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空间使用方式的建筑类型研究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有的一整套建筑类型划分在建筑教育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各个类型过于强调其不同于其它类型的个性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似或相同的共性,这样带来的结果是建筑物在适应不同功能类型之间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不利于建筑的经济性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本论文由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研究的一个方面是在建筑层面通过对建筑功能与建筑类型的理解,并结合若干个不同建筑类型之间转化实例分析,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应用建筑计划学中空间使用方式的研究方法,对现有建筑类型进行重新划分,这种划分方式更接近于建筑物的实际使用方式,有助于重新认识建筑类型。接着,通过比较与总结我国古代通用式建筑设计方法与国外两类灵活空间设计理论和实例得出一种通用式建筑设计模式。
     论文研究的另一个方面是在城市层面,通过我国“单位化”用地与“建筑类型”的结合现状,说明这种方式不利于建筑的充分利用与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阐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筑类型分布与发展以及对建筑综合体的客观需要。
     论文最后总结归纳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了针对建筑类型设计的一些建议。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economy system and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chitectural types in use has some problems both in educational area and practical area, problem is mainly in the fact that we place too much importance 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ypes, but ignore the common features between them. The result is that there are tough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s' reuse and renovation when one type changes into another, thus this have negative effect on buildings' effective us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One aspect is mainly about the architectural types themselves. First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 and architectural type. Secondly, analyses some examples of type changing in order to sum up some commonalities. Thirdly, with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the author classifies a new set of architectural types. This new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the spatial utilization, and this can help us comprehend architectural types better. Finally, the author gets a kind of all-purpose design pattern after comparing three different theory and examples.
    The other aspect is about the changes of architectural types in cities. At present, the combination of unit land-utilization and architectural types makes our cities ineffective, bigger and bigger. Obviously this situation is not sui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our rapid urbanization, so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changes that marketing economy brings to these architectural types in cities and the actual need for complex.
    After summarizing the two aspects, the author gives some advice on architectural type design.
引文
[1]董卫王建国编著.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赵和生著.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庄惟敏著.建筑策划导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年
    [4]张钦楠著.建筑设计方法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5]韩冬青等.城市·建筑一体化.东南大学出版.1999年
    [6]郑时龄著.建筑批评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7][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8]沙永杰著.“西化”的历程——中日建筑近代化过程比较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9]伍江编著.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天津大学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1981年
    [11]建筑设计指导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12]《建筑设计方法解析系列丛书》编委会.建筑设计方法解析系列丛书.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
    [13]本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14]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15][美]威廉.J米切尔著 范海燕 胡泳译.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三联书店.1999年
    [16]奚传绩编.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四院校合编.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
    [18]张永和著.平常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19]崔恺著.工程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0]刘家琨著.此时此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1]段晓丹编译.建筑改造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22]李允稣著.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年
    [23]郑光复.建筑的革命.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5]何芳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26]甄兰平 邰惠鑫.面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建筑学报 200303
    [27]叶耀先.中国城镇化的进展和未来.建筑学报.200201
    [28]韩冬青.论建筑功能的动态特征.建筑学报 199604
    [29]刘谓.建筑的“变异”及创作的非既定性思考.建筑师91
    [30]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摘译.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建筑师08
    [31][日]青木正夫著.周若祁 刘燕辉译.建筑计划学的理念与方法.建筑师47
    [32]杨琳译.普拉达纽约旗舰店,美国.世界建筑 200302
    [33]董煊.土生土长——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中国建筑师小住宅方案综述.时代建筑.200402
    [34]约根·亨泽著.张神树译.从蔡德勒·格林内尔建筑师事务所(ZGPA)的作品看医疗建筑设计在过去50年的发展.世界建筑.200204
    [35]钱强.面向22世纪的集合住宅.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02
    [36]郭湛.单位社会化城市现代化——浅谈单位体制对我国现代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汇刊.199806
    [37]范炜.单位用地割据——当前城市管理中面临的难题.城市规划汇刊.200206
    [38]张永和.三个逻辑——河北教育出版社设计.时代建筑.200402
    [39]Kenneth 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80
    [40]Ludwig von Bertalanffy. 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da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