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风险社会的责任担当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有关现代化发展中蕴涵的“风险”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近代以来,在全球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现代性释放中,人类自身也成为现代风险的主要生产者,风险的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险社会理论所揭示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一是尽管现代社会制度高度发达,几乎覆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但在风险社会来临的时候却无法有效应对,难以承担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责任;二是就人类环境来说,由于长期以来以物质财富增长为发展的评价体系,鼓吹“消费社会”,累积、制造了大量社会风险,使几个世纪以来环境破坏的责任主体无从追究。
     针对风险社会及其所引发的责任担当问题,探寻一种有组织的负责任的体制就成为我们时代的新课题。
     就政府组织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明确政府自身的风险责任所在,改革风险决策和治理的结构体制机制;特别是对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迫切需要实现政府风险治理体制的刷新,历史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格局也决定了快速变迁的中国社会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治理。
     就社会力量而言,需要通过教育重塑公民的风险责任意识;支持非政府组织努力克服现实局限性、以理想主义的情怀发挥其社会公益影响;从政策法规、社会监督、自律机制以及专设机构等途径增强企业的风险责任能力。
     就风险责任的话语体系而言,需要重建知识系统的价值理性,加强专家的道德感;媒体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守望者和环境监测者”,审慎处理风险信息,引导公众监督风险决策和治理等等。
     就风险责任的价值层面而言,应根据各责任主体的实际能力合理配置风险责任,积极推动它们之间的合作互动,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专家和媒体之间构筑起共同担当风险责任的网络联系和信任关系。
With China's entry of the operating stage in the aspect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the issue of "risk" inclu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ty has increasingly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In fact,since the modern,with the release of modernity controlled by capital logic around the globe,human being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primary producers of modern risk,and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ety risk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something that especially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s the issue of "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 revealed by the theory of risk society,on one hand,though social systems are now quite advanced and closely related, they cannot effectively deal with modern risk 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evention and solution;on the other hand,for centuries,people have set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index of social development,highly advocate "consuming society",which caused the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odern risk.Thus,the problem of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environment cannot be dealt with.
     Facing the problem of risk responsibility brought about by risk society,we should work out an organized responsible system,which has become a new task in this era.
     As far as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concerned,the crucial task is to specify its own risk responsibility,and transform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system of risk decision-making and governance;China is now in its transformational stage,which badly needs the innovation of risk governance system.However,the long-existed "strong country—weak society" organization needs the government to be the leading force of establishing risk governance system.
     As far as social forces is concerned,we should reshape individuals' awareness of risk responsibility through education;we should also br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ocial impacts into full play,help them overcome their limits and keep their goals with idealistic attitude;We should strengthen enterprises' ability of risk responsibility by making policies and laws,providing social supervision,perfecting self-controll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ing risk governance organization.
     As far as description system about risk responsibility is concerned, we should reconstruct value reason of knowledge system,promote expects' morality self-control.Mass media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become qualified "society watcher and environment overseer",i.e to process risk information carefully,and to guide the public to supervise risk decision-making and governance etc.
     As far as the value of risk responsibility is concerned,we should make the distribution of risk responsibility reasonably according to the realistic ability of the responsible organization and individual,and promote actively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among them,so to bas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vernment,enterprise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expects and media on netlike contact and sincere trust.
引文
1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2 安东尼·吉登斯主张把风险区分为“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利“人造风险”(manufactured risk)两种类型。前者是指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自然的不确定性和固定性所带来的风险,如地震、洪水等;后者是指我们在以一种反思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行动框架中要积极面对的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如核泄漏、全球变暖等。参见:[英]安尔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94-195.
    3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48.
    4 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5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6 何永红,黄鹏.论以社会制约政府—兼论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意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1).
    7 郁建兴,吴国骅.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J].教学与研究,2002(9).
    8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9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
    10 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11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12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13[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14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1.
    1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56-57.
    16[英]安尔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10.
    17[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
    18 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1).
    19 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20 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 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22 王光,秦立强.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3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4[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8.
    25[荷兰]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J].周战超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26[德]乌东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1[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73.
    2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30.
    3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
    4 Piet Strydom.Risk,environment,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current issues,and future prospect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75.
    5 Piet Strydom.Risk,environment,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curront issues,and future prospect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75.
    6 Luhmann.N.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Berlin:deGruyter,1993:9.
    7 薛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8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9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
    10 Piet Strydom.Risk,environment,and society:ongoingdebates,current issues,and future prospect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75.
    11 Pier Strydom.Risk,environment,and society:ongoing debates,current issues,and future prospects,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2:75.
    12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
    13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14 李瑞吕.社会变迁中的风险话语:发展的视角[J].人文杂志,2005(5):154.
    15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48.
    16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17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
    18[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19[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55.
    20[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55.
    21[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吕:江阳人民出版社,2001:3.
    22 潘斌.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6(3).
    2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2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3.
    25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00:47.
    26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49.
    27[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38.
    28[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29 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社会学.2003(9).
    30 陈磊.“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5(2).
    31 陈磊.“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5(2).
    32 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0.
    33[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14.
    34 J.R.Lucas,Responsibility,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5.
    35 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36 根据贝克的再现代化(也称自反性现代化)理论,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现代性是第一现代性,这一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过程;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的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自反性现代性,这一过程是再现代化的 过程。
    37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3.
    38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
    39[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40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4.
    4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1.
    42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43 Hans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16.
    44 潘斌.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6(3).
    45 Hans Jonas.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10.
    46[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人类的18种美德[M].吴岳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6.
    47 甘绍平.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J].哲学研究,2000(12).
    4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9.
    49 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57.
    50 潘斌.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6(3).
    51 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52[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系书店,1998:267.
    53[美]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2-145.
    5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5.
    55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
    56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
    57[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6.
    5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6.
    59 陈力丹、李予慧.谁在安排我们每天的议论话题?[N].学习时报,2005,11(22).
    60 H.Shu,"Glob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International Affairs,1999(3).
    61 贝克从社会发展的分期阶段意义上将风险划分为三种:前工业社会的风险、工业社会的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前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由自然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灾害意义的自然风险: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与保险相对的风险,如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安全事故、与生存相关的意外伤害、与工作相关的失业贫困等,发生概率可以计算、损失可以通过经济赔偿弥补、后果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加以规避。风险社会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在高度现代化状态下由社会发展的副产品、高新技术的负面效应、经济体系运行的紊乱、政治冲突 的国际化所导致的生态风险、核风险(战争工业化)、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等,具有显现时间的滞后性、后果的严重性和不可弥补性、损失的不可计算性和不可赔偿性.
    62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63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64 阎孟伟.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J].理论与现代化,2007(1).
    65 城乡差距:按照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1,比率超过2的极为罕见。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城乡差距为2.37∶1,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为3.22∶1,2006年为3.28∶1,预计2007年将突破3.3∶1。地区差距:据统计,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上,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已由1978年的1.6倍扩大为2005年的2.3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则由1978年的2.1∶1扩大为2005年的4.39∶1,地区收入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阶层差距:就人均收入而言,在1990年,中国最高收入的20%的人的收入跟最低收入的20%的人的收入差距是4倍。到了2006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为18.2倍,最高收入阶层与最低层阶级的财产差距达到72倍。行业差距:1978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5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5∶1,若包括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则行业差距更大;从绝对差额角度考察,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额则始终呈一种扩大的趋势。参见:李萍.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9).
    66 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J].北方论丛,1995(4).
    67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68 2004年10月9日,第三届全国伤害预防控制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上专家通报了上述数字。参见:秦晖、邱瑞贤、卢健民.专家呼吁:将意外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N],广州日报,2004,10(10).
    69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52.
    70 这项环境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专家合作完成,并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的。本报提前获取的信息显示,排名前5位的国家主要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成功的环境管理三大方面。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面临自然资源贫乏和管理不当。在2002年第一次发布该指数时,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居第129位,也是全球倒数第14位。
    71 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72 苏培科.吉化爆炸引发多米诺骨牌式危机[N].中国经济时报,2006,1(25).
    73 郑杭生.社会资本概念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界,2003(6).
    7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6.
    75 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76 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0.
    77 何永红,黄鹏.论以社会制约政府—兼论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意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4,(1).
    78 董明.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中的社会力量培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
    2 王伟然.政府责任的价值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3[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32.
    4[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M].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27.
    5 张康之.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6 张康之.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7 Owen E.Hughes: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An Introduction.3rded.Palgrave Macmillan 2003:34.
    8[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92.
    9[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
    10 Paul du Gay.In Praise of BureaucracyEM].London:Sage,2000:106.
    11 郁建兴,吴国骅.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J].教学与研究,2002:9.
    12[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1.
    13[美]理查德·C·勃克斯.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14 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 应对风险机制不健全[N].中国青年报,2004,7(19).
    15 刘祖云.责任行政: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5).
    16 刘祖云.责任行政:中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5).
    17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8.
    18[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
    19[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44-45.
    20 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68.
    21 吴铮.真正的危险就在日常生活中[EB/OL].http://blog4.eastmoney.com/j_champion,228776.html.2006-12-18
    22 叶舒宪.现代性的风险——对伊拉克战争与SARS风暴的理论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4):30.
    2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23.
    24[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0.
    25 杨敏,郑杭生.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J].思想战线,2007(4).
    2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9.
    27[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8 沈湘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9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0.
    30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31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
    32 安云凤.非政府组织及其伦理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
    33[美]莱斯特·萨拉蒙.非盈利部门的兴起[A].见: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2.
    34 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35[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36 虞维华.从“志愿失灵”到危机:萨拉蒙非营利组织研究疏议[J].行政论坛,2006(2).
    37 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38 慈善组织能力的不充分(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非营利组织往往无法获得足够充分和可依赖的资源以处理公共服务问题,且经常无法涵盖所有的地理范围,使得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反而无法得到必要的帮助;慈善的特殊性(philanthropic particularism)。非营利组织及其捐助者经常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次级人口群体,因而忽视了其它社会次级群体,不仅留下严重的缺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慈善的父权性(philanthropic paternalism)。非营利组织中掌握最多资源者对于组织的运作与决策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如主要捐助者和董事会,服务对象反而因是弱势群体和纯粹受惠者的角色而难以对资源运用拥有发言权;慈善的业余性(philanthropic amateurism)。非营利组织长期依赖未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志愿者 来从事服务,且对职工无法提供具竞争力的薪资,难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参与,因而影响组织运作的成效。见:Salamon,Lester M.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m Welfare State.Baltimore Maryland: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39 徐崇温.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历史和理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5).
    40[英]露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5(1).
    41 赵树凯.民间组织与基层民主.中国发展观察.2007(2).
    42 胡伟.关于中国NGO作用的思考[J].
    43[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139-140.
    44 唐蝉凤.从“耐克案”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J].上海企业,2004(5):28-30.
    45[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46[美]托马斯·多纳德逊,托马斯·W·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7.
    47 红旗近卫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印度博帕尔泄漏事故二十周年[EB/OL].http://bbs.people.com.cn.2004-12-3.
    48 沈湘平.现代性视野中的专家系统[J].学习与探索.2007(2).
    49[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13).
    5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2.
    5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72.
    52 吉娜·多拉塔.维生素多则无益[N].纽约时报,2003,4(29).见:参考消息,2003,5(23).
    53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2.
    54[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0.
    55 王树生.风险社会中的知识生产、利益框架与公众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
    5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143.
    57[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74.
    58 斯雄.政府决策如何体现以人为本?http://www.people.com.cn.
    59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J].中国传媒报告,2006(3).
    6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47,51.
    61[德]乌尔里希·贝克,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6-127.
    62 陈绚.谈新闻悖论[J].国际新闻界,2005(1).
    63 姜红.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与媒体责任[J].新闻战线,2007(3).
    64[英]弗兰克·富里迪著.恐惧[M].方军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40.
    65[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66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记者、编辑、节目制作人、或者新闻机构,如报纸、广播电 台、电视台、网站等,都是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把关人,或称“看门人”、“守门员”、“看门狗”。在威尔伯·施拉姆看来,把关人能够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决定突出处理及删节哪些信息或其中的某些方面,决定了向传播对象提供哪些信息,并试图通过这些信息造成某种印象。
    67 郭小平.媒体也是传播风险源[N].北京日报,2006,11(9).
    68 Lerbinger Otto,The Crisis Manager: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NJ:Lawa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7:273.
    69[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63.
    70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J].中国传媒报告,2006(3).
    7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45.
    72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5.
    73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4.
    7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47.
    7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45.
    76 资源墙:未来20年中国经济最严重挑战[EB/OL].http://business.sohu.com.2004-6-7.
    77[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10-11.
    78 事实上,即使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仍然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总体上沿袋着传统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里的时间划分是以西方发达工业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转型为参照的。
    79 曹孟勤.试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80 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225.
    81 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311.
    82[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米[M].李小兵等译.东方出版社,1995:69.
    83 Cf.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K.S.Shrader-Frechette.Environmental Ethics.The Boxwood Press,1991:242-252.
    84 程光泉,刘倩.风险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的确立[J].科学管理研究,2004(3).
    8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34.
    86[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和经济学[M].王宇译.商务印书馆,2000:52.
    87 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M].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7.
    88 庄友刚.在建设性后现代视界中反思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建设性后现代思维与中国的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89 王亚华.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核心内容[J].2005(4).
    1 Stephen Healy.Risk as Social Process:the End of "the Age of Appealing to the Facts" ?[J]Jo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86(2001):39-53.
    2[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3[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15.
    4[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5 郁建兴、吴国骅.超越新公共管理——基于政治层面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6 卜广庆.责任政府:理想与现实的两维透视[J].江海学刊,2006(5).
    7 杨冠琼.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危机与政府组织结构的重塑[J].改革,2003(1).
    8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9 杨龙芳.改革全能政府构建市民社会——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基本途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10[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78.
    11[美]刘易斯·芒福德.权力的五角大楼[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70:334.
    12[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6.
    13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1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0.
    15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16 周延强,刘丽.关于企业责任的简单思考——从食品安全谈起[J].商场现代化,2007(503).
    17 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2003(7).
    18 曾令发.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公共政策与和谐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19 郑传坤,青维富.行政执法责任制理论与实践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31.
    20 张书克.责任行政原则刍议[EB/OL].http://www.china law edu.com/news.2004-8-8.
    21[英]马修·费斯延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A].陈家刚选遍.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13.
    22 何鸣,谢威.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决策[J].理论与改革,2000(2).
    23[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59.
    24 曾令发.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公共决策与和谐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25[英]马修·费斯延斯泰因.协商、公民权与认同[A].陈家刚选遍.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14.
    26 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27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3.
    28[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99:79.
    29 马奔.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协商民主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
    30[澳]卡罗琳.亨德里克斯[A].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134.
    3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学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2 温家宝.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N].北京:人民日报,2005,2(28).
    3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学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4[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19.
    35 石亚军.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6 石亚军.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7[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56.
    38 李金霞,钟芸.论公共决策中的责任转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9 如2003年“非典”期间,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就邀请了20多位专家,就法规的起草条例,框架里要做什么,规定什么等等广泛征求意见。在整个条例形成的20多天里就专门花了几天的时间听取专家的意见。如果没有专家的参与,很难想象条例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台,而且内容丰富、全面、科学,影响也非常大。
    40 沈荣华.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主要途径[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5).
    41 石亚军.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42 钱振明.促进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安排[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43 林翘银.政务公开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M].政府建设与政务公开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342-343.
    44 彭宗超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0-201.
    45 麦迪逊,汉密尔顿,杰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64.
    46 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47 谭功荣.问责制:责任政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7).
    48 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49 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53.
    50 张华,陈朋.失效与救济:基于政府公共决策行为的分析[J].理论导刊.2007(3)
    51 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27.
    52 谭功荣.问责制:责任政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7).
    53 王小钢.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评《风险社会》和《世界风险社会》[J].河北法学,2007(1).
    54 张其春,林昌华,郗永勤.政府公共风险管理机制整合框架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55 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56 钱振明.促进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安排[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57[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64.
    58[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99.
    59 程光泉.全球化视野中的风险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06(5).
    60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A].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61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62 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5.
    63 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1.
    64 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71.
    65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社会: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者、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66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社会: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者、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67 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1 董明.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中的社会力量培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2[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
    3 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4 杨团.公共理性、现代社会和公民责任[J].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
    5 孙兰芝.埃蒙·凯伦“公民教育与道德政治”观评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6 程立涛,崔秀荣.论责任伦理的社会价值[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4).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46.
    8 赵爱玲.关于公民责任建设入位问题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9 沈湘平.全球化时代的个人:自由、危机与责任[J].宁夏社会科学,2004(4).
    10[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的人道主义[M].肖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405.
    11 为努力扩展责任教育的关注程度,美国40多个居于领导地位的教育和社会团体宣布了一项为期十年的计划,即“教育利文明社会的合作革新计划”,鼓励学生探索两个相关的问题:性格发展和负责任地参与到文明社会中,它提供了在教室中将服务性学习、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整合为一体的机会。参见:[美]坎宁安,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98.
    12[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
    13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104.
    14 张旺华.风险社会的公民意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15 蔡志海.“非典”时期的个体非理性与集体非理性[J].西北人口.2004(4).
    16[美]尼克拉斯·卢曼.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郑也夫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30.
    1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常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8 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0.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153.
    20 刘婧.风险社会中的公民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
    21 Civicus.The New Civic Atlas[M].Published by Civicus in 1997.P51.
    22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3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43.
    24 万智慧.加快非政府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25 陈文江.突发性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6 叶进,曹陇华.政府与第三部门规避社会风险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7(3).
    27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8.
    28 叶进,曹陇华.政府与第三部门规避社会风险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7(3).
    29 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
    30 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31 现行管理体制要求非政府组织既有业务主管单位又要有行政挂靠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会使行政权力渗透到非政府组织之中,造成官办组织出现,还会增加政府主管部门的负担,既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利于非政府组织独立自主发展。
    32 苏大林,周巍,申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33 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34 叶进,曹陇华.政府与第三部门规避社会风险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7(3).
    35 龚天平.企业伦理:社会的普遍约束与企业的内在构成[J].哲学动态,2006(4).
    36 王倩.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与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0).
    37 宁向东,吴晓玲.企业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J].管理学家,2006(9).
    38 陈伟宏.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7(3).
    39[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
    40 在1999年1月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约”计划,并于2000年7月正式启动。“全球契约”计划的目的是要“在人权、劳动权和环境方面通过、坚持和实施一整套必要的社会规则”,“使得各企业与联合国各机构、国际劳工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有关各方一起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以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和平等的世界市场”。“全球契约”的核心是要求企业在各自的影响范围内遵守、支持以及实施一套在人权、劳工标准及环境三个方面的9项基本原则。一是人权方面:1.企业应该尊重和维护国际公认的各项人权。2.绝不参与任何漠视和践踏人权的行为。二是劳工标准方面:3.企业应该维护结社自由;承认劳资结社谈判的权利。4.彻底消除各种形式的强迫劳动。5.废除童工劳动。6.杜绝在就业和职业方面的任何歧视行为。三是环境保护方面:7.企业应对环境挑战未雨绸缪。8.主动增加对环保所承担的责任。9.鼓励无害环境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这九项原则分别来源于《世界人权宣言》、《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以及关于环境和发展的《里约原则》。
    41 周延强,刘丽.关于企业责任的简单思考——从食品安全谈起[J].商场现代化,2007(503).
    1[美]查尔斯·培罗.当科技变成灾难:与高风险系统共存[M].蔡承志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420.
    2 马缨.科技发展与科技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5(1).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
    4[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7.
    5 陈忠,黄承愈.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
    7[德]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A].路国林编译.见:全球化与风险社会[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3.
    8 贝克,吉登斯,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74-75.
    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8.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5.
    11[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9.
    12[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9.
    13 Mary Douglas,Aaron Wildavsky.Risk and Culture: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C].Berkele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14 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7.
    15 许斗斗.技术知识与风险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9).
    1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5.
    1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9.
    1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5.
    19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6.
    20[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06-207.
    21[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4.
    22[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3.
    23[德]乌尔里希·贝克等.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224.
    24[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0.
    25 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1.
    2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27 Paul T.Durbin ed.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Vol.3: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 [M].Holland:D.Reidel,1987:8-9.
    28[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6.
    29 Paul T.Durbin ed.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Vol.3: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 [M].Holland:D.Reidel,1987:32.
    30[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1.
    31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12.
    32 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的思考[J].2003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96.
    33[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著).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M].卫飒英,李四南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1.
    34 周光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1036.
    35 张庆旋.现代科技的社会风险与社会控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36[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
    37 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J].中国传媒报告,2006(3).
    3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224.
    39 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125.
    4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9.
    41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13-114.
    42 郑涵,金冠军.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J].现代传播,2007(3).
    43[日]本田一二.日报科技报道史话[M].刘明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30.
    44 王国银.风险社会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5(5).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6.
    2 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J].外交评论,2006(2).
    3 张康之.时代特征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J].学术界,2007(1).
    4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5 张康之.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J].齐鲁学刊,2004(1).
    6 张康之.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J].齐鲁学刊,2004(1).
    7 Taket,A.& White,L.Partnership and Participation[M].NY:John Wiley & Sons, 2000:3-4.
    8 面对全球独立论的国家和企业[J].法国地缘经济杂志,1999-4-14.
    9 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7.
    10[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关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4.
    11 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37.
    12 资本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仍至关重要[J],国外理论动态.2005(9).
    13 薛晓源.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学术报告会实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6).
    14 张艳涛.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对资本的哲学批判.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5[英]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反资本主义宣言[M].罗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6.
    16[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17 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28。
    1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71.
    1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3.
    20 世界面临新的黑暗时代[N].[英]星期日泰晤士报,2005,10(16).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12).
    21[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02
    2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
    2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24 沈湘平.现代性视野中的专家系统[J].学习与探索,2007(2).
    25[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116.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德]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法]安德烈·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人类的18种美德[M].吴岳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系书店,1998.
    14.[美]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M].韩志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7.[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上、下卷)。
    18.[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9.[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M].冯韵文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0.[美]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1.[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谭功荣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彭和平,周明德,金竹青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徐海铭,季海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4.[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M].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祖尔卡姆出版社,1997.
    25.[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7.[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8.[美]里贾纳·E·赫茨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9.[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0.[美]托马斯·多纳德逊,托马斯·W·邓菲.有约束力的关系——对企业伦理学的一种社会契约论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1.[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等.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等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2.[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3.[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4.[英]弗兰克·富里迪著.恐惧[M].方军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5.[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M].蔡文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6.[荷兰]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37.[印度]阿马蒂亚·森.伦理学和经济学[M].王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0.[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M].唐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41.[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梅俊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2.[美]刘易斯·芒福德.权力的五角大楼[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社,1970.
    43.[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王浦劬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6.[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7.[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林猛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99.
    48.[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9.[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0.[韩]吴锡泓,金荣枰.政策学的主要理论[M].金东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1.[美]潘恩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3.[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54.[美]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柯雄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5.[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尤正明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56.[意]朱塞佩·马志尼.论人的责任[M].吕志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7.[美]里奇拉克.发现自由意志与个人责任[M].许泽民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5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9.[日]岩崎允胤.人的尊严、价值及自我实现[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60.[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的人道主义[M].肖峰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61.[美]坎宁安,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2.[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3.[美]尼克拉斯·卢曼.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郑也夫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6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5.[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孙渝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6.[美]查尔斯·培罗.当科技变成实验:与高风险系统共存[M].蔡承志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
    67.[英]弗兰克·富里迪.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M].戴从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8.[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9.[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70.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71.[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段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73.[美]弗里乔夫·卡普拉(著).卫飒英,李四南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和正在兴起的文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74.[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张永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6.[日]本田一二.日报科技报道史话[M].刘明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7.[英]阿列克斯·卡利尼科斯.反资本主义宣言[M].罗汉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78.[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0.[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8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3.中国人权研究会编.《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人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4.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5.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6.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7.丁元竹.中国2010年风险与规避[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88.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9.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0.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3.张衡.东京赋.
    94.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5.张洪涛,郑功成.保险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2000.
    97.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8.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9.唐士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0.何增利.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1.李惠斌.全球化与公民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2.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103.孙哲.权威政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5.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6.赵成根.国外大城市危机管理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7.万军.面向21世纪的政府应急管理[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108.郑传坤,青维富.行政执法责任制理论与实践及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0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1.林翘银.政务公开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M].政府建设与政务公开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2001.
    112.彭宗超等.听证制度:透明决策与公共治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3.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4.张成福等.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15.陈家刚.协商民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16.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117.姜丕之,汝信.康德黑格尔研究(第一辑)[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18.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19.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20.王名.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1.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2.周光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123.陈绚.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24.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
    12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6.哈佛管理丛书编纂委员会编.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影印出版,2000.
    1.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3.郁建兴,吴国骅.新公共管理运动与官僚制[J].教学与研究,2002(9).
    4.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4).
    5.[英]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6.宋林飞.中国社会风险预警系统的设计与运行[J].东南大学学报,1999(1).
    7.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及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8.夏玉珍,吴娅丹.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9.王光,秦立强.试论政府应急管理的社会合作机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0.李瑞昌.社会变迁中的风险话语:发展的视角[J].人文杂志,2005(5).
    11.[荷兰]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J].周战超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12.潘斌.风险社会与责任伦理[J].伦理学研究.2006(3).
    13.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社会学,2003(9).
    14.陈磊.“风险社会”理论与“和谐社会”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5(2).
    15.甘绍平.忧那思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J].哲学研究,2000(12).
    16.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17.热话题与冷思考(三十五)——关于构建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的对话[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18.陈力丹、李予慧.谁在安排我们每天的议论话题?[N].学习时报,2005,11(22).
    19.阎孟伟.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J].理论与现代化,2007(1).
    20.李萍.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7(9).
    21.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J].北方论丛,1995(4).
    22.秦晖、邱瑞贤、卢健民.专家呼吁:将意外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N],广州日报,2004,10(10).
    23.苏培科.吉化爆炸引发多米诺骨牌式危机[N].中国经济时报,2006,1(25).
    24.郑杭生.社会资本概念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J].学术界,2003(6).
    25.何永红,黄鹏.论以社会制约政府—兼论市民社会在我国的意义[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6.张康之.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4).
    27.中国应对社会风险五问 社会风险是危言耸听吗?[EB/OL].新华网,2006-01-28.
    28.[美]理查德·C·勃克斯.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3).
    29.王伟然.政府责任的价值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30.[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
    31.叶舒宪.现代性的风险——对伊拉克战争与SARS风暴的理论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4):30.
    32.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2007(2).
    33.杨敏,郑杭生.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J].思想战线,2007(4).
    34.沈湘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5.[英]露易斯.非政府组织的缘起与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5(1).
    36.徐崇温.非营利组织的界定、历史和理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5).
    37.安云凤.非政府组织及其伦理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
    38.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J].公共管理学报,2005(3).
    39.[美]莱斯特·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崛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3).
    40.虞维华.从“志愿失灵”到危机:萨拉蒙非营利组织研究疏议[J].行政论坛,2006(2).
    41.唐蝉凤.从“耐克案”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J].上海企业,2004(5).
    42.[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43.[德]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J].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44.沈湘平.现代性视野中的专家系统[J].学习与探索.2007(2).
    45.王树生.风险社会中的知识生产、利益框架与公众批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8).
    46.郭小平.风险传播研究的范式转换[J].中国传媒报告,2006(3).
    47.郭小平.媒体也是传播风险源[N].北京日报,2006,11(9).
    48.闻娱.沉默还是表达?——从“高露洁事件”透视媒体的二律背反[J].新闻记者,2005(7).
    49.曹孟勤.试论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0.程光泉,刘倩.风险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的确立[J].科学管理研究,2004(3).
    51.[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J].中国行政管理,2002(10).
    52.郁建兴、吴国骅.超越新公共管理——基于政治层面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53.卜广庆.责任政府:理想与现实的两维透视[J].江海学刊,2006(5).
    54.杨冠琼.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危机与政府组织结构的重塑[J].改革,2003(1).
    55.杨龙芳.改革全能政府构建市民社会——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基本途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56.周延强,刘丽.关于企业责任的简单思考——从食品安全谈起[J].商场现代化,2007(503).
    57.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2003(7).
    58.何呜,谢威.群体性事件与公共决策[J].理论与改革,2000(2).
    59.曾令发.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公共决策与和谐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7(11).
    60.马奔.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协商民主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8).
    61.温家宝.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加大预防腐败工作的力度[N].北京:人民日报,2005,2(28).
    62.石亚军.实现政府科学决策机制的根本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63.李金霞,钟芸.论公共决策中的责任转嫁[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64.沈荣华.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主要途径[J].北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5).
    65.钱振明.促进政府决策机制优化的制度安排[J].江苏社会科学,2007(6).
    66.丁煌.听证制度: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保证[J].北京:政治学研究,1999(1).
    67.张成福.责任政府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68.谭功荣.问责制:责任政府最基本的实践形式[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7).
    69.韩兆柱.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7(2).
    70.张华,陈朋.失效与救济:基于政府公共决策行为的分析[J].理论导刊,2007(3)
    71.王小钢.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评《风险社会》和《世界风险社会》[J].河北法学,2007(1).
    72.张其春,林吕华,郗永勤.政府公共风险管理机制整合框架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7(2).
    73.程光泉.全球化视野中的风险治理[J].社会主义研究,2006(5).
    74.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社会: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者、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75.张劲松.论我国政府应对风险社会的全球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76.董明.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中的社会力量培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77.李建华.风险社会中的伦理秩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6).
    78.孙兰芝.埃蒙·凯伦“公民教育与道德政治”观评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79.程立涛,崔秀荣.论责任伦理的社会价值[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4).
    80.赵爱玲.关于公民责任建设入位问题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81.沈湘平.全球化时代的个人:自由、危机与责任[J].宁夏社会科学,2004(4).
    82.张旺华.风险社会的公民意识[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83.蔡志海.“非典”时期的个体非理性与集体非理性[J].西北人口.2004(4).
    84.刘婧.风险社会中的公民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
    85.张立荣,金红磊.非政府组织兴起动机的四维视角透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3(4).
    86.单美英.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功能分析[J].兰州学刊,2003(6).
    87.万智慧.加快非政府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
    88.陈文江.突发性事件中非政府组织的地位和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89.叶进,曹陇华.政府与第三部门规避社会风险探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7(3).
    90.苏大林,周巍,中永丰.走向良性互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探讨[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91.王华.治理中的伙伴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92.龚天平.企业伦理:社会的普遍约束与企业的内在构成[J].哲学动态,2006(4).
    93.王倩.企业社会责任的形成与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0).
    94.宁向东,吴晓玲.企业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J].管理学家,2006(9).
    95.陈伟宏.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7(3).
    96.马缨.科技发展与科技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5(1).
    97.陈忠,黄承愈.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98.许斗斗.技术知识与风险社会[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9).
    99.蒋劲松.风险社会中的科学与民主[J].
    100.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的思考[J].2003科学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3:96.
    101.张庆旋.现代科技的社会风险与社会控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102.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利[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103.郑涵,金冠军.论当代国际传媒研究中的两大关键词:社会责任与问责[J].现代传播,2007(3).
    104.王国银.风险社会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5(5).
    105.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J].外交评论,2006(2).
    106.张康之.时代特征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J].学术界,2007(1).
    107.张康之.论合作治理中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J].齐鲁学刊,2004(1).
    108.面对全球独立论的国家和企业[J].法国地缘经济杂志,1999-4-14.
    109.资本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仍至关重要[J],国外理论动态.2005(9).
    110.薛晓源.透视当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学术报告会实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6).
    111.张艳涛.资本逻辑与生活逻辑——对资本的哲学批判.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12.世界面临新的黑暗时代.[英]星期日泰晤士报[N].2005,10(16).见: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5(12).
    1.Sean P.Hier.Risk and panic in late modernity:implications of the converging sites of social anxiety[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54)
    2. Ulrich Beck, Christoph Lau. Second modernity as a research agend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s in the 'meta-change' of modern society[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5(56).
    3. Ulrich Beck1, Natan Sznaider. Unpacking cosmopolitanism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 research agenda[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6(57).
    4. Capra, F. Uncommon Wisdom, Conversations With Remarkable People[M]. Simon and Schuster, 1989.
    5. Piet Strydom. Risk,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ongoing debates,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2.
    6. Luhmann, N. Risk: A Sociological Theory[M]. Berlin: de Gruyter, 1993.
    7. J. R. Lucas. Responsibility[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8. 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 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9. 11. Shu. "Glob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J].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9(3).
    10. Szelenyi, Ivan, and Eric Kostello. "The Market Transition Debate: Toward a Synthesi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101) .
    11. Walder, Andrew G. 1996. "Markest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 Toward Testable Theori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101) .
    12. Owen E . Hughes .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 An Introduction. 3rded[M].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13.. Paul du Gay. In Praise of Bureaucracy[M]. London: Sage, 2000.
    14. Salamon, Lester M.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m Welfare State[M].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 Lerbinger Otto. The Crisis Manager: Facing Risk and Responsibility[M]. NJ: Lawa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16. Cf . Garrett Hardin .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 K. S. Shrader-Frechette. Environmental Ethics [M]. The Boxwood Press, 1991.
    17. Stephen Healy. Risk as Social Process: the End of "the Age of Appealing to the Fact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1 (86).
    18. Civicus. The New Civic Atlas[M]. Published by Civicus in 1997.
    19. Mary Douglas , Aaron Wildavsky. Risk and Culture: an Essay on the Selec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C].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20. A. Mac Intyre,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London: Duckworth, 1988.
    21. Paul T. Durbin ed.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Vol. 3: 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 [M]. Holland: D. Reidel, 1987.
    22. Paul T. Durbin ed.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Vol. 3: Technology and Responsibility [M]. Holland: D. Reidel, 1987.
    23. Taket, A. & White, L Partnership and Participation[M]. NY: John Wiley & Sons, 2000.
    24. J. Tully, "Governing conduct" , in E. Leites(ed. ), Conscience and Casuist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5. W. Connolly. Identify Difference[M]. 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26. J . Echeverri-Gent. The State and the Poor: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27. L. C. Whit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ir Purposes, Methods and Accomplishments[M].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1.
    28. Olson, Mancur.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9. Duncan, Graeme, ed. Democratic Theory and Practice[M].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