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真人秀是一种非虚构类的电视节目,没有剧本,纪实性地描述现实事件,通常是普通人而非专业演员通过行动展示人们的个性心理的节目。
     由于制作速度快和成本低的缘故,电视真人秀节目在电视制作公司和播出机构开始流行。在国内电视荧屏上,不少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省级卫视或地面频道的品牌节目,因此对于扩大电视频道的影响力非常重要。电视真人秀节目和观众有着广泛的互动,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在电视产业链运营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目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模仿国外的优秀节目的居多,缺乏原创,这说明电视人还没有有效地整合相关资源。因此他们需要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另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电视人的行动中,有些优秀节目由于缺少营销和宣传,没有获得很好的观众市场和广告市场,更不用说产业化开发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先行创新可以带动电视业的创新实践,因此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48年的《隐藏的摄像机》可以说是最早的真人秀电视的雏形,尽管当时这样的节目被称为“纪录片”。早期的真人秀也包括那些回答问题赢取奖金或奖励的游戏秀节目。自从1999年《老大哥》出现后,真人秀节目迅速兴起。网络推动着那些真人秀节目称为社会事件。人们在网络上讨论各种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话题,年轻观众喜欢通过电脑、手机和其他工具与真人秀节目互动,双屏娱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国内,以2000年的《生存大挑战》和2001年《走入香格里拉》节目的播出为代表,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开始迅速发展,更多地运用网络技术,包括网络报名、网络投票、网络报道、网络评论等。2005年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更是将整合营销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从国内的学术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论文有200多篇,硕士论文28篇,没有博上论文。但从选题来看,基本上没有从电视与网络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同样,目前国内研究电视真人秀的两本论著对这个领域也没有深入探讨。因此这篇论文研究的是电视真人秀与互联网间的融合关系这个空白研究领域,重点分析电视真人秀节日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
     第一章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在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其次对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及形态特征做了分析,与国外电视真人秀节目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国内的电视真人秀节目尽管数量较多,但类型较为单一,更多地局限在才艺表演的真人秀节目,因此应该拓展节目内容生产和类型研发的思路,进行观念创新。最后分析了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传统营销模式,包括传统媒介营销、网络营销,线下活动营销、广告营销等,从中发现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传统营销中的潜在问题。
     第二章当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本章首先整体上分析了全球媒介融合的大趋势,探讨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介融合环境,分析了它与网络在时间、技术上的契合点和文化理念上的相似性。在21世纪初,出现了博客、微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社会媒体,视频网站出现竞合的趋势,网络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网(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这些都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外从文化相似性来看,真实与拟态、偷窥与观察、广泛参与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电视真人秀和网络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章阐述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指标。本文提出了四个关键的评价指标,即观众注意力、网络影响力、节目竞争力和节目的原创力。还对2009年的20档省级卫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做了实证研究,对这些节目的网络关键词搜索记录数、相关新闻量、相关视频量、博客博文数、贴吧发帖数等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
     第四章讨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多样,一个国外的研究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分为13个类型,尹鸿教授认为可以分为9个类型,研究者胡波则提出有4个类型。本文尝试用系统观和层次论,对电视真人秀节目删繁就简,认为应该从四个不同层次即个体、家庭、组织和社会来研究节目选题,分析了四种典型类型的节目——才艺表演类、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公益类真人秀,分别阐述了其制作理念和形态创新的方法,并强调真人秀节目必须关注普通人的个性心理和真实生活,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第五章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创新。首先指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克隆成风有很多弊病。其次提出电视节目制作人应该完善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的创新流程,强调了策划环节的团队合作。然后分别谈到了头脑风暴法、戈登法、默写式头脑风暴法(635法)、电子会议法、借助外脑法等征集创意的方法。最后提出电视人在节目制作中应该重视创造思维的被忽视的多种思维形式,比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逆反思维、批判思维、联想、灵感、直觉等,可以使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如列举法、组合法、类比法、移植法、逆反法、联想法、信息交合法等。
     第六章探讨的是电视真人秀节日的网络营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可以分为节目营销和广告营销。在网络时代,网络营销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营销非常重要,也是创新的领域。本章分析了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法,如新闻营销、病毒式营销、节目网站营销等。
     第七章阐述的是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本章首先阐述了网络传播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广告营销的五个方面的影响,然后以湖南卫视2009年的《快乐女声》的广告营销为典型个案,分析了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硬广告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植入式广告营销的模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创新。
     一、研究对象创新
     目前国内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从电视节目制作观念、节目元素、形态结构、道德价值、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和评价。本研究选取的“网络时代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创新”是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
     媒介融合是目前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在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业与网络业走向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竞合。本文研究的是网络时代的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的创新,目前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方法创新
     1、调查法。本研究对一些电视媒体机构进行了调查,笔者作为现场观众实地观看节目,与节目制作人、编导进行电话和邮件沟通交流等,获得了关于电视媒体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参与培训和实地考察,对央视索福瑞的媒介调查技术有所了解。另外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对244名山东艺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了他们对于当前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态度。虽然由于调查范围小,代表性较弱,但从一些数据也反映了年轻人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客观的评价。
     2、内容分析法。Ole Holsti (1969)认为: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讯息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从而得出推论的研究方法。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上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关的信息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涉及新闻、博客、贴吧、文章、视频、广告、网站等。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影响力问题、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的营销模式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
     3、实验法。笔者对网络意见领袖如何影响电视媒体的效果进行了小范围的实验研究。实验的方法是通过与一些电视栏目的制作人员和博客博主电话沟通与邮件联系,验证是否影响了电视栏目的制作与宣传。这验证了一个假设,即一些电视媒体人正在开始重视意见领袖的建议。
     4、跨文化比较和多学科的分析方法。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走自主创新之路不能闭门造车。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更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节目。笔者对国外的相关节目视频、网站、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与营销的不足,提出创新的办法。本文尝试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包括电视学、创造学、心理学、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传播学等。
     三、研究结论创新
     1、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与互联网互动的“双屏”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网络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对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与营销非常有用。电视人应该重视互联网用户,增强节目的网络影响力,维护广告客户的利益,从而实现双赢。
     2、克隆国外节目对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有不少危害。电视人在节目的制作创新中,除了头脑风暴法外,可以运用多种创造思维方法,并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3、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在于理念创新和形态创新。电视人应该吸收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示人的个性心理和个体差异性,了解观众的多种心理需求。突破电视真人秀节目既有的类型说的定势思维,除了才艺表演类节目,未来真人秀节目应该在生活服务类、职场工作类节目和公益类节目方面不断创新,推出更多亚类型的节目。
     4、网络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的创新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网络营销应该使用各种网络营销模式,致力于通过“沟通”与“对话”的关系营销增进与受众的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受众中心”。
     5、植入式营销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广告营销中的创新点。植入营销的模式包括口头、实物、标志、情境和机构形象的植入。
     本文的不足之处是:限于篇幅和能力,国外的一些最新资料没有完全反映到研究中。研究提出的内容生产和营销创新的方法也有待实践检验。
Reality TV is a genre of nonfic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ming that presents unscripted dramatic, records the actual events, and usually features ordinary person instead of professional actors and shows people's personality.
     The speed and low costs of production have made the genre popular with both TV production companies and TV Station. In the domestic television screen, many Reality shows are branding programs of provincial satellite TV stations and terrestrial channels. So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TV channels. Reality TV has an extensive audience interaction, greatly satisfied the audience in a wide range of psychological needs. It also has special advantage in the TV industry chain operations.
     On the one hand, some current domestic Reality TV mimics the excellent programmes abroad and lacks of original programme. The TV producers have not effectively consolidate related resources. They need to change the ideas and seek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dience-centric concepts have not yet fully implemented to television human actions. Owing to lack of marketing and publicity, some excellent programmes did not get great audience market and advertising market, not to menti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advanced innovation of Reality TV can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elevision industry. Therefore, the study of Reality TV also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series Candid Camera in 1948 is often credited as the first Reality TV although it was called televised documentary. The early reality TV also existed in the game shows which involve answering questions or solving problems usually for money or prizes. Reality television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since Big Brother first aired in 1999. The internet has devoted to the Reality TV which seems to be a social event. People talk about all kinds of topics of Reality TV through the web site. The younger viewers like to use a computer, mobile or another device to interact with Reality TV program. Two-screen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the trend.
     After Suvival Challenge in 2000 and Go to Shangri-la in 2001 making in China, the domestic Reality Shows made full use of network technology, such as enroll, vote, report, discuss on Inernet, etc. The reality shows like "Super Girls" was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success.
     In Chinese academic studies of Reality TV, there are more than 200 papers, but few papers on the topic of the relationship of Reality TV and network. The two books about Reality TV have not discussed the topic enough.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ity television and Internet activism.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analysis of Reality TV should consist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conten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hapter one discusses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Reality TV. First, 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ality TV in China and abroad. Seco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Reality TV programm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With the compare to the foreign Reality TV shows, the types of Chinese Reality shows is single, confined in the talent show of Reality TV. So the TV professionals should try to innovate ideas as well as improve program content production and create new type. The final part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the traditional marketing mode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Reality TV,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media marketing, inernet marketing, offline activities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marketing.
     Chapter two tries to describe the media converfence trend and the tim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relevance between Reality TV and the network.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ocial media can take many different forms, including blogs, microblogging, email and instant messaging, etc. The video websites are facing the trend of co-operation. The network consumption patterns are multiple.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networks including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the broad & television network and the worldwide web. These ar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ality TV. The culture similarity, such as the existing of reality and fictitious, peeping and watching the world, extensively participating and interaction, can integrate the Reality TV with the network.
     Chapter three discusses the quotas of Reality TV innovation. The paper has mentioned the four key factors, the attentiveness of audience, the internet influence, the program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program originality. The paper does empirical studies of 20 Reality shows on the provincial-level satellite TV, count and analysis the number of web page, the news, the videos, the blogs, the TieBa on the Reality TV.
     Chapter four refers to he formats of Reality TV. The range of reality shows is wide. A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are thirteen forms of Reality TV on an abroad research. Yin Hong listed nine forms of Reality TV. Hu Bo believed in four forms of Reality TV. Under the systemic view and hierarchical theory, the study believes n ur basic systems, the individuality, the family,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society.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ideas and patterns of four forms of Reality TV, such as the talent shows, the living services, the professional working, and the public welfare. Reality TV should analyse the ordinary people's personality and their real lives, satisfy the audience' psychological needs.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content production innovation of Reality TV. First, imitation without paying for the copyright has quite a few drawbacks. Second, the producer shoul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Reality TV. A teamwork is necessary for the planning. Third, the creative methods, such as Brainstorming (BS), Gordon Method, Silent Brainstorming (635), electronic meetings and making use of external brain can be used to collect the creative ideas. Finally, the TV programmer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divergent thinking, inverse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association, imagination, inspiration and intuition which have been ignored in the producing. This paper provides many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of programming, such as listing, combination, analogy method, transplantation, inverse, association, synthetics method.
     Chapter six examines the Internet Marketing of Realty TV. The marketing includes the program marketing and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In the Internet time, the Internet Marketing is important and innovative task. This chapter analysis the news marketing, viral marketing and the website marketing.
     Chapter seven focuses on the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of Reality TV. First, the chapter summarize the five factors in the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of Reality TV with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Second,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Hard-Sell Advertising in Reality TV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ads in the program Happy Girls that was produced by HuNan satellite station in 2009. Finally, the product placement styles of Realty TV includes verbal, material products, symbol and sign, environment.
     The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includes study object, study methods and study conclusion.
     First, the study of the innovative program and marketing of the Reality TV in China is a relative new field. Media convergence i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development tre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ree networks in China, the TV industry and network industry face the coexiste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The Chinese academia have not studied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net and TV enough. This paper refers to a relatively new field of the program and marketing of Chinese Reality TV in Internet time.
     Seco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were carries on in this study.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TV media organizations study, the researcher watched many programmes as the viewer, communicate with the producers and director by telephone and emails, thus collect a lot of firsthand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er learned many media research technology of CSM through the training and visiting. In teaching process, the researcher surveyed on 244 students in Shandong College of Art to learn about their attitude about the current domestic Reality TV. Although the scope of the survey is small and the representation is weak, the dates indicate that young people gave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n domestic Reality TV.
     In this paper,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ollect the internet dates about Reality TV, including news, blogs, TieBa, articles, videos, advertisement, websites, and so on. With regard to methodology combines quantitative study and qualitative study, the Internet influence on Reality TV in China, the program methods and marketing mode are becoming clear.
     Some small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 the opinion leaders'effect on TV media we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 method is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rogram producers and bloggers by telephone and email. The experiment proved to affect the TV program and propaganda. This-verifies the hypothesis that some TV medias are starting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ice from the opinion leaders.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analyz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study. Independent innovation does not mean that Chinese Reality TV should be divorced from the world. In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producer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programmes. The researcher studied overseas program video, Web sites, and other materials, try to find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ese TV programing and market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opt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Television Science, Creation Science, Psychology, Advertis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theories, etc.
     The paper containts the following views.
     With Media convergence background, the double screens time for TV and Internet interaction has come. The conditions the internet provide is useful to Reality TV programm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V producer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et users, enhance programme network impact, protect the advertiser's interest, aim for the mutual benefit.
     Chinese Reality TV clone foreign programmes have many hazards. In the working of program, the producer should make use of many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s beside Brainstorming. They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nternet resources.
     The key creative factors of Reality TV lie in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morphological innovation. The TV producer should learn from psychology research, show the pers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alyse audience's psychology needs. Except of the talent shows, the living services, the professional working and the public welfare are the innovative forms of Reality TV.
     Internet marketing is innovation point of Reality TV marketing TV reality show network marketing should use a variety of internet marketing mode, committed to a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promot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diences, seeking the true "audience Center".
     The product placement is innovation point of Reality TV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The product placement styles of Realty TV includes verbal, material products, symbol, environment and organizational image.
     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is the downside of the study. Due to the limited research level and the limited paper space, the latest research on foreign countries Realty TV is not fully reflected in the study. The innovative conten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methods should be tested by practice in the futhur.
引文
①Laurie Ouellette、Susan Murray, Reality TV: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8,pp.1-2.
    ①马妮娜:《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新举措—“真人秀”研究课题演示会侧记》,《电视研究》,2001年12期,第72页。
    ②尹鸿、冉儒学、吴菁:《真人秀(Reality TV)节目课题研究报告》,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cft/yh/diceng-xueshu-zhenrenxiu.htm
    ①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6页。
    ②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页。
    ③《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欧美娱乐节目新观念与新模式》,人民网,2007年06月11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5575/85576/5851490.html
    ④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页。
    ①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7页。
    ①“电视制作”, 《微软大百科全书电子版》,转引自彭吉象:《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主006年1月版,第234页。
    ②百度百科:《真实电视》,http://baike.soso.com/v6785890.htm
    ③《美国:8胞胎母亲签署真人秀拍摄合约》,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mational/txt/2009-07/27/content_18212555.htm
    ①原始数据来源:《<小学插班生>播出嘉宾名录》,网易博客http://xiaoxuechabansheng.blog.163.com/blog/static/9734298020089941219960/
    《小学插班生近期播出安排》,网易博客http://xiaoxuechabansheng.blog.163.com/blog/static/9734298020089941319424/
    ①[英]Annette Hill著,赵彦华译:《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②Laurie Ouellette、Susan Murray. Reality TV: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8,pp.141-164.
    ①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第47页。
    ②白燕燕:《真人秀<赢在中国>节目元素》,《东南传播》,2008年第2期,第72-73页。
    ③吴闻博:《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制作策略》,《现代视听》,2008年第11期,第74-75页
    ④董岩:《整合营销——真人秀节目成功的传播策略》,《记者摇篮》,2007年第10期,第61-62页。
    ⑤蒋亦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隐性营销传播模式》,《企业活力》,2009年第7期,第52-54页。
    ① The Circulation Of Reality TV And Iinternet Activism:Real Word Meet The Zapatistas, http://etd.fcla.edu/UF/UFE0004900/caseysawicki_k.pdf
    ②胡腾:《“真人秀”节目运作与规范》,《现代视听》,2007年第8期,第13-14页。
    ③王雅:《真人秀与互联网时代的粉丝——超级女声粉丝心理与行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摘要,2007年。
    ①徐美娴:《电视真人秀的双屏时代》,FT中文网,2010-02-2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369/?print=y
    ② Robin Parker:Two-screen TV:terms of engagement,11 February,2010 http://www.broadcastnow.co.uk/news/analysis/two-screen-tv-terms-of-engagement/5010631.article
    ①戴元光、苗正民编著:《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①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1-22页。
    ①马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化生产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6月,第8页。
    ②[英]大卫·麦克奎恩著:《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3页。
    ③[英]大卫·麦克奎恩著:《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4页。
    ①表来源于尹鸿、冉儒学、陆虹著:《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7页。
    ①《广播电视词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转引自梁国伟、侯薇:《数字电视的媒介形态》,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06页。
    ①[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转引自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56页。
    ①李立:《认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新闻界》,2006年第1期,第73页。
    ②张小琴、王彩平:《论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第79页。
    ③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第61页。
    ①李冉:《我国电视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第22-23页。
    ①[英]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yle):《理解传媒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李颖译,2004年9月第1版,第52-53页。
    ①郭春:《<舞林大会>卷入侵权纷争综艺节目版权危机》,人民网,2006年10月18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932402.html
    ②《英国ITV向广电总局投诉:<挑战麦克风>抄袭版权》,京华时报,转引自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y/2008-12-31/08082322785.shtml
    ③《<我们约会吧>称版权遭剽窃提申诉》,2010年03月30日10:56,扬子晚报,转引自http://ent.sina.com.cn/v/m/2010-03-30/10562913811.shtml
    ①图片来源于电视节目创新引擎新浪博客:《流传很广的“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克隆编年史”》,2007-10-1510:49:5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0d56101000fjx.html
    ①康延芳、隆准、王俞懿:《节目克隆:电视圈内“潜规则”?》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2/08/977720_0.htm
    ②《湖南卫视欲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剽窃<我们约会吧>》,56网,http://ent.56.com/sp/hntvgjstv
    ①谢耘耕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xyg
    ①徐嘉泽:《“打造电视台网站品牌”的造山运动》,《市场观察广告主》,2005年第6期,转引自http://www.gotoread.com/vo/1641/page 164223.html
    ①郭炜华:《从Alexa数据看看电视台网站建设——以央视网、凤凰网和金鹰网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第6期,第30页。
    ①佟潇:《植入式广告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第5页。
    ①白宏:《电视节目编排与广告》,《黑河学刊》,2008年第9期,第56页。
    ①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转引自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第87页。
    ①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第87-90页。
    ①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第23-24页。
    ①谭玲:《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3页。
    ①《调查显示全美四分之一家庭通过网络看电视》,《电视研究》,2009年第10期,第79页。
    ①百度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958675.html
    ② J Bignell:Big Brother:reality TV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lgrave Macmillan,2005, P145-146.
    ①《走入香格里拉》工作简报NO2,http://hi.baidu.com/661012/blog/item/f30825b38dde9aa7d8335a30.html
    ②冉儒学、吴菁:《真人秀:真实与虚拟之间——访<走入香格里拉>总策划、总导演陈强》,《电视研究》,2001年第12期,第75页。
    ①江林等:《竞合理念与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关系整合》,《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转引自章平:《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222页。
    ②付小明:《公关如何撬动“社会媒体”》,《法人杂志》,2009年第4期,第90页。
    ①《影视剧版权两三年涨价20倍视频网站或将收费》, 华龙网-重庆晚报,转引自新浪网,2010年02月24日11:45,http://ent.sina.com.cn/c/2010-02-24/11452880952.shtml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第52期电子版,第17页,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65769514d1861.html
    ③《优酷与土豆“垄断性结盟”,视频领域面临新变局》,《收视中国》,2010年第2期电子版,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①邓忻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借力互联网》,《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第16页。
    ②麒麟问答:http://www.kylintv.ca/kylintvfaq.htm
    ①《互联网电视发展动态》,《实用影音技术》,2009年第11期,第43页。
    ②李毅中:《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预计5月出台6月启动》,《中国经济时报》,转引自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0-03/18/content_3292498_2.htm
    ①李晓玉:《盛大欲抢占三网融合先机陈天桥整合步伐加快》,《通信信息报》,转引自http://tech.xinmin.cn/2010/04/02/4273288.html
    ②郑保卫、樊亚平、卢佩:《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研究述评》,《今传媒》,2008年第1期,第26页。
    ①郑保卫、樊亚平、卢佩:《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研究述评》,《今传媒》,2008年第1期,第26页。
    ②江地:《论新闻的宏观真实》,《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2期,第9页。
    ①W alter L ippmann:Public Opinion, New York, M acmillan,1956.15.转引自熊澄宇:《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24页。
    ②洪丹编译:《真实电视真实的谎言》,《读者文摘》,2002年4期。转引自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5页。
    ①曾轶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nzengyike
    曾轶可网易博客,http://blog.163.com/vip-zengyike/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16页。
    ②诗兰:《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转引自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第48页。
    ①《龌龊换妻!<交换主妇>被停播了!!!》,南京花嫁论坛-西祠胡同,2007年9月25日www.xici.net/b617918/d58904459.htm
    ②《<交换主妇>实在恶俗》,和讯评论频道吧-和讯贴吧,2007年8月8日17:29:39http://bar.hexun.com/d/B29_1438023_645486.html
    ③《龌龊的换妻游戏齐鲁电视台推出<交换主妇>》,http://bbs.newssc.org/thread-686583-3-1.html 2007-8-12 17:38
    ④刘利群、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40-141页。
    ①[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3-73页,转引自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1页。
    ①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67页。
    ②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71-172页。
    ③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75页。
    ①Csm媒介研究下载专区:《收视中国》201001,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②Csm媒介研究下载专区:《收视中国》201002,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①《09省级卫视节目内容竞争表现湖南卫视最抢眼》,湖南卫视吧2009年10月14日,转引自http://www.ihunantv.com/html/10/n-3310.html
    ①《09省级卫视节目内容竞争表现湖南卫视最抢眼》,湖南卫视吧2009年10月14日,转引自http://www.ihunantv.com/html/10/n-3310.html
    ①来源于笔者于2008年7月参加的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培训班研讨记录。
    ②《得网络者得天下——<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9)>总序》,李岭涛、李德刚、周敏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频道(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第1-2页。
    李德刚、李岭涛:《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互联网时代电视评价体系的建构》,《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第7页。
    ①该表是笔者整理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①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第106页。
    ②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106页,第38页。
    ③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01页,第202页。
    ①李德刚、李岭涛:《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互联网时代电视评价体系的建构》,《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第7页。
    ②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第203-204页。
    ③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3版,第407页。
    ④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3版,第410页。
    ①百度搜索风云榜-今日电视节目排行榜,http://top.baidu.com/buzz/dianshi.html
    ②沈苹:《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意保护》,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第42页。
    ①徐沛林、况志华:《管理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34页。
    ②徐沛林、况志华:《管理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30页。
    ③[美]霍华德·加德纳著,乐文卿、王莉译,《杰出的头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第1版,第43页。
    ④董升:《浅析湖南卫视娱乐节目运作及成功模式——我给<快乐女声>当评委想到的》,《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第35-36页。
    ①徐沛林、况志华:《管理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137页。
    ②电视节目创新引擎,www.520TV.net
    ③电视节目创新引擎,www.520TV.net
    ① Richard M.Huff:Reality Television. Praeger Publishers,2006, P35.
    ②《极速挑战14季的报名表》,THE AMAZING RACE 14 APPLICATION FORM, http://idale.co.za/hha.php?dec$7=amazing-race-14-application。
    ③第四届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的志愿者报名表电子版,http://www.gdtv.com.cn/newpage/dabenying/list. asp?NewsID=11192&type=1&page=1&isvod=0
    ①图根据文献绘制,文献来源于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版,第87-88页。
    ①丁驰、李耀武:《“符”前“号”后——从<挑战麦克风>看娱乐节目中的符号运用》,《当代电视》,2009年第3期,第90页。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79页。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80页。
    ①刘宏君、邓羊格:《企业命运尽在“无形”中》,《中外管理》,2004年第1期,第21页。
    ②《阁楼寻宝》的官方网站,http://www.tv.com/cash-in-the-attic-uk/show/26535/summary.html
    ①ABC电视台《超级保姆》,http://abc.go.com/shows/supemanny
    ①[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426页。
    ②[美]B.H.施密特等著:《体验营销》,周兆晴编译,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9页。
    ①[美]Susan P. Eisner:Apprentice Watch:Learning Through Reality TV,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September 2006 Volume 3, Number 9,第19页,第27页。
    ①王未末;《决战天桥在中国》,《外滩画报》,2010-04-08, 总第381期,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11140
    ①王未末:《决战天桥在中国》,《外滩画报》,2010-04-08, 总第381期,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11140
    ①《高考前瞻:网络催生“新新职业”盘点》,《高校招生》杂志的博客,转引自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4-01/1920241820.shtml
    ①世界优秀节目摩片库,http://520tv.net/zrx01.html
    ①本节内容已发表,《公益类真实电视的理念与形态创新》,《东岳论丛》,2009年第11期,第158-161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78-179页。
    ①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35-136页。
    ①潘知常、孔德明主编:《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51-52页。
    ②《谷歌中国投入一千万激励大学生创意公益——“益暖中华”2009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启动》,中国公益网,2008-12-2,http://www.51 gy.org/NewsViewl.asp?id=4922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229页。
    ④ Mark Andrejevic: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P20。
    ①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①崔莹:《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69页。
    ①甘华鸣等著:《创新的策略:通用方法指南》,红旗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49-350页。
    ①参考《欧阳国忠:电视节目研发决定节目成败》,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061013/000369_1.htm
    ②肖枭编著:《创新中国电视——与影视界精英的对话》,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79页。
    ①尹鸿、吴丰军:《存同求异的创新探索——评江苏卫视大型选秀节目<绝对唱响>》,《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第54页。
    ②崔莹:《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73页。
    ①黄鑫亮:《揭秘<挑战麦克风>最大的魅力》,2009-04-19 16:01:3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f6ff00100cocu.html?tj=1
    ①该节部分参考了谢耘耕、戴晔:《电视节目创新技法及应用》,《新闻界》,2007年第4期,第72-74页。网文《学习创意设计的方法》,http://www.joerlong.com/pumpkin/casket/d0005.htm
    ②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278页。
    ①《哈佛经理思维方法》,http://www. mba163. com/xuexi/rlzy/swxl/xgck/200603/20060317225001 45. html
    ②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281页。
    ③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251页。
    ①中华达人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中华达人&fr=tbO_search
    ①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7705917618&z=732469568&pn=0&rn=30&1 m=0&word=%CE%D2%C3%C7%D4%BC%BB%El%B0%C9#7705917618
    ①参考百度百科《非诚勿扰》: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
    ①李震:《歌舞选秀让人审美疲劳“百万诗人”火爆中东》,《国际先驱导报》,转引自http://news.sina.com.cn/w/2007-08-17/150012402860s.shtml
    ①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13页。
    ①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285页。
    ①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53页。
    ②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332页。
    ③《资料:科学探索频道真人秀<肮脏工作>简介》,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v/2008-09-16/00252169795.shtml
    ①电视节目创新引擎—世界优秀节目观摩片库,http://www.520tv.net/zrx01.html
    ②苗棣:《对真人秀节目的再认识》,2008-08-19 19:36:47,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f3bd0100atxo.html
    ①林波清:《信息交合法助推发明创造》,《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第8期,第20页。
    ①张天莉、李忠毅:《城市空间中的网络使用——基于100个城市ES数据的分析》,《收视中国》,2010年第
    3期电子版,第34页,央视索福瑞网站下载专区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①本节内容已发表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博客营销策略分析》,《东南传播》,2010年第1期,第59-61页。
    ①赵慧斌:《博客用户超两亿规模与更新率再创新高》,《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第51期电子版,第11-12页,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64662063d1810.html
    ②朱文尧:《电视节目的博客营销》,《.声屏世界》,2008年第2期,第44页。
    ①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95页。
    ②徐小立:《博客营销——消费社会的独特文化景观》,《云梦学刊》,2008年第5期,第149页。
    ③《中华达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ce0760100e6tx.html
    ①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207页。
    ①百度百科:《微博》,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②《非诚勿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chengwuraojs
    ③《快女是一场程序正义的游戏》,2009-09-08,16:30:3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59db50100ff32.html
    ①唐海滨、赵飞:《营销危机反败为胜》,《经济师》,2006年第11期,第65页。
    ②胡一凡:《3G时代的病毒式营销》,《中国新通信》,2006年第10期,第6页。
    ①唐丽芳:《病毒式网络营销》,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17页。
    ②任文:《百度的病毒式营销》,《企业文化》,2007年第3期,第74页。
    ③郭曼曼世纪工场:《电视频道品牌包装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2页,第14页。
    ①《情感,病毒式营销的创意点——芒果网与网易中秋贺卡合作案例透析》,《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年12期,第136-137页。
    ②黄绍麟:《社区网络病毒式营销》,《广告人》,2008年第6期,第179页。
    ①本文所说的“贴子”采用了百度贴吧中的用法,日常也用作“帖子”。
    ②王燕:《百度贴吧“粉丝文化”解读》,《青年记者》,2008年第20期,第102页。
    ①W.布鲁克、D.杰尔敏著:《受众研究读本》,劳特力齐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71-180页,转引自黄佩、郑寅淑:《百度贴吧与电视迷文化》,《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第29页。
    ①廖丰:《百度娱体明星贴吧体现的受众观》,《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0期,第232页。
    ①郭炜华:《从Alexa数据看看电视台网站建设——以央视网、凤凰网和金鹰网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第6期,第30页。
    ①陈著:《论植入式广告在体育电视节目中的运用——从<蚂蚁世界杯>节目的实践说起》,《东南传播》,2006年第8期,第29页。。
    ①湖南卫视2009年招商特刊电子版,湖南卫视网站,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ml.
    ①湖南卫视2010招商b刊电子版,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ml。
    ①湖南卫视2009年招商特刊电子版,湖南卫视网站,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nil。
    ①部分内容发表于本人新浪博客:《2009年7月24日<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第二场插播广告》,2009年7月25日12:34,http://blog.sina. com.cn/s/blog_5f5efc430100f15r.html
    ①叶茂中新浪博客:《在中国市场营销学会成立上的讲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f70540100h054.html
    ②CTR:《力克金融海啸中国广告市场保持13.5%增长》,2009年11月25日,http://www.ctrchina.cn/ctrwebsite/cn/News_Article.php?articleid=258
    ①徐俊昌、王晓旭:《植入式广告发展障碍及对策探析》,《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第35页。
    ①《快乐男声喜迎总冠名“步步高音乐手机”》,2010-3-29//www.bbkmobile.com/bbs/dispbbs.asp?boardid=110&Id=69012
    ①曾玉、实习生、苏庆:《五问“荧屏植入广告”植入的是广告还是节目?》,《新闻晨报》,20100301 C08版http://old.jfdaily.com/newspaper/xwcb/page_78/201003/t20100301_868336.html“X步”是报纸记者的写法,所指的是“X特步”。
    ①数据来源:湖南卫视2010招商b刊电子版,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ml。
    ①蒋亦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隐性营销》,《企业活力》,2009年第7期,第53页。
    1.[美]查伦·李、乔希·贝诺夫著,《公众风潮:互联网海啸》,陈宋卓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2.西门柳上、马国良、刘清华:《正在爆发的互联网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3.王明轩:《即将消亡的电视——网络化与互动视频时代的到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林军:《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5.宋素丽:《自我的裂变——叙事心理学视野中的中国纪录片研究(1978-2008)》,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6.李德刚、李岭涛、梁君健等著:《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省级卫视栏目(2009)》,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美]比尔·唐瑟尔著:《在线为王》,张宁译,广东:海天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8.谭玲:《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9.董璐:《媒体营销:数字时代的传媒动力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10.宋晓阳:《日本经典电视节目模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1.[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金森,吕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第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2.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月第2版。
    13. [英].Annette Hill著:《流行真人秀——真实电视节目受众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赵彦华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14.李艳:《电视包装与编排》,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5.王兰柱主编:《2008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6.崔莹:《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制片人》,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17.梁国伟、侯薇:《数字电视的媒介形态》,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8.刘利群、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9.阚乃庆,谢来:《最新欧美电视节目模式》,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0.SMG节目研发中心:《2007-2008年节目模式报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1.徐浩然:《中国电视频道竞争力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2.肖枭编著:《创新中国电视——与影视界精英的对话》,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3.汤书昆主编:《传媒知识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4.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5.廖亮:《当代世界电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6.徐立军、袁方主编:《电视播出季——频道编播创新前沿》,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7.潘知常、孔德明主编:《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8.宋新民:《网络时代的节目主持》,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9.詹佑文:《广播电视节目营销》,湖南:湖南电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0.黄晓阳:《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31.胡智锋、张国涛等著:《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2.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33.尹鸿、冉儒学、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4.彭吉象:《机遇与挑战——电视专业化频道的营销策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5.黄升民、周艳、何晗冰主编:《中国电视媒体产业经营新动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6.孙隽:《超级女声VS超级策划》,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37.韩青、郑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8.朱春阳:《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39.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3版。
    40.[英]吉莉安·道尔(Gillian Doyle)著:《理解传媒经济学》,李颖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1.章平:《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经典案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4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王甦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3.[英]大卫·麦克奎恩著:《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4.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5.陆地:《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6.童宁:《电视传播形态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47.辛少英:《在记忆与制作中穿行——女制片人手记》,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8.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49.任金州主编:《电视节目策划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0.李幸:《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52.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3.[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杰出的头脑》,乐文卿、王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6月第1版。
    5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55.徐沛林、况志华:《管理心理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56.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57.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58.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59.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1. Laurie Ouellette, Susan Murray, Reality TV::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8
    2. Laurie Ouellette, James Hay, Better living through Reality TV:television and post-welfare citizenship. Malden, MA:Blackwell Pub,2008.
    3. Richard M.Huff, Reality Television. Praeger Publishers,2006.
    4. Annette Hill, Reality TV:Audiences and Popular Factual Television, Taylor & Francis, Inc,2005.
    5. Jonathan Bignell, Big Brother:reality TV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lgrave Macmillan,2005.
    6. Anita Biressi, Heather Nunn, Reality TV:Realism and Revelation,wallflower Press,2005.
    7. Mack Andrejevic, Reality TV:The Work of Being Watched,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4.
    8. Laurie Ouellette, Susan Murray, Reality TV:Remaking Television Cultur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UK, Routledge,2004.
    9. Sam Brenton, Reuben Cohen, Shooting People:Adventures in Reality TV, London: Verso Books,2003.
    10. Toni Johnson-Woods, Big Bother:Why Did That Reality TV Show Become Such a Phenomenon?, Australia: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2002.
    1.马妮娜:《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新举措——“真人秀”研究课题演示会侧记》,《电视研究》,2001年12期。
    2.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3.白燕燕:《真人秀<赢在中国>节目元素》,《东南传播》,2008年第2期。
    4.吴闻博:《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制作策略》,《现代视听》,2008年第11期。
    5.董岩:《整合营销——真人秀节目成功的传播策略》,《记者摇篮》,2007年第 10期。
    6.蒋亦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隐性营销传播模式》,《企业活力》,2009年第7期。
    7.胡腾:《“真人秀”节目运作与规范》,《现代视听》,2007年第8期。
    8.李立:《认识当代电视节目形态》,《新闻界》,2006年第1期。
    9.张小琴、王彩平:《论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10.孙宝国:《关于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11.郭炜华:《从Alexa数据看看电视台网站建设——以央视网、凤凰网和金鹰网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第6期。
    12.白宏:《电视节目编排与广告》,《黑河学刊》,2008年第9期。
    13.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1期。
    14.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3期。
    15.佚名:《调查显示全美四分之一家庭通过网络看电视》,《电视研究》,2009年第10期。
    16.冉儒学、吴菁:《真人秀:真实与虚拟之间——访<走入香格里拉>总策划、总导演陈强》,《电视研究》,2001年第12期。
    17.江林等:《竞合理念与战略联盟中的合作关系整合》,《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8.付小明:《公关如何撬动“社会媒体”》,《法人杂志》,2009年第4期。
    19.邓忻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借力互联网》,《电视研究》,2009年第7期。
    20.佚名:《互联网电视发展动态》,《实用影音技术》,2009年第11期。
    21.郑保卫、樊亚平、卢佩:《新时期我国新闻真实研究述评》,《今传媒》,2008年第1期。
    22.江地:《论新闻的宏观真实》,《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2期。
    23.熊澄宇:《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24.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2期。
    25.李德刚、李岭涛:《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互联网时代电视评价体系的建构》,《现代传播》,2009年第5期,第7-8页。
    26.沈苹:《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意保护》,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3期,第42页。
    27.董升:《浅析湖南卫视娱乐节目运作及成功模式——我给<快乐女声>当评委想到的》,《新闻知识》,2009年第11期。
    28.丁驰、李耀武:《“符”前“号”后——从<挑战麦克风>看娱乐节目中的符号运用》,《当代电视》,2009年第3期。
    29.刘宏君、邓羊格:《企业命运尽在“无形”中》,《中外管理》,2004年第1期。
    30.王云峰:《湖南卫视:项目定制提高竞争力》,《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31.尹鸿、吴丰军:《存同求异的创新探索——评江苏卫视大型选秀节目<绝对唱响>》,《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32.谢耘耕、戴晔:《电视节目创新技法及应用》,《新闻界》,2007年第4期。
    33.林波清:《信息交合法助推发明创造》,《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第8期。
    34.朱文尧:《电视节目的博客营销》,《声屏世界》,2008年第2期。
    35.唐海滨、赵飞:《营销危机反败为胜》,《经济师》,2006年第11期。
    36.胡一凡:《3G时代的病毒式营销》,《中国新通信》,2006年第10期。
    37.唐丽芳:《病毒式网络营销》,《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38.任文:《百度的病毒式营销》,《企业文化》,2007年第3期。
    39.佚名:《情感,病毒式营销的创意点——芒果网与网易中秋贺卡合作案例透析》,《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年12期。
    40.黄绍麟:《社区网络病毒式营销》,《广告人》,2008年第6期。
    41.王燕:《百度贴吧“粉丝文化”解读》,《青年记者》,2008年第20期。
    42.黄佩、郑寅淑:《百度贴吧与电视迷文化》,《电视研究》,2009年第9期。
    43.廖丰:《百度娱体明星贴吧体现的受众观》,《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0期。
    44.,郭炜华:《从Alexa数据看看电视台网站建设——以央视网、凤凰网和金鹰网为例》,《电视研究》,2009年第6期。
    45.陈著:《论植入式广告在体育电视节目中的运用——从<蚂蚁世界杯>节目的
    实践说起》,《东南传播》,2006年第8期。
    46.徐俊昌、王晓旭:《植入式广告发展障碍及对策探析》,《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47.蒋亦斌:《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隐性营销》,《企业活力》,2009年第7期。
    1.许露露:《中国电视真人秀:本土化的阵痛、反思和出路》,暨南大学,2008年。
    2.苍鹤:《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真人秀”节目探析》,黑龙江大学,2008年。
    3.石芳:《消费主义视野下的电视真人秀的生产及其特点》,兰州大学,2008年。
    4.华炜:《中国真入秀电视节目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
    5.卫毓博:《电视娱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异端行为”现象探析》,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邢占坤:《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差异化发展》,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李冉:《我国电视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
    8.高筱洁:《中国电视表演选秀真人秀节目叙事研究》,西北大学,2008年。
    9.王冰:《中国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发展的传播学思考》,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佟潇:《植入式广告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1.李小霞:《“隐秘”的发现与观看——浅析真人秀节目演变》,四川大学,2007年。
    12.晏巧红:《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南昌大学,2007年。
    13.许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暨南大学,2007年。
    14.谢玲:《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叙事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
    15.陈晓春:《对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本土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6.李臻:《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本土化分析》,广西大学,2007年。
    17.陈曦:《类型理论视野中的中国大陆表演选秀真人秀节目》,西北大学,2007年。
    18.董映颉:《“真人秀”电视节目透析》,山东大学,2007年。
    19.王雅:《真人秀与互联网时代的粉丝——超级女声粉丝心理与行为研究》,北京大学,2007年。
    20.陶凌:《中国真人秀娱乐节目的文化解读》,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1.薛峰:《论“超女”的成功及其对电视真人秀的影响》,苏州大学,2006年。
    22.田昊:《叙事的视野:电视真人秀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3.龙焱:《草根的娱乐庶民的狂欢》,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4.晏凌:《真人秀(Trueman Show)节目本土化发展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5.黄晓贇:《真人秀的蔓延、嬗变与移植》,暨南大学,2005年。
    26.张琪:《“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郑州大学,2005年。
    27.李骏:《论“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与动因》,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8.冉儒学:《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形态特征及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研究》,清华大学,2003年。
    1.马药:《中国电视节目类型化生产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周亭:《中国电视娱乐产业研究—一种生产者的视角》,复旦大学,2007年。
    3.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研究》,湖南大学,2008年。
    1. Fhilip Wood, Reality TV Formats, Australia legal magazine, issue 4.6,June 2006.
    2. Valentina Cardo, Towards a New Citizenship?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TV, PSA Conference——Leeds,4-7, April 2005.
    3. Paul W. Miniard, Michael J. Barone,Randall L. Rose and Kenneth C. Manning, Audience Response to Product Placements: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ume 35, Number 4/Winter 2006.
    1.尹鸿、冉儒学、吴菁:《真人秀(Reality TV)节目课题研究报告》,2002年1 月,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cbx/cft/yh/diceng-xueshu-zhenrenxiu.htm
    2.《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欧美娱乐节目新观念与新模式》,人民网,2007年06月11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85575/85576/5851490.html
    3.百度百科:《真实电视》,http://baike.soso.com/v6785890.htm
    4.《美国:8胞胎母亲签署真人秀拍摄合约》,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9-07/27/content_18212555.htm
    5.《<小学插班生>播出嘉宾名录》,网易博客http://xiaoxuechabansheng.blog.163.com/blog/static/9734298020089941219960/
    6.《小学插班生近期播出安排》,网易博客http://xiaoxuechabansheng.blog.163.com/blog/static/9734298020089941319424/
    7. The Circulation Of Reality TV And Iinternet Activism:Real Word Meet The Zapatistas, http://etd.fcla.edu/UF/UFE0004900/caseysawicki_k.pdf
    8.徐美娴:《电视真人秀的双屏时代》,FT中文网,2010-02-22,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1369/?print=y
    9. Robin Parker:Two-screen TV:terms of engagement,11 February,2010 http://www.broadcastnow.co.uk/news/analysis/two-screen-tv-terms-of-engageme nt/5010631.article
    10.郭春:《<舞林大会>卷入侵权纷争综艺节目版权危机》,人民网,2006年10月18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4932402.html
    11.英国ITV向广电总局投诉:<挑战麦克风>抄袭版权》,京华时报,转引自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y/2008-12-31/08082322785.shtml
    12.《<我们约会吧>称版权遭剽窃提申诉》,2010年03月30日10:56,扬子晚报,转引自http://ent.sina.com.cn/v/m/2010-03-30/10562913811.shtml
    13.电视节目创新引擎新浪博客:《流传很广的“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克隆编年
    史”》,2007-10-15 10:49:5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0d56101000fjx.html
    14.康延芳、隆准、王俞懿:《节目克隆:电视圈内”潜规则”?》,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2/08/977720_0.htm
    15.《湖南卫视欲告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剽窃<我们约会吧>》,56网,http://ent.56.com/sp/hntvgjstv
    16.谢耘耕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xyg
    17.徐嘉泽:《“打造电视台网站品牌”的造山运动》,《市场观察》,2005年第6期,转引自http://www.gotoread.com/vo/1641/page 164223.html
    18.《诺基亚与土豆网结盟推出网络互动真人秀》,http://www.csmpte.com/CN02/special/C10006/20090923/100183.shtml
    19.《酷睿“芯”09新丝路网络模特选拔赛全面启动》,http://eladies.sina.com.cn/fa/2009/0531/1728872151.shtml
    20.《多媒体融合的“后真人秀”节目时代来临?》,2009年12月30日09:59,真人网,http://www.51 chuqi.com/news/?viewnews-1901.htm
    21.《趣喝美汁源,一笑赢千金》,土豆网,http://mm.tudou.com/mm/user/index
    22.百度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958675.html
    23.《走入香格里拉》工作简报NO2,http://hi.baidu.com/661012/blog/item/f30825b38dde9aa7d8335a30.html
    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第52期电子版,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65769514d1861.html
    25.维基百科:Reality TV,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ality_television
    26. Charles B. Slocum:The Real History of Reality TV Or, How Alan Funt Won the Cold War, http://www.wga.org/organizesub.aspx?id=1099
    2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http://www.cnnic.net.cn/
    28、《影视剧版权两三年涨价20倍视频网站或将收费》,华龙网-重庆晚报,转引自新浪网,2010年02月24日11:45,http://ent.sina.com.cn/c/2010-02-24/11452880952.shtml
    29.《优酷与土豆“垄断性结盟”,视频领域面临新变局》,《收视中国》,2010
    年第2期电子版,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30.麒麟问答:http://www.kylintv.ca/kylintvfaq.htm
    31.李毅中:《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预计5月出台6月启动》,《中国经济时报》,转引自,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0-03/18/content_3292498_2.htm
    32.李晓玉:《盛大欲抢占三网融合先机陈天桥整合步伐加快》,《通信信息报》,转引自http://tech.xinmin.cn/2010/04/02/4273288.html
    33.曾轶可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knzengyike
    34.曾轶可网易博客,http://blog.163.com/vip-zengyike/
    35.《龌龊换妻!<交换主妇>被停播了!!!》,南京花嫁论坛-西祠胡同,2007年9月25日www.xici.net/b617918/d58904459.htm
    36.《<交换主妇>实在恶俗》,和讯评论频道吧-和讯贴吧,2007年8月8日17:29:39 http://bar.hexun.com/d/B29_1438023_645486.html
    37.《龌龊的换妻游戏齐鲁电视台推出<交换主妇>》http://bbs.newssc.org/thread-686583-3-l.html 2007-8-12 17:38
    38.索福瑞官方网站Csm媒介研究:《收视中国》下载专区,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39.《09省级卫视节目内容竞争表现湖南卫视最抢眼》,湖南卫视吧,2009年10月14日,转引自http://www.ihunantv.com/html/10/n-3310.html
    40.《2009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发布6大创新推出9大榜单》,新华网,http://www.hbtv.com.cn/web/content/2009-06/23/content_1645339.htm
    41.百度搜索风云榜-今日电视节目排行榜,http://top.baidu.com/buzz/dianshi.html
    42.《极速挑战14季的报名表》,THE AMAZING RACE 14 APPLICATION FORM,来源于http://idale.co.za/hha.php?dec$7=amazing-race-14-application。
    43.第四届广东电视台《生存大挑战》的志愿者报名表电子版,http://www.gdtv.com.cn/newpage/dabenying/list.asp?NewsID=11192&type=1 & p age=1 & isvod=0
    44.汉服网址大全:http://www.hfwdq.com/
    45.《广电总局进一步加强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的管理》,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7/09/21/20070921114606210182.html
    46.金鹰娱乐调查,http://gir109.hunantv.com/zixun/xianxiang/index.html
    47.《阁楼寻宝》的官方网站,http://www.tv.com/cash-in-the-attic-uk/show/26535/summary.html
    48.ABC电视台《超级保姆》,http://abc.go.com/shows/supernanny
    49.《[江苏卫视]电视征婚节目<非诚勿扰>嘉宾火热征集中》,世纪佳缘网站,http://party.jiayuan.com/party_memberlist.php?pid=1990&p_sex=f
    50.王未末:《决战天桥在中国》,《外滩画报》,2010-04-08,总第381期,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11140
    51.《高考前瞻:网络催生“新新职业”盘点》,《高校招生》杂志的博客,转引自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0-04-01/1920241820.shtml世界优秀电视节目观摩片库,http://520tv.net/zrx01.html
    52.《谷歌中国投入一千万激励大学生创意公益——“益暖中华”2009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启动》,中国公益网2008-12-2,http://www.51gy.org/NewsView1.asp?id=4922
    53.《“爱上电视”北京电视台未来电视创意征选活动》http://ishow.btv.com.cn/asds/2007-09/01/content_214882.htm
    54.《斥资2000万打造全新综艺节目——山东卫视全国海选“金点子”》,新消息报电子版,2008年12月15日,喜阅网,http://epaper.xplus.com/papers/xxxb/20081215/n154.shtml
    55.《欧阳国忠:电视节目研发决定节目成败》,腾讯财经,http://finance.qq.com/a/20061013/000369_1.htm
    56.央视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电视节目播前测试——先胜后战,未雨绸缪》,http://www.cvi.com.cn/cn/product05.htm
    57.《吴宗宪加盟主持<中华达人>今晚首播》,天涯社区,http://bbs.city.tianya.cn/tianyacity/Content/333/1/26890.shtml
    58.黄鑫亮:《揭秘<挑战麦克风>最大的魅力》,2009-04-1916:01:39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f6ff00100cocu.html?tj=l
    59.《学习创意设计的方法》,http://www.joerlong.com/pumpkin/casket/d0005.htm
    60.《哈佛经理思维方法》,http://www.mba163.com/xuexi/rlzy/swxl/xgck/200603/20060317225001_45.html
    61.《中华达人》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w=中华达人&fr=tbO_search
    62.百度百科《非诚勿扰》: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
    63.李震:《歌舞选秀让人审美疲劳“百万诗人”火爆中东》,《国际先驱导报》,转引自http://news.sina.com.cn/w/2007-08-17/150012402860s.shtml
    64.《动洞墙》:中国版《人体俄罗斯方块》,2009-05-08 15:24:48,http://3809486.blog.hexun.com/32505335_d.html
    65.《资料:科学探索频道真人秀<肮脏工作>简介》,新浪娱乐,http://ent.sina.com.cn/v/2008-09-16/00252169795.shtml
    66.苗棣:《对真人秀节目的再认识》,2008-08-19 19:36:47,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f3bdO100atxo.html
    67.张天莉、李忠毅:《城市空间中的网络使用——基于100个城市ES数据的分析》,《收视中国》,2010年第3期电子版,第34页,央视索福瑞收视中国下载专区http://www.csm.com.cn/download/ratingchina.html
    68.《iMonitor口碑监测系统介绍》,2009-01-13 16:03:21。http://www.iwomoni.com/login.php
    69.赵慧斌:《博客用户超两亿规模与更新率再创新高》,《互联网发展信息与动态》第51期电子版,第11-12页,http://research.cnnic.cn/html/1264662063d1810.html
    70.《中华达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4ce0760100e6tx.html
    71.百度百科:《微博》,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72.《非诚勿扰》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feichengwuraojs
    73.《快女是一场程序正义的游戏》,2009-09-08,16:30:3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59db50100ff32.html
    74.湖南卫视2010招商b刊电子版,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ml
    75.湖南卫视2009年招商特刊电子版,湖南卫视网站,http://zixun.hunantv.com/ggzc/index.html
    76.叶茂中新浪博客:《在中国市场营销学会成立上的讲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f70540100h054.html
    77.CTR:《力克金融海啸中国广告市场保持13.5%增长》,2009年11月25日,http://www.ctrchina.cn/ctrwebsite/cn/News_Article.php?articleid=2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