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立足荀子研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荀子人际关系思想作为研究方向。文章以父子、君臣、君民这三种人际关系为研究线索,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一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做了何种程度的改变和继承,二是探求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异同。
     论文正文由五个章节和一个结语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回顾荀子研究的既有成果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界已在荀子研究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人性论、宇宙观、礼论这些方面。在荀子人际关系思想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不足,这成为本文研究的起点。第二章,侧重比较荀子与孔孟在父子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孔子孟子在处理父子关系时强调亲情和自愿原则而荀子在处理父子关系时推崇外在强制因素的作用;孔子孟子认为血缘亲情重于是非标准而荀子则认为是非标准重于血缘亲情;孔子孟子认为父子关系要重于君臣关系而荀子则认为君臣关系要重于父子关系。针对以往学界对荀子父子关系思想的评论,本文强调荀子是从政治本位出发看待父子关系,推崇政治公平优先,打破了儒家既有的血缘本位。荀子这样做是为了士人的政治前途。第三章,着重论述荀子与孔孟在君臣关系认识上的差异。孔子孟子坚持理想主义的入仕观,认为士人应当择君而仕,而荀子则持现实主义的入仕观,他认为士人可以和任何类型的君主合作。孔孟追求君臣关系的对等性,强调士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而荀子则放弃了对君臣关系对等性的追求,认为臣下在和君主交往时应充分考虑到君主的感受和利益,并引进了有关权术的内容,尊君卑臣的色彩比较浓厚。不过,荀子在改造儒家君臣观时总是力图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本章探讨了荀子思想转变的成因。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体制的确立以及士人的生存现状决定了荀子的思想走向。荀子思想的转变一方面拉近了儒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儒家理想主义的缺失。第四章,主要阐述荀子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君民关系思想。孔子孟子均是民本主义者,他们主张君主应当善待人民,认为民意是君主统治的基础。荀子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但学界在荀子君民关系思想的认识上却有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他的思想是民本主义,另一派认为他的思想是君本主义。本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民本主义和君本主义并存于荀子思想中,互不矛盾。当论证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时,荀子认为君是末,民是本,因为他认为君主统治的正当性在于民众的支持;当谈及政治治理时,荀子认为君是本,民是末,因为他认为民众无德无知,没有能力参与政治,国家治理要靠君主及其手下官员。第五章,比较荀子与墨子、庄子、韩非子在人际关系认识上的异同。在父子关系的认识上,墨子与荀子均主张儿子应该孝顺父亲,但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爱人之父应如爱己之父,并主张薄葬短丧,荀子则坚持了儒家在父子关系上的立场:爱有差等、三年之丧。在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墨子主张士人应该择君而仕,而荀子则主张无君不可仕;墨子与荀子均主张君主应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臣下应充分顾及君主的颜面。在君民关系上,墨子与荀子都站在民本的立场上。庄子与荀子都主张儿女应该孝敬父母,但庄子认为文明因素只会有害于理想的父子关系,顺着人的自然本性发展就可以产生孝行,其中无须礼义的介入,因为他相信人的天性是淳朴的。荀子则认为文明因素对理想的父子关系来说是必要的,人性本恶,只有经过礼义的矫治才能有孝行。庄子认为士人应该远离仕途和君主,现实政治无法改变,而荀子则主张士人应该积极入仕,通过与君主的政治合作来改变现实。庄子与荀子都主张君主应该爱护人民,但庄子认为理想的君民关系只存在于前文明社会,而荀子则认为在前文明社会中人际关系处在一片混乱之中,理想的君民关系只存在于文明社会。荀子与韩非子都主张为人子应尽孝、为人臣应尽忠。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是恶的但却可以改变,道德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韩非子却认为人情好利且不可改变,他基本上否认了道德在人际关系领域中的作用,走向了利益决定论。荀子与韩非子都主张君主应该为民谋利。荀子主张君主应坚持礼法兼用的原则来管理人民,法律的作用是次要的。而韩非子则认为君主只要依靠法律就可以治理好人民。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荀子的人际关系思想是针对战国的社会实际而发,他批判继承了包括儒家在内的各家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荀子人际关系思想。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Xun Zi, this thesis selects Xun Zi’s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his thesis is centered on three different human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Competitive study is used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centred on two problems: one is how Xun Zi changed and inherited Pre-Qin Confucian’s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the other is illustrat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Xun Zi and Mo Zi Zhuang Zi Han Fei on the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parts: five chapters and a conclusio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llustrat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Xun Zi from ancient till now and puts forward the object of study. There are abundant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y of Xun Zi, especially in doctrine of evil human nature, world outlook and concept of rite. The study of Xun Zi’s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has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But the study still has some shortcomings which are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Xun Zi and Confucius Mencius on th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When treat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emphasized family love and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iness. But Xun Zi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coercive power.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considered that the blood relationship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riterion of right and wrong. But Xun Zi considered that the criterion of right and wrong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lood relationship.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But Xun Zi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o counter the former study of Xun Zi’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is thesis emphasizes that Xun Zi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al equitableness. Xun Zi considered that political equitableness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lood relationship for the sake of intellectuals’political future.The third chapt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Xun Zi and Confucius Mencius on th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took an ideal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issue of taking office and considered that intellectuals should only cooperate with ideal monarchs. But Xun Zi took a real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 same issue and suggested that intellectuals might adapt themselves to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take office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of the different monarchs.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should be reciprocal and emphasized intellectuals’dignity and independence. But Xun Zi didn’t think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should be reciprocal. He considered that intellectuals should consider the feelings of the monarchs and take a moderate attitude towards the monarchs. This reflects Xun Zi’s thoughts on monarch superiority and subject inferiority. Xun Zi imported the political trickery which conflicted with Pre-Qin Confucian’s idealism. When Xun Zi changed Confucian’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subject, he tried to hold the ethics baselin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Xun Zi. The establishments of the absolute monarchy and bureaucracy and intellectuals’living conditions determined the trend of Xun Zi’s thoughts. Xun Zi’s realistic attitude toward the problem of taking office shortens the distance between Confucian’s ideal and real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leads to the missing of Confucian’s idealism. The forth chapter mainly illustrates how Xun Z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Pre-Qin Confucian’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Confucius and Mencius both considered that a monarch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his people and took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Xun Zi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ir thoughts. There is a debate on the research of Xun Zi’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Some scholars believed that Xun Zi took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But some scholars believed that Xun Zi took monarch as the found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is argument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oughts on taking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oughts on taking monarch as the foundation both exist in Xun Zi’s thoughts. In Xun Zi’s opinion, as the majority of the society, people are ignorant and have no regard for morality. So they have no ability to enter politics. When creating the the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in order to prove the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monarchy, Xun Zi considered a monarch should rule for the sake of his people. This reflects Xun Zi’s thoughts on taking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when talking of the rule of monarch, Xun Zi knocked off people and considered monarch shoul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politics. This reflects Xun Zi’s thoughts on taking monarch as the foundation. In Xun Zi’s ideological system, thoughts on taking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oughts on taking monarch as the foundation are compossible. This may provid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bate on the research of Xun Zi’s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The fifth chapt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Xun Zi and Mo Zi Zhuang Zi Han Fei on the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Mo Zi and Xun Zi both placed emphasis on filial piety, but Mo Zi insisted universal love and suggested that a man should love other’s father as he loves his father. Xun Zi suggested that a man should love his father more than he loves other’s father. Mo Zi insisted on simple burial, but Xun Zi insisted on lavish burial. Mo Zi suggested that intellectuals should only cooperate with ideal monarchs, but Xun Zi suggested that intellectuals should cooperate with any monarch. Mo Zi and Xun Zi both suggested that a monarch should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and a subject should consider the feelings of his monarch. Mo Zi and Xun Zi both took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Zhuang Zi and Xun Zi both suggested that a man should treat his parents kindly. But Zhuang Zi believed that civilizations were harmful to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but Xun Zi believed that civilizations were necessary to a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ther and son. Zhuang Zi believed that human nature was unsophisticated and a man could become a filial son without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ite, but Xun Zi believed that human nature was evil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rite was necessary to a man who wanted to become a filial son. Zhuang Zi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no way to change the reality and suggested intellectuals should keep away from politics and the monarchs. But Xun Zi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way to change the reality and suggested intellectuals should take part in politics and cooperate with the monarchs. Zhuang Zi and Xun Zi both suggested a monarch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his people. Zhuang Zi believed that an id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only existed in primitive society, but Xun Zi believed that an ide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people only existed in civil society. Xun Zi and Han Fei both suggested a son should treat his parents kindly and a subject should be loyal to his monarch. In Xun Zi’s opinion, though human nature was evil people could change the nature, so morality was very useful. But Han Fei believed that people could not change the fact that people enjoyed benefits, so morality was useless and benefit was the only useful factor. Xun Zi and Han Fei both suggested a monarch should rule for the sake of his people. Xun Zi considered that a monarch should use rite and law to rule his people and the law was subsidiary. But Han Fei considered that a monarch should only use law to rule his people. There is a concise review of the thesis in the conclusion.
     The social reality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is Xun Zi’s thoughts’background. Xun Zi critically assimilated the thought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and created his thoughts on human relation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蔡元培先生说:“苟无学术史,则凡前人之知,无以为后学之凭借,以益求进步。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求得之者,或即前人之所得焉,或即前人之前已得而复舍者焉。不惟此也,前人求知之法,亦无以资后学之考鉴,以益求精密。而后学所穷力尽气以相求者,犹是前人粗简之法焉,或转即前人业已嬗蜕之法焉。故学术史甚重要。”见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序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
    ③(汉)刘向编集:《战国策》,济南:中华书局,2007年,第176页。
    ①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95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9页。
    ③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3页。
    ④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在古代荀学学术史研究中以马积高的著作最为全面。
    ⑤(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00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6页。
    ⑧关于荀子的名号有两个问题:一、为何在汉朝出现荀卿、孙卿并称的局面。对此有三种解释:避讳之说;古音通假说;两氏并称说。二、卿字的含义。对此有两种解释:卿是尊称;卿是荀子的字。详见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0-1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7页。
    ②关于《荀子》32篇作者的问题是近代以来学术界长期讨论的问题。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荀子是现存《荀子》32篇大部分篇章的作者。先秦著作大多存在这一问题。这些著作大多非一时一人之作。冯友兰说:“盖古人之历史观念及‘著作者’之观念不明,故现在所有题为战国以前某某子之书,原非必谓系某某子所亲手写成。其中‘援述于前,与附衍于后者’,在古固视为不必分,在今则多似为不能分也。故现在所有多数题为战国以前某某子之书,当视为某某子一派之书,不当视为某某子一人之书。如现在题曰《墨子》、《庄子》之书,当视为墨学丛书及庄学丛书,不当视为一人之著作。”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9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9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58页。
    ⑥(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74页。
    ⑦(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2页。
    ⑧(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1页。
    ②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5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717页。
    ③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5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5页。
    ④(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2页。
    ⑤(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31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4页。
    ②(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1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第119-120页。
    ③(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5页。
    ①(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56页。
    ②朱熹的这段议论似针对北宋苏轼的言论而发。苏轼说:“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又说:“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详见:(宋)苏轼:《苏东坡全集》,第4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年,第73-74页。)苏轼显然是把秦朝焚书的责任直接归罪于荀子。他的推理是:焚书的建议是由李斯提出的,而李斯又是荀子的学生。
    ③(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④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306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页。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54页。
    ④(清)淩廷堪:《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76-77页。
    ①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95页。
    ③(清)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5-96页。
    ①这方面的详细研究见: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42-86页。在目前的荀学学术史的研究成果中,江心力关于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成果最为全面。
    ②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246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4页。
    ②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③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454页。
    ④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2页。
    ⑤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4页。
    ⑥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9页。
    ⑦这方面的详细研究见: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80页。
    
    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30页。
    ②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31-537页。
    ③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4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1页、218页。
    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39页。
    ②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72-577页。
    ③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83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38页。
    ⑤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33-338页。
    ⑥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42-572页。
    ⑦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8-66页。
    ⑧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24-234页。
    ①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345页。
    ②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75页。
    ③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95-103页。
    ④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0页。
    ⑤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82页。
    
    ①宋祚胤:《论荀况的宇宙观》,《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②宋立卿:《荀况的二重化世界观》,《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
    ③曾振宇:《荀子自然观再认识》,《东岳论丛》,1990年第3期。
    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
    ⑤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4页。
    ①汪国栋:《荀况天人系统哲学探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②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54-158页。
    ③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2-458页。
    ④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69页。
    ⑤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
    ⑥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8页。
    ⑦韩东育:《法家的发生逻辑与理解方法》,《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⑧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95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4页。
    ②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1页。
    ③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8页。
    ④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56页。
    ⑤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52-55页。
    ⑥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35-238页。
    ⑦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38页。
    ⑧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106页。
    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7页。
    ⑩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68页。
    11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12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62页。
    13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3-73页。
    14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15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154页。
    
    ①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6-130页。
    ②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③宋祚胤:《论荀况的宇宙观》,《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④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91-107页。
    ⑤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94-102页。
    ⑥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27页。
    ⑦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第148-165页。
    
    ①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267-280页。
    ②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7-254页。
    ③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0页。
    ④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6页。
    ⑤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00页。
    ⑥详见: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⑦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⑧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⑨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⑩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1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廖名春在《20世纪后期大陆的荀子文献整理研究》一文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学界在《荀子》一书文献整理上的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并进行了评价。该文刊登在《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上。
    ①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214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
    ③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371-372页。
    ④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223页。
    ⑤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224页。
    ⑥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199页。
    ⑦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0-146页。
    
    ①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390页。
    ②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203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5页。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⑤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⑥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520页。
    ⑦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520页。
    ⑧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第193-194页。
    ⑨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159页。
    ①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第530页。
    ②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详见: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18-319页。
    ③以下所述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处均见:佐藤将之:《二十世纪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①王灵康在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上发表了《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一文。该文对英美学界荀子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了整体回顾。以下关于英美学界荀子研究的概述主要参考了王氏的成果。
    ②本段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①本段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②本段以上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③[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2-311页。
    ④[美]倪德卫:《儒家之道》,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9-261页。
    ⑤本段以上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⑥[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1页。
    ①本段以上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②[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③本段内容的详细论述及相关文献出处见: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①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②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4页。
    ③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页、38页。
    ④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⑤肖群忠:《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现象、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⑥李祥俊:《儒学人伦原则的现代开展》,《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⑦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下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第476-477页。
    ①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利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②汪文学:《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3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5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⑤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5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6页。
    ⑧(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6页。
    ①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6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10页。
    ②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1页。
    ③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④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49页、257页。
    ⑤详见: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56-257页。
    ①(清)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②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③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6页。郭沫若甚至不愿相信这些言术的内容是出自荀子的手笔,见: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0-233页。
    ④详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8-97页;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6-373页。
    ⑤详见: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9-168页;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舟水”关系说》,《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67-289页;陈雍:《“君本”抑或“民本”——荀子君民关系思想探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①徐儒宗在《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一书中就儒家与墨家、道家、法家人伦思想的异同进行了整体上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暗含着视先秦儒家为一个高度的同一体,而忽视了从孔子到荀子这几百年间先秦儒家思想的转变。详见: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1-556页。
    ①详见: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9-184页;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42-257页。康学伟、王长坤在各自的著作中从孝道的角度对先秦儒家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②在父权占优势的时代,家庭内部的母子、父女等关系都是参照父子关系来处理。因此在讲述父子关系时实际上已经暗含了母子、父女等关系。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②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讲法。实际上,先秦儒家关于子女为父母服丧有十分细致的规定,详细记载见《仪礼·丧服》。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2页。李泽厚认为这是《论语》“最关键一章”,“孔子将‘礼’(‘三年之丧’)建立在心理情感原则(‘心安’)上。于是儒学第一原则乃人性情感。”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88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8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3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页。在《论语·子张》中还有相似的一段记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8页。
    ⑤李泽厚认为孔子的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所竭力维护的周礼的实质是以血缘父家长制为基础(亲亲)的等级制度。(见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45页。)因此不难理解孔子为何如此重视血缘亲情。
    ⑥(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页。
    ①(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2页。
    ②(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7页。
    ③(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6页。
    ④(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5页。
    ⑥徐复观较早地把孟子的孝道与其性善论联系起来,见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131-173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80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3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7页。
    ④《孟子?离娄上》:“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馀,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9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0页。
    ⑥《孟子·万章上》载:“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揜之。”但舜始终保持对父母的孝心不变。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9页。
    ①曾振宇认为孟子这一主张偏离了孔子的孝道,“父子之间不责善”这一命题并不表现为哲学与伦理学意义上的进步。(见:曾振宇:《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史学月刊》,2007年11期。)其实孟子从根本上说还是和孔子一致的,都是出于对血缘亲情的推崇和维护。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6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9页。
    ④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6-247页。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1页。
    ②转引自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四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59页。
    ③转引自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四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60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7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2-213页。
    ⑥刘清平认为“孔子和孟子不仅赋予了‘血亲情理’以‘本原根据’的意义,而且还进一步赋予了它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试图将它置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应该遵循的其他一切准则之上,使之成为其他一切准则都必须无条件服从的最高原则。”(见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57-858页。)这给本文写作以重要启示。刘清平认为舜背父潜逃属于徇情枉法,舜分封象属于任人唯亲,这两者都是腐败行为,而且都源于孔孟对血缘亲情的推崇。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赞同但也遭到了郭齐勇等人的反驳,后者认为舜的这两个举动都有其合理性,不能算作腐败行为。双方的争论详见郭齐勇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本文认为血缘亲情至上的理念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政治公平,但这种理念也确有其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
    ①(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4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9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页。
    ④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1页。
    ⑤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⑥黄开国:《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⑦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49页、257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6-437页。
    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界已指出了荀子对孝道的重视不及前儒与荀子对人性的判断有密切关联。具体成果可见: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9-181页;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页;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42-249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4-435页。
    ④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第298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6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9-44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1页。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有误解。孟子的性善论不是荀子理解的那样简单。这就需要我们对孟子性善论做一个简要的探讨。孟子的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这种人性论肯定是孟子经过周密思考建立起来的。孟子性善论实质是讲心善,人们天生都有不忍人之心。他此的解释是:“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80页。)这段论述中的关键在于那个端字。端只是代表一种可能,或者说一种萌芽。孟子讲人人皆有四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天生有为善的内在可能。另一方面暗示这种可能还要有待后天的人为,才能转化为善的实现。也即孟子所说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0页。)在孟子看来善端能否在后天得到扩充是关键。孟子还以五谷为例说明过这个道理。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3页。)因此,荀子把孟子性善论理解为人天生就具有完善的品德是错误的,他把善之可能当成了善之实现。这与荀子过于推崇礼制的作用有关。这种情况产生的一种可能是他没有全面了解《孟子》一书中关于性善论的论述。徐复观就推断荀子“不曾看到后来流行的《孟子》一书,而只是在稷下时,从以阴阳家为主的稷下先生们的口中,听到有关孟子的传说”。(见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考虑到当时的文化传播条件等因素,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可以设想,荀子只是听说过一些关于性善论的只言片语,就展开了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2页。
    ②王长坤已指出荀子在谏父问题上的态度不同于前儒。见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49-252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9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30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4-375页。
    ②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子为父、臣为君均服斩衰三年之丧,但还是有轻重区分。彭林先生说:“《丧服》贾疏解题云:‘斩有二,有正有义,为父以三升为正,为君以三升半为义,其冠同六升,三年。’丧服之布,有粗有精。丧愈重则布愈粗,愈轻则布愈细,故于丧服用布之粗细,可知丧之轻重。古制,布之粗细以‘升’为单位,郑注云‘布八十缕为升’,升数越多,布越细密。为君丧服用布为三升半,多于为父的三升,可见前者轻而后者重。”“总之,是父丧重于君丧。”见彭林:《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3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0页。
    ③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④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3页。
    ⑤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256-257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97页。
    ②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3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③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9-90页。
    ④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7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88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8-14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242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2-243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5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9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1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页。
    ⑦李大华:《论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①星华:《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及其消极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2期。
    ②鄯爱红:《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实质》,《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
    ①关于孔子、孟子入仕思想的研究成果可参考:张华龙:《孔子出仕思想初探》,《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罗新慧:《试论先秦儒家入仕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韩春平:《孔子的入仕与退隐》,《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年第2期;邢海晶:《试析孟子士入仕的政治伦理思想》,《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王群丽:《论孔子的出仕观》,《孔子研究》,2006年第2期。目前有关荀子入仕观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罗新慧在《试论先秦儒家入仕观念的演变与发展》一文中提出荀子的入仕思想与之前先秦儒家的入仕思想已经有相当距离,认为荀子主张由专制君主来掌管士人的仕途,但限于篇章并未展开论述荀子与孔孟入仕思想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②关于先秦儒家君臣观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杨子彬:《孔子的君臣观》,《齐鲁学刊》,1986年第5期;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9-121页;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8-199页;邵汉明:《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王国良:《从忠君到天下为公——儒家君臣关系论的演变》,《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王世舜:《论孔子的“君臣观”》,《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③见:(清)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5-96页;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43-54页。在对荀子君臣观的批判中,以谭、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④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3-108页。孔繁认为荀子这种做法违背了儒家出仕行道精神,这些内容是荀子思想中不好的成分。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4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4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7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4页。
    ⑤(宋)朱熹集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页。
    ⑧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0页。
    ⑨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页。
    ⑩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63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6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7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18-219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5-206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7页。
    ⑥孔子是周礼的坚定维护者,他坚决反对僭越礼制的行为。《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又,“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25页。)在孔子看来“八佾舞于庭”、“以《雍》彻”都是天子才能享用的礼仪。如果其他级别的官员也采用这些礼仪,就是僭越行为,属于乱臣贼子。
    ①李泽厚对此的评价是:“孔子教人以‘经’,自己却行‘权’不已。难怪子路不高兴。”“孔子讲去的理由是(一)可以入淤泥而不染,不怕脏乱;(二)一生不能白过,总希望找机会干大事。这几章描述具体,相当真实,足见孔子亦常人:说了真话,经不住问,只好说开玩笑。想做官干事,经不住问,只好勉强说些道理。”见: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473-474页。
    ②(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5页。
    ③《韩诗外传》卷一载:“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时,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见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2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5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9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2页。
    ⑧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2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97-298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5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4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8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7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3页。
    ④这一点已经成为学术界不少人士的共识。可见:杨子彬:《孔子的君臣观》,《齐鲁学刊》,1986年第5期;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19-121页;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8-199页;邵汉明:《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王国良:《从忠君到天下为公——儒家君臣关系论的演变》,《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王世舜:《论孔子的“君臣观”》,《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3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3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4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4-195页。
    ③(宋)朱熹集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页。
    ①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6页。
    ③《孟子·万章下》篇载:“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1-252页。
    ④《孟子?滕文公下》篇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0-141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39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9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1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253页。
    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荀子虽然主张士人也可以在暴君治下从政,但荀子认为这是士人出于形势所迫才采取的下策。他说:“迫胁于乱时,穷居于暴国,而无所避之,则崇其美,扬其善,违其恶,隐其败,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以为成俗。”(《荀子·臣道》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1页。)因此,荀子虽然主张儒家可以在暴君治下入仕,但并不意味着他赞成士人可以和暴君同流合污。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0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0-101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62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61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2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0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7页。
    ⑥商鞅游说秦君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史记·商君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19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4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6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9-110页。
    ④荀子在另一处说的更直接:“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如是,则常无不顺矣。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夫是之谓天下之行术。”(《荀子?仲尼》)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2-113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0-111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2页。
    ③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
    ①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232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0页。
    ③例如在《荀子·君道》篇就讲述了君主如何制衡臣下的权术。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4-25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9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5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6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荀子在另一处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材人:愿悫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饬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可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是谓人主之道也。”(《荀子·君道》)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5-246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3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4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24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1页。
    ②类似的论述还有:“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诉,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诉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诉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荀子·致士》)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8-259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7-24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4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3-245页。
    
    ①(清)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②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5页。
    ④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13《周末风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05-1006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4页。
    ②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③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9-50页。
    ④李斯在告别荀子准备西行入秦时所说的那番话最能代表一般士人心态,他说:“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史记·李斯列传》)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1页。
    ⑤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4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页。
    ①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②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6页。
    ③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当苏秦出游数年大困而归家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苏秦学成之后很快得势,在去楚国的途中路过家乡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见(汉)刘向编集:《战国策》,济南:中华书局,2007年,第24-25页。)苏秦成名前后的个人遭遇说明了仕途的升降对下层士人在家庭内地位的影响之大。
    ④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577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3页。
    ①具体论述可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35-77页;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67-138页;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35-163页、203-232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界普遍认为在诸子百家兴起前民本主义的一些思想因素已经出现,具体研究成果可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3-34页;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9-66页;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9-84页。
    ②学界在荀子君民关系思想研究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荀子是民本主义者,继承了孔孟以来儒家重民、爱民的传统。代表人物有金耀基、廖名春、徐儒宗、陈雪虹等人。具体研究成果见: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78-97页;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6-373页;陈雪虹:《千秋功过褒贬一端——从民本论与臣道观看荀子的历史命运》,《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荀子背离了孔孟以来儒家的民本主义传统,走向了君本主义,代表人物有游唤民、王保国、陈雍等人。具体研究成果见: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9-168页;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舟水”关系说》,《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67-289页;陈雍:《“君本”抑或“民本”——荀子君民关系思想探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1期。本文认为民本和君本并存于包括荀子在内的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它们并不矛盾。本章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③《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6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3页。
    ③这一点在《论语·尧曰》中有明确记载:“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36页。)这里面提到“惠而不费”,孔子主张统治者要给人民以实惠,满足人民对利益的需求。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1页。
    ⑤李梦生:《左传译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34页。
    ⑥孔子的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些学生。《论语·颜渊》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页。)有若认为百姓富足君主就会富足,百姓不富足君主就谈不上富足。有若的这种思想与其师孔子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⑦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页。
    ①(宋)朱熹集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9页。
    ②参见:《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0页。
    ③从《论语》中可以找到间接的证据,《论语·季氏》篇载:“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6页。)孔子认为在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庶人不会议论政治。自然可以推出孔子主张在政治昏暗的情况下人民有权议论政治。
    ④李梦生:《左传译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95-896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9-80页。
    ①详见:《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1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35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7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6页。
    ②(宋)朱熹集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07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1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28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9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1页。
    ①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7页。
    ②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2页。
    ③张分田、张鸿对民本的内涵和外延做了专门的研究,他们认为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基本思路是“立君为民”,“民为国本”、“政在养民”。详见: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20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4-23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98-499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4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2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77页。
    ⑥荀子还有类似的观点:“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孰而陈积有馀。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荀子?富国》)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4-195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79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2-183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3-154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1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0页。
    ⑥荀子在先秦儒家中比较重视刑法的作用,因为他深信即便是像尧舜那样的圣君也不能使所有的人通过教化走上正道。《荀子·正论》载:“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不能教化。是何也?曰:朱、象不化。’是不然也。尧、舜,至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然而朱、象独不化,是非尧、舜之过,朱、象之罪也。尧、舜者,天下之英也;朱、象者,天下之嵬,一时之琐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夫是之谓嵬说。羿、逢门者,天下之善射者也,不能以拨弓、曲矢中;王梁、造父者,天下之善驭者也,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不能使嵬琐化。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自太皞、燧人莫不有也。”(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7页。)正是因为存在“何世而无嵬,何时而无琐”的情况,因此荀子坚持:“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王制》)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
    ②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89页。
    ③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153页。
    ⑤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2-324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3页。
    ②游唤民说:“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但是在以民为本还是以君为本方面,却与孔孟有很大的不同。”荀子“基本上是一个君本论者”。(见: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王保国说:荀子“构筑了儒学君本主义的基本框架,孔孟儒学的民本主义思想则被削其锋芒,塞入君本主义框架中”。(见: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均认为荀子思想中也有某些民本主义的思想因素,但并不影响荀子思想的君本主义性质。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4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1-192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1页。
    ①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1-142页。
    ②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③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5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5页。
    ⑥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5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⑧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
    ⑨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91页。
    ⑩(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1页。11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1页。
    ②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7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1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9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82页。
    ⑥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16页。
    ⑦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6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06-307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4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2-124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
    ①《荀子》一书中关于民的负面形象的刻画并不少见。例如,《非相》篇中说:“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1页。)《儒效》篇中说:“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9-130页。)《正论》篇中说:“圣王在上,图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31-33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51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91页。
    ①孟子还说过类似的话:“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页。)又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4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1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2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5-126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8-149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92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6页。
    ③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6-277页。
    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参考: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78-189页;查昌国:《论墨子之孝与“无父”》,《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2-196页;康学伟:《论“孝”与墨家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183-203页;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1-539页;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140页。其中徐儒宗对儒家和墨家的人际关系思想进行了比较,但以上研究成果甚少涉及荀子与墨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具体比较。
    ②孟子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见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5页。
    ③《墨子·兼爱上》载:“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1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1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6页。
    ④《墨子·兼爱中》载:“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东方漏之陆,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汝,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干、越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于四方,于西土,不为大国侮小国,不为众庶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黍稷狗彘。天屑临文王慈,是以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此文王之事,则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隧,传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7-158页。
    ⑤墨子说:“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为难而不可为邪?尝有难此而可为者。昔荆灵王好小要,当灵王之身,荆国之士饭不逾乎一,固据而后兴,扶垣而后行。故约食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灵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越王句践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进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者,有不可胜数也。当此之时,不鼓而退也,越国之士可谓颤矣。故焚身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越王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昔者晋文公好苴服,当文公之时,晋国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练帛之冠,且苴之屦,入见文公,出以践之朝。故苴服为其难为也,然后为而文公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乡其上也。是故约食、焚身、苴服,此天下之至难为也,然后为而上说之,未逾于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乡其上也。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墨子?兼爱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6-177页。
    ①墨子举例进行了说明:“姑尝两而进之,设以为二士,使其一士者执别,使其一士者执兼。是故别士之言曰:‘吾岂能为吾友之身若为吾身,为吾友之亲若为吾亲。’是故退睹其友,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葬埋。别士之言若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于天下。’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与?当使若二士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然即敢问:今有平原广野于此,被甲婴胄,将往战,死生之权未可识也;又有君大夫之远使于巴、越、齐、荆,往来及否未及否未可识也。然即敢问不识将恶择之也?家室奉承亲戚,提挈妻子,而寄讬之,不识于兼之有是乎?于别之有是乎?我以为当其于此也,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之人,必寄讬之于兼之有是也。”(《墨子?兼爱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3-174页。
    ②详见:《墨子·天志上》载:“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然则是谁顺天意而得赏者?谁反天意而得罚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者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然则桀纣幽厉得其罚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诟天,中诟鬼,下贼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之博也,贼人者此为之厚也。’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9页。
    ③一般来说,当代学者大都认为兼爱在有等级存在的社会中是无法实行的,可参考:陈克守、桑哲:《墨学与当代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48-49页。墨子的矛盾之处就在于他既坚持兼爱又不主张废除社会等级制度。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6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3页。
    ③如果说儒家是主张三年之丧那么墨家则是主张三天之丧,见《墨子·公孟》:“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为非,子之三日之丧亦非也。’子墨子曰:‘子以三年之丧非三日之丧,是犹倮谓撅者不恭也。’”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90页。
    ④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57页。
    ⑤详细论述见《墨子·节葬下》的有关内容。
    ⑥墨子说:“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是故大国不耆攻者。无积委,城郭不修,上下不调和,是故大国耆攻之。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无以为积委也,若苟寡,是修城郭沟渠者寡也。若苟乱,是出战不克,入守不固。此求禁止大国之攻小国也,而既已不可矣。”(《墨子?节葬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0-261页。
    ⑦墨子说:“今惟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若苟贫,是粢盛酒醴不净洁也;若苟寡,是事上帝鬼神者寡也;若苟乱,是祭祀不时度也。今又禁止事上帝鬼神,为政若此,上帝鬼神始得从上抚之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孰愈?’曰:‘我有是人也,与无是人也,无择也。’则惟上帝鬼神降之罪厉之祸罚而弃之,则岂不亦乃其所哉。”(《墨子?节葬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1页。
    ①墨子说:“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犯而后哭,满埳无封。已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穀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道之不埳。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岂忧财用之不足哉?以为如此葬埋之法。”(《墨子?节葬下》)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61-262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3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8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2-373页。
    ①墨子与儒家的思想差异与他的出身有关。学界大多认为墨子出身低贱,因此所提的建议大都带有劳动阶层的思想特色。而儒家向来被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其学说往往带着贵族气息。墨子反对音乐,因为他认为人民面临的问题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74页。)而音乐不但无助这些问题的解决还会加重人民的负担。荀子则认为音乐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荀子·乐论》)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9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44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23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21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1-253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719-720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4-255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5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页。
    ④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5页。
    ⑤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6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0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2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8-149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8页。
    ⑤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7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4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0页。在《墨子·非攻下》也有类似记载:“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昔者有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逮至乎夏王桀,天有诂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馀。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逮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九鼎迁止,妇妖宵出,有鬼宵吟,有女为男,天雨肉,棘生乎国道,王兄自纵也。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沈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作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见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16-217页。
    ③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3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24页。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77页。
    ②吴毓江:《墨子校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45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3页。
    ④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考: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96-205页;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33-253页;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9-549页;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萧仕平:《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王焱:《游世的庄子》,《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3期;傅佩荣:《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张刚:《道家孝道思想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徐春根:《试论庄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及和谐追求》,《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徐儒宗对儒家和道家的人际关系思想进行了比较。但以上研究成果缺乏荀子与庄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具体比较。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5页。
    ②庄子自己也娶妻生子,《庄子·至乐》中有如下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14-615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97页。
    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98-499页。
    ⑤在傅佩荣先生看来儒家所说的孝道境界顶多可以到达庄子所说的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之间。见:傅佩荣:《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59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99页。
    ②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对庄子的影响,老子说过:“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十八章)见: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32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08页。
    ④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4页。
    ⑤《庄子·大宗师》中有如下一段故事:“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74-275页。)按照儒家的标准,孟孙才肯定不能算作孝子,但在庄子看来孟孙才是正真的孝子。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6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78-79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6-437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6页。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2页。
    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5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136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2-153页。
    ③《庄子·人间世》中还有同样的记载:“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64页。)作为太子师傅的颜阖可谓是进退维谷。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61-1062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49-1050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67页。
    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71-972页。
    ⑤(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920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9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688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页。
    ④(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4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253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4-255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0-111页。
    ③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86页。
    ①(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34-336页。
    ②(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34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03页。
    ④(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41页。
    ⑤(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46页。
    ⑥(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861页。
    ⑦庄子批判仁义的论述还有多处,例如,《庄子·天运》载:“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糖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见(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22页。)庄子借助老子之口批判仁义惑乱人心。
    ⑧(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65-366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4-435页。
    ②荀子关于礼的起源的解释是:“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46页。)荀子认为人性天生贪得无厌,没有礼制的约束就会争夺不止。而庄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自足,无须礼义教化。因此荀子和庄子在对礼乐的认识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③(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0页。
    ①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86页。
    ②《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见(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5页。
    ③相关研究成果可参考:孙家洲:《先秦儒家与法家“忠孝”伦理思想述评》,《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1-146页;张运华:《荀子与韩非人性论的比较》,《学术界》,1991年第4期;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0-203页;宋秀丽:《韩非论君臣关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赵如河:《韩非不是性恶论者》,《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闫明恕:《荀子与韩非性恶论之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5-216页;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1-260页;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9-350页;陈琛:《〈韩非子〉之君臣关系浅论》,《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第289-302页;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49-556页;高旭:《论韩非的君臣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纲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刘桂荣:《韩非对荀子的接受研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马世年:《韩非师从荀卿考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其中,徐儒宗对儒家和法家的人际关系思想进行了比较。不过,以上研究成果很少涉及荀子与韩非子人际关系思想的具体比较。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7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3-274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3页。
    ③《韩非子》一书中关于家庭内部利益计较的记述很多。《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载:“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6页。)又,《韩非子·备内》载:“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语曰:‘其母好者其子抱。’然则其为之反也,其母恶者其子释。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也,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死见疏贱,而子疑不为后,此后妃夫人之所以冀其君之死者也。唯母为后而子为主,则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之乐不减于先君,而擅万乘不疑,此鸩毒扼昧之所以用也。”(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5页。)在一般人看来,本来是充满亲情、信任的家庭关系,到了韩非子那里都变成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9页。
    ⑤以往学界大多认为韩非子也是从道德的角度(人性论)把握人的本质特征,但根据韩东育先生的研究成果可知韩非子已经不再纠缠于人性善恶的争论,而是从人情好恶的事实角度把握人的本质特征。详细论述可见: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89-350页。
    ⑥(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5-146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0-431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9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6页。
    ④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1-102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1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3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4-435页。
    ⑧(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5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36-437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7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8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6页。
    ⑤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5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29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9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74-375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38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52页。
    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4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41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1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00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5页。
    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40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80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52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34页。
    ⑤(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4页。
    ⑥(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95-296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2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3-245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05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28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7-238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8-149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6-87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94页。
    ⑤韩非子提出了士人应对君主的方法:“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系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韩非子·说难》)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9-92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4页。
    ⑦荀子提出了士人的应对方针:“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隐栝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荀子?非相》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页。)又说:“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欣欢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为能贵其所贵。”(《荀子?非相》)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6页。
    ⑧详见:《荀子?臣道》:“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若驭朴马,若养赤子,若食馁人,故因其惧也,而改其过;因其忧也,而辨其故;因其喜也,而入其道;因其怒也,而除其怨:曲得所谓焉。”见(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52-253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63-464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5页。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4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0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64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8页。
    ⑤看似冷酷无情的韩非子其实也抱着强烈的救世济民理念:《韩非子?问田》载:“堂谿公谓韩子曰:‘臣闻服礼辞让,全之术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今先生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何以效之?所闻先生术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彊,二子之言已当矣,然而吴起支解而商君车裂者,不逢世遇主之患也。”逢遇不可必也,患祸不可斥也。夫舍乎全遂之道而肆乎危殆之行,窃为先生无取焉。’韩子曰:‘臣明先生之言矣。夫治天下之柄,齐民萌之度,甚未易处也。然所以废先王之教,而行贱臣之所取者,窃以为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故不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闇上之患祸,而避乎死亡之害,知明夫身而不见民萌之资利者,贪鄙之为也。臣不忍向贪鄙之为,不敢伤仁智之行,先王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396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04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2-153页。
    ⑧(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4页。
    ⑨(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3页。
    ⑩韩非子的政治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他说:“古者有谚曰:‘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夫弹痤者痛,饮药者苦;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病不已矣。”(《韩非子·六反》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16页。)又说:“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法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子·八说》见(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26-427页。)在韩非子看来政治治理不可避免要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现实中没有十全十美的政治。
    ①(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50页。
    ②(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5页。
    ③(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6-447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47页。
    ⑤(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8-239页。
    ⑥(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91页。
    ⑦(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9页。
    [1]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2] (汉)刘向编集:《战国策》,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3]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1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
    [6]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 (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 (清)淩廷堪:《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9] (清)谭嗣同:《仁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0]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1]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2]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3]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4]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 (宋)朱熹集注:《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
    [19]黄永堂:《国语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20]蒋南华等:《荀子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2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李零:《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4]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5]李泽厚:《论语今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26]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7]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孟庆祥:《战国策注译》,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1986年。
    [29]钱玄等译注:《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30]钱玄等译注:《周礼》,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31]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5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32]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3]孙雍长:《庄子注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
    [34]谭家健、孙中原:《墨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35]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6]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7]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8]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39]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0]严北溟、严捷:《列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4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43]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4]张觉等:《韩非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5]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白本松、王利锁:《逍遥之祖——〈庄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白奚:《先秦哲学沉思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鲍国顺:《荀子学说析论》,台北:华正书局,1984年。
    [4]蔡仁厚:《孔孟荀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9年。
    [5]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6]晁福林:《先秦社会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7]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陈鼓应:《老庄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9]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0]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11]陈来:《宋明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陈奇猷、张觉:《韩非子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0。
    [13]陈文洁:《荀子的辩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4]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邓思平:《经验主义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历史演变》,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16]丁祖豪等:《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7]董洪利、方麟选编:《孟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18]方尔加:《荀子新论》,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
    [19]方勇:《庄子讲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21]冯契:《中国哲学通史简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2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25]傅杰选编:《韩非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26]傅佩荣:《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27]傅佩荣:《解读庄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8]傅佩荣:《儒家与现代人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9]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31]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2]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3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4]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36]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37]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38]郭志坤:《荀学论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39]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
    [40]韩东育:《道学的病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41]韩东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42]韩东育:《天人·人际·身心——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43]韩星:《儒法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4]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45]何兆武:《历史理性的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6]何兆武等:《中国思想发展史》,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7]贺麟:《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48]侯外庐:《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4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5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51]胡适:《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2]胡玉衡、李育安:《荀况思想研究》,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53]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54]黄光国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5]黄河选编:《道家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56]惠吉星:《荀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57]江心力:《20世纪前期的荀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8]姜广辉主编:《经学今诠四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59]金耀基:《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6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61]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62]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乐国安主编:《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65]李德永:《荀子——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66]李申:《简明儒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7]李亚彬:《道德哲学之维—孟子荀子人性论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68]李泽厚:《李泽厚近年问答录》,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69]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70]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71]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72]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73]李振宏:《圣人箴言录——<论语>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7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7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7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
    [78]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廖名春选编:《荀子二十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80]刘宝才等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81]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
    [82]刘耕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83]刘家和:《史学、经学与思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4]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85]刘泽华:《先秦士人与社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86]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
    [87]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8]刘泽华等:《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89]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90]陆建华:《荀子礼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91]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92]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4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93]罗光:《中国哲学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
    [94]马积高:《荀学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5]蒙培元:《蒙培元讲孟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96]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
    [97]宁业高等:《中国孝文化漫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
    [98]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下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
    [99]庞朴主编:《儒林》,第3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0]庞朴主编:《儒林》,第4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1]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02]钱逊:《先秦儒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10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4]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5]任剑涛:《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106]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7]沈长云:《崛起的士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
    [10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09]施觉怀:《韩非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0]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11]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12]汪国栋:《荀子天人系统哲学探索》,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13]汪文学:《传统人伦关系的现代诠释》,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
    [114]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115]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6]王长华:《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7]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
    [118]王海明:《新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19]王宏斌:《中国帝王术——〈韩非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0]王雷等:《人际关系基础》,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121]王绍光:《民主四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122]王廷洽:《荀子答客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3]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4]王永祥等:《公孙龙、慎到、荀况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5]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6]韦政通:《先秦七大哲学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7]韦政通:《荀子与古代哲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
    [128]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29]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130]吴乃恭:《儒家思想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31]吴树勤:《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济南:齐鲁书社,2007。
    [132]夏甄陶:《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13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4]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7]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38]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139]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40]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1]许倬云:《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42]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3]薛柏成:《墨家思想新探》,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4]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5]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6]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147]杨荣国主编:《简明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
    [148]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149]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150]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15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2]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53]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5]张纯、王晓波:《韩非思想的历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6]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7]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6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8]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9]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0]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1]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2]赵吉惠:《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63]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4]赵宗正等主编:《孔孟荀比较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
    [16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6]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7]中国孔子基金会编:《孔孟荀之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168]钟肇鹏:《孔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69]周炽成:《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0]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171]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2]祝瑞开主编:《儒学与21世纪中国》,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
    [1] [美]狄百瑞:《儒家的困境》,黄水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美]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盛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 [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胡军、于民雄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
    [5] [美]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曹幼华、单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美]江文思、安乐哲主编:《孟子心性之学》,梁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7] [美]倪德卫:《儒家之道》,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8] [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9]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0] [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白奚:《孟子对孔子仁学的推进及其思想史意义》,《哲学研究》,2005年第3期。
    [2]白奚:《儒家礼治思想的合理因素与现代价值》,《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
    [3]曹大中:《孔子性恶辩》,《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6期。
    [4]曹德本、陈飞:《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现代价值简论》,《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5]查昌国:《论墨子之孝与“无父”》,《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6]陈琛:《〈韩非子〉之君臣关系浅论》,《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3期。
    [7]陈海红、李长泰:《儒家人伦思想的建构与展开》,《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8]陈寒鸣:《儒学与现代民主》,《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9]陈坚:《荀子“性恶”再探析》,《江南学院报》,2001年第1期。
    [10]陈劲松:《儒学社会中王朝的合法性及其历史建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1]陈来:《“儒”的自我理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2]陈林刚:《人伦之道及其内外和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3]陈雍:《“君本”抑或“民本”——荀子君民关系思想探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1期。
    [14]陈赟:《逍遥境界的政治向度——〈庄子·逍遥游〉“知效一官”章的文本学释读》,《学海》,2009年第2期。
    [15]戴茂堂:《人性的结构与伦理学的诞生》,《哲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6]丁大同:《儒家道德中的交往理论》,《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17]丁原明:《孔、孟、荀交往思想论纲》,《东岳论丛》,1993年第4期。
    [18]樊浩:《人伦传统与伦理实体的构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9]方旭东:《为善何以“可而不能”:荀子论说中的意志自由问题》,《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
    [20]冯兵:《论孔子善恶混存的人性观》,《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1]高旭:《论韩非的君臣观》,《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2]韩东育:《“心治”、“身治”与“法治”——析法家政治思想中不可解的内在矛盾》,《史学集刊》,1993年第2期。
    [23]韩东育:《法家的发生逻辑与理解方法》,《哲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24]何显明:《儒家政治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限制》,《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5]胡伟希:《荀子人性思想探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26]黄开国:《先秦儒家孝论的发展与〈孝经〉的形成》,《东岳论丛》,2005年第3期。
    [27]黄毅:《论中国古代限制君权的思想》,《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28]霍建波:《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9]姜红:《荀子“敬一情二”思想新议》,《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
    [30]蒋重跃:《孟子荀卿韩非子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6期。
    [31]康德文:《论春秋战国之际“孝”观念的变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
    [32]康学伟:《论“孝”与墨家思想》,《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33]李大华:《论先秦中国社会的公平观念》,《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
    [34]李锦全:《儒家论人际关系的矛盾两重性思想》,《中州学刊》,1987年第5期。
    [35]李俊琳:《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36]李祥俊:《儒学的人伦关系规范与自我认同》,《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
    [37]李祥俊:《儒学人伦原则的现代开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8]李祥俊:《位与思:儒学人伦谱系中的自我》,《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39]李振纲:《在“人”与“世”之间——解读〈庄子·人间世〉》,《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40]廖名春:《20世纪后期大陆的荀子文献整理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41]廖名春:《论荀子的君民关系说》,《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
    [42]刘桂荣:《韩非对荀子的接受研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3]路德斌:《面对君权:儒家的思考、理想及其困境》,《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
    [44]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45]路德斌:《荀子人性论之形上学义蕴》,《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46]罗新慧:《试论先秦儒家入仕观念的演变与发展》,《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47]马世年:《韩非师从荀卿考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8]马永庆:《荀子的荣辱思想释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12期。
    [49]南生杰、田耕滋:《君主民本论——荀子的国家理论》,《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1期。
    [50]宁可、蒋福亚:《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和忠君观念》,《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
    [51]彭国翔:《君子的意义与儒家的困境》,《读书》,2009年第6期。
    [52]彭林:《再论郭店简〈六德〉“为父绝君”及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
    [53]钱宪民:《“庄生晓梦迷蝴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4]鄯爱红:《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实质》,《晋阳学刊》,1996年第5期。
    [55]邵汉明:《原始儒家君臣观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
    [56]施志伟:《荀子人性论的哲学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
    [57]石洪波、徐庆丰:《试论荀子人性论的两重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8]宋洪兵:《韩非“法通人情”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59]宋洪兵:《韩非子政治思想再研究纲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0]宋洪兵:《论先秦身教政治理论的演变》,《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4期。
    [61]宋惠昌:《论〈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62]宋立卿:《荀况的二重化世界观》,《河北学刊》,1989年第3期。
    [63]宋秀丽:《韩非论君臣关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64]宋祚胤:《论荀况的宇宙观》,《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
    [65]孙家洲:《先秦儒家与法家“忠孝”伦理思想述评》,《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
    [66]唐宝富:《论先秦忠君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67]汪怀君:《儒家人伦思想的精神意蕴》,《船山学刊》,2005年第2期。
    [68]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舟水”关系说》,《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69]王长坤:《论荀子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丰富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0]王光松:《从〈应帝王〉看庄子的政治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1]王国良:《从忠君到天下为公——儒家君臣关系论的演变》,《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72]王灵康:《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73]王启发:《荀子与儒墨道法名诸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74]王群丽:《论孔子的出仕观》,《孔子研究》,2006年第2期。
    [75]王世舜:《论孔子的“君臣观”》,《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76]王晓霞:《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5期。
    [77]王一玫:《先秦儒家人际关系论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探讨》,1993年第4期。
    [78]王易:《论荀子的“性恶”伦理思想》,《河北学刊》,1997年第6期。
    [79]魏良弢:《忠节的历史考察:先秦时期》,《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80]萧仕平:《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1]肖群忠:《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现象、特点及其现代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82]谢维俭:《仁、义的本义与演变》,《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83]星华:《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及其消极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2期。
    [84]徐春根:《试论庄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及和谐追求》,《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
    [85]徐忠有:《荀子“性恶”论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89年第6期。
    [86]许建良:《荀子性论的二维世界》,《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7]闫明恕:《荀子与韩非性恶论之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88]杨红兵:《政治合法性的特性论析》,《齐鲁学刊》,2007年第4期。
    [89]杨子彬:《孔子的君臣观》,《齐鲁学刊》,1986年第5期。
    [90]易志刚:《墨子思想中的矛盾性格》,《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91]虞圣强:《荀子“性恶”论新解》,《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92]曾德雄:《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问题》,《浙江学刊》,2005年第3期。
    [93]曾小华:《论中国古代的皇权与相权》,《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
    [94]曾振宇:《孟子孝论对孔子思想的发展与偏离——从“以正致谏”到“父子不责善”》,《史学月刊》,2007年11期。
    [95]曾振宇:《荀子自然观再认识》,《东岳论丛》,1990年第3期。
    [96]张分田、张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内涵与外延刍议》,《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7]张分田:《略论先秦法家规范君权的政治思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98]张分田:《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帝制的根本法则》,《文史哲》,2008年第6期。
    [99]张刚:《道家孝道思想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00]张华龙:《孔子出仕思想初探》,《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01]张涅:《论韩非与荀子无思想承传关系》,《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
    [102]张师伟:《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内部逻辑》,《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03]张星久:《儒家思想与中国君主专制的内在冲突》,《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04]张运华:《荀子与韩非人性论的比较》,《学术界》,1991年第4期。
    [105]赵法生:《孟子性善论的多维解读》,《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
    [106]赵如河:《韩非不是性恶论者》,《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07]赵士林:《荀子的人性论新探》,《哲学研究》,1999年第10期。
    [108]赵汀阳:《荀子的初始状态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
    [109]周炽成:《逆性与顺性》,《孔子研究》,2003年第1期。
    [110]周炽成:《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光明日报》,2007年3月20日,第11版。
    [111]周桂钿:《儒家民本观》,《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12]佐藤将之:《二十世纪日本荀子研究之回顾》,《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