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一九0五年六月十四日(7月16日),清政府颁布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的谕旨,标志着清政府迈出了推行政治改革的关键一步,是“预备立宪”的起点。谕旨甫颁,即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内舆论普遍对该举措持欢迎态度,将其视为政府开始进行宪政改革的标志,并纷纷提出建言。国外舆论亦认为此举展示了清政府改革的新气象,同时,不少国外舆论鉴于遣使之举发生于日俄战争之后,认为其目的在于参与日俄和议。清政府极为重视此次考察团的准备工作,从人员选拔到资金筹措,无不超过以往的规格。考察团随带的数十名随从人员,大多为时代精英,不少人具有留学经历,数量之多、素质之高是前所未有的。考察经费由各省分任筹措,各省认筹态度积极,然而在汇解认筹经费时则态度为之一变,致使考察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考察团在正阳门车站启行时,遭到吴樾炸弹袭击,该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评论。总体而言,清政府得到舆论更多的同情,而革命派则遭到舆论界的批判。经历此次暗杀事件,考政大臣及随从人员的心理皆发生不小波动,再加上其它原因,考政大臣徐世昌、绍英不再出行,随从人员亦有不再出行者,考察团因此重组。又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在舆论界的一再催促下,两路考察团终于分别出行。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的一路考察团主要考察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四国,采取邀请国外政治专家演讲和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考察方法,重点考察各国的政治制度,兼及工矿企业及社会公共事业。由戴鸿慈、端方率领的一路考察团主要考察美国、德国、奥地利、俄国、意大利五国,主要采取实地参观的方式,考察范围相当广泛,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工矿企业、社会公共事业、等等,皆为考察团所关注。两路考察团为了商榷政见,实现归国后行动上的有效配合,出行前即约定在瑞士会合,后由于经费缺乏及时间所限,改在比利时相见。中国驻外各钦使对考察团负有接待之责,积极与各国政府联络,并对考察团的考察行程、考察项目多所安排。倾向立宪的留学生对考察团反应热烈,纷纷为考察团提出建言,并有少数留学生加入考察团协助考察。各国政府普遍对考察团的到来给予热情欢迎,并派出专员负责接待事宜,国外舆论界也较为关注考察团的考察行程。从中外关系的角度看,此次考察联络了邦交、展示了中国的改革形象。在考察团出洋考察期间,国内舆论普遍热切期望考察团考有所得,归国后能够大有作为,除了关注考察团行程外,并对考察团多有建言。由于立宪问题在立宪派和清朝统治集团部分人中间形成了某种共鸣,与清政府处于对立地位的革命派确实产生了担忧,如果清廷真的能够推行宪政,革命将很难发动。于是革命派不遗余力地揭露清廷立宪的虚伪性,五大臣出洋考察则成为革命派批判清政府假立宪的焦点事件,形成反对清政府立宪的第一个舆论高潮。考察团归国后,通过上奏条陈、编译书籍等途径表达了政治见解,指陈中国应仿效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进行政治改革,并提出模仿日本将官制改革作为中国宪政改革的第一个步骤。清政府采纳了考察团的建言,在考察团归国不久即颁布了“仿行宪政”的诏旨,实际上确立了师法日本的宪政改革纲领。应该说,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
On July 16,1905,the Q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n imperial edict to send a mission investigating policy abroad,marking the Qing government had taken a key ste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which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Qing government's political reform.The edict trigger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Domestic public opinion generally welcomed and regarded it as a sign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urning to a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and having made various suggestions.Foreign public opinion regarded it showing the Qing government's new atmosphere of reform.At the same time,the mission took place after the Russo-Japanese War,the foreign public opinion also wonder its purpose was participating in the Russo-Japanese discussion.The Qing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ission especially the attaches selection and financing which exceeded the previous specifications.The mission came with dozens of attaches,most of them were elite of that times and many had studied abroad.The fund of the mission was raised by the provinces which generally had positive attitude,however,their attitude changed when remitted their identified money.August 26(September 24),the mission started their trip at the Zhengyangmen stations,where WuYue attemptted to assassinate the five commissioners.The incident led to extensive comments.In general,the public opinion gave more sympathy to Qing government but the revolutionaries were subjected to opinion criticism.After the incident,almost all the commissioners and attaches have taken place psychologically fluctuations,also the mission therefore recomposed.After another long time'preparation,with the public opinion's repeated urge,the two-way missions began their road again.One mission headed by ZaiZe、ShangQiheng and LiSheng Duo which mainly investigated Japan、Britain、France and Belgium.Their examination method combined invited political experts giving lectures and site visits,focusing on the political system、public utilities、enterprises and social utilities.The other mission headed by DuanFang and DaiHongci which mainly investigated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Austria, Russia and Italy.Their main examination method was taking wide spectrum site visits in order to study political systems、culture、education、enterprises、social utilities,etc.For the purpose of negotiating political views,the two-way missions decided to meet in Switzerland,and finally met in Belgium.Chinese embassies had the reception responsibility,who actively in touch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determining the programs and itinerary of investigating. Overseas students of China who were inclined to constitutionalism gave the mission very warm welcome. They offered their proposals to the mission, also a small number of students added to the mission to assist investigation. Foreign governments generally gave warm welcome to the mission's arrival and sent director helping the mission. Also the foreign public opinion watched to see the mission's tou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Foreign relationship, this mission strengthened China's diplomatic environment and showed China's reform image. The domestic public opinion gave the mission high ecpectation during its visit abroad. As the constitutional party and part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form a kind of resonance in constitutionalism, so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did have a concern that if the Qing government was really able to implement constitutionalism, the revolution will be difficult to launch. So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spared no effort to expose hypocrisy of the Qing government'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mission became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rget. When the mission returned, the commissioners and their attaches compiled books and memorials which expressed their political opinions. Their key point was China should follow the example of Japan's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lso should imitate Japan taking bureaucracy reform as the first step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Undoubtedly, these suggestions were essentially adopted by Qing government. After the mission'return, Qing government promulgated an edict which determined constitutional reform as national policy. In this sense, the mission's return its mission should be said to be completed.
引文
①《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44页。
    ②(日)佐藤铁治郎著,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整理:《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页。
    ①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②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序言”,1906年刊本。
    ①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影印,第33页。
    ②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影印,第234、252。
    ③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版影印,第10-11页。
    ④ E-Tu Zen Su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Missions of 1905-1906,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24, No.3 (Sep,1952).
    ① Sheng-Hsiung Liao, 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 The Pioneering Phase,Thesis(Ph.D.),佛罗里达州立大学,1978年,第17页。
    ②诺柏尔特·麦恩北:《清政府对立宪的准备:清政府对宪政的理解》,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6、357页。
    ③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23页。
    ④赵秉忠:《清末五大臣出洋》,《历史教学》1983年第6期。
    ①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中),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83、386页。
    ②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42页。
    ③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8页。
    ④唐宝林:《吴樾炸五大臣策划经过》,《安徽史学》1984年第3期。
    ⑤朱金元:《试论清末五大臣出洋》,《学术月刊》1987年第5期。
    ⑥如赵玉莲:《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清统治者对西方认识的深化》,《外交评论》1991年第4期;赵广示:《试析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政治考察的原因》,《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①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54页。
    ② Peter Zarrow, The Search for Political Modernity in the Late Qing: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tate,(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21日—23日。
    ③川岛真:《光绪新政下の出使大臣と立宪运动》,《东洋学报》1994年第75卷。
    ④孙安石:《清末の政治考察5大臣の派遣と立憲运勤》,《中国—社会と文化》1994年第9号。
    ⑤孙安石:《光绪新政期、政治考察5大臣の日本訪問》,《歷史学研究》1996年第685号。
    ⑥福田忠之:《清末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明治日本》,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编委会编:《日本思想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日本)国际文化工房2007年版,第14-23页。
    ①赵广式:《清末五大臣政治考察的积极成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②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汉中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③持此论有前引《清末宪政史》,第133-135页;蔡礼强:《晚晴大变局中的杨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9页;李守孔:《论清季之立宪运动:兼论梁启超、张謇之立宪主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33页。
    ④杨中立:《梁启超与清末立宪运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68-177页。
    ⑤迟云飞:《戊戌以后康梁与清廷官员的联络活动》,《北大史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105页。
    ⑥周秋光:《熊希龄与清末立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①宫凯:《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成果缕析》,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张树强:《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述评》,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刘高葆:《试论端方的立宪渊源及其对宪政的理解》,《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年第1期。
    ③刘高葆:《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④迟云飞:《端方与清末宪政》,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等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1、85页。
    ①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4、159页。
    ②俞勇嫔:《戴鸿慈与清末宪政运动的开端》,《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③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④陈丹:《清末考察政治五大臣出洋研究》,北京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李守孔:《论清季之立宪运动:兼论梁启超、张謇之立宪主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第27、33页。
    ①马东玉:《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活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陈荣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历史作用》,《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③罗华庆:《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④韦庆远、高放、刘文源著:《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132页。
    ⑤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第65页。
    ⑥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131页。
    ①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②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中国近代通史》(第5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 Richard S. Horowitz, Breaking the Bonds of Precedent:The 1905-6 Government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Qing Central State, Modern Asian Studies, No.4 (2003).
    ②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③雷俊:《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④张玉法:《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第689页。
    ⑤转引张玉法:《学者对清季立宪运动的评估》,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第681页。
    ⑥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第1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年版,第533-534页。
    ①陈丹:《百年前北京正阳门车站炸弹案的反响》,《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②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299页。
    ③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①王朝佑:《四十四年落花梦》,1943年著者自刊,第12页。
    ②《论中国必革政始能维新》,《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①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7页。
    ②徐鼎新:《旧中国商会溯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①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1页。
    ②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2),1975年版,第301页。
    ①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②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336、1356页。
    ③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7页。
    ④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⑤竞盦:《政体进化论》,《江苏》1903年第1期。
    ⑥1899年,梁启超发表《各国宪法异同论》,就立宪君主国和民主共和国的异同加以讨论,已有提倡君主立宪之意。
    ⑦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0页。
    ⑧《论时局之可危》,《中外日报》一九0二年五月十一日(6月16日)。
    ①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页。
    ②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4页。
    ③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9-2380页。
    ④《东京留学界议请归政立宪之汇志》,《大陆》1905年第2号。
    ⑤张元济:《法学协会杂志序》,《东方杂志》1911年第5期。
    ⑥李昌集选注:《柳亚子诗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5页。
    ②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1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③吴宗濂:《寿萱室条议存稿》,1901年刊本,第13-14页。
    ④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第6-7页。
    ①《追录李木斋星使条陈变法折》,《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资料来源同上。
    ②《摘录海盐朱学使福诜壬寅夏进呈札记》,《时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四日(2月26日)。《时报》追录朱福诜1902年之进呈,其目的与追录李盛铎1901年之奏稿一致,皆为迎合政府遣使出洋考察之举。
    ①《中国与立宪政治》,《大陆》1905年第9号。
    ②《时事问答》,《中国白话报》1904年第5期。
    ③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88页。
    ①郑云山:《论中国人对日俄战争的“直日曲俄”》,《近代中国史事与人物:郑云山学术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②刘谦:《宁调元先生事略》,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③张继:《回忆录》,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第280页。
    ④谢一彪:《陶成章两篇佚文钩沉》,《近代史资料》(第11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①《中国现今大势论》,《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六日(8月6日)。
    ②《论中日分合之关系》《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③《惟立宪而后可以救中国》,《大公报》一九0四年九月初六日(10月14日)。
    ④《各国宜调停日俄战事说》,《申报》一九0四年十二月初六日(1905年1月11日)。
    ⑤《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大公报》一九0五三月初九日(4月13日)。
    ⑥《专制国之难募兵》,《东方杂志》1904年第6期。
    ⑦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2册),第105页。
    ⑧《论立宪为万事根本》《南方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23日)。
    ⑨《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大公报》一九0五三月十七日(4月21日)。
    ⑩《论俄罗斯致败之由》《时报》一九0四年五月初四日(6月17日)。
    11《振兴中国何者为当务之急》,《大公报》一九0五三月初九日(4月13日)。
    ①《论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一日(10月9日)。
    ②《俄国立宪政治之动机》,《新民丛报》第10号。
    ③《论近日俄国之内情》,《中外日报》一九0五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30日)。
    ④《论近日舆论之无定》,《中外日报》一九0五年四月二十七日(5月30日)。
    ⑤林乐知:《时局一览》,《万国公报》(第186册),一九0四年六月。
    ⑥林乐知:《战事调停之传闻》,《万国公报》(第190册),一九0四年十月。
    ⑦林乐知:《日俄和议之谈资》,《万国公报》(第196册),一九0五年四月。
    ①林乐知:《中国立宪之方针》,《万国公报》(第200册),一九0五年八月。
    ②《觉醒的中国》,郑曦原编:《(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页。
    ③李恩涵:《论清季中国的民族主义》,《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9页。
    ④梁素珍、吕建营主编:《政治学原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5页。
    ①《中国根本救治论》,《时报》一九0四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23日)。
    ②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25页。
    ③《江督魏光焘致外部日俄交涉势将决裂请示方略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7页。
    ④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5),(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2041页。
    ⑤王尔敏、吴伦霓霞:《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8),1993年版,第475页。
    ①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5),第2041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4),第1382页。
    ③吕海寰:《吕海寰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8辑(571),(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319页;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2),第268-269页。
    ④吕海寰:《吕海寰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8辑(571),第325-328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33辑),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3页。《愚斋存稿》不录该附件。溥伦于一九0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904年3月14日)起程赴美参加散鲁伊斯(现译圣路易)赛会,二月初二日(3月18日)抵日,二月十四日(3月30日)由横滨乘轮赴美。见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鼎文书局据1932年故宫博物院本影印,第1304页。
    ⑤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4),第1387页。
    ①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2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②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2卷),第41-42页。
    ③《立宪折稿未上》,《大公报》一九0四年六月初八日(7月20日)。
    ①张謇:《蔷翁自订年谱》,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56页。
    ②桂莘为朱启钤字,瞿鸿禨为朱启钤之姨夫。朱之外祖父为贵州傅寿彤,傅寿彤长女傅梦琼适朱庆墉,即朱启钤之父,三女幼琼适瞿鸿禨。见朱启钤:《蠖园文存》(卷下),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3辑(227),(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235、238页。
    ③一九0四年四月二十日(6月3日),张美翊致张劭熙、朱桂莘函,《瞿鸿禨朋僚书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375。转引自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第50页。
    ④章梫为荣庆门人。见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⑤一九0四年八月初一日(9月10日),汤寿潜致章梫函,《瞿鸿禨朋僚书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375-1。转引自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第51页。
    ①《政府议派专使》,《大公报》一九0四年七月二十五日(9月4日)。
    ②《直督袁世凯致外部日俄开仗我应守局外祈核示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817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132页。
    ②《滇督抚丁振铎林绍年致枢垣日俄将战中国必受其殃请速变法以挽危局折》,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840页。
    ③《清季外交史料》将此折记于一九0三年十月二十三日(12月11日),误,见《使俄胡惟德奏日俄战局迟速必出于和中国宜亟筹应付折》,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813页。
    ④胡惟德该电颇得政府首肯,外务部于一九0四年八月二十七日(10月7日)将此电转发各驻外钦使,并称:“究竟各国公论如何,有无调停之意,必须博访周咨,办理方有把握,希向外部详切讨论,务须得其意指,密电备酌,仍望作为闲谈,勿露本部电意。”见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651页。
    ①该建言为清政府采纳,外务部接到袁世凯条陈的次日即电致出使美国大臣梁诚:“闻日俄渐由厌战意,各国多欲调停,美尤实心望和,希即密商美廷,托其确探各国意向,讨论妥善办法,以资参考。”见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664页。
    ②杨兆望:《请遣使历聘以维大局疏》,《须圃出使奏议》,第23-24页:《出使比国大臣杨兆望奏中立无援亟宜简派专使历聘有约各国以重邦交折》,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05-1306页。
    ①杨兆鋆:《须圃出使奏议》“卷首顾赐书序”。
    ②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4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91、194页。
    ③《论中国与闻和局》,《新闻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五日(7月17日)。
    ④《中国宜力争参与日俄和议说》,《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五日(8月5日)。
    ⑤《谕各督抚及各使日俄议和中国应如何因应著各抒所见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960页。
    ⑥《那尚书力主干预议和》,《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
    ①《鄂督张之洞致枢垣议覆日俄直接议和因应办法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964页。资料来源同上。
    ②《外部致胡惟德日俄直接议和望密探电闻电》,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第2963页。
    ③《那尚书力主干预议和》,《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见《政府对于日俄议和问题之纷议》,《大陆》1905年第12号。
    ④许珏:《复庵遗集》(第1册),第73-74页。
    ①《端陆两中丞对于东省善后之意见》,《华字汇报》(录《楚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三日(7月15日);《端陆两中丞对于东省善后之意见》,《申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端陆两中丞对于东省善后之意见》,《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时报》又于同年七月初六日(8月6日)以《端陆两抚东省善后之条奏》为题再次报道。显然,舆论界对端方、陆元鼎之建言普遍给予高度重视。
    ②《外人尊重疆帅》,《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八日(7月20日)。
    ③《再评政府对于日俄和议之举动》,《新民丛报》第68号。
    ④《端中丞出使之原因》,《申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九日(7月31日)。
    ⑤《西报述中国对俄政策》(录《泰晤士报》),《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①《论各省督抚议请立宪事》,《警钟日报》一九0四年四月初六日(5月20日)。
    ②《直督之满洲善后策》,《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③《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
    ④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9辑(8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694-696页。
    ⑤《中国大事月表》,《新民丛报》第69号。
    ⑥《瞿鸿禨奏稿选录》,《近代史资料》(第8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⑦《立宪纪闻·中国立宪之起原》,《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⑧《出使法国大臣孙上政务处书》,《东方杂志》1904年第7期。
    ⑨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287页。
    ⑩别士:《刊印宪政初纲缘起》,《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11《论近年之新希望》,《申报》一九0六月正月初四日(1月28日)。
    ①《论我国与俄国立宪之比较》,《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九日(11月5日)。
    ②《论国家将简修宪大臣》,《南方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8日)。
    ③王先明:《清王朝的崩溃:公元1911年中国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④《太后闻俄乱之感情》,《申报》一九0五年二月初八日(3月13日)。
    ⑤张謇:《蔷翁自订年谱》,第58页。
    ⑥《大隈伯爵演说中国创设宪政论》(5续),《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
    ⑦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版,第309页。
    ①《论袁宫保密陈管见十条》,《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八月十九日(9月26日)。
    ②《京师政界近信》,《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一日(9月19日)。见《特派出洋大臣始末》,《大陆》1905年第13号。
    ①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271页。
    ②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41页。
    ③《论五大臣奉使出洋原起》,《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三日(10月21日)。
    ④张存武:《光绪卅一年中美公约风潮》,(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3),1966年版,第243页。
    ⑤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⑥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为抵制美货事致袁直督函》,《张謇全集》(第1卷),第89-90页。
    ①张一麔:《拟复张季直殿撰》,《心太平室集》(卷7),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辑(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372页。
    ②廖一中、罗真容整理:《袁世凯奏议》(下),第1162页。
    ③《日俄战争对大清国的影响》,郑曦原编:《(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④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第83-85页。
    ⑤《徐军机钦使出洋之故》,《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六日(8月6日)。
    ⑥《出洋大臣初议》,《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
    ①《记钦派大员游历各国事》,《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特派出洋大臣始末》,《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特派出洋大臣始末》,《大陆》1905年第13号。
    ②《乙巳六月十四、十八日京黄学士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稿》(第]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438。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5页。
    ③《再志钦派大臣赴各国考求政治事》,《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
    ④李宗侗:《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传记文学杂志社1964年发行,第37页。
    ⑤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①魏元旷:《光宣佥载》,铅印本,第6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70、883页。
    ③《泽公履历详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八日(7月20日);《泽公履历详志》,《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④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019页。
    ⑤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1988年版,第127-128页。
    ⑥桂坫等纂:《南海县志》(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1490页。戴鸿慈中进士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1877年散馆授编修,历充山东学政、云南学政、顺天乡试同考官、侍讲学士、福建学政、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阅卷大臣、会试副考官等职。是以《南海县志》有“屡掌文衡”之言。参见俞勇嫔:《戴鸿慈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第17-18页。
    ⑦“戴鸿慈”,《清史稿》(列传·卷226)。
    ⑧《派大员出洋之由》,《新闻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7月18日)。
    ⑨《派戴端出洋原因》(录《顺天时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九日(7月21日)。
    ①朱彭寿:《旧典备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0页。
    ②《调任湘抚受篆》,《大公报》一九0五年正月二十二日(2月25日)。
    ③《详志端中丞力请立宪》,《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九日(9月17日)。
    ④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3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⑥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37页。
    ⑦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⑧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页。
    ①绍英:《绍英日记》,第600-601页。《绍英日记》为手写稿,“以备采择”一语为修改后的句子,原句被圈抹,仍可辨,为“以为择善而从之资”。显然,原句较为明确地表达出了清政府欲改行宪政的意思,而修改后的句子则语义变得模糊,当为绍英有意掩饰。
    ②梁素珍、吕建营主编:《政治学原理》,第440页。
    ③马士良:《记五大臣出洋事》,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世纪风云》,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96页。戴鸿慈记载为六月二十六日,误,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11页;《光绪朝东华录》记载时间为七月十四日,亦误,见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382页。
    ⑤绍英:《绍英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586页。添派绍英随同出洋由载泽奏请并非
    隐秘,《时报》曾报道,慈禧鉴于载泽年少,批准了载泽的奏请,“续派绍英为之副”。见《五大臣分带随员数目》,《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大公报》亦曾披露此事。见《出洋大臣再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⑥绍英:《绍英日记》,第586-587页。由于绍英兼任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当他被选派随同出洋考察后,商部即奏请派该员“就便将各国工业学校规则,详细调查,俟回京时,再行参酌,拟订章程,以期周备”。见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387页。
    ⑦《绍右丞奉派出洋之故》,《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大公报》称绍英为“副使”,而非专使。《出洋经费增加》,《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五日(8月5日)。
    ⑧绍英:《绍英日记》,第591页。对于绍英改为正使,各大报纸纷纷报道,如《绍右丞改为钦差大臣》, 《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日(8月20日);《绍右丞改为钦差大臣》,《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六日(9月4日)。《北华捷报》亦称:“绍英起初是作为高级随员以承担考察团顾问之责,由领衔考察政治大臣载泽选调。现在已被提升为正式考察政治大臣,将与其他四位考政大臣具有同等的上奏的权限,考察团所上的条陈,绍英亦得署名。”Commissioners Five, September8,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555.
    ①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2页。
    ②郑大华:《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求索》1987年第6期。
    ①《论袁氏开缺与立宪前途有益无损》,《时报》一九0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9年1月14日)。
    ②《论考政大臣回国之关系》,《南方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九日(7月29日)。
    ①《不明出洋宗旨》,《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七日(7月29日)。
    ②《读十四日上谕谨注》(录《中外日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
    ③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研究》,(日本)宗高书房1976年版,第161-165页。转引自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④《岁筹出洋经费》,《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四日(8月14日)。
    ⑤《裁撤驻韩公使之说》,《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一日(9月9日)。
    ⑥《东臬亦将出洋》,《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尚其亨此时为山东布政使,《大公报》报道有误。
    ⑦《考查政治纪要》,《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一日(8月1日)。
    ①《考查政治常例》,《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
    ②详见第四章。
    ③《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筹立宪大要四条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3页。
    ④赵炳麟:《赵柏严集·光绪大事汇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1辑(30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609页。
    ⑤《摘录海盐朱学使乙巳夏上枢府书》,《时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五日(2月27日)。
    ⑥胡思敬:《退庐全集·退庐笺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4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443页。
    ⑦《中国立宪先声》,《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7月18日)。
    ⑧《俄皇批准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八日(8月18日)。
    ⑨《论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一日(10月9日)。时人康继祖亦称:“外洋立宪皆由商民百端要挟,费尽千辛万苦而始得之,今我等不费丝毫之力竟能躬逢其盛,诚我辈无穷之幸福。”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上·中国立宪原起),第3页。
    ⑩《立宪之意己决》,《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四日(9月12日)。
    ①《读十四日上谕书后》,《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十七日(7月18、19日)。
    ②《研求政治者鉴》,《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四日(8月14日)。
    ①《论预备欢迎考察政治五大臣事》,《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
    ②《恭注十四日上谕》,《新闻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7月18日)。
    ③《论五大臣出洋事》,《大陆》1905年第10号。
    ④《某公使条陈钦派大臣出洋之缺点》,《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九日(7月31日)。
    ⑤英敛之:《论出洋考求政治要在得人》,《也是集》,大公报馆1907年刊印,第26-28页;《论出洋考求政治要在得人》,《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十日(8月10日)。
    ①《论特简重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政治》,《申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7月18日)。
    ②《简派重臣出洋意在考查德日宪法》,《申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
    ③《中国简派大臣出洋随带人员之问题》,《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7月24日)。
    ④《论中国今日宜亟图自强》,(录《中外日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二月初五日(2月27日)。
    ⑤《读十四日上谕书后》,《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九日(7月21日)。
    ①《论我国内政外交失败之原因》,《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四日(9月22日)。
    ②《调查政治管见》,《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调查政治管见》,《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十日(10月8日)。罗振玉与端方关系甚笃,二人的交往集中于古物收藏、鉴赏以及教育事业方面(参见拙文:《清末新政时期政、学关系初探——以端方、罗振玉交往为中心的考察》,《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由此,罗振玉对出洋考察团提出建议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与端方之友情。
    ①《中国为各国众矢之的》,《东方杂志》1904年第5期。
    ②《论中国之改革》“记者按语”,《外交报》1905年第31号,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月21日)。
    ③《论中国改革之弊》(译日本明治39年1月24日《国民新闻》),《外交报》1906年第4号,一九0六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9日)。
    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关系):中美往来照会集(1864—1931)》(第1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⑤ July19,1905,Ministe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December 5,1905,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6, pp.178-179.
    ⑥转引自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第90页。福兰阁(1863-1946),德国著名汉学家,曾长期在德国驻华使馆工作,1911年出版《东亚新貌》,是作者在华期间为《科隆日报》所写的时事报道和评论的结集,该书可以说是一部“清末社会政治变迁目击记”。转引自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50-53页。
    ⑦《端戴二大臣至德情形及各国之舆论》(录《岭东日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二日(5月24日)。
    ①《论中国派遣大臣考察外国政治》(译英国1905年8月30日《司葛司门报》),《外交报》1905年第25号,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
    ②《论中国之改革》(译英国1905年10月2日《摩宁普士报》),《外交报》1905年第31号,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2月21日)。
    Proposed Parliament for the China, August30,1905, The Times.
    China and Reform, September26,1905, The Times.
    ⑤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54页。
    The Bomb Outrage, November10,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343-344.
    ① H·E·Tuan Fang, September15,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640.
    ② A New Departure, July21,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143.
    ③东亚同文会编:《对支回顾录》(下卷)第398页。转引自郑匡民:《西学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164页。1903年,日本有名的《早稻田学报》就登有这样的文字:“彼(中国)近日国家思想颇形发达,倡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言,假令此等思想浸淫于彼等全国国民之脑中,此岂我文明诸国之利耶?”《黄祸预测》,《江苏》1903年第1期。
    ④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第122页。
    ⑤《论中国派遣大臣考察各国政治》(译日本明治39年4月10日《外交时报》),《外交报》1906年第12号,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五日(6月6日)。
    ①《论中国派遣大臣考察各国政治》(译日本明治39年4月10日《外交时报》),《外交报》1906年第12号,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五日(6月6日)。
    ②《人员游历之目的》(译大阪《每日新闻》),《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③《大隈伯爵演说中国创设宪政论》,《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九月初一日(10月18日)。
    ④《六月十四日谕旨赘言》(录《同文沪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七日(7月29日)。
    ⑤转引自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⑥根岸佶:《清国諮議局ノ经过ト立憲政治ノ前途》(上),東亚同文会编:《東亚同文會報告》(第122回),第3-9页。
    ⑦《日员忠告之言》,《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四日(9月22日)。
    ①《人员游历之目的》(译大阪《每日新闻》),《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②《人员游历之目的》(译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按语”,《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③窦坤:《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①《论五大臣出洋事》,《大陆》1905年第10号。
    ②《中国简派大臣出洋随带人员之问题》,《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7月24日)。
    ③《中国人才消乏之一斑》,《大陆》1905年第9号。
    ④《五大臣考察各国政治》,《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见《调查出洋五大臣之随员》,《大公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八日(6月9日)。见《出洋随员又调小随员同行》,《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一日(9月9日)。 见《记江西出洋随员》,《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一日(10月19日)。见《出洋译员颇多》,《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十日(9月8日)。
    ①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页。
    ②《考查政治纪要》,《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一日(8月1日)。每位考政大臣随带人员数目又有五人、六人说,分别见《大臣调员再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九日(7月31日)、《本馆访事员来函》,《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七日(8月7日)。然而,各考政大臣选拔的随从人员已远远超过这些数目。如端方预选人员过多,不得不予以裁汰。见《午帅咨回随员》,《南方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六日(8月26日)。
    ③《本馆访事员来函》,《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七日(8月7日)。
    ④夏丽莲整理:《钱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纪念文集》,(台北)文景书局1998年版,第12-13页。
    ⑤端方:《考察政治调员差委折》,《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版,第636页。
    ⑥《端抚拟保随员》,《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二日(8月2日)。
    ⑦《议带随员近闻》,《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日(7月22日)。
    ⑧《端午帅保荐随员》,《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六日(8月6日)。
    ⑨《戴侍郎有得人之喜》,《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七日(8月7日)。
    ⑩《强迫调用随员》,《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六日(8月16日)。
    11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12页。
    12《实业学堂王姚二教习随同绍大臣出洋》,《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三日(9月11日);《禀请录送出洋 被驳》,《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六日(9月24日):《鄂督电覆商业卒业生暂缓出洋》,《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①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20页。
    ②《钻营家大失所望》,《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九日(7月31日)。
    ③《请饬出洋大臣不得调取学堂助教》,《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23日);《奏留教习出洋》,《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日(8月20日)。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11页。戴鸿慈记载奏调日期为七月二十七日(8月27日),误。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2页。
    ⑤端方:《考察政治调员差委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37页。
    ⑥《出洋大臣奏请随员免扣资俸并启程确期》,《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六日(9月14日)。
    ⑦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3页。唐文源为顶替北洋医官萧杞楠出洋,后者因病不能出行。该八人全部为端方、戴鸿慈一路随从人员。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综合类,第4331号。
    ②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第9509页。
    ③《鄂督派员随同湘抚出洋》,《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二日(9月10日)。《时报》的说法有异:“每员发给川资薪水银五千两,整装银八百两,每一路公共电费银一千两,如有不敷,仍准禀请续拨。”《优给出洋随员游费》,《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
    ④《江督派员随同五大臣出洋》,《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
    ⑤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8-359页。
    ⑥《金鼎出洋之原因》,《申报》一九0五年五月十二日(6月14日)。
    ⑦张一麔:《拟复考察各国政治五大臣》,《心太平室集》(卷7),第391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578页。
    ②蔡琦:《随使随笔》,铅印本,不著出版年,第21页。
    ③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358-359页。
    ④《论出洋经费太薄》,《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⑤《读十四日上谕书后》,《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九日(7月21日)。
    ⑥《出洋经费无着》,《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一日(8月1日)。
    ⑦《记外户两部筹办考查各国政治大臣经费事》,《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六日(8月6日)。
    ⑧《拟带随员再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五日(7月27日)。
    ⑨《再志钦派大臣游历各国事》,《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二日(8月2日)。
    ①《四大臣出洋消息汇闻》(录《新闻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五日(8月5日)。
    ②《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六日(7月28日);《东方杂志》亦载:“六月二十六日,清户部奉旨筹给出洋考察政治大臣、随员等经费五十万两。”见《中国事记》,《东方杂志》1905年第8期。
    ③《特派出洋大臣始末》,《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大公报》亦报道:“此次出洋考查政治之四大臣经费原订五十万,现在详细核算,赴东洋则有余,赴西洋则不足,是以又拟加三十万,统计八十万。”见《出洋经费增加》,《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五日(8月5日)。
    ④《本馆访事员来函》,《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七日(8月7日)。
    ⑤《论出洋经费太薄》,《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⑥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1册),第9352页;《东方杂志》亦载:“六月二十一日,清外务部、户部分电直隶、江苏、湖北三省,转电各省,筹解出洋考察政治大臣经费,岁以为常。”见《中国事记》,《东方杂志》1905年第8期;《光绪朝朱批奏折》亦收录该电,惟时间误为二十二日。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90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909页。
    ⑦《乙巳八月初五日京徐侍郎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74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176。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8页。
    ⑧《徐军机将赴津》,《新闻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①《乙巳六月二十二日江宁周制台、天津袁宫保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第73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175。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7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112辑),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66页。
    ③《五大臣分带随员数目》,《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
    ④《各省认筹亲贵大臣出洋经费记数》,《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四日(8月14日);《出洋大臣经费各省已认五十三万》,《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二日(8月12日)。
    ⑤《电催各省速筹出洋经费》,《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十日(8月10日)。
    ⑥《电商摊派出洋经费》,《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二日(9月10日)。
    ①国家图书馆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37册),总第17510-17511页。
    ②《电查金镑价值》,《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一日(11月7日)。胡思敬曾记载,袁树勋任上海道时吞没五大臣出洋经费四万,又言“度支部尚书载泽知之”。胡思敬:《退庐全集·退庐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4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816页。然笔者并未发现其它相关史料,孤证不为立说,存疑。
    ①《钦派大臣出洋行期》,《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二日(8月22日)。
    ②《端午帅不快意于出洋》,《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九日(8月29日)。
    ①《筹解出洋经费》,《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②国家图书馆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37册),总第17511-17512页。
    ③见《度支部奏各省专使经费欠解甚巨请旨严催折》,《时报》一九0九年十月初二日(11月14日)。
    ①一九0五年六月初四日(7月16日),《致日俄两国照会》,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24页。
    ②《政務调查员派遣ニ関ツ辗告ノ件》(楼密第129号),明治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政務视察ノ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二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转引自福田忠之:《清末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明治日本》,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编委会编:《日本思想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日本)国际文化工房2007年版。以下引用该档案资料,均转引自该文,不再一一注明。
    ③《嘱四大臣勿言满洲事》(录《北京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④《出洋四大臣定见不往日俄美》,《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二日(8月31日)。
    ⑤《再志钦派大臣游历各国事》,《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二日(8月2日)。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时人意识到清政府命端方入京必将有重大举措,如熊希龄于六月十四日(7月16日)致电端方:“敬悉朝旨敦促入觐,必将任以艰巨,国之安危系于此行,无任引领。”见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1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⑦《端午帅定期入都》,《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⑧《湘抚端中丞抵鄂》,《申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⑨《端帅晋京》,《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一日(8月1日)。
    ①《端午帅定期入都》,《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7月26日)。
    ②《考查政治分途纪实》,《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
    ③《苏赣鄂三省京官欢迎端午帅》,《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六日(9月4日)。如端方曾受邀请为在京江苏籍学生发表演讲。见《端午帅江苏馆观欣会演说文》,《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
    ④《宫门邸抄》,《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
    ⑤《端抚谒瞿尚书议出洋事》,《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第1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95页。
    ⑦《迭蒙召见》,《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⑧《端午帅演说立宪并奏兴女学详志》,《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九日(9月17日)。
    ⑨《详志端中丞力请立宪》,《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九日(9月17日);《端抚条陈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六日(9月14日)。
    ⑩绍英:《绍英日记》,第588-589页。见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册),第5页。 见《乙巳七月二十六日京吴太史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稿》(第2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439。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6页。见《五大臣分带随员数目》,《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
    ①《本馆访事员来函》,《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七日(8月7日)。
    ②《五大臣分赴各国详情》,《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五日(9月13日)。
    ③《嘱四大臣勿言满洲事》(录《北京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九日(8月9日)。
    ④《出使大臣会议之秘密》,《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七日(8月17日)。
    ⑤《电告钦使游历》,《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八日(8月8日)。
    ⑥绍英:《绍英日记》,第589-590页。七月初七日(8月7日),绍英面见奕劻,奕劻告以“再拜美使晤谈为要”,绍英遂于七月初九日(8月9日)致函美国驻华公使,订于十一日往拜。见绍英:《绍英日记》,第592页。
    ⑦《八月八日睦宗舆来談四大臣外国派遣ニ関スル件》(高洲通訳官报),《政務视察ノ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ニ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
    ⑧《端午帅赴津详志》,《新闻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七日(8月17)。
    ①端方进京后的另外一项重要活动即为联合他人奏请废除科举,因与本文主旨关系不大,是以从略。详细过程可参见关晓红:《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②《徐侍郎赴东洋》,《大公报》一九0五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26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2页。
    ④《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八日(8月18日)。
    ⑤绍英:《绍英日记》,第597页。
    ⑥端方:《开用关防片》,《端忠敏公奏稿》,第644页。关于考政大臣的身份,北洋洋务局纂辑的《光绪乙巳年交涉要览》一书,将考政大臣与驻外使臣同列,谓为“专使”,职任为“赴各国考察政治”。见颜世清等编:《光绪乙巳年交涉要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0辑(2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949页。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40页。见刘体仁:《异辞录》,《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2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⑦《出洋大臣封奏留中》,《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十日(9月8日)。
    ⑧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3页
    ⑨《照会保护考察政治大臣》,《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三日(8月3日);《电告钦使游历》,《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八日(8月8日)。
    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26册),第216页。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册),第99页。
    ①《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九日(8月29日)。
    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关系):中美往来照会集(1864—1931)》(第10册),第250页。
    ③《允为优待中国游历大臣》,《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七日(9月15日)。
    ④绍英:《绍英日记》,第596、598页。
    ⑤《比使宴请出洋大臣》,《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三日(9月1日)。
    ⑥《那桐日记》,北京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2002年第2期,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⑦《纪内田日使宴出洋五星使事》,《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五日(9月13日);《纪日使内田宴出洋五大臣事》,《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六日(9月14日)。
    ①马鸿亮:《吴樾烈士传略》,《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1编·第13册),(台北)正中书局1964年版,第581-582页。
    ②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1卷),第361页。
    ③马鸿亮:《吴樾烈士传略》,《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1编·第13册),第582页。
    ④马鸿亮:《吴樾烈士传略》,《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编·第13册),第582页。
    ①成惠:《喋血京城的吴樾烈士》,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第9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17页。
    ②马鸿亮:《吴樾烈士传略》,《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1编·第13册),第583页。
    ③吴樾:《吴樾遗书》,《天讨》,第19页。
    ④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第373页。
    ⑤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7页。
    ⑥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第371-373页。
    ⑦《烈士吴樾君意见书》,《民报》第3号。
    ①《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二日(8月31日)、八月初三日(9月1日)、八月初七日(9月5日)。另外,《申报》亦有类似报道:“四大臣本定七月杪抵沪,旋又改于八月初三日出京。刻闻某大军机因政务纷繁,一时未能办理清楚,爰又展于八月初十日左右出京。”《四大臣出京改期》,《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三日(9月1日)。
    ②《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六日(8月16日)。
    ③《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四日(9月22日)。
    ④李宗侗:《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第37页。
    ⑤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上·中国立宪原起),第3页。
    ⑥《论预备欢迎考察政治五大臣事》,《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
    ⑦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上·中国立宪原起),第3页。
    ①《五大臣车站遇变汇记》,《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②《详纪出使大臣火车被炸情形》,《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详纪五大臣火车被炸情形》,《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三日(10月1日)。《大公报》由于地处天津,对案件的报道最为及时详尽,各地报刊多予以转载。
    ③李宗侗:《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第37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3-314页。
    ⑤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上·中国立宪原起),第3页。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3-314页。
    ⑦《出洋五大臣车站遇险续报》,《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三日(10月1日);《电请出示安民》,《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七日(10月5日)。
    ⑧恽毓鼎著,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奏稿》,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⑨《端中丞移寝室》,《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八日(10月6日)。
    ⑩《内廷加意戒严》,《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四日(10月2日)。
    11《御河水闸加严》,《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①《修筑围墙以防不虞》,《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六日(10月4日)。
    ②《内城出入甚严》,《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③《祝速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七日(11月13日)。
    ④《电局忙碌》,《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
    ⑤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557页。
    ①《汇记沪上各团体发电慰问五大臣受惊事》,《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出洋五大臣覆谢上海各学校慰问电》,《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三十日(9月28日);《五大臣覆江苏各学会电详志》,《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三十日(9月28日);《大臣覆谢学校》,《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一日(10月19日)。
    ②《五大臣覆本馆及<南方报>、(申报)馆电》,《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一日(9月29日);《五大臣电覆上海各报馆详志》,《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一日(9月29日);《出洋五大臣电覆上海各报馆》,《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八日(10月6日)。
    ③《好事者纷言》,《大公报》一九0五九月初二日(9月30日)。
    ④《炸车之变有五说》,《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三日(10月1日)。
    ⑤《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
    ①《本馆专电》,《新闻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
    ②《论车站炸弹》,《新闻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
    ③《论出洋五大臣临行遇险事》,《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
    ④《论车站炸弹》,《新闻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
    ⑤《车站行刺之可怪》,《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八日(10月6日)。
    ①以上引文见《论五大臣遇险之关系》,《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三十日(9月28日)。
    ②《论巡警部与立宪之联系》,《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大公报》亦曾报道:“前据外部中人云,已有密电饬驻法孙钦使、驻韩曾钦使就近在法、日两国调查政治,故京中官场近日传说,五大臣有不复出京之说。”见《五大臣之行止》,《大公报》一九0五九月二十七日(10月25日)。这类报道虽多为推测之论,然反映出舆论界对此事的关注态度。
    ③《车站行刺之可怪》,《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八日(10月6日)。
    ④《防患不如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一日(11月7日)。
    ⑤《论预备欢迎考察政治五大臣事》“记者按语”,《时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七日(9月25日)。
    ⑥《论以身命救国家》,《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⑦《时事短评》,《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八日(9月26日)。
    ①以上引文见《论五臣被刺有碍外交》,《外交报》1905年第23号,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②《禁暴篇》,《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四日(10月2日)。
    ③精卫:《民族的国民》,《民报》第1号。
    ④蛰伸:《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民报》第1号。
    ①思黄:《怪哉上海各学堂各报馆之慰问出洋五大臣》,《民报》第1号。
    ②犟斋:《既设警部复置巡警道果何为焉》,《民报》第2号;陈旭簏主编:《宋教仁集》(上册),第22页。
    ③《烈士吴樾君意见书》“记者按语”,《民报》第3号。
    ①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诸》,《民报》第3号。
    ②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7卷),第869-870页。
    ④The Bomb Outrage in Peking, September29,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731.
    ① Bomb Outrage in Peking, September25,1905, The Times.
    ② The Bomb Explosion in Peking, September26,1905, The Times.
    ③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卷),第8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7卷),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69-870页。
    ⑤绍英:《绍英日记》,第605页。
    ⑥日本内務大臣男爵清浦奎吾訓令八0一号,明治三十八年十月十三日,《政務視察ノ為メ清国大官,各国ニ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
    ⑦张一麐:《拟复日本佐佐》,《心太平室集》(卷7),第392页。
    ⑧《北京の爆裂弹》,《东京朝日新闻》1905年9月25日。
    ①《东京每日新闻》于9月26日、27日连续刊发《五大臣炸弹刺杀骚乱》、《五大臣遭难原因》两篇报道;《大阪朝日新闻》于10月4日登载《炸弹爆炸》、《炸弹事件》、《炸弹事件的原因》等文章,10月11日刊发《北京车站的奇变》一文。
    ②《辨东报论五大臣遇险事》,《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八日(10月6日)。
    ③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4页。
    ⑤《面奏炸弹事略》,《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三日(10月1日)。
    ⑥《本馆特别紧要访件·出洋大臣召见纪闻》,《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一日(9月29日)。
    ①《追录五大臣遇险后情形》,《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七日(10月5日)。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31页。《光绪朝东华录》将此谕记于八月戊辰,即八月二十八日,误,见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401页。
    ③《廷寄催拿刺客余党》,《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26册),第238页。
    ⑤《电致驻日钦使》,《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六日(10月14日);《出洋大臣壮行无畏》,《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一日(10月9日)。
    ⑥《出洋大臣消息》,《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四日(10月2日)。
    ①《祝速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七日(11月13日)。
    ②《请考察政治大臣进谒教主察陈又请备安折分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许珏使义;册:许珏、黄诰使义;馆藏号:02-12-036-04-022。
    ③《盛宣怀力阻立宪(中国前途之大罪人)》,《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六日(11月2日)。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559页。
    ④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袁世凯奏折专辑》(第7册),第2021页。
    ⑤《追录五大臣遇险后情形》,《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七日(10月5日)。
    ⑥《北华捷报》即称:“一个外国侦探仔细检查了炸弹残骸,发现仅有五分之三爆炸。因此他认为,很有可能,刺客的胸部盖住了炸弹,当他在车厢内走动时,身体偶然碰到车厢门而引发爆炸,其本人当即毙命。”General news, October6,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43.
    ⑦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袁世凯奏折专辑》(第7册),第2021-2022页。
    ①《缉拿炸弹凶犯之赏格》,《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②《廷寄催拿刺客余党》,《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③《北京暗查颇密》,《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七日(10月5日)。
    ④张一麐:《心太平室集》(卷8),第466页。见汤谪青:《读章士钊(书吴樾狙击五大臣事)后》,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世纪风云》,第28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34页。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41页。见《新订铁路专车巡警章程》,《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五日(11月21日)。见《工巡局拟设侦探研究二科》,《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⑦见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431页。
    ⑧《中丞赴津》,《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
    ①《恭读十月二十九日上谕不得株连无辜致滋扰累谨注》,《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
    ②《炸弹破案汇志书后》,《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日(11月16日)。
    ③《吴景濂自述年谱》,《近代史资料》(第]06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④《电保释放误拿之刺客党羽》,《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
    ⑤《张榕改名之原因》,《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
    ⑥《联保炸弹冤案公呈》,《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九日(11月15日)。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15页。
    ⑦见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第684页。见屠季和:《清廷查办吴樾炸弹案和天津学界请愿立宪见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6),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586-587页。
    ⑧《炸弹破案汇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九日(11月15日)。
    ①《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八日(11月14日);《南方报》亦报道:汪炘被捕后,庆亲王奕劻主张“宜澈究”,而慈禧以无确实证据,“不欲株连”。见《两宫不允株连汪某》,《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九日(11月15日)。
    ②《吴樾狙击五大臣后倪嗣冲等上袁世凯密禀》,《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1编·第13册),第588页。
    ③《车站炸弹案之株累》,《申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五日(2月27日)。
    ④章士钊:《书吴樾狙击五大臣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3页。
    ⑤章士钊:《书吴樾狙击五大臣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153页。袁世凯的幕僚张一麔亦言政府之所以不予深究的原因在于“此时海外革命风潮正盛,雅不欲激成士气也”。张一麔:《心太平室集》(卷8),第466页。
    ⑥《祝速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七日(11月13日)。
    ⑦《改派出洋大臣消息》,《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十日(10月8日)。
    ①《召见泽公要闻》,《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
    ②《五钦使出发问题》,《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日(10月18日)。
    ③《再纪政治馆》(录《天津日日新闻》),《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2月24日)。见《车站炸弹案汇闻》,《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八日(10月16日)。
    ④《杂俎》,《东方杂志》1906年第1期。
    ⑤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申报》亦称,政府筹设学部,初意以孙家鼐为尚书,孙家鼐固辞,又欲改任端方。《建设学部要闻二则》,《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五日(11月1日)。
    ⑥分别见《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一日(10月9日)、《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四日(10月12日)。类似报道又见《续派游历大臣》,《南方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一日(9月29日)、《改派曾广铨代徐世昌出洋》,《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三日(10月11日)。
    ⑦ The Travelling Commission, October13,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106.
    ①《各国不认李钦使》,《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五日(10月3日)。
    ②《李盛铎出使比国》,《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一日(9月29日)。
    ③《改简出洋大臣原因》,《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九日(11月5日)。
    ④《尚孙二人之同梦》,《民立报》一九一0年十月十四日(11月15日)。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71页。
    ⑥《电留满任各使以俟五大臣》,《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四日(11月20日)。
    ⑦ The New High Commissioners, November3,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260.
    ⑧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第765-766页。
    ①李盛铎等:《德化李大中丞行状》,铅印本。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757页。
    ③《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6册),第74页。
    ④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142页。
    ⑤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6册),第19页。
    ⑥章士钊:《疏(皇帝魂)》,《辛亥革命回忆录》(1),第292页。
    ⑦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第13页。
    ①《出洋随员运动留部》,《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八日(11月14日)。
    ②《新闻报》报道称:“随员等经此一番危险,亦多萌退志,托故辞委,以故从前所派之随员大有更动。闻观察袁克定及北洋陆军中军官丁士源均己辞退,不复随往。”见《考察政治大臣行期》,《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六日(10月14日)。
    ③《出洋随员之变态》,《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九日(11月15日)。
    ④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85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3-314页。
    ⑥The High Commissioners and Their Suites, August25,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467.
    ⑦报载:“浙江候补知府段子敬太守庆熙于去岁禀到后,近方奉委承办牙厘局提调,现奉戴大臣电调随同出洋考察政治,因之克日即当起程。”《段太守奏调出洋》,《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
    ⑧《移交随员》,《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三日(10月30日)。
    ⑨参见《钦使又调随员》,《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一日(11月7日)、《电调出洋随员》,《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六日(12月2日)、《调姚大令出洋》,《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六日(12月31日)。
    ⑩杨寿楠:《觉花寮杂记》(卷1),第3页,《云在山房类稿》(第4册),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11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5页。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188页。《钦使奏调参随》,《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六日(10月24日)。
    13如世善为浙江嘉兴府知府,虽奉调出洋,“奈嘉郡防务紧要,未能交卸,业已禀辞作罢矣。”《段太守奏调出洋》,《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
    ①关蔚煌:《独慎斋七十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386。
    ②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第1394—1395页。
    ③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第113页。
    ④《奏派该道充副监督前赴美国赛会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各国赛会公会;宗:典礼;册:各国邀请参与有关庆典纪念赛会年会;馆藏号:02-20-002-01-036。《大公报》报道:“出使美国参赞黄开甲京卿由美国乘轮于三十日到塘沽。”见《钦使回华》,《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
    ①《奏调桂芳赴俄》,《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九日(4月12日);端方:《调员赴俄片》,《端忠敏公奏稿》,第666页。《端忠敏公奏稿》注该折上奏时间为一九0六年四月,误。折中有“臣等在美考察事毕,即当前赴欧洲各国陆续调查”语,显然此时还未向欧洲进发,查端、戴考察团于一九0六年正月二十二日(2月15日)由美赴欧,该折当在此之前所奏。
    ②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314页。
    ③百:《中国人才消乏之一斑》,《大陆》1905年第9号。
    ④百:《中国人才消乏之一斑》,《大陆》1905年第9号。
    ⑤The Selection of Attaches, August11,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321.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89页。
    ⑦清政府于1896年派出第一批留日学生,共13名。参见(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页。
    ⑧端方:《考查政治调员差委片》,《端忠敏公奏稿》,第636页。
    ⑨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60页;《戴侍郎拟调户部司员出洋》,《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21日)。
    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29册),第175页。
    ①邓邦述:《群碧楼自著书》(第2册)“自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据民国版影印,第1页。
    ②邓邦述等:《清封光禄大夫奉天巡警道先考季垂府君行述》,铅印本。
    ③《端午帅并未携用德人》,《南方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二日(9月10日)。
    ④绍英:《绍英日记》,第592页。
    ⑤《徐大军机调员》,《大公报》一九0五年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
    ⑥《会议慎选出洋随员》,《申报》一九0五年七月十三日(8月13日)。
    ⑦《特派出洋大臣始末》,《时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四日(8月4日)。
    ⑧李宗侗:《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第37页。
    ①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8、27页。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第556-557页。
    ③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第53、280页。
    ④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291页。
    ⑤《星使保荐能员》,《申报》一九0五年二月十七日(3月22日)。
    ⑥俞钟颖:《随轺笔记四种》“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59辑(58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5页。
    ⑦吴宗濂:《寿萱室条议存稿》“附录”,1901年刊本。
    ⑧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6册),第75-76页。
    ⑨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5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323页。
    ①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29页。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194页。
    ③杨曾勖:《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58页。
    ④汪曾武:《外家纪闻》“卷末杨寿楠跋”,《云在山房丛书》(第3册),1928年刊本。
    ⑤杨寿楠:《苓泉居士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2、21-23页。
    ⑥顾恩锡:《竹素园丛谈》,第20页,《云在山房丛书》(第5册)。
    ⑦杨景焙:《趋庭隅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页。
    ⑧姚鹏图:《扶桑百八吟》“卷首杨寿楠序”,《云在山房丛书》(第9册)。
    ①姚鹏图:《古凤诗词丛钞》,手抄本。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258-259页。
    ③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8册),第368页。
    ④冯煦:《蒿庵奏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31页。
    ⑤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47页。
    ⑥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143-144页。
    ⑦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三集),第44页。
    ⑧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第369页。
    ⑨饶怀民编:《杨毓麟集》“编者前言”,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页。
    ⑩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第369、371-372页。关于杨毓麟记载又见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第16页;冯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第77页。
    ①李喜所:《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46页。
    ②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38页。
    ③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323页。
    ④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74页。
    ⑤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10页。
    ⑥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327页。
    ⑦《出洋大臣参赞欧阳祺之历史》(录《顺天时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三日(8月23日)。
    ⑧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13页。
    ⑨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309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273页。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第654页。
    ③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253页。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第137页。
    ②端方:《调补省会知府折》,《端忠敏公奏稿》第551-552页。
    ③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764页。
    ④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73页。
    ⑤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第290页;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99页。
    ⑥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第290页。
    ⑦《奏保候补道王丰镐等请破格擢用片》,《政治官报》一九0八年四月二十九日(5月28日),第209号。
    ⑧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7册),第733页。
    ⑨《同知陈琪援案作为守备派充驻法武随员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孙宝琦、刘式训使法;册:孙宝琦使法;馆藏号:02-12-022-01-001。
    ⑩陈琪:《环游日记》,湖南学务处1905年印行,第1页。转引自蔡克骄:《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11《湘抚端札委特用道俞举行运动会文》一九0五年六月十八日(7月20日)。
    ①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60页。
    ②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194页。
    ③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页。
    ④端方:《改练新军筹办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588、599页。
    ⑤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08页。
    ⑥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275-276页。
    ⑦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378页。
    ⑧吴勤训:《瀛槎集》,大丰制版印刷公司1939年版,第1页。
    ⑨关蔚煌:《独慎斋七十年谱》,第369-385。
    ⑩陆宗舆:《陆宗舆五十自述记》,北京文楷斋承印,第3页。
    ①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81页。
    ②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4页。
    ③李喜所:《中国近代第一批留欧学生》,《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47页。
    ④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15页。
    ⑤端方:《遵保经济特科人才折》,《端忠敏公奏稿》,第225-226页;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483页。
    ⑥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8册),第695页。
    ⑦王远明主编:《风起伶仃洋》,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⑧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09页。
    ⑨郭荣生校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辑(37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留学生名录》,《近代史资料》(第8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⑩端方:《端忠敏公奏稿》,第554、588页。
    ①《本馆附志》,《大公报》一九0五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26日)。
    ②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东方杂志》1905年第12期。
    ③《摘录海盐朱学使乙巳夏上枢府书》,《时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五日(2月27日)。
    ④《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五日(10月13日)。相同报道又见《胡钦使又请立宪》,《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三日(10月30日)。
    ⑤《盛宣怀力阻立宪(中国前途之大罪人)》,《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六日(11月2日)。
    ⑥《驻法孙钦使电达外部陈情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八日(10月6日);《驻法孙钦使呈外务部电》(录《中外日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九日(10月7日);《孙星使请定为帝国立宪政体 原电》,《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一日(10月9日);《驻法孙钦使致外部电》,《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六日(10月14日)。
    ①《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第112页。
    ②《请颁立宪期限》,《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八日(11月4日)。
    ③《李大臣拟合词奏请立宪》,《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十日(11月6日)。
    ④林绍年:《速定政体以救颠危折》,《闽县林侍郎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1辑(301),第483页。
    ⑤唐文治:《茹经堂奏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辑(56),(台北)文海出版社,第231、241页。
    ⑥《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初八日(11月4日)。
    ①《各省督抚对立宪之意见》,《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一日(11月27日);《各大员对于立宪意见》,《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一日(11月27日);《立宪意见不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7日)。
    ②《预备立宪尚未交议》,《新闻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六日(11月12日)。
    ③《两宫注意立宪近闻》,《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六日(11月22日);《两宫注意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十日(12月6日)。
    ④《政务处致各督抚电》,《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1月18日)。
    ⑤《立宪意见不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7日)。
    ⑥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434页。
    ①《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第112页。
    ②《拟委沈太守改办译局述闻》,《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十六日(9月14日)。
    ③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1册),第9页。
    ④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6辑),第193页。
    ⑤《拟立宪法调查局》(录《津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一日(12月7日)。
    ⑥另有报道称,设立考察政治馆“系准端方、戴鸿慈、袁世凯、赵尔巽等所条奏者”。《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又有报道称,设立考察政治馆系李盛铎所请奏。《上谕原因志闻》,《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二日(11月28日)。报道虽不一致,然无一例外皆强调了考政大臣的主导作用。
    ⑦《鄂省覆陈宪政》,《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19日)。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1册),第]91页。
    ②《乙巳十一月十三日天津端星使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稿》(第2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439。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8页。
    ③《考查政治馆之设立》(录《北京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2月12日)。
    ④端方:《奏调知府饬令回省片》,《端忠敏公奏稿》,第661页。
    ⑤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14页。
    ⑥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15页。
    ⑦《政治馆现己开办》,《申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五日(9月22日)。
    ⑧《论近年之新希望》,《申报》一九0六月正月初四日(1月28日)。
    ⑨《论今日宜亟设宪法研究会》,《时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6年1月15日)。
    ①《饯行文(饯五大臣第二次出发也)》,《大公报》一九0五十一月初十日(12月6日)
    ②《五大臣出洋现无定期》,《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七日(11月23日)。日本于1905年11月2日任命外相小村寿太郎为全权大使前来北京同清政府会谈,清政府任命庆亲王奕劻、外务部尚书瞿鸿禨及直隶总督袁世凯为全权代表。双方经过近五个星期的谈判,于12月22日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
    ③The much Delayed Mission Abroad, November24,1905, North China Herald, p428.
    ④《五钦使出洋日期》,《申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一日(11月7日)。
    ⑤《随员陆续出京》,《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一日(11月17日)。
    ⑥《各使电询五大臣行程》,《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五日(10月23日)。
    ⑦《出洋迟行原因》,《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五日(11月11日)。
    ①《祝速行》,《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七日(11月13日)。
    ②《敬陈所望于考政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6日)。
    ③《考察政治大臣出洋日期》,《时报》一九0五年九月二十九日(10月27日)。
    ④《五大臣约定避暑于瑞士商榷政见》,《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五大臣约定避暑于瑞士商榷政见》,《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18日)。
    ⑤《五大臣出洋考察未定期限》,《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19日)。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3册),第113页;《廷寄饬五大臣注意政治》,《南方报》一九0六年正月初七日(1月31日)。
    ①《志五大臣请训日期》,《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初一日(11月27日)。
    ②《星轺先后莅津》,《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2月12日)。
    ③《上南皮张中堂副笺》,《沈瑜庆观察函稿》(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590。
    ④《面询立宪情形》,《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九日(12月5日)。
    ⑤《预备馆出洋大臣于抚署》,《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日(12月16日)。
    ⑥《慈禧以炸弹为忧》(录《中华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六日(12月12日)。
    ⑦《泽尚李三大臣仍在吴淞换船放洋》,《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
    ①《五大臣抵沪情形详志》,《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18日);《五大臣抵沪情形详志》(录《顺天时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初三日(12月28日)。
    ②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20日),《发上海察政大臣载泽等电》,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27页。
    ③《纪出洋五大臣之行踪》,《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六日(12月31日)。《南方报》亦称:“外务部电令泽尚李三大臣暂缓东渡,闻因留学界交涉事。”《电令泽尚李三大臣暂缓东渡》,《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日(12月16日)。
    ④《清国人二関スル件》,外務大臣伯爵桂太郎宛畏埼県知事荒川太郎害筒,明治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政務視察ノ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ニ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
    ⑤一九0六年正月二十六日(12月19日),《考察政治大臣载泽奏报行抵日本呈递国书日期折》,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28页。
    ⑥《日本欢迎泽钦使详情》,《满洲日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六日(2月9日)。
    ①《清国镇国公载澤殿下来航接待次第》,《政務视察ノ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二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
    ②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566页。
    ③《泽尚李三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七日(2月10日)。
    ④《泽尚李三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七日(2月10日)。
    ①福田忠之:《清末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明治日本》,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编委会编:《日本思想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日本)国际文化工房2007年版,第18页。
    ②转引自陈业东:《夏曾佑研究》,澳门近代文学学会2001年版,第57-58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589页。
    ④《出洋大臣到美情形》,《满洲日报》一九0六年二月二十三日(3月17日)。
    ⑤《泽尚李三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15日)。
    ⑥《考察政治大臣何日放洋乘坐何船请先行电示俾得照请外部饬属照料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张德彝使英;册:张德彝使英;馆藏号:02-12-011-01-145。
    ⑦《代拟考政办法国书可由英外部转递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 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22。
    ①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40-841页。
    ②《泽尚李三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四月十三日(5月6日)。
    ③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在欧考察情形),第5页。
    ④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在欧考察情形),第5页。
    ⑤《考政大臣呈递御函》,《申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二十六日(6月17日)。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7卷),第948页。
    ⑦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9页。
    ①《补录预备考政大臣在法按日游览单》,《申报》一九0六年四月十六日(5月9日)。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9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60页。
    ④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比国欢迎),第6-7页。
    ⑤《泽公到比注意路政》,《南方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三日(6月4日)。
    ⑥杨兆鋆:《恭报卸任启程日期疏》,《须圃出使奏议》,第63页。
    ⑦《陆使请三大臣游和》,《申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四日(5月26日)。
    ①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81-682页。
    ②《泽尚两大臣到沪纪事》(录《北京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八日(7月19日)。
    ③《五大臣并不会齐回京》,《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五月十八日(7月9日)。
    ④《上南皮张中堂副笺》,《沈瑜庆观察函稿》(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590。
    ⑤《江督密饬沪道保护出洋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十九日(7月10日)。
    ⑥Apprehensions, Julyl3,1906, North China Herald, p83.
    ⑦《泽尚两大臣暂行留沪》,《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三日(7月14日)。
    ⑧《泽尚两大臣回京消息》,《大公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三日(7月14日)。
    ⑨《各领事允保考察政治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一日(7月12日)。
    ⑩《考政大臣行辕纪事》,《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二日(7月13日)。
    11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85页。
    ①《泽尚两钦使晋京情形》,《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十日(7月30日)。
    ②《泽尚两钦使回京情形》,《申报》一九0六年六月十一日(7月31日)。
    ③《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第112页。
    ④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75页。
    ⑤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77页。
    ⑥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诸》,《民报》第3号。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79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2页。
    ③杨寿楠:《苓泉居士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第25页。
    ④杨寿楠:《藏盒幸草》,《云在山房类稿》(第3册)。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日本考察大概情形暨赴英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6页;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7-588;《泽尚李三大臣奏在东考察大略情形折》,《时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一日(4月4日)。《考察日本政治大略》,杨寿楠:《藏盦幸草》,《云在山房类稿》(第3册)。
    ②《清国皇族ノ来演》秘第204号,外務大臣加藤高明宛神奈川県知事周布公平害筒,明治三十九年二月九日,《政務视察ノ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ニ派遣一件》(外務省記録B-1-6-1-244)。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73页。
    ②《泽尚李三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二日(4月5日)。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6页。
    ④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2页。
    ⑤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4-585页。
    ⑥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6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11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6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11-612页。
    ④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7页。
    ⑤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6页。
    ⑥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11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7-598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16-617页。
    ③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01、606页。
    ④魏路苓、戴云:《晚清使臣视野中的西方农业管理机构、农业政策与农业教育》,《农业考古》2007年第4期。
    ⑤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9页。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页。
    ②(澳)西里尔·珀尔,檀东鍟、窦坤译:《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资料来源同上,第260-261页。将考察团未采纳英国的议会制度归结于英国政府接待稍欠热情,无疑是错误的。
    ③《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英考察大概情形暨赴法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页。
    ④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册),第6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31页。
    ②《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并再赴英呈递国书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4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36页。
    ④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71-672页。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比国考察大概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9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10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07页。
    ④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07页。
    ⑤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09页。
    ⑥《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法考察大概情形并再赴英呈递国书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5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72页。
    ②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26-627页。
    ③《英国考察情形及赴法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47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0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1页。
    ④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3、656页。
    ①《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奏在比国考察大概情形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8-19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67-668页。
    ③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27、660、659、627-628、638页。
    ①以上引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39、642、644、667页。
    ②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46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64页。
    ④《泽尚李三大臣奏报由英赴比呈递国书日期折》,《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十四日(7月5日)。
    ⑤Charles Aylmer, The Memoirs of H. A. Giles', East Asian History, No.13-14 (1997), p86.
    ① Charles Aylmer, The Memoirs of H. A. Giles', East Asian History, No.13-14 (1997), pp.86-87.
    ② Charles Aylmer, The Memoirs of H. A. Giles', East Asian History, No.13-14 (1997), p87.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54页。
    ④《使臣之荣誉》,《寰球中国学生报》第2期,一九0六年七月。
    ①《五大臣之优遇》,《大公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二日(7月13日)。
    ②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荣膺学位),第1页。
    ③《补志出京情形》,《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10日)。
    ④《出洋大臣来津》,《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8日)。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6页。
    ⑥《端抚与鄂督政见不合》,《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18日)。
    ⑦《五大臣抵沪情形详志》,《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月18日)。报载,迎接端戴考察团的官员甚多,除沪道袁树勋外,还有松海防秦锦泉、上海县汪瑶庭,参将周子安;另有两江总督周馥亦派同知司马龄等来沪迎接。《赴凇迎迓大臣》,《新闻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
    ⑧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7页。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2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9页。
    ③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到旧金山事),第12页。
    ④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7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2-333页。
    ②参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第306-308页。
    ③《少怀午桥两专使抵美闻有无业商人意图照料专使藉便私图已设法派专员迎迓美政府招待颇周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09。
    ④《户部拟聘精琦》,《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五日(4月18日)。
    ⑤《端戴两大臣请聘精琦事辨正》,《南方报》一九0六年四月二十七日(5月20日)。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9页。
    ②端方:《行抵美京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62页。
    ③《考政大臣在美考察略志》,《新闻报》一九0六年三月初六日(3月30日)。
    ④姜义华等编:《康有为全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⑤《考察政治大臣到沪》,《新闻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7页。
    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7卷),第926页。
    ①《考政大臣来电》,《大公报》一九0六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2日)。
    ②《端戴两大臣奉命考察军政》,《申报》一九0五年九月初六日(10月4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65-466页。
    ④《端戴二大臣至德情形及各国之舆论》(录《岭东日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二日(5月24日)。
    ⑤转引自夏白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1期。
    ⑥《电知端戴两大臣游历丹国之原因》,《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初八日(4月1日)
    ⑦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5页。
    ⑧《请端戴两大臣往瑞典一行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23册),第331页。
    ⑨《定期赴丹瑞游历事毕回德再赴奥俄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12。
    ①《英钦使代递国书》,《大公报》一九0六年四月初六日(4月29日)。
    ②《端戴两大臣行程日记》,《时报》一九0六年四月十六日(5月9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47、453页。
    ④《考政大臣应否奏就便往和国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20。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73页。
    ⑥转引自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第6页。
    ①《考察各国政治大臣游记》,《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十三日(7月4日)。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01页。
    ③《端戴两大臣莅沪志盛》,《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二日(7月22日)。
    ④《本馆访稿·端戴行踪神速》,《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六月十九日(8月8日)。
    ①《直隶全省学生递呈考政大臣》,《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九日(8月28日)。
    ②The Demand for Reform, August17,1906, North China Herald, p389.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6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5页。
    ⑤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6-387、397页。
    ⑥《端戴两大臣假道英法纪略》,《时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三日(4月6日)。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9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3-384页。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07、510、457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0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1页。
    ④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7、391、344、363-364、391-392、344页。
    ①端方:《在美考查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64页。
    ②端方:《到德考查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70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65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3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68-369页。
    ⑥《戴鸿慈与学生》,《教育杂志》1909年第1期。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4页。
    ②《美国大学赠送学额》,《申报》一九0七年三月初一日(4月13日)。
    ③端方:《请褒美洋员片》,《端忠敏公奏稿》,第848页。
    ④《长沙拟分设耶鲁学校》,《寰球中国学生报》第3期,一九0六年九月。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46-447页。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53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3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67页。
    ③《两宫发内帑兴办女学》,《申报》一九0六年四月十一日(5月4日)。
    ④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1、342、357、455、341页。
    ⑤端方:《改办女学及幼稚园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470页。
    ⑥《江督批崇明文生倪庆和禀书后》,《申报》一九0六年十二月初九日(1907年1月22日)。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2-403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1-372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60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13-415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21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2页。
    ①《纪考政大臣在德之游历》,《大公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七日(5月29日)。
    ②《出洋大臣聘用那威武员》,《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初七日(6月28日)。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2、367、357、389页。
    ④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0、426、426页。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4、465、395、396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25页。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94页。
    ④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9-411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7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2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37页。
    ④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9、452、473、347、357页。
    ⑤蔡琦:《随使随笔》,第14页。
    ⑥蔡琦:《随使随笔》,第25-26页。
    ⑦蔡琦:《随使随笔》,第41页。
    ①蔡琦:《随使随笔》,第19页。
    ②蔡琦:《随使随笔》,第10-11页。
    ③端方:《湖北学堂筹建完备折》,《端忠敏公奏稿》,53页。
    ④《拨款建设图书馆》,《时报》一九0五年二月二十八日(4月2日)。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4页。
    ⑥转引自夏白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1期。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4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2、382、384页。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99、401、378、436、461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3页。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7-378、437、435页。
    ④《咨请订购各种野兽禽鸟清单备案》,《中国日报》一九0七年正月二十八日(3月12日)。
    ①《选购禽兽装运入京》,《大公报》一九0七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5日)。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22页。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7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44页。
    ①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56-457、345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67、441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8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0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8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9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61、356、402页。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28、348、346页。
    ④蔡琦:《随使随笔》,第25页。
    ⑤顾维钧:《顾微钧回忆录》(第1分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6页。
    ①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香港)春秋杂志社1966年版,第23页。
    ②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绪论”。
    ③《政府注意西洋留学生》,《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三日(12月9日)。
    ④蔡琦:《随使随笔》,第25页。
    ⑤《电报一》,《时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初七日(1906年1月1日)。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23、324页。
    ⑦《记戴端两大臣至横滨事》,《时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906年1月7日)。
    ⑧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102页。刘成禺,字禺生,武昌两湖书院及东京成城学校学生。1902冬, 见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5页。
    ①去非:《考察政治五清臣之怪状》,《民报》第7号。
    ②《留学生议拟迎接出洋大臣》,《大公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九日(8月29日)。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1、359、379、382、393、340页。
    ④《留法学生上出洋大臣书》,《时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三十日(6月21日)至五月初三日(6月24日)。
    ⑤《记泽尚李三大臣近事》,《时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二十五日(6月16日)。
    ①朱和中:《欧洲同盟会纪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16-17页。
    ②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227页。
    ③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第286页。
    ④端方:《选派学生游学折》,《端忠敏公奏稿》,第284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选编》(第14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96页。
    ②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第87页;朱和中在《欧洲同盟会纪实》中亦回忆,马德润对于五权宪法不甚赞成,没有加入欧洲同盟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9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9页。
    ④《五月中外大事表》,《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一日(7月21日);《中国大事月表·丙午五月》,《新民丛报》第83号。
    ⑤《端戴二大臣至长崎神户各情形》,《申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2月30日)。
    ⑥《端戴两大臣之行踪》,《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初四日(1月28日)。
    ⑦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6页。
    ①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到檀香山情形),第10页。
    ②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23-324、335、341、524-525。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26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31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2页。
    ⑥端方:《接见各华商片》,《端忠敏公奏稿》第667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2页。
    ②钟叔河、朱纯编:《过去的学校》,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27页。
    ③夏丽莲整理:《钱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纪念文集》,(台北)文景书局1998年版,第12-13页。
    ④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8页。
    ⑤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37、466页。
    ⑥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第324页。
    ⑦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30页。
    ⑧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页。端方死后,该拓本归李介如,其孙李章汉于一九七六年捐赠给中国历史博物馆。见蒋文光:《谈清拓孤本(北凉且渠安周造佛寺碑>》,《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⑨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卷上),余杭褚氏石画楼1955年印,第26页。承宁、沈林:《晚清端方与我国近代文化教育》,《纵横》2009年第2期。
    ①佚名:《陶斋所藏石刻》,手抄本。
    ②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051页。
    ③陈三立著,李开军校点:《散原精舍诗文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④ Elya Zhang, Bronze Diplomacy:Duanfang as an Imperial Commissioner in Europe and America (1905-1906), AAS Annual Meeting, China and Inner Asia Session 19, April 3-6,2008.
    ①《乙巳十一月十三日天津端星使来电》,《张之洞存各处来电稿》(第2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档案:甲182-439。转引自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第298页。
    ②《垂询立宪宗旨》,《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20日)。
    ③《两宫注重立宪》,《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十二日(11月8日)。见《谕饬先定立宪大纲》,《时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1月18日)。
    ④《地方自治先声》,《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初四日(9月2日)。
    ①《议设公法衙门》,《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11月24日)。
    ②《提议改变服色》,《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十三日(1906年1月7日)。
    ③《都察院有改议院消息》,《大公报》一九0六年四月十一日(5月4日)。
    ④《论国民对于五大臣回国之希望》(录《顺天时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二日(8月11日)。
    ⑤《五大臣出洋后希望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①《阻挠立宪要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15日)。
    ②《江苏学政唐景崇奏预筹立宪大要四条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4、117页。
    ③《论考察政治之宜详悉》,《申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七日(3月1日)。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5-486页。
    ①《张香帅入京消息》,《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九日(7月29日)。
    ②《端戴二大臣致各省总督商议立宪电》,《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四日(8月13日)。关于该电时间,《新民丛报》注为六月十二日(8月1日),从其说。见《中国大事月表·丙午六月》,《新民丛报》第84号。章开沅指出该电由张謇起草,但并未注明资料来源。见章开沅:《张謇传》,第182页。本文暂从其说。
    ③《各省疆吏对于立宪之政见》,《时报》一九0六年十月十五日(11月30日)。
    ①《各省疆吏对于立宪之政见》,《时报》一九0六年十月十五日(11月30日)。
    ①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第326页。
    ②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564页。
    ③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第326页。资料来源同上,第326-327页。
    ④《预备欢迎》,《新闻报》一九0五年九月十七日(10月15日)。
    ⑤《出洋五大臣致上海道电文》,《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五大臣致沪道电》,《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2月14日)。
    ⑥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第326页。
    ⑦《为国人敬告出洋五大臣》,《时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906年1月12日)。‘参见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5-286页。
    ⑧《上海学商界复五大臣电文》,《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2月13日);《商学界复五大臣电》,《南方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2月14日)。
    ⑨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第314页。
    ⑩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562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16页;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第1818页。
    ②《考政大臣行辕纪事》,《南方报》九0六年五月二十八日(7月19日);《考政大臣行辕纪事》,《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八日(7月19日)。
    ①《端戴两大臣电告抵沪日期》,《申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三日(7月14日)。
    ②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6卷),第575页。
    ③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30年版影印,第140页。
    ④《纪华商体操会公宴考政大臣端戴两钦使》,《申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八日(7月28日)。
    ⑤《纪上海绅商学界各董恭宴考政大臣端戴两钦使》,《申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八日(7月28日)。
    ①《宪政杂志序》,《宪政杂志》第]卷第]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②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348-349页。
    ③这些团体的详细介绍参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365-378页。
    ④《中国立宪之起原)》,《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①《饯行文(饯五大臣第二次出发也)》,《大公报》一九0五十一月初十日(12月6日)
    ②《岁暮感言》,《大公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6年1月18日)。
    ③《为国人敬告出洋五大臣》,《时报》一九0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906年1月12日)。
    ④《附译东报纪事》,《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五日(2月8日)。
    ①《泽公在东视学情形》,《申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二日(2月24日)。
    ②《补记端戴二大臣谒见德皇事》(录《中外日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四日(5月26日)。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页。
    ④刘玉珍、孙雪梅编:《晚清东游日记汇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页。
    ⑤《敬陈所望于考政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6日)。
    ①《论国民对于五大臣回国之希望》(录《顺天时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二日(8月11日)。
    ②《论出洋大臣回国后之希望》,《申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6日)。
    ③《敬陈所望于考政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6日)、五月二十六日(7月7日)、五月二十七日(7月8日)。
    ④《考政大臣归国后之问题》,《大公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四日(7月24日)。
    ⑤《为国民敬告端戴二大臣》,《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五日(7月25日)。
    ⑥《论中国人民宜为立宪预备》,(录《顺天时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九(8月18日)。
    ①《论国人不知为立宪之预备》,《南方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五日(2月8日)。
    ②《敬告丙午年中国国人》,《新闻报》一九0六年正月初五日(1月29日)。
    ③孙应祥编:《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0-251页。
    ①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九》(第2册),第36-37页。
    ②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第671页。关于1905年后革命团体、革命宣传力量的增强,参见该书第671-690页。
    ①去非:《考察政治五清臣之怪状》,《民报》第7号。
    ②去非:《贺希望督抚革命者之失望》,《民报》第10号。
    ③楚元王:《谕立宪党》,《天讨》,《民报》临时增刊《天讨》,一九0七年四月。另如《民立报》,亦有类似揭露:“唐宝锷素一无赖子,在日本时即不齿于同学,专以巴结出洋考察官员为事。”见《唐宝锷献媚政府》,《民立报》一九一0年十月初八日(11月9日)。
    ④去非:《考察政治五清臣之怪状》,《民报》第7号。
    ⑤石顽:《异哉清政府之所谓改正法律者如此》,《民报》第2号。
    ⑥怀薑:《立宪驳议》,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556页。
    ⑦《清末革命史料之新发现:刘师培与端方书》,《大公报》1934年11月2日。
    ①以上引文见精卫:《希望满洲立宪者盍听诸》,《民报》第3号。
    ②在《新民丛报》与《民报》的论战中,前者只有梁启超一人出马,而后者可谓集留学界革命党的精英,人才荟萃,阵容坚强。见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1966年版,第145页。因此,梁启超之政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论战的中心议题。
    ③耿云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第145页。
    ①诺柏尔特·麦恩北:《清政府对立宪的准备:清政府对宪政的理解》,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56页。
    ②据《宪政杂志》称,载泽、尚其亨、李盛铎曾于六月初六日(7月26日)会衔陈奏,“明言中国舍立宪外,别无下手之处”。见《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然笔者并未发现该折,是以从阙。
    ①《镇国公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记者按语”,《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②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廷臣会议),第6页。
    ③《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④《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3、174页。
    ⑤《泽公倚重周侍郎》,《时报》一九0六年八月十八日(10月5日)。
    ①以上引文见《吁请立宪折》,杨寿楠:《思冲斋文别钞》(卷上),第1-2页,《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
    ②《泽公力主立宪》(录《北京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七月十一日(8月30日)。
    ③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4册),第27页。
    ①《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②《中国大事月表·丙午七月》,《新民丛报》第85号。
    ③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廷臣会议),第6页;
    ④《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3、174页。
    ①《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0页。
    ②《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4-175页。
    ①《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4-175页。
    ①《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75-176页。
    ②《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73页。
    ③见《出使各国大臣奏请宣布立宪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11页。
    ④《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⑤《论立宪制度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地方官》,《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二十一日(9月9日)。
    ⑥《满汉平议》,《申报》一九0七年六月初五日(7月14日)。
    ⑦《镇国公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记者按语”,《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①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5卷),第369页。
    ②《定期赴英并酌派参随专驻日本考察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03。
    ③以上引文见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565-681页。
    ①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第198页。
    ②冯煦:《蒿庵奏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31页。
    ③杨寿楠:《思冲斋文别钞》(卷下),第8页,《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
    ④《进呈编译各国政治书籍折》,杨寿楠:《思冲斋文别钞》(卷上),第3页,《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由于资料所限,笔者并未能全部查找到六十七部书的名称,然而,编写提要的三十部书无疑为精华部分。
    ⑤杨景焴:《趋庭隅录》,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第233-234页。
    ⑥杨曾勖:《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第61页。
    ⑦杨曾勖:《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先府君行状”,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5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5页。
    ⑧杨曾勖:《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第63页。
    ①《译书类·日本宪法说明书》,《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十月初九日(11月14日),第20号。
    ②杨寿楠:《苓泉居士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第26页。
    ③杨寿楠:《觉花寮杂记》(卷1),第3页,《云在山房类稿》(第4册)。
    ①《进呈编译各国政治书籍折》(代考察政治大臣拟),杨寿楠:《思冲斋文别钞》(卷上),《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沈桐生:《光绪政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5辑(345),第2324-2325页;《泽公奏陈政治各书提要折》,《申报》一九0六年十月十六日(12月1日)。
    ②《拟请召鄂督参订政治书籍》,《申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二日(7月13日)。
    ③《政治馆设立编书处》,《申报》一九0六年九月初十日(10月27日)。
    ④1907年4月,由考察政治馆负责筹办官报,定名为《政治官报》,9月,考察政治馆改为宪政编查馆,奏请克期开办原己奏准之《政治官报》,并设官报局一所,由华世奎为局长。
    ①后该书因“纸价增昂,又将印张放大,不敷工本”,自1908年起改为每部价银四角。《本局更定书价广告》,《政治官报》一九0八年正月二十五日(2月26日),第117号。
    ②从此后《政治官报》刊登的售书广告看,有《日本政治要览》而无《日本统计类表要论》。又,刘持原在《日本统计类表要论》一书跋语中言及:“杨子自柳州府任以其稿付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而邮以示余。”由此推测,政治官报局未出版该书。杨道霖一九0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908年2月1日)出任柳州府知府,该书出版时间当在此之后。见杨曾勖:《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第63、66页。
    ①《本局刊印新书广告》,《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908年1月20日),第87号。
    ②《日本宪政略论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0月29日),第4号。
    ③以上引文见《日本宪法说明书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日(10月26日),第1号。
    ④《英国宪法正文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十月初五日(11月10日),第16号。
    ⑤《日本宪法说明书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日(10月26日),第1号。
    ⑥《日本宪政略论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0月29日),第4号。
    ①《日本宪政略论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0月29日),第4号。
    ②《日本宪法疏证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日(10月26日),第1号。
    ③《日本宪政略论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0月29日),第4号。
    ④《日本宪法疏证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日(10月26日),第1号。
    ⑤以上引文见《日本宪法疏证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日(10月26日),第1号。
    ⑥《日本行政官制提要》,《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六日(11月1日),第6号。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卷首提要”,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卷首提要”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8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9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11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11页。
    ⑤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3),第9页。
    ⑥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3),第1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13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上册·卷1),第14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下册·卷4),第1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1编·第2章),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第2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1编·第2章),第3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1编·第2章),第3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1编·第1章),第1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2编·第1章),第1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2编·第1章),第2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2编·第2章),第6页。
    ④梁启超:《政治学学理摭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册),第64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3编·第1章),第1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3编·第1章),第1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第3编·第2章),第7-8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1编),政治官报局1908年刊印,第3-4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首提要”,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1),第11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1),第1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1),第1页。
    ⑤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4下),第4页。
    ⑥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2),第12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1),第2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1),第3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2),第4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2),第5页。
    ⑤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卷4上),第7页。
    ⑥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总论”,第1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卷首提要”。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总论”,第2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1编),第1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1编),第2页。
    ⑤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1编),第3页。
    ⑥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2编),第1页。
    ①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2编),第2页。
    ②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2编),第4页。
    ③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2编),第37-38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第2编),第1页。
    ⑤《泽公将进新书》,《大公报》一九0六年十月十四日(11月29日)。
    ①《两宫关心宪政》,《盛京时报》一九0八年二月十八日(3月20日)。见叶晓青:《光绪帝最后的阅读书目》,《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前文述及,见于《政治官报》广告,由政治官报局出版的载泽考察团编订书籍共12种,与该档案所列12种书籍完全一致,从中可以看出光绪皇帝对考政大臣所编纂书籍的重视。
    ②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8页。
    ③楚元王:《谕立宪党》,《民报》临时增刊《天讨》,一九0七年四月。
    ①赵凤昌:《赵凤昌存札》(第99册),稿本。转引自孔祥吉:《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存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②《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到德后考察大概情形暨赴丹日期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0页。
    ③《端戴大臣电告饬随员回国》,《南方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三日(4月6日)。刘若曾并未提前回国,而是考察完毕后随考察团一同回国。
    ④端方:《编辑各书经费片》,《端忠敏公奏稿》,第842页。
    ⑤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5册),第4013页;《瞿鸿褛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第]0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参见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第1042页。
    ①上述引文见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1册),第17-19页。
    ②端方:《编辑各书经费片》,《端忠敏公奏稿》,第842页。
    ③林增平、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该函又见汤志钧编《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题名《熊希龄致犬养毅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405页)。
    ①《中国新法制与有贺长雄》,《言治》第1年第1期,1913年4月1日。
    ②张学继:《日本法学家有贺长雄与五大臣考察报告》,《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
    ①以上引文见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第614、615、626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60页。
    ③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114页。
    ④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9页。
    ⑤徐佛苏:《梁任公先生逸事》,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500页。
    ⑥楚元王:《论立宪党》,《民报》临时增刊《天讨》,一九0七年四月。
    ⑦军政府:《谕保皇会檄》,《民报》临时增刊《天讨》,一九0七年四月。
    ①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第24-25页。
    ②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③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8页。
    ①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第448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53页。
    ①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54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6页。
    ③《宪政胚论之大略》,《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十八日(9月6日)。
    ④《改订官制原奏之内容》,《大公报》一九0六年八月十一日(9月28日)。
    ①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上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3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28页。
    ③张一麔:《心太平室集》(卷8),第471-472页。赵炳麟亦称,端、戴与袁世凯会晤时,袁主张先组织责任内阁,“俟政权统归内阁,再酌量开国会”,并令幕宾张一麔、金邦平为疏,“使端方回京上之”。所言与张一麐相同,足证确有其事。参见赵炳麟:《赵柏严集·光绪大事汇鉴》,第613页。
    ④胡思敬:《退庐全集·大盗窃国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4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1353-1354页。
    ⑤《中国大事月表·丙午六月》,《新民丛报》第84号,第88页;《电报一》,《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一日(8月10日)。
    ⑥《立宪先从天津实行》(录《新闻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七日(8月26日)。
    ⑦胡思敬:《退庐全集·退庐笺牍》,第495页。
    ⑧戢翼翚《上考察政治大臣书》,《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①梁启超手稿及夏晓虹考证文章见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1-44页。
    ②《电催端戴两大臣回京》,《大公报》一九0六年六月十三日(8月2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27。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28页。
    ⑤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8页。
    ①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2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93-494页。
    ① Peter Zarrow, The Search for Political Modernity in the Late Qing: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tate,(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1月21日—23日。
    ②《宪政杂志》报道:六月二十二日(8月11日),端方、戴鸿慈上奏,“历陈各国宪法之异同及立宪之利。”《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③《宪政杂志》报道:六月二十四日(8月13日)端方、戴鸿慈上奏,请“宣布立宪期限等共六条”。《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
    ④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67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83页。
    ⑥《新民丛报》报道:七月十三日(9月1日),端方独自上奏,“请平满汉之界”。《中国大事月表·丙午七月》,《新民丛报》第85号,第107页。
    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63页。
    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63页。
    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63页。
    ⑩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6页。《光绪朝东华录》将该折记于一九0七年七月十八日(8月26日),误,见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第5721页。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29页。据康继祖记载:“六月十三日(8月2日),外务部代递戴大臣等封奏一件。”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廷臣会议),第6页;《宪政杂志》亦记载,六月十三日(8月2日),端、戴两大臣会衔一折,其内容为“比较立宪与不立宪之利害”。《五大臣回京后奏请立宪情形》,《宪政杂志》第]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16日)。然而,康继祖以及《宪政杂志》所记六月十三日(8月2日)之奏折,并非端、戴归京后所上,乃为端、戴归途至上海时所上。该折笔者迄未发现,是以从缺。
    ②端方、戴鸿慈:《回京覆命胪陈应办事宜折》,《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第2页;“戴鸿慈”,《清史稿》(列传226);《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十月初八日(11月23日)。
    ③端方、戴鸿慈:《回京覆命胪陈应办事宜折》,《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第2页。
    ①端方、戴鸿慈:《回京覆命胪陈应办事宜折》,《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第2-3页见梁启超:《请定外交政策密折》,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4、5页。
    ②端方、戴鸿慈:《回京覆命胪陈应办事宜折》,《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第3页。
    ③端方、戴鸿慈:《回京覆命胪陈应办事宜折》,《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第3-4页。
    ①《端戴两大臣奏对纪闻》,《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六日(8月25日)。
    ②《京师近信》,《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8月18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30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1-692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5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3-696页。
    ④李亦园总审订:《观念史大辞典》,(台北)幼狮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19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7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7-698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8-700页。
    ④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0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0-701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6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7-708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8-715页。见梁启超:《请设财政调查局折》,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11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08-715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16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18页。
    ③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册),第6页。
    ④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册),第1页。
    ⑤《论出洋大臣奏立宪情形》,《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二日(8月21日)。
    ①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20-721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22-723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24-725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30-734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27-728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34-737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38-740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48-749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41-743页。
    ①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43-746页。
    ②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45-747页。
    ③端方、梁启超:《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25-726页。
    ④端方、戴鸿慈:《请设编制局以资筹议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74页。
    ①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第918页。
    ①以上引文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4册),第39-47页。
    ②见梁启超:《上端方书》,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8页。
    ③以上引文见梁启超:《上端方书》,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第8-9页。
    ①端方:《均满汉以策治安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068-1078。
    ②郑孝胥在一九0七年六月初二日(7月11日)日记中写道:“午帅邀宴,座有严几道、李登辉等。午帅示折稿‘请化除满汉界限’,以除满缺、废驻防为言,使余润邑之。细观原稿,无可增意。”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第1099页。
    ③《戴端两大臣奏陈各国导民善法请次第举办折》,《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十月初七日(11月22日);《考察政治大臣端方戴鸿慈奏陈各国导民善法请次第举办折》,《大公报》一九0六年十月二十三日(12月8日);《出洋考察政治大臣今法部尚书戴两江总督端会奏各国导民善法请次第举办折》,《东方杂志》1907年第1期。
    ①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5册),第4018-4019页。
    ②蔡琦:《随使随笔》,第7页。
    ①杨道霖:《柳州文牍》(卷下),铅印本,不著出版年,第13页。
    ②端方:《创建图书馆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507-1508。
    ③《饬知分隶导民善法》,《申报》一九0六年十二月初三日(1907年1月16日)。
    ④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982年版,第126-127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0-351页。
    ⑥端方:《谢赏学堂匾额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9页。
    ①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88-789页。
    ②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79-780页。
    ①端方:《请奖书院监督分教折》,《端忠敏公奏稿》,第214页。
    ②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81-785页。
    ①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87-792页。
    ②端方:《学堂筹建完备折》,《端忠敏公奏稿》,第370页。
    ③端方、戴鸿慈:《到奥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77页。
    ④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92、776页。
    ⑤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92-793页。
    ⑥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93、796页。
    ①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97页。
    ②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00-801页。
    ③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01页。
    ④端方:《筹议变通政治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39-140页。
    ⑤端方:《选派学生出洋折》,《端忠敏公奏稿》,第477页。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6-407页。
    ①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03页。
    ②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04-805页。蔡琦:《随使随笔》,第15页。
    ③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82页。
    ④《奏兴女学确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二日(8月21日)。
    ⑤陶行知:《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⑥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82页。
    ①端方、戴鸿慈:《考察学务择要上陈折》,《端忠敏公奏稿》,第776、787页。
    ②《要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11日)。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06-407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59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31页。
    ⑥《电机炸毙人命详志》,《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七日(8月26日)。参见闵杰:《清末新式娱乐活动》,《近代史资料》(第110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8页。
    ①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7-828页。
    ②端方、戴鸿慈:《到德考查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70页。
    ③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08-809页。
    ④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0-812页。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4页。
    ⑤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2-814页。
    ①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5-816页。
    ②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6-817页。端方、戴鸿慈在《列国政要》中,对欧洲征兵法有详尽的介绍,详细论述见下文。
    ③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7-818页。
    ④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9-820页。
    ①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0-821页。
    ②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2-824页。
    ③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4-825页。
    ④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26-827页。
    ⑤端方、戴鸿慈:《军政重要请取法各国以图进步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16页。
    ①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2册),第1099页。
    ①端方:《请定皇室典范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081-1083。
    ②端方:《请定皇室典范折》,《端忠敏公奏稿》,第1083。
    ③《要闻》,《大公报》一九0七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6日)。
    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71页;《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总第5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1页。
    ⑤端方:《欧美政治要义》“前附奏折”,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端方:《进呈(欧美政治要义)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40-841页。
    ①佐久间桢、阎崇璩编:《匋斋(端方)存稿》,(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0),1996年版,第202-203页。
    ②国家图书馆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55册),总第25916页。
    ③ Sheng-Hsiung Liao, 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The Pioneering Phase, Thesis (Ph. D.)—The Florida State Univresity,1978, p222.
    ④ Ssu-yuTeng、John K. Fairbank, China'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pp.207-208.
    ①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第159页。
    ②端方、梁启超:《设立立宪君主政体之总因》,《欧美政治要义》“卷首”,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①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之行政原则》,《欧美政治要义》,第93页。
    ②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之行政原则》,《欧美政治要义》,第93-95页。
    ③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之行政原则》,《欧美政治要义》,第96-97页。
    ④端方、梁启超:《设立立宪君主政体之总因》,《欧美政治要义》“卷首”。
    ①端方、梁启超:《设立立宪君主政体之总因》,《欧美政治要义》“卷首”。
    ②梁启超:《论立法权》,《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1册),第106页。
    ③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2册),第39页。
    ④梁启超:《论政府与人民之权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册),第2页。
    ⑤端方、梁启超:《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93-696页。
    ⑥如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政治学学理摭言》一文中即提到了“立宪精神”的概念,然并未展开论述。 见梁启超:《政治学学理摭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册),第62页。
    ①端方、梁启超:《政府即责任内阁之编制》,《欧美政治要义》,第46-48页。
    ② 梁启超:《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册),第44页。
    ①梁启超:《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册),第46页。
    ②端方、梁启超:《皇室典范之发明》,《欧美政治要义》,第6页。
    ①端方、梁启超:《皇室典范之发明》,《欧美政治要义》,第13页。
    ②端方、梁启超:《皇室典范之发明》,《欧美政治要义》,第14页。
    ③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君主之权力》,《欧美政治要义》,第30页。
    ④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君主之权力》,《欧美政治要义》,第33页。
    ⑤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君主之权力》,《欧美政治要义》,第31-32页。
    ⑥端方、梁启超:《立宪政体君主之权力》,《欧美政治要义》,第31-32页。
    ①端方、梁启超:《政府即责任内阁之编制》,《欧美政治要义》,第44页。
    ②端方、梁启超:《政府即责任内阁之编制》《欧美政治要义》,第45-46页。梁启超:《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六》(第3册),第60页。
    ③端方、梁启超:《政府即责任内阁之编制》,《欧美政治要义》,第51-52页。
    ①梁启超:《政治学学理摭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册),第62页。
    ②梁启超:《政治学学理摭言》,《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2册),第64-65页。(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册),第39页),所论与《欧美政治要义》一致。此外,梁启超在1910年发表的《军机大臣署名与立宪国之国务大臣副署》(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五(上)》(第3册),第56页)和1911年发表的《责任内阁释义》(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七》(第4册),第23-26页)两文中,皆对责任内阁的规制做了详尽的介绍,此处不再援引。
    ③端方、梁启超:《国家宪法之制定》,《欧美政治要义》,第18页。
    ①端方、梁启超:《国家宪法之制定》,《欧美政治要义》,第18-19页。
    ②梁启超:《立宪法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第1册),第6页。
    ③梁启超:《国民自卫之第一义》,《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五》(第4册),第30、28页。
    ④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4页。
    ①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3、64页。
    ②梁启超:《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各督抚》,《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册),第18页。
    ③以上引文见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6-67页。
    ①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11-12页。
    ②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13页。见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13-14页。
    ③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7页。
    ①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8页。
    ②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41-42页。
    ③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73页。
    ④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61页。
    ⑤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四》(第3册),第75页。
    ⑥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69-73页。
    ①端方、梁启超:《国会之设立》,《欧美政治要义》,第73页。
    ②端方、梁启超:《行政司法之分划及司法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99页。
    ③端方、梁启超:《行政司法之分划及司法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100页。
    ④端方、梁启超:《法律命令》,《欧美政治要义》,第85页。
    ⑤端方、梁启超:《法律命令》,《欧美政治要义》,第86页。
    ①端方、梁启超:《行政司法之分划及司法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99-101页。
    ②梁启超:《宪政浅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三》(第3册),第39页。
    ③端方、梁启超:《地方会议》,《欧美政治要义》,第147页。
    ④端方、梁启超:《地方会议》,《欧美政治要义》,第150-151页。
    ①端方、梁启超:《地方会议》,《欧美政治要义》,第151页。
    ②端方、梁启超:《地方会议》,《欧美政治要义》,第152-153页。
    ③端方、梁启超:《地方自治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154页。
    ④端方、梁启超:《地方自治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154-155页。
    ①端方、梁启超:《地方自治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161-165页。
    ②端方、梁启超:《地方自治制度》,《欧美政治要义》,第159-160页。
    ③端方、梁启超:《臣民之权利义务》,《欧美政治要义》,第166页。
    ①端方、梁启超:《臣民之权利义务》,《欧美政治要义》,第167-173页。
    ②端方、梁启超:《法律命令》,《欧美政治要义》,第87-88页。
    ①梁启超:《各国宪法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第1册),第78-79页。
    ②梁启超:《国民浅训》,《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二》(第8册),第10页。
    ③梁启超:《国民浅训》,《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二》(第8册),第12页。
    ④梁启超:《国民浅训》,《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二》(第8册),第17页。
    ①王戎笙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9页。
    ②《四大臣出洋消息汇闻》(录《新闻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七月初五日(8月5日)。
    ③端方:《到德考查情形折》,《端忠敏公奏稿》,第670页。
    ④端方:《欧美政治要义》“前附奏折”。
    ①陈垣:《端方档案草目》,手抄本。
    ①《出洋大臣进书纪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五日(6月6日)。
    ②《延聘通才在松寥阁编订立宪文件》,《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初七日(8月26日)。
    ①《端午帅电催编辑文件》,《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二十四日(9月12日)。
    ②《端午帅又电催编订立宪文件》,《申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一日(9月18日)。
    ③《电告完成立宪文件之体例》,《申报》一九0六年九月初三日(10月20日)。
    ④《新督商量立宪文件》,《申报》一九0六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
    ⑤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序言”,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端制军(列国政要)序》,《申报》一九0七年六月十五日(7月24日)、六月十六日(7月25日)。
    ⑥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序言”
    ①《新编(列国政要)预约》,《申报》一九0七年四月初十日(5月21日)。该广告在以后《申报》各期陆续登载。本文所引广告类资料皆取首次刊载该广告的刊号。
    ②《新编(列国政要>出版》,《申报》一九0七年六月初二日(7月11日)。
    ③《告白》,《政治官报》一九0七年九月二十一日(10月27日),第2号。
    ④《江督咨送<列国政要>》,《申报》一九0七年六月二十九日(8月7日)。
    ⑤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书末附“告示”。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1),第4-5页。
    ①以上引文见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4),第25-28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25),第1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15),第2-3页。
    ③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4),第6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2),第12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4),第6页。
    ③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24),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第1页。
    ④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9),第1、5页。
    ⑤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12),第10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20),第19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21),第1、3页。
    ③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19),第1页。
    ④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39),第1-2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30),第2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27),第28-29页。
    ③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32),第7页。
    ④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76),第1页。
    ⑤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40),第15页。
    ⑥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66),第1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51),第5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38),第1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39),第9-10页。
    ②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44),第1页。
    ③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卷41),第7页。
    ④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卷57),第1页。
    ①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序言”,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端制军(列国政要)序》,《申报》一九0七年六月十五日(7月24日)、六月十六日(7月25日)。
    ②佐久间桢、阎崇璩编:《匋斋(端方)存稿》,第210页。
    ③《端制军(列国政要>序》“记者按语”,《申报》六月十六日(7月25日)。
    ①杨寿楠:《云迈漫录》“卷末许国凤跋”,《云在山房丛书》(第2册)。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93页。
    ②《泽公电告经费支绌情形》,《南方报》一九0六年三月三十日(4月23日)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26页。
    ①《美客谈中国立宪事》,《申报》一九0六年七月二十二日(9月10日)。
    ②精卫:《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民报》第8号。
    ③胡思敬:《退庐全集·退庐笺牍》,第454页。
    ④杨曾勖:《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文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536),第21-22页;杨曾勖:《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第63页。
    ⑤侯宜杰:《关于杨毓麟的一封信》,《船山学刊》2003年第1期。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例言”。
    ①一八八九年七月,《谕总理衙门议定出洋学生肄业事宜》,沈桐生:《光绪政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5辑(34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1472页。
    ②《论出洋大臣回国后之希望》,《申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6日)。
    ③以上引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自序”
    ①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32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98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61页。
    ④《戴尚书著作九国游记》,《申报》一九0七年二月二十日(4月2日)。
    ⑤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05页。
    ⑥以上引文均见载泽:《考察政治日记》“自序”。
    ①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8页。
    ②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第1273页。
    ③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62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93页。
    ⑤以上引文均见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自序”。
    ①《泽公提倡平民主义》,《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十二月初四日(1908年1月7日)。
    ②刘禺生:《世载堂杂忆》,第102页。
    ③《尚方伯之敢言》,《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八月二十八日(10月5日)。
    ④《泽尚李三大臣奏报放洋日期折稿》,《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五日(2月8日)。
    ⑤杨寿楠:《觉花寮杂记》(卷Ⅰ),第3页,《云在山房类稿》(第4册)。
    ①《代论》,《大公报》一九0五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7日)。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49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7页。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49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501页。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98页。
    ⑦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589页。
    ①载泽:《考察政治日记》,第640页。
    ②以上引文均见载泽:《出使九国日记》“自序”。
    ③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第5册),第4012-4015页。
    ④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2册),第1397页。
    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63页。
    ⑥端方、戴鸿慈:《酌保随员折》,《端忠敏公奏稿》,第834页。
    ①端方、戴鸿慈:《遵保参随各员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筹备立宪,卷423。
    ②《准驳出洋随员保案》,《申报》一九0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907年2月2日)。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2册),第170页。
    ④《准驳出洋随员保案》,《申报》一九0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907年2月2日)。
    ⑤杨寿楠:《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卷首唐文治序”。
    ⑥顾恩锡:《竹素园丛谈》,第20页,《云在山房丛书》(第5册)。
    ①钱锡霖:《翻译警犬驯养管理教授法书后》,《警犬驯养管理法》,联兴印务局1916年刊印,第68页。
    ②转引自蔡克骄:《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关赓麟:《瀛谭》,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29辑(28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第8、12页。
    ④佚名:《苍梧关太守行述》,铅印本。
    ⑤《常州通信》,《民立报》一九一0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15日)。
    ①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②转引自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281、1295页。
    ②《论考政大臣回京覆命后之希望》,《时报》一九0六年五月二十九日(7月20日)。
    ③《读十四日上谕书后》,《时报》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7月18日)。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自序”。
    ⑤《大隈伯爵演说中国创设宪政论》(五续),《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
    ①《论五大臣遇险之关系》,《申报》一九0五年八月三十日(9月28日)。
    ②《论中国大员宜出洋游历》,《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十月二十五日(11月30日)。
    ③《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第108号),第22页。
    ④李剑鸣:《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⑤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482页。
    ⑥《考政大臣应否奏就便往和国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20。
    ⑦《少怀午桥两专使抵美闻有无业商人意图照料专使藉便私图已设法派专员迎迓美政府招待颇周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09。
    ⑧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9页。
    ⑨《中国考察政治钦使抵美》,《大公报》一九0六年正月十七日(2月10日)。
    ①转引自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第7-8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86页。
    ③《载泽等奏报日皇谢赠礼物片》,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28页。
    ④《考察政治大臣载泽等致军机处外务部请代奏电》,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27、1328页。
    ⑤关蔚煌:《独慎斋七十年谱》,第387页。
    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58页。
    ⑦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第325页。
    ⑧《定期往谢各公使》,《时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五日(9月22日)。
    ⑨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补寄国书),第1页。
    ①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谊重邦交),第1页。
    ②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44页。
    ③《论国民对于五大臣回国之希望》(录《顺天时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二日(8月11日)。
    ④《补录端、戴两大臣在芝加角演讲》(译美国芝加角《礼拜报》),《时事采新汇选》一九0六年三月初一日(3月25日)。
    ① Viceroy Tuan and Commission Warly Greeted by Secretary Root, January24,1906, New York Times.
    ② Standard Oil Day for Chinese Envoys, februry.6, New York Times,
    ③ Editor:A. E. Winship, January.11,1906, No.2. Journal of Education, vol,1562, Boston, The Week in Review.转引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④《端戴二大臣至德情形及各国之舆论》(录《岭东日报》),《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二日(5月24日)。
    ①《西报讹传中国有仇外意己向德外部剖晰说明更正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全宗:外务部;系列:出使设领;宗:李盛铎等使比;册:考政大臣出洋考察政治;馆藏号:02-12-028-04-005。
    ②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第2页。
    ③《清国大使出發》,《东京朝日新闻》1906年2月14日。
    ①《清国大臣の着京》,《日本》1906年1月22日。
    ②《论中国派遣大臣考察各国政治》(译1906年4月10日《外交时报》),《外交报》1906年第12号,一九0六年闰四月十五日(6月6日)。
    ③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页。
    ④《论中国改革之弊》(译日本明治39年1月24日《国民新闻》),《外交报》1906年第4号,一九0六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9日)。
    ①县解:《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民报》第3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35页。
    ②县解:《驳(法律新闻>之论清廷立宪》,《民报》第3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上),第36页。
    ③有贺长雄:《清国政体の前途》,《外交时报》第105号,1906年。
    ④《论中国立宪》(译《东京朝日新闻》),《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四日(8月13日)。
    ⑤《大隈伯爵演说中国创设宪政论(五续)》,《盛京时报》一九0六年九月十三日(10月30日)。
    ①《御史刘汝骥奏请张君权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07-108页。
    ②《闽省学界致端午帅电》,《大公报》一九0六年八月十六日(10月3日)。
    ③《论立宪亟宜预备者二事》,《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8月17日、18日)。
    ④《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近代史资料》(第108号),第14页。
    ①《内阁学士文海奏立宪有六大错请查核五大臣所考政治并即裁撤厘定官制馆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139页。
    ②《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③《论今日舆论之两大派》,《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七月十七日(9月5日)。
    ④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37页。
    ⑤《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①《考政大臣之陈奏及廷臣会议立宪情形》,《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②精卫:《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民报》第8号。
    ①《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44页。
    ② September 4,1906. Minister Rockhill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 December 3,1906,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09, P349.
    ③彭剑:《仿日立宪与清王朝的命运》,《天府新论》2006年第6期。
    ④《五大臣考察各国政治》,《宪政杂志》第1卷第1号,一九0六年十一月一日(12月16日)。
    ⑤《内阁会议政务处酌定日英德宪政大臣考察宪政要目》,《申报》一九0七年十一月初一日(12月5日)。
    ①李细珠:《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②《本馆访稿·泽公奏对立宪之先务》,《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九日(7月29日)。
    ③《派载泽等编纂官制奕劻等总司核定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385页
    ④《京师近信》,《时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六日(9月23日)。
    ⑤《编制官制大臣奏厘定官制宗旨折》,《时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七日(9月24日);《泽公等会奏厘定官制宗旨折》,《申报》一九0六年八月初八日(9月25日);《编纂官制大臣镇国公载等奏厘定官制宗旨大略 折》,《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①张一麐:《心太平室集》(卷8),第471、472页。
    ②以上引文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19、447、432、421、429-430页。
    ③何刚德:《春明梦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④《张之洞来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转引自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第205页。
    ①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37页。
    ②《厘定官制密陈管见折》,杨寿楠:《思冲斋文别钞》(卷上),第4-7页,《云在山房类稿》(第1册)。
    ①载泽:《申明厘定官制要旨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33辑),第52-53页。
    ②《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63-464页。
    ③《庆亲王奕劻等奏厘定中央各衙门官制缮单进呈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63页。
    ①《瞿鸿禨奏稿选录》,《近代史资料》(第8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6页。
    ②《大学士孙家鼐奏改官制当从州县起病情试行地方自治折》,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71-472页。
    ③《裁定奕劻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71-472页。
    ④梁素珍、吕建营主编:《政治学原理》,第440页。
    ⑤英敛之:《新年颂》,《也是集》,第35页。
    ⑥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368页。
    ⑦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第942页。
    ①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1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0-401页。
    ②饶怀民编:《杨毓麟集》第206页。
    ③精卫:《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民报》第8号。
    ④王尔敏编:《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45),2001年版,第27页。
    ⑤恩格斯:《路德维希·弗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3、244页。
    ①《端戴两大臣回国之近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闰四月初八日(5月30日)。
    ②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第6页。
    ③《泽公电告经费支绌情形》,《南方报》一九0六年三月三十日(4月23日);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前编下·五臣行使记·电告经费支绌),第4页。
    ④见《电报一》,《时报》一九0六年四月二十九日(5月22日)见《考察政治端戴两大臣有四月底回国之说》,《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二日(4月5日)。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第216页。见国家图书馆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第45册),总第21300页。
    ⑥《袁军机奏对新政之不可缓》,《盛京时报》一九0九年十月二十四日(11月29日)。
    ⑦《三大臣出洋经费之概略》,《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八月二十五日(10月2日)。
    ①《出使五大臣经费出奏》,《大公报》一九0七年二月十三日(3月26日)。
    ②《本馆访稿·出洋回国之特色》,《华字汇报》一九0六年六月初一日(7月21日)。
    ③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第47页。
    ①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60页。
    ②陆宗舆:《陆闰生先生五十自述记》,第4页。
    ③《出洋大臣保险》(录《中华报》),《华字汇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10日)。
    ④《尚大臣遗失国书之新闻》,《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初六日(3月30日),第1339号。见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44页。但无论何人遗失国书,考察团的确有丢失国书事。
    ⑤《尚其亨冶游实录》,《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六日(4月19日)。
    ⑥《论出洋大臣之尚其亨》,《申报》一九0六年四月初三日(4月26日)。
    ①《论立宪不可缓》,《新闻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七日(4月20日)。
    ②《政府密电星使》,《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日(4月13日);《密饬出洋大臣加意检点》,《申报》一九0六年四月八日(5月1日)。
    ③《陆总宪宝忠奏参尚李两大臣折》,《申报》一九0六年六月十五日(8月4日)。见《电报一》,《时报》一九0六年六月二十八日(8月17日)。
    ④《尚李两大臣被劾查复后情形》,《南方报》一九0六年五月初三日(6月24日);《尚李两大臣被劾查复后情形》,《申报》一九0六年五月十五日(7月6日)。
    ① One of the Travelling Commissioners in Trouble, March23, 1906, North China Herald, p659.
    ②《尚李两大臣被劾查复后情形》,《南方报》一九0六年五月初三日(6月24日)。
    ③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40页。
    ④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7卷),第943页。
    ⑤《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时务汇录》(抄本),“丁未时务杂录”。转引自孔祥吉:《张之洞 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①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452页。
    ②《日皇命伊藤赴各国查考宪法历史》,《时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
    ③《论国民宜讲求宪法》,《顺天时报》一九0六年正月二十一日(2月14日)。
    ④《论考察政治之宜详悉》,《申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七日(3月1日)。
    ⑤《论考察政治之专使大有关系于外交》,《外交报》1906年第4号,一九0六年二月二十五日(3月19日)。
    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202页。
    ①《论直督奏请派大臣赴德日考察宪法》,《盛京时报》一九0七年七月二十六日(9月3日)。
    ②《电嘱五大臣详悉考查政治》,《南方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七日(4月20日)。
    ③《电饬考查政治大臣》,《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十二日(4月5日)。
    ④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第374-375页。
    ⑤蔡琦:《随使随笔》,第48页。
    ⑥《泽公注意俄约》,《大公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十日(3月4日)。
    ⑦《三大臣电陈俄约要款》,《满洲日报》一九0六年二月初七日(3月1日)。
    ⑧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第1册),第856页。
    ①《考政大臣之行踪》,《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二日(4月15日)。稍后,《申报》又再次登载此消息,见《德向中国钦使请速溶黄埔》,《申报》一九0六年三月三十日(4月23日)。可见,国内舆论界对于考察团与国外商务交涉事异常重视。
    ②《外部之迎宾馆》,《大公报》一九0六年五月初九日(6月30日)。
    ③吕海寰:《吕海寰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8辑(571),第365-366页;驻意大臣许珏亦有类似奏请,见许珏:《复庵遗集》(第1册),第78-79页。
    ④《电饬调查教会律》,《大公报》一九0六年三月二十八日(4月21日)。
    ①张灏:《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②《论今日舆论之资格》,《申报》一九0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17日)。
    ③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④李良栋:《误区与超越:当代中国的社会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114、115页。
    ⑤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社会》“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第917页。
    ①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2页。
    ②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第179页。
    ③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④唐文权编:《雷铁压集》,华中师范大学1986年版,第277页。
    ①《说报》,《南方报》一九0五年七月二十四日(8月24日)。
    ②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③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8页。
    ④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①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②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第5卷·上册),第298页。
    ③刘继南主编:《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第204页。
    ④别士:《刊印宪政初纲缘起》,《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刊”,一九0六年十二月。
    ①关晓红:《议修京师贡院与科举制的终结》,《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②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78页。
    ③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④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⑤(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著,陈湘林等译:《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21页。
    ⑥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①(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绪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第5页。
    ③章开沅等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1卷),第10页。
    ①(日)依田熹家著,孙志民、翟新译:《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第135页。
    ②(日)依田熹家著,孙志民、翟新译:《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第136页。
    ①(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10页。
    ②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③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第31页。
    ④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下),第948页。
    ⑤朱宗震辑:《端方密函》,《近代史资料》(第43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档案。
    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外务部档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张之洞档案。
    1.《大公报》
    2.《申报》
    3.《时报》
    4.《民报》
    5.《新民丛报》
    6.《南方报》
    7.《新闻报》
    8.《外交报》
    9.《政治官报》
    10.《时事采新汇编》
    11.《华字汇报》
    12.《万国公报》
    13.《民立报》
    14.《盛京时报》
    15.《中国日报》
    16.《警钟日报》
    17.《寰球中国学生报》
    18.《顺天时报》
    19.《满洲日报》
    20.《中外日报》
    21.《中国白话报》
    22.《东方杂志》
    23.《大陆》
    24.《宪政杂志》
    25.《言治》
    26.《浙江潮》
    27.《教育杂志》
    ].端方、戴鸿慈:《欧美政治要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2.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07年版。
    3.端方、戴鸿慈:《列国政要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1年版。
    4.戴鸿慈、端方:《考察各国政治条陈折稿》,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5.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法兰西政治要览》,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
    6.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议会诂法》,政治官报局]907年刊印。
    7.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政治要览》,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
    8.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统计释例》,政治官报局1907年刊印。
    9.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官制通览》,政治官报局1908年刊印。
    10.考察政治大臣咨送:《日本丙午议会》,政治官报局1908年刊印。
    11.蔡琦:《随使随笔》,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12.杨兆望:《须圃出使奏议》,1911年刊本。
    13.吴宗濂,《寿萱室条议存稿》,1901年刊本。
    14.康继祖:《预备立宪意见书》,1906年刊本。
    15.英敛之:《也是集》,大公报馆1907年刊印。
    16.钱锡霖:《警犬驯养管理法》,联兴印务局1916年刊印。
    17.杨寿楠编:《云在山房丛书》,1928年刊本。
    18.杨寿楠:《云在山房类稿》,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19.陆宗舆:《陆闰生先生五十自述记》,文楷斋承印。
    20.吴勤训:《瀛槎集》,大丰制版印刷公司1939年版。
    21.杨道霖:《柳州文牍》,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22.绍英:《绍英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
    23.姚鹏图:《古凤诗词丛钞》,手抄本。
    24.佚名:《陶斋所藏石刻》,手抄本。
    25.佚名:《苍梧关太守行述》,铅印本。
    26.邓邦述等:《清封光禄大夫奉天巡警道先考季垂府君行述》,铅印本。
    27.李盛铎等:《德化李大中丞行状》,铅印本。
    28.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余杭褚氏石画楼1955年印。
    29.关蔚煌:《独慎斋七十年谱》,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181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30.王朝佑:《四十四年落花梦》,1943年著者自刊。
    31.魏元旷:《光宣佥载》,铅印本,不著出版年。
    32.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岳麓书社1986年版。
    33.载泽:《考察政治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第1辑),岳麓书社1986年版。
    34.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5.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台北)文景书局1997年版。
    36.夏丽莲整理:《钱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纪念文集》,(台北)文景书局1998年版。
    37.王尔敏、吴伦霓霞:《清季外交因应函电资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18),1993年版。
    38.佐久间桢、阎崇璩编:《甸斋(端方)存稿》,(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0),1996年版。
    39.王尔敏编:《袁氏家藏近代名人手书》,(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45),2001年版。
    40.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41.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2.荣庆著,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43.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4.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45.那桐:《那桐日记》,北京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6.张謇:《蔷翁自订年谱》,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30年版影印。
    4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48.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9.梁启超:《代拟宪政奏折及其他》,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陈锡祺等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51.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7年版。
    52.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据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影印。
    53.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书店据中华书局1930年版影印。
    54.南通市图书馆、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5.许珏:《复庵遗集》,(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
    5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朱执信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57.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58.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9.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0.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61.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2.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6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编:《康有为与保皇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4.姜义华等编:《康有为全集》(第八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5.林增平、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6.熊希龄:《熊希龄先生遗稿》,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67.黄兴涛等译:《辜鸿铭文集》(上),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68.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1年版。
    69.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第1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澳)西里尔·珀尔,檀东鍟、窦坤译:《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1.侯宜杰:《关于杨毓麟的一封信》,《船山学刊》2003年第1期。
    72.台湾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袁世凯奏折专辑》,(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70年版。
    73.(日)佐藤铁治郎著,孔祥吉、(日)村田雄二郎整理:《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4.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5.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藏:《北洋军阀史料·徐世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7.甘孺:《永丰乡人行年录》,(日本)中文出版社1990年版。
    78.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台北)春秋杂志社1966年版。
    79.李宗侗:《五大臣出洋与北京第一颗炸弹》,《传记文学》编辑委员会:《传记文学》第4卷第4期,(台北)传记文学杂志社1964年发行。
    80.施肇基:《施肇基早年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8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中华书局1995年版。
    82.章开沅等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
    84.阳海清、张式礼、张德英编:《辛亥革命稀见资料汇编》,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印刷。
    85.骆惠敏编,刘桂梁等译:《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上),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86.邓邦述:《群碧楼自著书》,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年据民国版影印。
    87.郑曦原等编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88.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89.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版。
    90.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91.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92.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年版。
    93.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94.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5.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据崇文书局1918年版影印。
    96.刘成禺:《世载堂杂忆》,中华书局1960年版。
    97.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1981年版。
    98.冯自由:《革命逸事》,中华书局1981年版。
    99.申君:《清末民初云烟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0.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101.胡思敬:《国闻备乘》,《近代稗海》(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2.刘体仁:《异辞录》,《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2辑),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103.丘权政、杜春和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续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4.黄溶:《花随人圣庵摭忆》,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105.张一麔:《心太平室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辑(8),(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06.胡钧:《张文襄公(之洞)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5辑(47),(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07.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9辑(82),(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08.端方:《端忠敏公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辑(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版。
    109.林绍年:《闽县林侍郎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1辑(30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版。
    110.赵炳麟:《赵柏严集·光绪大事汇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1辑(303),(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1.沈桐生:《光绪政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5辑(34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2.胡思敬:《退庐全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44、445),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3.敷文社编:《最近官绅履历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5辑(45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4.陆宝忠自订,陆宗彝续编:《陆文慎公(宝忠)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58辑(57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5.闵尔昌辑:《碑传集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100辑(991),(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6.盛宣怀:《愚斋存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3辑(122-125),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17.郭荣生校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7辑(37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18.杨曾勗:《无锡杨仁山(楷)先生遗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536),(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19.杨曾勗:《柳州府君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0.杨寿楠:《岑泉居士自订年谱》,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7辑(16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1.颜世清等编:《光绪乙巳年交涉要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30辑(29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2.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68辑(674),(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3.汪兆墉辑:《碑传集三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73辑(721),(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4.唐文治:《茹经堂奏疏》,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辑(56),(台北)文海出版社。
    125.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正续篇》,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9辑(90),(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
    126.吕海寰:《吕海寰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58辑(571),(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
    127.汪荣宝:《汪荣宝日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3辑(622),(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版。
    128.冯煦:《蒿庵奏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129.桂坫等纂:《南海县志》(5),(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
    130.全国政协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131.全国政协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6),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年版。
    132.全国政协委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军政人物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3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纪念戴鸿慈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特辑》,2003年。
    134.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辑出版:《南海文史资料》(第17辑),内部资料。
    13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第43、80、83、100、106、108、110、118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992、1993、1999、2003、2004、2004、2008年版。
    13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7.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38.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5),中华书局1958年版。
    13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4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1979年版。
    141.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42.杨家骆主编:《清光绪朝文献汇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鼎文书局据1932年故宫博物院排印本影印。
    143.《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总第5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
    1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4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14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1996年版。
    147.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9.国家图书馆编:《清代(未刊)上谕奏疏公牍电文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印制。
    15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关系):中美往来照会集(1864—
    1931)》(第10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徐鼎新:《旧中国商会溯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1期。
    2.汪敬虞:《再论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产生》,《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
    3.赵秉忠:《清末五大臣出洋》,《历史教学》1983年第6期。
    4.唐宝林:《吴樾炸五大臣策划经过》,《安徽史学》1984年第3期。
    5.耿云志:《1905年反美爱国运动中的资产阶级》,《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6.林增平:《革命派、改良派的离合与清末民初政局》,《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7.马东玉:《五大臣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活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8.戴逸、孔祥吉:《荣庆其人与<荣庆日记)》,《清史研究通讯》1987年第3期。
    9.朱金元:《试论清末五大臣出洋》,《学术月刊》1987年第5期。
    10.郑大华:《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求索》1987年第6期。
    11.伊杰:《清朝官吏中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是谁》,《历史教学》1989年第11期。
    12.戴学稷:《端方对清末留学教育和华侨教育的贡献》,》《教育评论》1990年第3期。
    13.陈荣勋:《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历史作用》,《齐鲁学刊》1990年第4期。
    14.王开玺:《清统治集团的君主立宪论及晚清政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
    15.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的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6.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史学月刊》1991年第4期。
    17.赵玉莲:《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清统治者对西方认识的深化》,《外交评论》1991年第4期。
    18.侯宜杰:《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阶级基础》,《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3期。
    19.郭世佑:《辛亥革命阶级基础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20.罗华庆:《论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政的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4期。
    21.许纪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22.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宪政》,《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5期。
    23.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对日本明治宪政模仿中的保留》,《河北学刊》1992年第6期。
    24.孔祥吉:《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期。
    25.贺嘉:《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先声:论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结论》,《汉中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26.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中山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27.王晓秋:《晚清改革史研究论纲》,《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28.宫玉振:《载泽与清末预备立宪》,《北京档案史料》1994年第2期。
    29.刘高葆:《试论端方的立宪渊源及其对宪政的理解》,《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年第1期。
    30.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1.吴春梅:《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
    32.周秋光:《熊希龄与清末立宪》,《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3.周积明:《清末新政通论》,《求索》1996年第6期。
    34.刘高葆:《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学术研究》1996年第6期。
    35.罗华庆:《载泽奏闻清廷立宪“三利”平议》,《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2期。
    36.迟云飞:《端方与清末宪政》,中南地区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等编:《辛亥革命史丛刊》(第9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
    37.夏白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与图书馆事业有关的出洋考察》,《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1期。
    38.卞修全:《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9.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0.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1.蔡克骄:《近代中国博览业的先驱陈琪及其著述》,《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42.饶怀民:《杨毓麟与辛亥革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3.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44.张朋园:《议会思想之进入中国》,载郑大华、邹小站主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5.赵广示:《清末五大臣政治考察的积极成果》,《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46.赵广示:《试析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政治考察的原因》,《贵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7.陈丹:《百年前中国人对日俄战争的认识》,《文史知识》2005年第8期。
    48.严昌洪:《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文史知识》2005年第8期。
    49.俞勇嫔:《戴鸿慈与清末宪政运动的开端》,《历史教学》2005年第11期。
    50.江国华:《“预备立宪”百年祭:祭晚清预备立宪中的政治妥协》,《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51.张海林:《端方与近代中国社会诸群体关系考论》,《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
    52.王晓秋:《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学术月刊》2007年第6期。
    53.孔祥吉:《评一代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54.福田忠之:《清末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与明治日本》,浙江工商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日本思想文化研究》编委会编:《日本思想文化研究》2007年第9期,(日本)国际文化工房2007年版。
    55.陈丹:《百年前北京正阳门车站爆炸案的反响》,《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6.张学继:《日本法学家有贺长雄与五大臣考察报告》,《历史档案》2008年第4期。
    57.李鼎楚:《清末宪政语境中“司法独立”的三种认知倾向:以预备立宪期间官员的言论为分析对象》,《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
    58.闾小波:《论近代中国宪政期成之争》,《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59.郭绍敏:《渐进与激进: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载周永坤主编:《东吴法学》(第15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0.李细珠:《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日)稻叶君山著,但焘译:《清朝全史》,中华书局1914年版。
    2.顾敦鍒:《中国议会史》,上海书店据苏州木渎心正堂1931年版影印。
    3.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影印。
    4.吴经熊、黄公觉:《中国制宪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版影印。
    5.邹鲁:《国民党史稿》,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影印。
    6.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影印。
    7.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海书店据良友印刷公司1928年版影印。
    8.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影印。
    9.警民:《徐世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4辑(4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0.胡秋原:《近百年来中外关系》,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62辑(62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版。
    11.陈茹玄:《中国立法史》,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4辑(433),(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12.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1),1964年版。
    13.张存武:《光绪卅一年中美公约风潮》,(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3),1966年版。
    14.亓冰峰:《清末革命与君宪的论争》,(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9),1966年版。
    15.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4),1969年版。
    16.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8),1971年版。
    17.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32),1975年版。
    18.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9.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0.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21.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的维新运动:变法与立宪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23.李恩涵:《近代中国史事研究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25.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6.王戎笙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日)依田熹家著,孙志民、翟新译:《中日近代化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版。
    28.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
    30.董方奎:《清末政体变革与国情之论争:梁启超与立宪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1.李喜所:《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赵军:《折断了的杠杆:清末新政与明治维新比较研究》,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33.(法)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34.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5.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6.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7.侯宜杰:《袁世凯全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38.张连起:《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9.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史述》,(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4年版。
    4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41.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2.徐宗勉、张亦工等著:《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3.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吴春梅:《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关于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6.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王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7.章开沅:《张謇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版。
    48.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陈业东:《夏曾佑研究》,澳门近代文学学会2001年版。
    50.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1.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2.李喜所:《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3.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54.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5.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7.张晋藩:《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0.梁素珍、吕建营主编:《政治学原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耿云志:《耿云志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
    63.徐耀魁:《大众传播新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何勤华、张海斌主编:《西方宪政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王先明:《清王朝的崩溃:公元1911年中国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9.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白文刚:《应变与困境: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黄毅:《晚清立宪思想研究》,北京大学1997年博士论文。
    2.郑琼现:《近代中国立宪评论》,武汉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3.杨中立:《梁启超与清末立宪运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4.彭剑:《清季宪政大辩论》,中山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李振武:《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6.俞勇嫔:《戴鸿慈研究》,中山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7.安宝:《清末五大臣与岩仓使节团出访的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杨柳春:《清末革命党对预备立宪的反应及其影响》,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 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And Consular Gazette,1905-1906.
    2. The Times.
    3. New York Times.
    4.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 December 5,1905,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6.
    5. Papers relating to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Congress, December 3,1906, 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9.
    6. E-Tu Zen Su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Missions of 1905-1906,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24, No.3 (1952).
    7. Charles Aylmer, The Memoirs of H. A. Giles', East Asian History,1997. 8. Peter Zarrow, The Search for Political Modernity in the Late Qing:Constitutionalism an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tate,(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生活、知识与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月21日——23日。
    9. Richard S. Horowitz, Breaking the Bonds of Precedent:The 1905-6 Government Reform Commiss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Qing Central State, Modern Asian Studies, No.4 (2003).
    10. Harold Monk, Modern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20.
    11. Ssu-yu Teng、John K. Fairbank, China'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
    12. Meribeth E. Cameron, The Reform Movementin China (1898-1912), New York:Octogan Books,1963.
    13. Sheng-Hsiung Liao, The Quest for Constitutionalism in Late Ch'ing China:The Pioneering Phase, Thesis (Ph. D.)——The Florida State Univresity,1978.
    14. Meienberger Norbert, 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China (1905-1908): The Concep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si, Bern:Peter Lang Company,1980.
    1.《东京朝日新闻》。
    2.《日本》。
    3.《外交时报》。
    4.日本外务省档案:《政務视察/为メ清国大官ヲ各国ニ派遣一件》(外務省記绿B-1-6-1-244)。
    5.根岸佶:《清國諮議局ノ經過ト立憲政治ノ前途》(上),東亞同文會编:《東亚同文會報告》(第122回)。
    6.川岛真:《光绪新政下の出使大臣と立宪运动》,《东洋学报》1994年第75卷。
    7.孙安石:《清末の政治考察5大臣の派遣と立憲運動》,《中国—社会と文化》1994年第9号。
    8.孙安石:《光绪新政期、政治考察5大臣の日本訪問》,《歷史学研究》1996年第685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