面向纵横发展的模式;以建筑平面而论可归结为:不规则的方形--规则方形--方圆并存形-三合院--四合院(其间也有自由式).从立面(或屋顶)发展角度看,其发展脉络是:穴居的竖壁--地面居的墙顶混为一体的穹庐式结构--分开,交接处有棱--产生坡顶、山墙--产生沿口--产生曲屋面--产生斗拱、飞檐翘角。
    [4][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七上》,清文渊阁版,第97页。
    [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八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页。
    [1]《文史》第19辑,中华书局,1983(8)
    [2]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师”、“八师”及其屯田制,考古,1964(3)
    [3][清]张廷玉撰,《明史·卷七十六志第五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818页。
    [1][清]张廷玉,《明史·卷八十九志第六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968页。
    [2][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823页。
    [3][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五部》,明万历内府刻本,第1440页。
    [1]范增如,安顺屯堡史话,安顺师专学报,2001(4):65
    [2]范增如,安顺屯堡史话,安顺师专学报,2001(4):65
    [3][民国]《镇宁县志》卷三《民俗志》。
    [4](清)爱必达、罗尧典,《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1]翁家烈,屯堡人调查报告--宁谷镇“堡子”调查,贵州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专辑,1995:1
    [2]杨常文,屯堡人述略,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4):1
    [3]此为九溪村村民宋修文语,全句为:“很多人看到屯堡妇女的打扮,还以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其实,我们是正宗的汉族子孙。”转引自燕达等著:《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1]王海宁,传承与演化--贵州屯堡聚落研究,城市规划,2008(1)
    [1]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卷下),上海古籍书店,1979:2-4。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0
    [2]《史料旬刊》,第三期,阮元等奏畏禁鸦片章程折,道光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见道光十一年查禁鸦片烟案.
    [3]《官中档》(故宫博物院藏),011721号,朱缚奏折;002257号,广西巡抚粱章铂奏请严查四川种烟情形:林满红,《清末社会曾流行吸食鸦片研究》,第95、97、190页。
    [1]《清实录》,《宣宗实录》,卷264,第41-42页;卷315,第19--20页;《贵州通志》,《前事志》,卷21,第66页;
    李隆昌,《略谈贵州的烟祸》,贵州文史从刊,1983年2月号,第210页.
    [2]《安顺府志》,卷45,第29页;《大定府志》,卷58。
    [3]《贵州通志》,《前事志》,卷40,贵州巡抚李用清奏陈遵谕禁种鸦片折,第134页.
    [4]《贵州通志》,《前事志》,卷40,贵州巡抚李用清奏陈遵谕禁种鸦片折,第134页。
    [5]李隆昌,略谈货州的烟祸,贵州文史丛刊,1963(2):121
    [6]张朋园,落后地区的资本形成,贵州文史丛刊,1990(2):56
    [7]1908年清廷宣布十年禁绝鸦片,由于内外舆论的影响,中英禁烟条约的束缚,1915年各省宣布已禁绝婴粟之种植,英国公使派出的视察人员巡视之后于1917年宣布“中国事实上已停止种鸦片”(见1928年英文中华年鉴,页256,又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1912-1927),页2100)但就实际情况言,边远县份,仍有少数栽种者,(见贵州禁烟各县报告(民国三年抄本)).
    [8]谢根梅、孟慰庵,贵州烟毒流行回忆录,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贵州省人民出版社,1981:155
    [1]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5:34
    [1]王娟、王军,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3):17-21
    [1]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8-59
    [2]胡世起、伍廷阳,水文化与屯田水利,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2):543-546
    [1]胡世起、伍廷阳,水文化与屯田水利,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2):543-546
    [2]张卫东、庞亚斌,600年鲍屯水利探考,中国水利,2007(12):51-55
    [1]王娟、王军,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3):17-21
    [1]罗岑,安徽大石门村水口空间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0-35
    [1]张琦,贵州屯堡文化村寨的特色及其保护研究,[重庆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62
    [2]吕燕平,安顺屯堡文化--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67
    [1]张琦,贵州屯堡文化村寨的特色及其保护研究,[重庆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6:52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4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7
    [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7
    [3]《明太祖实录》卷12
    [1]吴建坤、赵立昌、王章涛,《旧宅萃珍-扬州民居》,广陵书社,1999:9
    [2]吴建坤、赵立昌、王章涛,《旧宅萃珍-扬州民居》,广陵书社,1999:47
    [1]吴建坤、赵立昌、王章涛,《旧宅萃珍-扬州民居》,广陵书社,1999:46
    [2]吴建坤、赵立昌、王章涛,《旧宅萃珍-扬州民居》,广陵书社,1999:46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7
    [1]王子鹏、马晶琼,安顺屯堡建筑营造技术与习俗,华中建筑,2008(9):185
    [1]张玲玉,安顺--有关石头的种种,毕节实验区、安顺实验区成立20周年特别报告
    [2]勒依、王伟,布依族石头建筑及其文化意蕴,安顺城建档案,2008(4)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三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页。
    [2][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三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3页。
    [3][汉]刘安撰,《淮南鸿烈解卷·卷十三·汜论训第十三》,许慎注,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第150-151页.
    [4]1964年,奥地利评论家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博物馆举办了关于“无来历的”,建筑的展览,对传统的建筑历史叙述模式提出了质疑,其系统阐述建筑史观的著作 《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也成为许多建筑师的架上读物。
    [1][汉]刘安撰:《淮南鸿烈解·卷八》,[汉]许慎注,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第95页.
    [1]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1
    [1]彭怒,“建构学的哲学”解读,时代建筑,2004(6):23
    [1]吕爱民,应变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5
    [1]Cf.E.Kaufman,Architecture in the Age of Reason,Cambridge,Mass,1955.
    [1](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8:346-347
    [1]吴羽,屯堡文化的时间建构,安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74
    [1]傅农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0-35
    [1]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5-17
    [1]姜永兴,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62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8:22
    [2]威廉·奈德著《美的哲学》,转引自朱狄著《艺术的起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99
    [3][战国]墨翟,《墨子·辞过第六》,明正统道藏本,第5页。
    [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第七十七》,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80页。
    [5]董增龄,《国语正义·卷十七》,清光绪章氏训堂刻本,第417页。
    [1]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1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08:105
    [3](苏)列·谢·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周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317
    [1]汪正章,建筑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36
    [2]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91
    [3][明]午荣,《鲁班经·鲁班仙师源流》,清乾隆刻本,第1页。
    [4][明]午荣,《鲁班经·鲁班仙师源流》,清乾隆刻本,第1页。
    [5]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49页.
    [1][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第49页.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168
    [3][宋]董楷,《周易传义附录·卷十》,清文渊阁版,第422页。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七篇下》,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第574页。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卷七篇下》,清嘉庆二十年经韵楼,第574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0
    [4]周履靖校正:《宅经》,明正统道藏本,第1页。
    [5][明]周履靖校正:《宅经·卷上》,明正统道藏本,第1页。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附释音礼记注疏卷二十一》,清阮刻十三经疏本,第564-565页。
    [1]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4
    [2]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6
    [3][晋]郭璞著:《葬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页。
    [4][晋]郭璞著:《葬书》,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页。
    [5]《管子·地员》中按农业情况对地形进行了分类,丘陵分为15种,山地为5种。《孙子兵法·地形篇》提出六类地形,另外《尔雅》中有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篇,对各种地形加以注释和分析。
    [1][汉]许慎著《说文解字》钱塘撰:《淮南天文训补注·卷下》,清指海本,第63页。
    [2][晋]郭璞撰:《葬书·内篇》,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页。
    [3]《阴阳二宅全书》序,华亭姚瞻旗手辑,传餐霞道人辑,通行本.
    [4]“解难二十四篇”载《古今图书集成》六百七十卷,堪舆部汇考.
    [5][汉]刘熙:《释名·释宫室第十七》,四部丛刊景明翻宋书,第20页。
    [1](美)桑塔耶纳,美感:美学大纲,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宋]林希逸撰:《考工记解·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页.
    [3][宋]林希逸撰:《考工记解·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页.
    [1]乐爱国,“管子”与“礼记·月令”科学思想之比较,管子学刊,2005(2):15-19
    [2](日)大智浩、佐口七朗,设计概论,张福昌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40
    [1]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10
    [1]刘先觉著,《密斯·凡·德·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3
    [1]王瑛,建筑历史与理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0:104
    [1]参见Paul Oliver:《Encyclopedia of the Vernacual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卷1,Pⅹⅹⅰ.转引自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载《建筑学报》,2000年11期,第24-25页。
    [2]译自Paul Oliver:Encyclopedia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1997),转引自蒋蒙《建筑的地域性与有机性比较分析》,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24页。
    [3]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谭蔚,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演替,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2
    [1][三国]何晏解集,[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解经卷六·阳货第十七》,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64页。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1:19
    [3][三国]何晏解集,[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解经卷十七阳货第十七》,清阮刻十三经注疏本,第187页。
    [4][春秋战国]荀况撰:《荀子·天伦篇第十七卷十一》,[唐]杨惊注,清抱经堂从书本,第117页。
    [5][春秋战国]荀况撰:《荀子·天伦篇第十七卷十一》,[唐]杨惊注,清抱经堂从书本,第118页
    [1][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卷十三·四时之副第五十五》,清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本,第63页.
    [2][宋]真德秀撰:《中庸集编·卷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页。
    [3]李白撰,王琦注,《李太白诗集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311页。
    [1]杜甫撰,蔡梦弼笺,《杜工部草堂诗笺·引水》,古逸丛书复宋麻沙本,第659页。
    1、[咸丰]《安顺府志》,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民国八年重印本。
    2、[乾隆]《镇远府志》,贵阳: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南京图书馆藏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本复制油印本。
    3、[道光]《安平县志》,贵阳:1964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
    4、[道光]《永宁州志》,清光绪二十年(1894)沈毓兰重刻本。
    5、[光绪]《镇宁州志》,贵阳:贵州省图书馆藏民国抄本。[民国]《平坝县志》,贵阳:贵阳文通书局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6、穆贤敏编:[民国]《镇宁县志》,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
    7、[民国]《贵州通志》,贵阳:贵阳文通书局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8、贵州民族研究所编:《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9、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续修安顺府志》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安顺:《续修安顺府志》编纂委员会1983年出版。
    1、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1907年,收入《鸟居龙藏全集》。
    2、鸟居龙藏:《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1907年,收入《鸟居龙藏全集》。
    3、皇甫重庆:《贵州傩面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4、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文艺出版社,1990年。
    5、侯绍庄、史继忠、翁家烈:《贵州民族关系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6、安顺市政协,《安顺文史资料》第15辑,1994年。
    7、蒋立松:《贵州汉族的特殊群体--安顺地区屯堡人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调查》(1995年)
    8、范增如:《明清安顺风物诗文注评》,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
    6、徐杰舜主编:《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安顺市文化局:《安顺老房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11、翁家烈著:《夜郎故地上的古汉族群落-屯堡文化》,贵州教育出版杜,2001年。
    12、贵州省社科规划青年课题成果专著打印稿:《安顺屯堡史料类编》,2002年-2004(未出版)。
    13、郑正强著:《大山深处的屯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4、安顺市文化局:《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安顺市政协:《安顺文史资料·屯堡文化专辑》,2002年。
    16、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云山屯古建筑群保护维修方案》,2002年。
    17、黄才贵编著:《影印在老照片中的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18、戴明贤著:《一个人的安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孙兆霞等:《屯堡乡民社会》,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
    20、俞宗尧、帅学剑、刘涛志:《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年。
    21、赵氏族谱,安顺市普定县讲义村
    22、侯氏族谱,安顺市普定县号营村
    23、宋氏族谱,安顺市西秀区九溪村
    1、国家“九五”、“十五”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屯堡乡民社会》参与人:孙兆霞 吴羽 袁葵 张定贵 吕燕平 赵世钊 李立洪 孙黔 伍安东 汪青梅 邹美麟 胡乐
    2、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参与人:朱伟华 孙兆霞 何幼 李晓 刘丹伦
    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课题:《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及文化网络--对贵州省J村的社会学分析》
    参与人:王春光 孙兆霞 罗布农 罗霞 袁葵 张定贵
    4、乐施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课题:《中国乡村类型研究--九溪村》参与人:潘杰 陈昕
    5、中国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公共资源与社会稳定--以安顺屯堡社区为例》(未结题)参与人:王晓毅 潘杰 孙兆霞 吴羽
    6、2001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屯堡文化研究与开发》参与人:俞宗尧 刘涛志 帅学剑
    7、2002年贵州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屯堡文化--由地域文化向旅游经济文化提升》参与人:吕燕平 袁葵 吴羽 张定贵 赵士钊
    8、2002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安顺屯堡史料类编》参与人:吴羽 孙黔 金燕 罗瑜
    9、2004年贵州省委组织部重点调研课题:《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以安顺市九溪村为例》参与人:袁葵 张定贵 吴羽 吕燕平
    10、美国国家基金课题:《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与屯堡文化变迁》参与人:欧廷木等
    1、(明)计成著:《园冶》,北京:城市建设出版社,1957年版。
    2、王毓铨著:《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朱光潜著:《论美与美感》,台北:世华文化社,1982年版。
    6、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周运清主编:《社会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概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
    11、天津大学编著:《景观·建筑·风水》台北:地景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12、何晓听:《风水探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施淑文编著:《建筑环境色彩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14、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1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16、彭一刚:《传统聚落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17、冯晓:《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8、汪之力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
    19、《四部精要·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0、刘沛林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2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2、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
    2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24、方铁、方慧:《中国西南边疆开发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6、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编辑委员会编:《贵州六百年经济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8、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29、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30、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l、吴家骅著:《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2、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3、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5、郑宏编著:《环境景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6、丘权政:《客家的源流与文化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37、舒阳,李海英著:《建筑:传统与诗意的文本》,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年版.
    38、吴家骅著:《景观美学比较研究:景观形态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39、洪得娟编著:《景观建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唐莫尧:《贵州文史论考》,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1、蓝东兴著:《我们都是贵州人:贵州移民心态剖析》,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2、徐恒醇:《生态美学》,西安: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黄才贵编著:《影印在老照片上的文化:贵州人类学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刘学洙著:《贵州开发史话》,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版。
    47、汉宝德:《建筑·社会与文化》,台北: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2001年版。
    48、蒋立松:《田野视角中的屯堡人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版。
    49、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0、徐彬主编:《环境景观艺术城市·建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
    51、《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第2卷《明代的贵州》,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52、孙大章:《中国传统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53、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55、孙力扬,周静敏著:《景观与建筑:融于风景和水景中的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56、[清]郭庆潘撰,王孝鱼点萧:《新编诸子集成·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57、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58、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版。
    59、徐杰舜主编;周耀明,万建中,陈顺宣著:《汉族民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60、蒙培元著:《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1、刘茂松、张明娟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62、杨先艺编著:《艺术设计史历程》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63、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贵州旅游文化研究传播中心编:《梦幻之旅神奇贵州:喀斯特王国与文化千岛》,贵阳:贵州省旅游局2005年版。
    66、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7、武星宽:《设计美学导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杜,2006年版。
    68、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陈望衡编著:《环境美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宇振荣主编:《景观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郑朝彬:《自尊与自信: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以贵州屯堡文化为例》,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2、姬丹:《乡村旅游·扶贫致富·政府行为--以安顺天龙屯堡为典型个案》,贵州大学,2007年。
    3、熊迅:《村落的仪式与变迁--一个屯堡村落中地戏的人类学考察》,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4、张琦:《贵州屯堡文化村寨的特色及其保护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
    5、赵楠艳:《南京明城墙周边环境景观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6、徐贤如:《传统聚落环境分析》,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7、高娜:《景观生态学视野下的乡村聚落景观整体营造初探》,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版。
    8、秦嘉远:《景观与生态美学--探索符合生态美之景观综合概念》,东南大学,2007年版。
    9、蔡晴:《基于地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东南大学,2006年版。
    10、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实践观念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11、姚淮:《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2006年版。
    12、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3、陈顺祥:《贵州屯堡聚落社会及空间形态研究》,天津大学,2005年。
    14、金方梅:《贵州喀斯特地区孤岛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以屯堡文化和军工文化对比研究为例》,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5、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复旦大学,2004年。
    16、夏显泽:《从环境问题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清华大学大学,2004年。
    17、王豪:《中国传统造园中师法自然的设计原则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1、《王海宁:传承与演化--贵州屯堡聚落研究》,《城市规划》,2008年第1期.
    2、陈训明:《三论安顺屯堡人主体的由来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3、杨旭:《屯堡婚姻与家庭的变迁》,《西北人口》,2008年第2期。
    4、郎维宏、黄榜泉:《木石相合精美独特--从垂花门、木雕窗和石地漏探屯堡民居的装饰》,《艺术建筑》,2008年第5期。
    5、王玲:《探寻屯堡服饰文化内涵》,《艺术探索》(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莫娜、刘大平:《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中国传统山水环境景观及其环境意识解读》,《华中建筑》,2007年第1期。
    7、吕燕平:《乡村社群与社区和谐发展-对黔中屯堡村落村的社群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8、伍永忠:《论诸子思想对环境美学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9、吴羽:《传统村落社区的内部博弈与文化传承--以“屯堡第一村寨”九溪村为例》,《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0、胡立凡:《环境景观设计的时代性与民族性》,2007年第2期。
    11、朱振华:《屯堡:六百年的守望》,《中华遗产》,2007年第4期。
    12、程相占,马明,李静.王萌.张乾坤:《生态智慧与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笔谈),2007年第4期。
    13、燕达:《屯堡:发现汉族古典生活》,《中华遗产》,2007年第4期。
    14、蒋立松:《略论贵州屯堡人的族群认同基础及其表达途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15、罗小英:《“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的统一--儒家生态伦理内涵浅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6、刘忠:《雕刻了的屯堡遗风》,《辽河》,2007年第11期。
    17、曾芸:《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以贵州屯堡地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07 年第6期。
    18、王芙蓉:《屯堡女子“风头鞋”与“天足”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9、吴卉:《我国黔中地区的屯堡建筑群与屯堡文化浅析》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20、徐冉:《明代宁夏河西地区屯堡的分布与选址特征》,《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
    21、王芙蓉:《屯堡服饰文化研究》,《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22、 《中华遗产》杂志社,《大明屯堡:发现汉族的古典生活》,2007年4月刊
    23、陈望衡:《论环境美的本体--景观的生成》,《学术月刊》,2006年第8期。
    24、杨坤:《屯堡人--贵州高原上的江淮遗民》,《江淮文史》,2006年第1期。
    25、古永继:《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6、胡赛强:《中国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意象》,《艺术·生活》,2006年第6期。
    27、彭丽莉、龙彬:《贵州屯堡民居文化内涵浅析》,《南方建筑》,2006年第1期。
    28、刘秀鸾:《撩起贵州屯堡人的神秘面纱》,《西部论丛》,2006年第6期.
    29、唐古拉:《屯堡六百年江南梦》,《风景名胜》,2006年第10期。
    30、冯晓多:《宁夏河东地区明代边墙与屯堡的变迁》,《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1、王蕾蕾:《贵州安顺屯堡民居文化的形成》,《南方建筑》,2006年12期。
    32、王健:《论道家与儒家“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形成与演变》,《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33、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34、历丽:《儒家文化与人类的生态伦理--解读儒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2005年第4期。
    35、燕达:《屯堡:凝固时光600年》,《小康》,2005年第3期。
    36、谭松:《安顺屯堡--穿越六百年风雨》,《中华手工》,2005年第1期。
    37、熊宗仁:《六百年的延续与变易--屯堡文化研究之我见》,《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6期。
    38、孙力杨,周静敏;《建筑与环境景观的融合》,《世界建筑》,2005年第6期。
    39、越剑:《石之印象--贵州屯堡》,《建筑重庆建筑》,2004年第1期。
    40、孙兆霞:《屯堡乡民社会的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1、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2、李刚、李先光:《略论儒道思想对中国古建意匠的影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年第4期。
    43、吴羽:《屯堡文化的时空建构》,《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44、王江萍:《民族理念与地缘特征的高度融合--聚焦屯堡建筑及其文化》,《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
    45、吕燕平:《安顺屯堡文化--黔中喀斯特环境中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景观》,《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46、辛元戎:《一幅明代遗风的画卷-贵州屯堡文化寻访记》,《中国土族》,2003年第1期。
    47、杨雄 吴小丽:《贵州屯堡:锁定明朝的江南文化》,《中国商报》,2002年10月8日。
    48、周耀明:《族群岛:屯堡人的文化策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9、赵秀恒、袁烽:《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时代建筑》,2002年第1期。
    50、蒋立松:《田野视角中的屯堡人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51、陈训明:《安顺屯堡人主体由来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52、黎择:《融而未合分而未化--从屯堡文化看文化个性的形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53、张佑周:《客家文化源流初探》,《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10月。
    54、张晓松:《屯堡人--黔中高原上的戍边者后裔》,《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第4期。
    55、林川:《晋中、徽州传统民居聚落公共空间组成与布局比较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6、房志勇:《传统民居聚落的自然生态适应研究及启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57、唐孝祥、陆琦:《试析传统建筑环境美学观》,《华中建筑》,2000年第2期。
    58、塚田诚之,《贵州省西部民族关系的动态-关于“屯军后裔”的调查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9年第3期。
    59、琢田诚之,《对民族集团应该怎样研究--以贵州“屯堡人”为例》,贵州民族研究(季刊),2000年第1期。
    60、燕达、高青著:《六百年屯堡-明王朝遗民纪事》,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6l、谢重光:《客家与客家文化》,《宁德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62、罗勇:《略论客家文化的形成及其多元因素》,《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63、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特征》,《民居史论与文化》,1-4页,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期。
    64、李业成:《贵州屯堡文化概述》,《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
    65、帅学剑:《安顺屯堡人与屯堡文化》,《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第3期。
    66、友邻:《贵州古城屯堡博物馆》,《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4期。
    67、庹修明:《论军傩地戏与关羽信仰》,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3期
    68、姜永兴:《保持明朝遗风的汉人-安顺屯堡人》,《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1、(日)辻村太郎著,曹沉思译:《景观地理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2、(法)丹纳(Taine,Hippolyte AdoIphe)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美)钦.弗郎西斯.D.K著;邹德侬,方千里译:《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4、(英)鲍桑葵著,张今译:《美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5、(英)哈登(Haddon,Alfred Cort)著,廖泗友译:《人类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6、1988年版。
    7、(美)罗伯逊(Robertson,I.)著;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991年。
    8、(美)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im)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德)马丁·海德格尔(Heidergger,Martin)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德)马丁·海德格尔(Heidergger,Martin)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Hall,John R.and Neitz,Mary Jo)著,周晓虹,徐彬译:《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5、(英)罗杰·斯克鲁顿著,刘先觉译:《建筑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汉尼鲍姆(Hannebaum,Leroy G.)著,宋力主译:《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第5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17、(意)胡贝尔(Huber,Antonella),焦怡雪译:《地域·场地·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斯坦纳(Steiner,Frederick)著,周年兴等译:《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19、(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0、、霍布斯鲍姆、兰格著,顾杭等译:《传统的发明》,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1、卜正民著Timothy Brook;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事來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22、(美)弗雷德里克·斯坦纳著,周年兴,李晓凌,俞孔坚等译:《生态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3、(法)居伊·德波著,梁虹译:《景观社会评论》,大连:大力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法)居伊·德波著,梁虹译:《景观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加)卡尔松著Allen Carlson:杨平译:《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n and architecture》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6、(美)阿诺德·伯林特著Arnold Berleant;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7、(法)米歇尔·柯南著Michel Conan;赵红梅,李悦盈译:《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The crazannes quarries by Bernard Lassu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28、(加)卡尔松著Allen Carlson:杨平译:《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n and architecture》,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自然与景观(加)艾伦·卡尔松著Allen Carlson;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9、(法)米歇尔·柯南著Michel Conan;赵红梅,李悦盈译:《穿越岩石景观:贝尔纳·拉絮斯的景观言说方式:=The crazannes quarries by Bernard Lassu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0、(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刘悦笛等译:《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31、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著,张敏,周雨译:《环境美学美》,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32、(美)弗瑞德·A·斯迪特主编;汪芳等译:《建筑·景观·室内·区域可持续设计与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杰克·E·英格尔斯著,曹娟,吴家钦,卢轩译:《景观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34、(美)戴维·索特著,王玲,孟祥庄译:《景观建筑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版。
    1,McHarg,Ian L.Design with nature.Garden City,New York:Natural History Press,1969.
    2,YI-FU TUAN: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1974 by Prentice-Hall Inc,Englewood Cliffs,Hew Jersey.Amos Rapoporf,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owards a man 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New York,Pergamon Press,1977.
    3,Michael Loewe,Ways to Paradise: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London:George Aller & Unwin,1979.
    4.Canada:Dept.of Geography,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2.
    5.Felleman,J.P.Landscape visibility theory and practice,NY: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S.&F.S.U.N.Y,1979.
    6.BARRY SADLER and ALLEN CARLSON: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University of Victoria,1982.
    7.Sigfried Giedion.Space,Time and Architecture-The Growth of A New Trad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fifth edition,1982.
    8.Adler,Wolfgang:Landscapes,London:Harvey Mille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c1982.
    9.Simonds,John Ormsbee.:Landscape architecture: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and design,New York:McGraw Hill,c1983.
    10.Naveh,Zeev.Lieberman,Arthur S.:Landscape ecology:theory and application,New York:Springer-Verlag,c 1984.
    11,Zev Naveh:Arthur.Landscape Ee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Springer Verlag Press,1984.
    12.Harte,J.D.C:Landscape land use and the law: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relating to the landscape and its use,London:New York:E.&F.N.Spon,1985.
    Hopkins.John C,The Nature of Landscape Design,Thesis,1986.
    13.Forman R.& Godron M,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86.
    14.ARNOLD BERLEANT:Art and Engagemen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lphia,1991.
    Bourassa,S.C 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15.Steven C.Bourassa: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Belhaven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1991.
    16.Phili Pregill,Nancy Volloman,Landscapes in History,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17.Arnold Berleant:Living in the Landscape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 UNIVERSITY PRESS OF KANASA,1996.
    18.Arnold Berleant:Living in the Landscape:Toward an Aesthetics of Environment,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January 23,1997
    19.Kelly,Michael Encyclopedia of aesthe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0.McHarg,Ian L.To heal the earth:selected writings of Ian L.McHarg.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8.
    21.Sadler,Barry,Allen Carlson.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essays in interpretation.Victoria,B.C.Eco philosophy,Ecosophy and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An Overview[EB/OL].1999.
    22.Walter Benjamin.The Areades Project.trans.Howard Eiland and Kevin Melaughli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3.Benson,John F.:Landscape and sustainability,London:New York:SponPress,2000.
    24.Allen Carlson:AESTHETIC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e,art and architecture,Routledge,2002.
    25.Hope,Terry:The world's top photographers and the stories behind their greatest images:landscape,Mies Hove:RotoVision,2003.
    26.Edward Hobson,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Changing Values In Polic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Spon Press,2004.
    27.Yrj Sepanmaa:The Beauty of Environment,Changsha:Hu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6
    28.Wylie,John:Landscap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7.
    29.Hopper,Leonard J.Smith Maran Architects:Landscape architectural graphic standards 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c2007
    30.Allen Carlson:Nature,Aesthetics,and Environmentalism:From Beauty to Dut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February 15,2008.
    31.DanielJ.Mareueei,landscape history as plan tool,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49(2000)67-81.
    32.ZevNaveh,Ten major premises for a holistic conception of multifunctional landscape,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7(2001)269-284.
    33.Sigrid Hehl-Lange: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visual landscape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4(2001)105-113.
    34.Harris,Ian:Landscape Aesthetics and Environmentalism: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in Buddhist and Western Art,Contemporary Buddhism;Nov2007,Vol.8Issue 2,p149-168
    35、 Lee,Chanam:Neighbourhood design and physical activity,Building Research & Information:Sep/Oct2008,Vol.36 Issue 5,p395-411,17p
    36,HEDFORS,PER:The Sounds of Two Landscape Settings:auditory concepts for physical planning and design,Landscape Research:Jul2003,Vol.28 Issue 3,p245,19p
    37.Wemer Nohl:Sustainable landscape use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preliminary reflection on future landscape aesthetic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54(I):223-237
    38.Yoji Sasaki(ed).Peter Walker.Landscape as Art.Process Architecture,1989,85(3)38-42
    39.Macr Treib.Must Landscapes Mena?-Approaches to Significance in Recent.
    40.Landscape Architecture.Landscape Journal,1995,14(1):45-62
    41.Buhyoff,Leuschner.Estimating Psychological Disutility Form Damaged Forest Stands.Forest Science,1978,24(3):424-432.
    42.Meinig D.W.The beholding eye:Ten versions of the same scene.Landscape Architecture,1976,56(5):47-5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