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专业社会化图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人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化内涵从狭义向广义的扩展、整个社会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身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经历与兴趣共同引领着我关注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问题,而从真实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找寻“成人教育学”、让一直处于沉默失语状态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发出自己的声音,则促使我将研究方法定位于叙事探究。由此,本研究通过走进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生活世界,倾听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声音,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鲜活、灵动的经验故事,在此基础上诠释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受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等与其专业社会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解析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实现路径,勾画成人教育工作者丰富多彩的专业社会化图景。
     本研究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论述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说等内容。
     第二章理论视角及研究综述,主要阐述人格发展理论、生命历程理论两种社会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论学派、冲突论学派、符号互动论学派的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从而为后面的文本解读奠定基础。
     第三章研究设计,介绍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阐释选用叙事探究方法的原因和动机,说明确定研究合作者、进入现场、撰写现场文本、撰写研究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
     第四章至第六章成人教育工作者A-G的故事,依循他们进入成人教育领域的时间和所呈现出的同质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在摸索中前行、从失落到坚守、承继与发展三个组别,深度描述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从家庭环境、受教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格特征五个方面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动因。
     第七章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基于所呈现的文本及相关理论,诠释与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实现路径和基本图景。影响因素分析从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展开,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专业教育与培训、终身自我导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所勾画的图景则蕴涵了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社会化过程的动态持续、动因的多重合力和“模式”的辩证互动。
It is due to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dult education is facing when the lifelong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learning society are constructed, the exte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my personal experience as an adult educator, that this study discusses issues relating the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of adult educator. And narrative inquiry is applied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so as to explore the "andragogy" in real life, making adult educators'voice heard. By walking into the real life of the adult educators, listening to the voice of them, describing their experience in-depth, this study clarifi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ult educators'educational background, their work, the society and their personalities, explains the path of adult educators'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nd displays the colorful landscape of adult educators'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This study consists of 7 chapters:
     Chapter 1 explain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bjects and main concepts.
     Chapter 2 is literature review, which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eory, Life Course Theory, Structural-functionism Theory, Conflict Theory,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Chapter 3 is study design, which introduces the framework of the study, explains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narrative inquiry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nd displays the concrete study process that concludes selecting study cooperator, entering the field, composing field texts and composing research texts.
     Chapter 4-6 presents the stories of adult educator A to G, according to the timing they enteried adult education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s, they are grouped as "exploring and moving on", "from being frustrated to keeping up"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ir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is depicted, and the drives for their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re also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orking background, society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ies.
     Chapter 7 understands the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of adult educators, which explains the influence factors, realizing paths and basic landscape for the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of adult educators. The influence factors conclude personal factors,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the society environment. The realizing paths conclud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ifelo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practice. The basic landscape presents the dynamic process of adult educators'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the multiple driving forces and the dialectical interaction of the "model".
引文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82页。
    ①参见项亚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学解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12期。
    ②[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475页。
    ①[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②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7.
    ③转引自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
    ①[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0页。
    ②[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18页。
    ③余博主编:《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教程:成人教育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第403-404页。
    ④[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①参见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152页。
    ②叶忠海等著:《成人教育学通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4-153页。
    ③朱涛:《成人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C.J.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0页。
    ②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208页。
    ③ Youngman, F., and Singh, M. Strengthing the Training of Adult Educator—Learning from an Inter-regional Exchange of Experience. http://www. unesco. org/education/uie/pdf/trainingofaded. pdf.
    ①余博主编:《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教程:成人教育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第419-421页。
    ② Fordham, P., and Fox, J. (1989). Training the Adult Educator as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35(2).
    ③参见[英]彼得·贾维斯著,贾宗谊等译:《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社会学》,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11页。
    ① Jarvis,P. (2004).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Falmer. pp292-312.
    ②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主编:《成人教育专业化》,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第50页。
    ③魏惠娟著:《成人教育方案发展——理论与实际》,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149-190页。
    ④何光全:《国际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之困境及出路》,《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⑤桑宁霞、韩丽:《困厄与出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⑥ English, L.M. (2002). Learning How They Learn:International Adult Educators in the Global Sphere.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6(3).
    ① Tisdell, E. J. (2002).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ves of Women Adult Educators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9(2).
    ②胡蝶:《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基于自我与职业发展视角的叙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第1-77页。
    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4-62页。
    ④ Hagstrom,T.,and Kjellberg,A. (1999).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 Socialization among Nurses and Engineers. http://www. springerlink. com/content/m87j3x3803j41273/.
    ⑤ Ajjaw,R.,and Higgs, J. (2008). Learning to Reason:A Journey of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13(2).
    ① Mayer-Sommer, A. P.,and Loeb, S.E. (1981). Fostering More Successful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mong Accounting Students. Accounting Review,56(1).
    ② Weidman, J. C., and Stein, E. L. (2003). Socializ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to Academic Norm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4(6).
    ③庄淑娟:《北市医学中心新进护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专业社会化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之探讨》,wwwl. vghtpe. gov. tw/msg/doc.
    ④李慧莺、李选:《护理专业承诺与生涯发展之文献探讨》,《慈济护理杂志》2002年第2期。
    ①[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韦斯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②陈美玉:《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上意义之探讨》,《研习资讯》2000年第2期。
    ③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4-215页。
    ④ Achinstein, B., Ogawa R. T.,and Speiglman, A. (2004). Are We Creating Separate and Unequal Tracks of Teachers?The Effects of State Policy, Local Conditions,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on New Teacher Soci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41(3).
    ① Heck, R. H. (1995).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Its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Administrators. The Urban Review,27(1).
    ②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5-54页。
    ③陈碧红:《劳教教育者专业社会化的探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① Weedman, J. (1998). Burglar's Tools: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in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t the 1998 Midyear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17-20, Orlando, Florida.
    ①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11.
    ② Brockett, R. G. (1991). Disseminating and Using Adult Edutcation Knowledge. In Peters, J. M., and Jarvis, P. Adult Education Evolution and Achievements in a Developing Field of Stud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128-129.
    ③ Merriam, S. B., and Brockett, R. G. (1997).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266.
    ①转引自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参见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具体个人的真正的存在、现实的存在。
    ③转引自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①[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4-31页。
    ②[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8页。
    ①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144页;C.J.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0页。
    ②布鲁克特认为,区分“成人教育工作者”和“‘做’成人教育工作的人”的价值在于,这样能消除人们对于成人教育专业化的批评。参见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11.
    ③余博主编:《成人教育工作者岗位培训教程:成人教育基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第400页。
    ④[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18页。
    ⑤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143页。
    ①台湾师范教育学会主编:《教育专业》,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9页。
    ②参见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①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主编:《成人教育专业化》,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第46页。
    ②《反思性实践者——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又译为《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
    ③[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34页。
    ①[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01页。
    ②转引自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③黄育馥著:《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0-221页。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②[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①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①[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②[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
    ③“概括化他人”(又译为一般他人、泛化的他人)是米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米德认为,“概括化他人”是指有组织的共同体或社会群体,它使该个体的自我获得统一。而且,对任何特定人类个体来说,无生物和其他人类有机体都可能成为概括化他人的组成部分,只要他对这些对象从社会上或以社会的方式作出反应。例如,就球队这样一个社会群体而言,只要该球队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或社会活动进入个体成员的经验,它就是一个“概括化他人”。正是通过“概括化他人”的形式,社会过程影响了卷入该过程、坚持该过程的个体的行为。参见[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139页。
    ①[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2页。
    ②也正是因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尤其是性的因素而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一些人所诟病。
    ③[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①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4-165页;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94页。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6页。
    ②转引自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①[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3页。
    ②这一功能原为模式维系(pattern maintenance),后来被帕森斯改为此名。参见[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刘少杰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2页。
    ①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7-18页。
    ①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3页。为保持行文的规范性与一致性,文中的“团体”改为“群体”。
    ①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4页。原图中的“教授”改为“教师”。
    ①参见[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4页。
    ①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0-32页。
    ①[加]D.简·克兰迪宁、F.迈克尔·康纳利著,陈向明审校,张园译:《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①转引自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第40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③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④“方法论上的警醒”是布迪厄所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指在具体的经验研究中,始终保持对所使用的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的反思性关注,并在研究中尽量避免各种彼此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危险倾向。
    ⑤转引自[加]许美德著,周勇等译:《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Brooks, P. (1984).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New York:Knopf. p213.
    ②参见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4页。
    ③转引自丁钢著:《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④康纳利、克莱丁宁:《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期。
    ①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②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前言。
    ①转引自丁钢著:《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②这一特征重要是针对教育叙事探究而言的,在教育学领域,“至少不讲述虚假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文学中的叙事却是可以虚假或者多数是虚假的。
    ①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第9期。
    ②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③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5页。
    ①[加]马克思·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编寄语。
    ②丁钢著:《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①[美]米尔斯著,陈强、陈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1页。
    ②[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③丁钢著:《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英]保尔·汤普森著,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② Tisdell,E. J. (2002).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ves of Women Adult Educators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9(2).
    ③在我所做的访谈中,在说明意图之后,除A老师在第二次面谈中不愿意录音而可以用笔记录之外,其他每位合作者都同意我用录音笔录音。
    ①[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①[加]D.简·克兰迪宁、F.迈克尔·康纳利著,陈向明审校,张园译:《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和故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0页。
    ②梅里安、蒂斯坦尔等人认为,把资料及初步分析反馈给参与者是质的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策略,这可以提升描述的准确性、避免因研究者个人经验的无意投射而错过真正的要点。参见Tisdell,E. J. (2002).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ves of Women Adult Educators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9(2).
    ③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292页。
    ①康纳利、克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期。
    ②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页。
    ①转引自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①[美]唐纳德·A.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②引自A老师的某篇文章。
    ①参见项亚光:《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
    ①转引自马华维:《教师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构探索》,《应用心理学》2008年第2期。
    ②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Morrison, A., and McIntyre, D. (1973). Teachers and Teaching. N. Y.:Penguin Books Ltd. p121.
    ①[美]唐纳德·A.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页。
    ①参见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8页。
    ① Achinstein, B., Ogawa, R. T., and Speiglman, A. (2004). Are We Creating-Separate and Unequal Tracks of Teachers?The Effects of State Policy, Loc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on New Teacher Soci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41(3).
    ①2008年,C老师曾应邀回去参加了母校260年校庆活动。
    ①引自C老师等人撰写的一本著作。
    ②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①参见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4-35页。
    ①[美]唐纳德·A.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57页。
    ①[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31页。
    ①[美]米尔斯著,陈强、陈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2页。
    ②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③参见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
    ①K·W夏埃、S·L威里斯著,乐国安、韩威、周静等译:《成人发展与老龄化》(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①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形成与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②[美]欧文·戈夫曼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5.
    ①转引自张再生编著:《职业生涯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②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①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
    ①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①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参见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第四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③参见项亚光:《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
    ①台湾师范教育学会主编:《教育专业》,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81页。
    ②在我们访谈期间,E老师也曾主动、热心地对本研究的样本选择、研究意义等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① Newman, C. S. (2000).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33(2).
    ① Rudd, W. G. A., and Wiseman, S. (1962). Sources of Dissatisfaction Among a Group of Tea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32(3).
    ② Achinstein, B., Ogawa R. T., and Speiglman, A. (2004). Are We Creating Separate and Unequal Tracks of Teachers?The Effects of State Policy, Loc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on New Teacher Soci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41(3).
    ③黄瑞祺编著:《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版,第117-140页。
    ①转引自宋秋前:《教育行动研究述评》,《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①宗教信仰对于弗莱雷解放教育思想的影响也不容低估。
    ② Tisdell,E. J. (2002).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ves of Women Adult Educators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9(2).
    ①台湾师范教育学会主编:《教育专业》,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63页。
    ①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②转引自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董明传、毕诚、张世平著:《成人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①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①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279页。
    ①转引自刘良华:《行动研究的史与思》,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②[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243页。
    ①辩证冲突论的代表达伦多夫根据角色之间的权力与地位关系,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被支配角色两种类型。其中,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的角色就是支配角色,而被他人支配的角色就是被支配角色。
    ②转引自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①转引自王艳:《个人经历与新任教师发展的关系刍议》,《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①转引自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①[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0页。
    ①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①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3页。
    ①[美]乔纳森·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②申荷永著:《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马华维:《教师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构探索》,《应用心理学》2008年第2期。
    ①参见[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161页。
    ②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6页。
    ③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①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①参见高志敏等著:《成人教育社会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①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页。
    ③[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400页。
    ①[美]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
    ②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③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④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①王艳霞:《师生角色的社会学分析》,http://www.zhuoda.org/periodical/85419.html.
    ②参见[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刘少杰等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67页;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209页。
    ①[美]Fessler, R., and Christensen, J. C.著,董丽敏、高耀明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①参见何爱霞著:《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71页。
    ②[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①[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2页。
    ② Knowles,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20-21.
    ①[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①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2页。
    ①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20页。
    ②钱扑:《新教师成长的环境影响因素剖析——兼谈美国对新教师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9期。
    ①黄健:《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摇篮——来自丹麦的经验》,《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2期。
    ②参见张维主编:《世界成人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5-217页。
    ① Knowles,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12-14.
    ②参见Jarvis, P编著,王秋绒等译:《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159页。
    ①[英]C.J.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4页。
    ①[英]C.J.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02页。
    ②孙世路、项秉健、高志敏著:《成人教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3、200页。
    ①参见[加]罗比·基德著,蔺延梓译:《成人怎样学习》,上海: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上海成人教育研究室1985年印,第373-374页。
    ①参见邓运林著:《成人教学与自我导向学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65页。
    ②参见邓运林著:《成人教学与自我导向学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65页。
    ③参见谢晋宇著:《人力资源开发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220页。
    ①[美]李·S.舒尔曼著,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3页。
    ③[加]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① Jarvis, P.编著,王秋绒等译:《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② Jarvis, P. (2001). 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nd edition), London:Kogan Page. p215.
    ③ Merriam, S. B., and Brockett,R. G. (1997). 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283-286.
    ④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89-95.
    ①参见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② Knowles, 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33-35.
    ① Knowles, 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20.
    ②[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4-35页。
    ③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90-95.
    ①[美]唐纳德·A.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②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p91-95.
    ① 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95.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61页。
    [1][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英]保尔·汤普森著,覃方明、渠东、张旅平译:《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英]彼得·贾维斯著,贾宗谊等译:《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社会学》,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
    [6][美]Bogdan, R. C., and Biklen, S. K.著,李奉儒等译:《质性教育研究:理论与方法》,嘉义: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7][英]C.J.泰特缪斯主编,教育与科普研究所编译:《培格曼国际终身教育百科全书》,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8]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美]达肯沃尔德、梅里安著,刘宪之等译:《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13]邓运林著:《成人教学与自我导向学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14]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8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丁钢著:《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董明传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成人教育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董明传、毕诚、张世平著:《成人教育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20]杜以德、韩钟文、何爱霞等著:《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美]Fessler, R., and Christensen, J. C.著,董丽敏、高耀明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22]高志敏等著:《成人教育社会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3]何爱霞著:《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何红玲著:《新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贺向东主编:《北京成人教育五十年》,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6]胡梦鲸著:《成人教育学理论与模型——国中补校文科教学的一项质的研究》,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8年版。
    [27][德]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28]黄瑞祺编著:《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5年版。
    [29]黄育馥著:《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0][美]J.Amos Hatch著,朱光明等译:《如何做质的研究》,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1]Jarvis,P.编著,王秋绒等译:《二十世纪的成人教育思想家》,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版。
    [32]K·W夏埃、S·L威里斯著,乐国安、韩威、周静等译:《成人发展与老龄化》(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4]鞠玉翠著:《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美]理查德·斯旺森、埃尔伍德·霍尔德著,王晓辉译:《人力资源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6]李方、钟祖荣主编:《教师专业标准与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化国际研究译文集》,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8]刘豪兴、朱少华著:《人的社会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9]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0]林清江著:《教育社会学新论——我国社会与教育关系之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1年版。
    [41][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刘少杰等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2][加]罗比·基德著,蔺延梓译:《成人怎样学习》,上海: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上海成人教育研究室1985年印。
    [43][美]马尔科姆·诺尔斯著,蔺延梓译:《现代成人教育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4]马和民著:《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5][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7][美]玛格丽特·米德著,曾胡译:《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8][美]梅雷迪斯·D.高尔等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第六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9][美]米尔斯著,陈强、陈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50][美]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美]诺曼·K·邓津、[美]伊冯娜·S·林肯主编,风笑天等译:《定性研究:经验资料收集与分析的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2]欧阳璋主编:《成人教育大事记》(1949-1986),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53][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54][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张茂元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5][美]乔治·H·米德著,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56][美]莎兰.B.麦瑞尔姆著,于泽元译:《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申荷永著:《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58]沈金荣著:《国外成人教育概论》,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孙崇文著:《学生生活图景:世俗内外的教育冲突》,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0][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教育大百科全书》(第8卷),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
    [61]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主编:《成人教育专业化》,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
    [62]台湾师范教育学会主编:《教育专业》,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2年版。
    [63][美]唐纳德·A.舍恩著,夏林清译:《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64]王枬等著:《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王秋绒著:《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1年版。
    [66]魏惠娟著:《成人教育方案发展:理论与实际》,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67]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8]谢国东、赖立、刘坚主编:《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9]谢晋宇著:《人力资源开发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0][加]许美德著,周勇等译:《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71][美]雪伦·B·梅里安编,黄健等译:《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叶忠海主编:《普通人才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3]叶忠海主编:《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叶忠海总主编:《中国成人教育研究进展报告》(2000-2005),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出版社2007年版。
    [75]尤文、贺向东主编:《北京成人高等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6]俞文钊等编著:《职业心理学》(第二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7][美]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经验与自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78][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9]张德永著:《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的观察与省思》,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5年版。
    [80]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1]张维主编:《世界成人教育概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82]张再生编著:《职业生涯管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8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4]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组编:《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8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8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8][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包蕾萍:《生命历程理论的时间观探析》,《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蔡春凤:《国外护士职业社会化与职业认同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7年第9期。
    [3]陈碧红:《劳教教育者专业社会化的探讨》,《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陈美玉:《生活史分析在新任教师专业发展上意义之探讨》,《研习资讯》2000年第2期。
    [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6]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7]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8]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3期。
    [9][加]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0]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1]高志敏:《成人教育者与社会:成人教师的社会学思考》,《成人教育》2004年第10期。
    [12]何光全:《国际视野下的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之困境及出路》,《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13]洪明:《“反思实践”思想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争议——来自舍恩、舒尔曼和范斯特马切尔的争论》,《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
    [14]胡蝶:《理解成人教育工作者——基于自我与职业发展视角的叙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5]胡梦鲸:《成人教育专业化与师资培育的展望》,《南京经济区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6]黄健:《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摇篮——来自丹麦的经验》,《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12期。
    [17]黄玄哲:《理解成人学习——基于对三位社会工作者叙事文本的理论深耕》,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18]贾维周:《舍恩的反思性实践理念与社会工作教育》,《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9]姜丽静:《历史的背影:一代女知识分子的教育记忆》,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20]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21]李建设、沈阅:《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进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3期。
    [22]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23]李强、邓建伟、晓筝:《社会变迁与个人发展: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方法》,《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24][美]李·S.舒尔曼著,王幼真、刘捷编译:《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比较 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5]梁文慧:《澳门回归后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路向》,http://www.mss-mllc.com/eafea/life-learn/mayor/treatise09.htm.
    [26]刘奉越:《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7]卢真金:《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8]罗红:《个人实践理论与叙事探究:解释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9]马华维:《教师社会化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构探索》,《应用心理学》2008年第2期。
    [30]马华维、姚琦、乐国安:《教师社会化内容的结构》,《心理科学》2008年第4期。
    [31]马华维:《教师社会化策略与内容的关系》,《心理科学》2009年第1期。
    [32]钱扑:《新教师成长的环境影响因素剖析——兼谈美国对新教师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第9期。
    [33]桑宁霞、韩丽:《困厄与出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4]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35]宋秋前:《教育行动研究述评》,《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6]孙玫璐:《成人、生活史:一个终身学习的研究视角——奥尔森教授终身学习研究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7期。
    [37]田秋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及其实践意义》,《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38]王丽琴:《走近骨干教师的生活世界——一种社会学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39]王艳:《个人经历与新任教师发展的关系刍议》,《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4期。
    [40]魏淑华:《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3期。
    [41]吴德芳:《从叙事探究看教育研究者的后现代定位》,《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第3期。
    [42]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43]吴永军:《关于我国大陆地区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反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
    [44]项亚光:《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6期。
    [45]项亚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社会学解析》,《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2期。
    [46]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47]许江荣:《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8]俞佳飞、黄健:《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的成就与问题》,《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9]张晓冬:《论实践性知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一种从专家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4期。
    [50]张原平:《关于现代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探讨》,《天津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51]赵红亚:《美国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2]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一个社会学角度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53]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人类社会中专业性职业发展历程的理论假设》,《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54]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1期。
    [55]周倩:《高校科技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56]周艳:《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1998届博士学位论文。
    [57]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9期。
    [58]朱涛:《成人教育研究:回顾与前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9]朱伟珏:《“资本”的一种非经济学解读——布迪厄“文化资本”概念》,《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60]朱伟珏:《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61]庄淑娟:《北市医学中心新进护理人员工作价值观、专业社会化与工作满意度相关因素之探讨》,台湾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1]Achinstein, B., Ogawa R. T., and Speiglman, A. (2004). Are We Creating Separate and Unequal Tracks of Teachers?The Effects of State Policy, Local Conditions, an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on New Teacher Socializ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41(3).
    [2]Ajjaw, R., and Higgs, J. (2008). Learning to Reason:A Journey of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13(2).
    [3]Brockett, R.G. (1988). Ethical Issues in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4]Brockett, R. G.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5]Brockett, R. G., and Hiemstra, R. (1991). Self-direction in Adult Learning:Perspectives on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6]Brookf ield, S. (1988). Training Educators of Adult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aduate Adult Education. London:Routledge.
    [7]Collins,M. (1991). Adult Education as Vocation:A Critical Role for the Adult Educator. London:Routledge.
    [8]Corcoran, M., and Clark, S. M. (1984).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areer Attitudes of Three Faculty Generation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20(2).
    [9]Edelson, P. J. (1992). Rethinking Leadership in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0]English, L. M. (2002). Learning How They Learn:International Adult Educators in the Global Sphere.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6(3). [11]Fordham, P., and Fox, J. (1989). Training the Adult Educator as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35 (2).
    [12]Galbraith, M. W., and Sisco, B. (1992). Confronting Controversies in Challenging Times:A Call for Ac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13]Hagstrom, T., and Kjellberg, A. (1999). Work Values and Early Work Socialization among Nurses and Engineers.at http://www. springerlink. com/content/m87j3x3803j41273/.
    [14]Heck,R.H. (1995).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Its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New Administrators. The Urban Review,27(1).
    [15]Jarvis, P. (1983).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Croom Helm.
    [16]Jarvis, P. (1987). 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Educ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Croom Helm.
    [17]Jarvis, P., and Chadwick, A. (1991). Training Adult Educators in Western Europe. London:Routledge.
    [18]Jarvis, P. (2001). Twentieth Century Thinkers in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2nd edition). London:Kogan Page.
    [19]Jarvis, P. (2004).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Routledge Falmer.
    [20]Knowles, M. S. (1989). The Making of an Adult Educator:An Autobiographical Journe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1]Lieberman, A. (1988).Building a Professional Culture in School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22]Mayer-Sommer, A. P., and Loeb, S. E. (1981). Fostering More Successful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mong Accounting Students. Accounting Review,56(1).
    [23]Merriam, S. B., and Cunningham, P. M. (1989). Handbook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4]Merriam,S. B., and Brockett, R. G. (1997).The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5]Merriam,S. B., and Brockett, R.G. (2007). Profession and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6]Merriam, S. B. (2008). Third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7]Peters, J. M., and Jarvis, P. (1991). Adult Education Evolution and Achievements in a Developing Field of Stud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28]Smith, R. M., Aker, G. F., and Kidd, J. R. (1970). Handbook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29]Tisdell, E. J. (2002). Spiritu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Lives of Women Adult Educators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9(2).
    [30]Weedman, J. (1998). Burglar's Tools:The Use of Collaborative Technology in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At the 1998 Midyear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May 17-20, Orlando, Florida.
    [31]Weidman, J. C., and Stein, E. L. (2003). Socializ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to Academic Norm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4(6).
    [32]Zachary, L. J., and Vernon,S. (1993). The Adult Educator as Consultant.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