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民初子女权利的变化趋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清民律草案》、民国初期大理院的司法判例和解释例以及《民国民律草案》,在司法实践层面和法律层面对清末民初家庭关系中子女的地位和权利的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引言主要是对相关研究的简述以及提出问题。
     第一章,内容是传统法中子女的地位和权利。传统宗法家长制下子女处于父母的附庸地位,在以家族本位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法律体系中,子女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子女个体的人格尊严、意志自由、财产权利等被家族吸收,个人的利益被家庭利益吸纳。
     第二章,内容为《大清民律草案》中规定的子女权利。清末中国第一个民法典草案《大清民律草案》与传统法相比较,子女的地位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在有限的时间和统治者给予的有限的发挥空间里,法律制定者们们在淡化家族本位,提高子女地位方面,也还是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第三章,内容为民初司法实践与立法中的子女权利。民初大理院的法律家们在司法实践中,在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的基础上,参酌西方法理、中国习惯,着力融合继受法和固有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宗法家族色彩进一步淡化,子女的权利也有所增加。
     第四章,内容为《民国民律草案》中规定的子女权利。与《大清民律草案》一样,《民国民律草案》的亲属编和继承编采用家族本位的立法原则,对子女权利的规定也多因袭《大清民律草案》,但并不是僵化不变。《民国民律草案》的制定者经历了民初十几年的司法实践和社会变迁,在传统法和西方近代法律的融合方面,还是更进了一步。《民国民律草案》不以求形式上的先进为目标,而是采取一种更灵活务实的的方式,一方面力求不触动传统的根基以使法律为民众理解并认可,另一方面又在实质上努力淡化传统宗法家长制的影响,增加子女权利。
     结语总结清末民初子女的权利变化趋势并予以分析。清末民初是中国民法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段,在司法实践和立法中,传统的宗法家族制度的地位开始动摇,子女权利变化总的趋向是渐进发展。但在《民国民律草案》中的局部和一些细节问题上,与《大清民律草案》相比,却显得更为保守,更多地因袭了传统的法律内容,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家长制势力依然强大。这与民初的法律家在司法实践和立法中的价值选择有关,受民国初年制约司法实践和法律文本中子女权利发展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民初的法律家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在保守的形式下吸取了更多的《大清民律草案》所没有的近代法的理念,以迂回曲折之方式渗透了近代民法的精神,这一时期子女地位和权利虽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呈渐进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法近代化的渐进性。与革命性变革相比,这种渐进式的发展也许更符合此时民众的心理,从而能够得到民众的理解并规范其行为。
This thesis,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judicatory and explanatory cases of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at the beginnmg of Minguo and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makes an attempt in expound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ldren's status and rights in the family sphere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stice practice and law.
     Introduction mainly shares briefly the relevant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questions.
     Chapter One discusses children's rights in traditional law. Under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children are in a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a family-oriented legal system, children do not exist as an independent "man". Their personality dignity, will freedom and property rights are absorbed by their clan. Personal interests are assimilated by family interest.
     Chapter Two focuses on children's rights stipulated in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aw,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didn't make many amendments to children's status. Meanwhile, we cannot deny the fact that within the limited time and manoeuvring space authorized by the rulers, legal constitutors did make certain efforts in abating family orientation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status.
     Chapter Three analyses children's rights in justice practice and legisl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Absorbing the spirit of modern law, Chinese habits, Templa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 in the blending of traditional law and modern law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ed law. The influence of patriachal clan system was further abated and children's rights were expanded.
     Chapter Four discusses prescription of children's rights in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The same as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adopted the family orientation in chapters of family relatives and inheritance. In addition, it followed mostly the stipulation of children's rights of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After decades of justice practice and social evolution , the constitutors of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advanced further in the blending of traditional law and modern law.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didn't put its emphasis on the advancement in formality. On the contrary, it adopted a more flexible and realistic method. On the one hand, it succeeded in getting law across to the general public without disturbing the traditional bases; on the other hand, it made efforts in abating the influence of patriachal clan system and expanding children's rights.
     The Conclusion makes a summary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ldren's rights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This period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 law. In the justice practice and legislation, the status of traditional patriachal clan system started to lose foundation.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ldren's rights was gradual. Compared with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Civilian Law Draft of Minguo appeared to be more conservative in some details. To some extent, it followed traditional law and family-oriented patriachal clan system was still prevalent. Justice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value preference in legislation both at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restriction factors in justice practice and legislation of children's rights, templars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adopted a more realistic attitude. They absorbed, in a conservative way, the theories of modern law, which was not included in Civilian Law Draft Of Qing Dynasty; they infiltrated into the spirit of modern law in twists and turns.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Minguo, though children's status and rights didn't experience radical change, it did reflect a gradual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was in parallel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ivilian law in this perio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this gradual development trend may be more adaptable to the psychology of the general public. Hence, it could better get itself across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guide their conducts.
引文
[1][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2]转引自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3]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6页。
    [4]参见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10,《户律·婚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2]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10,《户律·婚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3][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页。
    [1]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3--534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8,《户律·户役》,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
    [2]参见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223页。
    [3]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4页。
    [4]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8,《户律·户役》,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1]同上。
    [2]同上。
    [1]赵尔 等撰:《清史稿·刑法志》卷144,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216页。
    [2](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张静庐等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683页。
    [1](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张静庐等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747页。
    [2]故富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58页。
    [3]“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进呈刑律分别草案折”,载《大清光绪新法令》第20册。转引自孟祥沛:《中日民法近代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大清民律草案第四编·亲属法草案总则说明·取义》,载台湾司法部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主编:《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1976年,第816页。
    [2]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 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后文中凡引用《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中的条文,皆来自于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就不再一一加注。
    [3]参见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255页。
    [1]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卷8,《户律·婚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1]转引自俞江《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页。
    [2]于语和 郑晓辉:《<大清民律草案>--外来法与本土法混合的产物》,载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183页。
    [3]台湾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主编:《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1976年,第887页。
    [4]参见台湾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主编:《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1976年,第890-891页。
    [1]参见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2]台湾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主编:《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1976年,第949页。
    [1]李显冬:《从<大清律例>到<民国民法典>的转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1]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3页。
    [1][美]G.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沈宗美校,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346页。
    [1]转引自朱勇主编《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2]转引自朱勇主编《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3]潘维和:《中国近代民法史》(下),台北汉林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1]郭卫编辑:《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会文堂1932年版,第29页。以下所引判例要旨凡出自《大理院判决例全书》者,皆仅注明判例、解释例之某年某号,不再注页码。
    [2]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大理院民国三年(1914年)上字第616号判例。
    [1]大理院民国六年(1917年)上字第1100号判例。
    [2]大理院民国四年(1915年)统字228号解释例。
    [3]大理院民国五年(1916年)上字第833号判例。
    [4]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5]大理院民国八年(1919年)上字第148号判例。
    [6]大理院民国五年(1916年)上字第310号判例。
    [1]大理院民国二年(1913年)上字第2号判例。
    [2]大理院民国七年(1918年)上字第1365号判例。
    [3]大理院民国八年(1919年)上字第284号判例。
    [4]大理院民国九年(1920年)统字1207号判例。
    [1]大理院民国十年(1921年)上字第1050号判例。
    [2]大理院民国十一年(1922年)上字第1009号判例。
    [3]参见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4]大理院民国五年(1916年)抗字第69号判例。
    [5]大理院民国七年(1918年)统字第906号解释例。
    [6]大理院民国六年(1917年)上字第735号判例。
    [1]参见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2]大理院民国四年(1915年)上字第1271号判例。
    [3]大理院民国八年(1919年)上字第825号判例。
    [1]大理院民国八年(1919年)上字第873号判例。
    [2]大理院民国九年(1920年)上字第171号判例。
    [3]大理院民国九年(1920年)大理院上字第916号判例。
    [4]大理院民国三年(1914年)大理院上字第299号判例。
    [1]参见卢静仪《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2]大理院民国三年(1914年)上字第386号判例。
    [3]大理院民国三年(1914年)上字第669号判例。
    [4]参见卢静仪《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112页。
    [1]大理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字第3447号判例。
    [2]参见卢静仪《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3]李小标:《身份与财产-谱系继替下的清代承继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博上论文,2005年,第127页。
    [1]参见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1]转引自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1]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8页。
    [1]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 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校点说明”第8页。
    [2]转引自张生《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1]参见罗厚立《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载《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
    [2]同上。
    [1]张生:《北洋政府时期民法近代化三题》,载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1][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张建国、李力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美]G.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版。
    [4]史尚宽:《亲属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史尚宽:《继承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俞江《近代中国的法律与学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李显冬:《从<大清律例>到<民国民法典>的转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朱勇主编《中国民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3]卢静仪《民初立嗣问题的法律与裁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张生《中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张生主编《中国法律近代化论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孟祥沛:《中日民法近代化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9]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0]潘维和:《中国近代民法史》,台北汉林出版社1982年版。
    [21]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贵连:《近代中国法制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李贵连:《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4]王丽萍:《亲子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马汉宝:《法律思想与社会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8]赵尔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29](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张静庐等校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30]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31]杨立新:《大清民律草案 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郭卫编辑:《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会文堂1932年版。
    [33]台湾司法行政部民法研究修正委员会主编:《中华民国民法制定史料汇编》上册,1976年。
    [1]张生:《<大清民律草案>摭遗》,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刘婷婷:《传统资源与移植资源的对话--以近代民事立法为视角》,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刘国强:《大清民律草案的历史局限性分析》,载《学术研究》。
    [4]程维荣:《嗣子继承权的历史形态》,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
    [5]陈小洁:《沈家本法律变革思想的理论逻辑》,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4期。
    [6]裴赞芬:《中国传统继承制度的近代嬗变--以民国时期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为例》,载《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7]周子良、李锋《中国近现代亲属法的历史考察及其当代启示》,载《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李小标:《身份与财产-谱系继替下的清代承继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9]罗厚立:《有计划的死--梁济对民初共和体制的失望》,载《南方周末》2006年11月30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