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文言小说叙事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小说史中,宋代文言小说一直不受重视。鲁迅评论:“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以后,研究宋代文言小说的学者更是不多。夹杂在唐五代小说创作高峰期后,同时代又有新兴的“话本”,宋代文言小说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但并非毫无价值的。作为小说发展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无论是持褒义或贬义,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其实应该获得更高的重视。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叙事学、传播学、语言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去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艺术特色及演变的缘由。
     本论文共分五章,前三章谈论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与发展,后两章则谈论宋代小说发展的因由。
     第一章主要讨论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本章是属于分类法,把宋代文言小说依据其叙事归入五大类并加以分析,以方便分辨宋代文言小说的创作类型。本章根据小说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分为五节,前三节以谈论北宋小说叙事较多,后二节则较为集中分析南宋的文言小说。
     第二章是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艺术。叙事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一环,谈论小说不能避免谈论其叙事艺术。文言小说在史学的发展上演变而来,宋代文人们对小说的叙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回归到史学的认识,因此本章主要从史学观与小说观入手,探讨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
     第三章宋代小说语体的变化,从小说的语体出发,研究宋代文言小说语体浅俗化的缘由。本章首先谈论文言与白话的演变现象,进而对小说语体变化的影响。宋代文言小说较之前代的文言小说而言,其叙事语言中夹杂了大量的白话语体,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成。小说语体的变化直接地影响小说的艺术特色。因此本章大量地引用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去探讨。
     第四章谈论的是科举与文人对小说发展的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颠覆了宋代的社会阶层。贵族们不再永久性地保持他们的贵族地位,下层农、工、商,百姓阶层也有识字仕进的机会。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小说中也有反映。文言小说的作者阶层也开始有所改变,除了处于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以外,还有从下层社会上升的普通文人。他们原处于社会底层,对底层社会的熟悉,往往反映在小说里面,使宋代文言小说的内容更全面化。
     第五章“宋代文言小说地位的确立及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兴起”以宋代类书《太平广记》的编撰确立文言小说在宋代的地位,并推进了宋代文言小说的发展。宋人对小说的喜爱比起历朝历代更来得光明正大。他们不因为小说是不入流的文体而加以排斥,主要是因为统治者对小说也甚为欣赏,上行下效之风,把小说抬到一个较高的地位。宋代欣赏小说之风,也促使了小说理论的发展。文人士子们热衷于创作与谈论小说,较为系统的小说观念雏形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这些观念对宋代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不大,但却促进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s,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has always been neglected. Lu Xun once commented,"The works of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is mythical in nature. They are plain and lack literary embellishment. Its legend stems from the past and is not contemporary. They replicate the ancient but are far from that. And there is no originality." Thereafter, not many researchers take on the study of this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Trapped between the post-peak of the Five Dynasty and Tang Dynasty novel creation era and new emergence of "Colloquial Stories"(Hua Ben) in the same era,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seems to be placed in an awkward position. It is not of no value at all, however.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novel development,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should be given more importance, whether in good light or otherwise. This paper essentially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artistic feature and evolution origin of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through text-reading, study of narrative or story-telling, broadcasting,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history and knowledge of such.
     This thesis is written in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talk about the art of nar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whereas the last two chapters discuss the origin of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Chapter One primarily looks into the narration or story-telling of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This chapter adopts the means of analysis by categorization to identify the creative type of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ime, the novels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hases. The first three phases concern more on the narration of North Song Dynasty and the last two phase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art of narration or story-telling of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Story-telling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novels. The examining of the art of narration is thus inevitable. As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originat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studies, it is to a large extent that the art of narration scholars of the Song Dynasty use is founded in their knowledge of historical studies. This chapter therefore explores the narr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studies and novels.
     Chapter Three concerns about the change of (language) register in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to one that is non-classical or simplified. This chapter first addresses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and simplified language, which then proceeds to elaborate the effect of language register change in novels of this dynasty. In comparison to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efore its era, Song novels write mostly in simplified language. Such phenomenon did not happen overnight. It had gone through a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where the change of language style directly affected the artistic feature of its novels. Hence, this chapter probes on the subject matter by substantially bringing in the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scholar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s. Formul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has rocked the societal structure of Song Dynasty. The royalties no longer perpetually maintain their status, while lower levels of the society such as farmers, workers, business people and commoners are open to opportunities of literacy and intellectual progress.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uels societal development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novels as well. Besides the well-educated from the upper class, authors who write such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have begun to include normal scholars arising from lower level of the society. They came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would usually reflect this part of the society in their works, in so giving the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a fuller picture.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the "Status Establishment of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and Rise of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Theory". The "Anthology of Tales from Records in the Taiping Era" from Song Dynasty is extracted to look at the status establish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known also to have further contributed to the progress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 in this era. The Song citizen's love for novels has been more expressed compared to previous dynasties. They did not repel novels for being non mainstream mainly because the governors or rulers appreciate novels too. Swept by the winds of following by examples, the status of novels is elevated higher. The Song's trend of enjoying novels also fuels the development of fictional theory.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are passionate in creative production and discussing novels, under which a much systematic concept of novels is gradually shaped. These concepts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reation of So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but instea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s in its future times.
引文
① 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第30-37页。
    ①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上海:齐鲁书社,1980年,第93页。
    ①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375页。
    ①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790页。
    ②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10页。
    ③ 同上。
    ①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第一章《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与论述》,《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 李剑国著:《宋代传奇志怪叙录·前言》,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②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1页。
    ③ 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96页。
    ① 萧相恺:《宋元小说简史》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09页。
    ① 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1163页。
    ②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85页。
    ③ 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第1163页。
    ① 李献民、无名氏:《云斋广录、鸳渚志余雪窗谈异》,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页。
    ①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375页。
    ① 又名《树萱录》,晚唐无名氏所著。
    ② 见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19-210页所论及《续树萱录》一条。
    ②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医三”,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05页。
    ③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题解》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5页。
    ①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71页。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卷之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0页。
    ② 李剑国编撰:《宋代传奇集》,第446页。
    ③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3页。
    ①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9页。
    ②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52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29页。
    ②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二《祖宗圣训》“太宗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9-20页。
    ④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第三《祖宗圣训》“真宗皇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页。
    ⑤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09页。
    ① 沈松勤:《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3页。
    ② 《宋会要》职官三之五六。
    ③ [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一《吕公弼传》,第10213页。
    ④ [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一七《诸君子与王安石论新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09页。
    ① “隋炀三记”分记隋炀三事,鲜有重复,风格一致,当出同一人。《说郸》云《海山记》唐嗣名撰,陶宗仪多见唐宋古本,必有据。《四库提要》、《郑堂读书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皆以为宋人撰。今按隋炀之事晚唐盛傅,文十颇喜道之,罗隐尝有《迷楼赋》(见下),高彦休《唐阙史》佚文《炀帝纵鱼》事同《海山山》所载者,李匡文.镁资暇集》卷下云麻枯开汴河(见下),洵为店人所作。《青琐高议》所录传记小说,离多为北宋作品,但亦有唐人所作,如台州刺史宝弘余撰《广谪仙怨词净(前集卷二),录自唐末康骈《剧谈录》,故不得以《海山记》必出宋世也。(李剑国著《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95-896页)
    ② 章培恒先生认为此三篇出自宋代。(章培恒:《<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6-110页。)
    ① 转自李剑国:《宋代志怪小说叙录》,第304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13页。
    ② 段庸生:《劝惩与宋人传奇》,《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31-37页。
    ③ 苏舜饮:《上孙冲谏议书》
    ① [元]脱脱:《宋史》卷三一九,《列传》第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② 苏轼:《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全集》,
    ③ 王安石:《上人书》,《王文公文集》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4页。
    ④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叙录》,第7页。
    ⑤ 李剑国编转:《宋代传奇集》,第64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列传第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483页。
    ①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93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106页。
    ② 《乘异记》文中题《陶榖换眼》,《绀珠集》改题《安第三眼》。
    ① 转自李剑国著:《宋代志怪小说叙录》,第299页。
    ② 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下》,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1115页。
    ①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前言》,第20页。
    ①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劝善录拾遗》十五卷:“又不提撰人,疑亦明寂所纂,仅百事。”《文献通考·经籍考》中所载亦同。
    ② 转自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198页。
    ①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三“小说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97页。
    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四。
    ③ 同上。
    ① 王水照:《南宋文学史·代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①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前言》,第260页。
    ①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4页。
    ① 洪迈:《夷坚志补》卷六《周翁父子》。
    ② 洪迈:《夷间甲志》卷十三《妇人三重齿》。
    ③ 洪迈:《夷坚支葵》卷一《薛湘潭》。
    ④ 同上。
    ⑤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① 王水照:《南宋文学史》,第448页。
    ① 载《京本通俗小说》,又载《警世通言》卷一四,改题《一窟鬼癞道人除怪》,注有“宋人小说,旧名《西山一窟鬼》”。
    ①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18页。
    ② [南朝]沈约:《宋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出,1974年,第1625页。
    ③ 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①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②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第4页。
    ③ 孔颖达:《周易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87页。
    ④ 罗书华:《中国叙事之学——结构、历史与比较的维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① [唐]房玄龄:《晋书·束皙传》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7页。
    ② 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第61页。
    ③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①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第42页。
    ①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第9页。
    ② [西汉]左丘明:《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10页。
    ③ [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20页。
    ④ 《旧唐书》卷七十一,第2554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的了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29页。
    ② 吴淑:《耿先生》,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8页。
    ③ 乐史:《杨贵妃外传》,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33页。
    ④ 黄休复:《崔尊师》,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02页。
    ①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第53页。
    ① 葛洪:《抱朴子》外篇《助学》,《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110页。
    ②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第375页。
    ③ 张齐贤:《向中令徙义》,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71页。
    ④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4页。
    ① 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31页。
    ② 同上,第132页。
    ① 熊大木:《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卷首,1990年,第1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70页。
    ② 李肇:《唐国史补》云:“沈既济撰《枕中记》,庄生寓言之类。”
    ③ 黄震:《黄氏日钞》,《四部丛刊》本。
    ① 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页。
    ②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7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1740页。
    ④ 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6页。
    ①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八,《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刻本。
    ②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四库全书本。
    ③ 程毅中:《小说学》,《程毅中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43页。
    ④ 孙敏强:《试论《庄子》对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贡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第64页。
    ① 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第6页。
    ① 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
    ② 李剑国辑录:《宋代传奇集》,第134页。
    ① 梁爱民:《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善变及其文化精神·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 梁爱民:《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善变及其文化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第49页。
    ③ 李剑国辑录:《宋代传奇集》,第56页。
    ① 同上,第64页。
    ② 同上,第647页。
    ③ 同上,第121页。
    ④ 转载自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42页。
    ⑤ 同上,第253页。
    ⑥ 《蔓定僧》,转载自转载自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57页。
    ① 同上,第112页。
    ② 同上,第367页。
    ③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13页。
    ① 李剑国辑录:《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21页。
    ②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07-909页。
    ①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5页。
    ② 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跋文》,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③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第19页。
    ④ 赵彦卫:《云麓漫钞》,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11页。
    ① 程国赋:《唐人小说中的“诗笔”与“诗文小说”的兴衰》,《程毅中文存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94页。孟昭连:《有关唐传奇的史才》,天津:《南开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4期,第62-68页。宋常立:《论唐传奇的“诗笔”》,《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第24-26页。
    ② 孟昭连:《有关唐传奇的史才》,第62页。
    ③ 孙绿怡:《<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3-19页。
    ① 孟昭连:《有关唐传奇的史才》2000年第4期,第62-68页。
    ②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第19页。
    ③ 李剑国辑录:《宋代传奇集》,第3页。
    ④ 同上,第6页。
    ⑤ 同上,第12页。
    ⑥ 同上,第886页。
    ⑦ 同上,第892页。
    ⑧ 孟昭连:《有关唐传奇的史才》2000年第4期,第62-68页。
    ①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杨燕起:《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2页。
    ① 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第25页。
    ① 李剑国辑录:《宋代传奇集》,第127页。
    ① [宋]刘斧:《青琐高议·前集》,第140页。
    ② 同上,第171页。
    ③ 同上,第839页。
    ④ 石吕渝:《中国小说源流考》,三联书局,1994年,第167页。
    ① 孟昭连:《有关唐传奇的史才》2000年第4期,第62-68页。
    ① 李剑国辑录:《宋代传奇集》,第127页。
    ①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204页。
    ① 俞晓群等编辑:《语言和文字》,《吕叔湘全集》第六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页
    ② 吕叔湘:“白话是现代人可以用听觉去了解的……文言是现代人必需用视觉去了解的。”(俞晓群等编辑:《文言与白话》,《吕叔湘全集》第四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78页。)
    ① 吕叔湘认为:“尚书和金文,假如不近于口语,也无非是电报式的紧缩过甚之故,但还不能算是超语体,因为这里面未必含有多少口语以外的成分。”(俞晓群等编辑:《文言与白话》,《吕叔湘全集》第四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79页。)
    ① 吕叔湘:“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吕叔湘著、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1页)
    ② 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页。
    ① 此篇为敦煌藏卷编号伯二一八七,上述文字摘自李时人校:《全唐五代小说》,第3600-3601页。
    ② 胡适:《逼上梁山》,王子坚:《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第104页。
    ① 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6页。
    ② 贾文昭编:《中国近代文论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262页。
    ③ 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6页。
    ④ 祝敏彻:《(朱子语类)句法研究》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①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①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第215页。
    ② 李时人编校、何满子审定:《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页。
    ③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九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页。
    ①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九册,第15页。
    ① [唐]房玄龄:《晋书·束暂传》第三十六卷,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7页。
    ② 廖群:《汲冢琐语》与先秦“说体”考察》,《理论学刊》,2012年第4期,第113-117页。
    ① 干宝:《搜神记·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页。
    ②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44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卷九,第313页。
    ② 马振方:《论古白话小说对文言传奇形式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2006年第1期,第46-56页。
    ③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8页。
    ① 梁爱民:《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及其文化精神》,第57页。
    ①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9“九流绪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75页。
    ②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2页。
    ③ 同上,第158页。
    ④ 同上,第527页。
    ⑤ 同上,第767页。
    ⑥ 同上,第453页。
    ⑦ 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的关系》,第188页。
    ⑧ 张齐贤:《洛阳措绅旧闻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页。
    ⑨ 同上。
    ⑩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32页。
    11 同上,第322-326页。
    12 同上,第328页。
    13 同上,第255页。
    14 同上,第277页。
    15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571页。
    16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569页。
    17 《夷坚志补》卷16,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695页。
    18 《夷坚支庚》卷1,洪迈:《夷坚志》,第1136页。
    19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86页。
    20 刘斧:《青琐高议》,第46页。
    21 《蓑衣先生》,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801页。
    22 同上。
    23 《崔庆成》,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361页。
    24 《黎海阳》,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05页。
    25 [元]傅若金:《诗法正论》,四库全书版。
    26 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第99页。
    27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第49页。
    ① 杜佑:《通典·职官四》卷二十二。
    ② 初期的科举考试,由尚书部主持,玄宗年间,改为由礼部主持。
    ③ 杜佑:《通典·选举三》卷十五。
    ①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26页。
    ② 杜佑:《通典·选举三》卷十五。
    ① 欧阳修:《新唐书·选举志》卷四十四,志第三十四。
    ①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十五。
    ①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三十一《乞考科条制》,第363页。
    ① 何忠礼:《论被宋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宋史研究论文集》,第254页。
    ② 《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清嘉庆庚申扫叶山房刊本。
    ③ 罗从彦:《罗豫章集》卷2《遵尧录·太宗》。《国学基本丛书》本。
    ① 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十四。
    ②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304页。
    ③ 毛先生对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提出独特的标准。他把统治阶层的出身分为三类:1、士族:“采用三世中有二世居官五品以上的标准以外,还添加凡史书皆称大族者”;2、小姓:“包括所谓县姓、地方酋豪、地方豪族等”,“是介于寒素与士族之间的阶层,依本文之定义,由寒素升为十族必需经过小姓这个阶段”;3、寒素:“指素十、农、工、商、兵、其他半自由民,及非自由民如奴婢、门客等”。除了十族为学界通用的名词外,其他的小姓和寒素,都是毛先生的创新。
    ④ 转自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66页。
    ⑤ 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杭州日报》2005年11月4日。
    ⑥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三。
    ①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四“绍兴十二年三月乙卯注”。
    ② 建隆三年,宋太祖下诏:“国家悬科取十,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乾德元年九月,宋太祖又诏曰:“礼部贡举人,自今朝臣不得更发公荐,违者重置其罪。”开宝六年和景德元年,又两次下诏“,重申这项禁令。(出自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二)。
    ① 马端麟:《文献通考·选举考四》卷三十一。
    ① 郑帅渠:《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① 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第207页。
    ② 马端麟:《文献通考·学校考三》卷四十二。
    ① 程千帆:《唐代进十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9-87页。
    ② 《宋会要辑稿·选举制三》。
    ③ 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论考》,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356页。
    ① 桃源居士:《五朝小说·宋人小说序》。
    ②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160页。
    ③ 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09页。
    ④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八。
    ⑤ 《苏轼文集》卷二五。
    ① [宋]岳珂:《愧郯录·场屋编类之书》。
    ② 刘斧:《楚王门客》,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276页。
    ③ 刘斧:《慈云记》,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293页。
    ④ 李献民:《丰山庙》,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407页。
    ① 王象之:《舆地纪胜》“延平志条”。
    ② 晁冲之:《夜行》。
    ③ 陈傅良:《送王南强赴绍兴签幕四首》。
    ④ [元]脱脱:《宋史》卷四二八《张绎》。
    ①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② 《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之一六。
    ③ 《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七。
    ④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0九《论取十》。
    ⑤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8章《唐之传奇文》,《鲁迅全集》第九卷,第70页。
    ① 这段文字出自于冯沅君《唐代传奇作者身份的估计》。转载自喻刚《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第139页。)原始出处是:冯沅君《唐传奇作者身分的估计》(《文讯》第九卷第四期,第九四八年,201一204页。)
    ②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58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三一四《范仲淹传》,第10268页。
    ②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22-325页。
    ①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224页。
    ②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534页。
    ③ 孙毓修、陈斌龢、查猛济:《中国雕版源流考、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① 这个数目字是据清代目录学家姚振宗《后汉·艺文志》考证所得。(姚振宗:《后汉·艺文志》,载《快阁师石山房丛书》,开明书店本。)
    ②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三,中华书局,1973年,第688页。
    ① [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七:“贡父 急引疾而出,东坡 一挥而就,不日传都下。”
    ② 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①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六0所载国子监祭酒邢昺在景德二年真宗巡幸国子监时向真宗察报的数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0“景德二年五月戊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0“景德二年五月戊辰”。
    ③ 《李氏山房藏书记》,《东坡七集》卷三二。
    ④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甲部卷4,第54页。
    ① 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6页。
    ② 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第50页。
    ③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④ 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的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9页。
    ① 马端麟:《文献通考·经籍考一》卷一百七十四。
    ①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第1页。
    ②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第4页。
    ③ 鲁迅:《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鲁迅全集》第九卷,第330页。
    ④ [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
    ①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第5页。
    ①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
    ② [南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翰墨”条,《四库全书》。
    ③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稽神录》条:“《稽神录》,铉所著也。每欲采撷,不敢自专,辄示宋白,使问李防。防口:‘讵有徐率更言无稽者。’於是此录遂得见收。疑是录全载《太平广记》中,后人录出成帙。”
    ② [宋]罗烨:《新编醉翁谈录》,第47页.
    ①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1790页
    ① [宋]刘斧:《青琐高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页。
    ② [宋]张姚成:《绀珠集》,四库全书本。
    ③ [宋]曾慥:《类说》,四库全书本。
    ① [唐]刘知儿:《史通·杂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② 《史通·杂述》:一口偏纪,二口小录,三口逸事,四口琐言,五曰郡书,六口家史,七曰别传,八口杂记,九口地理书,十口都邑簿。
    ③ [唐]刘知儿:《史通·杂述》。
    ④ 同上。
    ⑤ [唐]刘知儿:《史通·采撰》。
    ①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艺文志》卷六十三志第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② [宋]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小说类》,四库全书本
    ①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7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1779页。
    ① [宋]郑樵撰《通志·琴操》,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907-909页。
    ② 根据萧相恺于《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中的归纳为依据。(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第234页)
    ③ [宋]郑樵撰《通志·琴操》,第907-909页。
    ① 同上。
    ②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4页。
    ①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7页。
    ② 刘勇强:《中古代小说史·绪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①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4页。
    ② 李剑国著:《宋代志怪传奇叙录》,第351页。
    ③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4页。
    ④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第95页。
    ⑤ 林辰:《古代小说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⑥ [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2页
    ① [明]高儒:《百川书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1年,第106页。
    ② [宋]陈栎:《定宇集》卷八,四库全书版,第6页。
    ③ [清]王十祯:《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34页。
    ①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7页。
    ①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刘强会评辑校《世说新语会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510页。
    ① 同上,第10页。
    ② 同上,第108页。
    ③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728-730页。
    ④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刘强会评辑校《世说新语会评》,第357页。
    ① 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第115页。
    ②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刘强会评辑校《世说新语会评》,第154-154页。
    ③ 刘勰著、詹瑛证:《文心雕龙义证·知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55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第70页。
    1. 孔颖达《周易注疏》,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 [西汉]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 [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3. [后晋]沈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4. [唐]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 [唐]刘知几《史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 [唐]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7.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8.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9. [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题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宋]钱若水撰《太宗皇帝实录》,《四部丛刊》本
    12.[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元]脱脱等著《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4.[清]王夫之撰《宋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15.[清]永瑢等编《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5年
    16.[清]永瑢、纪昀等编《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7.梁太济、包伟民《宋史食货志补正》,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3.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刘强会评辑校《世说新语会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4. [南朝]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 [宋]陈栎《定宇集》,四库全书版,第6页。
    6. [宋]陈师道《后山谈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7.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8.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9. [宋]皇都风月主人编,周夷校补《绿窗新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1.[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
    12.[宋]李昉等撰《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13.[宋]刘斧《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4.[宋]罗烨著《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5.[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宋]王谠著《唐语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7.[宋]王楙撰《野客丛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8.[宋]王钦若等编撰《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9.[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0.[宋]赵彦卫撰《云麓漫钞》,四库全书本
    21.[宋]朱弁《曲洧旧闻》,四库全书本
    22.[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八, 《四部丛刊》影印明景泰刻本
    23.[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4.[明]高儒《百川书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1年
    25.[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26.[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7.[明]陶宗仪撰《说郛》,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28.[清]王十祯《香祖笔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9.李献民、无名氏《云斋广录、鸳渚志余雪窗谈异》,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0.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31.傅璇琮主编《全宋笔记》第二编(十册),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年
    32.傅璇琮主编《全宋笔记》第三编(十册),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年
    33.傅璇琮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十册),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年
    34.傅璇琮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编(十册),河南:大象出版社,2008年
    35.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本卷首,1990年
    3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黄霖编、罗书华撰《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教释》,南吕: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38.李剑国辑校《宋代传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39.李剑国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上’下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40.李时人等编撰《全唐五代小说》,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2.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3.张友鹤选注《唐宋传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清]董浩等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
    1.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陈来《宋明儒学论》,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10年
    4.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5.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7.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8.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
    9.程千帆《程千帆文集》第十三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程毅中《宋元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2.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13.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14.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方正耀《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版。1990年
    16.冯仲平《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名家研究》,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8.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9.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1.龚鹏程《中国文学批评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3.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24.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
    25.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6.侯绍文编《唐宋考试制度史》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
    27.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8.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黄毅、许建平《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30.王子坚《时人自述与人物评传》,上海:经纬书局,1935年
    31.贾文昭编《中国近代文论类编》,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
    32.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势》,北京:语言出版社,1988年
    33.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34.李剑国《宋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
    35.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3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37.林辰《古代小说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38.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香港:学林书店,1987年
    40.刘芳《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
    41.刘勰著、詹瑛证《文心雕龙义证·知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2.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3.刘云春《历史叙事传统语境下的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4.罗从彦《罗豫章集》,上海:商务印书局,1937年。
    45.罗书华《中国叙事之学——结构、历史与比较的维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6.罗书华《中国小说学主流》,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47.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48.鲁迅《古籍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49.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50.俞晓群等编辑《吕叔湘全集》,沈阳:辽‘j‘教育出版社,1983年
    51.聂绀弩《中国古典小说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52.聂石樵主编《古代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论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3.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54.欧阳健《古代小说与历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55.欧阳健、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56.齐裕焜、王子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57.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
    58.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59.钱穆《宋明理学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60.秦川《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61.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2.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63.沈松勤《宋代政治与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64.孙毓修、陈斌龢、查猛济:《中国雕版源流考、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65.王齐洲《稗官与人才——中国古代小说考论》,湖南:岳麓书社,2010年
    66.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67.王水照《南宋文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68.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闻一多《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70.伍渔主编《鲁迅谈说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1.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72.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7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4.余丹《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75.余嘉锡《古代小说丛考》,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10年
    76.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07页。
    77.于天池《中国文言小说丛论》,宁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78.余英时《十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79.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80.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1.约斯特《比较文学导论》,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8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3.张海鸥《宋代文化与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4.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上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85.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6.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上海:齐鲁书社,1980年
    87.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传统理论》,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88.郑帅渠《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9.祝敏彻《(朱子语类>句法研究》,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
    90.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年
    1.祝如莹《<太平广记>中离魂类型小说研究》,台湾南华大学硕十论文,1992年
    2.杨再喜《论古典小说批评中的史学尺度》,湘潭大学硕十论文,2001年
    3.关冰《<夷坚志>神鬼精怪世界的文化解读》,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王亦妮《<青琐高议>与宋代传奇小说》,西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4年
    5.孟丽《宋元教育小说研究》,河北师范硕十大学,2005年
    6.邵育欣《宋代小说中的妇女形象》,河北大学硕十论文,2005年
    7. 于国华《佛禅与<夷坚志>》,东北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6年
    8.杨洪涛《从宋代笔记小说看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心态》,曲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6年
    9.邓庆猛《<夷坚志>之叙事解读》,兰州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10.丁雅《<夷坚志>的叙事学研究》,浙江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11.高晨峰《<太平广记>梦类型故事文献考略》,郑州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12.郭辉《<宋史·艺文志>著录部分北宋小说集结》,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韩怡华《宋代笔记小说中的仙鬼诗》,华东师范硕十大学,2007年
    14.张玄《宋传奇的叙事模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15.曹家欣《<能改斋漫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9年
    16.陈强《宋传奇的理性特质——兼与唐传奇小说比较》,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7.史元媛《<宋史·艺文志>著录部分南宋小说集结》,华中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8年
    18.王珍珍《<宋史·艺文志>著录部分北宋小说集结》,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9.智宇晖《宋传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漳州师范学院硕十论文,2008年
    20.陈霖《宋代丽情传奇研究》,西南大学硕十论文,2009年
    21.杜博《<夷坚志>婚恋小说分析》,四川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9年
    22.吕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说蠡探》,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9年
    23.曹祥金《宋代笔记中的小说史料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24.戴立哲《<青琐高议>与其影响研究》,西南大学硕十论文,2010年
    25.孙微微《<夷坚志>与宋代城市民俗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十论文,2010年
    1.张华娟《<太平广记>研究》,山东大学博十论文,2003年
    2.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博十论文,2003年
    3.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十阶层》,东北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4年
    4.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上海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4年
    5.安芮璿《宋人笔记研究——以随笔杂记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十论文,2005年
    6.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转型》,复旦大学博十论文,2005年
    7.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四川大学博十论文,2005年
    8.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十论文,2006年
    9.樊庆彦《古代小说与娱乐文化》,山东大学博十论文,2008年
    10.张文飞《洪迈<夷坚志>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1.罗陈霞《宋代小说与宋代民间商贸活动》,南开大学博十论文,2009年
    12.王瑾《<夷坚志>新论——以故事类型和传播为中心》,暨南大学博十论文,2010年
    1.安小兰《中唐传奇小说繁荣原因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2.程艳梅.《<能改斋漫录>中的语言学史料述评》, 《德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3.程毅中《宋人传奇拾零》,《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
    4.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研究述评》,《文史知识》,1996年第2期
    5.段庸生《劝惩与宋人传奇》,《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6.冯勤《<青琐高议>的艺术形式及其在小说文体变革中的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巩聿信《文言小说创作动机研究——之一:劝诫教化型》,《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8.宫云维《20世纪以来宋人笔记研究述论》,《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9.雷会生《宋代小说家廉布及小说<清尊录>》,《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第3期
    10.李剑国《古小说的文化阐释与叙事阐释》,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1.李剑国《文言小说的理论研究与基础研究——关于文言小说研究的几点看法》,《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12.李军均、曾垂超《宋代小说思想三题》,《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13.李军均《论宋初传奇小说文体发展的文化生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4.李军均《劝惩与宋人传奇》,《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5.李梦生《论明代中篇文言小说发展轨迹及特点》,《殷都学刊》,2004年第4期
    16.李鹏飞《中国古典小说中的骗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7.李时人《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论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8.凌郁之《关于宋代小说变迁的几个问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9.刘良明《洪迈对志怪小说理论批评的历史性贡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0.鲁德才《话本的本与文言话本》,《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21.马振方《论古白话小说对文言传奇形式的影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2006年第1期。
    22.孟昭连《宋代文白消长与小说语体之变》, 《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3.莫秀英《浅谈<夷坚志>叙事艺术的得失》,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4.潘建国《世说新语》元刻本考——兼论“刘辰翁”评点实系元代坊肆伪托》,《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25.钱莹瑾《理学文化影响下的宋代文言小说的美学风格刍议》, 《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第2期
    26.谭帆《“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7.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 《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7月
    28.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 《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29.吴在庆《科举制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0.萧相恺《宋元小说理论的新贡献》, 《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31.许军《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 《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2.许军《论宋元小说的道德劝惩观念》,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33.薛亚军《追求与幻灭:晚唐士子科举心态的文化透视》,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4.俞兆鹏《南宋人才之盛及其原因》,《杭州日报》2005年11月4日
    35.杨理论《整体观照下的宋代文言小说研究——评赵章超<宋代文言小说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36.杨民苏《谈谈唐代轶事小说中评及科举制度的作品》, 《昆明师专学报》,1990年第2期
    37.杨民苏《唐代小说家的小说理论》, 《昆明师专学报》,1995年第2期
    38.杨庆存《略论宋元小说批评的开拓与发展》,《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
    39.余丹《论宋代文言小说的补史意识》, 《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0.瑜鸾《唐代传奇与士子心态》, 《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41.苑汝杰《洪迈小说观念刍议》,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2.张丽娟《论北宋笔记的文献价值》, 《北京图书馆馆刊》,1994年第1期
    43.张祝平《论洪迈的小说观》,《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4.章培恒《<大业拾遗记>、<梅妃传>等五篇传奇的写作时代》,《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5.赵维国《传奇体的确立与宋人古体小说的类型意识》,《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46.赵章超《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百年综述》,《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5期
    47.郑继猛《近年来宋代笔记研究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