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美术教育的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呈现“中西兼学、博采众长”的局面,中国传统画院、师徒制美术教育模式和西画教学并行发展;国学思想与西方美术思想兼容并蓄,使中国美术教育进入探索与求真、借鉴与开拓、传承与改革的特殊转型时期。同一时期,西方国家经历一战后及二战前夕的社会变革、经济动荡而产生诸多问题,使西方美术教育及美术创作风格都出现重大改革,受表现主义和重建主义思潮影响呈现两种美术教育模式并行发展的趋势。本文研究以中西美术教育改革比较为视角,从宏观分析美术教育法规到微观研究美术教材、美术课程以及美术教育家的教学实践,探讨了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意义与影响。
     论文分五章。第一章对中国一千五百多年以来画学教育文献考辨与梳理,总结传统中国美术教育的特性、20世纪初期传统美术教育的改革举措及转型的历史根源。第二章考述了西方美术教育体系传入中国的历史、蔡元培西方美育思想溯源以及留学生引进西方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影响。第三章论述了美术教育家的西方美术思想接受研究及其对美术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以西方美术教育家阿瑟·韦斯利·道为例,比较中西美术教育观念的异同。第四章解读西方美术教育法规文献并分析其优劣,总结1900-1936年中国美术教育法规与纲领文献的特点与转型观念,思考西方美术教育改革适合在中国推行的具体措施。第五章阐述了20世纪初期(1900-1936)中国出版的各类美术教材与画谱以及同时期西方畅销的各类美术教材或美术教学文献的整体状况与特点,结合中西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美术教育改革的特点与转型的深远意义。
     本文立足于原始文献,一方面钩稽通行之史料,一方面到实地搜求西方美术教育文献材料。通过中西文献比较研究,思古论今、纵横中西,在比较研究中西美术教育法规、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材与美术课程,总结20世纪初期中国美术教育转型的历史根源、特性、成果与历史意义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
During the early20th century, the art education in China presented a situation in which Chinese and Western learning paradigms went hand in hand, giving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cademy, the master-apprentice mode of art education, and the and teaching of Western painting saw paralle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rt ideology were both fully included. As a result, the art education in China entered a special period of transition marked by exploration and truth, refer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and reform. In the same period, art education in the West and the styles of its creative arts underwent significant reforms following the social changes and economic turmoil 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o the eve of World War Ⅱ. The impacts of the Expressionist and the Reconstructionist led to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of two trends in Western art edu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sigm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transi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first period of the20th century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education reforms. It extends from a macroscopic analysis of Art Education Regulations to the microscopic study of art materials, art curriculum and art educator's teaching practice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five chapters. Chapter Ⅰ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d methodical review of ancient texts, documents and literatur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education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1500years. It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initiat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the Chinese ar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Chapter Ⅱ sketches the history of introducing Western art education system into China, traces Cai Yuanpei's thoughts on Western aesthetics back to its origin, and outlines the influence of returned students from abroad who pioneer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art education system into China. Chapter Ⅲ expounds how art educators in China studied and accepted the Western art thinking,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art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ntry. The noted Western art educator Arthur Weslay Dow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education concepts. Chapter IV interprets Western art education regulations,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uiding concepts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regulations from1900to1936. On this basis, it enumerates the specific steps to apply thoughts about Western art education reform to the art education in China. Chapter V elaborates all kinds of art textbooks and art materials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and the most popular art textbooks and art education litera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from1900to1936, offering an overall view of the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 comparison of the teaching paradigm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curriculums, it seeks to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Chinese art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The author attaches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trying to thoroughly digest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one hand, and conduct, on the other hand, on-the-pot investigation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China. In so doing, the author hopes to provide some new, original ideas on the Chinese ar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引文
① [清]康有为撰《万木草堂藏书目》,长兴书局刻本,1918年。
    ① [周]鬻熊《鬻子》下卷,唐·逢行硅注,明正统道藏本,第7页。或见《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子汇》,上海涵芬楼影印本,1937年,第6页。
    ② [汉代]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763页。或见《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5页。
    ③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十二志第二,清乾隆4年武英殿刻本,1739年,第100页。
    ④ [唐代]杜佑《通典》卷四十三礼三吉三,清武英殿刻本,第503页。或见清活字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特藏。
    ① [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第十六卷,宋刻本,第135页。或见一八八七年(清光绪13年)大同局石印本,第4页。
    ② [元代]赵友钦《革象新书》第一卷,清钞本,第6页。或见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5年,第13页。
    ③[元代)佚名《元典章》户部卷三典章十七,元刻本,第295页。或见一九零八年(清光绪34年)《重校元典章》修订法律馆刻本,第17页。
    ④ [明代)邓伯羔《艺彀》上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页。或见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影印本,1984年,第856-10页。
    ⑤ [清代)徐沁《明画录》第五卷,清读画斋丛书本,第32页。或见一七九九年(清嘉庆四年)《读画斋丛书·乙集》桐川顾氏刻本。
    ⑥ [清代]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五子部十二,民国师石山房丛书本,第1090页。或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1995年,第546-547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① [汉代]王允《论衡》第十一卷,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第114页。
    ② [宋代]邓椿《画继》第二卷,明津逮秘书本,第2页。或见一六二一年(明崇祯3年)《津逮秘书》(第七集)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③ [明代]朱谋垔《画史会要》第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8页。
    ① 蔡元培《美育》,《教育大辞典》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② 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八,见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或见一八九四年(清光绪20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第7页。
    ③ 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九十下,见清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或见一八九四年(清光绪20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第15页。
    ①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② [南朝·宋)王微《叙画》,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③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或见《美术丛书》(第三集)-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第2页。
    ①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②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或见《美术丛书》(第三集)一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第1页。
    ①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清《四库全书》本。或见《美术丛书》(第二集)一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第1页。
    ②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见清《四库全书》本。或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一九八四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第812-449页。
    ③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六卷,见清《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或见一六二一年(明崇祯3年)《津逮秘书》(第七集)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第7页。
    ① 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① 潘天寿《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见《中国绘画史》附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296页。或见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4页。
    ② 《湖南省志》第196至197页,转引自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31页。
    ③ 吴梦非《“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
    ④ 赵元贞《清末甘肃文高等学堂的片段回忆》,转引自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34页。
    ⑤ 罗振玉《罗振玉遗稿·集蓼编》。转引自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42页。
    ⑥ 张道森《浙江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① 《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录》(1928年2月26日),摘自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6-237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2-133页。
    ③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8-209页。
    ① 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② 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③ 陈师曾《中国画是进步的》,摘自陈师曾著《陈师曾讲绘画史》,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4页。
    ① 徐悲鸿《新艺术运动之回顾与前瞻》,摘徐悲鸿原著、王震选编《徐悲鸿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②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附录“域外绘画流入中土考略”,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294-295页。
    ① 刘海粟:“过去”,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册》,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4年。
    ② 徐悲鸿《中国今日急需提倡之美术》,徐悲鸿原著、王震选编《徐悲鸿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66页。
    ①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1926.5第二十三卷,第十号,第103页。
    ② 姜绍书《西域画》, 《无声诗史(卷七)》,新会刘晚荣藏修堂刻本,1890年(清光绪16年),第19页。
    ① (英)M.苏立文著,陈瑞林译《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6月,第43页。
    ② 顾起元《客座赘语》第六卷“利玛窦”
    ① 徐悲鸿《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②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记》第六卷,岳麓书社1985年8月版,载自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327页。
    ①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328页。
    ② 方豪《同治前欧洲留学使略》,载于《方豪六十自定稿》,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③ 李伟铭《高剑父诗文初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④ 转引自水天中《“林呱”、关作霖及广东早期油画》,《美术史论》1991年第3期(总第39号)。
    ⑤ 朱伯雄《艺术教育与西方文化情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开去》,载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9页。
    ① 潘耀昌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7-198页。
    ② 胡怀琛《西洋画、西洋音乐及西洋戏剧之输入》,载自《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四期(《上海学艺报六要》第十二期)
    ①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330-331页。
    ②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200页。
    ① 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载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①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东方杂志》第八卷第10号,1912年4月。
    ②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新青年》第三卷第6号,1917年8月。
    ③ 蔡元培《文化艺术不要忘了美育》,《北京晨报副刊》,1919年12月1日。
    ④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杂志》第十三卷第1号,1921年1月。
    ⑤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4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页。
    ①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6号,1922年6月。
    ② 蔡元培《美育》,《教育大辞典》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③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蔡元培著、孙常炜编《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④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4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页。
    ⑤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4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页。
    ①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6号,1922年6月。
    ② 蔡元培《美育》, 《教育大辞典》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③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94-195.
    ①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见俞玉姿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② 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载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① 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载自《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0月25日。
    ② 蔡元培《在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之演说》,载自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第5页。
    ③ 见1926年5月1日蔡元培为《冷月画集》作序,陶冷月《冷月画集》新中国画社1926年10月出版。
    ① 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3页。
    ① 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②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年,第78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版。
    ④ 载自《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
    ①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135页。
    ②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③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2页。
    ④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3-134页。
    ①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②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③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④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页。
    ⑤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⑥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⑦ 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① 潘公凯《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载自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版,序言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① 应宜文《周湘与阿瑟·韦斯利·道美术教育观的异同》,《新美术》总第33卷,2012年第四期,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第99页。
    ②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① 丁翔华《周湘》,载丁翔熊等编《蜗牛居士全集》。丁寿世草堂1940年版。
    ② 上海《时报》1915年8月11日。
    ③ 周湘《上海油画院章程》(1910年12月28日上海《民立报》),载自王震《要真正认识周湘》《美术观察》2000年第11期。
    ④ 周湘《画论》,上海《民报》1932年11月21日。
    ① 应宜文《周湘与阿瑟·韦斯利·道美术教育观的异同》,《新美术》总第33卷,2012年第四期,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第100页。
    ② 袁志煌、陈祖恩编著《刘海粟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① 刘海粟:《过去》,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册》,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4年。
    ② 潘耀昌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页。
    ② 沈之瑜《序》,摘自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④ 颜文梁《十年回顾》,摘自苏州美专校刊社《艺浪》,苏州:文新印刷公司,1932年第8期。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① 李超主编《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② 李超主编《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第74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② 汪亚尘原著、王震选编《汪亚尘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①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出版说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见出版说明。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 刘艺《王悦之(刘锦堂)的生平与艺术》,摘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出版说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 刘艺《王悦之(刘锦堂)的生平与艺术》,摘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出版说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②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3页。
    ① 刘艺《王悦之(刘锦堂)的生平与艺术》,摘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出版说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页。
    ① 陈克环《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8期,第8页。
    ② 陈克环《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8期,第8页。
    ③ 陈克环《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8期,第9页。
    ④ 张执一《党的朋友唐义精校长》,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6期,第8页。
    ⑤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 陆定一《纪念唐义精、唐一禾遇难四十周年》,摘自《光明日报》,1984年3月15日。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③ 洪毅然《艺术家修养论》,杭州:罗苑座谈会发行,1936年,第16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① 应宜文《论文学家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文学术前沿》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79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②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④ 高剑父《复兴中国画的十年计划》,广州美术馆藏,摘自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86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①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75页。
    ① 曾繁仁著《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5页
    ② 大学院公报编辑处编《大学院公报》第一年第二期1928年2月,摘自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5页。
    ③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摘自《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3页。
    ①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摘自《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3-14页。
    ① 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提《确定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与教育标准案》1928年6月,摘自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P263页。
    ② 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提《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摘要》1927年,摘自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P263页
    ①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摘自《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15页。
    ① 林风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摘自《林风眠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② 曹意强、范景中合编《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515页。
    ③ 林风眠著《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印行,1936年,第22页。
    ①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1926.5第二十三卷,第十号,第104页。
    ② 林风眠著《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印行,1936年,第18页。
    ①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商务印书馆,1926.5第二十三卷,第十号,第104页。
    ① 陆俨少《论潘天寿山水画及其他》,载卢忻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55页。
    ②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载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③ 邓白《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成就》,载卢忻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①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载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原载《新美术》1981年第一期。
    ②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载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原载《新美术》1981年第一期。
    ③ 吴冠中《潘天寿绘画的造型特色》,载卢炘编《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原载《新美术》1981年第一期。
    ① 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② 殷淑《谈肖像之演化并论蔡威廉女士之画》,摘自《亚波罗》,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出版,一九二九年第八期。
    ③ 潘公凯等编著《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48页。
    ④ 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① 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第72页。
    ② 李超主编《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第72页。
    ① 刘钺《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第100页。
    ② 应宜文译《亲爱的毕加索》.《世界美术》2012年第一期总第133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第23页。
    ① Arthur Warren Johnson (1934), "Arthur Wesley Dow, Historian, Artist, Teacher. "Journal of the Ipswich History Society,ⅩⅩⅧ Ipswich, Mass.:Ipswich Historical Society.
    ① Arthur Weslay Dow (1912) "Address," Common School Jourmal.Boston:Art Teachers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② Kerry Freeman (2003)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29
    ①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77
    ② MAVERA ELIZABETH MOCK-MORGAN (1976) A HISTORY OF STUDY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OF ARTHUR WESLEY DOW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EACHER TRAINING IN ART EDUCATION.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h.D. P13此文献资料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提供。
    ① Arthur Weslay Dow (1920) Composition. (9th ed.) New York:Doubleday. Page and Company. P82-89
    ②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79
    ③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79
    ④ Arthur Wesley Dow (1920) Composition. (9th ed.) New York:Doubleday, Page and Company. P3
    ⑤ Arthur Wesley Dow (1917) "Practical Fine Arts---Emergency Art Courses, " Journal of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LV Kansas City: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P463
    ① Arthur Wesley Dow (1913) "Constructive Art-Teaching-Monograph." Teachers College Bulleti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7
    ②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78-179(笔者翻译并整理归纳)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1(笔者翻译)
    ②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See PREFACE(笔者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See PREFACE(笔者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4(笔者本人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4(笔者本人翻译)
    ②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5(笔者本人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2(笔者本人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3) Design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 Publisher: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9(笔者本人翻译)
    ①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9) 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P3(笔者翻译)
    ①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194,(笔者本人翻译)
    ②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206[笔者本人翻译)
    ①傅抱石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P105页。
    ② 金山编《应用用器画教科书——机械画》,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绪言。
    ①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杂志》第三卷第11期,1912年2月。
    ② 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北京晨报副刊》,1919年12月1日。
    ①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323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6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1页。
    ③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④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
    ① 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7-138页。
    ② 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③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7页。
    ④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6页。
    ① 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7-138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38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②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2012年7月第四期,浙江大学出版社,第86页。
    ③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59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61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
    ② 汪亚尘《四十自述》,收入《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
    ③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0页。
    ④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5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0页。
    ② 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0-231页。
    ③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1页。
    ④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34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3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3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4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47-248页。
    ①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了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对我国近代美术教育作出重大贡献。曾创作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鲁迅先生一生写作约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他的作品已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出版。
    ② 鲁迅著《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1月版。
    ③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1月。
    ①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1月。
    ② 鲁迅著《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3月版。
    ①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②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① Herbert Read (1966) The Redemption of the Robot:My Encounter with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P25(引文由笔者本人翻译)
    ②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载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① [美]伊利尔·沙里宁著《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② 应宜文《论文学家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文学术前沿》(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78-81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刻本。
    ② 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载自潘耀昌编《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2页。
    ③ 费龄、陈祖恩《现代美术的先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美术的变迁》,《新美术》1981年第4期。
    ① 舒新城《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径》,见《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四号,1927年。
    ① 舒新城《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径》,见《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四号,1927年。
    ② 任鸿雋、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见《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三十九期。
    ① 林风眠著《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印行,1936年,第18页。
    ①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0页。
    ②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3页。
    ③ 《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即1904年1月13日。
    ④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⑤ 张援、章咸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① Dowling Linda (2007) Charles Eliot Norton:The Art of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a. New Hampshire: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ess. P245(由作者本人翻译)
    ② 1895年美国哈佛大学创立福格(Fogg)艺术博物馆,查尔斯·摩尔首任馆长。
    ③ Arthur D. Eflan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65
    ①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英国艺术批评家、社会批评家,1869—1879年间任牛津大学美术教授。
    ①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4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页。
    [周]鬻熊《鬻子》下卷,唐·逢行珪注,明正统道藏本。
    [周]鬻熊《鬻子》一卷(《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子汇》),一九三七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汉代)司马迁《史记》第六十九卷,唐·司马贞《史记索引》,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汉代]王充《论衡》第十一卷,四部丛刊景通津草堂本。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九十下,一八九四年(清光绪20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南朝·宋]王微《叙画》,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美术丛书》一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见《津逮秘书》、《四库全书》本。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美术丛书》(第三集)一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十二志第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南北朝]沈约《宋书》卷十二志第二,一七三九年(清乾隆4年)武英殿刻本。
    (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三礼三吉三,清武英殿刻本。
    (唐]杜佑《通典》卷四十三礼三吉三,清活字本,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特藏。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清《四库全书》本。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美术丛书》(第二集)一九三六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本。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六卷,见清《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津逮秘书》(第七集)一六二一年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见清《四库全书》本。
    (北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一九八四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宋]陈思《书苑菁华》》第十六卷,宋刻本。
    (宋]陈思《书苑菁华》第十六卷,一八八七年(清光绪13年)大同局石印本。
    [宋]邓椿《画继》第二卷,明津逮秘书本。
    (宋]邓椿《画继》第二卷,《津逮秘书》(第七集)一六二一年虞山毛氏汲古阁刻本。
    (元]佚名《元典章》户部卷三典章十七,元刻本。
    [元)佚名《元典章》户部卷三典章十七,《重校元典章》一九零八年修订法律馆刻本。
    [元]赵友钦《革象新书》第一卷,清钞本。
    [元)赵友钦《革象新书》第一卷,一九三五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明]邓伯羔《艺彀》上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邓伯羔《艺彀》上卷,《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一九八四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第二卷,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康有为《万木草堂藏书目》,长兴书局刻本,一九一八年。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一,一八八零年(清光绪6年)江苏书局刻本。
    [清]徐沁《明画录》第五卷,清读画斋丛书本。
    [清]徐沁《明画录》第五卷,《读画斋丛书·乙集》一七九九年桐川顾氏刻本。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五子部十二,民国师石山房丛书本。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三十五子部十二,一九九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影印原书版。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八。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九十下。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通体之属,《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一。
    [清)姜绍书:《西域画》,《无声诗史(卷七)》一八九零年(清光绪16年)新会刘晚荣藏修堂刻本。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化科学·艺术》,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蔡建国:《蔡元培画传:1868-1940》,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东方杂志》第八卷第10号,1912年4月。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新青年》第三卷第6号,1917年8月。
    蔡元培: 《文化艺术不要忘了美育》,《北京晨报副刊》,1919年12月1日。
    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教育杂志》第十三卷第1号,1921年1月。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6号,1922年6月。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杂志》第三卷第11期,1912年2月。
    蔡元培:《美育》,《教育大辞典》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6号,1922年6月。
    蔡元培:《在北大画法研究会之演说词》,载自《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0月25日。
    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全集续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蔡元培:《大学的意义:蔡元培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
    蔡元培:《文明的呼唤: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曹意强:《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陈克环:《唐义精、唐一禾兄弟的奋斗小史》,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6年第8期。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师曾:《陈师曾讲绘画史》,南京:凤凰(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陈星:《艺术人生——走进大师丰子恺》,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陈振濂:《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振濂:《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范景中《国立艺专时期1928-1949》,见《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47年。
    方豪:《同治前欧洲留学使略》,载《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费龄、陈祖恩:《现代美术的先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美术的变迁》,《新美术》1981年第4期。
    丰一吟:《丰子恺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丰子恺:《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丰子恺:《西洋画派十二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丰子恺:《西洋美术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贡布里希(英):《艺术发展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杭间:《设计的善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洪毅然:《艺术家修养论》,杭州:罗苑座谈会发行,1936年。
    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胡怀琛:《西洋画、西洋音乐及西洋戏剧之输入》,载自《上海市通志馆期刊》第四期(《上海学艺报六要》第十二期)。
    姜丹书:《我国五十年来艺术教育史料之一页》,《美术研究》1959年第1期。
    金山:《应用用器画教科书——机械画》,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
    柯耐尔,萨拉:《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孔令伟:《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
    李超:《宏约深美——上海美专的西画活动》,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年。
    李伟铭:《高剑父诗文初编》,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廖静文:《徐悲鸿传:我的回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
    林风眠:《东西艺术之前途》,《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第二十三卷,第十号。
    林风眠:《林风眠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林风眠:《艺术丛论》,南京:正中书局印行,1936年。
    林风眠:《一九三五年的艺术世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
    林风眠:《艺术与新生活运动》,南京:正中书局,1934年。
    林风眠:《林风眠画选》,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林风眠:《林风眠师生作品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
    林风眠:《林风眠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林风眠:《林风眠》,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
    刘海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第一届毕业生纪念册》,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4年。
    刘海粟:《刘海粟作品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刘海粟:《欧游随笔:刘海粟游记》,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
    刘钺:《左杭州右巴黎——西湖画派六人集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年。
    陆定一:《纪念唐义精、唐一禾遇难四十周年》,摘自《光明日报》,1984年3月15日。
    卢炘:《潘天寿研究》,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鲁迅:《集外集拾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鲁迅:《且介亭杂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潘公凯:《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七十周年纪念》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潘耀昌:《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佩夫斯纳,N.(德):《美术学院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任鸿雋、陈衡哲:《一个改良大学教育的提议》,见《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三十九期。
    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王悦之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沙里宁,伊利尔(美):《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问题的基本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
    商务印书馆编《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第1-4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
    苏立文,M.(英):《东西方美术的交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
    舒新城:《创造中国新教育方法之途径》,见《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四号,1927年。
    水天中:《“林呱”、关作霖及广东早期油画》,《美术史论》总第39号,1991年第3期。
    陶冷月:《冷月画集》,上海:新中国画社,1926年10月。
    田正平:《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交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田正平:《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汪亚尘:《汪亚尘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汪亚尘:《汪亚尘艺术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
    王世儒:《蔡元培先生年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王世儒:《蔡元培日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王震:《要真正认识周湘》,《美术观察》2000年第11期。
    温肇桐:《1912-1949美术理论书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5年。
    吴梦非:《“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美术研究》1959年第3期。
    熊贤君:《近现代中国科教兴国启思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徐悲鸿:《中国新艺术运动的回顾与前瞻》,重庆:《时事新报》1943年3月15日。
    徐悲鸿:《徐悲鸿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徐悲鸿:《悲鸿素描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
    徐悲鸿:《徐悲鸿画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徐悲鸿:《徐悲鸿油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徐悲鸿:《中西笔墨:徐悲鸿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颜文梁:《十年回顾》,苏州美专校刊社《艺浪》,苏州:文新印刷公司,1932年第8期。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殷淑:《谈肖像之演化并论蔡威廉女士之画》,摘自《亚波罗》一九二九年第八期。
    应宜文:《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影响下的中国高校美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2卷第4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86页。
    应宜文:《周湘与阿瑟·韦斯利·道美术教育观的异同》,《新美术》总第33卷,2012年第四期,中国美术学院学报,第99页。
    应宜文:《论文学家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文学术前沿》第四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应宜文译:《亲爱的毕加索》,《世界美术》2012年第一期总第133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
    应宜文译:《聆听石之语——对话莱卡·穆塔尔》,《世界美术》2012年第四期总第136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出版。
    俞玉姿:《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1840-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袁志煌、陈祖恩:《刘海粟年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张道森:《浙江近现代美术教育史》,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张培成:《沧海一粟:刘海粟的艺术人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张援、章咸:《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张执一:《党的朋友唐义精校长》,摘自《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第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简史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年。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
    周湘:《画论》,上海:《民报》1932年11月21日。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Anfam, David. Abstract Expressionism. London:Thames and Hudson. (1999)
    Biggs, John. 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 Philadelphia:SRH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Boden, Margaret A. The Creative Mind. London:Brettenham House. (1990)
    Bukley, Brad & Conomos, John. (Ed.). Rethinking the Contemporary Art School. Nova Scoti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Press. (2009)
    Bruner, Jerome.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U.S.A.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Chapman, Laura. Discover Art. Worcester:Davis Publications, Inc. (1987)
    Clapp, Edward P. (Ed.).20 UNDER 40:Re-Inventing the Arts and Arts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Bloomington:Author House. (2011)
    D'Amico, Victor. Creative Teaching In Art International Textbooks in Art Education. Scranton: 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42)
    Davidson, Susan. (Ed.). Art in America Three Hundred Years of Innovation. London: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 (2007)
    Donald, James. Sentimental Education:Schooling,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Regulation of Liberty. London:VERSO. (1992)
    Dow, Arthur Weslay. "Address. " Common School Jourmal. Boston:Art Teachers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1912)
    Dow, Arthur Wesley. "Constructive Art-Teaching-Monograph," Teachers College Bulleti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13)
    Dow, Arthur Wesley. "Practical Fine Arts---Emergency Art Courses." Journal of Proceedings and Addresses, LV. Kansas City:The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17)
    Dow, Arthur Weslay. Composition. (9th ed.) New York:Doubleday, Page and Company. (1920)
    Efland, Arthur D.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0)
    Halsey, A. H. (Ed.). EDUCATION: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Hardy, Tom. (Ed.). Art Education in a Postmodern World. Bristol:FSC Mixed Sources Press. (2006)
    Hetland, Lois. Studio Thinking:the Real Benefits of Visual Arts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7)
    Johnson, Arthur Warren. "Arthur Wesley Dow, Historian, Artist, Teacher." Journal of the Ipswich History Society, XXVIII. Ipswich, Mass.:Ipswich Historical Society. (1934)
    Freeman, Kerry.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Curriculum, Aesthetics, and the Social Life of Art.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3)
    Gardner, Howard. Art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Los Angeles:Getty Publications. (1990)
    Lee, Alison. & Danby, Susan. (Ed.). Reshaping Doctor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approaches and pedagogies. London:Routledge. (2012)
    Linda, Dowling. Charles Eliot Norton:The Art of 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New Hampshire: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ess. (2007)
    LUCIE-SMITH, Edward. Lives of the Great Modern Artists. London:Thames & Hudson. (1999)
    McLanathan, Richard. Art in America A Brief History.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73)
    MOCK-MORGAN, Mavera Elizabeth. A HISTORY OF STUDY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OF ARTHUR WESLEY DOW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EACHER TRAINING IN ART EDUCATION. Diss., University of Maryland, Ph.D. (1976)
    Moore, Alex. Teaching and Learning:Pedagogy, Curriculum and Culture. London:Routledge. (2001)
    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eativ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ll Our Futures:Creativity, Culture & Education. UK Sudbury:DfEE Publications. (1999)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he National Visual Arts Standard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4)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Design Standards for School Art Facilities. Publisher: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3)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9)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Teacher Resource Series.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9)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 State Framework for the Arts Example. Publisher: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99)
    Noblit, George W. & Corbett, H. Dickson.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Arts-Based School Reform.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
    Prather, Maria F. & Arnason, H. H. History of Modern Art. New York:Harry N. Abrams, Inc., Publishers. (1998)
    Proefriedt, William A. High Expectations:The Cultural Roots of Standards Reform in American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008)
    Read, Herbert. The Redemption of the Robot:My Encounter with Education through Art.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66)
    Whipple, Guy Montrose. (Ed.). Art in American Life and Education:The Fortieth Yearbook. ILLINOIS: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1941)
    Winslow, Leon Loyal. The Integrated School Art Program.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39)
    Wrigley, Terry & Thomson, Pat. (Ed.) Changing Schools: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make a world of difference. London:Routledge. (2012)
    Ying, Yiwen. Beauty of Western Abstract Painting and Chinese Cursive Calligraphy-A Compariso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Vol.2, Number 10,2012. EL Monte: David Publishing Compan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