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僧官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拟将明代僧官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佛教管理机构、人员的设置及演变、相关制度政策的沿革变迁等。重点是对佛教管理机构部门设置、人员职权、事务运作、配套政策进行论述。另外,元朝时期,藏传佛教在全中国扩张走向极盛,伴随元朝灭亡而衰退收缩,但依然在藏区广泛传播。故而明朝时期,对藏区政教合一的制度、政策也是明代统治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本文在汉传佛教管理制度基础上,亦对藏传佛教的管理进行探究,对二者在机构、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异同进一步分析。并对明代僧官制度影响加以论述,进行综合评价。具体而言:
     首先,结合史料具体论述明代僧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包括现实背景:元末佛教状况;传统体制文化背景:前代僧官制度发展脉络;最高决策者管理思想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三类背景,共同构成了明代僧官制度构建的基础、原则和依据。元末佛教状况,主要涉及元代统治者对佛教的管理政策、改革措施、秘密宗教传播、战争对佛教影响、佛教禅净合一潮流等,从多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述。元代佛教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状况,而元末佛教僧俗混杂、僧人伪滥等,成为明代佛教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体制文化背景,即前代僧官制度演变,分时代论述明之前僧官制度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僧官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简到繁,制度化体系设计日渐缜密,僧官机构统属虽历经改变,但整体始终未脱离世俗政治机构统管。最高决策者管理思想,包括朱元璋与佛教的关系、对佛教地位的认识、对佛教进行有利于世俗统治的控制和改造思想。从中可知,朱元璋对佛教的认识,从世俗政治实用主义出发,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着力调和儒释道三教,并对释道二教进行有利于世俗化统治的管理和改造,着力提倡、发扬其在教化民众、阴翊王道方面的思想元素,打击、消除对世俗政权不利因素。而对佛教的政策,以洪武十五年政治体制改革为界,之前相对宽松,之后更加严格。这些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世俗专制和集权统治服务。各级僧司衙门制度的建立,明显体现了朱元璋管理佛教的目的和用意。
     其次,具体探究明代汉传佛教僧官制度的管理机构、官员、相关职权、配套政策。世俗政权对全国事务的管理多通过设置相关机构和人员,赋予一定的职权来实现。明代既延续前代管理模式,设置僧官机构管理佛教事务,又具有自身特色。明初草创,多依元制,借鉴元代宣政院模式,设置善世院,在高其官员品秩的同时,又对其职权进行严格管控,使之仅成选拔僧界人才的机构,而且建制不甚健全。善世院于洪武十五年改革前夕裁撤,之后在中央设置僧录司,地方按行政等级分设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各机构任命僧人担任官职,处理佛教具体事务。统辖各司的最高机构则是中央礼部,从而由上及下,形成一套等级鲜明的佛教世俗化管理体系。本文将对各僧司衙门职权划分、具体事务处理流程、配套政策等,结合相关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可以看出,僧官机构和官员参照世俗官僚系统而设,虽然处理的是佛教事务,但其运作流程,更侧重世俗化模式,并受相关世俗官僚机构、官员的管理,在政府整体僧务管理中,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此外,机构地点、官员入仕途径及职权变化调整,许多时候则打破已有常规条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治与社会形势的变迁,这也是以往涉及相对较少的具体研究领域。本文亦对其作一定程度探析。汉传佛教僧官制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论述藏传佛教僧官制度。与汉传佛教管理不同,明政府对藏传佛教管理更多的考虑到边疆稳定等政治因素,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联系到藏区政教合一的特点,实际将其作为笼络藏区高层的一项政治举措,而对其具体内部事务管理较少过问。这与元代设置政教合一的管辖机构进行管理亦为不同。但不可忽视的是,明政府也在边疆地区设置僧司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并通过较优厚的朝贡贸易,加强与藏区僧官的联系和笼络力度,使之服从中央政府管理,安于治边。高层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直接关乎佛教待遇。若对该教笃信或痴迷,则朝廷对藏区政策更为优待;若对其并不关注,甚至反感,则会降低其待遇级别。但国初确立的宽松和笼络原则大体延续不变。明政府关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管理制度,是两套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二者却也有着相同或关联之处,这在僧官制度中有着较显著的体现。
     在充分研究僧官机构、官员和制度化运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论述僧官在世俗环境下的处世之道以及仕途命运。作为僧众群体管理者的僧官,虽身为出家之人,其职权却为世俗之用,成为世俗官僚系统的部分,欲以“僧”之身份求超脱世外,淡然清修,已是不能,必须履行世俗“官”之权责,许多时候都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卷入世俗官场纷争,有力保僧流本色急流勇退者;有借此成功获取政治资本者,有事败而遭惩戒者,有行事谨慎、却无辜而被牵连者,等等。探究他们的处事方式和来自世俗政权的奖惩一些具体事例,可见僧官用权与奖惩状况之概貌,亦可窥明代政治与官场状态之一斑,有利于认识明代政治与佛教的一些特征。
     在对明代僧官制度进行较为全面、详细探析基础上,论述明代僧官制度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明代是一个政治专制和集权高度强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思想大变革和大开放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宗教等的交流与冲突相当激烈。国家对社会各领域的管理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同时又极大影响了社会变化。僧官制度,作为沟通僧俗二界、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对明代佛教状况,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为清初统治者所沿用,成为清代僧官制度创建和改造的基础。其成败得失,经验教训,作为历史的教科书,亦足为今日之镜鉴。
     以上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相关结论。希望本文能对僧官制度研究领域有点滴帮助。
This article keeps the monk official system in the M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cluding Buddhism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personnel arrangement and ev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related policies,and so on.The focus is on Buddhism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personnel department set up authority, transaction operation, supporting policies. In addi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Tibetan Buddhism expansed to heyday in the whole Chinese, but decline and contract with the perish of the Yuan Dynasty.However, it still widespread in Tibetan areas. Therefore, policy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ulers of the Tibetan Theocracy System, So this paper bases on not onl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an-Chinese Buddhism, but also the manage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to explore, to two i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polic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monk official system,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pecifically.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Ming Dynasty monk official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Buddhism 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cultural background:tradi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officer system monk before top decision makers; background management thought: Emperor Taizu Zhu Yuanzhang Buddhism thought of management.Three kinds of background,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principles and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Ming Dynasty monk official system. Buddhism at the end of Yuan Dynasty, mainly relates to the Yuan Dynasty rulers of Buddhism management policy, reform measures, the secret religion, war on influence of Buddhism, Buddhist net integration trend, analyses from multi aspects. Buddhism had diversified, complicated situation, and Buddhist monks and laymen, monks mixed pseudo promiscuity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became the Ming Dynasty Buddhism management problems.The traditional system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namely the evolution of official system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imes monk, the monk officials discussed before system development history,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 up, can be seen:the monk official system i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simple to complex, institutionalized system design was careful, monk officials mechanism subordination had been changed, but the overall had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secula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ube. The top decision makers of management thoughts, inclu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Yuanzhang and Buddhism,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thought of control and transformation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ecular rule to Buddhism.From the show, Zhu Yuanzhang's understanding of Buddhism, starting from the secular political pragmatism, dominated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as a supplement, to reconcile th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aoism two teach conducive to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ecular rule, to promote, develop the public education, Yin Yi Dao's ideological elements, blow, eliminate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the secular regime. The Buddhism policy, the Hongwu fifteen years of reform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relatively loose, before, after more strictly.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se policies, was for the secular authoritarian and totalitarian rule service. The monk company government system, clearly reflected the Zhu Yuanzhang administration the purpose and intention of buddhism management.
     Secondly, the article researches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of Han-Chinese buddhism,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Buddhist monk official system, the relevant authority officials and Related policy specificly. The management of the affairs of the secular regime realized by setting relevant institutions and personnel, endowed with certain powers.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former generation management mode, set the monk offi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Buddhist affairs, but also ha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t start, Zhu Yuanzhang Learned the system of Yuan dynasty and founded ShanShiYuan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XuanZhengYuan, in high rank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on its terms of strict control, so that it only had a selection of monks talent agency, which was not perfect. ShanShiYuan was cut I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eve of Hongwu fifteen years, then,Zhu Yuanzhang established SengLuSi in the central and all levels of the organization including SengGangSi's, SengZhengSi's, SengHhuiSi's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areas.The monks were appointed as the official,and handled concrete affairs of buddhism. The supreme body of the company governance was "the Ministry of Rites in feudal China" in the central.So the Buddhism management system was composed of upper and lower, forming a set of distinct grades of secularization of The division of functions and powers.This article takes further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the monk Department yamen specific transaction process, supporting policie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s can be seen, the official agencies and officials set up refering to the secular bureaucratic system, although it dealed with the Buddhist affairs,but its operation process was more closer to the secular model, and it wa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secular bureaucracy.I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the monk management played the role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taffs.In addition, the changes of institutional location, officials official way and power, broken the conventional rules many times, reflecting the chang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ituation to some extent,which is the specific areas of research relatively less. This paper also makes a certain degree of them. Han-Chinese Buddhist monk official system, is the key point of this research.
     Once again, the article researches the Tibetan Buddhist monk official system. Different from Management of Han-Chinese buddhism, The manage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from Ming government more considered the stability in border areas and other political facto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ore lenient policy, linked to the Tibetan theocracy, practicaling as a political move over Tibet monks managers, attenting to the internal specific affairs less,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Management of the Tibetan Buddhismin in the Yuan Dynasty.But it can not be ignored, Ming government set up monk officials managers to work for a certain degree of management in the border area,strengthen the contact and netting to Tibetan monk officials by the more generous tribute trade to let them obe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treat boundary. The Buddhist attitude of The rulers directly related to Buddhism. If they believe even obsessed with Tibetan Buddhism, then the court to the Tibetan policy were more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f they don't pay attention to Tibetan Buddhism, or even offensive, they will reduce the salary level. But the count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oose and netting principles generally sustain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an-Chinese Buddhism and Tibetan Buddhism in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two set of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ystem, but the two had the same or relevance, it embodied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monk official system.
     Based on the 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monk officials, officials and institutions syste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way to life of monk officials in a secular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ir fate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As the Monks managers, being the same Monks, the authority was secular, becaming the part of secular bureaucratic system, to be "monk" identity for the detachment of world and indifferent practice, became mpossible.They must perform the secular authority "officer", involveded in secular officialdom disputes in deliberately or inadvertently in many cases,which including Keeping ecru and retiring,making some political capital, Failure while being punished, Cautious but innocent implicated,and so on.To explore Some concrete examples could about their way of doing things,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from secular regime, can discus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monk officials using power, peep some political and bureaucratic state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know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al and Buddhism in the M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more comprehensive, detailed analysis of Ming Dynasty monk official system,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Ming Dynasty monk official system and then mak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Ming Dynasty is a political autocracy and centralization of high strength, but also a social, ideological reform and open era,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among various ideas, culture, religion were fierce. State management in all areas of society also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d the social change. The monk official system, as the bridge linking between the secular world and the Buddhist community in the Ming Dynasty,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staffs, had a great impact, and it was Continue to be used by the ruler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becaming the basis to create the monk official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Its success and failure, gain and loss, lessons learned, as a history book,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now.
     The above are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of study and the ideas and conclusions. I hope the article can give help to monk official system research field a bit.
引文
① 概念界定,部分参考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笔者认为,《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较之谢重光、白文固专著《中国僧官制度史》中对僧官概念界定更清晰准确,更符合史实。
    ① 详见谭世宝:《汉唐佛史探真》下编《道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解》,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321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三《顺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13页。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20-4521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21-4522页。
    ②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四十九《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5页。
    ③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四十九《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5页。
    ④ [明]危素:《说学斋稿》卷二《扬州正胜寺记》,[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87页。
    ⑤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24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23-4524页。
    ① [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六十七《治道》,[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81-882页。
    ②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三十三《释道》,北京:中华书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7-1128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三十八《脱脱》,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44页。
    ②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七,“顺帝元统二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635页。
    ③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七,“顺帝至元元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644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顺帝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51页。
    ⑤ [明]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20-821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八《顺帝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20-821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三《顺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16页。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四《顺帝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25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三《顺帝六》,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17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六《顺帝九》,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61-962页。
    ② [明]宋濂:《銮坡后集》卷五《句容奉圣寺兴造塔碑》,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59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壬辰春二月辛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页。
    ① [晋]慧远:《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台中:青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① 洪修平,许颖:《佛学问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②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第八章《中国居士佛教的全盛——两宋畴期(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8页。
    ③ 陈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专职化及其经忏活动》,《新世纪宗教研究》第3卷第1期,2004年9月,第51-52页。
    ④ [日]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第三章《明代の佛教と明朝》,东京:吉川弘文馆1979年版,第256页。
    ①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33页。
    ②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三《陶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368页。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佛图澄》,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87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五《佛图澄》,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87-2488页。
    ②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一十七《姚兴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985页。
    ③ [萧梁]僧祐:《弘明集》卷十二《与僚属沙汰僧众教》,[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3页。
    ①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5-9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①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9-10页。
    ②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僧寺纲紏》,“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5页。
    ③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三十七《法运通塞志十七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30页。
    ① [萧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晋吴虎丘东山寺竺道壹》,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07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③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① [萧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八《释慧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24页。
    ② [萧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八《释昙斐》,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42页。
    ③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尼正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页。
    ①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任继愈等:《中华大藏经》第6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11页。
    ②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七《志第二十二·百官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8页。
    ③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五十二《历代会要志十九之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4页。
    ④ [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八《法上传》,任继愈等:《中华大藏经》第6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11页。
    ⑤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76页。
    ① 详见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2-86页。
    ②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四十《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95页。
    ③ 详见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89页。
    ④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四十《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95页。
    ⑤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七《百官中》,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758页。
    ① 详见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1-94页。
    ② [唐]魏徵等:《隋书》卷二十八《百官下》,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02页。
    ③ [宋]郑樵:《通志》卷五十四《职官四》,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71页。
    ④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48-49页。
    ①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1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85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九《僧尼所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7页。
    ④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0-111页。
    ①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智頵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5页。
    ② 详见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3页。
    ③ 详见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4页。
    ④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⑤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僧主副员》,“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
    ⑥ [唐]张九龄等:《唐六典》卷三○,[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6页。
    ⑦ [唐]张九龄等:《唐六典》卷三○,[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85页。
    ⑧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7-119页。
    ①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智頵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4页。
    ②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唐五台山善住阁院无染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85页。
    ③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唐五台山智頵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5页。
    ④ [宋]张商英:《续清凉传》卷下《台山应瑞记》,“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页。
    ⑤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26页。
    ①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属僧尼》,“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②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属僧尼》,“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③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属僧尼》,“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①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沙门都统》,“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6-677页。
    ②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管属僧尼》,“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页。
    ③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僧主副员》,“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
    ④ [宋]释契嵩:《镡津集》卷二《辅教编中》,[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2页。
    ⑤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卷四十四《法运通塞志十七之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3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② [宋]释契嵩:《镡津集》卷二《辅教编中》,[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23页。
    ③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职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03页。
    ④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五《职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903页。
    ⑤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200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874页。
    ①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赐师号》,“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8页。
    ②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三《僧官试卿》,[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5页。
    ③ [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三《僧官试卿》,[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5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5页。
    ②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一百二十八《诗话》,[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1页。
    ③ [宋]苏轼:《东坡全集》卷九十五《赞八十首》,[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3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③ [元]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三十六《浮图》,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7-518页。
    ④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⑤ [元]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附录二《官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98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17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六《世祖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4页。
    ①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清]永熔、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13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页。
    ③ [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六》,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1页。
    ④ 元成宗时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共八员,号“八府”。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一《世祖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23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94页。
    ③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59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十一《成宗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67页。
    ⑤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七十五《李孟》,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87页。
    ⑥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七十五《李孟》,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088页。
    ①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二百○六,“至顺二年二月戊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5607页。
    ②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九《志诚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十三《武宗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10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卷九十二《百官八》,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35页。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230页。
    ①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37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壬辰春二月乙亥朔”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壬辰春二月辛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六,“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朔”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07-908页。
    ① [明]姚士观等:《明太祖文集》卷十四《新庵游记》,[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7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洪武九年六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772页。
    ① 详见何孝荣:《明初善世院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46-50页。
    ② [明]宋濂:《銮坡前集》卷八《送觉初禅师还江心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页。
    ① [明]宋濂:《翰苑续集》卷九《大天界寺住持白庵禅师行业碑铭(有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7页。
    ② [明]宋濂:《芝园前集》卷四《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有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3页。
    ③ [明]宋濂:《芝园后集》卷三《净慈禅寺第七十六代住持无旨禅师授公碑铭》,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0页。
    ④ [明]释妙声:《东皋录》卷下《故慧辩普闻法师塔铭》,[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32页。
    ① [宋]佚名:《续佛祖统纪》卷二《友奎法师》,[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7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② [宋]佚名:《续佛祖统纪》卷二《如玘法师》,[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7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③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四《约之裕公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页。
    ④ 详见何孝荣:《明初善世院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46-50页。
    ⑤ [清]释行悦;《列祖提纲录》卷十六《水陆升座提纲》,[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64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⑥ [明]宋濂:《銮坡前集》卷八《送觉初禅师还江心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页。
    ⑦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第二十一《勿九》,“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64页。
    ① [明]林弼:《林登州集》卷九《送实庵师使归序》,[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2页。
    ②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第二十一《勿九》,“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64页。
    ③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④ [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百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93页。
    ⑤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五《世祖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7页。
    ①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76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洪武九年六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772页。
    ① 《明太祖实录》关于善世院的革罢时间,有“洪武四年十二月”和“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甲戌”两条记载,据何孝荣先生考证,以“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甲戊”为准。“洪武四年十二月”条见《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12页:“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甲戌”条见《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214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三十九《李仕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989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2010年,第256-271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洪武十四年十二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0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洪武十五年夏四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262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四十《地理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四十《地理一》至卷四十六《地理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1217页制表。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三《官制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86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八,“洪武二十一年二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828页。
    ③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正统三年冬十月丁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10页。
    ④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正统十一年五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802页。
    ⑤ [明]明官修:《明世宗实录》,卷九,“正德十六年十二月丙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4-345页。
    ① [明]盛时泰:《牛首山志》,杜洁祥、高志彬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版,第79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三,“永乐十五年冬十月戊子”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036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④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成化十二年二月戊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742页。
    ⑤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四十七《奏疏》,[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7页。
    ①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八十八《祥异备考》,[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76页。
    ② [明]明官修:《明世宗实录》卷三,“正德十六年六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1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四,“洪武十五年夏四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262-2263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52页。
    ②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三十四《保举僧道》,[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40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十八,“正统二年三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64页。
    ③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二,“正统二年秋七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634页。
    ④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景泰二年春正月甲子”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264页。
    ① [明l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景泰五年六月丁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268-5269页。
    ②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十八,“成化二年闰三月癸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60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④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版,第2页。
    ① [明]徐一夔等:《明集礼》卷十七《嘉礼一》,[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3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十九,“永乐元年夏四月庚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2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永乐元年十一月辛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54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②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六上,“洪熙元年春正月乙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98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④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五《日本德始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⑤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八《天泉渊公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6页。
    ⑥ [明]明官修:《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四,“弘治十四年五月己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184页。
    ⑦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① [明]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卷十九《塔铭》,“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3辑第2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204页。
    ② 部分参考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③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正统十一年五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802页。
    ④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景泰二年冬十月辛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490-4491页。
    ⑤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四,“永乐元年八月己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10页。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八,“天顺元年五月癸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960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八十二,“天顺元年九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6064页。
    ③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六,“成化十五年闰十月庚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55页。、
    ④ [明]明官修:《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四,“正德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169页。
    ⑤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16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目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一《御制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 [明]兰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韩画士传真作遗爱,西门庆观戏动深悲”,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91年版,第1778页。
    ② [明]兰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潘金莲售色赴东床,李娇儿盗财归丽院”,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91年版,第2460页。
    ③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04页。
    ④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四《季泐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⑤ [宋]佚名:《续佛祖统纪》卷二《法师大佑》,[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7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九,“景泰五年三月辛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219页。
    ②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九,“成化十六年春正月庚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99页。
    ③ [明]明官修:《明武宗实录》卷二十九,“正德二年八月庚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739页。
    ④ [明]明官修:《明武宗实录》卷二十九,“正德二年八月庚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739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阴归正会灵元”,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15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一十,“永乐十七年三月辛西”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129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一十,“永乐十七年三月辛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129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七《继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84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七《继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84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七《继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84页。
    ④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五,“成化十九年冬十月壬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157页。
    ⑤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七《继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84页。
    ⑥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六,“正统十三年五月乙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211页。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543-3544页。
    ②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6页。
    ③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6页。
    ①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674-675页。
    ② [日]龙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六)》,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第6-7页。
    ③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三十四《保举僧道》,[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40页。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十二《考课一》,“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②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7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洪武十五年十二月乙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368页。
    ② 转引自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③ 转引自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4页。
    ④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中《祠部牒附》,“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682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二,“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252-3253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②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六十《飨燕礼》,[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874页。
    ④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七《国初礼部》,[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7页。
    ①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八《职掌》,[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4页。
    ②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一十七《祠祭清吏司》,“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
    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 [明]明官修:《明宣宗实录》卷十九,“宣德元年秋七月辛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16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正统十四年夏四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24-3425页。
    ③ [明]明官修:《明宣宗实录》卷一百一十四,“宣德九年十一月癸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575-2576页。
    ④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七,“宣德十年秋七月壬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0页。
    ⑤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十六,“正统二年春正月己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23页。
    ⑥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三十五,“正统二年冬十月甲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694页。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八,“正统十一年二月辛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744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七,“宣德十年秋七月丁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0页。
    ③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八十四,“成化二十二年十一月庚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805页。
    ④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释道》,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87-688页,兼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81页;《续修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4页。
    ① [明]盛时泰:《牛首山志》,杜洁祥、高志彬等:《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版,第79-80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七十七,“正统十四年夏四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424-3425页。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四,“景泰六年六月乙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488页。
    ②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九,“成化二年夏四月壬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65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六,“永乐八年秋七月己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68页。
    ④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永乐八年八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84页。
    ⑤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二下,“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丁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79页。
    ⑥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三下,“永乐二十二年十月辛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19页。
    ⑦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四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一月丁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9页。
    ①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五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甲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85页。
    ②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五下,“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癸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88页。
    ③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六上,“洪熙元年春正月乙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98页。
    ④ [明]明官修:《明仁宗实录》卷八上,“洪熙元年三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48页。
    ⑤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十《诸司奏事仪》,[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36页。
    ①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②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5页。
    ①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二月戊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37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三,“洪武五年五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53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七十四,“洪武五年六月癸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361页。
    ④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七,“洪武五年十二月己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15-1416页。
    ⑤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四,“洪武六年八月戊子”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01-1502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二月戊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37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 转引自韩儒林:《元朝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 [日]龙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六)》,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第15页。
    ① [日]龙池清:《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张曼涛主编:《中国佛教史论集(六)》,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第13-14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九,“洪武二十四年六月丁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109-3110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三,“洪武二十五年闰十二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268-3269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洪武二十七年春正月戊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372-3373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洪武二十八年冬十月己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524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洪武二十八年冬十月己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524页。
    ④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四《户律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③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④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85页。
    ①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8页。
    ③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03页。
    ④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03页。
    ⑤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03页。
    ⑥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⑦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六,“景泰二年秋七月辛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422页。
    ③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④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第69页。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②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③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④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⑤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⑥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⑦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①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②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卷一百○四《僧道》,“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③ [明]明官修:《明光宗实录》卷三,“泰昌元年八月丙午朔”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67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77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二《释老》,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520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二,“洪武二年五月甲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827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洪武元年春正月丙子”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82-483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七,“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749-750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洪武二年九月乙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04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洪武二年九月乙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04-905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夏四月戊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08页。
    ④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洪武三年五月己丑朔“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11页。
    ⑤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二,”洪武三年五月辛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27页。
    ⑥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洪武三年六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56-1057页。
    ⑦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二十六《邓愈》,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751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一,“洪武七年秋七月己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95-1596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89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75页。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77页。
    ② [清]龙文彬:《明会要》卷七十八《外藩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30页。
    ① [日]佐藤长撰,邓锐龄译:《明代西藏八大教王考》(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第61页。
    ② 邓锐龄:《贤者喜宴——明永乐时尚师哈立麻晋京纪事笺证》,《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第95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77页。
    ① [明]明官修:《明武宗实录》卷六十四,“正德五年六月庚子”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407页。
    ②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卷二《钦录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洪武二十六年三月丙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307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西域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41-8542页。
    ③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页。
    ④ 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38-439页。
    ⑤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甲辰”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354页。
    ⑥ [明]明官修:《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宣德元年冬十月丁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83页。
    ①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9-271页。
    ②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③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④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四,“永乐五年十二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23页。
    ①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一十三,“正统九年二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284页。
    ②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二十九《西域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29页。
    ③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5页。
    ① 杨瑶:《明朝僧人也是官——从<圆公塔铭序>考释看明朝的僧官制度》,《文史月刊》,2013年第5期,第79页。
    ②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五,“永乐元年十一月辛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60页。
    ③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永乐十五年春正月己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978页。
    ④杨瑶:《明朝僧人也是官——从<圆公塔铭序>考释看明朝的僧官制度》,《文史月刊》,2013年第5期,第77-78页。
    ⑤ [明]明官修:《明武宗实录》卷四十三,“正德三年冬十月甲戌”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90页。
    ⑥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三十一《西域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576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四,“永乐五年十二月辛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023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五十,“正统四年春正月癸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967页。
    ③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一十六,“天顺四年六月癸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6602页。
    ④ [明]明官修:《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六,“宣德五年五月戊申”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1554页。
    ⑤ [明]明官修:《明神宗实录》卷一百○七,“万历八年十二月辛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060页。
    ①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四《季潭泐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②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四《季潭泐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③ [清]释自融、释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季潭泐禅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733页。
    ④ [清]释自融、释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季潭泐禅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733页。
    ⑤ [明]吕毖:《明朝小史》卷一《洪武纪》,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87年版,第110页。
    ⑥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守仁德祥二公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①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南洲溥洽法师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②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南洲溥洽法师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
    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79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永乐十六年三月戊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073页。
    ②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第708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81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宗实录》卷二百一十,“永乐十七年三月辛酉”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129页。
    ①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六《天界成禅师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② [清]集云堂:《宗鉴法林》卷八《未详法嗣》,蓝吉富:《禅宗全书》第9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③ [明]明官修:《明宣宗实录》卷八十七,“宣德七年二月癸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010页。
    ④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正统十四年九月壬午”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544页。
    ①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天顺初元盛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91页。
    ② [明]明官修:《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天顺元年二月己亥”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5836页。
    ①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成化十二年十一月癸卯”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2905页。
    ③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七《继晓》,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84页。
    ④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四,“成化十九年九月丁未”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137页。
    ⑤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百五十八,“成化二十年十一月庚寅”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357页。
    ① [明]明官修:《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六十,“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条,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4406页。
    ① [明]湛然圆澄:《慨古录》,河北禅学研究所:《禅宗宝典续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版,第510-511页。
    ① 刘长东:《论宋代的僧官制度》,《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第60页。
    ① [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卷三十九《僧录道录等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0页。
    ② [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卷三十九《僧录道录等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0页。
    ③ 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 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 [清]伊桑阿等:(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一《僧道》,沈云龙等:《中国近代史料从刊》三编,第72辑,第720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621页。
    ② [清]清官修:《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顺治二年夏四月丁卯”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 [清]伊桑阿等:(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七十三《主客司》,沈云龙等:《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第720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3745页。
    ① [清]允禄等:(雍正朝)《大清会典》卷一百○五《朝贡二》,沈云龙等:《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8辑,第774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7045-7046页。
    ① [明]明官修:《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六,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307页。《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洪武三十年三月壬子”条重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第3627页。
    [晋]慧远:《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台中:青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萧梁]僧祐:《弘明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萧梁]释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张九龄等:《唐六典》,[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宋]欧阳修:《文忠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宋]苏轼:《东坡全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释赞宁:《大宋僧史略》,“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释契嵩:《镡津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张商英:《续清凉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7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宋]洪迈:《容斋三笔》,[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1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宋]郑樵:《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宋]宗赜:《禅苑清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宋]释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77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宋]佚名:《续佛祖统纪》,[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7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元]德辉:《敕修百丈清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危素:《说学斋稿》,[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明官修:《明实录》,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年版。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宋濂:《銮坡前集》,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宋濂:《銮坡后集》,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宋濂:《翰苑续集》,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明]宋濂:《芝园前集》,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宋濂:《芝园后集》,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明]宋濂:《洪武圣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明]李东阳等:《大明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59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徐一夔等:《明集礼》,[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49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4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姚士观等:《明太祖文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释大闻、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2年版。
    [明]释妙声:《东皋录》,[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湛然圆澄:《慨古录》,河北禅学研究所:《禅宗宝典续编》,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5年版。
    [明]憨山大师:《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3辑第2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台北: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4年版。
    [明]林弼:《林登州集》,[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明]陈子龙、徐孚远等:《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李贤、彭时等:《大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明]兰陵笑笑生:《全本金瓶梅词话》,香港:香港太平书局1991年版。
    [明]葛寅亮撰,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1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明]盛时泰:《牛首山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2辑第13册,杜洁祥、高志彬等: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版。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周晖:《金陵琐事》,北京:文学古籍刊印社1955年版。
    [明]刘若愚:《明宫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明]谢肇藏淛:《五杂俎》,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焦竑:《玉堂从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明]张岱:《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吕毖:《明朝小史》,台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1987年版。
    [明]巴卧·祖拉陈哇著,黄灏译:《贤者喜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藏学中心出版社2003年版。
    [明]李贽:《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不著撰人:《国初礼贤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谈迁:《北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清官修:《清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伊桑阿等:(康熙朝)《大清会典》,沈云龙等:《中国近代史料丛刊》三编, 第72辑,第720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版。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清]钱秉镫:《所知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龙文彬:《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清]夏燮:《明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清高宗敕选:《明臣奏议》,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清]永瑢、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清]阎镇珩:《六典通考》,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清]释自融、释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5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
    [清]释行悦:《列祖提纲录》,[日]前田慧云、中野达慧等:《卍续藏》第64册,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清]永瑢、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清]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译:《安多政教史》,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民国]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民国]张元济:《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1929)、二十三年(1934)、二十五年(1936)年版。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北京: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张智等:《中国佛寺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家图书馆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徐自强:《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林荣华:《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1986年版。
    [日]常盘大定,关野贞著:《支那文化史迹》,京都:法馆1941年版。
    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释圣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
    张曼涛:《中国佛教史论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版。
    张曼涛:《佛教与政治》,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张曼涛:《汉藏佛教关系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张曼涛:《中日佛教关系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
    [日]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东京:吉川弘文馆197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释明复:《中国僧官制度研究》,台北:明文书局1981年版。
    郭朋:《宋元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郭朋:《明清佛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日]镰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史》,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
    [日]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东京:同朋舍1982年版。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日]中村元等著,余万居译:《中国佛教发展史》,北京:天华出版公司1984年版。
    [日]牧田谛亮著,索文林等译:《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台北: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版。
    [日]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台北华宇出版社1985年版。
    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韩儒林:《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日]镰田茂雄著,郑彭年译:《简明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88年版。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日]矢崎正见著,石硕、张建世译:《西藏佛教史考》,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谭世宝:《汉唐佛史探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杜继文:《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唐景福:《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日]道端良秀著,徐明、何燕生译:《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黄有福、陈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蔡美彪、南炳文等:《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史》,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
    王勇、[日]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顾城:《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严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门与北京佛教》,台北:台湾如闻出版社2001年版。
    方广铝:《中国佛教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荷]许里和著,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元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践:《宗教.政治.民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谭世宝:《澳门历史文化探真》,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钱海岳:《南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韩]金成修著:《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罗莉:《中国佛道教寺观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轶峰:《明代国家宗教管理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杨健:《清王朝佛教事务管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谢重光:《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赵改萍:《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洪修平,许颖:《佛学问答》,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汪圣铎:《宋代政教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玉女:《明代佛门内外僧俗交涉的场域》,台北:稻乡出版社2010年版。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法]谢和耐著,黄建华、黄迅余译:《中国社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仲尧:《南宋佛教制度文化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寺院财产的规定》,《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何兹全:《佛教经律关于僧尼私有财产的规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谢重光:《晋-唐僧官制度考略》,《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3期。
    暴鸿昌:《明朝对僧道的管理》,《北方论丛》,1986年第5期。
    刘真武:《朱元璋对佛教的改造和利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日]佐藤长撰,邓锐龄译:《明代西藏八大教王考》,《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白文固:《僧统罢废,僧录命职》,《中国史研究》,1989年版。
    曹旅宁:《试论宋代的度牒制度》,《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朱鸿:《明太祖与僧道——兼论太祖的宗教政策》,《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18期,1990年。
    谢重光:《吐蕃占领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田光烈:《我国历代僧官制度略述》,《内明》,1991年1月。
    曹旅宁:《南北朝隋唐五代僧籍制度探究》,《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白文固:《明清的番僧僧纲司述略》,《中国藏学》,1992年第1期。
    邓锐龄:《贤者喜宴——明永乐时尚师哈立麻晋京纪事笺证》,《中国藏学》,1992年第3期。
    王继光:《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
    丁以寿:《宋明时期佛教特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游彪:《论宋代中央和地方僧官体系及其特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释清圣:《明成祖的佛教怀远政策》,《华严专宗学院佛学研究所论文集》,1994年。
    释见晔:《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新4期,1994年。
    李向德:《明清时期土族地区的宗教僧纲制度》,《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马雅伦,邢艳红:《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两位粟特僧官一史慈灯、石法海考》,《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
    罗颢:《论僧官制度的产生》,《内明》,1996年4月。
    陈玉女:《明代中叶以前宦官·僧官与廷臣的连结关系——透过对“坟寺”与“地缘”问题的探讨》,《成大历史学报》第22期,1996年。
    张伟:《宋代佛教政策与佛教的复兴》,《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周齐:《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
    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陈玉女:《明太祖征召儒僧与统制僧人的历史意义》,《中国佛学》第2卷1期春季号,1999年4月。
    何孝荣:《明代宦官与佛教》,《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陈庆英:《论明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中国藏学》,2000年第3期。
    李霞:《论明代佛教的三教合一说》,《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日]荫木原洋:《洪武帝的佛教政策》,《东洋史访》6,2000年。
    高敏:《从<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看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南都学坛》,2001年第2期。
    王永会:《禅宗清规与中国佛教寺院僧团管理制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王永会:《<百丈清规>与中国佛教僧团的管理创新》,《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何孝荣:《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陈楠:《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中国文化》,2001年Z1期。
    何孝荣:《明成祖与佛教》,《佛学研究》,2002年。
    白文固:《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和僧道官政策探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陈楠:《大慈法王与明朝廷封授关系研究》,《中国藏学》,2003年第1期。
    刘长东:《论宋代的僧官制度》,《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2期。
    郑群辉,庄万翔:《阄选住持:一个独特的僧官选举现象》,《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
    杨两:《佛教对明代短篇小说的影响——以“三言”为例》,《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究丛刊》,2003年。
    佛光裕:《中国古代的佛教僧官制度》,《佛教文化》,2004年第1期。
    何孝荣:《论明代的度僧》,《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马明达,杜常顺:《明代宦官与佛教寺院》,《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夏清瑕:《明代宗教法律制度》,《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华方田:《明代佛教及明末四大高僧》,《佛学文化》,2004年第3期。
    陈玉女:《明代瑜伽教僧的专职化及其经忏活动》,《新世纪宗教研究》第3卷第1期,2004年。
    何孝荣:《明代南京佛寺知多少》,《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2期。
    志道:《中国古代的佛教僧官制度》,《佛教文化》,2005年第2期。
    刘长东:《宋代寺院的敕差住持制》,《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汪茂和、王克婴:《明初宗教政策的创制及其背景分析》,《南开学报》,2005年第4期。
    何孝荣:《论明代中后期的鬻牒度僧》,《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李向平,黄海波:《中国古史上的宗教管理——世俗皇权下的神圣世界》,《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何孝荣:《试论元朝的度僧》,《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陈宝良:《明代的宗教旅游》,《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
    何孝荣:《<明史·僧、道录司>辨误四则》,《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赵改萍、侯会明:《论藏传佛教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6期。
    赵轶峰:《明朝宗教政策合论》,《古代文明》,2007年第2期。
    何孝荣:《试论明太祖的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4期。
    夏邦:《明代佛教信仰的变迁述略》,《史林》,2007年第2期。
    何蓉:《佛教寺院经济及其影响初探》,《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王克婴:《明代宗教对民间世俗生活影响之探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第6期。
    陶明选:《论明代宗教政策的宽容特色》,《历史研究》,2007年第11期。
    释见晔:《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东方宗教讨论会论集》,第4期。
    高慎涛:《论宋朝对佛教的保护与限制政策》,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任宜敏:《明代佛教政策析论》,《人文杂志》,2008年第4期。
    何蓉:《国家规制与宗教组织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政教关系史的制度分析》,《社会》,2008年第6期。
    任晓兰:《论明代的的僧人群体及其法律规则》,《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何孝荣:《论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历史教学》,2008年第12期。
    卓越:《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以<唐会要>为研究中心》,《求索》,2008年第12期。
    林志刚:《清代汉传佛教管理制度刍议》,《求索》,2008年第12期。
    赵改萍:《元朝对藏传佛教的管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第1期。
    孟宪实:《论唐朝的佛教管理——以僧籍的编造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曹刚华:《明代佛教寺院农业问题初探——以明代佛教方志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6期。
    何孝荣:《明初善世院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谭世宝,胡慧明:《澳门“民间宗教”研究述评》,《文化杂志(中文版)》,2010年夏季刊。
    张庆松:《从度牒制度的兴废看当代户籍制度改革》,《学园》,2010年第1期。
    赖天兵:《关于元代设于江淮江浙的释教都总统所》,《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何孝荣:《论明武宗崇奉藏传佛教》,《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刘苗:《南北朝佛教僧官制度初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冯大北:《<金代官卖寺观名额和僧道官政策探究>补正》,《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3期。
    胡孝忠:《北宋前期京外敕差住持制度研究》,《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张践:《明清时期政府的“严管”宗教政策及其影响》,《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5期。
    张永红:《明代佛教政策及晚明丛林问题》,《魅力中国》,2010年第10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2010年。
    孙宁:《中古时期敦煌僧官升迁示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张治东:《明代藏区僧官制度探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胡孝忠:《北宋山东<敕赐十方灵岩寺碑>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姚远:《辽代僧官的俗职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曹群勇:《颇好释氏教,隔离僧俗界——论朱元璋佛教政策之特色》,《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孙宁:《归义军时期敦煌僧官的选擢因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濮蕾:《略论明代的僧官制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黎剑珊:《中国南朝尼僧僧官制度之产生缘由探究》,《哲学史学研究》,2011年6月号上旬刊。
    尹雁、何琦:《论元代佛教管理中的权力分配》,《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王学信:《中国古代的僧官制度》,《海内与海外》,2011年第12期。
    郭胜利:《明朝吐鲁番僧纲司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慧婷:《明代甘青地区的“土官”与“土司”》,《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3期。
    陆岸:《十方住持制与南宋径山寺的兴盛》,《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6期。
    严耀中:《政治控制下的信仰——中国古代僧官制度综论》,《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1期。
    卜祥伟,刘康乐:《教团自治与国家控制》,《北方论丛》,2013年第1期。
    武海龙:《明代洮州卫僧纲司研究》,《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2期。
    刘星,曹群勇:《论明王朝治理安多藏区的策略及成效》,《贵州文史丛刊》,2013年第4期。
    杨瑶:《明朝僧人也是官——从<圆公塔铭序>考释看明朝的僧官制度》,《文史月 刊》,2013年第5期。
    黄海涛:《明初统治者对佛教政策的两重性及明代佛教发展的新趋势》,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郭学勤:《北宋宗教政策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邓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区的一种范式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Hoong Teik Toh:《Tibetan Buddhism in Ming China》, PHD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 on Inner Asian and Altaic Studies,2004.
    白燕:《元明清三朝的藏传佛教政策及其延续性》,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高峰:《紫柏大师与万历社会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崔晓花:《宋代宗教管理的法律视角》,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聂福荣:《万历朝慈圣李太后崇佛考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葛静萍:《憨山大师与晚明社会》,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李孔楠:《明代僧人群体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彭勃:《从明代小说中的僧道形象解读佛道世俗化》,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姜良存:《“三言二拍”与佛道关系之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佚名:《白莲教流变的启示》,佛缘网站:http://www.foyuan.net/article-109534-1.html,2009-4-12。
    李向平:《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合一思想及其历史影响》,佛教导航:http://www.fjdh.com/wumin/2009/04/00210569137.html,2009-4-13.
    王伸尧:《南宋寺院敕差住持制度论》,中国佛教制度研究中心:http://www.fjzd.org/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07,2010-2-22.
    佚名:《明初佛教政策》,佛学在线:http://fofa.foxue.org/2010/08037_0417/100022.html,2010-4-17。
    wangyonggang:“两千年中西历速查”软件,CSDN博客:http://blog.csdn.net/wangyonggang/article/details/28255,2004-6-28。
    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工具,台湾“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http://sinocal.sinica.edu.tw/,2013-10-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