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宗教政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政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一代制定了严密而细致的宗教政策,有些方面甚至形成制度,对宗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分五部分对宗教政策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佛教政策。北宋改变了后周废佛政策,提倡佛教,允许其适当发展,发挥了佛教的教化和调控功能;同时又把佛教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限制其消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统治服务。
    二、道教政策。北宋统治者极力利用道教来维护统治,其道教政策分为创立、完备、调整和失衡四个时期。在真宗、徽宗朝曾出现两次崇道高潮,对北宋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北宋佛、道的管理制度。北宋的佛道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度牒制度、帐籍管理制度、紫衣师号制度、僧道官制度、创立寺观制度、寺观田产、赋役制度等保证了统治阶级意图的实现。
    四、其他宗教政策。北宋各朝对伊斯兰教、祆教、犹太教等其他宗教采取比较宽容的、兼容并包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族融合。
    五、宗教政策的利弊。北宋一代在不危及统治的前提下实行了宽容的灵活变通的宗教政策。保证了其统治的稳定,对促进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随着北宋政治日益腐败,宗教政策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功能。
Religion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uperstructur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enacted accurate and careful religion policies, some of which even came into being institutions. Religion was administrated and ruled efficiently. In a macroscopic angl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study every one of religion policies.
    Part One: Buddhism policies. The emperor of Zhou Shizong abolished Buddhism. Oppositel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s governor advocated it. They admitted it developing properly; gave play to its func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reg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erve their domination better, they also controlled Buddhism into definite range, limited its passive effects.
    Part Two: Taoism policies. With their utmost strength, the governo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ook advantage of Taoism to safeguard their domination. The Taoism policie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foundation, maturity, adjustment, and maladjustment. During the dynasties of Zhenzong and Huizong, it appeared two climaxes of idolizing Taoism. Thi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every side of the society.
    Part Ther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management on Buddhism and Taoism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on the way of system. It included the system of Dudie, the system of Ziyi and Shihao, the system of the officials of 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 the system of establishing temple, the system of homestead and taxes and corvee on 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 priests. These systems made the purpose of the ruling class come true.
    Part Four: The other religions' policies. With regard to Islamism, Mazdaism and Judaism, etc. the governor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dopted tolerant and all-embracing policies. This enhanced the society stable and nations merged.
    Part Fiv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ligion policies. At the premises of securing its domination, the governors carried out tolerant and elastic policies. This secured its governmental stabiliza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technology, culture, etc. However, it also existed some flaws and deficiencies. Along with the politics moving toward corruption, religion policies were also missing their active functions day by day.
引文
一、资料类
    1.王溥:《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
    4.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版。
    5.宋绶等编:《宋大诏令集》,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版。
    6.钱若水:《太宗实录》,四部丛刊本。
    7.孔平仲:《谈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志磐:《佛祖统纪》,《大正藏》本。
    9.高承:《事物纪原》,中华书局点校本,1989年版。
    10.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四库全书珍本三集,台北商务印书馆。
    11.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四库全书珍本三集,台北商务印书馆。
    12.[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13.王栐:《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版。
    14.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9年版。
    15.王称:《东都事略》,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79年版。
    16.李攸:《宋朝事实》,送时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7年版。
    1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18.[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9.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20.窦仪等编:《宋刑统》,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21.释晓莹:《罗湖野录》,四库全书珍本十一集,台北商务印书馆。
    22.[明]陶宗仪纂:《说郛》,中国书店,1986年版。
    23.文物出版社编:《道藏》,文物出版社。
    24.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25.赞宁:《宋高僧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版。
    26.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9年版。
    27.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1年版。
    28.[清]厉鄂辑:《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83年版。
    29. 杨仲良:《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30.赵与时:《林灵素传》,丛书集成初编本,1991年版。
    31.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
    32.苏轼:《苏东坡集》,国学基本丛书,1967年版
    3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版。
    
    
    34.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蔡絛:《铁围山丛谈》,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36.钱易:《南部新书》,中华书局点校本,2002年版
    37.朱彧:《萍州可谈》,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39.张邦基:《墨庄漫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年版。
    40.张君房:《云笈七签》,四部丛刊本。
    41.苏颂:《苏魏公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2.庄绰:《鸡肋编》,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版。
    43.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44.僧文莹:《湘山野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年版。
    4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二、论著类
    1.郭朋:《隋唐佛教》,齐鲁书社,1980年版。
    2.任继愈:《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8.汪圣铎:《宋真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9.张其凡:《宋太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0.任崇岳:《宋徽宗 宋钦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2.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
    13.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14.刘固盛:《宋元老学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15.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
    18.[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郑彭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19.[日]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同朋舍,1982年版。
    三、文章类
    1.汪圣铎:《宋代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汪圣铎:《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3.游彪:《关于宋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1期。
    
    
    4.游彪:《宋代僧尼试经制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5. 游彪:《论宋代中央和地方僧官体系及其特征》,《河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6.程民生:《略论宋代的僧侣与佛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4期。
    7.魏千志:《中国犹太人定居于开封时间考》,《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
    8.姜伯勤:《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
    9.刘复生:《宋仁宗时期反佛老思潮及其特点》,《中州学刊》1993年第4期。
    10.曹旅宁:《试论宋代的度牒制度》,1990年第1期。
    11.石涛:《宋代对道教的管理》,《山西大学学报》2000第1期。
    12.田光烈:《度牒在宋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
    1 《五代会要》卷12,《杂录》。
    2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建隆元年六月辛卯。
    3 《新五代史》卷12,《周世宗本纪》。
    ④ 《长编》卷8,乾德五年七月丁酉;《宋大诏令集》卷223,道释上,《存留铜像诏》。
    4 《太宗实录》卷26。
    5 《太宗实录》卷80;《宋大诏令集》卷223,道释上,《以太宗御制妙觉集编入佛经大藏诏》。
    6 孔平仲:《谈苑》,卷4。
    7 《长编》卷45,咸平二年八月丙子。
    8 《长编》卷66,景德四年九月甲戌。
    9 《长编》卷63,景德三年八月乙酉。
    10 《宋大诏令集》卷224,《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等事御笔手诏》。
    11 《佛祖统纪》卷54。
    12 《宋会要辑稿》(以下简称《宋会要》)道释1之13建国之初。
    13 《长编》卷7,乾德四年夏四月丁巳。
    14 《太宗实录》卷33;《事物纪原》7,“启圣院”。
    15 《长编》卷30,端拱二年八月癸亥;《释氏稽古略》卷4。
    16 《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九月乙丑朔。
    17 《长编》卷66,景德四年八月丁酉。
    18 《说郛》卷2江休复《杂志》。
    19 《宋会要》道释1之13,天禧五年;《佛祖统纪》卷45。
    20 《邵氏闻见录》卷2。
    21 《长编》卷6,乾德三年十二月戊午;《宋史》卷490,《天竺传》。
    22 《长编》卷7,乾德四年三月癸未;《宋史》卷490,《天竺传》。关于人数,《长编》记150人;
    《宋史》载157人。
    23 《长编》卷6,乾德三年五月壬辰。
    24 《佛祖统纪》卷44。
    25 《释氏稽古略》卷4。
    26 《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六月。
    27 《长编》卷92,天禧二年十一月辛巳。
    28 《佛祖统纪》卷44。
    29 《太宗实录》卷32。
    30 《宋会要》道释1之15,至道元年六月。
    31 《佛祖历代通载》卷26。
    32 《宋大诏令集》卷223,道释上,《禁以铁铸佛像诏》。
    33 《燕翼诒谋录》卷3,“丧葬不得用僧、道”。
    34 《长编》卷65,景德四年二月乙卯。
    35 《长编》卷89,天禧元年夏四月甲午;《宋大诏令集》卷223,《新译频郍夜迦经不得入藏传法院似此经不得翻译诏》。
    36 《长编》卷91,天禧二年二月辛巳。
    37 《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
    38 《宋朝诸臣奏议》卷84,《上仁宗乞罢寺观赐额》。
    39 《宋朝诸臣奏议》卷84,《上仁宗乞罢迎开宝寺塔舍利》。
    40 《宋会要》道释1之13、14,景祐元年。
    41 《宋史》卷299,《张洞传》。
    42 《宋会要》道释1之28,治平元年正月十七日。
    43 《宋史》卷15,《神宗纪》。
    44 《长编》卷343,元丰七年二月丙子。
    45 田光烈:《度牒在宋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载《现代佛学》1962年第5期。
    46 顾吉辰:《宋代佛教史稿》,第33页,中洲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47 《长编》卷303,元丰三年四月庚申。
    48 《长编》卷303,元丰三年四月庚申。
    49 《宋大诏令集》卷224,道释下,《佛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之号等事御笔手诏》。
    50 《宋史》卷22,《徽宗纪》。
    ④ 《宋会要》职官13之23,大观四年五月四日。
    51 《宋史》卷457,《隐逸》上。
    52 《长编》卷13,开宝五年冬十月癸卯。
    53 《长编》卷10,开宝二年闰五月壬申。
    54 《宋朝事实》卷7,“道释”;《宋史》卷1,《太祖本纪》。
    55 《长编》卷23,太平兴国七年六月;《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释老》。
    56 《文献通考》卷224,《经籍考五十一》。
    57 《宋朝事实》卷7,“道释”。
    58 《燕翼诒谋录》卷2。
    59 《宋朝事实》卷7,“道释”。
    60 《长编》卷13,开宝五年十月癸卯;《宋朝事实》卷7,“道释”;《佛祖统纪》卷44。
    61 《长编》卷12,开宝四年十月己巳。
    62 《宋史》卷8,《真宗纪》。
    63 《宋会要》道释1之13,天禧五年。
    64 《长编》卷86,大中祥符九年三月。
    65 《二十二史札记》卷25,《宋祠禄之制》。
    66 《长编》卷72,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
    67 《长编》卷100,天圣元年春正月。
    68 《东都事略》卷53,《王曙传》。
    69 《宋史》卷302,《贾黯传》。
    70 《长编》卷309,元丰三年十月甲戌。
    71 《宋朝诸臣奏议》卷83,《上神宗论近岁士人习高奇之论诵老庄之言》。
    72 《长编》卷394,元祐二年春正月戊辰; 《宋史》卷17,《哲宗纪》。
    73 《宋史》卷462,《方技传》下。
    74 赵与时:《林灵素传》。
    75 《宋史》卷21,《徽宗纪》。
    76 同上。
    77 《茅山志》卷3,《道藏》第5册,第562页。
    78 《混元圣纪》卷9,《道藏》第17册第883页。
    79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37,重和元年八月庚午。
    80 《能改斋漫录》卷13,“诏学者治御注道德经”。
    81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道学》。
    82 《宋朝事实类苑》卷2,《祖宗圣训》。
    83 《宋会要》道释2之14。
    ③ 《宋诗纪事》卷91,《仲殊》。
    84 《宋会要》道释1之17,咸平四年四月。
    85 《宋会要》道释1之27,天圣八年三月。
    86 《宋会要》道释1之22天禧二年三月。
    ④ 同上。
    87 《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27,《道学》。
    88 《佛祖统纪》卷52。
    89 游彪:《宋代僧尼试经制度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90 《佛祖统纪》卷45。
    91 《宋会要》道释1之20,大中祥符二年十月。
    92 宋政府鬻卖度牒时间,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英宗治平四年说,第二种神宗熙宁元年
    说,第三种仁宗嘉祐说,目前尚无定论。
    93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6,建炎三年八月丙辰。
    ③ 《宋刑统》卷12,《户婚律》,第191页。
    94 《宋会要》职官13之18,大中祥符六年正月。
    95 《宋会要》职官13之21,熙宁二年九月五日。
    96 《长编》卷89,天禧元年三月丙辰。
    ④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第455页,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97 《僧史略》卷下。
    98 《宋会要》礼57之24,宣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99 《宋会要》礼13之4,熙宁二年九月二日;“会圣宫”原文作“景灵宫”,此据汪圣铎《宋代对释道
    二教的管理制度》一文之考证,此文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
    100 《宋会要》道释1之31,政和三年九月十四日。
    101 《宋会要》道释1之29、30,元丰七年正月十四日。
    102 《宋会要》礼5之14,大观元年八月七日。
    103 《宋会要》职官13之22,建中靖国元年八月二十三日。
    104 《宋会要》职官13之26、27,宣和六年闰三月二十八日s。
    105 《宋会要》道释1之11,景德二年。
    106 《宋会要》职官13之17,大中祥符元年四月。
    107 《宋会要》道释1之11,大中祥符八年七月。
    108 游彪:《宋代寺院经济史稿》,第21~24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9 灵岩寺编辑委员会编:《灵岩寺》,第104页,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④ 《宋会要》职官13之22,元丰七年二月七日。
    110 《宋会要》职官13之25,宣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111 《宋会要》道释1之23,大观二年。
    112 《僧史略》卷中,《立僧正》。
    113 《长编》卷91,天禧二年夏四月庚寅。
    114 《长编》卷114,景祐元年六月乙亥。
    115 《宋朝诸臣奏议》卷84,《上仁宗乞止绝臣寮陈乞创寺观度僧道》。
    116 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第370~37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7 《长编》卷102,天圣二年六月庚子。
    118 《宋会要》食货1之31,政和元年七月二十日。
    119 《宋会要》食货14之15,大观四年五月十四日。
    120 《宋会要》番夷7之3,开宝元年二月二十三日。
    121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
    122 《宋史》卷347,《王涣之传》。
    123 《宋史》卷400,《汪大猷传》。
    124 《广州通志》卷269,《刘富传》。
    125 《铁围山丛谈》卷2。
    126 《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04。
    127 《宋刑统》卷8,《卫禁律》。
    128 《萍州可谈》卷2。
    129 关于犹太人何时定居于开封,史学界持周代、汉代、唐代、北宋和金代五种看法,魏千志先生的《中国犹太人定居于开封时间考》载《史学月刊》1995年第5期论证北宋说,笔者赞同此种观点。
    130 《墨庄漫录》卷4,“祆庙庙祝及英济王祠祠祝累代相继”。
    131 《东京梦华录》卷3,《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
    132 《墨斋漫录》卷4,“祆庙庙祝及英济王祠祠祝累代相继”,“润州”原文作“镇江府”,本文特改作北宋地名。
    133 姜伯勤:《论高昌胡天与敦煌祆寺》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1期。
    134 《宋史》卷490,《于阗传》。
    135 《宋史》卷490,《大食国传》。
    136 《宋会要》刑法2之78、79,宣和二年十一月四日。
    137 《鸡肋编》卷上,“事魔食菜教”。
    ③ 《宋会要》刑法2之81,宣和三年闰五月七日。
    138 《宋史》卷2,《太祖本纪》。
    139 《长编》卷14,开宝六年春正月己卯。
    140 《宋史》卷4,《太宗纪》。
    ④ 《长编》卷22,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丙辰;《宋史》卷4,《太宗纪》。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