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争与坚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是海外华侨华人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典型个案,马来西亚华文教师是海外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典型个案。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研究不仅对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更好地开展华文师资培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少数族裔在移民国家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抗争与坚守过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是一部华人社会与所在国单元化教育政策斗争的历史。从1906年的“槟榔屿中华师范传习所”到2006年的“新纪元学院教育系”,华社兴办师范教育的百年奋斗史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中的重要篇章。华文教师问题是折射马华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是透视马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本论文运用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及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鉴于问题本身的独特性,论文在纵向结构上主要从历史发展进程出发,以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的华文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征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同时为了突出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在横向结构上主要从华文教师同所在国执政当局不合理的语言和文教政策的抗争出发,再现华社的诉求与行动。从内容上看,论文主要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华文教育政策和华文教师教育政策以及华文教师对这些政策的回应,同时本文还重点研究了在抗争与坚守的过程中华文师资培养培训的内容、组织形式以及特点等问题,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力争还原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本真状态。论文最后从政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分析了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问题。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经历了初步发展、本土化、国民化、双轨化和专业化等五个发展阶段。马来西亚华文教师队伍的发展历程是华人作为少数族裔在移民国家保留和突出族群身份的抗争与坚守过程,这种抗争与坚守过程再现了移民社会对待少数族群母语教育问题的历史变迁。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和谐的族群关系是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常态的政治参与是华文教师生存与发展的政治前提,华文教师在马华文化传承过程中作用重大,华文教师的抗争与坚守成为华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华文教师在保留和突出族群文化方面仍任重道远。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应将少数族裔母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华文教师应坚持“超越政党,但不超越政治”的理念,中国大陆应为华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华文师资培训应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马来西亚政府应继续坚持民族平等的文化适应模式。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alaysia is a typical case of overseas Chinese retain and outstand ethnic identity,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 is a typical cas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The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n Malaysia not onl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but also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ighting and adherence process about ethnic minorities retain and outstand ethnic identity in immigrant countri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alaysia is a history of fighting on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unit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country. From the1906" Penang Chinese Normal School" to the2006"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ew era college", the history of teachers Education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in Chinese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alaysia. The problem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s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is also a key of perspective Malaysian Chinese societ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using document method, case study method and field survey method, stud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view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blem itself, in the longitudinal structure, the paper mainly embark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ak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n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 as the stage division basi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highlight fighting and adher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n the transverse structure, mainly from the fighting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and no reasonabl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olicy of the authorities, reappearing appeal and a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of the polic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and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response to these polici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focuses on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content, form of organ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and adherence, grasp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to restore the true state of the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disciplinary of political science, ethnology and cultural studies.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experienced five development stages, such a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 national, double-track system and speci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Malaysia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are the process of fighting and adherence that overseas Chinese as a minority in immigrant countries retain and outstand ethnic identity, this fighting and adherence process reproduce the historical change process of minority language education in immigrant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n Malaysia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fighting and adher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in Malaysia, norm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the political premise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alaysian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the fighting and adherence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become heavy pow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to retain and outstand ethnic culture,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still take a heavy burden and embark on a long road. Through the study, we believe that other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should take the minority language education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beyond the parties, but not beyond the political ", China should provide guarantee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overseas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 should follow the combination roa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the government of Malaysia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culture adaptation model of ethnic equality.
引文
[1] 林连玉,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家。被马来西亚华社冠以“族魂”。原名林采居,生于福建永春。1925年移居马来亚,1954年当选马来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席。鉴于其为华教事业做出重大贡献,1987年华社定其忌辰12月18日为华文教育节。
    [2] [马]林连玉:《1954年庆祝教师节致词》,《华文教育呼吁录》,第31页。
    [3] 董教总,即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的联合总称,是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组织。
    [1] 转引自乔治·希克斯、丁·A·C麦基著,伟特译:“海外华人认同问题”,《南洋问题译丛》1994年第3-4期(合刊),第58页。
    [1] 周聿峨、胡春艳《浅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就困境”中的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南洋问题研究》2010年第2期,第49页。
    [1] 《马来西亚高教部宣布承认中国146所大学文凭》,中国新闻网,2012-3-12。
    [2] 庄国土主持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课题:《华侨华人分布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
    [1] 梁忠:《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复旦大学2006年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1] [马]柯嘉逊著:《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
    [2] 同上
    [3] [台]林开忠:《从国家理论的立场论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运动中(传统中华文化)之创造》,台湾新竹:清华大学1991年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1] 袁振国著《教育政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1 [美]阿瑟·S·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387页。
    [2]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出版,1998年第一版,第3页。
    [1] 约翰·托兰著:《从乞丐到元首》,郭伟强译,同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2] 张焕庭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88页。
    [3] 《东南亚之华侨》(上册)第438-439页,转引自陈碧笙主编《南洋华侨史》1989年版,第180页。
    [3] 天上至《吡叻州华校发展史》,发表于《南洋商报》,1981年5月17日。
    [4] 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32-833页。
    [5] 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32-833页。
    [1] 别必亮著:《传承与创新——近代华侨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 年版,第77页。
    [1] 赵敦伟著:《教师的审择和待遇》,刊于《1933年,马六甲育民学校十周年纪念特刊》,编著:钟鉴衡,P21-25转引自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吉隆坡2000年出版,第23页。
    [1] 由商人与清廷官员于一身的张振勋创办,1904年张振勋受命到南洋考察商务,同时也负责督导华侨办学。
    [2] 张赛群著: 《中国侨务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3] 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42页。
    [1] 《叻报》(新加坡)1909年2月9日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32页。1825年东印度公司将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三个据点组织成“海峡殖民地”(本地人称其为三州府)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地进一步在马来亚各州扩大影响力,先后跟森美兰、雪兰莪、吡叻、彭享四州签约,接受英国保护并让英方代表进驻参与州政务,1896年四州组成马来联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 FMS,也即四州府
    [2]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182页。
    [3]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287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115页。
    [1] [马]林水檺:《独立前华文教育》,林水檺,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來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版,第221,229,230页。
    [2] [马]林水檺:《独立前华文教育》,林水檬,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版,第229,230页。
    [3]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版,第240页。
    [4]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115页。
    [5] 1929年,英殖民地政府调派香港总督金文泰出任海峡殖民地总督(governor)兼马来联邦钦差大臣(High Commissioner)
    [1] [马]林水橡:《独立前华文教育》,林水椽,何启良,何国忠,赖观福合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年出版,第223页。
    [2]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书(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29-630页。
    [1] (新加坡)《叻报》1928年1月31日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36页。
    [2] [马]郑良树、魏维贤编著:《马来西亚、新加坡华文中学特刊提要附校史》,吉隆坡,马来亚大学中文系,1975年出版,第164页。
    [1] 罗良铸《华侨教育之改进计划》,星洲日报二周年纪念刊
    [1] 陈谷川:《南洋各地聘请校长、教员广告的统计》,出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书(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1] 陈谷川:《南洋各地聘请校长、教员广告的统计》,出自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书(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300-301页。
    [1]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书(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56-657页
    [1] MU, Annual Report on Education,1946,P28
    [2] Ibid,P89.The range of Chinese school teachers'pay before and after 1945 was obtained from Director of Education File 101/47,Director of Education File 69/51 and Ed.Kn.File 15/50.ANM.
    [1] T.P.M.Cromwell. Report on survey of Chinese School in Malaya.3 November 1945 to 21 December 1945,In BMA Depe/16/15.ANM.Cromwell was then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Chinese Affair in the Malayan Union.
    [1] 刘士木等编:《南洋华侨教育论文集》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1929年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201页。
    [2] 国民政府编:《侨民中小学规程》,《教育公报》第三卷第二期,1931年1月
    [3]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书(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35页。
    [1]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华侨卷)》,第607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84页。
    [2] 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一编侨民教育》,第1262-1263页。
    [1] 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一编侨民教育》,第1262,1270页。
    [2] 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十一编侨民教育》,第1270页。
    [1] 别必亮著:《承传与创新—近代华侨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1] 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十一编第二章,第1264页。
    [2] 《第四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部史”网站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0
    [1] 方金英著:《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版,第327页。
    [1] 周廷珍:《南洋英荷属华侨教育的实况》,《教育杂志》,第23卷第6号,第102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8年第一版,第86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8年第一版,第68-69页。
    [2]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6页。
    [1] 华社及印度族群激烈反对改变教学媒介语,因为将会导致他们的母语教育变质;华校和淡米尔学校只同意接受英文和马来文为必修科。另外反对者也认为,把母语学校一下子改为国民学校,将出现缺乏合格教员的严重问题。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179页。
    [2] 《星洲日报》,1952年7月17日第七版
    [2] 《星洲日报》,1952年7月23日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252页。
    [2] 《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出版,第802页。
    [1]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版,第67页。
    [2]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版,第67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3页。
    [1] (马)《南洋商报》,1946年7月20日
    [1] [美]K.J.拉特那姆著:《马来亚的社群主义和政治发展》,新加坡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98页。
    [2] 廖小健著:《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第53页。
    [1] 曾庆豹《“多元共生”或“趋同主义”——“最终目标”的检讨》,《资料与研究》1996(20):24-26。
    [1] [马]廖文辉著《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年)》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出版,2006年版,第55页。
    [1] (马)《南洋商报》,1955年10月]5日,第十版
    [2] 《风雨十八年》下册,第145页。转引自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出版,1998年第一版,第310页。
    [3]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三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版,第231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55]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551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48页。
    [1] 贺金林:《国立海疆学校的缘起与兴革》,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3期,第71-76页。
    [1] 台湾华侨志编委会《华侨志·总志》,1987年台北增订版,第685-687页。
    [2] 李国鼎:《美元的应用》,1985年台湾版,198页。又见台湾《联合报》,1956年8月11日。
    [3] (曼谷)《世界日报》,1959年10月1日。
    [1] 张正藩著:《近六十年南洋华侨教育史》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57年出版,第108页。
    [2] 庄国土著:《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教出版社2001年版,第477页。
    [1] 黄昆章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1月版,第2页。
    [1] [马]康如也(林连玉的笔名),《谈马来亚的精神》,载林连玉著:《杂锦集》(吉隆坡,林连玉基金会出版,1986年版),第37-40页。
    [1] 政党联盟主要由巫统(代表马来族群的马来人国家统一组织UMNO)、马华公会(代表华裔族群的马来亚华人公会, MCA)及国大党(代表印裔族群的马来亚印度国民大会MIC)组成。
    [1]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出版,2001年版,第22页。
    [1]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1] P.K.Jain, ed., China and Malavsia,1949-1983. London:Radiant Publishers,1984.PP8-9.
    [1] 詹姆斯·杰苏达逊著:《族群与经济基础——马来西亚国家、华商和跨国公司》(James V. 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The State,Chinese Business and Multinational in Malay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第53页。
    [2] 复国,即反英复马,马指的是马六甲苏丹皇朝的黄金时代。
    [1] 耿虎,曾少聪:《教育政策与民族问题—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例》,《当代亚太》2007年第6期,第58页。
    [1] Constitution of Malaysia 1957. Article number:152, http://www.google.com.hk/
    [2] 董总总务处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出版2001年版,第28页。
    [1] 董总总务处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版2001年版,第33页。
    [2] 拉萨报告书第54条说:“本委员会同意本帮小学应分为两种:甲、标准小学,应以本邦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乙、标准型小学,乃用华语、印语,或英语为教学媒介。”
    [1] Education Act,1961,No.43 of 1961, Federation of Malaya, KL Government Press, Preamble转引自[马]柯嘉逊著:《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吉隆坡: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版,第72-73页。
    [1] 陈侨之主编:《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 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4页。
    [2]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66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69页。
    [2] 董总总务处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出版2001年版,第61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65页。
    [2]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101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8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104页。
    [2] (马)星洲日报,1960年5月20日
    [1] 《联邦宪法》第152条,第1及2节。转引自柯嘉逊著: 《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第三版),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第78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144页。
    [2] 《第四次中华民国教育年鉴》,第19编华侨教育。
    [1] 关凯著:《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377页。
    [1] [美]H·蒂施勒和B·贝里:‘“多元主义”,马绒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1] [马]马哈蒂尔著,叶钟铃译:《马来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版,第1页。
    [2] [马]马哈蒂尔著,叶钟铃译:《马来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版,第80页。
    [3] [马]马哈蒂尔著,叶钟铃译:《马来人的困境》,新加坡皇冠出版公司出版,1981年版,第74-75页。
    [1] 马来西亚第二次大马计划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2] Har old Crouch,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Malaysia,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P.156
    [3] 曹云华著:《变异与文化—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1] 曹云华著:《变异与文化—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2] 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5年简史(1819—2004)》http://www.djz.edu.my/home.htm
    1971年开始实施的“固打制(quota system)。这项制度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学校录取新生的标准,而是以族群人口比例作为根据,规定马来人学生与非马来人学生的录取比例为55:45。
    [1] 陈衍德著:《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2页。
    [2] 王焕芝、洪明: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未来趋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年第4期
    [1] 董教总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5年简史(1819—2004)》http://www.djz.edu.my/home.htm
    [2] 《阿兹报告书》,董教总网站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
    [1] 董教总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常识手册》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
    [1][2][3] 董教总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常识手册》]http://www.djz.edu.my/resource/index.php
    [1] 董教总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出版,吉隆坡,2001年版,177页。
    [1] 《Educational Statistics of Malaysia,1980-1985》,教育部,吉隆坡,1986年,表1.4,2.1转引自柯嘉逊著:《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第三版)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版
    [2]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http://web.jiaozong.org.my
    [1] [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136页。
    [2] [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175页。
    [3] [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176页。
    [1] [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176页。
    [1] [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176页。
    [2]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176页。
    [3]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119页。
    [1] 《1971-1978年教育部分配给各语文源流小学之发展金》,[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2000年版,第140页。
    [2] [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四分册)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1999年1]月版,第233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5页。
    “固打制”(quota system):对于招生和录取工作不再以成绩作为标准,而是以种族的比例作为录取的标准。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2]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1][2]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3]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250页。
    [2]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804-805页。
    [1] 《教师教育委员会简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董总网站http://www.djz.edu.my/v2/gwhyname.php
    [2] 《教师教育委员会简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董总网站http://www.djz.edu.my/v2/gwhyname.php
    [1] 教总33年编辑室:《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第628页。
    [1] [台]古鸿廷著:《教育与认同: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2] [台]古鸿廷著:《教育与认同: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0页。
    [1] 《宽柔中学校刊(1985-1994)》,第179-180页。
    [1] [马]李志鹏:《建构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机制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第45页。
    [2] [马]李志鹏:《建构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机制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第68页。
    [1] 陈衍德、任娜:《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族际关系演变新探》,《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 In-Won Hwang, Personalized Politics:The Malaysian State under Mahathir, Sing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3. P245.
    [1] 钟启泉、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转引自洪明著《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2] 连莲:《西方教育专业化的传统模式及其转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6-131。
    [1] 《1957年教育法令》第3条文明确阐明:“联合邦教育政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为全体人民所能接受的国家教育制度,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在以马来文为本邦国语的同时,也要维护和扶持非马来语及文化的发展。”董教总文告(2011-1]-11)
    [2] 《联邦宪法》第152(1)条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受禁止或阻止使用、或教授、或学习任何其他语文”,而且也“不得影响联邦政府或任何政府之权利去维护及扶助联合邦内其他民族语文之使用和学习。”董教总文告(2011-11-11)
    [1] 关凯著:《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163页。
    [2] Government of Malaysia, Six Malaysia Plan1991-1995,PP.4-5
    [3] 林勇著:《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1页。
    [4] [日]原不二夫:《马来西亚华人眼中的“马来西亚族群”》,载《南洋问题译丛》2001年第2期
    [2]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211页。
    [1] 李万千:“华文教育问题与前景”,《南洋商报》1997年12月27日
    [1] 董总主编: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地位演变大事纪要(1950-2010年),董总出版,2011年2月,第142页。
    [1] 董教总对《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总体意见书,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网
    [1] [马]马湘临、胡逸山《马来西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上海教育》,2005年7月B,第37页。
    [1] Hazri Jami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malaysia:issues and challenges, www.google.com
    [1]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通讯技术。
    [1] 庄兆声著:《马来西亚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2] 庄兆声著:《马来西亚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页,121页。
    [3] 马来西亚教育部网站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247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245页。
    [1] 在中学五年级结束之前,学生必须参加马来西亚教育文凭考试(Sijil Pelajaran Malaysia; SPM)。在SPM考试之后,公共中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就读中学六年级或大学预科班。如果他们被接受就读中学六年级,他们也将会参与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ijil Tinggi Pelajaran Malaysia/STPM)
    [2] 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林连玉基金,2000年吉隆坡出版,第240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241页。
    [1] [马]莫顺生著: 《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版,第247页。
    [1] 庄兆声著:《马来西亚基础教育》,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版,第134,135页。
    [1]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2009年工作报告》,第33页。
    [2] 李宽荣:《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马来西亚官办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况与展望》,林水檺与陈友信合编:《趋势与策略》(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02年版,第257页。
    [1] [马]李宽荣:《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马来西亚官办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况与展望》,林水椽与陈友信合编:《趋势与策略》(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02年版,第257页。
    [1] 李宽荣:《迈向二十一世纪的马来西亚官办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况与展望》,林水檺与陈友信合编:《趋势与策略》(吉隆坡:雪兰莪中华大会堂)2002年版,第257页。
    [1]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教总独中工委会《2011年工作报告书》,第325页。
    [2]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教总独中工委会《2011年工作报告书》,第326页。
    [3]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教总独中工委会《2011年工作报告书》,第327页。
    [4]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教总独中工委会《2011年工作报告书》,第325页。
    [1] 董教总整理: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 董教总网站
    [1] 董教总新纪元学院:《社会研究系(教育专业课程招生简章)》,马来西亚雪兰莪:董教总新纪元学院2000版。
    ]] 董教总新纪元学院:《社会研究系(教育专业课程招生简章)》,马来西亚雪兰莪:董教总新纪元学院2000版。
    [1] 《韩院中文系正式开课》,《韩江生活》第8期,第5页。
    [2] 董教总独中工委会,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
    [3] 董总教师教育局统计资料
    [1] 《专访邹寿汉——董总署理主席》,(马)《东方日报》,2010年5月16日
    [1] 台湾华侨志编委会《华侨志·总志》第3版,1978年台湾版,第339页。
    [1] (马) 《星洲日报》1987年10月6日。
    [2] 苏源恭: 《回顾我国华校百年师资培训简史》, 《独中教育月讯》第三十四期,2007年8月
    [1]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和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
    [2] 梁英明著:《马来西亚华族与马来族关系的历史发展》,《融合与发展》,(香港)南岛出版社1999版,第224页。
    [1]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2] 聂德宁:《战后中、马贸易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第4期,第15-16页。
    [1] 张镇锡著:《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
    [1] 许梅:《制约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的族群政治因素》,世界族群,2003年务
    [1]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P258转引自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Virginia Thompson and Richaid Adliff, Minority Problems in the Southeast Asia,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P3转引自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种族与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8,266页
    [1] Park, Robert E. and Burgess, Ernest W.1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2ded.unlv.of Chicago Press, p735
    [1]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3]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页。
    [1]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2]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1] Martin N.Marger: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Americ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Published b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lifornia,1991.P83转引自曹云华著:《变异与保持一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
    [2] 古鸿庭著《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亚篇》,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版,第26-27页。
    [1] 关凯著:《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2]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38页。
    [1] 李亦园著:《一个移民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报告》,(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0年版,第248页。
    [2] [马]何国忠:《无忧患何来文化》(吉隆坡)《南洋商报》1999-7-17。
    [3] 黄露夏著:《马来西亚的华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2页。
    [1] 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编译:《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宪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
    [2] 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3] [马]林明华:《他们为什麽选择华小?》[马]星洲互动网,http://www.sinchew-i.com/,2005-09-01
    [1] 《1957年教育法令》第3条文明确阐明:“联合邦教育政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为全体人民所能接受的国家教育制度,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促进他们的文化、社会、经济及政治发展。在以马来文为本邦国语的同时,也要维护和扶持非马来语及文化的发展。”董教总文告(2011-11-11)
    [2] 《联邦宪法》第152(1)条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受禁止或阻止使用、或教授、或学习任何其他语文”,而且也“不得影响联邦政府或任何政府之权利去维护及扶助联合邦内其他民族语文之使用和学习。”董教总文告(2011-11-11)
    [1] [马]刘盘石等人编:《马来西亚华人思想兴革论文集》,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出版,1998年,第3页。
    [2] [马]郑良树:“独立后华文教育”,载于何启良等人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二册,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出版,1998年,第286页。
    [1] 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暨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1] 曹云华著:《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 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出路》《东南亚纵横》,2010年第1期。
    [2] 柯永红:《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语教育政策之比较》《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10期。
    [1]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编:《风云激荡—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出版,2001年版,第290页。
    1、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王焕芝著:《华侨高等教育研究》,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3、周聿峨著:《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别必亮著:《承传与创新—近代华侨教育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教育科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6、顾圣皓、金宁主编:《华文教育法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海外汉语言文化教学研究所编:《海外华文教育论文选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庄善裕主编:《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9、蔡振翔主编:《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张泉林主编:《当代中国华侨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12、[马]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共四册)1999年版
    13、[马]柯嘉逊著:《马来西亚华教奋斗史》,董教总教育中心1999年(第三版)
    14、[马]廖文辉著:《华校教总及其人物(1951-2005)》,教总出版社2006年版
    15、[马]教总33年编辑室编著:《教总33年:1951.12.25-1985.4.8》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出版1987年版
    16、廖小健著:《战后各国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7、[台]古鸿廷著:《教育与认同: 马来西亚华文中学教育之研究(1945—2000)》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陈荣岚著:《全球化与本土化: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黄皇宗主编:《港台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台]张正藩著:《华侨教育综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
    21、[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主编:《风云激荡一百八十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图片集》,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出版,2001年版
    23、[马]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资讯局编:《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董总出版1992年版
    24、[马]教总教育研究中心编:《教总成立三十三年:华文教育史料(上册、 中册、下册)》,董总出版1984年版
    25、[马]董总:《董总50》,董总出版2004年版
    26、[新]潘翎主编:《海外华人百科全书》,崔贵强编译,香港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陈晓律等著:《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中的民主与权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庄兆声著:《马来西亚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9、[马]董教总:《2006年全国华文独中教师资料调查分析报告》,董总师资局2006年版
    30、林远辉、张应龙著:《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1、[马]董教总:《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出版2005年版
    32、刘士木钱鹤著:《南洋华侨教育之概况》,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1929年版
    33、刘士木编:《南洋华侨教育论文集》,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1929年版
    34、钱鹤编:《南洋华侨学校之调查与统计》, 国立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出版1930年版
    35、林珠光等编:《南洋华侨教育调查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36年版
    36、张正藩著:《近六十年来南洋华侨教育史》,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56年版
    37、[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编:《检讨马来西亚教育》,雪兰莪中华大会堂出版1990年版
    38、[马]华校教师会总会教育研究中心编:《1990年教育法案真相》
    39、[马]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新教育法令与华文教育》1996年版
    40、[马]马来西亚福建会馆联合会编:《马来西亚福建人兴学办教史料集》1993年版
    41、[马]董总资讯局编:《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今日独中一:西马37间独中》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1年版
    42、[马]董总资讯局编:《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今日独中二:沙巴9间独中》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1年版
    43、[马]董总资讯局编:《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今日独中三:沙捞越14间独中》,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1991年版
    44、[马]教总教育研究中心编:《华小问题研讨会特辑》,华校教师会总会1987年版
    45、[马]华社资料中心:《1985年全国华文小学调查报告》,1985年版
    46、[马]教总教育研究中心编:《华小3M课程检讨会特辑》,1988年版
    47、[马]何国忠编:《百年回眸:马华文化与教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2000年版
    48、林勇著:《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变化比较研究(1957-2005)》,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
    50、沈云龙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51、[马]谢诗坚:《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的演变》,友达企业有限公司1984年版
    52、[马]崔贵强:《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转向1945—1959)),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3、[新]叶玉贤著:《语言政策与教育: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之比较》,前卫出版社2002年版
    54、[英J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良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55、[澳]王赓武著:《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6、[马]董总出版组编:《董总三十年(上册)》吉隆坡:董教总出版组1983年版
    57、[马]林水濠、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益新印务有限公司1984 年版
    58、[马]华社资料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种族两极化之原因》,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87年版
    59、[马]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编:《华文教育史料(中册)》,吉隆坡:教总教育研究中心1984年版
    60、[马]文平强主编:《马来西亚华人与国族建构—从独立前导独立后五十年》(上、下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2009年版
    61、[马]陈育菘著:《马来亚华文教育发轫史》,载陈育菘:《椰荫馆文存》第二卷,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学会1983年版
    62、陈达著:《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6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教育(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64、[英]C.W.沃特森著:叶文艺译《文化多元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5、梁英明著:《马来西亚华族与马来族关系的历史发展》,《融合与发展》,(香港)南岛出版社1999年版
    66、方金英著:《东南亚“华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67、孔建勋等著:《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与族群态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8、[台]林若粤著:《马哈迪主政下的马来西亚—国家与社会关系(1981---2001)》台北:韦伯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年版
    69、[台]李亦园著:《一个移民的市镇—马来亚华人市镇生活的调查报告》,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70年版
    70、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1、关凯著:《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曹云华著:《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版
    73、陈衍德编著:《对抗、适应与融合-东南亚的民族主义与族际关系》,岳麓书社2004年版
    74、吴前进著:《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75、梁英明著:《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76、[马]董教总:《全国发展华小工委会2001年工作报告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会联合会2001年版
    77、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8、李宏图著:《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版
    79、[马]莫顺生著:《马来西亚教育史(1400-1999)》,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吉隆坡林连玉基金2000年出版
    80、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81、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华侨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马]黄祯玉:《突围与自强—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教育学原理博士学位论文
    2、[马]李志鹏:《建构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师专业化的培训机制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周燕平:《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应对政府教育政策的三种策略研究》,厦门大学2010年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4、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5、梁忠:《马来西亚华人政策研究:从东姑拉赫曼到马哈蒂尔》复旦大学2006年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6、庞卫东:《新马分离与合并研究1945-1965》》,厦门大学2009年专门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7、潘少红:《两种歧见下的马来亚华文教育》,厦门大学2000年专门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8、胡春艳:《抗争与妥协:马来西亚华社对华族母语教育政策制定的影响》,暨南大学2010年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论文
    9、[马]苏源恭:《回顾我国华校百年师资培训简史》,《独中教育月讯》第三十四期,2007年8月
    10、李嘉郁:《海外华文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
    11、包含丽:《海外华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华章》,2009年第21期
    12、[马]李志鹏:《独中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经济视角》,《马来西亚华文教育》,2008年第1期
    13、童盛强:《浅谈华文师资培训》,《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9期
    14、周健:《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师的培训》《暨南学报》,1998年第4期
    15、[马]蔡亲炀:《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现况与发展》未发表
    16、[马]2010年教总会员代表大会华教课题参考资料(三)《华小师资培训课程问题面面观》
    17、[马]马湘临、胡逸山:《马来西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上海教育》,2005年7月下半期
    18、[马]张秀玲:《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师资培训》,《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04年第1期
    19、[马]王增文:《独中教师的文化特质》,星洲日报,2003年7月18日
    20、[马]《教育发展大蓝图》,南洋商报第十二版,2007年1月17日
    21、[马]洪丽芬:《试析马来西亚华人母语的转移现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中国华文教育网
    2、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网
    3、暨南大学华文教育网、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网
    4、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
    5、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站
    6、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
    7、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
    8、马来西亚南方学院
    9、厦门大学东南研究中心数据库
    10、暨南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中心
    11、菲律宾华教中心
    12、新加坡华文教师总会
    13、台湾硕博论文网
    14、台湾侨务委员会网站
    15、马来西亚董教总网站
    16、“林连玉基金”网站
    1、《海外华文教育》
    2、 《八桂侨刊》
    3、《华文教学与研究》
    4、《华文教育动态》
    5、《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6、 《东南亚研究》 、《东南亚纵横》、《南洋问题研究》等刊物
    8、《叻报》(1887-1932),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
    9、《南洋研究》(1928-1949),暨南大学图书馆
    10、《星洲日报》(1890-1898),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
    简报分类目录:新加坡、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侨教育1946.4-1950.9
    马来亚文教1946.4-1951.1
    马来亚民族问题1946.7-1950.11
    马来亚华侨情况 1946.5-1946.10,1946.8-1946,12.1947.1-1947.6,1948.1-1948.12,1950.10-1951.5
    马来亚移民条例1946.8-1950.10
    马来亚(新加坡)的种族纠纷及当局反映与措施(下)1946.7-1964.10
    马来亚的紧急法令1948.6-1951.3
    新加坡南洋大学1955.5-1959.12
    新马华侨情况1955.11-1958.12
    马来西亚华侨学校动态1956.10-1956.12
    马来西亚华人教育问题1956.10-1957.12 2.2.279
    马来西亚华校超龄生问题及中学改制问题1956.10-1958.1
    马来亚教育政策措施1956.10-1958.12
    马来亚华校教师动态1956.10-1958.6
    马来亚华文教育问题1958.1-1958.12
    马来亚文化教育1959.1-1959.12
    马来亚联合邦学校教育1959.2-1959.12
    马来亚联合邦的华文教育问题1960.1-1960.12
    联合帮的教育政策及各界的反映1961.1-1961.12
    马来亚联合邦的文化教育1961.1-1961.12
    马来亚联合邦华文教育问题1962.1-1962.12
    马来西亚联合邦教育生活和待遇1963.1-1963.12
    马来亚当局在马来西亚问题上的观点及政策措施(上)
    1964.1-1964.7,1964.8-1964.12
    马来亚教育政策1964.1-1964.12
    马来亚教育1965.1-1965.12
    新加坡推出马来西亚1965.8-1965.9
    马来西亚华人问题1973.11974.11 2.5.359366
    马来西亚华侨教育资料第211期
    马来亚联合邦法令汇编(上下)资料第244期
    马来西亚华人概况1990.1-1993.12
    1. Liao Shaolian, Malaysia and Sino-Malaysian Rel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8
    2. Wong Seet Leng,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A Case of Malaysia. University of Malaya, Malaysi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ina and Malaysia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Country,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and the Institute of Malaysian Studies, Xiamen University, at The Mines Beach Resort and Spa, Seri Kembangan, Selangor,21-22 March 2006
    3. Parilah Mohd Shah,A Comparative Account of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GEMA Online Journal of Language Studies Volume 7(2) 2007
    4. Haiji Ahamd Bin Mohamad Said, Ensur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the Malaysian experience.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1998 Seminar Report
    5. Molly·N·N· Lee,Teac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Teacher education 2002, teacher education dilemmas and prospects edited by ELWYN THOMAS British library 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 data
    6.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 Beng. The Chinese in Malay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7. Ratnavadivel, Nagendralingan,Teacher education:interface between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he Malaysian experience 1979-1997.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l5 n2,Feb 1999
    8. James V.Jesudason, Ethnicity and the Econom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 Park, Robert E. and Burgess, Ernest W.I921.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2ded.unlv.of Chicago Press
    10. Tian Liok Ee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1945-196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
    11. Hazri Jamil, Nordin Abd. Razak, Reena Raju and Abdul Rashid Mohamed,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v3n2,Dec 2000
    12. Francis Wong Hoy Kee and Paul Chang Min Phang,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
    13. Khoo Phon Sai, 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A Malaysian perspective Sing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ume 5, issue,1983
    14. ChaiHon Chan,Education and Nation 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 Canberra1977
    15. The National Language Bill,1967,KL Government Press, Sections 3and 4.
    16. Wong, YN, The Role of Chinese Organisations in Malayan Politics,1945-1957:Special Reference to 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Malaya MA Thesis,1981.
    17. No.2 of 1957, Federation of Malaya, The Education Ordinance 1957, Section 2: Interpretation.
    18. Report of the Education Review Committee 1960, Federation of Malaya, Government Press,1960.
    19. KuaKiaSoong:Mother Tounge Education of Malaysia Ethnic Minorities.Dong Jiao Zong Higher Learning Centre.1998.
    20.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reform of Malaysian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prepared by National Working Committee of MICSS of Dong Jiao Zong. Kuala Lumpur: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Association of Malaysia,2005.
    21. Lee Kam Hing and Tan Chee Beng,The Chinese in Malaysi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2. Molly N N Lee: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00(3)
    23. Yin Chen: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in the New Millennium Trend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Issues, Concerns and Prospects, Volume 3,2004
    24. Arthur P. Lloyd, Teacher Salaries and Du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 in Malaysia,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September 1985 vol.36 no.5
    25. Khoo Phon Sai,Research and Teacher Education:A Malaysian Perspective,Singapore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ume 5, Issue 2,1983
    26. Ku Hung-Ting and Tsao Shu-yao, Chinese Secondary Education in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Malaysia and Sino-Malaysian Rel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8
    27. Lim Liam-Geok, Huawen Jiaoyu Huyulu(《华中教育呼吁录》, The Appealing call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Kuala Lumpur:Lim Liam-Geok Foundation,1986
    28. Lim Liam-Geok, Fengyu Shiba Nian(《风雨十八年》,The Eighteen Stormy Years),Kuala Lumpur:Lim Liam-Geok Foundation,1988),Vol.1
    29. ChenMong-Hock,TheEarlyChineseNewspaperofSingapore,1881-1912,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 Press,1967
    30. Chai Hon Chan,Educaion and Nation-building in Plural Societies:the West Malaysian Experience,Canberra: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1977.
    31. Ting Hui, Chinese Schools in British Malaya:Policies and Politics,Singapore:South Sea Society,2006
    32. Chang,Ming Phung Pau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a Plural Society:a Malaysian Case Study, Kuala Lumpur:Malaysa Publishing & Printing Co.,1973.
    33. Enloe,Cynthia. H., Multi-ethnic Politics:The Case of Malaysia. Berkeley:Center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0.
    34. Means,Gordon Paul, Malaysian Politics, 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70.
    35. Roff,W.R. The Origin of Malay Nationalism,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 Press,1967.
    36. Purcell,Victor. The Chinese in Malaya,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8.
    37. Wong,Y.M. The Role of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Malaya Politics,1945-1957,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M.A.Thesis,1981.
    38. Goh,Cheng Teik, The May Thirteenth Incident and Democraycy in Malaysia, Kuala Lumpu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
    39. Andaya, Barbara Watson and Leonard Y.Andaya. A History of Malaysia,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1982.
    40. Hirschman, Charles, Ethnic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eninsular Malaysia, Washington: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74.
    41. G.William Skinner,Report on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Southeast Asia Program,1951.
    42. G.William Skinner,Southeast Asia and the Chinese,edited by Anthony Reid. Sydney:Allen and Unwin,1996.
    43. Wang Gengwu,To Act is to Know:Chinese Dilemmas.Singapore.Times Academic Press,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