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集中居住居民的社区融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民集中居住是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是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各地区的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然而,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力推行,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被市民”、“被上楼”成为了当前政界、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农民集中居住后如何尽快融入社区生活,是本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以江苏省集中居住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并对资料采取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集中居住居民的社区融入分为经济融入、心理融入和社会融入三个层面,融入水平总体不高,具体表现在经济收入低、就业质量差、社会保障不足、邻里支持水平低、社区参与不容乐观、市民角色认知模糊等。针对集中居住居民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政府、社区、中介组织、居民个人这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包括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居民就业质量;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参与;加强社区民间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志愿者;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个人权能。
The centralized residence of farmers is accompanied by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t is an exploratory and creative practic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a series of problems arose when the centralized residence is pushed in the whole country."Citizens" and "be upstairs" become the hot research of politics and academy. And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promoting the farmers into the community life.
     The object of the study is community residents who live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methods for collecting data are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on-the-spot interviews and other forms. The Analytic methods are factor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residents' community inclusion, which are economy, psychology and society. Overal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hich reflects on six aspects:low income, poor quality of employment, inadequate social protection, low neighborhood support level, les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fuzzy of citizens role. This article proposes some solutions in four aspects:government, community,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 First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sound society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secondly, community should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and participation; third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GOs and community volunteers; finally, residence should develop main body dynamic role and enhance personal power.
引文
①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②学者推算我国无地失地农民总数在1.8亿以上,《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第4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JC200404047.htm。
    ①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03期;转引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②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③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④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①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国际移徙与发展》,2006年,(http://www.un.org/chinese/focus/migration/103.htm)。
    ②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③Gordon,MiltonM,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4。
    ①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②王鹏翔,黄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全国商情》,2007年5期。
    ③张东才,陈燕和:《试论农民集中居住》,《北方经贸》,2006年第9期。
    ①陈晓华,张小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集中的途径与驱动机制》,《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②伍锡论:《苏南农村集中居住空间形态研究——以常州新北区西夏墅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2期。
    ①王光玲,杨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困境解析》,《理论学刊》,2010年第193期。
    ①[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8页。
    ①孙璐:《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①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第48-53页。
    ①杨菊花:《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1月。
    ①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1页。
    ①杨波:《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反思》,《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5期。
    ①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
    4期。
    ①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②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第3-16页。
    ①蔡永飞:《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必须主动补偿农村》,人民网,2004年,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274895.html。
    ②温桂珍:《政府在被征地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第17页。
    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第3—16页。
    ①杜洪梅:《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4第7期。
    ①颜宪源,东波:《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学术交流》,2010年第6期。
    ①吴心叶等:《社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期,第261页。
    ①[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素质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①叶继红:《生产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47-251页。
    ②蒋奇:《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87页。
    [1]陈光金:《成就、困境与出路:迈向21世纪的乡土中国》,载韩明漠等:《社会学家视野:中国社会与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第345页。
    [2]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1页。
    [2]蒋奇:《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87页。
    [3]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吴敏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叶继红:《生产与适应——南京城郊失地农民生活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47-251页。
    [7]袁方:《社会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9]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治理与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10][英]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11][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12][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戴维·H·史密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13][美]默顿,林聚任等译:《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6页。
    [14]孟德拉斯,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15]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16]Gordon,MiltonM: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4。
    [1]蔡禾,曹志刚:《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珠三角的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陈晓华,张小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集中的途径与驱动机制》,《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3]杜洪梅:《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4第7期。
    [4]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3期。
    [5]江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6]梁波,王海英:《国外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综述》,《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刘建娥:《城-乡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9]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0]孟红利:《对农民工群体社会认同的探讨》,《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11]米庆成:《进城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问题探析》,《青年》,2004年第3期。
    [12]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转引自李明欢:《20世纪西方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3]任义科等:《中国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凝聚子群结构分析》,《社会》,2008年第5期。
    [14]孙璐:《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5]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年第7期,第3-16页。
    [16]温桂珍:《政府在被征地农民市民化中的作用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第17页。
    [17]王光玲,杨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社会融入困境解析》,《理论学刊》,2010年第193期。
    [18]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9]王思斌:《体制改革中的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20]伍锡论:《苏南农村集中居住空间形态研究——以常州新北区西夏墅镇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2期。
    [21]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2]杨波:《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对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几点反思》,《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第5期。
    [23]颜宪源,东波:《论农村老年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学术交流》,2010年第6期。
    [24]吴心叶等:《社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期,第261页。
    [25]王鹏翔,黄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全国商情》,2007年第5期。
    [26]王小章,冯婷:《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7]张东才,陈燕和:《试论农民集中居住》,《北方经贸》,2006年第9期。
    [28]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9]张利军:《农民工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0]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2002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朱力:《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农民工与市民的磨擦性互动》,《江海学刊》,2001年第6期,第48-53页。
    [1]联合国秘书长报告:《国际移徙与发展》,2006年,http://www.un.org/chinese/focus/migration/103.htm。
    [2]蔡永飞:《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必须主动补偿农村》,人民网,2004年,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1035/2274895.html。
    [3]徐晓军:《社区建设:历程、现状及基本走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PrintNews.asp?NewsID=27943,2003-1-15/2010-5-16。
    [4]学者推算我国无地失地农民总数在1.8亿以上,《领导决策信息》,2004年第4期。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JC200404047.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