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清时期广东中路的海防地理研究,实际上是探讨以伶仃洋区域为核心的广州府境所辖区域的海防地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文章主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从海洋到陆地,多层次多空间进行探讨。本文由绪言、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作为主体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
     第一章作为总论,为了便于从宏观上来把握明清时期广东中路这个研究对象的大致情况,分别从海疆行政区划、海防地理形势两个方面作一叙述,并通过第三节的新安县海防地理因素的个案分析,对“海疆行政区划”与“海防地理形势”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升华,即:明清时期海疆行政区划与历史时期的海防政策密切相关,而变化中的海防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其自身所具有的海防地理形势,相对稳定、区域视觉鲜明的海防地理形势可以为海防部署提供最直接的参考依据和指导。
     第二章对明清时期广东中路的海防部署及海防装备进行阐释。从元末广东分路的萌芽到明代中叶三路的正式开始,再到清代四路、五路的演绎,广东海防部署从兴起到成熟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广东中路凭借以“广船”为代表的战船装备及以“蛋民”为重要来源的兵员素质,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三、四、五章分别从海防地理学的海洋、陆地、珠江口三个纵向地理空间的划分的角度来对中路海防作专题探讨。也就是对“岛防”、“陆防”、“江防”三防合一这个纵向防御体系的专述。如,岛防以老万山地名变迁来探讨澳门海防地理因素,陆防以沿海巡检司的历史沿革来探讨背后的海防关系,江防以虎门为例阐述珠江口防御的特征。这种以“三防”分述的写作模式不同于海防研究中传统的编年体或记事体形式,而是从历史地理空间结构的角度进行的大胆尝试,而其得出的一些结论也具有鲜明性。
     第六章对作为广东海防体系核心的广东中路的地理特征进行了总结,这种海防地理特征表现在,受区域海防对象多样性影响随之产生的海防重心的阶段性,即海疆行政区划横向区域的重心转移和陆海地理空间纵向区域的重心转移。
The study on the Coastal Defence Geography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actually Investigating the Geographical elements of coastal defens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of Guangzhou, the core of which is the Lintin Ocean region. This paper mainly using methods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from macro to micro, from Land to the ocea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ulti-level spac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introduction, body, conclusion, appendix. As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e body, the following parts will be discussed.
     The first chapter is General remark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the general situation in this study were from the coastal areas regionalism, coastal geography as a description of two aspects of the situation. In addition, sublimate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astal areas regionalism" and "Coastal Geography", through a case study on Coast defence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Xin'an County in the third quarter. That is, coastal areas regional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astal defense polic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ange in the coastal defense policy but also take full account of its own which has the Coastal Defence Geography, Relatively stable, distinct regional vision for coastal defense coastal defense deployment of geographic situation provides the most direct reference and guidance.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deployment of the coastal defense and coastal defense equipment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seeds from the Late Yuan shunt to the mid-Ming Dynasty official start of three-way, to the Qing four, five-interpretation. the deployment of the coastal defense of Guangdong rise to mature from an experience of a more lengthy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warships represented by "Guangzhou-Ship" and the "Damin group" whic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roops for the quality, showing the superiority of its unique.
     The autho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coastal defense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for special from the ocean, la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three vertical divis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in terms of the keynote in Chapters Three, Four, Five. that is, the "island defense", "land defense", " pearl river defense " three anti-defense system-one that specifically mentioned the longitudinal. Such as, an analysis of Macau's coastal defense factors from renaming of Lao-wan mountain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coastal patrol in historical period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coastal defense behind; And by analysis of Humen defens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fense of Pearl River Estuary. The writing mode of"three defenses" is described separately,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astal defense of the traditional chronological or Notepad body form. but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a bold attempt.
     The author summaries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 intermediate division which is as the core of the Guangdong's coastal defense system in Chapter Six. This geographical feature of coastal defense shown that, affected by the diversity of the region's coastal defense objects, the gravity of coastal defense developed stage by stage. That is, Coastal areas regionalism had a focus shift in the lateral region and Geospatial land and sea had a focus shift in the vertical region.
引文
[春秋]管仲:《管子》,《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余靖:《武溪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宋]林希逸:《竹溪鬳十一藁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朱熹:《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叶适:《水心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元]刘鹗:《惟实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吴莱:《渊颖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黄溍:《金华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四部丛刊初编》本。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谈迁:《国榷》,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
    [明]申时行等修:《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明]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明]冯应京辑:《皇明经世实用编》,据万历年刻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明]方孔昭辑:《全边略记》,北京图书馆,1930年。
    [明]郑若曾撰,胡宗宪辑,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应槚等修:《苍梧总督军门志》,《明代史籍汇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0年。
    [明]郭棐撰;黄国声等点校:《粤大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明]茅元仪:《武备志》,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胡宗宪:《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明]黄衷:《海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姚虞:《岭海舆图》(据守山阁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3年。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明]沈德符著;黎欣点校:《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
    [明]茅端征:《皇明象胥录》,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年。
    [明]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明]谢杰:《虔台倭纂》,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
    [明]王鸣鹤:《登坛必究》,《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上海:中华书局,1961年。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新集刊外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茅坤:《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祁顺:《巽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岳正:《类博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霍与瑕:《霍勉斋集》,香港中文大学古籍室藏清乾隆三十三年刊本。
    [明]王临亨:《粤剑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凌毅点校本。
    [明]章潢:《图书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何乔远:《名山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明]周元暐:《泾林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6年。
    [明]刘基撰;姚炜译注:《百战奇略》,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俞大猷:《正气堂余集》,味古书屋,清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明]俞大猷:《洗海近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田生金:《按粤疏稿》,天津古籍书店,1982年。
    [明]郭尚宾:《郭给谏疏稿》,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明]陆应阳等撰;清人蔡方炳增辑:《广舆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明]郑大郁:《经国雄略》,《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国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明]郭棐撰;[清]陈兰芝增辑:《岭海名胜记》,清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清]邓凯等:《崇祯长编》,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谷应泰编:《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清]夏燮编:《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黄宗羲编:《明文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托津等奉赦纂:《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清]卢坤等:《广东海防汇览》,《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
    [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李长傅校注本。
    [清]不著撰人:《清初海疆图说》,《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2000年。
    [清]谢清高等:《海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安京校释本。
    [清]姜宸英:《海防总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韩奕辑:《海防集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张鹏翮:《江防述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清]严如熤:《洋防辑要》,清道光间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
    [清]仲振履:《虎门览胜》,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汉画轩钞本。
    [清]陈坤编:《虎门炮台图说》,暨南大学图书馆藏建国后油印本。
    [清]薛馧:《虎门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薛馧:《澳门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李受彤:《澳门形势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张汝霖:《澳门形势篇》,《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又见《澳门纪略》卷上。
    [清]张甄陶:《澳门图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
    [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清]梁廷枏撰;袁钟仁校注:《粤海关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李蕊:《兵镜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7年。
    [清]龚柴:《广东考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李士桢:《抚粤政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年。
    [清]魏源:《圣武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魏源:《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清]朱逢甲:《沿海形势论》,《小方壶齐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王之春撰,赵春晨点校:《清朝柔远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清]彭孙贻撰,李延昰补编:《靖海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第116册),台北:大通书局,2000年。
    [清]袁永伦:《靖海氛记》,顺德图书馆藏道光十年碧萝山房复印残本。
    [清]朱云峰:《筹海策略》,燕山泽存书屋,清道光间刻本。
    [清]芍唐居士:《防海纪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林福祥:《平海心筹》,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
    [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清]钮琇:《觚剩》,《清代笔记丛刊(一)》,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清]夏燮:《中西纪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清]齐召南:《水道提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金武祥:《赤溪杂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9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钱以垲:《岭海见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屈大均:《翁山诗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屈大均:《广东文选》,广州:三闾书院,清乾隆26年刊本。
    [清]郑达辑:《野史无文》,《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北:大通书局,2000年。
    [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吴绮:《五山志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王植:《崇德堂稿》,广东省立中山文献馆藏清乾隆间刻本。
    [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阮元:《研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清]毛奇龄:《西河全集》,康熙五十九年留草堂刻本。
    [清]陈昙:《感遇堂诗集》,清咸丰二年(1852)刊本。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潘德舆:《养一斋集》,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清]彭昭麟:《从证诗草》,国家图书馆藏清嘉庆13年线装本。
    [清]陈溰:《东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赵执信:《因园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王士祯:《精华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查慎行:《敬业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86年。
    [清]赵翼撰,李解民点校:《檐曝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续修四库全书》(第55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蔡显原:《铭心书屋诗钞》,同治二年刊本。
    [清]程含章:《岭南集》(一卷),凌氏传经堂丛书,清道光年间刻本。
    [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邓淳:《岭南丛述》,广州博物馆藏道光庚寅刊本。
    [清]赖国庆辑:《岭南胜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道光14年刊本。
    [清]周广等纂修:《广东考古辑要》,清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清]邹代钧:《西征纪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1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清]余思诒:《航海琐记》,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
    [清]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郭嵩焘:《郭侍郎奏疏》,《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叁册),北京出版社, 2000年。
    [清]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清]顾炳章编篡:《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6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
    [清]夏献纶:《台湾舆图》,《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9辑),台北:大通书局,2000年。
    [清]毛鸿宾等修;桂文灿纂:(宣统)《广东图说》,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张之洞:(光绪)《广东海图说》,《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海疆史志》(第24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清]不知撰人:(光绪)《海口图说》,《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海疆史志》(第24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
    [清]廖廷臣等:(宣统)《广东舆地图说》,《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柯劭忞:《新元史》,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7年。
    《林则徐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甲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乙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己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不著传撰人,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许同莘等编:《光绪条约》,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黄大受辑:《黄少司寇(爵滋)奏疏》,《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
    [台]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73~197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国第一档案馆:《香港历史问题档案目录》,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澳门基金会、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合编:《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山市档案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
    抚钟音奏明移驻巡检缘由事》(档号:03-0127,件号:03-0127-078缩微号:009-0767)。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1995年。
    深圳市档案馆编:《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
    《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汇编》,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辑:《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元]陈大震:《元大德南海志》(残本),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明]刘基等:《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残卷),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明]陈循等:《寰宇通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影印本。
    [明]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黄佐:(嘉靖)《广州志》(残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德分馆藏嘉靖六年刊本。
    [明]吴中修:(成化)《广州志》(残本),《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明]戴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广州: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誊印本,1997年。
    [明]郭棐:(万历)《广东通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中国方志丛书》本。
    [明]黄淳:《崖山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明]张时彻等纂修:(嘉靖)《宁波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明]邓迁修,黄佐纂,(嘉靖)《香山县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明]卢祥:(天顺)《重刻卢中丞东莞县旧志》,广东省立中山文献馆文德分馆藏天顺八年刊本。
    [明]崇祯《东莞县志》,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中国公共图书馆志籍文献珍本丛刊》影印原刊本。
    [明]叶春及主修:(万历)《顺德县志》,广东省立中山文献馆文德分馆藏万历十三年刊本。
    [明]宋应昌:《全海图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万历十九年刻本。
    [清]和坤等撰:《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四部丛刊》本。
    [清]金光祖等纂修:(康熙)《广东通志》,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彩色扫描近卫本。
    [清]郝玉麟等修,鲁曾煌等纂:(雍正)《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阮元修;陈昌齐等纂:(道光)《广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清]汪永瑞:(康熙)《广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清]张嗣衍修、沈廷芳纂:(乾隆)《广州府志》,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清]瑞麟,戴肇辰等修;史澄等纂:(光绪)《广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清]印光任等编撰:《澳门纪略》,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清]蒋伊等:(康熙)《广东舆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8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清]申良翰修,欧阳羽文纂:(康熙)《香山县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德分馆,1958年。
    [清]暴煜主修,李卓揆辑,(乾隆)《香山县志》,乾隆十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一册,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清]祝淮主修,黄培芳等辑纂,(道光)《香山县志》,道光七年(1827年)刊刻,吴祖湘主编《中山文献》(三),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清]田明曜主修,陈丰等纂,(光绪)《香山县志》,光绪五年刊刻,《中山文献》第五册,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清]厉式金主修,汪文炳等纂,(宣统)《香山县志续编》,民国十二年刊刻,《中山文献》第七册,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
    [清]靳文谟撰:(康熙)《新安县志》,广东省中立图书馆文德分馆藏康熙二十七年油印本。
    [清]舒懋官修、王崇熙纂:(嘉庆)《新安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2003年。
    [清]乾隆《新会县志》,广东省中立图书馆文德分馆藏乾隆六年刊本。
    [清]林星章修,黄培芳等纂:(道光)《新会县志》,暨南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道光二十一年刊本。
    [清]杨泰亨:(光绪)《慈溪县志》,见《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二一三号浙江省》,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齐翀纂修:(乾隆)《南澳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清]抄刻者不详:(同治)《广东图》,《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 出版社,2006年。
    [民国]朱庆澜等编:《广东通志稿》,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民国]周之贞等修:《顺德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民国]叶觉迈修,陈伯陶纂:《东莞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国]明慧法师编:《大屿山志》,民国四十六年香港宝莲禅寺排印本,见《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
    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香山县乡土志》,1 988年影印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
    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香港历史问题档案图录·第三辑》,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
    爱莲、肖敬荣主编:《广州历史地图精粹》,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
    东莞市政协、东莞市档案局(馆)主编:《东莞历代地图选》,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
    薛凤旋编:《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
    向达整理:《郑和航海图》,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海军海洋测绘声绘色研究所等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期》(第七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年。
    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文物出版社,1995年。
    潘理性等编:《广东政区演变》,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1年。
    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李治安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郭红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健安:《军事地理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罗尔纲:《绿营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赵生瑞:《中国清代营房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杨金森等:《中国海防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范中义等:《明代倭寇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易泽阳:《明代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萧国健:《关城与炮台:明清两代广东海防》,香港市政局,1997年。
    张铁牛等:《中国古代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
    向达:《中西交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
    张炜等:《中国海疆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马廉颇:《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黄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浙闽粤沿海岛屿防卫的建置与解体》,《明
    史研究丛刊》(第1册),宜兰县:学书奖助基金,2001年。
    谭棣华:《清代珠三角洲的沙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门岿主编:《二十六史精粹今译续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
    叶地:《广东地名探源》,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6年。
    姚楠等:《七海扬帆》,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丁又:《香港初期史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
    廖迪生等:《大澳》,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6年。
    郭培源:《福永古文化考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
    罗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香港中国学社,1959年。
    张一兵:《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
    何小平主编:《中国百年旅游诗词》,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华夫等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出版社,1993年。
    黎小江等主编:《澳门大辞典》,广州出版社,1999年。
    崔乃夫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贾文毓等主编:《中国地名辞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史为乐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广东省测绘局:《广东省县图集》(内部用图),1982年。
    万里编图组编绘:《2006年香港街道图》,香港:万里机构,2005年。
    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编:《新世纪广东省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
    黄胜兰等:《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广州:广东省船舶工业联合公司,1996年。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委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广东省珠海市文物管理编委会:《珠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广东省珠海市地方志编委会:《珠海市志》,珠海出版社,2001年。
    刘润和等编:《九龙城区风物志》,香港九龙城区议会,2005年。
    高新生:《中国海防史研究述评》,载《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汤开建:《澳门诸名刍议》,载《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
    岑仲勉:《明代广东倭寇记》,载《中外史地考证》(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许地山:《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载《广东文物》,1941年。
    王颋:《建祠海中——明中叶以前的香山县》,载《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三集)》(未刊稿)。
    吴宏岐:《清代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水道考》,载《澳门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王元林:《明代初期广东沿海贡舶贸易港考》,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辑。
    萧凤霞等:《宗教、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方行:《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萧国健:《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载《香港历史与社会》,台湾商务出版社,1995年。
    陈忠烈:《明代粤西的海防》,载《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澳门大学出版,2008年。
    刘正刚等:《历史上的零丁洋及其海域范围》,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辑。
    王颋:《南宋二王流落广东史事考辨》,载《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6辑),南方出版社,2003年。
    林福杰:《崖山史料新证》,载《新会文史资料》(第60辑),2005年。
    孙霄:《20世纪初英国勘划新界海域界限考略》,载《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
    黄鸿钊:《鸦片战争前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理》,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郭卫东:《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关于香港居民司法管辖权的交涉》,载《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胡恒:《<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辑。
    何秉:《清末广东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和韦乃伦》,载《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李克勤:《清代广州府属巡检司研究》,载《广东史志》,1994年第3期。
    林天蔚:《南宋时大屿山为徭区之试证》,载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报》,1964年第2期。
    辛元欧:《明末清初唐船赴日本贸易与唐船考》,载《船史研究》1989年4、5期。
    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体系与广东海盗》,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傅林祥:《清代的次县级政权与辖区》,载《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东亚文库东北亚研究第1辑),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治安:《元代巡检司考述》,载《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胡慧明等:《明清广东沿海史志及地图的一些问题新探——以“十字门”的记述
    为中心》,载《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澳门大学2008年12月。
    林汀水:《略论珠江三角洲变迁的特点》,载《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叶显恩、周兆晴:《宋代以降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开发》,载《珠江经济》,2007年第6期。
    黄利平:《虎门炮台的分期——以广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载《岭南文史》,2008年第4期。
    赵文斌:《珠江口沿岸古炮台研究》,载《建筑史论文集》,中国建筑学会,1999年第11辑。
    史庆和等:《虎门要塞:扼守中国南大门的“金锁铜关”》载《环球军事》2008年Z1期。
    鞠海龙:《“本土安全”思想对中国近代海疆安全战略的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3辑。
    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暨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张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暨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香山旬报》第23期,已酉三月廿一日(1909年5月1 0日)。
    《广船及福船是世界航运史上两大发明》,《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4日。
    [意]南怀仁:《坤舆图说》,《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意]艾儒略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葡]伯来拉等著;何高济译:《南明纪行》(海外中国报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
    [日]冈千仞:《观光纪游》,《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英]慕维廉:《英属地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
    [英]海军海图官局编;清人陈春彭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海疆史志》(第33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英]金约翰辑,傅兰雅口(Fryer, John)译,王德均笔述:《海道图说》,江南制造局所刻书。
    [英]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Colin A. Ronan)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中华科学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不知撰者:《新安县图》,By. Victor. FSSit. Hong:香港150年Development. in. maps.
    [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美]穆黛安(Dian H. Murray)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美]A·T·马汉:《海军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1834~1860年冲突时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①[清]蔡方炳:《广舆记·海防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996年本。
    ②乾隆《南澳志》卷8《海防》。
    ①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暨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页。
    ①张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①[春秋]管仲:《管子》卷1《乘马第五》。
    ①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①陈健安:《军事地理学》,(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①《明史》卷91《兵三》。
    ②海防分路也有4路之说,关于海防分路的问题详见第二章。
    ③赵生瑞:《中国清代营房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776页。
    ①《明史》卷45《地理志六》。
    ②此处采用《广东政区演变》第35页考证结果,为明末崇祯年间政区情况。
    ③[清]郑达:《野史无文》卷8《西南死事诸臣传·张家玉传》。
    ④《清世祖实录》卷51“顺治七年十一月乙丑”条。
    ⑤《清史稿》卷131《兵二·绿营》。
    ⑥以元末、明末、清末为年代断限。该表主要资料来源:元代参考《元史·地理志》、《大德南海志》;明代参考《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广东政区演变》、《明史·地理志》、《明清类天文分野》;清代参考《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广东政区演变》、《读史方舆纪要》、光绪《广州府志》。
    ①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清代政区沿革综表》、《广东政区演变》为基础,结合部分考证修改。
    ②《广东地名探源》认为“弘治九年”,《广东政区演变》认为“弘治六年”,今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中采用的《明孝宗实录》卷104“弘治八年九月辛丑”条的说法。
    ①[葡]伯来拉等著;何高济译:《南明纪行》(海外中国报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②[元]吴莱:《渊颖集》卷7《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
    ③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4《形胜》。
    ④[明]姚虞:《岭海舆图·广州府图说》。
    ①[明]谢杰:《虔台倭纂》下卷《倭议一》。
    ②[清]佚名:(光绪)《海口图说》中册《广东海口形势论》篇。
    ③[民国]朱庆澜等编:《广东通志稿》(二),第869页引《东莞县土壤调查报告书》。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引《海防考》。
    ⑤崇祯《东莞县志》卷1《地舆志·形势》。
    ⑥[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3《兵部二》。
    ⑦[清]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续集卷34《庆远府知府印公传》。
    ⑧[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3《兵部二》。
    ⑨[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66《四夷》。
    ①康熙《新安县志》卷1《舆图志·县境图·县城图》。
    ②嘉庆《新安县志》卷12《海防略·防海形势》。
    ③康熙《新安县志》卷1《舆图志·县境图·县城图》。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引《海道考》。
    ⑤[明]周元暐《泾林续记》(一卷),中华书局1985年本。
    ⑥[清]赖国庆:《岭南胜概》卷4《澳门》。
    ⑦[清]王植:《崇德堂稿》卷2《香山险要说》。
    ⑧[清]江日升:《台湾外记》卷6《康熙癸卯年至康熙甲寅年共十二年》。
    ①[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3《舆图一》。
    ②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记》。
    ③[清]陆希言:《墺门记》,参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六)·文献卷》,第594页。
    ④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4《形胜》引《旧志》。
    ⑤关于明清“香山成陆”的具体时间和详细情形,可参王颋先生《建祠海中——明中叶以前的香山县》,载《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三集)》(未刊稿)。
    ⑥[清]李受彤:《澳门形势论》。
    ⑦[清]朱逢甲:《沿海形势论》。
    ⑧[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澳门》。
    ⑨[明]郭棐撰;[清]陈兰芝增辑:《岭海名胜记》卷7《澳门记·(陈官)澳门竹枝诗》。
    ⑩《明熹宗实录》卷11“天启元年六月丙子”条。
    11[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上。
    ①[明]王临亨:《粤剑编》卷3《志外夷》。
    ②《明会要》卷77《外蕃一》。
    ③[明]郭尚宾:《郭给谏疏稿》卷1《粤地可忧,防澳防黎孔亟,恳乞圣明急讲潜消酌抚之术、处饷驭将之宜,以锄乱本、以固东南疆圉事》。
    ④《香山旬报》第23期,已酉三月廿一日(1909年5月10日),第45-53页。
    ⑤[清]佚名:(光绪)《海口图说》上册《中国海口形势总论》篇。
    ⑥[清]佚名:(光绪)《海口图说》下册《海口炮台形势总说》篇。
    ⑦[清]魏源:《魏源集》上册《道光洋艘征抚记》。
    ⑧[英]慕维廉:《英属地志》,《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
    ⑨[日]冈千仞:《观光纪游》,《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
    ⑩[清]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见钟叔各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第70~71页。此外,中文“哈勃”一词即英文"habour"(海港)的音译。
    ①[清]张之洞:(光绪)《广东海图说》(不分卷)“中路·香港”条。
    ②[清]魏源:《魏源集》上册《道光洋艘征抚记》。
    ③[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10《记香港总督燕制军东游》。
    ④[清]邹代钧:《西征纪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1帙。
    ⑤[清]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卷5《议复粤东加征洋药税厘金》。
    ⑥万历《顺德县志》卷1《地理志第一》。
    ⑦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4《形胜》。
    ⑧[清]吴绮等撰:《五山志林》卷6《纪胜·兴造记》。
    ⑨《署广东巡抚傅泰奏报亲赴地方缺勘请在前山寨添设同知或通判以便稽查控制折》,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档案卷(一)》,第158-159页。
    ①[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6《海防》。
    ②[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9帙。
    ③[清]龚柴:《广东考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帙。
    ④[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6《海防》。
    ⑤[清]张汝霖等:《澳门纪略》卷上《澳门形势篇》。
    ①[清]梁廷相:《粤海关志》卷5《口岸一》。
    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海门》。
    ③郑时昌与屈大均的这段有关“海门”的表述主体内容基本一致,只有个别语句表述方式的不同,笔者疑其受清初屈大均观点的影响而稍作调整后收入其《韩江闻见录》。
    ④[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6《海防》。
    ①[明]黄淳:《崖山志》卷6《三门》。
    ①[明]黄淳:《崖山志》卷3《遗迹·行朝草市》。
    ②[清]郭嵩焘:《郭侍郎奏疏》卷2《修筑广东省城炮台》。
    ③[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3《西江》。
    ④以“上”、“下”来命名十字门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十九年舆图《全海图注》的标注。有关更多“十字门”的探讨可详参胡慧明、谭世宝的《明清广东沿海史志及地图的一些问题新探——以“十字门”的记述为中心》,收入《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澳门大学2008年12月初出版。
    ⑤[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75《各省海记·岭海》。
    ⑥[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一》引《海道考》。
    ⑦[清]陈昙:《感遇堂诗集》卷8《十字门》引康熙《广东舆图》;亦见雍正《广东通志》卷10《山川志》。
    ①[清]林福祥:《平海心筹》卷下《论抚绥澳门西洋夷人》。
    ②关于省河西路的详细海道问题可参阅吴宏岐先生《清代广州至澳门的内河水道考》一文,载《澳门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
    ③[清]魏源:《海国图志》卷53《大西洋·英吉利国广述下》
    ④参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广东省测绘局《广东省县图集》(内部用图),1982年。
    ①[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中路》。
    ②[清]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广东沿海形势图》文字标识。
    ③[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④[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澳门》。
    ⑤[清]张甄陶:《澳门图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9帙。
    ⑥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6《外志》。王元林先生对所记载的这些泊口一一作了考证,可参其《明代初期广东沿海贡舶贸易港考》一文,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辑。
    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澳门》。
    ①[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9《澳门》。
    ②[清]方溶师:《蕉轩随录》卷8《海洋记略》。
    ③《大清一统志》卷339《广州府》。
    ④乾隆《广州府志》卷2《舆图·广州府海防图说》。
    ⑤[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9《集议·广东郡县》。
    ①[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6《海防》。
    ①康熙《新安县志》卷1《舆图志·县境图·县城图》。
    ②雍正《广东通志》卷60《艺文》。
    ③[明]岳正:《类博稿》卷7《桂山小隐记》。
    ④[明]祁顺:《巽川集》卷10《送东莞马判簿之任序》。
    ⑤崇祯《东莞县志》卷1《地舆志·疆里》载:东莞县“东南至新安县治一百五十里。”
    ①康熙《新安县志》卷12《艺文志·纪述·海道刘公祠租记》。
    ②康熙《新安县志》卷10《人物志·名宦·刘稳》。
    ③嘉庆《新安县志》卷14《宦迹略·明·刘稳》。
    ④嘉庆《新安县志》卷23《艺文二·记序·新安儒学记》。
    ⑤万历《广东通志·郭棐序》。
    ①康熙《新安县志》卷12《艺文志·纪述·初修新安志序》。
    ②嘉庆《新安县志》卷12《海防略·防海形势》。
    ③康熙《新安县志》卷1《舆图志·县境图》。
    ④嘉庆《新安县志》卷12《海防略·防海形势》。
    ⑤康熙《新安县志》卷3《地理志·沿革》。
    ①[清]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
    ②《清圣祖实录》卷4“顺治十八年己未”条。
    ③嘉庆《新安县志》卷13《防省志·迁复》。
    ④[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9帙。
    ⑤[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人语·盗》。
    ⑦[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迁海》。
    ⑧康熙《广东通志》卷4《建置沿革》。
    ⑨[清]钮琇:《觚剩》卷7《粤觚上·徙民》。
    ⑩康熙《新安县志》卷11《防省志·迁复》。
    ①康熙《新安县志》卷11《防省志·迁复》。
    ②《展界复乡疏》和《展界复乡遗疏》两折具体内容分别可见《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第2卷),第579-580页、第581-582页。
    ③《清史稿》卷256《周有德传》。
    ④民国《顺德县志》卷23《前事略》。
    ⑤康熙《新安县志》卷11《防省志·迁复》。
    ⑥[清]彭孙贻撰,李延昰补编:《靖海志》卷4。
    ⑦[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上。
    ①[清]《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方舆纪要叙》。
    ②[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9《坟语·越佗墓》。
    ③[清]《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广东二·广州府》。
    ④[明]方孔昭:《全边略记》卷8《两广略》。
    ⑤[清]《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广东二·广州府》。
    ⑥[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90《占度载·海防一》。
    ⑦[清]蔡方炳:《广舆记·海防篇》。
    ①杨金森等:《中国海防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3页“前言”。
    ②[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卷8,第567页。
    ③范中义等:《明代倭寇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正文”第18页。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方舆纪要叙》。
    ⑤[明]郭棐:《粤大记》卷32《政事类·海防》。
    ①《明世宗实录》卷61“嘉靖五年二月壬戌”条。
    ②[清]姜宸英:《海防总论》。
    ③关于广东海防分路的时间起源问题有待商榷,其具体区划内容也有需要进一步辨析说明的地方(中路的范围有无“肇庆府”),该两个问题详见后文专题阐述。
    ④[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中路》。
    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方舆纪要叙》。
    ⑥《清圣祖实录》卷277“康熙五十七年四月庚寅”条。
    ①《明清档案》,第A96—88(8—8),《两广总督马尔泰揭陈海疆等事》。
    ②《明清档案》,第A96—88(8—8),《两广总督马尔泰揭陈海疆等事》。
    ③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23《方略十二》。
    ①[清]张之洞:(光绪)《广东海图说·总叙》。
    ②罗尔纲《绿营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0~271页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Ⅵ》第415页记载道光时曾有过“五路”划分,即东路再分为东上路(系南澳镇)、东下路(系碣石镇)。但该五路法在鸦片战争以后未长期沿用,不如四路成熟。
    ③[明]茅坤:《茅坤集》卷9《与许敬庵中丞商榷海上事宜书》。
    ①[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2下《日本岛夷入寇之图》。
    ②[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3《东夷·日本国》引《广东海倭论》。
    ③[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1。
    ④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⑤张一兵:《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南头寨’’校释。
    ⑥《雍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广东揭石总兵陈良弼奏陈海疆事宜折》,见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第15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年,第27页。
    ①[元]刘鹗:《惟实集》卷1《直陈江西、广东事宜疏》。
    ①[清]潘德舆:《养一斋集》卷3《海防备览序》。
    ②邱树森等辑点:《元代奏议集录》(下册),《元代史料丛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59页。
    ①如范中义:《明代倭寇史略》(中华书局2004年版)“前言”第3页;张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2007年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7页。
    ②岑仲勉:《明代广东倭寇记》,见其著作《中外史地考证(下)》(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67页。
    ③《元史》卷46《顺帝本纪》。
    ①李治安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0~270“广东道所属七路、八州沿革”;第302~305页“海北海南道所属路沿革”。
    ②据《明神宗实录》卷69“万历五年五月丙午”条记载:“命升泷水县为罗定州”,即罗定直隶州的建立是明万历五年是事情,此时广东才在“十府”的基础上多辖“一直隶州”。
    ③郭红等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7-178页“广东布政使司”。
    ④[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3《舆图一》。
    ①《明会要》卷73《方域三·十三布政司分辖道》。
    ②[元]刘鹗:《惟实集》卷1《直陈江西、广东事宜疏》。
    ③[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兵防官考》。
    ④[清]不著撰者:《清初海疆图说·粤东海图说》。
    ⑤[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5《请设沿海水寨疏》。
    ⑥[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议建府县治》。
    ①《明清档案》第36册,第A36—43(10—3)至(10—-0)《两广总督李栖凤揭整饬海防事宜》。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8《营制一》。
    ③《广船及福船是世界航运史上两大发明》,载《广州日报》2007年12月24日。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操舟》。
    ②张铁牛等:《中国古代海军史》,(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③黄胜兰等:《广东省志·船舶工业志》,(广州)广东省船舶工业联合公司,1996年,第26页。
    ④席龙飞等:《中国科学技术史》(交通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9页。
    ⑤[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8《舟语·战船》。
    ⑥华夫等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济南出版社,1993年,第1899页。
    ①[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8《治水兵篇》。
    ②崇祯八年《广州府南海县饬禁横敛以便公务事碑》,见广东省社科院等辑《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上编《碑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15页。
    ③[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3上《经略五·兵船·广东船图说》。
    ④[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2《倭国事略》。
    ⑤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267页。
    ⑥[明]俞大猷:《洗海近事》卷上《拙速解》。
    ①[明]俞大猷:《正气堂集》卷7《条议防倭事宜》。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经略二·御海洋》。
    ③[英]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Colin A.Ronan)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中华科学文明史》(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3-104页。
    ④近年考古新发现“南海一号”,有学者提出“其不是广船就是福船”,这个所谓的“南海一号谜团’’还有待进一步讨论,但至少说明只有广船和福船才更有远洋的能力。
    ⑤辛元欧:《明末清初唐船赴日本贸易与唐船考》,载《船史研究》,1989年第4-5期。
    ⑥[明]章潢:《图书编》卷57《广东事宜》。
    ①[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分卷《广东下》。
    ②《明会典》卷131《兵部·镇戍》。
    ③[明]胡宗宪:《海防图论·广东要害论》。
    ④[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3上《经略五·兵船·沙船图说》。
    ⑤《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乙亥”条。
    ⑥[明]俞大猷:《正气堂余集》卷4《洗海近事卷之上》。
    ⑦《国榷》卷8“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庚申”条。
    ⑧高志超:《明清时期伶仃洋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变迁》(2008年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122页。
    ⑨[明]王士骐:《皇明驭倭录》卷9;《穆宗实录》卷38“隆庆三年十月辛酉”条。
    ①《明穆宗实录》卷70“隆庆六年五月戊子”条。
    ②《明神宗实录》卷2“隆庆六年六月乙亥”条。
    ③[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5《请造米艇状》。
    ④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11页。
    ⑤[葡]伯来拉等著;何高济译:《南明纪行》(海外中国报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141页。
    ①马廉颇:《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①[明]茅端征:《皇明象胥录》卷5《佛郎机》。
    ②[明]茅元仪:《武备志》卷117《军资乘·水二·战船二·蜈蚣船》。
    ③《明史》卷92《兵四》。
    ④[明]方孔昭:《全边略记》卷9《海略》。
    ⑤[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7《火药》。
    ⑥有学者认为“白沙”巡检是在“今海南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参见门岿主编:《二十六史精粹今译续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1280页)。其所指白沙实为“白沙水寨”,与巡检混淆。按《殊域周咨录》卷9《佛郎机》明确说明是“东莞白沙巡检司”何儒仿制了佛郎机,并在屯门之战应用,取得胜利。当以广州东莞为是。
    ⑦《明世宗实录》卷110“嘉靖九年二月丙子”条。
    ⑧[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82《南蛮·和兰》。
    ⑨[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分卷《交趾西南夷》。
    ①[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1上《经略一·选士卒》。
    ②《明史》卷91《兵三》。
    ③《明史》卷91《兵三》。
    ④[清]屈大均: 《广东新语》卷14《食语·舟楫为食》。
    ⑤[清]姚元之:《薝曝杂记》卷4《广东蛋船》。
    ⑥[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不分卷《广东下》。
    ⑦[清]李士桢:《抚粤政略》卷7《奏疏》。
    ⑧方行:《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开拓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⑨[明]黄佐:(嘉靖)《广东通志》卷68《杂蛮》。
    ⑩[清]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上。
    ①萧凤霞等:《宗教、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明太祖实录》卷143,“洪武十五年三月癸亥”条。
    ③《明太祖实录》卷223,“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甲子”条。
    ④《明史》卷90《兵志二》。
    ⑤《明史》卷92《兵志四》。
    ⑥[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12《上潘大巡广州事宜》。
    ⑦[清]李调元:《南越笔记》卷7《疍家》。
    ①萧凤霞等:《宗教、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谭棣华:《清代珠三角洲的沙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
    ③[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23《吏政九·论息斗书》。
    ④[清]陈溰:《东塾集》卷5。
    ⑤[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⑥[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12《上潘大巡广州事宜》。
    ⑦[明]霍与瑕:《霍勉斋集》卷12《上潘大巡广州事宜》。
    ①[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凡例》。
    ②[清]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79页。
    ③[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3《论南洋事宜书》。
    ①嘉庆《新安县志》卷2《舆地略》。
    ②[清]严如煜:《洋防辑要》卷2《洋防经制七》。
    ③《清高宗实录》卷1443“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己卯”条。
    ④姚楠等:《七海扬帆》,(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第18页。
    ⑤[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50《户政二十·盐课下》。
    ⑥关于具体的考证问题可参见论文“附录”:《明清时期珠江口南部诸岛名实演变考证》,下文类似名实演变问题不再一一说明。
    ①《清高宗实录》卷609“乾隆二十五年三月甲戌”条。
    ②[明]郭棐:《粤大记》卷32《政事类·海防》。
    ③[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舆图三·沿海信地》。
    ④[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8《海洋记略》。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舆地二·险要二》。
    ②崇祯《东莞县志》卷6《艺文志》。
    ③《清史稿》卷138《兵九·海防》。
    ④[清]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卷5引用道光朝阮元的《广州大虎山炮台新建碑铭》。
    ⑤[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8《海洋记略》。
    ⑥[清]蔡显原:《铭心书屋诗钞》卷2《金星门纪事》。
    ⑦[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卷5《英夷》。
    ⑧[清]袁永伦:《靖海氛记》卷下。
    ①[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漫集卷2《纪海防》。
    ②[清]张鹏翮:《江防述略》。
    ③有关“南头寨”的问题,萧国健先生有专文阐述,见其《明代粤东海防中路之南头寨》一文,载《香港历史与社会》,台湾商务出版社,1995年,第103-115页;此外,黄中青先生在其《明代海防的水寨与游兵——浙闽粤沿海岛屿防卫的建置与解体》(《明史研究丛刊》第1册,宜兰县学书奖助基金,2001年)一书也对“南头寨”相关问题有所涉及。
    ④《明史》卷134《花茂传》。
    ⑤[明]方孔昭《全边略记》卷9《海略》,原系于“永乐七年”。今依《明实录》卷87系于宣德七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庚寅”条。
    ②[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舆图三》。
    ③[明]应槚:《苍梧总督军门志》卷24《请设海防参将疏》。
    ④崇祯《东莞县志》卷7《艺文志·尹瑾敷陈海防要务疏》。
    ⑤道光《香山县志》卷3《营制》。
    ①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②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③乾隆《大清一统志》卷340:“淇澳巡司,在香山县淇澳堡。”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口口:“淇澳巡司,在香山县东南淇澳堡,乾隆三十四年置。”
    ④[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1《广州府》。
    ⑤[清]蔡显原:《铭心书屋诗钞》卷2《金星门纪事》。
    ⑥[清]芍唐居士:《防海纪略》卷上。
    ⑦康熙《新安县志》卷8《兵刑志·汛地·南头寨》。
    ①康熙《香山县志》卷1《舆地·山川》。
    ②康熙《新安县志》卷8《兵刑志·汛地·南头寨》。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48《香山县图》。
    ④康熙《新安县志》卷8《兵刑志·汛地·南头寨》。
    ⑤光绪《广州府志》卷64《建置略一》、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等记载为“雍正十年”。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1《广东水师营官兵驻防图》。
    ⑦[清]张汝霖等:《澳门纪略》卷上《澳门形势篇》。
    ⑧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⑨[英]金约翰辑,傅兰雅口(Fryer, John)译,王德均笔述: 《海道图说》卷2《自海南琼州府至珠江并香港》。
    ①广东省珠海市文物管理编委会:《珠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②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③[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1《海》。
    ④康熙《广东通志》卷12《兵防》。
    ⑤[清]魏源:《圣武记》卷8《国初东南靖海记》。
    ⑥《清史稿》卷350《许松年传》。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舆地二·险要二》。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③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0《方略十九·所城》。
    ④[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⑤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⑥原图标为“赤刀角汛”,当为“刀”字当为“沥”字之误。
    ①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香山县乡土志》卷3《兵事录·张保之乱》。
    ②[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③嘉庆《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山》。
    ④宣统《广东图说》卷13《新安》。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0《方略十九·所城》。
    ①李文睿:《试论中国古代海洋管理》,厦门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②[明]郭棐:《粤大记》卷32《政事类·海防》。
    ③雍正《广东通志》卷23《兵防》。
    ④康熙《新安县志》卷8《兵刑志·南头寨》。
    ①[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②[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查勘虎门扼要筹议增改章程稿》。
    ③[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查勘虎门扼要筹议增改章程稿》。
    ①[清]芍唐居士:《防海纪略》卷上。
    ②[清]张之洞:(光绪)《广东海图说》卷9《香山十五》。
    ③嘉庆《新安县志》卷12《海防略·防海形势》。
    ④[清]阮元:《研经室集》卷11《诗集》。
    ⑤[清]余思诒:《航海琐记》卷下《楼船日记》。
    ⑥[清]李受彤:《澳门形势论》。
    ①[明]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卷3《议题水战陆战疏》。
    ②黎小江等主编:《澳门大辞典》,广州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史为乐等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上册第904页。
    ④贾文毓等主编:《中国地名辞源》,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①[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89《广南东路·广州》“大奚山”条。
    ②[南宋]朱熹:《晦庵集》卷94《潘畴墓志铭》。
    ①[南宋]叶适:《水心集》卷18《钱之望墓志铭》。
    ②[明]黄佐《广州志》卷12引《旧志》。
    ③[南宋]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21《潘周伯墓志铭》。
    ④据《宋史》卷182《食货志》记载:“故环海之湄,有亭户,有锅户。有正盐,有浮盐。正盐出于亭户,归之公亢者也。浮盐出于锅户,鬻之商贩者也。”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盐业在民生中的地位已非常重要,除了官府盐场,私家煮盐也极为盛行。
    ⑤[民国]明慧法师编:《大屿山志》筏可序文。
    ①[民国]明慧法师编:《大屿山志》智照序文。
    ②[民国]明慧法师编:《大屿山志》形势篇“居民”条。
    ③这样的观点已有学者认同,如林天蔚《南宋时大屿山为徭区之试证》一文,载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报》1964年第2期。
    ④15世纪中叶成图的《郑和航海图》(见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中,大奚山之西、伶仃山(外伶仃岛)西北画有“小奚山”(小俞山),从方位及岛屿大小推测,可能相当于今之桂山岛。
    ⑤[清]张汝霖等:《澳门纪略》卷上《澳门形势篇》。
    ①《郑和航海图》标作“南停山”,按“庐亭”应为“南亭”渊源,疑“停”为“亭”之误,当以“南亭”为是。
    ②编纂出版于清康熙年间的《郑开阳杂著》,所收地图基本上由郑若曾(开阳)绘制于明嘉靖年间,也可算作明代舆图。
    ③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图集·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④嘉庆《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
    ⑤[明]黄衷:《海语》卷上《风俗》。
    ⑥[清]方浚师撰:《蕉轩随录》卷8《海洋记略》。
    ⑦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舆地二·险要二》。
    ①乾隆《广州府志》卷6《山川》记作“鸡西湾”。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12《御海洋》“总督尚书胡宗宪云”条。
    ①[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新集刊外集》卷2《条陈海防经略事疏》。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西路”条。
    ③[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中路”条。
    ①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舆地二·险要二》。
    ③[清]陈伦炯撰:《海国闻见录》不分卷《天下沿海形势录》篇。
    ④[清]谢清高等:《海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安京《海录校释》本,第3页安京注。
    ⑤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2《地语·澳门》。
    ②[清]印光任等编撰:《澳门纪略·后序》。
    ③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④[清]印光任等编撰:《澳门纪略》上卷《官守篇》。
    ⑤黄鸿钊:《鸦片战争前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理》,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
    ①[清]张汝霖: 《澳门形势篇》。
    ②[清]薛馧:《澳门记》。
    ③[清]张甄陶:《澳门图说》。
    ④《署两广总督庆复奏覆仍准各国船只来粤贸易折(乾隆七年二月初三日)》,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一),第192页。
    ⑤[清]张甄陶:《澳门图说》。
    ⑥[清]张汝霖:《澳门形势篇》。
    ⑦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⑧[英]海军海图官局编;陈春彭译:《中国江海险要图志》原卷2上。
    ⑨[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不分卷《天下沿海形势录》篇。
    ①[清]张之洞:(光绪)《广东海图说》。
    ②[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查勘虎门扼要筹议增改章程稿》。
    ③道光《香山县志》卷2《建置第二·城池炮台附》。
    ④[清]不知撰者:(光绪)《海口图说》下册《海岛暗炮台说》篇。
    ⑤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舆地二·险要二》。
    ②[清]谢清高等:《海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安京《海录校释》本),第1页正文。
    ③嘉庆《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山》“大奚山”条。
    ①此“关城”概念由萧国健先生提出,参见其著《关城与炮台:明清两代广东海防》,香港市政局,1997年,第10页。
    ②沿海卫所、烽堠、炮台研究者较多,而沿海巡检司的成果相对薄弱,笔者拟对中路伶仃洋区域的沿海巡检司的设置与变迁从海防地理角度作一探讨。
    ③[明]郭棐:《粤大记》卷28《政事类·弓兵》。
    ④[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⑤李克勤:《清代广州府属巡检司研究》,载《广东史志》,1994年第3期。
    ⑥嘉靖《宁波府志》卷22《海防》。
    ⑦《明会要》卷139《兵部二十二·关津二》。
    ①李治安:《元代巡检司考述》,载《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②[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9《佛郎机》。
    ③《明世宗实录》卷154“嘉靖十二年九月丁卯”条。
    ④乾隆《新会县志》卷13《附余志》。
    ①《元大德南海志》卷10《兵防·巡检寨兵》。
    ②《天顺卢中丞东莞县志》卷3《合属衙门·巡检司》。
    ③《苍梧总督军门志》卷8《兵防五》在陈述缺口镇、中堂、白沙三巡检司时皆曰“通海洋”或“滨海”,而独对京山巡检司称“在西五都,上接归善、博罗,下连增城、龙门”;且《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全广海图》“南头寨”分图亦未显示京山巡检司。天顺《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卷3《合属衙门·巡检司》云:“邑地濒海,于险隘处设巡检司六……今之巡检司皆以旧寨基为之,惟茶园巡检司迁于京山。”又按《粤大记》卷28《政事类·弓兵》等记载,京山巡检司在东莞县东北,较为内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看,随着东莞东北部东江水道成陆的加快,京山巡检司似不属于沿海巡检,故在此暂不在讨论之列。
    ④刘润和等编撰:《九龙城区风物志》,香港九龙城区议会2005年出版。第4页。
    ⑤张一兵:《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前言”第5页。
    ①《香港杂记》(外二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此外,清人顾炳章编篡《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上册《勘建九龙寨城全案》第145页亦有全文收录,(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
    ①郭卫东:《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关于香港居民司法管辖权的交涉》,载《史学月刊》1997年第2期。
    ②《著两广总督祁(?)等照耆英所议改设巡检于附近香港之九龙地方等事上谕》,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57页。
    ③《革职留任两广总督祁(?)等奏请裁撤附近香港之官富司巡检移设九龙巡检折》,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88页。
    ①《清史稿》卷72《地理志·广东》“新安县”条。
    ②[清]文庆等纂:《筹办夷务始末》(第5册道光朝)卷61《耆英等又奏港民犯案应交新安县审理赔英洋银先由广东商欠兑交片》,第2380页。
    ③《革职留任两广总督祁(?)等奏请裁撤附近香港之官富司巡检移设九龙巡检折》,收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88页。
    ④胡恒在其论文《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7页)中认为“道光二十三年移新会官富巡检驻九龙为九龙巡检。”如笔者上文的分析,新会显然为新安之误。
    ①《明英宗实录》卷232“景泰四年八月戊子”条。
    ①《天顺卢中丞东莞县志》卷3《合属衙门·巡检司》。
    ①有些文献称“福涌”巡检司,按新治地为福永村,当以“福永”为是。
    ②《天顺卢中丞东莞县志》卷3《合属衙门·巡检司》。
    ③郭培源:《福永古文化考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
    ④黄佐《广州志》卷25《公署四》;《大清一统志》卷340记作“洪武三年”置。
    ①[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
    ②嘉靖《广东通志》卷13《舆地志一》黄佐对“合连海”注解云:在缺口巡司之南,水通东南大洋,连深澳、桑洲、零丁诸山,而汇合于此。又南,有海南栅,有民居。”
    ③[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
    ④《两广总督耆英等奏请酌抽阁西山汛兵丁移驻东莞之广济墟作为专汛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官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00页。
    ⑤《勘建虎门炮台等文牍·建造东莞缺口司衙署》,收入《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上册)第60页。
    ⑥东莞市政协、东莞市档案局(馆)主编:《东莞历代地图选》,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版,第 70-71页。
    ①[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281《赠上元簿何君懐珍序(徐阶)》。
    ②康熙《广州府志》卷8《山川》。
    ③雍正《广东通志》卷9《海防志》。
    ④[明]应槚等:《苍梧总督军门志》卷5《舆图三·南头寨》所标“中塘巡司”实为“中堂巡检司”。
    ①[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
    ①雍正《广东通志》卷17《公署志》仍有记载“中堂巡检司,在县西麻涌村。”按上条“白沙巡检司”裁撤之事的记载实为发生在康熙年间的事,故此处仍很可能是迁海之前的旧事,今不取。
    ②《清高宗实录》卷458“乾隆十九年三月乙卯”条。
    ③民国《东莞县志》卷37《古迹略》。
    ①《粤大记》卷28《政事类·弓兵》;《读史方舆纪要》卷100《广东》;《洋防辑要》卷8《广东沿海舆地考》。
    ②此外,《大清一统志》卷340《广州府二》记载大榄巡检司建立的时间在洪武三年。黄佐《广州志》卷25《公署四》及其嘉靖《香山县志》卷3《政事志第三·公署》均记载了该司“洪武三十三年巡检张学重建”之事。
    ③如,易泽阳《明代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第273页列表广州府香山县条就两司并列,不妥。
    ①《郑氏史料续编》卷10《两广总督李栖凤残揭帖》,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245页。
    ②《郑氏史料三编》卷2《海贼联棕飘劫虎门残件》,录自《明清史料》丁编第三本,第291页。
    ③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公署》。
    ④《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载的“黄圃巡检司”属于缺字错误,应为小黄圃巡检司,这个观点已有提出,见胡恒:《<清史稿·地理志>巡检司项校正》,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第3期。
    ①何秉:《清末广东香山县小黄圃巡检司印和韦乃伦》,载《广东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
    ②[清]杨泰亨:《慈溪县志》卷22《仕籍》。
    ③《嘉庆重修一统志》卷441与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0《方略十九·所城》均记载为“雍正十年”。
    ④康熙《香山县志》卷2《建置·都图》。
    ⑤光绪《香山县志》卷22《纪事》。
    ①《明清档案》A61—67(26—9—11)页《两广巡抚杨永斌揭报酌定巡检等次分别升叙》。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0《方略十九·所城》。
    ③中山市档案局(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页。又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乾隆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两广总督李侍尧、广东巡抚钟音奏明移驻巡检缘由事》(档号:03-0127,件号:03-0127-078缩微号:009-0767)。
    ①[清]赖国庆:《岭南胜概》卷4《澳门》。
    ②[清]蔡显原:《铭心书屋诗钞》卷2《金星门纪事》。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0《方略十九·所城》。
    ②乾隆《广州府志》卷7《海防》。
    ③[明]章潢:《图书编》卷57《沿海界倭要害之地》;雍正《广东通志》卷9《海防志》。
    ④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⑤《广东巡抚鹿传麟奏》(光绪),收入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所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第12辑),第545页。
    ①巡检司作为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可以视为次县级,即“次县级政权”,该观点详见傅林祥先生的《清代的次县级政权与辖区》一文,载《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东亚文库东北亚研究第1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0《山东一》。
    ②[葡]伯来拉等撰,何高济译:《南明纪行》(海外中国报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140页。
    ③[明]田生金:《按粤疏稿》卷1《请补道缺疏》。
    ④[清]周广等纂修:《广东考古辑要》卷30《海防》。
    ⑤[清]魏源:《海国图志》卷1《筹海篇·议守》。
    ⑥该节内容与王颋教授合作,已于4月澳门会议以论文形式提交,初稿未署笔者姓名,在此说明。
    ⑦[明]黄佐:(嘉靖)《广州志》卷12《山川二》。
    ⑧[清]屈大均:《翁山诗外》卷1《五言律·镇海楼》。
    ①[元]刘鹗:《惟实集》卷1《直陈江西、广东事宜疏》。
    ②[元]黄溍:《金华集》卷3《陆秀夫传后序》。
    ③[元]苏天爵编:《元文类》卷41《经世大典序录政典征伐》。
    ④天顺《重刻卢中丞东莞旧志》卷1《山川》。
    ⑤[明]黄佐:(嘉靖)《广州志》卷12《山川二》。
    ⑥嘉靖《香山县志》卷1《风土记》。
    ⑦《明一统志》卷79《广东布政司》。
    ⑧东莞市政协、东莞市档案局主编:《东莞历代地图选》,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第8页。
    ①[北宋]余靖:《武溪集》卷3《海潮图序》。
    ②[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上。
    ③雍正《广东通志》卷10《山川志》。
    ④《新元史》卷227《何真传》。
    ⑤《大清一统志》卷340《广州府二》。
    ⑥民国《东莞县志》卷16《建置略一·寨台》。
    ①[清]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中路》。
    ②崇祯《东莞县志》卷6《艺文志·狡夷窥伺可虞疏》。
    ③[清]赵执信:《因园集》卷5《暮抵广州》。
    ④[清]王士祯:《精华录》卷4《南海神祠》。
    ⑤[清]王士祯:《精华录》卷9《登粤秀山》。
    ⑥[清]查慎行:《敬业堂集》卷48《海云寺,同蓝采饮王符躬作》。
    ①[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3。
    ②《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27下。
    ③[清]钱以垲:《岭海见闻》卷3《虎门》。
    ①[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上。
    ②《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215之2。
    ①《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215之2。
    ②[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
    ③[清]印光任等编撰:《澳门纪略》卷上《形势篇》。
    ①《林则徐全集》第9册《日记卷》,《己亥日记》。
    ②《新世纪广东省地图集》,(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页134—135、54—55、22—23、18—19。
    ③赫德(M. Isidore Hedde):《沿百老汇河从广州至澳门的一次旅行,丝绸之乡顺德见闻》,《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纪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汇编》,(广州)花城出版社刊本,2001年,第185页。
    ④林汀水:《略论珠江三角洲变迁的特点》,载《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5期。
    ⑤叶显恩、周兆晴:《宋代以降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开发》,载《珠江经济》2007年第6期。
    ①[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0《游珠江阁记》。
    ②宣统《广东图说》卷2、卷9。
    ③吴宏岐:《清代广州至澳门内河水道考》,载《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研究会,2007年。
    ④[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①[清]张鹏翮:《江防述略》。
    ②《清史稿》卷138《兵志九》。
    ①关于清代虎门炮台的具体分期问题,黄利平先生有过论述,可参其《虎门炮台的分期——以广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一文,载《岭南文史》2008年第4期。
    ②赵文斌:《珠江口沿岸古炮台研究》,《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中国建筑学会,1999年。
    ③香港海事博物馆藏舆图标作“南武炮台”,“南”即南山,“武”即“武山”,笔者疑该图系嘉庆年间所作。
    ①[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重勘虎门炮台筹议节略稿》。
    ②[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查勘虎门扼要筹议增改章程咨稿》。
    ①[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②[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上。
    ③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①[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重勘虎门炮台筹议节略稿》。
    ②[清]陈坤编:《虎门炮台图说》(不分卷),油印本。
    ③可参见清《广东沿海图》所标示虎门地区图,见《东莞历代地图选》第36页。
    ④民国《东莞县志》卷16《建置略一·寨台》。
    ①[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②[清]阮元:《广州大虎山炮台新建碑铭》,见清人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卷5、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一》。
    ③[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重勘虎门炮台筹议节略稿》。
    ①民国《东莞县志》卷16《建置略一·寨台》引《林文忠奏稿》在“道光十年”。
    ②[清]关天培:《筹海初集》卷1《重勘虎门炮台筹议节略稿》。
    ③《清史列传》卷39《关天培》。
    ①民国《东莞县志》卷16《建置略一·寨台》。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页。
    ④转引自黄利平:《虎门炮台的分期——以广州所属虎门炮台为例》,载《岭南文史》,2008年第4期。
    ①[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②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③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32《方略二十一·炮台二》。
    ①[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①[清]顾炳章编篡:《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上册第一种《勘建虎门炮等文牍》。
    ①民国《东莞县志》卷16《建置略一·寨台》。
    ②[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③[清]顾炳章《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下册第六种《外海内河诸炮台图说》。
    ①[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①[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上。
    ②[清]顾炳章编篡:《道光间广东防务未刊文牍六种》上册第一种《勘建虎门炮等文牍》。
    ①鸦片战争之前“十全台”外实际还有道光十九年增建的相对其他台炮位最多、火力最强的“靖远炮台”。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7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858页。
    ①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4《舆地三》。
    ②[清]夏燮:《明通鉴》卷59《世宗》。
    ③[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7《人语·盗》。
    ④[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西路》。
    ⑤[清]赵翼撰,李解民点校:《檐曝杂记》卷4《茭塘海盗》。
    ⑥《明史》卷212《黄应甲传》。
    ⑦《清高宗实录》卷1434“乾隆五十八年八月辛未”条。
    ⑧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12《方略一》
    ①[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②[清]邓淳:《岭南丛述》卷3,道光庚寅刊本。
    ①《清史列传》卷38《林则徐》。
    ②黄大受辑:《黄少司寇(爵滋)奏疏》卷16《筹议海防造船铸炮疏》。
    ③鞠海龙:《“本土安全”思想对中国近代海疆安全战略的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3辑。
    ④《清史稿》卷138《兵九·海防》。
    ⑤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2~23页。
    ①刘正刚先生认为清代伶仃洋的范围主要是指“北起大角、蕉门、沙角;西侧沿清代香山县(今中山、珠海两市的东部海岸线)海岸,至澳门南的大横琴山(今大横琴岛);东侧沿东莞县(今东莞市)西侧海岸线,以及新安县(今深圳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九龙、香港,南至担杆山(今担杆岛)一线的西侧海岸线,以及大鹏湾在内;伶仃洋的南部界限至老万山,亦即今天的万山群岛一带。”参其《历史上的零丁洋及其海域范围》一文,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辑。
    ②[清]严如煜:《洋防辑要》卷1《元明海运卫所图》文字标识。
    ③《明史》卷223《吴桂芳传》;《明会要》卷40《职官十二·分巡道》。
    ①[清]潘德舆:《养一斋集》卷3《海防备览序》。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
    ③[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西路》。
    ④[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12《潮州海防图说》。
    ⑤[清]韩奕:《海防集要》。
    ①[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342《吴司马奏议·议筑广东省会外城疏》。
    ②《明史》卷325《外国六》。
    ③《明神宗实录》卷242“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壬午”条。
    ④[明]何乔远:《名山藏·王亨记·东南海夷》。
    ⑤[明]许重熙:《宪章外史续编》卷10《万历注略》。
    ⑥[明]王在晋:《皇明海防纂要》卷1。
    ⑦《崇祯长编》卷43“崇祯四年二月”条。
    ①[清]夏燮:《中西纪事》卷1《通番之始》。
    ②[清]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天下沿海形势》。
    ③陶道强:《清代前期广东海防研究》,暨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8~30页。
    ④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⑤此案例可详参考本文第三章岛防章节的个案分析《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现象看澳门海防因素》,在此不再累述。
    ⑥陈忠烈:《明代粤西的海防》,载《明清广东海运与海防论文集》,2008年澳门大学出版。
    ⑦《清史稿》卷138卷《兵九》。
    ①[美]穆黛安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7页。
    ②[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3《广东事宜·中路》。
    ③[清]昭梿:《啸亭杂录》卷8《李中丞》。
    ④[明]章潢:《图书编》卷41《岭南总论》。
    ⑤《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⑥《郑开阳杂著》卷1《广福人通番当禁论》
    ⑦崇祯《东莞县志》卷7《艺文志·尹瑾敷陈海防要务疏》。
    ①[美]A·T·马汉:《海军战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5-146页。
    ②范中义:《筹海图编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223页。
    ③[明]郑大郁:《经国雄略》卷2《海防考》。
    ④[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3《东夷·日本国》。
    ①[清]姜宸英:《海防总论》。
    ②[明]王鸣鹤:《登坛必究》卷39《奏疏三》。
    ③[意]艾儒略原著;谢方校释:《职方外纪校释》卷5《海道》;[意]南怀仁:《坤舆图说》卷下《海舶》。
    ④[明]茅坤:《茅坤集》卷9《与许敬庵中丞商榷海上事宜书》。
    ⑤[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9《舟车》。
    ⑥[清]姜宸英:《海防总论》。
    ⑦《明宣宗实录》卷4“宣德元年七月乙酉”条。
    ⑧张炜等:《中国海疆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⑨[清]谈迁:《国榷》卷91《思宗》。
    ⑩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41页。
    ①[清]魏源:《圣武记》卷8《国初东南靖海记》。
    ②[清]徐珂:《清稗类钞》第1册《外交类》。
    ③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卷8《营制一》。
    ①[清]程含章:《岭南集》(一卷)。
    ②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体系与广东海盗》,载《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③道光《香山县志》卷4《海防六》。
    ④[清]梁廷枏:《粤海关志》卷20《兵卫》。
    ①[清]萧令裕:《粤东市舶论》,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9帙。
    ②[清]彭昭麟:《从证诗草》卷4《岭南草》。
    ①[清]仲振履:《虎门览胜》卷下。
    ②[清]魏源:《海国图志》卷81《夷情备采上》。
    ③[清]魏源:《魏源集》上册《道光洋艘征抚记》。
    ④[清]文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8《英虽富强非不可制片》。
    ①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92页。
    ②[清]李蕊:《兵镜类编》卷40《臆说十种》。
    ①[法]老尼克:《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70页。
    ②《两广总督等奏报查明番舶贩卖鸦片并查办情形折》,见《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③[清]朱云峰:《筹海策略》。
    ④[清]陈鏸勋撰,莫世祥校注:《香港杂记》(外二种),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页。
    ⑤[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1834-1860年 冲突时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①[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1834-1860年冲突时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204-205页。
    ②《明世宗实录》卷24“嘉靖二年三月壬戌”条。
    ③[葡]伯来拉等著;何高济译:《南明纪行》(海外中国报告),(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第8页。
    ④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珠海市文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
    ⑤何小平主编:《中国百年旅游诗词》(下),(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055页。
    ①茅海建:《1841年虎门之战研究》,《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8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③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史料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8页。
    ①[清]夏献纶:《台湾舆图·自序》。
    ②《明太祖实录》卷111“洪武十年春正月甲午”条。
    ③该志未见著录,《永乐大典》卷11905~卷11907,载有其卷首地图及卷1至卷3,共3卷。其卷3载有永乐元年户口,故知成书于永乐年间。
    ④该图反映宣德五年郑和船队经由路线,向达《中西交通史》(中华书局1941年)认为成图时间当在宣德五年后,即15世纪中叶。
    ①[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01“香山县”条。
    ②[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卷24“广东香山县”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0页:“因岛大湾多,宋代称奇独澳。清末改淇澳。”
    ②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③光绪《香山县志》卷1图说与文本不同,分别作“甲洲”、“夹洲”。
    ④“金星门”之称最早见永乐《广州府志》香山县图,以后明清舆图基本延用此称来标注,惟嘉靖《香山县志》卷1附图标作“金门山”。
    ①道光二年《香山县志》卷4《海防略》。
    ①附近还有港门岛、港西岛等一些岛屿。
    ②明清文献舆图中九星洋最早见于永乐《广州府志》图。九洲洋最早见于康熙二十三年《粤闽巡视纪略》卷2的记载:“自岙而南,海程十里,为十字门……九洲洋,九山星列,在岙门东北。”
    ③《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说“大九洲岛上有水源,有村庄旧址。”
    ①《郑开阳杂著》卷1图标作“望明山”。
    ②雍正九年《广东通志》、乾隆十五年《香山县志》、 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二十五年《重修大清一统志》、光绪五年《广州府志》、光绪五年《香山县志》均有雷同或类似文字记载,康熙十二年《香山县志》当为明清时期最早的文献记载。
    ③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广东省县图集》(1989年版)页110中山市图所附邻近的珠海市图即将海拔274米的板樟山标作“北岭”。
    ①汤开建:《澳门诸名刍议》,《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
    ②见万历十九年《全海图注》标注。
    ③汤开建先生在《澳门诸名刍议》(《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中认为,澳门初名龙崖山。按《澳门记略》载,澳门有圣奥斯定教堂,华人称龙嵩庙,龙嵩即龙崖(龙嵩庙旁有监狱)。道光《广东通志》卷124海防略附有清虎门一带地区图,在濠镜澳上标有“澳门又名马交,乃夷人居住地”。
    ①见《广州历史地图精粹》第33页。
    ②光绪五年《香山县志》卷4舆地上·山川。
    ③广东省珠海市地方志编委会《珠海市志》(珠海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④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第90页。
    ⑤如《筹海图编》、万历《全海图注》、万历二十年《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等。
    ⑥黄佐《广州志》卷13记载不同:“又南一百里曰九澳山,又南二百五十里曰井澳山,一名仙女澳。宋景炎中,天子尝南狩于此。”与九澳山相去一百多里,当有误。
    ①民国《香山县志》卷16。
    ①此点承汤开建先生指示。
    ②光绪五年《香山县志》卷4《舆地上·山川》。
    ③《两广总督张之洞奏陈澳界腰葛太多新约必宜缓定折》(光绪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参见《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三)·档案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6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2。
    ①光绪五年《广州府志》卷12香山县、光绪五年《香山县志》卷4舆地上·山川、民国《香山县志》卷6海防均有“过路环”或“过路湾”的记载,实为岛上村落处名。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③如清人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广东沿海形势图》中《清虎门图》。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①《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0页。
    ②明清两代文献舆图中的老万山不是同一岛屿,明代老万山是指今香港大濠岛,清代则指今大万山岛,其名实演变拟另文讨论。
    ③“鲁万(山)”之名始见于清雍正十年陈伦炯《海国闻见录》附图文字所载“外洋十字门而至鲁万”。
    ④嘉庆二十五年《海录》(安京《海录校释》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页安京注。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①刘正刚、高志超《历史上的零丁洋及其海域范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2期)说:明清时人对 零丁洋的表述是以山为标志,即以陆地为参照,这是符合地名学原则的见解。
    ①崔乃夫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0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②汤开建:《澳门诸名刍议》,《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中华书局1999年。
    ③同治二年《皇朝中外一统舆地全图》所标示东莞地区图标有“大山”。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7,华文出版社出版2000年。
    ①该图载于By. Victor. F. S. Sit. Hong Kong:150 years, Development. in. maps.其中有九龙司及香港岛,均作为新安县地名标注,可能成图于鸦片战争前的清中期。
    ②如《七省全洋图》、光绪《沿海疆域图》、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广东沿海形势图》等。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0页。
    ④广东省珠海市地方志编委会《珠海市志》第76页,珠海出版社2001年。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7。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③如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广东沿海形势图、光绪九年《沿海疆域图》、《中国海岸图》(载中国第一档案馆《香港历史问题档案目录》,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6年)等。
    ① By. Victor. F. S. Sit. Hong Kong:150 years, Development. in. maps.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0页。
    ③如刘正刚等《历史上的零丁洋及其海域范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2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7、图70。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7、图70。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
    ②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第9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③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④嘉庆《重修新安县志》卷4《山水略》。
    ⑤嘉庆《重修新安县志》卷2《舆地略》。
    ⑥《广东水师营官兵驻防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
    ⑦海军海洋测绘声绘色研究所等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第41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⑧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1。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⑦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第90页。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18页。
    ⑨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⑩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第9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18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51。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图70。
    ⑤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
    ⑥光绪《香山县志》卷8《海防》。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钳虫尾岛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辞典》第6622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
    ②本区域岛屿众多,但面积大小却十分参差,其中有的十分巨大,有的却十分细小。事实上,有些以“排”或“石”为名的小岛,例如大屿山右侧附近的乌蝇排、半山石,面积之小,仅容纳几个人在岛上,为了行文方便而又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岛屿是以《2006年香港街道图》(万里编图组编绘,万里机构2005年11月出版)为基础,图中有明确标注现代岛名,且能容纳三五人以上的岛屿。
    ①《郑和航海图》中,大奚山之西、伶仃山(外伶仃岛)西北画有“小奚山”,从方位及岛屿大小推测,可能相当于今之桂山岛。
    ②[元]吴莱《渊颖集》卷9《南海山水人物古迹记》。
    ③[明]郭桨《粤大记》卷32所附“雷州府”舆图部分在“碉州”岛上标有“宋端宗崩于此”,与此“碉洲为新安县属大奚山”说有异。
    ④许地山:《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载《广东文物》卷6第96页;罗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第70页。
    ⑤王颋:《南宋二王流落广东史事考辨》,载《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6辑),南方出版社2003年9 月第1版。
    ①林福杰:《崖山史料新证》,载《新会文史资料》第60辑,政协江门市新会区文史社会法制委员会编,2005年1月。
    ②[清]蔡显原:《铭心书屋诗钞》卷2《望大瑶山》。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图46。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图51。
    ⑤廖廷臣等纂《广东舆地图说》,成文出版社《中国方志丛书》第107号,疑即与同治五年图说相配。
    ①《郑开阳杂著》卷1舆图标注为“急水旗洲”,与卷8不同,疑脱“角”字,当以卷8标注为准。
    ②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③舆图摹自陈图者,如同治至光绪年间(1862-1908)所绘《七省沿海全洋图》、光绪九年(1883)所绘《沿海疆域图》、王之春《清朝柔远记·广东沿海形势图》中的《清虎门图》等,下文如有涉及陈图摹绘本者不再说明。
    ④《广州历史地图精粹》(邹爱莲、肖敬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①《新安县图》来源于《香港历史问题档案图录·第三辑》(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6年出版),与同治《广东图》中新安舆地部分基本吻合,疑为光绪年间临摹本,下同,不再说明。
    ②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5页,实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粘附地图(英文附图),亦被孙霄《20世纪初英国勘划新界海域界限考略》(载《岭南文史》2009年第2期)所转引。其中,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收录于《光绪条约》(许同莘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卷53,第4页。
    ③大澳渔民《东路程歌》(此歌由何九唱出,见《大澳》一书第25页,廖迪生等著,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6年版)唱出了船支由广东东面沿海到珠江口沿途经过的地方,相信从前在没有地图和导航仪器的帮助下,这首歌帮助渔民掌握广东沿海的地形和聚落位置。其中在述及急水门到今赤沥角一带时,云:“我顺风嚟驶都唔怕你汲水门啰流呀。船头枕住清明角呀,咽蓬唔驶返都过得琵琶洲胡。重有上磨刀、下磨刀,磨利大刀就劏赤鱲啦。”可为辅证。
    ④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0页。
    ①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5页。
    ①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0页。
    ②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③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澳门历史地图精选》(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图51。
    ①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②《香港初期史话》(丁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6页称作“薄寮洲(南了岛)”,笔者认为“薄寮”当为“博寮”,“南了”当为“南丫”为确。
    ③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5页。
    ④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4页。
    ⑤《香港初期史话》(丁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6页。
    ①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珠三角南部岛屿共有3个“蒲台”岛,另两个在香山县属的万山列岛,分别称大蒲台、小蒲台,与该东莞、新安县属的蒲台同名异地。
    ②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0页。
    ③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①海军海洋测绘声绘色研究所等编《新编郑和航海图集》第41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②该图见薛凤旋编著《香港发展地图集》(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第31页。
    ①[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2云:“佛堂门,海中孤屿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