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易学象数下的中国建筑与园林营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建筑既是“形而下者谓之器”,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物化形态。建筑作为人文工程,被当做生存的理想环境和意志的象征,被赋予了许多社会性、哲理性和人格性,具有了全面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论贡献及哲学阐释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其所呈现的世界图式及其义理被融现于建筑营构之中。建筑从总体布局、立面造型到尺寸、细部做法,处处遵从易学思想。中国建筑被公认为是发展之历史悠久、风格鲜明的独立系统之一,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代表性呈现,与此息息相联。
     《周易》通过其完整的“图式”体系来描述客观宇宙万物,并与四方阴阳五行相结合,而形成时空合一的思想模型。象在此体系中作为基本的构成元素,数是这些要素的根本联系和逻辑构成。此图式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理清其源头,系统进行总结,对推进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现代转化有着积极意义。
     从易学象数角度系统地对待建筑,是本论文研究的一个起点。沿着《周易》观物取象的思想脉络,通过探讨立象尽意的表现形式,从象数分析过渡到建筑设计,并加以中外建筑思想对比,以探寻我国古典建筑象思维的形成发展过程,并最终表达出对思想境界的追求。本论文在内容上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通过易象及其模式分析,对建筑的形式结构与易象符号的同构性进行研究,将《周易》卦象与建筑形式进行关联。易象作为超语言超物象的符号,在“一阴一阳之谓道”基础上建起宇宙论认知系统。建筑语言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表达主体内心体验符号体系。中国建筑园林本身通过其形状与尺度、材料和颜色各种符号形式,构造成一种组合体系,并体现出文化观念和制度内涵。并以“象”作为思维上客体的联系中介,呈现出直观顿悟的思维持色。从立意构思到平面规划、造型方位、装饰装修,处处都洋溢着象征主义的情趣,渗透到天地人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完整的文化阐释系统。
     第二章中分析易数图式下的建筑营构,通过建筑布局规模建制和构件制式等规定,体现出作为中国哲学文化、天文和数学等结合的“易数”,在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礼制建筑中的重要应用,并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建筑象数也是其天道思想体现,平面布局是数理秩序视觉化的充分体现,并在空间开合的过程中融入时间因素,也体会到效法天地四时的自然对应理念。并通过《周易》中数理运用,使其具有了美学伦理的价值和哲学内涵。
     第三章对周易取象运数,加之阴阳五行引入,将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时的世界图式进行总结。其作为易学哲学思想的精华,也是表述宇宙万事万物总体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群体功能的理想模型。这种时空一体化的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构思的理论依据,对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观念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通过易学象数图式视角,可以获得一条理解古代建筑选址布局的途径,也是其法天象地特征的直观表达。
     第四章从象数易理与建筑秩序关系方面入手,分析中国传统礼制建筑通过种种象数布局的模式,所表现出的人文礼制思想追求。可以深入解析古代礼制建筑的空间构成的规律:一方面其作为建筑设计规划的指导原则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观念;另一方面其整体的宇宙时空观又成为堪舆等学说之起源,使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思想。建筑规制和体量、颜色、建筑式样及装修等都被看作建筑等级象征的要素,建筑象数不再是纯粹的符号象征。河图洛书与易数蕴含宇宙万物之理,择中观念又决定了传统城市规划模式,对中国建筑影响深远,建筑成为土木写就的政治伦理。天地人三位一体,数理与形象互相含蕴而相得益彰,同时又形成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具有实用价值和哲理内涵,并赋予了建筑礼的精神和乐的意蕴。
     第五章从象数思维对建筑美学意象的影响方面开展综合性研究。《周易》象数以阴阳为基本,导出形神刚柔、动静等审美规律,成为中国艺术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中国建筑在布局设计和环境意识上,园林和建筑都不约而同的追求阴阳和谐、循环变化、象在意外等审美层次,其外形和装饰多受到《易》学象数阴阳的影响,通过有无、虚实、繁简等艺术内涵,形成感性与理性交织,最终达到人与环境的统一。在建筑环境理论日趋多元复杂的当下,象数美学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显现出其可贵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六章发掘象数易理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国建筑从表面造型,意境相生与境外之美,自景、意、境交融的审美,深入到“天人合一”的精神传承与人文思想,最终在中国建筑园林体现出对“易”之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通过空间营构,其目的在于表现人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与易学同样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通过易学象数思维寻找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对全球化环境下的地域性多元化创新提出借鉴。
     象数思维方式是中华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不仅渗透到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而且渗透到如建筑园林营构等外在层面。本论文从易学象数角度对《周易》与建筑同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阐释其象数图式及哲理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营构的影响,旨在展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理论方法的重新探讨。并由象数内涵、空间布局、易理象征直至境界呈现等多方面,按照建筑园林营构方式进行归纳,从而对中国传统建筑从符号语言、伦理审美等角度加以系统审视,为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溯本清源,实现当代语境的转化提供新的思路。在易学“卦象—物象—法象”三个不同层次概念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的“具象—现象—意象—意境—境界”的发展特质。作为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哲学艺术关系的初步尝试,并期望能对中国建筑传统理论在新领域拓展有所裨益,对当前建筑文化标准做出反应。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antecedent to the material form exists, but also is the expression of ideal method as definite thing which is subsequent to the material form exists.As human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is regarded as the survival of the ideal environment and symbol of the will, at the same time, endowed with much sociality, philosophy and personality and comprehensive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meaning.
     The "Zhouyi"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which presents world pattern and the principles that were melted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From the architectural general layout, the facade and detail size practice follow the Yi-ology theory.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regarded as independent long-history and unified style building syst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Yi-ology.
     The " Zhouyi " has a complete " icon " structure to the objective world, in this structure," image " is the basic structure as unit, and " number" connects these units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which is assigned to the four-quartet, and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integration mode, which to becom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law-nature-phase-earth". Summarization of its system source,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of modernization research.
     This thesis is started from the systematical treatment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 point view of imagine-number of Yi-ology. It analyzes the eight-trigrams and sixty-four trigrams symbol and studies on the image of idea forms. From imagine-number analysis to architectural design, it explores the form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architecture image thought.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By imagine model of Yi-ology, the first chapter compares the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e form with Yi-ology imagine symbols isomorphism. In the "Zhouyi ", trigram image is usually connected to architectural form. As the language of the object symbol, imagine-number of Yi-ology builds cosmological cognitiv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way of "Yin-yang ". Architectural language to some degree is also a symbol system. Modern building is some kind of symbols which express the main body inner experiences. Building garden is a system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hape and dimensions, material and color symbols form, and reflects the cultural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system."Image" as the thinking of the object contact intermediary, expresses the intuitiv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ll the conception planning, modelling position and decoration are permeated with the appeal of the symbolism. They permeate whole aspects of the heaven mankind with earth and form a complete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under the Yi-number pattern with building layout, scale and component system, and reflects that "Yi-number", which is combined with Chinese philosophy culture, astronomy and mathematics, has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in morality architecture, and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research. Architectural "imagine-number" also reflects natural daoism, and the mathematical ordinal visulation in layout, in the process of open space bond the time factor, and realize us the natural corresponding concept which follow the example of four-quartet. The using of " Zhouyi " in mathematical makes it have the value of aesthetics and ethics and philosophy connotation.
     By introducing yin-yang five-element,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s the eight tri-grams' world pattern, which takes image-number of Zhouyi into four-quartet and seasons. This systematic philosophy becomes the central ideal model, which expresses variation rules of universal things and the mutual function relationship. This thinking mode with the unity of time and space, becom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idea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concep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imagine-number of Yi-ology, we can obtain a shortcut to understand the layout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which directly expresses the law-nature-phase-earth.
     The forth chapter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imagine-number meaning of Yi-ology on architectural order, analyze 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 buildings through various layouts of imagine-number. It shows us the pursuit of ethical and humanistic thought and makes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ritual building space composition, which as mainstream in architectural practical design guidelin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metaphysical thought is become the origin of kanyu. It makes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ull of simple dialectical thought. The building regulations, size, color, style and decoration are seen as the elements of architectural level symbol. Architectural imagine-number is no longer pure symbol, and becoming the connotation of ethics. Optional idea decides traditional city planning model."Hemap and Luowriting" with Yi-number full of the universal meaning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becomes the polit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Harmony of nature-earth and human combining mathematics with image achieves the unity of function and form which has practical value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brings spirit of propriety and implication in building.
     We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e fifth chapter from the thought of imagine-number to the influence on architectural aesthetic image. The imagine-number in the "book of changes" is based on Yin-yang and expresses many aesthetic rules such as flexible and dynamic form which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cepts in Chinese art theory system. Architectural appearance and decoration are easily influenced by imagine-number of Yi-ology of Yin-yang on many artistic connotations such as being and non-being, reality and fantasies, complex or simple which form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unity. The environmental layout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consciousness both pursuit of harmony of Yin-yang, cycling and other aesthetic appreciation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Combining imagine-number aesthetic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ws us the importance and operability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etical diverse trends.
     The sixth chapter explores imagine-number of Yi-olog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Chinese building surface mode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special beauty. It pursues artistic conception combining of blending scene, meaning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makes deeper study in the psychic inheritance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 which finally reflects the pursuit of "Yi" in Chinese architectural garden. By the space co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art is to show life consciousness and the whole thinking mode of "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human being "about the " Zhouyi ". Searching for the outlet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on the image-number of Yi-ology thought could bring us suggestions for the innovation of regional diversity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isomorphism study beteen " Zhouyi " and architecture,which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influence of imagine-number philosoph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ttern construction so as 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garden form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uilding types, imagine-number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symbo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space layou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philosophical point,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to the Chinese modern building development. Basing on the "phenomenon-image-law" as the three different level concepts, this paper brings us new artistic conception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al garden and building art as "representation-phenomenon-image-conception-realm ". As a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Chinese philosophy, Yi-ology is expected to help us stud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theory and response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standard.
     Thinking mode of imagine-number is the element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inking mode in China. It penetrates not only into the deeper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nto the external level such as the garden construction. Summarization of imagine-number thought is also the important subject of Chinese culture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参见王红月:《“中式”派系交锋不断,确定风标刻不容缓》,《中国建设报》2011年10月7日。
    ①《从一次关十语言的对话而来》,《海德格尔选集》下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1018页。
    ①(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 北京市: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297页。
    ②林忠军著:《易纬导读》, 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第116页。
    ③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1988年,第1039页。
    ①引自张其成著:《象数易学》,中国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30页。
    ①见(宋)王英麟著:《困学纪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参见(北齐)魏收撰:《魏书》, 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5页。
    ③参见刘大钧先生:《孔子与<周易>及<易>占》,载自《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第217页。
    ①郑时龄等:《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载自《建筑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页。
    ①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载自《人民日报》,1951年2月19日。
    ①刘大钧著:《周易概论》,齐鲁书社,1988年1月第二版,第67页。
    ①参见李树菁:《周易象数通论:从科学角度的开拓》,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4月,第68页。
    ①林忠军著:《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二卷),齐鲁书社,1998年,第476页。
    ①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第112页。
    ①(清)陈梦雷:《周易浅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55页。
    ①(明)来知德撰张万彬校:《周易集注》,九州出版社,2004年,第354页。
    ②刘大钧林忠军注:《周易传文白话解》,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29页。
    ③参见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1993年,第409页。
    ①(明)来知德撰张万彬校:《周易集注》,九州出版社,2004年6月,第567页。
    ①参见Umberto Eco, A Theory of Semiotics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6), P16.
    ①转引自勃罗德彭特著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②刘纲纪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126页。
    ①傅崇兰.白晨曦.曹文明等著:《中国城市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①(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第一册,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岳麓书社,1988年,第587页。
    ②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04月第1版。
    ①引自张良皋著:《匠学七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03月第1版,第98页。
    ②(宋)刘牧撰:《易数钩隐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6页。
    ①本段文源出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三年臣瓒注。
    ②(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01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①参见李申:《易图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2灭。
    ①张其昀:《易数浅说序》,见于黎凯旋《易数浅说》,台北:易学出版社,1992年9月9日,第12页。
    ①《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第3页。
    ②参见倪南:《易道演绎:从经验.观念到话语.图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37页。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9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0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以下凡引《定明堂规制诏》皆出自此版本。
    ②金景芳:《易通》,1945年转引自《帛书<易传>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③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第524、525页。
    ①载自郑欣淼 朱诚如主编:《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5辑,中国紫禁城学会,2007年,第124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②惠栋:《明堂大道录》卷一,《从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版,1991年,第22—23页。
    ①戴震:《考工记图》,上海商务印书馆本,1955年11月。
    ②(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①朱伯崑 李申 王德有著:《周易通释》,昆仑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
    ①(宋)邵雍:《皇极经世》,李一忻点校王从心整理,九州出版社,2003年6月。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①引自黄寿祺 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②(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③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26页。
    ①金其鑫著:《中国古代建筑尺寸设计研究》,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②(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本,第202页。
    ①参见(南宋)陈元靓撰:《事林广记》,中华书局,1999年影印本,第217页。
    ②参见居阅时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第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74页。
    ①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②(清)惠栋:《明堂掌大道录》卷一,《从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页。
    ③詹石窗:《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②(清)惠栋:《明堂大道录》卷八,《从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312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9页。
    ①参见应劭注:《汉书·、平第纪》。
    ②参见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中华书局,1984年,第37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潲》,《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②(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③参见李守奎等《尸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2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7页。
    ②参看詹石窗:《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③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4—386页。
    ①(明)王夫之撰《船山全书》第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第338页。
    ①张其成:《象数易学》,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②李修坤:《读易札记》,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58页。
    ①参见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
    ①朱伯崑主编:《易学基础教程》,九州出版社,1993年。
    ①见《春秋繁露》卷一,《五行之义》。
    ②韩林德:《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04月。
    ①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246页。
    ②(汉)赵哗:《吴越春秋》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①吴龙辉主编:《中华杂经集成》(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635页。
    ①(美)拉普卜特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①今本无,《艺文类聚·卷八十九·木部中·棘》引。
    ②(清)戴震:《考工记图》卷下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104-106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①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第104页。
    ①《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六十,(清)于敏中等编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吕绍纲:《周易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页。
    ①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81页。
    ②见前文《周易·系辞》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
    ①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②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十二章,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303页。
    ①参见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82、89页。
    ②(宋)张礼撰:《游城南记校注》,史念海,曹尔琴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
    ①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①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①参见倪南《论周易的象数图示结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83页。
    ①引自(东汉)班固:《两都赋》。
    ①参见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6页。
    ①贺业钜著:《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第82页。
    ①《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33-135页。
    ①刘大钧林忠军注:《周易传文白话解》,齐鲁书社,1993年,第14页。
    ①引自《周礼·地官·司徒》。
    ①梁思成:《梁思成文集》第三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①王国维著:《观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考》,中华书局,1959年,第451页。
    ①(清)董诰等编《定明堂规制诏》,《全唐文》第1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55页。
    ②《旧唐书》第三册卷22,《礼仪志二》,第864页。
    ①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第8页。
    ②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2页。
    ①(汉)刘向:《说苑·反质》,见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4页。
    ②陈从周著:《说园》,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①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①(清)沈复著:《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7月第1版,第19页。
    ①《春日江村》诗之一,参见《杜诗详注》一四卷,(清)仇占鳌编,中华书局1979版,第1205页。
    ①参见李申 郭彧编著:《周易图说总汇》(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9页。
    ①戈国龙著:《丹道今淦:乐育堂语录注解》,华夏出版社,2007年7月,第179页。
    ②(清)吴鼐:《阳宅撮要·总论》,《从书集成新编》第二十五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宋)黄妙应:《博山篇.论水》(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第6892页。
    ④(清)于敏中等:《钦定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①见(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1页。
    ②(明)计成《园冶·园说》卷1,见《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①(明)计成《园冶·园说》卷1,见《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①见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3页。
    ①成立:《象、数、形——比较美学札记》,《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
    ①(唐)孔颖达撰:《周易正义》卷九,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恩珠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年,第61-62页。
    ①参见(清)惠栋:《易例》上“中和”条目。
    ①(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注》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页。
    ③王夫之:《唐诗评选》卷四转引自《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9页。
    ④《朱子语类·易三·纲领下·读易之法》。
    ①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第135页。
    ①见叶朗:《说意境》之《胸中之竹》章节,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4—55页。
    ①引(唐)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
    ①张岱年等著:《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①见《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②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①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03月第1版。
    ②据(清)王植《皇极经世》辑录本,《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页。
    ①参见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98页。
    ②(唐)孟郊:《赠郑夫了鲂》。
    ①曾巩:《盆池》《曾巩集》卷六。
    ②文震亨:《长物志·水石》,中华书局,1985年。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6页。
    ②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③选自王维:《终南别业》,《王右承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宗白华仁全集》第2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60—361页。
    ②(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第1135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美)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①《朱文公文集》卷58,《答黄道夫》。
    ①周来祥陈炎:《中西美学比较大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37页。
    ②参见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2页。
    ①张其成著:《象数易学》,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②李泽厚:《美育与技术教育》,《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第2页。
    1、《王弼集校释》三国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周易正义》唐·孔颖达撰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伊川易传》宋·程颐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周易本义》宋·朱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易图通变》宋·雷思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8、《困学纪闻》宋·王应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9、《易数钩隐图》宋·刘牧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0、《皇极经世》宋·邵雍 李一忻点校王从心整理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11、《船山全书》明·王夫之著船山全书编辑委员会编校岳麓书社1988年版
    12、《礼记》陈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3、《吴越春秋》汉·赵晔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4、《王右丞集笺注》唐·王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5、《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6、《魏书》北齐·魏收撰 中华书局2003年版
    17、《长物志》明·文震亨撰 中华书局1985年版
    18、《唐诗评选》明·王夫之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周易集注》明·来知德张万彬校 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20、《周易浅述》清·陈梦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1、《易学象数论》清·黄宗羲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河洛精蕴》清江慎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23、《易图明辨》清·胡渭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4、《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撰中华书局1994年版
    25、《全唐文》01部清·董诰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6、《明堂大道录》清·惠栋《丛书集成初编》 中华书局影印版,1991年版
    27、《周易稗疏》清·王夫之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8、《考工记图》清·戴震上海商务印书馆本1955年版
    29、《周易尚氏学》尚秉和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中华书局1987年版
    31、《周易外传》清·王夫之中华书局1977年版
    32、《周易概论》刘大钧著齐鲁书社1986年版
    33、《象数易学研究》(第3辑)刘大钧主编巴蜀书社2003年版
    34、《纳甲筮法》刘大钧著齐鲁书社,1995年版
    35、《象数易学发展史》林忠军著齐鲁书社1998年版
    36、《易经全译》刘大钧著 巴蜀书社1992年版
    37、《易纬导读》林忠军撰齐鲁书社2002年版
    38、《周易郑氏学阐微》林忠军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9、《大易集述》刘大钧主编巴蜀书社1998年版
    40、《象数易学研究》(第1辑)刘大钧主编齐鲁书社,1996年版
    41、《周易传文白话解》刘大钧林忠军注齐鲁书社1993年版
    42、《程氏易传导读》梁韦弦撰 齐鲁书社2003年版
    43、《周易本义导读》萧汉明撰 齐鲁·书社2003年版
    44、《周易正义导读》.刘玉建著齐鲁书社2005年版
    45、《周易集解导读》刘玉建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6、《神妙的周易智慧》王新春撰 中国书店2001年版
    47、《象数精解》刘大钧等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
    48、《周易大传今注》高亨撰齐鲁书社1992年版
    49、《象数易学》张其成著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50、《读易提要》潘雨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1、《象数与义理》张善文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2、《易学哲学史》第三卷朱伯崑著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53、《周易知识通览》朱伯崑主编齐鲁书社1993年版
    54、《易学基础教程》朱伯崑主编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
    55、《周易与现代文化》郑万耕赵建功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6、《周易辞典》吕绍纲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7、《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
    58、《易学大词典》张其成著华夏出版社1992年版
    59、《周易大辞典》伍华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历代易学家与易学要籍》张善文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1、《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62、《三辅黄图校正》陈直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3、《易图考》李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4、《周易图说总汇》李中郭或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5、《易道演绎:从经验.观念到话语.图式》倪南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66、《读易札记》李修坤著齐鲁书社2008年版
    67、《刘蕙孙周易讲义》刘蕙孙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68、《易象及其延伸》.张延生著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69、《释易新探》张志春主编凌志轩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0、《十三经概论》蒋伯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71、《周易象数通论》李树菁著商宏宽整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72、《系统易学》余斌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3、《尸子译注》李守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今文尚书考证》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75、《建筑批评学》郑时龄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76、《说苑疏证》赵善诒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77、《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式》乌恩溥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78、《易数浅说》黎凯旋著易学出版社1992年版
    79、《文心雕龙注》上册范文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80、《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詹石窗著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1、《易象论》侯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2、《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3、《易学科学史纲》董光璧著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84、《周易美学》刘纲纪著.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5、《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戈国龙著.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8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7、《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88、《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中国建筑关学》侯幼彬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90、《周易象数之美》陈碧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1、《说意境》叶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2、《中国古典美学史》陈望衡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3、《中国象征文化》居阅时等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4、《明堂制度研究》张一兵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95、《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程建军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6、《风水与建筑》程建军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97、《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王世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
    98、《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刘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9、《梁思成文集》第三卷,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100、《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
    101、《中西美学比较大纲》周来祥陈炎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02、《匠学七说》张良皋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3、《易学勘舆与建筑》亢羽著中国书店1999年版
    104、《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5、《境生象外华夏审美与艺术特征考察》韩林德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6、《中国古代建筑史》傅熹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107、《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08、《中国城市发展史》.傅崇兰白晨曦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
    109、《和境:易学与中国文化》张立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0、《说园》陈从周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1、《中华杂经集成》(第二卷)吴龙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2、《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稣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中国客家建筑文化》吴庆洲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4、《东西方的建筑空间》王贵祥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5、《美学》第3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6、《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117、《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李约瑟著科学出版社1990年年版
    118、《中华科学文明史》李约瑟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上海人民出版2001年版
    119、《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拉普卜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20、《建筑空间论》[意]布鲁诺·赛维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121、《符号·象征与建筑》勃罗德彭特著乐民成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1、刘大钧:《孔子与<周易>及<易>占》[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2期
    2、黄海静:《壶中天地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宇宙观》[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 第6期
    3、李泽厚:《美育与技术教育》,[J]《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第2页
    4、郑时龄等:《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J]建筑学报,2005年第8期第10页
    5、倪南:《论周易的象数图示结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6、成立:《象、数、形——比较美学札记》[J]《学术月刊》1996年第6期85页
    7、董睿李泽琛:《易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J]《周易研究》2004年1期
    8、王贵祥:《唐总章二年诏建明堂方案的原状研究》[A]建筑史(第22辑)[C]: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38页
    9、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 学位论文:B83-02 B221 武汉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