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多尺度LUCC及空间数据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LUCC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日益受到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LUCC研究中数据与尺度是纵贯各项重点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研究活动,是确保各项重点研究全面性、准确性和整体性的依据,对LUCC更深刻的认识只有通过综合不同尺度层次上的观测和解释结果来达到,并且要求尺度和相对应数据的嵌套。
     本研究以闽台作为中尺度研究区域,福州和台北作为小尺度研究区域,对LUCC研究中的数据源进行幅度和粒度的定量化分析,认为闽台和福州、台北间两个尺度间无法进行LUCC规律推绎,并计算出福州与台北的适宜粒度域;系统分析了两种尺度下LUCC的格局及过程,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LUCC的驱动机制,从粮食安全和建设用地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分析中尺度LUCC生态安全响应,从绿化地面分析小尺度LUCC人居生态环境响应,对福建土地利用转型和福州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进行模拟与演绎;对多尺度多源数据进行整合,拓展SOTER理论,构建福建省中尺度SOTER-LUCC数据库和漳浦样区小尺度SOTER-LUCC数据库并进行初步应用。
Bearing a close rela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 (LUCC) , a key component and a primary cause of global change, has been attracting increasingly worldwide attention from all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major issues of LUCC studies run through two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data and scale—which constitute grounds for ensuring the comprehensiveness, veracity and integrality in every key research of LUCC. And it is by means of synthesizing the observations at all levels, interpreting results and matching scale and corresponding data that on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UCC.
    This study, with Fujian and Taiwan serving as moderate-scale study regions and Fuzhou and Taipei as small-scale study regions, conducte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ata sources' extent and grain in LUCC to achieve no possibility of conducting yardstick reasoning and the fit grain range between the two scales.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two scales, the study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attern and process, employed Geo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LUCC, analyzed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ponses in terms of the food safety and the urban built-up land ecological safety on the moderate-scal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erms of green space on the small-scale, carried out the simulation and deduction on the land use transition of Fujian and on the urban built-up land expansion of Fuzhou; Moreover, while consolidating the multi-scale and multi-source datas and developing the SOTER theory, the study has created the moderate-scale SOTER-LUCC database of Fujian and the small-scale SOTER-LUCC database of Zhangpu, both of which have being put into the initial applications.
引文
1 史培军.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地学前缘,1997,4(2):201-211
    2 摆万奇,柏书琴.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4):13-16
    3 曾志远.卫星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与地学应用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Turner B.L., Skole, G. Fischer, L. Freso and R.Leemans,ed.,1995.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GBP Report No.35 and HDP Report No.7. Stockholm and Geneva
    5 Turner B.L., Moss R.H, Skole D.L.,1993. Relation of land use and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 IGBP Report No.24 and HDP Report No.5. Stockholm, IGBP
    6 陈泮勤.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5,10(5):488-491
    7 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8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Lambin E F, Baulies X, Bockstael N,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GBP report No.48, IHDP report No. 10, 1999
    10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11 王雪军.晋陕蒙接壤地区LUCC过程驱动力及情景推断.北京: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12 陈勇.区域士地利用变化机制与调控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13 Fischer G., Ermoliev Y., Keyzer M.A. et al. 1996. Simulat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biogeophysic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the IIASA Land-Use Change Moder, Wp-96-010. Laxenburg: IIASA
    14 程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综述.国土资源情报,2003,1:51-56
    15 吴传钧,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6 庄大方,刘纪远.中国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域分异模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05-111
    17 叶岱夫.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地理研究,2001,20(3):307-314
    18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地理学报,2001,36(4):426-436
    19 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51-57
    20 王秀红,何书金,罗明.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数值表征——基于卫星遥感数据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17-25
    21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0-292
    22 刘纪远主编.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0
    23 董玉祥,全洪,张青年等.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与方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4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地理学报.2000,55(2):151-160
    25 王良健,刘伟,包浩生等.梧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经济地理,1999,19(4):74-79
    26 刘新卫,陈百明,史学正.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土壤,2004,36(2):132-135
    27 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9
    28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9 许坚.LUCC研究与土地科学发展.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57-59
    30 杨立民,朱智良.全球及区域尺度土地覆被土地利用遥感研究的现状和展望.自然资源学报, 1999,14(4):340-344
    31 研究快报.构建国家级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数据库及服务系统.中国土地科学,2003,17(3):56
    32 郭达志,方涛,杜培军等.论复杂系统研究的等级结构与尺度推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32(3):213-217
    33 陈佑启,何英彬.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经济地理.2005:25(2):152-155
    34 乔继成,郭华东,史文中等.遥感数据的不确定性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5 金雄兵,濮励杰,罗昀等.县市级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初步研究——以江苏昆山市为例.土壤,2003,35(3):204-210
    36 邱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资源科学.2000:22(6):1-8
    37 李军,庄大方.地理空间数据的适宜尺度分析.地理学报.2002,57(增刊):52-59
    38 施明乐.国际上LUCC研究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展望.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24(3):89-94
    39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40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现状研究.遥感学报,1999,3(2):134-139
    41 高志强,刘纪远.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潜力资源的研究.遥感学报,2000,4(2):136-140
    42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中国土地资源质量状况分析.自然资源学报,1998,14(1):93-96
    43 高志强,刘纪远,庄大方.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同人口分布的关系研究,遥感学报,1999,3(1):66-70
    44 杨存建,刘纪远,张增祥等.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中国退耕还草决策分析.遥感学报,2002,6(3):205-211
    45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1-12
    46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7:7-15
    47 康慕谊,江源,石瑞香.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地理科学,2000,20(2):115-120
    48 张新时,高琼,杨奠安.中国东北森林—草原全球变化陆地样带(NECT)的梯度分析及其预测.植物学报,1997,39(9):785-799
    49 倪健.李宜根,张新时.从生态地理特征论中国东北样带(NECT)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科学意义.生态学报,1999,19(5):622-629
    50 龙花楼,李秀彬.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地理学报,2001,56(4):417-425
    51 徐勇,Roy C.Sidle.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地理学报,2001,56(6):657-666
    52 李小建,刘钢军,钱乐祥等.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评估——以伊洛河中部地区为例.地理科学,2001,21(4):289-296
    53 刘彦随.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地理科学,1999,19(6):504-509
    54 张峰,张新时.北京昌平区城镇化过程与空间特征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5,16(6):1128-1132
    55 庄大方,邓祥征,赵涛等.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初步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7:156-163
    56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55(4):407-415
    57 徐勇,沈洪泉,甘国辉等.北京丰台区农村居住用地变化与人口相关模型.地理学报,2002,57(5):1-5
    58 陈佑启.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1996,16(4):46-51
    59 王静爱,何春阳,董艳春等.北京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01-208
    60 陈浮,陈刚,包浩生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204-210
    61 薛东前,王传胜.无锡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与趋势分析.资源科学,2003,25(1):9-14
    62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高原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地理学报,1999,54(3):241-246
    63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69-175
    1 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2 http://www.cctv.com/news/special/C14328/20050714/103094.shtml
    3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进展.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7:7-15
    4 黄建忠,卢荣忠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5 陈郁青.福州市区大气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6 福州市COZEE 编制小组.福州市总和环境管理规划与行动计划.中英环境保护合作项目,1998
    7 刘润生.福州市城乡建设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4:78-79
    8 张志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遥感监测与区域对比—以福州和台北为例.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9 李军,庄大方.地理空间数据的适宜尺度分析.地理学报,2002,57(增刊):52-59
    10 程博,刘少峰,杨巍然.Terra卫星ASTER数据的特点与应用.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3,26(1):15-17
    11 张前进,范锦龙,卢艳霞,张振世.农业监测应用数据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03,19(3):149-152
    12 哈斯巴干,马建文,李启青.ASTER数据的自组织神经网络分类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45-350
    13 朱黎江,秦其明,陈思锦.ASTER遥感数据解读与应用.国土资源遥感,2003,(2):59-63
    14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5 张裕农,吴延熊,周国模等.实践区域森林资源预警系统合理空间尺度的探讨.浙江林学院学报,1999,16(1):24-27
    16 邱扬,傅伯杰.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资源科学,2000,22(6):1-8
    17 王静,郭旭东.我国县级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调控.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16-222
    18 常学礼,张安定,杨华等.科尔沁沙地景观研究中的尺度效应.生态学报,2003,23(4):635-641
    19 封志明.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52-561
    20 李书娟,曾辉.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遥感学报,2002,6(3):233-240
    21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21-125
    1 赖彦斌,徐霞,王静爱.NSTEC不同自然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215—220
    2 李晓,郑达贤.福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1):64-68
    3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地球信息科学.2001,(1):71-73
    4 李家泉主编.台湾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5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04,23(1):71-78
    6 陈利项,张淑荣,傅伯杰等.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生态学报,2003,23(12):2497-2505
    7 曾辉,郭庆华,喻红.东莞市风岗镇景观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分析.生态学报,1999,19(3):298-303
    8 陈浮,李满春,周峰等.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图式的地统计学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6):719-723
    9 赵斌,蔡庆华.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在水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水生生物学报,2000,24(5):515-520
    10 张朝生.长江水系河流沉积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计算方法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5,15(3):257-264
    11 王政权.地统计学及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 王军,傅伯杰.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地理学报,2000,55(4):428-438
    13 郭旭栋,傅伯杰.基于GIS利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8-563
    14 陈浮,葛小平,陈刚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15 曾辉,郭庆华,喻红.东莞市风岗镇景观人工改造活动的空间分析.生态学报,1999,19(3):298-303
    16 梁中龙.广州城郊农用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析与质量评价.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17 苏伟.优质小麦施肥决策信息系统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18 尚磊.应用GIS技术研究我国应征男青年体质状况的生态学统计分布特征.第四军医大学博士论文,2004
    19 曹尧东.丘陵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空间变化规律—以江西铜冶炼厂污染区为例.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 张朝生,章申,何建邦.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理学报,1998,53(1):87-96
    21 李哈宾,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生态学报,1998,9(6):651-657
    22 姜勇,张玉革,闻大中.沈阳市郊耕地土壤交换性铁含量的空间异质性.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119-121
    23 张春娜.中国陆地土壤氮库研究.重庆: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24 张庆利,潘贤章,王洪杰等.中等尺度上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分布研究及定量评价.土壤通报,2003,34(6):493-497
    25 肖春生.土壤养分区域化管理及其在优质小麦生产和施肥上的应用.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
    26 区美美.酸性硫酸盐土硫、酸、铝动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27 张朝生,章申.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统计学方法.地理学报,1997,52(2):184-192
    28 李哈宾,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应刚生态学报,1998,9(6):651-657
    29 刁承泰,吕韬,陈敏等.重庆市地貌特点与城市用地.中国土地科学,2004,18(3):35-40
    30 张文开.福建沿海地区干旱与地貌关系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1):94-98
    31 阮伏水,周伏建.福建省地貌特征与土壤侵蚀关系初探.水士保持通报,1994,14(1):23-29
    32 赵昭柄.福建地貌基本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地理学报,1993,48(2):143-151
    33 吴文英.福建省山地农业资源的时空性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福州师专学报,2002,22(2):36-40
    34 韦素琼.闽台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的区域对比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35 徐雪仁,万庆.洪泛平原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及应用探讨.地理研究,1997,16(3):47-54
    36 宋乃平,陈忠祥.地貌与土地利用关系之探讨.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4(3):27-31
    37 陈国强,陈鹏.城市化过程中海岸带景观异质性变化及其景观生态效应的初步研究——以厦门市马銮湾地区为例.海洋学报,2004,26(4):89-95
    38 徐尚平,陶时,曹军.内蒙古土壤pH值、粘粒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土壤通报,2001,32(4):145-148
    39 何志斌,赵文智.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947-952
    40 李哈宾,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生态学报,1998,9(6):651-657
    41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地理研究,2004,23(2):147-156
    42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十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3 张银辉,罗毅.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见: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4 罗格平,周成虎.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地理学报,2003,58(1):63-72
    45 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29-333
    46 张军岩,贾绍凤.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地理学报.2003,58(4):621-628
    47 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48 肖宝玉.山区县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尤溪县为例.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9 刘德平.分形理论在水文过程形态特征分析中的应用.水利学报,1998,2:20-25
    50 覃剑锋.基于说话人的语音分割、聚类以及说话人识别.广州: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3
    51 王帆,郑方,吴文虎.基于多尺度分形维数的汉语语音声韵切分.清华大学学报,2002,42(1):68-71
    52 朱晓华,查勇.MapInfo与ArcViewGIS软件在线体分形分析中的应用.测绘信息与工程,2002,27(5).4-5
    53 张凤荣,薛永森,鞠正山等.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资源科学.1998,20(5):32-39
    5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2002
    55 台湾农业统计年报[Z】.台湾.1956—2001
    56 葛向东,张侠,彭补拙等.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方法初探.地理科学,2002,22(2):165-170
    57 傅泽强 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58 朱鹤健,程炯.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59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60 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闽值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61 孔雪松,常旭.湖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72-76
    62 韦素琼,陈健飞.闽台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因子的比较研究.土壤,2004,36(5):506-515
    63 李宪坡,白淑军.国外城市景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研究进展.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2):164-170
    64 谈明洪,范存会.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值的关系探讨.地理研究,2004,23(2):243-248
    65 陈彦光,罗静.城市位序—规模问题的分形理论初探—Zipf定律的理论来源、异化形式及其统一基础.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3):264-268
    66 史培军,江源,王静爱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7 赖淑瑾.福建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福建地理,2004,19(14):43-46
    68 张波.济南市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9 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节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国土经济,2002,3:35-37
    70 黄建忠,卢荣忠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71 庄严.“福州跳高”催生“闽北经济圈”.开放潮,2005,(4):18-20
    72 龙花楼,李秀彬.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
    73 龙花楼.土地利用转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途径.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87-90
    74 杨先民,黄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增长方式转型.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2):45-51
    75 陈东,王良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5,(3):104-108
    76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资源科学,2004,26(5):61-67
    1 刘成武,黄利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方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50-52
    2 王萍,郑永果,张继贤,张运生.基于RS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以甘肃石羊河流域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19(6):387-389
    3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地理学报,57(5):523-530
    4 汪爱华,张树清,张柏.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生态学报,2003,23(2):237-243
    5 汪朝辉,王克林,李仁东等.水陆交错生态脆弱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分析—以洞庭湖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4,19(2):240-247
    6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生态学报,1997,17(5):453-461
    7 卢玲,程国栋,李新.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变化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68-74
    8 吴波,慈龙骏.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生态学报,2001,21(2):191-196
    9 洪迪光.台北的竞争力.规划师,2005,21(5):121-123
    10 张秀智,张清勇.台湾市地重划的启示.城乡建设,2004,4:46-47
    11 徐尚平,陶时,曹军.内蒙古土壤pH值、拈粒和有机质含量的空间结构特征.土壤通报.2001.32(4):145-148
    12 张朝生,章中,何建邦.长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地统计学方法.地理学报,1997,52(2):184-192
    13 何智斌,赵文志.黑河流域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优势植物种群空间格局特征.应用生态学报,2004,15(6):947-952
    14 李哈宾,王政权,王庆成.空间异质性定量研究理论与方法.应用生态学报,1998,9(6):651-657
    15 彭少麟,郝艳茹,陆宏芳等.生态安全的涵义与尺度.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6):27-31
    16 刘丽芝,范作利.烟台市地表绿化与硬化辨析.山东统计,2003,1:26
    17 王成,周金星.城镇绿地生态功能表现的尺度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3):107-110
    18 陈本清.利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对厦门市城市化进程及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19 张红梅.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0 李晚琴,孙丹峰,张凤荣.北京山区植被率遥感制图与景观格局分析.国土资源遥感,2003,1:23-28
    21 范建容,刘淑珍.遥感技术在山区土地荒漠化评价中的应用.山地学报,1999,17(1):40-44
    22 蒋雪中,杨山,沈婕,赵锐.云南漾弓江流域城乡聚落形态信息提取与分形分析.遥感学报,2002,6(4):294-297
    23 查勇,倪绍祥,杨山.一种利用TM图像自动提取城镇用地信息的有效方法.遥感学报,2003,7(1):37-40
    24 徐涵秋.基于压缩数据维的城市建筑用地遥感信息提取.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5,10(2):223-229
    25 邓文胜,关泽群,王昌佐.从TM影像中提取城镇建筑覆盖区专题信息的改进方法.遥感信息,2004,4:43-46
    26 潘卫华.遥感监测下的城市扩展分析—以泉州市为例.福建地理,2005,20(1):16-19
    27 吴宏安,蒋建军,周杰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地理学报,2005,60(1):143-150
    28 周成虎,孙战利,谢一春.地理元胞自动机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1999
    29 余亮,陈荣,何宜柱.元胞自动机与经济学应用.系统工程,2003,21(1):90-94
    30 马力,杨新民,吴照柏,杨世伟.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侵蚀空间演化模拟.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49-51
    31 何素芳,罗平,黄耀丽,杜清运.标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陷及拓展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52-56
    32 阎金凤,陈曦.基于GIS的干旱区LUCC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干旱区地理,2003,26(2):185-191
    33 WU Fulong. Simulating artifical cities in a GIS environment: urbangrowth under alternative regulation regimes. Journal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00,14(7): 625-648
    34 罗平,何素芳,伍兆强,杜清运.基于扩展CA的文化传播时空模拟研究.热带地理2002,22(4):371-381
    35 韩玲玲,何政伟,唐菊兴,李少达.基于CA的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动态模拟方法探讨.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32-35
    36 张文开.福州城市人工地貌的形成和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2(4):111-117
    37 施介岚,史天元.以ASTER立体像对产制数值高程模型之精度研究.见:第二十二届测量学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3:257-266
    38 惠凤鸣,田庆久,李应成.Aster数据的DEM生产及精度评价.遥感信息,2004,1:14-18.
    39 ERSDAC. ASTER User's Guide, Part Ⅰ, General. 2001
    40 Hirano, A., R. Welch and H. Long, Mapping from ASTER Stereo Image Data: DEM Validation and Accuracy Assessment.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03, 57, 356-370
    41 李斐,张艳梅等.基于ASTER立体像对提取数字高程模型的试验研究.测绘通报,2004.11:1-7
    42 叶传杰,单海.福州:凸现省会城市魅力.开放潮,2003:7-8
    43 林芳,郑训忠.论福州城市发展的“东移南扩”战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21-27
    44 林岭,王作鼎.福州市农村城市化发展探讨.福州师专学报,2002,22(2):57-60
    45 张文开.福州盆地地貌环境与城市建设初探.福建地理,1996,11(2):5-10
    46 章牧,骆培聪,颜志森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4):105-109
    47 张文开.福州盆地和长乐东部的城市扩展条件分析.热带地理,1996,16(1):56-63
    1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李霖,吴凡.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模型及其可视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UNEP-ISSS-ISRIC-FAO-ISSAS.全球和国家级土壤.地(形)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工作手册(修订版).1995
    4 陈健飞,朱鹤健.福建山地土壤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99-101
    5 吕成文,王晓玲.SOTER数据库的特点及其应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23(2):184-187
    6 孙丹峰,李红.土壤土地数据库(SOTER)在我国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的应用研究.土壤通报,2001,32(2):56
    7 邢世和.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4-37
    8 王晏民,李德仁,龚健雅.一种多比例尺GIS方案及其数据模型.见: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二次团体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3,83-88
    9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福建自然地理》编写组.福建自然地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10 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11 张明,张洪业,李秀彬等.利用已有资料建立京津唐1:50万SOTER数据库的实践与问题讨论.土壤通报,1999,30(专辑):32-41
    12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海南岛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549-552
    13 张启锐.地质趋势面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4 王惠群等.SAS程序设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 汤国安,杨昕,张茜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太刚辐射模拟.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2003.1:208-214
    16 何洪林,于贵瑞,牛栋.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太刚资源辐射计算方法研究.资源科学,2003,25(1):78-85
    17 陈平,李士杏,倪红宇.陆生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污染防治技术2005,18(6):28-30
    18 周修萍.我国东部七省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农村生态环境,1996,12(1):1-5
    19 徐仁扣,王敬华等.我国东部七省(闽、浙、赣、湘、鄂、苏、皖)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临界负荷的研究.土壤,2000,32(4):381
    20 陈定茂,谢绍东,胡泳涛.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评价方法与进展.环境科学,1998,19(5):92-96
    21 周修萍.欧洲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相对敏感性.环境科学动态,1994,03:27-31
    22 陶福禄,冯宗炜.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14-17
    23 郝吉明,谢绍东,贺克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相对敏感性评价原理与方法.环境科学,1996,17(3):77-80
    24 谢先全.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
    25 钟思强,苏维佳.农业气象与我国热区名特优水果生产.热带地理,1996,16(3):204-211
    26 陈素钦.莆田县龙眼生产自然条件评价.福建地理,1997,12(1):20-27
    27 李健,曾文献,杨晋安.气象条件与龙眼产量丰歉的关系—目标产区的选择及气象产率的分析.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6,25(3):381-385
    28 陈伟强,李芹.云南河口地区龙眼生产气候区划探讨.云南热作科技,1997,20(3):16-20
    29 林金和,陈森根.山地龙眼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总结.经济林研究,1996,14(增刊):66-69
    30 李月兰.论龙眼、荔枝生产的若干农业气象问题及对策.广西气象,2000,21(1):43-46
    31 姚志文.新丰县龙眼生产气候条件分析与防灾对策.广东气象,2001,4:41-43
    32 翟玉顺,徐琪.三峡库区扩种龙眼荔枝的适宜性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69-74
    33 张德润.龙眼设施栽培在闽西北的可行性讨论.福建果树,2000,111:41-42
    34 陈健飞,陈松林,陈志强.福建土壤—地体数字化数据库(SOTER)研究进展.见陈传友等主编.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10~114
    35 朱鹤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若干问题分析—以福建省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专刊):26
    36 高小荣.引种热带果树气候生态适应性分析.江西气象科技,1996,1:39
    37 李耀先.华南龙眼种植气候生态区域的综合分析.广西农业科学,2001,4:221
    38 漳浦县土壤普查办公室.漳浦县土壤.1982
    39 福建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福建省漳浦县农业水文地质区划图说明书.1985
    40 福建省重工业局304地质队.福建佛昙群地层矿产物初步总结,1970
    41 福建省地质七队.福建佛昙铝土矿踏勘检查报告,1974
    42 郑建闽.漳浦玄武岩发育土壤的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9
    43 朱鹤健.福建土壤与土地资源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44 朱鹤健,谭炳华,陈健飞.福建变性土特性的研究.土壤学报,1989,26(3):287-297
    45 黄金良.基于CST和GIS的闽东南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1
    46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研究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47 余炜敏,周建南.建立海南县级1:2.5万SOTER数据库的方法.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2,8(1):19
    48 龚健雅等.当代G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97-199
    49 Rossi R E, Mulla D J, etal.Geostatistical tools formodeling and interpreting ecological spatial dependence. Eco-logical Monographs, 1992, 62(2) :277-314
    50 王军,傅伯杰,邱扬等.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半变异函数.地理学报,2000,55(4):426-429
    51 王政权,王庆成.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生态学报,2000,20(6):945-950
    52 王军,傅伯杰,邱扬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生态学报,2002,22(8):1172-1176
    53 陈小勇,林鹏.我国红树植物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102-106
    54 张世熔,龚国淑,邓良基等.西南农业学报黄壤耕层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西南农业学报,到2002,15(2):45-49
    55 郭旭东,傅伯杰,马克明等.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应用生态学报,2000,11(4):557-563
    1 李霖,吴凡.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模型及其可视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陈炳容,余建安.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初探.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19-23
    3 何英杉,陈佑启.基于GIS的尺度推绎理论与方法研究——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5):15-19
    4 IGU Study Group on LUC. Objectives for the Period 2000-2004. IGU LUCC Newsletter No.5, 2001.8
    5 http://www.geo.ucl.ac.be/LUCC
    6 福建省土地管理局.福建土地资源.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7 朱鹤健.福建土壤与土地资源研究.农业出版社,1994
    8 Zhu Heji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Utilization. China Hong Kong Yearbook Press, 1997
    9 朱鹤健.东南沿海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调整策略.见: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编,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
    10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地球信息科学,2002,4(1)
    11 Bor-Wen Tsai. Change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Taiwan since the Mid 20th Century. IGU-LUCC Research Reports IL-200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