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和《窗》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对出版期12年的副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复以1969年至1974年共61期(跨5年4个月)的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的具体文本分析,组成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一幅历史风貌广阔的图景。论文总共为搜集到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做了84个统计图表。因此,论文每一章的分析与论述都有统计数字为依据,也就是在有力的数字基础上说话。
     本论文是新加坡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并大规模论述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30万言博士论文。它把横跨12个年头的最重要现代主义文学报刊巨细糜遗一网打尽,为这块尚无人涉足的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处女地开拓了蹊径。这个研究有力说明这些现代主义文学报刊有别于新马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报刊,也有别于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报刊。论文详尽地展示梁明广和陈瑞献这两位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人自成一格的思想导向与文艺理论,以及译著与创作。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不是要以一段文学运动的历史,来证明一套特定文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换句话说,不是先有理论才去寻搜历史的证据。情况刚好相反,论文的研究使命是在于把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同时也理出运动的发起与进行过程中,发动与推动者的所思所想,间中也以现代性,文化传译与文化生产场域等相关理论,来确认这场运动及其作品的切合时宜、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前提,论文以时长12年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化生产场域为个案,从故纸堆中挖掘出千头万绪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综合、归纳、统计、演绎、比较与评价等研究方法,再加上历史当事人的佐证,来为这段历史整理出一个客观的总图象。
This dissertation contains concrete analyses of the literary supplements of theChinese daily Nanyang Siang Pao in 12 years,namely The Literary,LiteraryMiscellany,Caf(?) and Window,published in Singapore from 1967 to 1983,all obtainedfrom microfilms,and of sixty one issues of Chao Foon Monthly,the Malaysia-basedliterary magazine,from 1969 to 1974 (spanning five years and four months).Theseanalyses project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ingaporeChinese Modernist Literature. Eighty four tables of statistics are prepared based onfirst-hand materials extracted from microfilms for this study. As such,the analysis andargument in each chapter is backed solidly by statistics.
     This 300-thousand-wor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extensively andanalytically study the Singapore Chinese Modern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Singapore'sliterary history. This path-breaking dissertation covers thoroughly the major modernistliterary supplements and magazines in a period of twelve years penetrating the unexploredhistory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Modernist Literature.Thi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seModernist literary channels are distinct from both Singapore and Malaysia's literaryperiodicals and supplements of Realism and those of Modernism in Taiwan at that time.This dissertation also fully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literary thoughts,theories andtranslated works and creations of two pioneering leaders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Modernist Literary Movement,Leang Meng Kwang and Tan Swie Hian.
     The research objectiv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not to prove if a particular literarytheory holds water,with the history of a literary movement.In other words,it is not toseek histor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a pre-existing theory.Quite the contrary,the purpose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stablish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Singapore Chinese ModernistLiterary Movement.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to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behind thevanguards and promoters of the Move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Movement.Thetheories on modernity,cultural translation,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therrelated theories are also used to verify the timeliness,impor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isMovement and its related works.Based on this premise,the dissertation subjects amultitude of first-hand materials extracted from piles of microfilms to synthesizing,categorizing,tabulating, deducing, comparing,appraising, and other researchmethodologies and coupled with evidences from people involved in the Movement,itpresents an objective overview of this period in history.
引文
①《阵线报·新年特刊》,1969年1月5日,第19版。
    ①《阵线报·新年特刊》,1969年1月5日,第19版。
    ②牛鬼蛇《性感诗论家与性无能派》,见《燎原报》,1968年10月22日。
    ③原名钟应祺(1928年-1970年),出生于中国,1947年南来,曾任职于爱同学校、笨珍培群中学、南洋大学及义安学院,担任图书馆的负责人。1968年毕业于义安学院中文系,是《新诗月报》创刊人之一,曾任《新社文艺》主编。1970年初,参与《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编辑工作。作品有《自然的颂歌》、《土地的话》、《英雄赞》、《中古诗歌论丛》、《谈谈诗歌创作》、《散舞》、《黎明之前》等。
    ④钟祺《谈谈诗歌创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1966年),页118。
    ⑤钟祺《谈谈诗歌创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1966年),页224。
    ⑥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5。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08。
    ①牧羚奴(陈瑞献)《牧羚奴小说集·后记》,见《牧羚奴小说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页286。
    ①杨春时《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13。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2年),页9。
    ①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2年),页138-139。
    ①联合早报编《跨世纪的文化对话》(新加坡:联合早报/联邦出版社,1999年),页37-69。
    ②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67-171。
    ①Cyril Connolly,The Modern Movement:One Hundred Key Books from England,France and America,1880-1950 (London 1965) pp.4-6.
    ②Virginia Woolf,“Mr Bennett and Mrs Brown”(1924),reprinted in Collecteted Essays,volume 1 (London 1966) p.321.
    ③Modernism: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1890-1930,ed.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London:Penguin 1991).
    ①Virginia Woolf,“Letter to Lytton Strachey”(24 August 1922) in Letters,vol.2,ed.Nigel Nicolson,(1976).p.321.
    ①Modernism: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1890-1930,ed.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London:Penguin 1991).
    ①C.S.Lewis,Temporum:An Inaugural Lecture (Cambridge,1955).The lecture is reprinted in his They Asked for a Paper (London,1962),pp.9-25.
    ①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26。
    ①薛诗绮译《存在主义:沙特》,见伍蠡甫、林骧华编著《现代西方文论选论现代各种主义及学派》(台北:书林出版,1992年),页197-198。
    ①林骧华译《荒谬剧场:尤奈斯柯》,见伍蠡甫、林骧华编著《现代西方文论选:论现代各种主义及学派》(台北:书林出版,1992年),页361-362。
    ②陈焜《黑色幽默文坛一朵奇葩“万有引力之虹”》,见《南洋商报·窗》,1980年9月7日。
    ①牧羚奴(陈瑞献)《竹杖子》,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2月6日,第5版及1972年2月13日,第4版。
    ①详参《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11-83。
    ②韩山元《越南情结》,《联合早报·现在·四方八面》,2009年1月16日,第2版。
    ①转引自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1。
    ②详参《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74。
    ①马来语Kampong,即乡村。
    ②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116。
    ③《蕉风月刊·牧羚奴作品专号》224期(1971年9月),页36。又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小说卷》(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20-226。
    ①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中国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页7-8。
    ②杨春时《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页115。
    ①撕狮(张金燕)《谈谈南洋的文艺热》,见1927年10月18日《新国民日报》副刊《荒岛》。
    ②撕狮(张金燕)《漫浪南洋一年的荒岛》,见1928年2月2日《新国民日报》副刊《荒岛》第35期。
    ③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戏剧学与文学研究。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戏剧系访问教授、美国依利诺依大学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访问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理事。主要著作有《比较戏剧学》、《幻想与真实》、《永远的乌托邦》、《中西最初的遭遇与冲突》、《新加坡华文文学论稿》、《20世纪西方戏剧思潮》(与陈世雄合著)等。
    ④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年),页50-51。
    ⑤编者(许杰)《尾巴的尾巴》,1928年10月4日《益群日报》副刊《枯岛》第7期。
    ①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年),页53。
    ②王慷鼎《战后十五年新加坡华文报刊析论》,见《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第3期,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奋斗报出版,1982年,页3-34。又见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1987年),页129-130。
    ③王慷鼎《战后十五年新加坡华文报刊析论》,见《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第3期,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奋斗报出版,1982年,页3-34。又见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1987年),页129-130。
    ①王慷鼎《战后十五年新加坡华文报刊析论》,见《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第3期,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奋斗报出版,1982年,页3-34。又见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1987年),页130。
    ②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年),页50-51。
    ③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253。
    ④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2003年),页57。
    ①原甸《我们的家乡是座万宝山》,见原甸《青春的哭泣》(新加坡:草原文化社,1962年),页4-7。
    ②欧清池这样评价钟祺的诗歌:“钟祺虽与周粲和杜红几乎同时出现在诗坛上,但才情似乎不如周粲,而思想深度更远远落在杜红之后。钟祺一向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诗人,是有其原因的。”见杨松年主编《从选集看历史:新马新诗选析(1919-1965)》(新加坡:创意圈工作室,2003年),页318。
    ③杜红,原名郑亚木,1936年生于新加坡,1960年毕业于南洋大学。50年代崛起,在提倡“爱国主义”文学运动中不论在理论建设或诗歌创作上都有积极表现的诗人,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五月》被归为“革命文学”。1959年退出红色队伍,受左派批判。其他作品有《树胶花开》、《抒情诗集》等。曾任教师和电视台剧本咨询,1983年任新加坡写作人协会会长。
    ④钟祺《马六甲古教堂》,见钟祺《土地的话》(新加坡:青年书局,1959年),页23-24。
    ⑤杜红《树胶花开》,见杜红《树胶花开》(新加坡:青年书局,1958年),页19-29。
    ⑥杜红《马来亚是我们的》,见杜红《树胶花开》(新加坡:青年书局,1958年),页43-49。
    ①杨春时2009年1月7日致予我的审读意见电邮。
    ②陈瑞献在《南洋商报·文艺》是最受主编梁明广重视的作家,他的发表量在《南洋商报·文艺》最高,达35篇之多。见第6章第3节。
    ①《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197。
    ②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15-16。
    ①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16。
    ②《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641。
    ③《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页174。
    ①新闻稿《南大文艺创作比赛,质量提高新人辈出》,见新加坡《星洲日报·新加坡新闻版》,1964年5月25日,页8。
    ②见本论文第五章第二节的表8:“陈瑞献在杨守默编〈青年文艺〉发表的作品”。
    ③泡蒂,原名黄如石(1940年-1968年)广东台山人,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著有小说《第三个希望》和诗集《火的得意》。
    ④韩山元,1942年出生。60年代以“宋丹”这个笔名发表文章最广为人知。1959年-1961年曾任赤道艺术研究会文学股负责人。中正中学旧制高中毕业,先后担任《知识报》、《民报》、《联合晚报》、《联合早报》记者兼编辑。著有《文艺与生活》、《人生百态一、二、三、四集》、《苦难的航程》、《隔着长堤》等。
    ①韩山元《文革与新加坡》,见《联合早报·四方八面》,2008年7月25日,第2版。
    ②韩山元《文革与新加坡》,见《联合早报·四方八面》,2008年7月25日,第2版。
    ①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135。
    ②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119。
    ③毛泽东在1942年5月2日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很有影响力地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定调以及指导文艺方向:(一)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是革命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二)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和文艺的源泉与典型化问题;(三)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和党的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四)文艺批评的标准和“人性论”等问题;(五)文艺界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整风运动,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反映革命根据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见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页210-218。
    ④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49-50。
    ⑤《阵线报》配合社阵成立创刊于1961年11月,每周一期。1972年12月停刊,前后共出版了603期。
    ①《新青年》是由社阵中央宣教出版委员会出版。1966年7月创刊,至1971年4月停刊,共出14期。
    ②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83。
    ③指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鸭都拉曼(Tungku Abdul Rabman)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④《阵线报·新年特刊》,1969年1月5日,第18版。
    ①《阵线报·新年特刊》,1969年1月5日,第19版。
    ①《阵线报·新年特刊》,1969年1月5日,第19版。
    ②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18。
    ①黄锦树《境外中文、另类租借、现代性》,见张锦忠编《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4年),页20-21。
    ②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
    ③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19。
    ④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24。
    ①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23。
    ②张永修提问《马华文学与现代主义》,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6。
    ③欧清池博士论文《方修及其作品研究》(上册)(新加坡:春艺图书贸易公司出版,2001年),页34。
    ④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3。
    ⑤《马华新文学史稿》、《马华文艺思潮的演变》、《马华新文学及其历史轮廓》、《马华新文学简史》、《马华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
    ⑥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中国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页200。
    ⑦由李廷辉任主席的编委会所出版的《新马华文文学大系》共8册,包括第一集《理论》、第二集《小说一》、第三集《小说二》、第四集《散文一》、第五集《散文二》、第六集《诗歌》、第七集《剧本》及第八集《史料》。收辑的文章与方修所偏重的大不相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大量转录了《蕉风》杂志的文章,方修则没采用。见李廷辉等人编《新马华文文学大系》(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1年)。
    ⑧张永修提问《马华文学与现代主义》,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5。
    ①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8年),页7。
    ②白垚指的这人物是梁明广(完颜藉)。他在回忆文章中这样写:“完颜藉胸襟如海,自在如山,其文心足以纳百川,其史识足以奠万哗。”,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96。
    ③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19。
    ①方修《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新加坡:青年书局,2008年),页409-413。
    ②见第5章第5节陈瑞献作品分析,以及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与收录最完整的一套9大卷《陈瑞献选集》(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出版,2006年)。
    ③周宁《新华文学评论的两种尺度》,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67。
    ④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页296。
    ①周宁《新华文学评论的两种尺度》,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74。
    ②谢克说:“10年的时间不算长,我们新加坡共和国出版的文艺刊物和文艺书籍,单单华文源流,就已经有三四百种,这样的成绩,是应该令人满意的。”见谢克《新华文坛十五年》(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1991年),页17。
    ③周宁《新华文学评论的两种尺度》,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79。
    ④谢克说:“新加坡共和国成立以来,文艺界最大的收获是新的写作人的大批涌现。这批文艺新兵,为我们暮气沉沉的文坛,带来蓬勃的朝气。”见谢克《新华文坛十五年》(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1991年),页14。
    ①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页139。
    ②朱成发2002年获中国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
    ③在写作新加坡左翼文学历史时,我和几位当年因左倾而坐牢的文艺作者作访谈,但他们都不愿在论文里被我提名引用。
    ④陈平《我方的历史》(My Side of History)(新加坡:Media Masters,2004年)。
    ⑤方壮璧《方壮璧回忆录》(雪兰莪:策略咨询研究中心,2006)。
    ⑥陈剑主编《浪尖逐梦:余柱业口述历史档案》(八打灵再也: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6年)。
    ①张锦忠《中国影响论与马华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32-133。
    ②转引自张锦忠《典律与马华文学论述》,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56。
    ③黄锦树《马华文学的酝酿期?—从经典形成、言/文分离的角度重探马华文学史的形成》,见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页40。
    ④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漏网之语》,2008年6月21日,页17。
    ①在《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老王婆茶坊说技》里面有描述西门庆在看到潘金莲的小脚后被迷住。见秦修容整理《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上中下(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①张锦忠《绪论: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55。
    ①70年代正值青年时期身在马来西亚的张锦忠,在他论文中回述新加坡现代主义文学副刊如何影响他时,曾说梁明广与陈瑞献在新加坡合编的《南洋周刊》文艺版《文丛》,每个星期天随《南洋商报》流通新马,散播了不少当代西方文学思潮与文化现象。见张锦忠《典律与马华文学论述》,收录于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56-157。
    ②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8年),页6-7。
    ①白垚《卷土穿山,兼天写地:反叛文学的凯歌》,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02-103。
    ①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见《现代出版界》9期(1933年2月)。
    ②杨春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非典型性》,《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
    ①陈瑞献《蝉声过程》,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49。
    ②陈瑞献《水濑行》,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小说卷》(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27-265。
    ③李苍(李有成)《戒严》,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6月7日,第10版。
    ④零点零《疯人院》,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73-74。
    ⑤流川《狗》,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2日,第2版。
    ⑥完颜藉(梁明广)《诗》,见《蕉风月刊·诗专号》205期(1969年11月),页4-6。又见《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页62-63。
    ⑦陈瑞献《平安夜》,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7月19日,第10版。又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小说卷》(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71-123。
    ①小黑《走江湖的夏老头》,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2月7日,第11版。
    ②李苍(李有成)《公园—致时间》,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11月28日,第9版。又见李有成《时间》,(台北:书林出版,2006年),页111-113。
    ③蓁蓁《某种必要》,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1月16日,第5版。
    ④陈瑞献《讯号》,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79。
    ①梅淑贞《波光》,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13-14。
    ②温任平《没有影子的》,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2日,第2版。
    ③贺兰宁《天朗》,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8月30日,第11版。
    ①陈瑞献《傻兵》,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46-247。
    ①陈瑞献《单数疆域》,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71-273。
    ②陈瑞献《单数疆域》,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73。
    ①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49-50。
    ①张锦忠《绪论: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48-49。
    ②详参本论文第二章第二节。
    ③阿伦·何布-格力叶《新小说,新人》,见《蕉风月刊·小说专号》211期(1970年6月及7月合刊),页150-156。
    ④何布-格力叶著,陈瑞献译《场景·引言》,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三》(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364-365。
    ①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页40。
    ②张锦忠《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页4。
    ③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15。
    ④林也《解放的新世界:新马现代文学的发展》,见《蕉风月刊》232期,1972年6月,页25-46。
    ①Modernism: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1890-1930,ed.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London:Penguin 1991),p.19.
    ②周宁《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研究:问题与意义——〈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导言》,见《回顾与展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20周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2。
    ①潘正镭、周维介访张锦忠谈新华/马华现代文学《旧雨问答》,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36-238。
    ②白垚写道:“那时,《南洋商报》在星马分别发行,文艺副刊在新加坡编,星马同版。”,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18。张锦忠在他的一篇论文中也说,梁明广和陈瑞献在新加坡合编的《南洋周刊》文艺版《文丛》每个星期天随《南洋商报》流通新马。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57。
    ①转引自村野四郎著,陈千武译《现代诗的探求》(台北:田园出版社,1958年),页122。
    ②陈瑞献《与纪亦维谈诗》,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01。
    ③超现实主义受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表现在:人存在的全貌,只用通常所称意识的精神的上部组织是无法捕捉的。若不把埋没在里面的意识界,即潜意识表现出来,实无法捕捉人完全存在。因此才采用在梦里心象的自动记述法,做为诗的方法。见村野四郎著,陈千武译《现代诗的探求》(台北:田园出版社,1958年),页10。
    ④转引自村野四郎著,陈千武译《现代诗的探求》(台北:田园出版社,1958年),页11。
    ①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新加坡《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后收录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2-139。
    ②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4-35。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04-131。
    ③梁明广退休后一直还为新加坡《联合早报》写时事评论与专栏作品。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5。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29。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5-26。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08-109。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6。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09。
    ②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6。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10。
    ③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4。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28-129。
    ①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新加坡《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9。
    ②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26。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09。
    ③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5。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0。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5。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0-131。
    ①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新加坡《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5-136。
    ①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新加坡《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后收录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6-137。
    ②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新加坡《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8。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0。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19-120。
    ①周粲《我国当前诗歌的一般检讨》,见新加坡《新社文艺》第六期,1968年6月,页6。
    ①《巨人》为陈瑞献第一部诗集,于1968年5月5日由五月出版社出版。2006年收录进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82-284。
    ②郑英豪《时间只在精进中留痕:读〈陈瑞献选集〉》,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2007年5月4日,第5版。
    ①牧羚奴(陈瑞献)《牧羚奴小说集·后记》,见《牧羚奴小说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页88。
    ②牧羚奴(陈瑞献)《牧羚奴小说集·后记》,见《牧羚奴小说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页88。
    ①陈瑞献《法国新小说》,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11-115。
    ②伽芬译《新小说,新人》,见《蕉风月刊·小说专号》211期(1970年6月及7月合刊),页150。
    ①林仁余《法国新小说教父参观陈瑞献艺术馆》,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2004年2月15日,第5版。
    ①潘正镭《十一问陈瑞献的法国接触》,见新加坡《联合早报·现在》,2006年8月1日,第4版。
    ②子凡《与陈瑞献谈文学、翻译与绘画》,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 年),页58-59。
    ①《蕉风月刊》231期,1972年5月,页44。
    ①完颜藉《爬山与文艺》,见《蕉风月刊》230期,1972年4月,页5-6。
    ②Bourdieu,Pierre,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New York:Columbia UP,1993.
    ①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页117。
    ②《文艺季风》第4期,星大中文学会出版,1967年7月。
    ③《文艺季风》第5期,星大中文学会出版,1968年10月。
    ④《文艺季风》第5期,星大中文学会出版,1968年10月,页1。
    ①《文艺季风》第6期,星大中文学会出版,1969年6月。
    ①仄·古花拉(Dr.Ernesto Che Guevara),1928年生于阿根廷,是一个工程师的儿子。他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不久,便参与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他曾在委地马拉作战,在古巴完成革命,最后死在玻利维亚,时年39岁。
    ②公孙禹(陈瑞献)译《仄·古花拉论游击战略》,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1日,第3版。
    ③详参第五章第二节。
    ④陈暮(贺兰宁)《掌铃人:给牧羚奴》,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6月7日。又见第五章第二节。
    ①泡蒂《无痕》,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7月5日,第10版。
    ①贺年编《世界经典演讲辞金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23。
    ②贺年编《世界经典演讲辞金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123-124。
    ①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18。
    ①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20。
    ②梁明广在1968年发表两篇被论者视为文学运动宣言的重要论文:一篇是《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另一篇是《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两篇文章都强调文学的创作自由。
    ③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20。
    ④白垚《千诗举火,十路书声:马新现代诗的会合》,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96。
    ①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0。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17-120。
    ①陈瑞献《略说明广》,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300-301。
    ②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封底文字。
    ①林也《解放的新世界:新马现代文学的发展》,见《蕉风月刊》232期(1972年6月),页33-40。
    ②《〈文艺〉版的二不主义》/征稿启事,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2月8日,第13版。
    ①方桂香《巨匠陈瑞献》(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2年),页246。
    ①杨群《新诗格律及其他》,见《南洋商报》,1965年1月18日,第10版。
    ①林也《解放的新世界:新马现代文学的发展》,见《蕉风月刊》232期(1972年6月),页29-32。
    ①梁明广《序》,见《陈瑞献诗集(1964-1991)》(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92年),页1。
    ②见第三章第一节《共产份子渗透新加坡华社》。
    ③梁明广《序》,见陈瑞献《陈瑞献选集·小说剧本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Ⅵ-Ⅶ
    ①张锦忠《文学史方法论—一个复系统的考虑:兼论陈瑞献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系统的兴起》,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页174-175。
    ①陈暮(贺兰宁)《掌铃人—给牧羚奴》,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7月21日,第24版。
    ①潘正镭《序〈散文论评卷〉》,见徐锋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论评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Ⅶ。
    ②张永修提问《马华文学与现代主义》,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9。
    ①张瑞星(张锦忠)《编后话》,见《蕉风月刊》332期(1980年11月),页156。
    ②《陈瑞献专辑》编者的话《写在之前》,见《蕉风月刊》442期(1991年5,6月号)。
    ①编辑人语《多媒体的艺术家》,见《蕉风月刊·陈瑞献专号》459期(1994年3,4月号),页1。
    ①白垚《卷土穿山,兼天写地:反叛文学的凯歌》,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01-102。
    ①蓁蓁《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②零点零《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③贺兰宁《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①莫邪《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②夏芷芳《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③流川《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④南子《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⑤牧羚奴《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①孟仲季《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②林方《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①完颜藉《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②沈璧浩《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③吴伟才《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①文恺《15人序》,见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②郁达夫《几个问题》,见方修《马华新文学大系(1919-1942)理论批评二集》(香港:世界出版社,2000年),页446。
    ③郁达夫《晨星的今后》,见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1939年1月9日。
    ④黄锦树《马华文学的酝酿期?—从经典形成、言/文分离的角度重探马华文学史的形成》,见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页34-35。
    ①典范的观念,参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王道怀译(台北:远流,1989年)。
    ②黄锦树《马华文学的酝酿期?—从经典形成、言/文分离的角度重探马华文学史的形成》,见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页41-42。
    ③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8年),页6-7。
    ①张锦忠《绪论: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54。
    ②张锦忠《文学史方法论—一个复系统的考虑:兼论陈瑞献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系统的兴起》,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页171-175。
    ③潘正镭、周维介访张锦忠谈新华/马华现代文学《旧雨问答》,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1。
    ④张锦忠《陈瑞献、翻译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页180-181。
    ⑤张锦忠1997年毕业于台湾台大外国语文学研究所的英文博士论文《文学影响与文学复系统之兴起》(Literary Interfere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Literary Polysystem)
    ⑥潘正镭、周维介访张锦忠谈新华/马华现代文学《旧雨问答》,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37。
    ①季羡林《〈陈瑞献选集〉序》,见季羡林《季羡林文集》(共24卷)之《第十四卷·序跋杂文及其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98-101。又见陈瑞献《陈瑞献选集》一套5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Ⅲ。
    ②余秋雨《陈瑞献印象》,见徐锋编5卷本《陈瑞献选集·美术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14-16。
    ①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页125。
    ①牧羚奴(陈瑞献)《诗人的冥想》,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10月6日,第12版。
    ②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36-37。
    ①陈瑞献《两个沙特》,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05。
    ②艾略特《鸡尾酒会》第一幕第三场。
    ①徐锋编《陈瑞献选集·小说/剧本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页Ⅵ。
    ①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页25-26。
    ①蓁蓁《游魂的控诉:论陈瑞献的小说〈不可触的〉》,见《陈瑞献小说集》(新加坡:跨世纪制作城,1996),页248。
    ①梁明广《序》,见《陈瑞献诗集(1964-1991)》(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92年),页1。
    ②梁明广《序》,见《陈瑞献诗集(1964-1991)》(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92年),页1。
    ①英培安《手术台上·后记》,(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页86。
    ②英培安《歌:献给所有为正义牺牲的人》,见方修《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下册)》,(新加坡:青年书局,2008年),页412。
    ③痖弦《唇》,见痖弦《深渊》(台北:晨钟出版社,1970年),页171-173。
    ①郁达夫《晨星的今后》,见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1939年1月9日。
    ①柳北岸《洁白的杯盘》,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3月29日,第12版。
    ①牧羚奴(陈瑞献)《卡夫卡及其〈绝食的艺人〉》,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3月22日,第9版。
    ②Tithonus:希腊神话故事。Tithonus求神让他永生,他得永生。但他忘了求永远的青春,所以,他一直衰老,却永远不死。
    ③Tantalus:希腊神话故事。Tantalus为宙斯之子,因泄漏天机,被罚永立齐颚之水中,欲喝水水位下退,欲食头顶树上果实,树枝上升。
    ①牧羚奴(陈瑞献)《虱》(上),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7月26日,第10版。《虱》(下),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8月2日,第11版。
    ①牧羚奴(陈瑞献)《海的武器》,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1月12日,第9版。
    ②牧羚奴(陈瑞献)《蜡翅》,见《蕉风月刊·牧羚奴作品专号》224期(1971年9月),页36。
    ③陈瑞献《异教徒》,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5月16日,第8版。
    ④牧羚奴(陈瑞献)《异教徒》,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5月16日,第8版。
    ①威北华《黎明前的行脚》,星洲世界书局有限公司印行,页76。
    ①零点零《新加坡》,见《南洋商报·文艺》,1968年2月9日,第12版。又见《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页172-173。
    ①李苍(李有成)《公园—致时间》,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11月28日,第9版。又见李有成《时间》,(台北:书林出版,2006年),页111-113。
    ①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8年),页85。
    ①蓁蓁《短歌行》,见《南洋商报·文艺》,1969年7月25日,第8版。又见《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页188。
    ①英培安《金鱼》,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4月5日,第13版。
    ①覃子豪《瓶之存在》,见《覃子豪全集》(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员会,1965年),页298-301。
    ①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21。
    ①子凡《答客问:与陈瑞献谈文学、翻译与绘画》,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年),页63。
    ②子凡《答客问:与陈瑞献谈文学、翻译与绘画》,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年),页63。
    ①聂鲁达作/Robert Bly英译,黎骚(梁明广)中译《白色玩具羊》,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1月14日,第4版。
    ①(葡萄牙)格拉(Alvaro Guerra)著,欧阳云(陈瑞献)译《白马》,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22日,第3版。
    ①牧羚奴(陈瑞献)译《君德·革拉士的〈局部麻醉剂〉》,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1月7日,第4版。
    ①完颜藉(梁明广)译《局部麻醉剂》编者的话,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1月7日,第5版。
    ①完颜藉(梁明广)译《岂敢湖》,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7月25日,第2版。
    ②子凡《答客问:与陈瑞献谈文学、翻译与绘画》,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年),页63。
    ①完颜藉(梁明广)《天国的喜筵·编者的话》,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1日,第2版。
    ②骚(梁明广)改写G·迈克著《女王罢工的那段日子》,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8日,第2版
    ③完颜藉(梁明广)译《尼克逊与艾格纽可以收买》,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8日,第2版。
    ①南宫季(梁明广)辑《莎老头托老头萧老头与伏老头》,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9日,第3版。
    ①南宫季(梁明广)《小心肝火》,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5日,第2版。
    ②吕仆(陈瑞献)《沙特近况》,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7月25日,第3版。
    ①钱歌川《疲堕的一代找到归宿》,见《南洋商报·文艺》,1967年2月8日,第13版。
    ①吕仆(陈瑞献)《沙特近况》,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7月25日,第3版。
    ①哑树(陈瑞献)《关于马尔贡X》,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26日,第3版。
    ①阿蒙(陈瑞献)《卡缪早期作品》,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8日,第3版。
    ②牧羚奴(陈瑞献)译《赫柏的散文诗:当世界停止不动》,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8日,第3版。
    ①罗(陈瑞献)译《纪伯伦寓言三则:影子》,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22日,第3版。
    ②陆秀叔(陈瑞献)《普鲁斯特》,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9日,第2版。
    ①陆秀叔《普鲁斯特百年冥诞》,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9日,第2版。
    ①上官湖(陈瑞献)中译:《一九七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金得主:智利诗人聂鲁达访谈》,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0月24日,第4版。
    ①小禾(郝小菲)译《西达协奏曲的创造者:印度西达大家拉维·桑卡访谈》,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4月9日,第4版。
    ②红鞑子(陈瑞献)译《印度雕塑家雪卡儿访谈》,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1月16日,第5版。
    ③阿骨打(陈瑞献)选译《治疗日记》,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0月24日,第4版。
    ①流川《狗》,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2日,第2版。
    ①痖弦《殡仪馆》,见痖弦《痖弦诗集》(台北:洪范书店,2001年),页27-30。
    ②陈瑞献《冰魂》,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42。
    ③陈瑞献《现实》,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00-101。
    ①《诗语录》,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12日,第2版。
    ①沈璧浩《夜行》,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2月19日,第4版。
    ①蓁蓁《某种必要》,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1月16日,第5版。
    ①零点零《风》,见《南洋商报·文丛》,1972年1月23日,第5版。
    ①关(陈瑞献)《带着人像的苹果》/沙龙,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9月26日,第3版。
    ②小叔(陈瑞献)《丘瑞河的〈回音对月〉》,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1日,第3版。
    ①石(陈瑞献)《麦·夏卡尔的〈兵荒马乱〉》,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15日,第3版。
    ②钟(陈瑞献)《罗丹的〈尼金斯基像〉》,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8月22日,第3版。
    ①兰(陈瑞献)《西撒作〈造型(雕塑)〉》,见《南洋商报·文丛》,1971年10月17日,第5版。
    ①掌柜(梁明广)《咖啡座开张启事》,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9月3日,第8版。
    ①司徒双(陈瑞献)《寓言:庄子的年龄》,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9月3日,第8版。
    ①司徒双(陈瑞献)《寓言:天的层次》,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9月3日,第8版。
    ①津波斯嘉著,陈瑞献译《底片》,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三》(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315。
    ①梁明广《序:陈瑞献的刀艺》,见陈瑞献《陈瑞献纸刻》(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83年),页25。
    ①特里凡著,丘柳漫译《煤匠之佛道》(新加坡:新加坡文物局出版,2004年),页328。
    ①公孙笑(陈瑞献)《最短的社论:从“有牛的人”说起》,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10月15日,第8版。
    ②公孙秃(陈瑞献)《论男仕的新发型》,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11月5日,第8版。
    ③公孙笑(陈瑞献)《最短的社会:摸鼻子哲学》,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10月14日,第4版。
    ①公孙笑(陈瑞献)《最短的社论:TV爸妈》,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12月2日,第4版。
    ②公孙笑(陈瑞献)《最短的社会:算火柴的意义》,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12月23日,第4版。
    ③公孙笑(陈瑞献)《最短的社论:〈老VS幼〉》,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1年3月8日,第2版。
    ①渥大客(梁明广)《最短的游记:〈要是你,你肯出来么?〉》,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0年6月15日,第2版。
    ②空不空(梁明广)选译《最短的小说三则》,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11月11日,第4版。
    ①虫二(梁明广)《最短的文选:陶渊明的好色诗》,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0年6月29日,第2版。
    ①慕容(王争)(陈瑞献)《海比你更了不起:访法国女航海家法兰索亚》,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10月1日,第8版。
    ①骚(梁明广)《诗旺与鸡荒》,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4月15日,第8版。
    ①上厨(陈瑞献)《黑幽默点心》,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2月18日,第8版。
    ①土龙(陈瑞献)《问钟点》,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12月17日,第8版。
    ②朱(陈瑞献)《职业病》,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8年12月24日,第8版。
    ③剃剃(陈瑞献)《何必多讲》,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2月4日,第8版。
    ④阿弟(陈瑞献)《阔佬》,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79年2月4日,第8版。
    ①掌柜(梁明广)《最后一杯咖啡》,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3年3月13日,第9版。
    ①陈瑞献《敬掌柜一杯》,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3年3月13日,第9版。
    ①王奥奇(曾希邦)《天下无不散筵席》,见《南洋商报·咖啡座》,1983年3月13日,第9版。
    ①窗内人(梁明广)《窗》刊首语里所引的《旅中的一夜》的诗作者谷梁穗是郑英豪。
    ①窗内人《窗》,见《南洋商报·窗》,1979年7月1日。
    ①艾雪著,陈瑞献译《无限之探讨》,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三》(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61。
    ①张锦忠《跨越半岛,星散群岛》,见张锦忠编《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页139-140。
    ②黄崖,1932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厦门,1950年曾任香港《大学生活》编辑,《中国学生周报》副社长,移居马来西亚后,担任《学生周报》、《蕉风月刊》编辑。70年代创办《星报》综合性杂志。
    ①白垚《千诗举火,十路书声:马新现代诗的会合》,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98。
    ①《蕉风月刊·戏剧特大号》207期(1970年1月及2月合刊),页240。
    ②张锦忠《一九七三年,陈瑞献》。见《人文杂志》。
    ③张永修,1961年出生于马六甲,马来西亚《南洋商报·南洋文艺》副刊编辑。曾任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星云》编辑(1988-1994)。著有《失传》、《给现代写诗》。
    ④张永修《古楼见瑞献》,见方桂香《巨匠陈瑞献》(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2年),页254。
    ①白垚《卷土穿山,兼天写地:反叛文学的凯歌》,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00。
    ①牧羚奴《组屋》,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58-60。
    ①英培安《夜行》,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43-45。
    ①零点零《疯人院》,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73-74。
    ①梅淑贞《波光》,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13-14。
    ①白垚《那些旧事,无端的》,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85-91。
    ①完颜藉(梁明广)译《我才不把你们放在眼里》,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16-17。
    ②罗炎译《论小说》,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76。
    ③苏滨郎(陈瑞献)译《从月球看新的人类》,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34。
    ①苏滨郎(陈瑞献)译《诗艺》,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35-36。
    ②苗苗(白垚)《杭思朗的左脚伸出以后》,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41-42。
    ③苗苗(白垚)《杭思朗的左脚伸出以后》,见《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41-42。
    ①《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92,93,94。
    ②《蕉风月刊》202期(1969年8月),页95。
    ③《蕉风月刊》203期(1969年9月),页96。
    ①《蕉风月刊》203期(1969年9月),页95-96。
    ②《蕉风月刊》204期(1969年10月),页96。
    ①温瑞安《茫然外记》,见《蕉风月刊》245期(1973年7月),页59-60。
    ①周唤《故事之外》,见《蕉风月刊》206期(1969年12月),页48-49。
    ①艾文《暮》,见《蕉风月刊》214期(1970年10月),页44-45。
    ①归雁《在你眼中:给我亲爱的母亲》,见《蕉风月刊》208期(1970年3月),页32-33。
    ①赖敬文《水灾》,见《蕉风月刊》225期(1971年10月),页77-78。
    ①沙河《上午或者下午》,见《蕉风月刊》222期(1971年7月),页34-35。
    ②马仑《新马华文作者风采》(吉隆坡:彩虹出版社,2000年),页49。
    ①陈政欣《面夜》,见《蕉风月刊》229期(1972年3月),页28-29。
    ②马仑《新马华文作者风彩》(吉隆坡:彩虹出版社,2000年),页267。
    ①沙禽《剪不断的思维》,见《蕉风月刊》239期(1973年元月特大号),页60-61。
    ①沈本爱《浮沉》,见《蕉风月刊》233期(1972年7月),页52-53。
    ①《蕉风月刊》 209期(1970年4月),页94-95。
    ②《蕉风月刊》210期(1970年5月),页95-96。
    ③陈瑞献《尼金斯基日记·再版后记》,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26-227。
    ①《蕉风月刊》214期(1970年10月),页93-94。
    ②《蕉风月刊》225期(1971年10月),页94,95
    ③《蕉风月刊》215期(1970年11月),页85-87。
    ①蓝波著,赖瑞和译《黎明》,见《蕉风月刊》236期(1972年10月),页5。
    ②贝尔(Henri Peyre)著,赖瑞和译《释蓝波(黎明》》,见《蕉风月刊》236期(1972年10月),页6-7。
    ①《蕉风月刊·小说特大号》211期(1970年6月及7月合刊),页219-220。
    ①《蕉风月刊·小说专号》212期(1970年8月),页94-95。
    ②《蕉风月刊》216期(1970年12月),页95。
    ①《蕉风月刊·马来文学作品专号》220期(1971年4月及5月合刊特大号),页249-251。
    ①《蕉风月刊·电影专号》235期(1972年9月),页103-104。
    ①《蕉风月刊·戏剧特大号》207期(1970年1月及2月合刊),页239,240。
    ①《蕉风月刊》208期(1970年3月),页94-95。
    ①《蕉风月刊》241期(1973年3月),页90-91。
    ②黄润岳曾任马来西亚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获中国国立政治大学法学士。著有《英伦见闻》(1958),《理旧稿》(1958),《美游杂记》(1959),《教育丛谈》(1962),《黄金时代》(1962),《龙引十四年》(1969)。
    ①《蕉风月刊》239期(1973年1月特大号),页118。
    ①张永修提问《马华文学与现代主义》,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9。
    ①《蕉风月刊》223期(1971年8月),页93-94。
    ②《蕉风月刊》217期(1971年1月),页95。
    ①李苍(李有成)《一只年轻的死狗》,见《蕉风月刊》210期(1970年5月),页46-47。
    ①梅淑贞《潺湲流泉》,见《蕉风月刊·诗专号》205期(1969年11月),页14。
    ②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310。
    1.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青年文艺》(1964年-1966年)。
    2.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青年园地》(1967年-1970年)。
    3.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1967年-1970年)。
    4.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丛》(1971年-1972年)。
    5.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咖啡座》(1978年-1983年)。
    6.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窗》(1979年-1980年)。
    7.新加坡《星洲日报》副刊《晨星》(1939年1月9日)。
    8.新加坡《星洲日报》(1964年-1965年)。
    9.新加坡《燎原报》(1968年)。
    10.新加坡《阵线报》(1968年-1969年)。
    11.新加坡《新国民日报》(1927年-1928年)。
    12.新加坡《益群日报》副刊《枯岛》(1928年)。
    13.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2009年)。
    1.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1969年-1974年)。
    2.新加坡《猎户》(1969年)。
    3.新加坡《文艺季风》(1967年-1969年)。
    4.新加坡《新社文艺》(1968年)。
    5.新加坡《楼》(1977年)。
    1.Borges,Jorge Luis《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2.安海姆《艺术与视觉心理学》(台北:雄狮图书,1982年)。
    3.巴特,罗兰《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
    5.北川冬彦《现代诗解说》(台北:葡萄园诗刊社,1970年)。
    6.陈瑞献、安敦礼合译《法国现代文学选集1》(法国大使馆文化处,1970年)。
    7.陈瑞献、郝小菲合译《尼金斯基日记》(马来西亚《蕉风文丛》,1971年)。
    8.陈瑞献、梅淑贞合译《湄公河:拉笛夫诗》(马来西亚《蕉风文丛》,1973年)。
    9.陈瑞献、史孚合译《法国现代文学选集2》(法国大使馆文化处,1970年)。
    10.陈瑞献《陈瑞献》(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2001年)。
    11.陈瑞献《陈瑞献诗》(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83年)。
    12.陈瑞献《陈瑞献诗集1964-1991》(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92年)。
    13.陈瑞献《陈瑞献文集》(新加坡新闻及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14.陈瑞献《陈瑞献选集:美术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5.陈瑞献《陈瑞献选集:散文/论评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6.陈瑞献《陈瑞献选集:诗歌/寓言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7.陈瑞献《陈瑞献选集:小说/剧本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8.陈瑞献《陈瑞献选集:译著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
    19.陈瑞献《陈瑞献选集》(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1998年)。
    20.陈瑞献《陈瑞献艺术馆》(陈瑞献艺术馆,1993年)。
    21.陈瑞献《陈瑞献寓言》(英法文版)(新加坡:亚太图书公司,1996年)。
    22.陈瑞献《陈瑞献寓言》(中英文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6年)。
    23.陈瑞献《陈瑞献纸刻》(新加坡:智力出版社,1983年)。
    24.陈瑞献《蜂鸟飞》(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
    25.陈瑞献《峇厘魔》(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年)。
    26.陈瑞献《牧羚奴诗二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1年)。
    27.陈瑞献译《索列斯库诗选》(中国作家出版社,1996年)。
    28.陈瑞献中译《索列斯库诗选》(新加坡诗出版社,1995年)。
    29.牧羚奴(陈瑞献)《巨人》(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8年)。
    30.牧羚奴(陈瑞献)《牧羚奴小说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69年)。
    31.陈贤茂主编;吴弈锜,陈剑晖副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年)。
    32.陈映真等著,方修编《新马文学史丛谈》(新加坡:春艺图书贸易公司出版,1999年)。
    33.陈平《我方的历史》(My Side of History)(新加坡:Media Masters,2004年)。
    34.陈剑主编《浪尖逐梦:余柱业口述历史档案》(八打灵再也:策略资讯研究中心,2006年)。
    35.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香港:今代图书,出版年代不详)
    36.村野四郎《现代诗的探求》(台北:田园出版社,1969年)
    37.村野四郎著,陈千武译《现代诗的探求》(台北:田园出版社,1958年)
    38.歹羊《点·线随笔》(八打灵再也:蕉风出版社,1972年)
    39.戴望舒《戴望舒诗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40.单德兴译《英美名作家访谈录》(台北:书林出版社,1986年)
    41.杜夫海纳,米盖尔《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42.杜威《哲学的改造》(台北:正文出版社,1966年)
    43.方桂香《巨匠陈瑞献》(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2年)
    44.方桂香《另一种解读:方桂香文学评论集》(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2年)。
    45.方桂香主编《陈瑞献谈话录》(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4年)。
    46.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47.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48.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49.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诗歌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0.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小说/剧本卷》(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1.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二》(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2.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三》(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3.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译著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4.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寓言卷》(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
    55.方修《马华新文学大系·理论一集》(新加坡:世界书局,1972年)
    56.方修《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新加坡:青年书局,2008年)。
    57.方修《新马文学史论集》(香港与新加坡: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新加坡文学书屋联合出版,1986年)
    58.方修《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吉隆坡: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1987年)。
    59.方壮璧《方壮璧回忆录》(雪兰莪:策略咨询研究中心,2006年)。
    60.佛洛伊德《梦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61.福永光司《庄子:古代中国的存在主义》(台北:三民书局,1971年)
    62.干永昌,廖鸿钧,倪蕊琴编选《比较文学研究译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63.高尔基著,夏衍译《母亲》(香港:香港艺文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详)
    64.龚鹏程《经典与现代生活》(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年)
    65.郭沫若译《英诗译稿》(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66.何启良、祝家华、安焕然主编《马来西亚、新加坡:社会变迁40年(1965-2005)》(新山:南方学院出版社,2006年)。
    67.贺兰宁编《新加坡15诗人新诗集》(新加坡:五月出版社,1970年)。
    68.贺年编《世界经典演讲辞金榜》(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69.胡品清《现代文学散论》(台北:文星书店,1964年)。
    70.怀特海,阿尔弗雷德诺思《怀海德对话录:一位大哲学家的智慧》(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年)。
    71.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
    72.黄孟文、徐廼翔主编《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年)。
    73.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
    74.季羡林《季羡林文集》(共24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5.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76.金元浦《文学解释学》(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7.卡夫卡,富兰兹《绝食的艺术家:卡夫卡小说及研究》(台北:展钟出版社,1970年)。
    78.卡缪《现代小说论》(台北:十月出版社,1968年)。
    79.劳思光《存在主义哲学》(香港:亚洲出版社,1959年)。
    80.劳斯《希腊的神与英雄》(香港:中流出版社,1958年)。
    81.李苍(李有成)《鸟及其他》(槟城:犀牛出版社,1969年)。
    82.李有成《时间》(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83.李有成《在甘地铜像前:我的伦敦札记》(台北:允晨文化,2008年)。
    84.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23-1965》(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
    85.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1998年)。
    86.李欧梵《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87.李普曼编;邓鹏译《当代美学》(北京:光明日报,1986年)。
    88.李英豪《批评的视觉》(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
    89.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90.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香港:建文书局,1959年)。
    91.联合早报编《跨世纪的文化对话》(新加坡:联合早报/联邦出版社,1999年)。
    92.梁明广《文字杂耍》(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3年)。
    93.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
    94.林任君主编《我们的七十年,1923-1993》(新加坡: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1993年)。
    95.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96.刘辉章《祁克果的人生哲学》(台中:普天出版社,1969年)。
    97.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98.刘勇、尚礼主编《现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99.罗素《哲学中之科学方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100.洛夫,张默,痖弦主编《中国现代诗论选》(高雄:大业书店,1969年)。
    101.洛夫《诗的探险》(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68年)。
    102.马仑《新马华文作者风采》(吉隆坡:彩虹出版社,2000年)。
    103.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
    104.苗秀《苗秀小说选》(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1999年)。
    105.南大学生会第七届执委会秘书部编《南洋大学学生会第七届执行委员会常年工作报告及其他》(新加坡:南大学生会,1964年)。
    106.尼采《历史之用途与滥用》(台北:水牛出版社,1969年)。
    107.欧清池《方修及其作品研究》(新加坡:春艺图书贸易公司出版,2001年)。
    108.潘正镭《看:潘正镭报导文学集》(新加坡:顽石出版社,1983年)。
    109.齐克果《诱惑者的日记:存在主义大师》(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110.钱光培《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2.沙特《沙特小说选》(台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
    11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精选一百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
    114.斯宾诺莎《斯宾诺莎书信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5.苏菲《战后二十年新马华文小说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
    116.覃子豪《覃子豪全集》(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员会,1965年)。
    117.托雷斯-里奥塞科,阿图罗《拉丁美洲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118.瓦雷里,保尔《瓦雷里诗歌全集》(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
    119.完颜藉(梁明广)《填鸭》(八打灵再也:蕉风出版社,1972年)。
    120.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九龙:香港远东图书公司,1965年)。
    121.伍蠡甫、林骧华编著《现代西方文论选:论现代各种主义及学派》(台北:书林出版,1992年)。
    12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3.萧依钊主编《花踪·文汇5》(八打灵:星洲日报,2001年)。
    124.谢克《新华文坛十五年》(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1991年)。
    125.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中国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26.亚历山大里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台北:大陆书店,1971年)。
    127.杨春时、俞兆平、黄鸣奋《文学概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28.杨春时《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9.杨春时《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0.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2年)。
    131.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
    13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3.叶泥《里尔克及其作品》(高雄:大业书店,1969年)。
    134.叶维廉《解读现代·后现代: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思索》(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
    135.余光中《寸心造化》(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5年)。
    136.詹姆士,威廉《论思想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137.詹姆斯·尼尔孙编;林哲雄译《当代智慧人物访问录》(台北:文星书店,1966年)。
    138.张锦忠、黄锦树、庄华兴编《回到马来亚:华马小说七十年》(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8年)。
    139.张锦忠、黄锦树合编《别再提起:马华当代小说选1997-2003》(2004年)。
    140.张锦忠《白鸟之幻》(八打灵:人间出版社,1982年)。
    141.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
    142.张锦忠《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
    143.张默,痖弦主编《中国现代诗选》(高雄:创世纪诗社,1967年)。
    144.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
    145.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146.赵雅博《20世纪哲学流派:〈现象学·存在主义·构成主义〉》(台北:哲志出版社,1970年)。
    147.赵雅博《存在主义论丛》(台北:大中国图书,1966年)。
    148.赵雅博《西洋哲学的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
    149.赵滋蕃编《寒山的时代精神》(台北:这一代出版社,1970年)。
    150.郑英豪《论陈瑞献》(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5年)。
    151.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美学文艺学方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152.钟祺《谈谈诗歌创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1966年)。
    153.周宁《回顾与展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20周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4.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
    155.朱成发《红潮:新华左翼文学的文革潮》(新加坡:玲子传媒,2004年)。
    156.朱光潜《谈美》(台湾:雅文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详)。
    15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香港:文化资料供应社,1977年)。
    158.朱光潜《朱光潜选集》(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年代不详)。
    159.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阿伦·何布-格力叶《新小说,新人》,见《蕉风月刊·小说专号》211期(1970年6月及7月合刊),页150-156。
    2.白垚《隔岸的灯火:完颜藉印象》,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20。
    3.白垚《卷土穿山,兼天写地:反叛文学的凯歌》,见《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102-103。
    4.白垚《千诗举火,十路书声:马新现代诗的会合》,见白垚《缕云起于绿草》(八打灵:大梦书房,2007年),页96。
    5.编辑人语《多媒体的艺术家》,见《蕉风月刊·陈瑞献专号》459期(1994年3,4月号),页1。
    6.陈瑞献《法国新小说》,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111-115。
    7.陈瑞献《与纪亦维谈诗》,见方桂香主编《陈瑞献选集·散文/评论卷一》(新加坡:创意圈出版社,2006年),页201。
    8.方修《总序:马华新文学简说》,见《马华新文学大系·理论一集》(新加坡:世界书局,1972年),页3。
    9.伽芬译《新小说,新人》,见《蕉风月刊·小说专号》211期(1970年6月及7月合刊),页150-156。
    10.胡愈之《我的回忆》,1990年。转引自谢诗坚《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中国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页77。又见杨进发《马来亚共产主义的起源》(C.F.Yong,“The Origins of Malayan Communism”,published by South Seas Society,Singapore, 1997),页266-267。
    11.黄锦树《境外中文、另类租借、现代性》,见张锦忠编《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埔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4年),页20-21。
    12.黄锦树《马华文学的酝酿期?—从经典形成、言/文分离的角度重探马华文学史的形成》,见黄锦树《马华文学的内在中国的语言与文学史》(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6年),页40。
    13.季羡林《〈陈瑞献选集〉序》,见季羡林《季羡林文集》(共24卷)之《第十四卷·序跋杂文及其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98-101。又见陈瑞献《陈瑞献选集》一套5卷(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页Ⅲ。
    14.林仁余《法国新小说教父参观陈瑞献艺术馆》,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2月15日,第5版。
    15.林也《解放的新世界:新马现代文学的发展》,见《蕉风月刊》232期(1972年6月)页33-40。
    16.潘正镭、周维介访张锦忠谈新华/马华现代文学《旧雨问答》,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1。
    17.潘正镭《十一问陈瑞献的法国接触》,见新加坡《联合早报·现在》,2006年8月1日,第4版。
    18.完颜藉(梁明广)《开个窗,看看窗外,如何?》,见《文艺季风》第5期,1968年10月(新加坡:新大中文学会出版),页30。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再也: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17-120。
    19.完颜藉(梁明广)《六八年第一声鸡啼的时候》,见《南洋商报·新年特刊》1968年1月1日,第17版。又见完颜藉《填鸭》(八打灵再也:蕉风出版社,1972年),页132-139,
    20.王慷鼎《战后十五年新加坡华文报刊析论》,见《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第3期,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奋斗报出版,1982年,又见王慷鼎《新加坡华文报刊史论集》(新加坡:新社,1987年),页130。
    21.杨春时《现代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页115。
    22.杨群《新诗格律及其他》,见《南洋商报》,1965年1月18日,第10版。
    23.杨松年《本地意识与新马华文文学:1949年以前新马华文文学分期刍议》。见杨松年《新马华文现代文学史初编》(新加坡:BPL教育出版社,2000年),页18。
    24.叶维廉《从跨文化网路看现代主义》,见叶维廉《解读现代·后现代: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思索》(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页2。
    25.余秋雨《陈瑞献印象》,见徐锋编5卷本《陈瑞献选集·美术卷》(武汉:长江文艺 出版社,1993年),页14-16。
    26.张锦忠《典律与马华文学论述》,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56。
    27.张锦忠《个人化:一个迟立的现代文学系统:陈瑞献个案》(Autonomization:A Belated Modernist Literary System:The Case of Tan Swie Hian,见张锦忠英文博士论文《文学影响与文学复系统之兴起》(Literary Interfere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a Literary Polysystem)第四章。
    28.张锦忠《跨越半岛,星散群岛》,见张锦忠编《重写马华文学史论文集》(台北: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页139-140。
    29.张锦忠《文学史方法论—一个复系统的考虑:兼论陈瑞献与马华现代主义文学系统的兴起》,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页171-175。
    30.张锦忠《绪论:离境,或重写马华文学史:从马华文学到新兴华文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54。
    31.张锦忠《中国影响论与马华文学》,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132-133。
    32.张永修提问《马华文学与现代主义》,见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页249。
    33.蓁蓁《游魂的控诉:论陈瑞献的小说〈不可触的〉》,见《陈瑞献小说集》(新加坡:跨世纪制作城,1996),页248。
    34.郑英豪《时间只在精时中留痕:读〈陈瑞献选集〉》,见新加坡《联合早报·文艺城》,2007年5月4日,第5版。
    35.周粲《我国当前诗歌的一般检讨》,见新加坡《新社文艺》第六期,1968年6月,页6。
    36.周宁《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研究:问题与意义——〈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导言》,见周宁《回顾与展望: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20周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32。
    37.周宁《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多元化的文学本体主义》,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51。
    38.周宁《新华文学评论的两种尺度》,见周宁《新华文学论稿》(新加坡: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2003年),页67。
    1.Alvarez A.,Beyond All This Fiddle:Essays 1955-1967 (London 1968).
    2.Apollinaire,Guillaume,Apollinaire:Selected Poems (London:Penguin,c1965).
    3.Baudelaire,Charles,Baudelaire (London:Penguin Books,1964).
    4.Beckett,Samuel,Endgame:a play in one act,followed by,Act without Words:a mime for one player (London:Faber & Faber,1964).
    5.Bourdieu,Pierre,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New York:Columbia UP,1993.
    6.Breton,Andre,Anthology of Black Humour (San Francisco:City Like Books,1997).
    7.Chow,Tse-tsung,The May Fourth Movement: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P.;Oxford U.P.,1960).
    8.Cohen,J.M.(John Michael),A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London:Cassell,c1961).
    9.Connolly,Cyril,The Modern Movement:One Hundred Key Books from England,France and America,1880-1950 (London 1965).
    10.Daljit Singh “The Malayan Emergency:Of Plot,Plotters and Protagonists” The Straits Times,June 21,2008.
    11.de Salis,Jean Rodolphe,Rainer Maria Rilke:the Years in Switzerland:A Contribution to the Biography of Rilke's Later Life(London:Hogarth,1964).
    12.Eluard,Paul,Love,Poetry (Boston,Black Window Press,2007).
    13.Fraser,G.S.(George Sutherland),The Modern Writer and His World (Baltimore:Penguin Books,1964).
    14.Kafka,Franz,The Diaries of Franz Kafka,1910-23 (Penguin,1964).
    15.Kelder,Diane,The Great Book of French Impressionism (New York:Harrison House,1984,c1980).
    16.Lewis,C.S.Temporum:An Inaugural Lecture (Cambridge,1955).The lecture is reprinted in his They Asked for a Paper (London,1962).
    17.Maurois,Andre,From Proust to Camus:Profiles of Modern French Writers (Garden City,N.Y.:Doubleday,1968).
    18.Modernism:A Guide to European Literature 1890-1930,ed.Malcolm Bradbury and James McFarlane.(London:Penguin 1991).
    19.Nadear,Maurice,The History of Surrealism (Harmondsworth:Penguin,1973,c1965).
    20.Pope Jr.,Harrison,The Road East,America's New Discovery of Eastern Wisdom,(Boston:Beacon Press,1974).
    21.Read,Herbert Edward,Art Now,1933 (London 1960).
    22.Robbe-Grillet,Alain,Two novels (New York:Grove Press,1965).
    23.Stead,C.K.(Christian Karlson),The New Poetic:Yeats to Eliot (Harmondsworth:Penguin by arrangement with Hutchinson,1967).
    24.Tappan,Eva March,A Brief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George C.Harrap and Co.1936).
    25.The Age of Shakespeare,ed.Boris Ford,(Baltimore,Md.:Penguin Books,1964,c1955).
    26.The Faber Book of Modern European Poetry,ed.A.Alvarez,(London:Faber and Faber,c1992).
    27.The Modern Age,ed.by Boris Ford,(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c1961).
    28.The Poem Itself,ed.Stanley Burnshaw,(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Books,1964,c1960).
    29.Wang Ning,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Singapore:Marshall Academic,2004).
    30.Woolf,Virginia,“Letter to Lytton Strachey”(24 August 1922) in Letters,vol.2,ed.Nigel Nicolson,(1976).
    31.Woolf,Virginia,“Mr Bennett and Mrs Brown”(1924),reprinted in Collected Essays,volume 1 (London 1966).
    32.Woolf,Virginia,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London:Penguin Books,1981).
    33.Yasmin Alibhai-Brown,“A Life on Stage”,Time,April 28,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