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蒋孔阳美学思想新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终结论”的喧嚣声中,尾随着20世纪末诸如“历史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哲学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等声音,中国也出现了“实践美学终结论”。持实践美学终结论的观点大多针对实践美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来,因此如何对待这种思维方式就成为当代美学的重要话题。蒋孔阳作为当代美学的参与者,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不合理以及美本质的提问方式的不恰当处,因此,其美学理论初步开始了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回避和克服。他以生成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美学理论的方法论基石并开始克服寻找美的终极本质倾向从而走向开放体系;他以对话性的思维方式作为其美学研究的创新和变革,为新世纪美学的发展走向起到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从而为当代美学走出困境带来了重要启示。蒋孔阳的美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就体现在他的思维方式的与众不同,他的潜在的超越意识以及开放性的美学思维模式,这使得蒋孔阳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文立足在“思维方式”的视野中来重新审视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从而探讨蒋孔阳美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学思想的独特性和对当代美学建设的启示性意义,这是本文的一个基本着力点。论文的重点是通过对蒋孔阳这一个案的研究来重新思考有关当代美学的种种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尝试解决当代美学存在的种种困惑和疑问,从而为中国当代美学开启出新的思路,探索出新的美学研究的方法。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着重从总体上介绍蒋孔阳的学术经历以及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变化,力图对蒋孔阳美学思想做一整体概述,并阐释其美学思想的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掌握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全貌,从而为全文的论述奠定基础,揭示蒋孔阳美学特色的根本所在。根据美学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化,蒋孔阳美学思想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主要是50年代至文革前,以客观社会实践论为其主要美学思想内容。此时期的蒋孔阳美学主要是以客观社会实践论为主的美学思想,其美学视角更多的停留于美的社会实践属性,在美学思想研究上则带有明显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中期,主要是80年代初期,以审美关系为出发点的美学思想研究。此时期的蒋孔阳美学属于过渡阶段,其美学思想虽有后期美学思想的萌芽,然而却不丰富,思想意识中依然有前期美学的影子;后期,主要是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以生成—创造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实现了自我发展和超越。此时期的蒋孔阳美学集合了前期所有美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阐释和扩展,从生成—创造的角度来解释美的形成使其美学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完成了其生成—创造论美学的基本建构。
     第二章重点阐释蒋孔阳实践美学方面的思想特色,在对蒋孔阳的生成—创造论、审美关系论、美感论、艺术美论的分析中,揭示蒋孔阳实践美学的生成—创造性特征,并以此全面展开对蒋孔阳实践美学的分析。文章认为,生成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转折,是对传统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也体现了生成性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生成性思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取得了胜利,并以它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而昭示了美学的发展方向。生成性思维在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中有诸多体现,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无论是从“美是什么”到“什么是美”的提问方式的转变还是以审美关系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体现了生成这一观念对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在创造中”这一命题则更为直接的展现了生成这一特征,生成的核心是创造,美在创造中就预示着美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由此,“生成”成为贯穿蒋孔阳美论和美感论始终的重要概念。
     第三章注重对蒋孔阳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以及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做出分析及阐释,在这种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突出蒋孔阳中西美学思想的特色以及这一思想在他整体美学思想中的地位。蒋孔阳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资源上来研究探索美学的,他不仅致力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对“礼乐”、“和”、“美与善”等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概念进行分析,而且由于其进行的是应用美学的专门研究,故而,其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贡献。此外,以“人与自然”和“美与艺术”两个概念为核心来作为探析蒋孔阳西方美学思想的主线则可以看出蒋孔阳在西方美学研究上的主要贡献,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中西方美学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其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西方更强调美与真的关系,强调克服矛盾后达到的和谐,崇尚精神上的自由,“为艺术而艺术”;中国则偏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的“和”,推崇合乎自然之道的自由,这是蒋孔阳对中西方美学思想所做出的重要总结。
     第四章着重阐释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主要成就、历史地位,并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特色凸显出来。在蒋孔阳的整个美学研究中,十分注意将主客、心物、时空、有无、中西等二元对立的命题放置于对话当中,在这种对话中阐述他们的特征以及彼此的不同,从而使得相互对立的概念成为具有互补力量的思想,并形成一种独创性的理论思维。在这种对话性思维的启发下,蒋孔阳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主客体界限,使对话双方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对象,达到了对话双方真正的交流互动,在这种对话互动中,蒋孔阳的美学研究具有了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中不能发现的真知灼见,并看到了各种美学流派和对立观点中的相通与互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之所以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他采用了恰当的方法,他的美学方法论特征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为核心,以关系思维为轴线,以历史全面的观点为特征,广泛吸收哲学美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体系。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强大生命力还突出的体现在它影响了年轻一代学者的美学意识,从而在一些后继者的美学理论中实现了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二次飞跃,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立元与张玉能两位学者。然而,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备的,蒋孔阳美学思想也存在着局限,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蒋孔阳先后经历了新中国的成立,反右派、文革等大的政治洗礼,因此在其思想中美学意识形态化的痕迹明显。此外,蒋孔阳在一定程度上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论述,过多的关注理论探讨,从而削弱了对现实美学问题的探讨。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涉及实践美学,中国古代美学,西方美学,文艺美学以及中西比较美学,其理论涵盖面不言而喻,因此,选择一个点对其进行研究就成为贯穿本文的中心思路。在文章中,我们选择用“思维方式”作为贯穿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一条隐线来架构全文,围绕“思维方式”这一核心命题来重新审视蒋孔阳的实践美学以及中、西美学思想,从而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析蒋孔阳美学思想,以达到既符合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原意又能够站在新的立足点上来做出述评的目地,这是本文的主体思路和主要想法。
There appear“ending of Practical Aesthetics”in china, facing the clamor of“ending”in the whole world, such as“ending of history”“ending of ideology”“ending of philosophy”“ending of art”and so on.“ending of Practical Aesthetics”mainly targeted at a mode of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dual opposites. So the important topic of modern aesthetics is how to regard this mode of thinking. Jiang Kong-yang is on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ians, whose practical aesthetics consist of theories about essence of beauty, aesthetic feelings and aesthetic artistries. Jiang Kong-yang has begun to avoid this mode of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dual opposites. He uses the generative thinking as methodology of his aesthetic theory. And his aesthetic study also has begun to from look for the only beauty essence to go to open system; he use mode of thinking of dialogue as a new ideas of his aesthetic study. All these changes and new ideas have gained good effectiveness,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aesthetics. And this is the important message that development in the modern aesthetics. Jiang’s great value of aesthetic idea is his different mode of thinking, his latent surpassing consciousness and his open aesthetic thinking. As a result, Jiang’s aesthetic ideas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research values.
     This article emphasize“mode of thinking”. And this article attempts rethink the problems of the modern aesthetic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Jiang Kong-yang. Then based on this starting point, this thesis hope to resolve all kinds of perplexity and query, and give a new thought for the modern aesthetics.
     Chapter one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Jiang’s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his aesthetic idea changed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The paper tries hard to summarize to total aesthetic ideas of Jiang Kong-yang and illuminate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his aesthetic idea.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tent continued to deepen, Jiang’s aesthetics can divide to three periods. The early period mainly study objective social practice from 1950s to Culture Revolution before. The metaphase aesthetics mainly study aesthetic relations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esthetic idea in the early 1980s. The later period, the generative-creative aesthetics form a great leap, which not only insisted on the creative aesthetics of Marxist practical materialism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but also practically and realistically probed into aesthetics with multi-approaches and on multi-level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latest form of generative-creative aesthetics from mid and late 1980s to 1990s.
     Chapter two emphasizes Jiang’s practical aesthetics. The generative-creative aesthetics st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reality in regard to aesthetic objects, the constant creation of beauty in regard to aesthetic essence, the contradictory unity on multilevel in regard to aesthetic perception. The article think the thought of productiveness is a modem philosophical thought, which argues against the as a abstract thing existing outside human beings. It thinks that we have a real world in which we live, concept of regarding objective world. So our standard of knowledg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activ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 world, and be explained by this world or by the history of this world. Jiang’s aesthetics reflect this mode of thinking. The“generative”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Jiang’s Beauty and Aesthetic Sense theory. In his theories, some aesthetic proposition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s while man appreciating the beautiful is the start point to research into beauty", "beauty is the reflection of human nature", "beauty can only be found in creation", "beauty is an image of freedom", show that, in his theories, Jiang sums up and develops the practical aesthetics represented by Li Ze-hou at his age.
     Chapter three analyzes Jiang’s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western aesthetics and his comparative aesthetics. In this foundation, the paper gives prominence to characteristic of Jiang’s west-china aesthetic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d“music and literature”,“virtues and beauty”, “nature and humanity”in Jiang’s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human and nature”,“beauty and art”in Jiang’s western aesthetics. Jiang Kong-yang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comparative aesthe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He believes Chinese aesthetics and western aesthetics are different. Western aesthetics emphasized relation of beauty and true, advocate harmonious and spiritual freedom. But Chinese aesthetics emphasized relation of beauty and virtues, like“Nature and Humanity”ideology and natural freedom. Chapter four analyzed major accomplishment and historical role of Jiang’s aesthetic idea, for make clear Jiang’s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In the Jiang’s aesthetic study, the dialogue thinking is a major mode of thinking and this mode f thinking h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alone. The m dialogue thinking breakthrough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subject-object dual opposites and find out merits of all kinds of schools. At the same time, Jiang Kong-yang use right methods which make his aesthetics full of powerful vitality. And what’s more, Jiang’s aesthetics influence a lot of young scholars. The most influenced persons are Zhu Li-Yuan and Zhang Yu-neng. However, all theory can’t flawless. Jiang’s aesthetics also have limit, this is related to his historical context.
     In substance, the article choose“mode of thinking”as a idiomorphic clues. Around“mode of thinking”, the paper try to rethink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and try to discuss his aesthetic ideas from new angles. Thu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serve two purposes. One is in accordance with Jiang’s aesthetics original intention, the other is there have a new point to look upon his aesthetics. This is the principal thinking and the main ideas of this article.
引文
[1]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2]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和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69页。
    [1]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1]《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2页。
    [2]《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1页。
    [3]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00页。
    [4]《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1]《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22页。
    [2]《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4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2]《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6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1]朱立元:《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2]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页。
    [3]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2]朱立元:《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1]《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7页。
    [2]《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4页。
    [3]《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3—474页。
    
    [1]《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2页。
    [2]《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3]《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475页。
    [4]《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页。
    [5]蒋孔阳:《真与美—蒋孔阳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2]《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2]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92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2]《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3]《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4]《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5]《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9页。
    
    [1]《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2]朱志荣,王怀义:《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1]王柯平主编:《跨世纪的论辩—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王柯平主编:《跨世纪的论辩—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页。
    [1] (英)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51页。
    [2]转引自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3]柏格森:《时间和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0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5]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9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
    [1]理查德·罗蒂著,黄勇译:《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3]注:“基础”,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隐喻之一,另一个则是“阿基米德点”。在近代,笛卡尔首先使用了这两个隐喻。在《形而上学的沉思》开篇,笛卡尔把“形而上学”(认识论和本体论)比作一棵大树的树根,把“物理学”(自然哲学)比作树干,把各门具体科学比作树枝,以此来强调哲学的重要作用。在笛卡尔看来,要摆脱概念、理论和规范的任意性与非理性,不能依靠毫无根基的偏见、传统或外在权威,只能诉诸理性自身的权威,诉诸终极基础,他通过方法论的“怀疑”所找到的“我思故我在”则是他全部哲学的第一原理,也就是基础的基础。
    [4]转引自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5]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37页。
    [6]转引自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1]转引自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2]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3页。
    [4]理查德·罗蒂著,黄勇译:《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5]转引自霍克海姆:《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73页。
    
    [1]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译文载《现代外国哲学》第7集。
    [2]转引自R·罗德里克:《政治的解读德里达》,载英国《实践国际》,1987年1月号。
    
    [1]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页。
    [3] http://greatcourse.cnu.edu.cn/wxll/wlkc/kcxx/00/bzzy.htm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3]《蒋孔阳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146页。
    [4]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1]注:徐碧辉在《对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中指出:“美学大讨论虽有其学术意义,但在理论前提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严重缺陷……一些最基本的、前人已经有过很深入研究的美学问题被当做了最重大的问题来争论,如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
    [2]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六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57页。
    [1]《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
    
    [1]《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2]《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1]《朱光潜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一347页。
    [2]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3]《蒋孔阳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33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1]蒋孔阳:《真与美—蒋孔阳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3页。
    [2]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编:《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5页
    
    [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134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84页
    [1]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2]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0页。
    [3]《蒋孔阳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页。
    [4]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美学问题讨论集》第二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217页。
    [1]王柯平主编:《跨世纪的论辩—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0页
    
    [1]《李泽厚十年集》(第二卷),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5页。
    [2]《朱光潜美学文集》第3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页。
    [3]《朱光潜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4]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2]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1]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2]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3]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6页。
    
    [1]《蒋孔阳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160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3]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1]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3]《蒋孔阳全集》(第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页。
    [1]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4]《蒋孔阳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9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0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8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1]转引自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页。
    [2]《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朱光潜全集》(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3]《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92页。
    [4]《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页。
    [5]《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3]《美学问题讨论集》(第3集),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325页。
    [4]《美学问题讨论集》(第6集),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22页。
    [5]《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00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4页。
    [2]《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227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3]《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38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5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6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268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6]《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42页。
    [7]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6]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7]《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78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2]《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3]《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4]《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6]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2]《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3]《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4]《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5]《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6]《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1]《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9页。
    [2]《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3]《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4]《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5]《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2]《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3]《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4]《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页。
    [5]《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02页。
    
    [1]《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2]《蒋孔阳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3]《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4]《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5]《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0页。
    [6]《蒋孔阳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109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1]卜松山:《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4页。
    [2]转引自刘龙主编:《赛珍珠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6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2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9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81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2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0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3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3]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1页。
    [4]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62页。
    [1]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2]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1]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1]《蒋孔阳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0页。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49—350页。
    [1]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3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8页。
    [1]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5页。
    [2]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0页。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3页。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9页。
    [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8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3页。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页。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38页。
    [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7页。
    [1]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8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102页。
    [2]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2页。
    [3]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49页。
    [4]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1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4页。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9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7页。
    
    [1]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56页。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2页。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17页。
    [4]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5页。
    [1]王岳川:《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总序),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2]《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3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4页。
    [2]《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2]《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3]《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1页。
    [2]《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3]《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页。
    [2]《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7页。
    [1]《蒋孔阳全集》(第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页。
    [1]季水河:《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6页。
    [2]季水河:《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1]蒋孔阳:《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53页。
    [2]蒋孔阳:《美在创造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1]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2]《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1]郑元者,徐迎新:《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2]郑元者,徐迎新:《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1]蒋孔阳:《美学与文艺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蔡仪:《论美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北京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
    [3]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哲学研究》,1956年第5期。
    [1]季水河:《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1]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2]《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5]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4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2]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2]汪济生:《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辩》,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3]汪济生:《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辩》,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4]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2]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1]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3]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1]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1]张玉能:《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2]朱立元编:《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页。
    [1]转引自鲍姆嘉通著,简明、王旭晓译:《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5页。
    [2]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1]姚文放:《百年美学对中国美学的反思》,《求是学刊》,1999年第6期。
    [2]皮朝纲,刘方:《百年美学:现代与中国传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3]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1页。
    [1]张法:《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哲学动态》,2001年第5期。
    [1]徐碧辉:《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1]蒋孔阳:《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1]《文学的基本知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
    [2]《论文学艺术的特征》,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
    [3]《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4]《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5]《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形象与典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
    [2]《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3]《美学与文艺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4]《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文艺与人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美在创造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7]《美的规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8]《蒋孔阳全集》(1-4),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9]《上海著名学者文集·蒋孔阳自选集》(郑元者选编),重庆出版社,1999年。
    [10]《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郑元者选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
    [11]《美与真――蒋孔阳美学随笔》(郑元者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且说说我自己》,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1]《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美学与艺术评论》(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993年。
    [3]《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4]《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5]《哲学大辞典·美学卷》(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
    [6]《西方美学通史》(主编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176
    [1]《从文艺看苏联》(库尼兹),商务印书馆,1950年。
    [2]《近代美学史评述》(李斯托威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五、代表性学术文章
    [1]《要善于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英雄人物》,《文艺月报》1953年第9期。
    [2]《简论美》,《学术月刊》1957年4月号。
    [3]《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术月刊》1959年9月号。
    [4]《康德的美学思想—简评〈判断力批判〉》,《文汇报》1961年7月4日。
    [5]《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学术月刊》1963年4月号。
    [6]《形象思维与艺术构思》,《文学评论》1978年第2期。
    [7]《灵感小议》,《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
    [8]《美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任务》,《安徽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9]《建国以来我国关于美学问题的讨论》,《复旦学报》1979年第5期。
    [10]《谈谈文艺批评中的艺术标准》,《光明日报》1979年10月3日。
    [11]《评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4期。
    [12]《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13]《对于美学对象问题的一些补充意见》,《哲学研究》1982年10月号。
    [14]《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学术月刊》1980年。
    [15]《美和美的创造》,《学术月刊》1980年3月号。
    [16]《西方美学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评介〈西方美学史〉》,《文学评论》1980年第2期。
    [17]《谈谈〈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1期。
    [18]《翻译与研究的结合──读王元化同志译〈文学风格论〉》,《读书》1983年第1期。
    [19]《评〈美学史〉》,《书林》1983年第3期。
    [20]《美的规律与文艺创作》,《上海文学》1983年第3期。
    [2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文汇月刊》1983年第5期。
    [22]《浅论自然美》,《文艺研究》1983年第3期。
    [23]《评〈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24]《谈谈审美教育》,《红旗》1984年第22期。
    [25]《美与无意识》,《美育》1984年第3期。
    [26]《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7]《审美欣赏的心理特征》,《美学与艺术评论》第2辑(1985年)。
    [28]《美在创造中》,《文艺研究》1986年第2期。
    [29]《论人是“世界的美”》,《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30]《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5-6期。
    [31]《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现代美学》,《时代与思潮》第2辑(1989年)。
    [32]《中西艺术与中西美学》,《美学与艺术讲演录·续编》,1989年。
    [3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学习笔记之一》,《’89美学文集》(上海美学学会)。
    [34]《“形似”与“神似”──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学习笔记之二》,《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1991年。
    [35]《美感的心理功能》,《学术月刊》1989年第6期。
    [36]《且说说我自己》,《收获》1989年第6期。
    [37]《在人生选择的道路上》,《文学角》1990年第1期。
    [38]《感情·时代·人物──读〈贺绿汀传〉》,《人民日报》1990年2月7日。
    [39]《对80年代“美学热”的思考》,《文论月刊》1990年第8期。
    [40]《说丑》,《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41]《需要一颗把生活燃烧起来的心》,《文汇报》1991年1月9日。
    [42]《美学研究的方法》,《上海文论》1991年第3期。
    [43]《通俗文学与高标准》,《通俗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
    [44]《我与美学》,纽约《中外论坛》1992年第2期。
    [45]《憧憬和希望》,香港《二十一世纪》1992年4月号。
    [46]《论崇高》,《东方丛刊》1992年第3辑。
    [47]《美感教育与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转移》,《美学与艺术评论》(第4集),1993年。
    [48]《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人民日报》1995年9月16日。
    [49]《杂谈审美文化》,《文艺研究》1996年第1期。
    [1]《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孟子》,上海锦章图书局,2007年版
    [3]《荀子—天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4]《乐记》,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5]《老子庄子》,广陵书社2004年版。
    [6]《十三经注疏》(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7]钟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刘勰:《文心雕龙》,上海新文化书社印行1930年版。
    [9]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4] (德)席勒:《席勒散文选》,张玉能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 (德)席勒:《美育书简》,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16]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 (德)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8]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9] (德)黑格尔:《精神哲学》,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德)鲍姆嘉通:《美学》,简明、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2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2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3] (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4](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26]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7] (美)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28] (美)苏姗·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9] (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32](英)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33](英)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4] (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苏)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6] (苏)列·斯脱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7](苏)巴赫金:《哲学美学》,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8](苏)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9] (日)今道有信:《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李心峰、牛枝惠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41] (法)米盖尔·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2](波兰)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4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4]蔡仲德:《对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历史考察—兼与蒋孔阳先生商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45]蔡仪:《蔡仪美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6]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47]蔡仪等著:《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8]蔡仪:《蔡仪文集》,(第1-10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49]曹俊峰:《元美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0]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陈辽,王臻中主编:《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2]陈良运:《美的考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3]陈望衡:《2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4]陈炎:《积淀与突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5]程代熙:《文艺问题论稿》,上海艺文出版社1979年版。
    [56]程代熙编:《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7]成复旺:《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8]《狄德罗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59]戴阿宝,李世涛:《问题与立场—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0]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62]杜卫:《审美功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3]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64]冯宪光等著:《审美意识形态的文本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5]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2005年版。
    [67]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8]高尔泰:《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9]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0]高建平,王柯平主编:《美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1]高楠:《蒋孔阳美学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2]胡经之:《中国现代美学丛编(1919—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3]季水河:《阅读与阐释-中国美学与文艺批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江苏省美学学会编:《美与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75]刘方:《中国美学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转型》,巴蜀书社2005年版。
    [76]刘纲纪:《美学与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7]刘纲纪:《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8]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0]吕荧:《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1]李春青:《美学与人学》,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82]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83]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84]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86]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87]李泽厚:《美学四讲》,三联书店2004年版。
    [88]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中国盲文出版社2004年版。
    [89]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90]李泽厚:《李泽厚近年问答录》,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2]李衍柱:《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史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3]李衍柱:《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4]马驰:《艰难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5]马奇主编:《中西美学思想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7]《美学与艺术评论》(第六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8]聂振斌,腾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潘知常:《生命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0]彭峰:《引进与变异—西方美学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1]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2]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一种无原则的批判》,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钱中文,杜书瀛,畅广元主编:《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5]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6]上海音乐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编:《艺术中的哲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7]陶伯华:《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8]夏之放:《异化的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当代阐释》,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
    [109]徐碧辉:《实践中的美学—中国现代性启蒙与新世纪美学建构》,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10]薛富兴:《分化与突围—中国美学1949—2000》,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1]汪济生:《经典人类起源说新辩》,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112]汪济生:《实践美学观解构—评李泽厚<美学四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3]汪裕雄、桑农:《艺境无涯—宗白华美学思想臆解》,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4]王德胜:《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5]王柯平主编:《跨世纪的论辩—实践美学的反思与展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6]王枚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
    [117]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8]王友亮:《“现代性”语境中的邓以蛰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9]王子铭:《现代美学基本范式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
    [120]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21]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2]阎国忠:《美学建构中的尝试与问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3]杨春时:《系统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版。
    [124]杨春时:《生存与超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5]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126]杨曾宪:《审美价值系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8]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9]叶朗主编:《美学的双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30]俞吾金:《实践阐释学—重新解读马克思哲学与一般哲学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1]俞吾金:《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2]曾繁仁:《美学之思》,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4]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6]邹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7]邹华:《流变之美—美学理论的探索与重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8]赵光武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
    [139]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40]赵修义,童世骏:《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断代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2]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4]张玉能:《席勒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5]张玉能:《西方美学思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46]张玉能等:《新实践美学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7]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8]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9]郑元者:《美学心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0]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1]周来祥:《文艺美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2]周来祥:《美学问题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3]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4]周纪文:《和谐论美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版。
    [155]《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1、2、3),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
    [15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2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992年版。
    [15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5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论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59]朱立元主编:《当代中国美学新学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60]朱立元:《美的感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1]朱立元:《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2]朱志荣:《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3]朱志荣,王怀义:《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董迎春:《试论蒋孔阳美学思想的人本性》,《广西师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何镇邦:《送孔阳师远行》,《文学自由谈》1999年第6期。
    [3]黄赞梅:《蒋孔阳的本质论述评》,《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4]蒋红:《论蒋孔阳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
    [5]劳承万:《学派反思与蒋孔阳美学—纪念蒋孔阳先生逝世一周年》,《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6]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7]李社教:《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本土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李衍柱:《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谈蒋孔阳先生的学术品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9]李衍柱:《比较美学的理论与实践—谈蒋孔阳先生对美学研究领域的开拓与贡献》,《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梁艳萍:《“创造美学”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蒋孔阳先生美学思想特色初探》,《云梦学刊》2001年第2期。
    [11]柳浪:《百年复旦人物志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大师—蒋孔阳教授》,《复旦学报》2006年第1期。
    [12]陆扬:《蒋孔阳学术近影》,《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
    [13]陆扬:《后现代视域中的蒋孔阳美学》,《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
    [14]欧阳友权:《世纪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15]阎国忠:《蒋孔阳的美学—还原为现象学的美学》,《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16]姚君喜:《现代视界中的西方美学—论<西方美学通史>的美学史观》,《社科纵横》2004年第3期。
    [17]姚文放:《创造美学的现代建构—谈蒋孔阳的新著<美学新论>》,《社会科学》1994年第11期。
    [18]王坤:《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历史功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9]王向峰:《劳动实践与审美对象化的确证—解读蒋孔阳先生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0]薛雯:《论蒋孔阳的创造美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21]曾繁仁:《蒋孔阳美学思想评述》,《文史哲》2000年第5期。
    [22]曾文渊:《美学家的襟怀—蒋孔阳先生二三事》,《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23]曾忆梦:《再论蒋孔阳对实践美学的贡献》,《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4]周来祥:《蒋孔阳的美学思想与人格精神》,《学术月刊》2001年第3期。
    [25]邹华:《审美领域的开拓与典型范畴的创立—蒋孔阳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
    [26]张德兴:《以人为本探询美的规律—简评蒋孔阳先生对<巴黎手稿>的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
    [27]张玉能:《蒋孔阳美学体系的动态立体构成》,《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28]张玉能:《蒋孔阳晚年美学思想的新发展》,《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29]张玉能:《实践美学终结了吗—与章辉博士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0]张玉能:《新实践美学的创新探索》,《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31]张玉能:《蒋孔阳是实践美学的创新者—对章辉博士评论的反批评》,《汕头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32]郑元者:《蒋孔阳的美学道路一蒋孔阳学术文化随笔>跋》,《学术月刊》1998年第1期。
    [33]郑元者:《美的探寻与人生觉醒—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
    [34]郑元者:《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复旦学报》1999年第4期。
    [35]郑元者:《蒋孔阳的美论及其人类学美学主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
    [36]郑元者:《“只要有路,我还将走下去”—蒋孔阳先生的最后十年》,《学术界》2000年第3期。
    [37]郑元者:《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现代性意蕴》,《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38]郑元者:《蒋孔阳的艺术论及其跨文化美学意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39]章辉:《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40]朱立元:《蒋孔阳美学思想寻找存在论的根基—蒋孔阳美学思想新探之二》,《学术月刊》2003年第12期。
    [41]朱立元:《美论:寻求对本质主义思路的突破—蒋孔阳美学思想新探之三》,《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
    [42]朱立元:《美感论:突破认识论框架的成功尝试—蒋孔阳美学思想新探》,《文史哲》2004年第6期。
    [43]朱立元:《蒋孔阳审美关系说的现代解读》,《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44]朱立元,贾纬:《蒋孔阳美学:一种通向未来的美学——兼评章辉博士的<蒋孔阳:实践美学的总结者和终结者>》,《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1]孙莉:《论蒋孔阳的文学批评思想》(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霍九仓:《蒋孔阳文艺美学思想评述及其当下之思》(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李芳:《二维视野中的蒋孔阳美学》(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7年。
    [4]冯瑜:《蒋孔阳“美的生活”思想探论》(硕士论文),西北大学,2008年。
    [5]吴娟:《论蒋孔阳的比较美学思想》(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8年。
    [6]黄定华:《蒋孔阳人生论美学思想研究》(博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Habermas.J,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MA, 1985.
    Derrida, Position, Alanbas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Alexauder Gunn, Bergson and his philosophy, 1920.
    Descartes,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Cambridge, 1977.
    Susan santag,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1966
    Pasmore, A Hundred Years of philosophy, London, 1957.
    John Andrew. Fisher, (ed.), Reflecting on Art, London, 1993.
    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