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为中国近代大学的奠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远见卓识、人文素养、人格魅力、渊博学识、个人风范以及治校理念、办学实践至今让人称道。在民国时局动荡的38年时间里,这些著名大学校长创造了民国高等教育的奇迹。这些著名大学校长,在治理大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领导力,对中国当代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对当时大学校长的领导实践活动加以分析,探寻其领导力的表现形式、实现途径和作用发挥。由于民国时期的大学的类型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大学校长的领导力也必然存在差异,但是鉴于大学然所具有的共同的组织特性,在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问题上仍有许多共性存在。
     民国时期的大学校长数量众多,论文不可能对他们的领导力逐一进行分析。大学校长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甚至是每个人的不同经历、社会关系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其领导力的发挥。因此,通过对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探讨、归纳、总结出影响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这一群体领导力的主要因素,是论文研究的难点。论文选择了民国时期的80名比较著名的大学校长作为研究范本,通过对这些著名大学校长分析,指出影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主要因素包括校长们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个人魅力、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论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一些著名大学校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主政大学期间的表现来分析大其个体领导力,进而分析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表现、实现途径和作用发挥。论文主要选择了几名具有代表性的大学校长,如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对他们的领导力进行研究,并探寻其共同点。这几名大学校长是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是当时社会乃至后世都被推崇的典范人物,在领导各自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和实现了自身的领导力。论文通过对这三名校长的领导力个案研究,勾勒出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表现形式、实现途径以及作用发挥。具体而言,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主要表现在他们具有明确的办学愿景、良好的治校策略、高尚的道德品质等等。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发扬民主作风,授权教授管理学校,并运用规章制度来保障其领导力的实现。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作用发挥主要体现在他们优化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迅速发展等方面。
     论文首先分析了大学校长领导力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领导力、大学校长领导力等基本概念的阐释,提出了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前瞻力、决策力、执行力、感召力。大学校长领导力的价值主要在于塑造大学精神、凝聚大学组织、领导大学师生和推动大学的发展。其次,论文基于对大学校长领导力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初步统计了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的数量、分析了当时政府法令对大学校长的领导职权及任用的规定。
     论文采取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将领导力相关理论与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校长研究相结合,立足于历史的角度,系统分析了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实现途径和作用发挥。通过对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深入剖析,明确了当时大学校长这一群体所具备的领导力,进而也为提升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领导力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论文的系统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术界关于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的不足。
     通过民国时期著名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分析,对于提升当前我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启示主要在于:第一,坚守办学理想,彰显大学的主体精神。立足社会需求,明确办学信念,厘清学术界限,坚守学者风骨,坚持教育兴国理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明晰管理权责,构建大学校长角色实现的制度环境。明确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强化大学校长的角色意识,完善大学校长的管理制度。第三,提升领导力,加强大学校长的专业素养。办学思路的前瞻性,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执行过程的严格性,人格魄力的感召性。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大学校长的前瞻力、决策力、执行力和感召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大学校长。
The famous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has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university. People are proud of their vision, humanistic qualities, charisma, erudition, personal style, governing concept and the practice until now. In a turbulent38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famous university presidents created a miracl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excellent leadership of these famous presidents in their governance process has a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leadership.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in studying the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at period is to explore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realizing approaches and impacts of their leadership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ir leadership activities. Although universities in that period are of different types, development goal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leadership of presidents are differ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leadership considering the commo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Since there were so many presidents in that period, this paper can't analyze their leadership one by one. It's obvious that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eve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social connections may exert an influence on the leadership. Therefore, the difficulty of this paper rests with how to select appropriate cases to sum up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at period. In the paper, eighty prominent university presidents are chosen as research models and it turns out that 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thei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ork experience, personal chrisma, art of leadership etc.
     Some prominent university presidents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ir leadership is analyzed so as to work out the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realizing approaches and impacts of their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university presidents like Cai Yuanpei, Mei Yiqi, Zhu Kezhen etc. is analyzed and their commonalities are explored. These presidents wer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in their circles and were spoken highly of at that time and still are later because of their effectively realizing leadership in the course of running individual universities. Through case stud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realizing approaches and impacts of the leadership of paradigm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pecifically, their leadership is mainly reflected on their clear vision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effective running plans, lofty moral traits etc. The realizing approaches of their leadership manifests in earnestly practicing what they advocated, encouraging democracy, empowering professors to managing universities and employ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guarantee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leadership. The impacts of their leadership lie in optimizing condition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etc.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theories about the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tents of their leadership, that includes foresight, decision-making power, executive force and personal chrisma,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basic concepts like leadership,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etc. The values of their leadership lie in shaping university spirits, uniting organizations, leading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and drive the reform of universities. Besides, based on relevant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is paper preliminarily estimat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nalyzes the function, power and appointment rules in then government decre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patterns of manifestation, realizing approaches and impacts of the leadership of paradigm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combining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priority research methods, theories about leadership and studies on paradigm university presidents at that time. The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idents in that period asserts the leadership of then presidents, and thus offers guid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adership of current domestic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to some extend can contribute to the insufficient study on the leadership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ies presidents'leadership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enlightenment to promote university presidents'leadership currently comes as the following:firstly, adhering to the educational ideal, and 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e spirit in university. Based on social needs, presidents should clear the educational belief, clarify academic boundaries, stick to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for scholars, adhere to education rejuven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patriotism. Secondly, clearing the manager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and structuring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helpful to play presidents' role. It is important to clear the role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strengthen the role--awarenes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managerial system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irdly, enhancing leadership,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ism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For example, the forward looking of educational ideas, the scientificit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stringency of implementing process, and the calling of personality charmer.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improving the university presidents'forward-looking capacity,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implementation capacity and influencing capacity, and cultivating first-class University President geared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引文
①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0.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0.
    ①[英]艾瑞克·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90.
    ①[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允漷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45.
    ②周川,黄旭主编.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3(序言).
    ①[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著.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3.
    ②章开沅.<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序言[J].高等教育研究,2004(3):25-27
    ①刘晶玉,任嵘嵘.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32-35.
    ②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3-6.
    ③韩震.中国高校领导力建设的国际化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9-12.
    ① 徐莉.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适应性组织情境分析——基于管理与领导的区别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1(9):11-13.
    ② 王福友.美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开发及启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82-88.
    ①陈紫天.中国近代高校教育管理思想撷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76-78.
    ②林译丛.民国时期高校管理的现代诠释[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158-161.
    ③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48-51.
    ①栾兆云.中美大学校长队伍建设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1):32-34.
    ②许大雁.大学校长执行力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8(2):23-25.
    ①周作宇.大学校长的领导困局[J].学术探索,2008(6):7-16.
    ②朱浩.关于大学校长权威结构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2):21-27.
    ③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2006(1):26-27.
    ④刘道玉.怎样领导好一所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8(5):13-19.
    ①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一)[z].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9-10.
    ①[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C].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22.
    ② K·F·Janda.Towards the Ex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Power[J].Human Relation.1996(2):13.
    ③ [美]乔恩·L·皮尔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9.
    ①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ed.)-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new ed.).Burnt Mill, Harlow: Longman House,1987.593.
    ①刘峰.领导大趋势[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47.
    ②同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5.
    ①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473
    ③王铁军.校长领导力: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N].中国教育报:2007-04-23.
    ④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42-47.
    ①闰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J].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3.
    ②马龙海.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88.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6.
    ①许大雁.大学校长执行力当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8(2):23.
    ①雷小生.论大学校长与大学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70.
    ①刘宝存.何谓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2001(3):23—26.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2.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1—172.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6.
    ②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结构及其角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37.
    ③《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一八九六——一九二七)第一卷[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349.
    ④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1.94.
    ①教会大学按其性质划分也属于私立大学,但是鉴于其办学主体为外国的各类教会团体,因此下文将单独列出加以论述。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10.
    ①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二)[Z].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47.
    ①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72—173.
    ①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83.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65.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9.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34.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38.
    ②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20世纪中国教育(第1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1.
    ①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系·20世纪中国教育(第1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84.
    ①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香港:中华书局,1992.57.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349.
    ③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0.
    ①顾颉刚.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J].文史资料选辑,1979.9.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355.
    ③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1.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3.
    ②同上,6.
    ③同上,191.
    ④同上,191.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30.
    ②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9.
    ①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50.
    ①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②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3.
    ③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2.
    ①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83—184.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210.
    ①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342.
    ①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18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56.
    ①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2.
    ②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332.
    ③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672.
    ①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08.
    ②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191.
    ①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稿(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62—271.
    ①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66.
    ②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1-72.
    ③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2.246.
    ①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49.
    ②同上,94.
    ③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97-298.
    ④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28.
    ①陈平原,郑勇.追忆蔡元培[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17.
    ①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97.
    ②同上,139.
    ③陈平原,郑勇.追忆禁元培.[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23.
    ④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81—282.
    ①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96.
    ②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70.
    ①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01.
    ②同上,190.
    ① 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
    ①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九十年[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
    ① 张意忠.民国大学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2.
    ①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47.
    ②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编(第18辑)[G].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93.
    ① 政协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编(第18辑)[G].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93.
    ① 张意忠.民国大学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2.
    ① 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72.
    ① 朱自清.清华的民主制度[J].清华校友通讯,1940第6卷(9):4.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① 刘超,李越.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明.清华大学学报,2012(6):23—28.
    ① 孔令仁.关于几位学术大师的片段回忆[J].文史哲,2001(6):15—21.
    ① 刘超,李越.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J].清华大学学报,2012(6):54—59.
    ② 同上。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
    ② 同上,45.
    ③ 同上,102.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29.
    ② 同上,469.
    ③ 同上,413.
    ④ 同上,585.
    ⑤ 同上,460.
    ⑥ 同上,88.
    ⑦ 同上,530.
    ⑧ 同上,45.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
    ② 《竺可桢演讲词》[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248)
    ③ 《竺可桢演讲词》[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248)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
    ② 同上,65.
    ③ 同上,177.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7—178.
    ② 同上,266-267.
    ③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649.
    ④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75—876.
    ⑤ 同上,940.
    ⑥ 同上,950.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49—950.
    ② 同上,1042.
    ③ 同上,1154.
    ④ 同上,1005—1006.
    ⑤ 竺可桢.竺可桢演讲词[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36(5):248.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8.
    ② 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387—388.
    ①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195.
    ②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616.
    ③ 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等.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354.
    ④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3.
    ①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4.
    ①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3.
    ②同上,443.
    ③同上,514.
    ④同上,135.
    ⑤同上,453.
    ⑥同上,599.
    ①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39.
    ②同上,692.
    ① 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69.
    ② 同上,75-76.
    ③ 同上,396.
    ④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41.
    ⑤ 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431.
    ① 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7.
    ②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3-474.
    ③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900.
    ④ 同上,1122.
    ① 竺可桢.大学生与抗战建国[J].国立浙江大学校刊,1941(3):100.
    ②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2.
    ③ 浙大文理学院于1928年设中国语文学门,1929年改为中国语文学系,1930年又改为中国语文学门,1938年恢复为系。
    ④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134.
    ① 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57.
    ②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30-1131.
    ①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6.
    ②卢同奇.竺可桢(1890-1974)[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46..
    ①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等.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32.
    ① 潘懋元,刘海峰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783.
    ①刘道玉.改革与治校[A].余立.校长——教育家[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112.
    ②郜承远,刘玲.麻省理工学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62.
    ①王运来.诚真勤仁光裕金陵——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79.
    ①徐正榜,陈协强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9.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7.
    ①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
    ②程斯辉.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86.
    [1]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编辑室.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第一卷.1895年10月——1949年1月)[Z]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
    [3]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第27册)[Z].合肥:黄山书社,1999版.
    [4]蔡克勇.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陈平原、郑勇.追忆禁元培[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7]陈平原.北大旧事[M].北京:三联书店,1998.
    [8]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9]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3]费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冯友兰.三松堂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15]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香港:中华书局.1992.
    [16]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复旦大学志(第一卷1905—1949)[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17]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1-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9]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洋务运动时期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0]郜承远,刘玲.麻省理工学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1]顾明远.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0
    [23]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工作报告[R].北京:国立北京大学,1933.
    [24]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一次报告[R].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刊印,1937.
    [25]韩水法.大学与学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6]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7]黄延复,马相武.梅贻奇与清华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28]黄延复.清华传统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
    [30]霍益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1]江祟廓.清华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2]蒋梦麟.蒋梦麟教育论著选[C].曲士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3]教育部.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教员研究专题概览[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4]教育部中国教育年鉴审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G].上海:开明书店,1934.
    [35]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6]教育年鉴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三)[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37]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M].黄威,龙君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8]金邦秋.领导科学论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9]金林样.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40]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42][美]科特(John P . Kotter)变革的力量—领导与管理的差异[M].方云军,张小强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43]李德伟,马璐.领导是什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4]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5]李剑萍.校长领导与学校效能的实证研究[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6]李子迟.晚清民国大学之旅[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47]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48]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9]刘道玉.改革与治校[A].校长——教育家(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112.
    [50]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
    [51]刘卫平,王莉丽.全球领导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2]刘向兵,李立国.大学战略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3]刘玉瑛.领导影响力[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4]马龙海.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5]马越.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1910—1998)[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7]梅贻琦.梅贻琦日记(1941—1946)[Z].黄延复,王小宁整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8]南开大学校史编写组.南开大学校史(1919—1949)[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59]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资料汇.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60]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1]彭宇文.中国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2]齐家莹.清华人文学科年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3]乔恩·L·皮尔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4]乔恩·L·皮尔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5]清华大学校史写组.清华大学校史稿[Z].北京:中华书局,1981.
    [66]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第二卷,国立清华大学时期(1928-1937)[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67]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第三卷(上):抗日战争时期的清华大学(1937-1946)[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68]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第三卷(下):西南联合大学与清华大学(1937-1946)[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69]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第一卷:清华学校时期(1911-1928)[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70]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1]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教育思想[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2]曲连波.领导立体决策艺术[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3]山西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山西大学百年校史[Z].北京:中华书局,2002.
    [74]史万兵.教育行政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中、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6]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7]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8]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28-1937[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9]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0]汤志钧.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戊戌时期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8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4.
    [82]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83]王继华.校长职业化释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4]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5]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6]王杰,祝士明.学府典章.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之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87]王乐夫.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88]王文俊.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教职员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89]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上、中、下册)(1912—1937)[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0]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三卷(1937—1946)[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1]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四卷(1946—1948)[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2]王学珍.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总揽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93]王有升.理念的力量:基于教育社会学的思考[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94]吴恒山.学校领导者成功之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95]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6]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G].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97]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98]谢燮正,娄成武.领导决策论[M].大连: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99]徐正榜、陈协强.名人名师武汉大学演讲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0]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1]燕京大学校友校史写委员会.燕京大学史稿[Z],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
    [102]姚国伟,庄汉开.国立浙江大学(上)[M].台北:国立浙江大学校友会印行,1985.
    [103]殷爱孙,周川.校长与教育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04]余立..校长——教育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105]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06]詹姆斯·库洋斯.领导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07][美]詹姆斯·库泽斯,巴里·波斯纳著.领导力[M].李丽林,杨振东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08]张爱蓉.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二),会议记录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9]张楚廷.校长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0]张思敬.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G].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11]张维迎,李其.激励与领导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3]张晓唯.旧时的大学和学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114]张意忠.民国大学校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5]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等.竺可桢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116]郑燕祥.教育领导与改革新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7]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纪念集[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1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第三,第五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19]周川,黄旭.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20]朱有瓛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121]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九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122]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2册[Z].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3]遵义地区地方志编委会.浙江大学在遵义[Z].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1][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美]约翰·埃德尔.埃德尔.论领导能力[M].熊金才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允沸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美]查尔斯·霍墨·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梅一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美]F·赫塞尔本.未来的领导.新时代的新视野、新策略与新措施[M].吕一凡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7][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9][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卷)[M].杨品泉,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美]理查德·L·达夫特.领导学.原理与实践[M].杨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1][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乔恩·L·皮尔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3]詹姆斯·库洋斯.领导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4]约翰·加德纳.论领导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5]杰拉尔德·C·厄本恩,拉里·W·休斯,辛西娅·J·诺里斯.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M].黄威,龙君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6]费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丹尼尔·若雷,赫伯特·谢尔曼.从战略到变革—高校战略规划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8][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9][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祥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德]马克斯·韦伯.韦伯论大学[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上、下卷)[M].杨品泉,孙开远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2]乔恩·L·皮尔斯.领导者与领导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加]许美德著,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一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5][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3.
    [1]别敦荣.论市场化体制下大学校长的作用[J].高等教育管理,2008(3).
    [2]蔡磊砢.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困境与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3]陈洪捷.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3).
    [4]陈坤华.现代大学校长的基本素质要求微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5]陈闻晋等.试论中国大学校长的理想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87(4).
    [6]陈玉现;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
    [7]陈媛,周治军.论近代中国大学教授群体的演变动力[J].江苏高教,2008(4).
    [8]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机理探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9]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变革与稳定[J]高教探索,2008(4).
    [10]陈运超.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整合与分散[J]江苏高教探索,2007(5)
    [11]陈运超.论大学校长治校的基本矛盾之一:领导与被领导[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12]陈紫天.中国近代高校教育管理思想撷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13]程凤春.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及其成果应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1,(4).
    [14]储祖旺,万可.论我国高校战略管理团队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15]楚红丽.公立高校与政府、个人委托代理关系及其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16]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17]崔恒秀.民国教育部与大学关系之研究(1912—1937)[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8]代蕊华,筹资者.大学校长新角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19]杜萍.校长的高绩效领导力一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J].教育发展研究,2004(11).
    [20]杜秀梅,毛祖桓.新时期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品质[J].理工高教研究,2002(5).
    [21]顾人峰.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J].理工高教研究,2004(3).
    [22]韩水法..世上已无蔡元培[J].读书,2005(4).
    [23]韩晔..校长与教育家:治校理念与治校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24]韩震.中国高校领导力建设的国际化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25]黄和平.从民国教育法规看民国的大学自治[J].大学教育科学,2006(2)
    [26]黄俊杰.从台湾经验论大学校长遴选的几个关键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27]黄明东,刘永,郭梅.试论大学校长的任期[J].教育研究,2005(5).
    [28]季诚钧.国内外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的比较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
    [29]孔令仁.关于几位学术大师的片段回忆[J].文史哲,2001(6)
    [30][美]罗伯特伯恩葆,钟海青.为什么新任校长比历任校长更能获得教师的支持[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4(1).
    [31][加]理查德·C·雷文.大学校长的领导才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32]李家成.学校变革中校长的角色理想重建[J].河北教育,2006(7).
    [33]李进才.关于大学校长治校理念与风格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5).
    [34]李巧针.美国大学校长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分析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7(4).
    [35]李庆豪.我国公立大学校长地位的法学审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36]李树.现代大学校长身份的定位——职业管理者[J].教育研究,2005(5).
    [37]李硕豪.梅贻琦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38]廉振民,佘占宏.大学校长与大学理念构建的历史分析和现实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39]林译丛.民国时期高校管理的现代诠释[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6).158-161.
    [40]刘宝存.哈佛就是哈佛—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教育发展究,2004(2).
    [41]刘超,李越.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J].清华大学学报,2012(6)
    [42]刘道玉..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校长[J].学习月刊,2004(11).
    [43]刘道玉.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4]刘道玉.怎样领导好一所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8(5).
    [45]刘道玉.中国怎样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46]刘国华.校长领导力——引领学校特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8(5).
    [47]刘剑虹.试论蔡元培和梅贻奇的大学教师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48]刘晶玉,任嵘嵘.中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研究演变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49]刘献君.大学校长与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6).
    [50]刘向兵,李立国.大学领导者在战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51]刘尧.大学校长的社会责任[J].江苏高教,2009(1).49-51.
    [52]栾兆云.中美大学校长队伍建设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1)
    [53]马国川.耶鲁大学校长不带研究生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6-08-08.
    [54]马龙海.大学校长领导力体系构建的探索性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
    [55]玛大鸣.美、英、澳教育管理前沿图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6]孟范昆,汪寿祥.哲学思维与领导决策[J].求实,2002(9).
    [57]睦依凡.大学校长的教师理念的对治教意义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
    [58]睦依凡.关于大学校长及其作用的讨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
    [59]眭依凡.改造大学:大学校长不能放弃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
    [60]牛维麟.世界一流大学校长特征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
    [61]邱心玫.论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62]邱心玫.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探微[J].现代校长,2007(4).
    [63]曲钦岳.怎样办高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64]沈传缘.大学学科带头人的形成与发展[J].浙江高等教育,2004(1).
    [65]史万兵,张夙.中美大学校长知识背景的比较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6]孙冬梅.大学校长理想角色的定位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2008(5).
    [67]孙昭.我国领导力创新问题研究.[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5(6).
    [68]唐景莉等.关注高校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5-09-23.
    [69]陶英惠.蔡元培与大学院[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3)
    [70]陶英惠.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院[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8(7)
    [71]王福友.美国大学校长领导能力开发及启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72]王刚,徐立清.论大学的国际化.理念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73]王洪才.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J].江苏高教,2005(4).
    [74]王洪才.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J].河南教育,2006(1)
    [75]王继华.校长职业化:教育创新的抉择[J].人民教育,2004(1).
    [76]王建华.中国近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77]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J].教育与职业,2006(12).
    [78]王磊.校长领导力的内涵与要素.[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79]王肖婧.领导与变革大师[J].管理学家,2007(12).
    [80]王英杰.大学校长要有大智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与发展经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
    [81]王友良.大学校长职业化与职业化的大学校长[J]云梦学刊,2005(2).
    [82]王湛.教育家办学:校长的角色、使命与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6-26(6)
    [83]王长乐.大学校长形态:一种复杂性的社会现象[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84]王长乐.关于选拔大学校长的思索[J].科技导报,2002(6).
    [85]魏士强.美国大学校长选拔及主要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
    [86]文博,姚炜.哲学视野中的权变管理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7]吴江,张秀阁,周保利.面对WTO的选择.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
    [88]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基于大学校长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9]席酉民.大学校长的地位和基本素质[J].科学中国人,2005(7).
    [90]谢安邦,周巧玲.大学战略管理中的领导:角色、挑战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9).
    [91]谢泳..过去的大学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2-08-14(3).
    [92]谢泳.1949年前中国国立大学校长与政府的关系[J].社会科学论坛,2004(10)
    [93]谢志浩.大学理念与国家创新体系——民国高教史给我们的启迪[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
    [94]徐莉.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适应性组织情境分析——基于管理与领导的区别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1(9)
    [95]徐文.中美大学校长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96]许大雁.大学校长执行力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97]许大雁.大学校长执行力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98]薛天祥,侯定凯.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大学校长权力[J].高等教育研究,1996(3).
    [99]闫拓时.当代中国大学校长领导力研究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100]杨延东.大学校长在高校战略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101]姚利民,尹航.我国知名大学校长个人特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2]姚晓峰.大学校长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103]游淑芬.高等学校校长的新观念—从职务校长到职业校长[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104]詹宏毅,胡娟.当代中国杰出大学校长的素质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105]张岂之等.西方近代大学理念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106]张世红,白永毅.论大学国际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
    [107]张爽.校长领导力:背景、内涵及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9).
    [108]张天舒.校长在一流大学形成中的作用—以清华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08(4).
    [109]张雪蓉.国立东南大学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
    [110]张正峰.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治校制度的特点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6)
    [111]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12]章开沅.<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序言[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13]赵明仁.论校长领导力[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114]赵文华.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挑战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115]赵文化,高磊,马玲.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校长职业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3).
    [116]赵中建.略论校长专业成长的理论素养[J].江苏教育,2007(9).
    [117]郑春光.守成和发展—从学校管理到学校领导[J].现代教育论丛,2002(2).
    [118]中国科学院“科学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科学领导,2006(9).
    [119]周川.大学校长角色初探[J].上海高教研究,1996(6).
    [120]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121]周勇.大学教授的学术生活空间——以蔡元培、胡适与顾颉刚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
    [122]周作宇.大学校长的领导困局[J]学术界,2008(6).
    [123]朱浩.关于大学校长权威结构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124]朱浩.关于大学校长权威结构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2).21-27.
    [125]朱九思.大学生命的真译[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126]朱清时.建设一流大学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
    [127]曾昭奋.大楼与大师[J].读书,2001(9).
    [1]Avolio,B.J.(1999). Full leadership development:Building the vital forces in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Sage.
    [2]Bass,B-M.(1990). Bass and Stogdill's handbook of leadership:A survey of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Free Press.
    [3]Bryman,A.(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 London:Sage.
    [4]David Ward & Brian L. Hawkins.Presidential Leadership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The Presidency, Spring,2003.
    [5]Kouzes,J.J.,&Posner,B.Z.The leadership challenge:How to keep getting extraordinary things done in organization(2nd 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5
    [6]James J. Duderstadt. A Univers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M]. Ann Arbor:The Universityof Michigan Press,2000.
    [7]Kotter.J.P.(1990). A force for change:How leadership differs from management. Now York:Free Press.
    [8]Jago,A.G.(1982).Leadership: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28(3).
    [9]Rost,J.C.(1991). Leadership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Praeger
    [10]Sergiovanni, T, J The Principalship:A reflective Practice Perspective[M].San. Francisco,CA:Allyn and Bacon,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