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古时代的敦煌是一座传统的佛教名城,寺院林立,又因为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因而,敦煌佛教史一直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寺院经济、僧官制度、僧尼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佳作迭出。这些研究成果多将敦煌寺院看作一个整体,这样的研究一方面大大地推动着敦煌佛教史的深入,同时也存在对各个寺院的具体情况不甚了然的状况。如果能对敦煌僧寺作个案分析,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这对于推动佛教社会史研究的深入,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以“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采取个案研究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历史沿革的过程进行历史学的考察。文章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个案研究篇择取敦煌净土寺和龙兴寺两个僧寺进行研究,下篇整体研究篇涉及敦煌寺院的建筑、僧寺与尼寺的比较及敦煌寺院的福田事业三个部分。以传统的文献学、佛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侧重于对史料的甄别和历史进程的考索,注重揭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探析敦煌僧寺在人们信仰世界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宗教学和社会学理论,重在从实证中提升观点和认识。虽无意也不可能如兰克(Leopold Rank)所言“重建过去如当时发生一样”,但仍力求做到“从史实中求史识”(陈寅恪语)。希冀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世俗与宗教、思想与信仰的关系等诸多问题提供一些新观点和新视角。
     由于敦煌的佛教僧团是个整体,许多活动都是在都司的领导下统一进行的,因此各寺的情形存在共同之处,即一般性;但由于寺院规模、经济实力、僧人情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使其各自的发展又呈现出不同之处,即特殊性。本文着重对敦煌僧寺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作具体考察,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还试图将敦煌僧寺纳入到整个中古社会佛教发展的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当中去,考察这个时期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地区的佛教是如何发展的,探讨其在整个中国中古佛教发展中的历史地位,为我们进行中古佛教的研究提供了个案,同时也开辟了不同于以往研究方法的另一条道路。
     本文研究的另一视角系探讨敦煌僧寺在中古敦煌地区的活动情况,与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群的关系,从而展示其在敦煌乃至河西地区世俗政权、下层民众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凸现其作为社会群众的宗教性场所的人间性与世俗性的特征,全面体现佛教对世俗社会事务的渗透,并对佛教的社会功能的诠释上做出新的有益的尝试。
     研究表明:敦煌的佛教是社会化、世俗化很深的宗教,注重入世、注重人事是其重要特征。敦煌寺院并非遗世独立之所,而是敦煌地区宗教性的开放场所;敦煌僧侣也并非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与世俗社会息息相关。佛教寺院和僧侣通过政治、宗教、经济、文化、娱乐等各种途径来沟通并调整与世俗社会有机的互动关系,在社会秩序自我调适的方式上表现出同生共存、互相联结诸特征。寺院已经成为本地区人们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这些中心往往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中心(敦煌寺院一般位于沙州城内或者其附近),更是人们心目中的“中心”,即精神追求与物质倚赖之所在。敦煌寺院也不仅仅是建筑物,俨然成为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交流与连接的桥梁和纽带,从而在较大范围内维系共同生活。
Dunhuang is a well-known Buddhist city where existed a lot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during the mediaeval times. Because there are large numbers of relevant records in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many scholars are interested in Buddhist history of Dunhuang .The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monastic economy, the monastic system and the social life of Buddhist monks and nuns.
     Treating Dunhuang as a whole, researchers have promote the study much more deeper, however, this kind of research can not give a particular descrip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every monastery of its own. Thereby, it will provide new horizon by promoting a combination of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this study, we chose“the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Song”as a specific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ed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from historical angle adopting both the case study and the whole research.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One as the research of Pure-land Monastery and Long-Xing Monastery, the other includes not only the monastic architectur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onk-monasteries and nun-monasteries, but also the FuTian work.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hilology and Buddhism, we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on distinguish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discussing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and reason of the transition of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during the Late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Song, moreover, to find out the influence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had on the faith of people at that times. We further upgrade our view from demonst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ligion and sociology. We didn’t planned to“reconstruct the history as the real one occurred in the past”(Leopold Rank)which seems to be impractical. But we still made every effort to“search for the history knowledge from the historical evidence”. (Chen Yinke). We cherish the hope that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new viewpoints and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study of a great many questions such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 and society, common customs and religion, thinking and belief .
     As a integrated organism, the activities of Dunhuang Buddhist group w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Du-si . As a result, various Buddhist monasteries always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this is the gene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presented diversity on account of the scale of different monasteries, the economic power, and the individual Buddhist. In addition to general research, this paper also focused on the particularity which is a new angle of view.
     Furthermore, we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from the context of Buddhist in the mediaeval tim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which is a important constitutive part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is paper, we provided the case for further study on Buddhism during the mediaeval times, simultaneously shed light on another method that differ from the former ones.
     The last angle of this paper was discussing the function of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Dunhuang area during the mediaeval times ,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nhuang Buddhist Monasteries and various social stratums,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so on, uncovering the function to the Government of Guiyijun and the social life of common people in Dunhuang and even Hexi area, manifest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earthliness as the religious opening space of social populace, showed the infiltration Buddhism performed in the public business, and making new beneficial attempt to elucidat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Buddhist.
     The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Buddhism of Dunhuang was a most socialized, secularized religion, focusing on social conventions adap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are crucial characteristics . The Buddhism Monasteries did not renounce the society and lived alone, but was an open spac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common custom society. It communicated with the common custom society through politics, religion, economy,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etc. in order to adjust the organic interrelationships, then displayed coexistence and coupling in a kind of self-adjustment way of social order. Monasteries had already became the religious and social activity center of the local people - - not only in geographic significance, they alway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Shazhou or around,but also in the local people’s mind, namely the spiritual pursue and cultural cohesive force for the locals.The Dunhuang Monasteries is not merely an architecture piece, but had evolved to be a connecting bridge between Buddhism culture and common custom cultural, thus maintained together in a wide range.
引文
①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133页;又收入同氏《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1页。
    ②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2期,70—85页。
    ①王仁俊辑印《敦煌石室真迹录》,宣统元年(1909)国粹堂石印本,6册。
    ②罗振玉、蒋斧辑录《敦煌石室遗书》,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诵芬室排印本;又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1—354页。
    ③罗福苌、罗福葆辑录《沙州文录补》,铅印本,甲子年(1924)仲冬上虞罗氏编印。司1988年,176—185页。
    ①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第五章《吐蕃占领期与归义军期的敦煌僧官制度》,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3—154页;谢重光《吐蕃占领时期与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僧官制度》,《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52—61页。
    ②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70—78页;又同氏《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第九章第三节《河西都僧统的在位年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79—297页。
    ③湛如《论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其他》,载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87—108页;又《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第二章《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性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29—79页。
    ④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360—374页;李斌城主编《唐代文化》(中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12—1017页。
    ⑤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出土文献研究》第4卷,1998年,81—87页。
    ⑥田德新《敦煌寺院中的“都头”》,《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99—100页。
    ⑦公维章、文澜《敦煌寺院中的会计——直岁》,《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118—120页。
    ⑧田德新《敦煌寺院中的都师》,《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123—127页。
    ⑨郑炳林、邢艳红《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文书所见都师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96—100页;又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578—585页。
    ⑩陆离《敦煌文书中的博士与教授》,《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91—93页;《吐蕃僧官制度试探》,《华林》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7—90页;《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僧官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93—98页。
    ①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②林艳枝《敦煌文献呈现之社会生活研究》,台北: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8年。
    ③苏金花《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85—93页;《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生活的世俗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6月。
    ④王书庆《唐宋时期敦煌僧尼的生活》,收入王书庆、杨富学《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95—240页。
    ⑤李正宇《晚唐至宋敦煌听许僧人娶妻生子——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五》,收入季羡林、饶宗颐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39—352页。
    ⑥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九章《素食者——僧人饮食》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353—407页。
    ⑦林珍莹《再探敦煌文献P.3231写卷的“斋食问题”》,《中国文化月刊》247,2000年,72—77页;蔡秀敏《唐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李正宇《晚唐至宋敦煌僧人听食“净肉”》,《敦煌学》第二十五辑,2004年,177—194页。
    ⑧童丕《酒与佛教——八至十世纪敦煌寺院的酒类消费》,载戴仁(jean-Pierre Drège)主编《远东研究纪要》第11卷,2000年;éric Trombert ,Bière et bouddhisme:la consommationde boissons alcoolisées dans les monastères de Dunhuang auxⅧe-Ⅹe,Cahiers d’Extrême-Asie,vol.11:Nouvellesétudes de Dunhuang,Jean-Pierre Drègeéd.,Centenaire de 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Kyōto: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 section de Kyōto,2000.pp.129-181.
    ①王微《禁食酒肉——从敦煌文书看中国佛教的特性》,载戴仁主编《远东研究纪要》第11卷,2000年;Fran?oise Wang-Toutain,Pas d’alcool,pas de viande: une particularitédu bouddhisme chinois, in Cahiers d’Extrême-Asie,11,2000,pp.91-128.
    ②高启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酒习俗述论》,《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82—89页;又《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八章《食风俗(下)——饮酒习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305—352页。
    ③潘春辉《晚唐五代敦煌僧尼饮酒原因考》,《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81—83页。
    ④李正宇《晚唐至北宋敦煌僧尼普听饮酒——敦煌世俗佛教系列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68—79页。
    ⑤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25—40页。
    ⑥郭永利《晚唐五代敦煌佛教寺院的纳赠》,《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4期,77—83页。
    ⑦王祥伟《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吊孝活动》,《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2期,145—152页。
    ⑧那波利贞《唐代の社邑に就きて》,《史林》第23卷2—4号,1938年4至10月;《佛教信仰に基きて组织せられたる中晚唐五代时代の社邑に就きて》,《史林》第24卷3、4号,1939年7至10月。又同氏《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第五、六编,东京:创文社1974年,459—678页。
    ①石滨纯太郎《法成に就いて》,《支那学》,3卷5期,1923年,61—65页。
    ②芳村修基《西域出土の法成师文献》,《印度学佛教学研究》3卷1期,1954年,296—298页。
    ③吴其昱(Wu chi-yu)著,福井文雅、樋口勝译《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法成传考》,《讲座敦煌·7·敦煌与中国佛教》,东京:大东出版社1984年,383—414页。
    ④苏莹辉《论莫高窟七佛药师之堂非由洪辩所开凿》,《敦煌学》第四辑,1979年,61—67页。
    ⑤刘进宝《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收入同氏《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0年,325—343页。
    ⑥彭建兵《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吴洪辩生平事迹述评》,《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157—163页;又彭建兵《“释门巨擘”释洪辩及敦煌藏经洞》,《丝绸之路》2005年第5期,55—56页。
    ⑦竺沙雅章《敦煌の僧官制度》,《东方学报》(京都)第31册,1961年,117—198页;又同氏《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2年,329—425页。
    ⑧陈祚龙《悟真研究》法文版,巴黎,1966年。
    ⑨续华《悟真事迹初探》,法藏文库《中国佛教学术论典》(51),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397—440页。
    ⑩齐陈俊、韩沁《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5—15页;齐陈俊、郑炳林《河西都僧统唐悟真作品和见载文献系年》,《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621—640页。11邓文宽《敦煌文书位字七十九号<唐贞观八年五月十日高士廉等条举氏族奏抄>辨证》,《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73—86页。12邓文宽《敦煌文献<河西都僧统悟真处分常住榜>管窥》,《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217—232页。13荣新江《关于沙州归义军都僧统年代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70—78页;又同氏《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第九章第三节《河西都僧统的在位年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79—297页。14陈祚龙《敦煌写本洪辩悟真告身校注》,《敦煌资料考屑》,台北:1986年;参看苏莹辉《陈著<敦煌写本洪辩悟真告身校注>斠读记》,《敦煌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15马世长《<四兽姻缘>考》,《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19—26页。
    ①郑炳林《<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考释》,《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54—64页。
    ②党新玲《唐敦煌药王索崇恩》,《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61—62页。
    ③刘雯《吐蕃及归义军时期敦煌索氏家族研究》,《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84—91页。
    ④郑炳林、党新玲《唐代敦煌僧医考》,《敦煌学》第二十辑,1995年,31—46页。
    ⑤郑炳林、高伟《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医事状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68—73页。
    ⑥姜伯勤《列宁格勒藏本<乘恩帖>考证》,《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2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又姜伯勤《敦煌本乘恩帖考证》,收入同氏《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80—394页。
    ⑦马德《<乘恩帖>述略》,《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21—25页。
    ⑧结城令闻《昙旷の唯识思想と唐代の唯识论派との关系——敦煌出土<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に现はれたる》,《宗教研究》8卷1期,1931年,94—116页。
    ⑨上山大峻《昙旷と敦煌の佛教学》,《东方学报》(京都)第35册,1964年,141—214页;山口瑞凤《昙旷と敦煌の佛教学》(书评),《东洋学报》47卷4期,1965年,112—122页。
    ⑩平井宥庆《道氤と昙旷》,《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4卷1期,1975年,328—332页。11郑炳林《伯2641号背莫高窟再修功德记撰写人探微》《,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2期,43—56页。12李正宇《敦煌遗书宋人诗辑校》,《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38—47页。13 Stephen F.Teiser,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Honolulu 1994,pp.138-151.
    ①袁德领《法心与敦煌莫高窟第119窟》,《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29—35页。
    ②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101—102页。
    ③郑炳林、梁志胜《<梁幸德邈真赞>与梁愿清<莫高窟功德记>》,《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62—70页。
    ④杨森《<辛巳年六十六日社人于灯司仓贷粟历>文书之定年》,《敦煌学辑刊》2001年第2期,17—23页。
    ⑤马雅伦、邢艳红《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两位粟特僧官——史慈灯、石法海考》,《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52—56页。
    ⑥郑炳林《都教授张金炫和尚生平事迹考》,《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96—102页;又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542—553页。
    ⑦郑炳林《<康秀华写经施入疏>与<炫和尚货卖胡粉历>研究》,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91—208页;又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444—464页。
    ⑧马德《都僧统之“家窟”及其营建——<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丛识之三》,《敦煌研究》1989年第4期,54—58转41页。
    ⑨党新玲《唐代敦煌医王翟法荣》,《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58—59页。
    ⑩李正宇《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通难致语>》,《社科纵横》1990年第6期,34—38页;又同氏《敦煌俗讲僧保宣及其<讲经通难致语>》,《程千帆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10—219页。11王志鹏《敦煌僧人彦熙生平创作考论》,《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67—72页。12郝春文《<勘寻永安寺法律愿庆与老宿绍建相诤根由状>及相关问题考》,收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79—84页。
    ①孙修身《敦煌三界寺》,原载于《甘肃省史学会论文集》,1982年;转引自杨曾文、杜斗城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51—62页。
    ②小田义久《敦煌三界寺的<见一切入藏经目录>考》,《龙谷大学论集》第434·435合并号,1989年,555—579页。
    ③施萍婷《三界寺·道真·敦煌藏经》,载段文杰主编《(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178—210页,附录一为关于“三界寺的资料”说明,198—202页;又施萍婷《敦煌习学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140—169页。
    ④荣新江《敦煌藏经洞的性质及其封闭原因》,季羡林等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3—48页;RongXingjiang,“The Nature of the Dunhuang Library Cave and the Reasons of Its Sealing”(tr.by Valerie Hansen),Cahiers d’Extrême-Asie,11(Nouvellesétudes de Dunhuang),ed.J.-P.Drège,Paris/Kyoto 1999-2000,247-275.《再论敦煌藏经洞的宝藏——三界寺与藏经洞》,载郑炳林主编《敦煌佛教艺术文化论文集》,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4—29页。
    ⑤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经研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1—17页;又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25—47页。
    ⑥马德《灵图寺、灵图寺窟及其它——<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丛识之二》,《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1—4页。
    ⑦唐耕耦《沙州报恩寺会计文书考察》,收入同氏《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3章,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81—336页。
    ⑧马德《莫高窟与敦煌佛教教团》,载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61—176页;又同氏《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第七章《莫高窟与敦煌佛教教团》,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202—226页。
    ①马德《浙藏敦煌文献<子年金光明寺破历>考略》,《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97—99页。
    ②上山大峻氏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详见上山大峻《敦煌遗书的吐蕃特色与藏经洞封闭之谜》,收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155—159页。
    ③土肥义和《莫高窟千佛洞と大寺と兰若と》,池田温主编《讲座敦煌·3·敦煌の社会》,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347—370页。
    ④徐晓丽《归义军时期敦煌妇女社会生活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五章《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妇女与佛教》,第二节《归义军时期敦煌的五尼寺》,120—125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134页。
    ②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886页。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87页。
    ④[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032页。
    ⑤参见S.5947《年代不明(10世纪)宋家宅南宅官健十寺厮儿百姓用面历》、BD06035(芥035)《佛说阿弥陀经》。
    ⑥参见P.3556背(2)《清泰三年(936)正月廿一日归义军节度留侯使曹元德转经舍施疏》。
    ⑦参见CH.00207背(BM.SP77V)《乾德四年(966)五月九日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修北大像功德记》。
    ⑧参见S.2575背《普光寺道场司僧政惠云法律乐寂等为下品尼去住上都僧统状稿》、P.3167背(1)《乾宁二年(895)三月安国寺道场司常秘等状》、P.3718(8)《张喜首写真赞》、P.6005背《释门帖诸寺纲管令夏安居帖》、Дх.00998《五尼寺名籍》、BD06035(芥035)《佛说阿弥陀经》、莫高窟第98窟南壁贤愚经变下端供养人像列东向第二十五身题名。
    ⑨参见S.1947背(1)《咸通四年(863年)敦煌管内寺窟算会》、S.1947背(2)《癸未年(863)五月抄录官算籍上明照手下再成氈定数》、P.2704《长兴四年(933)曹议金施舍回向疏》、P.2704《长兴五年(934)曹议金施舍回向疏》、P.2930 P4《都僧政和尚营葬差发帖》、P.6005背《释门帖诸寺纲管令夏安居帖》、Дх.01382《应管壹拾陆寺僧尼籍题签》。
    ⑩参见P.2879背《应管壹拾柒寺僧尼籍》。11参见S.6313《文样(愿文)》。12参见S.1947背(1)《咸通四年(863年)敦煌管内寺窟算会》、S.1947背(2)《癸未年(863)五月抄录官算籍上明照手下再成氈定数》、S.2113背(3)《乾宁三年(896)沙州龙兴寺上座德胜宕泉创修功德记》、P.2638《清泰三年(936)沙州儭司教授?茸础贰.3478《年代不明福严奉献舍施支分疏》、P.3541背(1)《张善才邈真赞》、P.4660(3)《曹公邈真赞》、P.4640(8)《住三窟禅师伯沙门法心赞》、BD06035(芥035)《佛说阿弥陀经》、伯希和编号第122号洞(莫高窟第44窟)题记。
    ①关于兰若、佛堂,详见李正宇《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97、98页。
    ②董作宾《敦煌纪年》,原载于《说文月刊》1943年第3卷第10期;转引自冯志文、杨际平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综述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129页。
    ③参见P.3410《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
    ④参见P.2032、P.2049、P.3234等净土寺帐目文书。
    ⑤参见P.3410《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另外,BD06828(羽028)《妙法莲华经卷四》第2纸背面有题记“开元七年(719)净土寺藏此卷,敦煌郡人索元洪校”1行,参见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9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650页。由于该卷已被方广锠教授考证为伪卷,故不能作为判断敦煌净土寺出现年代的依据。
    ⑥更多僧人详见本章附:《敦煌净土寺僧人名录》。
    ⑦关于都司的详细情况参见本文第二章《敦煌龙兴寺研究》。
    ⑧唐耕耦先生认为有三种“法律”,一为僧官名,即“河西都僧统下属僧官”;二指州郡的法律;三指寺院中的法律。见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638页。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4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94页。
    ④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398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31页。
    ⑥同上书,131、133页。
    ⑦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375—378页。
    ⑧姜伯勤先生推测其时僧统可能是孔龙辩,吴僧统似为副僧统,参见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218页。
    ①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2年,346页,517—518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23页。
    ③同上书,124页。
    ④同上书,149页。
    ⑤同上注。
    ⑥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78页。
    ⑦同上书,379页。
    ①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82页。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82页。
    ③施萍亭对酒帐中“迎、设、看、供、支”的含义做过诠释,详见施萍亭《本所藏<酒帐>研究》,《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151页。
    
    ①详见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39、140页。
    ②参见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210页。
    ①高启安《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酒习俗述论》,《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88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酿酒业研究》,收入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411页。
    ③张弓《敦煌秋冬节俗初探》,载段文杰主编《(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592—593页。
    ④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74—76页。
    ①见唐耕耦《敦煌净土寺六件诸色入破历算会稿缀合》,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75—283页。
    ②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89页。
    ③同上注。
    ①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0—291页。
    ①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78页。
    ②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07页。
    ③童丕先生认为“这仅仅证明借贷源稀少而不足”。见童丕撰、耿昇译《10世纪敦煌的借贷人》,《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7页。
    ④参看池田温主编《讲座敦煌·3·敦煌の社会》,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418—440页;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311—328页;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69页。
    ①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203页。
    ②参见上注,207页;又徐晓丽《敦煌石窟所见天公主考辨》,《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78、79页。
    ③一说官家为姓官的村落,见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研究》,张先堂主编,中国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提要集》“历史·文献”2000年,92页。似有待商榷。
    ④唐耕耦《敦煌净土寺六件诸色入破历算会稿缀合》,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75—283页。
    ⑤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1页。
    ①参见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70页;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36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85页。
    ④参见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85页;童丕撰、耿昇译《10世纪敦煌的借贷人》,《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三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70页。
    ⑤参见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1、2页;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1页。
    ①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15页。
    ②关于判官、孔目官、宅官、水官、乡官的具体考证,详见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5月。
    ③详见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55—59页;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99—109页。
    ④同上注,前揭荣新江书53—55页;郑炳林书114—117页;又刘进宝《试释敦煌文献中的“指撝”》,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7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31—136页。
    ⑤荣新江《归义军及其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初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29页。
    ⑥荣新江《<英藏敦煌文献>写本定名商补》,《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93页。
    ①参见沙武田、赵晓星《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的太子》,《敦煌研究》2003年第4期,48页。
    ②高启安、索黛《唐五代敦煌饮食中的饼浅探——敦煌饮食文化研究之二》,《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81、82页。
    ③该件文书定名参见金滢坤《敦煌社会经济文书辑校》,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2003年,74页。
    ④张弓《敦煌秋冬节俗初探》,段文杰等编《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591页。
    ⑤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70页。
    ⑥赵红、高启安《唐五代时期敦煌僧人饮食概述》,郑炳林、花平宁主编《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299页。
    ⑦郑炳林、高伟《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34页。
    ⑧袁德领《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173页。
    
    ①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78页。
    ②参见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216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622页。
    ①郝春文、金滢坤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14—418页。
    ②[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三《唐纪四六》德宗兴元元年(784)条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7406页。
    ③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197页。
    ④陆庆夫《略论佛教在归义军与周边部族关系中的作用》,《麦积山石窟艺术与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2年7月。
    ⑤可参看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僧使交往》,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604—620页。
    ①参见P.5579《吐蕃占领时期具僧法惠等状残片》,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207页。
    ②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97页注[71]。
    ③陆庆夫《河西达怛考述》,《敦煌学辑刊》1992年第1、2期,12—20页。
    ①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商业贸易市场研究》,《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116—117页。
    ②郑炳林先生认为外来商人中的所谓行商就是使节商人,同上注。
    ③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219页。
    ④郑炳林、高伟《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33页。
    ⑤郑炳林、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政权中都头一职考辨》,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79页。
    ⑥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196页注[5]。
    ⑦邵文实先生认为:“南山是由多民族聚合而成的,它以吐谷浑人为基本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之中,汇入了吐蕃、汉、羌等其他民族成份而逐步形成。”邵文实《唐代后期河西地区的民族迁徙及其后果》,《敦煌学辑刊》1992年第1、2期,34页。
    ⑧一说南山指楼兰,见李冬梅《唐五代归义军与周边民族关系综论》,《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49页。
    ⑨郑炳林、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政权中都头一职考辨》,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81页。
    ①参见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203页。
    ②参见P.3051背《丙辰年(956)僧法宝贷绢契抄》、S.4504背《乙未年正月一日灵图寺僧善友贷生绢契》。
    ③关于保会、善保的寺籍考证详见本章附:《敦煌净土寺僧人名录》。
    ④《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84页。
    ⑤参见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与水司管理机构初探》,《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82页。
    ⑥参见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92页。
    ①参见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73页。
    ②参见P.3410《沙州僧崇恩析产遗嘱》。
    ③寺院和僧人承担修建和维护河渠的任务并非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所独有,据崔红芬研究,西夏寺院僧人亦有修护水渠役。参见崔红芬《西夏寺院僧人赋役问题初探》,《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4页。
    ④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5、66页。
    ⑤参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307页;吴礽骧等《敦煌汉简释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244页。
    ⑥参见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页;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页。
    ⑦[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第4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93年,353页。
    ⑧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55页。
    ⑨同上书,166页。
    ①同上书,168页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25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五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978页上。
    ④[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一《义玄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44页。
    ⑤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217页。
    ⑥《英藏敦煌文献》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83页。
    ⑦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36页。
    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207页。
    ⑨同上书,89页。
    ①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15页。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70页。
    ③《英藏敦煌文献》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83页。
    ①那波利贞《唐钞本杂抄考——唐代庶民教育史研究の一资料——》,原载《支那学》第10卷,1942年;又同氏《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第二编,东京:创文社1974年,197—268页;转引自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国立编译馆主编、中国唐代学会编《唐代研究论集》第二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9页。
    ②严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10页。
    ③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中印文化对敦煌寺院的影响》,载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331—337页。
    ④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86页。
    ⑤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89页。
    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8页。
    ⑦《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54页。
    ⑧李正宇先生据S.5402《归义军时期百姓薛延俊等申请判凭状》判断S.6204《薛彦俊七律一首》中薛彦俊与薛安俊为同一人。参见杨秀清《浅论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以学郎诗和学郎题记为中心》,《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139页。尚有待明证。
    ②宁可、郝春文两先生录作“辛延晟”,见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32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5页。
    ④黄权才《中国图书馆史上独特的敦煌藏书》,《图书馆界》1994年第2期,40页。
    ⑤参见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95—100页。
    ⑥学郎也有指音声人中专门习唱者,如S.2055背(4)《除夕钟馗驱傩文》曰:“学郎不才之庆,敢请宫(供)奉音声。”见《英藏敦煌文献》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235页。
    ①[唐]魏徵等《隋书》卷六七,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579—1580页。
    ②[晋]司马彪《后汉书》志二三《郡国五·敦煌》,刘昭注引《耆旧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3521页。
    ③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43页;录文参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8页。
    ④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5674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3页。
    ⑥录文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361页;文书定年参陆庆夫《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492—493页。
    ⑦土肥义和《归义军(唐后期·五代·宋初)时代》,榎一雄主编《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253—258页;李永宁汉译文《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一)》,《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89—93页。
    ⑧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①马德先生分析此处的康博士与康都料为同一人,参看马德《敦煌工匠史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14—15页。
    ②史都料、史奴奴、史生、史博士可能为同一人,参见郑炳林《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4页。
    ③关于敦煌翟氏族属的考证详见陈菊霞《敦煌翟氏郡望和族源新探》,《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66—71页。
    ①参见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151—168页。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652页。
    ②陆庆夫、郑炳林《唐末五代敦煌的社与粟特人聚落》,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397页。
    ③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传统私社与寺院的关系》,《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10页。
    ④陆庆夫、郑炳林《俄藏敦煌写本中九件转帖初探》,《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10页;又陆庆夫、郑炳林《唐末五代敦煌的社与粟特人聚落》,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392—393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下·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6244页。
    ⑥[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87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8页。
    ②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23页。
    ③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辑考》,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3页。
    ④参见郑炳林《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19—25页。
    ⑤郑炳林、高伟《唐五代敦煌酿酒业初探》,《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35页。
    ①详见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60—61页;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17—121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商业贸易市场研究》,《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1期,115页。
    ③笓篱即篱笆、荆笆之类,用枝条编织而成的方块状,用以盖房或堵泻口。参见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25页。
    ④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165页。
    ⑤同上文,164—165页。
    ⑥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59页。
    ①郑炳林《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4—25页。
    ②马德《敦煌工匠与敦煌石窟》,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126、128页。
    ③详见马德《敦煌工匠史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9—11页。
    ④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80—96页。
    ①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的粟特人与佛教》,《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166页。
    ②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78页。
    ③关于龙家的归属及其迁徙历史可参看陆庆夫《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载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486—503页。
    ④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辑考》,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14页。
    ⑤P.2641《丁未年(947)六月都头知宴设使呈设宴帐目》第二件第16行,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611页。
    ⑥[唐]魏徵等《隋书》卷八三《西域·吐谷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842页。
    ①关于浑姓人物的族属,学界尚有争论,参见冯培红《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9页注[16]。
    ②刘进宝《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43页。
    ③参见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辑考》,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01—102页。
    ④郑炳林《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2页。
    ⑤郑炳林主编《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626页。
    ⑥详见冯培红《从敦煌文献看归义军时代的吐谷浑人》,《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22—30页。
    ⑦参见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09页。
    ⑧[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234—2235页。
    ⑨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179页。
    ①参见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46页。
    ②高启安《唐宋时期敦煌人名探析》,《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123页。
    ③一说胡麻即麻胡,这位胡麻弟妻很可能就是吐蕃家属,见徐晓丽、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吐谷浑与吐蕃移民妇女研究》,《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8页。
    ④这些人名见于S.6452、P.2049背、P.2040背、P.2032背等文书。
    ⑤郑炳林对敦煌的胡化倾向作过探讨,参见同氏《晚唐五代敦煌社会风气之胡风胡化》,收入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9—61页。
    ⑥高启安《唐五代敦煌的“饮食胡风”》,《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67页。
    ⑦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25页。
    ①高启安《唐五代敦煌的“饮食胡风”》,《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68页。
    ②同上注;关于敦煌饮食中的外来文化还可参看同氏《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408—424页。
    ③郑炳林《唐五代敦煌医学酿酒建筑业中的粟特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页。
    ④参见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303页。
    ⑤参看高启安《唐五代敦煌的“饮食胡风”》,《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70页。
    ⑥[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42页。
    ⑦[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第4册,1088页。
    ①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67页。另外,法门寺地宫出土遗物中也发现了琉璃器皿,可知唐代中国与其他民族交往密切。参见《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211—220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外来商品辑考》,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411页。
    ③已有学者提出曹氏归义军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荣新江、冯培红俱主此说。详见荣新江《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65—72页;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73—86页。
    ④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台北:《汉学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
    ①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00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246页;藤枝晃《敦煌の僧尼籍》,《东方学报》(京都)第29册,1959年,312、313页。
    ②藤枝晃《敦煌の僧尼籍》,323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246页。
    ④袁德领《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的转经活动》,《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1900—2000)》“历史文化卷·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193—194页。
    ①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27页;录文参见上注。文中“慕容使军(君)”即曾任瓜州刺史的慕容归盈,他出身于吐谷浑(退浑)慕容氏,该文书对于研究净土寺与吐谷浑的关系亦有助益。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4—122页。
    ③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09页;录文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94页。
    ①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2—141;145—193页。
    ②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77页注[9]、313页注[2]。
    ③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81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58页。
    ④《北齐书》卷一九载:“昔汉明帝时,西域以白马负佛经送洛,因立白马寺。”(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248页。)当然,其时果有此事与否,迄今仍无定论,参见本文第四章对僧寺之始的讨论。
    ⑤唐长孺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73—174页。
    ⑥饶宗颐主编、王素著《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166页。
    ⑦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0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298页。
    ⑧《英藏敦煌文献》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53页。又,P.4057(1)《诸州造开元寺勅》与之记载相类,称:“敕下诸州府,每州造寺一所,额号开元寺,一任有力之人造寺宇,以表朕之敬仰者。”(《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0页。)
    ①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13页。
    ②一说开元寺系开元二十六年由大云寺改额而来,如《唐会要》卷四八“寺”条载:“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至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一日,并改为开元寺。”([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996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21页。
    ④[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469页。
    ⑤《大正藏》,第49卷,583页下。
    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3页。
    ⑦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02页。
    ⑧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4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486页。
    ⑨[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992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745—2746页。
    ②《全唐文》卷一七,203页。
    ③《全唐文》卷二五七,2598—2599页。
    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43—144页。
    ⑤[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610页。
    ⑥《卍新纂续藏经》,第76卷,93页下。
    ⑦《全唐文》卷三三二,3369页。
    ⑧《大正藏》,第49卷,375页上。
    ⑨《大正藏》,第49卷,464页上。
    ①《全唐文》卷七八八,8250页。
    ②《全唐文》卷八一六,8593页。
    ③[明]李贤等奉敕撰《明一统志》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400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992页。
    ②武德五年(622)唐廷改瓜州为西沙州,州治设在敦煌。贞观七年(633),唐改西沙州为沙州。参见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页。
    ③《大正藏》,第50卷,721页中。
    ④《大正藏》,第51卷,981页上。
    ⑤《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45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条记目录”17页。
    ⑥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5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66页;录文参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11页。还可参阅[唐]慧超原著、张毅箋释《往五天竺国传箋释》,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59—176页。
    ⑦同上注。
    ⑧唐长孺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62页。
    ⑨饶宗颐主编、陈国灿著《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258—259页。
    ①同上书,454页。
    ②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17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94页。
    ③“都统”还见于S.2213《致都统和尚状》、S.11601《僧人名目》、P.2807背(4)《斋文》、P.2854《星流发愿文》、P.3259(3)《都僧政纪念文》、P.3672bis《都统大德致沙州宋僧政等书》、BD13183(L3312)《开元寺徒众状》。此外,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大谷8083《大中六年(852)敦煌畀福道残状》背面为一草稿,文中有“都统阿郎”,陈国灿认为“都统”是张议潮初掌沙州军政事务的自称,可备一说。参见饶宗颐主编、陈国灿著《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342页。
    ④《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90页。
    ⑤赵晓星、寇甲《西魏—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史姓》,《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131页。
    ⑥文书前缺,据姜伯勤先生判断1—17行应属龙兴寺寺户妻女,见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64页。
    ⑦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547页。
    ⑧同上书,549页。
    ⑨《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未刊稿,侯冲学兄提供。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86页。
    ②《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38页。
    ③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19页;录文参杨富学、李吉和《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196页。
    ④如本件第4行中的莲台寺福田法律,此外《陇右金石录补》卷一《天禧叁年(1019)□月二十七日社邑造塔记》云:“灵图寺法律知都司判官弘辩,三界寺法律知福田判官善惠。”见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863页。
    ①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47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248页。
    ②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78页。
    ③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89—291页。
    ④郝春文、金滢坤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12页。
    ⑤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72页;录文参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99页。
    ⑥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2—6页。
    ⑦P.3852背《戊辰年(848)九月七日点勘龙兴寺藏经历》云:“戊辰年九月七日奉处分龙兴寺大藏经。准《入藏录》点勘经、律、论、集传四等。”(《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77页。)
    ⑧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9页。
    ①P.2727《酉年二月十三日水则道场转经付经点检历》第19至20行载:“计经卷参佰玖拾捌卷,余不足者于龙兴寺藏官经数内取贰佰两卷,通前共计陆佰卷。以上并分付永康上座。”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25页。
    ②《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6页。
    ③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29页。
    ④《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55页。
    ⑤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5页。
    ⑥同上书,141页。
    ⑦同上书,136页。
    ⑧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95;298—299页。
    ⑨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2页。
    ⑩此件与P.4908号部分内容相同,可能是其复本。参见上书,38页。11参见S.10551《某寺上藏藏经帙数》、BD00309A(宙00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八六》及S.5084、S.5116、S.5123、S.5124、BD07149(师049)、BD07150(师050)、BD09489(殷010)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题签。
    ①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谢重光、郝春文撰“经司”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634页。
    ②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7页。
    ③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诸寺藏经与管理》,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20页。
    ④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716—717页。
    ⑤《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78页。
    ⑥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26页;录文参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7页。
    ⑦参见本章附:《敦煌龙兴寺僧人名录》。
    ①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诸寺藏经与管理》,载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22页。
    ②P.3188《乾元寺前后经司交割经本记录》:“乾元寺前经司大慈手上藏内经,现分付后经司广信,谨具数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08页。)
    ③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202页。
    ④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3页;录文参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6页。
    ①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81页;录文参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4页。
    ②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34页。
    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7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条记目录”7页。
    ④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207页。
    ⑤P.3311背《开蒙要训一卷》:“灵图大寺面南开,千罗宝盖满□来。”(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95页。)P.3100(1)《唐景福二年(893)徒众供英等状》:“寺舍广大。”(《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08页。)
    ⑥S.6417(18)《同光四年(926)金光明寺徒众庆寂神威等请僧法真充寺主状并都僧统海晏判》:“金光明大寺,洪基不少。”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56页。
    ⑦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第十六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36页。
    ⑧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1—44页。
    ⑨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23页。
    ①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6页。
    ②藤枝晃《敦煌の僧尼籍》,《东方学报》(京都)第29册(1959年),314页。
    ③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16—117页。
    ④关于P.2250背文书释文及其年代的考证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9—308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55页。
    ⑥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3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32页。第一编,东京:创文社1974年,33—48页;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载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87—308页。
    ①《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9-130页。
    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98页。
    ③《大正藏》,第51卷,857页下。
    ④[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29页。
    ⑤《梁书》卷三《武帝下》“中大通元年”条:“癸巳,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钱一亿万奉赎。”同卷“太清元年”条:“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73、92页。)
    ①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78页。
    ②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375页。
    ③据P.2631补,参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页。
    ④《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59页。
    ⑤郑炳林《<索勋纪德碑>研究》,《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67页。
    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99页。
    ⑦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258页。
    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207页。
    ①[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7753—7754页。
    ②《宋史》卷六《真宗本纪》:“丙子,沙州曹宗寿遣使入贡,以宗寿为归义军节度使。”(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118页。)
    ③关于敦煌大族的研究成果,参见马德《敦煌的氏族与莫高窟》,《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41—47页;刘安志《唐朝吐蕃占领沙州时期的敦煌大族》,《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83—91页;冯培红《汉晋敦煌大族略论》,《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100—116页。等等。
    ④见P.3259(3)《都僧政纪念文》,《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21页。
    ⑤见P.3728《斋文》,《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55页。
    ①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39页;录文参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63页。
    ②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17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94页。
    ③《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未刊稿,侯冲学兄提供。
    ④石小英《8至10世纪敦煌尼僧家庭地位》,《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132页。
    ①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第十二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45页。
    ②《英藏敦煌文献》第10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6页。
    ③关于敦煌文书中的“都讲”可参看S.1170《某都讲设难问疑致语》、S.1172背《都讲辩惠设难问疑致语》、S.1267背《上座因法事配诸僧纳物帖》等。
    ④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3页。
    ⑥Дх.01610《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独觉地第十四》题记:“大中十一年九月七日比丘张明照随听写记。”(《俄藏敦煌文献》第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54页。)BD06251(海051)《释氏杂文稿》题记:“僧张明照写。”(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1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4年,231页。)可知其俗家姓张。
    ⑦Ф070《瑜伽师地论卷第卌二》题记:“寅年闰正月廿二日龙兴寺沙门明照随听写。”(《俄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07—1008页。
    ⑤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66页。
    ⑥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1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年,428页。
    ⑦《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未刊稿,侯冲学兄提供。
    ⑧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3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284页。
    ⑨同上书,311页。
    ①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斯8400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6页。
    ②《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30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431页,
    ③《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41页。
    ⑤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佛说决罪福经上下卷》题记,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836页。
    ①《英藏敦煌文献》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147页。
    ②参见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68页。
    ③《大正藏》,第24卷,1004页中。
    ④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832页。
    ⑤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6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30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90页。
    ①参见《佛光大辞典》“远忌”条。
    ②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4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83页。
    ③参见《佛光大辞典》“七七斋”条。
    ④关于都头与都押衙,详见郑炳林、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政权中都头一职考辨》,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71—93页;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武职军将研究》,同上书,99—109页;荣新江《唐五代归义军武职军将考》,《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55—59页。
    ⑤《大正藏》,第24卷,1008页中。
    ⑥《梅尧臣集》卷一四《寄题千步院兼示諲上人》,朱东润编年校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38页。
    ⑦P.2481背(7),《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48页。
    ①《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04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50页。
    ③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189—190页。
    ④参见孟宪实《敦煌社邑的分布》,载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430—434页;郝春文《从冲突到兼容——传统社邑与佛教的关系》,载同氏《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3—66页。
    ①S.173、S.707、S.785背、P.3189、P.3386(2)+ P.3582(2)、P.3393。
    ②S.728、S.785背、S.5977、P.2618、P.3211背(1)、P.3698背、P.5011、BD09095背2(陶016)。
    ③S.453背、S.778背、S.5463、P.3886。
    ④P.3170、BD00876(盈076)。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27页。
    ⑥《俄藏敦煌文献》第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68页。
    ⑦《俄藏敦煌文献》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2页。
    ⑧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90、91页。
    ⑨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596页。
    ⑩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347页。
    ①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93页。
    ②《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38页。P.2326背(3)亦有同样记载。
    ③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④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94、95页。
    ⑤郑炳林、高伟《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医事状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70页。
    ⑥李应存、史正刚《从敦煌佛书中的医学内容谈佛教的世俗化》,《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216页。
    ⑦王慧慧《浅析民俗佛教——兼谈世俗化与民众化的认识》,《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4期,219页。
    ⑧[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2页。
    ⑨《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4页。
    ①[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一八《王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418页。
    ②《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38页。
    ③《大正藏》,第1卷,261页上。
    ④《续高僧传·慧胄传》云:“寺足净人,无可役者,乃选取二十头,令学鼓舞,每至节日,设乐像前,四远问观,以为欣庆。”参见《大正藏》,第50卷,697页下。
    ⑤姜伯勤《敦煌音声人略论》,《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4页。
    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65—166页。
    ⑦[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一四“太乐署”,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406页。
    ⑧[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243页。
    ⑨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96页。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7页。
    ②[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216页。
    ③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439页。
    ④赖永海《中国佛性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329页。
    ⑤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78页。
    ⑥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14页。
    ⑦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40页。
    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第二”,《大正藏》,第48卷,351页下。这一内容,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写作:“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见周绍良编著《敦煌写本<坛经>原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47页。
    ⑨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51页。
    ①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第十三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53页。
    ②语出《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鲁迅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35页。
    ①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275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08页。
    ②如果此次转经活动由都司统一组织,诸寺共同参与,龙兴寺仅仅为承办地,那么这四十一人就并不意味着皆为龙兴寺僧,关于这种可能性,暂置不论。
    ①萧默《敦煌建筑研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7页。
    ②《全唐诗》卷二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439页。
    ③《全唐诗》卷四一二,4575页。
    ④《全唐诗》卷七九六,9055页。
    ⑤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46页。
    ⑥同上书,447页。
    ⑦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73页。
    ⑧《卍新纂续藏经》,第73卷,670页上。
    ⑨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07页。
    ⑩同上书,582页。1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553页。12同上书,559页。13《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8页;参见王书庆《敦煌佛学·佛事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年,59页。
    ①P.2638《清泰三年(936)沙州儭司教授?茸础返?50行有“绵绫壹疋,圣光寺庆钟用”。(同上书,393页。)
    ②《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43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237页。
    ④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46、447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59页。
    ⑥同上书,466页。
    ⑦同上书,464页;此外本卷第156至157、173至174、193至194、203至204、207至209、269、275、277至278等行也都有净土寺造钟楼的记载。
    ⑧同上书,428页;此外本卷第500、506行也有净土寺造钟楼的记载。
    ⑨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02页。
    ⑩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88页。
    ①[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8689页下。
    ②《全唐文》卷八五,8927页上。
    ③《布袋和尚后序》,见《卍新纂续藏经》,第86卷,44页下。
    ④详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经藏”条。
    ⑤《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40页。
    ⑥《大正藏》,第49卷,429页上。
    ⑦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68页。
    ⑧同上书,518页。
    ①《英藏敦煌文献》第1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91页。
    ②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43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10页。
    ④《大正藏》,第2卷,821页中。
    ⑤《大正藏》,第54卷,295页上。
    ⑥[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030页。
    ⑦[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06页。
    ⑧《大正藏》,第51卷,1107页中。
    ⑨《大正藏》,第25卷,35页下。
    ⑩《全唐文》卷六七八,6935页。11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88页。
    ①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692页。
    ②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11页。
    ③《俄藏敦煌文献》第1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218页。
    ④《大正藏》,第52卷,216页下。
    ⑤[北魏]杨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9页。
    ⑥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10页。
    ⑦《全唐文》卷七四五,7713页下。
    ⑧王惠民《<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72页。
    ⑨方广锠《中国佛教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368页。
    ⑩参见《佛学大词典》“讲堂”条。11 S.4052《佛经疏释》题记,参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3页。12参见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题记。13 S.3927《瑜伽师地论卷第卅》,参见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3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362页。14参见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题记。15Ф070《瑜伽师地论卷第卌二》朱笔题记,参见《俄藏敦煌文献》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64页。16 BD15000(新1200)《瑜伽师地论卷四三》题记,参见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87页。
    ①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227页。
    ②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367页注[15]。
    ③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348页。
    ④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63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193页;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72页。
    ⑥《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66页。
    ⑦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14页;录文参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389页。
    ⑧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15页;录文参王惠民《<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82页。
    ⑨宿白《〈莫高窟记〉跋》,载同氏《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204页。
    ⑩樊锦诗、关友惠、刘玉权《莫高窟隋代石窟分期》,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84页注[21]。11王惠民《<董保德功德记>与隋代敦煌崇教寺舍利塔》,《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76页。12池田温编《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418页。13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59页。14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71页。
    ①《卍新纂续藏经》,第73卷,151页中。
    ②《大正藏》,第14卷,552页上。
    ③《卍新纂续藏经》,第69卷,425页下。
    ④《卍新纂续藏经》,第68卷,723页中。
    ⑤沙知、吴芳思编著《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第2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324页。
    ⑥同上书,327页。
    ⑦录文详见许国霖《敦煌杂录》,《敦煌丛刊初集》(1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403页。
    ⑧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斯8400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1页。
    ⑨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35页。
    ⑩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15页。
    ①除非此厨房系圆满个人所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本身就住在寺里。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501页。
    ③同上书,386页。
    ④同上书,178页。
    ⑤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25页。
    ⑦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88—94页。
    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10页。
    ⑨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47、449页。
    ⑩同上书,566页。
    ①参见S.1475背、S.6237、P.2613、P.3422背、P.3556背(9)、BD07384背(鸟084背)等文献。
    ②参见S.6829背(4)、P.2686。
    ③参见BD06359背(咸059背)。
    ④参见S.542背+ BD09606背(4)、《沙州文录补》本《丑年(821?)五月金光明寺直岁僧明哲请便麦粟牒》;此外Дх.02971、S.286中分别有王都头仓及令狐都头仓,据上下文可知这两位都头皆为归义军使府中的都头,则此都头仓不同于僧团的都头仓。
    ⑤参见S.474背、S.4782。
    ⑥参见P.3718(6)。
    ⑦参见S.520+S.8583、S.4452(1)、S.4452(2)、莫高窟第346窟南壁供养人像列西向第二身题名。
    ⑧参见S.1350、P.2638、P.2912背(2)、P.3730(7)、P.4810、BD02496;相关文献还有S.6034、P.2250背、P.3730(6)、P.3730(8)、P.3730(9)等。
    ⑨参见S.4199+P.3598、S.4689 +S.11293、P.2917。
    ⑩参见S.520+S.8583、S.2575、P.3167背(1)、Дх.02151背+Дх.01329B背、Дх.01287+Дх.01324。11参见S.474背、S.4812、P.2613。12参见S.5753、S.6981(4)、S.7963背、P.3370、P.4649等。13参见S.5495、P.2613、《沙州文录补》本《辛巳年六月十六日社人拾人于灯司仓贷粟历》。14参见S.6981(4)。15参见S.2575背、P.2054背、P.2058背、P.3616背(1)、P.3718(3)、P.3718(4)、P.3718(5)、P.3718(6)、P.3894背(1)、P.4660(10)、P.4767、《陇右金石录补》卷一《天禧叁年(1019)□月二十七日社邑造塔记》、莫高窟第346窟南壁供养人像列西向第三身题名等。16参见S.2142;相关文献还有S.375、S.476。17谢重光先生为《敦煌学大辞典》撰写“营设司”词条,认为其为都僧统司的下属机构。(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635页。)但文献中尚无营设司的直接记载,只在P.2838(1)《中和四年(884)正月沙州上座比丘尼体圆等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第38行、P.2049背《同光三年(925)正月沙州净土寺直岁保护手下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第353行等处有“营设人”的记录。(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24、361页。) 18参见S.1574、S.6981(1—2);相关文献还有S.4470背、S.4642背、P.2583背、P.3301(P.T.1261)背(1)、P.3491P1背、P.4674、P.4909、Φ.230背(3)等。
    ①参见《沙州文录补》本《辛巳年六月十六日社人拾人于灯司仓贷粟历》。
    ②参见S.4782。
    ③参见S.4782、P.2613;相关文献还有S.3074背、S.6829背、P.2049背、P.2776、P.2837背、P.3490背、P.3875B、北京大学图书馆藏D162背等。
    ④参见P.2042背(1)。
    ⑤参见S.1600(1)、S.6276背、P.3352背(1)、P.3881背、P.4983(2)。
    ⑥参见P.3188;相关文献还有S.2447背。
    ⑦参见S.6452(3);相关文献还有S.4116、S.5964、S.6136等。
    ⑧参见S.5806、S.6981(4)、S.8669背、P.2678 P1 (P.3956)、P.3223。
    ⑨参见S.4701、S.9535。
    ⑩参见P.2032背。11参见S.1519(1)、P.4694。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63页。
    ②同上书,64页。
    ③同上书,65页。
    ④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294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14页。
    ⑥同上书,544页。
    ⑦同上书,499、501、502页。
    ⑧同上书,185页。
    ⑨《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12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75页。
    ⑩《英藏敦煌文献》第1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6页;《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36页。11《大正藏》,第40卷,34页中。12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99—200页。
    ①唐耕耦《敦煌研究拾遗补缺二则》,《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118页。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灵图寺就是坐北朝南的,P.3311背《开蒙要训一卷》云:“灵图大寺面南开,千罗宝盖满□来。”(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95页。)
    ②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66—567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26页。
    ④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567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36页。
    ⑥唐耕耦《敦煌研究拾遗补缺二则》,《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118页。
    ⑦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47、369页。
    ⑧同上书,333页。
    ①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368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521页。
    ③同上书,387页。
    ④《英藏敦煌文献》第3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88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76页。
    ⑥《英藏敦煌文献》第1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23页。
    ⑦段文杰主编《甘肃藏敦煌文献》第5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351页。
    ⑧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215页。
    ⑨《俄藏敦煌文献》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29页。
    ①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07页。
    ②同上书,310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78页。
    ④同上书,335页。
    ⑤此件文书之定名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8页;录文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9页。
    ⑥录文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14页;还可参阅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41页。
    ⑦[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51、261页。
    ①《英藏敦煌文献》第10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11页。
    ②《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叙录”11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4页。
    ④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2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141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8页。
    ⑥《全唐诗》卷一三五,1370页。
    ⑦《全唐诗》卷一四四,1464页。
    ⑧《全唐诗》卷二九四,3337页。
    ⑨《全唐诗》卷三三三,3722页。
    ⑩《英藏敦煌文献》第6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48页。11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1页。12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26页。13伯希和著,耿昇、唐键宾译《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271页。14《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57页。15《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31页。16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281—282页。
    ①《英藏敦煌文献》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98页。
    ②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69、70页。
    ③同上书,82页。
    ④同上书,167页。
    ⑤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4—96页。
    ⑥参见S.542背(2)《普光寺尼坚意请处分尼光显牒稿》、S.4622背《尼僧菩提心菩提严请亡僧舍地状稿》、S.9227《永安寺僧绍进上表》、P.3730《吐蕃占领敦煌时期尼海觉牒》、BD 13203(L3332)《□年九月四日寺主武通进牒》等。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53页。
    ②同上书,59页。版社2003年,65—74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64页。“年十一岁”未录,此据《英藏敦煌文献》第3卷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4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65页。
    ③P.3167背(1)《乾宁二年(895)三月安国寺道场司常秘等状》,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0页。
    ④[宋]王溥撰《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98页。
    ⑤同上书,200页。
    ⑥关于敦煌女性出家年龄的问题可参看徐晓丽《归义军时期敦煌妇女社会生活研究》第五章《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妇女与佛教》第一节《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出家女性》,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⑦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476页。
    ⑧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63页;又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二]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139页。
    ⑨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305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91页
    ②《大正藏》,第24卷,250页下。
    ③郝春文教授列出了17件,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54—255页;另外,笔者补充了S.3180背2、BD00234背、Дх.07224等三件。
    ①P.2483背(1)《杂写》:“己卯年四月廿七日永安寺学仕郎僧丑延自手书记。”(《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261页。)其中“丑延”似非法号,更像贱名,而“僧”可能是他的姓氏。
    ②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41—542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3页。
    ④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4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500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32页。
    ⑥P.3556《周故南阳郡娘子张氏墓志铭并序》,郑炳林主编《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401页。
    ⑦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45页;又同氏《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190页。
    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5页。
    ①参见P.3553《太平兴国三年(978)四月都僧统钢惠等上太保状》、P.4638背(12)《龙辩惠云绍宗等牒》。
    ②关于敦煌寺院的组织结构可参看湛如《论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其他》,载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87—108页;又同氏《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第二章《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性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29—79页。
    ③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41页。
    ④图版见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57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年,32页;录文参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511页。
    ⑤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233页。
    ⑥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438页。
    ⑦《俄藏敦煌文献》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252页。
    ①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0页。
    ②同上注。
    ③《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大正藏》,第40卷,51页下。
    ④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40页。
    ⑤参看Дх.06104、Дх.10744等文书。
    ⑥关于智广身份的考证参看湛如《敦煌菩萨戒仪与菩萨戒牒之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80页。
    ①同上书,240—368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15页。
    ①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49页。
    ②[唐]李林甫等《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74页。
    ③[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580页。
    ④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151页。
    ⑤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66页。
    ⑥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62、463页。
    ⑦同上书,518页。
    ⑧同上书,312页。
    ①同上书,217—221页。
    ②录文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86、88、90、91页。
    ③该件第2行有“龙兴寺僧王定面壹秤,又壹斗”。(同上书,242页。)当然,一般僧官也有向寺院借贷的,参见本文第一章《敦煌净土寺研究》。
    ④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78页。
    ⑤同上书,341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48—49页。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0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10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231页。
    ②参见本文第二章《敦煌龙兴寺研究》。
    ③参见S.8659《某令公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英藏敦煌文献》第12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77页。
    ④参见DA TⅡY46abc Ch/U7525-7《宋端拱三年(990)沙州户邓守存等户口受田簿》,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520页。
    ⑤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53页;录文参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944页。
    ⑥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载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7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87—308页。
    ⑦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8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81页;录文参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58页。
    ⑧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24页。
    ⑨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38页。
    ⑩关于磑课收入可参看唐耕耦《关于敦煌寺院水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献》1988年第1期,179—197页;又同氏《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六章《关于敦煌寺院水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461—487页。11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83—185;242—243;251页。
    ①同上书,317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486页。
    ④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5页。
    ⑤《俄藏敦煌文献》第8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75页。
    ⑥录文参见《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叙录”11页;其中“立”字应为衍文。
    ①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370页。
    ②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80—192页。
    ③同上书,476页。
    ④郝春文、金滢坤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50页。
    ⑤《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第22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条记目录”4页。
    ⑥《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叙录”28页。
    ⑦《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叙录”1页。
    ①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475页。
    ②《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未刊稿,侯冲学兄提供。
    ③参看《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四分僧戒本”条。
    ④《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16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10页。
    ⑥张伯元《安西榆林窟》,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258页。
    ⑦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96页。
    ⑧参见李正宇《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93页。
    ⑨德吉卓玛《吐蕃出家女性初探》,收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戒幢佛学研究所编《戒幢佛学》第二卷,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490页。
    ⑩参看《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尼寺”条。11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64页。
    ①同上书,65页。
    ②同上书,67页。
    ③同上书,322页。
    ④参见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12—113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87页。
    ⑥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83页。
    ⑦详细录文可参见上书,380—381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4页。
    ②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262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154页。
    ①竺沙雅章《敦煌吐蕃期の僧官制度》,《东アジァの法と社会》,东京:汲古书院1990年,313—315页。
    ②参见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2—33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41页。
    ④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40页。
    ⑤此文书图版刊登在1995年仲夏井上书店出版的《人文系综合古书目录》第57号附古典籍特辑,第1页;此据杨森录文,见杨森《跋<子年三月五日计料海济受戒衣钵具色一一如后>账及卷背<释门教授帖>文书》,《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101页。
    ①杨森《跋<子年三月五日计料海济受戒衣钵具色一一如后>账及卷背<释门教授帖>文书》,《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102—103页。
    ②《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88页。
    ③参看袁德领《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的转经活动》,《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1900—2000)》“历史文化卷·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186—198页。
    ④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22页。
    ⑤同上书,443页。
    ⑥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221页。
    ①同上书,69页。
    ②郑炳林主编《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83页。
    ③谢重光《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沙州寺院经济的几个问题》,载《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241页。
    ①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637页。
    ②《说文解字》卷三上,58页上。
    ③《论语注疏》卷三,13页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2469页。)
    ④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419、420页。
    ⑤《大正藏》,第16卷,777页中。
    ⑥图版参见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89图;《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图(本文后附图5—1、图5—2)。研究参见史苇湘《敦煌莫高窟中的〈福田经变〉壁画》,载《文物》1980年第9期,44—48页;又同氏《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357—366页。以下对福田经变场景的描述皆参考此文。
    
    ①《俄藏敦煌文献》第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17页。
    ②《俄藏敦煌文献》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19页。
    ③参见本文第三章《敦煌寺院建筑研究》第六节《仓库》关于“诸司”的介绍。
    ①参看谢重光《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沙州寺院经济的几个问题》,载《汉唐佛教社会史论》,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221—222页。
    ②王尧,陈践《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21页。
    ③陆离《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源流辨析》,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六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83—295页。
    ④P.2162背《寅年沙州左三将纳丑年突田历》第22行有“氾弁……窵锊帜梢煌浴薄#ㄌ聘?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2辑,406页。)
    ⑤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400页。
    ⑥罗莉《寺庙经济论——兼论道观清真寺教堂经济》,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49页。
    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六,《大正藏》,第10卷,357页上。
    ②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20页。
    ③[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4047页。
    ④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945页。
    ⑤S.2679《奏请僧徒及寺舍依定表》,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322页。
    ⑥《大正藏》,第40卷, 673页中。
    ⑦同上注。
    ⑧《大正藏》,第31卷, 623页中。
    ①《大正藏》,第40卷, 146页中、148页中。
    ②S.2710《王梵志诗·见病须慈愍》,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467页。
    ③《大乘庄严经论》卷十载:“释曰:知法者,谓知五明处。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大正藏》,第31卷,641页下。)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九“病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10页。
    ⑤同上注。
    ⑥《大正藏》,第40卷,388页上。
    ⑦《大正藏》,第85卷,1336页上。
    ⑧王重民等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黄永武主编《敦煌丛刊初集》(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323页。
    ⑨唐长孺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335页。
    ①图版见《英藏敦煌文献》第9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206页;录文参郑炳林、高伟《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医事状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70页。
    ②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9页。
    ③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69页。
    ④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260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61页。
    ⑥同上书,382页。
    ⑦同上书,478页。
    ⑧同上书,315页。
    ⑨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第十三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74页。
    ⑩关于敦煌僧医可参看郑炳林、党新玲《唐代敦煌僧医考》,《敦煌学》第二十辑,1995年,31—46页;郑炳林、高伟《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医事状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68—73页。下引材料中P.2481为笔者所补充。11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63页。12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286页。13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198页。
    ①同上书,167页。
    ②同上书,347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550页
    ④同上书,439页。
    ⑤同上书,220页。
    ⑥同上书,142页。
    ⑦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36页。
    ⑧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448页。
    ⑨同上书,461页。
    ⑩《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53页。11《大正藏》,第24卷,1006页上。
    ①TK132《慈觉禅师劝化集·公门佛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9页。
    ②《大正藏》,第24卷,1006页中。
    ③参见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26页;王晓丽《浅谈隋唐佛教寺院的公益活动》,《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25页。
    ④《居士传·颜清臣》,《卍新纂续藏经》,第88卷,213页下。
    ⑤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57图(本章后附图5—3)。
    ⑥谭蝉雪《敦煌石窟全集》(民俗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9年,38—42页。
    ⑦《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大正藏》,第16卷,623页中。
    ⑧素食是以食用植物为主的饮食方式,为汉传佛教所遵守,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
    ⑨TK132《慈觉禅师劝化集·公门佛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8页。
    ⑩明成满《隋唐五代佛教的环境保护》,《求索》2007年第5期,201页。11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159页。
    ①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90页。
    ②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5辑,246页。
    ③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20页。
    ④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38—639页。
    ⑤《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11页。
    ⑥《大智度论》卷二七,《大正藏》,第25卷,256页下。
    ⑦参见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218、220页。
    ⑧关于敦煌的树神信仰可参看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8—103页。
    ⑨准确地说应该是:“天下名山寺占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寺庙在时空上的不变与名山的不变的相依关系。参见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666页。
    ⑩[宋]赵抃《清献诗钞·次韵范师道龙图》,[清]吴之振等选编《宋诗钞》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204页。
    ②[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补辑卷二十《兴福寺重建慧云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80页。
    ③同上书,卷十《赠胶山寺古林上人》,1036页。
    ④《全唐诗》卷五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5996页。
    ⑤《全唐诗》卷三六五,4131页。
    ⑥[宋]苏轼《苏轼诗集》卷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2650页。
    ⑦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46—447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辑,50页。
    ②详见颜廷亮《张球著作系年与生平管窥》,见段文杰主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260—261页。
    ③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232页。
    ④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37页。
    ⑤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501页。
    ⑥《英藏敦煌文献》第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83页。
    ⑦P.2551《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0页。
    ⑧P.4640(6)《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同上书,73—74页。
    ⑨P.3608背(3)《大唐陇西李氏莫高窟修功德记》,同上书,20页。
    ⑩S.4654《莫高窟巡礼题詠诗钞》诗五首之《仙岩题詠并序》,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19页。
    ①王伯敏《莫高窟壁画山水三探》,段文杰《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艺术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52页。
    ②胡同庆《初探敦煌壁画中的环境保护意识》,《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53—54页。
    ③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24—37页;又同氏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308—332页。
    ④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84、396页。
    ⑤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23页。
    ⑥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41页。
    ⑦据《敦煌县志》记载,这些果类在敦煌几乎都有出产。参见[清]苏履吉修,曾诚纂《敦煌县志》,道光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371页。
    ⑧参见S.1053背、S.3074背、P.2032背、P.2040背、P.4906、S.6981背(7)、BD15246(新1446)、S.4657、S.3728等敦煌诸寺破历、入破历文书。
    ①P.2271背《甲寅年(954?)七月十五日就大乘寺纳设历》,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4辑,4页。
    ②P.4660(31)《禅和尚赞》,饶宗颐主编,姜伯勤、项楚、荣新江合著《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147页。
    ③参见李映辉《略论中国古代寺院与环境保护》,《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44页。
    ④《大正藏》,第16卷,802页下;敦煌文献P.3919B4也保存一件《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3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47页。)
    ⑤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八月至十二月》,《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76页。
    ⑥《英藏敦煌文献》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42页。
    ①有关“温室浴僧”还可参看谭蝉雪《唐宋敦煌岁时佛俗——八月至十二月》,《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76页;张耀方《敦煌文书所见唐代节庆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6月。
    ②图版见《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26—327页;录文参陈祚龙《看了敦煌古抄<报恩寺开温室浴僧记>以后》,载同氏《敦煌学散策新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182—221页。
    ③《大正藏》,第16卷,802页下。
    ④郝春文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2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566—567页。
    ⑤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39页。
    ⑥《大正藏》,第48卷,1131页中。
    ①《俄藏敦煌文献》第9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19页。
    ②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三九《腊日·就寺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430页。
    ①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83页。
    ②同上书,325页。
    ③同上书,330页。
    ④同上书,332页。
    ⑤王书庆《敦煌佛学·佛事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年,58页。
    ⑥沈兆伟等修、王景祐等纂《临沂县志》卷一二《隋密洪范等桥象碑》,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23册,台北:成文出版社,23—24页。
    ⑦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3页。
    ⑧P.2099《忏悔灭罪金光明经传》,王书庆《敦煌佛学·佛事篇》,290页。
    ⑨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69页。
    ⑩《英藏敦煌文献》第8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201页;S.5957《入宅文》亦有相类记载。(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650页。) 11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7、78页。12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5页。13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237页。14郝春文、金滢坤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3页。15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3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0页。
    ①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81页。
    ②当然,寺院在交通要道开凿义井也有感化过往路人、启迪人们心灵的目的,如开皇五年(585)《孙龙伯造天宫象记》云:“在路交冲,建天宫一所,诱发菩提;义井一土区,以消内渴。”参见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1047页。
    ③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323页。
    ④同上书,237页。
    ⑤同上书,289页。
    ⑥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322页。
    ⑦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3辑,183页。
    ①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79页。
    ②池田大作、B.威尔逊著,梁鸿飞等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414、375页。
    ③杨曾文《佛教伦理与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9页。
    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绪言”19页。
    ⑤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166页。
    ⑥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0页。
    ⑦《大正藏》,第12卷,277页上。
    ⑧《大正藏》,第53卷,815页中。
    ⑨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138页。
    ⑩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2页。11 [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八《因缘部·述意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276页。12敦煌绢画MG.17775《后晋天福八年(943)绘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题记,《西域美术·吉美博物馆Ⅰ》,第96图;此据马德《敦煌绢画题记辑录》,载《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144页。13 S.2710《王梵志诗·恶事总须弃》,张锡厚主编《全敦煌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1479页。14《增壹阿含经》卷一,《大正藏》,第2卷,551页上。
    ①分见余敦康、吕大吉、牟钟鉴、张践合著《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卷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73、84页。
    ②约翰·希克著、王志成译《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81页。
    ③《修行本起经》卷上,《大正藏》,第3卷,463页下。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八“寺”条,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850页。此事又见于《旧唐书》、《新唐书》,《旧唐书》卷一○一:“夫释教者,以清净为基,慈悲为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3156页。)《新唐书》卷一一八:“所谓佛者,清净慈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278页。)
    ⑤[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二一二,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747页。
    ⑥《大正藏》,第25卷,256页中。
    ⑦周祝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322页。
    ⑧TK132《慈觉禅师劝化集·公门佛事》,《俄藏黑水城文献》第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0页。
    ⑨[宋]朱熹《文公集钞·观书有感》,[清]吴之振等选编《宋诗钞》第2册,北京:中华书
    ①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上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96页。
    ②[清]愈正燮《癸巳类稿》卷十四“诵佛经论下”,转引自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34页。
    ③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222页。
    ④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09页。
    ⑤马克思·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15、16页。
    ⑥[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3030页。
    ⑦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61页。
    ⑧熊文稷《重修古宗堂碑记》,载《同治忠州直隶州志》卷十二,转引自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26页。
    ⑨参见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48页。
    ⑩苏莹辉《敦煌学概要》下编,第九节《敦煌的佛寺与僧官》,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176页。
    [1]黄永武.敦煌宝藏[M]:第1~14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英藏敦煌文献[M]:第1~1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M]: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M]:第1~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
    [5]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M]:第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M]:第1~3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
    [7]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M]:第1~1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9.
    [8]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艺术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M]:第1~7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98.
    [9]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M]:第1~7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1.
    [10]甘肃藏敦煌文献编委会,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省文物局.甘肃藏敦煌文献[M]:第1~6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11]上海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M]: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浙藏敦煌文献编委会.浙藏敦煌文献[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3]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上海龙华寺,藏外佛教文献编辑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精品选[M]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2000 .
    [14]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M]:第1~75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2007 .
    [15]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M] .北京:中国书店,2007.
    [16]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艺术品[M]:第1~6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005 .
    [17]徐自强.敦煌大藏经[M] .台北:前景出版社,1991.
    [18]唐长孺.吐鲁番出土文书[M]:第1~4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1996.
    [19]沙知,吴芳思.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M]:第1~2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0]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国家图书馆.英藏黑水城文献[M]:第1~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M]: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扶风县博物馆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M]: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3]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M]:第1~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987.
    [24]彭金章,王建军,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M]:第1~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2004.
    [25]侯燦,吴美琳.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M]:上、下册.成都:巴蜀书社,2003.
    [26]司马光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7]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8]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薛居正等.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1]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2]卍续藏经[M].台北:新文丰编审部,1983.
    [33]吴之振等.宋诗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4]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5]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6]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7]大正新修大藏经[M].东京:日本东京大藏经刊行会,2001.
    [38]王溥.五代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王仁俊.敦煌石室真迹录[M].国粹堂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
    [2]罗振玉,蒋斧.敦煌石室遗书[M].诵芬室排印本,宣统元年(1909).
    [3]罗福苌,罗福葆.沙州文录补[M].上虞罗氏铅印本,甲子年(1924).
    [4]刘复.敦煌掇琐[M].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5.
    [5]道端良秀.唐代寺院の经济史の研究[M].东京:佛教法制经济研究所,1930.
    [6]道端良秀.唐代佛教史の研究[M].京都:法藏馆,1957.
    [7]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敦煌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
    [8]CHEN Tsu-lung.Eloges de personnageséminents de Touen-houang sous les T’ang et les Cinq Dynasties[M].Paris: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1970.
    [9]滋野井恬.唐代佛教史论[M].京都:平乐寺书店,1973.
    [10]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M].东京:创文社,1974.
    [11]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
    [12]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榎一雄.讲座敦煌·2·敦煌の历史[M].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14]池田温.讲座敦煌·3·敦煌の社会[M].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15]道端良秀.中国佛教と社との地交涉[M].京都:平乐寺书店,1980.
    [1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竺沙雅章.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M].京都:同朋社,1982.
    [18]商务印书馆.敦煌遗书总目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田中良昭.敦煌禅宗の文献研究[M].东京:大东出版社,1983.
    [20]戴密微.吐蕃僧诤记[M].耿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21]姜亮夫.莫高窟年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2]陈祚龙.中华佛教文化史散策三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23]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24]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1934~198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5]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M]:第1~5辑.第1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第2~5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
    [26]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7]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北京:三联书店,1987.
    [28]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房山石经题记汇编[M]:北京:书目文物出版社,1987.
    [29]苏莹辉.敦煌学概要[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8.
    [30]Stephen F.Teiser.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31]牧田谛亮.中国佛教史研究[M]:第1~3册.东京:大东出版社,1981、1984、1989.
    [32]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3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北京:三联书店,1989.
    [34]谢重光.汉唐佛教社会史论[M].台北: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35]谢重光,白文固.中国僧官制度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
    [36]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M].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
    [37]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一种宗教社会学[M].尹今黎,张蕾.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8]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9]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40]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1]吴礽骧等.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42]池田温.讲座敦煌·5·敦煌汉文文献[M].东京:大东出版社,1992.
    [43]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
    [44]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45]陶秋英,姜亮夫.敦煌碎金[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46]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7]伯希和.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M].耿昇,唐键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48]Stephen F.Teiser.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M].Honolulu ,1994.
    [49]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50]饶宗颐,姜伯勤,项楚,荣新江.敦煌邈真赞校录并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51]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52]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3]éric Trombert.Le créditàDunhuang: vie matérielle et sociétéen Chine médiévale[M].Paris:Institutdes Hautesétudes Chinoises,1995.
    [54]王书庆.敦煌佛学·佛事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
    [55]张伯元.安西榆林窟[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56]林聪明.敦煌文书学[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57]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
    [58]李正宇.敦煌史地新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
    [59]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0]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1]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62]宁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3]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
    [64]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5]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66]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全二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7]马德.敦煌工匠史料[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
    [68]陈国灿,刘健明.《全唐文》职官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69]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0]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71]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
    [72]杨富学,李吉和.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73]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4]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75]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6]丘古耶夫斯基.敦煌汉文文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7]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8]方广锠.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录(斯6981~斯8400号)[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9]山本达郎,土肥义和,石田勇作.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史文书集[M].东京:东洋文库, 2000.
    [80]罗彤华.唐后期五代敦煌寺院的放贷业[M].台北:新化图书公司,2000.
    [81]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4]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5]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M]: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第二至五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06.
    [86]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87]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8]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9]荣新江.敦煌学新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90]陈国灿.敦煌学史事新证[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91]葛剑雄,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2]白文固,赵春娥.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9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2.
    [95]楼宇烈.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96]童丕.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M].余欣等.北京:中华书局,2003.
    [97]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8]乜小红.唐五代宋初敦煌畜牧业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
    [99]邓晓南.唐宋女性与社会[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100]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101]中国文物研究所,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M]: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02]屈直敏.敦煌高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3]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M].耿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4]砺波护.隋唐佛教文化[M].韩昇,刘建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5]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06]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07]郑炳林.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108]余敦康,吕大吉,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第4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9]严耀中.中国东南佛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0]张弓.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M]: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1]方广锠.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2]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
    [113]郝春文.二十世纪的敦煌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14]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5]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6]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7]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M].龚泽铣.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8]金雅声,束锡红,才让.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9]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石滨纯太郎.法成に就いて[J].支那学,1923,3(5):61~65.
    [2]道端良秀.宿房としての唐代寺院[J].支那佛教史学,1936,2(1):41~62.
    [3]那波利贞.敦煌发现文书にける中晚唐时代の佛教寺院の钱谷布帛类贷附营利事业运营の实况[J].支那学,1941,10(3):103~180.
    [4]芳村修基.西域出土の法成师文献[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54,3(1):296~298.
    [5]D.Twitchett.Monastic Estates in T’ang China[J].Asia Major ,new series,1956,2.
    [6]D.Twitchett.The Monasteries and China’s Economy in Medieval Times[J].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57,19(3).
    [7]塚本善隆.敦煌佛教史概说[J].西域文化研究,1958,1:37~76.
    [8]仁井田陞.敦煌寺院庄园关系文书——スタイン文献[J].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959, 19:12~14.
    [9]藤枝晃.敦煌の僧尼籍[J].东方学报,1959,29:285~338.
    [10]CHEN Tsu-lung.Liste alphabétique des impressions de sceaux sur certains manuscrits retrouvésàTouen-Houang et dans les régions avoisinantes[J].in Mélanges publiés par l’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Paris,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60, 2:5-14.
    [11]竺沙雅章.敦煌の寺户につぃて[J].史林,1961,44(5):40~73.
    [12]竺沙雅章.敦煌の僧官制度[J].东方学报,1961,31:117~198.
    [13]小田义久.西域における寺院经济について[J].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962,1:140~147.
    [14]上山大峻.昙旷と敦煌の佛教学[J].东方学报,1964,35:141~214.
    [15]竺沙雅章.敦煌出土“社”文书の研究[J].东方学报,1964,35:215~288.
    [16]藤枝晃.敦煌千佛洞の中兴[J].东方学报,1964,35:91~106.
    [17]山口瑞凤.昙旷と敦煌の佛教学(书评)[J].东洋学报,1965,47(4):112~122.
    [18]潘重规.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卷子题记[J].新亚学报,1968,8(2):321~373.
    [19]梅应运.唐代敦煌寺院藏经之情形及其管理[J].新亚书院学术年刊,1970,12:145~187.
    [20]三岛一.敦煌文书より见た唐代寺院财政史の一知见[J].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研究所集刊,1972,1:85~113.
    [21]小川贯弌.敦煌の学士郎につぃて[J].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3,21(2):163~184.
    [22]小川贯弌.敦煌佛寺の学士郎[J].龙谷大学论集,1973,400·401:488~506.
    [23]张弓.唐五代敦煌寺院的牧羊人[J].兰州学刊,1984,2:57~63.
    [24]张弓.南北朝隋唐寺观户阶层述略——兼论贱口依附制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1984,2:39~52.
    [25]宁可.述“社邑”[J].北京师院学报,1985,1:12~24.
    [26]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J].敦煌研究,1986,1:39~47.
    [27]李正宇.敦煌学郎题记辑注[J].敦煌学辑刊,1987,1:26~40.
    [28]金岡照光.敦煌本邈真赞考[J].东洋学研究,1987,21:1~16.
    [29]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J].敦煌学辑刊,1988,1·2:70~85.
    [30]谢重光.晋唐寺院的商业和借贷业[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1:49~66.
    [31]雷学华.唐代敦煌的寺院经济[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1:81~87.
    [32]马德.灵图寺、灵图寺窟及其它——《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丛识之二[J].敦煌研究,1989,2:1~4.
    [33]小田义久.敦煌三界寺的《见一切入藏经目录》考[J].龙谷大学论集,1989,434·435: 555~579.
    [34]荣新江.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J].敦煌学,1992,19:15~67.
    [35]梅林.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禅僧寺籍考辨[J].敦煌研究,1992,3:99~101.
    [36]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院中的博士[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2:121~123.
    [37]郑炳林.《索崇恩和尚修功德记》考释[J].敦煌研究,1993,2:54~64.
    [38]黄权才.中国图书馆史上的独特的敦煌藏书[J].图书馆界,1994,2:38~41.
    [39]方广锠,许培玲.敦煌经帙[J].敦煌学辑刊,1995,1:1~8.
    [40]李德龙.敦煌遗书所反映的寺院僧尼财产世俗化[J].山西大学学报,1995,2:44~50.
    [41]方广锠.关于敦煌遗书北新876号[J].九州学刊,1995,3:71~87.
    [42]罗彤华.唐代率利试析[J].东吴历史学报,1997,3:1~33.
    [43]公维章,文澜.敦煌寺院中的会计——直岁[J].敦煌学辑刊,1997,2:118~120.
    [44]王尧敦煌吐蕃文书P.T.1297号再释——兼谈敦煌地区佛教寺院在缓和社会矛盾中的作用[J].中国藏学,1998,1:95~98.
    [45]郝春文.敦煌文献与历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历史研究,1998,1:112~136.
    [46]邓文宽.三篇敦煌邈真赞研究——兼论吐蕃统治末期的敦煌僧官[J].出土文献研究,1998,4: 81~87.
    [47]冯培红.P.3249背《军籍残卷》与归义军初期的僧兵武装[J].敦煌研究,1998,2:142~147.
    [48]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116~121.
    [49]Fran?oise Wang-Toutain.Pas d’alcool,pas de viande: une particularitédu bouddhisme chinois[J].in Cahiers d’Extrême-Asie,2000, 11:91-128.
    [50]Ding-hwa Hsieh.Buddhist Nuns in Sung China[J].Journal of Sung~Y uan Studies, 2000,30:63-96.
    [51]袁德领.归义军时期莫高窟与敦煌寺院的关系[J].敦煌研究,2000,3:169~176.
    [52]荣新江.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J].历史研究,2001,1:65~72.
    [53]冯培红.敦煌曹氏族属与曹氏归义军政权[J].历史研究,2001,1:73~86.
    [54]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J].史学集刊,2003,2:23~28.
    [55]罗彤华.归义军期敦煌寺院的迎送支出[J].台北:汉学研究,2003,21(1):193~224.
    [56]苏金花.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的社会经济生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2:85~93.
    [57]斋藤胜.9、10世纪敦煌の牧羊代行业につぃて[J].历史学研究,2004,796:1~15.
    [58]荣新江.敦煌本邈真赞拾遗[J].敦煌学,2004,25:459~464.
    [59]王祥伟.晚唐五代时期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J].社科纵横,2004,4:98、119.
    [60]陆离.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僧官的几个问题[J].敦煌研究,2005,3:93~98.
    [61]冯培红.敦煌本《国忌行香文》及相关问题[J].出土文献研究,2005,7:287~308.
    [62]李林.中国佛教史上的福田事业[J].法音,2005,12:28~34.
    [6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思想渊源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135~139.
    [64]石小英.8至10世纪敦煌尼僧家庭地位[J].敦煌学辑刊,2007,3:127~133.
    [65]郑炳林,魏迎春.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J].敦煌学辑刊,2007,4:25~40.
    [66]马德.从敦煌看佛教的社会化[J].敦煌学辑刊,2007,4:114~124.
    [67]李应存,史正刚.从敦煌佛书中的医学内容谈佛教的世俗化[J].敦煌学辑刊,2007,4:211~216.
    [68]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C].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3~121.
    [69]仁井田陞.唐末五代的敦煌寺院佃户关系文书——关于限制佃户人格自由的规定[C].周藤吉之等.敦煌学译文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社会经济文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818~870.
    [70]侯锦郎.敦煌龙兴寺的器物历[C].谢和耐等.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中华书局,1993.77~95.
    [71]张弓.敦煌秋冬节俗初探[C].段文杰.(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史地语文编.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586~600.
    [72]湛如.论敦煌佛寺禅窟兰若的组织及其他[C].敦煌研究院.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87~108.
    [73]孙修身.敦煌三界寺[C].杨曾文,杜斗城.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宗教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51~62.
    [74]罗彤华.从便物历论敦煌寺院的放贷[C].郝春文.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436~473.
    [75]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诸寺藏经与管理[C].项楚,郑阿财.新世纪敦煌学论集.成都:巴蜀书社,2003.338~357.
    [76]荣新江.于阗花毡与粟特银盘——九、十世纪敦煌寺院的外来供养[C].胡素馨.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佛教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246~260.
    [77]徐晓丽.唐五代敦煌大族出家妇女初探[C].郑炳林,花平宁.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论文集(下).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269-279.
    [78]李并成,王祥伟.中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的生命关怀考论[C].白化文.周绍良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54~261.
    [79]王书庆.唐宋时期敦煌僧尼的生活[C].王书庆,杨富学.敦煌佛教与禅宗研究论集.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195~240.
    [80]J.Gernet.Les aspectséconomiques du bouddhisme dans la sociétéchinoise du Ve au Xe siècle[D].Saigon: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1956.
    [81]罗彤华.唐代民间借贷之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96.
    [82]陈丽雀.吐蕃占领期敦煌僧侣邈真赞研究[D].台中: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8.
    [83]林艳枝.敦煌文献呈现之社会生活研究[D].台北: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研究所,1998.
    [84]苏金花.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生活的世俗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1999.
    [85]刘小平.中古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王权社会[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86]徐晓丽.归义军时期敦煌妇女社会生活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3.
    [87]蔡秀敏.唐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D].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2003.
    [88]冯培红.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4.
    [89]潘春辉.从戒律守持看唐宋时期敦煌佛教世俗化[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90]王祥伟.九、十世纪敦煌佛教的民间社会关怀[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91]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92]黄金东.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