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罗兰·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罗兰·巴特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四次转变:“形式主义者”一一结构主义者—后结构主义者——文化巴特。通过研究近三十年中国文论发展状况,我们发现巴特“形式主义者”形象出现在革命工具主义与审美自主主义的话语转换期,结构主义者形象处于审美特征论时期,后结构主义者形象迎合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家形象的出现适逢消费文化的兴起。
     巴特在中国的形象转变与中国文论的发展密切相关。80年代初期,巴特文论趁着“方法论”的热潮引入中国,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资源参与了革命工具主义与审美自主主义的论战。巴特符号学科学阶段的作品被最先译介研究界通过借鉴巴特结构主义批评对线性、孤立、单一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反思。80年代中后期,由于文艺学学科自主意识的增加,研究界运用巴特文论重新认识了语言与文学及世界的关系。90年代,中国出现新的文艺思潮,文学及其文化实践不再依凭意识形态,放弃对永恒价值观念的追问。巴特文论参与了对“主体”、“历史”的解构。“作者死了”、“文本理论”、“零度写作”、《历史的话语》成为在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21世纪,由于消费文化、通俗文化的兴起,研究界关注的侧重点转移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研究方法及日记体、自传式写作,有学者认为巴特晚期由学者转型为作家。巴特思想在中国存在两次质的转变,从保守主义的方法论者到激进的知识分子到敢于剖析自我的作家,我们不断发现前所未见的“新”巴特形象。巴特文论在中国接受的四个阶段与其自身的学术分期完全不同,巴特将自身的学术分期划分为:1953-1956年“社会神话”研究阶段,这一阶段致力于揭露资产阶级社会文化神话的运作机制;1957-1967年符号学科学阶段,这一阶段致力于建立结构主义符号学科学基础;1968-1980年“文本”阶段,这一阶段关注结构的差异性和符号的不稳定性,致力于通过写作达到文本的快乐。在西方学者眼中,巴特思想具有一致性。解码,揭秘意指过程,追逐文本的可写性,都是为了打破现存秩序永世长存的神话。巴特在中国学界的形象迥异于他在西方学界的形象,是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内因需求促成了巴特在中国的形象转变。因而,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即中国当代文论发展的一个侧影。
The image of Roland Barthes in China has changed four timesr'formalist'—structuralist——post-structuralist——critics of mass culture imag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we found that'formalist'image was in the conversion period between the revolution instrumentalism and aesthetic autonomy,the structuralist image appeared in the times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e post-structuralist image catered to the rise of post-modernism,Mass culture image coincided with the rise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image transformation of Barthe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In early1980s,Barthes'literary theory upsurge into china with 'methodology',as the development of Marx'literary theory resources,participating in the debate between the revolution instrumentalism and aesthetic autonomy.Works of scientific semiology were first translated, academic circles used structuralism criticism of Barthes to criticize the linear,isolated,single social history criticism.In late1980s,as the increase of self-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theory,academic circles made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r world. In1990s,China appeared new aesthetical standard,literature and culture no longer rely on Ideology,giving up pursuing the eternal values. Barthes'literary theory was involved in deconstructing the'subject、'history'、'death of author'、'theory of text'、'degree writing Zero'、 historical discourse were popular in the articles of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ture review.In21century,since the consumer culture、mass cultur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shifted to the method of cultural semiology and diary,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ome scholars thought that Barthes change from scholar to author.Barthes'thought occurred two qualitative mutation in China,from the conservative method theorists to radical intellectuals to author,we had discovered a previously unknow'new'Barthes. Four periods of Roland Barthes'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his own academic stage,his own academic stage as follows:1953-1956'social mythology'stage, dedicating to exposing the bourgeois society cultural myth operation mechanism;1957-1967scientific semiology stage,1968-1980, commit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ructuralism semiotics science foundation; textuality stage, paying attention to structure difference and the instability of sign,pursuing pleasure of text through writing. From the point of west scholars,Barthes'thought had consistency,decoding,demystifing the signfiance,putting forward writing text,were to break the forever myth of the existing order.Barthes'image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image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ircle,which was because the dem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contributed to the image change of Barthes in China.By short,the reception history of Roland Barthes'literary theory in China w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引文
①李洁非:《文本与作者——一个小说叙述学难题》.《文艺理论》,1989年第4期,第46页。
    ①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57页。
    ①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②(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87页。
    ①张晓明:《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第124页。
    ①参见李幼蒸为“罗兰·巴尔特文集”撰写的附论《罗兰·巴尔特:当代西方文学思想的一面镜子》
    ① Jean-Paul Sartre. What Is LIteratwe,Tranlated by Bernard Frechtman.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9:P60.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21页。
    ①参见(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②(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③(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2页。
    ①(美)卡勒尔:《罗兰·巴尔特》.方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1-12页。
    ①(美)苏珊·桑塔格:《写作本身:论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82-183页。
    ②(法)罗兰·巴尔特:《小说的准备》.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①拉曼·塞尔登、彼得·威德森、彼得·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81页。
    ②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65页。
    ②(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347页。
    ①(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一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358页。
    ①(俄)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第362页。
    ②(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①袁可嘉:《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世界文学》,1979年第2期,第307-308页。
    ②(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一种活动》.袁可嘉译,《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第169页。
    ①参见李幼蒸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兰·巴尔特文集”总序
    ②(比)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①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文艺理论》,1983年第3期,第157页。
    ②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文艺理论》,1983年11期,第134页。
    ①邓丽丹:《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外国文学报道》,1983第1期,第23页。
    ①(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裕禾译,《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第17页。
    ②康林:《本文结构批评的“拿来”与发展》.《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第160页。
    ①钱中文:《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笔谈》.《文学评论》,1984第6期,第11-12页。
    ①张裕禾:《新批评——法国文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流派》.《外国文学报道》,1981年第3期,第7页。
    ①王泰来:《关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第125-126页。
    ②参见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裕禾译,《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17-31页。
    ①季红真:《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第14页。
    ①参见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第12-21页。
    ①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第74页。
    ②谢新龙:《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与叙事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44页。
    ③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第75页。
    ①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第75页。
    ②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文艺理论》,1983年第3期,第164-165页。
    ③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第72页。
    ④(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张小鲁译,《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6期,第11页。
    ①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年第6期,第75页。
    ②国内最初将text翻译为本文,即文本。
    ③(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页。
    ④(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53页。
    ①程晓岚:《法国形式主义批评简介》.《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第3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382页。
    ①张弘:《结构主义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文艺理论》1986第7期,第30页。
    ①张弘:《结构主义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文艺理论》1986第7期,第33页。
    ②(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①张弘:《结构主义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文艺理论》1986第7期,第34页。
    ①张隆溪:《结构的消失——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读书》,1983年第12期,第104页。
    ①伍蠡甫:《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1985年第3期,第59页。
    ①伍蠡甫:《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1985年第3期,第59页。
    ②邓丽丹:《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外国文学报道》,1983第1期,第23页。
    ①(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张小鲁译,《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6期,第13页。
    ①杜卫:《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美学思想》.《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54页。
    ②杜卫:《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美学思想》.《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55页。
    ①冯寿农:《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走向反结构主义》.《文艺争鸣》1991第2期,第68页。
    ①(法)罗兰·巴特:《论纪德和他的日记》/《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30页。
    ②(法)罗兰·巴特:《论纪德和他的日记》/《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32页。
    ①(英)特仑斯·霍克斯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意)乌蒙勃托·艾柯的《符号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法)皮埃尔·吉罗的《符号学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美)伊·库兹韦尔的《结构主义时代》,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美)罗伯特·休斯的《文学结构主义》,三联书店,1988年;(以色列)里蒙—凯南的《叙事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三联书店,1987年;(美)乔纳森·卡勒的《结构主义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法)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美)卡勒尔《罗兰·巴尔特》,三联书店,1988年;(法)米歇尔·福科《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法)若斯·吉莱莫·梅吉奥的《列维-斯特劳斯的美学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美)罗伯特·司格勒的《符号学与文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法)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美)卡勒的《索绪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张寅德选编的《叙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苏联)巴赫金的《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
    ①(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译者前言第23页。
    ②钱中文:《文学艺术中的“意识形态本性论”》(1984年)/《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①王元骧:《艺术的认识性和审美性》(1988)/《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②(法)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译者前言第29页。
    ①参见《读书》1985年第2、3期。
    ②参见孙绍振:《形象的三维结构与作家的内在自由》.《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
    ③刘心武:《关于文学本性的思考》.《文学评论》,1985年第4期。
    ①李廷揆:《略论罗朗·巴尔特的符号学》.《法国研究》,1986年第2期,第91页。
    ②李以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6期,第154页
    ③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第4期,第66页。
    ①李劫:《论小说语言的故事功能》.《上海文论》,1988年第2期,第10-17页。
    ①参见李劫《论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第110-118页。
    ②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0-221页。
    ①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页。
    ②陶东风:《文艺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艺术广角》,1993年第2期,第6页。
    ③程文超、王一川、伍晓明等:《语言问题与文学研究的拓展》.《文学评论》,1988年第2期,第57页。
    ①耿幼壮:《写作,是什么?——评罗兰·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21页。
    ②耿幼壮:《写作,是什么?——评罗兰·巴特的“写作”理论及文学观》.《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第21页。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②南帆:《主体与符号》.《文艺理论》,1991年第5期,第123页。
    ①南帆:《主体与符号》.《文艺理论》,1991年第5期,第127页。
    ②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5页。
    ①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批评与话语生产》.《文艺理论》,1997年第12期,第113页。
    ②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批评与话语生产》.《文艺理论》,1997年第12期,第113页。
    ①转引赵毅衡:《文学符号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第89页。
    ②转引自周宪罗务恒戴耘:《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8年,第223页。
    ①参见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美)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①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导言第1页。
    ②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第267-268页。
    ③耿占春:《语言的欢乐》//《现代汉诗》.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冬季卷。
    ④(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24页。
    ①刘安海、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袁鼎生主编:《文学理论基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钱剑平:《文学原理导读》,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余三定主编:《文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王一川主编:《文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欧阳友权:《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钱中文:《文学原理: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张利群主编《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赵炎秋主编:《文学原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
    ②南帆:《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导言第11页。
    ①参见(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①(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第91页。
    ①(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第91页。
    ①(法)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杨扬译,《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第86页。
    ①张颐武:《理想主义的终结——实验小说的文化挑战》.《北京文学》,1989年第4期,第10页。
    ①转引俞樟华、熊元义《近10年来文艺界三次论争的回顾与反思》.《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5期,第55-56页。
    ②1994年《读书》杂志连续5期开展了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本段总结了陈思和在会上的发言。
    ①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1-212页。
    ①汪玉柱舒友亚:《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主体身份危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10卷第1期,第27页。
    ②汪玉柱舒友亚:《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主体身份危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年第10卷第1期,第27页。
    ①(法)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5页。
    ②王干:《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山花》,1994年第6期,第62页。
    ①王干:《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山花》,1994年第6期,第64页。
    ①王干:《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山花》,1994年第6期,第65页。
    ①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64页。
    ①王岳川:《作者之死与文本欢欣》.《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第81页。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①南帆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410页。
    ①赵联成:《“主体”的陨落与消失——新写实小说新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2006年第41期,第33-34页。
    ②杨增和:《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向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第40页。
    ①参见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9页。
    ①(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04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4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7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3页。
    ②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8页。
    ①(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②傅翔:《伊甸园之门——新时期小说的空间透视》.《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第40页。
    ①傅翔:《伊甸园之门——新时期小说的空间透视》.《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第40页。
    ①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1页。
    ②王岳川:《作者之死与文本欢欣》.《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第79页。
    ①王岳川:《作者之死与文本欢欣》.《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第82页。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页。
    ②(法)罗兰·巴特:《结构主义活动》.张小鲁译,《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6期,第13页。
    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19-120页。
    ①陈晓明: 《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页。
    ①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120-121页。
    ①蔡洞峰:《文本的欢欣——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理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审美现代性》.《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第4期,第15-16页。
    ①王岳川:《作者之死与文本欢欣》.《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第77-78页。
    ①孟建伟:《在“介入”和“零度”的结合中认识写作》.《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4期,第141页。
    ①张颐武:《理想主义的终结——实验小说的文化挑战》.《北京文学》,1989年第4期,第6页。
    ①陈晓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文艺理论》,2004年第3期,第9页。
    ①陈晓明:《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九十年代文学流变的某种地形图》.《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第6页。
    ②陈晓明:《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九十年代文学流变的某种地形图》.《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第7页。
    ①(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
    ①南帆:《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理论》,1992年11期,第126页。
    ②参见南帆《文学话语的维度》.《文艺理论》,1995年第2期,第55-64页。
    ①南帆:《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1998年12期,第114页。
    ②南帆:《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文艺理论》,1994年第10期,第113页。
    ③南帆:《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文艺理论》,1994年第10期,第114页。
    ①南帆:《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文艺理论》,1994年第10期,第114页。
    ②南帆:《文学史与经典》.《文艺理论》,1998年12期,第117页。
    ①陈晓明:《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和文化危机》.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第354页。
    ①参见陈峰王海涛:《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第54-59页。
    ②张进:《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23页。
    ①张进:《新历史主义与语言论转向和历史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23页。
    ①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②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①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①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5页。
    ①参见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4页。
    (法)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导读第29页。
    ①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0页。
    ②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
    ①马驰:《叛逆的谋杀者——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要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8-39页。
    ①陈平:《罗兰·巴特的絮语——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述评》.《国外文学》,2001年第1期,第5-6页。
    ②(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①夏基松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年,第639-640页。
    ①贺晓波:《罗兰·巴特与恋人》.《书城》,2000年第1期,第26页。
    ①张智庭:《谈罗兰·巴特著述的翻译》.《文汇读书周报》,2001-06-09。
    ①殷企平:《谈“互文性”》.《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第45页。
    ②(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03页。
    ①高宣扬:《罗兰·巴特文化符号论的重要意义——纪念罗兰·巴特诞辰95周年和逝世30周年》.《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卷,第9-10页。
    ①陈阳:《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第47页。
    ①参见罗兰·巴特《符号的想象——罗兰·巴特评论集(二)》.陈志敏译,台北:“国立”编译馆,2008年235-246页。
    ②来洁:《从符号学角度思考艺术的价值——读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艺术理论》,2009年第5期,216页。
    ①(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①郝永华:《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7页。
    ①池筠:《车轮上的“神话”——丰田汽车广告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世界》,2010年第2期,第133页。
    ②万建中:《西王母神话的现代表达——读罗兰·巴特的<神话学>》.《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12-13页。
    ①(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0页。
    ①(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②张同铸:《晚年罗兰·巴特和他的“想象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0卷第4期,第546-548页。
    ③(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第119页。
    ①陈镭:《罗兰·巴特的“反日记”》.《荷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2卷,第1期,第41页。
    ②(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③(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3页。
    ①(法)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②张同铸:《晚年罗兰·巴特和他的“想象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547页。
    ①张念:《在絮语中沉默》.《山花》,2001年第8期,第61页。
    ②闻树国:《可怜楚楚——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时代文学》,1999年第2期,第167页。
    ①(法)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怀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①邵欣园:《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第77页。
    ①闵锐彭肜:《图像的编码与分层——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第152页。
    ①Roland Barthes, The Fashion System[1967], translated by Matthew Ward and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83, PP290 - 291.
    ①李拓:《罗兰·巴特的日常生活理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101页。
    ①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10期,第50-51页。
    ②lRoland Barthes, The Fashion System[1967], translated by Matthew Ward and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1983, P38.
    ①(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①(法)罗兰·巴特:《中性》.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44页。
    1、罗兰·巴特:《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理论译文集》(张文杰编),李幼蒸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2、罗兰·巴特:《结构主义——一种活动》,袁可嘉译,《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第166-169页。
    3、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裕禾译,《外国文学报道》,1984年第4期,第17-31页。
    4、罗兰·巴特:《文学与元语言》、《符号的想象》、《作家与写作者》、《结构主义活动》、《两种批评》、《什么是批评》、《文学与意指》,张小鲁译,《真实的效果》邓丽丹译,《外国文学报道》1987年第6期,第1-31页。
    5、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第91-97页。
    6、罗兰·巴特:《从作品到文本》,杨扬译,蒋瑞华校,《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5期,第86-90页。
    7、罗兰·巴特:《S/Z》,屠友祥选译,《上海文论》,1990年第2期,第73-80页。
    8、罗兰·巴特:《不存在罗布一格里耶流派》、《文学和不连续性》,杨宁宁,张小鲁校,《外国文艺》,1990年第4期,第233页-252页。
    9、罗兰·巴特:《如实的文学》、《物的文学》,杨宁宁译,张小鲁校,《上海文论》,1991年第1期,第73-80页。
    10、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谈瀛洲译,《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第59-62页。
    11、罗兰·巴特:《中国怎么样》,王立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91157/
    12、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13、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14、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黄天源译,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
    15、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6、罗兰·巴特:《恋人絮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汪耀进、武佩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罗兰·巴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18、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19、罗兰·巴特:《批评与真实》.温晋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20、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21、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敖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22、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
    23、罗兰·巴特:《文之悦》.屠友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24、罗兰·巴特:《明室——摄影纵横谈》.赵克非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25、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批评文集之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26、罗兰·巴特:《罗兰·巴特自述》.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7、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罗兰·巴特:《米什莱》.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罗兰·巴特:《埃菲尔铁塔》.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罗兰·巴特:《符号学历险》.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罗兰·巴特:《如何共同生活》.张智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3、罗兰·巴特:《中性》.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4、罗兰·巴特:《小说的准备》.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35、罗兰·巴特:《萨德傅立叶罗犹拉》.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6、罗兰·巴特:《物体世界——罗兰·巴特评论集(一)》、《符号的想象——罗兰·巴特评论集(二)》.陈志敏译,台湾:“国立”编译馆,2008年。
    37、 Roland Barthes:Image Music Text · essays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Stephen Heath,Great Britain:Fontana Press,1977.
    38、 Roland Barthes:The fashion system · translated by Matthew Ward and Richard Howard,New York:Hill and Wang.
    39、 Roland Barthes:Roland Barthes Roland Barthes ·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Loy Angeles:Unversity of Calfornia Press.
    40、 Roland Barthes:Elements of Semiology · translated by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New York:Hill and Wang.
    41、 Roland Barthes:Mythologies · translated by Annette Lavers, New York:The Noonday Press.
    42、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刘峰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4、乔纳森·卡勒尔:《罗兰·巴尔特》.方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45、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46、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47、罗伯特·司格勒斯:《符号学与文学》.谭大立、龚见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48、波利亚科夫编:《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佟景韩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49、路易一让·卡尔韦:《结构与符号——罗兰·巴尔特传》.车槿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0、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
    51、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52、铃村和成:《巴特:文本的愉悦》.戚印平、黄卫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年。
    53、袁可嘉:《结构主义文学理论述评》,《世界文学》,1979第2期,第307-312页。
    54、罗芄:《纪念著名文艺理论家罗兰·巴特》/柳鸣九编《萨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515-519页。
    55、张裕禾:《《新批评——法国文学批评中的结构主义流派》,《外国文学报道》,1981年第3期,第6-10页。
    56、王泰来:《关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第2期,第124-130页。
    57、张隆溪:《结构的消失——后结构主义的消解式批评》,《读书》,1983第2期,第95-105页。
    58、张隆溪:《语言的牢笼——结构主义的言学和人类学》,《读书》,1983第9期,第113-122页。
    59、邓丽丹:《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外国文学报道》,1983第1期,第18-23页。
    60、程晓岚:《法国形式主义批评简介》,《外国文学报道》,1984第4期,第1-6页。
    61、季红真:《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第10-17页。
    62、伍蠡甫:《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若干流派》,《文艺报》,1985第3期,第57-61页。
    63、程代熙:《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文艺观》,《文艺争鸣》,1986第6期,第72-75页。
    64、李廷揆:《略论罗朗·巴尔特的符号学》,《法国研究》,1986第2期,第89-96页。
    65、张弘:《结构主义对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文艺理论》,1986年第7期,第29-33页。
    66、李以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当代文艺思潮》,1987第6期,第152-157页。
    67、王宁:《后结构主义与分析批评》,《文学评论》,1987第6期,第143-150页。
    68、戈华:《罗兰·巴特的本文理论》,《文学评论》,1987第5期,第163-168页。
    69、康林:《文本结构批评的“拿来”与发展》,《文学评论》,1987第5期,第159-168页。
    70、李劫:《论小说语言的故事功能》,《上海文论》,1988第2期,第10-18页。
    71、李劫:《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语言结构》,《文学评论》,1988第5期,第110-118页。
    72、耿幼壮:《写作,是什么?》,《外国文学评论》,1988第3期,第18-24页。
    73、李洁非、张陵:《“再现真实”——一个结构语言学的反诘》,《上海文学》,1988第2期,第73-78页。
    74、李洁非:《文本与作者——一个小说叙述学难题》,《艺术广角》,1989第1期,第38-45页。
    75、鲁枢元:《越超语言》,《文艺研究》,1989年第4期,第75-87页。
    76、张颐武:《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的语言问题》,《《文艺争鸣》,1990第4期,第8-12页,第5期,第49-55页,第6期,第51-55页。
    77、屠友祥:《罗兰·巴尔特和太凯尔团体》,《上海文论》,1990第2期,第70-72页。
    78、易江:《罗兰·巴尔特的语言哲学》,《法国研究》,1990第12期,第58-64页。
    79、韦遨宇:《中国古典文论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国外文学》,1991第2期,第198-208页。
    80、韦遨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读罗兰·巴特(叙述分析导论>》,《外国文学评论》,1991第1期,第32-39页。
    81、冯寿农:《罗兰·巴尔特:从结构主义走向反结构主义》,《文艺争鸣》,1991年第2期,第67-71页。
    82、李俊玉:《文学批评中的文本概念》,《上海文论》,1991第2期,第50-51页。
    83、南帆:《新写实主义:叙事的幻觉》,《文艺争鸣》,1992第5期,第38-46页
    84、南帆:《主体与符号》,《文艺争鸣》,1991第2期,第33-39页。
    85、南帆:《叙事话语的颠覆:历史和文学》,《文艺理论》,1994第10期,第103-114页。
    86、南帆:《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批评与话语生产》,《文艺理论》,1997第12期,第112-113页。
    87、李洁非:《小说叙事话语的语式与逻辑》,《文学评论家》,1992第1期,第4-10页。
    88、马驰:《结构主义文论的流变》,《上海文论》,1992第3期,第29-33页。
    89、严锋:《结构主义在中国》,《上海文论》,1992年第3期,第20-28页。
    90、杜卫:《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美学思想》,《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第54-58页。
    91、傅翔:《伊甸园之门——新时期小说的空间透视》,《文艺评论》,1994年第5期,第33-42页。
    92、魏家骏:《在中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学术研究》,1994第4期,第106-110页。
    93、王干:《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山花》,1994第6期,第62-65页。
    94、殷企平:《谈“互文性”》,《外国文学评论》1994第2期,第39-46页。
    95、闻树国:《孤独者的温柔之乡: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山花》,1995第8期, 第20-33页。
    96、闻树国:《可怜楚楚——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时代文学》,1999第2期,第164-175页。
    97、闻树国:《絮叨忧郁:罗兰·巴尔特<恋人絮语〉解读》,《山花》,1997第12期,第23-37页。
    98、王允道:《评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当代外国文学》,1996第4期,第63-68页。
    99、田志伟:《罗兰·巴特的美学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87-91页。
    100、曹元勇:《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52-59页。
    101、宁一中:《作者:是“死”去还是“活”着》,《国外文学》,1996第4期,第26-31页。
    102、兰珊珊:《也论“作者之死”》,《外国文学研究》,1997第4期,第22-25页。
    103、王岳川:《作者之死与文本欢欣》,《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第77-82页。
    104、孙绍振:《西方文论的引进和我国文学经典的解读》,《文学评论》,1999年第5期,第15-25页。
    105、贺晓波:《罗兰·巴特与恋人》,《书城》,2000年第1期
    106、李彬:《传播与符号:罗兰·巴尔特思想述略》,《国际新闻界》,2000第3期,第59-64页。
    107、陈阳:《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第46-50页。
    108、陈平:《罗兰·巴特的絮语——罗兰·巴特文本思想述评》,《国外文学》,2001年第1期,第3-10页。
    109、郭泉:《罗兰·巴特文论中的佛道思想》,《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第107-111页。
    110、顾梅珑:《“新写实”的零度审视及其审美意蕴》,《广西师院学报》,2001第4期,第36-40页。
    111、张念:《在絮语中沉默》,《芙蓉》,2001第5期,第61-64页。
    112、张智庭:《罗兰·巴特美学述论》,《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第68-75页。
    113、黄晞耘:《被颠倒的倒错——关于罗兰·巴特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第5-13页。
    114、黄晞耘:《罗兰·巴特思想的转捩点》,《世界哲学》,2004年第1期,第29-42页。
    115、孟建伟:《“介入”和“零度”的结合中认识写作》,《山西师大学报》,2004第2期,第137-142页。
    116、赵联成:《“主体”的陨落与消失——新写实小说新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8卷2006年第4期,第31-35页。
    117、张晓明:《巴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第2期,第119-127页。
    118、张晓明:《巴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25-136页。
    119、杨增和:《新写实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向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第38-41页。
    120、方汉泉:《“作者的死亡”: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47-53页。
    121、蔡洞峰:《文本的欢欣——罗兰·巴尔特零度写作理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审美现代性》《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第4期,第15-17页。
    122、来洁:《从符号学角度思考艺术的价值——读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艺术理论》,2009年第5期,第216页。
    123、李勇:《作者的复活——对罗兰·巴特和福科的作者理论的批判性考察》,《云南大学学报》,第9卷第7期,第64-70页。
    124、郝永华:《罗兰·巴特文学文化批评中的“神话学”方法》,《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205-211页。
    125、张智庭:《罗兰·巴特文艺符号学浅析——解读其<文艺批评文集>》,《文艺理论研究》,2009第2期,第73-81页。
    126、徐畅:《从罗兰·巴尔特看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嬗变》,《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156-157页。
    127、池筠:《车轮上的“神话”——一丰田汽车广告的符号学解读》,《新闻世界》2010年2期,第133-134页。
    128、汪玉柱、舒友亚:《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主体身份危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第26-29页。
    129、张富宝:《后时代“作者”的命运——对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一种解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49-53页。
    130、谢新龙:《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与叙事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41-47页。
    131、蒋传红:《罗兰·巴特论日本文化》,《社会科学论坛》,2010第9期,第182-186页。
    132、万建中:《西王母神话的现代表达——读罗兰·巴特的<神话学》,《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第10-13页。
    133、孙沛东:《消费主义与广告——以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10期,第48-51页。
    134、张同铸:《晚年罗兰·巴特和他的“想象物”》,《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0卷第4期,第546-549页。
    135、闵锐彭肜:《图像的编码与分层——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第150-152页。
    136、陈镭:《罗兰·巴特的“反日记”》,《荷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2卷第1期,第39-42页。
    137、邵欣园:《摄影艺术的哲学思考——读罗兰·巴特的<明室>》,《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第76-79页。
    138、李拓:《罗兰·巴特的日常生活理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97-103页。
    139、周宪:《罗兰·巴特的中国脸谱》,《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94-100页。
    140、高宣扬:《罗兰·巴特文论符号论的重要意义——纪念罗兰·巴特诞辰95周年和逝世30周年》,《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2期,第9-13页。
    141、钟晓文:《论罗兰·巴尔特的解构主义思想》[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5年。
    142、王丽芳:《论符号学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43、张祎星:《罗兰·巴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44、朱国华:《罗兰·巴特作者消亡思想评述》[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45、吕绍斐:《作者是否已经死去——论译者在翻译中的地位》[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146、徐蕾:《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广告的幽默》[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7年。
    147、杨简茹:《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探究-以<流行体系>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48、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149、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0、周宪等主编:《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1、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
    152、赵宪章:《文艺学方法论通论》.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53、马驰:《叛逆的谋杀者——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述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4、胡经之等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55、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156、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7、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8、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9、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60、夏基松编:《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年。
    161、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62、林秀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
    163、汪民安:《谁是罗兰·巴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64、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罗兰·巴特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5、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6、徐亮:《意义阐释》.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167、蒋国忠:《关于现实主义》,《上海文学》,1980第2期,第84-89页。
    168、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第3期,第55-58页。
    169、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当代文艺思潮》,1983第1期,第14-27页。
    170、程代熙:《给徐敬亚的公开信》,《文艺理论》,1983第11期,133-138页。
    171、礼谆、臻海:《非理性和“崛起的诗群》,《文艺报》,1983第11期,第10-17页。
    172、刘再复、钱中文、杨义等:《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笔谈》,《文学评论》1984第6期,第3-14页。
    173、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第6期,第11-26页,1986年第1期,第3-19页
    174、陈涌:《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文艺理论》,1986第8期,第33-43页。
    175、孙绍振:《论实践主体性、精神主体性、和审美主体性》,《文学评论》,1987第1期,第59-72页。
    176、王一川、程文超、伍晓明等:《语言问题与文学研究的拓展》,《文学评论》,1988第1期,第56-74页。
    177、王元骧:《反映论原理与文学本质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第1期,第4-17页。
    178、阳雨:《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人民日报》,1988年2月12日。
    179、林化:《大争鸣:李泽厚、刘晓波论争及其他》,《文艺争鸣》,1989第1期,第27-38页。
    180、张颐武:《理想主义的终结——实验小说的文化挑战》,《北京文学》,1989年第4期,第4-11页。
    181、陈墨:《“文本”与“入本”》,《《文艺理论》,1989第6期,第117-119页。
    182、董学文:《论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实质》,《求是》,1991第1期,第25-31页。
    183、陶东风:《文艺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艺术广角》,1993第2期,第4-17页。
    184、王蒙:《人文精神问题偶感》,《东方》,1994第5期,第45-50页。
    185、朱维铮《何谓“人文精神”?》,《探索与争鸣》,1994第10期,第30-32页。
    186、陈思和、王晓明、张汝伦等:《人文精神寻思录》,《读书》,1994年第4、5、6期。
    187、张颐武:《反寓言/新状态:后新时期文学新趋势》,《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第57-63页。
    188、蔡翔:《主体性的衰落》,《文艺争鸣》,1994第6期,第52-59页。
    189、陈晓明:《历史的误置:关于中国后现代文化及其理论研究的再思考》,《文艺争鸣》,1997第4期,第24-34页。
    190、陈晓明:《从虚构到仿真:审美能动性的历史转换》,《当代作家评论》1998第1期,第4-19页。
    191、陈晓明:《“历史终结”之后:九十年代文学虚构的危机》,《文学评论》1999第5期,第36-47页。
    192、俞樟华、熊元义:《近10年来文艺界三次论争的回顾与反思》,《理论与创作》,2001年第5期,第55-60页。
    193、金惠敏:《主体的沉浮与我们的后现代性》,《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第12-14页。
    194、陈晓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文艺理论》2004第3期,第7-15页。
    195、童庆炳:《走向新境:中国当代文学理论60年》,《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第6-30页。
    196、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97、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98、陈晓明:《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叙事和文化危机》.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年。
    199、老子:《老子注释及评介》.陈鼓应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00、庄子:《庄子今注今释》.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01、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02、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 湖南省美术出版社,1996年。
    203、瓦尔特·本雅明:《写作与就赎——本雅明文选》.李茂增、苏仲乐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
    204、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麒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05、福科:《詞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06、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207、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蒋梓骅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
    208、罗伯特·司格勒:《符号学与文学》,谭大立、龚见明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
    209、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210、伊·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从莱维·斯特劳斯到福科》.尹大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211、乔纳森·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12、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3、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214、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15、王岳川:《后现代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6、 Jean-Paul Sartre.What is Literature · translated from the franch by Bernard Frechtman,New York:Philosophical Library,1949.
    217、 Jonathan Culler:Literary Theory: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