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理论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社区管理经验,结合行政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把我国各地社区试验中出现的类型分为两种:一种是加强基层行政权力的社区行政模式,一种是加强居民自治因素的社区自治模式。通过分析这两种模式的利弊,指出社区行政模式向社区自治模式的转变符合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强国家的传统使得单纯强调自治并不现实。进而运用政治学中的治理理论提出社区行政模式,通过分析社区行政、社区自治与社区治理三者的特征与关系,得出社区治理模式是我国转型时期城市社区改革的理想目标模式。而后以苏州工业园区湖西社区为个案,分析社区治理的实现条件及存在问题,指出社区治理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其他治理力量成长的过程中,政府仍将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This paper focuses on studying an ideal model for the domestic comrftunity
    reform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First,compared with the abroad practi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s and effects of the working two models,community administration model and community autonomy model,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 theory. Then with the theory of governance,it seems that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s more practical and can be taken as an ideal model in theory. After that,by applying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nto a community in Suzhou Industrial Park as a case study,the author try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in the actualization of this ideal model.
引文
[1]赵佳琛.澄清社区建设上的几个误区.城市问题,2000(6)
    [2]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4)
    
    
    [3]如,哈尔滨南岗区把社区改革重点放在区一级,沈阳的社区改革把原有的居委会合并成为新的社区;上海市卢湾区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处于第一线的街道.
    [4][19][20]陈涛.社区发展:历史、理论和模式.社会学研究,1997(3)
    [5]城市社区的民主管理问题浅析http://www.cn-social.com
    [6]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大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大城市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比较与借鉴[J].北京社会科学,1998.3
    [7][10][11]于海.《渥太华系列报告之三》《渥太华系列报告之四》《渥太华系列报告之五》[J]。社会,2000,(9)~(11)
    [8]黄金卫.日本的社区福利及町内会[J].探索与争鸣,2000(8)
    [9][13]谢玲丽.美国社区中的非政府组织[J].探索与争鸣,1998(6)
    [12][21][25]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1(5)
    [14]蓝宇蕴.香港社区工作发展与香港社会整合[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7.(2)
    [15]张鸿雁,殷京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16]李莉,陈秀峰.城市社区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1(4)
    [17]持这一观点的如夏军,徐勇等学者.
    [18]潘淑满等.评估“社区总体营造”在现阶段推行社区发展工作之成效:都市社区落实草根民主的可能途径[J].社会工作学刊(台湾),1990(6)
    [22]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J].战略与管理,1997(4)
    [23]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26]夏军.中国社区发展与党的建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4)
    [27]张玉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社区建设思想述评[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
    [28]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9]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政治学,2001(6)
    [30][31]马仲良.城市社区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
    [32]潘云官,周志方.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究初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P.10
    [33]蔡丽新.苏州工业园区社区行政管理问题研究[A].
    [34]根据2002.3.17对湖西社工委民政助理的访谈.
    [35]这三张图是从美国学者对社区中权力结构研究中得到的启示,此处对原来的
    
    图形稍作了改动。原图甲是30年代罗伯特和海伦 林德对米德尔敦地区的研究结果,该地区的权力结构为简单的金字塔式,顶端A是少数有权者,底部为无权大众:原图乙是50年代弗洛伊德 亨特对亚特兰大的研究,顶端A为有权者,中间B部分为权力中介,底部C仍为无权大众,它表示少数人处于权力结构的顶端,但他们权力的行使要通过中间阶层或多少已经等级化的组织,这些组织各自控制着社区中某一方面的活动领域。原图C是立体图,为了绘制方便,在不损害意思表达的前提下,笔者将它变为了平面图。它是罗伯特 达尔对纽黑文的研究,表示在这个地区有多个权力中心,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民主论。(资料来源: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P.197)
    
    
    1.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2.高志罡,朱奚红.城市化与城市社区发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社区新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5.唐晓阳.城市社区管理导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7.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城市社区工作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9.潘小娟.市管理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0.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陈兆德.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社区建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12.折晓叶.社区的实践——一个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5.潘云官,周志方.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研究初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3
    16.张静.法团主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郑宝华.社会经济发展理论透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18.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19.李大琨.中国社会行政管理[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
    20.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199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4.[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理与发展[M].多中心治理与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25.[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6.[美]安东尼 奥罗姆.政治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7.[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8.[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29.杨蓓蕾.英国的社区照顾.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J].探索与争鸣,1998(6)
    30.郭汝德.以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工作[J].探索,2000(5)
    31.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0(1)
    32.李小康.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制度创新的理性思考[J].中国民政,2000(11)
    33.张定安.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社区行政[J].中国行政管理,2001(4)
    34.孙峰华.社区发展的若干问题与社区域理学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进展,1998(9)
    35.徐国亮.论社区的内源性发展[J].文史哲,1997(6)
    36.李永展.张立立.以“社区导向发展”理念探讨都市再发展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19999(6)
    37.任远.论社区是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7(9)
    38.徐道稳.社区服务需要制度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01(4)
    39.陈涛.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7(2)
    40.陈俊.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海,1999(2)
    41.夏学銮.论社区建设的十大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1999(4)
    42.华金辉.城市社区建设问题思考[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
    43.徐珂.居委会能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吗[J].社会,1998(10)
    44.李芹,轩明飞.社区发展——现代文明的支撑点[J].山东大学学报,2000(1))
    45.牛凯.论社区行政其法律机制[J].行政法学研究,2000(4)
    46.刘祖云.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2001(5)
    47.谢菊.中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4)
    48.沈文龙.建立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初探[J].社会,2001(1)
    49.金竹心.社区建设的能力、作用和策略[J].社会,2000(9)
    50.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J].社会学研究,1997(5)
    51.施骏.论居委会的重组[J].社会科学,2001(1)
    52.梁启东.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体制缺陷与创新构想[J].社会科学.2001(1)
    53.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1)
    54.李景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目标选择与行政推动[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1(1)
    55.王思斌.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J].同上
    56.侯且岸.自治理念与城市社区自治的评价体系[J].同上
    57.顾俊.行政社区的困境及其突破[J].同上
    58.姜凡.西方的社区发展[J].同上
    59.陈涓.社区空间与权力规制:对一个中国城市单位附属社区的个案研究.http://www.wiapp.com
    60.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理论的变迁.http://www.mpa.xilubbs.com
    61.于晓虹,李姿姿.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分析.Http//www.wiapp.com
    62.王敬尧.治道变革与治理绩效分析:以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http://www.wiapp.com
    63.王敬尧.社区建设:治道变革的路径考察:以武汉市汉兴街为个案.http://www.wiapp.com
    64.王伟.沈阳社区建设新模式[J].社会,2000(4)
    65.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以五里桥街道为案例的研究报告[J].浙江学刊,1999(2)
    66.桑玉成等.从五里桥经验看城市社区管理的体制建设[J].政治学研究,1999(2)
    67.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社区建设研究课题组.对济南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
    68.吴铎.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J].社会学研究 1997(5)
    69.毛寿龙.治道变革:90年代西方政府发展的新趋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1)
    70.邵思忠.关于杭州市社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0(5)
    71.黄艳.城市居住社区管理探索[J].思想战线,2001(3)
    72.陈伟东.论城市社区民主的制度结构——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实验为例[J].社会主义研究,2001(3)
    73.夏铸九.市民参与和地方自主性:台湾的社区营造[J].城市与设计学报(台湾),1999(9)
    74.黄碧霞.台湾省社区发展三十年之回顾[J].社区发展季刊(台湾),第78期
    75.刘弘煌.社区资源的开拓、整合与分配[J].社区发展季刊(台湾),第7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