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的文化侵略论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包括经济侵略、军事侵略和文化侵略。其中文化侵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的威力不亚于核武器对敌对国人民的伤害。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的角度深入研讨日本侵华的问题。通过从历史、政治、宗教、教育等诸方面,对日本的对华文化侵略的罪恶行径进行阐述和透析。
     纵观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历史,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界和政界不断通过学术的方式,逐步提出侵华理论和方针,并为政府所接受;第二个阶段是全面入侵中国后,利用文化侵略的各种形式为侵华服务。为达到占有中国人的“心”的目的,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文化事业方针,同时成立了对华文化侵略的各种组织,从制度上和组织机构上保证了对华文化侵略得以大规模实施,并产生了严重的危害。为牢固掌控中国人的思想,日本从控制新闻媒介和操纵舆论,对中国人民进行种种诱骗宣传,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巩固殖民统治秩序制造舆论;为更好地同化中国人,使中国人亲日、崇日和媚日,日本通过建立奴化教育体制,恢复整顿各级学校,撤换、更改教材,加强日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奴化教育。其中重点用日语教育来奴化中国人,特别是要使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日本人的统治,安于做日本人希望的良民。日军所到之处,还伴随着对中国名胜古迹、文物珍宝、图书典籍、教育机构的摧毁和劫掠,使中华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宗教作为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一翼,也沦为了文化侵略的武器。许多宗教派别离经叛道,大肆宣扬美化战争,表示支持侵华战争并参与了宗教侵略活动。
     日本对华文化侵略旨在毁灭中华文化,扭曲中国人的意志,泯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使其永远成为日本侵略者的顺民,从而达到亡族灭种、统治中国的阴险目的。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破坏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成果,打乱了我国正常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给中国人民及民族文化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具有欺骗性、隐蔽性、强制性、野蛮性、疯狂性和渗透面广等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危害性不可小觑。
     反思日本对华的文化侵略,有利于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有利于中日文化的友好交流。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consists of economic invasion, military invasion and cultural invasion. Of the three invasions, cultural invasion is a war with no smoke of gunpowder, whose potential damage to the invaded country is more than the damage made by nuclear weapons. In this paper, It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epth .In order to deepen the study of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specially exposed and dialyzed the crimes of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s in perspectives of history, politics, religion, and education, etc.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 the pre-invasion period and the war period. The pre-invasion period is involved with th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planning to invade China while the war period is about the forms of cultural invasion which served the Japanese overall invasion of China. In order to win the "heart"of the Chinese people, Japan made a system of invasive polici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y also formed all kinds of cultural invasive organizations to guarantee their overall cultural invasions. They got control of all news mediums and publications, monitored public opinions, used all kinds of propaganda to cajole the Chinese people. They did all these to legalize and consolidate their building-up of colony in china. To make the Chinese people love Japan, respect Japan, flown on Japan and finally be assimilated, Japan tried to carry out enslaved education by ways of building up enslaved educational system, reorganizing all schools, changing and revising textbook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Japanese language, etc.. They put Japa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o enslave the Chinese people and especially the young people to obey their domination ideologically and thus become their good people. During the invasive war, wherever the Japanese invaders went, damage and destroy would happen to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and scenic beauty,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es; plunder and robbery to cultural objects and all kinds of treasure, books and ancient books. All these damages were undoubtedly cultural damages. Besides, religion also played an importance part in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Many Japanese religious schools betrayed their religious ethics to wantonly beautify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 and served as supporters of the invasive war and participants in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aimed at destroying the Chinese culture, distorting the will of the Chinese people, smashing the spiri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o as to make the Chinese people obey them and that they could achieve their insidious scheme to completely get control over China.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greatly destroyed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achievements, threw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into confusion. All these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to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had the features of deception, universality, concealment and compulsion etc. All of them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Researching and introspecting the Japanese cultural invasion of China is beneficial to the avoidance of historic tragedies and to the mutual and friendl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Japan and China.
引文
[1]叔永:《日本的文化侵略》,《现代评论》,1928年第164期,第5-7页。转引自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5期,第31页。
    [1]王春南:《侵华战争日本小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2]高峻:《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1995年第1期。
    [3]赵忱、刘建业:《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科技文萃》,1995年第10期。
    [4]赵建民:《抗战期日本对中国文化财产的破坏和掠夺》,《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2划。
    [5]严昌洪、黎霞:《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刘兆伟:《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摧残与掠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王云风:《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希望月报》,2007年第9期。
    [8]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9]余子侠、宋恩荣:《日本侵华教育全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0][日]竹中宪一:《满洲基础教育研究》,枘书房出版社,2001年版。
    11[日]槻木瑞生:《“大东亚战争”时期日本殖民地、占领地教育的综合研究》》,名古屋大学生活协同组织印刷部,2002年版。
    12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1]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属性不符
    [1][日]佐藤信渊:《混同秘策》,《日本思想大系45·佐藤信渊》,第430页,转引自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2][日]奈良本辰也:《吉田松阴》,岩波新书店,昭和二十六年版,第76-77页,转引自同上书,第95页。
    [3][日]清原贞雄:《日本精神概说》,东洋图书株式会社合资会社,昭和八年版,第20页,转引自同上书,第5页。
    [4]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版.第53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2][日]左三贞雄:《大川周明博士ちの)思想》,大同书院,昭和19年版,第143页,转引自徐勇:《两战间的日本法西斯主义及其对外扩张理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页。
    [3]王向远:前引书,第120-122页。
    [5]王向远:前引书,第131-132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216页。
    [2]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5-686页。
    [3]王向远:前引书,第198页。
    [1]王向远:《同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同抗日战争史》(中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51页,转引自严昌洪、黎霞:《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1页。
    [3]王颖:《伪满殖民地教育方针的演变及其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6期,转引自苏智良、候桂芳、胡海英:《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1]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在华通信报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91页。
    [1]日伪《南京新报》,1938年8月1日,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39页。
    [2]汪伪行政院:《全国重要都市新闻榆查暂行办法》,《汪伪行政院档案》,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03,案宗号2087,转引自同上书,第747页。
    [3]《汪伪宣传部档案》,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40,卷案号90,转引自同上书,第750页。
    [1]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494页。
    [2]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15-717页。
    [1]《魏特琳日记》,中译本,第245页,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7页。
    [2]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暴虐的罪行(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汪伪宣传部挡案》,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40,卷宗号12,转引白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46页。
    [1]张学智:《满映-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铁证》(上册),《电影史》,2005年版,第123页。
    [2][伪]维新政府内政部:《电影枪查暂行规程》,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全宗号2010,案宗号3767,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9页。
    [3]李铁:《抗战期间沦陷区的电影》,《国民春秋》,1991年第3期,第53页。
    [1]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本市商业登记审核及发许可证各种手续会议纪录》(1938年7月30日),藏南京市档案馆,全宗号:1002—1,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页。
    [2]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南京市管理公共娱乐场所及艺员规则》(1938年8),藏南京市档案馆,全宗号:1002—1,转引自同上书,第757页。
    [3]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67-568页。
    [1]汪伪南京市政府:《摺呈教育事项》(1941年7月31日),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03,案卷号22,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1页。
    [1]赵顺成:《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奴化教育》,《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102页。
    [1]任其怿:《善邻协会及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第6期,第21页。
    [2]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3]北京市档案馆:《日伪北京新民会》,光明出版社,1989年版,第380页,转引自严昌洪,黎霞:《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第4期,第11页。
    [4]郭贵儒:《华北沦陷区同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6期,第126页。
    [5]汪精卫:《中国文化月刊创刊号训词》,《中日文化月刊》1941年,第137页,转引自同上书,第11页。
    [1]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49页。
    [2]伪满生部:《满洲帝国学事要览》,1941年,转引自同上书,第553页。
    [3]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46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齐红深主编:前引书,第69页。
    [3]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抗同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第17页。
    [4]《教育时报》:(1941年7月1日),藏河北省档案馆,转引自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6期,第126页。
    [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附录)(上):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9-600页,转引自同上书,第126页。
    [1]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五册(下),伪《国民政府政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1页。
    [2]伪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中小学训育方针》(1940年8月),藏南京市档案馆,档案号:1002-7-10,转引自同上书,第852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2]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第19页。
    [3]杨鸿烈:《国民政府还都后的文化政策》,《中日文化月刊》第1卷第2期,转引自同上书,第87页。
    [4]齐红深主编:前引书,第87页。
    [1]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64页。
    [2]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3]齐红深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6页。
    [4]《满洲帝国学事要览》,伪民生部教育司1941年编,转引自同上书,第54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页。
    [2]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304页。
    [3]齐红深主编:前引书,第57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齐红深主编:前引书,第62-63页。
    [1]谢冰松:《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第87页。
    [2]伪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各级学校暨社教机关实施思想善导办法》,《中华日报》,1940年10月15日,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852-853页。
    [1]《连环保证法》,《伪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5,案卷号733,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页。
    [2]《第二次满洲帝国文教年鉴》,《社会教育》第3编,1935年12月刊行,转引自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6页。
    [3](伪满)《政府公报》,1944年9月25同,转引自同上书,第266页。
    [1](伪满)《政府公报》,1936年9月12日,转引自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9页。
    [2]奚明文:《社会教育与其设施(七)》,《建国教育》1941年第7卷第6号,第87页,转引自同上书,第281页。
    [3]任其怿:《善邻协会及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24页。
    [1]伪“维新政府”教育部:《南京特别市政府教育局社会教育行政汁划》,藏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059,窠卷号11,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35页。
    [2]谢洁菱、周蒋浒:《抗战期间日伪在沦陷区的奴化和伪化教育(以南京地区作个案分析)》,《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98页。
    [3]王寄生:《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第26页。
    [4]《民生年鉴》,1940年,第36页,转引自曲铁华、粱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页.
    [1]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1页。
    [2]《河北省公报(第115号)》藏河北省档案馆,1939年,转引自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3]《伪华北教育总署档案》,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页。
    [1]复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民国档案》,2005年第2期,第118页。
    [2]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4页。
    [3]王向远:前引书,第326-327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6页。
    [2]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29页。
    [3]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181页。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附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92页,转引自夏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沦陷区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8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化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2]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61页。
    [3]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1]浙江省档案馆编:《日军侵略浙江实录(1937-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页。
    [2]《日伪时期上海特别市教育局档案》,藏上海市档案馆,R048-1-1-10,转引自夏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沦陷区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9页。
    [3]夏军:前引书,第119页。
    [4]郭贵儒:《华北沦陷区同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0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张鹏云:《东北长者回忆日本摊行的奴化教育》,《国际先驱导报》,2006年2月13日。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2]善邻协会:《关于蒙古小学教科书的编纂》,《善邻协会史资料》,昭和56年,转引自同上书,第67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化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2]王向远:前引书,第348页。
    [3]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页。
    [4]苏智良、侯桂芳、胡海蜒:《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146页。
    [1]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0页。
    [2]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1页。
    [3]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1]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0页。
    [2]李清民、钟春翔:《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的奴化教育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69页。
    [3]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4]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8页。
    [1]彭兴文:《奴隶式教育(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2]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1页。
    [3]谢冰松:《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第85页。
    [4]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页。
    [1]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2]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88页。
    [1]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1937至1945年日军侵粤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3]孟国祥:前引书,第51-52页。
    [1]李士家、韩品峥:《金陵肿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152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体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4页。
    [3]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1]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524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3]孟国祥:《大劫难(日本勤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1]孟国徉:《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6页。
    [1]王若:《1938年日军对南京文化掠夺始末》,《人民同报》,1999年7月23日,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2页。
    [1]《南京市公私文物损失数量及估价目录》,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2页。
    [2]《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转引自孟国祥:《大幼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9页。
    [3]孟国祥:前引书,第79页。
    [4]经盛鸿:前引书,第703页。
    [1]戴雄:《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概况》,《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第73页。
    [2]孟国祥:《林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3]孟国样:前引书,第14页。
    [1]张锋:《日本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4页。
    [2]农伟雄、关健文:《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破坏》,《抗同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第93页。
    [3]孟国祥:前引书,第31-32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2]南京大屠杀史料编辑委员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转引自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3]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1937至1945年日军侵粤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4]孟国祥:前引书,第43-45页。
    [1]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页。
    [2]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80-81页。
    [3]孟国样:前引书,第213-214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2]王文峰:《日本侵华罪证的发现-建国神庙遗址的发掘及天照大神》,《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第76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2]王若笛:《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5页。
    [3]《盛京日报》,1940年7月16日,转引自史丁:《日本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60页
    [4]任其怿:《从神社看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37-39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肯、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357页。
    [2]任其怿、吕佳:《忠灵塔与慰灵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5页。
    [3]任其怿、吕佳:前引书,第16页。
    [1]肖鲁:《日本对东方道德宗教的扒手行为》,《新华日报》1941年5月26日,转引自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
    [2]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367页。
    [1]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8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8页。
    [3]孟国祥:前引书,第240页。
    [4]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87-788页。
    [1]刘兆伟:《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摧残与掠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0页。
    [2]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3]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3页。
    [4]孟国祥:前引书,第239页。
    [1]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2]《辽宁文史资料》第7辑,第112页,转引自同上书,第243页。
    [3]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377页。
    [1]孟国样:《大劫难(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2]张修华:《我和天后宫》,《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转引自同上书,第238页。
    [3]刘兆伟:《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摧残与掠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21页。
    [1]刘兆伟:《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摧残与掠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05年第20页。
    [2]苏明飞、于守海:《论日本侵华时期的奴化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4-135页。
    [3]苏明飞、于守海:前引书,第135页。
    [1]严昌洪、黎霞:《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中国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4页。
    [2][日]佐藤信渊:《混同秘策》,《日本思想大系45·佐藤信渊》,第431页,转引自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3]南开大学等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1]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1]经盛鸿:《南莉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6页。
    [2]经盛鸿:前引书,第792-793页。
    [1]余子侠:《日本统治时期华北沦陷区的职业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1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的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2]齐红深主编:前引书,第214-215页。
    [3]《顺天时报》,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一日,转引自王春英:《论近代日本对华文化教育侵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7月。
    [1]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2]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30页。
    [1]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审编著:《暴虐的罪行(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1]夏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沦陷区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22页。
    [2]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1937至1945年日军侵粤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33页。
    [3]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5,卷1632,转引自孟国祥:《大劫难(日本勤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6页。
    [1][日]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66页,转引自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华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1]杨琪:《日伪新民会与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49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卷宗号:5-1695,转引自章伟良:《浅析杭州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教育及其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12页。
    [3]齐红深主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1页。
    [1]任其怿:《从神社看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内蒙出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37页。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5页,转引自李惠康:《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化的特点-奴化思想教育》,《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24页。
    [1]汪朝光:《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第25页。
    [2]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页。
    [1]谭振江:《护根》,《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2]伪满洲国小学校用《国语教科书》第九册,伪文教部审定,1934年版,第1页,转引自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3][日]安达将孝:《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的图书接受》,[东京]《图15世界》,第33卷第2号,转引自经盛鸿:《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火屠杀”述论》,《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第162页。
    [1]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长江论坛》,第2007年第2期,第84页。
    [1]刘国华、李阵:《公共外交:实现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第91页。
    [1]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长江论坛》,2007年第2期,第84页。
    [1]蒋成德:《郁达夫对战时日本文化的批判》,《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90页。
    [1]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石靖国神社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24页。
    [2]《新しぃ歴史教科書》,东京:扶桑社2001年版,转引自史桂芳:《简析日本近代的皇国观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22页。
    1.[美]约翰·内森:《无约束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曹必宏、夏军、沈岚:《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4.关捷主编:《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1937至1945年日军侵粤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版。
    6.季士家,韩品峥:《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7.经盛鸿:《南京沦陷八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梁家贵:《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刘兆伟丰编:《伪满洲国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孟国祥、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与战后索赔始末》,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孟国祥:《大劫难(日本侵化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南开大学等编:《中国现代史》(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5.彭兴文:《奴隶式教育(日伪统治下的北京郊区)》,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16.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齐红深丰编:《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18.齐红深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9.齐红深丰编:《日本侵略东北教育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一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1.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2.苏智良、侯桂芳、胡海英:《日本对海南的侵略及其暴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23.王俊彦编著:《警惕日本--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4.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5.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6.王向远:《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27.文斐编:《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谢忠厚主编:《日本侵略华北罪行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9.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0.余子侠、宋恩荣:《日本侵华教育全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1.余子侠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张铨:《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3.浙江省档案馆编:《日军侵略浙江实录(1937-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4.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暴虐的罪行(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北)》,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3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锊理部编:《日军侵华罪行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
    36.庄明水:《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曹立前:《近代中国关于日本佛教在华传授权的争夺》,《复旦学报》,1991年第2期。
    2.陈本红:《构建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第 3期。
    3.陈明芳:《警惕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的“文化侵略”政策》,《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4.程利、李卫东:《论沦陷时期日伪在武汉进行的殖民奴化教育》,《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崔世广:《增进中日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途径》,《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6.戴雄:《抗战时期中国文物损失概况》,《民国档案》,2003年第2期。
    7.戴雄:《侵华日军对中国古建筑的损毁》,《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8.戴裕民:《日本军国主义及其侵略扩张本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9.冯海燕:《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消极因素》,《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10.冯清贵、梁建华:《强化意识形态与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1.高峻:《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1995年第2期。
    12.龚咏梅:《试论近现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13.官丽珍:《抗战期间日本对广东的文化侵略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4.郭贵儒:《华北沦陷区日伪奴化教育述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洪军、董辽:《伪满洲国的“惟神之道”》,《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6.黄骏:《汪伪政权的“奴化教育”》,《民国档案》,2003年第1期。
    17.姜川:《发展中日关系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探索》,《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8.蒋成德:《郁达大对战时日本文化的批判》,《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9.经盛鸿、开云:《侵湖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与利用》,《南京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20.经盛鸿:《侵华日军对南京“文化大屠杀”述论》,《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21.李超:《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摧残》,《山东图书馆季刊》,2005年第2期。
    22.李惠康:《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化的特点一奴化思想教育》,2004年第3期。
    23.李彭元:《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在华举办的图书馆》,《图书馆论坛》,2000年第1期。
    24.李萍:《日据大连时期的奴化教育实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5.李清民、钟春翔:《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的奴化教育初探》,《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26.李群:《武士道与文化侵略(探析近松门芹卫门文学中的侵华意识)》,《东疆学刊》,2005年第4期。
    27.李铁:《抗战期间沦陷区的电影》,《国民春秋》,1991年第3期。
    28.李莹:《日本帝国丰义奴化教育对东北文化的影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9.梁化奎:《瞿秋白对帝国丰义文化侵略中国的揭露》,《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0.林春:《当代中国留日学牛和中日文化交流》,《消费导刊》,2007年第4期。
    31.刘春花:《日本侵华国策溯源》,《决策与信息》,2005年第249期。
    32.刘国华、李阵:《公共外交:实现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2期。
    33.刘国华、李阵:《透视二战后日本对华公共外交》,《长江论坛》,2007年第2期。
    34.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35.刘晶辉:《略论伪满洲国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6.刘绍春:《试论日本对华的文教侵略与中共的反文教侵略》,《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7.刘欣:《警惕“文化挑战”中的“文化侵略”(21世纪中国教育的立场与使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38.刘艳萍:《中日关系的发展演变与战略选择》,《阴山学刊》,2007年第l期。
    39.刘兆伟、林群、赵伟:《论满洲国教育本质与其对东北教育之影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40.刘兆伟:《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摧残与掠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1.吕红、鲍珍玲:《日本帝国丰义对浙江的文化侵略》,《浙江档案》,1995年第6期。
    42.孟国祥:《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文化损失”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3.孟国祥:《日本利用宗教侵华之剖析》,《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
    44.农伟雄、关健文:《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破坏》,《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3期。
    45.潘丽华:《伪满洲国社会教育述评》,《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46.彭春艳、唐纲:《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中日关系》,《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7.彭泽平、吴洪成:《论日本在侵华期间对华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求索》,1999年第6期。
    48.齐红深:《日本帝国丰义在我国东北推行殖民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评论》,1996年第1期。
    49.仟其怿、吕佳:《忠灵塔与慰灵祭》,《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0.任其怿:《从神社看日本帝国丰义对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1.任其怿:《善邻协会及其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侵略活动》,《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004年第6期。
    52.任其泽:《日伪时期内蒙古西部的日本语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3.邵雍:《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文科教科书的删改》,《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4期。
    54.中满秀:《日本“神道教”与日本军国丰义的关系》,《贵阳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5.史桂芳:《简析日本近代的皇国观念》,《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6.史桂芳:《试析中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侵略理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1期。
    57.苏民育:《国姓爷合战中对郑成功的戏剧化》,《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8.苏明飞、于守海:《论日本侵华时期的奴化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9.孙浩然:《宗教渗透特征分析》,《天府新论》,2007年第5期。
    60.孙新兴:《日本在青岛的殖民奴化教育评析》,《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61.陶飞亚:《“文化侵略”源流考》,《文史哲》,2003年第5期。
    62.汪朝光:《抗战时期的电影检查》,《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l期。
    63.王春南:《侵华战争中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摧残》,《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64.王春英:《论近代日本对华文化教育侵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年7月。
    65.王寄牛:《沦陷区伪政权下的留日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2期。
    66.王若笛:《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期。
    67.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68.王文峰:《日本侵华罪证的新发现--建国神庙遗址的发掘及天照大神》,《北方文物》,2003年第3期。
    69.王文阁:《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图书文化事业的摧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70.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特征、方式与危害》,《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71.王向远:《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与在华通信报刊》,《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72.王晓秋:《论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03年第1期。
    73.王云风:《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希望月报》,2007年第9期。
    74.魏正书:《文化交流与文化对抗(近代中日教育关系的演变)》,《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75.夏军:《日伪统治下的日语教育》,《沦陷区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76.谢冰松:《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史学月刊》,1999年第5期。
    77.谢嘉:《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罪行》,《档案天地》,2003年增刊。
    78.谢洁菱、周蒋浒:《抗战期间日伪在沦陷区的奴化和伪化教育(以南京地区作个案分析)》,《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79.邢文萍:《浅析战后中日关系中的民间外交》,《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80.徐勇:《两战间的日本法西斯丰义及其对外扩张理论》,《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第3期。
    81.严昌洪、黎霞:《抗战期间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2.杨琪:《日伪新民会与华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3.杨群:《日寇侵略性考古和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破坏》,《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84.余子侠:《日伪统治时期华北沦陷区的职业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2期。
    85.张正武:《浅谈近代美国对华的文化侵略》,《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6.章伟良:《浅析杭州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教育及其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7.赵忱、刘建业:《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科技文萃》,1995年第10期。
    88.赵建民:《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国文化财产的破坏和掠夺》,《档案与史学》,1997102 年第2期。
    89.赵群:《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丰义在东北地区的奴化教育及危害》,《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6期。
    90.赵顺成:《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奴化教育》,《北京电了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1.赵顺成:《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奴化教育》,《北京电了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92.钟春翔:《抗战时期的山东日伪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1期。
    93.周萍:《民间交往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启示》,《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94.周章森:《日本在侵华期间对浙江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浙江学刊》,1997年第1期。
    95.朱兰英:《揭露曰伪统治时期日本在辽宁推行的奴化教育及其实质》,《辽宁教育》,2005年第4期。
    1.《战后日本缘何美化侵略历史》,免费论文网www.shul000.com。
    2.樊吉厚等:《日伪时期的奴化教育》,《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网》,2006年11月9日。
    3.冯志良:《日本鬼了妄图在东北“去中国化”》,《新华网》,2005年9月19日。
    4.桂维林:《在铁岭推行奴化教育的回顾》,《铁岭文史网》,2006年9月16日。
    5.刘达临:《日本文化的特点》(1),http://book.sina.com.cn,2006年01月24日。
    6.刘凤鸣口述、林秀帆整理:《为日本进行奴化教育服务》,《铁岭文史网》,2006年9月16日。
    7.日本侵华教育网站:http//:www.rbqhjy.net。
    8.苑振宏:《我曾受过可恨的奴化教育》,《人民网》,2006年9月16日。
    1.隆志秀、文明:《警惕西方国家“文化侵略”的新动向》,《今传媒》,2005 年8月。
    2.谭振江:《护根》,《中华读书报》,2004年10月27日。
    3.魏成:《北师大附中教师回忆:抗战结束后方知受奴化教育》,《国际在线》2007年9月17日。
    4.徐少伟:《殖民文化,不可等闲视之》,《广角镜头》。
    5.徐亚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人民的奴化教育》,《世纪桥》。
    6.张鹏云:《东北长者回忆日本推行的奴化教育》,《国际先驱导报》。
    7.张学智:《满映一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铁证》(上、下),《电影史》。
    8.赵忱:《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中国文化报》,1995年7月2日。
    1.[日]桉本富雄:《日本文学報国会(大東亚戦争下の文学者たち)》,青木,1995年版。
    2.[日]《キムぅ-满洲国の肖像》,中央公论社,1993年版。
    3.[日]川村凑:《異娜の昭和文学一“满洲” と近代日本》,岩波害店,1990年版。
    4.[日]高崎隆治:《戦争と戦争文学》,株式会社日本囡害セソタ-,1986年版。
    5.[日]枫木瑞牛:《“大东亚战争”时期日本殖民地、占领地教育的综合研究》,名古屋大学牛活协同组织印刷部,2002年版。
    6.[日]井村哲朗:《满铁一关系者の証言》,ァジァ经济研究所,1996年版。
    7.[日]森武摩:《ァジャ·太平洋戟争》,集英社,1993年版。
    8.[日]山本有造:《满州国の研究》,京都大学出版会,1993年版。
    9.#12
    10.[日]山田敬二、吕元明:《十五年戟争と文学》,柬方害店,1991年版。
    11.[日]松本冈:《略夺した文化》,(东京)岩波書店,1993年版。
    12.[日]小林英夫.《滿铁-“知の集团”の诞牛と死》,吉川弘文馆,1996年版。
    13.[曰]竹内実:《日本人にとつての中国像》,岩波害店,1992年版。
    14.[曰]竹中宪一:《「“满洲”にぉけゐ教育の基础研究》,(全6卷),柏书房出版社,2000年版。
    15.[日]竹中宪一:《满洲基础教育研究》,柏书房出版社,2001年版。
    16.[日]易显石:《日本の大陆政策と中国東北》,六兴出版,198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