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医药企业营销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逐步发展起来。转型问题是中国营销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医药企业正在经历新旧变革的重大挑战。因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营销转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市场营销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带动了中国市场上对相应的理论思想的引进、借鉴和研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企业的自主探索。因而,首先比较全面地评述当前位于前沿的营销理论、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对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进而从中提出了营销理念转型的基本观点。营销理念的转型成为营销组合策略转型的先导。
     市场转型是营销转型的基础和根源。中国医药市场的转型可以概括为:市场处于急剧变动而又高速增长的状态之中;中国医药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医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医药市场开始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进入了全面竞争与微利经营的时代,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供需失衡引发无序竞争。现代医药物流开始迅速崛起,外资企业尝试进入中国药品分销市场。通过对医药市场各板块的详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医院的处方仍是医药营销的主流市场,城市医疗市场“一元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观;OTC市场是近年迅速发展的市场;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主的第三终端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的一大亮点。
     中药市场是中国医药市场的一个重要而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现在中药业分化出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中药知识产业等产业领域,而且高度分化、高度集成的特征也日益显现,现代化、高科技产业的雏型渐趋形成。现代中药产业的发展成为医药市场转型的一个突出表现。
     通过对中国医药营销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中国医药营销起步虽晚而发展快速,在经过三个阶段后,2006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相应地,对医药营销的研究,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从总结“三资”企业的经验、引介国外的营销理论,到现在已展开全方位的创新研究。医药营销的发展历程也显示出,在不同的阶段,医药营销的转型有不同的特点。
     产品组合和定价策略是市场营销的两个基础内容。一个医药企业的产品组合是动态变化的。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医药产品组合的变化呈现出新的趋势:原料药企业向制剂方向扩展;仿制药向原创药物转型;处方药向非处方药转化。天士力集团作为一家新兴的医药企业,成功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的转型。价格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和消费者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医药不分的体制扭曲下,出现了不正当的价格策略和价格行为。缺少一套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药品价格虚高,药品费用居高不下,药品定价差异过大,价格混乱等等。从较长远来看,随着国家药品科学定价机制的建立,药品价格政策也会逐步趋向规范,药品流通链中各环节追求适当的合理利润,各企业对自身的渠道和价格有良好的规范措施。天士力集团的定价策略体现了营销策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保持对药物创新的高投入,使药品形成高效优质的品质保证,达到药品在较高价格基础上的优异效价比,既维护消费者的价值,又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和持续开发能力。
     中国医药企业的营销渠道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直营制模式,二是代理制模式,而代理制又根据中间商角色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总经销模式和总代理模式。新出现的加盟制成为一种补充模式。在药品零售市场,主要有三类终端渠道:连锁药店、药品超市和单体药店。新的市场和新的业态,必然引发医药促销策略的变化,如广告营销、学术营销、服务营销和品牌营销等等,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广告营销的内容和范围将受到严格监管,宣传推广走向规范化。学术营销将向全程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仍是处方药的主要营销方式。服务营销的进步性在于使营销的重心从有形的产品转向无形的服务。品牌营销不仅对非处方药非常重要,对处方药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特别是品牌营销意味着市场的竞争从产品的竞争扩展到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对天士力营销案例的剖析表明,随着医药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企业实力的增强,企业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也处于不断转型之中。天士力在渠道策略上的最主要特点是: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渠道的转化,具体表现为早期的自建直营渠道,向多功能、广覆盖的渠道转型,通过功能扩展、新建机构、向农村进军等方式,扩充了营销网络的兼容性。在促销策略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单一的学术推广走向整合营销。
     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原料药出口转向制剂产品的本土化营销,代表了中国医药企业营销转型的一个根本趋势。从长远来看,中药以药品身份进入世界主流医药市场,是中药国际化的主导方向。国内一些著名中药企业,开始以不同的模式,进行中药开拓国际市场的探索。从产品出口到本土化营销,从原材料和中间体到中药制剂,中药的国际营销面临营销策略的根本转型。从“(国内)药品—(国外)保健品或健康食品—(国外)药品”三个阶段性转化,反映了中药国际化营销的特殊性。
     中药实施国际化营销,首要的是正确的产品策略。要把传统中药产品改造成为技术含量较高、能达到国际标准认证的现代中药品种。即使作为食品补充剂出口,也要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和质量标准。依据不同的产品定位,选定恰当的目标市场;依据企业实力,选择适当的渠道策略。中药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一是按健康食品或营养补充剂销售,二是按药品进行申报认证。天士力构筑了中药国际分销和国际直销两条渠道。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主要产品,进行了以认证注册为高端带动、以出口贸易为基础的分销渠道策略。而在非洲和东南亚,针对当地病患人群的消费特点,开展了“体验+培训”为主要策略的国际直销。
Since China reformed and opened up to the world, significan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Now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active and potential industry in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The marketing work of th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has been developed step by step. Transition issue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marketing area. Th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were met by a grand challenge of reforms from old models to the new. 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deeply study marketing transition, whether theoretically or practically.
     Since the end of 1970's, the marketing theories formed in western developed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started to spread in China. They promoted the importing, using and studying of the relevant thought in Chinese market and drove the independent exploring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Hereby,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mak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the currently advocating marketing theories, modes and strategies in order that they can make an academic base of the research after mentioned. And then, the basic views of marketing idea transition were raised. The transition of marketing idea is the guide of strategy transition of marketing mix.
     Market transition is thd base and root of marketing transiti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 is mainly outlined as follows: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 is in the state of high-speed growth and rapid changes; and it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market. Under such conditions, the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 began to turn from production-orientation to consumer-orientation and came into a new phase of total competition and low-profit runn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s still quite acute, and the state of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leads to orderless competition. Modern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has developed rapidly. Foreign investments entered into Chinese pharmaceutical distribution market discreetly.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every part of the drug market, it is concluded that prescription drugs in hospitals are still thd mainstream market, the dominative position of urban pharmaceutical market has not been changed at all, the OTC drug market is a high-speed developing one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third terminal market (TTM) based on the rural area and urban commiunities has grown up rapidly and become a bright point of the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rket i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par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 Nowdays, TCM industry divides into TCM agriculture,
     TCM manufacturing, TCM commerce and TCM knowledge industry. The characters of high differentiation and high integr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leare. The embryo base of modern high-tech industry in TCM has been gradually built up.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CM industry has become a promine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marketing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Chinese drug marketing started late, it developed rapidly. After the three former developing stages, it has eventually entered a new phase since 2006. Accordingly, the research on drug marketing has been changed from summarizing the overseas-funded enterprises' experiences and introducing foreign marketing theories in early 1990's to making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researches on our ow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transition features of drug marketing in its different stages.
     Product mix and pricing strategy are the two aspects of basic contents of marketing. The product mix of a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r is dynamic and variable. Under the new market circumstances, the variations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 mix show several new trends: raw material medicine manufacturers extend to phm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generic medicine diverts to originally innovative drugs, and prescription drugs transform to OTC drugs. As a newly-rising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 Tasly Group successfully transitted from a sigle product to diversified products. Price has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enterprises' marketing and consumers' behavior. Unfair price strategies and price behavior emerged in the deformed undivided system of treatment and medicin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icing system is lacking for the market. The drug price is falsely high and the drug expense is sustainingly undescended. The discrepancy of drug price is excessive and leads to price donfusion. In the long run, the drug price policies will tend to be standardized progressively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national drug pricing system. Every sort of roles in the pharmaceutical circulation chain pursues the suitable and reasonable profits and each company adopts favorable measures to its channels and prices. Tasly Group's pricing strategy embodies an important side of marketing strategy transition, that is to say, to keep high investment to drug innovation, gain high-efficient and excellent guaranteed quality, achieve outstanding potency ratio based on the higher prices, and both to protect consumer value and to maintain Tasly's sound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ing capacity.
     The marketing channels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re basically divided into two sorts: one is the direct managing mode and the other is agency mode. And the latter divides into general dealer mode and general agency mode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part and role. The newly emerging alliance mode becomes a supplementary one. There are three major sorts of terminal channels in drug retail market: chain drugstores, drug supermarkets and sigle drugstores. The new markets and new bussiness patterns necessarily arouse the vari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omotion strategy. There are already new changes in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academic marketing, servi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rketing, etc.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advertisement marketing will be strictly supervised and controlled, and therefore propaganda and popularization will tend to be standardized. Academic marketing will develop towards totality and systemization still as the main style of prescription drug marketing. The progress of service marketing consists in the diversion of marketing focus from tangible products to intangible services. Brand marketing is very important not only to OTC drugs but also prescription drugs, and especially it means that the market competition extends from products to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The case study on Tasly Group indicates that the enterprises' marketing channels and promotion strategies have been experiencing continual transition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drug market and the increase of corporation strength.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asly's channel strategies are transition from single channel to diversified ones,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self-constructed direct marketing channel to the multifunctional and widely covering channels and the expansion of compatibility of marketing networks by means of functional expansion, newly-built organizations, advancement to rural areas, etc. The major feature of promotion strategy is diversion from single academic marketing to integrated one.
     Going abroad from domestic market to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transiting from exports of API to overseas marketing localization of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 represent a radical trend of the marketing transition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In the long run, it is the predominant orientation of TCM internationalization for it to enter international dominant pharmaceutical markets with drug qualification. A few of famous domestic TCM corporations already began to undertake the exploration of promoting TCM to international market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TCM is faced with radical transition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such as the diversion from product exporting to overseas marketing localiz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exports of raw materials and intermediates to TCM prparations. The three-phrase diversion of TCM, namely: (domestic) drugs-(overseas) health products or health foods-(overseas) drugs, indicates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of TCM.
     The principal issue for TCM to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is proper product strategy. The traditional TCM product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modern TCM products with higher technological content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ertification. Their technological standard, environmental standard and quality standard should be raised even if they are exported as food supplements. The right target markets are chos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oduct position and the proper channel strategies are selected by the enterprises' strength. There are commonly two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TCM; one is to sale as health food or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the other i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as normal drugs. Tasly Group has constructed two marketing channels of TCM; one is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e other is international direct marketing. Tasly takes Composite Salvia Dropping Pill as the main product and adopts the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strategy with the high-end drive of certif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and the base of export trade. And moreover, Tasly started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marketing with the strategy of experiencing & training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suming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ailing and sick residents in Afirica and Southeast Asia.
引文
1 邓小军.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的特性和管理.商业时代.2004年第3期.37-38页.
    2 新华社.中国市场化程度超过70%民主.加05年9期.47页.
    3 何佳讯,卢宏泰.中国营销25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9月.
    4 裴翀,张斌,陈军华.论企业营销战略转型——从数量营销到全面质量营销.商业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311期.20-22页.
    5 韩中和.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营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0页.
    6 宝嘉利顾问.精确行动:聚焦客户的营销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4-5页.
    7 殷建国.保险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营销创新.中国市场.2005年10期.64-65页.
    8 王炎龙.消费社会背景下风凰卫视营销策略转型.声屏世.2004年12期.52-52页.
    9 樊海岚,曾剑秋.精细化营销与中国电信转型.广东通信技术.2005年25卷第9期.2-4,16页.
    10 肖世明.基于转型经济的中国证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当代财经.2004年11期.57-61页.
    11 何训,郭敏.M型社会的营销转型.中外管理.2007年第7期.页.
    12 韩中和.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营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9-10页.
    13 邓小军.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的特性和管理.商业时代.2004年第3期.37-38页.
    14 宝嘉利顾问.精确行动:聚焦客户的营销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5页.
    15 董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lO期.181.182页.
    16 董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3期.181.182页.
    17 董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3期.181.182页.
    18 杨连民.重视营销组合和营销策划搞好医药市场营销.医药经济.1997年第3期.39-40页.
    19 王丽春.中药企业产品策划与终端销售.中医药管理杂志.1998年8卷第5期.49-51页.
    20 沈群.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7期(第ll卷总第113期).32-35页.
    21 周寿祺,沈华亮.协同推进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卫生软科学.1994年第3期.15-17页.
    22 丁晋垣.关于推行医药分业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医药情报.1996年第2卷第6期.321-327页.
    23 牛玉忠.浅析医药零售连锁店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51-54页.
    24 牛玉忠.对发展医药零售业连锁经营之管见.经济问题.1998年第10期.54-56页.
    25 邵蓉,马勇.对“医药代表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药房杂志.2004年15卷第8期.452页.
    26 彭其胜.再谈“医药代表问题”的现象、危害及应对方法.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2卷第1期.150-151页.
    27 翁开源.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药品营销.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9月第22卷第9期(总第24期).13页.
    28 杨莉.藏药企业营销战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MBA学位论文.2002年10月.
    29 石亚雄.处方药“莱昔”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30 张骥.FRD公司眼科药物市场的渠道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31 刘毅.LH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研究.四川大学MBA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年3月.
    32 陶嵩.BKL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模式研究.贵州大学MBA研究生论文.2006年5月.
    33 谭弟军.Rx药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探索.四川大学MBA学位论文.2005年3月.
    34 戴俊文.TXL药品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5 张庆岚.BM药业公司分销渠道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36 牟永忠.DX药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9月.
    37 李小祥.AR药业蓝奇视宝眼保健药水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38 左华.处方药营销沟通策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9 何佳讯,卢泰宏.论中国营销的转型方向与研究方法.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3期.45-48页.
    1 朱航宇,顾海.用ELES模型分析城镇居民药品需求弹性.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9期.651-653页.
    2 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37页.
    3 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37页.
    4 朱金生.加入WTO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34-37页.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全景分析和建议.中南药品零售市场研究报告(月刊).2005年第6期.39-42页.
    6 傅卫.引入竞争机制与医药市场.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18卷第8期.28-29页.
    7 傅卫.引入竞争机制与医药市场.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18卷第8期.28-29页.
    8 R.H.海伊斯等编著.焦鸿丽,柴成文译.生物制药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03页.
    9 曹燕,姜卫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10 David Ziedman.让欧洲销售队伍更精简高效.医药经济报.2007年9月14日.第106期总第2511期.第8版.
    11 茅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3期.181-182页.
    12 霍凤起.变革中的药品销售模式探讨.天津药学,2001年2月第13卷第1期.59-60页.
    13 石晟怡,肖山.中外合资企业的现状和未来.药学实践杂志.2001年第19卷第3期.184-185页.
    14 吴幼萍,邱家学,吴楚生,茅庆连.医药三资企业与国有医药企业营销对比研究(一).医药经济.1996年第2期.15-21页.
    15 陈字.洋药企:做好市场招招领先.中国医药指南.2003年第7期.42-43页.
    16 铙涓.医药市场中外企业营销策略比较.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6期.36-37页.
    17 郑绳.1993年以来的世界医药市场趋势.中国新药杂志,1995年第4卷第1期.60-62,47页.
    18 刘新宇.外资挺进中国医药市场—新环境考验中国医药业.医药产业资讯,2004年11月,新创刊号.22-23页.
    19 王俊秀.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9日.
    20 何丹.自律,为了和谐的发展.中国药店.2006年第12期.38-39页.
    1 何佳讯,卢泰宏.中国营销25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9月.第2页.
    2 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19页.
    3 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19页.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提导意见.
    6 IMS Global Insights.New Products and Markets Fuel Growth in 2005.http://www.imshealth.cora,accessed 21December 2006.
    7 IMS.Global Pharmaceutical Sales,1999-2006.http://www.imshealth.com,2006-3-7.
    8 IMS Global Insights.New Products and Markets Fucl Growth in 2005.http://www.imshealth.com.accessed 21December 2006.
    9 单宏权.关于医药销售市场与营销策略的思索.中国医药情报,1996年第2卷第1期.26-29,37页.
    10 朱金生.加入WTO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34-37页.
    11 郝玲.购销稳步增长区域差距明显——2004年中国医药商业统计年报汇编揭晓.医药经济信息.2005年12期.12-14页.
    12 黄泽骎.中国医药流通现状与对策建议.第十五届全国医药行业经济信息发布会资料之三.广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03年11月.第3页.
    13 雷婷,顾海.药品零售企业的竞争战略.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3期.第9页.
    14 郝玲.购销稳步增长区域差距明显——2004年中国医药商业统计年报汇编揭晓.医药经济信息.2005年12期.12-14页.
    15 国家发改委报告.
    16 菡冰.经济全球化:中国医药市场的季节飓风.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第5期总第27期.36-41页.
    17 张玲娜,陈国东.健民连锁的合资路.医药经济报(药店周刊).2008年3月5日,总第2580期.
    18 石亚雄.处方药“莱昔”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19 石亚雄,王国顺.处方药的促销策略.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卷第2期.50-54页.
    20 杨剑英.处方药营销有点冷.中国药店.2004年第10期.46页.
    21 孔长春.处方药营销的“第三条路”.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3月第3卷第7期.70-71页.
    22 Fusun F.C(O|¨)nul.Estimating price expectations in the OTC medicine market:an application of dynamic stochastic discrete choice modelsto scanner panel data.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9(1999).pp.41-56.
    23 陈文玲.他国药品流通模式初探.医药经济报.2005年8月29日.商务专刊,第2版.
    24 聂久胜.浅谈药品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安徽科技与企业.2001年6期.19-20页.
    25 蓝青山.OTC药品营销实战技巧.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13页.
    26 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73页.
    27 张发强.OTC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第5期.72-74页.
    28 张丽.对非处方药营销中使用健康教育手段的认识.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7月第20卷第7期.667-668页.
    29 许文文.OTC营销,除了做广告还做什么.中国医药指南.2004年11期.34-36页.
    30 曾光主编.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295页.
    31 徐彦利,沈蕾,徐彦玲.农村医药零售市场营销策略和农村医药零售模式创新.淮海医药.2003年12月第21卷第6期.503-540页.
    32 杨泽.新兴的终端营销模式登场.医药经济报.2006年8月14日.
    33 孙书博.第三终端:跨国药企的惊喜与困惑.医药经济报.2005年8月1日.
    34 水木.“拜耳糠尿病关怀计划”全面启动.中国医药指南.2006年7月第21卷第13期.12页.
    1 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总报告.2001年11月.22-23页.
    2 郭晓珍,周增桓.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卫生软科学.2004年6月第18卷第3期.145-147页.
    3 胡晋红,王忠壮,黄爱琴.中药饮片种类及其发展.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224-226页.
    4 张京.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6月第17卷第3期.第232-233页.
    5 数字.医药经济报.2005年6月13日.第66期(总第2171期).第1版.
    6 Xudong Yuan,Hwee-Ling Koh,Wai-Keung Chui.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aromatography method for the simuI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arctiin,chlorogenic aid and glycyrrhizin in a Chinese proprietary medicine.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39(2005).697-740.
    7 白慧良.我国实施药品GMP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药业.2005年第14卷第1期.2-3页.
    8 张兰桐,任雷鸣,温进坤.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战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21卷第4期.第253-256页.
    9 万德光,裴瑾.试论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年第4卷第6期.46-50页.
    10 曾建国.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应用建议及产业化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4年第六卷第5期.第76-79页.
    11 曾建国.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应用建议及产业化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4年第六卷第5期.第76-79页.
    12 王宝琹.“有效部位群”相关问题的思考及刍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0月第21卷第10期.725-726页.
    13 肖小河,肖培根.关于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科学保护与再调查的几点看法.中国中药杂志.第30卷第2期.2005年1月.第85-88页.
    14 孔令义.中药创新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15 于海,黄泰康,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中草药.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147-149页.
    16 中药产业潜力巨大,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行.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月17日.
    17 中药产业潜力巨大,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行.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月17日.
    18 康义瑶.做单个企业无法做到的事:首家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在长春成立.医药经济报.2005年6月1日.第61期总第2166期.第1版.
    19 黄美珠.2001年中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2002年市场预测.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年第四卷第二期.第39页.
    20 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6-13/16/content-228740.htm.2007年1月5日下载.
    21 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22 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健康网.2006-5-17 9:37:56.
    23 王淑玲,曲远芳.我国中成药市场发展策略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10期.14-15页.
    24 药企争仿中成药,板蓝根颗粒厂家超八百.医学信息·医药商讯.2005年第十一期.第13页.原载《广州日报》.
    25 吴勉华.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11月6日.第3版.
    26 Curt Thics.Insight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tained from an October 2004 Visit to China Organized by the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10:447-450.2005.
    1[美]麦克尔·哈默著.赵学凯,王建南,房成金译.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73页.
    2 田方萌编著.麦肯锡营销方法.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第3页.
    3 克莱顿·克里斯坦桑,迈克尔·雷纳.“破坏”性创新与市场细分.销售与管理.2006年第2期.80-84页.原载克莱顿·M·克里斯担桑,迈克尔·E·雷纳著.容冰译.困境与出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
    4 王冬英.论市场细分的系统内涵与应用.企业活力,2004年第11期.30-31页.
    5 李培才.市场细分理论的新进展.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4期.33-35页.
    6 李海洋,郭国庆.市场细分,服务行业新战略.政策与管理.2002年第7期.7-9页.
    7 董军,郑琦.利益细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0页.
    8 刘军跃,崔骅,黄英.市场细分的灰色系统模型.商业研究,2004/21总第1期.107-109页.
    9[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168-174页.
    10 克莱顿·克里斯坦桑,迈克尔·雷纳.“破坏”性创新与市场细分.销售与管理.2006年第2期.80-84页.原载克莱顿·M·克里斯担桑,迈克尔·E·雷纳著.容冰译.困境与出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
    11 Joel Lexchin.The Effect of Genetic Competition on the Price of Brand-name Drugs.Health Policy.68(2004).47-54.
    12[英]保罗·甘布尔,艾伦·塔普,安东尼·马塞拉等著.郭媛媛译.IBM营销革命:全球领军企业教你开创营销蓝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85-106页.
    13 何佳讯.关系范式下市场细分的变革与关键变量.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4月第4期(总第181期).88-95页.
    14 陈寒松,吴景花.走出传统竞争的困境——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1期.47-48页.
    14 朱沆,萧旭东.以价值创新战略来驱动市场.企业经济,2001年第7期.70-71页.
    15 陈寒松,吴景花.走出传统竞争的困境——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1期.47-48页.
    16 王建华,赖明勇.企业竞争战略:基于竞争场的分析构架.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40-44页.
    17 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8期.47-53页.
    18 王迎军,曲亚民.价值创新:利基、途径与风险.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1期.4-8页.
    20[美]P.T.巴纳姆著.陈广编译.利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170页.
    21 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9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35页.
    22 李凤云.试析顾客价值管理的特点及意义.中国质量,2002年第12期.36-40页.
    23 李凤云.试析顾客价值管理的涵义及特点.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1-3页.
    24 周亚庆.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饭店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中国人文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15-16页.
    25 郑称德.解析客户价值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9月号.84-86页.
    26 吴晓云.后SARS恢复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反思和调整.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92-95页.
    27 李凤云.试析顾客价值管理的涵义及特点.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1-3页.
    28 崔晓林.消费者价值理论与广告策略.企业活力.2002年第1期.50-52页.
    29 吕光远,王艳红,王颖.21世纪我国营销理论发展的新动态.商业研究,2000年第10期.82-85页.
    30 王成,金显惠.论市场营销“创造需求”.现代经济信息,1997年第3期.54页.
    31 杨国祥.论消费者需求的创造.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3卷第1期.75-76页.
    32 桑莉.创造需求——新经济下的营销方略.广西经贸,2003年第2期.27-28页,44页.
    33 杨国祥.论消费者需求的创造.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3卷第1期.75-76页.
    34 杨理,何树果.CRM的核心:客户价值管理.中外科技信息,2003年第5期.72,75页.
    35 刘金屏.CRM的理论与应用分析.太原科技,2006年3月,第3期.53-55页.
    36 曹礼和,田志龙.CRM:企业营销理论的新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44-47页.
    37 刘金屏.CRM的理论与应用分析.太原科技,2006年3月,第3期.53-55页.
    38 杨闽瑜.客户关系管理在药品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总第102期.132-134页.
    39 吴新敏.CRM在药品经营中的应用.海峡药学,2003年第15期.148-150页.
    40 王永贵,韩顺平等.基于顾客权益的价值导向型顾客关系管理——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12月第8卷第6期.27-36页.
    41[美]罗伯特·肖著.严丽川译.有效营销(Improving Marketing Effectiveness).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5页.
    42 曹礼和.基于顾客满意的营销战略研究.商业时代(半月刊),2003年第20期(总第255期).19-20页.
    43 曹礼和,桂美荣.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商业时代,2004年第32期.27-29页.
    44 王永贵,韩顺平等.基于顾客权益的价值导向型顾客关系管理——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12月第8卷第6期.27-36页.
    45[美]K·道格拉斯·霍夫曼,约翰·E.G.彼得森著.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26-243页.
    46 刘震宇.企业经营中的顾客满意度分析.商业研究,2003年第19期.25-27页.
    47 盛丽.以价值创新战略实现顾客满意.价值工程,2002年第5期.23-25页.
    48 王恕,杨文展,王丹.CSI工程:医药企业营销竞争的新要素.中国药房,2000年第11卷第1期.3-4页.
    49 曾祥文.恩威的“CS工程”.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7期.62页.
    50 王建明,彭星闾.21世纪企业新的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61-65页.
    51 牟嫣,赵永刚,熊银解.现代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30-31页.
    52 牟嫣,赵永刚,熊银解.现代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30-31页.
    53 王建明,彭星闾.21世纪企业新的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61-65页.
    54 牟嫣,赵永刚,熊银解.现代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30-31页.
    55 奚红妹.内部营销概念的演变以及内部营销的实施.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5期.4-7页.
    56 黄静,王家国.内部营销理论及其运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80-84页.
    57 王建明,彭星闾.21世纪企业新的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61-65页.
    58 冯耀坤.现代商业零售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业经济文荟,2005年第1期.57-59页.
    59 王建明,彭星闾.21世纪企业新的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61-65页.
    60 牟嫣,赵永刚,熊银解.现代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30-31页.
    61 彭多.谈企业内部营销.企业天地,2004年第12期(总第180期).150-151页.
    62 孙涛,邢以群.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85-86页.
    63 徐航,陈晓燕.企业开展内部营销的思考.经济论坛,1999年14期.23页.
    64 杜娟,顾幼瑾.内部营销与员工杠杆作用提升.昆明理工大学出版社(理工版),2003年8月第28卷第4期.132-134页.
    65 胡文辉,杜荣振等.内部营销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饲料工业,2003年第24卷第8期.52-54页.
    66 于治江.内部营销——营销发展的新方向.饲料工业,2003年第24卷第8期.52-54页.
    67 黄静,王家国.内部营销理论及其运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80-84页.
    68 刘芳.“全员营销”:走好企业发展这步棋.邮电企业管理,2001年21-22期(合刊).60-61页.
    69 张文海.全员营销:商业银行的制胜之道.金融电子化,2004年第2期.64-65页.
    70 翟应来.“全员营销”是企业对市场的无奈.邮电企业管理,2001年第1期.48-49页.
    71 孙玺,吴先锋.“全员营销”要走出误区.中国电信业,2004年第1期总第38期.54-55页.
    72 许秉利.浅谈“全员营销”的利与弊.邮政管理与技术,2000年第5期.4-5页.
    73 周思乾.浅议“全员营销”的利与敝.邮电企业管理,2000年第2期.38-39页.
    74 孙丽辉.入世后中国企业营销观念的提升与全员营销管理.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5期.48-51页.
    75 刘曦冰.论全员营销与酒店发展.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62-63页.
    77 姚永斌.全员营销的推广实践.中国牧业通讯:养殖场顾问,2004年第6期.45页.
    78 郑钢.树立全员营销理念浅析.中国钼业,2003年12月第27卷第6期.48-50页.
    79 国家经贸委企改司.太极集团——“全员营销”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20期.18-20页.
    79 陈一君.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探讨.商业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261期.93-96页.
    80 Wheelen,T.L.and Hungar,D.J.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7~(th) ed.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New York,NY.2000.pp.125.
    81 Elmuti,D.and Kathawala,Y..An Over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s.Management Decision,39/3(2001).pp.205-217.
    82 Elmuti,D.and Kathawala,Y..An Over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s.Management Decision,39/3(2001).pp.205-217.
    83 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9-14页.
    84 陈一君.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探讨.商业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261期.93-96页.
    85 社传忠.企业战略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289期.16-18页.
    86 沈青.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总第273期.15-18页.
    87 杨金凤.世界顶尖企业的营销创新.企业活力,1999年第6期.14-15页.
    88 韩岫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13-18页.
    89 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9-14页.
    90 王玉臣.共生营销:企业营销策略的现实选择.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第7期.37-48页.
    91 申光龙、袁斌.整合营销传播在供应链上的应用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88-93页.
    92 王波.整合营销传播:舒尔茨理论与媒价实践.新闻界.2003年第5期,21-23页.
    93 焦家良.整合营销传播的精要.企业家天地.2004年第3期,30页.
    94 刘峰,武晓斐.整合营销与传统营销.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6期,67页.
    95 董雅丽.陶李.整合营销战略.企业管理.2004年第6期,30-32页.
    96 杨明刚.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精要及其发展方向(上).中国广告.2004年第5期,175-178页。
    97 杨明刚.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精要及其发展方向(下).中国广告.2004年第6期,161-164页.
    98 陶卉,董革.整合营销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183-185页.
    99 常永吉,张雅君,张波.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经济论坛.2004年第24期,77-78页.
    100 徐清华.如何有效实施整合营销.企业研究.2004年第8期,39-40页.
    101[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4页.
    102 田金梅.关系营销:昂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商业时代.2001年第2期,18-19页.
    103 赵俊晖,罗文标.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经济师.2003年第1期,169-170页.
    104 田金梅.关系营销:昂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商业时代.2001年第2期,18-19页.
    105 王志坚.网络经济下的顾客关系营销.企业经济.2001年第11期,98-99页.
    106 吕光远,王艳红,王颖.21世纪我国营销理论发展的新动态.商业研究,2000年第10期.82-85页.
    107 张慧文.知识营销与我国超市新竞争优势的形成.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119-121页.
    108 林祖华.21世纪市场营销新战略.江苏商论.2003年第6期,130-131页.
    109 韩英.中国的网络营销:现状、问题与前景.中州学刊.2006年3月第2期(总第152期),66-68页.
    110 韩英.中国的网络营销:现状、问题与前景.中州学刊.2006年3月第2期(总第152期),66-68页.
    111 Fabrizio Schifano.et al.Online Availability of Dextropropoxyphene Over Time,2003-2005.CyberBsychology &Behavior,Volume 9,Number 4,2006.pp.404-409..
    112 Hemey,J.E.Cyberpharmacics and the Role of the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01.3:e3.
    113[美]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48-49页.
    114[美]B·约瑟·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37-49页.
    115 周常英.基于顾客满意的体验营销.企业活力.2005年第5期.46-47页.
    116 戴静鸿.经济形态演进与体验营销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期.35-39页.
    117 Joseph P.B.,James G.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35(7):97-105.
    118 祖利然,张希颖.体验营销——赢得未来消费者的营销新模式.经济论坛.2005年第5期.127页.
    119 周常英.基于顾客满意的体验营销.企业活力.2005年第5期.46-47页.
    120 李彦亮.现代企业营销的新理念——体验营销.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44-46页.
    121 余世仁.我国体验营销必须树立的新观念.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上)总第445期.65页.
    122 周常英.基于顾客满意的体验营销.企业活力.2005年第5期.46-47页.
    123 孙肖丽.试论体验营销.商业经济.2005年第10期总第271期.39-40页.
    124 戴静鸿.经济形态演进与体验营销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期,35-39页.
    125 李彦亮.现代企业营销的新理念——体验营销.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44-46页.
    126 毛雅婷.我国零售业开展体验营销的策略.现代企业.2006年第4期,65-66页.
    127 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商业研究.2005年第19期(总第327期).102-104页.
    128 侯桂凡,李萍.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策略的探讨.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1期.57-59页.
    129 周荣森,刘志红.论差异化营销战略.财贸研究.2005年第1期.118-119页.
    130 徐家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抢占市场竞争先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1卷第6期.25-27页.
    131 陈玲.论企业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23-25页.
    132 周荣森,刘志红.论差异化营销战略.财贸研究.2005年第1期.118-119页.
    133 董博.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应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2卷第2期.75-77页.
    134 邓久根.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特区经济.2005年6月25日第6期.271-272页.
    135 于枫枝.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年第4期.第49页.
    136 徐刚.关于汽车差异化营销.汽车界.2006年第1期.第59页.
    137 彭永芳.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与差异化营销.江苏企业管理.2004年第1期.第22页.
    138 刘合林,刘建明.房地产差异化营销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0期,第10页.
    139 蒲珠.中小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浅议.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月第21卷第1期(总第71期).18-20页.
    140 张爱琴.21世纪服务营销发展趋势初探.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总第140期.101-102页.
    141 张利平,刘跃,王懿华.从服务营销系统模型看电信服务竞争优势.价值工程.2005年第7期.34-38页.
    142 李湘琴.服务新理念与服务营销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5期.45页.
    143 陈剑波.服务营销从细节开始.中国医药指南.2004年10月.30-31页.
    144 李业.服务营销打造竞争优势——服务营销的竞争策略.销售与管理.2005年第11期.21-24页.
    145[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陆雄文,庄莉主译.服务营销(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46[美]K·道格拉斯·霍夫曼,约翰·E·G·彼得森著.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47[美]泽丝曼尔,比特纳著.张金成,白长虹译.服务营销(原书第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148 李业.服务营销打造竞争优势——服务营销的竞争策略.销售与管理.2005年B11期.21-24页.
    149[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8页.
    150 魏李鹏,施华森.中国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刍议.商业研究.2001年第12期总第236期.133-135页.
    151 朱雪芹.中国企业全球营销对策初探.商业研究.2003年第20期(总第255期).17-18页.
    152 袁美霞,凌霄鹏,丁国钰.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经济论坛.2002年第7期.36-38页.
    153 魏李鹏,施华森.中国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刍议.商业研究.2001年第12期总第236期.133-135页.
    154 王海忠.中国家电企业如何开展全球营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4-7页.
    155 徐培.试论市场全球化下的全球营销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经济师.2002年第7期.180-181页.
    156 甘碧群,曾伏娥.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全球营销的模式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总第162期.3-9页.
    157 朱雪芹.中国企业全球营销对策初探.商业研究.2003年第20期(总第255期).17-18页.
    158 赵自强,季斌.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营销.中国物资流通.2002年第1期.37-39页.
    159 魏李鹏,施华森.中国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刍议.商业研究.2001年第12期总第236期.133-135页.
    160 陈伟,高宇明.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2期总第272期.108-109页.
    161 侯建辉.新世纪营销方式的新发展.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50-52页.
    162 左臻.论品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0期.74-75页.
    163 兵民.品牌文化与营销策略.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年第10期.74-75页.
    164 宋亚非.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品牌营销新研究.财贸研究.2005年第1期.116-117页.
    165 袁岳.品牌营销的三元结构.创新科技.2005年第10期.58-59页.
    166 左臻.论品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0期.74-75页.
    167 孙彤.品牌营销的思路研究.上海百货.2006年第8期.18-19页.
    168 曹阳,长人.品牌营销讨论会——本期话题:品牌定位之惑.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年第3期.42-46页.
    169 周青,王大鹏.论现代中小企业如何开展品牌营销.北方经济.2006年第3期.55-56页.
    170 彭璀,钟嘉馨.工业品的营销创新:品牌营销.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6卷第1期.40-42页.
    171 董飞.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营销现状及策略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中旬刊>,总第455期.111-112页.
    172 夏洪波.媒体广告进入“品牌营销”时代——2006年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思路.广告导报.2006年第5期.120-121页.
    173 侯桂凡,李萍.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策略的探讨.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1期,57-59页.
    1 李小祥.AR药业蓝奇视宝眼保健药水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3月.第11页.
    2 杨文章.医药市场营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35页.
    3 胡芳.新华制药从原料药向制剂闪亮转身.中国医药报.2007年7月19日.B1版.
    4 娄向鹏.功能化食品:医药企业的新奶酪——试析石药集团果维康的成功转型.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9期.74-77页.
    5 王丹.定义中国原创药.医药经济报.2007年10月10日.第115期,总第2520期.第1版.
    6 王坚成,张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第15卷第1期.5-11页.
    7 王恕,赵凤艳,王丹.世界非处方药转换市场浅析.中国药房.2003年第14卷第6期.379-380页.
    8 杨莉,李野,赵健.论处方药向非处方药的成功转换.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6期.407-409页.
    9 张仁伟,胡善联,张崖冰.药品价格问题的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11月第18卷第11期.646-648页.
    10 张丽莉,高文远,王生田.对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研究——从胃药价格窥豹一斑.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1期.45-46页.
    11 郭丽珍,苏芬.从药品的营销方式谈流通领域的政府规划.海峡药学.2006年第18卷第4期.236-237页.
    12 陈英耀,Stuart O.Schweitzer.从国际视角看我国的药品定价、补偿和可及性问题.中国医院管理.2007年5月,第27卷第5期(总第310期).
    13 唐义瑶.渠道规范!销售下降?医药经济报.2007年11月7日.第127期总第2532期.第2版.
    1 徐爱军,陈传明.制药企业药品营销模式比较及发展方向探讨.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12期.893-895页.
    2 易楚斌.医药营销代理制的主要形式和总体评价.上海医药.2004年第25卷第8期.346-347页.
    3 程雪翔.代理制医药营销变革的必然.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第5期.78-80页.
    4 徐爱军,陈传明.制药企业药品营销模式比较及发展方向探析.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12期.893-895页.
    5 代航.医药工商联盟形式的现状与未来.销售与管理.2007年第3期.95-96,97页.
    6 李从选.单体药店的生存之道.中国药店.2002年第6期(总第15期).52页.
    7 韩希成,罗兰.对药品零售连锁业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24期.1918-1919页.
    8 吴海嗣.药品营销重心将转向药店.医药世界.2006年第7期.20-21页.
    9 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81页.
    10 工业百强竞争力面临考验.医药经济报.2007年8月10日.第3版,4版.
    11 张大禄,胡旭,包绍卿.药品经营策略与技巧.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0月.233-234页.
    12 刘跃.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刍议.首都医药.2006年第1期18页.
    13 尚阳,李学勇.撑竿跳出OTC营销“狭谷”—探索中国式GSL医药营销新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12月第3卷第34期.74-75页.
    14 王高玲,汤少梁.OTC广告目标初探.上海医药.2004年第25卷第5期.203-204页.
    15 Richard Smith.Medical Journal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Strange Bedfellows.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6:1202-1205.
    16 Ronald F.White.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 and the Demise of the Ideal Model of Health Care.The Independent Review,V.ⅹⅰ,N.2,Fall 2006,pp.223-236.
    17 Alan Lyles.Direct Marketing of Pharmaceuticals to Consumers.Annual Review of Public-Health.2002.23:73-91.
    18 Ronald F.White.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 and the Demise of the Ideal Model of Health Carc.The Independent Review,V.ⅹⅰ,N.2,Fall 2006.pp.223-236.
    19 李利华.浅谈OTC药品的广告效果评估.医学信息·医药商讯.2005年11月第11期.30-32页.
    20 聂久胜.浅谈药品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安徽科技与企业.2001年第6期.19-20页.
    21 2004年药品广告超过200亿.中国药店.2005年第8期.14页.
    22 邵蓉,黄艳梅.中外药品广告监管之比较与借鉴.上海医药.2006年第27卷第2期.65-66页.
    23 姚海.药学专业期刊中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及讨论.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16期.1250-1251.
    24 祝眉娜,李野.虚假药品广告博弈分析.医药导报.2007年26卷9期.1108-1110页.
    25 涂晓峰.OTC药品广告如何应对“审美疲劳”.医学信息.2005年第6期.8-9页.
    26 孟光兴.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药品广告监管体制.中国药业.2005年第14卷第11期.4-5页.
    27 Matthew Arnold.DTC does not drive patients to request brands:study.Medical Marketing & Media.September 2006.pp.10.
    28 张辉,刘君玉,王丹.药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学术推广要点.中国医药信息.2006年6月第21卷第12期.17页.
    29 David Gascoigne.IMS Health.The Right Message,Better Results:Understanding-and Impoving-the Impact of Messaging on Prescribing Behavior.http://wwww.imshealth.com.accessed December 21,2006.
    30 曹燕,姜卫,吴世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31 曹燕,姜卫,吴世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32 Jean Georges.Patients and patients' organisations as actors in the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medical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Pharmaceutical Policy and Law.8(2005,2006) 133-140.
    33 曹燕,姜卫,吴世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34 Jose M~a Sune Arbussa.Challenges in the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medical products—the position in Spain.Pharmaceutical Policy and Law 8(2005,2006) 119-124.
    35 桑迪,张继明.处方药营销走进品牌整合时代.医药经济部.2005年10月19日.
    36 胡天佑.医药品牌营销——实战方法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155-165页.
    1 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医药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5页.
    2 崔钧.从天士力集团看中药产业的国际营销.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3 郝民.从同仁堂看中药国际化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2005年1月.
    4 王少宁.从现代CI视角透视传统中医药产业的营销设计策略.包装世界,2006年3期.81-84页.
    5 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中草药.2005年2月第36卷第2期.161-163页.
    6 杨锐,李野.中药国际化营销观念的思考.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年9月第7卷第9期.41-43页.
    7 贾谦,杜艳艳等.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中国药业.2002年第11卷第5期.第38页.
    8 李卫红.科学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黑龙江医药.2006年第19卷第5期.391-392页.
    9 李玉珍.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药事.2003年第17卷第7期.407-409页
    10 刘亚明,杨波等.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探讨(二)——中药制剂部分.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卷第1期.57-60页.
    11 徐铮奎.中药再向艾滋病发起挑战.医药经济报.2005年5月9日,商务周刊.第7版.
    12 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10月第11卷第10期.847-850页.
    13 梅群.着力创建民族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中国医药报.2007年4月12日.A8版.北京医药专利.
    14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译.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93页.
    15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译.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9页.
    16 科学家提出未来10年生物医药开发4大热点.中国医药报.2004年7月28日.总第2184期.B24版.
    17 任荃.中药“全球化”,首先“现代化”.文汇报.2004年7月28日.
    18 汪敏华.中草药登上国际舞台.解放日报.2004年7月26日.
    19 冯夏红,康廷国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2期.12-13页.
    20 中药准入欧盟“门槛”大幅降低.中国医药报.2004年5月20日.总第2145期.B18版.
    21 闫希军.中药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年第13卷第6期.第262-263页.
    22 Ping-Chung Leung.A critical look at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APBN.Vol.9.No.15.2005.pp.739-741.
    23 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中草药.2005年2月第36卷第2期.161-163页.
    1 付超美,何宇新等.中药滴丸剂成型工艺的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4期.27-28页.
    2[美]迈克尔·哈默著.赵尔凯,王建南,房成鑫译.企业行动纲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第1-12页.
    3[美]拉里·博西亚,拉姆·查兰著.曹建海译.转型——用对策略,做对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54页.
    4[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华译.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9页.
    5[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华译.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5页.
    6 侯胜田.OTC药品营销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114页.
    7 http://www.panlongyunhai.com.cn/20040617/.2007年1月4日下载.
    8 闫希军,吴廼峰.现代中药界说——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年.第1-3页.
    9[英]汤姆·布莱克特,里贝卡·罗宾斯著.赵鲁勇,闵熙译.品牌药品: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作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页.
    10 闫希军.GAP、GMP与中药现代化—在中药与植物药国际高级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劳动.2001年11期.I001-I002.
    11 陈建伟.传统制药产业如何实现营销战略转型.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11月17日.第7版.
    12 陈建伟.传统制药产业如何实现营销战略转型.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11月17日.第7版.
    13 王志强,李军.论天然药物的差异营销.首都医药.2004年第9期.28-30页.
    14 IMS.Changing marketing dynamic in 2007.http://www.imshealth.com,accessed 21 December 2006.
    15 田方萌编砉.麦肯锡营销方法.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10月.278页.
    16[美]保罗·甘布尔,艾伦·塔普,安东尼·马塞拉等.IBM营销革命:全球领军企业教你开创营销蓝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1日.184页.
    1.宝嘉利顾问.精确行动:聚焦客户的营销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4-5页.
    2.[美]B·约瑟·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月.37-49页.
    3.[美]K·道格拉斯·霍夫曼,约翰·E.G.彼得森著.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26-243页.
    4.[美]K·道格拉斯·霍夫曼,约翰·E·G·彼得森著.胡介埙译.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5.[美]P.T巴纳姆著.陈广编译.利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170页.
    6.[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4页.
    7.[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168-174页.
    8.[美]Warren J.Keegan著,段志蓉译.全球营销管理(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8页.
    9.[美]保罗·甘布尔,艾伦·塔普,安东尼·马塞拉等.IBM营销革命:全球领军企业教你开创营销蓝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1日.184页.
    10.[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华译.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5页.
    11.[美]菲利浦·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著.俞利华译.市场营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第9页.
    12.[美]克里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陆雄文,庄莉主译.服务营销(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13.[美]拉里·博西亚,拉姆·查兰著.曹建海译.转型——用对策略,做对事.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1月.第54页.
    14.[美]罗伯特·肖著.严丽川译.有效营销(Improving Marketing Effectiveness).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5页.
    15.[美]迈克尔·哈默著.赵尔凯,王建南,房成鑫译.企业行动纲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第1-12页.
    16.[美]麦克尔·哈默著.赵学凯,王建南,房成鑫译.企业行动纲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8月.73页.
    17.[美]托夫勒著,蔡伸章译.未来的冲击.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48-49页.
    18.[美]泽丝曼尔,比特纳著.张金成,白长虹译.服务营销(原书第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19.[英]保罗·甘布尔,艾伦·塔普,安东尼·马塞拉等著.郭媛媛译.IBM营销革命:全球领军企业教你开创营销蓝海.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85-106页.
    20.[英]汤姆·布莱克特,里贝卡·罗宾斯著.赵鲁勇,闵熙译.品牌药品:品牌管理在制药行业中的作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页.
    21.2004年药品广告超过200亿.中国药店.2005年第8期.14页.
    22.2005年我国医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健康网.2006-5-17 9:37:56.
    23.2005年中药出口市场分析.中医药国际参考.2006年3月第3期.19-23页.
    24.Alan Lyles.Direct Marketing of Pharmaceuticals to Consumers.Annual Review of Public-Health.2002.23:73-91.
    25.Curt Thies.Insight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btained from an October 2004 Visit to China Organized by the People to People Ambassador Program.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10:447-450.2005.
    26.David Gascoigne.IMS Health.The Right Message,Better Results:Understanding -and Impoving -the Impact of Messaging on Prescribing Behavior.http://wwww.imshealth.com.accessed December 21,2006.
    27.David Ziedman.让欧洲销售队伍更精简高效.医药经济报.2007年9月14日.第106期总第2511期.第8版.
    28.Elmuti,D.and Kathawala,Y..An Overview of Strategic Alliances.Management Decision,39/3(2001).pp.205-217.
    29.Fabrizio Schifano.et al.Online Availability of Dextropropoxyphene Over Time,2003-2005.CyberBsychology & Behavior,Volume 9,Number 4,2006.pp.404-409.
    30.F(u|¨)sun F.GOn(u|¨)l.Estimating price expectations in the OTC medicine market:an application of dynamic stochastic discrete choice models to scanner panel data.Journal of Econometrics 89(1999).pp.41-56.
    31.Hemey,J.E.Cyberpharmacies and the Role of the 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01.3:e3.
    32.http://www.panlongyunhai.com.cn/20040617/.2007年1月4日下载.
    33.IMS Global Insights.New Products and Markets Fuel Growth in 2005.http://www.imshealth.com,accessed 21 December 2006.
    34.IMS.Changing marketing dynamic in 2007.http://www.imshealth.com,accessed 21 December 2006.
    35.IMS.Global Pharmaceutical Sales,1999-2006.http://www.imshealth.com,2006-3-7.36.IMS.Top Line Industry Data.Global Pharmaceutical Sales by Region,2006.http://www.imshealth.com.2008-3-7.
    37.IMS.Understanding Complex Market:Market Segmentation.http://www.imshealth.com.accessed 21 December 2006
    38.Jean Georges.Patients and patients' organisations as actors in the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medical produ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Pharmaceutical Policy and Law.8(2005,2006) 133-140.
    39.Joel Lexchin.The Effect of Generic Competition on the Price of Brand-name Drugs.Health Policy.68(2004).47-54.
    40.Jose Ma Sune Arbussa.Challenges in the chain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efficient use of medical products—the position in Spain.Pharmaceutical Policy and Law 8(2005,2006)119-124.
    41.Joseph.P.B.,James G.H..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35(7):97-105.
    42.Matthew Arnold.DTC does not drive patients to requestbrands:study.Medical Marketing & Media.September 2006.pp.10.
    43.Ping-Chung Leung.A critical look at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APBN.Vol.9.No.15.2005.pp.739-741.
    44.R.H.海伊斯等编著.焦鸿丽,柴成文译.生物制药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203页.
    45.Richard Smith.Medical Journal and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Strange Bedfellows.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6:1202-1205.
    46.Ronald F.White.Direct-to-Consumer Advertising and the Demise of the Ideal Model of Health Care.The Independent Review,V.ⅹⅰ,N.2,Fall 2006.pp.223-236.
    47.Wheelen,T.L.and Hungar,D.J.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olicy,7th ed.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New York,NY.2000.pp.125.
    4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3:Shaping the Future.pp.86.
    49.Xudong Yuan,Hwee-Ling Koh,Wai-Keung Chui.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aromatography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arctiin,chiorogenic aid and glycyrrhizin in a Chinese proprietary medicine.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39(2005).697-740.
    50.白慧良.我国实施药品GMP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药业.2005年第14卷第1期.2-3页.
    51.宝嘉利顾问.精确行动:聚焦客户的营销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5页.
    52.兵民.品牌文化与营销策略.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年第10期.74-75页.
    53.曹礼和,桂美荣.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商业时代,2004年第32期.27-29页.
    54.曹礼和,田志龙.CRM:企业营销理论的新策略.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44-47页.
    55.曹礼和.基于顾客满意的营销战略研究.商业时代(半月刊),2003年第20期(总第255期).19-20页.
    56.曹燕,姜卫,吴世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57.曹燕,姜卫等.从药品的特殊属性谈医药企业的服务营销.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5期.331-333页.
    58.曹阳,长人.品牌营销讨论会——本期话题:品牌定位之惑.中国质量与品牌.2006年第3期.42-46页.
    59.常永吉,张雅君,张波.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经济论坛.2004年第24期,77-78页.
    60.陈寒松,吴景花.走出传统竞争的困境——从红海战略到蓝海战略.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1期.47-48页.
    61.陈建伟.传统制药产业如何实现营销战略转型.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11月17日.第7版.
    62.陈剑波.服务营销从细节开始.中国医药指南.2004年10月.30-31页.
    63.陈玲.论企业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12月,第12卷第4期.23-25页.
    64.陈伟,高宇明.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2期总第272期.108-109页.
    65.陈文玲.他国药品流通模式初探.医药经济报.2005年8月29日.商务专刊,第2版.
    66.陈一君.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探讨.商业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261期.93-96页.
    67.陈英耀,Stuart O.Schweitzer.从国际视角看我国的药品定价、补偿和可及性问题.中国医院管 理.2007年5月,第27卷第5期(总第310期).
    68.陈宇.洋药企:做好市场招招领先.中国医药指南.2003年第7期.42-43页.
    69.程雪翔.处方药营销模式优劣明辨.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第2期.86-87页.
    70.程雪翔.代理制医药营销变革的必然.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第5期.78-80页.
    71.崔钧.从天士力集团看中药产业的国际营销.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72.崔晓林.消费者价值理论与广告策略.企业活力.2002年第1期.50-52页.
    73.代航.医药工商联盟形式的现状与未来.销售与管理.2007年第3期.95-96,97页.
    74.戴静鸿.经济形态演进与体验营销模式初探.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6月第2期.35-39页.
    75.戴俊文.TXL药品的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76.单宏权.关于医药销售市场与营销策略的思索.中国医药情报,1996年第2卷第1期.26-29,37页.
    77.邓久根.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特区经济.2005年6月25日第6期.271-272页.
    78.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年.
    79.邓小军.转型期营销渠道关系的特性和管理.商业时代.2004年第3期.37-38页.
    80.丁晋垣.关于推行医药分业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医药情报.1996年第2卷第6期.321-327页.
    81.董博.差异化营销策略及应用.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2卷第2期.75-77页.
    82.董飞.对我国房地产企业品牌营销现状及策略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中旬刊>,总第455期.111-112页.
    83.董军,郑琦.利益细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0页.
    84.董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3期.181-182页.
    85.董雅丽,陶李.整合营销战略.企业管理.2004年第6期,30-32页.
    86.杜传忠.企业战略联盟与中国产业组织优化.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289期.16-18页.
    87.杜娟,顾幼瑾.内部营销与员工杠杆作用提升.昆明理工大学出版社(理工版),2003年8月第28卷第4期.132-134页.
    88.樊海岚,曾剑秋.精细化营销与中国电信转型.广东通信技术.2005年25卷第9期.2-4,16页.
    89.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第9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35页.
    90.冯国忠,唐慧鑫,马爱霞.我国中药产业商品进出口状况分析.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年4月第6卷第4期.第35-37页.
    91.冯夏红,康廷国等.中药国际市场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2期.12-13页.
    92.冯耀坤.现代商业零售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业经济文荟,2005年第1期.57-59页.
    93.付超美,何宇新等.中药滴丸剂成型工艺的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4期.27-28页.
    94.傅卫.引入竞争机制与医药市场.中国卫生经济.1999年18卷第8期.28-29页.
    95.甘碧群,曾伏娥.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全球营销的模式选择.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4期总第162期.3-9页.
    96.工业百强竞争力面临考验.医药经济报.2007年8月10日.第3版,4版.
    97.郭冬梅.我国中药产业商品进出口状况分析.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年4月第6卷第4期.第35-37 页.
    98.郭丽珍,苏芬.从药品的营销方式谈流通领域的政府规划.海峡药学.2006年第18卷第4期.236-237页.
    99.郭晓珍,周增桓.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分析.卫生软科学.2004年6月第18卷第3期.145-147页.
    10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10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
    102.国家经贸委企改司.太极集团——“全员营销”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20期.18-20页.
    10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我国药品流通领域的全景分析和建议.中南药品零售市场研究报告(月刊).2005年第6期.39-42页.
    104.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zdt/2006-13/16/content-228740.htm.2007年1月5日下载.
    105.国内处方药市场的5种形态.医药产业资讯.2007年第5期.87页.
    106.韩爽.发展中药出口贸易对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14-15页.
    107.韩希成,罗兰.对药品零售连锁业有关问题的思考.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24期.1918-1919页.
    108.韩岫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13-18页.
    109.韩英.中国的网络营销:现状、问题与前景.中州学刊.2006年3月第2期(总第152期),66-68页.
    110.韩中和.转型期的中国企业营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9-10页.
    111.菡冰.经济全球化:中国医药市场的季节飓风.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第5期总第27期.36-41页.
    112.郝玲.购销稳步增长区域差距明显——2004年中国医药商业统计年报汇编揭晓.医药经济信息.2005年12期.12-14页.
    113.郝民.从同仁堂看中药国际化经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2005年1月.
    114.何丹.自律,为了和谐的发展.中国药店.2006年第12期.38-39页.
    115.何佳讯,卢宏泰.中国营销25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年9月.
    116.何佳讯,卢泰宏.论中国营销的转型方向与研究方法.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3期.45-48页.
    117.何佳讯.关系范式下市场细分的变革与关键变量.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4月第4期(总第181期).88-95页.
    118.何训,郭敏.M型社会的营销转型.中外管理.2007年第7期.页.
    119.侯桂凡,李萍.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策略的探讨.税务与经济.1999年第1期,57-59页.
    120.侯建辉.新世纪营销方式的新发展.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50-52页.
    121.侯胜田.OTC药品营销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114页.
    122.胡芳.新华制药从原料药向制剂闪亮转身.中国医药报.2007年7月19日.B1版.
    123.胡晋红,王忠壮,黄爱琴.中药饮片种类及其发展.药学服务与研究.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224-226页.
    124.胡天佑.医药品牌营销——实战方法与案例分析.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8月.155-165页.
    125.胡文辉,杜荣振等.内部营销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饲料工业,2003年第24卷第8期.52-54页.
    126.黄静,王家国.内部营销理论及其运用.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4期.80-84页.
    127.黄美珠.2001年中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与2002年市场预测.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年第四卷第二期.第39页.
    128.黄业峰.医药市场营销手段之运用.医药经济.1996年第3期.38-40页.
    129.黄泽骎.中国医药流通现状与对策建议.第十五届全国医药行业经济信息发布会资料之三.广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03年11月.第3页.
    130.霍道臣.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中草药.2005年2月第36卷第2期.161-163页.
    131.霍凤起.变革中的药品销售模式探讨.天津药学,2001年2月第13卷第1期.59-60页.
    132.贾谦,杜艳艳等.日本小柴胡汤事件.中国药业.2002年第11卷第5期.第38页.
    133.焦家良.整合营销传播的精要.企业家天地.2004年第3期,30页.
    134.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19页.
    135.金碚主编.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37页.
    136.康义瑶.做单个企业无法做到的事:首家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在长春成立.医药经济报.2005年6月1日.第61期总第2166期.第1版.
    137.科学家提出未来10年生物医药开发4大热点.中国医药报.2004年7月28日.总第2184期.B24版.
    138.克莱顿·克里斯坦桑,迈克尔·雷纳.“破坏”性创新与市场细分.销售与管理.2006年第2期.80-84页.原载克莱顿·M·克里斯坦桑,迈克尔·E·雷纳著.容冰译.困境与出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
    139.孔长春.处方药营销的“第三条路”.医药产业资讯.2006年3月第3卷第7期.70-71页.
    140.孔令义.中药创新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4页.
    141.蓝青山.OTC药品营销实战技巧.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5月.13页.
    142.雷婷,顾海.药品零售企业的竞争战略.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3期.第9页.
    143.李从选.单体药店的生存之道.中国药店.2002年第6期(总第15期).52页.
    144.李凤云.试析顾客价值管理的涵义及特点.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1-3页.
    145.李凤云.试析顾客价值管理的特点及意义.中国质量,2002年第12期.36-40页.
    146.李刚.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1).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年10月第11卷第10期.847-850页.
    147.李海洋,郭国庆.市场细分,服务行业新战略.政策与管理.2002年第7期.7-9页.
    148.李利华.浅谈OTC药品的广告效果评估.医学信息·医药商讯.2005年11月第11期.30-32页.
    149.李培才.市场细分理论的新进展.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4期.33-35页.
    150.李卫红.科学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黑龙江医药.2006年第19卷第5期.391-392页.
    151.李湘琴.服务新理念与服务营销策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15期.45页.
    152.李小祥.AR药业蓝奇视宝眼保健药水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3月.
    153.李彦亮.现代企业营销的新理念——体验营销.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1期.44-46页.
    154.李业.服务营销打造竞争优势——服务营销的竞争策略.销售与管理.2005年第11期.21-24 页.
    155.李玉珍.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从龙胆泻肝丸事件引发的思考.中国药事.2003年第17卷第7期.407-409页.
    156.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译.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9页.
    157.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译.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93页.
    158.林建宁,董菊红,郭宇虹.医药行业呼唤“王者时代”.医药经济信息.2007年第16期,总第436期.4-9页.
    159.林祖华.21世纪市场营销新战略.江苏商论.2003年第6期,130-131页.
    160.刘芳.全员营销:走好企业发展这步棋.邮电企业管理,2001年21-22期(合刊).60-61页.
    161.刘峰,武晓斐.整合营销与传统营销.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6期,67页.
    162.刘合林,刘建明.房地产差异化营销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0期,第10页.
    163.刘金屏.CRM的理论与应用分析.太原科技,2006年3月,第3期.53-55页.
    164.刘军跃,崔骅,黄英.市场细分的灰色系统模型.商业研究,2004/21总第1期.107-109页.
    165.刘曦冰.论全员营销与酒店发展.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62-63页.
    166.刘新宇.外资挺进中国医药市场—新环境考验中国医药业.医药产业资讯,2004年11月,新创刊号.22-23页.
    167.刘亚明,杨波等.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发展探讨(二)——中药制剂部分_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卷第1期.57-60页.
    168.刘毅.LH药业公司营销渠道管理研究.四川大学MBA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年3月.
    169.刘跃.北京市药品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刍议.首都医药.2006年第1期18页.
    170.刘震宇.企业经营中的顾客满意度分析.商业研究,2003年第19期.25-27页.
    171.娄向鹏.功能化食品:医药企业的新奶酪——试析石药集团果维康的成功转型.中国医药指南.2005年9期.74-77页.
    172.吕光远,王艳红,王颖.21世纪我国营销理论发展的新动态.商业研究,2000年第10期.82-85页.
    173.毛雅婷.我国零售业开展体验营销的策略.现代企业.2006年第4期,65-66页.
    174.茅庆连,宋晓华.药品营销原理.中国药学杂志,1994年3月第29卷第3期.181-182页.
    175.梅群.着力创建民族品牌,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中国医药报.2007年4月12日.A8版.北京医药专利.
    176.孟光兴.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药品广告监管体制.中国药业.2005年第14卷第11期.4-5页.
    177.牟嫣,赵永刚,熊银解.现代企业的内部营销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年1月(上旬刊),总第454期.30-31页.
    178.牟永忠.DX药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年9月.
    179.铙涓.医药市场中外企业营销策略比较.中外管理导报.2001年6期.36-37页.
    180.聂久胜.浅谈药品广告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安徽科技与企业.2001年6期.19-20页.
    181.牛玉忠.对发展医药零售业连锁经营之管见.经济问题.1998年第10期.54-56页.
    182.牛玉忠.浅析医药零售连锁店的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经济问题.1999年第7期.51-54页.
    183.裴翀,张斌,陈军华.论企业营销战略转型——从数量营销到全面质量营销.商业研究.2005年第3期总第311期.20-22页.
    184.彭璀,钟嘉馨.工业品的营销创新:品牌营销.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 月第6卷第1期.40-42页.
    185.彭多.谈企业内部营销.企业天地,2004年第12期(总第180期).150-151页.
    186.彭其胜.再谈“医药代表问题”的现象、危害及应对方法.现代医药卫生.2006年22卷第1期.150-151页.
    187.彭永芳.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细分与差异化营销.江苏企业管理.2004年第1期.第22页.
    188.蒲珠.中小企业差异化营销策略浅议.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月第21卷第1期(总第71期).18-20页.
    189.秦斌.企业间的战略联盟:理论与演变.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第3期.9-14页.
    190.任荃.中药“全球化”,首先“现代化”.文汇报.2004年7月28日.
    191.桑迪,张继明.处方药营销走进品牌整合时代.医药经济部.2005年10月19日.
    192.桑莉.创造需求——新经济下的营销方略.广西经贸,2003年第2期.27-28页,44页.
    193.尚阳,李学勇.撑竿跳出OTC营销“狭谷”—探索中国式GSL医药营销新模式.中国医药导报.2006年12月第3卷第34期.74-75页.
    194.邵蓉,黄艳梅.中外药品广告监管之比较与借鉴.上海医药.2006年第27卷第2期.65-66页.
    195.邵蓉,马勇.对“医药代表问题”的重新认识.中国药房杂志.2004年15卷第8期.452页.
    196.申光龙、袁斌.整合营销传播在供应链上的应用模式.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88-93页.
    197.沈青.企业战略联盟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思考.商业研究,2003年第13期总第273期.15-18页.
    198.沈群.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中国卫生经济.1992年第7期(第11卷总第113期).32-35页.
    199.盛丽.以价值创新战略实现顾客满意.价值工程,2002年第5期.23-25页.
    200.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年第8期.47-53页.
    201.石圣洪,郑小燕,王宗勤.探索中医药优势疾病谱.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第5卷第3期.第39页.
    202.石晟怡,肖山.中外合资企业的现状和未来.药学实践杂志.2001年第19卷第3期.184-185页.
    203.石亚雄,王国顺.处方药的促销策略.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卷第2期.50-54页.
    204.石亚雄.处方药“莱昔”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205.数字.医药经济报.2005年6月13日.第66期(总第2171期).第1版.
    206.水木.“拜耳糠尿病关怀计划”全面启动.中国医药指南.2006年7月第21卷第13期.12页.
    207.宋亚非.企业的品牌建设及品牌营销新研究.财贸研究.2005年第1期.116-117页.
    208.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6月.118页.
    209.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年6月.89页.
    210.孙丽辉.入世后中国企业营销观念的提升与全员营销管理.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第5期.48-51页.
    211.孙书博.第三终端:跨国药企的惊喜与困惑.医药经济报.2005年8月1日.
    212.孙涛,邢以群.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85-86页.
    213.孙彤.品牌营销的思路研究.上海百货.2006年第8期.18-19页.
    214.孙玺,吴先锋.“全员营销”要走出误区.中国电信业,2004年第1期总第38期.54-55页.
    215.孙肖丽.试论体验营销.商业经济.2005年第10期总第271期.39-40页.
    216.谭弟军.Rx药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探索.四川大学MBA学位论文.2005年3月.
    217.唐廷猷.中国药业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月.
    218.唐义瑶.渠道规范!销售下降?.医药经济报.2007年11月7日.第127期总第2532期.第2版.
    219.陶卉,董革.整合营销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7卷第2期,183-185页.
    220.陶嵩.BKL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模式研究.贵州大学MBA研究生论文.2006年5月.
    221.田方萌编著.麦肯锡营销方法.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第3页.
    222.田方萌编著.麦肯锡营销方法.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10月.278页.
    223.田金梅.关系营销:昂贵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商业时代.2001年第2期,18-19页.
    224.天士力集团科研系统成果汇编(1994-2005).
    225.涂晓峰.OTC药品广告如何应对“审美疲劳”.医学信息.2005年第6期.8-9页.
    226.万德光,裴瑾.试论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2年第4卷第6期.46-50页.
    227.汪敏华.中草药登上国际舞台.解放日报.2004年7月26日.
    228.王宝栗.“有效部位群”相关问题的思考及刍议-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10月第21卷第10期.725-726页.
    229.王波.整合营销传播:舒尔茨理论与媒价实践.新闻界.2003年第5期,21-23页.
    230.王成,金显惠.论市场营销“创造需求”.现代经济信息,1997年第3期.54页.
    231.王丹.定义中国原创药.医药经济报.2007年10月10日.第115期,总第2520期.第1版.
    232.王冬英.论市场细分的系统内涵与应用.企业活力,2004年第11期.30-31页.
    233.王高玲,汤少梁.OTC广告目标初探.上海医药.2004年第25卷第5期.203-204页.
    234.王海忠.中国家电企业如何开展全球营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4-7页.
    235.王坚成,张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第15卷第1期.5-11页.
    236.王建华,赖明勇.企业竞争战略:基于竞争场的分析构架.经济评论,2003年第5期.40-44页.
    237.王建明,彭星闾.21世纪企业新的内部营销:变革管理与战略执行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0卷第3期.61-65页.
    238.王俊秀.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29日.
    239.王丽春.中药企业产品策划与终端销售.中医药管理杂志.1998年8卷第5期.49-51页.
    240.王少宁.从现代CI视角透视传统中医药产业的营销设计策略.包装世界,2006年3期.81-84页.
    241.王淑玲,曲远芳.我国中成药市场发展策略研究.中国药业.2004年第13卷第10期.14-15页.
    242.王恕,杨文展,王丹.CSI工程:医药企业营销竞争的新要素.中国药房,2000年第11卷第1期.3-4页.
    243.王恕,赵凤艳,王丹.世界非处方药转换市场浅析.中国药房.2003年第14卷第6期.379-380页.
    244.王炎龙.消费社会背景下风凰卫视营销策略转型.声屏世.2004年12期.52-52页.
    245.王迎军,曲亚民.价值创新:利基、途径与风险.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1期.4-8页.
    246.王永贵,韩顺平等.基于顾客权益的价值导向型顾客关系管理——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管 理科学学报.2005年12月第8卷第6期.27-36页.
    247.王玉臣.共生营销:企业营销策略的现实选择.企业改革与管理.2000年第7期.37-38页.
    248.王志坚.网络经济下的顾客关系营销.企业经济.2001年第11期,98-99页.
    249.王志强,李军.论天然药物的差异营销.首都医药.2004年第9期.28-30页.
    250.魏李鹏,施华森.中国企业全球营销战略刍议.商业研究.2001年第12期总第236期.133-135页.
    251.魏赟.2006年医药市场热点追述——第三终端,第一主角.医药经济报.2006年7月26日.
    252.翁开源.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药品营销.中国卫生经济.2003年9月第22卷第9期(总第24期).13页.
    253.吴海嗣.药品营销重心将转向药店.医药世界.2006年第7期.20-21页.
    254.吴勉华.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反思与展望.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11月6日.第3版.
    255.吴乃峰.“现代中药”的创新营销.医药世界.2004年第1期.54-56页.
    256.吴廼峰,闫希军,郭海平等.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房.1993年第4卷第4期.37页.
    257.吴晓云.后SARS恢复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反思和调整.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92-95页.
    258.吴新敏.CRM在药品经营中的应用.海峡药学,2003年第15期.148-150页.
    259.吴幼萍,邱家学,吴楚生,茅庆连.医药三资企业与国有医药企业营销对比研究(一).医药经济.1996年第2期.15-21页.
    260.奚红妹.内部营销概念的演变以及内部营销的实施.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5期.4-7页.
    261.夏洪波.媒体广告进入“品牌营销”时代——2006年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思路.广告导报.2006年第5期.120-121页.
    262.肖世明.基于转型经济的中国证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当代财经.2004年11期.57-61页.
    263.肖小河,肖培根.关于中药资源的基本形势、科学保护与再调查的几点看法.中国中药杂志.第30卷第2期.2005年1月.第85-88页.
    264.新华社.2005年医药产品出口增长近三成.2006,3,16.
    265.新华社.中国市场化程度超过70%.民主.2005年9期.47页.
    266.徐爱军,陈传明.制药企业药品营销模式比较及发展方向探析.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12期.893-895页.
    267.徐刚.关于汽车差异化营销.汽车界.2006年第1期.第59页.
    268.徐航,陈晓燕.企业开展内部营销的思考.经济论坛,1999年14期.23页.
    269.徐家旺.实施差异化营销策略,抢占市场竞争先机.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12月第21卷第6期.25-27页.
    270.徐培.试论市场全球化下的全球营销战略与中国企业的对策.经济师.2002年第7期.180-181页.
    271.徐清华.如何有效实施整合营销.企业研究.2004年第8期,39-40页.
    272.徐彦利,沈蕾,徐彦玲.农村医药零售市场营销策略和农村医药零售模式创新.淮海医药.2003年12月第21卷第6期.503-540页.
    273.徐铮奎.中药再向艾滋病发起挑战.医药经济报.2005年5月9日,商务周刊.第7版.
    274.许秉利.浅谈“全员营销”的利与弊.邮政管理与技术,2000年第5期.4-5页.
    275.许文文.OTC营销,除了做广告还做什么.中国医药指南.2004年11期.34-36页.
    276.闫希军,吴延峰.现代中药界说——以复方丹参滴丸为例.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5年.第1-3.页.
    277.闫希军.GAP、GMP与中药现代化—在中药与植物药国际高级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劳动.2001年11期.1001-1002.
    278.闫希军.中药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8年第13卷第6期.第262-263页.
    279.杨国祥.论消费者需求的创造.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3卷第1期.75-76页.
    280.杨剑英.处方药营销有点冷.中国药店.2004年第10期.46页.
    281.杨金凤.世界顶尖企业的营销创新.企业活力,1999年第6期.14-15页.
    282.杨莉,李野,赵健.论处方药向非处方药的成功转换.中国药房.2005年第16卷第6期.407-409页.
    283.杨莉.藏药企业营销战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MBA学位论文.2002年10月.
    284.杨理,何树果.CRM的核心:客户价值管理.中外科技信息,2003年第5期.72,75页.
    285.杨连民.重视营销组合和营销策划搞好医药市场营销.医药经济.1997年第3期.39-40页.
    286.杨闽瑜.客户关系管理在药品营销管理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年总第102期.132-134页.
    287.杨明刚.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精要及其发展方向(上).中国广告.2004年第5期,175-178页.
    288.杨明刚.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精要及其发展方向(下).中国广告.2004年第6期,161-164页.
    289.杨锐,李野.中药国际化营销观念的思考.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年9月第7卷第9期.41-43页.
    290.杨文章.医药市场营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35页.
    291.杨泽.立体网络营销:开拓第三终端的选择.医药经济报.2005年9月26日,第111期.
    292.杨泽.新兴的终端营销模式登场.医药经济报.2006年8月14日.
    293.姚海.药学专业期刊中药品广告存在的问题及讨论.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16期.1250-1251.
    294.姚永斌.全员营销的推广实践.中国牧业通讯:养殖场顾问,2004年第6期.45页.
    295.药企争仿中成药,板蓝根颗粒厂家超八百.医学信息·医药商讯.2005年第十一期.第13页.原载《广州日报》.
    296.医药行业十五规划.
    297.易楚斌.医药营销代理制的主要形式和总体评价.上海医药.2004年第25卷第8期.346-347页.
    298.殷建国.保险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营销创新.中国市场.2005年10期.64-65页.
    299.于枫枝.农产品的差异化营销.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6年第4期.第49页.
    300.于海,黄泰康,吴春福.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中草药.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147-149页.
    301.于治江.内部营销——营销发展的新方向.饲料工业,2003年第24卷第8期.52-54页.
    302.余世仁.我国体验营销必须树立的新观念.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月(上)总第445期.65页.
    303.袁美霞,凌霄鹏,丁国钰.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经济论坛.2002年第7期.36-38页.
    304.袁岳.品牌营销的三元结构.创新科技.2005年第10期.58-59页.
    305.曾光主编.中国公共卫生与健康新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295页.
    306.曾建国.中药标准化提取物应用建议及产业化思考.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4年第六卷第5期.第76-79页.
    307.曾祥文.恩威的“CS工程”.销售与市场,1999年第7期.62页.
    308.翟应来.“全员营销”是企业对市场的无奈.邮电企业管理,2001年第1期.48-49页.
    309.张爱琴.21世纪服务营销发展趋势初探.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总第140期.101-102页.
    310.张大禄,胡旭,包绍卿.药品经营策略与技巧.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年10月.233-234页.
    311.张发强.OTC市场消费者行为分析.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第5期.72-74页.
    312.张辉,刘君玉,王丹.药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学术推广要点.中国医药信息.2006年6月第21卷第12期.17页.
    313.张慧文.知识营销与我国超市新竞争优势的形成.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119-121页.
    314.张骥.FRD公司眼科药物市场的渠道策略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1月.
    315.张京.传统中药与现代中药.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6月第17卷第3期.第232-233页.
    316.张兰桐,任雷鸣,温进坤.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战略.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7月.第21卷第4期.第253-256页.
    317.张丽.对非处方药营销中使用健康教育手段的认识.中国健康教育.2004年7月第20卷第7期.667-668页.
    318.张丽莉,高文远,王生田.对我国药品价格问题的研究——从胃药价格窥豹一斑.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1期.45-46页.
    319.张利平,刘跃,王懿华.从服务营销系统模型看电信服务竞争优势.价值工程.2005年第7期.34-38页.
    320.张玲娜,陈国东.健民连锁的合资路.医药经济报(药店周刊).2008年3月5日,总第2580期.
    321.张庆岚.BM药业公司分销渠道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322.张仁伟,胡善联,张崖冰.药品价格问题的研究概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年11月第18卷第11期.646-648页.
    323.张世举.体验营销的本质内涵及其运行模式.商业研究.2005年第19期(总第327期).102-104页.
    324.张文海.全员营销:商业银行的制胜之道.金融电子化,2004年第2期.64-65页.
    325.赵俊晖,罗文标.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经济师.2003年第1期,169-170页.
    326.赵自强,季斌.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全球营销.中国物资流通.2002年第1期.37-39页.
    327.郑称德.解析客户价值管理.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9月号.84-86页.
    328.郑钢.树立全员营销理念浅析.中国钼业,2003年12月第27卷第6期.48-50页.
    329.郑绳.1993年以来的世界医药市场趋势.中国新药杂志,1995年第4卷第1期.60-62,47页.
    330.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169页.
    331.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63页.
    332.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73页.
    333.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产业地图:医药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81页.
    334.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医药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25页,47页.
    335.中国产业地图编委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编.中国医药产业地图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55页.
    336.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5.
    337.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http://www.menet.com.cn
    33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27页.
    339.中药产业潜力巨大,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行.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1月17日.
    340.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研究课题组.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总报告.2001年11月.22-23页.
    341.中药准入欧盟“门槛”大幅降低冲国医药报.2004年5月20日.总第2145期.B18版.
    342.周常英.基于顾客满意的体验营销.企业活力.2005年第5期.46-47页.
    343.周青,王大鹏.论现代中小企业如何开展品牌营销.北方经济.2006年第3期.55-56页.
    344.周荣森,刘志红.论差异化营销战略.财贸研究.2005年第1期.118-119页.
    345.周寿祺,沈华亮.协同推进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卫生软科学.1994年第3期.15-17页.
    346.周思乾.浅议“全员营销”的利与敝.邮电企业管理,2000年第2期.38-39页.
    347.周亚庆.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饭店企业经营战略研究.中国人文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15-16页.
    348.朱航宇,顾海.用ELES模型分析城镇居民药品需求弹性.中国药房.2006年第17卷第9期.651-653页.
    349.朱沆,萧旭东.以价值创新战略来驱动市场.企业经济,2001年第7期.70-71页.
    350.朱金生.加入WTO对中国医药产业的影响及对策.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34-37页.
    351.朱雪芹.中国企业全球营销对策初探.商业研究.2003年第20期(总第255期).17-18页.
    352.祝国光主编.复方丹参滴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6月.27页.
    353.祝匡善.第三终端市场:医药营销大趋势.医药经济报.2006年8月14日.
    354.祝眉娜,李野.虚假药品广告博弈分析.医药导报.2007年26卷9期.1108-1110页.
    355.祖利然,张希颖.体验营销——赢得未来消费者的营销新模式.经济论坛.2005年第5期.127页.
    356.左华.处方药营销沟通策略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57.左臻.论品牌营销的误区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0期.74-7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