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明清时期山东商贾精神为研究对象,以地方志、明清文集笔记、政协文史资料等为基本史料。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力求对明清山东商贾兴起的历史背景、人员构成、资本来源、经营区域、经营原则、价值取向及宗教信仰等作出理性、客观地考察,以便从中提炼出明清山东商贾的精神气质。本文共分六章。
     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明清时期山东商人兴起的历史背景。本章又从六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第一节,着重分析当时山东地区的人地矛盾。由于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土地的增长速度,许多人占有的土地减少,仅靠土地已无法满足生活,于是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其中一部分开始从事商业贸易。第二节,论述了明清时期山东地区的赋役改革,即“一条鞭法”和“地丁银”的实施推广情况。赋役制度改革,使普通百姓获得更多人身自由,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节,重点探讨了山东地区的交通条件。便利的水运和陆路交通,为商人的贸易提供了方便。第四、五两节,探讨明清山东商品经济的繁荣情况。主要探讨农产品、工矿产的商品化和商业城镇的兴起情况。这是商人兴起的物资条件。第六节,主要描述地方官吏和开明士绅对商业秩序的维护。这为商人的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秩序。
     第二章,探讨了商人的构成、资本来源及其主要经营区域。商人的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官僚、地主;二是儒生;三是普通百姓。而普通百姓又是商人的主要来源阶层。商人的资本也有多种来源渠道:一是自家富余资金;二是倾家所有;三是借贷;四是领东家资本;五是其他来源。山东商人的经营区域比较广泛,主要分为省内经营,跨省流动,贸易国外等三种形式。商人们根据自己的资本大小和经营能力分别选取了不同的区域进行经营。
     第三章,主要探讨山东商人经营活动中所体现的商贾精神。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归纳出了山东商人的主要经营策略:勤苦耐劳的创业精神;诚信不欺的交易原则;货真价实的质量观;善待顾客;善于把握商机;善于用人;注重宣传;团结互助;借势官府等九个方面。这些交易原则既体现了山东商人的“重义轻利”的一面,又体现了山东商人的灵活机动性。
     第四章,重点探讨了山东商人社会伦理中所体现的商贾精神。许多山东商人的经商目的是为了解决家人的温饱。因此当他们经商致富后,首先把挣来的钱用于孝敬父母,体贴家人;其次是帮助朋友、乡人或他人;第三是投资于社会公益。这充分体现了山东商人既重视人伦关系,又热心社会公益、勇担社会责任的情怀。
     第五章,着重探讨了山东商人的宗教信仰对其精神气质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山东商人所信仰的神灵,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山东商人信仰的庞杂性、功利性和开放性特点。接下来又进一步分析了山东商人宗教信仰对其商业伦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亦有反面的。既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又限制了传统商人向现代商人的转化。
     第六章,重点分析了明清山东商人生活对世风的影响。由于商人占有大量的财富,他们开始在吃、穿、婚丧等方面打破传统礼制的束缚,极尽铺张之能事,尽显豪华之排场。商人的行为推动了社会奢靡风气的蔓延,加速了社会的失序。
     通过对山东商人经商行为、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诸层面的考察,归纳出了山东商人“以诚待人、以义制利,厚重而不失变通”的商业伦理;“重亲情,敦和睦”的家庭伦理;“热心社会公益,勇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伦理。这就是明清山东商贾的主要精神气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出了规约山东商贾行为的内在要素。
Taking spirit of Shandong merchan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idiographic object, taking the local chronicles, the not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historical accounts of past events and so on ,as the basic historical data and at the base of their development course, carries on thoroughly discusses, makes every effort on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personnel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erchant constitutes, the capital originates, the region of business,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so on . This article altogeth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irst introduce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merchant emerge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This chapter launches the elaboration from six aspects to it. First section,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contradictory of paddies to person at that time. Because this time Shandong area population growth speed has gone far beyond the land rate of rise, many people hold the land reduction, only depends on the land to be unable to satisfy the life, thereupon many labor forces shift from the land, many people starts to be engaged in the commercial trade. Second section, elaborates the reform of taxes and service system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ime in Shandong area. Namely, "single whip system" and "poll tax" reform, the system reform, causes the common people to obtain the more personal freedom, was engaged in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for them to provide the system safeguard. The third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Shandong area transportation condition with emphasis. The convenience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overland communication, provided for merchant's trade has been convenient. Fourth, Fifth discusse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andong commodity economy the prosperous situation. Main discuss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labor minerals commercialization and the commercial cities start the situation. This is the commodity condition which the merchant emerges. The Sixth section, mainly describes the place government official land the enlightened gentry to the commercial order maintenance. This has provided the good commercial order for merchant's management.
     The Second chapter, mianly discusses merchant's constitution, the capital origin and its main management regions. Merchant's constitution mainly ha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bureaucrat, the landlord;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nfucian scholars;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mmon people. But the common people also are merchant's main origin social strata. Merchant's capital also has the many kinds of origins channel: The first is oneself rich -odd fund; The second is uses up all complete family property; The third, lends money; The fourth, leads the master's capital; The fifth is other origins. The Shandong merchant's management region quite is widespread, mainly divides into three kind of forms: in the province to manage, cross province flows, trade overseas. Each kind of merchant acted according to own capital size and the business capacity size separately selects the different region to carry on the management.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handong merchant's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the management cultures. Through to the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induces the Shandong merchant's m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Diligent struggle starts an undertaking the spirit; The good faith does not bully transaction principle; Genuine goods at reasonable prices quality view; Good service to the customers; be good at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 be good at the servant; Prominent propaganda; Unity cooperation; Takes advantage of somebody's authority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so on. These transaction principles both have manifested the Shandong merchant. "Pursue righteousness Contempt advantage" .one side, and has manifested the Shandong merchant's nimble mobility.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handong merchant's value orientation with emphasis. The goal of many Shandong merchants do business is for solve family member's warm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Therefore after they become rich, first is uses for to be filial piety the parents, sympathizes the family member; Next is help the friends, the countryman or the other people; the third is to invest to the social public welfare. This also manifested the Shandong merchant deeply love the family members, warm-hearted to public welfare.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merchant's spirt and merchant's religious belief. First analyzes the God which the Shandong merchant believes, and induced numerousness and disorderlyness in this foundation which the Shandong merchant believe, the utility and the open characteristic. Received has further analyzed the Shandong merchant religious belief to its commercial ethics influence. This kind of influence already has positively, also has the reverse side. Both impelle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has limited the traditional merchant to the modern merchant's transformation.
     The sixth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erchant's spirt's impact on the social atmosphere, because the merchant holds the massive wealths, they start to eat, to put on, aspect and so on weddings and funerals break the traditional Stipulation fetter, to the utmost the extravagant strong point, reveals the luxurious ostentation. Merchant's behavior impelles the social wasteful atmosphere spreads, accelerates the social pattern to lose the order.
引文
[1]逄振镐:《东夷文化史·序言》,第4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李金山:博士论文《先秦两汉齐鲁商贾传统研究》,第18页。
    [3]《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
    [4]《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
    [5]《史记》卷52《齐悼惠王世家》。
    [6]《杜少陵集》卷13,《忆昔二首》。
    [7]《李太白集》卷17《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卷25《寄远十二首·其十》。
    [1]《旧唐书》卷46《食货志》。
    [2]《新唐书》卷179《王涯传》。
    [3]嘉靖《青州府志》卷6《风俗》。
    [4]康熙《海丰县志》卷3《风俗》。
    [5]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6]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丛书,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1]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毛世屏、郭锷权编著:《中国商帮传奇》第二辑《齐鲁商雄——山东帮》,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潘文伟著:《中国商帮》,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4]罗崙、景甦:《清代山东地主经营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5]何龄修等:《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邱少雄:《金瓶梅经商与管理艺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9月版。
    [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李平生:《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9]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成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李瑚:《关于清初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几个问题——读〈聊斋志异〉札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一辑。
    [1]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2]庄维民:《近代的山东商人组织》,载《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3]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清代山东畜牧市场》,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清代山东食盐的运销》,载《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明清时期山东粮食的流通》,载《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明清时期山东集市的发展》,载《清史论丛》1995年号;《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这些论文基本上都包括在其《明清时期山东的商品经济》一书中。
    [4]程美秀:《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载《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
    [5]杨珍:《历史上的山东回族经济》,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6]陈东生:《明清山东运河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述论——以棉花、烟鲞、果木的经营为例》,载《东岳论丛》1998年第1期。
    [7]欧人、王世勇:《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营特性》,载《商业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8]孟宪杰、翟伯成:《孟氏“祥”字号的经营管理思想及其史证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9]邢淑芳:《古代运河与临清经济》,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10]官美堞:《明清时期的张秋镇》,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11高建军:《明清济宁沿运河地区儒家传统风尚到运河时尚之裂变》,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月,第24卷第2期。
    12王弢:《元明清时期运河经济下的城市》,载《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
    13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1月。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1985年版。第174页: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
    [2]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吋文集》(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20页。
    [3]姜生:《道教善书思想对明清商业伦理伦理的影响——以〈太上感应篇集注〉为例》,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1]《元史》卷186《张贞传》。
    [1]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第175页。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35页。
    [3]《明史》卷29《五行一》。
    [4]《明史》卷30《五行三》。
    [5]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第177页。
    [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80页。
    [1]《清圣祖实录》卷213,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八月甲申条。
    [2]宣统《濮州志》卷六《隐逸》。
    [3]《潍县乡土志·乡贤》。
    [4]光绪《栖霞县志》卷十《艺文志下》。
    [5]光绪《栖霞县志》卷一《风俗》。
    [6][清]吕海寰:《创修山东会馆碑》,载上海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7]光绪《登州府志》卷首,小序。
    [8]同治《黄县志》卷三《食货》。
    [9]《清圣祖实录》卷230,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六月戊寅。
    [10]《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明世宗实录》卷123,嘉靖十年三月已酉。
    [2]康熙《陵县志》卷六《艺文志》,(明)孙炳:《申明马政议》。
    [3]康熙《博平县志》卷四《时政考·均徭里甲》。
    [4]光绪《曹县志》卷三《赋役志》附录,(明)王圻:《一条鞭条议六款》。
    [5]道光《章邱县志》卷一四《金石录》,(清)茅国缙:《章邱纪事石刻》。
    [6]康熙《聊城县志》卷一《赋役志·里甲》。
    [1]康熙《寿张县志》卷八《艺文志》,(明)孙元:《创建邑侯马公生祠记》。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上·户役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清世宗实录》卷34,雍正三年已巳秋七月已丑。
    [2]雍正《山东通志》卷12《田赋》。
    [3]《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
    [4]《战国策·齐策》。
    [1]《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
    [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24,中华书局1977年版。
    [3]同上
    [1]《明史》卷79《食货志三》。
    [2]《明仁宗实录》卷6,洪熙元年春正月。
    [3]《清世宗实录》卷81,雍正七年五月甲子条。
    [4]刘锦藻:《皇朝续文献通考》卷29《征榷》。
    [5]《清高宗实录》卷1453,乾隆五十七年五月癸未条。
    [1][清]杨锡绂:《漕运则例纂》卷16《通漕禁令重运揽载》。
    [2]《明熹宗实录》卷20,天启二年三月庚申。
    [3]《明宪宗实录》卷84,成化六年十月庚申。
    [4]《清史稿》卷122《食货三》。
    [5]《天工开物》卷9。
    [6]《清圣祖实录》卷285,康熙五十八年八月壬寅。
    [7]《清高宗实录》卷1403,乾隆五十七年润四月丙申。
    [8]《清高宗实录》卷1453,乾隆五十九年五月辛亥。
    [9]光绪《阳谷县志》卷1《山川》。
    [1]《明史》卷86《河渠志四》。
    [2]《明史》卷79《食货志三》。
    [3]《明史》卷86《河渠志四》。
    [4]《明英宗实录》卷217,景泰三年六月戊子条。
    [5]《清世祖实录》卷102,顺治十三年六月癸巳条。
    [6][清]刘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大清会典事例》卷766(续四库809册)。
    [7]《清圣祖实录》卷117,康熙二十三年十月戊午条。
    [1]同治《黄县志》卷3《食货志》。
    [2]光绪《登州府志》卷6《风俗》。
    [3]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兵29,民国北平图书馆影印。
    [4]光绪《文登县志》卷4,《天后宮记》。
    [5]道光《胶州志》卷14《物产》。
    [6]道光《胶州志》卷39《金石·重修小桥堤岸记》。
    [7]《后汉书》卷76《王景传》。
    [1]《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
    [2]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九《英宗卷》。
    [3]《明洪武实录》卷29,洪武元年正月庚子条。
    [1]黄棣侯:《山东公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1]《明史》卷78《食货二》。
    [2]嘉靖《山东通志》卷8《物产》。
    [3]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
    [4][明]徐光敏撰:《农政全书校注》卷35《农桑广类》。
    [5]道光《高唐州志》卷3《田赋考》。
    [6]乾隆《夏津县志》卷4《食货志》;卷2《建置志》。
    [7]嘉庆《清平县志·户书》。
    [1]咸丰《滨州志》卷六《风俗》。
    [2]嘉靖《濮州志》卷2《食货志》。
    [3]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
    [4]乾隆《临清州志》卷11《风俗志》。
    [5]道光《高唐州志》卷3《田赋考》。
    [6]嘉庆《清平县志·户书》。
    [7]康熙《滋阳县志》卷2《物产》。
    [1][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三。
    [2]嘉庆《寿光县志》卷9《物产》。
    [3]光绪《临朐县志》卷8风土志·物产》。
    [4][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六《闸河日记》。
    [5]乾隆《潍县志》卷2《建置志》。
    [6]嘉靖《山东通志》卷8《物产》。
    [7]《古今图书集成》卷238《职方典·兖州府物产考》。
    [8][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3。
    [1]宣统《聊城县志》卷1《方域志·物产》。
    [2]咸丰《青州府志》卷32《风土考》。
    [3][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咸丰四年刻本)。
    [4]光绪《峄县志》卷7《物产略》。
    [5]光绪《登州府志》卷6《风俗》。
    [6]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滋阳县》。
    [7]《古今图书集成》卷255《职方典·东昌府物产考》。
    [8]宋起凤:《稗说》卷3《山蚕》。
    [9]民国:《牟平县志》卷5《政治志·实业·蚕业》。
    [10][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3。
    11乾隆《沂州府志》卷33《艺文志》,《严禁蚕场之弊批祥》。
    [1]李毓芙:《王渔洋诗文选注》,齐鲁书社,1982年。
    [2]光绪《临朐县志》卷8《物产》。
    [3]万历《兖州府志》卷4《乡土志》。
    [4]光绪《菏泽县志》卷1《疆域·物产》。
    [5]光绪《菏泽县志》卷8《商务》。
    [6][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3。
    [1]乾隆《博山县志》卷4《物产》。
    [2]乾隆《峄县志》卷1《物产》。
    [3]光绪《峄县志》卷13《杂税》。
    [1]傅尔德:《枣庄》,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枣庄文史》第1辑,1991年,第256页。
    [2]嘉靖《山东通志》卷8《物产》。
    [3][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卷3。
    [1]席裕富、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71,王守基:《山东盐法议略》,文海出版社光绪二十八年印行。
    [1]顺治《登州府志》卷8《风俗》。
    [2]乾隆《掖县志》卷2《海防》。
    [3]光绪《蓬莱县志》卷5《食货志》。
    [4]道光《招远县志》卷1《物产》。
    [5]康熙《诸城县志》卷2《山水》。
    [6]民国《莱阳县志》卷2《渔业》。
    [7]顺治《招远县志》卷5《物产》。
    [8]道光《荣城县志》卷1《海运》。
    [9]《郭嵩焘日记》第1卷,第257页。
    [1]《天下水陆路程》卷6,第164页。
    [2]《天下水陆路程》卷6,第184页。
    [3]康熙《临清直隶州志》卷4《艺文志》,(明)王与:《临清州志记》。
    [4]《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年九月丙子条。
    [5]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2《疆域·古迹》。
    [6]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土志》。
    属性不符合
    [1]康熙《张秋志》卷10《艺文志》,(明)于慎行:《安平镇新城记》。
    [2]康熙《张秋志》卷1《方域志·形胜》。
    [3]康熙《张秋志》卷10《艺文志》,(明)于慎行:《安平镇新城记》。
    [4]万历《兖州府志》卷1《方域志·物产》。
    [5]民国《增修阳谷县志》卷首《江域志·城池》。
    [6]官美堞:《明清时期的张秋镇》,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7]嘉靖《青州府志》卷11《县防》。
    [8]景甦:《“旱码头”、“金周村”的兴起》,载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精粹(修订本)》(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190-192页。
    [9]康熙《长山县志》卷9《艺文志》,金鉽镬:《周村义集记》。
    [10]嘉庆《长山县志》卷13《艺文志》,(清)王霈林:《周村重修兴隆桥记》。
    11同上。
    [1]《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2]《五代会要》卷26《市》。
    [3]《明会典》卷32《户部·大诰》。
    [4]《大明律》卷10《户律七·市廛》,(续四库本)。
    [1]《清圣祖实录》卷238,康熙四十八年六月癸卯。
    [2]道光《长清县志》卷5《食货志上·牙杂》。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247《户部·杂赋》。
    [4]康熙《城武县志》卷8《艺文志》。
    [1]康熙《章邱县志》卷10《艺文志》。
    [2]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风俗·牧济录》。
    [3]同上。
    [4]同上。
    [5]《郑板桥全集》第257页,《潍县永禁烟行经济碑》。
    [1]嘉庆《长山县志》,卷7《仕绩·李化熙专》。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淄博市周村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3年,第261页。
    [1]封樾健:《清代前期商人的社会构成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40-56页。
    [2]韦庆远:《明清史辨析》第84页《论“清代”的当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
    [1]《孔府档案》卷○○○○六○之二四。
    [2]《孔府档案》卷○○○○六○之二六
    [3]《张文忠公全集·答山东巡抚何莱山》。
    [4]《孔府档案》卷○○○○三六○之一四。
    [1]《孔府档案》卷○○○六九四之一四。
    [2]《孔府档案》卷○○○三九七六。
    [3]孙正宽、时家驹:《京胜驰名 味压江南——记玉堂酱园》,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第1-15页。
    [1]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第244页。
    [2]同治《黄县志》卷8《义行》。
    [3]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4]王化德、董占一、尹序更口述,张立亭整理:《尹集郝家财主事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高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唐文史》第4辑,1989年,158-167页。
    [5]《醒世通言》第11卷《苏知县罗衫再合》。
    [1]《警世姻缘传》第23回《绣江县无儇薄俗 明水镇有古淳风》。
    [2]《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第324页,《潍县竹枝词》。
    [1][清]陈确:《陈确集·文集》卷5《学者以治生为本论》,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4月版。
    [2]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义行》
    [3]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4]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1]民国《潍县志稿》卷29《人物·义行》。
    [2]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孝友》。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3《曹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
    [4]盛伟编:《蒲松龄全集》,《文集》卷7,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1]光绪《栖霞县志》卷1《风俗》。
    [2]光绪《栖霞县志》卷10《艺文志下》。
    [1]《醒世姻缘传》第63回《智姐假手报冤仇 如卞托鹰惩悍泼》。
    [2]同治《黄县志》卷3《食货志》。
    [3][清]沈圭:《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费席山先生七十双寿序》(续四库,第1524册)。
    [1]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第246页。
    [2][清]马国翰:《竹如意》卷下,活财神,转引自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458页,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
    [1]周博泉口述、房恒林整理:《“春兴绸缎衣庄”之兴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第2辑,1986年,第50-58页。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2]民国《续修莱芜县志》卷17《人物志志》。
    [3]同上。
    [4][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12《纫针》。
    [5]《孔府档案》卷○○三七五九之三。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2]《李开先全集》第697页,《听选官高君墓表》,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3]郭允生:《兴吉典当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枣庄文史》第17辑,1992年,第214-216页。
    [1]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孝友》。
    [2]《醒世姻缘传》第63回《智姐假手报冤仇 如卞托鹰惩悍妇》。
    [1]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0《风俗》。
    [2]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孝友》。
    [3]道光《陵县志》卷9《风土志》。
    [4]道光《滕县志》卷8《武功》。
    [5]道光《滕县志》卷9《孝义》。
    [6]罗崙、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第87页。
    [7]冯熙伶、张家朴、吴方撰稿,庞守民整理:《沂水历史上的三大商号》,载沂水精粹编委会编:《沂水文史精粹》,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8]郑立松:《口镇晋东盐店》,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莱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芜文史》第5辑,1989年,183-184页。
    [1]《清圣祖实录》卷230,第11页。
    [2]道光《荣城县志》卷3《食货》。
    [3]同治《黄县志》卷3《食货》。
    [4]民国《奉天通志》卷115《实业三·商业》。
    [5]同治《黄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6]民国《潍县志稿》卷31《人物·孝友》。
    [7]同治《黄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8]道光《胶州志》卷28《列传》。
    [9]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孝友》。
    [10]《明世宗实录》卷460,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已卯条。
    11[清]宋起凤:《稗说》卷2《海异》。
    12毛世屏、郭锷权编著:《中国商帮传奇》第二辑《齐鲁商雄》第270页,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1][明]朱元弼:《朱良叔犹及编》。
    [2]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3]光绪《栖霞县志》卷7《义行》。
    [4]同治《即墨县志》卷9《人物·孝义》。
    [5]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义行》
    [6]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行谊》。
    [7]《孔府档案》○○○○六九四之一四。
    [8]华孟阳、张洪杰编著:《老北京人的生活》,山东画报出皈社,2000年,86-87页。
    [9]李华:《山东商帮》第63页,67页。
    [10][清]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
    11[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8《处士秦君及原配夫人合葬墓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
    12万历《武定州志》卷2《地理志》。
    13万历《兖州府志》卷4《风俗》。
    14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1]嘉庆《长山县志》卷9《孝友》。
    [2]嘉庆《长山县志》卷10《义厚》。
    [3][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4《大河北岸新建山东行馆碑》,齐鲁书社,1993年。
    [4]《孔府档案》○○○○三六○之一四。
    [5]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11《人物志》。
    [6]《创修山东会馆碑》载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165页,19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7]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11《人物志·孝友》。
    [8]嘉庆《莒州志》卷10《人物下》。
    [9]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1《疆域志·物产》。
    [1]同治《即墨县志》卷10《艺文》,许铤:《地方事宜疏》。
    [2]《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台湾中央研究院编:《明清史料》己编,第349-354页,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4]林春胜:《华夷变态》第8卷,第331、339、409页,东洋文库1958年。
    [5]吴晗编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下编卷9,中华书局1980年。
    [6]民国《续修博山县志》卷11《人物志》。
    [1]《孟子·告子下》。
    [2]《史记》卷41《越王勾践世家》。
    [3]《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1][民国]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九《市肆》,载《中华野史》清朝卷5。
    [2]同上。
    [3]《清圣祖实录》卷230,康熙四十六年六月戊寅。
    [1][清]李如枚等纂:《山东盐法志》第18册卷20《艺文》,嘉庆十四年刻本。
    [2]《金瓶梅》第16回《西门择吉佳期 应伯爵追欢喜庆》。
    [3]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4]罗崙、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第87页。
    [1]嘉庆《长山县志》卷9《孝友》。
    [2]道光《章邱县志》卷10《人物志上·孝友》。
    [3]《论语·为政》。
    [4]《论语·阳货》。
    [1]《孟子·离娄》。
    [2]道光《胶州志》卷15《风俗》。
    [3]康熙《莱阳县志》卷8《人物》。
    [4]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行谊》。
    [5]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1]民国《潍县志稿》卷31《人物·孝友》。
    [2]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三》。
    [3]光绪《宁津县志》卷8《人物上》。
    [4]民国《阳信县志》卷5《人物志·笃行》。
    [1]民国《潍县志稿》卷29《人物·义行》。
    [2]《醒世恒言》卷10《刘小官雌雄兄弟》。
    [3]《醒世恒言》卷38《李道人独步云门》。
    [4]何满子、夏咸淳主编:《明清闲情小品》(四),第104页。
    [1]刘秉信、郭玉聪:《颐和堂孙家老药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第5辑,1990年,第118-122页。
    [2]周博泉口述、房恒林整理:《《“春兴绸缎衣庄”之兴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第2辑,1986年,第50-58页。
    [1]孙序东:《济宁酱园百年不衰的浅谈》,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第4辑,1987年,第16-20页。
    [2]朱玉良口述、孔庆国、孔秀梅整理:《琉璃瓦吐家》,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曲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10辑,1990年,第110-114页。
    [3]李华:《山东商帮》第65页,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同上。
    [2]罗崙、景甦:《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第87页。
    [3]田明新:《马家茶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阳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阳信文史》第2辑,1987年,115-117页。
    [1]郑立松:《口镇晋东盐店》,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莱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维员会编:《莱芜文史》第5辑,1989年,183-184页。
    [2]新华网辽宁频道,2006年4月13日文章。
    [3]《醒世姻缘传》卷69《招商店素姐投师 蒿里山希陈哭母》。
    [1]袁爱国编著:《泰山风俗》,第23-25页,济南出版社2001年7月。
    [2]张殿英:《杨家埠木板年画制作工艺》,第139-140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1]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2]新华网辽宁频道,2006年4月13日文章。
    [1]《李开先全集》之《闲居集》卷七《处士王治祥墓志铭》。
    [2]《聊斋志异》卷1《王成》。
    [1]《金瓶梅》第81回《韩道国拐财远遁 汤来保欺主背恩》。
    [2]李平生著:《山东老字号》,第64页。
    [3]《孟子·公孙丑下》。
    [4]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1]王世华:《双子星座:会商、晋商比较研究》,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3卷第六期,第640页。
    [1]《金瓶梅》第18回《赂相府西门脱祸 见娇娘敬济销魂》。
    [2]山曼等编著:《山东民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第338-339页。
    [3][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
    [1]冷熙伶、张家朴、吴方撰稿,庞守民整理:《沂水历史上的三大商号》,载沂水文史精粹编委会编:《沂水文史精粹》,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5-311页。
    [2]裴清吉:《沂蒙印花布和“聚义成”染坊》,载《临沂文史集粹》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7-449页。
    [3]张正宽、时家驹:《京省驰名 味压江南——记鱼塘酱园》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第4辑,1987年,第1-15页。
    [4]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第60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5]胡玉远主编:《燕都说故》第275-276页,《广和居谈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1]光绪《高密县乡土志·实业》。
    [2]光绪《章邱县乡土志》卷下《实业》。
    [3]《李开先全集》第697页,《听选官高君墓表》,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1][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4《大河北岸新建山东行馆碑》,齐鲁书社,1993年。
    [2]《满州地志》,“蒙满西伯利亚与山东人”部分,转引自《人文中国》,第110页。
    [1]李华编著:《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前言》第19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吕作燮:《南京会馆小志》,载《南京史志》1984年第5期。
    [3]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6页。
    [1]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载《史林》1999年第2期,第11-23页。
    [2]《重修任城会馆碑》,载《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445页。
    [3]隋式棠:《西安山东会馆匾额趣闻》,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 城文史》第7辑,1989年,第153-155页。
    [1]《大王殿置田立庙建楼台南月碑记》,载《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444页。
    [2]彭益泽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第881页,《新建山东会馆记》。
    [3]《敕封黄河福主金龙四大王庙碑记》载《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第442-443页。
    [4]钱汉东:《走过苏北古镇窑湾》载《文汇报》2004年12月24日。
    [1]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汇史料集》第六篇第883页,《山东至道堂规章五十则》。
    [2]隋式棠:隋式棠《西安山东会馆匾额趣闻》,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城文史资料》第七辑,1989年,第155页。
    [1]《山东至道堂规则五十则》。
    [2]民国《盖平县志》卷2《建置志》。
    [3]《山东至道堂规则五十章》。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七十三回《书院课文不成师弟.家庭变起难为祖孙》。
    [2]《吉林市区文物志》第28页《山东会馆》。
    [1]《金瓶梅》第五十四回《应伯爵劝当铜锣 李瓶儿解衣银姐》。
    [2]《李开先全集》之《闲居集之七·南顿巡检古泉王君合葬墓志铭》。
    [1][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1回《济宁州财心亲师范 补过处正言训门徒》。
    [2]《金瓶梅》第69回《招宣府初调林太太 丽春院惊走王三官》。
    [1]《金瓶梅》第78回《林太太鸳帏再战 如意儿茎露独尝》。
    [2]《金瓶梅》第69回《招宣府初调林太太 丽春院惊走王三官》。
    [3][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6,第333页。
    [1]光绪《郓城县志》卷5《勋业》。
    [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3,第152页。
    [3]《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甲午。
    [1]郭允生:《兴吉典当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编:《枣庄文史》第17辑,1992年,第214-216页。
    [2]宣统《濮州志》卷6《货殖》。
    [3]《明史》卷305《宦官二·陈增传》。
    [4][清]顾炎武:《肇域志》卷7《山东·物产》。
    [5]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3《抗中珰》(续四库全书1173册)。
    [1]道光《滕县志》卷3《风俗》。
    [1]《论语·为政》。
    [2]《论语·学而》。
    [3]《孟子·滕文公上》。
    [4]《论语·学而》。
    [5]《礼记·中庸》。
    [6]《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1]同治《黄县志》卷8《义行》。
    [2]嘉庆《长山县志》卷9《孝友》。
    [3]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
    [4]道光《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
    [5]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五·国朝人物》。
    [6]光绪《文登县志》卷10上《人物三》。
    [7]《德州乡土志·耆旧录》。
    [8]宣统《聊城县志》卷8《人物志·懿行》。
    [1]光绪《惠民县志》卷21《孝友》。
    [2]光绪《益都县图志》卷41《孝义传》。
    [3]嘉庆《清平县志·义门列传》。
    [4]民国《新城县志》卷17《人物志》。
    [5]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8下《人物》。
    [1]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下·孝子》
    [2]同上。
    [3]道光《胶州志》卷26《列传六·人物》。
    [4]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九》。
    [5]《德州乡土志·耆旧录》。
    [6]同治《重修宁海州志》卷21《孝友·义行》。
    [1]同治《即墨县志》卷9《人物·孝义》。
    [2]光绪《沾化县志》卷8《人物三·孝友》。
    [3]乾隆《历城县志》卷42《列传八·孝义》。
    [4]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下·孝子》。
    [5]嘉庆《长山县志》卷9《孝友》。
    [6]光绪《惠民县志》卷21《人物·孝友》。
    [7]道光《胶州志》卷26《列传六·人物》。
    [8]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九·国朝人物》
    [1]同治《即墨县志》卷9《人物·孝义》。
    [2]乾隆《历城县志》卷42《列传八·孝义》。
    [3]光绪《高密县志》卷8《人物·孝义》。
    [4]《潍县乡土志·乡贤》。
    [5]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下·义行》。
    [6]嘉庆《长山县志》卷9《人物·孝友》。
    [7]乾隆《淄川县志》卷6《重续孝友》。
    [8]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
    [1]同上。
    [2]光绪《利津县志》卷8《孝友》。
    [3]咸丰《武定府志》卷25《人物·义行》。
    [4]民国《长清县志》卷13《人物志三·懿行》。
    [5]光绪《惠民县志》卷21《孝友》。
    [6]嘉庆《东昌府志》卷32《孝义》。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2]嘉庆《山东盐法志》卷19《人物》。
    [1]光绪《栖霞县志》卷10《艺文志下》。
    [2]同治《黄县志》卷8《义行》。
    [3]嘉庆《长山县志》卷10《人物志四·义厚》。
    [4]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行谊》。
    [5]同治《宁海州志》卷21《义行》。
    [6]民国《潍县志稿》卷29《人物·义行》。
    [7]《潍县乡土志·乡贤》。
    [1]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孝友》。
    [2]民国《平度县志》卷8《人物志》。
    [3]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八·人物》。
    [4]同上。
    [5]民国《莱芜县志》卷17《人物志·孝义》。
    [6]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三》。
    [1]嘉庆《山东盐法志》卷19《人物》。
    [2]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下·义行》。
    [3]嘉庆《长山县志》卷10《人物志四·孝友》。
    [4]康熙《莱阳县志》卷8《人物》。
    [5]乾隆《历城县志》卷43《列传九·一行》。
    [1]道光三十年重立《王朝佐烈士碑文》。
    [1][清]乐钧著:《耳食录》卷1《青州贾》,齐鲁书社,2004年版。
    [2]李林平、陈志农:《一诺千金的山东人》,载《农村实用信息与技术》2004年第2期,第10页。
    [1]乾隆《黄县志》卷12《杂志》。
    [2]宣统《濮州志》卷6《隐德》。
    [3]光绪《益都县图志》卷41《孝义传》。
    [4]光绪《惠民县志》卷22《义行》。
    [5]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九》。
    [6]民国《新城县志》卷17《人物志六》。
    [1]《德州乡土志·耆旧录》。
    [2]《民国潍县志稿》卷29《人物·义行》。
    [3]《郑板桥全集·集外诗文》,《潍县永禁烟行经济碑》。
    [4]民国《平度县续志》卷8《人物志·笃行》。
    [5]民国《阳信县志》卷5《人物志·义侠》。
    [6]道光《胶州志》卷29《列传九》。
    [1]宣统《聊城县志》卷8《人物志》。
    [2]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志》。
    [3]民国《长清县志》卷13《人物》。
    [4]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17《人物志六》。
    [5]光绪《益都县图志》卷41《孝义传》。
    [6]同上。
    [1]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之3《行谊》。
    [2]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3]同治《黄县志》卷8《义行》。
    [4]道光《胶州志》卷29《国朝人物·笃行》。
    [5]乾隆《掖县志》卷4《善行》。
    [6]民国《莱芜县志》卷17《人物志》。
    [7]《德州乡土志·耆旧录》。
    [1][清]赵执信:《饴山文集》卷8《处士秦君暨元配郑夫人合葬墓志》。
    [2][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3,齐鲁书社,2004年。
    [3]田明新:《马家茶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阳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阳信文史》第2辑,1987年,第116页。
    [4]嘉庆《长山县志》卷10《人物志四》。
    [1]咸丰《武定府志》卷26《人物志·义行》。
    [2]民国《东阿县志》卷11《人物上·卓行》。
    [3]光绪《高密县志》卷8《人物上·善行》。
    [4]民国《青城县志》第4册《人物志·笃行》。
    [5]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
    [6]嘉靖《历乘》卷16《人物》。
    [7]《论语·述而》。
    [1]《论语·卫灵公》。
    [2]《论语·阳货》。
    [3]《孟子·告子上》。
    [4][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3页。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2]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行谊》。
    [3]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三》。
    [4]民国《寿光县志》卷7《人物志》。
    [5]道光《胶州志》卷28《人物》。
    [1]民国《潍县志稿》卷31《人物·孝友》。
    [2]民国《济宁县志》卷4《故事略》。
    [3]嘉庆《长山县志》卷4《人物志》。
    [4]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三》。
    [1]民国《德县志》卷11《人物志·孝行》。
    [2]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国朝人物》。
    [3]嘉庆《清平县志·义门列传》。
    [4]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7《人物五》。
    [5]光绪《惠民县志》卷21《孝友》。
    [1]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义行》。
    [2]民国《潍县志稿》卷29《人物志·义行》。
    [3]民国《重修新城县志》卷17《人物志六》。
    [4]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下·孝友》。
    [1]戴震:《戴震文集》卷12《戴节妇家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2]《雍正朱批谕旨》第47册,刘於义,雍正二年五月九日。
    [3]《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1]宣统《濮州志》卷6《豪侠》。
    [2]同上。
    [3]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19《列传五·国朝人物》。
    [4]《清宣宗实录》卷280,道光十六年三月乙未条。
    [5]《牟氏庄园史实写真》第15-17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中华书局出版1988年,318页-320页。
    [2]民国《重修商河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3]光绪《栖霞县志》卷7《人物志下·义行》。
    [4]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社会作用中的研究》第54页。
    [1]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第332页。
    [1]费孝通:《美国和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第110页。
    [1][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19《河神》。
    [2]《重修任城会馆碑》,载《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枓选集》。
    [3]《敕封黄河福主金龙四大王庙碑记》,载《江苏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1]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宮与会馆》,载《澳门妈祖论文集》第41-49页。
    [2]闫化川博士论文:《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第29页。
    [3]嘉庆《长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二·记》第74页,叶观海:《天后阁记》。
    [1]《东齐会馆碑记》载《江苏明清以來碑刻选集》,第368-369页。
    [2]《关山东公所义冢地四至碑》,载《上海碑刻选辑》第19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3]《卢湾区志》第34编《传记·客籍乡帮团体》。
    [4]民国《海城县志》卷3《地理·坛庙》。
    [5]民国《盖平县志》卷2《建置志》。
    [6]民国《沈阳县志》卷1《地理》。
    [1]张崇旺:《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2]民国《上海县续志》卷3《建置志》。
    [3]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7《祠祀考》(台本)。
    [4]隋式棠:《西安山东会馆匾额趣闻》,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城文史资料》第7辑,1989年,第155页。
    [1]陈荣广:《老上海》第619页《山东会馆之门役》。
    [2]《东齐会馆碑记》。
    [3]嘉庆《长山县志》卷13《记》,萧学慎:《重修关帝庙碑记》。
    [1][美]E.A.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第229页,时事出版社,1988年。
    [2][清]乐钧:《耳食录》卷一《青州贾》,齐鲁书社,2004年。
    [1]《聊斋志异》卷8,《某乙》。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74页。
    [3]《余英时文集》第三卷《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第32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姜生:《道教善书思想对明清商业伦理的影响——以〈太上感应篇集注〉为例》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1]嘉庆《长山县志》卷11《人物志·义厚》。
    [2]民国《福山县志稿》卷7《行谊》。
    [3]光绪《文登县志》卷10《人物三》。
    [1]《聊斋志异》卷5《布客》。
    [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6《店主还金》。
    [1]《聊斋志异》卷5《金永年》。
    [2]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第32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金瓶梅》第1回《西门热结十兄弟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2]康熙《东阿县志》卷1《方域志·风俗》。
    [3]万历《东昌府志》卷2《风俗》。
    [4][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8第,415页。
    [5]万历《泰安州志》卷1《舆地志·风俗》。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风俗》。
    [2][清]包世臣撰:《安吴四种》卷六《闸河日记》。
    [3]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首旧序。
    [4]嘉靖《青州府志》卷6《地理志·风俗》。
    [5]康熙《莱阳县志》卷2《食货志》。
    [1]《金瓶梅词话》第34回《献芳樽内室乞恩 受私惠卮庭说事》,人民出版社,1985年。
    [2]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风俗》。
    [3]道光《济宁直隶州续志》卷3《风土·阖州士民公刊奉谕转相劝谕文》。
    [1]光绪《临朐县志》卷8《风俗》。
    [2]康熙《益都县志》卷1《风俗》。
    [1][明]范濂撰:《云间据目钞》卷二《纪风俗》,载《中华野史·明朝卷三》。
    [2]《明史》卷67。
    [3]同上。
    [4][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卷《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1]道光《济宁直隶州续志》卷3《风俗》。
    [2]康熙九年《颜神镇志》卷2《风俗》。
    [1]道光《东阿县志》卷3《方域·风俗》。
    [2][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8《富商》。
    [3]康熙《益都县志》卷1《风俗》。
    [1]乾隆《济宁直隶州志》卷2《风俗》。
    [1]道光《博平县志》卷5《人道·民俗》。
    [2][荷兰]约翰·尼霍夫:《过济于》选自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荷使出访中国记〉研究》。
    [3][明]张岱:《陶庵梦忆》卷4《泰安州客店》。
    [4][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98页。
    [1]任广琴:《从运河文化看济宁戏剧曲艺的兴衰》。
    [2]民国《沛县志》卷4《河防志·湖泽》。
    [3]道光《博平县志》卷5《人道·民俗》。
    [4]道光《胶州志》卷26《列传六·人物》。
    [5]光绪《惠民县志》卷22《义行》。
    [6]光绪《益都县图志》卷41《孝义传》。
    [1]光绪《临朐县志》卷8《风土》。
    [2]《金瓶梅》第15回《佳人笑赏玩登楼 狎客帮嫖丽春院》。
    [1][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
    [2]王川昆,信惠忠:《淄博传统灯会与民间表演艺术》,载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科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6年,第173页。
    [1]纪昀:《阅微草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杜甫撰:《杜少陵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唐]李白撰:《李太白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后晋]刘眗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明]杜思修,冯惟讷纂:《青州府志》,1965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清]胡公著修,张克家纂:《海丰县志》,康熙九年(1690年)刻本。
    [明]徐溥等纂,李东阳重修:《明会典》卷三十二《大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清]允裪等奉敕撰:《大清会典》,卷八《产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宋濂,王炜等纂:《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清]张廷玉等纂:《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实录·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清]高士英修,荣相鼎纂:《濮州志》,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清]宋朝桢修,陈传弼纂:《潍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印本。
    [清]黄丽中修,于如川纂:《栖霞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
    [清]方汝翼、贾瑚修,周悦让、慕荣榦纂:《增修登州府志》,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尹继美纂修:《黄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
    [清]史飏廷纂修:《陵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清]堵嶷修,张翕纂:《博平县志》,康熙三年(1664年)刻本。
    [清]陈嗣良修,孟广来、贾廼延纂:《曹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
    [清]吴璋修,曹楙坚纂:《章邱县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刻本。
    [清]何一傑纂修:《聊城县志》,清康熙二年(1663年)刻本。
    [清]滕永祯修,马珩纂:《寿张县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刻本。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上·户役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清实录·世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清]岳濬、法敏修,杜詔、顾瀛纂:《山东通志》,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乾隆元年(1736年)刻本。
    [西汉]刘向编著:《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明实录·仁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刘锦藻纂:《皇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实录·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清]杨锡绂纂:《漕运则例纂》,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实录·熹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明实录·宪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
    [清]董政华修,孔广海纂,《阳谷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铅印本。
    《明实录·英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实录·世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清]刘冈等修,刘启端等纂:《大清会典事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809册)。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清]李祖年修,于霖逢纂:《文登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铅印本。
    [清]张同声修,李图等纂:《重修胶州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明实录·洪武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明]陆釴等纂修:《山东通志》,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刻本。
    [明]于慎行纂修:《兖州府志》,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影印本。
    [明]徐光敏撰:《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徐宗干修,陈僟、杜阡纂:《高唐州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
    [清]方学成修,梁大鲲纂:《夏津县志》,清乾隆六年(1741年)刻本。
    [清]万承绍修,周以勲纂:《清平县志》,清嘉庆三年(1798年)刻本。
    [清]李熙龄纂修:《滨州志》,清咸丰十年(1860年)刻本。
    [明]邓韨纂修:《濮州志》,明嘉靖六年(1527年)刻本。
    [清]张度、邓希曾修,朱钟纂:《临清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本。
    [清]李瀠修,仲弘道等纂:《滋阳县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
    [清]王士祯撰:《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包世臣撰:《安吴四种》,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刘翰周纂修:《寿光县志》,清嘉庆五年(1800年)刻本。
    [清]姚延福修,邓嘉辑,蒋师辙纂:《临朐县志》,清光绪十年(1884年)刻本。
    [清]张耀璧修,王诵芬纂:《潍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
    [清]陈梦雷等编著:《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王培荀著:《乡园忆旧录》,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清]陈庆蕃修,叶锡麟、靳维熙纂:《聊城县志》,清宣统二年(1910年)刻本。
    [清]毛永柏修,李图、刘耀椿纂:《青州府志》,清咸丰九年(1859年)刻本。
    [清[吴树声撰:《沂水桑麻话》,咸丰四年(1854年)刻本。
    [清]王振錄、周凤鸣修,王宝田纂:《峄县志》,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刻本。
    [清]宋起凤:《稗说》,载于《明史資料叢刊》第2輯,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民国]宋宪章修,于清泮纂:《牟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清]李希贤修,潘遇莘、丁恺曾纂:《沂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本。
    [清]凌寿柏修,宋明在纂:《菏泽县志》,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
    [清]富申修,田士麟纂:《博山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年)刻本。
    [清]忠琏纂修:《峄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刻本。
    [清]孙廷铨撰:《颜山杂记》,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清]席裕富、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文海出版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印行。
    [清]施闰章修,杨奇烈纂:《登州府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清]张思勉修,于始瞻纂:《掖县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刻本。
    [清]郑锡鸿、江瑞采修,王尔植等纂:《蓬莱县续志》,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清]陈国器、邊象曾修,李荫、路藻纂:《招远县续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清]卞颖修,王勸纂:《诸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民国]梁秉锟修,王丕煦纂:《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招远县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清]李天骘修,岳赓廷纂:《荣城县志》,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明]黄汴著:《天下水陆路程》,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清]于睿明修,胡悉宁纂:《临清州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明实录·神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胡德琳、蓝应桂修,周永年、盛百二纂:《济宁直隶州志》,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王道亨、盛百二增刻本。
    [清]徐宗幹、许翰等纂:《济宁金石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清]徐宗幹修,许瀚纂:《济宁直隶州续志》,清咸丰九年(1859年)卢朝安刻本。
    [清]林艽修,马之驦纂:《张秋志》,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
    [民国]佚名纂:《增修阳谷县志》,民国抄本。
    [清]孙衍纂修:《长山县志》,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本。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大明律》,怀效锋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清]舒化民等修,徐德城等纂:《长清县志》,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
    乾隆十二年奉敕撰修:《钦定大清会典事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
    [清]赵嗣晋纂修:《城武县志》,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刻本。
    [清]钟运泰纂修:《章邱县志》,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刻本。
    [清]郑燮著:《郑板桥全集》,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明]张居正撰:《张文忠公全集》,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明]冯梦龙撰:《醒世恒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西周生撰:《醒世姻缘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陈确:《陈确集·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民国]常之英修,刘祖幹纂:《民国潍县志稿》,民国三十年(1941年)铅印本。
    [清]保忠、吴慈修,李图、王大鑰纂:《重修平度州志》,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
    [清]蒲松龄撰:《聊斋志异》,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
    [清]蒲松龄撰:《蒲松龄全集》,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清]沈圭:《落帆楼文集》,续四库,第1524册。
    [民国]李钟豫修,亓因培等纂:《续修莱芜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清]李开先著,卜健笺校:《李开先全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清]沈淮修,李图纂:《陵县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清]王政修,王庸立、黄来麟纂:《滕县志》,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民国]翟文选等修,王树枬等纂:《奉天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明实录·世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清]林溥修,周翕鐄纂:《即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民国]王陵基修,于宗潼纂:《福山县志稿》,民国九年(1920年)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清]徐珂编撰,《清稗类抄》,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清]赵执信著:《饴山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民国]于谊密修,鲍实等纂:《芜湖县志》,民国八年(1919年)石印本。
    [明]笪总良修,柯仲炯纂:《铅书》,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刻。
    [清]莫祥芝、甘绍盤修,汪士铎等纂:《上江两县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民国]侯祖畲修,吕寅东纂:《夏口县志》,民国九年(1920年)刻本。
    [清]沈傅义、俞纪瑞修,黄舒昺纂:《祥符县志》,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
    [民国]翁柽修,宋聯奎纂:《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民国]廷瑞、孙绍宗修,张辅相纂:《海城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民国]石秀峰、辛广瑞修,王郁云纂:《盖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明]桑东阳修,邢侗纂:《武定州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刻本。
    [清]倪企望修,钟廷瑛、徐果行纂:《长山县志》,清嘉庆六年(1801年)刻本。
    [民国]王荫桂修,张新曾纂:《民国续修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清]许绍锦纂修:《莒州志》,清嘉庆元年(1796年)刻本。
    [战国]孟轲著,(东汉)赵岐等注:《孟子》,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清]李如枚等纂:《山东盐法志》,嘉庆十四年(1809年)刻本。
    [明]兰陵笑笑生著,陶慕宁校注:《金瓶梅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清]万邦维修,卫元爵、张重润纂:《莱阳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刻本。
    [清]祝嘉庸修,吴潯源纂:《宁津县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刻本。
    [民国]朱兰修,劳迺宜纂:《阳信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
    [民国]石毓嵩修,马忠藩、路程诲纂:《民国重修商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清]朱彭寿撰:《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清末民初]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清]杨学渊修,李洪钰纂:《章邱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石印本。
    [清]吴研人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清]李绿园撰:《歧路灯》,北京,华夏社出版,1995年。
    [清]毕炳炎、胡建枢修,赵翰銮、李承光纂:《郓城县志》,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刻本。
    [清]顾炎武撰:《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90册)。
    [明]朱国桢撰:《涌幢小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73册)。钱玄等注译:《礼记》,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唐]李隆基注:《孝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清]冯翥编:《德州乡土志》,清光绪年间修,抄本。
    [清]沈世铨修,李勗纂:《惠民县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柳堂校补刻本。
    [清]张承燮修,法伟堂等纂:《益都县图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民国]袁励杰、张儒玉修,王寀廷纂:《重修新城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清]舒孔安修,王厚階纂:《重修宁海州志》,清同治三年(1864年)刻本。
    [清]联印修,张会一、耿翔仪纂:《沾化县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
    [清]胡德琳修,李文藻等纂:《历城县志》,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本。
    [清]罗邦彦、傅赍予修,李勷运纂:《高密县志》,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刻本。
    [清]张鸣铎修,张廷寀等纂:《淄川县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本。
    [清]盛赞熙修,余朝棻等纂:《利津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清]李熙龄修,邹恒纂:《武定府志》,清咸丰九年(1859年)刻本。
    [民国]李起元修,王连儒纂:《长清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清]嵩山修,谢香开、张熙先纂:《东昌府志》,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刻本。
    [清]乐钧著:《耳食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清]袁中立修,毛贄纂:《黄县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刻本。
    [民国]丁世平、刁承襄修,尚辰翰纂:《平度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民国]周竹生修,靳维熙纂:《东阿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民国]杨启东修,赵梓湘纂:《青城续修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明]贵养性修,刘勅纂:《历乘》,1959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
    [民国]宋宪章修,邹允中、崔亦文纂:《寿光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民国]潘守廉修,袁绍昂纂:《济宁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年)铅印本。
    [民国]李树德修,董瑶林纂:《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清]戴震撰:《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雍正朱批谕旨》第47册,刘於义,雍正二年五月九日。
    《清实录·宣宗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民国]赵恭寅修,曾由翼等纂:《沈阳县志》,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民国]吴馨、洪锡范修,姚文枬等纂:《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1918年)上海文庙南园志局刻本。
    [民国]陈荣光著:《老上海》,青岛泰东图书局,1919年。
    [清]刘沛先修,王吉臣纂:《东阿县志》,清康熙四年(1655年)刻本。
    [明]王命爵等修,王汝训等纂:《东昌府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刻本。
    [明]任弘烈修,段廷选纂:《泰安州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刻本。
    [清]陈食花修,钟谔等纂:《益都县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刻本。
    [清]叶先登修,冯文显纂:《颜神镇志》,清康熙九年(1670年)刻本。
    [清]李贤书修,吴怡等纂:《东阿县志》,清道光九年(1829年)刻本。
    [清]杨祖宪修,乌竹芳纂:《博平县志》,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刻本。
    [明]张岱撰:《陶庵梦忆》,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
    [明]谢肇涮《五杂俎》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民国]于书云修,赵锡蕃纂:《沛县志》,民国九年(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清]纪昀撰:《阅微草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经济学会编:《中国经济全书》,宣统二年第一版。
    [明]徐光敏撰,《天工开物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明]刘基原著,傅正谷评著:《郁离子评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解鉴著:《益智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逢振镐著:《东夷文化史·序言》,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丛书,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毛世屏、郭锷权编著:《中国商帮传奇》第二辑《齐鲁商雄》,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
    潘文伟著:《中国商帮》,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
    罗崙、景甦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何龄修等著:《封建贵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邱少雄著:《金瓶梅经商与管理艺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许檀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平生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傅崇兰著:《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成都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明清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黄棣侯主编:《山东公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
    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毓芙选著:《王渔洋诗文选注》,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华孟阳、张洪杰编著:《老北京人的生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编辑:《孔府档案史料选》,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
    李华著:《山东商帮》,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蓬莱文化局编:《蓬莱古船与登州古港》,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89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编:《明清史料》己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林春胜:《华夷变态》第8卷,东洋文库1958年。
    车吉心、王育济主编:《中华野史》,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
    夏咸淳、何满子主编:《明清闲情小品》(四),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
    袁爱国编著:《泰山风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
    张殿英:《杨家埠木板年画制作工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山曼、李万鹏、姜文华、叶涛、王殿基著:《山东民俗》,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8年。
    胡玉远主编:《燕都说故》,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李华编著:《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年。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
    彭益泽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蒙智扉编:《名人居室雅联》,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吉林市文物志编委会编:《吉林市市区文物志》,1983年印。
    崔学明著:《牟氏庄园史实写真》,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社会作用中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费孝通著:《美国和美国人》,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
    卢湾区志编篡委员会编:《卢湾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陈大康著:《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韩大成著:《明代社会经济初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田兆元、田亮著:《商贾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7年。
    晁中辰著:《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庞毅著:《中国清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金树等著:《中国明代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傅衣凌著:《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郑昌淦著:《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童书业编:《中国手工商业发展史》,济南,济南书社,1981年。
    邱绍雄著:《金瓶梅与经商管理艺术》,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1911年编印:《东三省经济调查录》。
    姜生著:《宗教与人类自我控制——中国道教伦理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滕泽之著:《山东人口史》,山东新闻出版局,1991年。
    朱万曙、谢欣著:《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海鹏、王廷元著:《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美]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日]加藤繁著:《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苏联]古列维奇著:《中世纪文化范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斯图尔特著,闵甲译:《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意]卡洛·M·奇波拉著:《欧洲经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美]E.A.罗斯著:《变化中的中国人》,北京,时事出版社,1988年。
    [荷]约翰·尼霍夫:《过济宁》,选自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李瑚:《关于清初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几个问题——读〈聊斋志异〉札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
    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庄维民:《近代的山东商人组织》,载《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程美秀:《清代山东商人在东北经商述略》,载《北方论丛》1995年第6期。
    杨珍:《历史上的山东回族经济》,载《回族研究》1998年第3期。
    陈东生:《明清山东运河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述论——以棉花、烟鲞、果木的经营为例》,载《东岳论丛》1998年第1期。
    欧人、王世勇:《儒家文化与山东商人的经营特性》,载《商业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
    孟宪杰、翟伯成:《孟氏“祥”字号的经营管理思想及其史证分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邢淑芳:《古代运河与临清经济》,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2期。
    官美堞:《明清时期的张秋镇》,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
    高建军:《明清济宁沿运河地区儒家传统风尚到运河时尚之裂变》,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4月,第24卷第2期。
    王弢:《元明清时期运河经济下的城市》,载《菏泽学院学报》2005年8月,第27卷第4期。
    赵轶峰:《晚明北方下层民众价值观与商业社会的发展》,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姜生:《道教善书思想对明清商业伦理伦理的影响——以〈太上感应篇集注〉为例》,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景甦:《“旱码头”、“金周村”的兴起》,载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精粹(修订本)》(下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封樾健:《清代前期商人的社会构成分析》,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韦庆远:《明清史辨析》第84页《论“清代”的当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7月版。
    张正宽、时家驹:《京胜驰名 味压江南——记玉堂酱园》,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资料》第4辑,1987年。
    王化德、董占一、尹序更口述,张立亭整理:《尹集郝家财主事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高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高唐文史》第4辑,1989年。
    周博泉口述、房恒林整理:《“春兴绸缎衣庄”之兴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郎墨文史》第2辑,1986年。
    郭允生:《兴吉典当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枣庄文史》第17辑,1992年。
    冯熙伶、张家朴、吴方撰稿,庞守民整理:《沂水历史上的三大商号》,载沂水精粹编委会编:《沂水文史精粹》,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郑立松:《口镇晋东盐店》,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莱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芜文史》第5辑,1989年。
    刘秉信、郭玉聪:《颐和堂孙家老药铺》,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潍城文史》第5辑,1990年。
    孙序东:《济宁酱园百年不衰的浅谈》,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济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文史》第4辑,1987年。
    朱玉良口述、孔庆国、孔秀梅整理:《琉璃瓦世家》,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曲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曲阜文史》第10辑,1990年。
    田明新:《马家茶馆》,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阳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阳信文史》第2辑,1987年。
    王世华:《双子星座:徽商、晋商比较研究》,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月,第33卷第六期。
    裴清吉:《沂蒙印花布和“聚义成”染坊》,载《临沂文史集粹》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吕作燮:《南京会馆小志》,载《南京史志》.1984年第5期。
    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载《史林》1999年第2期。
    隋式棠:《西安山东会馆匾额趣闻》,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新城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新城文史》第7辑,1989年。
    李林平、陈志农:《一诺千金的山东人》,载《农村实用信息与技术》2004年第2期。
    陈尚胜:《清代的天后宮与会馆》,载《澳门妈祖论文集》。
    张崇旺:《试论明清商人的乡土神信仰》,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任广琴:《从运河文化看济宁戏剧曲艺的兴衰》,载山东省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济宁运河文化研究》,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
    王川昆,信惠忠:《淄博传统灯会与民间表演艺术》,载山东省淄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淄博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1986年。
    朱德贵:《试论明代市场管理制度》,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5期。
    陈峰:《简论宋明清漕运中私货贩运及贸易》,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1期。
    陈峰:《清代漕运运输者的私货运销活动》,载《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第27卷(总第97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载《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
    《宁古塔的山东会馆》,载《黑龙江日报》,2006年,11月27日。
    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载《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刘洪石:《略论清代的票盐改革》,载《盐业史研究》1995年第4期。
    黑广菊:《明清时期临清钞关及其功能》,载《清史研究》2006年第3期。
    孙秋燕:《京杭运河与明代经济》,载《荷泽学院学报》2006年2月,第2卷第1期。
    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粮食流通》,载《历史档案》1995年第1期。
    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运动规律及其启示》,载《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高建军:《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载《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
    李瑚:《关于清初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几个问题——读〈聊斋志异〉札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
    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路遇:《清代山东闯关东流民问题研究》,载《东岳论丛》1987年第4期。
    李金山:博士论文《先秦两汉齐鲁商贾传统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6月。
    傅尔德:《枣庄》,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枣庄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枣庄文史》第1辑,1991年。
    《重修宫保李公祠堂碑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淄博市周村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周村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1993年。
    新华网辽宁频道,2006年4月13日文章。
    《满州地志》,“蒙满西伯利亚与山东人”部分,转引自《人文中国》。
    钱汉东:《走过苏北古镇窑湾》载《文汇报》2004年12月24日版。
    道光三十年重立《王朝佐烈士碑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中华书局,1988年。
    闫化川:博士论文《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山东大学2006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