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陈翰笙领导的无锡调查是清末民国在我国知识界兴起的社会调查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史料,展现了转型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的实态。经济与地权作为无锡调查的重点,在近代工商业化的背景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市场化和现代机器的侵入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相交织构成了转型时期乡村经济的特有形态;近代无锡乡村大多数农家以稻作为主、以蚕桑为辅的生产格局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多种经营和“非农化”是农家经济的基本趋势。地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租佃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变化。近代江南乡村经济转型带动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促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催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力量对乡村问题的关注。
     陈翰笙应用阶级分析法,对乡村各阶级作了严格的区分,以作为调查的切入点。“人口增长和劳动力变化情况”作为无锡调查报告的五个组成部分之一,反映了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近代江南乡村人口在动态中又保持着与传统社会一致的常态,那就是:呈波浪式增长,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偏高。工业化导致乡村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从而打破了乡村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纯粹性,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在动态中保持着相对的稳定。乡村人口的教育素质低下,职业种类趋于多样化。近代义庄的兴衰及其组织结构和社会职能的演变表明了宗族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社会生活是无锡调查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社会转型外在的表现形式,直观地反映了乡村物质生活的水平,精神生活的状态及社会意识的特征。无锡作为较先进的工业化地区的样本,其乡村社会生活总体而言,是非常落后的。这说明,在整个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中,乡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工业化给乡村带来的负效应远远大于它所给予乡村的正效应。这种结果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顽固与守旧。物质生活水平的低下,精神信仰的盲从和社会风俗的因循相袭昭示了乡村社会转型之路的艰难与漫长。
     乡村危机是乡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的总爆发。在无锡所在的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冲突的加剧在“抢米”这种非正常的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针对转型时期乡村危机深重的事实,陈翰笙和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农村派”主张通过革命的途径解决乡村问题,而统治当局和改良派分别在无锡农村实施开展了“农村合作”运动和“民众教育实验”。但是,近代的乡村危机积重难返,历史也没有留给统治当局和改良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当改良在实践中沦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具时,乡村问题的主导权就旁落到激进的“革命派”手中。后来直至今天的事实证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型社会在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乡村的边缘化和内部的急速变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会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地表现出来;解决转型过程中的乡村问题,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是一项尚在探索中的,极其复杂而艰难的综合工程。
The Survey in Wuxi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en Hansheng 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social survey movement that arose among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circl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urvey provides a good sample and historical data for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social economic history, and also exhibits the real state of the countryside society in the region of Jiangnan that was in transition. As the focus of that survey, economy and land ownership, had undergone a series of changes under the setting of modern commercialization: the invasion of market and modern machines intertwined with traditional self-sufficient management, which formed a unique state of countryside economy in transition; the productive pattern that relied mainly on rice and was supplemented by silk in most of the farmers’family in the countryside of Wuxi had not yet changed fundamentally; multi-management and non-farming was still the tendency of farming economy. Land ownership and its derived tenancy system, from one aspect,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changes in countryside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yside economy in the region of Jiangnan in modern times stimula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countryside society, bringing great changes and many social problems, which, therefore, attracted the public concern of all classes and political forces to the countryside problem.
     Through the method of“Class Analysis”, Chen Hansheng distinguished all the classes existing in countryside and used those distinctions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his survey.“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labor force”, as one of the five parts in the survey,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tructure of countryside society. However, the population in modern Jiangnan countryside remained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society dynamically, i.e., increasing in fluctuation, and the number of male was more than that of female. Industrialization led to the growth of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broke down the stability and purity of the structure of countryside society, which kept the rate of population relatively balanced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side in a dynamic state. Meanwhile, the people in countryside were low-qualified and their professions appeared to be varied. The rising and falling of modern yizhuan, and it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social function reflected the historical fate of patriarchal clan that was doomed to decline and fall.
     Social life wa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the Wuxi survey and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yside society as well. It directly reflected the level of material life, the state of people’s spiritual lif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nsciousness. Although Wuxi was regarded as a sampl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area, its living conditions in country, generally speaking, were very backward. It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wh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on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countryside lagged behind the city a lot, and industrialization brought more negative influence than the positive one to the countryside. The result, on the one hand, showe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odernizat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demonstrated the obstinacy and conservativeness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living in country. Therefore, the backwardness of material life, the blindness of faith-following, together with the sticking to the old social customs foresaw the difficulty and boundlessness on the wa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yside society.
     Countryside crisis was the final explosion of all the social problems involv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countryside society. In the region of Jiangnan where Wuxi was loca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bankruptcy of countryside economy and social conflicts were well manifested in the abnormal event of“panic rice-purchasing”. In view of the crisis, Chen Hansheng and“Chinese Countryside Group”in which he was the chief representative proposed that the problem of countryside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revolution, whil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Reformists lunched“Movement of Countryside Cooperation”and“Educational Experiment for the Public”respectively in countryside of Wuxi. However, the crisis of countryside in modern China was too hard to change, leaving less time and space for each of them. When the reform finally was reduced to the palliative in practice, the dominant power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countryside was shifted to the hands of radical Revolutionists. The fact from then on to today well proves that when a traditional farming-oriented society was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industry-oriented one,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marginalization of countryside and its internal dramatic changes would be displayed in different forms, sometimes serious, sometimes trivial; and sometimes slow, sometimes fast. Therefore,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ransition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for countryside society is a 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project to be explored.
引文
①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①杜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团活动始末》,《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五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②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社出版1930年版。
    ③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①廖凯生:《无锡农村调查记略》,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155页。
    ②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③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④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前言,《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
    
    ①侯建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第125~131页。
    ②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前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③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3日。
    ①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②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③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④廖凯生:《无锡农村调查记略》,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①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
    ②赵承信:《中国社会学的两大派》,转引自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页。
    ③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页。
    ②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①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②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漫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文史资料选辑》第29卷第8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46页。
    ③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④秦柳方:《柳风拂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⑤《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8年第2期增刊。
    ①主要有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苏南区农民协会委员会:《苏南农村经济资料》,苏南区农民协会1951年版。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
    ②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36页。
    ③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漫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文史资料选辑》第29卷第84辑,中国文史出版社,第46页。
    ①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③《土地问题决议案(1928年7月9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年)》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196页。
    ④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230页。
    ⑤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⑥陈独秀:《我们的政治意见书》,高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0页。
    ①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后无锡保定农村经济》前言,《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
    ②《中共中央关于接受国际对于农民问题之指示的决议(1929年9月1日)》,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③薛暮桥:《我国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的先驱——陈翰笙》,《人民日报》1985年10月7日第5版。
    ①朱文强:《怎样认识20至50年代无锡农民的纯收入——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再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23页。
    ②武力:《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第42~54页。
    ③饶漱石:《关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作任务的报告》,余醒民编:《华东军政委员会(首次会议)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编印,第8页。
    ④刘瑞农:《驳“江南农村无封建”——对江南农村情况的分析》,《刘瑞农农业文选》,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⑤李醒民:《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日第5版。
    ①王学典:《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两汉乡村社会史〉简评》,《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第154页。
    ②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64页。
    ③董正华:《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论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第5~20页。
    ④沙健孙,龚书铎:《走什么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若干重大是非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海鹏:《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第1~30页。危兆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光明日报》2005年3月15日和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1~23页。周东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对两种批评意见的反批评》,《学术界》2002年第5期,第115~125页。井建斌:《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取向——与李文海、张海鹏、龚书铎等教授商榷》,《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第75~82页等。
    ①徐秀丽:《近代史研究中的“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参见http://www.cass.net.cn/file/2006060860286.html。
    ②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285页。
    ③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第206页。
    ①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第87~91页。
    ②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页、第35页、第223页。
    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95~105页。
    ⑤李少军:《“中国近代化史与社会转型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07~314页。
    ⑥刘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之我见》,《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第117页。
    ⑦吴忠民:《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学海》2003年第3期,第99~100页。
    ①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②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页。
    ③王学典:《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6~8页。
    ④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⑤乔志强、陈亚平:《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诸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第11~25页。
     ①《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26~34页。
    ②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历史学的社会学化》,《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11页。
    ①张国刚:《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75~76页。
    ②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33页。
    
    
    ①[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②[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③[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①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1页。
    ②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庞卓恒:《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9~50页。
    ④[苏]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页。
    ⑤周德钧:《社会学化:历史学的方向——对历史科学“范式”的形成、完善的几点思考》,《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第98页、第101页。
    ①[苏]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4页。
    ②王先明:《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65页。
    ③转引自庞卓恒:《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④此处江南是指近代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主要涉及学者们指称的近代“长江中下游”、“长三角”、“苏南”、“江南”、“江苏”“江浙”乡村史及此区域内的乡村社区个案研究。综述范围限于大陆学术界及在大陆公开出版的海外学者的成果。明清江南乡村史研究中的“晚清”部分和整体研究中有关江南的论述也不在综述之列。
    ①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②参见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北京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解学诗:《日本对战时中国的认识——满铁的若干对华调查及其观点》,《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89~112页。
    ①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3~14页。
    ②H.D.lamson著,何学尼译:《工业化对于乡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4村50农家之调查》,《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1~5期。
    ③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④黄宗智:《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第90页。
    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②南京大学199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③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④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⑧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
    ⑨《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93~102页。
    ⑩如唐文起:《三十年代江苏农业经济发展浅析》,《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第86~95页;汤可可、郑焱:《抗战前的无锡农村副业》,《中国农史》1983年第1期,第79~85页等。
    ①参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上姚洋的《小农与效率——评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和曹幸穗《学术呼唤批评——兼答姚洋对〈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的批评》二文。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③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第68页。
    ④严学熙:《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240~258页。
    ⑤严学熙:《近代丝绸生产发展与江南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1~20页。
    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⑦[美]夏明德(Lynda S.Bell):《试论农民决策行为之合理性:无锡小农经济与蚕丝业》,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3页。
    ⑧王翔:《民国前期蚕桑业发展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第70~74页。
    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⑩马俊亚:《工业化与土布业:江苏近代农家经济结构的地区性演变》,《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98~117页。
    11《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50~59页。
    ①戴鞍钢:《近代上海与周围农村》,《史学月刊》1994年第2期,第48~55页。
    ②陈亚平:《近代江南城市化市镇的社会结构》,《河北学刊》1993年第5期,第88~92页。
    ③小田:《论近代江南乡镇化》,《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第105~112页。
    ④小田:《清末民初江南乡镇社会的权力结构变动》,《历史档案》1998年第2期,第98~104页。
    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⑦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湖州双林镇为例》,《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124~152页。
    ⑧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第96~103页。
    ⑨郎友兴:《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江南市镇社会结构在近代的嬗变》,《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45~151页。
    ⑩《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第118~132页。
    ①《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第39~47页。
    ②马俊亚:《20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金融与乡村手工业的关系》,《江汉论坛》2006年第10期,第70~75页。
    ③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42~51页。
    ④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第69~75页。
    ⑤单强:《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第47~54页。
    ⑥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76~85页。
    ⑦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65~171页。
    ⑧吴玉琴:《解放前江苏省的土地占有状况探析》,《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67~72页。
    ⑨吴玉琴:《解放前江苏省的租佃关系探讨》,《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第63~73页。
    ⑩段本洛:《永佃制与近代江南租佃关系》,《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第105~111页。
    11莫宏伟:《近代中国农村的永佃权述析——以苏南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第136页。
    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参见朱宗震:《追求完美过分理想难敌现实——对〈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批评》,《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第164~176页。
    ③[日]稻田一清:《清末江南乡村地主生活空间的范围与结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期,第219页。
    ④《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第20~32页。
    ⑤徐畅:《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主城居述析》,《文史哲》2002年第4期,第153~160页。
    ⑥吴滔:《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5页。
    ⑦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194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2~137页。
    ⑧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253页。
    ①李学昌、董建波:《1940年代后期常熟农家收入水平及其相关因素》,《史林》2006年第5期,第60~70页。
    ②马俊亚:《抗战时期江南农村经济的衰变》,《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第44~85页。
    ③朱小田:《近代苏南的民俗变迁》,《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4期,第59~63页。
    ④王加华、代建平:《农事节律与江南农村地区饮食习俗》,《民俗研究》2007年第2期,第38~48页。
    ⑤李娟方:《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的移风易俗举措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第72~76页。
    ⑥《东南文化》1997年第2期,第100~105页。
    ⑦《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58~65页。
    ⑧《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第103~109页。
    ⑨《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第79~87页。
    ⑩《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第47~51页。
    11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三联书店1998年版。
    13小田:《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的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第89~97页。
    14孔祥成:《试析农民离村与乡村观念变革——以20世纪20—30年代的江苏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78~85页。
    ①彭安玉:《近代江苏人口探析》,《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第111~116页。
    ②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74页。
    ③池子华:《民国时期苏南农民分化流动的“激素”》,《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91~97页。
    ④陈晓燕:《近代江南农村工业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第157~161页。
    ⑤小田:《江南乡村妇女职业结构的近代变动》,《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第107~113页。
    ⑥王加化:《分工与耦合——近代江南农村男女劳动力的季节性分工与协作》,《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61~168页。
    ⑦较早的成果主要有黄逸峰:《旧中国荣家资本的发展》(原载《学术月刊》1964年第2期,参见黄逸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选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版,第1408~1427页)、柏铮:《从荣家企业的发展看资本积累在民族资本企业中的作用》(《历史教学》1984年第5期,第12~16页)、谢百三:《荣氏财团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第52~56页)、姜铎:《从无锡薛家谈到旧中国民族资本》(《上海经济研究》1986年第4期,第58~62页)、周炎运:《无锡米市初探》(《江苏商论》1987年第7期,第32~32页)等等。
    ⑧《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第224~237页。
    ①上个世纪90年代,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曲从规:《荣家企业的创办及其经营管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第67~78页)、汤可可、钱江:《无锡杨氏家族与周学熙实业集团关系初探》(《江南论坛》1994年第1期,第60~62页)、林本梓:《无锡近代六大资本集团崛起的成功经验》(《史林》1997年第4期,第54~58页)等等。
    ②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③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④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229页。
    ⑥《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29~34页。
    ①张丽:《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压力的测量》,《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第47~56页。
    ②《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第39~44页。
    ③《苏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第103~106页。
    ④《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41~43页。
    ⑤《江南论坛》2005年第6期,第57~59页。
    ⑥《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54~60页。
    ⑦《江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61~65页。
    ⑧《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84~89页。
    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88~94页。
    ⑩《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48~157页。
    11《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第100~110页。
    12《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9~72页。
    13《江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51~56页。
    14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1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①英文名称为Merchants, Peasants, and the St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Chinese Silk Production, Wuxi County, 1870~1937,参见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85年博士论文。
    ②英文题为Explaining China’s Rural Orisis:observations from Wuxi Coun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参见《Republican China》,11.1,1985年11月,第15~31页。
    ③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80~298页。
    ④英文名称为One Industry,Two Chinas:Silk Filatures and Peasant-Family Production in Wuxi County,1865~1937,参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9年英文版。
    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⑥英文题为The New Hua Charitable Estate and Local Level Leadedship in Wuxi County at the End of the Qing,参见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4, 1979~1980.“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from 1850 to the Presen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P19~70。
    ①《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第25~34页。
    ②原载《群言》1986年12月,参见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212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五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133页。
    ④《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7~126页。
    ⑤张椿年、陆国俊主编:《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6页。
    ⑥《人民日报》2004年1月26日第1版。
    ①史蒂芬·麦金农(Stephen R. MacKinnon),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曾任该校亚洲研究中心负责人,多次到中国、印度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撰写论文数十篇,著作有《史沫特莱:一个美国激进份子的生平和时代》(中华书局1991年版)、《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1981年英文版)、《China Reporting:An Oral History of American Journalism in the 1930s and 1940s》(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1987年英文版)等。
    ②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⑤《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8年第2期增刊。
    
    ①《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42~66页。
    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21~128页。
    ③《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第148~152页。
    ④《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第53~68页。
    ⑤高燮初:《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1~240页。
    ⑥《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第47~56页。
    ⑦《社会科学杂志》1936年第7卷第1~3期。
    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20页。
    ⑩《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45~57页。
    11《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第3~14页。
    ①当代学者对江南概念的界定源于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兴盛。从建国初期傅衣凌等前辈对江南区域的的开创性研究到80年代刘石吉、王家范、钱杭等人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明清江南的定义,均体现了江南范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在于对这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文化圈的认同和重视,而对其地理界线的认识则是不一致的。冯贤亮的《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徐茂明的《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等著作中均有对江南概念学术史的回顾。
    ②周振鹤:《释江南》,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页。
    ③《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8年第2期增刊。
    ④收录在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
    ②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⑥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黎明书局1934年版。
    12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
    13三联书店1952年版。
    14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1951年版。
    15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1952年内部印行。
    16苏南区农民协会委员会1951年版。
    
    ①《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1988年第2期增刊。
    ②秦柳方:《云海滴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③宗菊如、周解清主编:《无锡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页。
    ④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地理”第1页。
    ⑤复明:《无锡志略》,《江苏文献》1942年第5、6期合刊,第126页。
    ①阮荫槐:《无锡之土地整理》,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17417页。
    ②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③《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第4~5页。
    ④廖美珍:《试论无锡米市的形成和发展》,茅家琦、李祖法主编:《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⑤《无锡米市调查》,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1辑,1984年版,第64页。
    ⑥(乾隆)《金匮县志》,卷7。
    ⑦Lynda S.Bell,One Industry,Two Chinas:Silk Filatures and Peasant~Family Production in Wuxi County,1865~193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xv~xvi.
    ①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109页。
    ②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3页。
    ③转引自高景岳、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④《申报》光绪六年(1880年)5月14日。
    ⑤高景岳、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⑥蒋国良:《无锡县农业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⑦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06页。
    ⑧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第106页。
    ①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08~109页。
    ②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5页。
    ③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5页。
    ④黄慧芳:《无锡蚕桑发展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第73页。
    ①王赓唐、冯炬主编:《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页。
    ②顾毓方:《无锡之工业》,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一辑,1984年版,第37页。
    ③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①《无锡戽水机业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427页。
    ②《无锡戽水机业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429页。
    ③《无锡市概况》,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一辑, 1984年版,第2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7页。
    ②无锡市政筹备处:《第一回无锡年鉴》之“农田及农产物”,无锡市政筹备处1930年版。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33页。
    ②《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第4页。
    ③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33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7页。
    ②《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第4页。
    ③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118页。
    ④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24卷16号,第97页。
    ⑤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49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14页。
    ②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133页。
    ③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43页。
    ④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农业”第11页。
    ⑤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⑥[美]李明珠(Lillian M.Li):《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⑦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7页。
    ①如章有义在《海关报告中的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向玉成在《三十年代农业大危机原因探析——兼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下降》(《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一文中论证了同样的观点。
    ②《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第4页。
    ③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6页。
    ④高景岳、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⑤《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第3~4页。
    ⑥苏锡生:《无锡农民副业之今昔观》,《东方杂志》1935年32卷10号,第133~134页。
    ①《申报》1933年10月10日“时评”栏。
    ②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4~25页。
    ③《无锡县张村区茭白生产情况》,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413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7页。
    ②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8页。
    ③《无锡之泥人业》,《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5卷第10号,第39页。
    ④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30页。
    ⑤无锡县委调研科:《关于负担政策的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06104,第102~103页。
    ①秦柳方、钱俊瑞:《黄巷农村经济调查统计(续)》,《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9号,第5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44页。
    ①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69页。
    ②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④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3~9页。
    ①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参见http://www.1921.cn/new/zjsq/guodehong/view.asp?id=200。
    ②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第57页。
    ③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第9页。
    ④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参见http://www.1921.cn/new/zjsq/guodehong/view.asp?id=200。
    ⑤朱玉湘:《试论近代中国的土地关系及其特点》,《文史哲》1997年第2期,第43~52页。
    ⑥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7—70页。
    ⑦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3~20页。
    ⑧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6页。
    ⑨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集中趋势及其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3~48页。
    ②徐畅:《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78~122页。
    ③武力:《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第42~55页。
    ①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②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页。
    ①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①潘光旦、全慰天:《谁说“江南无封建”?——土地改革中的苏南农村访问记之一部分》,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无锡1951年版,第10页。
    ②《苏南农村土地制度的初步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3页。
    ③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第7页。
    ④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⑤《无锡县农村经济状况》,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65页。
    ⑥无锡县委调查科:《坊前乡农村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01,第11页。
    ①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第20~21页。
    ②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54页。
    ③《无锡县土地习惯》,《无锡县政公报》1934年第104卷第105期。
    ④钱泳:《履园丛话》卷四《协济》
    ①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第11页。
    ②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第22页。
    ①无锡县委调查科:《坊前乡农村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01,第15页。
    ①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农村封建势力的几个特点》,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无锡1951年版,第3页。
    ①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4页。
    ②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①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②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70页。
    ③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④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2961~32962页。
    ①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505页。
    ①转引自蒋国良主编:《无锡县农业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25页。
    ①《无锡坊前乡农村概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120~121页。
    ②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附表六。
    ①无锡县委:《无锡县土改前后农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比的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14033,第4页。
    ②无锡县委:《查桥区安龙山乡五保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40,第8页。
    ③转引自[美]柏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④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2页。
    ⑤转引自蒋国良主编:《无锡县农业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125页。
    ①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61页。
    ②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等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板,第180页。
    ③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第14页。
    ④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42~33043页。
    ⑤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第14页。
    ①《苏南农村土地制度的初步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7页。
    ②蒋辛如:《谈无锡农村概况》,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37页。
    ③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48页。
    ④《江苏佃农状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第128页。
    ⑤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50页。
    ⑥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第14页。
    ⑦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55~33056页。
    ⑧《苏南农村土地制度的初步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6页。
    ①无锡县委调查科:《坊前乡农村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01,第13页。
    ②孙毓棠:《江南的永佃权与封建剥削》,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无锡1951年版,第6页。
    ③《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第7章,第80页,转引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2页。
    ④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司编:《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44页。
    ⑤《无锡县土地习惯》,《无锡县政公报》1934年第104卷第105期。
    ⑥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82页。
    ①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39~33040页。
    ②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44~33045页。
    ③林祥瑞:《试论永佃权的性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第124页。
    ④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500页。
    ⑤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农村封建势力的几个特点》,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无锡1951年版,第3页。
    ⑥[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7页。
    ⑦《江苏佃农状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第134页。
    ①《江苏佃农状况》,刘大钧:《我国佃农经济状况》,上海太平洋书店,第140页。
    ②[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9~73页。
    ③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263页。
    ④[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65页。
    ⑤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农业”第11页。
    ⑥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2963页。
    ①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98页。
    ②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40页。
    ③董时进:《国防与农业》,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128页。
    ④参见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①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99页。
    ②参见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194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2页。
    ③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237页。
    ④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第136页。
    
    ①姜涛:《历史与人口——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487页。
    ①姜涛:《历史与人口——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0页。
    ②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1页。
    ③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448页。
    ④江苏省行政公署实业司编:《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1914年版。
    ⑤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版,第69页。
    ⑥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人口”第3页。
    ⑦内政部统计处编:《各省市乡镇保甲户口统计》,1946年版,第4页。
    ⑧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763页。
    ⑨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26页。
     ①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市)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29~1948)》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页。
    ①赵步霞:《北夏第二年》(上),《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2期,第1129页。
    ①《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惠北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报告之四惠北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1933年版,第3~9页。
    ②现代人口学公认的性别比正常值为107。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3页。
    ④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市)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29~1948)》,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5页。
    ⑤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216页。
    ⑥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10~18页。
    ①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农业”第1页。
    ②无锡县委调研科:《无锡农民生活概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06100,第68页。
    ③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第99~104页。
    ①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②陈翰笙:《工业化与无锡的农村副业》,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57页。
    ③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2~163页。
    ④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98页。
    ①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3页。
    ②芮麟:《衰落中的无锡农村》,《人报旬刊》1933年1月,第7页。
    ①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市)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29~1948)》,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9页。
    ②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37页。
    ③《江浙皖实态调查汇集》,维新学院1939年版,第62页。
    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惠北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报告之四惠北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1933年版,第7~9页。
    ⑤华洪涛:《无锡农村概况调查》,《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14页。
    ⑥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①庄泽宣:《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中华书局1939年版,第36~37页。
    ②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页。
    ③无锡县委:《查桥区安龙山乡五保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40,第6页。
    
    ①《汶上乡乡民职业比较表》,《无锡县政公报》1930年3月11日第27期。
    ②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20页。
    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惠北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报告之四惠北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1933年版,第2页。
    
    
    ①《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惠北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报告之四惠北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1933年版,第11~13页。
    ②秦柳方、钱俊瑞:《黄巷农村经济调查统计(续)》,《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9号。
    
    ①陈翰笙:《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和农村生产力》,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第4~5页。
    ②《怎样分类观察农户经济》,《中国农村》1934年10月第1卷第1期,第103页。
    ①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兼论王宜昌韩德章两先生农村经济研究的“转向”》,《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6期,第4页。
    ②孙冶方:《论农村调查中农户分类方法》,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7页。
    ③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兼评陈先生近著〈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5期,第99页。
    ④[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第249~251页。
    ⑤[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第498~501页。
    ①陈一:《无锡农村之现况》,《农行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第31页。
    ②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503页。
    ③江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第21页。
    ①张鸣:《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与意识变迁》,《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24~132页。
    ②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③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④《无锡坊前乡农村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117页。
    ①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499页。
    ②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③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20、1023页。
    ④《无锡县张村区农村经济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96页。
    ⑤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378页。
    ⑥《山东省、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2年版,166~168页。
    ⑦无锡县委:《无锡县土改前后农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比的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14033,第4页。
    ①林利著,孟宪承译:《太平天国外纪》卷下,页四O~四三,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148页。
    ②杨永良:《解放前无锡的农民生活》,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五辑,1984年版,第23页。
    ③宁之:《苏南沦陷区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42年第8卷第2期,第23页。
    ④张鸣:《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结构与意识变迁》,《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124页。
    ⑤许珏:《复庵遗集》,三卷,页三,新政筹款不宜扰民呈请代奏片,转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第一辑,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912页。
    ①杨永良:《解放前无锡的农民生活》,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五辑,1984年版,第23页。
    ②芮麟:《衰落中的无锡农村》,《人报旬刊》1933年第1卷第7、8期合刊,第7~8页。
    ③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36页。
    ④杨永良:《解放前无锡的农民生活》,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五辑,1984年版,第23页。
    ⑤达生:《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农村》,《东方杂志》1934年31卷21号,第40页。
    ⑥顾振中:《无锡农村经济衰落之现状》,《农行月刊》1934年第1卷第2期,第21页。
    ⑦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98页。
    ①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无锡县委调研科:《关于负担政策的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06104,第102页。
    ③无锡县委:《无锡县土改前后农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比的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14033,第4页。
    ①秦柳方:《农村转变中之黄巷扛重队》,《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第1763~1764页。
    ②转引自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396页。
    ③茅仲英:《丽新路工人生活抽样调查统计》,《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第1797页。
    ④秦柳方:《农村转变中之黄巷扛重队》,《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第1764~1765页。
     ①秦柳方:《农村转变中之黄巷扛重队》,《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第1783页。
    ①陈翰笙:《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第12页。
    ②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③张研:《试论近代江苏的族田》,《历史论丛》第五辑,齐鲁书社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页。
    ④钱辅公:《义田记》,(清)吴楚材《古文观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①(乾隆):《金坛县志》卷10,艺文。
    ②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634页。
    ③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20页。
    ④转引自钱志仁、华百顺:《无锡望族华氏述要》,赵永良、蔡增基:《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⑤《流淌的文明——荡口文化史话》(征求意见稿),中国作家出版社,第29、32页。
    ⑥《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496页。
    ⑦冯尔康:《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田的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辑,总第15辑,第206页。
    ⑧《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496~498页。
    ⑨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61~63页。
    ①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70页。
    ②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5页。
    ③《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497页。
    ④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61页。
    ⑤参见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130页。
    ①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②(清)毛祥麟:《对山书屋墨余录》卷二,湖州醉六堂吴氏藏版。
    ③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5页。
    ④荣敬本:《梁溪荣氏家族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⑤解放初中共无锡县委进行的无锡荡口义庄田调查(见县委调研科:《无锡荡口区义庄田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0B10010006053;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有言“时间最短的则为华襄义庄,系清光绪年间所建。”似不确。此处引言作者为华氏传人,且时间具体,应为信史。
    ⑥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4页。
    ①汪稼仓、尤建霞:《苏州的义庄》,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1990年版,第375页。
    ②《无锡县张村区特殊土地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249页。
    ③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73页。
    ④徐珂:《仲可随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⑤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9页。
    ⑥归堤:《常熟之义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1年第2卷第7期,第7页。
    ⑦薛暮桥:《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索引》,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⑧阮荫槐:《无锡之土地整理》,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17472页。
    ⑨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①县委调研科:《无锡荡口区义庄田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0B10010006053,第64页。
    ②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69页。
    ③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58页。
    ④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574页。
    ⑤(清)李兆洛:《华氏义庄记》,《养一斋文集》“续编卷第四”。
    ①钱穆:《华绛之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第1页。
    ②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5页。
    ③《范文正公义庄规矩》,周鸿度等:《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116~117页。
    ④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2年版,第76页。
    ⑤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5页。
    ⑥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6页。
    ⑦转引自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261页。
    ①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②中共苏南区委员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编:《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内部印行,第575页。
    ③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73页。
    ④《范文正公义庄规矩》,周鸿度等:《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
    ⑤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68页。
    ⑥参见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2年版,“从‘义田’进一步看苏南的封建势力”目。
    ⑦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第71页。
    ⑧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9页。
     ①中共无锡县委:《无锡荡口镇义庄田情况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第261页。
    ①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8~59页。
    ②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9页。
    ③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8页。
    ④[美]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①华敦礼:《华绎之及其祖父华鸿模生平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32~33页。
    ②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58页。
    ③张研、牛贯杰:《试论团练大臣与双重统治格局》,《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第59页。
    ④Jerry Dennerline,The New Hua Charitable Estate and Local Level Leadedship in Wuxi County at the End of the Qing,in Tang Tsou(ed), Select Papers from 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4, 1979~1980,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from 1850 to the Presen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 P23.
    ⑤Jerry Dennerline,The New Hua Charitable Estate and Local Level Leadedship in Wuxi County at the End of the Qing,in Tang Tsou(ed), Select Papers from 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4, 1979~1980,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from 1850 to the Present,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 P P 49~50.
    
    
    ①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135页。
    ②经济会议秘书处编:《中国金融经济史料丛编21》第三辑全国经济会议专刊民国十七年,第517~519页。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9页。
    ①章有义:《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程度变迁的趋势》,《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②芮麟:《衰落中的无锡农村》,《人报旬刊》1933年第1卷第7、8期合刊。
    ③阮荫槐:《无锡之土地整理》,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17453页。
    ①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218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52页。
    ②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30页。
    ③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219页。
    ④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219~33220页。
     ①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28~1430页。
    ①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3008页。
    ①《专载:去年无锡农村概况》,《中行月刊》1934年第8卷第3期,第192页。
    ①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市)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29~1948)》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页。
    
    
    ①无锡县委:《查桥区安龙山乡五保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40,第35页。
    ②无锡县委:《坊前镇九保减租材料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3036,第11页。
     ①原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县(市)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29~1948)》,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329页。
     ①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第1441页。
    ①刘怀溥等整理:《江苏无锡县近卅年来农村经济调查报告》,《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第3页。
    ②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农业”第12页。
    
    
    ①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4页。
    ②胡春风:《宗教与社会》,上海科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③何畏:《迷信论——对盲目信仰的哲学反思》,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66~667页。
    ⑤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十四册迷信),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1页。
    
    
    ①蔡元培:《华工学校讲义》,《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北京大学新潮社1920年版,第516~517页。
    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③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92页。
    ①伍一鸣:《道教在无锡流传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8辑,1987年版,第146~147页。
    ②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传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本土化了,这里归于传统宗教。
    ③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92页。
    ④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802页。
     ①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100~101页。
    ①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96页。
    ②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796~1798页。
    ③参见赵嘉珠编:《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④诸大觉、王鹰:《抗日战争时期的无锡先天道大暴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3辑,1986年版,第12页。
    ⑤吴文勉、武力:《中国村庄的社会经济江苏省无锡市马鞍村百年变迁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6页。
    ⑥林久男、房建昌:《无锡先天道活动概况——1945年日军无锡宪兵对<调查>译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34辑,1997年版,第144页。
    ①王传松:《无锡天主堂第一位本堂神父毕方济》,《中国天主教》2006年第5期,第46页。
    ②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123页。
    ③佚名:《勾吴癸甲录》,《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④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35页。
    ⑤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123~155页。
    ⑥汤以洪:《基督教传入我县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153页。
    ①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125页。
    ②李勇、池子华:《近代苏南农民的天主教信仰》,《中国农史》2006年第4期,第98~104页。
    ③[法]史式徽:《江南传教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52页。
    ④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第4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87页。
    ⑤胡子丹:《解放前的太湖渔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崇安南长北塘郊区四区专辑,1989年版,第95页。
    ①汤以洪:《基督教传入我县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153页。
    ②胡子舟:《解放前的太湖渔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95页。
    ③陈金镛:《迎神赛会的利与害》,《余之生活观》,上海广学会1926年版,第19~20页。
    ④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129页。
    ⑤《江浙皖实态调查汇集》,维新学院编辑发行1939年版,第63页。
    ⑥汤以洪:《基督教传入我县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第154页。
     ①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36页。
    ②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第122~123页。
    ①具体内容参见:《无锡礼俗叙言》,《无锡杂志》1926年第11卷第3期,第3~15页。
    ②具体内容参见:《无锡礼俗叙言》,《无锡杂志》1926年第11卷第3期,第20~21页。
    ③《春节习俗撷趣》,顾一群、肖鹏:《江苏文史资料》第120辑《无锡文史资料》第41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版,第246页。
    ④钱小柏:《无锡岁时风俗志》,《民众教育月刊》1936年第5卷第2期,第67页。
    ⑤满铁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第156页。
    ①《七夕乞巧》,顾一群、肖鹏:《江苏文史资料》第120辑《无锡文史资料》第41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版,第256页。
    ②伍一鸣:《道教在无锡流传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8辑,1987年版,第151~152页。
    ①谈汗人:《昔日无锡庙会》,《江苏地方志》2002年第3期,第49页。
    ②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100~101页。
    ③欣史:《无锡庙会械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9辑,1994年版,第115页。
    
    ①林宗礼、钱佐元编:《江苏歌谣集》(苏常区·第二辑),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33年版,第66页。
    ②《无锡礼俗叙言》,《无锡杂志》1926年第11卷第3期,第9~10页。
    ③林宗礼、钱佐元编:《江苏歌谣集》(苏常区·第二辑),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33年版,第24~25页。
    ①满铁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第152~153页。
    ②《无锡金匮县志》(四十卷·清嘉庆十八年刻本),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53页。
    ①王天予:《无锡北夏的农村经济》,《农行月刊》1935年第2卷第11期,第27页。
    ②喻任声:《岸底里之婚俗改良运动》,《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10期,第1926页。
    ③欣史:《无锡庙会械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9辑,1994年版,第115页。
    ④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8月第24卷16号,第100~101页。
    ⑤林宗礼、钱佐元编:《江苏歌谣集》(苏常区·第二辑),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33年版,第115页。
    ⑥陈金镛:《迎神赛会的利与害》,《余之生活观》,上海广学会1926年版,第20页。
    ⑦丁日昌:《禁迎神赛会示》,《教会新报》1869年12月18日,第66卷。
    
    
    ①孙耀基:《无锡县政府布告:禁止迎神赛会》,《无锡县政公报》1929年第1期,第1~2页。
    ②喻任声:《岸底里之婚俗改良运动》,《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10期,第1927~1928页。
    
    ①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第157~158页。
    ②夏明方康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①《锡人抢米》,《益闻录》,1898年第1794期第334页。
    ②杨永良:《解放前无锡县的几次抢米风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81页。
    ③[美]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杨永良:《解放前无锡县的几次抢米风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第82页。
    ⑤吴文晖:《灾荒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实业》1935年第1卷第10期,第1896~1897页。
    ①转引王逢辛:《以经济眼光观察抢米风潮》,《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8期,专论页17~18。
    ②参见拙文:《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353~358页。
    ③吴文晖:《灾荒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实业》1935年1卷10期,第1896~1897页。
    ④转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424页。
    ①《苏省茧市衰落之重大危机》,《新闻报》1932年6月4日第三张第11页。
    ②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7号,第19~20页。
    ③张履鸾:《江苏物进物价之研究》,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版,第20页。
    ④孙怀仁等:《中国经济现势讲话》,申报月刊社1935年版,第98页。
    ⑤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1934年第1卷第3期,第2页。
    ⑥《苏省茧市衰落之重大危机》,《新闻报》1932年6月4日第三张第11页。
    ⑦苏锡生:《无锡农民副业之今昔观》,《东方杂志》32卷10号,1935年5月,第133~134页。
    ⑧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第11页。
    ①参见拙文:《试论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危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第44~48页。
    ②李珩:《无锡的抢米风潮》,原载《新创造》1932年第2卷第1、2期合刊,转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422页。
    ③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第11页。
    ④转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424页。
    
    
    ①达生:《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农村》,《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21号,第41页。
    ②(恒德):《论分米》(上),《人报》1932年6月9日第二版。
    ③砉然:《抢米》,《人报》1932年6月7日第四版。
    ④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第12页。
    ⑤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第11页。
    
    
    ①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24卷16号,第97页。
    ②(野风):《无锡抢米见闻实录》,《人报》1932年6月8日第二版。
    ③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第10页。
    ④《籴入不遂怀恨纵火》,《锡报》1932年6月7日第二版。
    ①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4期,第8页。
    ②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续)》,《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4期,第9~10页。
    ③李珩:《无锡的抢米风潮》,原载《新创造》1932年第2卷第1、2期合刊,转引自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424页。
    ④参见《互相鼓荡的常锡抢米潮》,《江苏新闻》1948年第2卷第3、4期。
    ⑤《地方新闻:抢米又一警报》,《新无锡》1932年6月4日第二版。
    ⑥王逢辛:《以经济眼光观察抢米风潮》,《钱业月报》1932年12卷8期,专论页19。
    ①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5页。
    ②《国内经济:农业:苏省府挽救农村经济办法》,《工商半月刊》1932年4月,第15页。
    ③孟昭:《无锡农村经济崩溃之危险》,《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8期,专论页15。
    ④转引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6页。
    ⑤孟昭:《无锡农村经济崩溃之危险》,《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8期,专论页15。
    ⑥《产业:农业:救济无锡农村》,《中行月刊》1932年第5卷第3期,第101~104页。
    ⑦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6页。
    ①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7页。
    ②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7页。
    ③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6页。
    ④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第7~8页。
    ⑤秦柳方、钱俊瑞:《黄巷农村经济调查统计(续)》,《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9期,第8页。
    ①阮荫槐:《无锡之土地整理》,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51630~51631页。
    ②秦柳方、钱俊瑞:《黄巷农村经济调查统计(续)》,《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9期,第10页。
    ③《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简章》,《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1934年4月第1期,第12页。
    ④陈翰笙:《中国田地问题》,转引自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②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①分别参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和金陵大学农学系出版社1941年版。
    ①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陈翰笙:《封建社会的农村生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③《农村周报》1930年第36期,转引自杜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团活动始末》,《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五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8页。
    ①陈翰笙:《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之发轫》,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②陈翰笙:《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与农村生产力》,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1934年版。
    ③陈翰笙:《亩的差异》,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1号,上海1929年版。
    ④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⑤参阅陈翰笙:《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59页。
    ①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5期,第98页。
    ②陈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9期,第9~28页。
    ③陈翰笙:《难民的东北流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2号,1930年版。
    ④陈翰笙:《中国的农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⑤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⑥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①陈翰笙:《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与农村生产力》,中山文化教育馆出版1934年版。
    ②秦柳方:《著名农村经济专家陈翰笙》,《云海滴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6期,第1页。
    ④孙冶方:《农村经济学底对象》,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①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34年第1卷第1期,第36页。
    ②薛暮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③孙冶方:《一封讨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来信》,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第643页。
    ④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兼论王宜昌、韩德章两先生农村经济研究的“转向”》,《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6期,第2页。
    ⑤余霖(薛暮桥):《介绍并批评王宜昌先生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底论著》,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2页。
    ⑥陶直夫(钱俊瑞):《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页。
    ⑦余霖(薛暮桥):《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答》,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3页。
    ①孙冶方:《乡村工作人员应走的道路》,《孙冶方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孙冶方全集(1930年~1949年)》第一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198页。
    ②参见雷颐:《“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07~126页。
    ③陈鲁直:《革命家与学者——陈翰笙先生》《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3期,第7页。
    
    ①郑厚博:《中国合作社实况之检讨》,《实业部月刊》1936年第1卷第7期,第38页。
    ②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23页。
    
    ①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78页。
    ②《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江苏合作》1930年2期,第8页。
     ①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8~10期,第46页。
    
    
    ①陈禾章、沈雷春、张韵华:《中国战时经济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13页。
    ②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23页。
    ③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26页。
    ④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24页。
    ⑤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25页。
    ⑥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第38页。
     ①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8期,第46页。
    ①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8期,第53页。
    ②高景岳、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308页。
    ③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9期,第53页。
    ④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9期,第55页。
    ⑤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9期,第58页。
    ①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9期,第61页。
    ②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10期,第46页。
    ③王惠民:《农村合作》,大华书局1935年版,第78页。
    ④陈翰笙:《合作社是治中国病的万应灵药吗?》,史建云、徐秀丽译:《陈翰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4页。
    ⑤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179页。
    ①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8期,第46页。
    ②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第32989~32990页。
    ③武宝琛:《黄巷信用合作社之过去与现在》,《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第1857~1858页。
    ④章元善:《行政院推广农业合作事业纲要》,《合作讯》百期特刊。
    ⑤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第174~176页。
    ⑥朱若溪:《高长岸的运销合作社》,《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2期,第233页。
    ①陈一:《无锡县合作事业之调查与希望》,《农行月刊》1934年第1卷第4期,第50页。
    ②朱若溪:《高长岸的运销合作社》,《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2期,第249页。
    ③冯静远:《农村经济及合作》,浙江省教育厅1935年版,第86页。
    ④王惠民:《农村合作》,大华书局1935年版,第77页。
    ⑤转印自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22~623页。
    ①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63页。
    ②朱若溪:《六年来之实验事业》,《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5卷第8期,第1546页。
    ③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66页。
    ④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66页。
    ①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页。
    ②俞庆棠:《中国农村衰落的原因和救济方法》,《申报月刊》1932年第1卷第4号。
    ③俞庆棠:《普及教育与民众教育》,原载《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3期,转引自茅仲英、唐孝纯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256页。
    ④梁漱溟:《高践四先生事略》,江苏省无锡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34辑,1997年版,第453页。
    ①高践四:《民众教育》,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9~19页。
    ②高践四:《民众教育》,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54页。
    ①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实验区编:《黄巷实验区》1930年版,第1页。
    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实验区编:《黄巷实验区》1930年版,第1~2页。
    ③秦柳方:《回忆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专辑,1991年版,第45页。
    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调查团编述:《调查乡村建设纪要》,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1935年版,第246页。
    ②第十区旧名“北延下乡”,简称“北下”,选为实验区时,改称“北夏”。
    ③赵步霞:《北夏第二年》(上),《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6卷第6期,第1124页。
    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调查团编述:《调查乡村建设纪要》,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1935年版,第264页。
    ②秦柳方:《回忆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专辑,第44页。
    ③秦柳方:《本院民众教育指导防灾之一实例》,《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577页。
    ④具体内容参见秦柳方:《回忆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专辑,第55页。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66页。
    ②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67页。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72~173页。
    ④陈兆衡:《普及一区民众教育实验之发端》,《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第1531页。
    
    ①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69页。
    ②乡村工作讨论会:《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66页。
    ③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第168页。
     ①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1. (乾隆):《金匮县志》。
    2. (乾隆):《金坛县志》。
    3. (清)毛祥麟:《对山书屋墨余录》卷二,湖州醉六堂吴氏藏版。
    4. (清)李兆洛:《华氏义庄记》:《养一斋文集》“续编卷第四”。
    5.钱泳:《履园丛话》卷四《协济》。
    6.丁日昌:《禁迎神赛会示》,《教会新报》1869年12月18日,第66卷。
    7.《锡人抢米》,《益闻录》,1898年第1794期。
    8.江苏省行政公署实业司:《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1914年版。
    9.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北京大学新潮社1920年版。
    10.陈金镛:《迎神赛会的利与害》,《余之生活观》,上海广学会1926年版。
    11.《无锡礼俗叙言》,《无锡杂志》1926年第11卷第3期。
    12.容庵:《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无锡)》,《东方杂志》1927年第24卷第16号。
    13.经济会议秘书处编:《中国金融经济史料丛编》21第三辑全国经济会议专刊民国十七年(1928)。
    14.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十四册迷信)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15.陈翰笙:《中国农民担负的赋税》,《东方杂志》1928年第25卷第19期。
    16.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民国二十二年)》,文海出版社1929年版。
    17.孙耀基:《无锡县政府布告:禁止迎神赛会》,《无锡县政公报》1929年第1期。
    18.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社出版1930年版。
    19.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实验区:《黄巷实验区》1930年版。
    20.《黄巷概况》,《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1期。
    21.陈翰笙:《难民的东北流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2号,1930年版。
    22.秦柳方、钱俊瑞:《黄巷农村经济调查统计》,《教育与民众》1930年第1卷第8、9号。
    23.《无锡之米产调查》,《工商半月刊》1930年第2卷第15期。
    24.《汶上乡乡民职业比较表》,《无锡县政公报》1930年3月11日第27期。
    25.无锡市政筹备处编辑出版:《第一回无锡年鉴》,1930年版。
    26.顾倬:《第四区江苏无锡县农村经济调查》第一集,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1931年版。
    27.内政部统计司:《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版。
    28.大鱼:《米飓:无锡抢米七日见闻记》,《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3期。
    29.归堤:《常熟之义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1年第2卷第7期。
    30.《国内经济:农业:苏省府挽救农村经济办法》,《工商半月刊》1932年4月。
    31.华洪涛:《无锡一隅之农村概况》,《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7期。
    32.秦柳方:《农村转变中之黄巷扛重队》,《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
    33.茅仲英:《丽新路工人生活抽样调查统计》,《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
    34.王逢辛:《以经济眼光观察抢米风潮》,《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8期。
    35.武宝琛:《黄巷信用合作社之过去与现在》,《教育与民众》1932年第3卷第9、10期合刊。
    36.《产业:农业:救济无锡农村》,《中行月刊》1932年第5卷第3期。
    37.孟昭:《无锡农村经济崩溃之危险》,《钱业月报》1932年第12卷第18期。
    38.黄理平:《抢米风潮及其救济方法》,《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4期。
    39.华洪涛:《无锡农村概况调查》,《民众导报周刊》1932年第18期。
    40.林宗礼、钱佐元编:《江苏歌谣集》(苏常区·第二辑),江苏教育学院出版社1933年版。
    41.高践四:《民众教育》,见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42.张履鸾:《江苏物进物价之研究》,金陵大学农学院1933年版。
    43.芮麟:《衰落中的无锡农村》,《人报旬刊》1933年第1卷第7、8期合刊。
    44.周宪文:《外粮征税与食粮统制》,《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1卷第19期。
    45.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7号。
    46.朱若溪:《高长岸的运销合作社》,《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2期。
    47.陈兆衡:《普及一区民众教育实验之发端》,《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
    48.秦柳方:《黄巷迷信风俗的体认与破除》,《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
    49.秦柳方:《本院民众教育指导防灾之一实例》,《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4卷第9、10期合刊。
    50.朱若溪:《六年来之实验事业》,《教育与民众》1933年第5卷第8期。
    51.《无锡之泥人业》,《工商半月刊》1933年第5卷第10号。
    52.孙怀仁:《中国农业恐慌之解剖》,《申报月刊》1933年第2卷第7号。
    53.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
    54.《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惠北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报告之四惠北区户口经济调查统计》,1933年版。
    55. H.D.lamson著,何学尼译:《工业化对于乡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4村50农家之调查》,《社会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1~5期。
    56.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34年第1卷第1期。
    57.中国经济情报社:《中国经济年报》1934年第1辑。
    58.顾振中:《无锡农村经济衰落之现状》,《农行月刊》1934年第1卷第2期。
    59.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1934年第1卷第3期。
    60.陈一:《无锡县合作事业之调查与希望》,《农行月刊》1934年第1卷第4期。
    61.《专载:去年无锡农村概况》,《中行月刊》1934年第8卷第3期。
    62.《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简章》,《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1934年第1期。
    63.胡伊默:《中国农业恐慌的特殊性》,《新中华杂志》1934年第2卷第23期。
    64.达生:《灾荒打击下的中国农村》,《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21号。
    65.《无锡县土地习惯》,《无锡县政公报》1934年第104卷第105期。
    66.张锡昌:《农村社会调查》,黎明书局1934年版。
    67.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论》,上海黎明书店1934年版。
    68.陈翰笙:《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和农村生产力》,中山文化教育馆1934年版。
    69.赵步霞:《北夏第二年》(上),《教育与民众》1934年第6卷第6期。
    70.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
    71.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调查团编述:《调查乡村建设纪要》,湖北地方政务研究会1935年版。
    72.王惠民:《农村合作》,大华书局1935年版。
    73.孙怀仁等:《中国经济现势讲话》,申报月刊社1935年版。
    74.冯静远:《农村经济及合作》,浙江省教育厅1935年版。
    75.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
    76.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无锡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
    77.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兼评陈先生近著〈广东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5期。
    78.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兼论王宜昌、韩德章两先生农村经济研究的“转向”》,《中国农村》1935年第1卷第6期。
    79.吴文晖:《灾荒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实业》1935年1卷10期。
    80.陈一:《无锡农村之现况》,《农行月刊》1935年第2卷第4期。
    81.王天予:《无锡北夏的农村经济》,《农行月刊》1935年第2卷第11期。
    82.苏锡生:《无锡农民副业之今昔观》,《东方杂志》1935年32卷10号。
    83.俞庆棠:《普及教育与民众教育》,《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3期。
    84.赵步霞:《北夏第二年——本院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第二年度工作报告》,《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7期。
    85.喻任声:《岸底里之婚俗改良运动》,《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6卷第10期。
    86.章元善、许仕廉:《乡村建设实验(第二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
    87.王亮丰、陆渭民:《无锡县合作社调查报告》,《农行月刊》1936年第3卷第8~10期
    88.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三集)》,中华书局1937年版。
    89. [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90.郑厚博:《中国合作社实况之检讨》,《实业部月刊》1936年第1卷第7期。
    91.钱小柏:《无锡岁时风俗志》,《民众教育月刊》1936年第5卷第2期。
    92.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社会科学杂志》1936年第7卷第13期。
    93.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4.庄泽宣:《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中华书局1939年版。
    95.《江浙皖实态调查汇集》,维新学院1939年版。
    96.满铁上海事务所调查室编:《江苏省无锡县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满铁调查研究资料第三十七编,昭和十六年(1941年)日文版。
    97. [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1941年版。
    98.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司:《中国租佃制度之统计分析》,正中书局1942年版。
    99.复明:《无锡志略》,《江苏文献》1942年第5、6期合刊。
    100.宁之:《苏南沦陷区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1942年第8卷第2期。
    101.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
    102.董时进:《国防与农业》,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103.内政部统计处:《各省市乡镇保甲户口统计》,1946年版。
    104.刘之驹:《无锡县合作事业概况》,无锡艺海印书馆1948年版。
    105.《互相鼓荡的常锡抢米潮》,《江苏新闻》1948年第2卷第3、4期。
    106.无锡县委:《查桥区安龙山乡五保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40。
    107.无锡县委调查科:《坊前乡农村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2001。
    108.无锡县委调研科:《无锡荡口区义庄田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00B10010006053。
    109.无锡县委:《坊前镇九保减租材料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03036。
    110.无锡县委调研科:《关于负担政策的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06104。
    111.无锡县委调研科:《无锡农民生活概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06100。
    112.南农协研科:《无锡县情况》,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20010001。
    113.无锡县委:《无锡县土改前后农民生产与生活情况对比的典型调查》,锡山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为00B10010014033。
    114.苏南区农民协会委员会:《苏南农村经济资料》,苏南区农民协会1951年版。
    115.潘光旦、全慰天:《苏南土地改革访问记》,三联书店1951年版。
    116.苏南土地改革委员会:《土地改革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
    117.苏南土地改革委员会:《我所见到的苏南土地改革运动》,无锡1951年版。
    118.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土改委员会:《解放前的苏南农村》,无锡1951年版。
    119.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江苏省农村调查》(华东农村经济资料第一分册), 1952年版。
    120.苏南土地改革委员会:《苏南土地改革文献》,无锡1953年版。
    121.《山东省、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调查》,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1952年版。
    122.饶漱石:《关于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作任务的报告》,余醒民编:《华东军政委员会(首次会议)文献》,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政治部编印。
    12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12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125.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6.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太平天国资料》,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28.陈禾章、沈雷春、张韵华:《中国战时经济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29.何梦雷:《苏州、无锡、常熟三县租佃制度调查》,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 1977年版。
    130.阮荫槐:《无锡之土地整理》,萧铮主编:《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美国)中文资料中心1977年版。
    131.陈翰笙:《对研究世界史的几点意见》,《世界历史》1978年第1期。
    132.中央统战部理论组:《实践和捍卫毛主席统一战线思想的光辉典范——纪念敬爱的周总理诞辰八十周年》,《人民日报》1978年3月16日第2版。
    133.佚名:《勾吴癸甲录》,《太平天国史料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34.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135.冯尔康:《论清朝苏南义庄的性质与族田的关系》,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3期。
    136.林祥瑞:《试论永佃权的性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37. Jerry Dennerline,The New Hua Charitable Estate and Local Level Leadedship in Wuxi County at the End of the Qing,in Tang Tsou(ed), Select Papers from the Center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No.4, 1979~1980,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from 1850 to the Present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1。
    13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8年)》第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
    139.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0.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无锡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第1~8辑,1984年版。
    141.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142. [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3.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4. [美]柏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45.高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上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6.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47.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一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148.高景岳、严学熙:《近代无锡蚕桑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版。
    149.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50.华敦礼:《华绎之及其祖父华鸿模生平传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
    151.汤以洪:《基督教传入我县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5年版。
    152.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153. Lynda S.Bell,Merchants, Peasants, and the State: The Organization and Politics of Chinese Silk Production, Wuxi County, 1870~1937(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85年博士学位论文)。
    154. Lynda S.Bell,Explaining China’s Rural Orisis:observations from Wuxi Coun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Republican China》,11.1,1985。
    155.张研:《试论近代江苏的族田》,《历史论丛第五辑》齐鲁书社出版社,1985年版。
    156.丁利刚、赵善阳:《陈翰笙与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复旦学报》1985年第4期。
    157.薛暮桥:《我国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的先驱——陈翰笙》,《人民日报》1985年10月7日第5版。
    158.华敦礼:《荡口华氏义庄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
    159.杨永良:《解放前无锡县的几次抢米风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4辑,1986年版。
    160.诸大觉、王鹰:《抗日战争时期的无锡先天道大暴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3辑,1986年版。
    16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162.严学熙:《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4期。
    163. [英]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64. [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5.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166.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版。
    167.伍一鸣:《道教在无锡流传的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18辑,1987年版。
    168.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169.薛暮桥:《薛暮桥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70. [苏]米罗诺夫:《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71.茅家琦、李祖法:《无锡近代经济发展史论》,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172.王赓唐、冯炬:《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73.黄慧芳:《无锡蚕桑发展简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8年版。
    174.《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编辑室编:《中国农业合作史资料》(增刊)1988年第2期。
    175.章有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76.王翔:《民国前期蚕桑业发展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第2期。
    177.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等:《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三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178.江绍原:《中国礼俗迷信》,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
    179.周鸿度等:《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
    180.钮志元:《无锡天主教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
    181.胡子舟:《解放前的太湖渔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1辑,1989年版。
    182.郭德宏:《旧中国土地占有状况及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183.周德钧:《社会学化:历史学的方向——对历史科学“范式”的形成、完善的几点思考》,《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5期。
    184.刘瑞农:《刘瑞农农业文选》,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185.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文史资料》第1~5辑,1990年版。
    186.程歆:《晚清乡土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7.崔晓黎:《家庭·市场·社区——无锡清苑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比较研究(1929~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
    188.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189.吴柏均:《无锡区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90.段本洛:《永佃制与近代江南租佃关系》,《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91.张研:《清代族田与基层社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92.秦柳方:《回忆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专辑,1991年版。
    193.黄宗智:《略论农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以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94.朱小田:《近代苏南的民俗变迁》,《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第4期。
    195. (清)王抱承纂萧焕梁续纂:《无锡开化乡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6.《光绪无锡金匮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22,上海书店1992年版。
    197. [美]夏明德(Lynda S.Bell):《试论农民决策行为之合理性:无锡小农经济与蚕丝业》,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下册,中华书局1992年版。
    198.徐新吾主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99.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0.庞卓恒:《西方新史学述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1.周振鹤:《释江南》,钱伯城主编:《中华文史论丛》第49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203.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民国丛书第四编13》上海书店,1992年版。
    204.严学熙:《近代丝绸生产发展与江南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05.彭安玉:《近代江苏人口探析》,《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06.王赓唐、汤可可:《无锡近代经济史》,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207.杜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团活动始末》,《中共党史资料》(第四十五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
    208.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思考》,《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
    209.段本洛、单强:《近代江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0.小田:《吴地庙会》,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1.欣史:《无锡庙会械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29辑,1994年版。
    212. [美]邓尔麟:《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13.高燮初:《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4.荣敬本:《梁溪荣氏家族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215.秦柳方:《云海滴翠》,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216.吴柏均:《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217.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上、中、下),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18.单强:《民国时期江南农村信贷市场之特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19.范金民:《清代苏州宗族义田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20.王先明:《中国社会史学的历史命运》,《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
    221.蒋国良:《无锡县农业志》,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
    222.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书店1996年版。
    223. [美]李明珠(Lillian M.Li):《近代中国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4.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5.吴存浩:《中国农业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26.曹幸穗:《旧中国江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227.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现代社会的再认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28.雷颐:《“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29.《论近代江南乡镇化》,《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30.陈金龙:《“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形成过程考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31.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南通与无锡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232.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233.段本洛:《苏南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234.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三联书店1997年版。
    235.章有义:《近代中国农民生活程度变迁的趋势》,《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236.林久男、房建昌:《无锡先天道活动概况——1945年日军无锡宪兵对<调查>译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无锡文史资料》第34辑,1997年版。
    237.吴玉琴:《解放前江苏省的租佃关系探讨》,《中国农史》1997年第1期。
    238.朱玉湘:《试论近代中国的土地关系及其特点》,《文史哲》1997年第2期。
    239.李学昌主编:《20世纪常熟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0.《孙冶方全集》1930~1949年第一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41.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242.徐珂:《仲可随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43. (清)吴楚材:《古文观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44.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年版。
    245.张椿年、陆国俊主编:《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6.钱俊瑞:《钱俊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47.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248.姜涛:《历史与人口——中国传统人口结构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9.胡成:《近代江南社会转型中的本土因素》,南京大学1998届博士学位论文。
    250.吴玉琴:《解放前江苏省的土地占有状况探析》,《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251.池子华:《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52.马俊亚:《近代江南地区工业资本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初探》,《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
    253.乌廷玉:《旧中国地主富农占有多少土地》,《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254.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255.朱文强:《怎样认识20至50年代无锡农民的纯收入——对〈第二次无锡、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再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56.王学典:《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两汉乡村社会史〉简评》,《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257.江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258.单强:《近代江南乡镇市场结构研究》,《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59.史建云、徐秀丽译:《陈翰笙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0.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1999年版。
    261.王寅生:《王寅生文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62. Lynda S.Bell,One Industry,Two Chinas:Silk Filatures and Peasant Family Production in Wuxi County,1865~1937,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63.何畏:《迷信论——对盲目信仰的哲学反思》,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4.《春节习俗撷趣》,顾一群、肖鹏:《江苏文史资料》第120辑《无锡文史资料》第41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版。
    265.《七夕乞巧》,顾一群、肖鹏:《江苏文史资料》第120辑《无锡文史资料》第41辑漫话无锡,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9年版。
    266.乔志强、陈亚平:《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诸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267.王学典:《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268.张鸣:《20世纪开初30年的中国农村社会与意识变迁》,《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69.张佩国:《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齐鲁书社2000年版。
    270.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71.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2.郑杭生、王万俊:《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年版。
    273.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4.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胡旭晟等点校:《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板。
    275.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比较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3期。
    276.李学昌主编:《20世纪南汇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7.夏明方康沛竹主编:《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78.秦柳方:《柳风拂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79.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80.韩明谟:《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82.李学昌主编:《20世纪常熟农村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83.张国刚:《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84.刘克祥:《20世纪30年代土地集中趋势及其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85.小田:《江南乡村妇女职业结构的近代变动》:《历史档案》2001年第3期。
    286.王赓唐:《辛亥革命前无锡社会的变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江南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87.徐畅:《抗战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主城居述析》,《文史哲》2002年第4期。
    288.陈晓燕:《近代江南农村工业化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289.钱俊瑞:《钱俊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0.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1.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写:《陈翰笙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2.马俊亚:《混合与发展——江南地区传统社会经济的现代演变1900~19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93.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94.赵永良、蔡增基主编:《江南开发论文集(附录)江南风俗志》,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
    295.张佩国:《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96.王先明:《中国近代乡村史研究及展望》,《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297.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及其变化——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98.单强、昝金生:《论近代江南农村的“合会”》,《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99.忻平、赵泉民:《20世纪20——30年代江苏农村合作运动论略》,《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00.马俊亚:《典当业与江南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关系辨析》,《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301.洪璞:《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4期。
    302.李金铮:《20世纪20—40年代典当业的衰落——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303.李娟方:《太平天国在江南地区的移风易俗举措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304.赵永良、蔡增基:《无锡望族与名人传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5.刘昶:《在江南干革命:共产党与江南农村,1927~194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06.吴滔:《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07.宗菊如、周解清主编:《无锡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8.史志宏:《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09.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述评》,《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310.昝金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述论》,《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
    311.吴忠民:《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分析》,《学海》2003年第3期。
    312.马俊亚:《抗战时期江南农村经济的衰变》,《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4期。
    313.李金铮、邹晓昇:《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314.胡春风:《宗教与社会》,上海科普出版社2004年版。
    315.熊月之、熊秉真主编:《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16.李金铮:《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家的收支对比及其相关因素》,《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17.《中国会道门史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8.《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度博士论文。
    319.张研、牛贯杰:《试论团练大臣与双重统治格局》,《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320.武力:《20世纪30~40年代保定农村土地分散趋势及其原因》,《古今农业》2004年第3期。
    321.《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论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322.《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
    323.孔祥成:《试析农民离村与乡村观念变革——以20世纪20~30年代的江苏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24.《社群心态的解读——围绕1933年的浙江乡村调查而展开》,《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325.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6.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7.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8.高王凌:《租佃关系新论地主、农民和地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329.洪璞:《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吴江县为中心》,中华书局2005年版。
    330.叶世昌等:《陈翰笙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复旦学报》2005年第2期。
    331.郎友兴:《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江南市镇社会结构在近代的嬗变》,《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32.陈鲁直:《革命家与学者——陈翰笙先生》:《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3期。
    333.史志宏:《20世纪30、40年代华北平原农村土地以外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以河北省清苑县4村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334.莫宏伟:《近代中国农村的永佃权述析——以苏南为例》,《学术论坛》2005年第7期。
    335.李醒民:《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日第5版。
    336.吴文勉、武力:《中国村庄的社会经济江苏省无锡市马鞍村百年变迁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37.王赓唐:《知半斋续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338.池子华:《农民工与近代社会变迁》,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39.《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河北学刊》2006年第2期。
    340.《民国时期苏南农民分化流动的“激素”》,《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41.王传松:《无锡天主堂第一位本堂神父毕方济》,《中国天主教》2006年第5期。
    342.朱文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研究——以无锡、保定为例》,《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343.唐力行、陈忠平主编:《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344.秦晖:《“业佃”关系与官民关系——传统社会与租佃制再认识之二》,《学术月刊》2007年第1期。
    345.曾京京:《近代灾赈及社会改良事业中的家族血缘群体——以唐氏无锡东门支为例》,《中国农史》2007年第1期。
    346.史志宏:《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的历史及现存无、保资料概况》,《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47.张丽:《人口、土地和农业生产力水平:20世纪初无锡农村地区人口压力的测量》,《中国农史》2007年第3期。
    348.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中华读书报》2007年8月3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