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投入灵魂与血肉的写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当代文坛上,刘醒龙是一位勤勉而多产的作家,他主要以小说创作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刘醒龙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渐趋稳定的过程。他曾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的作品,比如《黑蝴蝶,黑蝴蝶……》、‘大别山之迷’,是尽情挥洒想象力的时期,完全靠想象力支撑着,作者对艺术、人生缺乏具体、深入的思考,还不太成熟。第二个阶段,以《威风凛凛》为代表,直到后来的《大树还小》,这一时期,现实的魅力吸引了我,我也给现实主义的写作增添了新的魅力。第三个阶段是从《致雪弗莱》开始的,到现在的《圣天门口》。这个阶段很奇怪,它糅合了我在第一、第二个时期写作的长处而摈弃了那些不成熟的地方。”
     刘醒龙的小说立足乡土、书写现实、拷问灵魂、指正精神。他的小说既固守乡土,为寻找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而不懈追寻;又关怀现实,执着地书写普通大众的生命尊严和价值,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刘醒龙既有现实主义的冷峻,又有浪漫主义的风骨,在精神内核上又是传统而富有理想的。他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和对人性之美的不懈追求,以及骨子里力求文学作品的高贵优雅,使其小说中流露出温情脉脉、感人至深的人情味和平等意识,给予读者向上向美的审美感受和精神力量,赢得了社会大众的普遍喜爱。
     刘醒龙是一名传统执着的乡土作家。他坚守平民本位的文化立场,力图写出乡土小说的“哲学意识和历史感”,作品中体现出浓厚的民间意识。他让灵魂在城乡之间漂泊流浪,让情感在“老人崇拜”中尽情怀旧,在“地域逃离”与“精神返乡”中跋涉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刘醒龙的“精神家园”在传统、在乡土、在勤劳的父辈身上,但更多地还是在于作家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刘醒龙还是一名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包含着“积极的现实主义”、“温和的现实主义”、“批判的现实主义”三重特征,构筑了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体的立体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式。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拓展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充分展示了一名“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的现实关怀和人文情怀。
     刘醒龙不仅著作颇丰,而且还不时发表了关于小说创作的经验之谈和理论表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体现了一名职业作家对文学的独特认识和审美体会。读者经常可以看到刘醒龙关于文学功能、小说特征、语言艺术等方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到他关于高贵优雅的小说理想和大爱大善的小说主题的诸多阐述;而刘醒龙充盈平实的叙事风格和鲜活生动的小说语言,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Liu Xinglong is a diligent and prolific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andhe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by his novel. Liu Xinglong's novel creation hasexperienced a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stable process. He had his own work is dividedinto three stages: early stage works ", such as " black butterfly, butterfly......"' the DabieMountains mystery ' is the fullest imagination period, relies entirely on the imagination ofsupporting of art. The author is lack of concrete and in-depth thinking, not yet mature. Thesecond stage, with " majestic-looking " as the representative, until "the big tree is stillyoung"turn up. In this period, the realistic charms attracted me, and I also give realisticwriting added new charm. The third stage is dated from" To Chevrolet" to "the gate of theHoly day". This stage is very strange, which combines the strengths of my writing duringthe first and second period and discarded those are not ripe."
     Liu Xinglong's novels are based on the local, reflecting the reality, torturing the soul,and correcting the spirit. His novels not only stick to local, unremitting pursue to look forplaces of spiritual home;but also care reality, dedicating to write the general public lives ofdignity and worth, reflec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passion, tolerance and humanistic spiritof introspection. Liu Xinglong has the coldness of realism and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fromanticism. In the spirit of the kernel, he is traditional and full of ideals. His sincere loveof life and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the beauty of humanity, and he does his best to makethe literary works elegant, which make the novel midstream shows tender feelings, themilk of human kindness and equality consciousness. Given the readers the aestheticfeeling and spirit, has won the widespread public love.
     Liu Xinglong is a conservative local writer. He adhered to a civilian-based culturalstandpoint, trying to write out the Local Novels "philosophy of consciousness and a senseof history", and the literary works reflect the strong folk consciousness. He let the souldrifting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let emotion enjoy the nostalgia in "worship ofthe elderly", and trek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fled" and "the spiritual home" to find theideal spiritual home. Liu Xinglong's "spiritual home" lies in the traditional, in the local, andin the hardworking elder body, but more is still lies in the writer's colorful inner world.
     Liu Xinglong is also an ideal realism writer. His realistic writing has gone through a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contains triple characteristics:"positive realism","moderate realism", and "critical realism". And build "past-present-future" in one of thestereoscopic method of realistic writing. Through his own efforts, enriched and broadened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realism, fully demonstrated the concern for reality and humanefeelings of the "ideal and realism of writers".
     Liu Xinglong not only has abundant works, but aslo often publishes about the novelcre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expression, and many of them are valuable. Whichembodies a occupation writers'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 readercan often see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function, the novel characteristics, the languagearts, etc. They aslo can see him expound the novel ideal of noble and elegant and the noveltheme of love and kind. Liu Xinglong's filling plain narrative style and vivid novellanguage, also left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readers.
引文
①刘川鄂、邓雨佳:《刘醒龙:“高贵”文学理想大厦的精心构造者》,《中国作家》,2011年第9期,第118页。
    ①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1页。
    ②於可训:《刘醒龙专辑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59页。
    ③刘醒龙:《黑蝴蝶,黑蝴蝶》,《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①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1页。
    ③刘醒龙:《黄昏放牛(后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78页。
    ①樊星:《秋风醉了跋:生命中不可缺少之重》,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③王先霈:《你的位置在哪里?致刘醒龙、何存中》,《长江文艺》,1995年第4期,第64-65页。
    ①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②李萍:《刘醒龙: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25日。
    ①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1页。
    ②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①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①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1页。
    ①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2页。
    ②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61页。
    ①《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
    ②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刘醒龙:《过去是一种深刻》,《弥天·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①刘醒龙、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年第9期,第75页。
    ②转引自李鲁平:《<圣天门口>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纪要》,《文学报》,2005年12月22日。
    ③王春林:《刘醒龙小说创作论》,《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6期,第14页。
    ④刘川鄂、邓雨佳:《刘醒龙:“高贵”文学理想大厦的精心构造者》,《中国作家》,2011年第9期,第125页。
    ⑤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4期,第72页。
    ①李俊国:《厚重历史的个人化审美叙事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的叙事学意义》,《湖北日报》,2006年1月20日。
    ②术术:《刘醒龙:写作史诗是我的梦想》,《新京报》,2005年7月1日。
    ③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81页
    ④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1-83页。
    ⑤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5页。
    ⑥陈美兰:《对历史意义的追问与承担从<圣天门口>的创作引发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第138-139页。
    ①陈晓明:《对现代历史的彻底还原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第55页。
    ②李萍:《刘醒龙: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25日。
    ③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8页。
    ④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⑤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80页。
    ①胡孙华:《武汉作家刘醒龙摘取茅盾文学奖》,《长江日报》,2011年8月21日。
    ①王春林:《刘醒龙小说创作论》,《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6期,第6页。
    ②刘川鄂、邓雨佳:《刘醒龙:“高贵”文学理想大厦的精心构造者》,《中国作家》,2011年第9期,第118-119页。
    ③李修文:《进得此门的人有福了小记刘醒龙》,《时代文学》,2011年第7期,第54页。
    ①转引自沈嘉达:《论刘醒龙小说的文化品格》,《当代文坛》,1999年第3期,第42页。
    ②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75页。
    ③胡孙华:《武汉作家刘醒龙摘取茅盾文学奖》,《长江日报》,2011年8月21日。
    ④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后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本社1981年版,第512页。
    ①周作人:《旧梦·序》,《自己的园地》,北京:北新书局,1923年版,第153页。
    ②鲁迅1934年4月19日致陈烟桥信,《鲁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1页。
    ③茅盾:《西柳集》,《文学》,1934年,第3卷第5期。
    ①李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变及其研究批评》,《文艺评论》,2011年第1期,第74页。
    ②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示范》,《文艺研究》,2005年第8期。第7页。
    ①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75页。
    ④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⑤刘醒龙:《听笛》,《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⑥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⑦刘醒龙:《过去是一种深刻》,《弥天·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①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刘醒龙:《听笛》,《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7页。
    ①刘醒龙:《大树还小》,《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①刘醒龙:《大树还小》,《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②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③刘醒龙:《孔雀绿》,《刘醒龙文集·无数菩提》,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④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4页。
    ①胡殷红、刘醒龙:《关于<天行者>的问答》,《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5期,第131页。
    ②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59页。
    ①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②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61页。
    ③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②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61页。
    ③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刘醒龙:《一种文学的中国经验在突尼斯国际书展上的讲演》,《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
    ②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2页
    ③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1页。
    ④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4页。
    ⑤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⑥刘醒龙:《我们如何面对高贵》,《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79页。
    ⑦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⑧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①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②贺仲明:《平民立场的现实审察论刘醒龙近期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93页。
    ③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①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②转引自张炯:《深入反映城乡之间的历史脉动兼评刘醒龙、何申、关仁山的若干小说》,《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第47页。
    ③段崇轩:《聚焦新的农民形象》,《雨花》,2006年第7期,第30页。
    ①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33页。
    ②刘醒龙:《村支书》,《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③刘醒龙:《大树还小》,《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④刘醒龙:《寂寞歌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⑤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6页。
    ①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3页。
    ②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3页。
    ③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60页。
    ④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①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1期,第89页。
    ②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5-16页。
    ①刘醒龙:《历史是当下的心灵》,《齐鲁晚报》,2005年10月4日。
    ①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60页。
    ②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构建》,《现代哲学》,2009年第3期,第8页。
    ③刘醒龙、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年第9期,第74页。
    ①刘醒龙:《<秋风醉了>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刘醒龙:《大路朝天》,《青年文学》,1996年第2期,第63页。
    ①刘醒龙:《孤独圣心》,《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③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④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①丁菲菲、余江涛、邓云涛:《刘醒龙做客地大:“天才就是明白自己干不了什么”》,《长江日报》,2010年12月11日。
    ②刘醒龙:《大路朝天》,《青年文学》,1996年第2期,第63页。
    ①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刘醒龙:《大路朝天》,《青年文学》,1996年第2期,第63页。
    ③刘醒龙:《孤独圣心》,《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刘醒龙:《大路朝天》,《青年文学》,1996年第2期,第64页。
    ①刘醒龙:《<秋风醉了>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②刘醒龙:《白雪满地》,《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6页。
    ③刘醒龙:《黄昏放牛》,《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①刘醒龙:《信仰的力量》,《延河》,1996年第4期,第69页。
    ①刘醒龙:《荒野随风·序》,北京: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③刘醒龙:《刘醒龙文集自序》,转引自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①刘醒龙:《刘醒龙文集自序》,转引自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163页。
    ②刘醒龙:《圣天门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2页。
    ④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86页。
    ①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59页。
    ②胡殷红、刘醒龙:《关于<天行者>的问答》,《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5期,第130页。
    ①程世洲:《刘醒龙论血脉在乡村一侧》,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②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③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刘醒龙:《城市眼影》,《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316页。
    ②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2页。
    ①刘醒龙:《黄昏放牛》,《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②刘醒龙:《白菜萝卜》,《刘醒龙文集·疼痛温柔》,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406页。
    ③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①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9页。
    ②刘醒龙:《一只口琴的当代史》,《中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
    ①刘醒龙:《音乐小屋》,《中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
    ②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75页。
    ③刘醒龙:《城市眼影》,《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60-361页。
    ①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刘醒龙:《<白菜萝卜>自序》,《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鲁艳红:《阎连科出新书,纪念已被拆除的711号园》,《武汉晨报》,2012年4月12日。
    ①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
    ②刘醒龙:《一种文学的中国经验在突尼斯国际书展上的讲演》,《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
    ③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第79页。
    ①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②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第78页。
    ③雷达:《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年6月27日。
    ①《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6年第8期。
    ②《文学审美中的公民意识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6年第10期。
    ③杨剑龙:《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130页。
    ④朱向前、肖复兴:《96收获与97展望关于“现实主义小说回流”的对话》,《文艺报》,1997年3月4日。
    ①孔范今:《重识现实主义》,《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第85页。
    ②萧夏林:《泡沫的现实和文学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北京文学》,1997年第6期,第59、60页。
    ③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43页。
    ④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3页。
    ①李鲁平:《“现实主义冲击波”大家谈》,《武汉晚报》,1997年1月7日。
    ②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8页。
    ③周毅、刘醒龙:《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年第8期,第71页。
    ①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2页。
    ②萧夏林:《泡沫的现实和文学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北京文学》,1997年第6期,第60、61页。
    ③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第45页。
    ④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3页。
    ①贺仲明:《平民立场的现实审察论刘醒龙近期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3期,第96页。
    ②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1期,第90页。
    ③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①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8页。
    ①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②李萍:《刘醒龙: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25日。
    ①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6页。
    ②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③韩耀禧:《雅趣乡音凤凰琴近访作家刘醒龙》,《文学报》,1995年9月21日。
    ④李萍:《刘醒龙: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深圳特区报》,2011年11月25日。
    ⑤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①《下去走走有好处访作家刘醒龙》,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5日。
    ②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52页。
    ①刘醒龙:《暮时课诵》,《刘醒龙文集·无树菩提》,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337页。
    ①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6页。
    ②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③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5页。
    ④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1页。
    ①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76页。
    ②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6期,第59页。
    ③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4页。
    ①朱玲:《真正的文字无需炒作》,《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
    ②刘醒龙:《村支书》,《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①刘醒龙:《分享艰难》,《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②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8页。
    ③《2012宁夏高考理科状元: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现代教育报》,2012年6月20日。
    ①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作家刘醒龙印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7月11日。
    ②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
    ③丁帆:《一个痛失道德和良知的新的艺术雕像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读札》,《小说评论》,2001年第6期,第54、57页。
    ①刘醒龙、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年第9期,第74、76页。
    ①《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12年3月15日。
    ②刘醒龙、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年第9期,第74、76页。
    ③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第51页。
    ④戴翊:《直面历史》,《弥天·后记》,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⑤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6页。
    ①朱凯:《消解“革命”的“圣战”读刘醒龙<圣天门口>》,《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38页。
    ①刘醒龙:《圣天门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刘醒龙:《圣天门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82页。
    ④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⑤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1页。
    ①汪政、洪治纲、朱小如:《民族叙事与史诗意味的凸显刘醒龙长篇新作<圣天门口>三人谈》,《文汇报》,2005年9月11日。
    ②刘醒龙:《天行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刘醒龙:《天行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胡殷红、刘醒龙:《关于<天行者>的问答》,《文学自由谈》,2009年第5期,第131页。
    ③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④傅华:《暧昧时代的精神叙事评刘醒龙的<天行者>》,《小说评论》,2009年第6期,第50页。
    ①卜昌伟:《刘醒龙推出<政治课>,关注知识分子官员品质》,《京华时报》,2010年3月26日。
    ①刘醒龙:《政治课》,长沙:湖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②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109页。
    ③刘醒龙:《一种文学的中国经验在突尼斯国际书展上的讲演》,《文艺争鸣》,2010年第19期。
    ④徐海波、李鹏翔:《刘醒龙:在悲凉和柔情中反思人性》,《深圳商报》,2011年8月25日。
    ①白烨:《历史叙述中的人文思考》,《文学自由谈》,2006年第2期,第142页。
    ②刘醒龙:《一个人说》,《长江文艺》,2004年第1期,第1页。
    ③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④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①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②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101页。
    ①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②刘醒龙:《历史是当下的心灵》,《齐鲁晚报》,2005年10月4日。
    ③刘醒龙:《刘醒龙作品精选·自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刘醒龙:《一个人说》,《长江文艺》,2004年第1期,第1页。
    ②胡孙华:《武汉作家刘醒龙摘取茅盾文学奖》,《长江日报》,2011年8月21日。
    ③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④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3页。
    ⑤周新民、刘醒龙:《和谐: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68页。
    ①转引自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35页。
    ②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75页。
    ③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④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⑤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2页。
    ①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82页。
    ②朱玲:《刘醒龙:真正的文字无需炒作》,《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
    ①刘醒龙:《我们如何面对高贵》,《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80页。
    ②刘醒龙:《小说是什么》,《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第71页。
    ③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刘醒龙:《我们如何面对高贵》,《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79页。
    ②朱玲:《刘醒龙:真正的文字无需炒作》,《北京青年报》,2006年5月29日。
    ③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年第4期,第83、85页。
    ②《下去走走有好处访作家刘醒龙》,中华读书报,2011年4月25日。
    ③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20页。
    ④刘醒龙:《为什么写彼岸是家园》,《中篇小说选刊》,1995年第1期。
    ①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①引自刘醒龙2010年12月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演讲手稿《我们的天赋》,该文尚未发表。
    ②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①刘醒龙:《伤心苹果》,《刘醒龙文集·无树菩提》,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88页。
    ①刘醒龙:《圣天门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①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第79页。
    ①李贯通、陶纯:《充盈之美刘醒龙印象点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5期,第92页。
    ②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年第12期,第67页。
    ③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年9月19日。
    ①朱小如、刘醒龙:《血脉流出心灵史》,《文学报》,2005年7月21日。
    ②刘醒龙:《清水无香》,《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41页。
    ①刘醒龙:《村支书》,《刘醒龙文集·乡村弹唱》,北京: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③刘醒龙:《清水无香》,《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④周毅、刘醒龙:《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年第8期,第70页。
    ①周毅、刘醒龙:《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年第8期,第70页。
    ②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年8月10日。
    ①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年第3期,第19页。
    [1][法]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5
    [2][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4.7
    [3][美] 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0
    [4][英]罗杰·福勒.语言学与小说.於宁,徐平,昌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
    [5][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2.6
    [6][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判的观念.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1
    [7][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
    [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
    [9][法]瓦莱特.小说:文学分析的现代方法与技巧.陈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
    [10][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11][英]阿兰·思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冯建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4
    [12][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13][美]迈克尔·莱恩: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赵炎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14][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卢丽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
    [15]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北京:北新书局,1923.9
    [16]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
    [1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7
    [18]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8
    [19]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5
    [20]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9
    [21]肖鹰.形象与生存审美时代的文化理论.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9
    [22]孔范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6
    [23]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
    [2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5]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7
    [26]何锡章.何锡章自选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
    [27]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9
    [28]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0
    [29]程世洲.血脉在乡村一侧刘醒龙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1
    [30]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
    [31]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32]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3]贺仲明.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5
    [34]雷达.思潮与问题:20世纪末小说观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5
    [35]杨立元.新现实主义小说论.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12
    [36]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1
    [3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38]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域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
    [39]丁帆.重回“五四”起跑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
    [40]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1]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
    [4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43]繁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44]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45]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9
    [46]孟繁华.文学的风景.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4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48]杨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0
    [49]刘醒龙.威风凛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11
    [50]刘醒龙.至爱无情.北京:群众出版社,1995.7
    [51]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8
    [52]刘醒龙.寂寞歌唱.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1
    [53]刘醒龙.无树菩提.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97.1
    [54]刘醒龙.荒野随风.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97.1
    [55]刘醒龙.疼痛温柔.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97.1
    [56]刘醒龙.乡村弹唱.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1997.1
    [57]刘醒龙.往事温柔.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3
    [58]刘醒龙.爱到永远.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8
    [59]刘醒龙.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刘醒龙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
    [60]刘醒龙.市府警卫.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9
    [61]刘醒龙.痛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4
    [62]刘醒龙.弥天.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4
    [63]刘醒龙.刘醒龙小说选城市眼影.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1
    [64]刘醒龙.刘醒龙小说选我们香港见.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1
    [65]刘醒龙.圣天门口(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66]刘醒龙.女儿是父亲前世栽下的玫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
    [67]刘醒龙.一滴水有多深.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1
    [68]刘醒龙.天行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69]刘醒龙.政治课(第一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1
    [70]韩耀禧.雅趣乡音凤凰琴近访作家刘醒龙.文学报,1995.9.21
    [71]雷达.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1996.6.27
    [72]李鲁平.“现实主义冲击波”大家谈.武汉晚报,1997.1.7
    [73]朱向前,肖复兴.96收获与97展望关于“现实主义小说回流”的对话.文艺报,1997.3.4
    [74]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作家刘醒龙印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7.11
    [75]术术.刘醒龙:写作史诗是我的梦想.新京报,2005.7.1
    [76]朱小如,刘醒龙.血脉流出心灵史.文学报,2005.7.21
    [77]汪政,洪治纲,朱小如.民族叙事与史诗意味的凸显刘醒龙长篇新作《圣天门口》三人谈.文汇报,2005.9.11
    [78]刘醒龙.历史是当下的心灵.齐鲁晚报,2005.10.4
    [79]李鲁平.《圣天门口》学术研讨会部分发言纪要.文学报,2005.12.22
    [80]李俊国.厚重历史的个人化审美叙事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的叙事学意义.湖北日报,2006.1.20
    [81]朱玲.真正的文字无需炒作.北京青年报,2006.5.29
    [82]刘醒龙,刘颋.文学应该有着优雅的风骨.文艺报,2006.8.10
    [83]韩春燕.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用疼痛的文字书写平凡的英雄.文艺报,2009.9.29
    [84]卜昌伟.刘醒龙推出《政治课》,关注知识分子官员品质.京华时报,2010.3.26
    [85]下去走走有好处访作家刘醒龙.中华读书报,2011.4.25
    [86]胡孙华.武汉作家刘醒龙摘取茅盾文学奖.长江日报,2011.8.21
    [87]徐海波,李鹏翔.刘醒龙:在悲凉和柔情中反思人性.深圳商报,2011.8.25
    [88]饶翔.刘醒龙:“我相信善和爱是不可战胜的”.文艺报,2011.9.19
    [89]曹静,刘璐.刘醒龙曾被人嘲笑“坐家”:我不是写作天赋高的人.解放日报,2011.11.25
    [90]李萍.刘醒龙:现实主义作品都是正面强攻.深圳特区报,2011.11.25
    [91]刘醒龙.为什么写彼岸是家园.中篇小说选刊,1995(1)
    [92]刘醒龙.信仰的力量.延河,1996(4)
    [93]刘醒龙.现实主义与“现时主义”.上海文学,1997(1)
    [94]刘醒龙.浪漫是希望的一种答丁帆.小说评论,1997(3)
    [95]刘醒龙.仅有热爱是不够的.当代作家评论,1997(5)
    [96]俞汝捷,刘醒龙.由《大树还小》引发的对话.江汉论坛,1998(12)
    [97]刘醒龙,葛红兵.只差一步是安宁.上海文学,2002(9)
    [98]刘醒龙.一个人说.长江文艺,2004(1)
    [99]周毅,刘醒龙.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8)
    [100]周新民,刘醒龙.当代文学的精神再造刘醒龙访谈录.小说评论,2007(1)
    [101]刘醒龙.我们如何面对高贵.文艺争鸣,2007(4)
    [102]胡殷红,刘醒龙.关于《天行者》的问答.文学自由谈,2009(5)
    [103]刘醒龙,姜广平.“历史的品质几乎就是心灵的品质”.西湖,2010(4)
    [104]刘醒龙.一种文学的中国经验在突尼斯国际书展上的讲演.文艺争鸣,2010(19)
    [105]斯冬.一个新的生活层面的展示“刘醒龙作品讨论会”在京召开.小说月报,1992(10)
    [106]彭韵倩.从迷的追寻到人的写真评刘醒龙的小说创作.文学评论,1993(5)
    [107]丁永淮.一片充满生机的青翠草木评刘醒龙近年的小说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4)
    [108]李明全.文明与愚昧两种“威风”的较量读刘醒龙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当代作家评论,1995(2)
    [109]王先霈.你的位置在哪里?致刘醒龙,何存中.长江文艺,1995(4)
    [110]於可训.愚昧与野性的悲剧《威风凛凛》漫论.小说评论,1996(1)
    [111]周毅.心如明镜台刘醒龙作品联想.上海文学,1996(1)
    [112]张炯.深入反映城乡之间的历史脉动兼评刘醒龙,何申,关仁山的若干小说.小说评论,1996(1)
    [113]现实主义再掀“冲击波”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6(8)
    [114]文学审美中的公民意识编者的话.上海文学,1996(10)
    [115]丁帆.论文化批判的使命与刘醒龙的通信.小说评论,1997(3)
    [116]李鲁平.生命的意义源泉及对劳动的审美评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小说评论,1997(3)
    [117]徐兆淮.激情·体验·超越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阅读随想.小说评论,1997(3)
    [118]李贯通,陶纯.充盈之美刘醒龙印象点滴.当代作家评论,1997(5)
    [119]贺仲明.平民立场的现实审察论刘醒龙近期小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7(5)
    [120]萧夏林.泡沫的现实和文学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北京文学,1997(6)
    [121]何言宏.现世空间的批判与重组刘醒龙的两部长篇及相关话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11)
    [122]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文学评论,1998(4)
    [123]曾军,李骞,余丽丽.分享“现实”的艰难刘醒龙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6)
    [124]刘安海.居安思危与作家的某种预演读刘醒龙新作《心情不好》.长江文艺,1998(6)
    [125]沈嘉达.现实主义品格·乡村情怀·生命意义刘醒龙小说解读.小说评论,1999(2)
    [126]沈嘉达.论刘醒龙小说的文化品格.当代文坛,1999(3)
    [127]杨剑龙.论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审美风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28]程世洲.现代审美视野中的新景观:刘醒龙“新乡土话语”的叙事分析.当代文坛,2000(5)
    [129]韩青松,杨立元.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刘醒龙小说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5)
    [130]李正武.对乡土中国的深切忧患.出版科学,2001(3)
    [131]丛友干.漂泊无着的灵魂之旅论刘醒龙小说中主观浪漫与客观现实的悖离.当代文坛,2001(5)
    [132]丁帆.一个痛失道德和良知的新的艺术雕像刘醒龙长篇小说《痛失》读札.小说评论,2001(6)
    [133]沈嘉达.由信念伦理滑向责任伦理的真实书写刘醒龙小说片段.当代文坛,2002(5)
    [134]李遇春.走出“文革”叙事的迷惘从阎连科和刘醒龙的二部长篇新作说起.小说评论,2003(2)
    [135]罗关德.风筝与土地:20世纪中国文化乡土小说家的视角和心态.文学评论,2005(4)
    [136]贺仲明.论中国乡土小说的二重叙事困境.浙江学刊,2005(4)
    [137]许琦.描画城市的眼影读刘醒龙小说集《城市眼影》.长江文艺,2005(6)
    [138]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文艺研究,2005(8)
    [139]段崇轩.聚焦新的农民形象.雨花,2006(7)
    [140]於可训.刘醒龙专辑·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2007(1)
    [141]王光东.“乡土世界”文学表达的新因素.文学评论,2007(4)
    [142]刘川鄂.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刘醒龙,陈应松为例.文艺争鸣,2007(8)
    [143]孔范今.重识现实主义.小说评论,2008(3)
    [144]庞立生,王艳华.精神生活的物化与精神家园的当代构建.现代哲学,2009(3)
    [145]丁帆.对转型期的中国乡土文学的几点看法.文学教育,2010(2)
    [146]何锡章,陈洁.现实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化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10(5)
    [147]李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叙事新变及其研究批评.文艺评论,2011(1)
    [148]王春林.刘醒龙小说创作论.扬子江评论,2011(6)
    [149]李修文.进得此门的人有福了小记刘醒龙.时代文学,2011(7)
    [150]刘川鄂,邓雨佳.刘醒龙:“高贵”文学理想大厦的精心构造者.中国作家,2011(9)
    [151]王春林.对20世纪中国历史的消解与重构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小说评论,2005(6)
    [152]白烨.历史叙述中的人文思考.文学自由谈,2006(2)
    [153]李遇春.庄严与吊诡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南方文坛,2006(5)
    [154]孟繁华.小说是作家的一个梦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中国读书评论,2006(5)
    [155]朱凯.消解“革命”的“圣战”读刘醒龙《圣天门口》.潍坊学院学报,2006(5)
    [156]陈美兰.对历史意义的追问与承担从《圣天门口》的创作引发的思考读.当代作家评论,2006(6)
    [157]洪治纲.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当代作家评论,2006(6)
    [158]张志忠.宏大叙事,革命反省与圣教质询《圣天门口》简评.当代作家评论,2006(6)
    [159]周毅.觉悟关于《圣天门口》的通信.上海文学,2006(8)
    [160]周新民.《圣天门口》:现实主义新探索.小说评论,2007(1)
    [161]施战军.人文魅性与现代革命交缠的史诗评刘醒龙小说《圣天门口》.文艺争鸣,2007(4)
    [162]宋炳辉.《圣天门口》的史诗品格及其伦理反思.文艺争鸣,2007(4)
    [163]张未民,陈思和等.追求历史的还原或建构《圣天门口》座谈会纪要.文艺争鸣,2007(4)
    [164]罗兴萍.《黑暗转》与《圣天门口》的互文性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7(6)
    [165]汪政,刘醒龙.恢复“现实主义”的尊严汪政,刘醒龙对话《圣天门口》.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2)
    [166]何平.革命地方志·日常性宗教·语言关于《圣天门口》的几个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2)
    [167]朱向前,傅逸尘.“诗意的现实主义”与“超越性”的历史叙事关于刘醒龙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的对话.艺术广角,2008(2)
    [168]於可训.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4)
    [169]陈晓明.对现代历史的彻底还原评刘醒龙的《圣天门口》.扬子江评论,2009(2)
    [170]尹正保.荒芜英雄路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当代文坛,2009(6)
    [171]傅华.暧昧时代的精神叙事评刘醒龙的《天行者》.小说评论,2009(9)
    [172]王春林.良知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南方文坛,2010(1)
    [173]冯晓.知识分子立场的坚守与重构评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小说评论,2010(1)
    [174]洪治纲,张婷婷.乡村启蒙的赞歌与挽歌论刘醒龙的长篇新作《天行者》.文艺争鸣,2010(3)
    [175]何言宏.乡村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读札.扬子江评论,2011(6)
    [176]汪政,晓华.一个作家的乡村政治学,2010(6)
    [177]陈海英.评刘醒龙新作《政治课》.小说评论,2010(6)
    [178]杨建龙,陈海英,蒋进国.官场病态与理想坚守刘醒龙长篇小说《政治课》三人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