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前小说观念流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依据可见文献资料来考察中国小说观念在宋代之前的原貌,梳理出小说观念发展的脉络与规律。在结构处理上,既从宏观研究的层面对小说观念的流变作纵向考察,也从一些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对其中反映的小说观念作个案研究。论文的研究注意点面结合,从问题出发,力图避免流于一般的小说史书写模式。
     正文部分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两个误区进行辨析,认为神话与诸子寓言都非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通过对这两种误解的产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指出以西方叙事小说观念为标准衡量中国古代小说,不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违背了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忽略了方法论对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指导意义。在厘正讹误的基础上,梳理了先秦时期小说的原貌与特征,认为先秦小说的观念与特征,大致和《汉书·艺文志》所体现出的汉代小说观念相符,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延续性。小说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记言和记事两大类型,而以言说理和以事说理的社会功能成为小说观念在形成初期的核心特征。
     第二章主要讨论汉代小说观念。刘向、刘歆父子对西汉校书成果的总结,即《七略》和《别录》中的学术观点,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继承,并基本建立了中国小说学体系的最初规模,奠定了以“小道”为其性质及判断标准的核心特征,成为中国小说学后来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在讨论过程中,又利用出土文献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中“稗官”与小说发展的关系。此外,对小说最初的性质类别归属(在子史之间的游移状态)进行了剖析,认为小说在产生之初,较之诸子之说,更贴近于古史的特征,只是由于《汉书·艺文志》将史籍依附于“六艺略”的“春秋家”类,史学尚未独立于经学,加之小说由于形制及功用的局限,无法再依附于经学之下的史学,只能归属于“诸子略”的九流之末。
     第三章对魏晋时期的小说发展状况进行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对曹植“诵俳优小说数千言”之事的厘正分析,利用出土文献中的人物俑和画像石等实物资料,认为“俳优小说”是小说称谓的第一次泛化使用,其内容并非俗赋,其表现是早期曲艺形式。其次讨论了本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即追求史书书写的实录原则,而史书的编撰却出现了不再固守狭义实录的趋向,尤其是记录鬼神题材的作品大量入居史部。通过讨论,认为本时期的小说已经出现了新变的因素,小说的流变发展已经萌发。
     第四章对南北朝时期的小说流变展开讨论。学界以往对南北朝小说发展的考察,大抵沿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框架布置,以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两大类题材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缺乏对小说发展总体脉络的宏观把握。本章突破了上述研究瓶颈,认为中国小说观念的重要嬗变与体系构建的逐步完善,都可以在这一阶段找到奠定其基础发展的线索。因此集中从史注对小说的接受、文论对小说的接受、文集对小说的接受等问题出发,努力突破既有研究思维的框架桎梏,从宏观上对该时期小说的流变和风貌作一系统考察,力图还原这个时期小说发展的真实面貌。此章选取本时期出现的第一部小说书的注本,即《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本时期出现的第一部汇集各类题材的小说总集,即殷芸《小说》,这些往往不同程度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对象,并重点考察了介于《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之间最能反映本时期小说观念的唯一书目《七录》,从文献与文学的角度重新解读这篇书目所体现出的南北朝小说观念。
     第五章阐述了唐人编修《隋书·经籍志》所体现的小说观念,认为唐人总结了汉代以来小说观念,小说学体系构建趋于完善。《隋书·经籍志》的编成,反映了唐人小说观念的最终确立,唐人从三个不同层次丰富了汉人建立的小说体系,给予小说发展的合理性支撑点,为小说体系的完全建立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唐人小说观念建立后的接受与改造情况。一方面,以刘知《史通》作为研究个案,考察刘知幾的小说认识没有超越《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所表现出的唐人小说观念,他在《史通》中的论述,除去涉及到的一些“小说”名称,往往只是对正史之余的史料的泛称,并没有体现出独特的小说观,更不能说对小说进行所谓的分类。今人研究小说的误区,正在于对刘知幾援子入史的泛史料观没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以《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文选》李善注为例,考察其中援引小说的情况,借以从不同的角度,从观念接受的侧面,探讨唐人小说观念的滋生与发展。最后,以《日本国见在书口录》著录小说为例,对唐人小说观念在本时期内的域外影响作出初步分析。
     第六章主要讨论了宋人对汉唐小说观念的突破。首先通过宋人对《崇文总目》及《新唐书·艺文志》的编撰,引杂传入小说,为小说赢得了一种标志性的文体依据。叙事文体的引入,不啻于对唐人小说之学的重建,而这正是传统小说观念向近现代小说观念转变的关键。接着考察宋人小说观念下的唐代传奇作品的接受与认知情况,对杂传体作品与传奇作品的关系作深入思考,并指出其文体的相承性。对宋代小说观念建立后的小说发展与接受情况,选取杜诗赵次公注引小说之例,作个案研究。最后,运用文献学和文艺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牛郎织女”非殷芸《小说》佚文,作出详细考察,讨论宋代小说指称的进一步泛化,及学界长期以来对古小说辑佚方法存在的误区。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combining the philology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and on the basis of common literary documents in highest measure to study original appearance of Chinese conti(小说) before Song Dynasty, and tease 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 and its law.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there are historical discussion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onti at a macroscopical level, as well as specific study at different angles such as writers, works, acception and so on.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gives attention to combining points with sides, starts from the problem and tries to avoid becoming a general historical books on chinese conti.
     The main text divides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discriminates two mis-understandings in current study, namely, both of myths and fables are not the origin of ancient chinese conti. By analysing and discussing the cause of these two mis-understandings, the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aking the narrative novel a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o measure ancient chinese conti offends against its features, goes against its own developmental rule, and ignores instructional meaning of methodology for ancient chinese conti. On the basis of correcting mistakes, the chapter teases out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features of conti in pre-Qin Dynasty, and thinks that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conti in pre-Qin Dynasty roughly conform with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Han Dynasty reflected by Han-Zhi(《汉书·艺文志》), and there is some continuity between them. The main expression of conti are recording saying and recording matters two groups. The social utility, namely taking the saying to argue and taking the matter to argue, become core features on the elementary stage of the formational concept of conti.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Han Dynasty. Qi-Lue(《七略》)andBie-Lu(《别录》)summarize Liu Xiang and Liu Xin's collating fruits in West-Han Dynasty, and their academic points are inherited by Ban Gu's Han-Zhi, thereby establishing basically the initial scale of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conti,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at "little Tao(小说)" is the core feature of conti in nature and judgemental standard, and becoming the basic principle followed by later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conti. In the process of the discussion, this chapter also uses unearthed documents to focus on investig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d "Bai Guan(稗官)”for development of conti in present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analyses the libratory state of adscription in initial nature of conti between the realm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y, and thinks that chinese conti at the beginning of production is more clos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historical books comparing with the doctrine of philosophy. However, because Han-Zhi lays historical books in the group of Chun-Qiu-Jia(春秋家)belonging to Liu-Yi-Lue(六艺略), the system of history is not independent from the doctrine of confucian classics yet. Further, conti can not be attached to the history belonging to the doctrine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y more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its 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just be placed at the end of the group of philosophy(诸子略).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situation of conti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mainly begins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chapter corrects and analyses the original of Cao Zhi's reciting thousands of words coming from the farce actors'hsiao-shuo(诵俳优小说数千言).With the help of real things in the unearthed materials such as the figurines, the painting stones and so on, the chapter thinks that the farce actors'hsiao-shuo is the first extensive use of the name of hsiao-shuo, meanwhile, the content of farce actors'hsiao-shuo is not vulgar Fu(俗赋)and the performance of it is a form of early folk art. Secondly, the chapter discusses a distinct features in the creation of conti during this period, that is aspi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ctual recording in writing history. However,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books appears that it starts to contravene strict factual recording, especially many works recording spirits are grouped under historical books. Through these discussions, the chapter thinks that there are some new variable factors already in conti of this period, meanwhil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i has been germinate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conti 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In the past academic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 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pproximately remains in the frame of Lu Xun'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中国小说史略》),taking recording human beings and recording supernatural tales two groups conti as the main directions of research, thereby lacking macroscopical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overall thr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 The chapter breaks through aforenamed limitation on research, and thinks that both the important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onti and the gradual perfection of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find their basal clues in this stage. So the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starting from these questions such as the acceptance of conti in annotation for historical books, the acceptance of conti in literary theory, the acceptance of conti in corpus and so on. The paper strive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houghts in current research, and makes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macroscopically for the evolution and features of conti in this period, and tries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conti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discussion selects some books which easily are overlooked by researchers, such as the first annotated book of conte in this period namely Shi-Shuo-Xin-Yu(《世说新语》)annotated by Liu Xiao-biao, the first corpus of conti containing many kinds of subject matters in this period namely Yin Yun's conti and so on. Equally, the discussion mainly investigates Ruan Xiao-xu's Qi-Lu(《七录》)which is intermediate between Han-Zhi and Sui-Zhi(《隋书·经籍志》)as well as the only bibliotheca reflecting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this period best, and makes use of documental and literary angles to reinterpret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reflected in Qi-Lu.
     The fifth chapter expounds that Sui-Zhi which is compiled by people in Tang Dynasty sums up the concept of conti since Han Dynasty, perfects the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conti. The compilation of Sui-Zhi reflects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concept of conti in Tang Dynasty. People in Tang Dynasty enrich the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conti established by people in Han Dynasty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and g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 a reasonable hold, accordingly, open a new complexion for the complete constitution of the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conti. On these basis, the chapter analyses further the acceptance and modification after the concept of conti coming from the people in Tang Dynasty set up. On the one hand, the chapter takes Liu Zhi-ji's Shi-Tong(《史通》)as a study case to investigate that his understanding of conti entirely within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Tang Dynasty demonstrated in Sui-Zhi and old Tang-Zhi(《旧唐书·经籍志》). His discussion didn't reflect a particular view of conti, to say nothing of classifying conti, with the exception of taking the word hsiao-shuo as a extensive name of non-orthodox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current research of conti just lies in lacking accurate grasp for Liu Zhi-ji's view of extens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at is making use of conti as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write historical books.On the other hand, taking Shi-Ji-Suo-Yin(《史记索隐》), Shi-Ji-Zheng-Yi(《史记正义》) and Anthology of Literature(《文选》)annotated by Li Shan as ex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citing conti in these books,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 angles,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Tang Dynasty from the side of conceptual acceptance. Finally, the chapter taking the book the catalog of books being in Japan(《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as an example to analyse preliminarily the foreign effects of concept of conti in Tang Dynast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Song Dynasty comparing with Tang Dynasty. Firstly, through investigating Chong-We-Zon-Mu (《崇文总目》)and new Tang-Zhi(《新唐书·艺文志》)compiled by people in Song Dynasty, the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introducing the written style of mixed biography(杂传)to conti brings a symbolic literary style for conti. The introduction of narrative literary style is a critical poi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cept of conti from the traditional to modern, corresponds to a reconstruction for the academic system of conti in Tang Dynasty. Secondly, the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acceptance and cognition of legends of Tang Dynasty(唐传奇)in Song Dynasty, and thinks deep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xed biography and legends of Tang Dynasty, moreover, points out the hereditary relation between them.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acceptanc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conti in Song Dynasty, the chapter takes the quotative conti coming from The Annotations on Du Fu's Poetry by Zhao Ci-gong as the example to engage case study. Finally, with the principle of using method combining the philology with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hapter detailedly investigates that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en(牛郎织女)”is not an item of lost text in Yin Yun's conti, and discusses the further extensive use of the name of hsiao-shuo i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long-standing misunderstanding of research method in compiling ancient conti.
引文
1陈寅恪著:《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引自《金明馆从稿二编》(《陈寅恪集》),第27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蓬莱阁丛书本),第4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校雠通义》,卷一,叙,第9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2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载《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3年第36号“华年阁杂谈”,收入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2册“民间文学集”,第681—682页,上海:上海书局,1995年6月第1版
    3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第822—8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41926年,陈源撰文指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抄袭日本东京大学盐谷温所著《支那文学概论讲话》,鲁迅于是年2月1日撰《不是信》,澄清此事:“盐谷氏的书,确是我的参考书之一,我的《小说史略》二十八篇的第二篇,是根据它的,还有论《红楼梦》的几点和一张《贾氏系图》,也是根据它的,但不过是大意,次序和意见就很不同。”是文最初发表于1926年2月8日《语丝》周刊第六十五期,收入《华盖集续编》,见《鲁迅全集》,第3卷,第24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中国小说史略》,第6页。
    2《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12页。
    3[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二,《四部正讹》(下),第314页,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4《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二酉缀遗》(中),第363页。
    1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第25页,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9月第1版
    2《中国文言小说史》,第31页。
    3[日1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6月第1版
    4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第1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5王枝忠著:《汉魏六朝小说史》,第6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6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第25页,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第18页.
    1苗壮著:《笔记小说史》,第17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2《笔记小说史》,第18页。
    3按,据汪绍楹校本《艺文类聚》,无“一”字。是本以南宋“绍兴刻本为底本,校以诸明刻本及明刻校宋本”。[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一“天部上·天”,第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
    4《中国小说史略》,第6—7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6页。
    6《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5页。
    7《汉书》,卷三十,第1730页。
    8[唐]魏征、令狐德菜撰:《隋书》,卷三十四,第10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3钱钟书著:《围城》,第22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第1版
    1胡适:《论短篇小说》,引自《胡适文集》(第2册),第10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3[南朝宋]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三,谐隐第十五,第27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4钱钟书著:《管锥编》,第1157—11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
    1《管锥编》,第1420页。
    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卷九,第947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1版
    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第7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4《汉书》,卷三十,第1746页。
    5《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1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第2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2月第1版
    2《庄子集释》,卷九,第925页。
    3《中国小说史略》,第1页。
    1《庄子集释》,卷一,第4页。
    2刘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3[唐]陆德明撰,黄焯断句:《经典释文》,卷二十六,第36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4[清]俞樾著:《庄子人名考》,引自《俞楼杂纂》,卷二十九,第1015页,光绪九年重定本
    5《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3页。
    6林纾编纂:《庄子浅说》,第7—8页,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6月初版
    7朱桂曜著:《庄子内篇证补》,第5—6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初版
    8《庄子内篇证补》,第6页。
    9《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3—4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1[清]王学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卷十六,正名篇第二十二,第4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
    2《荀子集解》,卷三,非十二子第六,第92页。
    3《荀子集解》,卷十二,正论篇第十八,第345页。
    4《荀子集解》,卷十六,正名篇第二十二,第429—430页。
    5《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6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引自《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7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2版
    1《汉书》,卷三十,第1744—1745页。括号内为班固自注。
    2《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71页。
    3《笔记小说史》,第30页。
    4王瑶:《小说与方术》,引自《中古文学史论》,第10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5《汉魏六朝小说史》,第25页。
    6《汉魏六朝小说史》,绪论,第4页。
    7罗宁:《<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引自《汉唐小说观念论稿》,第240页,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8《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9[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一十七,第3029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10《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卷六上,第1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
    2《说文解字》,卷七上,第144页。
    3[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卷第十四,“孝行览·本味”,第745—74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史记》,卷三,第94页。
    5[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卷一,第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
    1《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71—272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3《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页。
    4《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5《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4页。
    7《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72页。
    8《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页。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2[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五,第34—-39页,光绪九年癸未长沙嫏嬛馆补校刻本
    3[清]丁晏辑:《佚礼扶微》,引自《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第620—62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另,此书又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版《古籍佚书拾存》,殷梦霞等编,所用底本为光绪南菁书院丛书本,较好。
    4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1—2页,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5《校雠通义》,卷三,汉志诸子第十四,第1049页。
    6《中国小说史略》,第14页。
    7原书已佚,引自萧统《文选》卷三十一“杂拟下”之“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目第二首“李都尉从军陵”,李善注“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14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8《小说家出于稗官说》,《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73页。
    9《汉书》,卷三十,第1760页。
    1卢文晖辑注:《师旷——古小说辑佚》,前言,第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2《汉书》,卷三十,第1768页。
    3《汉书》,卷三十,第1778页。
    4《荀子集解》,卷十九,大略篇第二十七,第489页。
    5《荀子集解》,卷十九,大略篇第二十七,第489页。
    6《史记》,卷七十四,第2349页。
    7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卷三,第272—27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
    8《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五,第40—44页。
    9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第5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1[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卷六,第2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第1版
    2《风俗通义校注》,卷八,第367页。
    3《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第119页。
    4《<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引自《汉唐小说观念论稿》,第236页.
    5《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第120页。
    1《史记》,卷六,第236页。
    2《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295页。
    3《史记》,卷一百三十,第3319页。
    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一百,第424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5《汉书》,卷三十,第1701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3《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4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引自《余嘉锡论学杂著》,第265—266页。
    5周楞伽:《稗官考》,引自《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第257—266页,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11月第1版
    1潘建国:《“稗官”说》,《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第76—84页
    2陈洪:《“稗官”说考辨》,引自刘跃进主编:《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第79—94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陈广宏:《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修订稿),引自《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辑,第104—-116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4王国维著:《古史新证》,第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5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24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睡虎地秦墓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共12座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1975年12月发掘,其中第11号墓出土大量秦代竹简,总计1155枚,另有残简80枚。分别为:《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日书》乙种。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乙种四种简上原有书题。“金布律”在《秦律十八种》中,简为第64—93枚。
    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第39—4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3饶宗颐:《秦简中“稗官”及如淳称魏时谓“偶语为稗”说——论小说与稗官》,引自《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五册),第60页,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4龙岗墓葬位于湖北省云梦县城郊,共9座秦汉墓葬,1989年10月发掘,其中第6号墓出土一批简牍,总计竹简293枚,残片若干,另有木牍一枚。
    5据《龙岗秦简》所载竹简照片与摹本字形,此字原作“稷”,参见该书第21页。李家浩先生认为作“稷”字,详见李家浩所撰《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载于《考古学辑刊刊》第八辑。《龙岗秦简》整理者认为应作“稗”字,所论详见该书第75页。笔者亦持此见。但该书整理者所云“文献所记都官与乡部官吏,皆未见有‘稗官’之职及职司。秦汉以后,‘稗官’一词作为职官之名的意义似已消亡,而仅用作‘野史小说’的代称,且又派生出‘稗史’等词”,笔者并不认同。
    6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龙岗秦简》,第7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8月第1版
    7陈洪:《“稗官”说考辨》,引自刘跃进主编:《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第79—94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8张家山第247号汉墓位于湖北省江陵县(今荆州市荆州区),1983年12月发掘,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参见《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一文,载《文物》,1985年第1期)据墓中所出历谱,墓主去世时间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或其后不久。墓该共出土竹简1236枚(不含残片),分别为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脉书》、《算数书》、《盖庐》、《引书》、遗策等,除历谱和遗策外,各有书题。《金布律》、《秩律》皆在《二年律令》中,简分别为第 418—439枚、第441—472枚。
    1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第66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2《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第80页。
    3袁行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引自《文史》(第七辑),第179—1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1版
    4《“稗官”说》,《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第76—84页
    5《“稗官”说》,《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第76—84页
    6罗宁:《小说与稗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54—60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28页、第1732页、第1734页、第1736页、第1737页、第1738页、第1740页、第1742页、第1743页、第1745页。
    2《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第77页。
    1《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修订稿),引自《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辑,第113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55页。按,《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篇“卜云其吉,终然允臧”句下,毛传:“建国必卜之,故建邦能命龟,田能施命,作器能铭,使能造命,升高能赋,师旅能誓,山川能说,丧纪能诔,祭祀能语,君子能此九者,可谓有德音,可以为大夫。”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三,第3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3[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七,第69页。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4《汉书》,卷三十,第1746页。
    1[东汉]荀悦撰,张烈点校:《汉纪》,孝成皇帝纪二,卷二十五,第43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2《汉书》,卷三十,第1744—1745页。括号内为班固自注。
    3《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4《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5《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6王瑶:《小说与方术》,引自《中古文学史论》,第102—12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7刘向:《说苑序奏》,引自[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第1版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第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文选》,卷二,第68页。
    3《汉书》,卷三十,1745页。
    4[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第6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七略别录佚文》,第66页。
    2[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佚文》,第152—1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原书已佚,引自萧统《文选》卷三十一“杂拟下”之“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目第二首“李都尉从军陵”,李善注“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一,第14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
    1[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十七,第25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2《论语注疏》,卷十七,第2525页
    3[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九,“阳货”第十七,第1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4《汉书》,卷三十,第1708页。
    5鲁迅:《<古小说钩沉>序》,引自《鲁迅全集》第十卷《古籍序跋集》,第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1《中国小说史略》,第3页。
    2[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九流绪论》下,第280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3《汉书》,卷三十,第1715页。
    4[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二,第90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1《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2《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4[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第16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版
    1《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3—114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93页。
    3《汉书》,卷三十,第1714页。
    4《汉书》,卷三十,第1715页。
    1[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十四,《惑经第四》,第37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一,《经籍考》十八,第1619页。
    3[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五,答客问上,第47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4[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校雠通义》,卷一,宗刘第二,第9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5逯耀东:《<隋书·经籍志·史部>形成的历程》,引自逯耀东著:《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第22—5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6《校雠通义》,卷一,叙,第945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28页、第1732页、第1734页、第1736页、第1737页、第1738页、第1740页、第1742页、第1743页。
    1[汉]徐干撰:《中论》,四部丛刊本,底本为上海涵芬楼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影印。又有《四库全书荟要》摛藻堂本,第247册,第607—608页,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5月初版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第四十二,第1903—190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唐]刘知幾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十二,《古今正史第二》,第3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第四》,第130—1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3《三国志》,卷二十一,第603页。
    4[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卷三,《谐隐第十五》,第27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5[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6《古小说钩沉》辑得29则,可参。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39—4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1[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卷一,《本造篇》,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2原藏重庆市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第167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第183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1现藏四川省博物馆。参见《中国曲艺志·四川卷》,第278页,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
    2原藏四川省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第191页。
    3现藏四川省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第209页。
    4现藏重庆市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第214页。
    5现藏乐山市崖墓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第217页。
    6于天池:《两汉俳优解》,引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第95—103页。
    1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原藏扬州市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江苏卷》,第313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1该墓计汉画像12石,画面18幅。“乐舞百戏画像石”为其中之一。据同出的讲经画像石上隶书题刻,可知墓主为卒于东汉顺、桓之际的汉阳太守孙琮。
    2现藏诸城市博物馆。参见《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第324页。
    3参见王齐洲、屈红梅《曹植诵俳优小说发覆》,是文于2011年3月26日—28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办的“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提交。
    4[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第149页,引自[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5《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第149页。
    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三篇上,第9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1《说文解字注》,三篇上,第90页。
    2《说文解字注》,三篇上,第90页。
    3《汉书》,卷三十,第1755页。
    4《汉书》,卷三十,第1755页。
    5张莉:《俳语优戏与“说话”伎艺的初步形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75—179页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2《三国志》,卷二十四,第677页。
    3[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第4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
    4《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5饶宗颐:《秦简中“稗官”及如淳称魏时谓“偶语为稗”说——论小说与稗官》,引自《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五册),第59—6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6[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六十下,第1996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7杨明照先生认为,“按‘韵’字于义不属,且与下‘但谈嘲戏’句不伦,疑为‘颇’之形误。《哀吊篇》‘卒章五言,颇似歌谣’,《声律篇》‘翻回取韵,颇似调瑟’,句法与此相类,可证。”又云:“《汉书·杨雄传》下:‘雄以为赋者,……又颇似俳优。’亦可证。”参见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258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8月第1版
    8《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7—328页。
    9《文心雕龙注》,卷三,《谐隐第十五》,第271页。
    1《三国志》,卷二十一,第609—610页。
    2《北史》,卷四十三,第1606页。
    3《南史》,卷六十五,第1583页。
    4《隋书》,卷五十八,第1421页。
    5[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八,第19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1《隋书·经籍志》于是条后著录《张公杂记》一卷,附注云:“张华撰。梁有五卷,与《博物志》相似,小小不同。又有《杂记》十卷,何氏撰,亡。”《隋书·经籍志》子部杂家类著录标准承袭于《七录》子兵录杂部,《博物志》如被《七录》著录,当归属于杂部。
    2[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四,第10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版
    3[日]藤原佐世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2页,日本东京:名著刊行会,1996年1月9日第1版第1刷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5[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卷二十七,《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第93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按,是书采用钱东垣等所辑5卷本,并补遗、附录各一卷,又采用陈汉章(伯弢)《补正》4卷本。钱辑本用《粤雅堂丛书》本,陈补本用《缀学堂丛稿初集》本作底本。
    6[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7[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第52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8[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64页一18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7月第1版
    9[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第十三,第54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10[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十六,第106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11《晋书》,卷三十六,第1070页。
    12《晋书》,卷三十六,第1074页。
    13《晋书》,卷三十六,第1077页。
    1[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四十二,《常景传》,第156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2[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古小说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1版。按,范宁作《博物志校证》,以清乾隆戊申年汪士汉用《古今逸史》板片修补校刻而成的《秘书二十一种本》作为底本。
    3范宁辑佚的明清部分材料也见于前代记载,不是明清时人直接引自别本的《博物志》。义按,祝洪杰先生译注的《博物志》对佚文的断目稍有不同,作214条。参见[晋]张华原著,祝洪杰译注:《博物志》(《中华古籍大观:小说·笔记516》本),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4自《隋书·经籍志》将《拾遗记》著录于史部杂史类后,历代史志书目均沿例著录于史部杂史类,至《四库全书总目》,方才归录子部小说类的异闻之属。
    5[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录:《拾遗记》,卷九,第210—2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
    6《汉书》,卷三十,第1775页。
    7按,《山海经》在《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中皆有著录,则《七录》不当阙载。且《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标准承袭《七录》记传录土地部,故有此推断。
    8《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2《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4页。
    3《崇文总目》,卷十八,第58页。
    4《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4页。
    5《宋史》,卷二百六,第5257页。
    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1页。
    7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477—47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1《山海经校注》,第478—480页。
    2见《庄子》外篇的《秋水篇》,原句作“人知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1《世说新语》多取《语林》文字,刘孝标注也多引《语林》,据笔者统计,刘注所引《语林》达37条。
    2《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3[晋]裴启撰,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历代笔记小说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4《世说新语校笺》,卷上,文学第90条,第145页
    5《世说新语校笺》,卷下,轻诋第24条,第451页。
    6《世说新语校笺》,卷下,轻诋第24条刘孝标注,第452页。
    1《隋书》,卷三十三,第966页。
    2《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6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8页,第2014页。
    4《崇文总目》,卷二十,第71页。
    5《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74页,第1502页。
    6《宋史》,卷二百三,第5111页。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5页。
    8《隋书》,卷三十三,第966页。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6页。
    10《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8页。
    11《崇文总目》,卷十二,第44页。
    12《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73页。
    13《宋史》,卷二百三,第5101页。
    1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3页。
    15[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第279—2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1《搜神记》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于史部杂传类后半部鬼神部分,而《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篇目承袭于《七录》记传录的杂传部与鬼神部,故如《搜神记》在《七录》中著录,当归属于记传录的鬼神部。
    2《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5页。
    5《崇文总目》,卷二十八,第96页。
    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7《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8《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5—1876页。
    9《晋书》本传所引是序“闻见之难”后有“一”字。见《晋书》卷八十二,第2150页。汪绍楹校本当据补。
    10《晋书》本传所引是序无“发”字。见《晋书》卷八十二,第2151页。
    1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古小说丛刊),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第1版
    12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古体小说丛刊),第1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1版
    1[唐1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十二,第21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2《世说新语校笺》,卷下,排调第19条刘孝标注,第427页。
    3“声”字误,据《太平御览》当作“升”。
    4《太平广记》,卷第三百七十八,第3009—3010页。
    1[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第八百八十七,第394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
    2《太平广记》,卷十四,第100页。
    3[唐]佚名编选,周勋初、陈尚君整理:《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第一册)(海外珍藏善本丛书),卷六十二,第74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4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八,第11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
    5《新辑搜神记》,第20页.
    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90页。圆括号内为该书省略文字。
    7《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前言,第6—7页。
    1《中国小说史略》,第24页。
    2《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3—114页。
    3《晋书》,卷八十二,第2150页。
    4《晋书》,卷八十二,第2150页。
    5《论语集注》,卷四,述而第七,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第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6《晋书》,卷八十二,第2150页。
    1《搜神记》,卷一,第15—16页。
    2李剑国:《<神女传>、<杜兰香传>、<曹著传>考论》,载《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第153—170页。又,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第613—614页对此亦有讨论,可参。
    3《晋书》,卷九十二,第2386页。
    4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第34—49页
    5《中国小说史略》,第44页。
    6鲁迅:《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载《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第32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7[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八,第1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1版
    1《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4页。
    2《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1012页。
    3[梁]沈约撰:《宋书》,卷六十二,第16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1[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卷五十二,第8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
    2《隋书》,卷三十三,第961页。
    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4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5页。
    5《崇文总目》,卷二十一,第67页。
    6《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6页。
    7《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8《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5页。
    1[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第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
    2[梁]萧绎撰:《金楼子》(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志怪篇》第十二,第87—89页,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7月影印。按,鲍廷博所选底本为永乐大典本。
    1[汉1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第17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2[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1《隋书》,卷三十三,第953—954页。
    2[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14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3[梁]沈约撰:《宋书》,卷六十四,第170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1[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五,《补注第十七》,第121—1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日》,卷四十五,第622—6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3《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第623页。
    1《史通通释》,卷五,《采撰第十五》,第108页。
    2《史通通释》,卷十七,《杂说中第八》,第449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第623页。
    1《隋书》,卷三十三,第960页。
    2《三国志》,卷四,第132—133页。
    3《三国志》,卷四,第133页。
    1《三国志》,卷四,第133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62页。
    3《三国志》,卷一,第5页。
    4《三国志》,卷一,第5页。
    5《三国志》,卷一,第5页。
    6《三国志》,卷一,第5页。
    1《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2《三国志》,卷十三,第405页。
    3《三国志》,卷十三,第405页。
    4《三国志》,卷十三,第405页。
    5《三国志》,卷六十三,第1428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1[晋]葛洪撰:《西京杂记》,第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
    2《史通通释》,卷十七,第449页。
    3[清]姚振宗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第499页,《师石山房丛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0月初版
    4《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在著录“《世说》十卷”后,附注“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亡。”可见,《世说》刘孝标注十卷本在萧梁时期的书目即有著录。
    5《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7《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8《崇文总目》,卷二十七,第89—90页。
    9《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0《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1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5—1836页。
    12[宋]汪藻撰:《世说叙录》,是书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影印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刻本《世说新语》,第613—908页。
    13刘兆云:《<世说>探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增刊,第6—13页。
    1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文献》,1986年第1期,第1—12页。
    2[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卷五,《补注第十七》,第121—1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宋]高似孙撰:《纬略》(丛书集成初编),卷九,第133页,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按,是书底本选用守山阁丛书本,并附墨海金壶石印本抄补曹学佺序一篇及阙文二则于后。
    4[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三,史书占毕一,第133页,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6页。
    6[清]沈家本:《世说注所引书目序》,引自《古今书目四种十四卷》,第2种,第1—2页,载沈家本著:《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1月第1版
    1《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第316页。
    2[清]叶德辉:《世说新语征引书目》,载[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第487—48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按,是书乃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刻本,叶德辉此文在书中更名为《世说新语注引用书目》。
    3《古今书目四种十四卷》,第2种,第1页。
    4《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第623页。
    1[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愕著:《世说新语校笺》,第59页。
    2《世说新语校笺》,第60页。
    3《世说新语校笺》,第312页。
    4《世说新语校笺》,第312页。
    5《世说新语校笺》,第182页。
    6《世说新语校笺》,第182页。
    7《世说新语校笺》,第281页。
    8《世说新语校笺》,第281页。
    9《世说新语校笺》,第10页。
    10《世说新语校笺》,第248页。
    11《世说新语校笺》,第248页。
    12《世说新语校笺》,第248页。
    13《世说新语校笺》,第99页。
    1《世说新语校笺》,第18页。
    2《世说新语校笺》,第279页。
    3《世说新语校笺》,第279页。
    4《世说新语校笺》,第104页。
    5《世说新语校笺》,第268页。
    6《世说新语校笺》,第268页。
    7《世说新语校笺》,第157—158页。
    8《世说新语校笺》,第157页。
    9《世说新语校笺》,第160页。
    10《世说新语校笺》,第160页。
    11《世说新语校笺》,第33页。
    12《世说新语校笺》,第33页。
    13《世说新语校笺》,第91页。
    14《世说新语校笺》,第91页。
    15《世说新语校笺》,第407页。
    1《世说新语校笺》,第407页。
    2《世说新语校笺》,第147页。
    3《世说新语校笺》,第147—148页。
    4《世说新语校笺》,第148页。
    5《世说新语校笺》,第467—468页。
    6《世说新语校笺》,第468页。
    7《世说新语校笺》,第468页。
    1《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3《古小说钩沉》,第26页。
    4[晋]裴启撰,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第12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1《世说新语校笺》,第444页。
    2《世说新语校笺》,第444—445页。
    3《世说新语校笺》,第399页。
    4《世说新语校笺》,第399页。
    5此“醉”字,当据《太平御览》卷497“酣醉”条引《语林》,改为“醒”字。见《太平御览》,第2275页。
    6此“醉”字,亦当据《太平御览》卷497“酣醉”条引《语林》,改为“醒”字。见《太平御览》,第2275页。
    7《世说新语校笺》,第399页。
    1 《史通通释》,卷五,《采撰第十五》,第108页。
    2《史通通释》,卷十七,《杂说中第八》,第449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五,第625页。
    4《史通通释》,卷十七,《杂说中第八》,第450—451页。
    5《史通通释》,卷五,《补注第十七》,第123页。
    1[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卷四,第3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2《文心雕龙注》,卷三,《谐隐第十五》,第272页。
    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文选序》,第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清]刘毓崧著:《通义堂文集》,卷十四,第222—226页,求恕斋刊本。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1—11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五》,第46页。
    2《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五》,第48页。
    3《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五》,第47页。
    4《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五》,第46页。
    5《文心雕龙注》,卷一,《辨骚第五》,第46页。
    6《文心雕龙注》,卷三,《谐讔第十五》,第270页。
    7《文心雕龙注》,卷三,《谐讔第十五》,第271页。
    8《文心雕龙注》,卷三,《谐讔第十五》,第272页。
    1《文心雕龙注》,卷三,《谐讔第十五》,第272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3[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卷一,《本造篇》,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4《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页。
    5《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6《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7《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9页。
    8《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8页。
    9《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10《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11[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一十七,第30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12《史记》,卷一百一十七,第3029页。
    13《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14《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1《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2《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页。
    3《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页。
    4《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9页。
    5《文心雕龙注》,卷一,《正纬第四》,第31页。
    6《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8—309页。
    7《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9页。
    8《文心雕龙注》,卷四,《诸子第十七》,第309页。
    9《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8页。
    1[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六,第6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9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3《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8页。
    4《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8页。
    5《文心雕龙注》,卷四,《论说第十八》,第329页。
    6《新辑本桓谭新论》,第1页。
    7《三国志》,卷二十一,第603页。
    1《文选》,卷二,第68页。
    2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蓬莱阁丛书本),第3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3[晋]葛洪撰,邱鹤亭注译:《神仙传今译》,第21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4[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第1版
    5钱钟书著:《管锥编》,第1157—115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
    1《管锥编》,第1420页。
    2张开焱:《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流变与定位再探讨》,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26—33页。
    1《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2《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3《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4《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5《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4页。
    1《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3页。
    1《隋书》,卷三十二,第907页。
    2《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2页。
    3《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3页。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1012页。括号内为《隋书·经籍志》的附注。
    1《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2[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五十六,第204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3《隋书》,卷五十八,第1416页。
    4《史通通释》,卷十,第254页。
    5[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卷二十八,《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第91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1[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七,第19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2姚振宗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第498页,《师石山房丛书》,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0月初版
    3[唐]姚思廉撰:《梁书》,卷四十六,第6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
    4《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二,第497页。
    5程毅中著:《古小说简目》,第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
    6[梁]萧绎撰:《金楼子》,卷五,第216页,《知不足斋丛书》本。
    7《隋书》,卷三十四,第1008页。
    8《隋书》,卷三十四,第1007—1008页。
    1《史通通释》,卷十,第254页。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1《文选》,第3页。
    2《文选》,第3页。
    3《文选》,第3页。
    4《文选》,第3页。
    5《文选》,第2页。
    6《文选》,第2页。
    7《文选》,第2—3页。
    8《文选》,第3页。
    1《文选》,第2页。
    2《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3《史通通释》,卷十七,第449页。
    4《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5《崇文总目》,卷二十七,第90页。
    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2[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1145页。
    3[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第十一,第54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4[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第31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5[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第1656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
    6鲁迅撰:《古小说钩沉》,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7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第280—324页,载《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月第1版
    8唐兰:《辑殷芸小说并跋》,第191—230页,载《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香港:香港龙门书店,1951年初版,1967年影印
    9[南朝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10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四川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
    11罗宁:《论<殷芸小说>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说观念》,《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第20—33页。
    12武丽霞、罗宁:《<殷芸小说>考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80—84页。
    13李艳婷:《从<殷芸小说>看小说文体和地位的意义生成及变化》,《张家口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第12—15页。
    14白晓帆:《殷芸<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15张进德:《殷芸简论》,《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62—63页。
    1张莉:《殷芸<小说>研究三论》,西南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2《汉书》,卷三十,第1745页。
    3《新辑本桓谭新论》(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卷一,《本造篇》,第1页。
    4唐人小说之学对于汉人小说之学的理论提升,具体体现在三个特征的明晰,详见拙文《<左传>与“古体小说”二三谈——兼谈<隋志>“小说”之学对<汉志>的突破》,《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7期。
    1《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3页。
    2这种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请参见拙文《论欧阳修对唐人小说之学的重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七录序》,《广弘明集》,卷三,第113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81-982页。
    3《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1《崇文总目》,卷二十二,第76页。
    2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第27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云:“梁有《汉高祖手诏》一卷,亡。”(第1087页),疑此书应与之同类。
    2《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著录有《晋咸康诏》四卷、《晋朝杂诏》九卷等书(第1087页),疑此书应与之同类。
    3《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云:“梁有《诏集》百卷,起汉讫宋;《武帝诏》四卷,宋《元熙诏令》五卷,《永初二年五年诏》三卷,《永初以来中书杂诏》二十卷。亡。”(第1087—1088页)
    1《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云:“《何顒使君家传》一卷。”(第977页),疑为此书。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三,第25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2《隋书》,卷三十二,第908—909页。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51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46页。
    3[唐]魏征、令狐德菜撰:《隋书》,卷三十四,第10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1[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二,《十三经注疏》本,第195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2《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1《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二,第1958页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一七,《十三经注疏》本,第75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周礼注疏》,卷二三,第795—797页。
    1《周礼注疏》,卷二三,第796页。
    2《周礼注疏》,卷二三,第797页。
    3《周礼注疏》,卷三七,第892页。
    4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第11—1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5《国语集解》,第12页。
    6《国语集解》,第501—502页。
    7《国语集解》,第501页。
    8[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第594页,《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9[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二二,第1425页,《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0《礼记正义》,卷二二,第1473—1474页。
    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第132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汉书》,卷五十,第2330—-2331页。
    3[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第18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
    4何宁撰:《淮南子集释》,第691页,《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5原书已佚,引自萧统《文选》卷三十一“杂拟下”之“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目第二首“李都尉从军陵”,李善注“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14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6按,《尚书》此篇为伪书,即《左传·襄公十四年》所引《(逸)书·夏书》中语。
    7[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传:《尚书正义》,第157页,《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第2012页
    2[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古小说从刊》本,第78—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51页。
    2《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63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63页。
    1[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第2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因《隋书·经籍志》史部类已有“杂史”之称谓,所指范畴狭小,与刘知幾意不同,故本文用“非正史”一词与“正史”相对。
    1《史通通释》,第50页、123页、165—166页、253页、254页、349页、449页、495页。
    2《史通通释》,第165页。
    3《史通通释》,第448页。
    1《史通通释》,第108页、109页、214页、214页、268页、545—546页。
    1吕思勉著:《史通评》,第5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9月初版
    2《史通通释》,第253页。
    3赵采,无考,各书目皆作“梁元帝”。
    1《史通通释》,第257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62页、982页。
    1《史通通释》,第108—109页。
    1《史通通释》,第255—257页
    1《史通通释》,第448—452页
    2[唐]李延寿撰:《北史》,卷一百,第3344—33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3[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第96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
    4[清]钱大听著:《十驾斋养新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2—123页,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12月第1版
    5程金造著:《史记管窥》,第282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6程金造编:《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1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1版
    2《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伊尹说》二十七篇”,题下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第1744页)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于是乎卢橘夏孰”句下,《索隐》曰:“应劭曰:‘《伊尹书》“果之美者,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夏孰”。’”(第3029页)而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并无《伊尹书》,只在诸子略的道家类著录:“《伊尹》五十一篇”,题下注:“汤相。”(第1729页)又,诸子略的小说家类著录:“《伊尹说》二十七篇。”题下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那么,《索隐》援引之书究竟为哪一种?今人或根据许慎《说文解字》引“伊尹”佚文,以为《伊尹》、《伊尹书》乃一书,疑即《伊尹说》。实误。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云:“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于兹。”《汉书·艺文志》道家目下列有《鬻子》22篇,小说家目下列有《鬻子说》19篇。《鬻子》应当是鬻熊论道的核心著述,而《鬻子说》则为论道而“说”的“余文遗事”,极有可能是寓言、故事之类。而刘勰认为:“子自肇始,莫先于兹。”诸子中最早的鬻子是这样行文的,以后的诸子著作中,也大多夹杂怪异的东西,所以刘勰认为“诸子杂诡术也”,《汉书·艺文志》同时提及的“伊尹”,其著述也是类似情况。在《汉书·艺文志》道家目下列有《伊尹》51篇,小说家目下列有《伊尹说》27篇,《伊尹》是伊尹论道的核心著述,而《伊尹说》则为论道而“说”的“余文遗事”。故而,《伊尹》与《伊尹说》并非一书。《索隐》引“果之美者”与《吕氏春秋·本味》所引“果之美者”等四节性质相同,论述水始火纪、肉鱼饭果之美,符合“街谈巷语”、“闾里小知者之所及”(第1745页)的《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特征。故《伊尹书》与《伊尹说》疑为一书,《伊尹》另为一书,《索隐》引书应为《伊尹书》或《伊尹说》。
    1《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异物志》一卷”,题下注:“后汉议郎杨孚撰。,,(第983页)另,本类还著录有多家《异物志》,此不赘述。《旧唐书·经籍志》乙部史录地理类著录:“《交州异物志》一卷”,题下注:“杨孚撰。”(第2015页)另,本类还著录有多家《异物志》,此不赘述。《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小说家类著录:“沈如筠《异物志》三卷。”(第1541页)另,乙部史录地理类著录有多家《异物志》,此不赘述。《四库全书总目》无著录。按,自东汉杨孚撰《异物志》,继作纷出。查三家注所引《异物志》3条文字。一为《秦始皇本纪》“以人鱼膏为烛”句下《正义》所引:“《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第266页)一为《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余,仁频并闾”句下《索隐》所引:“《异物志》:‘实大如瓠,系在颠,若挂物。实外有皮,中有核,如胡桃。核里有肤,厚半寸,如猪膏。里有汁斗余,清如水,味美于蜜。’”(第3030页)一为《大宛列传》“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句下《正义》所引:“宋膺《异物志》云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羊羔自然生于土中,候其欲萌,筑墙绕之,恐兽所食。其脐与地连,割绝则死。击物惊之,乃惊鸣,脐遂绝,则逐水草为群。又大秦金二枚,皆大如瓜,植之滋息无极,观之如用则真金也。”(第3163页)今人程金造以《索隐》之引为杨孚《异物志》,而杨书《隋志》史部地理类有录,两《唐志》所录已残。《正义》所引两条文字,其一作者明为宋膺,另一不明,当不为沈如筠。而沈如筠《异物志》入《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
    2《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类著录:“《钱谱》一卷”,题下注:“顾烜撰。”(第990页)《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农家类著录:“《钱谱》一卷”,题下注:“顾烜撰。”(第2035页)《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农家类著录:“顾烜《钱谱》一卷。”(第1538页)《四库全书总目》无著录。按,《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顾协《钱谱》一卷。”(第5219页)疑误。《陈书·顾野王传》云:“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祖子乔,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第399页)而《梁书·顾协列传》云:“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并行与世。”(第446页)并未记载顾协撰有《钱谱》一书。《南史·顾协列传》云:“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文集十卷,并行与世。”(第1520页)亦未记载其撰有《钱谱》一书。故《宋史·艺文志》著录有误,顾协,当作“顾烜”。
    1 《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文选》,第4页。
    2《见在目》采用日本东京“名著刊行会”1996年1月9日第1版第1刷发行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底本为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室生寺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1含《列仙传赞》。
    2《见在目》著录为20卷。
    32条引文相同。
    4《汉志》道家类著录《鬻子》、小说家类著录《鬻子说》。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卷九十一,第119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4页
    1《北史》,卷一百,第3345页。
    2《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文选》,第4页。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第16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4《三国志》,卷三十八,第976页。
    1《旧唐书》,卷九十六,第3028页。
    2[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3《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第318页。
    4[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第2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月第1版
    5《宋史》,卷二百六,第5220页。
    6《旧唐书》,卷一百二,第3174页。
    1《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85页。
    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1页。
    3《隋唐嘉话》,点校说明,第4页。
    4[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原古典文学版),第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5《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63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63页。
    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2《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五,第1973页。
    3《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九,第2632页。
    4《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第2663—2664页。
    5《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第2666页。
    6《唐国史补》,第3页。
    1[唐]李德裕编:《次柳氏旧闻》,引自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2[唐]康軿撰:《剧谈录》,第2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
    3[唐]高彦休撰:《唐阙史》,引自《知不足斋丛书》,第1册,第84—85页,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7月影印
    4[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引自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第4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5[唐]李翱撰:《卓异记》(丛书集成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是书选用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
    6[唐]孙棨撰:《北里志》(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23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月第1版
    7[唐]孟啓撰:《本事诗》(丛书集成本),第1页,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是书选用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并据津逮本校正。
    8[唐]李濬编,阳羡生校点:《松窗杂录》,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2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9[南唐]刘崇远撰,周广业校刻:《金华子杂编》(丛书集成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是书选用读画斋本为底本。
    1[五代]杜光庭撰,萧逸校点:《录异记》,引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50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第1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3[唐]高彦休撰:《唐阙史》,引自《知不足斋丛书》,第1册,第84页,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7月影印
    4[唐]无名氏:《大唐传载》,载[清]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上海:鸿文书局,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据钱氏本影印
    5[唐]韦绚撰:《刘宾客嘉话录》(丛书集成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是书选用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
    6[唐]李绰撰:《尚书故实》(丛书集成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是书选用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
    7[唐]范摅撰:《云溪友议》,第1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1[唐1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
    2[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十,第22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3《北梦琐言》,卷七,第152页。
    4[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三,第2400—240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5《太平广记》卷三百四,第2408—2409页。
    6《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七,第3002—3004页。
    1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2页,日本东京:“名著刊行会”,1996年1月9日第1版第1刷
    2《影旧钞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古逸丛书》本,第757页。
    1[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卷二十八,《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第98—99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七,第14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3《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3页。
    4《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5《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6《崇文总目》,卷二十二,第76页。
    1是文分两部,分别刊刊行于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辑刊》第2辑第133—231页、第3辑第85—20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2007年5月第1版
    2是书收录于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编《日本古典全集》第2册、正宗敦夫编纂校订《狩谷掖斎全集》第7卷(东京府长崎町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8年2月)
    4汲古书院,1984年9月。
    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17页。
    6[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六,第52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7《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17页。
    8[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10《宋史》,卷二百六,第5221页。
    1[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七十五,第1719—17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2[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八十二,第2763—27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17页。
    4《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3页。
    5《宋史》,卷二百六,第5221页。
    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3页。
    7《隋书》,卷三十三,第960页。
    8《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5页。
    9《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5页。
    10《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4页。
    11《隋书》,卷三十三,第961页。
    12《隋书》,卷三十三,第961页。
    1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5页。
    14《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5页。
    15《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6页。
    16《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6页。
    17《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18[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7月第1版
    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5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64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7页。
    4《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69页。
    5《宋史》,卷二百三,第5094页。
    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1—1872页。
    7《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6页。
    8《隋书》,卷三十三,第966页。
    9《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8页。
    10《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73页。
    11《宋史》,卷二百三,第5101页。
    1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3页。
    1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36页。
    14《隋书》,卷三十三,第966页。
    15《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98页。
    16《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4页。
    17《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74页。
    18《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2页。
    19《宋史》,卷二百三,第5111页。
    20《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5页。
    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79页。
    3《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4页。
    4《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8页。
    5《宋史》,卷二百三,第5110页。
    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4页。
    7[宋]晁载之著:《续谈助》,第24页,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
    8[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第28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10《隋书》,卷三十三,第979页。
    11《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4页。
    1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20页。
    13《宋史》,卷二百五,第5188页。
    1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第1946—1947页。
    1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16《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17《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5页。
    18《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19《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20《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5—1876页。
    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6页。
    4《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5《隋书》,卷三十三,第981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6页。
    7《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8《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9《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6页。
    10《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84页。
    11《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12《宋史》,卷二百六,第5220页。
    1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0页。
    14《隋书》,卷三十三,第978页。
    1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1页。
    16《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1《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5页。
    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3《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7页。
    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1页。
    6《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485页。
    7《宋史》,卷二百三,第5111—5112页。
    8《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6页。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5页。
    10《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1页。
    11《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12《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4页。
    13《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20页。
    14《宋史》,卷二百三,第5111页。
    1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4页。
    1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1页。
    17《隋书》,卷三十三,第981页。
    18《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6页。
    1《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0页。
    2《金楼子》(《龙溪精舍丛书》本),卷五,第63页。
    3[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一,第41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4[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五,第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
    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1页。
    6《隋书》,卷三十三,第980页。
    7[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卷一三,第四十七页。
    8[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师石山房丛书》本),第345页,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0月初版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10《隋书》,卷三十三,第979页。
    11《隋书》,卷三十三,第979页。
    12《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04页。
    13《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20页。
    14《宋史》,卷二百五,第5188页。
    1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第1943页。
    1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1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三十,第17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1《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84页。
    3《隋书》,卷三十三,第984页。
    4《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4页。
    5《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4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4页。
    7《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4页。
    8《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4页。
    9《新唐书》,卷五十八,第1504页。
    10《宋史》,卷二百四,第5154页。
    11《宋史》,卷二百六,第5257页。
    12《宋史》,卷二百六,第5257页。
    1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1页。
    14《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1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1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17《隋书》,卷三十三,第983页。
    18《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6页。
    1《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20页。
    2《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3《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2—1873页。
    4《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2页。
    5《隋书》,卷三十三,第983页。
    6《旧唐书》,卷四十六,第2016页。
    7《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20页。
    8《宋史》,卷二百四,第5155页。
    9《宋史》,卷二百五,第5189页。
    10《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73页。
    1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49页。
    12《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13《汉书》,卷三十,第1744页。
    14《隋书》,卷三十四,第1000页。
    15《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4页。
    1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4页。
    17《宋史》,卷二百五,第5206页。
    18《宋史》,卷二百六,第5222页。
    19《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第1564页。
    20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30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1《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2《汉书》,卷三十,第1729页。
    3《铁桥漫稿》(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卷五,第15—16页。
    4《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2页。
    5《隋书》,卷三十四,第1006页。
    6《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1页。
    7《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4页。
    8《宋史》,卷二百五,第5208页。
    9《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七,第1569—1570页。
    10《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2页。
    11《隋书》,卷三十四,第1006页。
    12《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13《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4《宋史》,卷二百五,第5208页。
    15《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第1864页—1865页。
    1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2页。
    17《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3页。
    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4页。
    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1页。
    3《宋史》,卷二百六,第5221页。
    4《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六,第1681页。
    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5页。
    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7《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64页。
    8《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5页。
    9《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10《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1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1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14《旧唐志》,卷四十七,第2030页。
    15[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第39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
    16《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6页。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2《隋书》,卷五十八,第1416页。
    3《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4《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5《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6《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7《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三,第1887页。
    8《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9《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10《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1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12《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13《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4《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5《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16《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第1835—1836页。
    1《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2《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3《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4《隋书》,卷三十四,第999页。
    5《隋书》,卷三十四,第999页。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九十一,第234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7《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25页。
    8《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25页。
    9《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10页。
    10《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1《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2《隋书》,卷三十四,第1011页。
    3《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4《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5《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6《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7《宋史》,卷二百六,第5219页。
    8《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9《隋书》,卷三十四,第1012页。
    10《隋书》,卷三十四,第1012页。
    11《旧唐书》,卷四十七,第2036页。
    12《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页。
    13《隋书经籍志考证》(《师石山房丛书》本),第501页。
    14程毅中著:《古小说简目》,第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二,第17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2《后汉书》,卷五十二,第1724页。
    3引自《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本),卷五十六,第28册,第83页。
    4《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39—1543页。
    5《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第57页。
    6[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第8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7《新唐书》,卷六十,第1606页。
    1《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第3785页。
    2[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第1727页,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1版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七,第14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4[宋]宋咸:《进重广注<扬子法言>表》,引自《扬子法言》,《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247册第292页。
    1[宋]郑樵撰:《通志》,卷一百四十三,第226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1版
    2[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第96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
    3[宋]司马光:《答范梦得书》,引自《全宋文》,卷一二一五。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56册,第7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4《答范梦得书》,《全宋文》,卷一二一五,第56册,第80页。
    5《答范梦得书》,《全宋文》,卷一二一五,第56册,第80页。
    6[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卷二十八,《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第98—99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1《汉书》,卷三十,第1718页。
    2《隋书》,卷三十二,第906页。
    3[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卷三《归正篇》,第11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4《七录序》,《广弘明集》,第113页。
    1《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2《隋书》,卷三十三,第982页。
    3《崇文总目》,卷二十二,第76页。
    4《新唐书》,卷五十七,第1421页。
    5《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3页。
    1金锡鬯按“《通志略》:徐彦卿撰。《宋志》不著撰人。”
    2本类作“《续事始》五卷。冯鉴撰”:又作“《续事始》三卷。”
    1杂家类有“《两同书》二卷,罗隐撰。”
    2本类作“刘餗《国朝传记》三卷。
    3本类作“吕道生《定名录》二卷”,题下注曰:“大和中,道生增赵自勤之说。”
    1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蓬莱阁丛书》本),第4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卷八,第1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1版
    1《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第44页。
    2鲁迅著:《鲁迅全集》,第9卷,第32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3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第79--8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4[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卷甲,第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5[宋]陈鹄撰,郑世刚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八,第64—6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1[唐]刘素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第2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二十四,第73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3[唐]元稹撰:《莺莺传》,引自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第1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
    4[唐]李公佐撰:《谢小娥传》,引自《唐人小说》,第95页。
    1[唐]陈鸿撰:《长恨歌传》,引自《唐人小说》,第119页。
    2[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原古典文学版),第5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3[宋]毕中询撰:《蟆府燕闲录》,引自[明]陶宗仪纂《说郛》,第3册,卷十四,第237页,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7月第1版。是书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引
    4[宋]陈师道撰:《后山诗话》,引自[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1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
    5《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3页。
    6[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卷六十七,第10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7[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第十三,第55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1[唐]裴铏著,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前言,第2—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2《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八,第4012页。
    3[唐]陈翰撰:《异闻集》,引自[宋]曾慥辑:《类说》,卷二十八,第473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是书选用明天启六年岳钟秀刻本影印。
    4[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卷五,第12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
    5《侯鲭录》,卷五,第135页。
    6[宋]傅斡注:《宋傅斡注坡词》,卷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是书选用黄永年所藏徐积余本影印,徐本为沈德寿《报经楼藏书志》所录天一阁本的钞本。
    7《宋傅斡注坡词》,卷十。
    1[宋]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纪胜》,载《东京梦华录(外四种)》,第98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版
    2[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一百二十九,第2780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
    3[宋]罗烨著:《醉翁谈录》,甲集卷一,第4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4张籍:《籍遗愈书》,引自[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1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1韩愈:《答张籍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132—133页。
    2张籍:《籍遗愈第二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134页。
    3韩愈:《重答张籍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二,第136页。
    4[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丛书集成初编),卷五,第4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是书选用学津讨原本排印。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9月版《唐摭言》作“凡二书”(第55页)。
    5柳宗元:《答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引自[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卷二十一,第570—5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6柳宗元:《与杨诲之书》,《柳宗元集》,卷三十三,第848页。
    7[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第3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8刘开荣著:《唐代小说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1月初版
    1洪迈此语,不见今本《容斋随笔》,疑有佚文。今引自清人陈莲塘《唐人说荟》例言,扫叶山房宣统三年石印本。另,桃源居士在《五朝小说》中的《唐人小说序》文中,亦记有此语。
    2[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八,第64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初版
    3[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校注:《青楼集校注》,第43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按,此序文仅见明人无名氏所辑《说集》本,陶宗仪辑、明人陶珽重校《说郛》本、明人陆楫所辑《古今说海》本、叶德辉辑《双梅景闇丛书》本皆不见收录。
    4《旧唐书》,卷四十六,第1963页。
    5《太平广记表》,引自[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1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6[宋]王应麟纂:《玉海》,卷五十四,第1031页,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
    7[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1版
    1[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丛书集成本),第1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是书选用琳琅秘室丛书本为底本排印。
    2[清]梁绍壬撰,庄葳点校:《两般秋雨盒随笔》,卷一,第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唐]杜甫著、[宋]赵次公注、林继中辑校:《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本节文字所引杜诗及赵次公注,均引自本书,下不赘述。
    1不含赵次公注引《小说》8条文字中,有1条实为《灵怪录》。
    2含赵次公误作《杂谈录》1条。
    3考为殷芸《小说》、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灵怪录》、《搜神记》、《吴越春秋》、《越绝书》、《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风俗记》、《博物志》等书泛称,另有两种阙名佚书。书目著录以殷芸《小说》为例。
    1含李德裕《次柳氏见闻》1条。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29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61页。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70页。
    1 《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9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01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553页。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34页。
    5《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2页。
    6《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987页。
    7《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74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665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987—988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429页。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39页。
    5《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07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前言》,第3页。
    1 《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3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66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13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72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215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37页。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408页。
    5《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439页。
    6《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56页、第1048页、第1099页。
    7《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431页、第457页、第508页。
    8《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689页。
    9《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799页。
    10《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031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39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39页、第1455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3页。
    4[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第2623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十九,第15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6《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987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396页。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75页。
    3[宋]陈振孙著,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第3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829页。
    5袁珂著:《中国神话史》,第317—31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l版
    1[明]冯应京辑、戴任增释:《月令广义》(明万历陈邦泰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4册,第78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
    2《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3页。
    3《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221页。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465页。
    5《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01页。
    6[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第22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7《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340页。
    8《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598页。
    9《太平广记》,卷六十八,第421页。
    10《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948页。
    1《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15页。
    2周生春著:《吴越春秋辑校汇考》,第27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3李步嘉撰:《越绝书校释》,第370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4《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第1215页。
    1袁珂著:《中国神话史》,第317—31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2《中国神话史》,第318页。
    3徐传武:《漫谈古籍中的银河牛女》,《枣庄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第34—38页
    4周玉娴:《<新刻全相牛郎织女传>考述》,《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4期,第50—54页
    5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第117页
    6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山东大学2006届博士学位论文,第21页
    7丘慧莹:《江南的牛郎织女宝卷研究》,《阅江学刊》,2011年第1期,第91—102页
    8中一:《七月七述略》,《民俗研究》,1990年第2期,第43—48页
    9赵逵夫:《论牛郎织女故事的产生与主题》,《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第56—63页
    1赵逵夫:《先周历史与牵牛传说》,《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第87—97页
    2周蒙:《从天文星象说到牵牛织女》,《学术交流》,1993年第1期,第88—93页
    3夏维波、杨宇:《中国文学中河桥意象与性爱主题的文化阐释》,《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第62—68页
    4易蓉:《民俗风情画卷的展示》,《中国韵文学刊》,2002年第2期,第83—88页
    5谭达先:《澳门民间文学述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5页
    6冯汝常:《幻文:神魔小说特色的根源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53—57页
    7张玉璞、曹瑞娟:《“七夕”题材诗歌源流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7—30页
    8王帝:《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及其演变》,《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1期,第26—30页
    9黄凌云:《云锦:<红楼梦>种追忆往昔的符号》,《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2辑,第324—334页
    10叶嘉莹:《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420—423页
    11刘学智、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57—62页
    12王人恩:《云锦·江南织造·<红楼梦>》,《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3辑,第58—78页
    13杨国学:《武夷山玉女大王故事及其母题源流研究》,《武夷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3—7页
    14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山东大学2010届博士学位论文,第31页
    15高梓梅:《汉画“马头娘”神话涵容的文化信息》,《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95—101页
    16鲁迅撰:《中国小说史略》(《蓬莱阁丛书》本),第3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明]冯应京辑,[明]戴任增释:《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4册,第78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
    2[明]陈耀文纂:《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二,第52—53页
    1据《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所记,有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己巳初刊本,五十卷本。
    2此条小说在明清文献中出处显得极为混乱,如明人张鼎思《琅邪代醉篇》卷一“织女条”引《述异记》、清代所修《佩文韵府》引《荆楚岁时记》、李渔辑《警世选言》卷一《灵光阁女诬词》引《齐谐记》,均与此条内容大致相同。
    3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误为与张耒同时的张天觉(张商英)所作。
    4[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卷十,第1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月第1版
    5南朝梁宗懔所撰,隋杜公瞻注,按照《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所著录,卷数有一卷、二卷、四卷、六卷和十卷之别。根据《郡斋读书志》所载宗懔自序,该书“录荆楚岁时风物故事,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再结合各家引文情况来看,原书当为一卷,杜注本增为两卷。元末陶宗仪《说郛》尚载有此书节本,明初所修《永乐大典》已不见引,是书大约亡于元明之际。今本《荆楚岁时记》为万历年间明人辑本。一个是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辑录48条;一个是何允中辑《广汉魏丛书》本,辑录36条。《说郛》本和明代两种辑本中都保存了“七月七日”的内容,但各本的原文及注文则有所不同。参见[南朝梁]宗懔撰,杜公瞻注,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第14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6[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二十五,第20—21页,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7月第1版,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
    1《宝颜堂秘笈》(广集第一),第三帙,1922年3月文明书局印行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说郛本和宝颜堂秘笈本都是后来从各种类书中辑佚出来的,并非原本。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则认为,尽管现在这两个系统的流行本中有脱漏、衍增、意改、误写、混淆,而以这些缺点并不足以判定《荆楚岁时记》就是后人的辑本。宗懔的原书唐时还有流传,至宋已为稀见,至元则完全逸失,但杜注本实际上未曾逸失。参见刘晓峰:《<荆楚岁时记>在日本》,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第22—26页
    3[南朝梁]吴均撰,王根林校点:《续齐谐记》,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第1007—100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亦见《艺文类聚》卷四,文字稍异:桂阳城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日:4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答曰:“织女暂诣牵牛。”世人至今云织女嫁牵牛也。
    5[唐]韩鄂撰:《岁华纪丽》(《从书集成初编》本),第77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据明万历刻《秘册汇函》本影印。该条不见于今本《风俗通义》,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将其作为佚文列入“阴教”类下。
    6《岁华纪丽》(《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7页。
    1[唐]赵磷撰:《因话录》,第10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2[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据清光绪归安氏刊十万卷丛书本排印
    1《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5册,第22页。
    2《殷芸小说》,第102—103页。
    3[元]阴时夫辑,阴中夫注:《韵府群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第596页。
    1《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5册,第30页。
    2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监察御史何正臣、舒宜及李定等人罗织罪名,上书弹劾,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诽谤朝廷,将其逮捕入狱,构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对其诗文进行阐释和申诉,后被集成《乌台诗案》一书,原载《苏子瞻学士钱塘集》三卷,今已佚。现存宋人朋九万编《东坡乌台诗案》。
    3[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3—1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据清李调元函海本排印
    4《东坡乌台诗案》,第2页。
    5[宋]苏轼撰,[宋]王十朋集注:《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七,第165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景南海潘氏藏宋务本堂刊本,本文所引东坡诗句及赵次公注,均以此为底本,下不赘述。
    6《韵府群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三,第826页。
    1《韵府群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五,第951页。
    2《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5册,第40页。
    3[宋]洪兴祖撰,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鸾、方进点校:《楚辞补注》,第9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4《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5册,第46页。
    5[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第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8月第1版
    1按,《刘氏小说》,《隋书·经籍志》小说类无相关著录,《旧唐书·经籍志》小说类著录刘义庆撰“《小说》十卷”(第2036页),《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著录刘义庆撰“《小说》十卷”(第1539页)。又,唐刘餗撰有《小说》,“涉南北朝至开元,著为《传记》”(李肇《国史补》第3页),《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亦有著录“刘餗《传记》三卷”(第1541页)。内容与《太平广记》所录4条引文不符,当非此书。又,唐刘孝孙撰有《小说》,应指《事始》,《新唐书·艺文志》小说类亦有著录(第1541页),内容亦与《太平广记》所录4条引文不符,当非此书。故综合考察,《刘氏小说》极有可能指刘义庆所撰《小说》,其内容与《世说》是否完全一致,或就是宋人对《世说》的异名称谓,尚不得确证。而殷芸《小说》多取材刘义庆《世说》,则其是否与《刘氏小说》有重文,亦不能简单断之,笔者有另文详细讨论,此不赘述。
    2《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二,第52—53页。
    3《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三,第113页。
    1《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八,第8页。
    2《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二十五,第ll0页。
    3《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四十三,第8页。
    4[清]张英撰:《渊鉴类函》(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一百八十九,第4216页。
    5《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四十六,第127页。
    6[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百三十四,第17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7《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五十五,第23页。
    1[明]顾起元撰:《说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十,第433页
    2《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卷五十八,第43页。
    3黄东阳:《“骑鹤上扬州”非殷芸<小说>佚文辨正》,《文献》,2007年第4期,第47—52页
    4《史通通释》,第449页。
    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六,第73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1[唐]杜甫著、[宋]赵次公注、林继中辑校:《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本文所引杜诗及赵次公注,均引自本书,下不赘述。
    2《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二,第108页。
    3[宋]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第1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
    4《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五,第105页。
    1《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五,第117—118页。
    2[唐]王定保著:《唐摭言》,卷七,第73页,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9月新1版
    3《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第94页。
    4[宋]戴埴撰:《鼠璞》(宋咸淳百川学海本),卷上,第11页。
    5《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第111页。
    6[宋]张师正撰,白化文、许德楠点校:《括异志》,卷三,第3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
    7[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卷六“丽情新说下”,第41—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8[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六,第10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9[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二十二,第559—56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10[宋]曾慥辑:《类说》(明天启六年岳钟秀刻本),卷三十四,第583—584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1[宋]罗烨著:《醉翁谈录》,辛集卷二,第91—95页,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1《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一,第161页。
    2《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三,第64页。
    3[晋]葛洪撰:《神仙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十,第41页。
    4《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三,第72页。
    5《殷芸小说》,第48页。
    1《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七,第165页。
    1现可断定在《崇文总日》小说类中著录的该题材作品分别为:颜之推《颜氏家训》、狄仁杰《家范》、《开元御集戒子书》、姚元崇《六诫》、卢僎《卢氏家范》、李恕《诫子拾遗》、柳珵《家学要录》、《先贤诫子书》、《古今家诫》、《诫文书》、《家诫》等。
    2《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李恕《诫子拾遗》、《开元御集戒子书》、狄仁杰《家范》、卢僎《卢公家范》、姚元崇《六诫》、柳珵《柳氏家学要录》等。
    3现可断定在《崇文总目》小说类中著录的该题材作品分别为:皮道规《八骏图》、陶宏景《古今刀剑录》、虞荔撰《古今鼎录》、王勔《古鉴记》、《铜剑讃》、《欹器图》、《异鱼图》、戴凯之《竹谱》、释赞宁《笋谱》、《竹经》、陆羽《茶记》、张又新《煎茶水记》、温庭筠《采茶录》、毛文锡《茶谱》、丁谓《北苑茶录》、张宗诲《花木录》、释仲休《花品》、朱遵《漆经》、鲁褒《钱神论》、顾烜《钱谱》、封演《续钱谱》、杜镐《铸钱故事》等。
    4《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温庭筠《采茶录》、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封演《续钱谱》等。
    1、[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2、[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4、[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传:《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5、[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6、[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8、[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1版
    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0、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11、[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
    1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13、[唐]陆德明撰,黄焯断句:《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14、[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15、[宋]高似孙撰:《纬略》(丛书集成初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底本选用守山阁丛书本
    16、[宋]王应麟纂:《玉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12月第1版
    17、[元]阴时夫辑,阴中夫注:《韵府群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清]丁晏辑:《佚礼扶微》(《续修四库全书》第11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
    3、[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版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5月第1版
    5、[南朝齐]沈约撰:《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6、[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月第1版
    7、[北朝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
    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9、[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5月第1版
    10、[唐]姚思廉撰:《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3月第1版
    11、[唐]李百药撰:《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1月第1版
    12、[唐]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11月第1版
    13、[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月第1版
    14、[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15、[唐]魏征、令狐德菜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1版
    16、[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1版
    17、[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1版
    18、[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1版
    19、[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2月第1版
    20、[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
    21、[元]脱脱等撰:《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第1版
    22、[元]脱脱等撰:《金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7月第1版
    23、[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
    2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25、[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2月第1版
    26、[汉]荀悦撰,张烈点校:《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27、[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
    28、[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9、[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
    30、[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考异》,《四部丛刊》本
    31、[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据清光绪归安氏刊十万卷丛书本排印
    32、[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版
    33、[明]冯应京辑,[明]戴任增释:《月令广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
    34、[清]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12月第1版
    35、[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校雠通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36、[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1版
    37、[清]姚振宗著:《隋书经籍志考证》(《师石山房丛书》本),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10月初版
    38、[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清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
    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
    2、卢文晖辑注:《师旷——古小说辑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3、[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7月第1版
    4、[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5、[清]俞樾著:《庄子人名考》,引自《俞楼杂纂》,光绪九年重定本
    6、朱桂曜著:《庄子内篇证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4月初版
    7、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
    8、林纾编纂:《庄子浅说》,台北:华正书局,1985年6月初版
    9、刘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1版
    10、[清]王学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
    11、[战国]吕不韦著,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2、许维通著:《吕氏春秋集释》(1935年清华大学版影印),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5月第1版
    13、何宁撰:《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14、[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版
    15、[汉]徐干撰:《中论》,四部丛刊本,底本为上海涵芬楼借江安傅氏双鉴楼藏明嘉靖乙丑青州刊本影印
    16、[汉]徐干撰:《中论》,《四库全书荟要》摛藻堂本,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5月初版
    17、[汉]桓谭撰,朱谦之校辑:《新辑本桓谭新论》(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1版
    18、[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第1版
    19、[汉]刘歆撰,[晋]葛洪集,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20、[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月第1版
    21、周生春著:《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22、李步嘉撰:《越绝书校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23、[晋]葛洪撰:《神仙传》,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9月第1版
    25、[晋]葛洪撰,邱鹤亭注译:《神仙传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6、[晋]葛洪撰:《西京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月第1版
    27、[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古小说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1月第1版
    28、[晋]张华原著,祝洪杰译注:《博物志》(《中华古籍大观:小说·笔记516》本),台北:台湾古籍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29、[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齐治平校录:《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
    30、[晋]裴启撰,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历代笔记小说丛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31、[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古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9月第1版
    32、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古体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1版
    33、[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8月第1版
    34、[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刻《世说新语》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影印
    35、[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著:《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2月第1版
    36、[南朝梁]殷芸编纂,周楞伽辑注:《殷芸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
    37、[南朝梁]萧绎撰:《金楼子》(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7月影印,底本为永乐大典本
    38、[南朝梁]萧绎撰:《金楼子》,《龙溪精舍丛书》本
    39、[南朝梁]吴均撰,王根林校点:《续齐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0、[南朝梁]宗懔撰,杜公瞻注,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1、[唐]刘餗撰,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42、[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原古典文学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43、[唐]李德裕编:《次柳氏旧闻》(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44、[唐]康軿撰:《剧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
    45、[唐]高彦休撰:《唐阙史》(《知不足斋丛书》第1册),上海:古书流通处,1921年7月影印
    46、[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47、[唐]李翱撰:《卓异记》(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选用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
    48、[唐]孙棨撰:《北里志》(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月第1版
    49、[唐]孟兽撰:《本事诗》(丛书集成本),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选用 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并据津逮本校正
    50、[唐]李溶编,阳羡生校点:《松窗杂录》(《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51、[唐]无名氏:《大唐传载》(《守山阁丛书》本),上海:鸿文书局,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据钱氏本影印
    52、[唐]韦绚撰:《刘宾客嘉话录》(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选用阳山顾氏文房本为底本
    53、[唐]李绰撰:《尚书故实》(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选用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
    54、[唐]范摅撰:《云溪友议》,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55、[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2月第1版
    56、[唐]元稹撰:《莺莺传》(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
    57、[唐]李公佐撰:《谢小娥传》(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
    58、[唐]陈鸿撰:《长恨歌传》(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
    59、[唐]裴铡著,周楞伽辑注:《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60、[唐]陈翰撰:《异闻集》(曾慥《类说》本),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选用明天启六年岳钟秀刻本影印
    61、[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1版
    62、[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月第1版
    63、[唐]韩鄂撰:《岁华纪丽》(《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据明万历刻《秘册汇函》本影印
    64、[唐]赵磷撰:《因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新1版
    65、[唐]王定保著:《唐摭言》,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9月新1版
    66、[唐]韦述著,陈子怡校正:《校正两京新记》,西安:西京筹备委员会,1936年4月初版
    67、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68、[五代]王仁裕撰,曾贻芬点校:《开元天宝遗事》(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69、[五代]杜光庭撰,萧逸校点:《录异记》(《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70、[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71、[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选用学津讨原本排印
    72、[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9月新1版
    73、[南唐]刘崇远撰,周广业校刻:《金华子杂编》(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初版,选用读画斋本为底本
    74、[宋]徐铉撰,白化文点校:《稽神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
    75、[宋]戴埴撰:《鼠璞》,宋咸淳百川学海本
    76、[宋]张师正撰,白化文、许德楠点校:《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1月第1版
    77、[宋]李献民撰,程毅中,程有庆点校:《云斋广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月第1版
    78、[宋]王傥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7月第1版
    79、[宋]谢采伯撰:《密斋笔记》(丛书集成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2月初版,选用琳琅秘室丛书本为底本排印
    80、[宋]晁载之著:《续谈助》,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12月初版
    81、[宋]宋咸注:《扬子法言》,《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82、[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83、[宋]陈鹄撰,郑世刚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84、[宋]毕中询撰:《幙府燕闲录》(陶宗仪《说郛》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7月第1版,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
    85、[宋]曾慥辑:《类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选用明天启六年岳钟秀刻本影印
    86、[宋]赵令畤撰:,孔凡礼点校:《侯鲭录》,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
    87、[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月第1版
    88、[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1版
    89、[宋]汪藻撰:《世说叙录》(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刻《世说新语》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影印
    90、[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第1版
    91、[宋]孟元老等著:《东京梦华录》(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版
    92、[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月第1版
    93、[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
    94、[宋]灌圃耐得翁著:《都城纪胜》(《东京梦华录(外四种)》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版
    95、[宋]罗烨著:《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96、[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97、[元]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校注:《青楼集校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98、[明]陶宗仪纂:《说郛》,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7月第1版,据涵芬楼1927年11 月版影印
    99、[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100、[明]陈耀文纂:《天中记》,清光绪听雨山房本
    101、[明]陈继儒撰:《宝颜堂秘笈》,上海:文明书局,1922年3月印行
    102、[明]顾起元撰:《说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3、[清]张英撰:《渊鉴类函》,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4、[清]沈家本撰:《古今书目四种十四卷》(第2种)(《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1月第1版
    105、[清]叶德辉撰:《世说新语征引书目》(思贤讲舍光绪十七年刻《世说新语》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1、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
    2、[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第1版
    3、[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4、《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3月影印
    5、《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本
    6、[唐]佚名编选,周勋初、陈尚君整理:《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海外珍藏善本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7、[南朝宋]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第1版
    8、[南朝梁]刘勰著,詹镁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9、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8月第1版
    10、[唐]道宣撰:《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11、[唐]白居易著,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12、[唐]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13、[唐]柳宗元著:《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1版
    14、[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第1版
    15、[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16、[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1版
    17、[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9月新1版
    18、[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
    19、[唐]杜甫著,[宋]赵次公注,林继中辑校:《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0、[宋]施元之、顾景蕃合注:《宋刻施顾注苏诗》,台北:艺文印书馆,1969年10月初版
    21、[宋]施元之、顾景蕃合注,郑骞、严一萍编校:《增补足本施顾注苏诗》,台北:艺文印书馆,1980年1月初版
    22、[宋]苏轼撰,[宋]王十朋集注:《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景南海潘氏藏宋务本堂刊本
    23、[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据清李调元函海本排印
    24、[宋]傅斡注:《宋傅斡注坡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选用黄永年所藏徐积余本影印,徐本为沈德寿《报经楼藏书志》所录天一阁本的钞本
    25、[宋]洪兴祖撰,白化文、许德楠、李如鸾、方进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26、[宋]陈师道撰:《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
    27、[宋]计有功辑撰:《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28、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9、[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初版
    30、[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光绪九年癸未长沙嫏嬛馆补校刻本
    31、[清]刘毓崧著:《通义堂文集》,求恕斋刊本
    32、殷梦霞等编:《古籍佚书拾存》,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33、[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9月第1版
    34、[清]梁绍壬撰,庄葳点校:《两般秋雨盒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
    35、[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第1版
    1、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一对“铜说唱俑”: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2、1973年江苏扬州邗江县胡场1号西汉墓出土两件“木质说唱俑”:原藏扬州市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3、1951年四川资阳东汉墓出土的“坐式说唱俑”:现藏重庆市博物馆
    4、1954年四川成都羊子山东汉墓出土“乐舞百戏画像砖”:原藏重庆市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5、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3号崖墓出土东汉“坐式击鼓说唱俑”:原藏四川省博物馆,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6、1963年四川郫县宋家林东汉墓出土的“立式击鼓说唱俑”: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7、1968年山东诸城前凉台东汉墓出土“乐舞百戏画像石”:现藏诸城市博物馆
    8、1971年四川遂宁县东汉墓出土一座两层“陶楼”:现藏四川省博物馆
    9、1981年四川乐山九峰乡东汉崖墓出土的“坐式说唱俑”:现藏乐山市崖墓博物馆
    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2、李家浩:《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及出土简牍》,《考古学辑刊》,第八辑
    3、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龙岗秦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8月第1版
    4、《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年第1期
    5、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著:《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1、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蓬莱阁丛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鲁迅著:《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3、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4、鲁迅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5、鲁迅著:《古籍序跋集》(《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6、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
    7、余嘉锡著:《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1版
    8、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2版
    9、王国维著:《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0、黄侃撰:《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11、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2、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0月第1版
    13、[日]狩谷望之著:《日本见在书目证注稿》,引自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编《日本古典全集》第2册、正宗敦夫编纂校订《狩谷掖斎全集》第7卷,东京府长崎町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1928年2月
    14、吕思勉著:《史通评》,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9月初版
    15、刘开荣著:《唐代小说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1月初版
    16、[日]小长谷惠吉著:《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解说稿》,<にたち本の会,1936年5月;小宫山出版株式会社,1956年12月
    17、昌彼得著:《说郛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18、程千帆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
    19、段书安编:《史记三家注引书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6月第1版
    20、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第1版
    21、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
    22、[日]矢岛玄亮著:《日本国见在书目录——集证と研究》,汲古书院,1984年9月
    23、程金造著:《史记管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24、刘叶秋著:《古典小说笔记论丛》,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25、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26、钱钟书著:《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
    27、袁珂著:《中国神话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
    28、侯忠义著:《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29、[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6月第1版
    30、石昌渝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2月第1版
    31、吴志达著:《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9月第1版
    32、王枝忠著:《汉魏六朝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33、程毅中著:《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4、程金造编:《史记索隐引书考实》(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1版
    35、苗壮著:《笔记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36、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7、程毅中著:《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8、饶宗颐著:《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39、杨义著:《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
    40、萧相恺主编:《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1、李剑国著:《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版),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2、徐兴无著:《刘向评传(附刘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43、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辑刊》第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第1版
    44、逯耀东著:《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45、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辑刊》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月第1版
    46、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47、欧阳健著:《中国小说史略批判》,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48、周勋初著:《唐代笔记小说叙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49、罗宁著:《汉唐小说观念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50、程毅中著:《古体小说论要》,北京:华龄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51、王齐洲著:《稗官与才人——中国古代小说考论》,长沙:岳麓书社,2010年2月第1 版
    52、吴崇明著:《班固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余嘉锡:《殷芸小说辑证》,引自《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月第1版
    2、唐兰:《辑殷芸小说并跋》,引自《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香港:香港龙门书店,1951年初版,1967年影印
    3、刘兆云:《<世说>探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增刊
    4、袁行霈:《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引自《文史》(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1版
    5、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引自《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6、周楞伽:《稗官考》,引自《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古典文学论丛》(第三辑),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11月第1版
    7、王瑶:《小说与方术》,引自《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8、徐传武:《<世说新语>刘注浅探》,《文献》,1986年第1期
    9、蒋观云:《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载《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3年第36号“华年阁杂谈”,收入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2册“民间文学集”,上海:上海书局,1995年6月第1版
    10、张开焱:《中国古代小说概念流变与定位再探讨》,《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1、李剑国:《<神女传>、<杜兰香传>、<曹著传>考论》,《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4期
    12、胡适:《论短篇小说》,引自《胡适文集》(第2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13、潘建国:《“稗官”说》,《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
    14、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15、罗宁:《小说与稗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6、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7、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18、张进德:《殷芸简论》,《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9、罗宁:《论<殷芸小说>及其反映的六朝小说观念》,《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20、饶宗颐:《秦简中“稗官”及如淳称魏时谓“偶语为稗”说——论小说与稗官》,引自《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第五册),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初版
    21、武丽霞、罗宁:《<殷芸小说>考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2、张玉璞、曹瑞娟:《“七夕”题材诗歌源流考》,《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3、于天池:《两汉俳优解》,《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2期
    24、鲁迅:《不是信》,引自《华盖集续编》(《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5、鲁迅:《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引自《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6、鲁迅:《<古小说钩沉>序》,引自《古籍序跋集》(《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7、孙猛:《<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失考书考》,《域外汉籍研究辑刊》第2辑、第3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5月、2007年5月第1版
    28、逯耀东:《<隋书·经籍志·史部>形成的历程》,引自《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
    29、黄东阳:《“骑鹤上扬州”非殷芸<小说>佚文辨正》,《文献》,2007年第4期
    30、陈洪:《“稗官”说考辨》,引自刘跃进主编:《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31、余嘉锡:《小说家出于稗官说》,引自《余嘉锡论学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2版
    32、罗宁:《<黄帝说>及其他<汉志>小说》,引自《汉唐小说观念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33、陈广宏:《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修订稿),引自《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2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34、王齐洲、屈红梅:《曹植诵俳优小说发覆》,2011年3月26日—28日广州暨南大学“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提交
    35、郝敬:《论欧阳修对唐人小说之学的重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6、张莉:《俳语优戏与“说话”伎艺的初步形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7、郝敬:《<左传>与“古体小说”二三谈——兼谈<隋志>“小说”之学对<汉志>的突破》,《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7期
    38、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四川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年
    39、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
    40、刘湘兰:《六朝史传、杂传与小说叙事比较研究》,南京大学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1、[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别录佚文》,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2、[汉]刘向、刘歆撰,[清]姚振宗辑录,邓骏捷校补:《七略佚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日]藤原佐世编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本东京:名著刊行会,1996年1月9日第1版第1刷
    4、[宋]王尧臣、欧阳修等撰:《崇文总目》,《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5、[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6、[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7、[宋]尤袤撰:《遂初堂书目》,《中国历代书目丛刊》本(第一辑上),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8、[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月第1版
    9、[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11月第1版
    10、[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撰,《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7月第1版
    11、程毅中著:《古小说简目》,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
    12、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13、宁稼雨撰:《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12月第1版
    14、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第1版
    15、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编著:《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6、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7、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8、[明]陆楫辑:《古今说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上海:鸿文书局,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据钱氏本影印
    20、《五朝小说大观》,扫叶山房本
    21、[清]陈莲塘撰:《唐人说荟》,扫叶山房宣统三年石印本
    22、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23、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11月第1版
    24、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月新1版
    25、李剑国辑释:《唐前志怪小说辑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26、《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7、《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8、《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9、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
    30、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修订本),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3版
    31、钟敬文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2册“民间文学集”,上海:上海书局,1995年6月第1版
    32、钱钟书著:《围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5月第1版
    3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北京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34、《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5、《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上海江苏卷》,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6、《中国曲艺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