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代扶风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扶风班氏家族是汉代文名鼎盛、人才辈出、文溉千秋且武功卓著的家族。自楚国灭亡以来至于东汉末年,班氏家族先后经历了多种历程。数百年间,班氏家族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儒学、史学、文学及武功人物,其中尤以班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班超、班勇等闻名古今。因此班氏家族人物向来都是学界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是把他们作为一种家族现象来研究的则比较少,至于以文学家族和家族文学的角度来审视者则更少。鉴于此,本文从家族的角度,勾勒班氏文学与家族、社会背景之种种关系。
     本文的整体思路是:在考订班氏代表人物生平、辑考班氏亡佚作品、制作班氏家族合谱、为班氏部分作品系年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班氏文学家族的形成演变过程和班氏家风家学的情况、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及其思想倾向,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从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探讨家族、家风、学术、文学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社会背景与家族、家风、学术、文学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重心是班氏家族的文学和文学与诸外在因素间的关系(外在因素主要指家族、家风、学术、社会背景等)。班氏文学(文化)研究部分,则以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文学中的思想倾向及班氏家风为主;而对班氏代表人物文学的突出风貌的研究,亦主要在大文章的概念下,从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切入。在具体研究中本文探索了一系列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围绕在上述的两组问题之中,为研究目的服务。
     本文结构由绪论和五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等内容。
     第一章论汉代班氏作为文学家族的形成演变与家风家学。首先动态地再现班氏作为文学家族的一系列演变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亡国徙民、北方豪族、官宦世家、文化世家、武功世家、退出历史前台等。其次,尽可能准确、全面地概括班氏家族的家风:事功之志与文德之愿并存、英豪之气与礼法之谨共存、忠诚耿直与明哲自保兼具、经史文艺与文武政务兼修。其三,宏观综论班氏家学之经、史、文、小学的成就,揭示班氏为学不守师法家法、具有通达广博的特点,并试图探索其成因与学术意义。同时还着力探讨了班氏何以自西汉后期以来阖门好史、阖门擅长于史,班氏文学何以兴盛,以及班氏汉初既已富裕何以数代无文等问题。
     第二章论述班氏之谱系,对汉代班氏家族代表人物的生平予以考订、对班氏亡佚作品予以考辑。首先对学界研究较为薄弱的班伯、班斿、班穉、班婕妤等人的生卒年予以考订:在兄妹四人中班伯排行第一,生于元帝初元二年(前47)、卒于成帝元延三年(前10),享年38(实际37周岁),曾于元延元年(前12)任侍中水衡都尉;班婕妤次之,生于元帝初元三年(前46),至少活到王莽新朝的中期(天凤年间),享年62岁以上;班斿又次之,与王莽同岁而月份稍大些,生于元帝初元四年(前45)、卒于哀帝(前6—前1)执政的前期,享年40岁出头(不超过虚岁45岁);班穉最小,生年与班斿相近而稍小一两岁左右(约前44、前43年),活到王莽新朝的中后期(约天凤、地皇年间),享年60余岁。其次,纠正了《汉书补注》班斿举贤良方正于建始三年(前30)说的错误,并推定出最有可能的时间是河平四年(前25)。其三,考班斿受赐的皇室秘书副本的时间,应在成帝阳朔三年(前22)秋八月大将军王凤死后、至鸿嘉三年(前18)祝诅事件之前;且最有可能的是在阳朔四年(前21)秋九月东平思王死后、至鸿嘉元年(前20)成帝迷恋微行、酒色等荒淫行为之前。其四,辑考班氏亡佚作品。其五,汉代班氏家族谱系简表、制作汉代班氏家族生平合谱及作品系年表、班氏作品存佚情况汇总表等,因结构关系,缀于文末附录中。
     第三章论汉代班氏家族代表人物文学较突出的风貌特征。本章对重要问题予以专题挖掘,并将班氏人物与其家族内外相关作家作品予以横向比较。首先论述班氏两位女作家文学的突出风貌(班婕好文学中凸显出妇人特有的依附性,班昭文学展现出女子笔下的须眉气),然后具体对比她们作品风貌的异同。其次,讨论班彪文学彰显的智者之谋士气。其三,辨正班固文学留给世人的“媚世”形象,分析促成“媚世”形象形成的诸种因素。最后深入分析班固文学特征及其成因。
     第四章着重班氏家族作品的整体研究,从家族的共性与个性的角度,论述班氏家族文学中的思想倾向。班氏家族的文学主要存在儒道两家思想、且以儒家思想为显性思想,一般都以儒学修身,把儒学做为为人处世乃至创作的准则。班氏大部分人都兼具儒道思想,尤其普遍地具有儒道融合而形成的谦恭退让、明哲自保的思想。但具体情形却又因人而异,即使信守同一思想,各自于作品中的侧重点、表露方式等也不尽相同,譬如奉儒者在是否以儒育后、是否刻意使用儒学思想、是否兼具儒家所倡导的美刺之义等问题上,和好道者在是否以道学为自己的主要思想、是否形成了荡然肆志的性格、是否借用道家养生论等方面,都是自有个性的。
     第五章为结论性论述,以班氏家族为中心,着重从文学外部因素与文学之影响的角度,综合论述家族与家风、家学(文学、学术)间的互动关系,社会背景与家族、家风、家学(文学、学术)间的关系。通过考察班氏家族在两汉漫长历史中的兴衰与家风、家学的发展、演变,我们发现这些因素都是考察班氏家族文学的重要的切入点,它们内部之间及与班氏家族文学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家族培育了文学、学术、文化,而文学、学术、文化也助益了家族及其个人的发展,家族兴衰既很大程度上系之于家风、家学的优劣,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家风、家学的性质、内容、面貌;而班氏家风的内容、性质、面貌往往能决定其家族学术、文学的兴衰与风貌,反之亦然,班氏的学术、文化的兴衰与风格也是扭转班氏家风、促成班氏家道兴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学术与文学本是两种相近却异质的东西,但是班氏以其独特的家风与独特的学术特征,使得班氏的文学与学术同生同衰、互促互进,从而大异于汉代经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学发展的一般共性。
     社会背景,既像总指挥棒一样,从宏观上为家族的走向、个人的追求、文化的发展规定了最主要的方向,又如雨润万物一般,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渗透到每一个家族与个人的思想、文化、风格的各个细节之中。因此从这个层面看,社会与时代对个人、家族及家风、家学而言,常常发挥着一定程度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家风、文学、学术发展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社会与时代对它们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即使接受了它的影响,也还存在不完全同步的情况。
     可见如果不从社会背景、家族、家道、家风、家学等外部因素入手的话,则难以把握班氏文学在大文章概念下的历史真貌。
In Han dynasty, the Ban's family in Fufeng County was famous with its numerous extraordinary family members who were either good at literature writing or have outstanding martial art reputations. Ban's family has undergone the nation migr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mily and the subinfeudation of Cuan, and so on, from the downfall of Chu dynasty to the end of Eastern Han dynasty. Ban's family has produced many prominent literary, historical, academic and martial arts figures, in hundreds of years, in which Particularly known as Ban Jieyu, Ban Biao, Ban Gu, Ban Zhao, Ban Yong. Therefore, the Ban's family members have always been studied as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fields. But seldom studied as a family phenomenon, and hardly in terms of literary family and family literature, which are began in Han dynasty and heated up until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e ban's family and its literature was a typical phenomenon in Han dynasty, therefore it's available to study Ban's family from this dimens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family and family literature, creating class's evolution as a literary family and its literary features of the family, and in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There is a whole train of thought. First let's textual research Ban's family representative life, collect lost works of Ban's family, make family joint spectrum of Ban's family,and textual research works for years. Second, let's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Ban's literary family, the family's start-up and the family situation of Ban's family,and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literature of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Ban's family. Then let us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amily, family traditions, academic and literary,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background and family,family traditions,academic and literary. The focus of this studies are the literature of Ban's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 variety of extern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mainly refers to the family, family trait, academic and social background, etc. The focus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 are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literature of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Ban's family, and the ideological tendenci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start-up of Ban's family. In the specific studies,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a series of problems. But These problems basically revolve around the two groups of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servicing for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s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the resour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approach and meaning of it.
     Chapter one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Ban's family as a literary family. It demonstrate a series of family cha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 at first, which is including the nation migra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amily and the subinfeudation of Cuan and so on. Secondly, it generalizes the tradition of the family as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as possible.
     Chapter II is focus on the speculation of the life stories of some of the Ban's family members and the finish time of their works. At first, It elaborate on the birthday and the death day of some Ban's family members such as:Ban Bo, Ban You, Ban Ti, Ban Jieyu, etc, who are studied in the academic field less than other famous family members. Ban Bo was eldest brother in siblings of this four persons, who was born in the second year of Chu Yuan times of emperor Yuan (BC47), and died in the third year of Yuan Yan times of emperor Cheng (BC10). In a word, Ban Bo aged38(actually37). Ban Jieyu was followed, who was born in the third year of Chu Yuan times of emperor Yuan (BC46), and died at about the middle-terms of The Wang Mang's time (during the Phoenix). In a word, Ban Jieyu lived at least62years old. Ban You followed Ban Jieyu, who was born in the fourth year of Chu Yuan times of emperor Yuan(BC45), the same year with Wang Mang but months earlier, and died at the upfront of emperor Ai. In a word, Ban You aged more than40years but less than45years. Ban Ti was one or two years younger than Ban You, who was died in the mid and late times of Wang Mang's times(during the Phoenix and Di Huang).In a word, Ban Ti aged about60years old. Secondly, It correct the mistake that Ban You was recommended as an able and virtuous person in the third year of Jian Shi period (BC30), by Han Shu Bu Zhu. It speculates that the most possible time is in the fourth year of HePing period (BC25). Thirdly, it speculates the copy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Royal family which was a great honor and an important academic source to Ban's family. Especially focus on when it was given to Ban You and by which Emperor. Last but not least, it shows the family tree of Ban's family in Han dynasty.
     Chapter III studied the works of Ban's family members in Han dynasty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literature and arts. It is rare to see female authors in ancient times and hardly have been seen two great female authors came from the same family. Therefore, the four sections in front of this chapter are talking about female authors. At first, it discussed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of Ban Jieyu's works:woman-specific dependency and the avoidance of sex. And then, it discussed the main characters of Ban Zhao's works:the masculinity of a woman. At last, it contrast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female writers. The remained sections of this chapter are focused on other representatives of other writers in Ban's family. For example, the major feature of Ban Bian's work is the conduct of a counselor; rectification of Ban Gu's literary image of "try to please the public", and then analyses Ban Gu's literature character and its causes deeply. Every issue of this chapter is studied comparatively, so as to highlight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commonness in the literary arts.
     Chapter IV is a synthesi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research on the works of Ban's family members as a who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family, dealing with the mindset in their works. It mainly exist the idea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s the dominant ideology, are generally based on Confucian self-cultivation and creation of Confucianism as a world criteria. Most people of Ban's family combined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ogether, and formed by the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General courtesy of subordination and self-preservation ideas. But specific cases are vary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 Even if keeping the same thought, they had their own emphases and particular writing styles in their works. Such as whether to use Confucianism to educate their descendants or not, whether to use Taoism to form their own characters and so on.
     Chapter V is a synthesis too.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external factors on literary from a literary perspectiv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background and family,family traditions,academic and literary. It is based on Ban's family, to synthesi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and literary&academic, family tradition and academic&literary. Examining the rise and fall history of Ban's family in Han dynasties, it frames the family literature developments and evolutions.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these factors ar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to study the Ban's family literature. Because the family fostering the literary, academic and cultural, the literary, academic, cultural benefit the family and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Family's rise and fall is very much depends on the contents of the family tradi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ing handed down in the family, and which profoundly affect the characters, contents and outlines of the family traditions and the family academic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racters, contents and outlines of the Ban's family traditions tend to decid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eir family academic and literature, and vice versa. Academic and literature are two similar heterogeneous things. But the Ban's family got a mutual development in both the literature and academic with its unique tradition and uniqu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common picture of Han dynasty that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o some extent,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t's visible that if we don't start from th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he traditions of the family,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family and the writing styles of the family, it's very difficult for us to grasp the familial backgrounds, characteristics, similarities and personalities of Ban's famil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main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the pursuits of personal,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o on, are prescrib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from the macro, just like a total baton. At same time, their every detail are also affected by the social background, just like the rain. So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social background does a certain degree of decisive role on them. But because of their particularity and complexity, the rol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on the family tradition, the literature, the academic, is limited. Even if they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re is also not completely synchronized.
     So, if we do not study these factors of external factors, just as the social background, the family, the family tradition, the Family academic, and so on, we can't get the really like of the literature of Ban's family, under this "the big article "concept.
引文
1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篇》,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
    2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7-148页。
    1 河北大学杨倩博士语,见高叶青《班固学术研讨会暨整修班墓启动仪式纪实》,《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年第2期。按:杨倩博士此语的本意可能更偏重于班氏史学,但其实于班氏文化与文学研究亦当如此。且杨倩博士说此语时其实也己关注到了班氏之文学文化,因此她谈到了班氏之文化世家、学术世家及班氏两位杰出的女性,而其中之一的班婕妤,其成就主要在于文学。因此本文引之论班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1 虽然不少学者怀疑该碑内容可能是附会班氏,但无论是肯定或怀疑该碑关于班氏部分的内容,都没有直接的有力证据,因此不妨将之录而存疑、或备存一说,以俟后哲。
    2 (唐)林宝著,岑仲勉校记,郁贤皓、陶敏整理《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中华书局1994年版。按:详参本文附录《汉代班氏家族谱系简表》。
    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 哈尔滨出版社,2009年版。
    1 关于班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已有时贤论及,代表性成果及主要观点有: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在第二章分班氏“扶风班氏的远祖”、“两汉扶风班氏的近祖”、“两汉扶风班氏家族主干的传承和扶风班氏家族的构成”三部分论述:胡健美《汉代班氏家族辞赋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在第一章分“班氏家族的渊源”、“班氏家族在汉代的发展”两部分论及;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在《家世渊源》一节分“班氏远祖”、“边地大家”、“显赫外戚”、“群星璀璨”、“后继乏人”四块论述;商戈《班氏文学家族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在首章论述“班氏文学家族的演变”,将班氏发展历程分为“文学家族积累期”、“文学家族产生发展兴盛期”、“文学家族班氏之式微”三部分,其中“积累期”部分囊括“班氏之先”、“边地‘素封”、“世宦之家”、“班氏家族向‘文’转变之必然性”四部分。读者可参之。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册12第4197-4198页。按:引文中保留“倢仔”原字不改,本文正文作“婕妤”,下同。本文频繁引用《汉书》,下不再注明版次。
    2 《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一,繁体版),卷二十一宣公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1-702页。
    1 《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注疏》之一,繁体版),卷二十一宣公四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0-701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7页。
    1 颜师古注,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2 班彪《北征赋》曰“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泥阳在北地郡。据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7、349页。
    3 为简便,下文数班氏家族汉代的谱系皆以班壹为第一代人,下不再说明。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198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198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202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4页。
    3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5页。
    4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
    5 上两处分别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4207页。
    6 上三处出(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5第1324、1324、1329页。本文频繁引用该版本的《后汉书》,因下文不再注明版本。
    7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0页。
    8 前几(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86页。
    9 上两处出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84、2792页。
    10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1 如其《东征赋》自云“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见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5页。
    2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3 (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74页。
    4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5 (明)王世贞著,陈杰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历代诗话丛书),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6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6页。
    1 《西域诸国记》今己亡佚,然其异于班固《汉书·西域传》部分已被范哗《后汉书·西域传》所吸纳。此外,班勇的若干答难文,见(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所辑。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3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于汉和帝永元十四年(102)八月征还至洛阳,九月卒。见(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4 上两处出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1572页。
    1 本句所引《幽通赋》、《答宾戏》均出自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86页。
    1 李昆声编著《云南文物古迹》,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60页。另有平难先的《<爨龙颜碑>笺注今译》,杨纯、杨正先的《<爨龙颜碑>点校注释》等,值得参考,见尤中主编《西南古籍研究(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13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13页。
    3 《答宾戏》的字面意思亦表达了这种追求。
    1 如凌纯声为之旁证真实性,而王吉林先生则反驳凌氏之观点(王吉林《试论云南爨氏之兴起及其在南北朝时代之发展》,见大陆杂志社编《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三辑第五册之《丛考·传记》,大陆杂志社1975年):马曜断言“《爨龙颜碑》显然是攀龙附凤的族谱之学极盛时期的产物”(马曜《大理文化》,见赵寅松主编《白族文化研究2001》,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202页);另可参周钟岳、赵式铭等主编,刘景元、文明元、王珏点校《新纂云南通志》卷八十四(册五)之《金石考四·爨龙颜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 《史记》引韩子语,见(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册10第3181页。
    3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册10第3181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游侠传》,册11第3699页。
    5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册10第3181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曰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册5第1386页)。
    1 关于班氏家风,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之“家学家风”一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之“家学家风”一节(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之“家族精神”一节(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有一定的论述,读者可参之。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为免繁琐本节下文引《汉书·叙传》采用文中注。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为免繁琐本节下文引《后汉书·班梁列传》采用文中注。
    2 《后汉书·班彪列传》云班固“自以二世才术,位不过郎”,乃感东方朔等而作《答宾戏》。关于班固热衷功名的材料,参见下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4页。未免繁琐,本节下文引《汉书·外戚传》采文中注。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5页。
    2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9-1330页。
    4 班昭《女诫》曰:“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88页。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全在第513页。
    2 按:据《后汉书·班彪列传》,班固此作有不满于才高而位卑的牢骚,但牢骚及乃后从戎都是出于对位卑的不满和对利禄的向往,并不能以此说明他本性不是热爱文史、经籍的,不然他早年便不会主动继续父亲作史事业,也不会借用文章委婉地自荐于东平王了(详参下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3 如请求出使匈奴、请求留在定襄郡平定暴乱等。据《汉书·叙传》。
    1 据《汉书·叙传》,班彪不但对答隗嚣时劝阻之,事后又作《王命论》劝诫之。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赞》,册6第1594页。
    3 分别见班固撰集《白虎通义》卷一“妇人无爵”、卷七“妇人之贽”,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358页。本文注释中所引《白虎通(义)》皆出自本版本,下不再注出。
    4 相关详论参下文《论班昭作品中的须眉气:班昭文学特征之一》一节。
    1 相关爨氏材料,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爨氏是否真是班氏后裔,尚无直接而有力证据予以确证或否定。宜录而存疑或备存一说。
    1 《汉书·叙传》曰班况“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则班况很可能曾经长期担任与农业经济有关的具体事务型的官职,并且在政绩考核中连续多次排名第一
    1 详论参下文班婕妤文学突出风貌部分。
    1 如以两汉惯例,凡严重的灾异现象时皇帝一般都会诏群臣直言极谏,这时一般言者无罪,因此这种机会成为汉代很多臣子借机言事的好时机。
    1 详参下文第四章《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2 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第8页。
    3 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第8页。
    4 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按:班昭娘家班超之孙班始被汉顺帝腰斩,其同产皆弃市,遭到皇室的迫害,但这是由于班始所杀之妻是顺帝的姑姑,并非其他因素所致。
    1 由于篇幅问题,“文”的方面,专成一节,见下一节。
    2 如唐长孺先生说,“对于新征服的区域,始皇要制止可能发生的反抗”,“攻下一城、灭掉一国,就将该地人民大量地移到偏僻地区”,“络绎将人民迁到山东沿海、陕北、绥远、四川、河南各地”。唐长孺《秦汉三国史》第一章,见唐长孺《讲义三种》,中华书局2011年第4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7-4198页。
    4 按:楚亡于负刍五年(前223)、秦始皇卒于三十七年(前210),二者相距13年。《汉书·叙传》曰班氏在“秦之灭楚”后“迁晋、代之间”,班壹在“始皇之末”、“避地于楼烦”、发展畜牧业,则班壹避地楼烦距离班氏前往晋、代的时间不能超出13年:班壹避地楼烦时既然能发展畜牧业了,说明他可能不止13岁了,换言之,班壹应该出生于楚国,之后才随家族北迁的。《汉书·叙传》又曰班壹“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按:高后卒于八年(前180)年,距秦始皇卒年仅30年、距秦之灭楚43年,而班壹享年百余岁,假设高后死后他还活了30年的话,那么他迁往楼烦时便已40岁左右了。然《汉书》既然不提他在高后之后的事迹,说明他即使在高后死后还存活的话,也已经进入晚年的后期了,所活时间很可能远远少于这个假设值。所以班壹在避地楼烦之前至少己达壮年了。换言之,班壹出生并成长于南方、而不是北方,他早年所接受的文化和生产、生活的方式都是楚地的。
    1 上三处出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2 按:汉代徙民奉皇陵一般都要迁徙富人,如此次徙民条件是“徒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汉书·成帝纪》),班况资累千金,超出了要求条件的一倍了。
    3 详论参下文《班伯班斿班穉班婕好生卒年考》一节。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按:“赐书”指班穉之兄班斿所受成帝赐予的“秘书之副”。班穉兄弟三人,班伯、班斿皆早卒,整个班氏大家族在成帝末年以后应该主要由班穉支撑,班氏大家族的家产、子嗣也都由班穉负责,否则班固不可其父班彪与其堂伯父班嗣混同为一家、把其伯祖、伯父家的赐书直接当做其祖、其父家的赐书了(“家有赐书”)。相关详论参下文班穉生卒年考部分(见《班伯班斿班穉班婕好生卒年考》一节)。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3 今存班固《与窦宪笺》、《与弟超书》中有许多则关于窦宪赠予班氏兄弟各种财物的记载,可见班氏直接受到了窦氏的财物恩惠了。又,《后汉书·班彪列传》在班固不好好教育儿子、家奴,使他们依仗窦氏而不遵法度,连洛阳令都因他们依附窦氏而敢怒不敢发,因此不能排除班氏家族因窦氏势力而收到来自其他人、事的财物的可能。大约正因为班氏家族此时有钱有势了,所以其子嗣、家奴们才会横行起来。
    4 如孟祥才先生说,班彪的这些具体建议虽然被光武帝一时采纳了,但是这种谋略实际上并未长期贯彻下去,如果“顺着班彪的思路……东汉在南北匈奴关系上就不会付出后来那么大的代价”了。见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8页。
    1 详参下文《论班彪文学突出风貌》一节。
    2 详参下文《论班彪文学突出风貌》一节。
    3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7页。
    4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2页。
    5 详参下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6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6页。
    1 关于班氏家学,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之“家学家风”一节(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之“家学家风”一节(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之“家族精神”一节(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有一定的论述,读者可参之。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6,第1721页。
    1 详论参附录《论班固自书家史不能反映其家族谱系、创作、文化之全貌》。
    2 秦朝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的方法之一便是将所灭城池、国家的人民大量地迁徙到偏僻地区(参唐长孺《秦汉三国史》,见唐长孺《讲义三种》,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页)。
    3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班固在《汉书·叙传》曰班伯“家本北边,志节慷慨,数求使匈奴”云云。
    1 详论参《综论》第二节之《社会背景为家风、家学宏观导向》部分。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23页。按:《汉书·艺文志》虽然本自古文经学家刘歆之《七略》,但经过了班固的“删其要”(《汉书·艺文志》)处理,因此编入载入《汉书》的《艺文志》可以代表班固的观点。此类现象在《汉书·游侠传》比较典型,班氏之《游侠传》汉武帝之前的事迹基本照录了《史记·游侠列传》,但是班固与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迥然大异,集中体现在开头序言性质的导语部分, 并续补了汉武帝之后的游侠事迹。这说明班固可能抄录与其观点迥异者的作品,但具体抄录的部分却是他认可的部分,有不以为然的内容则自己重写。
    1 如吴崇明先生《班固文学思想研究》之第一章、第二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之第三章“班固诗学源流”,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4页。
    3 本文的核心主题是研究班氏家族文学和文学与诸外在因素之关系问题,因此不再就班氏儒学问题作进一步的展开论述。
    1 详论参《综论》之《家风与文学、学术的互动》部分,此处不再详论。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3 据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
    4 相关详论参《综论》之《家族与家学的互助互益》部分。
    5 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6 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页。
    7 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1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楚元王传》,册7第1970页。
    2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106页。
    3 “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己,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己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23页。
    4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107页
    5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124页。
    6 师丹、郑宽中、张禹、许商的学派属性参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71-73页。
    7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主编《中国经学史》,福建人民出版2001年版,第136页。
    1 吴崇明《班固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2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之第三章“班固诗学源流”,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9-1330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0页。
    5 (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5第1324页。
    6 相关详论参《综论》之“文学与学术的互动”部分。
    1 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211、213页。
    2 如钱穆先生云“今学日衰于上,斯古学日盛于下,于是治今学者亦必涉猎古学焉。否则不足以难敌而自张也”(《两汉博士家法考》)。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
    1 其背景是“时书不布,自东平思王以叔父求《太史公》、诸子书,大将军白不许”(《汉书·叙传》),可见班氏所受赐书之殊荣。
    2 详论参下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1 (晋)傅玄《傅子补遗》(上),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7页。
    2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4页。
    3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4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页。
    5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页。
    6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页。
    1 说详下文《综论》之“家风与文学、学术的互动”部分,班氏家风详上一节,此处不再重复详论。
    2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2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3页。
    4 参下文《班斿受赐皇室秘书副本时间考》一节。
    5 详参下文《综论》之“家族与家学的互助互益”部分。
    6 详参下文《综论》之“家族与家学的互助互益”部分。
    7 详论见下文班氏家学之“成绩斐然的文学”之“班氏文学兴旺的原因”部分。
    1 《玉台新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作“怨诗”,《文选》、《乐府诗集》作“怨歌行”,其他或作“团扇诗”等。按:有学者曾怀疑这是伪作。笔者以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应轻易地单凭逻辑、风格等因素“推断”为伪作。
    2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汉班婕好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4 (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90页。本文注释中所提及、所引本书皆本该版本,下不再注出。
    1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11页。
    2 据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班固有完整五言诗《咏史》一首:两组五言逸句,据内容看当分属于两首诗。
    3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汉班婕妤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4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汉班婕妤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5 参第三章第一节《论班婕妤文学凸显的妇人特有之依附性》。
    6 上两处分别见《全汉赋校注·自悼赋》中的集评,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广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4、335页。
    1 上两处分别见《全汉赋校注·捣素赋》中的集评,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广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2 如虞蓉著有《中国古代妇女早期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班婕好<报诸侄书>考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参第二章之《班伯、班婕好、班斿、班穉之生卒年考》部分。
    4 班彪作品详情参本文《班氏家族亡佚作品考》和《班氏家族作品存佚情况汇总表》。
    5 (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6 详参下文《论班彪文学彰显的智者之谋士气》。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41页。
    2 参《汉书·叙传》、《后汉书》。
    3 施丁《评班彪的<前史略论>》,《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21页。
    4 详参下文《论班彪文学彰显的智者之谋士气》部分。
    1 班固作品的存佚情况参下文《班氏家族亡佚作品考》、《班氏家族作品存佚情况汇总表》。
    2 (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3 班彪《奏事》逸句有云“臣闻师曰:‘太学、明堂、辟雍者,礼乐之府,诗书之林。’”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 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5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佚文篇》卷二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
    1 晋左思《三都赋·序》,(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173页。
    2 如赵逵夫《<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曾祥旭《班固<两都赋>作年考》,《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王珏《论<两都赋>的创作时间与创作动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颂述汉德,义尚光大——班固<两都赋>解读》,《古典文献知识》,2009年第3期;孙亭玉《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求索,1998年第2期,等等。
    3 班固于《汉书·叙传》自云“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25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13页。
    5 参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25页。
    6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1 参《班氏家族亡佚作品考》与《班氏家族作品存佚情况汇总表》。
    2 班固《典引·序》,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
    5第2158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75页。
    4 详参《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部分。
    1 详参《班固文学突出风貌及其成因》部分。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4页。
    3 潘定武《<汉书>文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 班婕妤《报诸侄书》有云:“元帝被病无悰,但锻辣后宫贵人,书也类多华辞。至如成帝,则推诚写实,若家人夫妇相与书矣。何可比也!”见(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8页。按:标点系笔者自标。
    5 班彪《史记论》云:“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则以绝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闯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而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司马迁序帝 王则曰《本世》,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若序司马相如,举郡县,著其字,至萧、曹、陈平之属,及董仲舒并时之人,不记其字,或县而不郡者,盖不暇也。”见《后汉书·班彪列传》。
    1 如虞蓉《中国古代妇女早期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班婕妤<报诸侄书>考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之第三章之“文学理论”部分(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等。
    2 本段引文自“古诗之流也”以下至于此,皆出自班固《两都赋·序》((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1-3页)。其中“古诗之流也”系班固引他人语表达己意。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55-1756页。按:《艺文志》虽然承刘歆《七略》而来,但经过了班固的“删要”处理,因此可以将《艺文志》的观点视同为班固的观点。
    1 班固《离骚序》,见(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页。
    2 班固《离骚序》,见(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50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08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55-1756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礼乐志》,册4第1042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赞》,册9第2737-2738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武帝纪》,册1第212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礼乐志》,册4第1036-1038页。
    2 如吴崇明先生的《班固文学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侯迎华的《论班固的公文批评思想》(《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朱家亮《班固评屈的文学批评价值》(《学术交流》2008年第10期),谢慧英的《班固评屈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12期),刘涛的《论班固在文学批评上的贡献》(《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等。
    3 孙婷玉《班固文学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 《蝉赋》显然已是残篇。《针缕赋》、《大雀赋》,《两汉赋评注》以为“似为完篇”(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550页),笔者疑为残篇。
    5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6 详参下文《班昭文学展现的女子之须眉气》部分。
    7 《两汉赋评注》,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6页。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49页。
    2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下册第1596页。标点据据(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下册第963页。
    3 详参下文《班昭文学展现的女子之须眉气》部分。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4206页。
    2 参(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2 本小节从整体上论述班氏文学并重点讨论本文未予设专节讨论的班嗣、班勇的文学,班氏主要代表人物的文学风貌详见下文第三章。
    3 文字据(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8页,此版文字同于《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四皇亲部十(宋李防等撰、夏剑钦等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册2第391页))。笔者不同意其标点,兹予另行标点。
    1 见(明)张溥辑、白静生校注《班兰台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2 据张溥语,见(明)张溥辑、白静生校注《班兰台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3 《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一“姨”条引,见(宋)李防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71页。
    4 上两处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92、2792页。
    5 尽管《汉书》的性质后来变为奉诏写史,但若不是班固主动私写《汉书》也就不会引发入狱、明帝赏识及明帝诏命写史等一系列事了,因此追根溯源来讲,《汉书》之成,得益于班固主动接替了乃父的未竟事业。
    6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2页。
    7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1 班昭作有《幽通赋注》,见癸亥六月陕西文献征集处付印关陇丛书《班氏遗书》卷三《曹大家集》。该注常为后人解读《幽通赋》所引用。
    2 详论参《综论》之“文学与学术的互动”部分,兹不再赘叙。
    3 参下文《综论》之“家道兴衰影响家风家学”部分。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
    2 班况官至左曹越骑校尉,秩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其子班伯先后任奉车都尉、侍中光禄大夫,皆秩比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后官至水衡都尉,秩中二千石(据《汉书·叙传》);班伯之弟班斿曾任右曹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班斿之弟班穉曾任广平相(《后汉书·班彪列传》作广平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而郡太守秩二千石;班超封定远侯,爵通侯,秩二千石(《后汉书·班梁列传》载班昭《上疏为兄求代》)(按:若在西汉,通侯视上卿,秩在中二千石之上,参《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书·外戚传》)。在西汉,秩比二千石就已经算是级别比较高的大官了,在西汉末年班氏至少产生了四位这样的大官,东汉时期班超又跻身此列,并得以世袭其爵。
    3 班彪一死,其子即陷入了贫困。尤其是班超,因为“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因此“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后汉书·班梁列传》),说明班彪在世时的经济状况即已衰颓,不再是殷实富足之家,在班彪死后、班氏兄弟出仕之前,班家一度陷入相当贫困的地步。
    4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26..429页。
    5 见(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152页。标点参(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7页。
    1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2 详论参下文《班彪文学之突出风貌》一节。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225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5 至于班固的个人遭遇及其对班固创作的影响,可参下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风貌及其成因》。
    6 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13页。
    7 详参本节“三、楷模百代的史学”部分,和下文《综论》之“家族与家学的互助互益”部分。
    8 详论参下文《综论》之“家风与文学、学术的互动”、“文学与学术的互动”部分。
    9 详论参下文《综论》之“家风与文学、学术的互动”和《论社会背景与家族、家风、家学之关系》。
    1 班彪两子,班固因窦宪事及家奴惹怨而死于狱中;其弟班超长子之孙班嗣因杀妻获罪,顺帝使其同产皆弃市(班嗣妻为顺帝姑姑),班超少子班勇,虽为东汉多次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因故后期而被下狱,幸免而己。此后班氏家族不再见载于今存史料,直到云南《爨龙颜碑》中的爨氏乃追祖于班彪班固,谓汉末封于爨地,因改氏焉。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6页。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92页。
    1 如易小平先生的《西汉文学编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王承略先生的《班固的从祖父班斿》(《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等。易小平先生以为:班婕妤(易氏原文作“班倢仔”)生于前49(即宣帝黄龙元年)、卒于“前7?”(即成帝绥和二年);班伯生于前47(即元帝初元二年)、卒于前10(即成帝元延三年);班斿生于前46(即元帝初元三年),卒年未定:班穉(易氏原文作“班稚”)生于前43(即元帝永光元年)、卒年未定。王承略先生以为:班伯、班斿、王莽同岁,同生于元帝初元四年,班斿系班伯的同父异母之弟,班伯卒于成帝绥和元年,班斿较班伯更短寿,以为大约卒于永始或元延年间、享年三十岁左右。两位时贤的研究值得参考。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198页。本节引《汉书》、《后汉书》极其频繁而琐碎,因此引文一般采用文中注明的方式。
    1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上册。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198页。
    1 (汉)荀悦著、张烈点校《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47页。
    2 (汉)荀悦著、张烈点校《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42页。
    3 《叙传》谓“再就馆”,说明生育了两次;河平年号共四年,因此所谓“建始、河平”年间被宠幸的话则最迟在河平四年已经被宠幸了。
    1 文字据(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8页,此版文字同于《太平御览》卷一百四十四皇亲部十(宋李昉等撰、夏剑钦等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册2第391页))。笔者不同意其标点,兹予另行标点。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第330页。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册5,第1329页。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节系考据,引《汉书》、《后汉书》极其频繁而琐碎,因此引文一般采用文中注出的方式。
    2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叙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227页。
    3 见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1 关于班斿举贤良方正的时间,时贤亦有人对王先谦的结论提出质疑,如王承略先生、易小平先生。但王承略先生推断的时间是“大约鸿嘉前后”,易小平先生得出的结论是建始四年,可惜二人都未展示推断的依据。分别见王承略《班固的从祖父班斿》,《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易小平《西汉文学编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 王承略先生即认为班斿“参与校书时,已是校书活动的中期”了。见王承略《班固的从祖父班斿》,《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第73页。
    3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29页。
    1 按:“成”、“遗”两人应当不是其姓名的全称,此全据《汉书·百官公卿表》。
    1 易小平先生将班斿“与校书”与“得秘书之副”同系于河平三年(前26),可惜并未展示系年依据。见易小平《西汉文学编年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38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3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成帝纪》,册1第310页。
    4 “后年”应是次年之意,因为同书有类似之例:“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壁阳侯(《汉书·五行志》”),而《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三年“淮南王长杀辟阳侯审食其”,《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云“及孝文初即位……三年,入朝,甚横”,则“后年”实次年也。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中华书局1987年版)将此事系于河平元年(前28),有误。
    5 颜师古注,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3页。本节系考据,引《汉书》、《后汉书》极其频繁而琐碎,因此引文一般采用文中注出的方式。
    1 《论语》之《子罕篇第九》、《卫灵公篇第十五》,分别见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4页、164页。
    1 本节因频繁引用《汉书》、《后汉书》,因此对引文出处一般采用文中说明的办法。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3页。
    2 当然即使有类似风格的行事也不一定都产生了作品,即不能保证一定还有其他持论作品,此处强调的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以防万一。
    1 光武帝给窦融的诏书云:“从天水来者写将军所让隗嚣书(按:即《与隗嚣书》),痛入骨髓。畔臣见之,当股栗惭愧,忠臣则酸鼻流涕,义士则旷若发矇,非忠孝悫诚,孰能如此?岂其德薄者所能剋堪!”(《后汉书·窦融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3第803页。)按:所谓“畔臣”、忠臣、义士的各种表现都是读《与隗嚣书》后的结果,表明该文给人的强大感召力。
    2 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57页;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42-343页。袁宏《后汉纪》以为是建武六年,恐误。
    1 孟祥才先生即将这些代窦融所作之作看做班彪之作,参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第299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第330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韦贤传》,册10第3131页。
    1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十五后妃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版,第288-289页。
    1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页。
    2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页。
    3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之《东观汉记校注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页。
    4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7页。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9-170页。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1 曹丰生本不属于班氏人物,以其与班氏关系之密切,可以侧面反映班氏人物的相关情况,故连带引入之。前己在《绪论》之“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做了相关说明。
    1 周季贞本不属于班氏人物,以其与班氏关系之密切,可以侧面反映班氏人物的相关情况,故连带引入之。前己在《绪论》之“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做了相关说明。
    2 丁氏本不属于班氏人物,以其与班氏关系之密切,可以侧面反映班氏人物的相关情况,故连带引入之。前已在《绪论》之“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做了相关说明。
    1 《玉台新咏》、《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作“怨诗”,《文选》、《乐府诗集》作“怨歌行”,其他或作“团扇诗”等。
    1 若无特别说明,本节所引班氏家族的赋、散文都出自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诗歌皆出自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下不再注出。对班固《竹扇赋》的标点人们看法不一,《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聂石樵、李炳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70、268页)以为此文“以七言诗融入汉赋者”、是“完整的七言句”,但这样标点的话难以读通。《全汉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2页)则在“直”、“时”、“扇”、“器”、“量”、“凉”、“力”后标逗号,“翼”、“泽”、“飒”、“王”、“方”、“息”、“亿”后标句号,如此则不全是七言句了。杨琳《古文献及其利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另有不同看法:“竹”、“纷”、“泽”、“飒”、“凉”、“暑”、“息”、“力”后加逗号,“妙”、“筱”、“翣”、“王”、“方”、“凉”、“亿”后加句号;“时”后缺两字,然后加句号;“美”后补“良”,然后加逗号。
    1 此句化用《诗·卫风·伯兮》:“伯兮竭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愿言思伯,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疼。”以此表达对丈夫的极度思念,哪怕宁可想得头痛。
    1 “襁褓”,《两汉赋评注》云“此谓怀抱赤子忠诚之心”(龚克昌、苏瑞隆等《两汉赋评注》,上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页);《全汉赋校注》(上册)解云“文中指婴儿时期”(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3页)。按:龚说于该语境不合,费说近之。
    2 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2)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年,第341页。
    1 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上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38页。按:关于这几句话的理解诸家意见不一,笔者以为费氏所解合乎该赋语境,宜从其说。
    2 《长门赋》的作者问题争议己久,力之先生认为这是司马相如所作,并对各种怀疑之说溯本清源、指出疑误的根源所在,考辩扎实有力,信可服人。(参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之《<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兼论古代总集、类书所载“序”与其所序作品之关系》,巴蜀书社,2005年)。此外也有学者从用韵的角度说明此系司马相如之作(简宗梧《<长门赋>真伪辨》,《学术季刊》1957年第6卷第2期)。
    3 《长门赋》多次以第一人称叙述,足见此赋直接其代拟陈皇后的口吻:“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印”,“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愆殃”,“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1 纵然班固曾有与太仓令相似的入狱经历,但班固因此就死于狱中了,因此很难说《咏史》是狱中之诗。
    1 (东汉)班固撰集,(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8-359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92页。
    2 分别见班固撰集《白虎通义》卷一“妇人无爵”、卷七“妇人之贽”,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358页。
    1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下册第1596页。标点据据(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下册第963页。
    2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2页。
    3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下册第965页。
    1 乔以钢《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73页。
    2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2-436页。
    3 载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列传》,册10第2789页。
    4 桓谭语,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册4第956页。
    1 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列传》,册10第2789页。
    2 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列传》,册10第2790页。
    3 见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列传》,册10第2791页。
    1 见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列传》,册10第2788页。
    1 《后汉书·列女传》曰“及邓太后临朝,(按:班昭)与闻政事”,“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上书乞身,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焉”;“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足见班昭深受执掌政权的邓太后的信任与尊敬,是她的重要谋士。
    2 此文今见录于《后汉书·班梁列传》和袁宏《后汉纪》,但两书所录都各有删节。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6页。
    2 班昭《东征赋》曰“余随子乎东征”,“谅不登樔而标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显然,表面上看她仅仅跟从儿子赴任而已,实际上是她已经考虑过自己和家人不能像古人一样登樔栎
    蠡地生活,所以必须让儿子从仕,然后自己随之,即其所谓陈力就列而相追之。
    1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2-436页。
    1 如前引《白虎通》云“妇人无爵……阴卑无外事,是以有‘三从’之义……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随夫之行”,“妇人无专制之义,御众之任,交接辞让之礼,职在供养馈食之间”。
    2 《后汉书·班彪列传》曰“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3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曰“太后(按:邓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能以经书、天文、算数等学问教授太后,则曹大家(班昭)自身必然精通这些学问。
    4 班昭《东征赋·乱曰》“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女诫》曰“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
    1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2-436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4页。
    2 (东汉)班固撰集,(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8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3页。
    2 最典型者如《自悼赋》不自写容貌姿色,却用大量笔墨突出自身的道德修养,其云“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登薄躯于宫阙兮,充下陈于后庭。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日月之盛明。扬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宠于增成。既过幸于非位兮,窃庶几乎嘉时。每寤寐而素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褒阎之为邮。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虽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兹”(见(清)严可均辑《全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与其心态一致的,班婕好在《怨诗》皆咏物暗示自己容貌姿色而非直接叙述,《捣素赋》虽然描写了其他女性的容貌姿色,却十分纯洁无邪,都不同于大多数男子的同类题材或同类体裁之作。
    3 桓谭语,见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册4第956页。
    1 详参上文班氏家学一节。
    1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曰成帝在未占稳继承人位置时即“颇有酒色之失”,即位后“隆于内宠”“多新爱”(《汉书·外戚传》),史评亦曰“湛于酒色”(《汉书·成帝纪第十·赞》)。
    2 纵然其夫有妾、有争宠的情况,但其夫早死,因此这种众女同竞一夫的竞争生活并不能成为班昭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册10第2945-2946页。
    1 上两段未标注的引文皆出自班彪《奏议答北匈奴》,引自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册10第2946-2947页。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册10第2948页。
    1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8页。
    2 该文被《全后汉文》收入窦融名下,但实是班彪代作,应合入班彪集中研究,详论参本文《班氏家族亡佚作品考·班彪作品考》一节。
    3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798-801页。
    4 光武帝虽然是刘氏后裔,但与西汉末年的皇室血统其实已经很疏远。
    5 参《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后汉书·窦融列传》、《后汉书·班彪列传》等。
    1 本段未标注的引文出自班彪代窦融所作的《与隗嚣书》,引自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801-802页。
    2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7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0第3441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035-4036页。
    2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6页。
    3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7页。
    4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28页。
    5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07页。标点参(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9页。
    1 见(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152页。标点参(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7页。
    2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9页。按:本文说班彪有不遇的失意,并不等于说班彪为人不淡泊。可能正是班彪为人淡泊,促使了其失意情绪表达得较他人更淡。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799页。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800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7-1328页。
    1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2 (清)金圣叹评点、林乾主编《金圣叹评点才子全集》第2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541页。
    3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26-428页。
    4 上四处分别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8、4212、4212、4209页。
    5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9页。本文所引古文,如未注明引处皆出自(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六朝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按:《艺文类聚》卷六、卷二十八皆载《冀州赋》,卷六不及卷二十八详细,相同部分中个别文字仍有出入,兹据严可均合辑本。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册2第524-525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3-1324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8-4202页。
    2 王征、王琳《试论两汉之际关于隗嚣割据西北的散文创作》,《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72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册4第1015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册4第1016页。
    1 留子,留在敌对方做人质之子,此指隗嚣留在光武处做人质的儿子伯春,详参上文引班彪代窦融所作的《与隗嚣书》一文。申屠刚《将归与隗嚣书》所谓“污伤父子之恩”之语,即指隗嚣如若谋逆的话,即是抛弃留子、不顾父子恩情。
    2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1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册4第956-968页。
    2 光武帝赐隗嚣诏曰“吾年垂四十,在兵中十岁,厌浮语虚辞”(《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明帝永平六年诏曰“先帝诏书,禁人上事言圣,而间者章奏颇多浮词,自今若有过称虚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示不为谄子蚩也”(《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3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冯曲阳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0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冯衍传》,册4第985-987页。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冯衍传》,册4第988-990页。
    3 两《汉书》虽然未言班彪入仕以后的经济情况,但班彪一死其子即贫困得难以支撑家庭开支,需要为官佣书以供养(《后汉书·班梁列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显宗问班固弟,班固答曰“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
    4 但是班彪也曾有一定的用世之心,他的许多现存作品即是他积极献策献谋的产物。《后汉书·班彪列传》载他到地方从政深得吏民爱戴,说明班彪心中不但有用世之心,而且对政事还很认真负责。
    5 见(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152页。标点参(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上册,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27页。
    6 陆机《遂志赋·序》曰“(冯)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见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页):江淹《恨赋》述及冯衍(见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 (明)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冯曲阳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9页。
    8 万治光《汉赋通论》,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115页。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4页。
    2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9页。
    3 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9页。
    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7页。
    2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史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285页。
    3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史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94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程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9页。
    2 (晋)袁宏著《后汉纪·孝和纪》,分别见张烈点校《两汉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0、262页。
    3 (晋)傅玄《傅子补遗》(上),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507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86、1387页。
    5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6 旧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7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8 旧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9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1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2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3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3页,注⑥。
    4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4页。
    5 三处分别引自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论班固之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472、472页。
    6 孙生《班固<汉书>为何不言武帝武功》,见孙生《秦汉政治与文学》,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编二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7页。
    8 毛庆《“忠诚之情”乎,“扬才露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第93页。
    1 上两处出自聂石樵主编《诗经新注·前言》,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页。
    2 《毛诗正义》卷十九(十九之一)《周颂谱》,(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3页。
    3 《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4 上四处出自(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须颂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47、849-850、851、851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颂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56-157页。
    2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2-3页。
    3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佚文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
    4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恢国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4页。
    5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宣汉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1页。
    6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宣汉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22页。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册5第1235页。
    2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宦者列传》,册9第2533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25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4页。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6 《论衡》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神]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孝明览焉”(见(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佚文篇》卷二十,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云“永平中,临邑侯刘复著《汉德颂》”(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5第1298页);另,傅毅、贾逵创作情况还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7 据陆侃如先生的系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8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曰“帝知群僚拘挛,难与图始,朝廷礼宪,宜时刊立……诏召玄武司马班固,问改定礼制之宜”,“章和元年正月,乃召(按:曹)褒诣嘉德门,令小黄门持班固所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则班固虽迁玄武司马,“主玄武门”(《后汉书·百官二》),却仍然参与礼仪事物。
    1 班彪《览海赋》曰:“嘉孝武之乾乾……建封禅于岱宗,瘗玄玉于此丘。遍五岳与四渎,观沧海以周流。鄙臣恨不及事,陪后乘之下僚。”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须颂》,中华书局1990年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第854-855页。
    3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须颂》,中华书局1990年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第851页。
    4 上两处出自班固《两都赋·序》。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2-3页。
    5 《后汉书·崔骃列传》曰“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文多,故不载。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居无几何,帝幸(窦)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可见崔骃上《四巡颂》时尚为白衣。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册5第1601页。
    2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须颂》,中华书局1990年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第851页。
    3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须颂》,中华书局1990年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第854-855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司马迁传》,册9第2732页。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6 班固《两都赋·序》曰“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2-3页),虽未提及扬雄,然可比之于刘向。刘向在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汉书·楚元王传》),成帝时“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数奏封事,迁光禄大夫”(《汉书·楚元王传》),后诏领校秘书;扬雄长期为郎、给事黄门,王莽时方为中散大夫,但长期从事校书工作,职位级别远不及刘向,刘向且被班固认为是言语侍从之臣之,何况扬雄。
    1 班固《典引·序》,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5第2158-2159页。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6页。
    2 (晋)袁宏《后汉纪·孝和纪》评班固日:“其序事不激诡,不抑亢,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亦良史之才也。”见张烈点校《两汉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2页。
    3 前贤时彦对此段文字多有发明,如毛庆先生《“忠诚之情”乎,“扬才露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1 如朱维铮先生说“《汉书》的核心观点”便由《典引》的“盖以膺当天之正统,受克让之归运,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云尔”数语“做了概括”(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6页);又如冈村繁先生说《汉书》是对以汉室为中心的国家主义的拥护,《两都赋》的创作态度与《汉书》的编撰目的“如出一辙”、反映他为后汉王朝的效忠尽力,《典引》则更直接鲜明了表现了对大汉的礼赞。([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22、225页);又如钱荣贵先生《班固<汉书>的编撰思想》(《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等。
    2 班固之祖姑班婕妤为避宫闱之祸自求供养长信宫,乃祖班穉在王莽当政时自求延陵园郎,乃父班彪不急仕进、终生小官。参《汉书·叙传》、《汉书·外戚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任李万邳刘耿列传》,册3第754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813页。
    5 郑弘语,载(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6页。
    6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册6第1519页。
    7 分别见(晋)袁宏《后汉纪》(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后汉书·朱乐何列传》、《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8 两处分别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819页。
    9 班固有写给窦宪、弟班超的书信若干,现无完篇,残存零散之句,仍有多条表明窦宪多次向班氏兄弟赠送财物,并将自己心爱的宝刀等物赠予班固,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即使今存班固本传及其他史料都忽略或漏载了班固讽谕方面的事迹,那也说明班固的讽谕成分甚少而不足为载。
    2 《两都赋·序》云“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自标赋作之义,继云己赋欲“折以今之法度”,则在他看来本赋寓有讽谕、忠孝之义的。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3页。
    3 许结先生说:“《西都》惩于西京奢丽而寓讽意,《东都》则盛赞‘中兴’之美,以表‘王者之风’”。并引何焯之言“前篇极其眩耀,主于讽刺,所谓抒下情而通讽谕也。后篇折以法度,主于揄扬,所谓宣上德而尽忠孝也”。见许结著《汉代文学思想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0页。
    4 孙婷玉先生说“《两都赋》没有讽谕,只有歌颂。它把歌德与说教结合起来,不含讽意;对西汉和东汉都唱赞歌,更美东都”(孙婷玉《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求索》1998年第2期第111页),诚是。另如孙妮桔子《班固辞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文)第27页:胡健美《汉代班氏家族辞赋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文)第24页等,也持近似观点。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2-1203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3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3页。
    3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3页。
    4 (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2页。
    5 《后汉书·班彪列传》曰“肃宗雅好文章,固(按:班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
    6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6页。
    7 孙婷玉《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求索》1998年第2期第113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显宗明帝纪》,册1第111页。
    2 班固《两都赋·序》所列言语侍从之臣中含刘向、司马相如、扬雄等。
    3 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 事见(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
    1 (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赞》,中华书局1965年版。
    2 郑弘语,见(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6页。
    3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24页。
    4 据班固《与窦宪笺》、《与弟超书》,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崔骃列传》,册6第1719页。
    6 因此崔骃与窦宪的书信则有“骃闻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三者皆所不宜,而或蹈之者,思效其区区,愤盈而不能己也。……骃幸得充下馆,序后陈,是以竭其拳拳,敢进一言”之语。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崔骃列传第》,册6第1719页。
    7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崔骃列传》,册6第1720页。
    8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崔骃列传》,册6第1721-1722页。
    1 (明)张溥著、殷梦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词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29、30页。
    2 该文云:“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见(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77年,下册第1339页。
    1 上两处见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本文所引、所提及的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都指本版本。
    1 班固将此事经“包装”后镶嵌到颂汉大著《典引》的序言中,借录明帝诏书,昭示明帝警告并严防他作第二个“微文刺讥,贬损当世”的司马迁,为之明指方向:应学习司马相如临终而不忘遗忠地为汉廷“颂述功德”的忠臣之效,像司马相如一样,纵然“污行无节……不周于用”亦“贤迁远矣”(引文系明帝诏书语,出班固《典引·序》,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5第2158-2159页)。详论参上文。
    2 西汉扬雄时没从行巡狩即献赋颂以美刺,东汉崔骃、杨终、傅毅等都曾为巡狩献赋颂。
    3 窦宪为赎一己私罪而请求征伐彼时已经势力虚弱、对东汉并未祸患的北匈奴,彼时即有袁安、任隗等人冒死反对,后之学者亦多以为不义、不必要,如孟祥才《先秦前汉史论·论班固之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孙生《秦汉政治与文学·“燕然勒铭”的文学误读》(民族出版社,2005年)等。
    4 如《窦将军北征颂》、《封燕然山铭》、《涿邪山祝文》等。
    5 郑弘语,载(晋)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6页。
    6 严可均将班固与窦宪的书信的逸句合辑为《与窦宪笺》,另其《与弟超书》亦有所涉及与窦宪的关系。参(清)严可均辑佚《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如赵东栓《汉儒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班固的审美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梁宗华《班固品评诸子学派的儒学立场》(《齐鲁文化研究》第10辑,2011年)、刘怀荣《论班固的文学思想》(《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龚克昌《汉赋研究·班固赋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郭预衡《班固的思想和文风》,《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3 潘定武《<汉书>引用道家之说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酷吏传》,册11第3645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赞曰》,册12第4011页。
    1 班固《幽通赋》,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2页。
    2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9页。
    3 据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9页。
    4 参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4页注(37)、(38)。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2 这几句话的解释参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7-178页。
    3 解释参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30页注(75)。
    4 如《庄子》曰:“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天地第十二》)、“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
    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天地第十二》)等,苏兴曰“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
    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子最微之思理”,分别见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新
    编诸子集成版),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6、105、9页。
    5 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曰》。另外班彪《史记论》亦有相似看法(参(清)严可均《全后汉文》,商务印
    书馆1999年版)。
    1 王萍《班固的道家思想》,《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引者转化为简体,标点为引者加)。
    3 如《论语·子路篇》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见(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之《论语集注》卷七,
    中华书局1983年版(新编诸子集成本),第146页。
    4 前揭(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册2第549页。
    5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王子侯表下》,册2第495页。
    1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册4第1123页。
    2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游侠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册10第3181页。
    1 上四处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游侠传》,册11第3699页。
    2 上两处出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3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册6第1599页。
    4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册1第138、138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73页。
    2 关于此则材料中的曲笔上文已述,详参《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1 如青年时所作《奏记东平王苍》日“灵均纳忠,终于沉身。……屈子之篇,万世归善……愿将军隆照微之明……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汨罗之恨”;《汉书》曰“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艺文志》),“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地理志》),“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己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贾谊传》),“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然卒死于非罪,不能自免,哀哉!谗邪交乱,贞良被害,自古而然。故伯奇放流,孟子宫刑,申生雉经,屈原赴湘,《小弁》之诗作,《离骚》之辞兴”(《冯奉世传》)等等。
    2 毛庆《“忠诚之情”乎,“扬才露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3 如朱维铮先生说班固人品存在的问题“已初见于给刘苍的奏记”(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3页,注⑥);孟祥才先生说《奏记东平王苍》对东平王苍“极尽阿谀之能事”、希望“通过推荐别人来婉转地推销自己”(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472页)等。
    1 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73页。
    3 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3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73页。
    5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6页。
    6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张曹郑列传》,册5第1202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封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94页。本节所引《文心雕龙》皆出本书,未免繁琐下文采用文中注。
    2 见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3 见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4 范哗《狱中与诸甥侄书》,见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册12所附。
    5 (晋)傅玄《傅子补遗》(上),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7页。
    6 何以这么说呢?因为班固自述创作该文的缘由是有人讥笑他没有建立功业、而他又感慨前人东方朔、扬雄之类遭无功位卑的嘲笑后竟然发牢骚说不遇苏秦、张仪他们那样易于建功的时机,班固东方朔、扬雄他们没有用“正道”和“明君子之所守”来批驳嘲笑者,他正为纠正这个错误而作(参《汉书·叙传》),然而事实上却是他“以自二世才术,位不过郎,感东方朔、杨雄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作《宾戏》以自通焉”(前揭《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5页),因自恨才高位卑、感前人感慨无建功机会而作此篇,寄希望以此“自通”,班固的自述真正可谓颠倒因果、化邪为正。
    1 前两处引文分别见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所附集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51、551页。
    2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3 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4 见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所附集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32页。
    5 见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所附集评,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6 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1 观赋中语气及“皇鸾”、“我皇”、“扫神坛”、“祈仙”、“亿万年”等词语,可知该赋应是从驾郊祀类作品,如《东巡颂》之类。
    2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二十《佚文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王充原文作《神爵颂》。
    3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体性》,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06页。
    4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5页。
    5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5-616页。
    6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比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2页。
    1 孟祥才《论班固之死》,见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2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1 关于班氏家族思想问题,商戈《班氏文学家族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之第三章《班氏思想与文学》、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之第四章,均就班氏家族的儒道思想作了一定的论述;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之第四章则对班氏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的阐述;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之第四章就班昭的儒道思想做了一定的论述。读者可参之。
    1 关于班固思想中的儒道并存面貌,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之第四章亦有所论述,读者可参之。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上》,册12第4205页;原文作“贵老严”,颜师古注曰“严”即“庄周”,见4206页。
    3 事据《汉书·叙传》。按:《汉书·外戚传》曰“至成帝崩,倢仔充奉园陵,薨,因葬园中”,可知班婕好所奉的是成帝陵墓,而《汉书·成帝纪》曰绥和二年成帝“葬延陵”,则班婕好所充奉的是成帝陵墓延陵。《汉书·
    1 分别见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1页。
    2 (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5页。
    3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见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4 《毛诗正义·大雅·烝民》(李学勤主编繁体《十三经注疏》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6页。
    5 《尚书正义·大禹谟》(李学勤主编繁体《十三经注疏》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6 (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
    7 (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5页。
    8 (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孟子》(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1页。
    1 如《女诫》之引《女宪》、《礼》、《易》、《诗》、《论语》等,《为兄超求代疏》引《诗》、文王典故、古语等,《上邓太后疏》引《论语》、伯夷叔齐太伯典故、唐虞典故等。
    1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2-436页。
    2 《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一“姨”条下引“《三辅决录》曰:周季贞,班固姊之子也。善属文。丧妇,作《问神》,其姨曹大家难之”。见(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371页。
    1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6页。
    3 详论参《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一节
    1 相关详论参上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等部分。
    2 相关详论参上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等部分。
    1 (唐)欧阳询撰、汪绍盈校《艺文类聚》卷九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下册第1596页。标点据据(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下册第963页。
    2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2页。
    3 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65页。
    1 相关详论参上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等部分。
    2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3 相关详论参上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等部分。
    4 朱维铮先生说班固善“在朝廷派别争论中首鼠两端”,见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6页。
    5 [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页。
    6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游侠传》,册11第3699页。
    1 上两处出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2 相关详论参上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及《论班固文学之突出风貌及其成因》等部分。
    1 班氏家族的明哲自保特征在第一章班氏家族家风一节中已有详论。
    2 班家的道家思想虽以班嗣最突出,但并不止班嗣一人,其他人也或多或少地兼具一部分,如班固的不少著述中即流露了这种倾向,参上文“论班固文学的突出风貌及其成因”部分。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4206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4206页。
    2 (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6页。
    3 (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9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30-4225页。
    1 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0-103页。
    2 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4页。
    3 班嗣《报桓谭》,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册12第4205页。
    4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5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25页。
    1 班固《两都赋》,(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38页。
    2 参吴志樵主编《中国教育发展历程》,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第52页。
    3 “私学”的界定,本文将之与官学相对,指不由政府主持的教育形式,包括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组织的聚徒授业、延师教学、家族(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可参吴霓《中国古代私学发展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4 吴志樵主编《中国教育发展历程》,辽海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5 “家学”的界定,本文泛指家族内多代人传承的学问,或同代人多人共习、且达一定水平的学问。
    6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册9,第2553页。
    7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册9,第2550页。
    8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册9,第2551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册9,第2555页。
    2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曰“太后(按:邓太后)自入宫掖,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算数。昼省王政,夜则诵读”,能以经书、天文、算数等学问教授太后,则曹大家(班昭)自身必然精通这些学问。
    3 (东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二十《佚文篇》,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4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3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册11第3503页。
    3 最能体现班嗣因荣耀而生的孤傲,是他拒绝桓谭借书的那封信,其中有云“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曜?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报桓谭》,见《汉书·叙传》)。如此傲慢的话,的确不是一般人所敢说的,但是秘书副本珍贵且少见,借书的人除此之外难以向别处借阅,可见班嗣的傲慢的确有资本。
    4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92页。按:“密”,《汉书》原作“秘”,引文误。
    5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6 罗士烈《秦汉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页。
    1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2页。
    2 尽管《汉书》的性质后来变为奉诏写史,但若不是班固主动私写《汉书》也就不会引发入狱、明帝赏识及明帝诏命写史等一系列事了,因此追根溯源来讲,《汉书》之成,得益于班固主动接替了乃父的未竟事业。
    3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4 详论参第一章班氏家学之文学部分。
    1 《后汉书·班彪列传》云“及融(按:窦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日:‘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
    2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34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73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列女传》,册10第2784-2786页。
    1 参上文《班彪文学之突出风貌》及《班氏主要代表人物儒家思想对比》部分。
    2 班伯见同胞班婕好受诬遭考讯时,即托病不视事;班穉虽然拒绝配合执政者的政策,但一旦遭到问罪时即立马上疏认罪,并从此自我疏远于没有政治是非的地方。
    3 秦王朝试图通过迁徙的方式(迁徙到边远偏僻地区),消弱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如唐长孺先生说,秦朝对新征服地区的控制的方法之一便是将所灭城池、国家的人民大量地迁徙到偏僻地区(参唐长孺《秦汉三国史》,见唐长孺《讲义三种》,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页)。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7-4198页。
    1 以上四点,本文在第一章班氏家风一节均有涉及、论述,详请参之,此处不再进一步展开。
    2 上三处出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按:“赐书”指班穉之兄班斿所受成帝赐予的“秘书之副”。班穉兄弟三人,班伯、班斿皆早卒,整个班氏大家族在成帝末年以后应该主要由班穉支撑,班氏大家族的家产、子嗣也都由班穉负责,否则班固不可其父班彪与其堂伯父班嗣混同为一家、把其伯祖、伯父家的赐书直接当做其祖、其父家的赐书了(“家有赐书”)。相关详论参下文班穉生卒年考部分。
    2 关于班氏精通世务、重视武功、经营经济的家风,本文第一章班氏家风一节己详论,兹不再展开论证。
    3 关于班氏家族的家学,本文第一章班氏家学一节已详论,兹不再展开论证。
    1 《汉书·百官公卿表》云诸侯王的相始比汉朝之丞相,后“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而郡太守秩二千石。班穉任广平相己在汉哀帝时期,其秩当是二千石。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35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百官公卿表》,册3第739-740页。
    4 本段所涉家风内容,详参本文第一章家风一节。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册5第1386页册。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2 (晋)袁宏著《后汉纪·孝和纪》,分别见张烈点校《两汉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0、262页。
    3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6、1387页。
    4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程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9页。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86页。
    1 班氏家风的改变和发展路线的改变其实受到了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这部分内容于本章第二节详论。
    2 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12页。
    3 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5页。
    4 按:《汉书·叙传》曰班彪“幼与从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说明班家在受赐秘书副本之后成为了学人汇聚之地。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7页。
    6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程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9页。
    1 详参本文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2 详参本文第一章班氏家学一节。
    3 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韦贤传·赞》,册10第3130页。按:此赞以“司徒掾班彪曰”领起,说明这部分赞语是班彪所为。又,此赞被《班氏遗书》丛书之《班叔皮集》收录到“赞五”部分(钟家麟校《班叔皮集》,癸亥六月陕西文献征集处校印)。
    4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册6第1723页。按:《汉书·艺文志》虽然本自古文经学家刘歆之《七略》,但经过了班固的“删其要”(《汉书·艺文志》)处理,因此载入《汉书》的《艺文志》可以代表班固的观点。此类现象在《汉书·游侠传》比较典型,班氏之《游侠传》汉武帝之前的事迹基本照录
    1 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翟方进传·赞》,册10第3441页。按:此批评针对翟义之举兵对抗王莽。此赞以“司徒掾班彪曰”领起,说明这部分是班彪所为。又,此赞被《班氏遗书》丛书之《班叔皮集》收录到“赞五”部分(钟家驎校《班叔皮集》,癸亥六月陕西文献征集处校印)。
    2 如班固《幽通赋》,不但崇拜乃父“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的榜样,并宣扬自己要“复心弘道”、“保身遗名”:《离骚序》则简直是明哲自保哲学的专题论文,典型言论如“《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等等,详参本文第一章班氏家风一节。班固文章参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 如刘勰径谓“班固谄窦以作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程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9页。),范晔说班固迷于“世纷”(《后汉书·班彪列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5第1387页)等等,详参本文第三章班固文学“媚世”形象辨正一节。
    4 见(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史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84-285页。按:《文心雕龙·史传》同时说这两宗罪名仲长统已经为他辨明了,尽管如此,也说明他的《汉书》其时就已经受到非议,乃至讹出诬陷。
    5 (晋)傅玄《傅子补遗》(上),见(清)严可均辑《全晋文》(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7页。
    6 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24页。
    7 《后汉书·班彪列传》载班固“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见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册5
    1 参卢云《东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70-171页。
    2 卢云先生对西汉的文化区域及其特征多有阐述,读者可详参之(卢云《西汉时期的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历史地理》第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 上文引《爨龙颜碑》有云:“故乃耀辉西岳,霸王郢楚,子文铭德于春秋,班朗绍纵于季叶。阳九运否,蝉蜕河东,逍遥中原。班彪删定汉记,班固述修道训……”可见《爨龙颜碑》将班氏家族入汉以来分作两个阶段,一个是“蝉蜕于河东”,一个是“逍遥于中原”,揣摩其意,则“中原”时期包括了定居扶风与定居洛阳两个阶段。换言之,《爨龙颜碑》撰写者及爨氏后人认为长安(扶风)、洛阳同属于中原。
    1 详参本文第一章班氏家学一节。
    2 详参上文第四章及本节“家风与文学、学术”部分。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神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2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5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事类》,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5-616页。
    1 如班婕妤《自悼赋》云“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离以自思”,颜师古注曰“女子适人,父亲结其离而戒之,故云自思”(《汉书·外戚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册12第3986页),显然是暗示回忆父亲的教诲;班固《幽通赋》谓乃父“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汉书·叙传》),以父亲为自己依则的榜样;班昭《女诫·序》云“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后汉书·列女传》)(按:这句话应是互文的,即受到了“先君”与“母师”的宠爱和教育。“先君”为已故父亲无疑,但“母师”则有不少学者译为“傅母”、“女师”,实际上与“先君”对称的话,最有可能解作“母亲”,譬如班昭的子女即受到了母亲的教育,故章惠康、易孟醇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下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2294页)译之为“母亲和老师”,虽然还另外提到了“老师”,但已经意识到“母亲”这个义项了,姑且存疑。然而班昭受到家庭父辈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05页。
    2 班况官至左曹越骑校尉,秩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其子班伯先后任奉车都尉、侍中光禄大夫,皆秩比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后官至水衡都尉,秩中二千石(据《汉书·叙传》);班伯之弟班斿曾任右曹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据《汉书·叙传》及《汉书·百官公卿表》);班斿之弟班穉曾任广平相(《后汉书·班彪列传》作广平太守),《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而郡太守秩二千石;班超封定远侯,爵通侯,秩二千石(《后汉书·班梁列传》载班昭《上疏为兄求代》)(按:若在西汉,通侯视上卿,秩在中二千石之上,参《汉书·百官公卿表》及《汉书·外戚传》)。在西汉,秩比二千石就已经算是级别比较高的大官了,在西汉末年班氏至少产生了四位这样的大官,东汉时期班超又跻身此列,并得以世袭其爵。
    3 班彪一死,其子即陷入了贫困。尤其是班超,因为“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因此“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后汉书·班梁列传》),说明班彪在世时的经济状况即已衰颓,不再是殷实富足之家,在班彪死后、班氏兄弟出仕之前,班家一度陷入相当贫困的地步。
    1 本文谓班氏汉初所发展的“武力”,这里所讲的“武力”主要指豪门望族家族内部的仆役性质的丁壮,具有保护家族安全作用的力量,而不是指军事部队,下同。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册12第4197页。
    2 (汉)司马迁著,韩兆琦等评注《史记·游侠列传》(下),岳麓出版2004年版,第1699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游侠传》,册11第3699页。
    4 如班况“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颜师古注曰农都尉主农事,大司农亦管农事,而农业即是封建社会最根本的经济。可见班况擅长经济事务。参上文第一章班氏家风一节。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册11第3592-3593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册10第3159页。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册11第3620页。
    4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6页。
    1 崔向东《汉代豪族地域性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6页。
    2 武功世家可以溯源到汉初先祖“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汉书·叙传》)、班孺的任侠,并与班伯慷慨激昂、数求使匈奴以期建功立业的举止相应。因此从源起而言,班氏武功世家与文化世家,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其重叠最为显著的阶段是班固、班昭修史著文和班超、班勇、班雄立功异域或效力边疆的时候。
    3 前揭(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71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窦融列传》,册3第810页。
    5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91页。
    6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93页。
    1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梁列传》,册6第1594页。
    2 参班固《幽通赋》和《汉书·叙传》。
    3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225页。
    4 前揭(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73页。
    5 本节前己详论,此处从略。
    6 其儒化过程可能从官僚化阶段就已经初步起步了。
    1 如班昭,虽为女性,尚且有被诏歌咏的可能,传云“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后汉书·列女传》)。王充《论衡·佚文篇》曰:“永平中,神雀群集,孝明诏上《爵颂》。百官颂上,文皆比瓦石,唯班固、贾逵、傅毅、杨终、侯讽五颂金玉,孝明览焉。”
    2 班固《两都赋·序》,见(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2-3页。
    3 上引三处出班固《两都赋·序》,(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3页。
    4 (晋)袁宏著《后汉纪·孝和纪》,见张烈点校《两汉纪》下,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2页。按:关于班固被批评为媚世的作品,详参上文《班氏文学“媚世”形象辨正》部分。
    5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册11第3592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册11第3592页。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儒林传》,册11第3593页。
    1 详论参第一章班氏家学之儒学部分。
    2 详论参第三章第一节《论班婕妤文学凸显的妇人特有之依附性》。
    3 详论参第三章最后一节《论班固文学突出风貌及其成因》。
    4 如前所云,班氏开始儒化的具体时间难以确考,可能与其官僚化进程同步或稍晚,但卓有成效的儒学进程则体现在班况对其子嗣的儒化教育及其子嗣们的普遍成才之中。
    1 班固“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6页),“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后汉书·班彪列传下》,册5第1386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9页。
    1 班况己值汉成帝,则其父祖应该赶上了汉武帝大兴经学后的时代了。
    2 两处均见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外戚传》,册12,第3984页。
    1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游侠传》,册11第2699页。
    1 系年据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本谱引用《汉书》、《后汉书》极其频繁,因此对引文的出处一般采用文中注。
    2 前揭(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叙传》,册12第4198页。
    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本书版次下同。
    1 (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4页。
    2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24页。本文所引本书版次下同。
    1 (宋)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本文所提及、所引《资治通鉴》皆指该版本,下不再注出。
    1 梁廷灿、陶容、于士雄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 (清)吴荣光编《历代名人年谱》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3 王云五主编、郑鹤声著《汉班孟坚先生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页。
    4 廉立之著《班超年谱》,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史地系历史丛书,1946年版,第2页。
    5 高山《班固生卒年新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 孙婷玉《班固生卒年新说》,《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 方是《班固生卒年问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3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本文所提及、所引本书皆据该版本。
    1 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7页。
    2 参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72页。按:另有金璐璐博士《班昭及其著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亦对建武二十五年说作了补充推测,可参之。
    2 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第33-34页。
    3 安作璋《班固与汉书》所附《班固年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4 见(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38页。
    2 钟肇鹏著《王充年谱》齐鲁书社1983年版。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6-87页。
    1 安作璋《班固与汉书·班固年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2 曾祥旭《班固<两都赋>作年考》,《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3 安作璋《班固与汉书·班固年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4 王珏《论<两都赋>的创作时间与创作动机》,《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 安作璋《班固与汉书·班固年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页。
    1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8页。
    2 安作璋《班固与汉书·班固年表》,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1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1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 王珏《班固<典引>创作的时间考辨》,《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3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清)严可均辑《全后汉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 李炳海《班固<封燕然山铭>所涉故实及写作年代考辨》,《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1 见(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42页。本文注释中所引《资治通鉴》皆出自本版本,下不再注出。
    2 朱维铮《班昭考》所附班昭年谱,《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第36页。
    3 (东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1 见(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和帝纪》永元九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48页。
    1 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56页。
    2 (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九赋戊纪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册1第432页。
    1 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总第82辑)。
    2 此外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亦对《东征赋》作于永元七年说作了较好考论,可参之。
    1 见李昆声编著《云南文物古迹》,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8-60页。另有平难先的《<爨龙颜碑>笺注今译》,杨纯、杨正先的《<爨龙颜碑>点校注释》等,值得参考,见尤中主编《西南古籍研究》(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按:相关爨氏材料,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爨氏是否真是班氏后裔,尚无直接而有力证据予以确证或否定,姑且录而存疑。
    1 按:有学者以为《楚辞》中的《远游》系班嗣所作,然论据尚不足信,力之先生己辨明(参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远游考辨>》,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94-96页)。
    1 曹丰生、周季贞、丁氏本不属于班氏人物,以其与班氏关系之密切,可以侧面反映班氏人物的相关情况,故连带引入之。前已在《绪论》之“研究对象与范围”中做了相关说明。
    1 中华书局1956年版。
    2 本节内容已刊于《江海学刊》2013年第5期,题为《<汉书·百官公卿表>勘误一则》。
    1.《春秋左传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之一,繁体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毛诗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之一,繁体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尚书正义》(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之一,繁体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宋)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5.(清)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汉)荀悦撰,张烈点校:《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
    9.(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0.(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东晋)袁宏撰,张烈点校:《后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清)王先谦撰:《后汉书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4。
    13.(汉)刘珍等著,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宋)司马光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16.(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王煦华整理:《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7.(清)宋世荤,(清)吴鹏翱,(清)王树棠纂:《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34·嘉庆扶风县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8.(清)俞廉三修,杨笃纂:《山西代州志(光绪)12卷》,清光绪八年代山书院 刻本。
    19.(清)吴荣光编:《历代名人年谱》,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20.朱谦之校释:《老子校释》(新编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0。
    21.(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3.(明)张溥,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宋)章樵注:《古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6.(清)孙星衍辑:《续古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清)陈元龙编:《历代赋汇》,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8.董治安主编:《两汉全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29.龚克昌,苏瑞隆等评注:《两汉赋评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30.费振刚,仇仲谦,刘南平校注:《全汉赋校注》,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1.(宋)洪兴祖著,白化文等校点:《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周建江辑校:《汉诗文纪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4.(南朝·梁)徐陵编:《玉台新咏笺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35.(宋)郭茂倩编,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6.(汉)班固撰,(明)张淳辑,白静生校注:《班兰台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37.(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38.(汉)班彪撰,钟家驎校,《班叔皮集》(张鹏一序,班氏遗书卷一),陕西文
    献征集处,癸亥六月。
    39.(汉)班固撰,段维冈北校,《兰台集》(张鹏一序,班氏遗书卷二),陕西文献征集处,癸亥六月。
    40.(汉)班昭撰,段维冈北校,《曹大家集》(张鹏一序,班氏遗书卷三),陕西文献征集处,癸亥六月。
    41.方东向著:《贾谊集汇校集解》,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
    42.郑文笺注:《扬雄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0。
    43.(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44.(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1。
    45.(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
    46.(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7.(南朝·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8.(南朝·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9.(宋)魏庆之编:《诗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0.(明)王世贞著,陈杰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历代诗话丛书),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51.(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52.(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3.(清)崔述:《考信录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5。
    54.(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5.(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
    1.陈廷杰:《经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4.陈松青:《先秦两汉儒学与文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刘兆义主编,扶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扶风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7.廉立之:《班超年谱》,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史地系历史丛书,1946。
    8.王云五主编、郑鹤声著:《汉班孟坚先生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
    9.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0.梁廷灿、陶容、于士雄编:《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补》,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1.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易小平:《西汉文学编年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安作璋:《班固与汉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
    14.安作璋:《一代良史——班固评传》,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15.陈其泰:《再建丰碑——班固和<汉书>》,北京:三联书店,1994。
    16.陈其泰,赵永春:《班固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孟祥才:《先秦秦汉史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19.孙生:《秦汉政治与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0.安作彰,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济南:齐鲁书社,2007。
    21.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1993。
    2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
    2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
    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
    27.唐长孺:《讲义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11。
    28.王永平:《汉晋间社会阶层升降与历史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9.庞天佑:《秦汉历史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0.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陶建国:《两汉魏晋之道思想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32.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3.吴崇明:《班固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4.孟祥才:《秦汉人物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5.程世和:《汉初世风与汉初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6.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7.胡旭:《汉魏文学嬗变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研究所近代文化史研究室编辑:《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4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39.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建构》,北京:中华书局,2003。
    40.陈振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
    41.周振鹤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2.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3.李昆声编著:《云南文物古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44.尤中主编:《西南古籍研究(1987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5.龚克昌:《汉赋研究》,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46.万光治:《汉赋通论》(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7.熊良智主编:《辞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8.踪凡:《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9.伏俊琏:《俗赋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
    50.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1.阮忠:《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2.赵敏俐:《两汉诗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3.[日本]冈村繁著、陆晓光译:《周汉文学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4.傅杰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55.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56.谢无量编:《中国妇女文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57.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8.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成都:巴蜀书社,2005。
    59.汤炳正讲述、汤序波整理:《楚辞讲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0.徐朔方:《史汉论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61.吴福助:《史汉关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62.孙亭玉:《班固文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63.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4.赵沛:《两汉宗族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5.赵浴沛:《两汉家庭内部关系及相关问题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66.程舜英:《两汉教育制度史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7.吴桂美:《豪族社会的文学折光:东汉家族文学生态透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8.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69.王永平:《六朝家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1.金晶:《班氏家族赋及赋论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赵会英:《班昭与<女诫>》,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珍:《东汉班氏三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胡健美:《汉代班氏家族辞赋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赵海霞:《对班昭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李云朵:《班氏家族文学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金璐璐:《班昭及其著述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9.王宇鑫:《对班昭与<女诫>的重新剖析》,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10.商戈:《班氏文学家族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1.宋仁桃:《秦汉家庭关系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2.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3.虞蓉:《中国古代妇女的文学批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4.孟祥娟:《汉末迄魏晋之际文学家族述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杨振梅:《东汉经学世家述论》,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范喜茹:《两汉家庭教育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安颖侠:《汉代家训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付元琼:《汉代家训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9.邵华:《论汉代妇女创作的文学主题》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0.刘建波:《女性主义视角下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论文,2008年。
    21.陈超凡:《汉代士人家庭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2.晁永莲:《儒学与汉代人际关系》,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23.郭晓霞:《性别、族群、宗教与文学》,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4.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25.常爽:《汉代书法教育类型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26.刘杰:《汉代三辅文人文学创作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万曼:《辞·赋·颂》,《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5期
    2.郭预衡:《班固的思想和文风》,《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3.泰卫星:《班超与西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4.蒋凡:《班固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5.刘修明:《两汉的历史转折》,《历史研究》1987年第6期
    6.赵东栓:《汉儒的哲学思想体系与班固的审美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5期
    7.康达维,彭行:《汉颂:论班固<东都赋>和同时代的京都赋》,《文史哲》,1990年第5期
    8.何沛雄:《<两都赋>和<二京赋>的历史价值》,《文史哲》1990年5期
    9.曹道衡:《略论<两都赋>和<二京赋>》,《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10.汪涌豪:《班固史学思想新探》,《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
    11.王成林:《京都大赋的典范之作:班固<西都赋>赏析》,《文史知识》,1992年第6期
    12.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13.雷戈:《班固与<白虎通德论>之关系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5期
    14.范红军:《<汉书>宣汉思想新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5.熊礼汇:《两汉散文艺术嬗变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16.孙亭玉:《班固生卒年新说》,《长沙电力学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期
    17.孙亭玉:《论<幽通赋>与<答宾戏>》,《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8.孟祥才:《论班固之死》,《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9.王承略:《班固的从祖父班斿》,《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0.王承略、杨锦先:《刘向校书同僚考论》,《文献》,1998年第3期
    21.乔以钢:《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22.孙亭玉:《班固<两都赋>主旨考辨》,《求索》1998年第2期
    23.王萍,刘保良:《论班固的道家思想》,《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4.曹金华:《从马窦之争看班固等“反迁都”论战的实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25.韩高年:《赋的诗文两栖特点的成因》,《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26.陈春保:《汉代咏物赋的模式及其变迁》,《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27.郑之洪:《班婕好思想浅探》,《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8.方是:《班固生卒年问题》,《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9.王保顶:《游士文化传统及其终结——西汉武帝以前士人阶层的演变》,《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30.王保顶:《汉代士人阶层的演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1.刘怀荣:《论班固的文学思想》,《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32.辛保平:《班固文学思想述评》,《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3.孙亭玉:《论班固创作的个性色彩》,《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4.曹道衡:《关中地区与汉代文学》,《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35.陈传胜:《小议“怨深文绮”的班婕妤》,《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6.王和生:《承前启后的史学家班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37.杨菊:《古代诗文中女性肖像描写变异考》,《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8.赵逵夫:《<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39.赵逵夫:《汉晋赋管窥》,《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40.程世和:《汉初藩府士人的精神转型与赋家之心的初步形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41.刘跃进:《班彪与两汉之际的河西文化》,《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42.朱维铮:《班固与<汉书>——一则知人论世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43.谭德兴:《论魏晋南北朝经学与文学之互动》,《北方论丛》2004年第2期
    44.毕庶春:《<长门>、<自悼>考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5.汪高鑫:《论班固史学思想的神意化倾向——兼论班固神意化史观的理论渊源》,《学术研究》,2004年第12期
    46.虞蓉:《“女子善怀”:先秦妇女创作心理机制初探》,《求索》,2004年第3期
    47.虞蓉:《“成文之思”:汉代妇女文学思想三家论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8.刘艳春,林伟:《固迷世纷永矣长岑——班固、崔骃人生道路之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9.孙妮桔子:《论儒家思想在班彪、班固赋作中的体现》,《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50.李彤:《论班氏两位女作家的汉赋创作》,《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1.沈立东,王晓雯,沈倩:《汉代知识女性产生的背景及其文学创作》,《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2.方铭:《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
    53.乔以钢:《世纪之交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
    54.苏萍:《班昭<女诫>的教育思想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1期
    55.朱维铮:《班昭考》,《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2期
    56.踪凡:《班固对汉赋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7.孟祥才:《论班彪》,《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58.阎续瑞:《汉代士大夫家训简论》,《求索》,2006年第9期
    59.虞蓉:《中国古代妇女早期的—篇文学批评专论——班婕妤<报诸侄书>考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0.李彤:《班婕妤和她的赋》,《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1.虞蓉:《“情深至淡”班婕妤文学思想略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9期
    62.踪凡:《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之阙误》,《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63.龙文玲:《<长门赋>作者与作年》,《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64.崔明德:《班彪祖孙三代的民族思想》,《烟台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5.郑明璋:《论道家情怀与汉赋的归隐意识》,《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66.潘定武:《<汉书>引用道家之说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7.刘明华:《地域文学史和文化史中的过境作家研究刍议》,《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68.陈君:《从兰台文人到“宪府文章”——班固的宦海浮沉与文学活动》,《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
    69.陈莉:《从<汉书·艺文志>序言看班固的学术价值取向》,《史学月刊》2009年第6期
    70.沈有珠:《论汉代赋家的战国策士化倾向》,《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71.王征、王琳:《试论两汉之际关于隗嚣割据西北的散文创作》,《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2.毕庶春:《<《长门赋》作者与作年>献疑》,《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73.毛庆:《“忠诚之情”乎,“扬才露己”乎?——班固评价屈原矛盾之详析》,《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
    74.曾祥旭:《班固<两都赋>作年考》,《文学遗产》,2011年第6期
    75.王珏:《班固<典引>创作的时间考辨》,《九江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6.李炳海:《班固<封燕然山铭>所涉故实及写作年代考辨》,《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77.高叶青:《班固学术研讨会暨整修班墓启动仪式纪实》,《中国史研究动态》,201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