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宗教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唐代宗教事务管理的全面考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拟通过对唐代宗教管理的法规、制度和及其实施状况的研究,力图对唐代宗教管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对唐代宗教管理的研究,有三个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要辑录和复原构建宗教管理体制和制度的法令。第二,通过唐代法律关于宗教的规定,构建起唐代宗教管理的体制和管理制度。第三,通过对一些法令、制度和措施的施行考察,来评判唐代宗教管理成效问题。整个选题的研究思路是“材料——制度——实践——评判”这一线索。对每个具体制度考察的思路遵循“明变——求因——评判”这一线索。每章的小结就是一个评判,最后的结语就是总体的评判。
     本选题通过对史料进行翔实的考辩和分析,结合社会学的个案研究的方法,并适当运用统计列表等方法,就唐代宗教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实施进行研究,以求对唐代的宗教管理状况及其对宗教发展的影响有一个比较周详的考察。
     第一章是辑录和复原唐代律令格式对宗教的规定。主要是复原唐代的宗教法规——《道僧格》。利用现存中国史料和日本《令集解·僧尼令》的令文和注释文来复原《道僧格》,对有关复原的一些方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其他学者在复原道僧格中出现的错误。从史实和复原方法上指出其复原是难以成立的原因。在论述《道僧格》与《祠部格》关系时,提出《道僧格》是俗称,经历了一个各自独立到汇合的过程,但都是从属于《祠部格》。
     第二章研究宗教管理机构。主要是对祠部、功德使职能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对祠部的职能,厘清由政令机构——政令事务合一——再到职权受侵削的行文机构演变过程。对功德使的演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发现宦官专权是功德使职权日益扩大的根源。其次是探讨道官与僧官的职能,重点是对道门威仪使的考察。对道门威仪使的产生时间、演变和职能作了系统的疏理,研究结果表明道门威仪使是同唐代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相适应的产物,在国家管理控制道教的过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研究出家制度。对唐代得度方式、童行制度、度牒制度、授戒和戒牒、配名与移隶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出家制度之中,度牒是居于核心地位。首先厘清以往对度牒制度的模糊认识,并依据中日文献对度牒本身进行复原,力图对度牒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次是提出配名和移隶制度是唐代出家制度中重要一环,这是前人所忽略的一点。对得度方式、出家程序和戒牒授受都有自己的研究,并对一些传统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第四章为唐代寺观管理与僧道籍帐研究。唐代寺观管理包括对唐代寺观的建立、等级划分和赐名给额。通过研究弄清楚了唐代寺观建立和等级区分的原则,
This paper observes and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management laws,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in 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get a picture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n religion affairs.Chapter 1 compiles and restores some prescriptions on religion affairs i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ang Dynasty. The lost Dao Seng Ge, specializing on the religion affairs, is the main object, which would be restored according to the text and annotates of the Japanese Seng Ni Ling. Besides I propose some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methods of other scholars with regard to the revision.Chapter 2 is the studi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revolution of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n the religion affairs, which emphasiz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Ci Department and Gong De Shi 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 Still there is an explo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s and Taoists officials especially in detail verifies the changes of the official position named Dao Men Wei Yi Shi.Chapter 3 discusses the system of Chu Jia (becoming monk), in which the key point is the system of Du Die (the certificate of a monk). I would like to clear the past researches, try to re-explain Du Die itself with the help of documents both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nd thus get a novel idea on it. Also I would propose my own opinions on some other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systems of Pei Ming and Yi Li -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system of Chu Jia.Chapter 4 is the research of the monastery management and the accounts of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Tang Dynasty, which is done in the connection with Dunhuang Turfan Documents,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ason on the account management. In the first part I study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nasteries and the grant institution in Tang Dynasty, gain clear idea of some details in the monastery management such as the procedure and purpose of the grant application of monasterie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func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accounts of Buddhists and Taoists. In the third part I analyze the population of Buddhists and Taoists and the number control of the monasteries.Chapter 5 explains the implementing situation of the religion
引文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许嵩:建康实录[M],上海古籍,1987年。
    [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杜佑撰:通典[M],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欧阳询编:艺文类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中华书局,1983年。
    [唐]韦述:两京新记[M],《丛书集成新编》9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M],《四部丛刊》本。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M]》,《四部丛刊》本。
    [唐]皮日休:皮子文薮[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11月。
    [五代]杜光庭:历代崇道记[M],北京:《道藏》本,1987年。
    [宋]宋敏求:长安志[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8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宋]王溥撰: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宋]宋敏求:长安志[M],四库全书本,1986年。
    [宋]高承:事务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郑樵撰: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
    [宋]谢守颢:混元圣纪[M],道藏本,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中国书店,1988年。
    [明]张国祥:道藏[M],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中国书店,1987年。
    [清]王昶编:金石萃编[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
    [梁]慧皎撰: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梁]宝唱:比丘尼传[M],大正藏本,1990年。
    [梁]僧佑:弘明集[M],大正藏本.,1990年。
    [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M],大正藏本,1990年。
    [隋]灌顶:国清百录[M],大正藏本,1990年。
    [唐]义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M],中华书局,1988年。
    [唐]道世:法苑珠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大正藏本,1990年。
    [唐]法琳:释氏要览[M],大正藏本,1990年。
    [唐]道宣:广弘明集[M],大正藏本,1990年。
    [唐]道宣:续高僧传[M],大正藏本,1990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校注[M],季羡林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
    [唐]道宣:续高僧传[M],大正藏本,1990年。
    [唐]慧立、彦棕: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中华书局,1983年。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M],大正藏本,1990年。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M],大正藏本,1990年。
    [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M],1990年。
    [唐]圆照:不空表制集[M],大正藏本,1990年。
    [唐]法琳:辩正论[M,大正藏,1990年。
    [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M],大正藏,1990年。
    [唐]道宣:量处轻重仪[M],大正藏本,1990年。
    [唐]神洁:北山录[M];大正藏本,1990。
    [唐]徐灵府:天台山记[M],大正藏本,1990年。
    [唐]法琳:辩正论[M],大正藏本,1990年。
    [唐]道宣:量处轻重仪[M],大正藏本,1990年。
    [唐]彦琮:法琳别传[M],大正藏本,1990年。
    [宋]志磐撰、范祥雍点校:佛祖统纪[M],中华书局,1987年。
    [宋]本觉:释氏通鉴[M],大正藏本,1990年。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M],大正藏本,1987年。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赞宁:大宋僧史略[M],大正藏本,1990年。
    [宋]道诚:释氏要览[M],大正藏本。1990年。
    [宋]念常:佛祖历代通载[M],大正藏本,1990年。
    [元]觉岸:释氏稽古略[M],大正藏本,1990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P2481《唐前期尚书省礼部报都省批复下行公文程序》
    P2589《某年正月廿一日使都尚书御史大夫张牓稿》
    P2819v《唐代公式令“牒式”残卷》
    P2879《河西归义军沙州十七寺僧尼籍》
    P3394《唐大中六年(852年)僧张月光、吕智通易地契》
    P3410《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
    P3774《丑年(821年)十二月沙州僧龙藏牒》
    P3952《请准乾元元年(758年)敕假授新度僧道罗法光等度牒状》
    P4072—3《请准乾元元年(758年)敕假授新度僧道张嘉礼等度牒状》
    P4989《沙州安善进等户口田地状》
    P6005《释门帖诸寺纲管》
    S1604《天复二年四月二十八日都僧统贤照帖诸僧尼纲管徒众等》
    S2614v(G.6684)号背《沙州诸寺僧尼名簿》
    S2669《沙州诸寺尼籍》
    S4291《清泰伍年(938年)二月敕归义军节度使准百姓张留子女胜莲出家牒》
    S4710《沙州阴长长等户丁簿》
    S515背《归义军节度使牒稿》
    S5893《沙州净土寺僧籍》
    S5953《奉唐寺僧依愿上令公阿郎状稿》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M],1983年4月第1版。
    《贞观十四年(640年)西州高昌县弘宝寺法绍辞稿为请自种判给常田事》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建午月使衙牓》
    《唐西州高昌县弘宝寺僧及奴婢名籍》
    韩国磐:隋唐的均田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黄声孚:唐代佛教对政治之影响[M],香港:九龙天德印务公司,1959年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黄敏枝::唐代寺院经济的研究[M],台北:台湾天一出版社,1970年
    郭朋:隋唐佛教[M],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M],台北:台湾明文书局,1981年。
    黄永武等编:敦煌宝藏[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
    张曼涛:佛教经济论集[M],台北: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81年。
    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吐鲁番出土文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胡道静:道藏要籍选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谢重光:汉唐佛教社会史论[M],台北:台北国际文化公司,1990年。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谭世保:汉唐佛史探真[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圆仁著,白化文、李鼎霞、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凡痴编:佛学辞书集成[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黄运喜: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M],博士论文(未刊),1997年。
    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陈国灿、刘健明编:全唐文职官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郝春文:唐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劳政武:佛教戒律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刘俊文:唐代法制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年。
    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月。
    孙昌武:道教与唐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研究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赵云旗:唐代土地的买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王永平:道教与唐代社会[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李希泌主编:唐大诏令集补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湛如:敦煌佛教律仪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年7期。
    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J],敦煌研究试刊,1981年第1期。
    白文固:唐代僧尼道士受田问题辨析[J],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期。
    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之规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姜伯勤:敦煌寺院碾硙经营的两种形式[J],历史论丛,1983年第3期。
    曹仕邦:僧祇律在华的译出弘扬与潜在影响[J],台北,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1984年。
    施光明:论唐代宗教政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期。
    汤一介:功德使考[J],文献,1985年第2期。
    [法]谢和耐著、耿升译: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谢重光:魏晋隋唐佛教特权的盛衰[J],历史研究,1987年6期。
    谢重光:唐代佛教政策简论[J],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3期。
    李富华、董型武:试论唐代的宗教政策[J],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3期。
    张弓:唐代的寺》[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仁井田陞著,粟劲、霍存福等编译:唐令拾遗[M],长春出版社,1989年版。
    谢重光:吐蕃占领时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J],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李刚:唐太宗与道教[J],福建论坛,1992年2期。
    张弓:“衰相现前”、崇禁失据——唐后期诸帝与佛教[J],中国史研究,1992年4期。
    樊光春:陕西新发现的道教金石[J],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
    荣新江:九、十世纪归义军时代的敦煌佛教[J],清华汉学研究第一辑,1994年。
    汪桂平:唐玄宗与茅山道[J],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2期。
    张泽洪:唐代道教规模辨析[J],中华文化论坛,1996年第2期。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J],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湛如:敦煌结夏安居考察[J],法源,16,1998。
    湛如:汉地佛教度僧制度辨析[J],法音,1999年第2期。
    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戴建国.:天一阁藏明抄本<官品令>考[J],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郑显文:试论唐律对唐前期寺院经济的制约[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王永平:论唐代道举[J],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
    李德龙:试论唐后期寺院经济的特点[J],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第五辑,台湾佛光出版社,2001年。
    郑显文:日本<令集解·僧尼令>与唐代宗教法比较研究[J],政法评论,2001年刊。
    明杰:唐代佛教度僧制度探讨[J],佛学研究,2003年。
    韩昇:中古社会史研究的数理统计与士族问题——评毛汉光先生<中国中古社会史论>[J],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严耀中:论佛教戒律对唐代司法的影响[J],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