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基因”的解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作为绿色城市公共空间本土化设计研究(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03kj042zd)的子课题,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深入研究和对绿色空间的探源,阐明了绿色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涵义。结合对城市空间实体、城市景观与意象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借鉴现代分子生物学关于“基因”的研究成果,以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基因”概念为理论核心,建构了城市公共空间“绿色基因”的理论框架,展示了“绿色基因构成图谱”与评价体系。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基因”具有动时性、本土化和整体性特征,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诸要素的整体和谐是“绿色基因”的本质所在。最后,对合肥城市空间的道路、街巷以及广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系统分析。
As the sub-subj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localization design of green civic environment (The na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Anhui Province, project Approve number: 2003kj042zd ) the article stases from the challenge that the modern city faced with,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acing back to green space, reveals the meaning of the green civic public spac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entity of civic space, landscape and image of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referencing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research of "gene" in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 forms the conceptions of the "green gene" of civic public space. The article also analyses the composition key elements and structure frames of "green gene" in civic public space , builds and constructs " the atlas of green gene" and the appraisal system.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variability, localization and entity, emphasizes that the essential of "green gene" lies in the pursuing for harmonious of all key elements of civic public space. In the end,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road, street and plaza in Hefei.
引文
[1]、扬·盖尔 著 何人可 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
    [2]、王建国 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0
    [3]、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
    [4]、C·亚历山大 著 赵冰 译,《建筑的永恒之道》,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5]、C·亚历山大 著 王听度等 译,《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2
    [6]、李振刚 著,《现代分子生物学论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
    [7]、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9
    [8]、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5
    [8]、罗小未主编 沙永杰等编著,《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4
    [9]、凯文·林奇 著 黄富厢等 译,《总体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
    [10]、凯文·林奇 著 方益萍等 译,《城市意向》,华夏出版社,2001.4
    [11]、凯文·林奇 著 方益萍等 译,《城市形态》,华夏出版社,2001.4
    [12]、卡斯腾·哈里斯 著 申嘉等 译,《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2001.4
    [1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编,《绿色建筑》,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6
    [14]、郭因 黄志斌等 著,《绿色文化与绿色美学通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2
    [15]、吴良镛 著,《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16]、刘育东 著,《建筑的涵义——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4
    [17]、段进 著,《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
    [18]、段进等 著,《城镇空间解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
    [19]、阿摩斯·拉普卜特 著 黄兰谷等 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20]、布莱恩·劳森 著 杨青娟等 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1]、罗杰·斯克鲁登 著 刘先觉 译,《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2]、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等 编著 邓敬等 译,《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
    [23]、布赖恩·爱德华兹 著 周玉鹏等 译,《可持续性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6
    [24]、肯尼斯·弗兰普敦 著 原山等 译,《现代建筑—部批判的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8
    [25]、埃德蒙·N·培根 著 黄富厢等 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26]、柯林·罗等 著 童明 译,《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27]、侯幼彬 李婉贞 编,《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1
    [28]、陈学明 著,《通向理解之路——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4
    [29]、张宏 著,《性·家庭·建筑·城市——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
    [30]、张驭寰 著,《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
    [31]、克里斯·亚伯 著 张磊等译,《建筑与个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32]、沙水杰 著,《“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33]、彼得·柯林斯 著 英若聪 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34]、吴家骅 著 叶南 译,《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
    [35]、勒·柯布西耶 著 陈志华 译,《走向新建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6]、扬·盖尔等 著 汤羽扬等译,《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37]、诺伯格·舒尔茨 著,施植明 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尚林出版社,1986.
    [38]、张饮楠 著,《阅读城市》,三联书店,2004.1
    [39]、陈志华 著,《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
    [40]、曾国屏等 著,《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41]、李泽厚 著,《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3
    [42]、熊明 著,《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6
    [43]、李大夏 编,《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44]、马国馨 编,《丹下健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
    [45]、王天锡 编,《贝律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
    [46]、窦以德等 编,《詹姆士·斯特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6
    [47]、庄惟敏 著,《建筑策划》,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5
    [48]、吴晓群著,《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4
    [49]、哈贝马斯 著 曹卫东 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50]、张利 著,《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
    [51]、刘易斯·芒福德 著,倪文彦等 译,《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2]、赵得功 著,《高校公共空间的涵义》,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2002.
    [53]、约荻克 著,冯纪忠等 译,《建筑设计方法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54]、汪正章 著,《建筑创作论》,2000.9
    [55]、吴焕加 著,《20世纪西方建筑史》,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
    [56]、王建国 著,《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7]、王受之 著,《西方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
    [58]、《世界建筑》、《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时代建筑》、《世界建筑导报》、《建筑与技术》、《建筑师》(台湾)、《读书》等杂志
    [59]、万书元 著,《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
    [60]、Terry Farreli & Jane Tobin, Ten Years & Ten Cities, England: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2002
    [61]、Perkins & Will, The Master Architect Series, Australia: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2000.
    [62]、Eisenman Architects, The Master Architect Series, Australia: 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1995.
    [63]、《Architectural Recor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