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古代基督教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世界基督教的历史中,依托于欧洲文明的西方基督教成为基督教史的主流,具有同样深厚渊源的东方基督教却在历史长河中湮没不闻。直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之后,西方世界才开始重新认识基督教在东方传播的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之后,随着敦煌景教写本的发现,中国古代基督教的历史再度成为学者关注的领域。本文继承前人研究成果,从景教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景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基督教的本土化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三个方面探讨基督教(景教和也里可温)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对以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做出梳理,介绍本项选题的学术意义,并对所用的主要资料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
     第二章回顾了景教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汇与融合,景教即这种文明融合的结晶之一。它源于基督教向东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波斯教会,经过中亚,传入唐朝的西北边疆地区。唐太宗贞观年间,进入中国内地,在唐朝的活动长达二百余年。会昌教难之后,又从内地转向边疆地区,随着元朝建立后边疆民族向中国内地的迁移,景教再度进入中原,并传播到东南、西南地区。自唐代初年至元代末年,尽管景教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发生转移,从纵向的时间之轴上来看,景教在中国的出现与发展并未间断,而是保持了连贯性与延续性。
     第三章讨论景教的教义和神学思想。基督教在东方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教义和神学思想。本文将初唐与中、晚唐两个不同时期景教文献的文本加以比较,寻找景教教义及思想内涵的前后变化。同时,归纳前后两个时期教义的同一性。与正统的基督教的神学思想比较,可知景教在神论、基督论、人性论、救赎论、末世论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与景教对摩尼教、火袄教、中国传统思想和宗教教义的吸收有关。
     第四章主要探讨景教的本土化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景教是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基督教,其形成与发展具有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唐王朝的政教关系、对外关系等对景教本土化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样,也里可温的本土化也与元代政治、宗教政策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从宗教自身的策略来看,景教和也里可温都采纳了政教密切式的传教策略,并利用基督教的文化特长增加自身的影响力。此外,景教徒与也里可温的汉化、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以及基督教会内部的分歧等因素也影响着基督教的发展。
     在结语,强调中国古代基督教史既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排他性,又反映出基督教的自身独一性与文化背景多元性。这些因素最终影响着基督教的本土化。本项研究的特点系考虑中国在世界历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更因东方教会所具有的世界性特征,对景教的研究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世界史中展开。通过本研究更显示出在中国展开的古代东方基督教的历史的面貌。并对于中国基督教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一个长时段观察的视角。
     本文注重资料的收集与运用。首先是尽量运用汉文文献中有关景教与也里可温的记载,包括《册府元龟》、《唐会要》、《通制条格》等,为弥补汉文典籍有关景教记载过于简略之不足,本文也注重运用西方文献中有关景教的记载。此外,还利用了碑刻等出土文献,尤其是在对西北边疆基督教历史的梳理中,利用相关考古研究成果。正是借重于国内与国外的历史文献,并将之与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物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文得以“还原”基督教传播与发展的历史。
     其次,重视基督教神学资料的运用。除了利用《一神论》、《序听迷诗所经》等汉文景教经典之外,《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的相关章节也被视为重要文献。本文对景教神学思想的分析,正是基于汉文景教文献与《圣经》的文本比较。此外,本项研究还大量采用了国外学者有关基督教教义及神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将其中揭示的基督教教义和神学思想与景教加以对比。
     第三,注重运用汉语学术界以外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韩国基督教史学者的研究成果。韩国基督教史学界对世界基督教史、东方基督教、东方文化与基督教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尚未翻译成中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将其中有关景教、基督教神学、景教神学思想等内容翻译成中文,系首次向中国学者介绍这些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作为基督教本土化研究的重点,笔者试图宗教教义和神学思想的系统性研究;将景教文献的内容按神论、基督论、救赎论等五个方面的基督教神学主题分类后再综合,而与西方正统基督教思想比较,揭示景教神学思想的特征。其二,本文对景教的研究并不限于宗教史的范畴,而是将景教置于国家政权、民族关系、社会结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所构成的社会整体中予以考察。其三,本研究不仅局限于古代中国基督教史,而对于基督教的未来研究也提供视角。在21世纪,中国面临着多角度的外交政策。宗教政策也是其中之一。
     今天的基督教是基督教传教历史上的第五次来华的。本研究已考察了在中原文化历史数百年间,基督教被视为外来宗教。今天的基督教怎么克服这问题,并宗教政策的宽容程度是决定未来基督教历史发展行程的关键。
Until the modern world, among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European church, theology an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within the Hellenic world have been a mainstream, yet the church of the eastern world has sunken below the historic horizon. After the finding of "the Nestorian Monument" in17C, and the "Jingjiao documents" and relics in20C,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started to study the manifold ways of accultur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ancient China.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keeping the former studies on Christianity in ancient China.
     Chapter1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s the main stream of the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ancient Christianity of the east, aims and scope of this study.
     Chapter2deals with the origin of Nestoria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Jingjiao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Since the Han Dynasty, the "silk road" had played a major role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East,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ing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Jingjiao also belonged to one of them. Jingjiao stemmed from the Syrian Church (generally known as "Nestorian") which was accommodated to Persian Church. Since Alopen, a Persian missionary, arrived at Chang' an in635Christianity had developed for about210years under the royal support and protection. But due to the execution of prohibition law related to Buddhism in845, Jingjiao was also persecuted, hardly seen in "in-land", yet in north western border or in commercialized area, Jingjiao still survived and prospered.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Christianity spread among the Mongol tribes, came into the mainland again in the name of "Yelikewen" and became prosperous until the fall of the Yuan Dynasty. From the Tang to Yuan dynasty, Christianity had never ceased in China, moving to and fro under the persecution, lasted more than700years.
     Chapter3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theology within Chinese context. There ar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Christian theology developed in ancient China. Thesis author compares Jingjiao documents written at two different periods (early Tang dynasty and late Tang dynasty). The terminology and theological concept have show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yet also contain inner relevance. Author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ingjiao and the orthodox Christian th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atic theology on God, Christ, man, redemption, and apocalypse. Jingjiao documents show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Taoism,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also Persian religions such as Zoroaster and Mani. Nevertheless, they still maintain unity and relevance to the orthodox Christianity in main Christian theological issues mentioned above.
     Chapter4deals with Christianity's inter-culturation process under Chinese socio-cultural background. Jingjiao has been deeply related to policies on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Likewise, Yelikewen's attempt to accommodate to Chinese society i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emperor's policies on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They ten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cultural strength in spreading "Yelikewen". As time went by, they gradually came to be absorbed into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ethnic marriage and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factor, with other factors like challenges from other religion or inner corruption, influenced Yelikewen's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writer focuses on Chinese socio-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ts openness and its exclusiveness. Christianity's acculturation process tends to maintain its universal truth and at the same time tries to accomodate to a new cultural context. This characteristic is the crucial factor which formed very unique Christianity in ancient China. The author, considering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China has among the world history and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Jingjiao has, took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is study result can provide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ristianity of the east which spread to China, and more insight to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is study is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Firstly, Chinese literature on history of the Tang and Yuan dynasty including "Cifuyuangui","Tanghuiyao", Tongzhetiaoge", and the Western literatures were referred. In addition, relics including "Nestorian Monument" and other tomb stones were also referred.
     Secondly, Jingjiao documents, or so-called "Dunhuang documents" such as "Yishenlun","Xuting mishiso jing" etc. and the several religious Scriptures, mainly the Bible, and the books on Christian theology were referred for comparative study. Furthermore, the scriptures of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ere referred for theological analysis.
     Thirdly, recent literatures on Jingjiao or Christianity in China from home and abroad were studied. Especially, the author referred to the several Korean scholars on Christianity in China. In spite of their profound insight and knowledge on Christianity of eastern world, they are not known to Chinese scholars.
     Finally, this study has thre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tudy Jingjiao documents in a systematic theological approach.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s are analyzed and synthesized according to five main theological topics, compared with Western orthodox theology.
     Secondly, this study take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deals not only a religion but also political, socio-cultural matters as a whole.
     Thirdly, this study not only focuses o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provide insight to the future study. In21C, China is facing up to manifold foreign policy issues. The religion policy is one of them. Today's Chinese Church is a fifth attempt to mainland. As this study shows, Christianity has been regarded as a foreign religion for hundreds of years. How Chinese church overcomes this matter and what attitude the religion policy takes toward Christianity would decide its way to go.
引文
① Matted Nicolni-Zani.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ang Jingjiao Documents:A Survey. Jingjiao: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edited by Roman Malek. Germany: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2003:24-26.
    ② 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1-232页。
    ① Matted Nicolni-Zani,.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ang Jingjiao Documents.:A Survey. Jingjiao: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edited by Roman Malek. Germany: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2003:24-26.
    ② 陈垣: 《元也里可温教考》,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③ 陈垣: 《基督教入华史略》,吴泽主编《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④ 陈垣: 《元西域人华化考》,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⑤ 冯承钧: 《景教碑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⑥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该书于1959年初版,1998年五版。
    ⑦ 杨森富: 《中国基督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⑧ 杨森富: 《中国风士与基督教信仰》,高雄:天启出版社,1977年。
    ⑨ 罗香林: 《唐元二代之景教》,香港:中国学社,1966年。
    ① 高伟浓、王国强: 《罗香林对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史的研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 牛汝极: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 葛承雍主编: 《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④ Tang, Li: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estorian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Its Literature in Chinese:Together with a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Dunhuang Nestorian Documenets.Frankfurt am Main.2002.这一成果对蒙元时期景教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有论述,但讨论的重点为唐代与元代的景教。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 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
    ③ 阿·克·穆尔撰,郝镇华译: 《一五五零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④ 邱树森: 《元代文化史探微》,广州:南方出版社,2001年。
    ⑤ 杨富学: 《宋元时期维吾尔族景教略论》, 《海交史研究》,1984年,第6期。
    ① 公元395年东西罗马分离后,统一的基督教也分为东西方基督教。后来东方基督教形成了东方正统教派(主要是希腊正教和俄罗斯正教)和东方非正统教派。聂斯托利派属于后者。该派成立了“东方教会(the Church of the East,公元498)”积极地往东方传教。这里指的东方教会是非正统派东方教会尤其是聂斯托利派。李章植:《亚洲古代基督教史》,首尔:基督教文社,1990年。
    ① R.J.Schreiter, Constructing Local Theologies, Korean Version, the Catholic Press,1991:25.
    ② 据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景教石经幢出士地的调查》一文记载,该经幢出土于1976年前后,2007年2月由洛阳市第二文物队公布。参见葛承雍《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① 这些成果包括林悟殊、殷小平《经幢版<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一》、赵晓军、褚卫红《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唐莉《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经幢文初释及翻译》,均收录于葛承雍主编《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②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129页。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92页。
    ④ 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⑤ 李章植: 《亚洲古代基督教史》,首尔:基督教文社,1990年。
    ⑥ 牛汝极: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⑦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① 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③ 贺灵编《新疆宗教古籍资料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④ Kim, JinG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1. Seoul:Yonsei Press,2002:216-217.
    ⑤ 王治心: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
    ⑥ Louis Berkof. Systematic Theology, Seoul:Christian Digest Publishing Co.,2000.
    ⑦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① 黄昌渊:《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对7至20世纪初叶反基督教运动的反应》,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①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23页。
    ② 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年,第864页。
    ① 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0页。
    ②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5-56页。
    ① Kim,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94页。
    ② Kim.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97页。
    ③ 主张基督具有神,人两个本性的观点。聂斯托利提出之后受到单性论派的攻击下被判为异端。关于这思想在3章要探讨。
    ① Kim, 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102-104页。
    ② Samuel Moffe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Vol.1, rev.ed. Seoul:Presbyterian Press,1998:326.
    ③ Samuel Moffe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Vol.1, rev.ed. Seoul:Presbyterian Press,1998:330,367-368, 415.
    ① Kim, KwangSoo. 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Christianity. Seoul:Christian Literature Co.,1971:70.
    ② 1054年,东西罗马教会正式分离。其分离的主要原因是对圣像崇拜和教皇首位权立场差异。东罗马(拜占庭)教会自称“东正教”(Orthodox),西罗马教会自称“公教”(Catholic,天主教)。西罗马主教正式独占了“教皇”称号。
    ③ Aziz S. Atiya. A History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London:Methuen,1968:298.
    ④ Suh, WonMo:《唐代景教和東亞文化》,《Somang Forum)),2008年,第115页。
    ⑤ Hwang, 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195页。
    ① Samuel Moffe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Vol.1. Korean edition, Seoul:Presbyterian Press,1998:99.
    ② Hwang, 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18页。
    ①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页,第115页。
    ②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页。
    ③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0-136页。
    ①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0页。
    ②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页。
    ③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6页。
    ④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⑤ 关于这事件,在本文第二章景教与波斯教会部分已说明了。
    ⑥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3页。
    ① E. Hunter,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vol.44, no.4(1992):364-365.
    ② Kim, 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110页。
    ③ Mingana A. The Early Spread of Chi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Manchester,1925:29,31
    ④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26-35页。
    ① 关于景教士的经济活动,叙述在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② 张晓华: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38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3,44页。
    ② 宋敏求: 《长安志》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38页。
    ③ 韦述撰,辛德勇辑校: 《两京新记辑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6页、第58页。
    ④ 王溥: 《唐会要》卷四十九,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年,第864页。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① 《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5,46页。
    ② 王溥: 《唐会要》卷四十九, 《大秦寺》, (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年,第864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⑤ 罗炤: 《再谈洛阳唐朝景教经幢的几个问题》, 《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旧唐书》卷十八《武宗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4-605页。
    ② 孙景尧:《成在此,败在此:解读唐代景教文献的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① 王大方:《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出土窝阔台汗时期的古回鹘文景教瓷碑考》,《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② http://img93.pp.sohu.com/images/blog/2006/10/7/0/26/10eb22c93dc.jpg
    ③ 牛汝极: 《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
    ① 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7-66页。
    ② Kim,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163页。
    ③ M.Bussagli,Central Asian Painting,Geneva:Skira,1979:112-114.
    ④ 莫尼克·玛雅尔撰,耿异译: 《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8页。
    ⑤ 张星娘: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6-297页。
    ⑥ 贺灵编《新疆宗教古籍资料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70页。
    ⑦ 沈定平: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5页。
    ⑧ 彭无情、刁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宗教文化的特征探析》, 《兰州学刊》,2011年,第1期。
    ① 邱树森: 《唐元二代基督教在中国的流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② 林梅村: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8-319页。
    ③ 王大方: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出土窝阔台汗时期的古回鹘文景教瓷碑考》,《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④ 陈玮: 《13—14世纪黑水城的景教信仰》,《寻根》,2011年,第1期,第65-67页。
    ① 李超: 《十三世纪前后景教在西部蒙古地区的流行及影响》, 《西部蒙古论坛》,2010年,第4期。
    ② 邱树森: 《唐元二代基督教在中国的流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216页。
    ④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51页。
    ⑤ 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7-28页。
    ① 马可波罗撰,冯承钧译: 《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37页。
    ② 牛汝极: 《十字莲花:中国古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③ 顾卫民: 《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④ 顾卫民: 《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67-69页。
    ①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26页。
    ①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7页。
    ② http://www.artx.cn/uploadpic/20078/20078646996001.jpq
    ③ 贺灵编《新疆宗教古籍资料辑注》,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0页。
    ④ Mingana, Early Spread of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 Manchester,1925:14-15.
    ① 《元史》卷三十八《顺帝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26页。
    ② 《元史》卷三十二《文宗纪》, 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711页。
    ③ 张星娘: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95页。
    ④ 苏鲁格: 《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63页。
    ⑤ 苏鲁格: 《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58页。
    ⑥ 《元史》卷一一八, 《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923-2928页。
    ⑦ 《元史》卷一四三, 《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1-3417页。
    ⑧ 《元史》卷一百八十, 《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63-4167页。
    ⑨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2-175页。
    ①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户部卷之十,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023页。
    ②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卷之六,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219页。
    ③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户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040页。
    ④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礼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239页。
    ⑤ 《元史》卷八十九, 《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273页。
    ⑥ 陈垣: 《元也里可温教考》,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⑦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52页。
    ⑧ 《元史》卷九十八,《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513页。
    ① 《通制条格》卷二十九, 《僧道》。 《商税地税》,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29页。
    ① 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已叙述了“本土化”的概念。
    ②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78页;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③ 李并成: 《敦煌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84页。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② F.S. Drake, Nestorian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Chinese Recorder,1935:679.
    ③ 林悟殊:《富冈谦藏氏藏景教<一神论>真伪存疑》,《唐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7-86页。
    ① Hwang, 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95页。
    ② 平章天是"Lokapala (宇宙之保护神)”的汉译,阿罗汉意味着地狱之王。Saeki, Yoshiro.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Tokyo:Mazuren,1951:149.
    ③ Hwang, 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77页。
    ① 《一神论》,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9页。
    ② Saeki.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2ed.rev.and enlarged.Tokyo:Maruzen.1951:114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9页。
    ④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记录在《罗马书》第1章20节。《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⑤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4页。
    ⑥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100页。
    ①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109页。
    ② 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1章17节说“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③ Hwang,JungWook.关于犹太基督教的考察。首尔:《韩神论文集15集》,1998年,第154-157页。
    ①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6-87页。
    ②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③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④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⑤ 佐伯好郎: 《景教之研究》,东京,1935年, 第737页。
    ⑥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231页。
    ⑦ 《宣元至本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8页。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9页。
    ②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③ 张乃翥: 《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 《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①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3页。
    ②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71页。
    ③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8页;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④ Tang Li,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estorian Christianty in Chian and its Literature in Chinese.Franlfurt am Main.2002;142-143
    ⑤ Peter Chiu. An Historical Study of Nestorian Christianity in the T'ang Dynasty between A.D.635-845. 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ical Seminary Dissertation.1987:238-43.
    ① Suh,WonMo.唐代景教与东亚文化。Somang Forum,2008年,第111页。
    ②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0-38页。
    ③ 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1页。
    ②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3页。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1页;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④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4页。
    ⑤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2页。
    ①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31-32页。
    ②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④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⑤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08页。
    ① Gloria in Excesis Deo的翻译。基督教礼拜仪式中的颂赞文。来自《路加福音》2章14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故名。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7页。
    ③ 关英:《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④ 林悟殊: 《中古三夷教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3页。
    ①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36页。
    ② 林悟殊: 《中古三夷教辨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63页。
    ③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58页。
    ① 段晴:《唐代大秦寺与景教僧新释》,荣新江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① 《一神论·世尊布施论》,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5页。
    ② 《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6节”。《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③ 张艳琴:《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42页。
    ① 张艳琴: 《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 包括“道非圣不弘,圣非道不大”这句话,即脱胎于《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参见《论语》,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③ 张艳琴: 《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44页。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② 莫菲特(Samuel H.Moffet)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39-541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7-230页。
    ④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 《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39-541页。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①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541页。
    ① 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古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4-56页。
    ① 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第190-196页。
    ② 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第190页。
    ③ 刘振宁:《“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④ 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第191页。
    ⑤ 王静: 《唐代景教在华衰落之文化原因探讨》,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第190-193页。
    ⑥ 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1-92页。
    ① 刘振宁:《“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 李耳: 《道德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③ 李耳: 《道德经》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④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218页。
    ⑤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9页。例如,学者们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的理解多有差异,其与译文相关的注释自然也多所不同。诚如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所言:“如果请到一百个中国学人来阐述景教碑碑文的意义,他们对于碑文的某些部分,会各自作出不同的理解”
    ⑥ 陈义海: 《变了形的福音——景教研究之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 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 《基督教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96页。
    ② Kirchen-und Theologiegeschichte in Quellen I, hrsg. von M. Ritter, Neukirchener Verlag 1977, S.131. from Kim, JinK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 Seoul:Yonsei Press,2002:237.
    ③ Kim, JinK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 Seoul:Yonsei Press,2002:240-241.
    ④ 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 《基督教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96页。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① 《尊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5页。
    ②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4页。
    ③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8页。
    ④ 《大唐景教三威蒙度赞》,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① 《大唐景教三威蒙度赞》,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② 《大唐景教三威蒙度赞》,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③ 《旧约圣经》中《出埃及记》第20章,3-4节。 《圣经》,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版。
    ④ Kim,JinGeun.Systematic Theology vol.I, Seoul:Yonsei Press,2002:216-217.
    ⑤ 《旧约圣经》王上,8章27节; 赛66章1节,诗篇139篇7-10节,利23章23,24节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③ Yoshiro Saiki.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2ed.,rev. and enlarged. Tokyo:Maruzen,1951:149.
    ④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3-74页。
    ⑤ 《创世纪》1章27节:“神就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男造女。”自《圣经》,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⑥ 《创世纪》第1章1节。自《圣经》,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⑦ Kim, JinKeun.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 Seoul:Yonsei Press,2002:335.
    ① 《大秦景教宣元本经》,葛承雍:《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41-42页。
    ② 《一天论》,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9,83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① Ansm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univerde in the symbol of the cross, Studia Pastristica,13, 1975:205.
    ② 张淼海:《泉州景教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它可以指肺、肝之气,也可以指先天后天之气,更多的则为阴阳之气。气在道教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它渗透于对宇宙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等认识范畴之中,《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神气以为和’,即认为万物受到了交合的阴阳二气才得以成形。这与上帝开天辟地再造物造人,是又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悖论阐述。
    ③ Louis Berkohf, Systematic Theology, tran. by Kwon Su Kyong& Lee Sang Won, Seoul:Christian Digest PublishingCo.2000:258-268.
    ④ 《诗篇》36篇6节,104篇21节, 《马可福音》10章18节, 《马太福音》5章45节。 《圣经》,南京:中国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版。
    ⑤ Kim, JinK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 I, Seoul:Yonsei Press,2002:221.
    ⑥ Louis Berkof, Systematic Theology, Korean Edition, Seoul:Christian Digest Publishing Company,2000:266.
    ① 《大圣通真归法赞》,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1-92页。
    ② 《三威蒙度赞》,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③ 《宣元至本经》,葛承雍: 《景教遗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③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165页。
    ④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7页。
    ① 《序听迷诗所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第103-104页。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① Louis Berkof, Systematic Theology I, Korean Edition, Seoul:Christian Digest Publishing Company:2000:567.
    ② 《三威蒙度赞》,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①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7页。
    ②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③ 《一神论》,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④ Kim, JinK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Ⅱ, Seoul:Yonsei Press,2002:20-21.
    ① 《旧约圣经》《创世纪》1章26节:“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
    ②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③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④ 《创世纪》第1章1节, 《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⑤ 《传道书》12章7节,《马太福音》10章28节,《路加福音》8章55节,《哥林多后书》5章1到8节,《腓立比书》1章22到24节,《希伯来书》12章9节。自《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版。
    ①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②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0-41页。
    ④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4,76-77页。
    ⑤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2页。
    ⑥ 《志玄安乐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2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②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2页。
    ③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2页。
    ④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3页。
    ⑤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 韩神大出版部,2005年,第124页。
    ①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8页。
    ②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③ 张淼海:《泉州景教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
    ④ 王兰平:《<志玄安乐经>“十观”为例看唐代景教与佛道之间的关系》, 《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
    ①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4页。
    ②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①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② E.Schweizer,Das Evangelium nach Matthaus,pp.124-131;Hwang,JungWoo 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出版部,2005年,116页。
    ③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 首尔: 韩神大出版部,2005年,125页。
    ④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①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6页。
    ② 张淼海: 《泉州景教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
    ③ 《雅各书》的整个内容是关于得救的行为。《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① 《一神论》,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② 《一神论》,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1页。
    ③ Kim, JinKeun. Systematic Theology Vol.Ⅲ., Seoul:Yonsei Press,2002:88.
    ④ 《启示录》第20章4-6节,《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①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② 《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③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2-83页。
    ①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 首尔: 韩神大出版部,2005年,122页。
    ② 《马太福音》24章30节,25章19,31节,26章64节,《使徒行传》1章11节等。《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年。
    ③ 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 《基督教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51页。
    ④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8页。
    ⑤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88页。
    ⑥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⑦ 《一神论》,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0页。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页;近几年发现的洛阳景教经幢记,可以证明景教并不禁止信徒奉祀祖先。
    ②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4-135页。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136页。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③ 陈义海:《论景教的“他者“特征与景教碑的文化身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④ 赵晓军、褚卫红: 《洛阳新出土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罗炤: 《再谈洛阳唐朝景教经幢的几个问题》, 《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观无量寿经》,刘胜利主编《净土四经》,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43页。
    ① 王静: 《唐代景教在华衰落之文化原因探讨》,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 刘振宁: 《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P.Y.Saeki,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Part Ⅱ, Tokyo:Mazuran,1951:5-29.
    ④ Foster,. J., The Church of Tang Dynasty, London: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39:105-106.
    ⑤ 刘振宁: 《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1期。
    ① 陈义海:《论景教的“他者“特征与景教碑的文化身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该经幢建立于元和九年(814年),2006年出土于洛阳东郊。
    ② 赵晓军、褚卫红: 《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 《道德经》上篇中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清)黄元吉撰: 《道德经注释》,北京:中化书局,2012年,第1页。
    ④ 王静: 《唐代景教在华衰落之文化原因探讨》,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王兰平:《以<志玄安乐经>“十观”为例看唐代景教与佛道之间的关系》,《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1期。其中, 《太玄真一本际经付嘱品卷第二》也转引自该文。
    ② 张艳琴: 《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④ 陈义海:《论景教的“他者“特征与景教碑的文化身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8页。
    ③ 殷小平,林悟殊: 《幢记若干问题考释-唐代洛阳景教经幢研究之二》, 《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94-95页。
    ④ 赵晓军、褚卫红: 《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① 《志玄安乐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② 刘振宁: 《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⑤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6页。
    ①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② 《册府元龟》卷第九七一,《外臣部》:另参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③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④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①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4页。
    ②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③ 孙景尧: 《成在此,败在此:解读唐代景教文献的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73页。
    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1页。
    ① 莫菲特著,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亚洲基督教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09-211页。
    ② 张艳琴: 《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41页。
    ③ A.Lefeve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i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2:9.
    ① 刘振宁:《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年,第1期。
    ② Hwang,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年,第213页。
    ① 杜文玉: 《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史论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72页。
    ② 王小甫: 《隋唐五代史》,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第373页。
    ③ 孙永如: 《元和中兴与吐蕃、大食在中亚的冲突》,中国唐史学会编: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④ 王小甫: 《隋唐五代史》,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第373页。
    ①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7页。
    ②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7页。
    ③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7页。
    ④ 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译《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84页。
    ⑤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7页。
    ⑥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5、17页。
    ① 孙永如: 《元和中兴与吐蕃、大食在中亚的冲突》,中国唐史学会编:《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②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49-4750页。
    ③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50页。
    ④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8页。
    ⑤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2页。
    ⑥ 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① 王小甫: 《隋唐五代史》,台北:三民书局,2008年,第373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5-46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① 《新唐书》卷二二一, 《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751页。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9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3-44页。
    ①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02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5页。
    ④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⑥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7-48页。
    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849页。
    ④ 《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5页。
    ① 《志玄安乐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② Kim,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第114页。
    ① Yoshiro Saeki.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2ed..rev.and enlarged.Tokyo:Maruzen,1951 315.333.
    ② Stewart,J.Nestorian Missionary Enterprise,Edinburgh,1928:9-10.
    ③ Stewart,J.Nestorian Missionary Enterprise,Edinburgh,1928:9-10.
    ① 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8页。
    ②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2页。
    ① 《尊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0页。
    ③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41页。
    ④ 《旧唐书》卷九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012页。
    ⑤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烈的人名目录中可以看”元一”,“守一”,“明一“,“敬崇”,“崇德”等景教士名。
    ⑥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41.42页。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 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1页:”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8页。
    ② 聂志军: 《景教碑中“伊斯”也是景医考》, 《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3期。
    ③ 《志玄安乐经》,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70-71页。
    ④ 元稹: 《元稹集校注》周相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27页。
    ⑤ 崔瑞德: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5页。
    ① 《册府元龟》卷第五四六, 《谏诤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243页。
    ② 《册府元龟》卷第五四六, 《谏诤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6547-6548页。
    ③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1-72页。
    ①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40页。
    ②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41页。
    ③ 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242页。
    ④ 葛承雍: 《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① Kim.HoDong:《东方基督教与东西文明》,首尔;(?),2002年,210-213页。
    ② 陈垣: 《元也里可温教考》,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③ 《元史》卷五《世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3页。
    ④ 《元史》卷十七, 《世祖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64页。
    ①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52页。
    ② 耿世民: 《古代突厥语扬州景教碑研究》, 《语文学习》2003年第3期。
    ①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09页。
    ② 朱谦之: 《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0页。
    ① 《元史》卷一四三, 《马祖常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1页。
    ② 《元史》卷一四三, 《马祖常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1页。
    ③ 《元史》卷一八十, 《赵世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63-4164页。
    ④ 李勇兰: 《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3页。
    ⑤ 《元史》卷一八十, 《赵世延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66-4167页。
    ① 李勇兰: 《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27-29页。
    ② 李勇兰: 《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30-32页。
    ① 《旧唐书》卷十八上, 《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5页。
    ② 杜文玉: 《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史论稿》,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年,第191页。
    ① 王溥: 《唐会要》卷四十九, 《像》,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年,第857页。
    ②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92页。
    ③ 《旧唐书》卷十八上, 《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5页。
    ① 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42页。
    ② 《资治通鉴》卷第二四八, 《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第8137页。
    ③ 《新唐书》卷五十二, 《食货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1页。
    ④ 《唐会要》卷四十九, 《像》,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年,第857页。
    ⑤ 李德裕: 《贺废毁诸寺德音表》, 《全唐文》卷七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43页。
    ⑥ 李德裕: 《贺废毁诸寺德音表》, 《全唐文》卷七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243页。
    ⑦ 牛致功:《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⑧ 关英: 《景教与大秦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⑨ 牛致功: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⑩ 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692页。
    ① 王谠: 《唐语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2页。
    ② 牛致功: 《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第七集,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③ 《资治通鉴》卷第二四八, 《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第8137-8138页。
    ④ 《资治通鉴》卷第二四八, 《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第8140页。
    ⑤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43页。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26页。
    ① 王绣中: 《唐代景教灭绝原因探讨》, 《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6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203页。
    ③ 应祖名、罗琤:《再析唐代景教之兴衰》,《天风》,2006年,第7期。
    ④ 舒元舆: 《唐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并序》, 《全唐文》卷七二七,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421页。
    ① 王绣中: 《唐代景教灭绝原因探讨》, 《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
    ① 张淼海: 《泉州景教初探》,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5-48页。
    ② 道森编,吕浦译: 《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2-163页。
    ① 沈定平: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5-30页。
    ② 希都臼古: 《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道森编,吕浦译: 《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62页。
    ②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20页。
    ③ 张星娘: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17-219页。
    ④ 亨利·玉尔: 《古代中国闻见录》第3卷,第103页。转引自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40页。
    ⑤ 李勇兰: 《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2页。
    ⑥ 释祥迈: 《大元至元辨伪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1-152页。
    ① 宗亦耘: 《比较元代景教与天主教传播的异同》, 《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第5期。
    ② 正茂: 《元代汪古部基督教浅探》,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年,第6期。
    ① 江文汉: 《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98页。
    ② 希都日古: 《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邱树森: 《唐元二代基督教在中国的流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① 张晓华:《7世纪国内外环境对景教传播中国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 黄昌渊: 《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对7至20世纪初叶反基督教运动的回应》,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56页。
    ② 张晓华: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第84页。
    ③ 盖山林: 《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元代基督教遗迹》,《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① 以上经文参见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74-78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81-106页。
    ① 参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79-90页。
    ① 以上经文来自赵晓军《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大秦景教宣元本经》,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152-154页。
    ② 以上经文来自冯其庸: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葛承雍主编: 《景教遗珍-洛阳新出唐代景教经幢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页。
    ① 以上经文来自江文汉: 《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8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152-154页。
    ② 以上经文来自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91-92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162-164页。
    ① 引自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8-73页.
    ①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有多个整理文本。此附录只包括正面碑文。参朱谦之《中国景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3-225页;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40-50页;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第44-75页。
    ② 引自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① 以上经文来自江文汉《中国古代的基督教和开封犹太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第65-66页;翁绍军: 《汉语景教文典诠释》,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版, 第200-203页。
    [1]圣经[M].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7.
    [2]序听迷诗所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3]序听迷诗所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4]一神论.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5]一神论.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6]宣元至本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7]宣元至本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8]宣元至本经.葛承雍主编.景教遗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9]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10]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1]志玄安乐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12]志玄安乐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3]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14]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5]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16]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7]尊经.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C].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18]尊经.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19]净土四经[M].陈林,尚荣,徐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李耳.道德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21]孔子.论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2]司马迁.史记[M].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0.
    [23]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7]王钦若.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8]宋敏求.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9]韦述.两京新记辑校[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0]胡璩.谭宾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1]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2]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4]王溥.唐会要[M].京都:中文出版社株式会社,1978.
    [35]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6]大元圣政国朝典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7]通制条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38]释祥迈.大元至元辨伪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3.
    [39]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M].冯承钧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0]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冯承钧.景教碑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3]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葛承雍.景教遗珍[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5]翁绍军.汉语景教文典诠释[M].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
    [6]杨富学、牛汝极.沙州回鹘及其文献[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江文汉.中国古代基督教及开封犹太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
    [8]阿·克·穆尔.一五五零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巴托尔德.中亚突厥史十二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0]朱谦之.中国景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2]谢和耐.中国和基督教——中国和欧洲文化之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3]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8.
    [14]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5]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16]林治平编.基督教在中国本色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7]林悟殊.唐代景教再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荣新江.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0]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1]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明代:调适与会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2]关英.景教与大秦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23]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4]贺灵.新疆宗教古籍资料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5]牛汝极.十字莲花:中国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文献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6]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7]顾卫民.基督宗教艺术在华发展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8]李并成.敦煌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9]宋敏求: 《长安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
    [30]莫菲特.亚洲基督教史[M].中国神学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译.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6.
    [31]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 题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2]杜文玉.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史论稿[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33]苏鲁格.蒙古族宗教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34]傅乐成.中国通史(下)[M].辛胜夏译.知永社,1981.
    [35]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6][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M].王双怀、淡懿诚、贾云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37][日]羽田亨.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M].京都:东方史研究叢刊,1958.
    [38][英]道森.出使蒙古记[M].吕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9][法]莫尼克·玛雅尔.古代高昌王国物质文明史[M].耿异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40][韩]李章植.亚洲古代基督教史[M].首尔:基督教文社,1990.
    [41][韩]首尔大学校东洋史学研究室.讲座中国史[M].首尔:知识产业社,1997.
    [42]Hwang, JungWook.从耶路撒冷到长安[M].首尔:韩神大学出版部,2005.
    [43]Kim, HoDong.东方基督教和东西文明[M].首尔:(?),2002.
    [44]Samuel H. Moffet.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1) trans.by Kim, InSoo. Seoul:Presbyterian Semiary Press,1996.
    [45]Aziz S. Atya. A History of Eastern Christianity. London:Methuen,1968.
    [46]Kim, KwangSoo. 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Christianity. Seoul: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1971.
    [47]Kim, KwangSoo. A History of the Expasion of Christianity in Asia[M]. Seoul:Christian Literature Company,1973.
    [48]Saeki, Yoshiro. The Nestorian Documents and Relics in China. Tokyo: Maruzen,1951.
    [49]Kim, JinGeun. Systematic Theology Ⅰ,Ⅱ,Ⅲ. [M]. Seoul:Yonsei Press,2002.
    [50]K.S.Latourett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Mission in China. N.Y.:The Macmillan Company,1929.
    [51]F.S. Drake, Nestorian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Chinese Recorder, 1935.
    [52]K. S. Latourett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Vol.1, N.Y.:Harper and Row Publ., Inc.1953.
    [53]Louis Berkof. Systematic Theology, trans, by Kwon, Suk-yung & Lee, Sangwon. Seoul:Christian Digest Publishing Company,2000..
    [54]Tang Li. 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Nestorian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its Literature in Chinese. Frankfurt am Main,2002.
    [55]Kim, GuangSung. A Study of Religion Policy in China. Seoul:Presbyterian Seminary Press,2007.
    [56]James F. Lewis& William G. Travis. Religious Traditions of the World.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91.
    [57]John K. Fairbank. China:A New History.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8]Pual G. Hiebert. Anthropological Insights for Missionaries. Korean edition, Seoul:Joy Press,1996.
    [59]R.J.Schreiter. Constructing Local Theologies. Korean edition, Seoul:the Catholic Press,1991.
    [60]Mingana A. The Early Spread of Chi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Far East, Manchester,1925.
    [61]E. Hunter.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entral Asia, vol.44, no.4(1992).
    [62]A.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i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63]J. Stewart. Nestorian Missionary Enterprise. The Story of A Church of Fire. Edinburgh,1928.
    [1]王政林.唐代河西走廊基督教传播述论[J].昌吉学院学报,2012(1)
    [2]王大方.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出土窝阔台汗时期的古回鹘文景教瓷碑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3]邱树森.唐元二代基督教在中国的流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孙景尧、成在此.败在此:解读唐代景教文献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5]牛汝极.吐鲁番出土景教写本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6]彭无情、刁龙.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新疆宗教文化的特征探析[J].兰州学刊,2011(1)
    [7]陈玮.13—14世纪黑水城的景教信仰[J].寻根,2011(1)
    [8]耿世民.古代突厥语扬州景教碑研究[J].民族语文,2003(3)
    [9]李超.十三世纪前后景教在西部蒙古地区的流行及影响[J].西部蒙古论坛,2010(4)
    [10]希都日古.关于明代蒙古人的宗教信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3).
    [11]刘丹.基督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命运迥异缘由的比较[J].世界历史,2002(3).
    [12]张乃翥.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J].西域研究,2007(1).
    [13]张艳琴.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4]王兰平.《志玄安乐经》“十观”为例看唐代景教与佛道之间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2008(1)
    [15]叶蓉.唐代景教的传教策略及盛衰得失[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1).
    [16]刘振宁.“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17]王静.唐代景教在华衰落之文化原因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8]赵晓军.《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9]周联华.景教与聂斯脱利派的辨正[J].天风,2012(4)
    [20]陈义海.论景教的“他者”特征与景教碑的文化身份[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1]赵晓军、褚卫红.洛阳新出大秦景教石经幢校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2]罗炤.再谈洛阳唐朝景教经幢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2007(4)
    [23]刘振宁.唐代景教入华之际的时空环境及其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7(1)
    [24]成祖名、罗琤.再析唐代景教之兴衰[J].天风,2006(7)
    [25]聂志军.景教碑中“伊斯”也是景医考[J].敦煌学辑刊,2008(3)
    [26]黄兰兰.唐代秦鸣鹤为景医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7]葛承雍.西安、洛阳唐两京出土景教石刻比较研究[J].文史哲,2009(2)
    [28]刘丹.基督教与佛教在中国传播命运迥异缘由的比较[J].世界历史,2002(3).
    [29]应祖名.再析唐代景教之兴衰[J].天风,2006(7)
    [30]王绣中.唐代景教灭绝原因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4(2)
    [31]段晴.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文书释读报告(续篇)[J].敦煌研究,2000(4).
    [32]周祯祥.从景教碑所镌寺僧看中西交通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J].文博,1993(5)
    [33]李经纬.回鹘文景教文献残卷《巫师的崇拜》译释[J].世界宗教研究,1983(2)
    [34]朱江.基督教文化东传扬州史略[J].海交史研究,1985(2)
    [35]申友良、周玉茹.基督教与元朝的社会生活[J].西北民族研究,2000(1)
    [36]陈静.基督教在甘肃早期史事发隐[J].西北民族研究,1983(2)
    [37]周燮潘.景教传播的几个特征[J].文史知识,1995(12)
    [38]张晓华.景教东渐初探[J].史学月刊,1997(6)
    [39]杨钦章.泉州景教石刻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1984(4)
    [40]杨钦章、何高济.泉州新发现的元代也里可温碑述考[J].世界宗教研究,1987(1)
    [41]杨富学.宋元时期维吾尔族景教略论[J].海交史研究,1984(6)
    [42]林仁川.唐朝景教的传播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1998(3)
    [43]朱万源.唐朝景教的神学思想点滴[J].金陵神学志,1994(1)
    [44]葛承雍.唐代长安一个粟特家庭的景教信仰[J].历史研究,2001(3)
    [45]耿异.外国学者对西安府大秦景教碑的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1999(1).
    [46]林悟殊.富冈谦藏氏藏景教《一神论》贞伪存疑[J].唐研究(6),2000.67-86.
    [47]高永久.西域景教考述[J].西北史地,1994(3)
    [48]周菁葆.西域景教文明[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2)
    [49]佟洵.也里可温在蒙元帝国的传入及消亡原因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3)
    [50]杨钦章.元代地中国沿海的景教会和景教徒[J].中国史研究,1992(3)
    [51]宗亦耘.比较元代景教与天主教传播的异同[J].世界宗教研究,2011(50)
    [52]刘阳.最早的汉译基督教文献与翻译中的误解误释[J].暨南学报,1995(1)
    [53]高伟浓、王国强.罗香林对中外关系史和华侨史的研究[J].暨南学报.2003(5)
    [54]林悟殊.西安景教碑研究述评.中国学术(第四辑)[C].商务印书馆,2000.
    [55]陈怀宇.高昌回鹘景教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C].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6]牛致功.试论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史念海主编.唐史论丛[C].第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7]段晴.敦煌新出土叙利亚文文书释读报告.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卷)[C].文物出版社,2000.
    [58]黄子刚.元也里可温之华化.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十五辑)[C].南方出版社,2002.
    [59]Matted Nicolni-Zani. Past and Current Research on Tang Jingjiao Documents.: A Survey. Jingjiao:The Church of the East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edited by Roman Malek [C]. Germany:Institut Monumenta Serica,2003.
    [60]Suh, WonMo.唐代景教和东亚文化.文化·神学·教会[C].Seoul:Somang Forum,2008.
    [61]Hwang, Jungwook,关于犹太基督教的考察.首尔:韩神论文集(第15集)[C].1998.
    [1]张晓华.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2]金光晟.韩中基督教新教传入和发展及其比较[D].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0.
    [3]薛忠洙.从本色化看19世纪新教关于“God”的汉译之争[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规律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淼海.泉州景教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李勇兰.试论蒙元时期汪古部的景教[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Peter Chiu. An Historical Study of Nestorian Christianity in the T'ang Dynasty between A.D.635-845. Southwe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Dissertation.1987.
    [8]黄昌渊.十字架神学与中国基督教[D].[韩]Presbyterian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硕士学位论文,2007.
    [9]黄昌渊.中国基督教的本土化:对7至20世纪初叶反基督教运动的反应[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文庸,乐峰,王继武主编.基督教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