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翻译报国,译随境变: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和著名翻译家马君武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本论文全面剖析了马君武翻译思想的内容、特色、价值,总结其翻译策略,探讨其翻译成果的价值,研判他本人作为翻译思想家和翻译家在中国翻译史中的地位。
     本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马君武追随孙中山为推翻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参加辛亥革命的前期活动而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和为国家的发展竭思尽力的不凡经历,然后论述马君武的东西方文化修养和著译成就、马君武其人其著译研究的现状,最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范围和研究材料。
     第二章是对马君武翻译思想的全面观照。能够体现马君武翻译思想的产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君武本人的翻译作品,二是马君武本人所阐述的对翻译行为的认识、看法和观点。因此,本章首先概述马君武的翻译历程、简论其部分翻译作品,然后,根据他的翻译实践,概括出他的四种翻译思想:译者与原作者关系动态性的思想、异化和归化相融性的思想、文学翻译创造性的思想和翻译适应选择的思想。接着观照他另一部分的翻译思想,即他所阐述的对翻译行为的认识、看法和观点。这一部分的翻译思想包括:关于“翻译报国”的思想、关于“翻译与图存”关系的思想、关于翻译世界名著与国家荣誉的思想、“信”和“达”动态性的翻译标准的思想、可译性的思想、译以致用的思想、社会科学著作与自然科学著作翻译并重的思想、多层面翻译目的和单一层面翻译目的的思想、译者应以最新版本为据的思想、关于翻译与汉语科学性的思想、翻译非易事的思想、关于术语翻译的思想和译者应投入自己主观感情的思想。
     第三章是对马君武上述翻译思想的评价。首先,本章指出马君武以上翻译思想的三点特色:时代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关于时代性,论文认为,马君武的翻译思想立足于当时中国国民的思想观念现实、适应救亡图存和国家建设的需要、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相当程度的时代意义;关于应用性,论文指出,马君武是一个注重实践且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翻译家,他既在文学翻译的汹涌大海中涵泳,又在科学翻译的崎岖道路上跋涉,他那些明确表述的翻译思想都是来自于他在这海洋上的搏风击浪和陆地上的披荆斩棘,因此,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极强的直接性、务实性和应用性;关于创新性,论文提出,第一,马君武关于翻译标准的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性。马君武对“信”和“达”的主张是对前辈译者和译论家关于翻译标准的继承,而他秉持的“‘信’‘达’孰为首,语境来定夺”则是对前辈译者和译论家关于翻译标准认识的新发展,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译坛具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性;第二,马君武关于术语翻译的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性。在术语翻译中,马君武主张沿用中国旧名、自创译名和借用日本人的雅驯名词,这是对前辈译者和译论家术语翻译思想的继承,而他在翻译实践中使用的音译加原文加解释、零翻译是想前辈译者和译论家术语翻译之所未想,这一部分翻译思想具有某种程度的创新性;第三,马君武关于翻译世界名著与国家荣誉的思想和多层面翻译目的和单一层面翻译目的的思想具有较大程度的创新性。从我国迄今传统翻译研究成果看,马君武的这两种翻译思想言前辈译者和译论家之未所言,具有相当程度的创新性。其次,讨论了马君武翻译思想的价值。创新性是马君武某些翻译思想的价值之一。另外,与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某些西方翻译思想相比较,马君武有些翻译思想的价值也较为明显。第一,马君武在原作者和译者关系问题上的动态观比当代西方文化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仆主”思想有较强的解释力。在原作者和译者关系问题上持“仆主”论的西方文化学派翻译思想可以解释那些偏离原作的翻译现象,但却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那些不增不减不改写原作内容和保持形式的翻译现象,而马君武在原作者和译者关系问题上的动态观,即“仆主”论和“主仆”论,不但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前者,也能有根有据地说明后者;第二,马君武关于语言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相融合的翻译思想比施莱尔马赫异化和归化相对立的思想更加符合翻译的实践。施莱尔马赫认为语言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不能混合使用。马君武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表明,语言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不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译者完全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完成跨文化交际的任务;第三,马君武多层面翻译目的和单一层面翻译目的的思想不但比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西方翻译目的思想早问世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认识上比后者较为全面。
     第四章是对马君武科学翻译实践的研究。马君武的科学翻译不是在真空里发生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互联互动,因此本章首先介绍马君武从事科学翻译的社会语境和20世纪30年代以前我国科学翻译的概况。关于这一点,论文提出,马君武翻译西方科学著作启迪民众以摆脱亡国灭种命运和强国富民不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君武等很多先进志士的主观愿望。正是这种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促使马君武等时代俊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我国译坛上勤耕精耘,其所取得的翻译成就使西方的近代文明成果在我国得到全面的传播,使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马君武本人的科学翻译既有我国当时科学翻译的特色,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讨论马君武科学翻译实践中使用的策略:达旨、直译、一词多译、音译、译后加原文、音译加原文加解释、零翻译、音译零翻译的结合、沿用中国旧译名、借用日本译名、自创译名,而达旨和直译又有各种子策略;第三,探讨马君武科学翻译的价值。这包括马君武科学译作的价值和马君武达旨和直译两种翻译策略的价值。关于马君武科学译作的价值,论文提出八点:1)马君武开创的我国科学翻译史上的数个“首译”使他的科学翻译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马君武的《达尔文物种由来》(卷一)和《达尔文物种原始》使国人首次了解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原貌;3)马君武的部分科学译作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4)与晚清民初其他文笔古奥雅驯的译文相比,马君武的浅近文言译文更利于广泛的传播;5)马君武的部分科学译作吸引后来重译者的参考;6)马君武的部分科学译作在一些书评家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分量;7)马君武的翻译实践给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者颇多有益的启示;8)马君武的科学译作对我国读者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这最后一点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所以论文辟专节进行讨论。在这一节的讨论中,笔者提出五点:1)马君武的进化论译作促进了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马君武的女权译作促进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3)马君武的科学翻译促进了我国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4)马君武的达尔文进化论译作推进了我国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的发展;5)马君武的科学翻译改善了晚清至抗战前中国人西学输入的格局。关于马君武达旨翻译策略的价值,论文提出两点:1)达旨在晚清民初是最佳的译介西学方式;2)达旨使我国译坛拥有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对马君武直译的价值,笔者提出四点:1)马君武式的直译是提高汉语科学性的重要手段;2)马君武式的直译有利于输入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3)马君武式的直译在当时对于推进中国语言的现代化具有特殊的意义;4)马君武式的直译尤其是五四以前的直译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四是对马君武科学译作评论的评论。针对有学者提到“马君武的进化论译作信达雅兼备”、“马君武的《达尔文物种原始》是The Origin of Species的权威汉译文等观点,笔者通过对译文的具体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五章是对马君武诗歌翻译实践的研究。第一是考察马君武诗歌翻译的社会语境和我国近代外国诗歌中译概况;第二是探讨马君武诗歌翻译所使用的两种策略:忠实创造性翻译和叛逆创造性翻译;第三,笔者就有学者提出的观点“马君武诗歌创作方面的创新受其诗歌翻译影响”提出看法;第四,讨论马君武译诗的价值。就此论文提出五点:1)马君武的某些译诗在我国外国诗歌翻译史上是“首译”,有珍贵的文献价值;2)马君武的译诗百多年来一直受到专家学者和译者的关注;3)马君武译诗一直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喜爱或好评;4)马君武的译诗为丰富中国近代外域诗歌中译的宝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马君武的《米丽容歌》开创了我国外国诗歌直译的先河。第五是针对胡适、柳无忌、符家钦等学者对马君武诗歌翻译评论的评论。
     第六章是对马君武戏剧翻译实践的研究。就如前两章那样,本章首先介绍马君武从事戏剧翻译的社会语境和我国近代外国戏剧中译的概况;第二,讨论马君武戏剧翻译的策略,这包括概括性翻译、添加、窜改、添删窜改的结合、概括性翻译加窜改、异化和归化的结合;第三,叩探马君武戏剧翻译的价值。就此论文指出这样三点:1)马君武译本既是Wilhelm Tell同时也是席勒所有作品的第一部中译本,作为这样的首译本,其价值之珍贵不言而喻;2)马君武的《威廉退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多次重版,一直受到相关专家学者和译者的关注和赞赏;3)马君武的《威廉退尔》在鼓舞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七章从三个译论视角审视马君武的翻译实践。从传统翻译理论视角看,马君武的有些翻译因为背离原作,因而似乎不能算是翻译,而有些翻译因为语怪句缠,因而算不上理想的翻译,但从翻译目的论、操纵译论和译者反操纵论来看,马君武的这些翻译完全正确。
     第八章是结语。首先,对马君武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做出判断。笔者认为,无论是在翻译思想还是在翻译实践方面,马君武都做出了许多译坛人士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和贡献,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本人是当之无愧的翻译思想家和翻译家。然后,总结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指出本研究目前的局限及后续研究展望。关于本研究的意义,论文提出以下五点:1)本研究填补了中国现代翻译史研究的一个缺漏;2)本研究丰富了我国的翻译理论宝库;3)本研究有助于正本清源,纠正了关于马君武某些翻译的不当评论;4)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马君武,充实和深化了马君武的学术活动研究;5)本研究有助于当下中国译坛的译风建设。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tudy of Ma Junwu'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Itgives a relatively thorough analysis of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s,their characteristicsand value.It also makes a survey of his translation methods,the value of histranslations and defines the place that he should hold in China's translation history.
     There are eight chapters in this dissertation.Chapter One,“Introduction”,starts with a brief account of Ma Junwu's career as a follower of Dr.Sun Yat-sen inhis invlovement in the activities to topple China's last feudal monarchy in the first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of his painstaking work for the new republic which existedfrom 1912 to 1949 and of his productive writings and translations that enlightened theChinese people.The account is followed by 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Ma Junwu as arevolutionary,a provincial governor,an educator,a writer,a poet,and a translator.Italso describes the methodology,the structure and the research materials of the currentstudy.
     Chapter Two gives a panoramic view of Ma Junwu's translation principles.Someof these principles can be found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which are the embodiment ofwhat he thinks about translation,while others can be perceived in what he says about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prefaces of his translated works,in hiswritings and in those by his friends,colleagues and other scholars.To discern thoseprinciples contained in his translated works,it is of necessity to examine hisexperiences as a translator as well as some of his translated works.In the light of histranslation practice,we can summarize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s the following fourpoints: first,the source text author and translator can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contexts,to be more specific,the source text author is not a master in all cases--- he isa servant in some cases,so is the translator;second,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on the linguisitic level can be well integrated to fulfil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rd,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reative event;fourth,translation is adaptation andselection.His explicit views on translation can be summed up as thirteen points: first,to translate is to serve the country;second,to translate is to help China survive theperil of being carved up by the imperialist powers;third,to translate the foreignmasterpieces is to do credit to the translator's motherland;fourth,faithfulness to thesource text is primary in some cases,while in other cases,it is secondary,so is theexpressiveness;fifthly,translation is possible;sixthly,to translate is to serve practicalpurposes;seventhly,equ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translation of works ofsocial sciences and natural sciences from other countries;eighthly,translation purposecan be un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ninthly,the source text of a translatedwork should be the latest edition;tenthly,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works intoChinese is the best way to make Chinese as scientific a language as possible;eleventhly,translation is a tough task;twelfthly,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translate foreign names into Chinese,and thirteenthly,a translator should share his orher feelings with the characters of the source text or the source language author in thecourse of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makes comments on the aforesaid views on translation.It ispointed out that Ma Junwu's views on translation are characterized with timeliness,practicality and creativeness.Some of his views are timely and significant becausethey meet the urgent need of China to remoul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people at that time,and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They are practical since they resultfrom his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translation practice.Three of the above-mentionedexplicit views,namely the third,the fourth and part of the twelfth points,are mypersonal ideas,which,to the best of my knowledge,have not been suggested by anyother translator or scholar so f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study then moves tothe assessment of the value of some of Ma Junwu's translation principles.Theaforementioned three points are obviously of value because they are creative.Otherpoints demonstrate their own value when they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levant pointsof culturally-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First,some scholars such as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hold that to translate is to rewrite,and some others such as M.Tymoczko are of the opinion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a metaphor but ametonymy.What they actually mean is that a translator has to add,delete and rewriteto meet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need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In other words,in any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 is the master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uthor is theservant whose only contribution is to offer the source text.This view explains andjustifies those translation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adds,deletes and rewrites at his ownwill,but fails to explain and justify those translation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servesthe source language author wholeheartedly.Ma Junwu's view that the source language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can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is capable ofexplaining both.In this sense,Ma's view has stronger explanatory power.Second,German theologian and philosopher 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 says in hisspeech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at imitation and paraphrase can notco-exist in translation,or it will result in serious consequences.Here“imitation”and“paraphrase”refer to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respectively on the linguisticlevel.So what Schleiermacher really means is that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on the linguistic level can not stand side by side.But Ma Junwu's well-receivedtranslations convincingly evidences that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n thelinguistic level can be integrated to accomplish the task of 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 this reagrd,his view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on thelinguistic level can explain more translation phenomena.Third,Ma Junwu's view that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can be un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appearedmore than sixty years earlier than Hans Vermeer's skopos theory.In addition,his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is closer to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makes an enquiry into Ma 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Becausetranslation never takes place in a vaccum,but in a continuum,it is of necessity toinvestigate the continuum in which his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and the overall pictureof China's sci-tech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scientific writings of the time.It is pointedout that his transaltions satisfy the country's needs of the time.While Ma'stranslations have many characteristics in common with those by other translators,theyalso have something of his own.After the enquiry comes the analyses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that are employed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To sum up,thesemethods include dazhi (paraphrase),or some kind of rewriting,literal translation,multiple translation of the same term or name,transliteration,co-presentation of theforeign name and the translated name,co-presentation of the foreign name,thetranslated name with an explanation,the use of alien words (zero translation),thecombination of transliteration and zero translation,the borrowing of formerly-usedtranslated names,the borrowing of Japanese-translated names and innovating oftranslated names.Dazhi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can further be divided into minortechniques.Then the author giv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value of Ma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 and that of his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dazhi and literaltranslation.As regards the former,eight points are suggested as follows: first,as theyare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s of its ki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ome ofMa Junwu's translations are highly valued historical documents;second,Ma Junwu's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five chapters of Charles Darwin's The Origin ofSpecies in 1903 and hi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said works in 1919 enable theChinese people to understand what Darwin's great works really is;third,some of Ma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 are much appreciated by scholars and experts concemed;fourth,Ma Junwu's use of plain classical Chinese helps his translations have a widerreadership than those translations of some of his contemporaries in which elegantclassical Chinese is used;fifthly,some of Ma 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 are highlyregarded by later translators who refer to them when they retranslate the same sourcetexts;sixthly,some of Ma 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 draw much attention fromsome translation critics;seventhly,by showing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 translation,Ma Junwu sets a good example to the present-day Chinese translators,some of whomare too much preoccupied with pursuing fame and profit rather than benefiting thecountry and the society;and last but not least,Ma Junwu's sci-tech translations haveexert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ociety,to which a special section is devotedin the chapter.Conceming what good they do to the country,five points are suggested.First,Ma Junwu'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Darwin's works on evolution helps more andmore Chinese people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great scientist;seco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erbert Spencer's feminist works gives an impetus to the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third,his sci-tech translations have brought about an advance in Chinese modern scienceprogramme;Fourth,his translation of Darwin's works on evolution has promoted thedevelopment of Chinese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China;Fifthly,hissci-tech translations have helped bring more modern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directly into China instead of importing them via Japanese versions.What follows is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dazhi and literal translation.As tothe former,two points are advanced: first,it is the best way to introduce westerncivilization into China in the last years of the Imperial China and the years before theMay 4~(th) Movement in 1919;second,it has left u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valuedcultural heritage.As to the latter,four points are put forward.First,his literal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make Chinese as scientific a language as possible,which has been mentioned above;second,it has helped introduce the authenticforeign cultures into China;third,it has conduc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lassicalChinese language around 1919;fourth,it marks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translators'awareness of the use of literal transaltion for the importation of genuine foreigncultures.The last part of this chapter analyzes some scholars' comments on MaJunwu's translations.It is held that Ma Junwu'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Darwin'sworks on evolution are faithful,smooth and elegant and that his translation of CharlesDarwin's The Origin of Species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text of all its Chineseversions.The analyses of a number of examples from Ma Junwu's translationstestifies to the incorrectness of these comments.
     Chapter Five,which is made up of five sections,probes into Ma Junwu's poetrytranslation.Section one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in which his poetry translation is doneand the general picture of Chinese translators' rendering of foreign poetry at the end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20~(th) century.Section two enquires into thetwo translation methods of Ma Junwu's poetry translation: the faithful creativetranslation and the unfaithful creative translation.In discussing some scholar's pointof view that Ma Junwu's creative poetry writing is influenced by his poetry translation in section three,the author argues that his creative poetry writing is the result of his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creative poetry writing initiated by such poets and scholarsas Huang Zunxian,Liang Qichao,et al.,rather than the the result of the impact of hispoetry translation.Assessing the value of his poetry transaltion in section four,theauthor offers five points.First,since some of his poetry translations are the firstChinese versions of its ki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they arehighly valued historical documents;second,some of his poetry translations are highlyappreciated by scholars;third,some of his poetry translations are highly regarded bylater translators who retranslate the same source text;fourth,his poetry translations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China's treasure-house of translation of foreign poetry intoChinese in early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fifth,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oethe'sMignon is the first literal Chinese version of the great German poem.In section five,the author argues against those comments made by scholars such as Hu Shih,LiuWuji and Fu Jiaqin,et al.on Ma Junwu's poetry translation.
     Composed of three sections,chapter six mak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Ma Junwu'sdrama translation.Section one gives a d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MaJunwu's drama translation occur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drama translation of thecountry in the early years of 20~(th) century.In section two,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six drama translation methods,namely,generalization,addition,rewriting,theintegration of addition,deletion with rewriting,generalization plus rewriting and theintegr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n the linguistic level.Section threeassesses the value of his drama translation,which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points.First,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chiller's Wilhelm Tell is the first version of its kindand the first Chinese version of all Schiller's works in China,so it is a highly valuedhistorical document.Second,it has a large readership with numerous printings and itis highly appreciated by scholars as well as later translators who refer to histranslation when they retranslate the same source text.Third,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boosting the morale of Chinese people in their fighting for national liberation during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late 1930s to early 1940s.
     Chapter seven examines Ma Junwu's trans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s Vermeer's skopos theory,manipulation theory proposed by Susan Bassnett and AndreLefevere,and anti-manipulation theory suggested by L(?) Jun and other Chinesetranslation studies scholars so as to give argument in favour of Ma Junwu'stranslations.
     Chapter Eight,consisting of two sections,is the conclusion.In section one,theauthor concludes from the previous discussions that Ma Junwu should be viewed as anoted translation thinker and practitioner who contributes considerably to theformation of the treasure-house of Chines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Chinesetranslation practice.In section two,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study and the issues for further study.Significance of the current study is alsopresented as follows.First,this study sums up Ma Junwu'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practice and assesses their value,which fills a gap in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past decades.Second,this study is conducive to enriching the treasure-house of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Third,this study helps remove some of the erroneousideas about Ma Junwu's translations.Fourth,this study enables us to have a betterunderstanding of Ma Junwu,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study of this noted figure as arevolutionary pioneer,an educator and a translator.Fifth,this study helps cultivate theethical translator who often places the need of the nation before earning money andtakes a correct attitude toward this human activity.
引文
①1903年3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博览会上,日本人在相关馆舍中展出中国小脚女人吸食鸦片等种种陋俗,同时在人类学馆舍中安置1-2个中国人,表演我国腐败旧俗,把中国人与地球各地的野蛮人种并列展出。见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131页;梁启超著《日本侮我太甚—敬告东京留学生》,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5号(1903年2月11日日本横滨出版),第81页。《新民丛报》刊登的文章开篇是“今年三月”,没有说明具体的时间。而《新民丛报》第25号出版的时间“1903年2月11日”应该是指“农历”。另外,《新民丛报》首页“编辑兼发行人”一栏虽然署名是冯紫珊,但实际上是梁启超,冯紫珊只是编辑出版经费的资助人。
    ②汤志钧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565页。
    ①邓铭煌著:《马君武追随国父革命纪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第459-480页。
    ①黄荣汉著:《马君武先生在西大》,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第111-115页。
    ②苏宏汉著:《马君武校长办学情况》,同①,第116-121页。
    ③梁治群著:《我所认识的马君武先生》,同①,第126-128页。
    ④秦道坚著:《忆恩师马君武先生》,同①,第152-162页。
    ⑤苏宏汉著:《马君武校长办学情况》,同①,第116-121页。
    ⑥李永铭、范小方著:《桂系三雄:李宗仁、黄绍绒与白崇禧》,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第205页
    ①马君武著译:《马君武诗稿》,上海文明书局,1914年,第4页。
    ②马卫之著:《怀念我的父亲马君武博士》,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99-104页;黄荣汉著,2001年,第111-115页。
    ①廖中翼、王觐著:《马君武轶闻逸事》,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23-36页。
    ②同①。
    ③马君武著译,1914年。
    ④曾德琏(2000:352)、马君武的大公子马保之(2001)、次子马卫之(2001)都说马君武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但日本妇女史专家小野和子(2005)曾亲自到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核实有关历史档案,证明马君武并没有“毕业”而是“肄业”于该大学,故这里说“学习”,而不是“毕业”。
    ①黄昆山(1984)、曾德珪(2000:357)、李琴(2001)、致平(2001)、白健(2002)都说马君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蚕丝的七种原素之分析研究》,但中国社会科学院德国文化专家叶隽(2005:59)指出,马君武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和日本丝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比较》,叶隽还给出了马君武博士论文题目的德文译文。笔者认为,以叶隽先生对中德文化交流史的造诣,他的这一说法较为可信,故笔者采用此说。
    ②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22页。
    ③黄昆山著:《马君武博士其人其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同上,1984年,第442-459页。
    ④如时任国民党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桂系一号人物李宗仁的挽联是:誉溢瀛海,学贯中西,党国著鸿,规夙仰勋,劳钦泰斗,望重乡邦,门盈桃李,江天闻鹤,驭遥挥涕,泪洒征鞍。时任国民党军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国民党桂系二号人物白崇禧的挽联是:哲学科学文学集大成而教育,德立功立言立后人怀不尽之荣衰。时任国民党军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挽联是:博学贯中西,国难方殷天胡不(?)遗一志,育才成杞梓,心傅靡间父之所重在千秋。以上挽联见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先生治丧处编纂委员会编辑,《马君武先生纪念册》,1940年,无出版地信息,第59-60页,标点为笔者所加。
    ⑤秦道坚著:《马君武博士的治学和办学精神》,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同上,第438-441页;王杰著:《金声玉振马保之》,《广西师范大学报》2005年02月28日第4版。
    ⑥陆费逵著:《海舶相逢》,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先生治丧处编纂委员会编辑:《马君武先生纪念册》,无出版地信息,1940年,第40页。
    ⑦李四光著:《马君武先生几种小故事》,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47-51页。
    ①马君武著:《达尔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a)。
    ②马君武著:《译序》,卢骚著、马君武译:《足本卢骚民约论》,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
    ③马君武著:《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④马君武著:《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b)。
    ⑤黄嘉谟著:《马君武的早期思想与言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同上,1984年,第480-556页。
    ⑥马君武编译:《德华大字典》,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20年。
    ⑦王韬、顾燮光著:《近代译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414页。
    ⑧谢无量(1884—1964),我国20世纪杰出书法家、教育家、学者;马一浮(1883—1967),我国著名儒学大师。
    ⑨该刊“以引导中国人民之世界知识为注意”,主要译介西方各种学说和思想,对传播西学有一定的作用。前后共出10期。见曾德珪编:《马君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1页;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⑩郑逸梅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8页。《醒狮》是1905年9月由高旭(高天梅)在东京主持创办的月刊。1906年6月停刊,共出版5期。其内容以文艺和社会科学为主,旨在抨击封建专制、开通民智,鼓吹民族民主革命。设有小说、文苑、音乐、美术等栏目,发表诗词、散文尤多。撰稿人多为革命派,如柳亚子、马君武、李息霜等。见周葱秀等编著:《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5页。《建设》是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漓江潮》1906年由马君武等人创刊于广西桂林,只出版了两期。关于《世界月刊》和《南华杂志》的具体信息不详。
    ①关一著、马凌甫译:《工业政策》(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②陆费逵著,1940年。
    ③邓家彦著:《忆老朋友马君武》,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同上,1984年,第391-396页。
    ④林半觉著:《记马君武博士》,《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1日出版),第21-26页。《逸史》,1939年4月25日创刊于广西桂林抗战文化城,第1-11期为半月刊,第12期起为月刊,马君武曾为该刊刊头题字。内容有:评述时事、访谈见闻等,1944年日本侵略军进攻桂林时停刊。
    ⑤马卫之著:《先父马君武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62-65页。
    ⑥廖中冀著:《辛亥革命前后广西各方面之概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辛亥革命在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第16页。原文“法兰西革命史”没有书名号。
    ①谭桂林编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课程》(第二章:《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http://www.hunnu.edu.cn/jwc/2004/jiaocai/zwwxbj/2.htm.
    ②恩斯坦著、马君武编译:《实用力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在该书的封底页有《解析几何学》的广告。
    ③林半觉著:《记马君武博士》,《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1日出版),第21-26页。
    ④黄昆山著,1984年。
    ⑤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6页;王栻著:《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l页:王秉钦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⑥这10个译本是:《赫克尔—元哲学》、《收入及恤贫政策》、《人类原始及类择》、《农业政策》、《卢骚民约论》、《达尔文物种原始》、《自然创造史》、《工业政策》、《商业政策》(上下册)。
    ⑦皮后锋认为,严复、马君武属于西学中译的第一代翻译家。见皮后锋著:《严复大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2页。笔者认为,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出生,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风靡全国时,马君武才17岁,而严复当时已经44岁。从年龄和翻译实践的时间上看,视梁启超、严复、林纾为我国西学中译的第一代翻译家,视马君武等人为第二代西学中译的翻译家可能更为合理。
    ⑧曾德珪编,2000年,“前言”第16页:谭肇毅著:《马君武改造国民性思想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3期,第114-118页。
    ①如马君武1933年3月20日在广西大学纪念周上发表了题为《猛醒、奋斗、复兴中华民族!》的演讲。在该演讲中,马君武在几处地方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攻击。如他这样说,“以最新的科学方法生产,苦战奋斗去复兴中华民族,现在的战争是文化的战争,一切民族都随着时代的车轮而运转,自然这与中国的共党专事捣乱不同。”见政编:《马君武先生演讲集》(第1集),广西梧州:广西大学出版部,1934年,第8-9页。
    ①唐志敬著:《马君武评传》,《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03期,第187-216页。
    ②政编,1934年。
    ①施蛰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3》,上海书店,1991年,第135-189页。
    ②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③姜德铭著:《中国现代名家名作文库·马君武·帝民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④廖杨著:《试论马君武青年时期革命思想的转变》,《学术论坛》,1994年第06期,第108-111页。
    ⑤钟文典著:《民主革命家马君武》,《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06期,第80-85页。
    ⑥谭肇毅著,2002年。
    ①费必标著:《论马君武的民主自由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2002年,第81-90页。
    ②黄有艺著:《浅谈马君武的妇女解放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206-214页。
    ③李宜霞,蒋家安,曹裕文著:《论马君武的“富国强兵”思想》,《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03期,第8-10页。
    ④李琴著:《马君武实业思想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06期,第113-118页。
    ⑤韦合、安家成著:《马君武森林公园的命名—谈谈马君武先生发展农林事业的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255-263页。
    ①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45页。
    ②陈乃文著:《马君武先生与进化论哲学》,《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1日出版),第3-4页。
    ③黄见德编著:《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1-282页。
    ④盘福东著:《马君武在治学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233-239页。
    ⑤傅广华著:《试论马君武的进化观》,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49-66页。
    ①吴虞著、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上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10页。
    ②吴虞著,同上,第349页。
    ③曾德珪著:《论马君武的诗歌创作》,《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1年第03期,第45-54页。
    ④谭行、刘志坚、邓小飞编:《马君武诗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代序部分。
    ⑤龚喜平著:《近代“歌体诗”初探》,《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03期,第16-23、32页。
    ⑥龚喜平著:《新学诗·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论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03期,第42-51页。
    ①张葆全著:《晚清诗坛上的马君武》,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106.113页。
    ②蒋民胜著:《读马君武先生百首古体诗作记》,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上,2002年,第133-144页。
    ③王天根著:《藉“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看马君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04期,第105-108页。
    ④陈春香著:《马君武的外国文学译介与日本影响》,《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03期,第102-107页。
    ⑤欧阳予倩著:《马君武先生与戏剧改进会》,《逸史》第12期,第8-9页。
    ⑥洪湘明著:《马君武与桂剧改革》,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114-118页。
    ①王天根著,2002年。
    ②马君武著:《序》,马君武编译:《德华字典》,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20年。
    ③叶隽著:《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126页。
    ④马冠武著:《马君武办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04期,第85-91页。
    ⑤李彦福著:《马君武》,《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72-90页。
    ①虞达文著:《马君武教育思想轨迹探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06期,第55-58页。
    ②张伟著:《略论蔡元培与马君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01期,第115-119页。
    ③卢斌著:《马君武抓教材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编:同上,2002年,第264-272页。
    ④白健著:《马君武办学思想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改革》,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同上,2002年,第273-282页。
    ⑤张新科、宋燕萍著:《马君武—欧洲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西风东渐的旗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01期,第77-80页。
    ①唐耀华著:《从马君武办学思想考证西大精神》,《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6期,第116-120页。
    ②张亚群、肖娟群著:《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德教育述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第1-5页。
    ③高巍翔著:《试析马君武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第10-14页。
    ④陈启源著:《马君武与孙中山的早期交往》,《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06期,第59-64页。
    ①何开粹著:《柳亚子与马君武》,《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01期,第59-62页。
    ②王勇、王艳芳著:《铁血风骨亦悲凉—杂谈马君武的悲剧》,《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03期,第57-59页。
    ③李小文著:《马君武的人品与个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S1),第180-183页。
    ④陈浩望著:《马君武的诗与张学良》,《海内与海外》,2002年第12期,第57-59页。
    ⑤黄云光、余酉德著:《马君武与他的瑶乡老同》,《广西党史》,2002年第03期,第37-38页。
    ⑥陈乃文著,1941年。
    ⑦曾德珪编,2000年。
    ⑧叶隽著,2005年。
    ⑨马君武从未有过以《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为题的译作。但有以《达尔文物种原始》、《人类原始及类择》为题的译作。这里应该是文章作者的笔误。
    ①黄昆山著,1984年。
    ②袁志英著:《毛泽东和〈宇宙之谜〉—三十年前翻译海克尔的〈宇宙之谜〉之谜》,(《德国研究》2002年第03期,第55-57、79页。
    ③王韬、顾燮光等编,2003年。
    ④胡怀琛著:《海天诗话》,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3),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第1314-1315页。
    ⑤黄昆山著,1984年。
    ⑥林琳著:《广西近代最早的翻译家—马君武》,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73-74页。
    ⑦林煌天、贺崇寅编:《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
    ⑧高正琴著:《杰出的翻译家马君武先生》,《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05期,第67-70页。
    ⑨邹振环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⑩林煌天等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①郭延礼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17-328页。
    ②刘人鹏著:《“中国的”女权、翻译的欲望与马君武女权说译介》,《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国台北出版),1999年第07期,第1-42页。
    ③李亚舒、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⑤范祥涛著:《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马祖毅著:《中国翻译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⑥方梦之编著:《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⑦袁斌业著:《倡科学、植民权的译俊—马君武》,《上海翻译》,2005年第02期,第59-63页。
    ⑧小野和子著:《马君武的翻译与日本》,王政、陈雁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77页。
    ①海南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sunzil.lib.hku./hkuto/index.jsp)。笔者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一直想通过该馆台湾博硕士论文数据库(http://datas.ncl.edu.tw/cheabs/1/)查找我国台湾省学者对马君武翻译思想和实践研究的状况,但不知何故,一直无法登陆这个网页。
    ①马君武著:《一个苦学生的自述》,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同上,2001年,第1-15页。
    ②曾德珪编,2000年,“前言”第16页。
    ①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常用哲学名词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6-217页:刘延勃等编:《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77页。
    ②刘宓庆著:《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第1-2页。
    ①L.托尔斯泰著、马君武译:《绿城歌客》,《大中华》杂志第1卷第7、8期(1915年7月20日、8月20日出版。
    ②L.托尔斯泰著、马君武译:《心狱》,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指出,马君武《心狱》第57章突然冒出一句“此间无辜者非予一人耳”,可能并非一时笔误,而是有意改动原文。见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a),第63页。
    ③笔者这里不敢下断言,是因为不了解德语译本的具体内容如何。陈平原教授说,“马君武译《复活》第一部,删去第七、八章中不少关于法官、副检察长和司祭的分析介绍,所有这些都是出于这同一种考虑。删改后的译作,线索更加清晰,笔墨也更加‘干净’.可原作的丰富性复杂性也就没了,难怪评论家抱怨西洋小说太单调。”见陈平原著,1989年(a),第58页。陈平原可能是对照了马君武译本和俄语原著文本后得出上述结论,但这样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因为马君武不是从俄语原著直译,而是从德语译本转译过来。
    ①阿英编著:《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叙例》(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a)。
    ②陈平原著,1989年(a),第58页。
    ③马君武著:《欧洲文学丛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第362-363页。另,引言中的法文为原文所有,非笔者添加。
    ④雨果著、潘丽珍译:《悲惨世界》,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⑤潘丽珍称其译本为全译。同④,“译序”第11页。
    ⑥歌德著、陈宗显译:《歌德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⑦据莫世祥的注释,前两首译诗都在1903-1905年间完成。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432页。笔者从有关材料得知,最后一首最早刊登在《教育必用学生歌》上海作新社1904年版上。见施蛰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3》,上海书店,1991年,第202-206页。所以笔者这里说“大约”。另外,关于最后一首译诗的问题。上海作新社1904年4月出版的《教育必用学生歌》上刊登了《菲律宾爱国者黎沙儿绝命词》,译者未署名。谁是该译文的译者?有关专家有不同的说法。胡从经在谈到该诗时只说,该诗“至迟在……1904年就有了中译”。见胡从经著:《爱国强音革命晓角——作新社版〈学生歌〉》,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黎萨与中国》,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第172-180页。吴文焕在提到黎萨尔绝命诗17种中译本的译者时没有提到马君武,只提到梁启超。见吴文焕著:《黎刹绝命诗有17种中文译本》,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同上,第436-438页,但梁启超译文的题名是:《墓中呼声》。见严萍、龚勋 著:《评凌彰〈我最后的告别〉》,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同上,2001年,第439-441页。严萍、龚勋说,梁启超译本是最早的中译本。根据马君武在《菲律宾之爱国者》一文中的记载,他本人是《菲律宾爱国者黎沙儿绝命词》的译者。另,译文《菲律宾爱国者黎沙儿绝命词》首先刊登在1903年《新民丛报》第27号上。见马君武著:《菲律宾之爱国者》,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7号(1903年3月12日),第88-91页。
    ①马君武一生都不通晓西班牙文,因此,极为可能的情况是,这位菲律宾留学生用英语朗诵这首诗,然后马君武依据英文译文转译。
    ②施颖洲先生说,他的译文《我的诀别》直接译自西班牙原文,在字数、结构,体制、音韵、节奏方面都完全忠实于原作。见施颖洲著:《黎刹名诗—《〈我的诀别〉》,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同上,第343-394页。
    ③许雷著、马君武译:《威廉退尔》,上海:中华书局 1925年。
    ①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竞篇斯宾塞女权篇》,上海:开明书店、文明书局、广智书局1902年(a)。在该译本中,《达尔文物竞篇》是1-10页,《斯宾塞女权篇》另起页码,1-10页。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天择篇》,上海:开明书店、文明书局、广智书局,1902年(b)。
    ③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由来》(卷一),上海:文明书局、开明书局联合发行,1904年。
    ④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原始》(共4册),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
    ⑤叶隽说马君武用了十年翻译此书。见叶隽著,2005年,第73页。马君武次子马卫之在谈到他们全家1923年前后在上海宝山杨行镇的生活时说,“在杨行的几年里,父亲有段时间闲赋……所译的达尔文著作,大部分都是在这段时间译出。”见马卫之著,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1年,第99-104页。这些说法都不确。马君武在《达尔文·序》中说,“予于民国8年译成达尔文所著之《物种原始》(The Origin of Species),费时一年;历十年后,更译成达尔文所著之《人类原始》(即《人类原始及类择》一笔者注) (The Descent of Man),费时二年。”在该书的第24页上,他说,“是书予费二年之力译成……。”见马君武著,1930年(a)。
    ①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②曾德珪编,2000年,第373页;曾德珪编:《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3期。(a)
    ①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自然创造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②《政法学报》是从《译书汇编》改名而来。《译书汇编》,月刊,是较早的译文期刊,中国留日学生于1900年12月在东京创办,负责人为胡英敏。到1903年4月改为《政法学报》为止,共出版21期,见周葱秀等编著:《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0页。《环球中国学生报》(TheWorld Chinese Students Journal),1906年6月创刊,上海出版,双月刊,兼刊西文著述,由环球中国学生报馆编辑发行。主编为严复、李登辉、唐介臣、曾子安等;《矿业杂志》1917年3月创刊于长沙的月刊。
    ③胡沙克著、马君武译:《矿物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13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史革新先生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本外国结晶学的译作。见史革新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6期,第25-35页;史革新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06期,第50-57页。另据我国台湾综合研究院前所长、高级研究员、矿物学专家龙村倪先生的研究,马君武的这个译本基本上属于全译。转引自艾素珍著:《清代出版的地质学译著及特点》,《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01期,第11-25页。
    ④温斯渥斯著、马君武编译:《平面几何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1910年;季培特著、马君武译:《微分方程式》,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突罕德(Todhunter)著:《中等平三角新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温斯渥斯著、马君武译:《温斯渥斯平面几何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佚名著、马君武译:《中等化学教科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1911年;恩斯坦著、马君武编译:《实用力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佚名著、马君武译:《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司瑞尔著、马君武译:《实用主义植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年;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动物学教科书》,上海科学会编译部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18年;温特渥斯著、马君武译:《温特渥斯立体几何学》,上海科学会编译部1912年再版,初版时间不详。
    ⑤笔者没有看到这最后7个译本。
    ①译本封面上印的是:《法兰西近世史》,正文第1页的题名是《法兰西今世史》,另加这样的文字:原名:《现欧洲》,说明是福本诚“著”。福本诚是日本人。从译本的情况看,福本诚译自法语,马君武译本转译自日语。
    ②这几个译名后的法文出现在马氏译本中,是马君武添加。
    ③以上均见福本诚著(译?),马君武译:《法兰西今世史》,出洋学生编辑所,明治35年8月1日印刷,明治35年8月5日发行(1902年)。
    ④Herber Spencer,Social Statics:or,The Condition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Specified,and the First of Them Developed, http://oll.Libertyfund.org//Texts/LFBooks/SpencerO236/Social Statics/# LF-BK033 linol
    ①当时译本封面上印的是:《弥勒约翰自由原理》,而内页上印的是:《自由原理》。
    ②见《新民丛报》第29号第11-22页;第30号9-14页;第35号9-19页。
    ③John Stuart Mill,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and Other Soci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http://www.iep.utm.edu/m/milljs.htm#top#top
    ①马君武在《足本卢骚民约论》《序》中说,中江笃介译本的译名是:《民约通义》。
    ②邹振环著,1996年,第134-139页;王宪明、舒文著:《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解释》,《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02期,第16-33页;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30-331页。
    ③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足本卢骚民约论》,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熊月之认为,马君武夸大了杨廷栋译本的错误。见熊月之著,2002年,第331页。
    ④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卢骚民约论》,1933年。
    ⑤邹振环著,1996年;王宪明、舒文著,1995年。邹振环提及,他对比了马君武的《足本卢骚民约论》与何兆武先生1958年翻译出版的《民约论》,尽管马氏译本文风译笔差异甚大,但内容是完整的,不负其“足本”之名。见邹振环,1996年,第139页。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张晓溪的博士论文《马君武〈足本卢骚民约论〉研究》也认为这是一个完整译本。见张晓溪著,2007年。笔者曾请三位以法语为第二外语的教师对《足本卢骚民约论》和原文进行核对,他们的结论与邹振环、张晓溪的结论相同。
    ⑥马君武著:《帝民说》,张继等编:《民报》第2号(1905年5月6日),页码不规则。
    ⑦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16页。
    ⑧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17页。
    ①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2页。
    ②王宪明、舒文著,1995年。
    ③那盖著、马君武译:《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第70-73页。
    ④克喀伯何许人也?其英语原名是什么?《俄罗斯大风潮》的英语原题名是什么?马君武的译文上没有任何信息。我国迄今为止的政治思想史特别是无政府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文献都提到马君武的这个译本,但没有任何一个学者提到克喀伯的生平、学术背景、其本人及《俄罗斯大风潮》的英语原名。笔者曾千方百计搜寻以上信息,然无果而终。无奈之下,笔者发送电子邮件给世界无政府主义组织的专门电子邮箱anarchistfaq@yahoo.co.uk,一位署名Iain(作者从无政府主义网站的主页上得知,其全名是Iain McKay)的网站工作人员给笔者回复说,“I can think ofonly two books,The Russian Anarchists by Paul Avrich(republished bv AK Press,2005).There is also The History of Anarchism in Russia by E.Yaroslavsk.That is a Stalinist attack on anarchism from the 1930s and is not really worth consulting.”经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核实,Iain提到的这两本书,都不是马君武译本《俄罗斯大风潮》的英语原著。以上信息尚待求证。
    ①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1923年3月7日。
    ②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1923年3月8日。
    ③以上几篇文章以上也可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86-95;124-130;81-85;113-119、239-257、258-263页。
    ④王森然先生认为,马君武的哲学著作翻译,是其所有翻译中最重要的。见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第115页。
    ①马君武编译:《唯心派巨子黑智儿学说》,《新民丛报》第27号(1903年3月12日)第9-20页)。我国著名哲学家贺麟指出,马君武此文是“根据有关黑格尔的外文材料,做了比较客观的学术介绍。”,“是我国最早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文章”。见张学智编:《贺麟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6-437页。从此看来,马君武是我国最早译介黑格尔哲学的译者。
    ②马君武译述:《弥勒约翰之学说》,《新民丛报》第29号第11-22页;第30号9-14页;第35号9-19页。
    ③马君武译述:《唯物论二巨子底得娄、拉梅特里之学说》,《大陆报》第2期,1903年1月8日。
    ④海克尔著、郑开琪、袁志英等译:《宇宙之谜》,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58页。
    ⑥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元哲学》,《新青年》1916年第2、3、4、5期,页码不规则。
    ⑦袁志英著,2002年第03期,第55-57、79页。
    ⑧王森然著,1934年,第115页。
    ⑨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一元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①叶隽著,2005年,第79页。
    ②王森然著,1934年,第115页。
    ③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农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
    ④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工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a)。
    ⑤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商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上)、1924年(下)。
    ⑥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收入及恤贫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⑦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交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b)。
    ⑧王森然先生说,“马译各书均……近直译”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见王森然著,1934年,第115页。
    ⑨孙文著,刘明、沈潜评注:《建国方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2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9页。
    ①笔者从孙本文的研究得知,马君武的《斯宾塞社会学原理》1903年曾由上海西江欧化社出版。见孙本文著:《民国丛书第一篇15,当代中国社会学》,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13-14页。笔者还从苏州大学图书馆的网页上得知,该馆收藏的《斯宾塞社会学原理》(马君武译)是1903年由上海广雅书局出版。
    ②孙本文著,1989年,13-14页。
    ③卢汉龙、彭希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007页。
    ④杨雅彬著:《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8页;杨雅彬著:《近代中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⑤王康著:《社会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64-265页。
    ①《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英文报纸,以向西方介绍、评论中国的情况 为主要宗旨,是近代关于中国的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创刊、1951年停刊。
    ②黄兴涛著:《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及其〈中国人的气质〉》——部“他者”之书的传播史与清末民国的“民族性改造”话语》,明恩溥著、佚名译、黄兴涛校注:《中国人的气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9页。
    ③《新民丛报》第27号目录页上的题名是:支那人无公共心,而在正文中的题目是:中国人无公共心,见该期目录和正文91-96页。
    ④秦道坚著:《马君武博士的治学和办学精神》,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发行,同上,1984年,第438-441页。秦先生没有对自己所说的“后来各大书局出版各种德文字典,多以此为蓝本补充而成。”进行论证,此说是否可靠,俟证。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另一本由瞿侃、余云岫编译的《德华大字典》。见元尚著:《老外语辞典与奥运》,《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30日。瞿侃、余云岫的《德华大字典》与马君武的《德华字典》有无关联?如果有,程度有多大?俟证。另外,1908年马君武还在德国留学时,国内已经有人出版《德华字典》,该字典的出版社不详。见http://auction.konzfz.com/auction/detail.php?itemld=651559,此《德华字典》是否就是马君武在其本人的《德华字典·序》中所提到的驻山东的德国传教士宾君步程所编译的字典?不详。
    ①Jean Delisle & Judith Woodsworth: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UNESCO Publishing,1995,title page.
    ②John Dryden:OnTranslation,RainerSchulte & John Biguenet (ed.) .Theoriesof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7-31;Lawrence Venuti:Rethinla'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1-13;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①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101-324页。
    ②陈平原著,1989年(a),第32-39页。
    ③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56页。
    ④Charles Darwin:The Origin of Species,New York:Literary Classics,INC.,1937,p.47.
    ⑤Charles Darwin,1937,p.63
    ①Charles Darwin,1937,p.49-50.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0页。
    ③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30年。
    ①鲁迅著、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48页。
    ②刘艳丽、杨自俭著:《“也谈“归化”与“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06期,第20-24页。
    ①孙致礼著:《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01期,第40-44页;王东风著:《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年第05期,第24-26页;葛校琴著:《当前归化/异化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中国翻译》,2002年第05期,第32-35页;孙会军著:《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外语研究》,2003年第04期,第60-64页;刘艳丽、杨自俭著,2002年。
    ②刘艳丽、杨自俭著,2002年。
    ③孙致礼著,2002年。
    ①孙会军著,2003年。
    ②王东风著,2002年;葛校琴著,2002年。
    ③例子中的法语和汉译文均引自马君武著:《法语之言》,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5月15日出版),第73-78页。
    ①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教研室邢程副教授给笔者提供了另一种译文:“头戴鹅冠翎羽可不是小麻烦”, 同时指出其出处。以下是邢程副教授给作者的解释:这句话出自《拉封丹寓言》(LAFONTAINE,Fables)中的《老鼠与黄鼠狼的争战》(Combat des Rats et des Belettes)这个故事,指那些老鼠]:爷们头戴插有羽毛的帽子去打仗,自以为威风凛凛,显示自己的尊贵,结果在逃跑时因为这些高耸的帽子而进不了老鼠洞,最终尸横遍野。比喻考虑事情太多反而寸步难行。谨此致谢。
    ②莫世祥编,1991年,第17、24、33、33页。
    ③莫世祥编,1991年,第42、48、52、70-72、79页。
    ④John Stuart Mill:On Liberty and Utilitarianism,New York:Bantam Books,1993,p.48.
    ⑤莫世祥编,1991年,第49页。
    ①Charles Darwin:The Origin of Species ·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Chicago: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52,p.267.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5页。
    ①同①,第117页。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九),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页。
    ③同①,第48页。
    ④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58页。
    ⑤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五),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56页。
    ⑥Charles Darwin,1952,p.576.
    ⑦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36页。
    ⑧Charles Darwin,1952,p.338.
    ⑨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97页。
    ①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17页。
    ②在日本留学时,马君武曾自费编印《新文学》,其所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就首刊于其中。
    ③杨天石、王学庄编著,《南社史长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1页。
    ④曾德珪编,2000年,第132页。
    ⑤张智中著:《许渊冲与翻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46-447页。
    ⑥陈平原编,1989年(a),第37-38页。
    ①郭沫若著、中国科学院科研局编选:《郭沫若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93页。
    ②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③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01页。
    ④余光中著:《翻译与创作》,《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第392-404页。
    ①罗新璋著:《释“译作”》,许钧编:《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18-226页。
    ②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则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③Susan Bassnett: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0;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83.
    ④Susan Bassnett & Harish Trivedi:Post-colonial Translation: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8.
    ⑤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⑥Susan Bassnett & Harish Trivedi,1999,p.5
    ⑦《马君武诗稿》第41页上印的是:米丽客Mriyuon歌。专家认为,“客”应是“容’’的印刷错误。另外,笔者核对何俊先生给出的德语原文,Mriyuon也是Mignon的印刷错误。
    ①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41-42页。
    ②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41-42页。
    ①笔者发现,马君武所提供的原文是每节7行。
    ②何俊著:《〈迷娘曲〉马君武译本初谈及试译》,《安徽文学》,2007年第02期,第151-152页。
    ③郭延礼著,1998年,第327页。
    ④莪相(Ossian),古代爱尔兰说唱诗人。1762年,苏格兰诗人麦克菲声称“发现”了莪相的诗,他假托从3世纪凯尔特语的原文翻译了《芬戈尔》和《帖木拉》两部史诗,并先后出版,于是这些所谓“莪相”的诗篇便传遍整个欧洲。见http://baike.baidu.com/view/430457.htm
    ①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35-40页。
    ②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3540页。
    ③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148页。
    ①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260页。
    ②Itamar Even Zohar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193.
    ①Charles Darwin,1952.
    ②胡庚申著:《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7-180页。
    ①梁启超著:《小说传奇五种》,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第44-45页。
    ②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20页。
    ③熊月之著,2002年,第330页。
    ④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
    ⑤马君武著:《译序》,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元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①马君武著:《译序》,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
    ②胡庚申著,2004年,第138页。
    ③段连城著:《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95-216页。
    ①胡庚申著,2004年,第135页。
    ②Charles Darwin,1937,p.39.
    ①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2页。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2页。
    ③Charles Darwin,1 937,p.39
    ④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9页。
    ⑤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101-102页。
    ①谭彼岸著:《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20页。
    ②曹而云著:《白话文体与现代性—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为个案》,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4-7页。
    ③曹而云著,2006年,第30-36页。
    ①陈兼善著:《进化论发达略史》,《民铎》杂志,3卷5号“进化论号”(下),(1922年12月1日出版),第1-46页。
    ②陈兼善著:《进化论浅说》,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③冯紫珊编辑发行:《新民丛报》第25号,第89页“绍介新书”栏。
    ④马君武著:《译序》,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
    ⑤罗伯特·唐斯著、缨军编译:《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第90-97页。
    ①朱雯著:《“抢译”二题》,《中国翻译》,1994年第06期,第36-39页。
    ②邹振环著:《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3-184页。
    ③马君武、胡汉民著:《马君武与胡汉民的通信》,《建设》1卷4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页码不规则。
    ④马君武、胡汉民著,同上。
    ①曾德珪编,2000年,第181页。
    ②曾德珪编,2000年,第138页。
    ③马君武著:《民食问题》,《建设》1卷4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第25-26页。
    ④政编,1934年,第8-9页。
    ⑤政编,1934年,第78页。
    ①马君武翻译雨果的《可怜人》(Les Miserable)后,写了数句跋语。见黄嘉谟著,1984年,第480-556页。
    ②莫世祥编,1991年,第247页。
    ③马君武著:《序》,马君武编译:《德华字典》,1920年。
    ④马君武著:《译序》,胡沙克著、马君武译:《矿物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1910年。
    ①马君武著:《译序》,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植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
    ②马君武著:《译序》,恩斯坦著、马君武编译:《实用力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
    ③马君武著:《译序》,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31年(b)。
    ④马君武著:《译序》,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3年。
    ①马君武著:《译序》,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1年。
    ②马君武著:《译序》,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5年。
    ③黄嘉谟著,1984年,第480-556页。
    ①马君武著:《致高天梅书》,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同上,第277页。
    ②马君武著:《译文序》,季培特著、马君武译,1931年。
    ③曾德珪编,2000年,第177-18l页。
    ④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41页。
    ①转引自李明著:《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外国语》,2006年第04期,第66-71页。
    ②马君武著:《译序》,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20年。
    ③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之—元哲学》,《新青年》第2卷第2期,页码不规则。
    ④马君武著:《译序》,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9年。
    ⑤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
    ①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
    ②黄昆山著,1984年,第451页。笔者从马君武发表在《译书汇编》第2年第11号(1903年2月16日出版)的《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附社会党巨子所著书记)一文中得知,约在1901年,马君武与严复曾就翻译问题有过面对面的讨论,马君武这里的言论是否与那次讨论有关,不详。马君武的文章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94页。
    ③王霖著:《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81页。
    ①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7页;张培基著:《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4页。
    ②曾德珪编,2000年,第132页。
    ③莫世祥编,1991年,第27页。
    ④Herbert Spencer,同上,p.125.
    ⑤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6页。
    ⑥那盖著、马君武译:《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出版)第70-73页。
    ①方梦之编著:《译学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7页。也有学者认为,严复的“信” “有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力求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但往往为了内容上的忠实而不得不牺牲形式上的忠实。”见沈苏儒著,1998年,第46页。
    ②王森然著,1934年,第115页。
    ①马君武著:《本校最近建设及科学语言》,《广西大学周刊》第六卷第一期(1934年3月7日出版)。
    ①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
    ②席勒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58页。
    ③马君武在《政法学报》癸卯年第1期(1903年4月27日)发表了《论公德》一文,在淡到欧美少年儿童的公德时,马君武说,欧美儿童不惊打鸟群,而是用面包屑喂鸟,然后引用马龙一首描写儿童喂鸟的诗。诗的原文是:Petits oiseaux,pour vous repaite,/en vain vous chercheriez un grain,/Venez sans crainte a ma fenetre,/Petits oiseaux,voici du pain.马君武的译文是:小鸟啁哳将觅食兮,/严冬闭藏糜所护兮,/翔集窗楹无所怯兮,鸟兮飞来,此面屑兮。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196页。
    ①马积高著:《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及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49-266页。
    ②曾乐山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历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41-242页;赵云田著:《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94-496页。
    ③傅兰雅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1-226页。
    ④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0-122页。
    ①曾德珪编,2000年,第273页。
    ②马君武著:《序》,马君武编译:《德华字典》,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20年。
    ③马君武著:《序》,马君武编译:《德华字典》,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20年。
    ④曾德珪编,2000年,第132页。
    ①政编,1934年,第71-78页。
    ②广西大学著:《广西大学组织大纲》,《广西大学周刊》1931年10月23日创刊号。
    ③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112-117、125页。
    ①高凤谦著:《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1-202页。
    ②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38-150页。
    ③曾德珪编,2000年,第148页。
    ④马君武著:《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出版),第109-119页。
    ⑤马君武著:《盼国人努力科学以挽救国家—民国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七在中国科学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致词》,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发行,同上,1984年,第295页。
    ①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id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11.
    ②Christiane Nord,2001,pp.28-29.
    ①范祥涛、刘全福著:《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中国翻译》2002年第06期,第25-28页。
    ②袁斌业著:《再思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第46-50页。
    ③马君武著:《序》,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动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b)
    ④马君武著:《序》,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1918年。(b)
    ①马君武著:《本校最近建设及科学语言》,《广西大学周刊》第六卷第一期(1934年3月7日出版)。
    ②当代翻译家许渊冲也有相同的观点。许渊冲说,汉语是文学的语言,这是模糊的,而西方语言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要求精确。见张智中著,2006年,第51-52页。
    ①傅兰雅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罗新璋编,1984年,第211-226页。
    ②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497-501页。
    ③鲁迅、瞿秋白著:《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罗新璋编,1984年,第265-279页。
    ①王宏印、刘士聪著:《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中国翻译》,2002年第02期,第8-10页。
    ②支谦著:《法句经序》,罗新璋编,1984年,第22-23页。
    ③陈平原、夏晓虹编,1989(b),第26页。
    ④曾虚白著:《论翻译的困难》,黄嘉德编:《翻译论集》,上海西风社,1940年,第117-128页。
    ⑤杨镇华著:《翻译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10页。
    ⑥端先著:《论翻译之难》,《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9,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第157-159页。
    ⑦马君武著:《序》,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
    ①马君武著:《帝民说》,《民报》第2号,1905年5月6日出版;也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120-123页。
    ②叶君健著:《谈文学作品的翻译》,金圣华编:《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第85-99页。
    ③黄昆山著,1984年。
    ①欧正仁著:《马君武传》,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内部出版发行,1981年,第56页。
    ②傅兰雅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罗新璋编,1984年,第211-226页。
    ③李端棻著:《请推广学校折》,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25-429页。据罗悖曧《京师大学堂成立记》透露,《请推广学校折》这份奏折实际上是梁启超起草。见罗敦曧著:《京师大学堂成立记》,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455-458页。
    ④马君武著:《译序》,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1年。
    ⑤马君武、胡汉民著:《马君武胡汉民通信》,《建设》杂志1卷4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页码不规则。
    ①马君武20世纪30年代在系列公开演讲中十分强调要引进国外最新的科学知识。如1933年3月20日在广西大学纪念周上所作的题为《猛醒,奋斗,复兴中华民族》演讲中,马君武强调我们要“以最新的科学方法生产,苦战奋斗去复兴中华民族。”,在1933年2月27日做的题为《来读一读亡国惨史》、1933年3月27日作的题为《中国的人心与文明在什么地方》等等演讲中都提到要学习外国最新知识。见《广西大学周刊》1933年2月27、3月20、3月27日。
    ②黄昆山著,1984年,第442-459页。
    ③马君武著:《译序》,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植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a)
    ④马君武著:《序》,马君武编译:《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⑤灵石著:《读〈黑奴吁天录〉》,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b),第116-118页。
    ①林纾著:《〈鹰梯小豪杰〉叙》,陈平原、夏晓虹编,1989年(b),第523-524页。
    ②马君武著:《译言》,许雷著、马君武译:《威廉退尔》,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③钱钟书著:《林纾的翻译》,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2-323页。
    ④黄昆山著,1984年。
    ①柳亚子说马君武“通拉丁文”,见杨天石、王学庄编,1995年,第261页。从《实用主义动物学教科书》等编译本骥尾的拉丁德汉术语对照表看,这应该属实,这样,马君武掌握的外语应该是五种。
    ①马君武著:《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出版),第109-119页。
    ②曾德珪编,2000年,第180-181页。
    ①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②福本诚著(译?)、马君武译,同上,1902年。
    ③何乃光等著:《中华文化概要》,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年,第246-247页。
    ④马君武著:《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出版),第109-119页。
    ⑤马君武著,同上,《新民丛报》第28号。
    ①黎仁凯等著:《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39-349页;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1、495页。
    ②袁世凯著:《奏办山东大学堂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11-632页。
    ③马祖毅编,2004年,第366-454页。
    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40页。
    ①支谦著:《法句经序》,罗新璋编,1984年,第22-23页。
    ②道安著:《鞞婆沙序》,罗新璋编,1984年,第26页。
    ③鸠摩罗什著:《为僧睿论西方辞体》,罗新璋编,1984年,第32页。
    ④彦琮著:《辨证论》,罗新璋编,1984年,第46页。
    ⑤马建忠著:《拟设翻译书院议》,罗新璋编,1984年,第125-129页。
    ⑥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301页。
    ①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56页。
    ②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276页。
    ③高凤谦著,2002年。
    ①高凤谦著,2002年。
    ②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55页。
    ③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52-153页。
    ①傅兰雅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罗新璋编,1984年,第211-226页。
    ②转引自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283页。
    ③熊月之著,1994年,第672页。
    ①罗新璋编,1984年;陈福康著,2000年;王秉钦著,2004年。
    ②陈福康著,2000年,第52-64页。
    ③陈福康著,2000年,第120-128页;王秉钦著,2004年,第73-91页。
    ④陈福康著,2000年,第96-105页;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38-161页。
    ①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 Ltd,1998;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潘文国著:《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2002年第1(a)、2 (b)、3 (c)期。
    ②Ch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auge Education Press,2001 ;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ibid.;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Manupi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Luise von Flotow,Translation and Gender: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Susan Bassnett and Harish Trivedi,1999; Tejaswini Niranjana,Si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Berkeley,Los Angeles,Oxford:University of Calofornia Press,1992; Kathleen Davis,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anchester,UK & Northampton,MA:St.Jerome Publishing,2001 ;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③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1,p.72-170.
    ①J.S.Mill,1993,p.4.
    ②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82/2005年,第2页。
    ③迭更斯著、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页,原文见 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 994,p.20
    ④喻云根著:《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1、286页。
    ⑤喻云根著,1996年,第281、286页。
    ①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149
    ②当代美国译学学者韦努蒂认为,施莱尔马赫在上面那篇讲话中提倡直译,即异化,是一种文化政治策略。见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年,pp99-118。但王东风在通读了施莱尔马赫的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全文后得出结论,施莱尔马赫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是翻译的方法,并没有涉及韦努蒂所说的那种文化政治策略。王东风著:《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中国翻译》 2008年第02期,第5-10页。由此看来,施莱尔马赫的“异化”和“归化”,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释义”和“模仿”,并没有政治文化层面上的意义。笔者因无法获取施莱尔马赫演讲的全文,所以这里只好引用王东风的研究。
    ①孙致礼著:《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01期,第32-35页。
    ①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料》,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前言Ⅰ-Ⅱ页;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9-10页;黎难秋著,2006年,前言:Ⅰ-Ⅱ页。
    ②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2001,p,123.
    ①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184页。
    ②梁启超著、黄珅评注:《新民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53页。
    ③梁启超著:《西学书目表序例》,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79-81页。
    ①梁启超著:《西学书目表序例》,郑振铎编,2002年,第79-81页。
    ②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48-97页。
    ①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323页。
    ②马祖毅著,2004年,第364-405页;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191-212页。
    ①刘艳丽、杨自俭提出,“直译、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泽策略,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后者指导前者。方法和策略是有一定联系的,方法是策略指导下的具体做法,策略是指导方法的方针与目标。……”见刘艳丽、杨自俭著,2002年。孙致礼一方面同意这种区分,但同时又提出,“不能过于绝对”,然后举出英国当代译学学者Jeremy Munday在其著作中的一个句子证明二者实际上所指相同。见孙致礼著:《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1期,32-35页。孙致礼举出的那句话是:The foreignizing method of translating,a strategy Venuti also terms ‘resistancy’,is a non-fluent or estranging translation style designed to make visible the presence of the translator by highlighting the foreign identity of the ST and protecting it from the ideological dominance of the target culture.见 Jeremy Munday,2001,p.147.
    ②何刚强著:《简谈单位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之策略—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几篇文字材料为例》,《上海翻译》,2007年第01期,第20-22页;吴伟雄著:《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0l期,第1-3、58页;孙艺风著:《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中国翻译》,2008年第01期,第5-11页;谢应喜著:《武术翻译初探》,《中国翻译》,2008年第01期,第61-64页。
    ③严可均辑,何宛屏、珠峰旗云、王玉审订:《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329页。
    ①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8;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47.
    ②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③许渊冲著:《文学翻译的心路历程》,《中国翻译》,2003年第04期,第30-33页。
    ④Charles Darwin,1937,p.40.
    ①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3页。
    ②Arthur.H.Smith,1894,p.111
    ①马君武译:《中国人无公共心》,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7号(1903年3月12日出版),第91-96页。
    ②原文见Arthur.H.Smith,1894,p.109-114,译文见马君武译:《中国人无公共心》,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7号(1903年3月12日出版),第91-96页。
    ③J.S.Mill.1993.
    ①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9-10页。
    ②贺麟认为,严复的“换例译法”在中国翻译界是首创,但不见论证,所以笔者在这里说“极有可能”。贺麟的说法见贺麟著:《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年),第75-87页。
    ③Herbert Spencer,同上,p.122.
    ④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7页。
    ①马君武著:《弥勒约翰之学说》,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30号(1903年4月26日出版),第9-14页。
    ②J.S.Mill,The Subjection of Women and Other Social andPolitical Writings.http://www.iep.utm.edu/m/milljs.htm#top#top.此书也有中译本,见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③同②,中文译本见第255-352页。
    ④刘人鹏著,1999年,第1-42页。
    ①周作人著:《陀螺序》,罗新璋编,1984年,第398-399页。
    ②周作人著:《关于“直译”》,罗新璋编,1984年,第651-652页。
    ③茅盾著:《“直译”与“死译”》,罗新璋编,1984年,第343-344页。
    ④许渊冲著:《翻译中的几对矛盾》,罗新璋编,1984年,第793-802页。
    ⑤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anch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p.95
    ⑥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8;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pp.45-46.
    ⑦我国诗歌翻译家江枫在研究了卞之琳的诗歌翻译实践后把卞先生的译诗主张概括为“亦步亦趋,刻意求似,以似求信。”,认为这是我国文学翻译(诗歌翻译)要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径。他从自己的诗歌翻译实践中体会到,译诗必须力求形神皆似,甚至是形似而后神似。由此看来,江枫有这样的主张:直译首先是追求原文的形式,此后才能达到神似。见江枫著:《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雪莱诗选〉译后追记》,《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02期,第13-19页;江枫著:《以形致信,形神兼备—卞之琳的译诗理论与实践》,《诗探索》,2001年(Z)第1-2辑,第203-208页。
    ①熊月之著,1994年,第682页。
    ②张经浩著:《不能提倡这种译法—也从responsibility的汉译谈起》,《中国翻译》,1996年,第02期,第47-48页;周学艺著:《新闻媒体误译举隅》,《中国翻译》,2000年第04期,第55-56页。
    ①Charles Darwin,1937,p.264.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原始》,中国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第462页。
    ③Charles Darwin,1937,p.265.
    ④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465页。
    ①林同济著:《从汉语词序看长句翻译》,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91-403页。
    ②Charles Darwin,1937,p.17.
    ③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46页。
    ①Charles Darwin,1 952,p.329.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3页。
    ③达尔文著、潘光旦、胡寿文译:《人类的由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21页。
    ①Charles Darwin,1952,p.325.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63页。
    ③J.S.Mill,1993,p.9.
    ④莫世祥编,1991年,第33页。
    ⑤J.S.Mill,1993,p.48.
    ⑥莫世祥编,1991年,第49页。
    ⑦例(40)和(41)的法语和汉译文均引自马君武译:《法语之言》,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0号(1902年5月15日),第73-78页。
    ①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第85页。
    ②黄邦杰著:《“信”与“顺”的统一》,罗新璋编,1984年,第867-872页。
    ①许渊冲著:《翻译中的几对矛盾》,罗新璋编,1984年,第793-802页。
    ②褚雅芸著:《也谈典故翻译中的欠额翻译》,《中国翻译》,2000年第04期,第64-67页。
    ③黄邦杰著,罗新璋编,1984年,第867-872页。
    ①Charles Darwin,1937,p.214.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375页。
    ③Charles Darwin,1937,p.215.
    ④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376页。
    ⑤这些例子在《达尔文物种原始》和《人类原始及类择》中大量存在,所以笔者这里没有给出具体页码。
    ⑥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16页。
    ①“阿非利加,非洲”两例见《人类原始及类择》第一册的第9页和第二册的第91页;“苏格拉第,琐格拉底”两例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41-42页;“欧洲/欧罗巴”两例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413、315页;“喜望峰/好望角”两例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162、434页;“索士鄙亚/沙士比亚,莎士比亚”三例分别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143页、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04页;“亚美利加/北美联邦、美国”三例分别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79、411、423页;“裴伦/斐伦/摆伦”三例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269、294页;“黑格儿/黑智儿/赫格儿,赫格尔”四例分别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156页、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35年;第816页;“贵特/苟尔特/歌德/桂特,贵推/苟特”六例分别见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346页、莫世祥编,1991年,第46页、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35年,第815页、曾德珪编,2000年,第73、151、157、159页。
    ②史有为著:《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第173页。
    ③史有为著,2004年,第235、238页。
    ④“许勒/许累儿”分别见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16页、曾德珪编,2000年,第73页;“希遂鲁、夫朗德”分别见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145页、莫世祥编,1991年,第44页;
    ⑤“喀私德、当平、尼格罗”分别见曾德珪编,2000年,第117页、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3年,第38、82页、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八),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16页。
    ①霍布荪著、傅子东译:《近代资本主义进化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②“动速力(Vortices)”见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49页;“按值关税(wertzolle)”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3年,第63页;“良知(Vernunft)”见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14页。
    ③“布累墨司(Bremers)”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18页;“阿克把(Akbar)”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36页;“西标(Sepoy)”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45页。
    ④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05页。
    ⑤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2页。
    ⑥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81页。
    ⑦“屋斗(ordo)整然有条理而不紊乱”见那盖著、马君武译:《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第70-73页;“不赖司非墨(blasphemer) 即亵渎神明之意也。”见莫世祥编,1991年,第42页;“当平(dumpling,即在本国贵卖,在外国贱卖之称)”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3年,第38、82页。
    ⑧汪榕培著:《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6页。
    ①张维友著:《英语词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20页。
    ②张维友著,2004年,第18-20页。
    ③陆国强著《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5页。
    ④高名凯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史有为著:《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史有为著:《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⑤我国第一部外来语词典,1936年在上海出版、由胡行之编撰的《外来语词典》把外来语分成5类,其中之一是“全输入”。转引自马西尼著、黄河清译:《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语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155页。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零翻译词”;高名凯(1959)的研究没有提到“全输入”;史有为1991出版的《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第270页有“外来文字参与形式”的说法,2000年出版的《汉语外来词》第130页有“音形兼借”的说法和2004年出版的《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第277页有“借入字母形式”,第301页有“字母缩略形式的外来词”的说法。
    ⑥邱懋如著:《可译性及零翻译》,《中国翻译》,2001年第01期,第24-27页。
    ⑦张治英、朱勤芹著:《零翻译再议》,《语言与翻译》(汉文),2007年第01期,第42-46页。
    ⑧周一农著:《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21、235页。
    ①杨锡彭著:《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66-186页。
    ②周一农著,2005年,第221、235页。
    ③杨锡彭著,2007年,第166页。
    ④ Herbert Spencer,同上,p.119.;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5页。
    ⑤Charles Drawin,1937,p.17.
    ⑥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04年,第46页。
    ①“Adolf Wagner”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8页;“H.J.Tozer”见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译序》。
    ②“Weimar”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23页;“Pilsen”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4年,第51页。
    ③“Grand Magasin du Louvre”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4年,第25页;“Weaheim”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4年,第28页。
    ④卢骚著、马君武译,1933年,第337页。
    ⑤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36页。
    ⑥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36页。
    ⑦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78页。
    ⑧“quarter”见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1923年,第20页;“London prize”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48页;“urial lacrymans”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120页、也可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六),第103页;“lepralia”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289页。
    ⑨熊月之著,1994年,第672页。
    ⑩牛仰山编,2006年,第148页。
    ①王力著:《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52页。
    ②熊月之著,1994年,第674页;王中江著:《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03期,第88-93页。 、
    ③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5号,“绍介新书”栏,第89页。
    ④熊月之著,1994年,第678页。
    ⑤贾祖璋著:《生物学名著讲话》,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第28页。
    ⑥马君武在同一个译本中,有时也把它译为“好望角”,见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162页。
    ①邹振环著,2000年,第205页。
    ②莫世祥编,1991年,第28页。
    ③莫世祥编,1991年,“前言”第7页。
    ④王宪明、舒文著,1995年。
    ⑤夏晓虹著:《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⑥张莲波著:《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0页。
    ①刘巨才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150页;吕美颐、郑永福著:《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②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66页。
    ③《实用主义动物学教科书》第525页上的广告。
    ④这与白话文几乎相差无几,只是多了“之、乎、者、也、呜呼”等古文标记词,但这些标记词即使在今天的白话文中也频频出现。
    ⑤冯自由著,1981年,第99页。
    ⑥梁启超著:《绍介新著〈原富〉》,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号(1902年正月初一日),第113-115页。
    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572-1573页。
    ⑧同⑧,第1574页。
    ①姚淦铭、文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②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290页。
    ③冯友兰著:《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④J.S.Mill,1993,p.71.
    ⑤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07页。
    ⑥莫世祥编,1991年,第75页。
    ①赖建成著,《严复译案〈原富〉结论》,blog.ylib.com/lai/Archives/2008/04/05/5766 125K 2008-8-27
    ②鲁迅著:《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讯》,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375页。
    ③胡适著:《四十自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54页。
    ④伍立杨著:《墨汁写因缘》,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14页。
    ⑤徐百齐、丘瑾璋在该译本的《译序》中说,“马君武先生译的足本《民约论》……可惜……无法使人认识庐山真面目”,“本译本系根据……Cole和Toyer的英译本译成”。见卢梭著、徐百齐、丘瑾璋译述,《社约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卫惠林在其译本的《译者序言》中称马君武的《卢骚民约论》是名家名译,说自己虽然手头上有马君武的译本,但“全然没有去看它,因为它似乎比原文还难”。见卢骚著、卫惠林译:《民约论》,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虽然徐百齐、丘瑾璋没有提到参考过马君武译本,卫惠林还明言没有披览马译本,但既然知道马君武译本没有“使人认识庐山真面目”,“比原文还难”,那么,他们肯定大致看过马君武译本,所以,笔者这里说“略为参考”。
    ⑥叶笃庄著:《修订后记》,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74-575页。
    ⑦达尔文著、叶笃庄、杨习之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⑧叶笃庄著:《一部译稿的艰难历程》,《读书》,1996年第03期,第140-144页;《译书坎坷路》,《群言》,1999年第04期,第25-27页。
    ①恩斯特·海克尔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宇宙之谜—关于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②恩斯特·海克尔著、陈少新、袁志英、马静珠、汪小玲译,2002年。
    ③袁志英著,2002年;袁志英著:《〈宇宙之谜〉在中国》,《读书》,2006年第07期,第89-92页。
    ④贾祖璋著,1949年。
    ①马君武著,1930年(a)。
    ②杨雅彬著,2001年,第64页;于沛著:《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历史研究》,1996年第03期,第145-160页。
    ①居正著:《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碑铭》,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先生治丧处编纂委员会编辑:《马君武先生纪念册》,1940年,无出版地信息,第10-11页。
    ②广西临时参议院著,同①,第62页。
    ③熊月之先生认为,对严复八大译著的社会影响,估计得不能过分。《天演论》社会影响确实很大,晚清翻译的所有社会科学书籍,无出其右者。除了《天演论》外,其他七种译作就不能一概而论。如就社会影响而言,严复的《群己权界论》就逊色于马君武的《自由原理》。见熊月之著,1994年,第700页。台湾学者赖建成也指出,严复翻译的西方经典著作,“除了《天演论》外,对中国知识分子并无深刻的影响。”见赖建成著:《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台北《汉学研究》1989年第7卷第2期。福建师大曹而云老师在提到严复的译作时指出,严复译作只有少数的读者,这些读者大多属于主流文化的精英阶层,因此严复译作所产生的影响大都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精英,未能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见曹而云著,2006年,第94-95页。
    ④《马君武先生纪念册》,第58-59页。
    ①《马君武先生纪念册》,第63页。
    ②笔者对“道尊缝帐”甚为不解,查阅各种工具书后困惑依然。后讨教于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闫春先生,闫春语我,…道尊缝帐’中的‘缝帐’当为‘绛帐’,可能是字体转换的问题,把‘绛’误作‘缝’。‘绛帐’是指汉代经学家马融设绛帐授徒传经的典故,这里应该是说马君武教书教得出色。”向闫春谨致谢忱!
    ③《马君武先生纪念册》,第62页。
    ④《马君武先生纪念册》,第57页。
    ①我国台湾大学社会系孙中兴先生在台湾出版的《科学月刊》(1989年5月第233期)上发表有《五四时期的科学初探》一文。孙先生在文中指出,“当1919年(应为1920年—笔者注)马君武翻译出版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应为《达尔文物种原始》—笔者注)时,就没有太多听众。”此说明显不符实情。孙先生文章的所在页码不详,笔者从http://library.hwai.edu.tw/science/content/1989/00050233/0017.htm读到此文。
    ②罗以民著:《天涯孤舟:郁达夫传》,杭州出版社,2004年,第105-106、154页。
    ③马君武著,1930年(a),第61页。
    ④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90页。
    ⑤长虹著:《走到出版界》,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上海书店,1985年,第36页。
    ①陈乃文著,1941年。
    ②中国人陈腐的传统思想被荡涤无存,并不仅仅归功于马君武译出进化论著作,也不仅仅发生在马君武进化论译作出版后,严复等前贤的翻译实际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严复译介的进化论,更被称为“近代中国思想的第一大潮”,它“使近代民族主义淘洗了传统民族主义的守旧性”。见陈卫平著:《世界末的新世界观—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高瑞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1-132页。另外,马君武的同辈译者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③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 (又名《西行漫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第124-125页。
    ①袁志英著,2002年;袁志英著:《〈宇宙之谜〉与海克尔其人》,《德国研究》,2003年第02期,第43-50页;袁志英著,2006年。
    ②马叙伦著:《二十世纪之新主义》,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7页。
    ③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第131期,1923年3月7日。
    ④葛懋春等编,1984年,第8页。
    ⑤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第134期,1923年3月10日。
    ⑥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0页。另,引文中括号为原文所有。
    ⑦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第134期,1923年3月10日。
    ①郭长海、金菊贞编,2003年,第344-345页。
    ②孙宝瑄著:《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23-624页。
    ①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393页。
    ②邹容著:《革命军》,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3页。
    ③卢继传著:《现代综合进化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④邹振环著,1996年,第271页。
    ⑤卢继传著,1987年,第63页。
    ①邹振环著,1996年,第272页。
    ②邹振环著,2000年,第205页。
    ③以上文章见《民铎》杂志3卷5期,1922年12月1日出版。
    ④邹振环著,2000年,第134页;卢继传著,1987年,第64页。
    ①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页。
    ②Herbert Spencer,同上,p.118.
    ③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页。
    ④Herbert Spencer,同上,p.118.
    ⑤马君武著:《弥勒约翰之学说》,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30号,第9-14页。
    ⑥同⑤。
    ⑦花之安译:《自西徂东》,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⑧傅兰雅口译:《佐治刍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⑨麦肯齐著、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⑩林乐知著:《治安新策》,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58-60页。
    ①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
    ②梁启超著:《戒缠足会叙》,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27-29页。
    ③谭嗣同著:《仁学》,谭嗣同著、加润国选注:《谭嗣同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24页。
    ④夏晓虹著,1995年,第59页。
    ⑤夏晓虹著,1995年,第71页。
    ①金天翮著,2003年,第46-55页。
    ②马君武译述:《弥勒约翰之学说》,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30号,第9-14页。
    ③金天翮著,2003年,第54页。
    ①马君武译述:《弥勒约翰之学说》,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30号,第9-14页。
    ②同①。
    ③王绯著:《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13页。
    ④赵清、郑城编:《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14页。
    ⑤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页。
    ⑥赵清、郑城编,1985年,第415页。
    ⑦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4页。
    ⑧赵清、郑城编,1985年,第418-423页。
    ①苏英著:《苏英在苏苏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304-306页。
    ②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张枏校阅:《柳亚子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③张莲波著,2006年,第109页。
    ①思绮斋等著:《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女子权(思绮斋著)侠义佳人(闻渔女史著)女狱花(王妙如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720页。
    ②思绮斋等著,1993年,第726-727页。
    ③夏晓虹,1995年,第64页、73页;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张枏校阅,1989年,第47页。
    ①笔者从有关学者的研究中看到,《金石识别》的原作者James Dwight Dana是美国人,19世纪著名的矿物学家,耶鲁大学教授。见艾素珍著,1998年。
    ②史革新著,1988年;2001年。
    ③刘广定著:《中文化学名词的变迁》(下),科学月刊(台湾)1985年11月第191期,页码不详,笔者从http://www.nocsh.tpc.edu.tw/sct/content/1985/0011019I/0013.htm读到此文。
    ④转引自艾素珍著,1998年。
    ①Charles Darwin,1937,p.355.
    ②吴汝康、林圣龙著:《达尔文和人类起源的研究》,进化论选集编辑委员会编:《进化论选集—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97-103页。
    ③甄朔南著:《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01期,第72-75页。
    ①刘学礼著:《西方生物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生物学的萌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06期,第43—52页。
    ②刘学礼著,1991年。
    ③《人之历史》的译者是鲁迅。该译本的原作者是德国达尔文主义者海克尔(Ernst Haeckel,即马君武所译的“赫克尔”),鲁迅当时不懂德文,所以笔者有此说。
    ④秦道坚著,2001年。
    ⑤孙克勤著,1989年。
    ⑥孙克勤著,1989年。
    ⑦见,http://www.gec.nthu.edu.tw/course/89_2/science/ge1011.htm
    ⑧见,hexin.fudan.edu.cn/hexin/course/course.ph...14K 2008-11-20)
    ①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384页。
    ②傅斯年、伍蠡甫、范存忠等学者曾批评严复的达旨翻译。见傅斯年著:《人生问题发端:傅斯年学术散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伍蠡甫著:《〈伍光建翻译遗稿〉前记》,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第323-326页;范存忠著:《漫谈翻译》,翻译通讯编辑部编,同上,第249-266页。
    ③史革新著:《近代文明观形成浅议》,《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03期,第5-7页。
    ④史革新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06期,第25-35页:也见史革新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传播》,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QSYJ/ZTYJ/SXWH/03/14/2005/11796.html
    ①王森然著,1934年,第115页。
    ②柳无忌著:《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01期,第8-36页。
    ③吴小龙著:《严复翻译标准的文化意蕴》,http://www.xlwul451.cn
    ④陈平原著,1989年(a),第37页;刘登阁、周云芳,2000年,第24页。
    ⑤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90、91页。
    ⑥梁启超著:《绍介新书〈万国宪法志〉》,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6号,第91页。
    ①鲁迅著:《域外小说集》序言,刘运锋编:《鲁迅序跋集》(上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②鲁迅著:《域外小说集·序》,同上,第202-203页。
    ③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58-131;165-178;224-274页;郭延礼,2000年,第13-34页。
    ④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⑤甚至到了21世纪初期仍然有人扬达旨而贬直译。上文提到的伍立杨先生2004年在比较了严复、马君武和1996年商务印书馆对On Liberty第一章一句话和第五章一句话的译文后激赏严复和马君武的达旨译文,对于商务印书馆1996年的直译本,伍先生评论说,“其最大弊,为芜蔓不振,罗嗦夹缠。仿佛在力求直译,贴近原文,实则为原文之仆役傀儡,如走路之怪步提缩,不敢大踏步潇洒出门;如唱歌之哑嗓左调,徒增阅读障碍。其受束缚既深,又如何传情达意,而原文精神水银泄地矣。”见伍立杨著,2003年,第12-14页。
    ⑥邹振环著,1996年,第165-166页;陈平原著,1989年(a),第37页。
    ⑦刘登阁、周云芳著,2000年,第24页。
    ①张东荪著:《译言》,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七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批判(五),沈阳,1984年6月内部日J刷,无出版信息。
    ②人鹤、胡汉民著:《人鹤与胡汉民的通信》,《建设》,1卷2号,第7-8页。
    ③李亚舒、黎难秋著,2000年,第212-214页。
    ④丁守和著:《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03、225页。
    ①高惠群、乌传衮著:《翻译家严复传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6页。
    ②高惠群、乌传衮著,1992年,第86-91页。
    ①莫世祥编,1991年,第28-29页。
    ②孙克勤著:《序》,台湾省立博物馆编:《达尔文物种原始精义》(英中对照),台湾省台中市: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社,1989年。
    ③贾祖璋著,1949年,第28-29页。
    ①鲁迅、瞿秋白著:《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罗新璋编,1984年,第265-290页。
    ②王力著:《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中国语文》,1979年第03期,第161.165、186页。
    ③约翰·穆勒著、严复译,1981年,第4、14、17、95页。
    ④www.yisy.ecnu.edu.cn/jszj/史部-其他。
    ⑤陈子昂文选—隋唐五代—中国文学—思梦论坛|思梦论坛,bbs.medall.cn/viewthread.php?tid=65598
    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6166.html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30794.htm
    ②www.hist.pku.edu.cn/data/Article
    ③www.zdic.net/cd/ci/14/ZdicE8Zdic88Zdic862
    ④莫世祥编,1991年,第31、37、29、38、72页。
    ⑤汪子嵩著:《介绍外来文化要原汁原味》,《读书》,2000年第09期,第94—103页。
    ⑥曹而云著,2006年,第113页。
    ⑦沈卫威著:《自古成功在尝试:关于胡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6-53页。
    ⑧鲁迅著:《玩笑只当它玩笑》,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75-577页。
    ①傅斯年著:《怎样做白话文》,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17-227页。
    ②陈独秀著:《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新青年》第4卷4号(1918年4月出版)。
    ③政编,1934年,第43页。
    ④笔者至今未找到马君武明确表示支持胡适提倡白话文欧化的直接证据。笔者有此说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事实。一是上面提到的他对“活的语言”的主张和追求。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马君武先是胡适就读中国公学时期的老师,后两人成为好朋友、好兄弟。马君武1911年在德国留学时给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了一首题为《赠胡适》的诗,诗云:已与斯人约,今生为兄弟。思君隔沧海,学技在红尘。主义即宗教,艰难证性情。相期作琨逖,舞剑趁鸡鸣。见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18页。两人留学归国后,他们经常推杯换盏,议文作诗,余暇一起郊游下棋打麻将,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互相支持。1930年,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后,推荐马君武继任,马君武先是坚辞不受,后胡适解释他的难处后,马君武出于友情才不得不就任此职。当有人因中国公学校长风波和人事任免而贬评马君武,甚至怀疑他的人格时,胡适极力为马君武辩护。见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集,特别是第6集的第68-69、193-194、351-357、361-369、393、429-433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另外,马君武在掌管广西大学校长帅印时则聘请胡适担任该校教授。凭马君武对“活的语言”的诉求及他与胡适的交往和深厚的友情,马君武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欧化的支持是毫无疑问的,故笔者有此说。
    ①季羡林著:《序》,林煌天等编,1997年。
    ①陈乃文著,1941年。
    ②欧正仁著.1982年,第54页。
    ③莫济杰著:《马君武与辛亥革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西社会科学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区委会编:《辛亥革命与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④高正琴著,1995年。
    ⑤唐仁郭著:《广西乡贤马君武》,《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05期,第64-73页。
    ①Charles Darwin,1937,p.111.
    ②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由来》(卷一),上海文明书局等,1904年,第195页。
    ③孙克勤著,1989年。
    ④秦道坚著,2001年。
    ⑤曾德珪著:《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4期,第109-114页。(b)
    ①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达尔文著、陈世骧等人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年;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②Charles Darwin,1937,p.69.
    ③达尔文著、马君武译,1984年,第393页。
    ④达尔文著、陈世骧等人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年,第332页。
    ①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叶笃庄修订:《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74页;马祖毅著,2006年,第8-13页。
    ②张中行著:《文言常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21-133页。
    ①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第147页;郭长海著:《试论中国近代的译诗》,《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03期,第177-185页;郭延礼著,1998年,第317-328页;2000年,第169-174页;龚喜平著,2002年;2003年。
    ②郭长海著,1996年。
    ①阿英著:《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b),第55-57页。
    ②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第3页。
    ③陈平原、夏晓虹编,1989年(b),第39页。
    ④梁启超著:《夏威夷游记》,邬国平、黄霖编:《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86-290页。
    ⑤梁启超所谓的“革命”实际上是指改良,所以这里我们还看到他主张使用“古人之风格入之”。
    ⑥梁启超著,邬国平、黄霖编,1996年。
    ①谭嗣同的《金陵听说法诗》曰:而为上首普观察,承佛威神说颂言。一任血田卖人子,独从性海救灵魂。纲伦梏以喀私德,法会极于巴力门。大地山河今领取,庵摩罗果掌中论。“喀私德”和“巴力门”分别是英语caste和parliament的译音。见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47页。《怀人诗》云:江南握手笑相逢,识得而今马贵公。海内文章新《雅》、《颂》,樽前意气旧英雄。摆伦亡国哀希腊,亭长何年唱《大风》?右手弹丸左《民约》,聆君撞起自由钟。见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66页。“摆伦”即“拜伦”。
    ②梁启超著,1959年,第37-38页。
    ③梁启超著,1936年,第44页。
    ④梁启超著,1936年,第45页。 显生动,明白如话,可以称之为“纯然天籁”了。转引自郭长海著,1996年。
    ①郭延礼著,1998年,第82-87页;邹振环著,1996年,第77-80页。
    ②郭延礼著,1998年,第87-90页。
    ③郭长海著,1996年。
    ④施蛰存编,1991年,第95-206页。
    ⑤郭长海著,1996年。
    ⑥应时,字溥泉,浙江吴兴人,曾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法学教育,曾任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务长,东吴大学法学院和中国公学等校教授,转引自郭延礼著,1998年,第94页。
    ①Ezra Poun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S.Eliot,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7~(th) printing,p.200.
    ②上海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中西比较文学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3页
    ③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7-138页。
    ①王琼著:《对文学翻译者创造性的重新定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第110-115页。
    ②谢天振著,1999年,第137页。
    ③段俊晖著:《重新定义创造性叛逆—以庞德汉诗英译为个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第117-121页。
    ①在中英诗歌互译实践中,也有可能出现极少数译文内容和形式非常接近原文的情况,笔者认为,这仍然属于创造性翻译,因为既然是“接近”,就说明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完全的移植,总有某种创造性的成分。
    ②http://caljban.mpiz.koeln.mpg.de/~stueber/haeckel/weltraethsel/die_weltraethsel.html p.562
    ③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346页。
    ①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344页。
    ②http://caliban.mpiz-koeln.mpg.de/~stueber/haeckel/weltraethsel/die_weltraethsel.html,p.562.
    ③赫克尔著、马君武译,1920年,第344页。
    ④当然,诗歌的音乐性还体现在节奏上,否则就不是诗歌了,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难传达的。
    ⑤郑开琪等译者对第一首诗的直译文是:按照永恒的、铁的、/伟大的规律,/我们大家必须/完成我们/生存的循环。第二首直译文是:旧的东西崩溃,时代起了变化,/而新生活从废墟中繁荣起来。见海克尔著、郑开琪等译,2002年,第329、327页。
    ①柳无忌著,1985年。
    ②根据我国英美文学专家,原南京大学教授Chen Ji a(陈嘉)的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Edited with Annotation(Volume II),Peking:Commercial Press,1983:pp.127-131,马君武漏译的这一节内容是:“Seam,and gusset,and band,/Band,and gusset,and seam,/Work---work---work/Like the Engine that works by Steam!/A mere machine ofiron and wood/That toils for Mammon's sake--/Without a brain to ponder and craze,/Or a heart to feel and break!”另,刘半农译的《缝衣曲》(见施蛰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3》,第148-151页)也同样漏译了第11节,原因不详。
    ①Ers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许雷著,马君武译:《威廉退尔》,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第2页。
    ③郭沫若当时的译文是:湖光含笑招人浴,/儿童酣睡岸草绿,/忽闻一声鸣,/声如笛样清,/又如乐土天使声,/神怡心畅儿梦回,/流水荡漾胸四周,/声如水中呼:/儿乎己归吾!/余诱睡者入水都。仲民著:《读了马君武译的威廉退尔以后》,《泰东月刊》1卷5期,1928年1月1日,第16-28页。
    ①Drit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58页。
    ③谭载喜著:《翻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4页。
    ①王克非著,1997年,第308页。
    ②马祖毅、任荣珍编:《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23页。
    ③Victor Hugo清季民初除了译为“雨苟”外,还有“嚣俄”、“庾哥”等译名,“雨果”是今天的通用译名。
    ④马君武著译:《十九世纪二大文豪》,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1903年3月27日出版),第73-76页。
    ⑤雨果著:张秋红译:《雨果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09-111页。
    ⑥郁达夫著:《郁达夫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13页。
    ①刘半农著:《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诗词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第47-50页。
    ②佘协斌、缪君指出,“此诗根本算不上是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得情忘言’式的改写或编写。”但在同一段的段尾,他们又说,马君武“完全不顾原诗的形式与内容,包括诗行、诗节、音韵、遣词用句及各种形象而是用中文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这首缠绵悱恻的情诗翻译出来。”他们的说法前后不一致。见佘协斌、缪君著:《诗词翻译中的再创造性叛逆》,《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04期,第85-88页。
    ③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148页。
    ④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4页。在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弗雷特力克(Frederick)在篡夺其兄公爵爵位后,将其放逐到亚登森林,后又迫害侄女罗瑟琳(Rosalind)。弗雷特力克的女儿西莉 娅(Celia)与罗瑟琳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堂姐妹,她反对父亲的不仁不义,于是也与罗瑟琳一起逃往亚登森林。出发前,西莉娅说,“我们现在开开心心去寻找自由,不是逃亡。”(Shakespeare,As You Like It,edited byAgnes Latham,London:Methuen & CO LTD,1975)在原诗里,马君武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像黄帝战胜蚩尤那样去战胜清王朝,以革命的手段获得自由,而不能像西莉娅那样逃避现实斗争,到森林里去寻找所谓的“自由”。
    ①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3页。这是流行于西方一些国家、与爱国主义相联系的故实。梁启超在一篇杂文中这样说:英女皇额里查白终身不嫁,群巨或劝之嫁,答曰:“吾已嫁得一夫,名曰英吉利。”意相嘉富儿终身不娶。意皇尝劝之娶,对曰:“臣已娶得一妇,名曰意大利。”善哉爱国之言!见梁启超著:《史界兔尘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7号(1902年5月8日),第89-90页。
    ②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1页。
    ③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2页。
    ④马君武著译,1914年,第4页。
    ⑤龚喜平著:《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01期,第137-141页。
    ⑥龚教授这句话语意有些不顺,容易引起歧义。这一句话的上一句话是:“苏曼殊诗歌中的‘近代性’和‘现代味’固然可以从他的译诗中找到答案,”按照这句话的意思,笔者做出现在这样的理解。
    ①柳亚子著:《柳亚子诗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3页。
    ②龚喜平著:《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02期,第29-36页。
    ③龚喜平著,2002年。
    ④龚喜平著,2002年。
    ⑤汪松涛编注:《梁启超诗词全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04页。
    ①黄遵宪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52页。
    ②郭长海、金菊贞编,2003年,第19页。
    ③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a),第1-61页。
    ④胡适著:《中国新诗经典·尝试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79-127页。
    ⑤胡适著,1997年,第3-75页。
    ①李继凯、史志谨著:《中国近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②李继凯、史志谨著,1995年,第117页。
    ③郭延礼著:《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8页。
    ④杨天石、刘彦成著:《南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5-97页。
    ⑤张葆全著,2002年。
    ⑥曾德珪著,1981年第03期,第45-54页。
    ⑦郭延礼编:《秋瑾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47页。
    ⑧庞齐编:《于右任诗歌萃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21页。
    ①施蛰存编,1991年。
    ②李继凯、史志谨著,1995年,第28页。
    ③郭延礼著,1998年,第327页。
    ④当然,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他们的诗歌翻译,因与本部分讨论无关,故此处略议。
    ⑤朱宾忠著:《卞之琳的翻译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05期,第184-186页。
    ⑥郭沫若著:《创造十年》,郭沫若著:《郭沫若全集》(文学篇) (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76-77页。
    ⑦祝朝伟著,2005年,第202-246页。
    ①鲁迅著:《摩罗诗力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6页。
    ②杨武能著:《走近歌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9-170页。
    ③葛丽娟著《法兰西诗神:雨果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④佘协斌著:《雨果在中国:译介、研究及其他—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雨果诞辰200周年》,《中国翻译》,2002年第01期,第66-69页;范伯群著:《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⑤邓庆周著:《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4-45页;熊辉著:《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84页;范伯群著,1993年,第151页。
    ⑥苏曼殊著、储菊人校订:《苏曼殊诗文集》(全一册),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第28页。
    ⑦胡适著,1997年,第85页。
    ⑧王靖著:《英国文学史》,上海:泰东书局,1920年,第68-72页。
    ①陈子展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太平洋书店出版,1930年,第61-62页。
    ②杨德豫编:《拜伦抒情诗七十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47页;邹振环著,1996年,第154页。
    ③如宋庆宝著:《拜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五四》,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第9-19页;曹而云著,2006年,第158-159页:倪正芳、唐湘从著:《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50-53页,等等。
    ④钱春绮编:《歌德诗歌精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39-142页;杨武能著,1999年,第165-169页。
    ⑤李思纯著:《仙河集》,《学衡》第47期(1925年11月出版),页码不规则。
    ⑥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260页。
    ⑦陈子展著,1929年,第146-147页。
    ①陈布雷著:《与柳亚子书》,王学庄、杨天石编:《南社:第11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67-368页。
    ②徐鹏绪著,《中国近代文学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44-345页。
    ③郭延礼著,1998年,第328页。
    ④龚喜平著,2003年。
    ⑤杨天石、王学庄编著,1995年,第261页;郭长海、金菊贞编,2003年,第622页。
    ⑥黄昆山著,1984年;郭长海著,1996年;柳无忌著,1985年。
    ⑦胡怀琛著,1995年,第1315-1345页。
    ⑧郭延礼著,1998年,第323、322页。
    ⑨范伯群著,1993年,第152页;徐鹏绪著,2004年,第344-345页。
    ①郭长海、金菊贞编,2003年,第628页。
    ②范伯群著,1993年,第151页。
    ③郭延礼著,1998年,第326页;杨武能著,1999年,第168-169页。
    ④苏曼殊编选有四部译诗集,它们是:《文学因缘》、《拜伦诗选》、《潮音》、《汉英三昧集》,这是中国近代诗歌翻译的标志性成就。
    ①王霖著,1993年,第481页。
    ②胡适著:《胡适日记全编1 (1910-191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6-417页。
    ③柳无忌著,1984年。
    ④黄昆山著,1984年。
    ⑤傅广华著,试论“南社”诗人马君武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台北广西同乡会编辑出版,《广西文献》第107期(38-43页)(2005年1月10日出版)、108期(32-37页)(2005年4月10日出版)。
    ⑥秦道坚著,2001年。
    ⑦胡适著,1997年,第85页。
    ①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②Peter Newmark: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8;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182.
    ③柳无忌著,1984年。
    ④许霆著:《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第43页。
    ⑤邹振环著,1996年,第154页。
    ⑥李继凯、史志谨著,1995年,第29-30页。
    ①徐鹏绪著,2004年,第344-345页。
    ②管林、钟贤培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第139页。
    ③曹而云著,2006年,第159页。
    ④许霆著,2006年,第43-44页。
    ⑤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4页。
    ⑥符家钦著:《曼殊月旦英诗坛》,《译林》,1996年第02期,第186页。
    ①为什么马君武只有一个译本,以他对翻译的热爱和在德国的便利条件,他应该有更多的戏剧译作问世,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第二次留学德国的马君武既要学习做研究,又要替别人管理农场以解决生计和学费问题,同时还要履行与上海中华书局的翻译协议,无暇顾及其他剧本的翻译。
    ②这三部戏均未写完,《劫灰梦传奇》和《侠情记传奇》只写了头一出,而《新罗马传奇》只写了6出。
    ①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张枏校阅,1989年,第53页。
    ②朱德发著:《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86页。
    ③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联合文艺出版社,1954年。
    ④范用著:《爱看书的广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58页。
    ⑤郭延礼著,1998年,第186页。
    ①凤子主编,1990年,第194页。
    ②郭延礼著,1998年,第187页。
    ③郭延礼在187页上说,“近代早期话剧剧团上演过的剧目100个,其中外国戏剧33个(法国2种、德国5种、日本7种、英国21种、不明国籍者两种)。括号里的总数是37种,不知郭教授为何说是33种?)[注:我国近代翻译的外国戏剧:34个《茶花女》(法国小仲马原著、曾孝谷译)、《夜未央》(波兰廖抗夫原著、李石曾译)、《鸣不平》(法国蔡雷原著、李石曾译)、《祖国》(法国萨尔杜原著、陈景韩译)、《牺牲》(雨果原著、包天笑、徐卓呆译)、《怨》(法国爱迦耐斯克黎勃原著、包天笑、徐卓呆译)、《遗嘱》(英国迈伊林原著、徐卓呆译)、《爱之花》(原著不详、泣红(即周瘦鹃)译)、《女律师》(即《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原著、包天笑译)、社会钟(日本佐藤红绿原著、陆镜若译)、《猛回头》(日本佐藤红绿原著、陆镜若译)、《多情之英雄》 (原著者不详、许啸天译)、《美人心》(原著者不详、许啸天译)、《残疾结婚》(原著者不详、许啸天译)、《威廉退尔》(席勒原著、马君武译)、《枭欤》(雨果原著、曾朴译)、《热泪》(法国萨都原著、徐卓呆译)、《生尸》(俄国托尔斯泰原著,程生、夏雷译)、《意中人》(英国王尔德原著、薛琪瑛译)、《弗罗连斯》(英国王尔德原著、陈嘏译)、《天明》(英国王尔德原著、刘半农译)、《遗扇记》(英国王尔德原著、刘半农译)、《娜拉》(挪威易卜生原著、罗家伦、胡适合译)、《国民之敌》(挪威易卜生原著、陶履恭译)、《小爱友夫》(挪威易卜生原著、吴弱男译)、《傀儡家庭》(挪威易卜生原著、陈嘏译)(以上是郭延礼著,1998年,第184.196页部分的统计,共26个。)《爱海波》(陆镜若根据英国戏《奴隶》1译编的(95页))、《奥赛罗》、《新不如归》、《真假娘舅》、《血蓑衣》、(陆镜若根据日本新派剧作品编译)、《不如归》(马绛士与他人合作编译(根据日本新派剧作品)(156页)、(以上统计根据黄飚的《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第95、156页的内容。)一位名叫唯一的人与他人合译的法国莫里哀的《守钱奴》(现译《吝啬鬼》) (见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97页)。《故乡》(英国迈依林原著、徐卓呆译)(均载《小说月报》第一卷) (见sx.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gds),另据欧阳予倩的回忆,陆镜若翻译了易卜生的《赫达·格卜拉》(现通译《海达·高布乐》)和两个莫里哀的喜剧,但后来这些稿子都不知道哪里去了。见凤子主编,1990年,第53页。
    同一个剧本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译名,如王尔德风俗喜剧Lady Windermere's Fan最初由神州天浪生译为《扇》,载《民铎》杂志第1卷第4号(1918年5月出版,未载完),紧接着沈性仁又译为《遗扇记》,连载于《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第6卷第3号(1919年3月);差不多与此同时,潘家洵又译为《扇误》,载《新潮》第1卷第3号(1919年3月)(见http://bbs.sjtu.edu.cn/bbstcon,board,book,reid,997615454.html)笔者在统计时只算一种。
    ①王尔德著、薛琪瑛译:《意中人》,《新青年》1卷2、3、4、6号、2卷2号,页码不规则。
    ②凤子主编,1990年,第157-165页。
    ①Zwei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这不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教师”,这个“教师”在原文是Pfaffen,现通译为“修道院院长”。
    ③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50页。
    ④钱春绮先生对以上原文的译文是:有一次,皇上曲解法律,偏袒教士,||我们也曾经拒不受命。||就是那安息修道院里的人,||强索我们先代以来||就在那里放牧的高山牧场,||修道院院长提出一张古代的特许状,||认定那块无主之地是赠受给他的地方—||对我们的存在全不认帐—||我们就对他讲:“这张特许状纯系赝造!||哪一位皇帝也不能把我们的土地拱手送人;||要是帝国不肯替我们伸张正义,我们就要在山地里和帝国脱离。”—我们的祖先这样讲过!||连皇帝的权力还不能强令我们,||难道我们会对那异族的奴才甘心屈服,||会在那新的桎梏之下含羞忍辱?||我们靠着双手劳动,给自己开辟了||这块土地,那太古的森林,||以往都是熊罴的巢穴,||我们把它开发成人类的住所;||那出没深渊沼泽,荼毒生灵的||蛟龙的种族,也被我们斩尽屠绝;||我们又拨开那荒原上空,长年长月,||昏天黑地,笼罩住的云雾,||击断那坚硬的岩石,横过那深谷,||给旅客架起坚固的索桥;||我们据有这块土地已经一千多年—||难道可以让那异邦君王的奴才||来替我们铸造枷锁,||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作威作福?||难道对这种暴政就束手无策?见席勒著、钱春绮译:《威廉退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第75-76页。
    ①Ers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11页。
    ③席勒著、钱春绮译,1978年,第15页。
    ④Ers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⑤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17页。
    ⑥席勒著、钱春绮译,1978年,第25页。
    ①Drit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67页。
    ③钱春绮的直译文是:除了这儿,除了这一片清净的土地,||我们还能到什么地方去找到安乐岛?||这儿,还洋溢着古朴的风气,||人间的虚伪还没有闯入此乡,||也没有嫉妒污染那幸福之清泉,||逝景流光,永远是那么辉朗。||我还看出你那丈夫气概,是自由人和同辈中的冠军,||伟大得像践土临民的君王一样,||我要以纯洁而自由的敬意把你爱戴。见席勒著、钱春绮译,1978年,第102页。
    ①Zweiter Aufzug,www.wissen-im-Netz.info
    ②许雷著、马君武译,1925年,第37页。
    ③钱春绮先生的译文是:你这个给虚荣迷住的糊涂虫啊!你就蔑视你的家邦吧!你就以你祖先淳朴的风尚自羞吧!总有一天,你会热泪交进,眷念你祖先的群山,眷念这种牧歌的音韵,现在,你是骄奢厌憎,总有一天,要是你在异国侧耳远听,你会哀哀眷恋,感动莫名。故国之思最令人情不自禁!那冷酷的异邦,并不是你久恋之乡,你在那夜郎自大的朝廷上,哪怕是赤胆忠心也永是异类!见席勒著、钱春绮译,1978年,第53页。
    ①席勒著、项子和译:《威廉退尔》,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②席勒著、张威廉译:《威廉退尔》,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
    ③钱春绮译本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首版,1978年和1981年再版。
    ④叶隽著:《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⑤高中甫先生有这样一种说法:杨丙辰1923年也翻译过《威廉退尔》。见高中甫著:《论威廉退尔的主题和威廉退尔的性格两重性》,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83-300页。笔者在各大图书馆没有查到该译本。笔者以为,此说可信度不高,除了高中甫外,没有任何一个研究席勒这个名剧的学者提到“杨丙辰1923年也翻译过《威廉退尔》”。
    ⑥韩世钟、王克澄著:《席勒的作品在中国》,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3页。
    ⑦王哲甫著:《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第273页。
    ⑧席勒著、项子和译:《威廉退尔》,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该译本有项子和先生1934年12月12日写的《译者弁言》,1935年1月24日,南京《中央日报》以《项子和译威廉泰尔序》为题刊登了项子和先 生的这篇《译者弁言》。见《中央日报》1935年1月24日第三张第四版,王家鼎等编:《中央日报1935年4月-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项子和先生在译本中译原作者Schiller为“席勒”,而非《中央日报》说的“释勒”,译题名Wilhehn Tell为“威廉退尔”,非《中央日报》说的《威廉泰尔》。特此说明。
    ①邹振环著,1996年,第244-248页。
    ②郭延礼著,1998年,第193页;郭延礼著:《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郭延礼著:《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94页;杨武能著:《三叶集·德语文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第460-461页;卫茂平著:《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叶隽著,2005年,第125页;叶隽著,2007年,第7页。
    ③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域外文学译文卷·叙例》(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b),第3页。
    ④田汉著:《席勒,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在首都纪念席勒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田汉著:《田汉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369-375页。
    ⑤董问樵著:《席勒与中国》,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1-19页。
    ⑥大易著:《读马译威廉退尔剧》,《中央日报》1935年5月25日第三、四张4版,王家鼎等编:《中央日报1935年4月-6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⑦邹振环说他“遍查辛亥前后的期刊,未曾见过《新中华》杂志。”邹振环著,1996年,第245页。笔者也查找过《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的《辛亥革命杂志录》一文,也没发现有关于该杂志的记录,不知是田汉先生记忆有误还是邹振环先生及笔者的查找有遗漏,待证。见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97-102页。
    ⑧杨武能著,2005年,第460页;杨武能著:《席勒在中国·序》,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①韩世钟、王克澄著:《席勒的作品在中国》,杨武能编,1989年,第34页;郑华汉著:《威廉·退尔》与《民族万岁》,杨武能编,1989年,第84页。
    ①Christiane Nord,1997 / 2001,pp.29-32.
    ②Christiane Nord,1997 / 2001,p.12.
    ①Christiane Nord,1997 / 2001,p.29.
    ②Christiane Nord,1997 / 2001,pp.21-21,25-26.
    ③达尔文、斯宾塞著、马君武译,1902年(a),第1页。
    ④克喀伯著、马君武译,1923年3月6日。
    ①莫世祥编,1991年,第36-37页。
    ②那盖著、马君武译:《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第70-73页。
    ①Theo Hermans (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ondon & Sydney:Croom Helm Ltd,1985.
    ②Theo Hermans (ed.),p.11.
    ③Andre Lefevere:“Why Waste Our Time on Rewrites?:The Trouble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ole of Rewriting in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In Hermans,T.(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ondon & Sydney:Croom Helm.,1985,pp.215-243.
    ①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1998/200t,vii-viii; pp1-11 ; 40-58; Andre Lefevere,1999 / 2004.
    ②Maria Tymoczko: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 l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lsation,St.Manchester,U.K.:St.Jerome Publishing,1999;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1-45; 54-57.
    ③吕俊著:《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外国语》,2002年第05期,第48-54页。
    ④蒋骁华著:《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中国翻译》,2003年第05期,第24-29页。
    ①魏家海著:《操纵学派译论综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03期,第29-32页。
    ②Andre Lefevere,1992 / 2004, pp.11-25.
    ③Andre Lefevere,1992 / 2004,p.26.
    ①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2002年,第117页。
    ②鲁迅著:《论睁了眼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222页。
    ③Andre Lefevere,1992 / 2004,pp.11-25.
    ④Andre Lefevere,1992 / 2004,p.15.
    ⑤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120-122页。
    ⑥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第122页。
    ①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第90页。
    ②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第350-352页。
    ③赖光临著:《梁启超与近代报业》,中国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第38-39;60-61页;周葱秀、涂明著,1999年,第126页。
    ④这八大杂志是:《中华教育界月刊》、《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军》、《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中华学生界》,见陈 江著:《从《大中华》到《新中华》—漫谈中华书局的两本杂志》,《编辑学刊》,1994年第02期,第83-85页。
    ⑤按照Lefevere的阐释,“论域”是指属于某一特定文化的整套概念、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笔者译),见Andre Lefevere,1992/2004,p.41.
    ①曾德珪编,2000年,第386页。
    ②Schiller,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Wilhelm Tell (English Tanslation by Theodore Martin),A Penn State Electronic Classics Seires Publication,2001.
    ①穆雷、诗怡著:《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01期,第12-18页。
    1. Bassnett, Susan & Trivedi, Harish.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 Bassnett,Susan & Lefevere, And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 Ltd, 1998;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80;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 Chen, Jia (陈嘉).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Literature Edited with Annotation (Volume Ⅱ),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83.
    
    5.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INC.,1937.
    
    6.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 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Chicago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52.
    
    7. 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Manchester, UK & Northampton, MA: St. Jerome Publishing,2001;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 Delisle, Jean & Woodsworth , Judith. Translators Through Histor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UNESCO Publishing, 1995.
    
    9. Dickens, Charles. David Copperfield,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4.
    
    10. Dryden, John. On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hicago&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pp.17-31.
    
    11. Flotow, Luise von.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1997;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2. Haeckel, E: Die Weltraethsel, http://caliban.mpiz-koeln.mpg.de/~stueber/haeckel/weltraethsel/die_weltraethsel.html.
    13.Lefevere,A. “Why Waste Our Time on Rewrites?:The Trouble with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ole of Rewriting in an Alternative Paradigm.” In Hermans,T.(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London & Sydney:Croom Helm,1985:pp.215-243.
    14.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 / Culture:A Sourcebook,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16.Mill,John Stuart. On Liberty and Utilitarianism ,New York:Bantam Books,1993.
    17.Spencer,Herbert. Social Statics:or,The Condition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Specified,and the First of Them Developed.http://oll.Libertyfund.org//Texts/LFBooks/Spencer0236/Social Statics/#LF-BK033 linol.
    18.Mill,John Stuart.The Subjection of Women and Other Social and Political Writings.http://www.iep.utm.edu/m/millj s.htm#top#top
    19.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1.
    20.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York &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1988;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8;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2.Niranjana,Tejaswini.Si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and the Colonial Context,Berkeley,Los Angles,Oxford:University of Calofornia Press,1992.
    2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4.Pound,Ezra. 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T..S.Eliot,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7~(th) printing.
    25.Schiller,Friedrich.Wilhelm Tell,www.Wissen-im-Netz.info.
    26.Schiller,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Wilhelm Tell (English Tanslation by Theodore Martin),A Penn State Electronic Classics Seires Publication,2001.
    27.Shakespeare,William.As You Like It,edited by Agnes Latham,London:Methuen& CO LTD,1975.
    28.Shuttleworth,Mark & Cowie,Moira.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t.Jerome Publishing,1997;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9.Smith,Arthur Henderson,Chinese Characteristics,New York:Fleming H.Revell,1894.
    30.Tymoczko,Maria.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English Translation,St.Manchester,U.K.:St.Jerome Publishing,1999;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1.Venuti,Lawrence.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
    3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33.Zohar,Itamar Even.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p.192-197.
    1.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联合文艺出版社,1954年。
    2.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a)
    3.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b)。
    4.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俄罗斯文学译文卷》(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a)
    5.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域外文学译文卷·叙例》(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b)
    6.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4年。
    7.艾素珍著:《清代出版的地质学译著及特点》,《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01期。
    8.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9.白健著:《马君武办学思想与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改革》,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10.蔡尚思等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1.曹而云著:《白话文体与现代性—以胡适的白话文理论为个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12.长虹著:《走到出版界》,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年;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13.陈布雷著:《与柳亚子书》,王学庄、杨天石编:《南社:第11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4.陈春香著:《马君武的外国文学译介与日本影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3期。
    15.陈独秀著:《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1918年4月出版)。
    16.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陈浩望著:《马君武的诗与张学良》,《海内与海外》,2002年第12期。
    18.陈兼善著:《进化论浅说》,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19.陈兼善著:《进化论发达略史》,《民铎杂志》第3卷第5号(1922年12月1日出版)。
    20.陈江著:《从〈大中华〉到〈新中华〉—漫谈中华书局的两本杂志》,《编辑学刊》,1994年第02期。
    21.陈乃文著:《马君武先生与进化论哲学》,《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1日广西桂林出版)。
    22.陈平原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a)
    2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b)
    24.陈启源著:《马君武与孙中山的早期交往》,《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06期。
    25.陈卫平著:《世界末的新世界观—中国近代进化论思潮》,高瑞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6.陈子昂著:《陈子昂文选-隋唐五代-中国文学》,思梦论坛|思梦论坛,bbs.medall.cn/viewthread.php?tid=65598.
    27.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28.陈子展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年。
    29.褚雅芸著:《也谈典故翻译中的欠额翻译》,《中国翻译》,2000年第04期。
    30.大易著:《读马译威廉退尔剧》,《中央日报》,1935年5月25日第三、四张4版,王家鼎等编:《中央日报1935年4-6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31.达尔文、斯宾塞著:《达尔文物竞篇斯宾塞女权篇合刻》,上海:开明书店、文明书局、广智书局,1902年。(a)
    32.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天择篇》,上海:开明、文明、广智书局,1902年。(b)
    33.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由来》(卷一),上海:文明书局、开明书局,1904年。
    34.达尔文著、马君武译:《人类原始及类择》(一至九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35.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原始》(4册),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
    36.达尔文著、马君武译:《达尔文物种原始》(上下册),中国台北:中华书局,1984年。
    37.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38.达尔文著、潘光旦、胡寿文译:《人类的由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39.达尔文著、叶笃庄、杨习之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40.达尔文著、陈世骧等人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年。
    41.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2.达尔文著、舒德干等译:《物种起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道安著:《鞞婆沙序》,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4.邓家彦著:《忆老朋友马君武》,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45.邓铭煌著:《马君武追随国父革命纪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46.邓庆周著:《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7.迭更斯著、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8.丁守和等编著:《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1-3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1983年。
    49.董问樵著:《席勒与中国》,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50.段俊晖著:《重新定义创造性叛逆—以庞德汉诗英译为个案》,《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04期。
    51.段连城著:《呼吁: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52.端先著:《论翻译之难》,《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53.段治文著:《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兴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4.恩斯坦著、马君武编译:《实用力学》,上海科学会编译所、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
    55.恩斯特·海克尔著、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宇宙之谜—关于一元论哲学的通俗读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56.恩斯特·海克尔著、郑开琪、袁志英等译:《宇宙之谜》,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57.范伯群著:《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上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58.范存忠著:《漫谈翻译》,《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59.范祥涛、刘全福著:《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中国翻译》,2002年第06期。
    60.范祥涛著:《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61.范用著:《爱看书的广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62.方梦之编著:《译学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63.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农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21年。
    64.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商业政策》(上卷),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
    65.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商业政策》(下卷),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66.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收入及恤贫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67.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工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a)
    68.菲里波维著、马君武译:《交通政策》,上海:中华书局1931年。(b)
    69.费必标著:《论马君武的民主自由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70.凤子主编:《欧阳予倩全集》(第六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71.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六卷),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72.冯友兰著:《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
    73.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4.福本诚著(译?)、马君武译:《法兰西今世史》,上海:上海作新社刊印发行,1902年。
    75.傅广华著:《试论“南社”诗人马君武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上下),《广西文献》(台北广西同乡会编辑出版)第107期(2005年1月10日出版)、108期(2005年4月10日出版)。
    76.傅广华著:《试论马君武的进化观》,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77.符家钦著:《曼殊月旦英诗坛》,《译林》,1996年第02期。
    78.傅兰雅口译:《佐治刍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79.傅兰雅著:《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80.傅斯年著:《人生问题发端:傅斯年学术散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81.傅斯年著:《怎样做白话文》,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1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
    82.高风谦著:《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3.高惠群、乌传衮著:《翻译家严复传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84.高名凯著:《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年。
    85.高巍翔著:《试析马君武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
    86.高正琴著:《杰出的翻译家马君武先生》,《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05期。
    87.高中甫著:《论威廉退尔的主题和威廉退尔的性格两重性》,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88.歌德著、马君武译:《自然》,《广西大学周刊》,1934年。
    89.歌德著、陈宗显译:《歌德散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
    90.葛校琴著:《当前归化/异化讨论的后殖民视阈—对国内归化/异化论者的一个提醒》,《中国翻译》,2002年第05期。
    91.葛丽娟著:《法兰西诗神:雨果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2.龚喜平著:《近代“歌体诗”初探》,《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03期。
    93.龚喜平著:《新学诗·新派诗·歌体诗·白话诗—论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西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8年第03期。
    94.龚喜平著:《南社译诗与中国诗歌近代化简论》,《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01期。
    95.龚喜平著:《南社诗人与中国诗歌近代化》,《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02期。
    96.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97.管林、钟贤培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98.关一著、马凌甫译:《工业政策》(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99.广西大学著:《广西大学组织大纲》,《广西大学周刊》1931年10月23日创刊号。
    100.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先生治丧处编纂委员会编辑:《马君武先生纪念册》,无出版地信息,1940年。
    101.广西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筹委会编:《马君武诗选》,内部出版发行,1981年。
    102.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03.郭长海、金菊贞编:《高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04.郭长海著:《试论中国近代的译诗》,《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03期。
    105.郭延礼编:《秋瑾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06.郭延礼著:《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7.郭延礼著:《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8.郭延礼著:《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9.郭延礼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0.郭延礼著:《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1.郭沫若著:《创造十年》,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12.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第十七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13.郭学聪著:《达尔文的学说在我国的传播》,《生物学通报》,1959年第11期。
    114.海南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sunzil.lib.hku./hkuto/index.jsp)
    115.韩世钟、王克澄著:《席勒的作品在中国》,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116.何开粹著:《柳亚子与马君武》,《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01期。
    117.何俊著:《〈迷娘曲〉马君武译本初谈及试译》,《安徽文学》,2007年第02期。
    118.何刚强著:《简谈单位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之策略—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的几篇文字材料为例》,《上海翻译》,2007年第01期。
    119.何乃光等著:《中华文化概要》,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年。
    120.贺麟著:《严复的翻译》,《东方杂志》第22卷第21号(1925年)。
    121.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之一元哲学》,《新青年》第2卷第2、3、4、5号。
    122.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赫克尔一元哲学》,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
    123.赫克尔著、马君武译:《自然创造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124.洪湘明著:《马君武与桂剧改革》,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125.胡从经著:《爱国强音,革命晓角—作新社版(学生歌)》,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黎萨与中国》,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
    126.胡庚申著:《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7.胡沙克著、马君武译:《矿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
    128.胡适著:《四十自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
    129.胡适著:《中国新诗经典·尝试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
    130.胡适著:《胡适日记全编1(1910-1914)》,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131.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集(1-9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32.胡怀琛著:《海天诗话》,何藻辑:《古今文艺丛书》,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133.花之安著:《自西徂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34.黄邦杰著:《“信”与“顺”的统一》,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35.黄飚著:《海上新剧潮:中国话剧的绚丽起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6.黄见德编著:《西方哲学东渐史》(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7.黄嘉谟著:《马君武的早期思想与言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138.黄昆山著:《马君武博士其人其事》,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139.黄荣汉著:《马君武先生在西大》,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集: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40.黄有艺著:《浅谈马君武的妇女解放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141.黄云光、余酉德著:《马君武与他的瑶乡老同》,《广西党史》,2002年第03期。
    142.黄遵宪著、吴振清、徐勇、王家祥编校整理:《黄遵宪集》(下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3.黄忠廉著:《翻译变体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
    144.霍布荪著、傅子东译:《近代资本主义进化论》,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145.黄兴涛著:《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及其(中国人的气质)—一部“他者”之书的传播史与清末民国的“民族性改造”话语》,明恩溥著、佚名译、黄兴涛校注:《中国人的气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46.季培特著、马君武编译:《微分方程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147.季羡林著:《序》,林煌天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48.贾祖璋著:《生物学名著讲话》,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949年。
    149.江枫著:《译诗,应该力求形神皆似—《雪莱诗选》译后追记》,《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02期。
    150.江枫著:《以形致信,形神兼备—卞之琳的译诗理论与实践》,《诗探索》,2001年(Z)第01-02辑。
    151.姜德铭著:《中国现代名家名作文库·马君武·帝民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
    152.蒋民胜著:《读马君武先生百首古体诗作记》,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 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153.蒋骁华著:《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中国翻译》,2003年第05期。
    154.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55.鸠摩罗什著:《为僧睿论西方辞体》,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56.居正著:《国立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碑铭》,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57.康有为著、邝柏林选注:《大同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8.克喀伯著、马君武译:《俄罗斯大风潮》,《学汇》,1923年3月6-13日.
    159.克罗齐著、朱光潜译:《美学原则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160.赖建成著:《严复译案〈原富〉结论》,blog.ylib.com/lai/Archives/2008/04/05/5766,2008-8-27
    161.赖建成著:《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汉学研究》(中国台北出版),1989年第07卷第02期。
    162.赖光临著:《梁启超与近代报业》,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年。
    163.李琴著:《马君武实业思想初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06期。
    164.李明著:《从主体间性理论看文学作品的复译》,《外国语》,2006年第04期。
    165.李瑞桑著:《请推广学校疏》,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66.李继凯、史志谨著:《中国近代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7.李永铭、范小方著:《桂系三雄:李宗仁、黄绍紘与白崇禧》,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
    168.李小文著:《马君武的人品与个性》,《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S1)。
    169.李四光著:《马君武先生几种小故事》,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70.李思纯著:《仙河集》,《学衡》(第47期)(1925年11月出版)。
    171.李亚舒、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2.李宜霞、蒋家安、曹裕文著:《论马君武的“富国强兵”思想》,《桂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03期。
    173.李彦福著:《马君武》,《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74.黎难秋著:《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3年。
    175.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料》,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6.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7.黎仁凯等著:《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78.廖杨著:《试论马君武青年时期革命思想的转变》,《学术论坛》,1994年第06期。
    179.廖中冀著:《辛亥革命前后广西各方面之概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16辑:辛亥革命在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年。
    180.廖中翼、王觐著:《马君武轶闻逸事》,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81.梁启超著:《绍介新著〈原富〉》,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号。
    182.梁启超著:《劫灰梦传奇·楔子》,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号。
    183.梁启超著:《绍介新书〈万国宪法志〉》,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6号。
    184.梁启超著:《史界兔尘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7号。
    185.梁启超著:《新罗马传奇》,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1号。
    186.梁启超著:《日本侮我太甚—敬告东京留学生》,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5号。
    187.梁启超编:《小说传奇五种》,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188.梁启超著:《饮冰室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89.梁启超著:《〈戒缠足会〉叙》,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190.梁启超著:《夏威夷游记》,邬国平、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191.梁启超著、黄珅评注:《新民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92.梁启超著、何光宇评注:《变法通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93.梁启超著:《西学书目表序例》,郑振铎编:《晚清文选》(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94.梁治群著:《我所认识的马君武先生》,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95.林半觉著:《记马君武博士》,《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1日出版)。
    196.林琳著:《广西近代最早的翻译家—马君武》,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197.林煌天、贺崇寅编:《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
    198.林煌天等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99.林辉编:《中国翻译家词典》,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
    200.林乐知著:《治安新策》,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201.林纾著:《〈鹰梯小豪杰〉叙》,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b)。
    202.林纾著:《〈译林〉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b)。
    203.林同济著:《从汉语词序看长句翻译》,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
    204.灵石著:《读〈黑奴吁天录〉》,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b)。
    205.柳无忌著:《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第01期。
    206.柳亚子著:《柳亚子诗词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207.刘半农著:《关于译诗的一点意见》, 《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诗词翻译 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
    208.刘延勃等编:《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09.刘登阁、周云芳著:《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10.刘巨才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
    211.刘人鹏著:《“中国的”女权、翻译的欲望与马君武女权说译介》,《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中国台北出版),1999年第07期。
    212.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
    213.刘宓庆著:《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
    214.刘艳丽、杨自俭著:《也谈“归化”与“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06期。
    215.刘广定著:《中文化学名词的变迁》(下),《科学月刊》(中国台湾出版),1985年第191期。
    216.刘学礼著:《西方生物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生物学的萌芽》,《自然辩证法通讯》,1991年第06期。
    217.吕美颐、郑永福著:《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18.吕俊著:《翻译学应从解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外国语》,2002年第05期。
    219.卢斌著:《马君武抓教材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220.卢骚著、马君武译:《足本卢骚民约论》,上海:中华书局,1933年。
    221.卢梭著、徐百齐、丘瑾璋译述:《社约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222.卢骚著、卫惠林译:《民约论》,重庆:作家书屋,1944年。
    223.卢汉龙、彭希哲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24.卢继传著:《现代综合进化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225.鲁迅、瞿秋白著:《鲁迅和瞿秋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26.鲁迅著:《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讯》,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27.鲁迅著:《论睁了眼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28.鲁迅著:《域外小说集·序》,刘运锋编:《鲁迅序跋集》(上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229.鲁迅著:《玩笑只当它玩笑》,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30.鲁迅著:《摩罗诗力说》,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31.陆费逵著:《海舶相逢》,广西省政府马君武先生治丧处编纂委员会编辑:《马君武先生纪念册》,无出版地信息,1940年。
    232.陆国强著:《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
    233.罗伯特·唐斯著、缨军编译:《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年。
    234.罗敦曧著:《京师大学堂成立记》,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235.罗新璋著:《释“译作”》,许钧编:《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236.罗以民著:《天涯孤舟:郁达夫传》,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
    237.L.托尔斯泰著、马君武译:《绿城歌客》,《大中华》杂志1卷7、8期(1915年7月20、8月20日出版)。
    238.L.托尔斯泰著、马君武译:《心狱》,上海:中华书局,1914年。
    239.马君武译:《法语之言》, 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10号。
    240.马君武著:《菲律宾之爱国者》,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7号。
    241.马君武著:《十九世纪二大文豪》,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
    242.马君武著:《论中国国民道德颓落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法》,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
    243.马君武译述:《弥勒约翰之学说》,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30号。
    244.马君武著译:《马君武诗稿》,上海:文明书局,1914年。
    245.马君武著:《民食问题》,《建设》1卷4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
    246.马君武编译:《德华字典》,上海:中华书局有限公司出版,1920年。
    247.马君武著:《一个苦学生的自述》,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 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248.马君武著:《失业人及贫民救济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249.马君武著译:《达尔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a)
    250.马君武著:《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b)
    251.马君武著:《欧洲文学丛谈》,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252.马君武著:《本校最近建设及科学语言》,《广西大学周刊》1934年3月7日。
    253.马君武著:《猛醒,奋斗,复兴中华民族》,《广西大学周刊》1933年3月20日。
    254.马君武著:《来读一读亡国惨史》,《广西大学周刊》1933年2月27日。
    255.马君武著:《中国的人心与文明在什么地方》,《广西大学周刊》1933年3月27日。
    256.马君武、胡汉民著:《马君武胡汉民通信》,《建设》(1卷4号)(1919年11月1日出版)。
    257.马君武著:《盼国人努力科学以挽救国家—民国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七在中国科学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词》,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258.马保之、朱袭文著:《永远怀念我的父亲》,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259.马卫之著:《先父马君武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260.马卫之著:《怀念我的父亲马君武博士》,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261.马冠武著:《马君武办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04期。
    262.马叙伦著:《二十世纪之新主义》,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 (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
    263.马祖毅编:《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264.马祖毅编著:《中国翻译通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265.马祖毅、任荣珍编:《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266.马西尼著、黄河清译:《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语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267.马积高著:《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及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
    268.马建忠著:《拟设翻译书院议》,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69.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王蓁译:《女权辩护》·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汪溪译:《妇女的屈从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270.麦肯齐著、李提摩太译:《泰西新史揽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271.茅盾著:《“直译”与“死译”》,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272.莫济杰著:《马君武与辛亥革命》,广西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广西社会科学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广西区委会编:《辛亥革命与广西》,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73.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74.穆雷、诗怡著:《翻译主体的“发现”与研究—兼评中国翻译家研究》,《中国翻译》,2003年第01期。
    275.倪正芳、唐湘从著:《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02期。
    276.牛仰山编:《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277.那盖著、马君武译:《天然之秩序与人为之秩序》,冯紫珊编辑兼发行:《新民丛报》第28号。
    278.欧阳予倩著:《马君武先生与戏剧改进会》,《逸史》第12期(1941年7月出版)。
    279.欧正仁著:《马君武传》,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内部出版发行,1982年。
    280.潘文国著:《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2002年第01期。(a)
    281.潘文国著:《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2002年第02期。(b)
    282.潘文国著:《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中国翻译》,2002年第03期。(c)
    283.盘福东著:《马君武在治学中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广西师范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284.皮后锋著:《严复大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5.庞齐编:《于右任诗歌萃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286.钱钟书著:《林纾的翻译》,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287.钱钟书著:《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88.钱春绮译编:《歌德诗歌精选》,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289.钱春绮译编:《歌德诗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290.秦道坚著:《忆恩师马君武先生》,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291.秦道坚著:《马君武博士生平事迹》,中国台湾内部出版发行,无出版时间信息。
    292.秦道坚著:《马君武博士的治学和办学精神》,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辑出版:《马君武先生文集》,中国台北,1984年。
    293.邱懋如著:《可译性及零翻译》,《中国翻译》,2001年第01期。
    294.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295.人鹤、胡汉民著:《人鹤与胡汉民的通信》,《建设》(1卷2期)。
    296.山东人民出版社编辑:《常用哲学名词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
    297.上海外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编:《中西比较文学手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98.佘协斌、缪君著:《诗词翻译中的再创造性叛逆》,《山东外语教学》,2004 年第04期。
    299.佘协斌著:《雨果在中国:译介、研究及其他—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雨果诞辰200周年》,《中国翻译》,2002年第01期。
    300.沈苏儒著:《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301.沈卫威著:《自古成功在尝试:关于胡适》,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302.施颖洲著:《黎刹名诗—〈我的诀别〉》,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黎萨与中国》, 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
    303.施蛰存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3》,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304.十弥时著、马君武译:《中国人无公共心》,《新民丛报》第27号。
    305.史有为著:《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306.史有为著:《汉语外来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307.史有为著:《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308.史革新著:《论辛亥革命时期的西学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06期。
    309.史革新著:《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的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06期。
    310.史革新著:《近代文明观形成浅议》,《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03期。
    311.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动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a)
    312.司瑞尔著、马君武编译:《实用主义植物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b)
    313.思绮斋等著:《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女子权〉(思绮斋著)〈侠义佳人〉(闻渔女史著)〈女狱花〉(王妙如著)》,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314.宋庆宝著:《拜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五四》,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
    315.苏宏汉著:《马君武校长办学情况》,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316.苏曼殊著、校订者储菊人:《苏曼殊诗文集》(全一册),上海:中央书店,1936年。
    317.苏英著:《苏英在苏苏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318.孙文著、刘明、沈潜评注:《建国方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319.孙宝碹著:《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320.孙本文著:《民国丛书第一篇15当代中国社会学》,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321.孙会军著:《归化与异化—两个动态的概念》,《外语研究》,2003年第04期。
    322.孙克勤著:《序》,台湾省立博物馆编:《达尔文物种原始精义》(英中对照),中国台湾省台中市:台湾省立博物馆出版社,1989年。
    323.孙致礼著:《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年第01期。
    324.孙致礼著:《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第01期。
    325.孙中兴著:《五四时期的科学初探》,《科学月刊》(中国台湾出版),http://library.hwai.edu.tw/science/contentJl989/00050233/0017.htm
    326.孙艺风著:《文化翻译与全球本土化》,《中国翻译》,2008年第01期。
    327.谭行等编:《马君武诗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328.谭桂林编著:《现代中外文学比较课程》,http://www.hunnu.edu.cn/jwc/2004/jiaocai/zwwxbj/2.htm.
    329.谭嗣同著:《仁学》,谭嗣同著、加润国选注:《谭嗣同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330.谭载喜著:《翻译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331.谭肇毅著:《马君武改造国民性思想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3期。
    332.谭彼岸著:《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
    333.唐仁郭著:《广西乡贤马君武》,《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05期。
    334.唐志敬著:《马君武评传》,《广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03期。
    335.唐耀华著:《从马君武办学思想考证西大精神》,《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06期。
    336.汤志钧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337.田汉著:《席勒,民主与民族自由的战士—在首都纪念席勒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田汉著:《田汉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338.突罕德著、马君武编译:《中等平三角新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年。
    339.王绯著:《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40.王杰著:《金声玉振马保之》,《广西师范大学报》2005年02月28日04版。
    341.王靖编著:《英国文学史》,上海:泰东书局,1920年。
    342.王力著:《白话文运动的意义》,《中国语文》,1979年第3期。
    343.王力著:《汉语词汇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344.王霖著:《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45.王琼著:《对文学翻译者创造性的重新定义》,《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02期。
    346.王栻著:《严复与严译名著》,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347.王栻著:《严复集》(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48.王咏著:《一代宗师马君武》,南宁:广西接力出版社,1994。
    349.王韬、顾燮光等编:《近代译书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50.王康著:《社会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1.王勇、王艳芳著:《铁血风骨亦悲凉—杂谈马君武的悲剧》,《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03期。
    352.王秉钦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3.王东风著:《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2002年第05期。
    354.王东风著:《韦努蒂与鲁迅异化翻译观比较》,《中国翻译》,2008年第02期。
    355.王尔德著、薛琪瑛译:《意中人》,《新青年》1卷2、3、4、6号、2卷2号。
    356.王宏印、刘士聪著:《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现代诠释—作为建立翻译学的一种努力》,《中国翻译》,2002年第02期。
    357.王晶垚、王学庄、孙彩霞编、张枏校阅:《柳亚子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358.王克非著:《翻译文化史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359.王森然著:《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
    360.王天根著:《藉“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看马君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04期。
    361.王宪明、舒文著:《近代中国人对卢梭的解释》,《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02期。
    362.王哲甫著:《中国新文学运动史》,北平:杰成印书局,1933年。
    363.王中江著:《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日本的中介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5年第03期。
    364.汪松涛编:《梁启超诗词全注》,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5.汪子嵩著:《介绍外来文化要原汁原味》,《读书》,2000年第09期。
    366.汪榕培著:《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367.韦合、安家成著:《马君武森林公园的命名—谈谈马君武先生发展农林事业的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368.魏家海著:《操纵学派译论综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03期。
    369.卫茂平著:《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370.温斯渥斯著、马君武编译:《平面几何学》,上海: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1910年。
    371.温斯渥斯著、马君武编译:《温斯渥斯平面几何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
    372.吴虞著、中国革命博物馆整理、荣孟源审校:《吴虞日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上)、1986年(下)。
    373.吴小龙著:《严复翻译标准的文化意蕴》,http://www.xlwul451.cn
    374.吴文焕著:《黎刹绝命诗有17种中文译本》,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黎萨与中国》,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
    375.吴汝康、林圣龙著:《达尔文和人类起源的研究》,进化论选集编辑委员会 编:《进化论选集—纪念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年。
    376.吴雅凌著:《卢梭思想东渐要事汇编》,《现代哲学》,2005年第03期。
    377.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78.吴伟雄著:《翻译是创造,是技术也是艺术—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英译获奖谈起》,《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第01期。
    379.伍蠡甫著:《伍光建翻译遗稿·前记》,《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380.伍立杨著:《墨汁写因缘》,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381.席勒著、项子和译:《威廉退尔》,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
    382.席勒著、钱春漪译:《威廉退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383.席勒著、张威廉译:《威廉·退尔》,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384.席勒著、张威廉译:《威廉·退尔》,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
    385.小野和子著:《马君武的翻译与日本》,王政、陈雁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86.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上下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387.夏晓虹著:《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388.夏小茶著:《少年中国(四):在“安那琪”的旗帜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47148/389.谢天振著:《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90.谢应喜著:《武术翻译初探》,《中国翻译》,2008年第01期。
    391.熊月之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92.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393.熊辉著:《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四川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94.许雷著、马君武译:《威廉退尔》,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
    395.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
    396.许霆著:《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6年。
    397.许渊冲著:《文学翻译的心路历程》,《中国翻译》,2003年第04期。
    398.许渊冲著:《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99.徐鹏绪著:《中国近代文学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400.严复著:《译者序》,《〈群已权界论〉卷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01.严可均辑、何宛屏、珠峰旗云、王玉审订:《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402.严萍、龚勋著:《评凌彰〈我最后的告别〉》,周南京、凌彰、吴文焕编:《黎萨与中国》,香港:南岛出版社,2001年
    403.彦琮著:《辨证论》,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04.杨镇华著:《翻译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405.杨锡彭著:《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06.杨天石、王学庄编:《南社史长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407.杨天石、刘彦成编:《南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408.杨雅彬著:《中国社会学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409.杨雅彬著:《近代中国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10.杨武能著译:《走近歌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411.杨武能著译:《三叶集·德语文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
    412.杨德豫著:《拜伦抒情诗七十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413.姚淦铭、文燕编:《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414.叶君健著:《谈文学作品的翻译》,金圣华编:《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
    415.叶隽著:《另一种西学—中国现代留德学人及其对德国文化的接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6.叶隽著:《史诗气象与自由彷徨—席勒戏剧的思想史意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
    417.叶笃庄著:《修订后记》,达尔文著、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译:《物种起源》,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418.叶笃庄著:《一部译稿的艰难历程》,《读书》,1996年第03期。
    419.叶笃庄著:《译书坎坷路》,《群言》,1999年第04期。
    420.佚名著、马君武编译:《中等化学教科书》,上海:上海科学会编译所印行,1913年。
    421.佚名著、马君武编译:《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422.虞达文著:《马君武教育思想轨迹探索》,《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06期。
    423.余光中著:《翻译与创作》,《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
    424.俞政著:《严复著译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425.于沛著:《外国史学理论的引入和回响》,《历史研究》,1996年第03期。
    426.雨果著、张秋红译:《雨果诗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427.雨果著、潘丽珍译:《悲惨世界》,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428.郁达夫著:《郁达夫全集》(第5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429.喻云根著:《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30.袁斌业著:《倡科学、植民权的译俊—马君武》,《上海翻译》,2005年第02期。
    431.袁斌业著:《再思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第01期。
    432.袁世凯著:《奏办山东大学堂折》,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433.袁志英著:《毛泽东和〈宇宙之谜〉—三十年前翻译海克尔的〈宇宙之谜〉之谜》,《德国研究》,2002年第03期。
    434.袁志英著:《〈宇宙之谜〉与海克尔其人》,《德国研究》,2003年第02期。
    435.袁志英著:《〈宇宙之谜〉在中国》,《读书》,2006年第07期。
    436.元尚著:《老外语辞典与奥运》,《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30日。
    437.约翰·穆勒著、严复译:《群己权界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438.约翰·穆勒著、程崇华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439.约翰·密尔著、许宝骙译:《论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82、2005年。
    440.曾德珪著:《论马君武的诗歌创作》,《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03期。
    441.曾德珪编:《马君武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2.曾德珪编:《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3期。(a)
    443.曾德珪编:《马君武诗文著译系年录》(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04期。(b)
    444.曾乐山著:《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历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445.曾虚白著:《论翻译的困难》,黄嘉德编:《翻译论集》,上海:上海西风社,1940年。
    446.张伟著:《略论蔡元培与马君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01期。
    447.张葆全著:《晚清诗坛上的马君武》,广西师范大学社科联、广西师范大学地方民族史研究所编:《纪念马君武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内部出版发行,2002年。
    448.张东荪著:《译言》,辽宁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续集》(第七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批判》(五),沈阳印刷,1984年,内部发行。
    449.张经浩著:《不能提倡这种译法—也从responsibility的汉译谈起》,《中国翻译》,1996年第02期。
    450.张莲波著:《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1840-1921》,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51.张秋妹著:《李石曾》,《民国档案》,1996年第01期。
    452.张维友著:《英语词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3.张新科、宋燕萍著:《马君武—欧洲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西风东渐的旗手》,《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01期。
    454.张学智编:《贺麟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55.张亚群、肖娟群著:《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留德教育述论》,《徐州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5期。
    456.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457.张智中著:《许渊冲与翻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458.张治英、朱勤芹著:《零翻译再议》,《语言与翻译》,2007年第01期。
    459.张之洞著、李忠兴评注:《劝学篇》,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460.张晓溪著:《马君武〈足本卢骚民约论〉研究》,吉林大学政治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61.张中行著:《文言常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462.张培基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
    463.赵云田著:《中国社会通史清前期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64.赵清、郑城编:《吴虞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465.甄朔南著:《古脊椎动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科技史料》,1981年第01期。
    466.政编:《马君武先生演讲集》(第1集),广西梧州:广西大学出版部,1934年。
    467.郑华汉著:《〈威廉·退尔〉与〈民族万岁〉》,杨武能编:《席勒与中国》,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468.郑逸梅著:《南社丛谈:历史与人物》,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69.支谦著:《法句经·序》,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70.致平著:《马君武的九个第一》,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桂林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回忆马君武》内部出版发行,2001年。
    471.中国科学院科研局编选:《郭沫若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473.《中央日报》编者编:《项子和译威廉泰尔序》,《中央日报》1935年1月24日。
    474.仲民著:《读了马君武译的威廉退而以后》,《泰东月刊》,1卷5期(1928年1月1日出版)。
    475.钟文典著:《民主革命家马君武》,《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06期。
    476.周作人著:《陀螺序》,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77.周作人著:《关于“直译”》,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478.周一农著:《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479.周葱秀、涂 明著:《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480.周伯乃著:《桂水长清:马君武传》,中国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9年。
    481.周学艺著:《新闻媒体误译举隅》,《中国翻译》,2000年第04期。
    482.周振鹤著:《比钱说第一首还早的汉译英诗》,载《文汇报》2005年4月25日第11版。
    483.朱雯著:《“抢译”二题》,《中国翻译》,1994年第06期。
    484.朱光潜著:《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485.祝朝伟著:《构建与反思—庞德翻译理论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486.朱宾忠著:《卞之琳的翻译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05期。
    487.朱德发著:《中国五四文学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488.朱联保编撰、曹予庭校订:《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
    489.邹容著:《革命军》,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490.邹振环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种译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491.邹振环著:《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