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归有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代中期,文坛上摹拟、雕缋之风极盛,士人不受其影响者盖少。归震川以一乡间老儒,不趋于时潮,务求自得,最终能树立于世,既让时人心折,也为后世文家所景仰。本文结合当时的文学思潮、震川的思想状况及文学创作,着重对其著述、评点及其文学思想作一考述与评析。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震川撰著述略》,从总体上描述震川的著述情况。在《震川集》现存的三个较早刻本中,昆山本最早,受批评也最大。笔者查阅了各刻本及清代抄本《震川先生未刻稿》中的相关材料,并结合批评者们观点上的漏洞,认为加在昆山本上的批评有空穴来风之嫌,三种版本并重才是科学的态度。在对比明隆庆刻本《古今文则》和清乾隆抄本《文章指南》的基础上,辨析《文章指南》为震川所作基本可信。虽然后世用它来指导古文写作,实际上当时是用来指导举业的材料。第二章《<震川集>评选本述要》,笔者调查了黄宗羲、董说、陈维崧、鲍倚云、张士元等十余人对震川散文的评点情况,择其重要者略加介绍。他们多指出:震川既善于以“俚俗琐事”入文,使“文情深渺”;又长于“谠言正论”,对时世充满关切之言。这些评析既全面深入地展示出震川的主张和散文特点,也显示了清代桐城派之外颇具丰富的文学批评资源。第三章《震川与明清文坛》,分析了震川与明清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关系。他有接受台阁文风影响的一面,但重美刺和言情,祛除了台阁文学的肤庸软滑;他以古文为高,主张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反对言辞上的摹仿,批判了复古派文章的赝古倾向。他与唐宋派之间交往不多,但都主张文道合一,讲究文行出处,成为后世学习古文的门径,在唐宋派中应当保留他的位置。桐城派声称上祖震川,实质上反对震川以琐事俚语入文,认为他既不合“义法”,也不够“雅洁”。桐城派只得其衣冠,难得其神髓。第四章《震川的评点文字述略》,收集了震川对古文的评点文字,进一步讨论了他的思想特点。他评《战国策》时,以“义”御“利”,体现了他注重经世的精神。评《史记》时要求文有“生气”、“文与事称”,展示了他的审美要求。他评唐宋文,有重“气骨”的意向,也说明了他要求文品与人品相统一。
     归震川不具有世俗中的权势,但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位置,明清以来巨大的阅读面已经证明了他的价值。本文并不刻意拔高他的地位,而是力求通过自己的观察对他作出平允的描述,并借以增进对明清文学批评史的了解。
In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 most of authors imitated classical literature by rote. If he did not do that ,he would be derided fiercely. Gui youguang ,an old country teacher and Confucian, never do that like others ,he always indited himself and left those jeers alone. Finally, his adversary admired him very much, and the litterateurs of the Qing Dynasty also respected him more and more,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his prose、 his thought、 his viewpoint, ec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tell us how many works he had written. his prose has three main editions, the first one ,named as Kunshan Edition, has been regarded the worsest one. Based on my careful investigation ,I find it is not the case ,although it has some errs ,it has many merits too ,it can give us some information which others do not have.therefore.we must treat them equally without discrimination.Gui yougong has another book named Wenzhangzhinan ,mang people think the author was someone else ,beause the book come out very late.I find a book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I thought it was Gui youguang that wrote it .The second chapter gave us many comments made by some famous authores.They said that Gui youguang was good at expressing his emotions by writing household things ,which i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his prose. The third chapter estimates his status in the literary field. he studied many from some preceding authors ,and he give us the tracks in studing the Thangsong prote.we ought to regard him as a member of Tangsong-Faction.Although,Tongcheng -Fac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professed that their literary attitude come from Gui youguang,in fact,few of them evaluated him suitably.Therefore,they did not get his good qualities at all, They merely studied some skills from his protes.The last chpter give us his mang viewpoints about Zhanguoce、 Shiji and many classical protes,which helps us a comprehensive about his literary opinions. He not only stadyed bookcraft from them ,but accepted their value judgment .he give us a good exemplar of studing Qinghan literature and Tang song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 , I do not give some perspectives unconventional or unorthodox .in my opinions ,I want to get a impartial and veracious estimation.
引文
1 以国立编译馆《清代文学论著集目》统计为据,其中《正编》收民初至当代论文24篇,《续编》收48篇。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版。
    2 王鸣盛《钝翁类稿序》,见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3 熊礼汇《唐宋派新论》,《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63页。
    4 李东阳在《叶文庄公集序》中说:“夫欧之学,苏文忠公谓其学者皆知‘以通经学古为高,救时行道为贤,犯颜敢谏为忠’,盖其在天下不以文重也。后之为欧文者,未得其纡徐,而先陷于缓弱:未得其委备,而已失之覼缕。以为恒患,文之难如此。苟得其文而不得其所以重天下,且犹轻之,而况两失之者哉。”见《怀麓堂集》卷28,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 归有光《归先生文集》,万历元年昆山本。
    2 《归钱尺牍》卷二,《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11册影印康熙刻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3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84页。
    4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卷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60页。
    5 《四库全全书总目》卷178,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03页。
    6 见清抄本《震川先生未刻稿》。
    7 金吴澜等《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光绪七年刻本,第378-379页。
    8 康熙《常熟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康熙26年刻本,第424页。
    9 康熙《常熟县志》第424页。
    10 归有光《归先生文集》,常熟本。
    11 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常熟本。
    12 《明史·归有光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63页。
    13 归子慕《归陶庵集》,民国初归氏寿与读书堂据万历本重校铅印本。
    14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归庄刻本。
    15 汪琬《尧峰文抄》卷二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6 季锡畴临董说评点《震川先生集》,归庄刻本。
    17 钱大昕《潜研堂集》卷三十一,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18 《补刊震川先生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1353册影印康熙刻本,第205页。
    19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归庄刻本。
    20 汪琬《尧峰文抄》卷三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1 孙岱《归震川先生年谱》,嘉庆五年刻本。
    22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73册影印清同治刻本,第203页。
    23 朱熹《诗经集传》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4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续修四库全书》77册影印民国四年刻本,第663页。
    25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77册,第676页。
    26 同上。
    27 朱熹《诗经集传》卷六。
    28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77册,第676页。
    29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73册,第211页。
    30 按震川说法,“天位殷适”以下十句为第二章,“维此文王”为第十一句,此处应当为“生此文王”一句,震川下文的解说也可相互参证。
    31 此句疑衍一“马”字。
    32 吕新昌《归震川评传》,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页。
    33 本文在第四章有专述。
    34 本文所引不注出处者为《文章体则》、《文章指南》所共有。
    35 张文爟辑评《战国策棷》,《四库存目丛书》史部44册,影印万历刻本。
    36 归有光《新刊批释举业切要古今文则》,明隆庆六年刻本。
    37 《明史》卷219,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77页。
    38 许国《许文穆公集》,无锡许氏简素堂刊本。
    39 归有光《文章指南》,三宿斋抄本。
    40 归有光《震川先生大全集》,玉钥堂刻本。
    41 钱仲联《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2页。
    42 邹寿祺刻《古文举例》,民国刻本。
    43 此辑本已经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4 魏校《庄渠遗书》,明嘉靖四十年刻本。
    45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21页。
    46 姚希孟《响玉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8册影印明刻本,第600页。
    47 《明史》卷216《姚希孟传》,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71页。
    48 《明史》卷251《文震孟传》,浙江古籍出版社,第663页。
    49 姚希孟《公槐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8册影印明刻本,第268页。
    50 《诸子汇函》,《四库存目丛书》126册影印明天启刻本,第3页。
    1 清季锡畴董说评《震川先生集》,康熙十四年归庄刻本。
    2 董说《宝云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33册影印康熙刻本,北京出版社1998版,第231页。
    3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第981页。
    4 董说《宝云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33册,第233页
    5 百衲本《宋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33页。
    6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62页。
    7 元陈绎曾《文筌》,《续修四库全书》第1713册,影印明刻本,第422页。
    7 董说《吹景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12页。
    7 《遐周先生言行录》,《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影印康熙刻本,第117页
    10 同上,第118页。
    11 董说《吹景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12页。
    12 《遐周先生言行录》,《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第118页。
    13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14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第3页。
    15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08册,第118页。
    16 《南浔志》卷十八《董说传》,《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22册影印清刻本,上海书店1992版,第194页。
    17 谭献《箧中词》卷二,《续修四库全书1732册》,影印清刻本,第636页。
    18 李兆洛录崔徵麟评《震川先生集》,归庄本。
    19 张汝瑚评《震川文选》,清刻本。
    20 陈维崧《陈维崧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版,第396页。
    21 同上,第400页。
    22 同上,第401页。
    23 见《山西通志》卷八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4 张汝瑚《归震川集》,清刻本。
    25 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页。
    26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崔徵麟评本,康熙十四年归庄刻本。
    27 孙传枢等《光绪重修嘉善县志》卷24,影印清光绪刻本。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708页。
    28 孙琮《山晓阁诗》12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51册影印清康熙刻本,第709页。
    29 孙琮《山晓阁选明文全集》24卷,《四库禁毁书补刊》集部49册影印康熙刻本,第564页。
    30 孙琮《山晓阁选明文续集》,《四库焚毁书补刊》集部50册影印康熙刻本,第533页。
    31 何乔远《皇明文征》,《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28册影印崇祯刻本,第1页。
    32 孙琮《山晓阁选明文续集》,《四库焚毁书补刊》集部50册影印康熙刻本,第533页。
    33 石国柱等《民国歙县志》卷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页。
    34 鲍倚云《退馀丛话》,《丛书集成续编》96册,第574页。
    35 鲍倚云《寿藤斋诗集》,嘉庆13年刻本。
    36 鲍倚云《退馀丛话》,《丛书集成续编》96册,第584页。
    37 鲍倚云《退馀丛话》,《丛书集成新编》96册,第606页。
    38 方苞《答申谦居书》,转引自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24。
    39 鲍倚云《退馀丛话》,《从书集成新编》96册,第606页。
    40 凌迪知《太史华句》,《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38册影印万历刻本,第633页。
    41 茅坤《史记抄》《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38影印明刻本,第1页。
    42 童养正《史汉文统序》,《四库存目丛书》集部373册,第654页。
    43 王永献《桐城文派》,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5页。
    44 鲍倚云批点《震川先生集》,归庄刻本。
    45 彭绍升《居士传》,《续修四库全书》1286册影印乾隆40年刻本,第597页。
    46 王昶《湖海楼诗传》卷21,《续修四库全书》1626册影印影印清刻本,第68页。
    47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康熙十四年归庄刻本。
    48 吴康寿等光绪《武进阳湖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版,影印光绪五年刻本,第575页。
    49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光绪元年归氏重刻本。
    50 张士元《嘉树山房集》二十二卷,嘉庆二十四年震泽张氏刻本。
    51 同上。
    52 张士元评《震川文抄》四卷。
    53 张士元《嘉树山房集》二十二卷,嘉庆24年震泽张氏刻本。
    54 林纾《林氏选评名家集归震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8月版。
    55 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商务印书馆民国15年出版。
    56 徐世昌《明清八大家文抄》民国20年天津徐氏刻本。
    1 三宿斋抄本《文章指南》,该书著作权的认定情况见第一章。
    2 刘肇虞《元明八大家古文》十三卷,《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1册影印清乾隆刻本。
    3 徐世昌《明清八大家文抄》,民国20年天津徐氏刻本。
    4 熊礼汇《唐宋派新论》,《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第63页。
    5 黄佐《翰林记》卷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 黄宗羲《明文授读》,《四库存目丛书》集部400册影印康熙三十六年味芳堂刻本。
    7 黄宗羲《明文授读》。
    8 罗玘《圭峰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9 袁袠《世纬》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0 《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7页。
    11 吕祖谦《古文关键》总论卷,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2 洪本健《欧阳修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81页。
    1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4 李东阳《怀麓堂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5 同上,卷二十二。
    16 黄卓越《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17 吴宽《匏庵家藏集》卷四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8 张以宁《翠屏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9 叶盛《泾东小稿》,《续修四库全书》1329册影印明刻本,第117页。
    20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21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第22页。
    22 《四库全书总目》,第1484页。
    23 同上,第1489页。
    24 同上,第1488页。
    25 周本淳校点本《震川先生集》,第128页。
    26 周本淳校点本《震川先生集》,第981页。
    27 田雯《古欢堂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
    28 《钦定四书文》卷二,归有光《诗三百》后评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9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第694页。
    30 同上,第696页。
    31 同上,第418页。
    32 同上,第872页。
    33 同上,第873页。
    34 董说评《震川先生集》,季锡畴过录本。
    35 《明太祖实录》卷29。
    36 解缙《文毅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7 钟惺《唐宋文归》十卷,明刻本。
    38 吕新昌《归震川及其散文》,台湾文津出版社1998年印行,第103页。
    39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227页。
    40 《明实录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1011页。
    41 《明实录太宗实录》,同上,第507页。
    42 《明实录宣宗实录》,同上,第671页。
    43 《明实录英宗实录》,同上,第5695页。
    44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5 蒋以忠《震川先生文集序》,见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常熟本。
    46 薛应旂《方山薛先生全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1343册影印明刻本。
    47 李贽《焚书》卷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40册影印明刻本。
    48 方苞《望溪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9 吕新昌《归震川及其散文》,台湾文津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19页。
    50 《近思录》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1 《论孟精义·孟子精义》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2 《论孟精义·孟子精义》卷十四。
    53 廖可斌概括为“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意与象的统一”等。黄卓越从“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复兴古诗的风教本性”两方面来认识。
    54 李兆洛临崔徵麟《震川先生集》,归庄刻本。
    55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56 陈文烛《二酉园文集》十卷,《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9册影印明天启刻本,第10页。
    57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第21页。
    58 《刘朝绅文集序》,见胡广《胡文穆公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9册影印清乾隆刻本,第34页。
    59 申屠衡《息耒稿序》,见唐肃《丹崖集》,《续修四库全书》1326册影印明末刻本,第159页。
    60 刘大夏《黎文僖公集序》,见黎淳《黎文僖公集》,《续修四库全书》1330册影印明嘉靖刻本,第155页。
    61 冯班《钝吟杂录》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2 参见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第七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63 《弇州四部稿》卷128,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4 《明文海》卷480,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5 徐学谟《归有园稿》文编卷九,《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26册影印明刻本,第577页。
    66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卷150,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7 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8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页。
    69 《明文海》卷480。
    70 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吗》,《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第10页。
    71 参见陈文新《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72 王建《寄上韩愈侍郎》,《文苑英华》卷二五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3 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66页。
    74 见《河东集叙说》,《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3页。
    75 宋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6 见《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41页。
    77 见《柳河东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42页。
    78 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见《文忠集》卷一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79 苏轼《东坡全集》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80 明陆梦龙评选《韩退之柳子厚集选》,崇祯四年刻本。
    8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1页。
    82 参见《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送何氏二子序》,分别见周本惇校点《震川先生集》第222页、第194页。
    83 《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同上。
    84 熊礼汇《唐宋派新论》,《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第63页。
    85 王慎中《遵岩集》卷九,文渊阁发《四库全书》影印本。
    86 王慎中《遵岩集》卷九。
    87 茅坤《与萧柱峰太学书》,《茅鹿门先生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影印明刻本。
    88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明崇祯刻本。
    89 《明史纪事本末》卷之四十三,《二十四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93页。
    90 《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四,第2340页。
    91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上海科学书局宣统二年6月版,第181页。
    92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第900页。
    93 黄淳耀《陶庵全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94 王昶《湖海楼文集》,《续修四库全书》卷三十第1668册影印清嘉庆刻本,第664页
    95 陆继辂《七家文抄》,清道光元年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96 恽敬《大云山房集·初集》,《续修四库全书》1482册,第122页。
    97 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九“学文,《续修四库全书》173册影印清刻本,411页—412页。
    98 《学衡》第9期,民国11年版。
    99 宋佩韦《明文学史》,《民国丛书》第五编第49册,影印1921年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本,第125页。
    100 陈柱《中国散文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1998年影印第1版第274页。
    101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1949年中华书局印行,第300页。
    102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03 林纾《归震川集》,林氏选评名家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版。
    104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卷二,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64页。
    105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第310页。
    106 姚莹《东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影印同治六年刻本,430页。
    107 《寄龛文存序》《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文学理论集1第453页,上海书店1994年版。
    108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版,第20页。
    109 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第28页。
    110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第21页。
    111 沈新林《归有光评传》,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112 转引自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24页。
    113 曾国蕃《曾文正公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1537册,影印同治13年刻本610页。
    114 《林氏选评名家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24年8月版。
    1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版,第1762页。
    2 《浙江通志》卷139,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版,第468页。
    5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8页。
    6 同上,第1199页。
    7 《御定朱子全书》卷六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本。
    8 童养正《史汉文统》,《四库存目丛书》373册影印明崇祯刻本,第654页。
    9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四库存目丛书》史部44册影印清刻本,第514页。
    10 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8页。
    11 苏洵《嘉祜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2 原文见《明史》卷216,浙江古籍出版社,第568页。
    13 《明史》卷265,第703页。
    14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版,第1760页。
    15 《明史》卷265。
    16 同上。
    17 同上。
    18 张湄编辑《清江县志》卷十五,道光四年刻本。
    19 储家藻等《光绪上虞县志校续》,上海书店1993年版,第216页。
    20 题钟惺编《秦汉文归》,明末刻本。
    21 赵世安纂辑《康熙仁和县志》卷十八,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22 《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九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3 《两汉诏令》,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4 吴讷《文章辩体》,《续修四库全书》1602册,第161页。
    25 方贡岳《历代古文国玮集》,《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366册影印明刻本,第8页。
    26 许相卿《史汉方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册影印明万历十三年刻本,第311页。
    27 茅坤《史记抄》,《四库存目从书》史部128册影印明刻本,第1页。
    28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63页。
    29 吴讷《文章辩体》,《续修四库全书》1602册影印明天顺刻本,第162页
    30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册,第7页。
    31 《归方评点史记合笔》,光绪间吴棠重刻本。
    32 王拯《归方评点史记合笔》,同治刻本。
    33 《归方评点史记合笔》,光绪间吴棠重刊本。
    34 吴汝纶评点《史记》,1914年铅印本。
    35 《传世藏书》“文艺评论”卷第1册,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353页。
    36 吴汝纶评点《史记》。
    37 凌稚隆《史记评林》,《四库未收书目辑刊》壹辑11册,第501页。
    38 同上。
    39 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40 明童养正《史汉文统》之《史记统》卷一在《项羽本纪》评道:拔山盖世之气,衰飒呜咽之象,史家叙得如画,反复读之,犹觉纸上淋漓未干也。与此可相参。
    41 王构《修辞鉴衡》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2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1919年石印本。
    43 吴汝纶评点《史记》。
    44 《四库全书总目》卷192,集部《总集类存目二》“文章指南”条,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1页。
    45 钟惺《唐宋文归》十卷,明刻本。
    46 见本章第二节。
    47 顾锡畴、徐文昭还刻有《秦汉鸿文》,见本章第二节。
    48 《祗平居士集序》,《续修四库全书》1430册影印清刻本,第473页。
    49 《祗平居士集》,《续修四库全书》1430册,第533页。
    50 《窳陶录序》,《续修四库全书》1430册,第536页。
    51 同上。
    52 归庄《归庄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第33页。
    53 季锡畴临董说评《震川先生集》,归庄本。
    54 题李贽评选《坡仙集》,万历庚子刻本。
    55 题钟惺评选《东坡文选》,万历刻本。
    56 题钟惺评选《宋文归》,明集贤堂刻本。
    57 题杨慎评选《嘉乐斋三苏文选》,明天启刻本。
    58 高海夫等《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归有光.归先生文集[M].(昆山本)
    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M].(常熟本)
    归有光.震川先生未刻稿[M].(清抄本)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归庄本)
    归有光.补刊震川先生集[M].《续修四库全书》13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归有光.震川先生大全集[M].清嘉庆刻本
    归有光.新刊批释举业切要古今文则[M].(明刻本)
    归有光.文章指南[M].(三宿斋抄本)
    季锡畴临董说评点.震川先生文集[M].(清刻本)
    张汝瑚选.震川集[M].(清刻本)
    何焯评点.震川文抄[M] (清抄本)
    李兆洛临崔徵临评点.归先生文集[M].(清刻本)
    鲍倚云评点.震川先生集[M] (清刻本)
    刘体仁临庄述祖评.归先生文集[M].(清刻本)
    张士元选评.震川文抄[M].(清抄本)
    林纾评点.震川文选[M].(民国刻本)
    徐世昌评选明清八大家文抄[M].(民国刻本)
    王拯.归方评点史记合笔[M].(同治刻本)
    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陆陇其.战国策去毒[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44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张文爟.战国策谈棷十卷[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44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吕祖谦.古文关键[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冯有翼.秦汉文钞[M].万历十一年清音馆刻本
    顾锡畴.秦汉鸿文[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4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倪元璐.秦汉文尤[M].明木刻本
    钟惺选评.秦汉文归.明末古香斋刻本
    许相卿.史汉方驾[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1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童养正史汉文统[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37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两汉诏令[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茅坤.史记抄[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2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凌迪知.太史华句[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13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凌稚隆.史记评林[M].《四库未收书目辑刊》壹辑11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诸子汇函[M].《四库存目丛书》子部126.齐鲁书社1997年版
    孙岱.归震川先生年谱[M].(嘉庆刻本)
    沈新林.归有光评传年谱[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吕新昌.归震川评传[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吕新昌.归震川及其散文[M].文津出版社1998年版
    张传元.余梅年.明归震川先生有光年谱[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版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97年版
    百纳本二十四史[M].浙江古籍2001年版
    康熙常熟县志[M].江苏古籍.影印康熙26年刻本.1991年版
    南浔志[M].上海书店影印清刻本.1992年版
    山西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孙传枢.光绪重修嘉善县志[M].上海书店影印光绪刻本.1992年版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65年版
    张之洞.书目答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叶德辉.书林清话[M].(石印本)
    孙殿起.贩书偶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百二十子[M].明天启刻本
    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陈绎曾.文筌[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416.齐鲁书社1997年版
    解缙.文毅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李东阳.怀麓堂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叶盛.叶文庄公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叶盛.水东日记[M].中华书局.1980年版
    吴宽.匏庵家藏集[M].《四库全书》影印本
    称淳.黎文僖公集[M].《续修四库全书》13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魏校.庄渠遗书[M](明嘉靖刻本)
    王慎中.遵岩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茅坤.茅鹿门先生文集.《续修四库全书》134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许国.许文穆公集[M](清刻本)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陈文烛.二酉园文集[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39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徐学谟.归有园稿[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12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中华书局1959年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M].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胡应麟.诗薮[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归子慕.归陶庵集[M].民国间据万历刻本重印本
    黄佐.翰林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李卓吾先生批选.坡仙集[M].(明刻本)
    钟惺评选.东坡文选二十卷[M].明万历刻本
    姚希孟.响玉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78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冯班.钝吟杂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孙琮.山晓阁诗[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5.齐鲁书社1997年版
    孙琮.山晓阁选明文全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49册.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孙恶.山晓阁选明文续集[M].《四库禁毁书补刊》集部50册.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汪琬.尧峰文抄[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彭绍升.居士传[M].《续修四库全书》128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鲍倚云.退馀丛话[M].《丛书集成续编》96册
    鲍倚云.寿藤斋诗集[M].嘉庆刻本
    张士元.嘉树山房集[M].嘉庆24年刻本
    钱大昕.潜研堂集[M].嘉庆刻本
    章学诚.文史通义[M].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版
    姚莹.东溟文集[M].《续修四库全书》1512册.上海古籍1995年版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续修四库全书》7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方玉润.诗经原始[M].《续修四库全书》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梁章钜.退庵随笔[M].《续修四库全书》17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M].黄山书社1989年影印本
    林传甲.中国文学史[M].上海科学书局宣统二年
    胡适.胡适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佩韦.明文学史[M].万有文库版1921年版
    陈柱.中国散文史[M].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98年版
    郑振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钱仲联.清诗纪事[M].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承学、李光摩.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黄霖、吴建民、吴兆路.原人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散文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上海古籍出1994年版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M].河北1988年版
    王永献.桐城文派[M].中华书局1992年版
    青木正二.清代文学评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佐藤一郎.中国文章论[M].上海古籍1996年版
    中国文学评点研究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张燕瑾、吕薇芬.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黄卓越.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熊礼汇.明清文学流派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台北[M].文津出版社1976年版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