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通高中校长境外教育交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教育交流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高中教育改革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的高中校长境外教育交流,近十年来已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展开。它具有考察时间短、实地参观多、理论研讨少、较多依赖翻译等特点,有别于通常的学者、学生和政府官员的境外交流活动,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本论文通过对校长境外教育交流中见闻与思考的梳理,探寻这种交流对校长自身素质提高、学校教育改革及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和价值,并用诠释学理论解读其意义和价值产生的原因。
     本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是对研究背景、研究原因及研究方法和过程的综合呈现,为读者展示研究者的思想过程和研究概况。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校长境外交流见闻与教育反思,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五章:第一章学校办学目标与校园文化建设,揭示校长境外教育交流中反思学校发展根本方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关注学生发展的思考;第二章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中外差异体现了教育形态的基本不同,校长饶有兴趣地对课堂教学持续关注,作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课堂教学往往是学校变革中最困难的环节;第三章品德教育,学生品德发展是学校持续关注的目标,也是校长在实践中感觉最棘手的问题,西方学校教育实践着不同的道德教育方式,校长在考察境外教育过程中的感悟使他们在反思自己教育实践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工作思路;第四章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可靠保证,面对境外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校长们从学校持续发展的高度呼唤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思考着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入展开;第五章教育观念的差异,前四个方面包含了学校教育实践的核心部分,是常常困扰着校长们的主要问题,这一章是校长的综合性教育反思,研究无法被前四章涵盖的内容,此部分使校长对境外教育实践的交流与反思变得更加丰满。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是校长境外交流的理论解读与价值探析,集中探讨校长境外交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本研究的进行寻找价值依据。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校长境外教育交流的诠释学解读,通过诠释学中“对话”特点的阐述,“理解”内涵的分析,对“实践智慧”的关注,探寻校长境外教育交流产生意义的内在原因;二是以对校长境外交流成果的研究为基础,探讨校长境外教育交流的现实意义。
     研究认为,高中校长用实践者的视角观察境外教育,在中外教育对比中开阔视野,自我反思。境外教育交流是促进校长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对深化高中教育改革,推动中外教育交流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Schoolmasters'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ook much weight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it simultaneously improved the education reformation for Chinese high-schools. By collecting and analysis many schoolmasters' experience of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tried to unscramble these schoolmasters' reflection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n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the communica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nese schoolmasters,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paper mainly focused on two aspects. First, it studied the contents of the schoolmasters'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1) it examined the target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campus-culture construction, on which focused the dir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in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idera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campus-culture construction; (2) it compare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untries. Classroom teaching was not only the key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but the difficulty in the school reformation. S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ese school and foreign showed the principle difference of the educational form; (3) the schoolmasters continuous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even in the practice. From the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might bring multi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since the western education followed the different moral education model; (4) the paper emphasized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educational research since they we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elevati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 (5) the first four parts are the keys of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main problem puzzled the schoolmasters, but the fifth part is the synthetical reflects of schoolmasters. It made the paper much more integrated and abundant.
     Second, the paper then studied the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schoolmasters'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Including: (1) It examined the deep-seated meanings of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hermeneutic methods, such as "dialogic" description, analysis of "comprehension" and attention of practice wisdom. (2) It collected and analysi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igated how it improve the schoolmasters' reflection,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and Chinese-foreig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was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and focused on the topic of the paper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It synthetically showed not on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methods and procedures, but the writer's thinking process and accumulation. The second part included the contents from chapter 3 to chapter 7. I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which investigated the stories and reflection of the schoolmasters'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third part included the contents of chapter 8 and 9. It unscrambled the theories and analyzed the values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n discussed the practical meanings of the communication. Synchronously, this part is also constructed the value frame for the research.
     From above, it could safely to say that schoolmasters'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relate to all levels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brought much favor to Chinese high-school education. Just because of these experiences of the communication, the schoolmasters were improved, and the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was also improved. The oversea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surely is not only important but necessa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gh-school education.
引文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2-283.
    [1][英]马克·贝磊.比较教育学:传统、挑战和新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6-129.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z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4-35.
    [3]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专集[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82.
    [1]田正平.大陆学者关于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05,(6).
    [2]朱宗顺.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403-404.
    [1]田正平.大陆学者关于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05,(6).
    [1]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39-340.
    [1]据教育部网站.
    [2]国家教育委员会外事司.国际中小学校长教师考察报告和比较研究汇编(内部资料)[M].北京,1997,9.93.
    [3]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3.
    [1]据教育部网站.
    [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9.
    [3]霍益萍.从精英到大众:对中国高中教育历史性转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1 钟启泉.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前言.
    [1]李晓波.陈中行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的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0).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2-123.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3.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5.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3.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5.
    [1]蔡方华.“八校联考”的癫狂里何谈素质教育?[N].北京青年报,2009(4/8).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5-136.
    [3]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0.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1.
    [2]张延昭.明清“小学”德育环境建设浅论[J].中国德育,2008,(4).
    [3]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5.
    [4]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1.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2]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3]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2-203.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2]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8-6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6.
    [3]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0.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2]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2]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5.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3.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8.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20.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5.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5.
    [3][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86.
    [4]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6.
    [1]T市校长赴美研修班.T市中小学校长赴美研修班学习考察汇报(2004).
    [1]天津市中小学校长赴美研修班.天津市中小学校长赴美研修班学习考察汇报(2004).
    [2]霍益萍,王建军.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9.
    [3]天津市中小学校长赴美研修班.天津市中小学校长赴美研修班学习考察汇报(2004).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53.
    [1]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8.
    [2]朱洪发.从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看当代道德教育模式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8.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6-167.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5.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5.
    [3]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0.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2.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2.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3]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7-118.
    [4]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2.
    [2]对N中学Z校长的访谈.
    [3]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12.
    [4]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3.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4.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4.
    [3]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0-171.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8.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9-260.
    [3]《孟子·告子下》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8.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5.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5-256.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霍益萍,王建军.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9.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8-169.
    [1]王大藏.什么样的培训者最受欢迎?[N].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8日.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22.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1.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
    [3]对G校长的访谈.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3-75.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59.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3.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2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141.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5.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4.
    [2]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3]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7.
    [1]W校长报告.亲身感受美国中小学教育,2004.
    [1]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1.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1.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7-78.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2]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9.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8.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9-100.
    [2]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他说:“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如营养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关系一样。”(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0页)
    [1]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7-108.
    [3]对江苏J中学Z校长的访谈.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6-117.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6-87.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7.
    [2]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47.
    [1]G校长报告.美国教育的见闻与思考,2004.
    [2]对G校长访谈.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2-113.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3-17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1-72.
    [2]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2.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94.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98.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12.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0.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60.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2.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18.
    [2]对上海D中学Y校长访谈.
    [1]对G校长Z校长的访谈.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10.
    [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95-596.
    [1]对上海D中学Y校长访谈.
    [1]霍益萍.从精英到大众——对中国高中教育历史性转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2]张群.美国高中教育掠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2.
    [1]张群.美国高中教育掠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4.
    [1]应俊峰,王洪斌.优秀中学校长的素质及其培训——对重点中学校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1]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7-128.
    [1]霍益萍,周振平.在项目研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十位教师及其学生的成长日记]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
    [2]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
    [3]胡百良.校长的特殊使命: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6.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4-46.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7-138.
    [2]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83.
    [1]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3-374
    [1]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7-188.
    [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6-187.
    [美]Barbara L.Brock,Marilyn L.Grady.摆脱校长职业倦怠——校长解压自助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加]Benjamin Levin.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美]彼得·辛格.一个世界——全球化伦理[M].应奇,杨立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陈学飞等.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陈夫义.理解与实践高中新课程:与教育管理者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陈玉琨,钟海青,江文彬.9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程红兵.做一个书生校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丁钢.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杜成宪,丁钢.20世纪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修订译本)[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4.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胡百良.校长的特殊使命:校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26.
    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霍益萍,周振平.在项目研究中和学生一起成长——十位教师及其学生的成长日记[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
    霍益萍,王建军.科教合作——高中科学教师培训新探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李鲁宁.加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李梅.高等教育国际市场——中国学生的全球流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李希贵.学生第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刘彭芝.人生为一大事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陆有铨.躁动的百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英]马克·贝磊.比较教育学:传统、挑战和新范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单中惠.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沈茂德.窗内窗外——一位校长的教育行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特雷斯·E·迪尔,阿伦·A·肯尼迪.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M].唐铁军,叶永青,陈旭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5.
    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田正平等.中外教育交流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田正平等.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美]托德·威特克尔.优秀校长一定要做的15件事[M].卜媛媛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成功与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邬志辉.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加]许美德,[法]巴斯蒂等.中外比较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谢维和,康健.功成务实——教育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徐志雄,杨明华,王丽萍,柳苇成.传承创新以德育人——上海市大同中学德育工作的探索实践[C].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杨全印,孙稼麟.学校文化研究——对一所中学的学校文化透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75.
    杨明华,徐志雄,柳苇成.走向创新,走向未来——大同中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C].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杨深坑.理论·诠释与实践——教育学方法论论文集(甲辑)[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
    杨小微.全球化进程中的学校变革——一种方法论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于富增,江波,朱小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造就面向世界的干部队伍——天津教卫系统赴国外大学研修班学员论文集(基础教育)[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4-17.
    张德伟,梁忠义.国际后期中等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张东娇.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张群.美国高中教育掠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张瑞璠等.中外教育比较史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赵中建.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3-374.
    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专集[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国际论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01,2004,2005,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4,2005,2006.
    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R].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钟启泉.国际普通高中基础学科解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朱宗顺.交流与改革——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1978-200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Carlos F.Diaz,Byron G..Massialas,John A.Xanthopoulos(1999).Global Perspectives for Educators.Boston:Allyn and Bacon.
    De Wit,H.(2002).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Europe:A Historical,Comparative,and Conceptual Analysis.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
    G..Alfred Hess,Jr(1995).Restructuring Urban Schools:A Chicago Perspective.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Michael Fullan(1993).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London:the Falmer Press.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陈治国.西方修辞学的古典传统及其当代复兴——兼论哲学诠释学与批判语用学之间的一个重要分歧.载洪汉鼎、傅永军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三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付新生.对澳大利亚的教育交流及其启示[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卷第4期.
    何卫平.关于解释学的普遍性的深刻沉思——读J·格朗丹的<哲学解释学导论>.载洪汉鼎,傅永军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三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洪汉鼎.译者序言.载《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修订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霍益萍.从精英到大众:对中国高中教育历史性转折的思考[M].教育发展研究,2002,(9).
    江波.搭好中外民间教育交流合作的最大平台——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江波[J].神州学人,2006,(11).
    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李晓波.陈中行校长办学理念及实践的启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0).
    刘德华,谢娟.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国际理解教育[J].集美大学学报,2005,(6).
    秦金亮.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邵晓梅.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教育属于全社会[J].上海教育,2004,(5A).
    史伟民.伽达默尔论概念、譬喻与文本的意义.载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二辑)[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宋建军.解读新课程改革:基于教师实践逻辑的立场[J].现代教育论丛,2008,(10).
    田正平.大陆学者关于中外教育交流研究的现状[J].复旦教育论坛,2005,(6).
    田正平,肖朗.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3,(2).
    王一兵.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趋势与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1999,(2).
    邬大光,林莉.教育服务:现代教育交流中的一种异化[J].教育研究,2005,(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应俊峰,王洪斌.优秀中学校长的素质及其培训——对重点中学校长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02,(9).
    于述胜.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外教育交流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0).
    张延昭.明清“小学”德育环境建设浅论[J].中国德育,2008,(4).
    朱洪发.从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看当代道德教育模式构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二期中学骨干校长海外高级研修班办班情况总结(英国培生集团资助项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2007年编。
    《坚持课程改革 实践现代教育》,上海大同中学编。
    《且行且思——锡山区中小学校长新加坡培训班学习心得汇编》,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2007年编。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2006年暑期赴加拿大培训情况汇报》
    《天津市第三批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赴美国学习论文汇编》
    《中外校长教育研讨会——跨国(地区)教育交流与学校发展》,上海市大同中学2007年编。
    《追求教育理想 引领学校发展——教育部全国中学骨干校长培训团赴法国培训报告》,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2005年编。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英合作培训项目》,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