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藏地汉语小说视野中的阿来及其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注定要穿行于汉藏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也注定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他可以用汉语进行会话和书写,但母语藏语仍然是他的口头语言。汉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了作家细致缜密的思维与开阔开放的视野,他通过汉语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对故土尤其是嘉绒大地的叙写与思考放置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大格局中;而藏文化尤其是藏民族口耳传承的神话、部族传说、家族传说、人物故事及寓言,又为他提供了自由驰骋想象的空间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写作素材,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使阿来的创作呈现出了别样的视角与形态。借用人类学中的“文化并置”命题,即把不同的文化及价值观并列后,人们方可从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照中看出以往不易察觉的文化特色、成见或偏见。将阿来及其创作放置在新时期以来藏地汉语小说创作的大格局中进行研究,分析汉文化与藏文化对阿来的创作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揭示汉藏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藏地社会面貌如何在阿来的创作中得以呈现,并阐述穿行于汉藏文化之间的作家从两种文化之间汲取了那些营养,且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将阿来与其他作家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其在藏族文学以及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性和价值加以总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先界定一个论文中所用到的重要概念,即论文中所指的“西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第二节对西藏当代汉语小说的发展状况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概括。第三节谈选题意义、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及论文的着眼点与写作思路。第一章“他观者”的想象,共有三节,第一节新时期以来汉族作家藏地小说热,第二节现代性/汉化的双重阻隔,第三节朝圣、追寻或反思的文化选择,对汉族作家马丽华、杨志军、马原以及范稳的藏域小说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二章“自观者”的言说,分为藏族作家的华丽转身、聆听母族文化的足音、现代性的多样化解读三节,综合论述藏族作家汉语小说创作的开创性意义和重要价值,并对央珍、梅卓、扎西达娃等藏族作家小说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进行重点阐述。第三章藏文化:阿来的创作之源,主要论述藏文化对阿来的濡化,从雪域文化的呈现、早期宗教及藏传佛教等方面论述藏文化对阿来的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第四章汉文化:嘉绒之子的追寻与守望,着重阐述汉文化对阿来的滋养与渗透,主要是从道家思想的渗透及汉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传承等方面阐释汉文化对阿来的重要影响。第五章从汉藏文化交融的角度论述阿来及其创作,包括“天人合一”、“缘起性空”观影响下的生态关怀和“仁”“众生平等”与和谐人际关系两节。第六章则重点阐述阿来小说的独特性,共分为四节,第一节西臧不再遥远、第二节传说就是现实、第三节别样的历史观、第四节魔幻化叙事,从作品思想蕴含、历史观以及叙事艺术等层面阐述阿来小说的独特之处,其中将对阿来与马原、扎西达娃、马丽华、杨志军等人的创作进行比较分析。结语将对阿来的意义以及他在藏族文学和当代中国文学中的地位进行概括和归纳。
As a Tibetan writer in Chinese writing, Alai doomed to walk through the two heterogeneous cultures that is Chinese and Tibetan. He also doomed to wander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lthough Alai's oral language is still the Tibetan, he can use Chinese to speak and write proficiently.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gives him the meticulous thinking and broad view. Alai absorbed rich nutrition from the excellent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by means of Chinese. He placed the description and thinking of his homeland especially the Jia rung in the pattern of the whole human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Tibetan culture including myth, tribal legends, family lore, character stories and fables provided him a free space of imagination and inexhaustible writing materials. In addition, Alai's creation showed a different kind of view and form because of these rich and colorful folk culture. We can borrow the proposition called "cultural juxtaposition" in anthropology, that is, people can find ou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rejudice or bias that are not detectable in the past from the complementary or opposite comparison. It is not only a subject worthy of study but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do these research work, including place Alai's creation in the pattern of the Tibetan Chinese novels since1980's, analyze what impact has been exerted to his creation by the Chinese and Tibetan culture, reveal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ibetan social outlook as a result of cultural collision and fusion, describe the nutrition that Alai has absorbed from the two cultures, use the comparative study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of Alai and the other writers and summarize his uniqueness and value in the Tibeta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 thesis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except the preface and the conclusion. The prefa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clarifies an important concept used in the paper, that is, the concept referred that the Tibet is a cultural concept rather than a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second section carries on a simple combing and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e third section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s,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issue, the focus, and the writing mentality. The first chapter-the viewers' imagination. This chapter has altogether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reveals the upsurge of the Tibetan novel written by Han writers. The double barrier of modernity/Sinicization is the theme of the second section. The third section, the cultural selection of pilgrim, introspection or pursu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Tibet domain novels of Ma Lihua, Yang Zhijun, Ma Yuan and Fan We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aying of the self-concepts', including the magnificent turn of the Tibetan writers, the listening of footsteps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profus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s the ground-breaking significance of the Tibetan writer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iritual pursuit in the works of Yang Zhen, Mei Zhuo and Tasi Dawa are interpreted primarily. The third chapter-the Tibetan culture--the source of A Lai's cre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acculturation that impacted on A Lai and his creation by the Tibetan culture. The showing of the Tibetan culture, the early religion and Tibetan Buddhism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the Chinese culrure--the pursuit and guardian of the son of Jia rung. The nourishment and penetration that provide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to A Lai's are elaborated in this section. The primary elements include the penetration of Taoism and the continuation and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A Lai's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Chinese and Tibetan cultures. This chapter consists of two sections, they are the ecological concern affected by "Tian Ren He Yi" and "conditioned causality", and the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fluenced by the concept of "benevolence" and "creatures are equal". The six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uniqueness of A Lai's novels. This chapter includes four sections. The title of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Tibet is no longer a distant existence. The second section's title is legend is reality. The topic of the third section is a different cognition of history. Demonizing narrative is the title of the fourth section. The uniqueness of A Lai's novel is discussed from all kinds of levels, that is, the thinking contains, distinctive view of history and narrative art. Meanwhile,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creation of A Lai and Ma Yuan, Tashi Dawa, Ma Lihua and Yang Zhijun comparatively. The conclusion general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Lai and his position in in the Tibetan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引文
①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永远的嘉绒》[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②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永远的嘉绒》[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③道吉任钦:《新中国藏族文学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9(3),第211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2-73页
    ①转引自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②王绯:《魔幻与荒诞:攥在扎西达娃手心儿里的西藏》(《西藏,隐秘岁月》跋)[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③扶木:《顺行与颠覆——西藏新小说的思考》[J],《西藏文学》,1995(1)
    ①江觉迟:《酥油》[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阿来:《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8页
    ②《颁奖辞》[N],《成都商报》,2000年10月20日
    ③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4),第31页
    ①王永茂:《单向度的人的寓言——阿来<尘埃落定>的寓意》[J],《社会科学论坛》,2003(4),第48页
    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②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004重印),第71页
    ①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页
    ①张英:《熟悉的、陌生的马原》[J],《作家》,2002(3),第72页
    ②张英:《熟悉的、陌生的马原》[J],《作家》,2002(3),第72页
    ①转引自张幄:《范稳:大地情歌》[J],《创造》,2007(5)
    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转引自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页
    ①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162页
    ②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上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页
    ①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收于《喜马拉雅古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②马丽华:《走过西藏》[M],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第675-676页
    ③马丽华:《雪域的行者与歌者》[EB/OL],中国西藏信息中心网,http://www.tibet.cn/newzt/xyzz/malihua/index.htm
    ①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1),第23页
    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马原:《西海的无帆船》[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186页
    ②《范稳:在大地上行走和学习》[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4-12/29/content_2391699.htm
    ①范稳:《水乳大地》fMl,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②范稳:《从慢开始,越来越慢》(收于《大地雅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28-429页
    ①范稳:《悲悯大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①范稳:《大地雅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15页
    ①杨志军:《藏獒2》[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
    ①《实录:著名作家杨志军谈新作<伏藏>》[EB/OL],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author/authorbook/2010-08-14/1633271843.shtml
    ①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①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15页
    ②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③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第18页
    ④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①《西藏作协主席扎西达娃:不事张扬的先锋作家》[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9-07/01/content_11631444.htm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①央珍:《无性别的神》(内容提要)[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①梅卓:《月亮营地》[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页
    ②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页
    ③阿来:《小心开启》(收于《阿来文集·诗文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①《斯大林选集》上卷,转引自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99-400页
    ①韩少功:《文学的“根”》,转引自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①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页
    ②陈韵琳:《世纪末寓言与文化焦虑》,转引自刘力、姚新勇《宗教、文化与人——扎西达娃、阿来、范稳小说中藏传佛教》[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第92页
    ①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收于《西藏隐秘岁月》)[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M],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384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②梅卓:《月亮营地》[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第199页
    ①汪晖:《汪晖自选集》,转引自石万鹏《父与子:中国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J],《广西社会科学》,2005(5),第129页
    ②《扎西达娃的自我采访》[J],《中国西藏》,1995(3)
    ①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扎西达娃:《野猫走过的漫漫岁月》(收于《西藏隐秘岁月》)[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页
    ①扎西达娃:《地脂》(收于《西藏隐秘岁月》)[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②《无性别的神·出版说明》[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①央珍:《无性别的神》[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
    ①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
    ②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③阿来:《大地的阶梯后记》[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①王琦:《阿来的秘密花——<空山>的超界信息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07(1),第93页
    ②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页
    ③阿来:《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C],阿来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的演讲(收于《阿坝阿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58页
    ①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②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册)[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7-308页
    ①阿来:《行刑人尔依》(《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293页
    ②阿来:《行刑人尔依》(《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①阿来:《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月光里的银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③于敏:《一个人的史诗——读阿来<格萨尔王>》[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9(5)
    ④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9年第14次印刷,第82页
    ①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③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①宋兆麟:《巫与巫术?,转引自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①藏族学者土观·罗桑却季尼玛的观点,转引自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5页
    ②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1)
    ①阿来:《大地的阶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8页
    ②阿来:《空山——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①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①尕藏加:《雪域的宗教》[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501页
    ②夏榆:《多元文化就是相互不干预——阿来与特罗亚诺夫关于文明的对话》[J],《花城》,2007(2),第199贝
    ①阿来:《空山1—卷一·随风飘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①易文翔、阿来:《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5),第19页
    ①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葛兆光:《难得舍弃,也难得归依》,转引自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③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6页
    ①阿来:《空山2——卷三·达瑟与达戈》[M],2007年版,第128页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③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④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①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第23页
    ①[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后记》[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2007年重印,第426-427页
    ②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①阿来:《鱼》(收于《阿坝阿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②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9年第14次印刷,第242页、第244页
    ②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55页
    ①刘中桥:《“飞来峰”的地质缘由——阿来小说中的“命运感”》[J],《当代文坛》,2002(6),第26页
    ②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页
    ①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5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9年第14次印刷,第3页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页
    ①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9年第14次印刷,第157页
    ①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②张艳玲:《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第18页
    ①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②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③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①阿来《行刑人尔依》(收于《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阿来:《空山1——随风飘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赵树勤、张晓辉:《<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J],《湘潭大学学报》,2009(6),第117页
    ②刘新慧《中国20世纪80至90年代家族小说的历史情结》[J],《西北师大学报》,2009(5)
    ③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297页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403页
    ①张薇:《自然的灵性与小说家的选择》[J],《青海民族研究》,2006(1),第16页
    ①魏义霞:《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页
    ①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②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③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①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信札》[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
    ②张薇:《自然的灵性与小说家的选择》[J],《青海民族研究》,2006(1),第21页
    ③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西藏是一个形容词》[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④阿来:《大地的阶梯·后记》[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2页
    ①阿来:《大地的阶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第4647页
    ②王澜:《透视<空山>的文化意义——评阿来的长篇新作<空山2>》[J],《当代文坛》,2007(3),第127页
    ③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②阿来等著:《瓦城上空的麦田》[M],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①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
    ②赵永红编著:《文化雪域》[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272页
    ③赵永红编著:《文化雪域》[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398页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②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①阿来:《空山1——卷一·随风飘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①马原:《虚构》(收于《喜马拉雅古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②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页
    ①马原:《冈底斯的诱惑》[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2页
    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①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J],《文学评论》,1989(2),第77页
    ②张清华:《从这个人开始——追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J],《南方文坛》,2004(2),第32页
    ①张清华:《从这个人开始——追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J],《南方文坛》,2004(2),第32页
    ②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③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①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67页
    ②丁增武:《“消解”与“建构”之间的二律背反——重评全球化语境中阿来与扎西达娃“西藏想象”》[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news show.asp?newsid=9613
    ③《阿来新书<格萨尔王>还原真实西藏》[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cul/sd/2009-09-16/154718663907.shtml
    ①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第13页
    ②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①[美]霍拉勃《接受理论》,见《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转引自梁海《重述神话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2010(2),第35页
    ②[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胡亚豳译:《神话简史》(扉页上的话)[M],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①于敏:《一个人的史诗——读阿来<格萨尔王>》[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9(5)
    ②[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胡亚豳译:《神话简史》[MJ,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5页
    ③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①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2010(2)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①《伏藏》(杨志军)[EB/OL],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05-19/97858.html
    ①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
    ②卡尔·波普尔:《公开社会及其敌人》,转引自王澜《透视<空山>的文化意义——评阿来的长篇新作<空山2>》[J],《当代文坛》,2007(3),第126页
    ③闫作雷:《代被劫持的西藏——评阿来<空山>》[EB/OL],中国文学网,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37631
    ①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98-99页
    ②马丽华:《苦难旅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③嵇庄:《读解马丽华》[J],《西藏文学》,1996(6),第120页
    ④马丽华:《如意高地》,《长篇小说选刊》,2006(3),第62页
    ①马丽华:《如意高地》,《长篇小说选刊》,2006(3),第91页
    ②阿来:《大地的阶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3-244页
    ①姜飞:《可持续崩溃与可持续写作——从<尘埃落定>到<空山>看阿来的历史意识》[J],《当代文坛》,2005(5),第15页
    ②丹珍草:《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M],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①阿来新书《格萨尔王》还原真实西藏[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cul/sd/2009-09-16/154718663907.shtml
    ②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①阿来:《遥远的温泉》[M],《北京文学》,2002(8),第6页
    ①晓华、汪政:《谈马原的小说操作》[J],《文学自由谈》,1987(5),第104页
    ②许振强:《马原小说评析》[J],《文学评论》,1987(5),第89页
    ①马原:《西海的无帆船》[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10页
    ③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①马原:《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M](收于《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
    ②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第25-26页
    ②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238页
    ③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196页、第276页
    ①阿来:《空山1——天火》[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8页
    ②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①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2010(2),第33页
    ①鲁迅:《致陈烟桥(1934年4月19日)》(《鲁迅全集》第13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③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第18页
    ①周克芹:《旧年的血迹·序》[M],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②阿来:《大地的阶梯·后记》[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③《落不定的尘埃》,转引自蒋敏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兼评马原、央珍、阿来的西藏题材小说》[J],《江淮论坛》,2003(5)
    ④转引自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演讲》[J],《当代作家评论》,2009(1),第23页
    ①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演讲》[J],《当代作家评论》,2009(1),第25页
    ②转引自杨玉梅《民族视角:对阿来小说的一种解读》[J],《民族文学》,2000(9),第88页
    ①《“阿来作品研讨会”综述》[J],《民族文学研究》,2002(3),第69页
    [1]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M](上、下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3]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尕藏才旦:《史前社会与格萨尔时代》[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5]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6]蒲文成:《汉藏民族关系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尕藏加:《雪域的宗教》[M](上、下册),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9]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0]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M],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3]田灯燃编著:《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洛桑杰嘉措:《图解西藏密宗:认识世界上最神秘宗教》[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莲花生大师原著,达赫释著:《图解西藏生死书: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林继富编著:《西藏节日文化》[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M],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M],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马丽华:《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1]周炜:《西藏文化的个性:关于藏族文学艺术的再思考》[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M],岳麓书社,2005年版
    [23]莫福山:《藏族文学》[M],巴蜀书社,2003年版
    [24]赵永红编著:《文化雪域》[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赵永红编著:《神奇的藏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6][瑞士]泰勒著,耿昇译:《发现西藏》[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霍巍:《古歌王国——西藏中世纪王朝的挽歌》[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9]林继富:《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立:《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2]石奕龙编著:《文化人类学导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3]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5]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37]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8]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0]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2005年版
    [41]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牟仲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M],齐鲁书社,2001年版
    [43]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4]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王齐彦:《儒家群己观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魏义霞:《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7]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M],中华书局,2010年版
    [49]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哈迎飞:《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53]《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54]刘志扬:《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M],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55]程文超等著:《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周毓华、彭陟焱、王玉玲编著:《简明藏族史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7]张晓明、金志国等著:《百年西藏:20世纪的人和事》[M],华文出版社,2011年版
    [58]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0]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61][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2]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3]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4]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6]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7]刘忠:《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8]陈继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M],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69]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M],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70]张伯存:《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71]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7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3]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丁帆主编:《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李建中主编、高文强副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6][美]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8][美]赛义德(Said, E. W.)著;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9][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著,胡亚豳译:《神话简史》[M],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80]王德保:《神话的意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1]鲁刚:《文化神话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82]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83]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卷)[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84]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M],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版
    [85]朱大可、吴炫、徐江、秦巴子等著:《十作家批判书》[C],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贾梦玮主编:《河汉观星——十作家论》[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M],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88]徐俊西主编:《世纪末的中国文坛——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十部作品的审美评估》[C],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89]毕光明、姜岚:《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0]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1]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阿来:《梭磨河》[M](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2]阿来:《旧年的血迹》[M](小说集),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
    [3]阿来:《尘埃落定》[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阿来:《月光下的银匠》[M](小说集),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阿来:《大地的阶梯》[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阿来:《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8]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M](散文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阿来等著:《瓦城上空的麦田》[M],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0]阿来:《阿坝阿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11]阿来:《奥达的马队》[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2]阿来:《空山1——机村传说壹》[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阿来:《空山2——机村传说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阿来:《格萨尔王》[M],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15]范稳:、《水乳大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范稳:《悲悯大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范稳:《大地雅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8]江洋才让:《康巴方式》[M],《长篇小说选刊》,2010(4)
    [19]江觉迟:《酥油》[M],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20]梅卓:《麝香之爱》[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梅卓:《月亮营地》[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2]马丽华:《苦难旅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马丽华:《西藏之旅》[M],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
    [24]马丽华:《终极风景》[M],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5]马丽华:《走过西藏》[M],作家出版社,1994年版
    [26]马丽华:《如意高地》[M],《长篇小说选刊》,2006(3)
    [27]马原:《冈底斯的诱惑》[M],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
    [28]马原:《马原文集卷三·爱物》[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29]马原:《马原文集卷四·百窘》[M],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30]马原:《上下都很平坦》[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原:《喜马拉雅古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尼玛潘多:《紫青稞》[M],《长篇小说选刊》,2010(4)
    [33]宁肯:《天·藏》[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34]杨志军:《伏藏》[M],《当代》,2010年增刊
    [35]杨志军:《远去的藏獒》(散文集)[M],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36]杨志军:《藏獒》[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杨志军:《藏獒2》[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杨志军:《藏獒.3终结版》[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央珍:《无性别的神》[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40]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M],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41]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道吉任钦:《新中国藏族文学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9(3)
    [2]许祖华:《<红楼梦>的艺术资源与史传传统——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传统溯源》[J],《鄂州大学学报》,2007(1)
    [3]赵树勤、张晓辉:《<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J],《湘潭大学学报》,2009(6)
    [4]杜云南:《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历史变迁》[J],《北方论丛》,2009(4)
    [5]何学军:《论中国家族小说的文体特征》[J],《山花》,2009(2)
    [6]刘新慧:《中国20世纪80至90年代家族小说的历史情结》[J],《西北师大学报》,2009(5)
    [7]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2006(1)
    [8]赵建常:《战争书写中的人性真实》[J],《文艺评论》,2006(5)
    [9]刘家思:《丑角的魅力——论白傻子的剧场性功能》[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0]黄运亭:《论班吉和白傻子形象的相似性和个性差异》[J],《中州学刊》,2008(5)
    [11]张艳玲:《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2]李陀、李静:《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J],《上海文学》,2001(3)
    [13]扶木:《顺行与颠覆——西藏新小说的思考》[J],《西藏文学》,1995(1)
    [14]王天玉:《藏族女性的角色与地位: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J],《西藏大学学报》,2011(1)
    [15]蒋敏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简评马原、央珍、阿来的西藏题材小说》[J],《江淮论坛》,2003(5)
    [16]陈治桃:《儒家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构》[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17]曹鸿英:《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及其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1)
    [18]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1)
    [19]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J],《当代作家评论》,2009(1)
    [20]程丰余:《阿来:我是天生要成为作家的人》[J],《中华儿女》(青联版),2009(7)
    [21]杨玉梅:《民族视角:对阿来小说的一种解读》[J],《民族文学》,2000(9)
    [22]夏榆:《多元文化就是相互不干预——阿来与特罗亚诺夫关于文明的对话》[J],《花城》,2007(2)
    [23]王春林:《现代性视野中的格萨尔王——评阿来长篇小说<格萨尔王>》[J],《艺术广角》,2010(5)
    [24]黄轶:《阿来的“及物”与“不及物”——读<格萨尔王>》[J],《文艺争鸣》,2010(3)
    [25]曹起:《独特的视角睿智的思考——<尘埃落定>中傻子的内心对话解读》[J],《小说评论》,2010(6)
    [26]阿来:《大地的语言》[J],《人民文学》,2009(1)
    [27]易文翔、阿来:《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5)
    [28]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J],2000(3)
    [29]冉云飞、阿来:《通往可能之路——与藏族作家阿来谈话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5)
    [30]阿来:《自述》[J],《小说评论》,2004(5)
    [31]阿来:《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C],阿来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的演讲(收于《阿坝阿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学听:《孤独“机村”的存在维度——阿来<空山>论》[J],《当代文坛》,2010(2)
    [33]张志勇:《浅析阿来小说作品中的宗教文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4]于敏:《一个人的史诗——读阿来<格萨尔王>》[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9(5)
    [35]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J],《当代文坛》,2010(2)
    [36]蒋敏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简评马原、央珍、阿来的西藏题材小说》[J],《江淮论坛》,2003(5)
    [37]黄曙光:《历史尘埃与个体隐痛——评阿来近作<随风飘散>》[J],《民族文学研究》,2005(4)
    [38]陈祖君:《飘散与存留——解读阿来新著<随风飘散>》[J],《南方文坛》,2005(3)
    [39]宗波:《当代乡村的别样书写:阿来新作<空山>评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4)
    [40]翁礼明:《悖论中的隐喻——评阿来长篇小说<天火>》[J],《当代文坛》,2005(5)
    [41]徐其超:《从特殊走向普遍的跨族别写作抑或既重视写实又摆脱写实的创作状态——<尘埃落定>艺术创新探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3)
    [42]王永茂:《单向度的人的寓言——阿来<尘埃落定>的寓意》[J],《社会科学论坛》,2003 (4)
    [43]姜飞:《可持续崩溃与可持续写作——从<尘埃落定>到<空山>看阿来的历史意识》[J],《当代文坛》,2005(5)
    [44]吴道毅:《民族·权力·生存——阿来<尘埃落定>多义主题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45]韦器闳:《傻眼看世 幻语写史——评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
    [46]康亮芳:《<尘埃落定>:母语文化与诗性语言》[J],《当代文坛》,2007(6)
    [47]黄轶:《生命神性的演绎——论新世纪迟子建、阿来乡土书写的异同》[J],《文学评论》,2007(6)
    [48]王泉:《论张承志、张炜及阿来小说的诗意叙事》[J],《海南大学学报》,2005(3)
    [49]《“阿来作品研讨会”综述》[J],《民族文学研究》,2002(3)
    [50](藏族)丹珍措:《阿来作品文化心理透视》[J],《民族文学研究》,2003(4)
    [51]王琦:《阿来的秘密花——<空山>的超界信息解读》[J],《当代作家评论》,2007(1)
    [52]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J],《当代作家评论》,1998(4)
    [53]刘中桥:《“飞来峰”的地质缘由——阿来小说中的“命运感”》[J],《当代文坛》,2002(6)
    [54]赵树勤、尤其林:《民族寓言雪域精魂——论<尘埃落定>的神秘叙事》[J],《民族文学研究》,2006(1)
    [55]晏云:《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阿来为个案》[J],《鸡西大学学报》,2010(2)
    [56]洪治纲、肖晓堃:《神与魔的对话——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J],《南方文坛》,2010(2)
    [57]姚达兑:《史诗重述及其现代命运——评阿来的<格萨尔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58]寇才军:《由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当今藏族文学的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3)
    [59]刘力、姚新勇:《宗教、文化与人——扎西达娃、阿来、范稳小说中的藏传佛教》[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60]王春林:《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评杨志军长篇小说<藏獒>》[J],《晋中学院学报》,2008(2)
    [61]马金录:《魅力独具的荒原背景——杨志军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二》[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62]王慧芳:《人性回归的文化寓言——论杨志军的长篇小说<藏獒>》[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2)
    [63]于宏:《从现实到魔幻——论扎西达娃小说风格的流变》[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3)
    [64]乔丽:《从扎西达娃作品辨析其文化身份》[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
    [65]方秀珍:《神秘主义:从祛魅到审美——扎西达娃小说论》[J],《小说评论》,2005(3)
    [66]张清华:《从这个人开始——追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J],《南方文坛》,2004(2)
    [67]马丽华:《灵魂三叹——扎西达娃及其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7(2)
    [68]徐琴:《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评扎西达娃及其小说创作》[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2)
    [69]江洋才让:《站在人类的高地——扎西达娃访谈录》[J],《青海湖》,2004(8)
    [70]李玮:《最后的守望者——扎西达娃略“影”》[J],《西藏文学》,2005(5)
    [71]《扎西达娃的自我采访》[J],《中国西藏》,1995(3)
    [72]张幄:《范稳:大地情歌》[J],《创造》,2007(5)
    [73]《范稳访谈》[J],《滇池》,2001(4)
    [74]雷达:《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二十范稳的<水乳大地>》[J],《小说评论》
    [75]黄慧:《梅卓<转世>宿命内涵的分析》[J],2007年18期
    [76]吴健玲:《社会转型催动的文学转型——试析马丽华创作的三大跨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5)
    [77]杨红:《文化身份间的游历:阅读马丽华》[J],《晋阳学刊》,2004(1)
    [78]韦济木:《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与人道主义情怀——论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J],《中国文学研究》,2009(1)
    [79]嵇庄:《读解马丽华》[J],《西藏文学》,1996(6)
    [80]李秀兰:《重读<冈底斯的诱惑>——论马原小说创作的后现代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6(6)
    [81]陈了:《“诱惑”不再——谈马原小说的文本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6(2)
    [82]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J],《当代作家评论》,1987(3)
    [83]李璐:《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J],《鄂州大学学报》,2007(3)
    [84]吴俊:《没有马原的风景》[J],《当代作家评论》,1998(4)
    [85]孙福轩:《马原的精神长旅》[J],《当代文坛》,2002(4)
    [86]胡河清:《马原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0(5)
    [87]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1997(1)
    [88]贺绍俊、潘凯雄:《柔软的情节——马原小说近作中的叙述结构》[J],《文学自由谈》,1987(5)
    [89]张英:《熟悉的、陌生的马原》[J],《作家》,2002(3)
    [90]晓华、汪政:《谈马原的小说操作》[J],《文学自由谈》,1987(5)
    [91]张玞:《虚构的帝国——评马原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0(5)
    [92]王飞:《一次危险而又刺激的精神旅行——探究马原和他的中篇小说<虚构>》[J],《文教资料》,2007年6月号
    [93]张志忠:《一个现代人讲的西藏故事》[J],《上海文学》,1986(4)
    [94]李国文:《意在言外——读马原小说》[J],《文学自由谈》,1987(4)
    [95]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J],《文学评论》,1989(2)
    [96]陈伍香:《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J],《文艺评论》,2006(9)
    [97]王寅:《马原:我希望写永恒的畅销书》[N],《南方周末》,2004年10月28日
    [98]叶砺华:《马原现象与后现代主义的终结》[J],《当代文坛》,1989(2)
    [99]许振强:《马原小说评析》[J],《文学评论》,1987(5)
    [100]王慧灵:《马原小说中的神秘色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
    [101]杜庆波:《马原小说中的时间》[J],《当代文坛》,2002(4)
    [102]何立伟:《马原这个人》[J],《文学自由谈》,1995(2)
    [103]王斌、赵晓鸣:《迷宫之门——马原小说论》[J],《文学自由谈》,1987(5)
    [104]郭银星、辛晓征:《评论马原小说的两难设计》[J],《当代作家评论》,1987(3)
    [105]张柠:《大师在哪里——兼谈一位叫马原的汉人》[J],《当代作家评论》,1998(4)
    [106]孙宜学:《马原:余生还将是小说家》[N],《文艺报》,2000年11月28日
    [107]王慧:《小说死了!——与马原对话》[J],《三月风》,2004(6)
    [108]梅朝举:《<虚构>的意义——解读马原小说的后现代取向》[J],《美与时代》,2004(2)
    [109]廖一:《从马原到余华:叛逆与回归》[J],《社会科学战线》,2007(2)
    [110]石万鹏:《父与子:中国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111]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
    [112]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J],《当代文坛》,2006(1)
    [1]马烈:《阿来及其<尘埃落定>与藏族口传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黄慧:《阿来文学作品和苯教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刘国娟:《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小说创作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杨玉梅:《扎根:阿来的小说创作——以文学人类学的角度》[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袁丁:《从马原、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西藏当代汉语小说》[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徐美恒:《论藏族作家的汉语文学》[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王文婷:《梅卓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赵红杰:《史性的沉重与诗性的轻盈——扎西达娃、阿来小说创作比较论》[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刘国娟:《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小说创作之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宋继庆:《浅谈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EB/OL],香港宝莲禅寺网,http://hk.plm.org.cn/gnews/2008424/200842494549.html
    [2]《仲肯:<格萨尔>的传承者》[EB/OL],中国格萨尔研究网,http://www.gsryj.com/ch/result_c.asp?id=197&small=%E5%8F%91%E8%A1%A8%E8%A E%BA%E6%96%87
    [3]丁增武:《“消解”与“建构”之间的二律背反——重评全球化语境中阿来与扎西达娃的“西藏想象”》[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9613
    [4]《扎西达娃及其<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骚动的香巴拉>》[EB/OL],西藏文化网,http://www.tibetculture.net/xzmr/ddmr/200712/t20071213_300751.htm
    [5]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5552887.html
    [6]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EB/OL],光明网,http://gmw.cn/01gmrb/2009-04/04/content_905385.htm
    [7]朱霞:《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浅论》[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90663-1.htm
    [8]程小晓:《浅析苏童小说中的三大意象群落及其中的宿命色彩》[EB/OL],新世纪青年 编辑部网,http://xsjqn.lib.whu.edu.cn/xsjqn/no2/yyjd/02.html
    [9]张颐武:《文化批评: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很丑陋吗?》[EB/OL],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9022833.html
    [10]杨春时:《五四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EB/OL],中华论文网,http://www.zclw.net/article/sort024/sort028/info-107863.html
    [11]阿来:《<空山>是<尘埃落定>后义一场恋爱》[EB/OL],新浪网.读书频道,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5-05-08/1129184250.shtml
    [12]《一句并非鲁迅的“名言”》[EB/OL],黄河新闻网,http://www.sxgov.cn/hhwz%5Crenwu/528063.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