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依存出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纸张的发明,是中国书画板面材料的重要革新。在书写方面,它促进了汉字字体的变迁,使书写变得更加自由、流畅,为创造书法艺术独特的意境奠定了基础;在绘画方面,纸张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更有利于笔墨韵味的形成。书画艺术的繁荣,使书画家们对纸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使书画用纸的生产技术得到不断改进,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纸的发明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纸张的质量大都比较粗糙,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滥觞的出现,使日后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的进步及原材料的增加,纸质明显提高。唐、五代是中国工笔画的繁荣时期,同时,又是加工纸技术的成熟阶段,这两种有利因素的结合,使该时期不乏优秀的纸本绘画作品,如韩混的《五牛图》等,而且五代出现了专门的书画用纸——“澄心堂纸”,其久负盛名,影响深远。宋元时期,文人写意画的发展,使书画家越发关注生纸在书画艺术中的作用。明清是写意画的繁荣时期,以徐渭、朱耷、石涛等为代表的画家,开创了大写意的画风,生纸因而被广泛使用。这一时期,著名的书画用纸有宣德纸以及至今所沿用的宣纸,宣纸的使用也为近现代以来的书画家探索新的艺术表现语言提供了可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艺术发展愈发趋向多元化,这也使当下的中国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画家优良的艺术个性逐渐得到彰显。加之,书画用纸技术上的巨大进步,使纸张的种类更加多样化、专业化。这势必要求画家赋予自己所掌握的书画用纸以新的内涵和要求。
     在未来,书画用纸不仅可以作为板面材料为众多书画家所利用,而且随着书画家个性化的需要以及同纸厂的联系越发密切,订制纸将会更加普遍,甚至更多的书画家将会主动参与到造纸过程中。在那里,艺术家的灵感将会同工人们的匠心一起融进纸张的生产工序里,从而为新纸本媒材的出现提供可能。总之,书画用纸将和其他的工具媒材一道,伴随中国的书画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s a important innovation to board material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writing, it makes Chinese characters change, so that writing becomes more free, smooth, so as to create a unique mood to lay the foundation in calligraphy art. In painting, the use of paper enriches the technic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painting, more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flavor. The prosperity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makes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aper, then to ge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for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paper, the two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dispensable.
     The invention of paper can date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early,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echnique, the quality of paper is rough overall, but precisely because the origin emerges,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hanges so fast. As the paper Wei,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raw materials increased, the quality of paper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re has been a famous "side management paper." Tang, Five Dynasties are the prosperous periods of the Gong bi painting, while the technology is mature stage of processing paper, the combination of two favorable factors makes this period no lack of outstanding paintings on paper, such as the Han Huang's "Five Oxen picture", the Five Dynasties paintings appear a special paper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Cheng Xin tang paper", it is prestigious and far—reachi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rly Xie yi painting, so that the artists begin to focus on the unprocessed paper in the role of ar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a prosperous period of Xie yi drawing, Xu Wei, Zhu Da, Shi Tao and other representative artists create a large Xie yi painting style, so unprocessed paper is widely used. In this time, there are the famous painting papers, such as "Xuan de paper" and so far followed the Xuan paper, the use of Xuan paper offers possibility to explore new artistic language for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n modern times.
     During the 1980s,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which also appeared Chinese painting scenes of prosperity in contemporary.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fine art personality of the painter begins to manifest gradually. Additionally, combined,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technical paper of painting, the species of paper becomes more diversified and specialized. This will require that the hands of the artist's paintings to give their paper to the new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future, not only as a painting paper board material used by many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but als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 painters and calligraphers, and more and mor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paper mill, custom paper will be more commom, and even more actively involved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will be in the papermaking process. There, the artist will be inquired by the ingenuity of the workers with the same melt into the paper production process, thus the emergence of new paper may provide the media. In short, the painting paper and other tools to media together with China'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引文
1潘吉星通过实验对东汉麻纸制造过程得出过结论,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工序:“浸湿麻料→切碎→洗涤→草木灰水浸料→蒸煮→洗涤→春捣→洗涤→再春捣→洗涤→配浆料并搅拌→抄造→十燥→揭纸。”见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印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2出自汉代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中记载:信钓十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3唐·颜师古注《汉书》时,引东汉应劭的解释曰:“赫蹏,薄小纸也”。由此,后世许多人将“赫蹏”解释为薄小纸。又引孟康日:“蹏,犹地也,梁纸素令赤书而书之,若今黄纸也。”蹏即红色的小块薄纸。4唐代章怀太了李贤注引《湘州记》曰: “竹简及纸也。”所谓“简纸经传各一通”,即简写经传与纸写经传各一通。
    5三国魏人董巴《大汉舆服志》载:“东京有蔡侯纸,即伦(纸)也,用故麻名麻纸,木名为榖纸,用故渔网做纸,名网纸也。”这里的毅即楮,楮树为桑科木本植物。据《东观汉记》和《后汉书·蔡伦传》称,蔡伦“造意用树肤及敝布、渔网作纸”。这里的“造意”或许就是指蔡伦在造纸原料上的突破,在原有的麻及麻制品基础上发现了树皮等新的造纸原料。参见张秉伦、方晓阳、 樊嘉禄著,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1页。
    6《后汉书·宦者·蔡伦传》云:“永元九年(公元97年)临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紧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唐代章怀太了李贤注引《湘州记》曰:“耒阳县北有汉黄门蔡伦宅,宅西有一石臼,云是伦春纸臼也。”
    7据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印刷卷》第一编第一章,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8唐·《北堂书钞》卷一○四引马融(公元79~166年)《与窦伯可书》:“孟陵来赐书,见手书欢喜何量!书虽两纸八行,行七字。”又引汉人崔瑗《与葛元甫书》云:“今遣送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按马氏生活于顺帝与桓帝之间,崔瑷则在安帝以后,可见在和帝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不久,纸的使用便得到推广了。参见白寿彝编著《中国通史》第五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节民间手工业。
    9砑光,古代加工工艺,可用于造纸加工,指用卵形、元宝形或弧形的石块摩擦或碾压皮革、布帛、纸张等,使其密实而光亮。
    10据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印刷卷》第一编第一章的断定,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1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讲:“光武车驾徙都洛阳,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
    12据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印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01页:“东汉中期既已造出楮树纸,则其制造工艺应比麻纸要增加一些工序。由于早期楮树皮未见实物遗存,无从作分析化验和
    14据《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一章,科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
    15年代断定据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印刷卷》第一编第一章,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16徐邦达著《古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45页。
    17所谓“砑光”就是用光滑的砑石、螺壳、碗口等碾磨纸面,将纸面凸凹不平处磨平,使纸张光滑坚紧;而“施胶”在早期主要以淀粉和入纸浆中或涂刷于纸张表面,有利于增强纸张的熟度和韧性。参见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一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39~141页。
    18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一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39-141页。
    1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第102页。
    20我国最早使用的捞纸工具是篾席和苇席,后来造纸工匠从农用筛子之类的器物上受到启发,改用“筛模”捞纸。所谓“筛模”,它的外形跟萝筛差不多,呈方形,四周用竹条编成一个框架,中间用细丝线垂直相交,构成细密的网孔。参见刘仁庆《纸的发明、发展和外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78页。
    21据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记载:“雷孔璋曾孙穆之,犹有张华与其祖书,所书乃桑根纸也。”可知西晋也出现了用藤皮为原料的藤纸。
    22西晋·张华(232~300年)《博物志》云:“剡溪古藤甚多,可造纸,故即名纸为剡藤。”晋中叶,剡藤纸被官方定为文书专用纸。
    23据刘仁庆《纸的发明、发展和外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48页:1973年在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佛经纸,上面写有北魏兴安三年年款,经过化验,纸中含有楮皮和桑皮两种纤维。
    24宋·李昉(925~996)编纂《太平御览》卷六百五文部二十一载:“《语林》曰:王右军为会稽谢公乞笺纸,库中惟有九万枚,悉与之。
    23参见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26页。
    26黄檗(bo),又名黄柏,芸香科植物,药材,外表皮黄褐色或黄棕色,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可用来染色并有防虫功能。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说:“染以黄檗,取其辟蠹。”
    27据刘仁庆《中国书画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3页。
    28“潢”字在宋代陈彭年等撰修的《重修广韵》中有所提及,“潢,释名曰:染书也,又音黄”。
    29陆探微,生卒年不详,南朝宋明帝时期(439~472年)宫廷画家。
    30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晋顾恺之,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第115页。
    31据宋人苏易简(958-997年)撰《文房四谱》记载:“唐初将相官告,亦用销金笺及金凤纸书之,余皆鱼笺、花笺而已,厥后,李肇翰林志云,凡赐与征召宣索处分曰诏,用白藤纸。慰抚军旅曰书,用黄麻纸。太清宫内道观荐告文辞,用青藤纸朱书,谓之青辞。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文,并用白麻纸。凡赦书,德音、建后、立储、大诛讨、拜免三公、命相、命将,并用白藤纸,不用印双目,起草只日,宣宰相使相官告,并用色背绫金花纸,节度使并用白背绞金花纸,命妇即金花罗纸,吐蕃及赞普书,及别录,用金花五色绫纸,上白檀木、珍珠瑟瑟,吐蕃宰相,摩尼师已下,书甲五色麻纸,南诏及青平官书,用黄麻纸。”《文房四谱》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第58页。
    32五代后晋·《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记载:“开元时,甲乙丙丁四部书各为一库,置知书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纸写。“
    33出自北宋·苏易简(958~997)撰《文房四谱·卷四纸谱》“四之辞赋”。
    34据五代后晋·《旧唐著书》中“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宋代重修《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也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
    35唐代泾县属宣州郡(或宣城郡),唐天宝元年(742年),宣州郡改宣城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宣城郡复称宣州郡。
    36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第28页。
    37蜡,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
    38店·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第47页。
    39吴彩弯,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
    40据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辽海出版社 2000年第1版第357页。
    41所谓“填粉”是将粉质物质填入纸张空隙,以改变纸张外观以及内部结构的一种加工纸方法。纸张通过填粉制成所谓的“粉笺”,如果涂刷是有色粉末,则制成“彩色粉笺”。传统填粉工艺所用白粉一般为白平、石灰或蜃灰制成的矿物微粒,主要成分是钙盐,如氧化钙(CaO)、碳酸钙(CaCo3)等。一般用淀粉糊作粉的黏合剂。参见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0页。
    42纸的“洇散现象”也称作“毛细现象”,即纸张内存在大小不等的不规则交织的纤维间隙,孔径在一定范围内的间隙即所谓的“毛细管”与液体接触时,会出现“毛细现象”,用毛笔或钢笔在纸面上书写时,会发生洇墨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如果在纸浆中掺入一定量的胶料,或把胶料直接刷在纸张表面。由于胶料的颗粒充塞了毛细管,书写时墨汁无法进入,因而不会发生洇墨现象。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42页。
    43马炜、蒙中编著《西域绘画·9》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44北宋·陈师道(1053~1102)《后山谈从》载:“澄心堂,南唐烈祖节度金陵之晏居也”。后主李煜命名“澄心堂纸”,澄心堂为南唐后主李煜贮存佳纸之所。
    45参见宋代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二十七《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掌纸百幅》。
    46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九,引自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第五辑,其原由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进步书局辑。
    47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引自《学海类编》第101册,上海涵芬楼1920年版。
    48《负暄野录》卷下《之不足斋从书》第二十六集,乾隆至道光间重印本。
    49参见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 造纸印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189页。
    50参见潘吉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造纸印刷卷》科学出版社 1998年8月第1版第191页。
    51《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58页。
    52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第213页。
    53参见《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5页。
    54元·王祯《农书》中有关于麻纺的详细记载:“谓芋性本难软,与沤麻不同,必先绩苎,已纺成纑,乃用干石灰拌和累日。既毕,抖去,别用石灰煮熟。待冷,于清水中濯净。然后用芦簾平铺水面,摊纑于上,半浸半晒。遇夜收起,沥干。次日如前。候缠极白,方可起布。”参见《王祯农书》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421页。
    55明矾,俗名白矾,化学成分是硫酸钾铝KAl(SO4)2·12H2O。
    56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参见《海山仙馆丛书》第九函1849年第37页。
    57“元四家”指是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中指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四人。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中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
    59清代著名绘画流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
    60四僧是明末清初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四人分别是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四人皆为僧侣。
    60指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的一批绘画风格相近的书画家的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各书对“八怪”列名不一,有罗聘、李方膺、李(?)、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高凤翰、华喦、闵贞、边寿民等。
    61一般指十九世纪中页(1843年)至廿世纪初(1927年),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文人,他们一般同时从事绘画创作与商业活动。代表性画家有任伯年、任熊、任薰、吴昌硕、虚谷等。
    62清·高秉撰《指头画说一卷》:“平生指画无一宣纸、矾纸者。一时机到神来,欲作一画,案头适无他纸,而兴不可遏,遂权用矾纸成之,而气韵亦宛如生纸之作。然此偶尔事也。若谓矾纸可作指画,则大谬矣。至每岁重午画朱砂钟馗像,则惟用矾纸,纸尽而有余兴,或权用生纸足之。然生纸行朱颇不易,易故亦偶然。”参见,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六集,辽海出版1985年。
    63明·宋应星著、钟广言译《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版第332页。
    64瓷青笺:纸质较厚,先以靛蓝染色,再经砑光、涂蜡、专用泥金作画或写字。
    65明·宋应星著、钟广言译《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第1版第331页。
    66代表画家有: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
    67近现代,这里指1840年至今。
    68郭甫《刘国松——位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不断探索的艺术家》·《社会科学战线·学术人物》,1982年第2期第230页。
    60缪大经《中国书画及其用纸》·《纸和造纸》,2000年9月第5期第51页。
    70理勤功整理《崔子范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55页。
    71据曹天生《中国宣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88、89页。关于其他书画用纸的化学漂 白剂的最早使用年代说法不一,在这里不作详述。
    72坑:指山坳处。小岭素有“九岭十三坑,坑坑造宣纸”之称。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迂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74卢沉《从写实、表现到抒情——一个天才画家的勤奋足迹》,参见朱乃正主编《卢沉、周思聪纪念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第1版,第104页。
    75孟繁玮《加工纸与笔墨——材料与中国书画语言探索》,《美术观察》2008年第10期第92页。
    76原文为“身为竹骨与木皮,杀其青而白乃见,万卷百家,基从此起。其精在此,而其粗效于障风护物之间。”出自《天工开物》 (明)宋应星钟广言注释 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版第322—323页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第1版
    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 《学海类编》第101册 上海涵芬楼1920年
    宋 苏轼《东坡志林》卷九 引自《笔记小说大观》第五辑 上海进步书局1912
    宋 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 1988年
    宋 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引自《海山仙馆丛书》第九函 1849年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钟广言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年第1版
    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文物出版社 1981年5月第1版
    蒋玄怡《中国绘画材料史》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6年5月第1版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杨仁恺《中国书画鉴定学稿》辽海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李铸晋 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 民国之部》文汇出版社 2003年8月第1版
    张安治《中国画发展史纲要》外文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赵权利《中国古代绘画 技法·材料·工具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1版
    林木《明清文人画新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年8月第1版
    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轻工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轻工》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 造纸印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张秉伦 方晓阳 樊嘉禄: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刘仁庆《中国书画纸》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第1版
    刘仁庆《中国古代造纸史话》轻工业出版社1978年第1版
    王毓瑚《王祯农书》农业出版社 1981年11月第1版
    单国强《徐渭精品画集》序言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10月第1版
    理勤功《崔子范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曹天生《中国宣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3年第1版
    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第1版
    李松《远古至先秦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顾森《秦汉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