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指实践主体在创造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价值选择和利益追求。作为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文化的前进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已有的文化成果,而是指导其前进方向的价值取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是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任务。当代中国,最根本的需要和利益,就是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便是: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文化建设要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面向现代化”彰显了文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面向世界”开辟了文化创新的科学途径,“面向未来”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三个面向”,实现文化建设在实践基础上的综合创新;坚持文化建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培育“四有”新人,实现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前沿,高举先进文化旗帜,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体现了党在新时期的文化自觉。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才能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The important role culture plays in society is evident when you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u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a nation's strength . It' 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because it guides people' s behavior and brings about social consensus on many issues, an advanced culture is also the power that invigorates on nationSocialist culture is China's advanced culture, which is a culture of the masses and the whole nation and helps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and provides moral support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are building a socialist moral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ced culture must be rooted in and be developing from the practice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traction. Socialist culture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aims to find harmony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orals, individual achievements and the benefits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well as relations between ma
    n and nation. The people' s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need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in China, so it is necessary to energetically develop an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and majo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socialist culture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hile building a well - off society in an all - round way in China. The measures should be tokens to keep orient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firmly in hand.
    We must uphold Marxism- Leninism, Mao Zedong Thought and Deng Xiaoping Theory as our guide in the realm of ideology and have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in com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Meanwhile, basing ourselves on the practices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modernization and keeping abreast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world culture, we must make innovations in content and form so a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ence to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while promoting socialist material,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rogress.
引文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9页.
    [5]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83页.
    [6]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8]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840页.
    [9]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10]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11]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1页.
    [1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7页.
    [13]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23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209页.
    [1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1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2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页.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24]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2页.
    
    
    [25]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页.
    [26]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42页.
    [27]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84-685页.
    [2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30]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66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2]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3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3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3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9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3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38]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748页.
    [39]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40]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4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
    [4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4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4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页.
    [45] 《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7页.
    [46]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0页.
    [47]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8页.
    [4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4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50]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217页.
    [5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
    
    
    [5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59页.
    [5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5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5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页.
    [59]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6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6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80页.
    [63]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
    [6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6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6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6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68] 万俊人.《儒家人文精神的传统本色与现代意义》,《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第94页.
    [69] 欧阳友权.《培育高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99年3月8日.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 《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4]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7] 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8]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 黄楠森 龚书铎 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 《张岱年文集》第1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1] 张岱年.《张岱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22] 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 方克立主编.《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4] 陈晋 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26] 王伟光主编.《“三个代表”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7] 郭德宏 易炼红主编.《先进文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8]江流 赵曜主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上卷)[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于幼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0]杨春时.《中国文化转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1]周毅.《“三个代表”与可持续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2]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4]许明等.《建设新世纪的先进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35]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6]沈壮海.《先进文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7]黎德化程广云.《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袁贵仁 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9]刘相 魏焕信主编.《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0]陈卫平 晋荣东.《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41](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43](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5](德)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