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用税权控制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行的经济命脉,税收关系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一个缩影。国家的税权包括征税权和用税权,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二者割裂开来,重税收的征收而轻税收的使用。纳税人不仅负有纳税的义务,更应享有税收基本权,纳税人不仅是税收收入的提供者,也应当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享有者。如何确保“取之于民”的税收真正地“用之于民”,在我国当前是一个现实而又有重大意义的课题。从税款使用的实践来看,政府处于核心地位,政府用税权的权力本性决定了对其加以控制的必要性,而对政府用税权的控制则是有效制约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以控制政府用税权为切入点,控制政府行为,控制政府权力,是实现民主宪政的基本途径。围绕政府用税权控制这一论题,笔者首先基于宪政的宏观视域探讨了国家税权与用税权的内涵,从多重视角辨析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源流关系,以奠定政府用税权控制的理论基础,随后以政府用税权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为线索,对政府用税权的控制机制展开了全面的、系统化的研究。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六章,共计八万余字。
     第一章为“用税正义与政府用税权控制的必要性”。该章从界定何为政府用税权入手,认为政府用税权是政府对于所征收的税款加以使用的权力。具体而言,用税权包括用税决策权和用税执行权,它除了具有国家权力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接着文章介绍了我国政府用税权控制的现状,论证了在我国加强政府用税权控制的必要性。
     第二章为“政府用税权控制的理论依据”。该章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多重视角辨析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本源关系,论证了包括用税权在内的国家税权来自于纳税人权利,政府用税权的行使应当以纳税人的权利实现为依归。
     第三章为“政府用税权的控制之一:公共预算监督的强化”。该章认为,纳税人享有用税决定权和预算参与权,为了预防政府违法或不合理用税,起点即在于加强预算制度建设,强化预算监督,落实纳税人的用税决定权。该章将在分析我国预算监督制度所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就我国预算监督制度的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为“政府用税权的控制之二:财政支出公开”。本章认为,纳税人享有用税知情权,纳税人要对政府用税权进行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知情是基础。当前我国财政支出公开制度还不够健全,该章将针对我国财政支出公开制度的不足,就如何完善我国的财政支出公开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第五章为“政府用税权的控制之三:审计监督”。本章认为权力制衡亦是加强政府用税权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当借鉴国外有关审计监督的有益做法,进一步健全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强化权力对于权力的制衡。
     第六章为“政府用税权的控制之四:纳税人诉讼”。本章认为纳税人就政府用税享有诉讼权,纳税人对于政府用税有异议的,可以提起纳税人诉讼,以期通过纳税人的诉讼权与司法权来共同制约政府的用税权。本章将就我国纳税人诉讼制度的建构展开具体探讨。
     本文最后一部分为为结语。该部分除了回顾全文,对全文作总结外,还将指出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
The tax revenue is the economic lifeline of the state machinery operation while taxation relationship is a microcosm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state and citizens. National tax power consists of the power of levy and the power of use, which can't be separated artificially by emphasizing the former and overlooking the latter. Taxpayers not only have tax liabilities, but also enjoy the basic rights of taxation, and they are not only the providers of tax revenue but also the users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How to ensure that taxes are taken from the people and used for the people is a subject of practical significant facing our country. The nature of rights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of regulation, and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effective control of state power. Taking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regulate government actions and control the power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bas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constitutionalism. Focusing on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t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of government tax power and the power of using tax from the macro scope of constitutionalism, and analyse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ivil rights and state power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lay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for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Then take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of advance, going on, afterwards as a clue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of its regulatory mechanisms.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with a total of more than80,000words.
     Chapter I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tax-using justice and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Taking the definition as a start,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is the right of the state to use the levies. Specifically, the power of using tax includes tax decision-making and tax executive power; apart from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power, it enjoys some specific features. Then the status quo of our government tax power regulation is presented, which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in China.
     Chapter II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The chapter analyses the origin of the civil rights and state power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law, and demonstrates that government tax power, including the power of using tax, comes from the taxpayers'rights, and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is subordina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axpayers'rights.
     Chapter III is "the first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ublic budget supervision".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taxpayers have the right of tax decision-making, furthermore strengthen the budge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udget, implement the taxpayer's decision-making rights are the starting points to prevent the government from illegal or unreasonable using of tax.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budget monitoring system deficiencies, personal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udget monitoring system in China is presented.
     Chapter IV is "the second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make public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taxpayers have the right to know, on which their mid-supervision and subsequent supervision of government tax using is based on. At present, China's financial expenditure public system is incomplete, then in view of the deficiencies, personal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it are given.
     Chapter V is "the third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audit supervision".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the balance of power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 We should learn from abroad about the beneficial practices of audit supervision to further improve our audit supervis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balance of powers.
     Chapter VI is "the fourth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power of using tax:taxpayer litigation". The chapter argues that taxpayers have litigious right to state tax using, and the taxpayer can put forward taxpayer litigation if he dissents from financial expenditure, with a desire to restrict the right of state tax using through their litigious rights and jurisdi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xpayer litigation system in China is specifically discussed in the chapter.
     The last section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in which a review is given, the full text is summarized, and innovation points and limita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引文
① E.S.C.Wade and G Godfrey Phillips,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ongman Group Ltd. (9ed.),1977,p186.转引自王怡:《立宪政体中的赋税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5页。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页。
    ① See Geoffrey Brennan and James·M·Buchanan, The Power to Tax: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p184-238.
    ②参见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朋泽,朱泱校,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40-145页。
    ①参见[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①参见刘丽:《税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赵长庆:《论税权》,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1期,第76页。
    ③施正文:《论征纳权利—兼论税权问题》,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第145页。
    ④张守文:《税权的定位与分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第43-45页。
    ①单飞跃,王霞:《纳税人税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第92页。
    ②赵立新:《税权的宪政逻辑》,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1期,第80页。
    ①参见刘丽:《税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同上,第1页。
    ③同上,第19-20页。
    ④赵立新:《税权的宪政逻辑》,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第78页。
    ①参见[法]盂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页。
    ①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37页。
    ②同上,第270页。
    ③参见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④参见[法]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王雪梅译,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第1页。
    ①潘西华:《商谈伦理:合法性危机解决之途》,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6页。
    ②参见[法]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王雪梅译,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第8页。
    ③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④参见[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⑤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2页。
    ①参见[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②参见李龙,徐亚文:《正当程序与宪法权威》,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第5期,第633页。
    ③同上,第633-634页。
    ④同上,第633页。
    ①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②参见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①参见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北京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46页。
    ①历史上由于财政权膨胀或滥用,导致财政负担太重、税负不公或者税制重大变革,引发了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引爆各国革命的事例不胜枚举。政府的赋税总是本能地逐渐扩张到人民不堪忍受的程度,导致纳税人暴动、暴力和社会结构的巨变。不仅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由旧王朝过于膨胀的苛税重役所引起的;世界历史上英、法大革命也都是从人民难以忍受重税开始的;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党财政税收政策也是决定执政权轮换的重要因素。参见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②王怡:《立宪政体中的赋税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17页。
    ③同上,第19页。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4-95页。
    ②同上,第342-343页。
    ③参见[法]卢梭:《社会契约论》(第1卷),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0-159页。
    ④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9页。
    ①丁一:《纳税人权利之确证》,载《财税法论从》2006年第4期,第56-57页。
    ②参见[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7页。
    ① See Paul·Samuelson. Economics. [M].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1976, p438-439.
    ②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①杨维荣,毕霞:《从委托代理角度看政府信用》,载《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28页。
    ②王振海:《论政府的代理身份与代理行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93页。
    ③安秀梅,徐颖:《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2页。
    ① K C Wheare,Modern Constitution. Boston:Oxford,1960, p202-204.
    ② E. Forsthoff, Begriff und Wesen des Sozialen Rechtsstaats, VVDStRL12(1954)S.32.转引自翁岳生译,《社会法治国之概念与本质》,载《宪政思潮》第2期,1968年4月版。
    ③ Friauf, Unser Steuerstaat als Rechtsstaat, in StbJb 1977/78. S.39ff.转引自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2页。
    ④参见[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57-60页。
    ①参见[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页。
    ②同上,第160页。
    ①参见[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1页。
    ②参见[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参见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研究评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①参见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②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 Jonathan Khan,Budgeting Democacy:State Building and Citizenshpip in America:1890-1928,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7,p2.
    ②参见刘丽:《税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③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6-7页。
    ④蒋德海:《论宪法的控权本质》,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3页。
    ①张馨:《法治化:政府行为?财政行为?预算行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4页。
    ②参见[美]塞缪尔·P·享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③黄学贤,齐建东:《浅论公民参与权的法律保障》,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18页。
    ①从精确意义上讲,公民和纳税人这两个概并非完全一致或重合,公民是宪法层面的概念,纳税人则是税法领域的概念,比如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外国人成为本国的纳税人,却不可能享有宪法上的全部公民权利。但本文是从宪政的宏观视角来研究政府用税权的控制问题,这点细微的差异不影响本文立论的成立。
    ②杨平:《公民预算知情权的法律保障》,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46页。
    ①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②张青:《论公共预算的特征和原则》,载《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61页。
    ①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①刘剑文,熊伟:《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第58页。
    ②马海涛:《从201C年度预算看改革要点》,载《中国税务报》,2010年3月12日。
    ①姚凤民:《我国政府预算的完善:法律视角》,载《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8期,第38页。
    ①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9页。
    ①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② Simonsen.Wiliiam & Mark D. Robbins,Citizeparticip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Boulder:West view Press,2000, xiv.
    ①肖刚、黄鑫:《纳税人知情权及其实现》,载《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年第7期,第11页。
    ②叶赞清:《新证管法实施后纳税人的知情权与参与权》,载《福建税务》2003年第12期,第42页。
    ①参见[日]芦部信喜:《宪法学Ⅲ人格各论》,有斐阁1998年版,第270页。
    ②参见[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①南焱:《如何看待和规范“三公”经费公开》,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1-12-05/138974758.html.2011年12月5日访问。
    ②朱菲娜:《提高财政透明度需脚踏实地》,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28日。
    ③转引自吴君亮:《三预算,三“门道”》,载《财税前沿》2010年第3期,第12页。
    ①赵正群:《中国的知情权保障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程》,载《南开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2期,第63页。
    ①参见蒋洪:《公共财政决策与监督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①聂松:《我国国家审计监督法律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页。
    ②李季泽:《论国家审计之界定》,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43页。
    ①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论国家审计对权力的监督》,载《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第24页。
    ②邱轶安:《审计本质的契约观与国家审计体制的重构》,载《财会月刊》2005年第6期,第53-54页。
    ①参见李季泽:《国家审汁的法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彭兰香,黄佶:《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启示》,载《财会月刊》2007年第5期,第58-59页。
    ②刘威,周恺:《中美两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载《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9页。
    ①德国《联邦审计院法》第1条规定:“联邦审计院为最高联邦机构。他作为独立的联邦审计机关,只服从法律。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联邦审计院协助议会和联邦政府做出决策”。参见审计署编:《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①参见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①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梁慧星:《开放纳税人诉讼,以私权制衡公权》,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13日。
    ①参见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参见陈刚:《宪法化的税法与纳税者基本权—代译者序》,[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参见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①参见高进枨:《日本地方自治法中居民诉讼制度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法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第30页。
    ①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①参见[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建译,中国犬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①参见侯作前:《纳税人诉讼:构成要件与程序之分析》,《和谐社会与税收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5月20日,第168页。
    ②参见[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8页。
    [1]周刚志:《论公共财政与宪政国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刘丽:《税权的宪法控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张守文:《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张守文:《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江必新:《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刘剑文:《财税法学研究评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刘剑文主编:《财政税收法》(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刘剑文:《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刘磊:《税收控制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1]甘功仁:《纳税人权利专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1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徐孟洲:《财税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4]葛克昌:《税法基本问题(财政宪法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葛克昌:《纳税程序与纳税人基本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周汉华:《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8]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朱新力主编:《行政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0]蒋洪:《公共财政决策与监督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1]李季泽:《国家审计的法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2]国家审计署编:《世界主要国家审计法规汇编》,中国审计出版社2004年版。
    [23]中国审计学会编:《审计论文选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4]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和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5]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年版。
    [27]刘庆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理论与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28]蒋洪:《公共财政决策与监督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9]王晟:《财政监督理论探索与制度设计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30]焦建国:《英国公共财政制度变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1]陈丹:《论税收正义》,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2]熊伟:《美国联邦税收程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侯作前:《纳税人诉讼:构成要件与程序之分析》,《和谐社会与税收司法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2006年5月20日。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5][日]北野弘久:《税法学原论》,陈刚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36][日]金子宏:《日本税法原理》,刘多田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37][澳]布伦南,[美]布坎南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英]威廉·韦德:《行政法》,楚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3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美]阿伦·威尔达夫斯基:《预算:比较理论》,苟燕楠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4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6][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7][英]洛克著:《政府论》(上、下),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8][日]盐野宏:《行政法总论》,杨建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江必新,肖国平:《论纳税人的用税知情权及其实现》,载《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1期。
    [50]吴君亮:《三预算,三“门道”》,载《财税前沿》2010年第3期。
    [51]赵正群:《中国的知情权保障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进程》,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版)2011年第2期。
    [52]王怡:《立宪政体中的赋税问题》,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53]李龙,徐亚文:《正当程序与宪法权威》,载《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第5期。
    [54][法]让-马克·思古德:《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王雪梅译,载《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
    [55]彭礼寿:《美国国会的预算监督制度及其借鉴》,载《财政监督》2006年第9期。
    [56]甘超英:《德国联邦议会监督政府的机制》,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57]财政部财政管理考察团:《德国财政监督的经验借鉴》,载《财政监督》2005年第12期。
    [58]张守文:《税权的定位与分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59]王霞,吴勇:《我国开放纳税人诉讼的必要性及对策》,载《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60]闵睿,王太金:《用税监督权与纳税人诉讼》,载《理论界》2006年第3期。
    [61]叶姗:《税权的行使及其滥用的控制》,载《税务与经济》2007年第6期。
    [62]丁一:《纳税人权利之确证》,载《财税法论从》2006年第4期。
    [63]赵长庆:《论税权》,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1期。
    [64]施正文:《论征纳权利——兼论税权问题》,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65]单飞跃,王霞:《纳税人税权研究》,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66]张富强:《论税权的二元结构及其价值逻辑》,载《法学家》2011年第2期。
    [67]赵立新:《税权的宪政逻辑》,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68]杨维荣,毕霞:《从委托代理角度看政府信用》,载《江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69]王振海:《论政府的代理身份与代理行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0]安秀梅,徐颖:《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监督体系的政策建议》,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1]史际春,李青山:《论经济法的理念》,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72]梁宏辉:《对我国执行公开的思考》,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3]蒋德海:《论宪法的控权本质》,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4]张馨:《法治化:政府行为?财政行为?预算行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5]肖国平:《论财政支出公开》,载《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2期。
    [76]刘剑文,熊伟:《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77]马海涛:《从2010年度预算看改革要点》,载《中国税务报》,2010年3月12日。
    [78]姚凤民:《我国政府预算的完善:法律视角》,载《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8期。
    [79]梁慧星:《开放纳税人诉讼,以私权制衡公权》,载《人民法院报》,2001年4月13日。
    [80]朱菲娜:《提高财政透明度需脚踏实地》,载《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6月28日。
    [81]高培勇、马蔡深:《中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进程:成就、问题与政策选择》,载《财政研究》2004年第10期。
    [82]国家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德国的公共支出监督》,载《广西审计》2007年第6期。
    [83]林琳:《从美国的预算制度看我国<预算法>的修订》,载《法制研究》2005年第2期
    [84]李季泽:《论国家审计之界定》,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5]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论国家审计对权力的监督》,载《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86]邱轶安,倪辉:《审计本质的契约观与国家审计体制的重构》,载《财会月刊》2005年第6期。
    [87]彭兰香,黄佶:《中美政府绩效审计比较及启示》,载《财会月刊》2007年第5期。
    [88]刘威,周恺:《中美两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载《财贸研究》2007年第1期。
    [89]刘剑文,熊伟:《预算审批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载《法学家》2001年第6期。
    [90]江必新,肖国平:《论公民的预算参与权及其实现》,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91]肖扬伟:《公正:公共行政之魂》,载《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92]辛刚国:《关于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程序缺陷的思考》,载《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93]蒋昕彤:《纳税人权利保护理论分析》,载《青春岁月》2011年第10期。
    [94]单滢滢:《论纳税人用税监督权及其制度重构》,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95]张馨:《“税收价格论”:理念更新与现实意义》,载《税务研究》2001第6期。
    [96]阮家福:《促进湖北经济持续发展的税收文化教育研究》,载《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97]杨平:《公民预算知情权的法律保障》,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98]华国庆:《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载《法学论坛》2009年笫7期。
    [99]华国庆:《预算法两个基本问题的再探讨》,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100]华国庆:《试论纳税人知情权及其法律保障》,载《法学家》2006年第4期。
    [101]杨磊:《美国预算体制及启示》,载《人大研究》2004年第3期。
    [102]汪永成:《中国反腐败战略中政府权力滥用的控制策略》,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103]蒋德海:《析宪法的权力制约内涵》,载《探索与争鸣》2003年第3期。
    [104]蒋德海:《法治启蒙:一个百年的呼唤》,载《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8期。
    [105]熊伟,王宗涛:《收入还是支出:预算法的控制重心解析》,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第4期。
    [106]张军:《西部大开发走向行政法治的思考》,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4期。
    [107]黎映桃,胡铁民:《腐败的公共权力成因》,载《前沿》2004年第1期。
    [108]覃敏健:《“预算国家”与“政府再造”——基于现代国家构建与成长的分析视角》,载《江淮论坛》2009年第10期。
    [109]法中公共财政监督研讨会中方代表团;金莲淑:《法国财政预算改革与监督管理新情况考察及借鉴》,载《财政监督》2007年第1期。
    [110]陈媛:《国外预算立法的做法与启示》,载《团结》2010年第4期。
    [111]辜胜阻:《预算民主是发展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载《今日中国论坛》2010年第3期。
    [112]辜胜阻:《强化预算民主四策》,载《晾望》2008年第11期。
    [113]郝亚光,李军超:《服务型政府的意涵》,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4]李韶冠,武凯佳:《我国检察机关全面介入公益诉讼探析》,载《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5]孙信之:《刍议行政诉讼公正》,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16]傅光明:《论国外的财政公开制度》,载《财政研究》2005年第1期。
    [117]古登信:《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载《广东审计》2006年第8期。
    [118]程洁:《国家审计监督的现代化与法治化》,载《中国审计》2003年第1期。
    [119]陈晴:《纳税人诉讼制度的域外考察及其借鉴》,载《法学评论》2009年第3期。
    [120]南焱:《如何看待和规范“三公”经费公开》,和讯网http://opinion.hexun.com/2011-12-05/138974758.html.
    [121]杨蕾,杨志:《现实的困境和未来的期待:行政公益诉讼》,http://theo eople.eom.en/BIGS/41038/4740547 tm.
    [122]高进枨:《日本地方自治法中居民诉讼制度之研究》,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法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123]冷霞:《财政监督的理论分析与改革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4]杨洁:《纳税人公益诉讼法律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25]王倩:《纳税人税收使用监督权研究》,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26]谢徽:《试论监督用税权》,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7]刘芳:《纳税人监督政府用税机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8]胡小凤:《税收宪政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29]张爱球:《诉讼功能论》,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130]孟庆保:《关于刑事诉讼程序正义问题的探讨》,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131]宗鸣:《行政公益诉讼初探》,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32]彭峥琼:《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思考》,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33]王峥:《建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
    [134]邓成明:《论人民主权与公民的民主权利》,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 第8期。
    [135]阮先桃:《论国家审计在依法行政监督机制中的定位》,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6]王争:《纳税人权利保护探析》,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5年。
    [137]王灿:《纳税人诉讼研究》,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38]潘北枝:《论政府中立原则》,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39]陈爱娥:《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制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0]谢徽:《试论监督用税权》,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41]文芳:《论征税权的公法控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42]俞雄武:《论公益诉讼中的原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3]高文阁:《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4]刘健:《纳税人知情权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45]王凌燕:《我国政府行政成本及其控制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6]冯戎:《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47]余捷:《论行政成本的扩张及其控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论文,2008年。
    [148]王冬:《行政伦理视野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49]吴铁刚:《公诉权与自诉权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0]潘桂林:《和谐司法视野下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路径选择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51]周锋:《制度的伦理分析》,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2]刘亮桧:《宪政视角下的国家征税权控制》,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3]许琼:《公共预算法学维度的考量》,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4]金向鑫:《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5]曹晨:《我国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的初步构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156]刘华:《关于我国税权主体的宪政思考》,烟台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57]黄钰:《构建我国公共纳税服务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58]张勇强:《我国纳税人税收监督权法律问题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59]赵勇:《纳税人用税监督权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60]余子鹏:《我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制度的完善》,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61]海峰:《论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62]唐群:《论虚拟之诉及其遏制》,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63]林蕾蕾:《关于<预算法>修改之我见》,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164]张新艳:《纳税人权利及其保护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5]李晓艳:《中国税权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6]李季泽:《国家审计法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02年。
    [167]欧文汉:《公共支出管理的制度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168]刘永红:《政治自由主义发展的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69]林立公:《道德治理及其实现方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70]张美中:《税收契约理论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71]黎江虹:《纳税人权利论》,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2]张曙:《刑事司法公正论》,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73]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74]王德元:《我国公共投资项目政府审计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75]赵大全:《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透明度问题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2011年。
    [176]James M.Buchanan, Public Finance in Democratic Process.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67.
    [177]E.S.C.Wade and G. Godfrey Phillips,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ongman Group Ltd. (9ed.),1977.
    [178]Paul·Samuelson. Economics.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1976.
    [179]K C Wheare, Modern Constitution. Boston:Oxford,1960.
    [180]E. Forsthoff, Begriff und Wesen des Sozialen Rechtsstaats, VVDStRL12,1954.
    [181]Friauf, Unser Steuerstaat als Rechtsstaat, in StbJb 1977/78. S.39ff.
    [182]Jonathan Khan, Budgeting Democracy:State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America:1890 — 1928,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l997.
    [183]Simonsen.William & Mark D. Robbins, Citizenparticipation in resource allocation, Boulder:West view Press,2000.
    [184]Sam Petzma, The Growth of Goverrment.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3(October 1980).
    [185]Joseph A Schumpeter, 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Inter Government Economic Papers 4, trans.W.F.Stolper and R.A.Musgrave (London:Macmillan,19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