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三农现代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近6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难点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因此,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三农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中国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回顾新中国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实践,分析当代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问题,力求对破解当前面临的三农问题做出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对策设想。
     本文由绪论和10章构成。绪论阐述了研究中国三农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回顾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情况,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本文的主旨。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对于三农现代化的艰辛探索。第二章主要回顾了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三农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第三章主要介绍了21世纪初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几经调整三农政策,我国农业和农村因而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新世纪三农问题仍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三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重大任务之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003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反复强调这个“重中之重”,并陆续出台了缓解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任务之一是“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出台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三农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预示着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步入了更加科学的轨道。
     第四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中国三农现代化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三农现代化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还存在着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财产差距、消费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受“左”的影响,犯了“左”的错误,逐渐放松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是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实施偏重工业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使农民和农业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和牺牲等原因,三农问题逐渐发展,不仅使三农的基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使三农现代化充满了艰辛曲折;改革开放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新成为中心任务,三农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党的十六大之前继续偏重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战略没有根本改变,这是使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并越来越严重的重要原因。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造成了中国严重的内需不足,阻碍了城市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增加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第五章至第十章是在以上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作了一些破解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对策设想。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衡量三农政策的标准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就三农问题而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强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第七章主要分析了怎样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主要阐述怎样在三农问题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第八章主要阐述怎样在实践中落实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指导思想。第九章主要阐述了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第十章主要分析了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The nearly 60 years' practic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in China's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is in the rural areas. Issues involving agriculture,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easants are among the weakest i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the key to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s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in these three areas. To resolve problems in these areas is not only of the greatest importance but looms ahead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is dissertation, guided b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backdrop of working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in China, strives to make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o envisage some possible practical measures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e above mentioned problems through reviewing the great practice of China's promo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the three area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easants, and by analy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and another 10 chapters. By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nd empirical study, the Introduction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ssues to be solved and the standpoint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painstaking exploration in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49 to 1978, that is, from the founding of PRC to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from 1978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apter 3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especiall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in order to solve the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problems, to achieve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have adjusted relevant policies for several times, which have brought about historic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China's agriculture and the rural areas. Internationally-acknowledge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easant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 deeply-seated contradictions that restri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ve not yet been eliminated. A mechanism to secure sustainable and steady growth of the peasants' income in the long run has not been formed. And the fact that th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n the national level has not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What's m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dequat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have not been completed, so the most arduous, and onerous task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s in the rural areas. Therefore, in the new century the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still stand out among all the issues to be resolved for the CCP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some major adjustments of policies have been made in these areas. The 16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set up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mong the specific tasks of which is to develop modem agriculture, flourish the rural economy and to increase the peasants' income. The 2003 National Conference on Rural Work officially proposed to give "top priority" of the CCP's efforts to the three rural dimensional issues. Since then, the CCP Central Committee (CCPCC)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repeatedly stressed this "top priority", and have successively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relieve the grave situation of these three rural dimensional issues. The 16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Third and Fourth Plenary Sessions of the 16~(th) CCPCC all proposed that to strengthen the Party's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one of its tasks is "to focus on the weak points, especially the issues involving agriculture, the rural areas and the peasants, in the making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measures".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 CCPCC put forward the major historic goal of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which provides the guidance to successfully accomplish the tasks in rural issues. The Sixth Plenum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the guidance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uphol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o enhanc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2007 the 17~(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further proposed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Since 2004, all the five No. 1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year issu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re about the three rural dimensional issues, which shows the CCP's determination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se areas. All these facts indicate the major strategical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issues,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will be directed to a more scientific path.
     Chapter IV introduc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modernization.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China's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there still exist problems like a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widening gap in income and consumption level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poor, etc. Before 1978, especially after the Eighth CCP National Congress in 1956, misguided by the "leftist"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both CCP and the state government committed "leftist" mistakes, and gradually reduced its focus on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which should have always been the central task for the Party. This, coupled with the unbalanced strategy of focusing on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and some other reasons, imposed too heavy a burden on the peasants. Thus, problems involving the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gradually arise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which has not only repressed the full play of the rural issues as the basic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brought about lots of obstacles to the rural developmen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policy, to liber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ity once again became the central task,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rural modernization. However, as no fundamental change was made to the unbalanced focus on industry and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hese rural issue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became increasingly serious, which resulted in the serious insufficiency of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which in turn has hamp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urban productivity and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ideology of Chinese peasants, restraining them in the petti-peasant mentality. This hinder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ide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creases the instability in Chinese society.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view and analysis, in Chapters V to DC the author makes som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envisages some possible practical 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rural issues. Chapter V mainly analyses whether the major criteria to measure the rural policies truly liberate and develop the rural productivity. Chapter VI maintains that as far as the rural issues are concerned, to stick to people-first approach means to always keep the peasants' interest in mind. The key to resolving the rural issue-related problems is that great emphasis must be attached to promoting growth in peasants' income, raising their educational levels and improving their productivity. Chapter VII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n our way to modernization throug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how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issues. Chapter VIII mainly expounds how to implem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in practice tha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pter IX mainly concentrates on coordina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ith the focus on the countryside. The difficulty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ing modernization is not in the cities but in the countryside. Chapter 10 is devoted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operations.
引文
[1]这部分内容参考了曾长秋,刘宏艳《近20年国内“三农”问题研究综述》,《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第32卷第5期。
    [1]李昌平:《农业税和土地制度改革简单不得》,《南方日报》,2005年10月21日。
    [2]黄卫红:《我国户籍制度刍议》,《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3]李正中:《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关系,创建新的农民税费负担制度》,《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4]刘哲红,等:《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农民权益保障”研讨会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5]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1期。
    [1]屈宝香,等:《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第6期。徐湘林:《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改革乡村治理结构》,《社会科学报》,2003年第7期。
    [2]周作翰,张英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3]黄英,肖德仁:《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理论界》,2002年第2期。
    [4]张晓山:《“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改革》,2001年第8期。
    [1]穆光宗:《“三农”问题:人口学家如是说》,《人口研究》,2003年第3期。
    [2]荀延农:《“三农”问题的人口学对策》,《发展论坛》,2003年第12期。
    [3]温铁军:《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5期。
    [4]特约评论员:《论“三农”》,《光明日报》,2005年11月7日。
    [5]张正元:《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杜旭宇:《农民权益的缺失及其保护》,《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2]李昌平:《回报农民 尊重农民 依靠农民》,《东方》,2002年第8期。
    [3]陈锡文:《统筹城乡发展的五大方面》,三农中国网,2005年9月29日。
    [4]陆学艺:《走出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困境》,《读书》,2000年第5期。
    [1]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三农中国网,2002年3月7日。
    [3]王建:《用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工作通讯》,2002年第5期。
    [4]徐勇:《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4页。
    [1]参见庞卓恒:《生产能力决定论》,《史学集刊》,2002年第3期。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8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0页。
    [4]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0页。
    [5]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200-201页。
    [1]《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55年,第57页。
    [2]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第348页。
    [3]《中国农民负担史》第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1]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第337页。
    [2]《中国农民负担史》第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
    [3]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第348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7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26-22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6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89页。
    [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1]《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民日报,1998年10月8日。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1]中共中央当时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363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402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704页。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185页。
    [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185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0-17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6-177页。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14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40-441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14页。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第461页。
    [1]宋洪远,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1]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政策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1]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国农村杂志社:《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3页。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人民日报》,2001年10月15日。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830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31页。
    [1]史万里,等:《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
    [2]史万里,等:《中国农村改革二十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
    [1]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6-246页。
    [2]戴钧良:《行政区划50年回顾与总结》,《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1999年第5期。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病魔社,2005年,第8页。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2月22日。
    [1]《胡锦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3月17日。
    [1]刘斌,张兆刚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79页。
    [1]《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8%》,中国新闻网,2007年10月22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华网,2008年2月28日。
    [1]《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9月。
    [1]《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9月;FAO,STAT(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
    [2]根据FAO,STAT(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数据整理。
    [1]《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2]左南丁,张荣飞:《浙江居民收入差距透视》,《中国国情国力》,2004年2期,第16页。
    [3]朱庆芳:《从指标体系看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8期,第10-12页。
    [1]梁军:《城乡差距:影响中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因素》,《社会观察》,2005年6期,第2-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07年3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网。
    [1]林永生:《中国居民财产分布的城乡差距研究》,《中国财经时报》,2006年10月10日。
    [1]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统筹发展》,《经济界》,2005年4期,第17页。
    [2]《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刻不容缓》,《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1日。
    [1]冒天启:《转型期中国经济关系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85页。
    [2]王远征:《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和障碍》,《战略与管理》,2001年1期,第183-184页。
    [3]罗德明:《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参考》,2000年14期,第17页。
    [1]李新生,谢元态:《关于农村资金流失的实证分析及理论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2期,第27页。
    [1]陆学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中国现代化》,《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4期,第14页。
    [1]《共和国历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第160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0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83页。
    [1]赵士刚:《回顾与思考——共和国经济建设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33-34页。
    [2]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9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1-772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7页。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1]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6年增刊,第4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04-305页。
    [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
    [1]胡锦涛:《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日报》,2006年2月15日。
    [1]农业部课题组:《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0页。
    [1]《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页。
    [1]《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9页。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1]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464页。
    [2]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1]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第72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81-182页。
    [1]《人民日报》,1992年12月28日。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60-1761页。
    [3]《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页。
    [4]《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1]李红平:《总理最头痛的问题如何解决》,《南方周末》,2002年3月28日。
    [2]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社会主义经济与实践》,2000年10期,第124页。
    [1]蔡眆,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与实践》,2000年9期,第181-185页。
    [1]王金洪:《改革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变动与农民利益的相关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实践》,2001年10期,155页。
    [2]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社会主义经济与实践》,2000年10期,124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4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54页。
    [2]《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419页。
    [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96页。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2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7-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5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6页。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第355页。
    [2]曹可成:《论规模化经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1期。
    [1]庞卓恒、吴英:《试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第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
    2.《党的文献》编辑部:《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3.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
    19.《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8年。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2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
    2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6.《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28.《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2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3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
    3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
    32.《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33.《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
    3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7.《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3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40.中国农业年鉴编辑部:《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历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42.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历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3.《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4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6.《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财政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55年。
    47.《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00年。
    48.黄道霞:《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4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法参考资料汇编》(上册),法律出版社,1957年。
    50.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2年。
    51.《中国农民负担史》第4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年。
    52.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二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53.国家计委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红旗出版社,1987年。
    54.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55.新华月报社:《新华月报》(1999—2008年3月)。
    56.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7.(美)吉利斯、波金斯、罗默、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第四版)黄卫平 总译教,彭刚、杨瑞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三次印刷。
    58.(美)盖尔.约翰逊著,林毅夫、赵耀辉编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商务印书馆,2004年。
    59.(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著,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范跃进主编《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6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宝、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编:《中国新时期农村的变革》(中央卷)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62.宋洪远等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63.农业部发展计划司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论、政策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64.赵士刚:《回顾与思考——共和国经济建设之路》,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65.王瑞璞 主编:《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经济实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66.刘斌等 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67.荣兆梓、吴春梅主编:《中国三农问题——历史、现状、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8.温铁军 著:《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69.何忠伟 著:《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70.孔祥智 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71.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著:《全球化与中国“三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2.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73.权衡主编:《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74.魏宏运 主编:《国史纪事本末(1949—1999)》1—7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75.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76.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77.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78.温锐:《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79.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
    80.孙津著:《中国农民与中国现代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81.张国著:《中国城乡结构调整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82.林善良、张国编著:《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
    83.牛若峰、李成贵等:《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4.韩俊主编:《中国三农100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
    85.李惠斌、薛晓源主编:《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社会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
    86.周志强著:《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87.中国“三农”形势跟踪调查课题组编:《小康中国痛:来自底层中国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8.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89.王守臣著:《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的选择:国际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90.王振中主编:《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1.万宝瑞著:《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92.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3.马崇明著:《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9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95.林峰著:《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6.曹荣湘著:《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与风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97.王梦奎主编:《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
    98.何炼成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99.同春分著:《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0.李小云等主编:《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01.庞卓恒、吴英:《试论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102.庞卓恒:《什么实现代化》,《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3.庞卓恒:《生产能力决定论》,载《史学集刊》,2002年第3期。
    10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李先德等译:《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05.张新华 主编:《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史经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106.张新华 著:《三农问题与中国现代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107.张新华:《不同的土地占有制对三农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中国和印度的比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3期。
    108.张新华:《我国农业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未来与发展》,2007年4期。
    109.张新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城乡政策的历史演变》,《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3期。
    110.张新华:《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6期。
    111.张新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趋势分析》,《中国物价》,2007年4期。
    112.张新华:《转型期我国城乡贫富差距演变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3期。
    113.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国经济季报》(2008年2月),世界银行网站。
    1.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STAT.
    2.Wor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78-2003.
    3.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1960-2003.
    4.Carl K.Eicher & John M.Staatz,"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5.Penelope Francks,with Johanna Boestel and Choo Hyop Kim,"Agri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London And New York,1999.
    6.Amit Bhaduri Rune Skarstei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Edward Elgar Cheltenham,UK·Lyme,US.1997.
    7.Yasheng Huang,The Rural Roots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Financial Times,Tuesday,October 23,2007.
    8.Foo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gional Offic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The Sta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6,Bangkok,2006.
    9.Shenggen Fan,Connie Chan-Kang,and Anit Mukherjee,Rural and Urban Dynamics and Poverty:Evidence from China and India,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2005.
    10.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policies:lessons from China and OECD countries.Paris: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c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