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20世纪法律社会学中“法律与社会运动”的核心倡导者,劳伦斯·弗里德曼明确提出了法律文化这个核心概念,并为此概念的效用做出了理论上的辩护,而在此之前学者们往往是以法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进路的。对法律文化理论的阐述在他的经典著作《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后来的比较法学家的法律文化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也主要是选取《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一书为解读文本,着重对法律文化这一法理学问题予以论述。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元素在社会革新与法律变化之间扮演着中介变量的角色,而法律文化又是以现代个人主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其法律文化理论的核心部分——自由社会个人选择理论的系统分析,进而探讨这种由个人选择创建出的“选择的共和国”是否真正具有实践中的普适性,并对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理论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
     本篇文章的论述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弗里德曼其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笔者写作本篇论文的意图及写作进路。
     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和社会两个方面探讨了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产生的背景。在法律的现代化理论和进化论观点逐渐失去解释力的时候,弗里德曼从法律文化的角度阐述法律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无疑为法社会学的发展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西方社会特别是现当代美国法律的实践状况成为了弗里德曼法律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通过对美国法律文化现状的描绘,为我们深入了解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理论提供了情境。
     第二部分对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律文化”进行分析,理清作为弗里德曼法律文化理论体系中基本构成概念的内涵及功能,进而又分析了贯穿于弗里德曼法律观中的“法律”及“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这一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这三个概念分别在弗里德曼的三部著作《法律与社会》、《法律制度》以及《选择的共和国》中得以体现。当然,法律文化是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所以这部分也将着重论述法律文化的构成及相关方面。
     第三部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即弗里德曼的自由社会个人选择理论的构建,这也是支撑其法律文化理论的主体。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论述的:选择的基础,个人选择的表现,对选择的保障以及法律制度和权威结构对自由选择的影响。
     第四部分是对弗里德曼法律文化观的余思。现代社会的自由观主要表现在个人拥有范围日益扩大的自由选择权,虽然这种自由要受到法律和其他形式权威的调控与限制,但那样是为了人们更普遍的自由的实现,并预言其他国家特别是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也必将走上这样的一条选择之路。正是对美国社会的个人选择观念的过分强调,我们认为弗里德曼最终还是没能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想通过法律文化来调和权威与自由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却并未从根本上消解这一悖论。
     结语部分,重新回顾了本文的言说理路,肯定了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理论对美国社会学法学特别是法律文化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我国的法治化发展寄予期望。
"The law and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sociology of law happened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Lawrence Friedman is the important advocator for this movement. He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core concept of legal culture, and has defended the concept in theoretical usefulness, while the scholars before Friedman often emphas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culture. His theory of legal culture is greatly reflected in his classic work: "The Republic of choice: Law, Authority, and Culture", whic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ater academ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 The Republic of choice: Law, Authority, and Culture," and focuses on the legal culture. Friedman says that the legal culture plays an act of medium between social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the law, while the legal culture is constituted on the basi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so the paper analyses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 in free society—the core of theory of legal culture, and discusses whether "the Republic of Choice" created by individual choice can be put in practice. Also, the paper reflects the flaws of his theory.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it gives an introduction of Friedman, his primary mean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intention and order of the paper.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Friedman's legal theories in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social reality. When the point of modern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law have gradually lost their explanatory power, Friedman has found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law, which is to interpre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aw and the change of socie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culture.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core conception of Friedman's theory—legal culture, including its meaning and function. Further, it interpret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ree conceptions: "law", "legal system", and "legal culture", which appear in Friedman’s three different books respectively: "Law and Society", "Legal System" and "Republic of Choice".
     The third part expounds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choice, which is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and the theory of legal culture, including the foundation of choice, the behavior of individual choice, the safeguard of choice and the effects of legal system and authorities’structure on free choice.
     The forth p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Friedman’s thoughts of legal culture. It can be found in his work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s led the new trend of Western legal culture, while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egal culture has dominated the modern world, so China will embark on the same road, which is his linear concept of historic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section re-reviews the statement of this paper, and affirmed the Friedman’s theory of legal cultur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of law. Also, it hop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ity have a great progress.
引文
1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2[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 Lawrence M. Friedman, American Law: An Introduction, Revised and Updated Edition,W。W。Norton & Company,1998, p.330。
    4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前注[2],译者导言,第10页。
    5 [美]李·S.温伯格、朱迪思·W.温伯格:“论法律文化和美国人对法律的依赖性”,潘汉典译,《法学译丛》,1987年第1期,第8页。
    6何勤华:《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7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前注[2],第79页。
    8季卫东:“社会变革与法的作用”,《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第33页。
    9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前注[2],第5页。
    10 Lawrence M. Friedman, 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and Society Review, 1969, On Legal Development , 24 Rutgers Law Review1969.
    14李强:“法律社会学中的法律文化概念——评劳伦斯·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67页。
    15 [荷]埃哈德·布兰肯伯格:“作为法律文化指标的民事诉讼率”,[意]D.奈尔肯主编,高鸿钧等译:《比较法律文化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18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页。
    19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考察》,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1页。
    39杨清望:“个人选择:现代社会秩序正当性的基础——评《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河北法学》,2007年第7期,第8页。
    55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61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63高鸿钧:“美国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其局限”,《清华法学》,2009年第1期,第91页。
    64姚建宗:《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述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69 [德]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6页。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朱景文:《现代西方法社会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4]李瑜青:《法律社会学导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何勤华:《二十世纪百位法律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何勤华:《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姚建宗:《美国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述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刘进田、李少伟:《法律文化导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意]D.奈尔肯编:《比较法律文化论》,高鸿钧、沈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高鸿钧、贺卫方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高鸿钧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德]马克思·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杨清望:“个人选择:现代社会秩序正当性的基础——评《选择的共和国:法律、权威与文化》”,河北法学,2007年第7期。
    [2]夏新华:“美国法律文化的发展及特性”,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3]唐仲清:“法律制度的概念分析——读弗里德曼《法律制度》、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衍生的法哲学思辨”,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姜栋:“法律何时有效——试析弗里德曼论法律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理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5]李强:“法律社会学中的法律文化概念——评劳伦斯·弗里德曼《选择的共和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6]季卫东:“社会变革与法的作用”,开放时代,2002年第1期。
    [7]刘育梅:“社会变迁与美国法制现代化——简评劳伦斯·弗里德曼的法律文化理论”,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8]李强:“法律社会学中的法律文化概念——评劳伦斯·弗里德曼《选择共和国》”,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9]高鸿钧:“美国法律文化的自由及局限”,清华法学,2009年第1期。
    [10][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治、现代化和司法”,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第1卷。
    [1]Lawrence M. Friedman, Law,Lawyers,and Popular Culture, The Yale Law Journal 98(1989).
    [2]Lawrence M. Friedman, Legal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Society Review 4(1969).
    [3]Lawrence M. Friedman, Legal Rules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The Stanford Law Review 19(1967).
    [4]Lawrence M. Friedman, Litigation and Socie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5(1989).
    [5]Lawrence M. Friedman, The Law and Society Movement, Stanford Law Review 38(1986).
    [6]Don Herzog, I Hear a Rhapsody: A Read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oice: Law, Authority, and Culture(19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