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陆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陆云生活在魏晋时期,和兄陆机并称于太康文坛,是当时陆氏家族的文学翘楚之一。他的思想以儒学为根基,入晋以后,对玄学有所浸染。他继承了家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浓厚的家国意识,能够忠心事主,但不能见机行事,及早远祸,终至于无辜遇害。他长于文、赋,也能作诗。其文学创作追求形式美,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倾向,有一定的成就,但不及陆机。他的文学思想以“清省”为核心,提倡“附情而言”、“情文”,在追求华美绮靡文风的西晋是一股清流,给予了后世的文学批评家以很大的启发。
     前人对陆云的研究较少,或着重于文学理论,或涉及到诗歌点评等。但均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
     本论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力图尽可能客观地探讨陆云及其文学创作、文学思想。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陆云研究史。结合诗文和史传资料,向读者介绍陆云的人生和他所处的时代。同时,勾勒了不同时期陆云学术研究的面貌。
     二、陆云和他的家族。探讨陆氏家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内容及其对陆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了陆云和陆机的文学思想。
     三、陆云的文学创作。在阐述西晋文学思潮对陆云文学创作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作品,重点分析陆云赋、文、诗的创作,探讨其创作得失。
During the Wei and Chin Dynasties (魏
    晋 ) Lu Yun ( 陆云 ) was well-known as Lu Ji in Tai Kang Literary Circles (太康文坛) , and wa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ry writers originated from Lu Family ( 陆氏家族) .
    His main idea was Confucianism Living during the Western Chin Dynasty ( 西晋 ) , he was immersed in Metaphysics(玄学/形而上学 ) to some extent. He inherited the best traditions of the family culture, had thick homeland complex, and honestly served his master. But he could not keep himself away from disasters and finally he was killed innocently. He was good at writing Prose
    (文) and Fu or Verse Essay(赋), and also could write poems. He seeked the beauty on artistic forms, and to a degree, showed the tendency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 in the writing. He got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was less than that of Lu Ji. Qing Xing(it refers to the literary idea of seeking flowery language, concise language, and expressing authentic emotions,清省) was the core of his literary idea. He advocated Fu Qing Er Yan (it refers to a literary view of revealing true f
    eelings,
    附情而言) and Qing Wen (it refers to articles which must revealing true feelings, 情文).The literary idea that was a clear stream 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Western Chin in which many writers seeked flowery language greatly influenced many literary critics.
    Past researches on Lu Yun are very few, and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literary theories or poem criticism, etc. But they are not deep,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My thesis is based on past researches, and trys to study Lu Yun, his creative work and his literary idea in a possibly objective wa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Lu Yun research. Based on poems, prose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life and background of Lu Yun to the reader. Meanwhile, it describes the aspects of Lu Yun research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econd part examines Lu Yun and his family. This part analyses the causes of formation and contents of Lu Family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u Yun. Based on this, it compares the literary ideas between Lu Yun and his brother Lu Ji.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Lu Yun's literary works and the literary trends of thought of the Western Chin, places emphasis on Lu Yun's Fu, Prose and Poem, and studys Lu Yun'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literary creation.
引文
[1]本论文纪事多用晋代纪元,皆阴历,括号内注明公元纪年。
    [2]《文心雕龙·时序篇》说:“然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3]见钟嵘《<诗品>序》,《诗品集注》页20。
    [4][8][16][17][18][73][93][94][116][120]见《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页1481—1487。
    [5]陆云的诗文可能在西晋已有散佚。东晋葛洪说:“吾见二陆之文百许卷,似未尽也。”(见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页2132)《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集)载“晋清河太守《陆云集》十二卷”,附注“梁十卷,录一卷”。(页1063)到梁代陆云诗文结集,卷数不一,可能又有散佚。《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皆为十卷。现存的《陆云集》,最早的辑本是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一二00年)华亭县学刻《陆士龙文集》十卷本。《陆云集》有十卷本(华亭县学刻本)、八卷本(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四卷本(明薛应旃辑《六朝诗集》本)、二卷本(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八卷本、四卷本、二卷本均以十卷本为底本。现在比较完备的好的本子为黄葵点校本《陆云集》十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后有补遗和附录。本论文以黄校本为底本。另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陆云文集》也比较好。由黄葵、张姚黄标点,黄葵作序,附录中陆云传记资料增加了地方志和辞书部分,另增《陆氏家乘》。两书可参看。《陆云集》(黄葵点校本)附录《陆云传记资料》作“吾见二陆之文为评卷”,页190。
    [6]按:《陆云集》中如有“三首”而非“三章”字样,则视为三首(篇)。
    [7]按:具体地说,陆云应是吴郡吴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理由如次:一、陆机临死时说“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狐死首丘,华亭应即其故乡。二、《与陆典书书》(其十):“巨仁在此,华亭之望,以大人为宗主,宜令小大得分,亦崇洪业也”。华亭时为地望。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吴王封陆逊为华亭侯。(见《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页1345)
    
    四、宋徐民瞻《<晋二俊文集>叙》指出:“二陆,云间人也。”(见上海社会科学院版《陆机文集·陆云文集》)《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陆云自称“云间陆士龙”。云间即华亭。五、《世说新语·尤悔第三十三》余嘉锡笺疏(页898)引《元和郡县志》二十五日:“华亭县,华亭谷在县西三十里,陆逊、陆抗宅在其侧。逊封华亭侯。陆机曰‘华亭鹤唳’,此地是也。”《通鉴》八十五《注》曰:“华亭时属吴郡嘉兴县,界有华亭谷、华亭水。至唐始分嘉兴县为华亭县。今县东七十里,其地出鹤,士人谓之鹤窠。”
    [9][23]《晋书》卷五十四《陆云传》:刺史周浚召为从事,谓人曰:“陆士龙,当今之颜子也。”(页1482行5)
    [10]见《陆云集》卷三《兄平原赠》(其九)。
    [11]见《陆云集》卷三《答兄平原》。
    [12]“扬辉上京”,语出《陆云集》卷三郑丰答陆云诗《<鸳鸯>序》:“《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华亭鹤唳”语出{世说新语·尤悔第三十三》,亦见《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
    [13][21]见《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页1077。
    [14][76][83][154]见《晋书》卷五十四《陆机传》,页1467—1481。
    [15]见《晋书》卷五十五《张载传》传论,页1525,倒数行3。
    [19]见《陆云集》卷三郑丰《南山》。
    [20]司马(?)永熙元年(公元二九0年)八月被立为太子,元康九年(公元二九九年)十二月被贾后所废,次年被害于许昌。事见《晋书》卷四《惠帝纪》,页89、95、96。
    [22]《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集)著录:“晋豫章太守《夏靖集》二卷,亡。”(页1063)夏少明与夏靖当为同一人。
    [24][25][26][27][28]见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七《葛洪》,页2131—2132。
    [29][121]见《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页296、13。
    [30]按:太康、元康均可作为西晋文坛的代称。
    [31]见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
    [32][33][35]见《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36][37][40][41]见《陆云及其作品研究》附录一《历代对陆云之评价》。
    [38]按:《谷风》,黄葵点校本系于《四言失题》后六章(其五)。
    
    
    [39]见《魏晋南北朝诗精晶》。该书后记中书名作《魏晋南北朝诗精评》。下文两书:《古诗源》(清)沈德潜选,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古诗赏析》(清)张玉榖著,许逸民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2]刘书撰于1917年,朱书撰于1944年。
    [43]按:“士云”当为“士龙”之误。
    [44]见《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之《第八 皇甫谧、左思、挚虞》。
    [45]见《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6]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集)载:“吴王文学《郑丰集》两卷,录一卷”(页1063),又《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文士传》:“(郑胄)子丰,字曼季,有文学操行,与陆云善,与云诗相往反。司空张华辟,未就,卒。”(页1144)记载似乎矛盾。郑丰作吴王文学时间不明确。
    [47]如,《陆云集》黄葵校点本《前言》:“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人。”《影印宋本<陆士龙文集>》说明:“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见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宋本《陆士龙文集》)
    [48]如,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页131脚注。
    [49]如,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有读书札记一则《陆机的籍贯问题》。
    [50]见《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51]见《河北师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
    [52]见国学网魏晋南北朝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2年)。
    [53][97][92]]见《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页55、99。
    [54]见《文史哲》1982年第1期。
    [55]见《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第8期。
    [56]社会原因:玄谈影响“清省”美学思想的形成。个人原因:陆云本人“清正”,是玄谈家,谈吐简约有味。
    [57]缺陷:没有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探索文学创作的规律,没有脱离当时形式主义的风气。
    [58]陆云情感论的特质:个体性。形成原因:西晋前期,豪门骄纵,热衷富贵,慷慨豪情被炽热的世情取代,文学创作骨气不振。意义:架起了文学鉴赏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59]林芬芳将诗分为抒情系统和叙事系统,从体裁、修辞、声律三个方面探讨其形式。
    [60]林芬芳从“清省”的文学观、“主情”之内容——先情后辞、修辞声律之表现三方面来探讨陆云的文学理论。
    [61]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页20行1—3。
    [62]见《陆云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附录。
    [63][77]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页71。
    [64][78][86]见《后汉书》卷三十一《陆康传》(页1112-1114)。
    [65][66][80][90][70][71][72][85][87][105]见《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页1328-1329)、《陆瑁传》(页1336-1339)、《张温传》(页1329-1333)。
    [67][68][84][74][75][82][88][95][111]见《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页1343、1347、1360、1354。
    [69]见《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页2968。
    [79]见《陆云集》卷六《祖考颂》。
    [81][89][91][109][112][113]见《三国志》卷六十一《吴书·陆凯传》,页1399—1410。
    [96]见《文选》第一册,页203。
    [98][101]见《汉书》(班固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页1667-1668。
    [99]见《汉书》卷六十四上《朱买臣传》,页2791。
    [100]见《楚文化史》(张正明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页108。
    [102][103][106][107]见{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张昭传》、《顾雍传》。
    [104]见《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张紘传》,页1243。
    [108]按:例如,张承之女为陆景母。(见《三国志》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页1360)陆绩女郁生适张温弟白,白有才名。(见《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页1329)
    [110]见《沈约研究》(林家骊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页12。
    [114]见《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页777。
    [115]见《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方北辰著,北京: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页59。
    [117]见《晋书》卷七十七《陆晔传》(页2023)。
    [118]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集)著录:梁黄门郎《陆云公集》十卷;
    
    陈司农卿《陆琰集》二卷;陈少府卿《陆玠集》十卷;陈光禄卿《陆瑜集》十一卷(注:并录)。
    [119]按:一、《陆子》十卷,《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子)入道家类,以后的诸多史志或目录书也均将其归入道家类子书。这说明,《陆子》是一部道家思想著作。陆云的主体思想是儒学。而魏晋时候,由儒入道、儒道兼行的人不在少数。如何晏、王弼提倡玄学的同时,何晏主编有《论语集解》;王弼以道注儒,有《周易略例》、《周易六十四卦》、《论语释疑》等。则陆云在玄学浸染之下,而撰《陆子》之书,并不奇怪。此外,陆云撰《陆子》,或许有一种著子书以博取声名的思想在内。二、《陆子》和《晋书·陆云传》、《抱朴子》(佚文)所称《新书》当为一书。理由见徐公持{魏晋文学史》(页385)。三、今存《陆子》佚文,见《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长沙螂嬛馆补刻本)卷七十和《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清王仁俊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出版)。
    [122]按:《二祖颂》当指《祖考颂》。二祖即陆逊、陆抗。
    [123]见《文赋》。
    [125][166][126][139][127][132][128][135][129][149][131][133][134][144]
    [137][142][150][167][138][140][152][162][141][151][124][145][146][148][161]
    [153][157][158][159][163][169][164][165]分别见《与兄平原书》之五、六、二十、四、十一、十八、二十二、二十四、十四、二十一、十六、十、二十五、十五、三十、二十三、三十四、三十八。
    [130]按:《文心雕龙·养气篇》;“是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腠理无滞,虽非胎息之万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136]尚洁,《文心雕龙·定势篇》作“尚势”。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111):“尚势,今本《陆士龙集》作尚潔,盖草书势潔形近,初讹为潔,又讹为潔也。”
    [143]按:“正自清省无烦长”之“清”,宋庆元六年华亭县学刻本作“情”(黄葵点校
    
    本仍旧),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天启、崇祯间刻本)《陆清河集》则作“清”。(鸿程2002年8月校于国家图书馆)
    [147]见《文赋》。
    [155]见《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诗品》评潘岳时以为是谢混语。
    [156]按:《文心雕龙·明诗篇》:“至于张衡《怨篇》,清典可味。”“嵇志清峻。”“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茂先凝其清。”《颂赞篇》:“原夫颂惟典雅,辞必清铄。”《声律篇》:“又《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才略篇》:“魏文之才,洋洋清绮。”“张华短章,奕奕清畅。”“曹摅清靡于长篇。”《诗品》:班姬“‘团扇’短章,词旨清捷”。嵇康“托喻清远”。刘琨“善为凄戾之辞,自有清拔之气”。陶潜“文体省净,迨无长语”,“风华清靡”。由此可见,陆云“清省”文学思想对刘、钟二人的影响。
    [160][168][172][173][181][182]分别见《文心雕龙》之《情采篇》、《定势篇》、《熔裁篇》、《才略篇》、《序志篇》。
    [170]见《世说新语·赏语第八》。
    [171][184]见《魏晋文学史》,页383、332。
    [174]按:与王弼晤谈事系之于陆机,周国林《陆机、陆云思想趣向探微》称征引于《水经注》卷十六《谷水》。俞士玲《陆机兄弟享盛誉于中古文坛的文化观照》称征引于刘敬叔《异苑》。二人均将所引文与《晋书·陆云传》中陆云与王弼晤谈之文列举于文中。
    [185]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所收《陆清河集》多《羊肠转赋》一篇。张溥注云:“旧本混列《与兄平原书》中,今摘出。”比较《南征赋》与所谓《羊肠转赋》,显然,《羊肠转赋》是《南征赋》的初稿。其次,《与兄平原书》的第七封和被作为《羊肠转赋》的第九封,均提及“羊肠转时”,衔接很是紧密。所以,不能将《与兄平原书》(其九)列为《羊肠转赋》。
    [175][176][177]见《晋书》卷三《武帝纪》,页57、60、66。
    [178][183]见《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页75-80、84。
    [179]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册),页850。
    [180]见陆云《四言失题》前八章(其八)。
    [186]按:时间的确定据逯钦立先生《<文赋>撰出年代考》(见《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及各赋序言。具体地说,《愁霖赋》、《喜霁赋》、《登台赋》作于公元三0二年夏,
    
    《岁暮赋》作于公元三0三年初(阴历为三0二年岁末)。《南征赋》作于公元三0三年冬。《逸民赋》、《九愍》约作于公元三0二年。
    [187]“按晋魏以来”,黄葵校勘记曰:“晋魏”疑为“自魏”或“魏晋”之误。
    [188]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陆清河集题辞》。
    [189]见胡安顺《音韵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页26。
    [190]见《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页65。
    [191]见《附车茂安书》。
    [192]见《车茂安又答书》。
    [193]“足下此书”之“书”,《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页176)以为“《新书》”,似不妥。
    [194]“征东大将军”之“东”,黄葵据从刊本、汪本、叶本、张本作“西”(见《陆云集》页30)。今据华亭县学刻本、蒋方《陆机、陆云仕晋宦迹考》改回。
    [195]按:东晋李充《嘲友人》诗句“目想妍丽姿,耳存清媚音”直接取自《为顾彦先赠妇往返四首》(其一)“目想清慧姿,耳存淑媚音”。又元稹《离思》化用(其四)诗句。
    [196]陆机的《感时赋》、《思亲赋》、《怀土赋》、《行思赋》等感情浓烈,体现了对生活的较多的感悟。
    
    
    1、《中古文学文献学》刘跃进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3、《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本卷主编吴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4、《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马积高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古佚书辑本目录》孙启治、陈建华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6、《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许逸民、常振国编,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年版。
    7、《四库全书总目》(清)永路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8、《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国家档案局、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9、《陆云集》(晋)陆云著,黄葵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0、《陆机集》(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陆机文集·陆云文集》(合刊),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2、《陆士衡诗注》(晋)陆机著,郝立权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3、《三国志》(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陈乃乾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14、《后汉书》(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5、《晋书》(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6、《隋书》(唐)魏征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17、《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8、《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19、《中华姓氏谱》第28卷《陆姓卷》黄锡之著,北京:现代出版社,2002年版。
    20、《陆平原年谱》姜亮夫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1、《元和姓纂》(唐)林宝撰,嘉庆七年刻本。
    22、《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3、《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4、《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5、《诗品集注》(梁)钟嵘著,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6、《白话文心雕龙》刘勰著,郭晋稀译注,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27、《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编,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9、《文赋集释》(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曹植集校注》(魏)曹植著,赵幼文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1、《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明)张溥著,殷孟伦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3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郁沅、张明高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3、《魏晋南北朝诗精品(评)》黄明、郑麦、杨同甫、吴平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34、《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刘师培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5、《两晋诗论》邓仕樑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2年版。
    36、《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逯钦立遗著,吴云整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38、《陆云及其作品研究》林芬芳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7年版。
    39、《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40、《魏晋文学史》徐公持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胡阿祥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3、《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方北辰著,四川大学博士论文,1988年5月。
    44、《陆机兄弟享盛誉于中古文坛的文化观照》俞士玲著,南京大学94级博士论文。
    45、《江东陆氏家风与陆机的文学创作》张天来著,《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卷第4期,1999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