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历史与自我实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理论在我国学界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马尔科维奇系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坚持对于马克思的理论进行实践人道主义的阐释,并以人道主义辩证法著称于世,在当时的南斯拉夫以及世界哲学界都享有一定的盛誉。
     人道主义概念虽然出现于近代,但是其精神内涵却可以追逐到古希腊时期。然而,笛卡儿所奠定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却导致了近代人道主义的自反。自然科学方法建构起抽象人性,使近代人道主义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二元论立场,丧失了人的自我确证维度,使人道主义局限在了理论层面,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的不可理解。无论宣称历史遵循着必然的规律,还是认为历史是一种偶然性的集合,理论人道主义者们都无法理解真正历史一元论的立场。人类历史的普遍性是不能够通过抽象的方法来预先给定的,理论人道主义所抽象出的“人性”不过是上帝的替代品,在这里,现实的人被强制性地嵌入“宏大叙事”中,毫无自由可言。
     康德所开创的哲学传统开始了对于古典哲学的复归,黑格尔创立了一元论的历史辩证法,并使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分了理论人道主义与实践人道主义。理论人道主义只不过用“人性”代替了上帝,而实践人道主义则是对于私有制的积极扬弃。只有打破以占有为目的的存在方式,打破人类对于他物的确证,才能够成为彻底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确证。人之自我确证的过程展现为人类的现实历史,在现实中体现为“实践”活动,而在理论上则体现为辩证法。然而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开始,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在其继承者那里,呈现出客体化以及规律化的倾向,人类的实践被作为认识论的中间环节,被彻底从辩证法的核心范畴之内排除出去。一旦“实践”走向了式微,那么辩证法就重新回到了对于他物的确证层面,也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
     本文以马尔科维奇的人道主义辩证法为主线,根据其对于人道主义辩证法核心范畴的界定,试图对人道主义辩证法的合法性进行论证,并力求厘清人道主义概念内涵。近代的理论人道主义因其理论的失误,使自身走向了困境。本文认为,理论人道主义主要呈现出三种悖论,即方法悖论、历史悖论以及自由悖论。而我国学界在长期以来,一直在理论人道主义的意义上理解人道主义,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成为了历史观中的“非人道主义”。进而,本文从辩证法与人的生存矛盾、辩证法与人类历史以及辩证法与实践三重角度入手,试图在马尔科维奇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恢复马克思理论的实践人道主义意蕴,阐明辩证法的实践以及人道主义特质。
     并且,本文也试图通过对于马尔科维奇思想的阐释,力求彰显南斯拉夫实践派思想的当代意义,以期为我国学界对于这一理论流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后续工作提供一些粗浅的见解。
The theory of Yugoslavia practice to send in China's academia has not yetattract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Malkovich who is one of the importantrepresentatives sent by the Yugoslav practice,adher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stheory by the way of practical humanitarian,and because of Humanitarian dialecticsknown to the world,and Enjoy a certain reputation in Yugoslavia, and the philosophy.
     Although the Humanitarian concepts is seen in the modern humanitarian,But itsspiritual connotation can chase to ancient Greece.However,Modern philosophy,especially the Cartesian laid the metaphysical methodology has led to the modernhumanitarian reflexive.Methodology of natural sciences has been building up abstracthuman nature,which make the Modern humanism in the modern humanism which is ina very difficult position of dualism.Modern epistemology has turned to lose one'shuman self confirmation dimension,which make the humanitarian confined to thetheoretical level,eventually led to the human history can not be understand.Both claimthat history follows the rule, or think that history is a haphazard collection,theory ofhumanists wer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l history monism position.The history ofhuman universality is not through abstract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theory ofhumanitarian abstract "human nature" is nothing but God's substitute,here,realisticperson is mandatory to embed" macro narration",there is no freedom at all.
     Marx on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especially Hagel really monism historydialectic basis of distinguis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manitarianhumanitarian.Theory of humanitarian only with" human nature" in place of God,whilethe practical humanitarianism is the active sublation to private ownership.Only tobreak the possession for the purpose of existence,to break the human for hismaterial,only then can become the thorough humanitarianism,which core lies in thehuman self confirmation.Human self confirmation process is shown for the reality ofhuman history,in reality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practice",In theory, is the embodimentof Dialectics.However, from the beginning of Engels's" Dialectics of nature",the dialectical thought of Marx is in its successor,has shown the tendency of object andrule.The practice of human being as the intermediate link of Epistemology has beutterly from the core category of dialectics exclude.Once the" practice" to decline,thedialectics is back for his confirmation level,it cannot really understand Marx 'srevolutionary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the Markovic humanitarian dialectics is the main line,according tothe definition of its core areas of humanitarian dialectics,I am trying to demonstrate thelegitimacy of humanitarian dialectics,and trying to clarify the humanitarianconnotation.The modern theory of humanitarian because the theory of errors,makeitself toward the predicament.In this paper I think that the theory humanitarianshowing the three kinds of paradox,that is, the method of paradox, historical paradoxand freedom paradox.For a long time,China's academic has been understanding thehumanitaria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humanitarian,so Marx's theory hasbecome a historical view of the "non-humanitarian.And then,in this paper,I will startwith three point of view to study,they are dialectics and the survival of contradictionsof mankind、 dialectics and the history of mankind and dialectics and thepractice,attempt on the basis of Markovic theoretical ideas, Recovery the connotationof practice of humanitarian in Marxist theory. Clarify the dialectic practice andhumanitarian character of humanitarian qualities.
     And,this article also attempts to explain for Markovic theory thought,in order toprovide some superficial insights for our scholars in-depth study of this theoreticalschools.
引文
①奥伊泽尔曼.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考—与M·马尔科维奇院士商榷[J].潘培新摘译.哲学译丛.1990年第
    3期.
    ①参见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英文版总导言.第2页.
    ①参见FROMAFFLUENCE TO PRAXI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1974年版.导言部分.
    ②然而,最终成为了牺牲品的不仅仅是自然,还包括人类自己,因为人类以错误方式所确证的并不是自我,而是他物,这也就使得西方世界自近代以来,逐渐地丧失了现实中人之存在的精神家园。浮士德对于知识的渴求占据了他全部的世俗生活,尽管最终在信仰中,他的灵魂得以拯救,但是在知识面前,精神的归宿总是在彼岸世界中才能找到。
    ①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人道主义词条.
    ②参见大卫·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M].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①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页.
    ②参见[英]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廖申白杨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中关于英国人道主义协会的论述.
    ③法国语境下的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非是赞同一种非人道主义,而是对于启蒙的启蒙,所以在此意义上,理论的“反人道主义”也同样是一种人道主义。(参见[英]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廖申白杨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6页.
    ②参见黄楠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月第47卷第1期.
    ①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①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1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10页.
    ③孟宪忠.实践辩证法导论[D].第253页.
    ①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9页.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0页
    ②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③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②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
    ③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④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④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⑤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⑥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①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②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③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马元德译.远流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以下
    ④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马元德译.远流出版社.第120页
    ⑤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页
    ①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②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①衣俊卿.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M].森大出本社.1990年版.第23页
    ②衣俊卿.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M].森大出本社.1990年版.第24页
    ①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③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年版.第24页.
    ①马尔科维奇.卢卡奇的批判思想[J].哲学译丛.1994(3).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张翼星主编.理论视角的重大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M].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以下
    ①参见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以下.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页
    ②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C].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译丛》编辑部.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7页.
    ①马尔科维奇指出列宁曾在哲学遗嘱中提出了“形成一种独特的‘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thematerialist friends of Hegel’s dialectic)的告诫
    ②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论文集)[C].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26页.
    ③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论文集)[C].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26页.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论文集)[C].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65页.
    ②在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中,曲跃厚先生将这一单词意译为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①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页.
    ②参见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年版.第19页.
    ①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年版.第22页.
    ②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年版.第22页.
    ③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①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译文集)[C].三联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②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译文集)[C].三联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
    ③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C].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54页.
    ①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C].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63页.
    ①参见[美]G.J.斯塔克.论辩证法的概念[J].邵水浩摘译.原载美国《今日哲学》1971年4期.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4页.
    ①参见肖恩·塞尔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J].高雯君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00期.第372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146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9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页.
    ②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①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二卷[M].苗力田译.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①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第20-21页.
    ①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第24页.
    ①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M].杨大春张尧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3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①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导言部分.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③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二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①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C].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页.
    ②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C].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页.
    ①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①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第25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③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①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8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②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37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9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页.
    ①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C].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15页.
    ②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M].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1-342页.
    ①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上册.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7页.
    ②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1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90页.
    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②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③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页.
    ①参见丁立群.实践观念、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实践论[J].求是学刊.2000年第3期.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8页
    ①徐长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②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③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①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C].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①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①参见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②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①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页.
    ①参见[美]G.J.斯塔克.论辩证法的概念[J].邵水浩摘译.原载美国《今日哲学》1971年4期.
    ②[美]G.J.斯塔克.论辩证法的概念[J].邵水浩摘译.原载美国《今日哲学》1971年4期.
    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②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18页.
    ①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安慰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①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②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③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页.
    ①马尔科维奇.马克思论异化(上)[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0.5.
    ①参见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年版.第25页.
    ①参见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9页.
    ②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192页.
    ①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第32页-33页.
    [1]Mihailo Markovi.Marx and Contemporary Scientific Thought. The Hague: Mouton.1970
    [2]Mihailo Markovi.The Contemporary Marx: Essays on Humanist Communism.SpokesmanBooks.1974
    [3]Mihailo Markovi.From affluence to praxis: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The University ofMichigan Press.1974
    [4]Mihailo Markovi.Yugoslavia: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ist Humanism: a History of the PraxisGroup.Bertrand Russell Peace Foundation for Spokesman Books.1975
    [5]Mihailo Markovi.Democratic Soci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St. Martin’s Press.1982
    [6] Mihailo Markovi.Dialectical Theory Of Meaning,.D.Reidel Publishuing Company.1984
    [7]Gerson S.Sher.MARXIST HUMANISM AND PRAXIS[C].Prometheus Books.1978..
    [1]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C].三联书店.1979年版.
    [2]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争论(论文集)[C].三联书店.1981年版.
    [3]国外学者论人和人道主义[C].第三辑.沈恒炎燕宏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4]马尔科维奇彼得洛维奇编.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C].郑一明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马尔科维奇.当代的马克思—论人道主义共产主义[C].曲跃厚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马尔科维奇.卢卡奇的批判思想[J].哲学译丛.1994(3).
    [1]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三卷[M].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二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上册.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5]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卷[M].贺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8]海德格尔.路标[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梅洛-庞蒂.辩证法的历险[M].杨大春张尧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1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二巻.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哲学笔记[M].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9]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2]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C].王泽应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5]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M].马元德译.远流出版社.1992年版.
    [1]凯蒂·索珀.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M].廖申白杨清荣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赵月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俞吾金.实践与自由[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张奎良.唯物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与实践指引[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衣俊卿.实践派的探索与实践哲学的述评[M].森大出本社.1990年版.
    [8]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衣俊卿等.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0]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张翼星主编.理论视角的重大转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M].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1]大卫·戈伊科奇等编.人道主义问题[C].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2]詹姆斯·施密特编.启蒙运动与现代性[C].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欧和苏联学者卷(下)[C].衣俊卿陈树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美]G.J.斯塔克.论辩证法的概念[J].原载美国《今日哲学》1971(4).
    [2]一场关于自然辩证法的争论—介绍英共理论刊物去年登载的讨论自然辩证法问题的四篇文章[J].代山编译.今日马克思主义.1977(1、2、5、8)
    [3][西德]B·海德曼.西德哲学界关于辩证法的争论[J].李黎摘译.德国哲学杂志.1979(3).
    [4][东德]V.冯·弗罗布莱夫斯基.法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J].李黎摘译.德国哲学杂志.1979(3).
    [5][苏]奥伊泽尔曼.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思考—与M·马尔科维奇院士商榷[J].潘培新摘译.哲学译丛.1990(3).
    [6]肖恩·塞尔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J].高雯君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00).
    [7]黄楠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
    [8]张奎良.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辩证法创新[J].学术交流.2005(1)
    [9]张奎良.唯物史观的人学意蕴[J].哲学研究.1994(12).
    [10]张奎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归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11]衣俊卿.论实践范畴的多重哲学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
    [12]衣俊卿.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与批判指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3(2).
    [13]衣俊卿.人之存在与哲学本体论范式——兼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意蕴[J].江海学刊.2002(4).
    [14]衣俊卿.现代实践哲学的文化内涵—兼论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精神[J].开放时代.1995(6).
    [15]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16]衣俊卿.人的存在与辩证法—论实践派的辩证法观[J].现代哲学.1999(1).
    [17]丁立群.实践观念、实践哲学与人类学实践论[J].求是学刊.2000(3).
    [18]徐长福.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理论特质[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19]李楠明.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J].求是学刊.1996(1).
    [20]李楠明.实践理性的转向—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文化批判[J].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21]李楠明.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J].东岳论丛.2001(4).
    [22]李楠明.个体的丰富性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J].学习与探索.2006(1).
    [23]李楠明.以人为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关切—访张奎良教授[J].理论参考.2006(2).
    [24]贺平.“实践”不能作为本体[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6).
    [25]陈尚伟.“实践本体论”刍议[J].哲学动态.1989(8).
    [26]万光侠.“实践本体论”质疑[J].理论学刊.1990(1).
    [27]周玉明.“实践本体论”质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8]王干才等.“物质—实践本体论”难以成立—兼于徐崇温同志商榷[J].人文杂志.1991(3).
    [29]张彭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张力—谈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现代超越[J].北方论丛.2003(1).
    [30]张康之.实践本体论是主体化的本体论—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J].河北学刊.1991(1).
    [31]孟宪清.当代西方哲学中实践理念的转变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32]刘啸霆.自觉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
    [33]白刚.当代中国马克思辩证法研究的三大形态述评[J].社会科学评论.2006(3).
    [34]刘荣光.我国哲学界关于唯物辩证法争论的主要问题简介[J].新视野.1991(1).
    [35]张曙光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年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8(7).
    [36]贺来等.对辩证法三种研究范式的批判性反思[J].学术研究.2002(7).
    孟宪忠.实践辩证法导论[D].吉林大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