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广西融水苗族服饰的文化生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各民族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改变很大,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减少消失,这些促使人们去思考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地域民族服饰的生存问题。
     本文依据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及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广西融水苗族服饰及其地域文化特色,以纵向历史文化传承、横向民族文化涵化以及民族内部文化生态的现状调研为主线来对融水苗族服饰艺术及其文化生态进行了综合、整体、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研究表明,融水的苗族服饰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其服饰文化中不仅继承了汉文化的基因,而且不断与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涵化,但是在近现代随着我国的历史进程,其封闭的生存空间被打破,新的经济体系引起文化生态的失衡,致使其服饰特征逐渐出现了弱化甚至消失的状态。
     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原理,为融水苗族服饰如何在新的经济体系下得以保护、传承、开发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此外通过以民族元素的现代活化为主要切入点的设计实践,给融水苗族服饰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同时以借鉴于其他少数民族解决服饰文化在当前的历史境遇里所共有的困境。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China, Original culture of the ethnic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he 21st century.Variou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traditions were declining disappeared. This prompted people to think the survival of local costume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This article based on ethnology, folklore, cultural anthropology, sociology, art, cultural ecology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field work of Miao’s costumes and their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ongshui, Guangxi, and through the vertical inheritanc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orizontal space of acculturation in ethnic, and intra-national cultural ecology, Miao costumes of Rongshui and the cultural arts were integrated, holistic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volution of its long history, Rongshui Miao’s costumes’culture not only inherited the gene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acculturated their surrounding minority cultures each other. But In modern wit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a, the enclosed living space was broken.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imbalance at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caused the costumes feature of weakened or even disappear.
     Dynamic equilibrium theory of cultural ecology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ongshui Miao’s costumes’protec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t the new economic system. In addition, my design practice, which the main entry point is modern activation of the nation elements,can provide more living space for Rongshui Miao’s costumes. It may help the other minorities learn from it and overcome the same problem they are facing.
引文
①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第28-31页。
    ②何红一《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六期,第48-53页。
    ③[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④参见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16页。
    
    ①费孝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②费孝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355页。
    ①蔡元培著《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年,第113页。
    ②夷夏编《梁启超讲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09页。
    ③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转引自许平著《造物之门》,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83页。
    ⑤赵利生著《民族社会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⑥李素芹苍大强李宏编著《工业生态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⑦Steward,J.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55.[美]史徒华(即斯图尔德)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①孙卫卫《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59页。
    ②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第8页。
    ①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3页。
    ②吴圣刚《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纲要》,《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135页。
    ③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态与特质》,《中国文化研究》1994年第5期,第17页。
    ④韩振丽《文化生态的哲学探析》,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5页。
    ⑤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7月,第83页。
    ⑥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1页。
    ⑦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学术探索》,2002年7月,第107页。
    ①宋生贵著《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②融水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9页。
    ①覃乃昌主编《广西世居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2页。
    ②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融水苗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2-13页。
    
    ①[宋]范晔撰《后汉书·南蛮传》卷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29页。
    ②[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辰州条》卷三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
    
    ①[明]李时珍著《白话本草纲目:精美插图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11页。
    ②转引自徐海荣主编《中国服饰大典》,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32页。
    
    ①[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种蓝》,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②[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第3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16页。
    ①材料来源于2006年融水文化体育局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书。
    ①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②本文借用“原生态”的概念来指代苗族服饰的最初形态,“继生态”、“新生态”的概念用来指代苗族服饰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依次产生的新形态。
    ③“三苗”之称见于《尚书·尧典》,参看杨筠如著《尚书覈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2005年,第35页。
    ④《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谷震荡播越,窜在荆蛮,未有攸厎。”参看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住》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78页。
    ⑤“武陵蛮”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参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30页。“五溪蛮”见于《南史·夷貊传下》,参看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980页。
    
    ①湘西歌谣大观编委会编《湘西歌谣大观(下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53页。
    ②转引自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合著《中国原始社会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44页。
    ③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7页。
    ①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著《屈原集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48页。
    ②参看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55页。
    ③季旭升著《说文新证》(下册),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九十一年,第28页。
    ④唐兰《毛公鼎“朱韨、葱衡、玉环、玉瑹”新解——驳汉人“葱珩佩玉”说》,《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第86-93页。
    ⑤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艺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95页。
    ⑥冯国超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礼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157页。
    ⑦[清]郭庆藩著《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95页。
    ⑧[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诸子集成”第7册,第221页。
    ①黎翔凤著《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424页。
    ②杨筠如著《尚书覈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③俞伟超先生在《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中说:“三苗的那种‘髽首’之俗,据《左传》襄公四年杜注和孔疏引郑众说,《齐俗训》高注,都以为是用枲麻束发而结,襄公四年孔疏引马融说以为是‘屈布为巾’,引郑玄说以为是‘去緉而紒’,总之,是不用簪笄的”。参看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238页。
    ④尹绍亭著《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杂文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①[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北京:长城出版社, 1999年版,第574页。
    ②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89-490页。
    ③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8-169页。
    ④吕思勉先生对此也有详细的阐说,参看《先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46页。
    ⑤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4页。
    ⑥刘锡蕃著《岭表纪蛮》,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1页。
    ①吴春明《“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新证》,《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第71-77、93页。
    ②《湘西歌谣大观》编委会编《湘西歌谣大观》下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254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3页。
    
    ①陈丽华主编《中国工艺品鉴赏图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97页。
    ②马承源主编《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613页。
    ①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3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7页。
    ②吴曙光著《楚民族论》,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5页。
    ③龙湘平陈丽霞《苗族刺绣发展史探究》,《装饰》2004年第8期,第90页。
    ④陈丽华主编《中国工艺品鉴赏图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210页。
    ①刘宝楠著《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78页。
    ②[西汉]刘向编《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57页。
    ③转引自刘亚虎著《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第173页。
    ④伍福新《苗族迁徙的史迹探索》,《民族论坛》,1989年第2期,第32页。
    
    ①[唐]魏徵撰《隋书》,上海:中华书局,民国12年(1923)版,卷三一。
    ②参见黄钰黄方平著《国际瑶族概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页。
    ③[唐]魏徵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98页。
    ④[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299页。
    ⑤[宋]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650页。
    ⑥[清]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425,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版,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
    ②南方没有羁縻府,说明南方各族种普遍不大和分散的状况。那些既辖内地州、县,又辖羁縻州的都督府,如岭南的邕、桂、黔等都督府,不属羁縻府,因而《新唐书·地理志》不把它列入羁縻府、州的总数之内。
    ③[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14页。
    ①[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②[宋]朱辅撰《溪蛮丛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1927)版(《说郛》一百卷,卷五)。
    ③莫清总乔朝新贾文彬贾文质编《民间歌谣》,融水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编辑组(内部资料)第93-96页。
    ①徐杰舜、罗树杰《广西多民族格局发展轨迹述论》,《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页。
    ①[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3页。
    ①1938年的夏天,柳州的民国政府,派重兵前来镇压。“杆洞八寨”的苗民,在其领袖潘正德的率领下,与国民党一千多官兵浴血奋战,双方在摩天岭脚下的紫山坪激战十余日,潘正德战死,八寨兵败,民国政府才得以建立治理机构——杆洞乡公所。此事轰动广西,被民国政府诬为“发苗疯”。依靠大刀、长矛和鸟铳维持了数百年高度自治的“杆洞八寨”,终因敌不过机枪和大炮,丧失了自主权。八寨苗民带着血与泪,在民国政府的高压政策下,终于被征服和驯化。从此,八寨由自治时代进入了党治时代,逐渐有苗人学汉语,习汊文,由“生苗”逐渐变成了当今的“熟苗”。
    ②转引自王慧琴著《苗族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页,郭子章《黔记》卷五九,翟九思《万历武功录》卷六。
    ③[宋]朱辅撰《溪蛮丛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1927)版(说郛:一百卷,卷五)。
    ①[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904页。
    ②同上,第6911页。
    ③[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第404页。
    ④周诚之纂修清代道光年间《龙胜厅志·风俗》,民国25年(1936年)影印道光26年(1846年)好古堂刊本,第44页。
    ①[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第413页。
    ②周诚之纂修清代道光年间《龙胜厅志·风俗》,民国25年(1936年)影印道光26年(1846年)好古堂刊本,第39页。
    ③[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第409页。
    ①转引自雷伟主编《服装百科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第125页。
    ①古化刘介著《苗荒小纪》,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7页。
    ②同上,第7页。
    ①刘锡蕃著《岭表记蛮》,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版,第59页。
    ②同上,第64页。
    ③同上,第63页。
    ④同上,第64页。
    ⑤同上,第64页。
    ⑥同上,第131页。
    ⑦同上,第64页。
    ⑧同上,第64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十集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贵阳: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铅印,1983年,第219页。
    ③路律良《桂北黔南苗傜各部族的经济生活》,《旅行杂志》,1944年5月,第18卷,第5期,第33-49页(作者在1929年曾居住桂北苗山一年,1935年-1936年专门调查桂北苗山5个月之久,该文章主要描述时期为30年代)。
    ①全汉升著《中国经济史论丛》第2册,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72年版,第504页。
    ②魏党钟《广西的民族——苗徭僮俍》,《新亚西亚》,1931年6月,第二卷,第3期,第150-153页。
    ③政协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会编《融水文史资料第2辑》,内部资料,1986年,第27页。
    ④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7页。
    ①伍新福著《苗族文化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65页。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41页。
    ①M.J.Herskovits:Acculturation:theStudy of Cultural Contact.Cloucester,Mass.:Peter Smith,1938.
    ①韦茂繁秦红增等著《苗族文化的变迁图像广西融水雨卜村调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年。
    ①转引自(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871页。
    ①[清]陆次云《峒溪纤志》,载《说铃》,明新堂藏版,卷二十九。
    ②[清]刘斯誉修路顺德吴建勋纂《融县志》复印本[据民国抄本复印],卷一。
    ①融水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64页。
    ①钟敬文著《话说民间文化》,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①刘锡蕃著《岭表记蛮》,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版,第86页。
    ①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收集农冠品整理《广西民间文学资料(油印之六十一歌谣)顶洛(苗族创世史诗)》,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1986年,第1页。
    ①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03页。
    ①[清]陆次云撰《峒溪纤志》,载《说铃》,明新堂藏版,卷二十九。
    ①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收集农冠品整理《广西民间文学资料(油印之六十一歌谣)顶洛(苗族创世史诗)》,南宁: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1986年,第35页。
    ①覃桂清贾正林整理贾正林收集翻译《广西民间文学资料(油印之二十二)牛纳耐闹(苗族婚俗演变史诗)》南宁: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1985年,第21页。
    ①[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冯骥才编《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①何增耀叶兆杰吴方正等编著《农业环境科学概论》,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②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③周鸿编《人类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④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页。
    ①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7月,第83页。
    ②费孝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06页。
    ①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①[美]圣·胡安著肖文燕编译《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症结》,载《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8页。
    ②滕星著《族群、文化与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①陈国验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②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56页。
    ③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①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5页。
    ②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中国世界遗产地与旅游需求关系》,《地理研究》2002年,第21卷,第5期,第617页。
    ①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③风声《别让“技艺”成为“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京举办》,《美术观察》,2009年第03期,第24页。
    ①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77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编《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①林和生《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陶立璠、樱井龙彦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①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观察与思考》,2007年07月,第33页。
    ①参见彭岚嘉陈占彪著《中国西部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247页。
    ②参见傅才武,宋丹娜著《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19-20页。
    ③黄小晶著《时光玫瑰英伦城乡考察回望》,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98页。
    ①转引自[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84页。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2.[美]史徒华(即斯图尔德)著、张恭启译《文化变迁的理论》,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3.[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吴志成、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匈]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美]圣·胡安著肖文燕编译《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症结》,载《全球化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北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2.[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4.[宋]祝穆撰《方舆胜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
    5.[宋]李昉等编纂《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6.[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7.[宋]范成大撰,严沛校注《桂海虞衡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宋]朱辅撰《溪蛮丛笑》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16年(1927)版, (《说郛》一百卷,卷五)。
    9.[宋]周去非撰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0.[明]宋应星撰《天工开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1.[清]谢启昆修胡虔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清]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版,第404页。[清]陆次云著《峒溪纤志》,载《说铃》,明新堂藏版,卷二十九。
    13.古化刘介著《苗荒小纪》,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
    14.刘锡蕃著《岭表记蛮》,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1935年)版。
    1.伍新福著《苗族文化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
    2.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费孝通编《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4.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5.许平著《造物之门》,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6.赵利生著《民族社会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7.李素芹苍大强李宏编著《工业生态学》,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8.唐家路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冯国超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礼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10.俞伟超著《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尹绍亭著《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杂文篇》,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覃乃昌主编《广西世居民族》,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3.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3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4.吴曙光著《楚民族论》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15.莫清总乔朝新贾文彬贾文质编《民间歌谣》,融水苗族自治县民间文学编辑组(内部资料)。
    1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苗族社会历史调查》,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17.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收集农冠品整理《广西民间文学资料(油印之六十一歌谣)顶洛(苗族创世史诗)》,南宁: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1986年6月。
    18.覃桂清贾正林整理贾正林收集翻译《广西民间文学资料(油印之二十二)牛纳耐闹(苗族婚俗演变史诗)》,南宁: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编印,1985年6月。
    19.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乌丙安著《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2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22.林和生《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陶立璠、樱井龙彦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23.傅才武宋丹娜著《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2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5.宋生贵著《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融水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何红一《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六期。
    2.孙卫卫《文化生态—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视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柴毅龙《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6月。
    4.韩振丽《文化生态的哲学探析》,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5.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7月。
    6.魏美仙《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学术探索》2002年7月。
    7.吴春明《“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的民族考古新证》,《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8.龙湘平陈丽霞《苗族刺绣发展史探究》,《装饰》2004年第8期。
    9.伍福新《苗族迁徙的史迹探索》,《民族论坛》,1989年第2期。
    10.徐杰舜罗树杰《广西多民族格局发展轨迹述论》,《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4期。
    11.路律良《桂北黔南苗傜各部族的经济生活》,《旅行杂志》,1944年5月,第18卷,第5期。
    12.魏党钟《广西的民族——苗徭僮俍》,《新亚西亚》,1931年6月,第二卷,第3期。
    1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14.王建民《民族认同浅议》,《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15.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中国世界遗产地与旅游需求关系》,《地理研究》2002年,第21卷,第5期。
    16.风声《别让“技艺”成为“记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在京举办》,《美术观察》,2009年第03期。
    17.青峥《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观察与思考》,2007年07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