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孔孟德育思想及其现代转化与继承问题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孔孟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已深深融入到整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积淀为一种道德遗传基调,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文化心态、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历代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中,孔孟德育思想对现代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对孔孟德育思想的反思、重释以及转化和有选择性地继承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继承和古为今用,这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创建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高尚情操的有用之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对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并以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为背景,比较全面、深入地研究孔孟德育思想。在探讨和研究过程中,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孔孟优秀德育思想作出创造性的选择和诠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掘其内在价值,并对之进行现代转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孔孟德育思想产生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要对孔孟德育思想进行正确而全面地分析、理解必须将其放置在孔孟时代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之中。首先,从分析孔孟时代的社会制度、道德水平状况入手,挖掘历史文化沉淀,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源流——道德主义及其认知、实现手段等。其次,客观评价孔孟的历史地位、社会理想和德育观,肯定他们的救世热忱和德化人生的价值系统,同时指出其为实现理想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第二部分:孔孟德育基本思想阐释。首先,阐述孔孟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成就:尊道重德,律己修身;主张仁爱原则,推崇诚信好礼、厚德和谐的处世哲学;志向执着,自强不息;重社会、民族和国家之大义等,深刻认识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开创了育人德为先的传统。其次,探讨孔孟德育思想精髓以及孔孟实施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部分:分析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冲突并阐述大学德育面临的时代挑战。首先,
    分析孔孟德育的局限性,区别孔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不同特点。孔孟所建构的以仁、义、
    礼、智、信为基本原则的道德规范体系和所强调的德育,其根本目的无非是为当时的统
    治阶级造就人才,培养顺民和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的,其具体内容带有鲜明的阶级的和时
    代的烙印。其次,阐述大学德育面临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分析大学德育所面临的诸
    多时代挑战。
     第四部分:阐释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及孔孟优秀德育思想在大学德育领域的
    继承。孔孟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培养青
    少年崇高人格的重要内容。首先,结合现代大学德育思想,阐述孔孟德育基本思想的现
    代转化。其次,对孔孟优秀德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完成孔孟德育思想从原义到今义的
    转化,有选择性地继承孔孟优秀德育思想,并以此指导当今的大学德育工作实践。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 in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which has been deeply melted into the ideology and criterions of Chinese peoples. Being cumulated as a kind of mood in heritage of morality, it has mad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ethos, on the formation of politics actions, cultural consciousness, views of morality and value of Chinese Peoples, and on bringing up talents with ideal personalities.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mo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has also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fostering tal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Reflecting on, explaining, transforming and inheriting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ctually to probe into, to succeed to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o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here is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socialistic moral edu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enhancing practical effects of moral education, training talents with noble sentiments, and realizing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research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a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point of view and a practical attitude on the background of politics, economy,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at time.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ing, this thesis tries to eliminate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 disinter inherent value, and make modern transformation to endow with new meanings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 a creative way according to the times.
    There are four parts of this thesis:
    Part One: The politic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alyzed. This is to analyze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correctly and
    
    
    comprehensively. Firstly, the thesis disinter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egacy, by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factors of that time, and analyze the cor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moralism and the means of realization. Secondly, Confucius' and Mencius' status in history, their ideality of the world and the view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evaluated impersonally, affirming their zealousness of salvation and the system of worthiness in moralizing human's life. Meanwhile,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eir solemn and stirring of 'One who knows something can not be done does it indeed', when Confucius and Mencius tried to realize their idealities.
    Part Two: Confucius' and Mencius' basic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interpreted. First, the main cont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 Seco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ity and how to bring it into effect are discussed.
    Part Three: Collision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analyzed and modem challenges which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are illustrated. First, the thesis analyzes localiz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moral education and tells the different specialties between Confucius' and Mencius' moral education and modern moral education. Then the social reality and variety of modern challenges which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aces are expounded accordingly.
    Part Fou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aspect are illustrated. Firs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respect to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n it transforms the original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modern one, by endowing with new meanings and inheriting par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 Thus, it helps the fulfillment of work on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引文
[1] [20] [26] [74] [80] [104] 《孟子·滕文公下》
    [2] 《孟子·尽心下》
    [3] [15] [57] [59] [79] [90] [102] [112] [118] [129] [132] 《论语·里仁》
    [4] 《中国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62页
    [5] 《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
    [6] 罗佐才:《试论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113页
    [7] 柯远扬:《孔子和德育》,《孔子教育思想论文集》,第128页
    [8] 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2页
    [9] [14] [64] 《论语·季氏》
    [10] [23] [42] [44] [45] [85] [103] [113] [119] [122] [124] [130] 《论语·述而》
    [11] [51] [53] [55] [62] [65] [72] [105] [115] [127] [133] 《论语·颜渊》
    [12] [29] [30] [33] [81] [99] [108] [136] 《论语·为政》
    [13] [37] [38] [70] 《论语·阳货》
    [16] [17] [19] 《孟子·滕文公上》
    [18] [24] [31] [100] 《孟子·尽心上》
    [21] [56] [107] 《孟子·梁惠王上》
    [22] 《孟子·告子下》
    [25] 《礼记·大学》
    [27] [78] [89] 《论语·子罕》
    [28] [39] [126] 《孟子·告子上》
    [32] [35] [134] 《孟子·公孙丑上》
    [34] [71] [92] [128] 《孟子·离娄下》
    [36] 《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页
    [40] 《中庸》
    [41] 《大学》
    [43] 《论语·里政》
    [46] [52] [66] [69] [82] [97] [111] [121] 《论语·学而》
    
    
    [47] [48]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第385页
    [4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50] [54] [67] [98] [106] 《论语·雍也》
    [58] 《论语集注》卷二
    [60] [61] [68] 《孟子·离娄上》
    [63] [73] [86] 《论语·泰伯》
    [75] 《孟子·公孙丑下》
    [76] 《论语义疏·卫灵公》
    [77] [88] [125] 《论语·卫灵公》
    [83] 《朱子语类》卷八
    [84] 《读四书大全说》卷七
    [87] 《论语·子张》
    [91] [114] [116] [135] 《论语·子路》
    [93] 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5页
    [94] 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0页
    [95] 李守信:《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9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
    [10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09] [123] 《荀子·劝学》
    [110] 《礼记·中庸》
    [117] 《孟子·万章上》
    [120] [131] 《论语·宪问》
    
    
    1.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2.程昌明(译注):《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梁海明(译注):《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杨伯峻、杨逢彬(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7月第1版
    5.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北京第1版
    6.宋凝、孟德民(主编):《孔子语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7.章人英、夏继鑫:《〈论语〉五连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8.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9.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10.万里云:《修齐治平安天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11.何平:《儒脉兴衰—从孔夫子到新儒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12.杨先举:《孔子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13.李旭:《孔子:执著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14.胡文飞:《与孔子对话——涅槃的凤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5.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1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版
    17.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8.钟杨:《学海之舟—儒学治学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
    19.孔健:《孔子的人生之道》,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20.李明辉:《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1.东方桥:《论语现代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2.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
    23.陈琦萍(编著):《我与〈论语〉——「桃花源」游记》,重庆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24.王耀辉:《孟子正道》,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5.[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26.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7.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28.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29.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0.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31.吴立德等(主编):《现代教育原理探索》,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2.李平:《中国思维座标之谜—传统人思维向现代人思维转型》,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
    3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2版
    34.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35.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3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37.吴立德等主编:《现代教育原理探索》,中国文献资料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38.高力克:《历史与价值的张力》,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39.李守信:《教育与国家发展》、《中国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40.张凤山主编:《新时期德育十大关系》,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41.吴祥祯、戴续威、李定开编著:《中国教育家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1.刘鄂培:《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的6期
    2.徐明刚:《儒家德育优良传统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镇海教研》,2001年第6期
    3.岳龙:《论传统德育的现代化》,《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3期
    
    
    4.金景芳:《论天和人的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1期。
    5.胡厚福:《关于现代德育特点问题探讨》,载入大复印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3期
    6.王义高:《评当前西方德育导向和德育理论》,《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7.邵龙宝:《21世纪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8.屈忠、姬小工:《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9.杜鹏娟:《传统优秀文化对高校德育的作用》,《天中学刊》,1997年8月增刊
    10.贾东水、王羡农、王雪光:《古代德齐方法论》,《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2期
    11.周禾丰:《借鉴古代德育精华强化高校德育》,《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12.唐敏、李跃龙:《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现实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13.章启天:《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德育工作》,《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4.刘锋、张新江:《中国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伊犁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9年第2期
    15.王雷宇:《试论传统道德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现实意义》,《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6.杨立英:《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7期
    17.廉永杰:《世纪之交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思想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18.李霞:《优秀传统道德与高校德育教育》,《江汉论坛》1997年第6期
    19.谢子平:《儒学与高校德育》,《高等农业教育》1996年第2期
    20.李毅:《传统的现代转化与其困顿》,《齐鲁学刊》1994年第4期
    21.刘鸿远:《试析古代德育的政治性》,《中州学刊》1999年第1期
    22.谢树放:《儒家仁爱精神与高校德育工作者道德建设》,《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23.郑晓娟:《试论孔孟的教育思想》,《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4.李天明、蒲素惠:《试论孔孟儒学的现代价值》,《唐都学刊》,1995年第6期
    25.张开城:《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6.徐锦中:《论孔孟儒学繁荣人学思想》,《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7.刘英:《论孔孟的人生价值观》,《学术交流》,1995年第6期
    28.刘寒刚:《孔孟儒学与现代精神的会通》,《浙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0.梁宗华:《孔孟仁学与民族精神》,《齐鲁学刊》,1996年第2期
    31.韩延明:《孔孟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教益》,《东岳论丛》,1995年第1期
    32.王显春:《孔孟道德精神的核心与原则》,《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3.江立中:《孔孟荀教育思想简论》,《云梦学刊》,199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