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的历史转型与文学价值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柳子戏是苏、鲁、豫、皖、冀五省结合部底蕴丰厚、影响深远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晚清、民国时期非常繁荣,而如今却已濒于消失。受话剧作为中国现主流戏剧样式的眼光遮蔽,近现中国的地方戏曲文学,大都没有真正进入中国近现文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学界对包括柳子戏在内的近、现文化语境下地方戏曲的历史流布、剧目特色、文学价值与现转型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以柳子戏为个案,搜集、梳理其历史痕迹,分析其新编历史戏和现戏以外的原生态古题材剧目、剧本,并在更宏大的文化语境下寻找其现转型的表现及原因,提炼其文学价值,对于丰富中国近现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第一章对柳子戏在晚清民国时期流布的现存史料进行了汇总,通过细读柳子戏的绝大部分剧本、学术论文和所有专著,对本时期柳子戏以菏泽地区为中心展开活动的理由、繁荣兴旺的根据、真刀真枪表演普遍流行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本文在民间班社是晚清民国时期柳子戏生存和传播的惟一形式的认识基础上,对所能搜集到的班社资料进行整理,描绘了一个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百年间的柳子班社图谱,并对个别史料进行匡正。
     柳子戏在近现文化语境中的现转型问题,在学界仍是一个空白。本文第二章通过阅读剧本、调查研究,总结、归纳了柳子戏现转型的六个具体表现:人性的张扬、现意识的萌芽、城市风情与商人形象的描写、悲剧的审美趋向与现实主义追求、艺术形式的现趋同、戏剧结构的现化,认为柳子戏的现转型早在晚清戏曲改良运动之前就已自发开始,并对其转型的具体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现转型的基础是运河沿岸的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工商业城市文化的繁荣,现转型的驱动力是黄河下游和运河沿岸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带来的村镇娱乐文化的需要,从而得出了重振地方戏曲应尊重其渐进式持续发展规律的认识。
     本文第三章对柳子戏的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戏剧目进行汇总,并把《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中的68个剧目放在近、现文化的背景上,按照“(?)的文学”的审美基点重新解读,划分为讽刺幽默戏、城市风情戏、计谋权争戏、人性张扬成、伦理道德戏、女权意识戏,生活哲理戏7大类,26个小类,这是对作为现
    
    术的柳子戏剧本所进行的首次全面阐释。
     本文第四章在重新划分柳子戏剧目内容后,对其剧本以故事叙述为核心的纯文学性
    进行辨析,认为柳子戏作为民间戏曲文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繁荣昌盛,其内在原因是取得
    了包括讽刺艺术的纯熟运用、悬念手法的普遍设置、曲牌使用的高度自由与艺术化、意
    味深长的巧妙谐音、浪漫魔幻的艺术追求、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等在内的重大文学成就。
    并把柳子戏和在某些方面与其有相似的艺术特点而获得崇高声誉的文学作品并置,审视
    柳子戏所具有的现性文学的萌芽与对其他文学样式进行启迪的可能。
    关键词:柳子戏中国戏曲文化文学改革
    分类号:1207.365.2
Liuzi drama is a kind of local drama which was once popular among Su, Lu, Yu, Wan and Ji-five provinces. This drama was once flourish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now it nearly disappears. Stage play is becoming the main stream of dramas in China, meanwhile Literature fields neglects the study of position, features, literature value and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dramas including Liuzi under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ntext. Taking Liuzi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newly compiled historical dramas and raw materials about ancient plays so that we can find the reason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n Liuzi, what's more, refining the literature value. All we do on these is to return to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The first chapter deals with general collections of Liuzi drama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cording to curr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dditionally paying attention to reasons and prosperity of Liuzi in Heze. A family tree of Liuzi from opium war to New China will be presented to us.The second chapter dwells on five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s from Liuzi: humanism, modern sense, town customs, merchant description, tragic sense trend, pursuit of reality and literature trend and structural modernization. The author's research shows that Liuzi drama is a symbol of capitalism in town literature prosperity, which stimulated the demands of agriculture in Yellow River area and canal area. Therefore a conclusion is that developing local dramas means respecting the law of drama.The third chapter is talking about traditional and newly compiled and modern dramas of transformations from Liuzi. I analyzed the 68 varieties of General Compiled Local Dramas in Shandong. Liuzi under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ntext. These varieties, according to hum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7 macro-dramas and 26 minor-dramas including humor, trick, humanism, ethics, women rights and philosophy.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re-divided the Liuzi and to make literature analysis on these
    
    story plays. Liuzi was popul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of writing arts and dangling skills and deep meaning and word choice which brought the public fresh air.Liuzi drama is an ancient play but is a modern play; it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for its literature value and culture value in literature history.
引文
[1] 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性追求》,《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2] 常诚、吕放:《齐鲁文化奇葩,离世界有多远?——专家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申报》,《大众日报》2003年6月18日。
    [3] 剧本月刊编辑委员会编:《剧本》1960年第1期,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1月出版。
    [4] 赵剑秋、范季高、杨汉卿、尚之四、纪根垠整理:《孙安动本》,《剧本》1960年第1期59至84页,共10场。
    [5] 山东省菏泽专署文教局编:《山东省菏泽地方戏曲选》,内部资料,1960年。
    [6] 柳子戏剧目工作组整理,武斌、孙良波执笔:《白兔记》,《山东省菏泽地方戏曲选》第1页至27页,共3场,实际上收录的是《兴围》、《回围》两部分。后来的《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又加进了《李三娘思夫》、《磨坊相会》两部分,组成第4场。
    [7] 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集之一·山东省表团演出剧本选集》,内部资料,1954年。
    [8] 菏泽地区艺术研究所编:《曹州地方戏获奖剧本选》,内部资料,1996年。
    [9] 张春雷、李永秀口述,山东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戏曲工作组整理:《黄桑店》,《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集之一·山东省表团演出剧本选集》133页至146页,《曹州地方戏获奖剧本选》第二辑25页至45页,共4场,实际上为传统剧目《打登州》的选场。
    [10] 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编:《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内部资料,共九集。
    [11] 纪根垠著:《柳子戏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12] 高鼎铸著:《柳子戏音乐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3] 段雨强、张云生主编:《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4] 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9月第1版。
    [15] 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月第1版。
    [1
    
    [16]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戏曲之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17]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4年10月第1版。
    [18] 高鼎铸著:《山东戏曲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19] 李赵璧、纪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20] 中国戏剧家协会戏剧报编辑委员会编:《戏剧报》1961年第4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2月出版。
    [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濮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濮阳文史资料·第5辑》,内部资料,1989年。
    [22] 其中,“中国期刊网”收录96篇,“中国博硕士论文网”收录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18篇。
    [23] 康保成:《中国戏神再考(上)》,《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文章中文摘要:“本文主要考证我国南方的戏神‘田元帅’。1.田元帅是一具木偶;2.戏神的形象是傀儡,而傀儡的形象是婴儿;3.傀儡戏乃后世戏曲之祖,以往搞不清来历的晋北地区的“耍孩儿”剧,以及以[耍孩儿]为主要曲牌的‘柳子戏’等,均从傀儡戏演变而来;4.戏神亦即喜神,田元帅等戏神形象均被赋予生育神的功能;5.男根崇拜——祖先崇拜——傀儡子——肉傀儡是研究者不可忽视的一条发展线索;傀儡子郭秃,最初也是男根形象。”
    [24]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301页;《柳子戏简史》117页;《中国戏曲志·山东卷》85页。
    [25][26]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86页。
    [27] 马建中:《山东戏曲论稿》,华艺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253页:“弦索系统、梆子系统和说唱系统的大多剧种以郓城、巨野、成武、鄄城等县区的语音为基准;肘鼓子系统剧种以临沂地区的语音为准绳。”
    [28][29] 《柳子戏简史》214页。
    [30] 《山东戏曲音乐概论》176页。
    
    [31][32] 《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第4页。
    [33] 《戏曲之乡》258页。
    [34] 山东省单县衙门前街居民赵孟氏2004年2月20日告诉笔者。
    [35] 据柳子戏老艺人、菏泽艺术学校教师王继星介绍,2004年2月,他带领菏泽艺校柳子班学员到郓城县某“戏窝”演出,一位老农民握住学生演员的手,激动地热泪盈眶,连说:“多少年没听过柳子戏了,柳子戏又回来了。”
    [36] 吕凤涛、朱丽秋:《曹州戏曲木版年画》,《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6日第8版。
    [37] 菏泽市文化局艺术研究所主任吴良训2004年2月告诉笔者。
    [38] 齐军、杨林鸿:《百年流转听吹腔》,《大众日报》2003年4月18日:“田庄的吹腔剧团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间历经朝变迁、政权更迭,从未停止过演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个纯粹由庄户人组成的剧团,能排演成本大套40多出折子戏。村里至今珍藏着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戏文手抄本,且戏文唱词都是严格按照曲牌填写的文言唱词,这些唱词经过一又一田庄人口传身授,生生不息。”
    [39] 参见《柳子戏简史》109页。
    [40] 参见《柳子戏简史》110页。
    [41] 参见《柳子戏简史》111页。
    [42] 参见《清丰文史资料·第三辑》108页。
    [43] 参见《柳子戏简史》117页。
    [44] 参见《柳子戏简史》119页。
    [45] 参见《柳子戏简史》112页。
    [46] 参见《柳子戏简史》114页。
    [47] 参见《柳子戏简史》112页。
    [48] 参见《柳子戏简史》116页。
    [49][50] 参见《中国戏曲志·山东卷》86页。
    [51] 《柳子戏简史》117页。
    [52] 《柳子戏简史》127页。
    [53][54][55] 参见《柳子戏简史》128页。
    [56][57] 《戏曲之乡》243页。
    
    [58] 《柳子戏简史》121页:“大曾班:后称‘长兴班’,创立于一九一。年左右,以‘春’字排辈……”
    [59][60] 柳子戏老艺人、菏泽艺术学校教师王继星2004年2月告诉笔者。
    [61] 《柳子戏简史》122页。
    [62] 《柳子戏简史》写作“义盛班”,《戏曲之乡》写作“义胜班”。
    [63] 《柳子戏简史》123页。
    [64] 《柳子戏简史》125页。
    [65] 《柳子戏简史》(纪根垠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第119页。
    [6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丰县文史资料·第8辑》,内部资料,1989年,此书中写作“张景友”,《中国戏曲志·山东卷》、《柳子戏简史》中均写作“张敬友”。
    [67][68] 参见《丰县文史资料·第8辑》:丰县柳子戏名演员杨厚善,1895年15岁学戏,1904年搭张景友班,1909年加入单县杨福田班,1914年转入曹县温楼曾礼堂班,后成为掌班,1940年入单县贾举人成立的柳子剧团,1946年搭定陶宋楼宋廷振、解老头班,1948年随宋廷振班到郓城,1956年回丰县,入丰县柳子剧团(1959年改为徐州专区柳子剧团)。
    [69] 参见《柳子戏简史》216页至219页。
    [70]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86页。
    [71] 《戏曲之乡》243页:“1935年,从这个科班结业的学员,由张春雷组成一个柳子戏班,在东明、菏泽、丰县、曹县一带演出,直至抗战时期也没停止。”79页:“张春雷(1904—1975),原名张兴然,山东曹县人。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剧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9岁时入曹县曾家班,先后拜著名柳子戏艺人黄承先、王福润为师,攻花脸,1930年起领衔义和班,在鲁西南、豫东、淮北各地演出。解放后成立郓城县工农剧团,任团长。”此处的两条资料,第一条中的1935年领新剧团演出,第二条中的1930年起领衔义和班演出,或许指的是同一个柳子戏班。
    [72] 《戏曲之乡》243页:“1942年,曾家班改为公义班;1944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改名为‘新声剧社’。”《戏曲之乡》258页:“1942年,义胜班又改名为公义班。传到‘明’字辈以后,1944年,被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改名为新声剧社。”
    [73][74] 见注释[67]。
    
    [75] 参见《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第4页。
    [76] 参见《柳子戏简史》216页至216页。
    [77] 黄爱菊、郭满禄主编:《曹州春秋》,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14页:“1945年9月,将原曹县(曹南)、成曹二县合并,在青堌集一带建立”,“1956年3月,撤销复程县。”“撇县后,其地划归单、曹二县。”
    [78] 《柳子戏简史》216页至220页。
    [79] 参见《濮阳文史资料》(第5辑)66页。
    [80] 《戏曲之乡》243页:“柳子戏班原没有女演员,解放后,于1953年9月,复程县派周广同去河南商丘,从警察街四平调剧团内招来一些女演员,充实到柳子戏班。”
    [81] 菏泽艺术学校柳子戏教师王继星告诉笔者:“郓城县工农剧社一开始名字就是‘剧社’,在调省之前改名为‘剧团’。”对于该剧团的名字,目前所见到的书籍、互联网上的文章都是“社”、“团”混用,没有区分。
    [82][83]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第86页。
    [84]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二集223页至279页。
    [85]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263页到264页。
    [86]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191页。
    [87]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204页。
    [88] 《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859页,《打桃园》一剧中四个丫环的唱段[平调原板乱弹]:“甲:太平洋上一所楼,乙:洞庭湖上铺床毡……”
    [89][90]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四集195页到197页。
    [91]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146页。
    [92]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147页。
    [93]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七集25页到76页。
    [94][95] 赵得昌:《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影响(下)》,《戏曲艺术》2001年第4期。
    [96]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一集34页至35页。
    [97]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193至195页。
    [98]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四集264页。
    
    [99]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九集267页至272页。
    [100]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八集292页。
    [101] 旷新年:《现文学发生中的现性问题》,《中国现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新文学正是通过对‘礼拜六’派等现性的文学发展的‘不流血政变’而建立起来的。”
    [102] 于得普主编:《山东运河文化文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81页:“山东运河沿岸的济宁、临清、聊城、德州,在明、清时期都列入全国30几个大城市之列(当时列入全国大城市的,山东还有济南,但该城市不属本文论述范围),曾经盛极一时。”
    [103]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第4页。
    [104]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22页。
    [105]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71页。
    [106] 《山东通史·近卷》73页。
    [107][108] 汪人元:《戏曲音乐的现转换》,《艺术百家》1997年第3期。
    [109]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卷》74页。
    [110]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35页:“由于黄河截运的问题及北段的水源问题未得到解决,清廷遂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下令,将漕粮全改折银,于是运河遂废而不治。”
    [111] 《山东运河文化文集》110页。
    [112][113] 《山东戏曲论稿》285页。
    [114] 《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第6页。
    [115] 参见《柳子戏简史》141页至164页。
    [116]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313页。
    [117] 《柳子戏简史》110页:“抄本共分六部,计有四十余回目,即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收藏的‘山东清平剧’的原始抄本。”
    [118] 齐军、杨林鸿:《百年流转听吹腔》,《大众日报》2003年4月18日:“田庄的吹腔剧团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间历经朝变迁、政权更迭,从未停止过演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个纯粹由庄户人组成的剧团,能排演成本大套40多出折子戏。村里至今珍藏着60多套100多年前的戏文手抄本,且戏文唱词都是严格按照 曲牌填写的文言唱词,这些唱词经过一又一田庄人口传身授,生生不息。”
    [1
    
    [119] 《中国戏曲志·山东卷》85页:“在题名《摘锦录》的已残序文末尾,尚存有‘道光三十年(1850),新正上浣,漯阳邵延平田化龙淬锋氏题’字样,《雷锋塔》一剧,缀有‘咸丰元年(1851)辛亥云崧氏录本’,有的抄本注明为‘同治三年(1864)抄写’。”
    [120] 《柳子戏简史》216页:“沂蒙山是革命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期间,革命文艺战士曾经利用柳子戏形式,编演新剧,进行宣传活动。八路军一一五师教五旅宣传队长、师政治部战士剧社戏剧教员、剧社副主任王汝俊,曾编写过柳子戏《王二懒春耕》,在鲁南革命根据地演出过。(见《解放区文学概况》)这在柳子戏的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的革命和创举,使古老的柳子戏从为公爷豪绅消遣娱乐的家班,一跃而成‘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宣传工具,由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化为反映现实生活斗争,这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柳子戏的骄傲,值得引以为荣。”
    [121] 参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结果:题名与责任:卖子[新善本]:(柳子戏);民友剧社集体改编,出版项:[菏泽]:冀鲁豫新华书店,1949年6月,载体形态项:1册14页;32开。
    [122] 这些剧目名称为笔者查阅各种资料及走访菏泽艺术学校的部分教师后汇总所得。
    [123] 参见《柳子戏简史》139页至141页。这些作品为《夜壶自叹》、《大拉墓》、《小拉墓》、《天官赐福》、《封相》、《搬窑》、《天仙送子》、《长生乐》、《麦里藏金》、《郭巨埋儿》、《图书剑》、《洞庭湖》、《宁武关》、《刺虎》、《铁公鸡》、《打棍出箱》、《霄霆庙》、《白兔记》、《挂龙灯》等。
    [124] 《柳子戏简史》127页:“王福润还与一些不第的文人交往甚密,请他们帮助修改剧本,润饰词句。”
    [125] 朱红军:《中国古典戏曲的类型化思考》,《文汇报》2003年5月5日第8版。
    [126] 魏建:《20世纪山东作家对齐鲁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再创造》,《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27] 魏建、贾振勇;《礼失求诸野:东汉后齐鲁文化在文艺领域的展现》,《孔子研究》2000年第3期。
    [128]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七集77页至122页。
    [129]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七集284页。
    
    [130]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一集33页。
    [131]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八集275页至292页。
    [132]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三集21页,22页。
    [133] 参见注释[127]。
    [134]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六集223页:唐僧上场诗:“上水漂来一石匣,居住单县有我家。三声哭得山门倒,雷音寺里出了家。”另:在山东单县,至今还有唐僧之父陈光蕊是单县城西三官庙人的传说。
    [135]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九集130页。
    [136]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六集215页。
    [137]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七集145页至244页。
    [138] 霍晓蕙:《〈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面世》,《齐鲁晚报》2002年12月3日。
    [139]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六集270页至271页。
    [140]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六集275页。
    [141]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一集161页。
    [142] 《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第一集162页。
    [143] 杜心付:《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法律保护》,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这里说的案件指:①北京海淀区法院于2002年审结的汉坤东方文化策划有限公司诉德艺轩工艺品开发中心侵犯著作权及德艺轩反诉汉坤公司侵犯著作权案。②2002年末,北京二中院对一起因《乌苏里船歌》引发的全国首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纠纷案进行审理。③2003年4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对一起涉及京剧脸谱案作出了一审判决。
    [144] 梅兰芳:《东柳垂青》,《人民日报》1959年11月29日。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通俗文学史·上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孙崇涛著:《南戏论丛》,中华书局 2001年版。
    3.黄天骥主编:《中国古戏曲与古文学研究论集》,中华书局 2001年版。
    4.王一川著:《中国现性体验的发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李修生、赵义山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6.焦尚志著:《中国现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东方出版社 1995年版。
    7.李惠芳著:《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8.王运熙主编:《中国文论选·现卷》(上、中、下),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华艺出版社 1997年版。
    10.杜贵晨著:《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11.陈玉刚著:《中国文学通史》(下册),西苑出版社 1996版。
    12.沈祥源著:《文艺音韵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3.周华斌著:《中国戏剧史论考》,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14.周华斌著:《中国戏剧史新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年版。
    15.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柱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16.[日]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17.汤草元、陶雄主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年版。
    18.张新颖著:《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意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年版。
    19.陈思和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0.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戏曲研究》(第1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年版。
    21.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戏曲之乡》,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22.段雨强、张云生主编:《柳子戏音乐曲牌大成》,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0年版。
    23.华东戏曲研究院编:《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四集),新文艺出版社 1955年版。
    24.关德栋选注:《聊斋俚曲选》,齐鲁书社 1980年版。
    
    25.周育德著:《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5年版。
    26.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编印:《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选集之一·山东省表团演出剧本选集》,内部资料,1954年。
    27.高鼎铸著:《山东戏曲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28.涂沛主编:《中国戏曲表演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版。
    29.于得普主编:《山东运河文化文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版。
    30.韩承金主编:《新编曹县乡土志》,曹县档案馆 1993年版。
    31.黄爱菊、郭满禄主编:《曹州春秋》,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7年版。
    32.山东省单县老干部协会编:《单县春秋》,内部资料,1991年。
    33.庄涛、胡敦骅、梁冠群主编:《写作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2年版。
    34.吴秀明著:《转型时期的中国当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5.徐慕云著:《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36.祝肇年著:《古典戏曲编剧六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年版。
    37.山东省菏泽专署文教局编印:《山东省菏泽现剧目选》,内部资料,1960年。
    38.山东省菏泽专署文教局编印:《山东省菏泽地方戏曲选》,内部资料,1960年。
    39.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版。
    40.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级文学组学生集体编著:《中国现文艺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0年版。
    41.洪子诚著:《1956:百花时》,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2.菏泽地区艺术研究所编:《曹州地方戏获奖剧本选》,内部资料,1996年。
    43.顾春芳著:《戏剧交响——演出艺术撷萃》,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4.纪根垠著:《柳子戏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8年版。
    4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清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清丰文史资料·第三辑》,内部资料,1989年。
    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丰县文史资料·第8辑》,内部资料,1989年。
    4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濮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濮阳文史资料·第5辑》,内部资料,1989年。
    48.刘彦君著:《东西方戏剧进程》,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版。
    49.中国唱片社编:《新编大戏考》,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年版。
    
    50.叶树发著:《中国戏曲简史》,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7年版。
    51.张庚、郭汉城著:《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2年版。
    52.周育德著:《中国戏曲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5年版。
    53.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54.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55.《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戏曲研究·第一辑》,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
    56.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编:《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柳子戏》(共九集),内部资料。
    57.马建中著:《山东地方戏曲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0年版。
    58.马建中著:《山东戏曲论稿》,华艺出版社 2000年版。
    59.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国ISBN中心 1994年版。
    60.高鼎铸著:《柳子戏音乐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5年版。
    61.李赵璧、级根垠主编:《山东地方戏曲剧种史料汇编》,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62.人民画报社编:《人民画报》(总129期),外文出版社 196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